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52

新能源信息技术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1

1.1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利用网络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实现教育协调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战略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它可以产生新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使用各种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更具个性化和生活化;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在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中,用户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和资源之间改变为非接触式的一对多的关系,利用Internet,无数用户可以同时共享任意一个教学资源库,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动态发展与利用,在Web环境下,资源使用者不断补充新的资源,资源内容与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而在此过程中,资源使用者从单一的用户角色转变成了使用者与建设者的双重角色,由此知识更新换代更为迅速,很多教材中还未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提升教师教研能力,通过网络,教师拥有更多机会观看观摩课,掌握最新教学资料,与其他教师或教育专家互动进行研讨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特点,目前网络上提供的精品课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掌握学习进度,但缺乏互动和交流,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模式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教育部曾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探索,而信息技术中的信息检索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1.2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把互联网资源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网上信息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课程相关的文档、图片、网页、音视频等资源都可以作为教学用的素材,相关的课件、教案等可以作为教学参考。教师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掌握基本的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具备快速查找网上相关信息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而具有Internet文件检索能力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信息检索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基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教学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1)信息检索技术辅助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保守,只是单一的向学生灌输信息,而没有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选择和运用信息,不能适应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知识的发展变化。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与当下信息社会的无缝融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辅助传统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的变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通过信息检索技术网络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2)信息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检索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网络的发展、文献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技术,将来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预测。大学生掌握了信息检索技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筛选、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对大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大学生运用信息、处理信息与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信息检索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检索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现代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自主性学习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而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从“教”为主变为“学”为主。学习者通过信息检索与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交互,获取了所需的信息,满足了个性发展需求,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信息检索是解决信息爆炸、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有效手段。(2)信息检索是开拓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高校教育中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技能,使其学会如何去寻找、组织并利用信息,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更新信息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点。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通过信息检索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新概念,掌握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3)信息检索是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信息检索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都给高校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应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的信息检索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技能,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检索技术的出现,促使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技能,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信息技术与大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效果。

3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高校教学中信息检索技术的运用手段。Internet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人们创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和手段,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资料、软件等已成为人们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形式。网上信息检索的研究呈现出两大方向:一是直接面向Internet信息检索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检索策略和算法;二是改造、创新现有的信息检索算法以适应于Internet信息检索的要求。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具体来说,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合于现行网络条件的信息检索模型;(2)高效率的网络信息采集机制及其实现的方法;(3)网上信息特征的分析、抽取、表达及自动标引的方法;(4)高效率的网络信息存储与索引机制及其实现的方法;(5)个性化、智能化的用户界面和反馈机制;(6)多媒体信息分析与检索模型。与传统信息检索方式相比较,Internet检索技术具有深入、实时、高教和跨时空共享、多媒体利用等特点。Internet检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献检索的内涵。高校教育中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手段。3.2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技术教育的对策。在信息检索领域,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的发展相对较慢,信息检索技术教育更落后于实际系统的开发。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检索系统、光盘数据库、网上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的教育还不够充分,仅仅在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获取知识和情报的科学方法,这一教学内容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1)建立全新的多层次课程与教学体系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引入网络信息检索的新内容,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检索为核心的新体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是一个集各种新型检索技术于一体的、能够对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跨时间跨地域检索的大系统。高校信息用户教育应以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教学目标,建立起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导的层次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实际运用与操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增设具有当今信息检索水平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类课程,内容可包括网上查找各种信息的技巧、检索策略的设置与优化、网上信息资源特点与检索引擎功能等。同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检索教学系统,将网际互联网教学进入高校教育课堂。(2)注重信息检索技术实践操作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掌握好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开展实践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或实际需要自选课题进行撰写学术论文、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讲座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跟随课程进度,围绕自选课题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最后要求整理并上交书面形式的课题检索报告,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不仅可以实践、巩固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更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科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3)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基础理论功底的深浅、知识更新能力的强弱等是影响信息检索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索,有的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检索理论知识和丰寓的手动实践经验,但不一定都熟悉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因此,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利用Internet,积累实践经验,还要创造条件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实际教学锻炼、在职进修以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各种有效途径,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结论

现代教学资源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日剧增,呈现出全球化、海量化、多元化、内容丰富分散等特点,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就是找到一条获取和利用大量新知识的捷径。在高校教育中,信息检索技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潜能和个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校教师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进一步有效地利用信息,可以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优化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信息检索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2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学;初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42-01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身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并且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储量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学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品质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仅有的教材内容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能够随时随地的被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巨大的储备空间,在学生信息技术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措施和方法

1、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首要步骤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对需要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范围进行明确,缩小资源搜集的范围,选择针对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外,除了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以外,还要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分类,确定选用资源的类型。例如有的资源是涉及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有的资源是涉及到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等等,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划分。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也要做到灵活多变,例如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选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Office软件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演示操作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应用。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收集

确定好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之后,教师就要着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收集。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数据库等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将这些教学资源库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其中找到符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特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无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能力整理和设计出符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材和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扫描,制成相关的教学视频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3、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的构建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收集、整理好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还要搭建良好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共享,并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资源应用共享平台的构建可以借助于校园网或者是FTP平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确定共享平台的主体功能和模块,并且设置不同的教学板块和模块,每一个板块和模块都承担着各自的权限和功能,并且要做好教学资源平台的搜索设计工作,方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的搜索和检索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除了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手段,建设QQ交流学习群、微信学习群组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这些分享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结语: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属性的根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优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的融入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47-50.

[2] 陈立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1):98-99.

[3] 张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研究[J].黑河教育,2015,(12):77.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采用了信息技术现代化,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来挖掘数字化资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在运用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取得实效。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源。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能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人机智能交流来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能熟练地进行文字的录入;掌握文件的创建、编辑和保存;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查询,获取数字化的知识。在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中小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策略

(一)注重信息技术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重视,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少、教师占课等情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和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鼓励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的资源,给学生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字化的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现代化、开放性的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数字化资源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在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数字化信息解决各种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丰富的实践教学来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时,学校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不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定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让教师能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及时反馈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过程中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及效果等各个方面信息反 馈,及时调整更新学习的资源及内容 ,不断改进资源学习环境 和学习活动设计,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及创新性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全方面 、多角度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教学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使教学能有效完成各种媒体之间的衔接 ,高效的实现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师 角色 学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带动教育向更高的层次上迈进。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已经成为现代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呢?我认为不同的教育时期及认识层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从早期的计算机老师、兼打字员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所处位置和起的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肩负信息技术课教学、远教资源的接收管理及应用、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网络建设、管理维护及学校资源库建设等多重任务。正是因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而也就赋予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课程整合中的多种角色。

一、首先是信息技术课授课教师

1、对学生的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以上的要求和原则设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最主要任务。

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知识。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指导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更要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适宜的方式或手段,激活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条件下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合作意识。

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操作性强,所以学生对“帮助”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学科。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状态”下,而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变大,学生遇到困难的可能性要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因此,学生怎样取得及时的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智能化”帮助,如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本身具有的“帮助 ”功能;在自己设计的课件中,设计完善的“帮助”系统,如:通过网络用QQ跟学生们在线聊天,跟他们谈心,同他们交流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在线式” 和“朋友式”的帮助。

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熟悉学生们的个性,注意他们的心理要求和生理特点,鼓励学生发展自我思考和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对学科教师的培训

在学校中,教师的年龄段不一样,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对于网络查询、资料搜索、课件制作等操作都不能熟练完成,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不能够承担其在从教期间的教学重任。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先期的信息技术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先学先用,进而对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只进行理论上的讲授,学科一线教师很难理解,更难以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提供丰富的优秀的整合案例,组织老师去观摩。在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中,让老师去和自己的教学比较,自己去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学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教师是课程整合的先行者、实践者,是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者和合作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勿庸置疑,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系统设计,课件制作和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而信息技术教师就比其他学科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课程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获得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时,信息技术教师就担负起技术指导的重任。他们将配合学科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共同完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要成为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者和合作者。

三、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资源库的创建者、管理者

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维护,远教资源接收等工作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来完成;而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因此,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信息资料、课件素材搜集整理工作的重任,进行适合本学校使用的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者,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起整合远教IP资源和从网络下载的信息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料资源库,因而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资源库的创建者、管理者。

四、信息技术教师是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和理念的领头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最强,信息来源广,最新信息得到的快,能够最先接受到新的信息技术、新理念因而成为领头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入的进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5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实践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很少,对科技信息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目标是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展科技理论、政策、规划、研发等相关研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1]。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平台构建及其模式化探索实践,既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1服务体系的构建运作

1.1建立服务组织体系

1.1.1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政府科技、信息管理部门为主导,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一级信息服务机构,以各县区主管部门或科技情报中心为骨干组建二级信息服务机构,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技术联盟等为主体组建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等三级管理服务团队,上下联动、协同运作,组织实施科技信息“线下服务”活动。1.1.2组织体系的功能特点以市级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坚持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系统整合科技信息资源,科学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2]。主要功能特点有4个:一是资源丰富、联系广泛、贴近企业、辐射面广。兼顾各县区和基层中小微企业创新的信息需要,为政府了解企业整体创新水平和制定产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二是专业科技信息服务队系统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实行专人负责制,对县区或产业集聚区企业按区块或行业进行划分,保证每个企业都有对应的信息员,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信息需求。三是统计各县区或产业集聚区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资源。包括仪器设备、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信息,并建立当地特色数据库,便于区域内企业之间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四是专家咨询团队负责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各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课题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等查新咨询服务,提供科技政策和产业发展研究,以及决策咨询和创新管理等服务。

1.2构建服务网络平台

以现有科技信息港网站为基础,通过系统开发和功能提升,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信息门户和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科技信息“线上服务”功能。重点通过集成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共享的8个网络服务系统平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高校、企业与院所之间搭建科技信息桥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优势,提升科技管理合作服务水平,提高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能力。1.2.1企业用户中心与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根据企业规模、产品特点、营销理念、信息需求、区域特点等,疏理整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用户中心,设立标准化和个性化企业注册登记档案,使每一个登录平台的企业都能在企业用户中心注册成为会员,并能快捷、迅速的获取相关信息;二是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认证身份,获取访问平台内信息资源和需求信息的权限。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基本信息、企业收藏、企业分布、订单管理、服务记录等[3]。1.2.2信息资源与文献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和专题信息数据库,重点建立石油化工、装备机械、医药卫生、电光源、羽绒服装、食品家具等地方特色产业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项目、成果、专利、标准、人才等专题信息数据库;二是引进整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科技文献资源,以及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专利标准等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科技信息应用导航系统和科技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三是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检索知识培训和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以各类专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平台的检索功能,查询创新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企业在查找到相应需求信息资源后,可以根据平台上提供信息直接下载或根据预留信息获取。1.2.3科技管理与科技报告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网上科技业务办事大厅,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贸易办理、技术合同登记、职称评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网上日常科技工作开展;二是开发引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申报评审系统和重点计划项目科技报告系统等,积极推动与国家、省、市、县科技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1.2.4科技评价与企业诊断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立科技评价和企业诊断专家团队及信息数据库,按照专家的所属行业、领域、特长、年龄等,分门别类建立专家信息数据库,企业通过平台提供的专家库和机构库了解专家或机构的情况,针对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制定具体方案;二是开发引进科技评价和企业诊断系统软件或应用工具,通过微博、微信、E-mail、留言板等形式向专家或机构发送需要咨询的问题,进行实时咨询[4];三是组织开展相关服务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诊断、咨询、建议,及时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决策者提供参谋意见。1.2.5决策咨询与专题分析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开发一批监视预警、跟踪分析软件和咨询数据库,通过对各类信息的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5];二是引进开发相关的决策咨询、专题分析应用软件。例如科技查新数据资源、特色产业数据资源、科技报告系统、竞争情报分析软件、专利分析软件、文献检索分析软件等等。1.2.6创新辅导与在线培训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中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知识、方法辅导数据库[6];二是开发引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在线培训系统,实施远程在线专业培训。1.2.7联盟协作与技术转移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依托各类科技社团组织、高校院所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相关产业、领域或专业组建网络机构联盟。例如:产业联盟、行业联盟、学术联盟、仪器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众创空间联盟等,组成专家团队,开展“线下”信息服务。二是根据各联盟单位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技术成果,分门别类、系统登录,以满足不同企业的服务需求和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设备租赁、学术交流、创业孵化等“线上”信息服务。1.2.8信息与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供求信息和技术成果交易展示系统;二是引进开发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的电子商务系统;三是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和技术产品交易活动。有需求的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应的技术信息进行查找并与供给方取得联系。

2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

通过小企微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探索,在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实用的网络平台和良好的共享机制基础上,积极实践“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新模式。

2.1网络共享服务

侧重信息共享,主要把区域科技信息港网站打造成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等8个网络信息系统集成,提供海量“线上”科技信息服务。按照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类别,针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信息、远程培训等,进行整理、分类,链接到网站主页,实现“一站式”检索服务。

2.2文献应用服务

侧重文献应用,主要利用科技数字图书馆打造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文献平台,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超星数据等文献跨库检索,以及电子阅览室专家检索和信息推送、文献传递等形式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文献服务。

2.3定题咨询服务

侧重知识服务,主要发挥共享网络、文献资源、专家团队和应用软件的综合优势,根据中小微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查新、决策咨询、项目评估、课题研究、专题调研、信息推送、科技报告、专利分析、企业诊断等个性化的“线上下线”知识服务。

2.4辅导培训服务

侧重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辅导培训、专家现场辅导培训和集训班辅导培训等形式,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培训,诸如产业发展、行业政策、项目申报、课题分析、科技报告、创新方法、案例分析培训,以及具体技术、方法等辅导培训。

2.5联盟协作服务

侧重协同创新服务,主要依托各类科技社团、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科技合作,通过引导或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立协作联盟,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项目研发、技术转移、课题协作等线上线下服务。

3服务模式的创新评价

3.1技术关键和技术路线

3.1.1技术关键技术关键主要有4点:一是实现8个网络服务系统平台之间的服务器后台融合链接;二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资源配置和智能跨库检索[7];三是实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和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处理与应用;四是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模式创新。3.1.2技术路线建设市、县、产业集聚区等三级信息服务机构联动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构建8个科技信息系统集成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实践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新模式。

3.2创新点和区别点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及服务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仅要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共享和文献资源的跨库检索应用,更重要是实现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现代与传统、知识与信息、线上与下线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互动运作服务。3.2.1主要创新点主要创新点大致有3个:一是组织体系创新。建立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较大,三级联动运作的实践、协作联盟机制的引入和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体现了该组织体系的创新与活力。二是网络平台创新。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系统整合分散的科技信息资源并得以共建共享,既有协调难度又有专业难度。8个信息服务网络子系统的联动设计、跨库检索和一站式服务,体现了该网络平台的完备与高效[8]。三是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组织体系、网络平台、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集成融合,以及服务方式方法的具体化标准化模式化,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体现了该机制模式的科学与可行。3.2.2主要区别点主要区别点大致有3个:一是服务领域不同。一般的科技共享平台服务受众范围广,针对性不够强,涉及科研、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领域,既包括科技工作者,也服务社会各界。该课题聚焦中小微企业,主要服务技术创新,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强调信息服务的深度和精度。二是集成资源不同。一般的科技共享平台集成的信息资源,大多涵盖科技政策、法规、知识、信息、专家、文献等,有管理、有业务、有技术、有市场等等,侧重于共性问题公共服务。该课题平台突出项目、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数据等资源集成,专注于个性问题专业服务。三是手段措施不同。多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只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共享,仅限于提供线上服务。我们强调组织体系、网络平台、共享机制和资源集成,注重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和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

4服务模式的运作评议

4.1破解了科技信息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客观瓶颈障碍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模式实践,立足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着眼科技信息对企业研发、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的服务支撑,紧紧围绕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知识、研发、营销需求,以及政府决策、经济规划、产业战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较好的克服了科技成果与企业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较好的破解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产业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瓶颈问题。

4.2形成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互动机制

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互动,可以较好的解决如何高效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问题,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产业领域、产品类型、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信息的智能处理,系统了解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途径和服务需求[9]。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系统分析,集聚科技信息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技术咨询服务。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自身优势的专业研判,探索制定科学的信息服务方式方法和服务措施。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规律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系统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4.3提升了基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

基层科技部门特别是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服务模式探索实践,可以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手段,培养科技信息服务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快捷高效的科技信息支撑。特别是“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为河南省乃至国内一些基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工作开展提供了经典模式和宝贵经验。

5服务模式的提升建议

5.1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应有认识和持续支撑。风险和投资意识不强,政策、财政支持和企业投入不足,科技信息服务供需失衡[10]。针对这些情况,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真正确立起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5.2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模式的运作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的上下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等三级管理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政府科技、信息部门支持相关资源整合集成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提升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真正形成“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5.3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及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作为新生事物更加需要呵护和推动。一方面要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同时认真总结,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论坛、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宣传,不断扩大其应用效果和示范带动作用。

6结论

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和服务网络平台构建,以及服务共享模式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网络平台与实体机构的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架起了基层科技信息机构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互动桥梁,实现了科技创新服务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破解了技术成果和科技信息的棚架难题,促进了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45-0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取得极大的发展。随着各类新技术不断出现,带来的新挑战日益凸显,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新的挑战下,高职院校对现代信息化建设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片面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校园网建设、多媒体上课。其次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的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状态。有些高职院校对教育信息化创新技术认识比较落后,不利于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缺乏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资源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现有的资源大多较分散,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库,不能网上查看。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虽已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但因其建设标准和软件接口的设计标准不够统一,不利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也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开发。同时,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资源缺乏创新、质量不高。

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欠缺

随着各种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都相对较落后。在新挑战下,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依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部分教师获取、开发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存在较大欠缺。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迟缓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信息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大多未能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高职院校未能将先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未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仍然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显得较为迟缓。还有部分教师过分热衷于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 加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规划

首先,要提高对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特别要提高技术创新挑战下的信息化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建设,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在信息意识,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再次,面对技术创新的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学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统一规划,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加强优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和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有效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首先,鼓励教师在重新整合原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开发、共享、共建等有效途径发掘信息资源,建立集课程录像、课件、电子教材、考试题库、文献资源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其次,对信息资源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开放,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再次,要搭建如精品课程共享课、网络课程、网上教授工作室、专业教学资源库、网上教研等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

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技术创新下的新挑战,因此需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第一,从加强培训入手。充分利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知识讲座等,每年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第二,从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入手。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应用的优秀案例评比等形式,激励教工加强信息技能的自我学习。

4.加强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

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服务平台调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构建集灵活性、创新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等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8(1)

[2]刘维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周丙洋.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网站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76.44;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32-06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赖于信息资源服务这一产业基础条件。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网站服务平台是信息资源服务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由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协调系统和政策支撑系统三部分有机构成。网站服务平台作为支撑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得以顺利运转的重要平台,由信息服务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合作服务系统、综合支持服务系统、电子商务服务和部门服务系统6个功能模块组成。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些学者从产业选择和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1,2]。然而,目前还甚少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所拥有的、潜在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角度来思考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发展产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了34个工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平台。但这些服务平台各自为阵,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得以收集并顺畅传递的服务体系,并建设一个能够传递和反馈信息资源的网站服务平台。

1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1.1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内涵

国内学者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或是单从理论层面予以探析,或是片面强调信息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或是过于强调政策的扶持[3~6]。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能促进新兴产业或企业的快速发展,能满足各用户对于创新知识信息的需求,能及时、快速、动态地更新信息资源。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内涵至少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从信息资源服务流程角度来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要涵盖各种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应用等活动过程。原始信息资源经过加工、整理,以某种介质为载体,传递给需求主体;二是从所属学科来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产业经济、综合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渠道、信息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等学科综合应用的系统性工程;三是就核心功能来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是承载海量信息资源并进行信息加工、传递的数据仓库,是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关键功能模块。

1.2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

为了确保信息资源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科学、有效、及时运用,有必要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产业环境、信息资源保障要素等条件对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进行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要由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协调系统和政策支撑系统三部分有机构成,且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121信息资源体系

该体系以信息来源为输出点,经过信息的汇合、整合,通过载体的输送,最终到达用户手上。此体系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主体功能板块,包括需求信息、信息来源、数据中心及平台支撑4个子功能系统。

(1)需求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指分析、接受、转化、应用技术、产品、专利发明的需求主体获得和反馈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包括4个方面。①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时代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而生,战略性及政策性地位比较重要,为了正确引导、规划、支持产业的发展,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强烈的产业、技术、经济、专利、国外资源等宏观性信息需求。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生产、技术运用、创新发挥、成果转化、市场竞争等是各类企业发展和竞争的结果,企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经济命脉的走向,是需求的主体,他们的发展急需最前沿、最成熟、最快速的产品、技术、专利、政策等信息,获得共性或个性化的信息资源,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最终获得成功。③国内外产品、技术、专利发明、校企合作等信息资源,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发展的信息保障,不仅可以获得很多科学理论信息,更可搭建“实验室到市场”的信息桥梁。④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的提升离不开生产中介所提供的高端服务。服务中介通过获取服务对象的最新信息,顺应生产企业产业链升级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总之,需求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确立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需求保障体系,不仅要提供即时的需求信息,还要及时地通过需求信息反馈产业发展态势。

(2)信息来源系统

信息资源来源于3个方面:①宏观信息。宏观信息主要涉及到整个社会产业、经济政策、技术、市场、服务、国内经济形势对比等信息,是需求主体进行产业运作、生产、创新、调整的整体判断标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环境和方向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它涵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服务中介及国外部门信息提供者。②中观信息。中观信息是指新兴产业信息、科研专题等信息资源,譬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产业分类的各项技术、投资、创新等信息。为此,专业化的政府服务部门,如科技部(厅);专业化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等;行业协会等等都是中观信息提供者。③微观信息。该信息源自于企业内部,是最直接的关于产品、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应用、市场、服务合作等信息资源。综上所述,信息来源包括政府、企业、科研及高等院校机构、服务中介及国外部门,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萌芽期,服务系统不成熟,所以在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采集来源后,建议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信息资源的收集,行业协会或其他需求主体对此进行监督。

(3)数据中心系统以及平台支撑系统

这两个子体系为整个服务系统的核心功能部门,是信息整理、加工、展现的运作机制平台。①数据中心系统。它是信息资源集成、整理、加工的关键技术和服务后台,是服务平台的“培养基地”和“后勤基地”。在采集信息资源后,对零散化的信息进行技术分类处理,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构建综合型、专业型的各类数据库。该数据中心保障数据仓库包括政府数据仓库、企业数据仓库、科研数据仓库、行业数据仓库、海外数据仓库,这些数据仓库虽然以各自主体为信息源,但并不是信息的孤岛,存在着信息的交叉。譬如,由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信息,根据合作项目的不同、合作主体力量的偏颇,有可能是归属于政府数据仓库,有可能是划入企业数据仓库;再者,企业数据仓库拥有企业科研创新的信息,但是科研数据仓库信息的收集又来自于企业等主体信息,存在着交叉。②平台支撑系统,这是信息资源以可视化形象呈现在需求用户面前的重要服务系统,是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提供服务的最直观、最直接的载体,是用以输出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系统。本文以网站服务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运作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后文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122管理协调系统

该系统包括团队建设、管理协调对象、管理协调规章制度、监督系统。①团队建设。指整个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该团队除了主办方所提供的管理、技术人才外,还应包括提供各类协调、咨询、中介、培训、法律服务的系统外人才队伍。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涉及到多个合作部门,大到各级政府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到高新技术区,需要专门的协调小组或中介服务商与之进行沟通。②管理协调对象。大致包括整个服务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营管理、部门沟通等,主要是针对需要管理、协调的具体事项进行处理,根据服务系统建设的规模、难易程度确定内容的具体范围。③管理协调规章制度。用以辅助服务系统管理、协调、监督的开展,是一种行为规范制度,可以确保管理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④监督系统。由与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相对应的国家或区域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予以监督,主要是针对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管理、运作进行有效监督。

123政策支撑系统

该系统为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服务。由各级政府对负责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股东企业、科研院所等予以财政支持,协助完成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反馈工作;对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相关管理、技术性人才给予资金补贴,吸引、加强、稳定服务系统的人才队伍;对参与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补助,鼓励新兴企业提供管理、技术、产品信息,鼓励企业与服务平台上提供的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服务中介的合作,促进共与个的实践。

2网站服务平台

理论界已经认识到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7~1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赖于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还要依靠能够保障该体系顺利运转的服务平台。那么如何建造服务平台?笔者以为,依靠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交换检索技术和控制网络技术,可以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搭建一个网站服务平台。依托该服务平台,既可搜集来自国内外最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信息,又可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共性、个性需求信息。本文选择以网站服务平台作为该类平台,并对该平台进行架构。

2.1网站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海量数据信息呈现多、杂、隐匿等特点,为了有效、合理地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建议以国家或区域联盟形式设计网站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借助稳固的政府力量、雄厚的资金、便捷的海外信息沟通优势,可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在国家或区域联盟下,以各省级服务平台为单位,为上一级提供相应的服务板块信息,依次类推,直至落实到企业等生产类单位,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动态、全面获取国内的信息。各省级、市级机构可在国家或区域联盟的网站基础上,或添加个性化的服务功能,或减少难以支撑的服务板块。各网站从上到下,以链接形式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网站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及功能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

2.2网站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网站服务平台可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该信息平台主要以网站形式进行信息传递。浏览者通过互联网(WWW)对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访问,也可借助无线通讯设备(如手机、PDA)通过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进行访问,该网站服务平台还提供SMS无线信息服务。如图2所示,该网站服务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分为以下6个部分。

221信息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搜集、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技术、成果、专利等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信息订阅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用户还可通过该平台、查询感兴趣的信息。该平台通过不断扩大服务功能,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结构搭建一个最基础的信息搜集、、共享和交流的网站服务平台。

222专业技术服务系统

该系统提供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共性、个性技术专业咨询、配置、下载服务。当服务平台需要与其他服务平台进行技术衔接时,可通过接口进行联系。用户需要资源调配、技术需求时,可通过决策系统进行项目的评估和可行性分析。此外,对各种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特别的专家库,面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搜集科研、技术、管理类人才信息,纳入数据库,构建人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增加企业与人才合作的流动性,消除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23合作服务系统

该系统是以企业的需求为意向,提供与政府、其他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部门等主体合作的沟通平台。通过后台对各类部门机构的信息搜集,定期各方的技术、产品需求供给信息,面向用户主体提供合作对象的详细资料,尽量减少合作主体的交易成本、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224综合支持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提供培训、咨询、答疑、论坛等中介。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掌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对需求方提供常识性的技术培训,或者为需求方提供可用以培训的服务机构资料。针对需求主体的疑问,由专家进行解答,或者将需求主体的疑问在答疑、社区板块上,由线上用户给予解答支持。社区或微博板块主要是供用户自由交流的板块,用户可自由或下载信息,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

225电子商务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在国家允许自由交易的项目范围内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交易,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新兴企业的发展,扩大新兴企业影响力,为新兴企业提供一个不仅能交易,而且能够宣传新兴产品的服务平台。类似于淘宝的电子商务平台,该系统具有完整的交易、物流、支付、安全保障、诚信评价服务功能。

226部门服务系统

该系统与国内外多个服务平台相链接,以供用户自由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对于有些需要付费的数据库,由服务平台统一购买,然后对用户收取少量的服务费用提供信息下载,这样有助于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同时又扩大信息量的来源。

网站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以上6个部分。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功能模块并不是孤立的,譬如专业技术服务系统中的资源租赁,如双方达成交易,有可能借助电子商务系统中的交易服务、物流服务来完成整个服务。在大量的信息以可视化、逻辑化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时,是后台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块给予源源不断的支持。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将国内外搜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整理,按以上6个功能模块,划分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系统中的数据中心相对应的多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在该数据库内进行资源的整合,方便前台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搜索。

2.3网站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体系

网站服务平台技术支撑体系,主要是为前后台服务模块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采用标准规范体系来保证平台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如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其中,信息安全标准包括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由身份鉴别、安全级别设定、访问控制分类、机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匙技术等标准,这对于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总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31应用系统技术架构

分为J2EE技术的B/S架构和中间技术架构。①为了便于服务平台的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以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的底层技术为基础,采用J2EE多层架构,该架构具有跨平台、成熟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特点。B/S(浏览器/服务器)克服了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胖客户端”的弊病,形成统计的数据库和系统结构,消除区域、部门间的差异,确保系统的统一性、连续性、动态性,便于集中式的管理。故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网络信息系统采用J2EE技术的B/S架构。②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平台来自于各部门数据库信息的交换、整理,中间件起了数据信息交换的支撑作用。主要是通过远程过程调用(RPC)、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事务处理监控(TPM)这几种方式来进行应用。比较流行的MOM中间件产品有IBM的MQSeries、Microsoft的Biztalk、BEA的Messager。

232数据库建设与关键技术的选择

(1)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政产学研用”信息,海量的数据对数据库的选用和安全性要求很高。数据库可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大型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2000或SQL Server2005,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平台则采取可靠的磁盘阵列系统、备份策略、安全策略、安全物理环境、快速应急机制来保证服务平台的安全运转。

(2)3个关键技术:①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建模,通过对功能模块的过程分析来构造问题空间,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网站服务平台对象模型和功能模型,采用数据流回溯法进行用户复查,细化功能模型建立系统模型;②统一的界面、个性化的显示,系统应针对不同用户显示相关权限系统内容,使得整个界面操作清晰,便于操作,譬如不同企业不同的技术支持,各自拥有着相应的全力进行查询、修改、管理,但对方的权限不能侵犯;③XML技术的采用,该技术以其优良的数据存储格式、通用性、跨平台性、可扩展性、清晰的数据结构等特点,获得了复杂数据机构信息交换设计的青睐,此外XML文档允许用户灵活定义组织方式,无需另装数据库系统软件,系统管理员只需设定用户权限,经过审批,用户即可范围内的信息。

3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和网站服务平台的代表性网站:赛迪网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站在我国还甚少见,“赛迪网”就是其中的一个。下文将对该网站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网站服务平台进行分析。

3.1赛迪网简介

赛迪网网址http:///。该网站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最大科研机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旗下最具影响力的网站。赛迪网秉承“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理念,竭力把自己打造为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领航者。该网站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拥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和经验,目前注册用户逾500万,主流合作媒体达200多家。该网站信息供给来源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海外合作部门、新闻媒体等,信息需求者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主要是IT企业)、科研院所、机构投资者等。网站的资源中心囊括了9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新闻中心、产业和信息化、产品和技术、IT博客、IT社区、中国市场情报中心、赛迪教育这8个数据库的内容。网站的管理协调方面,由赛迪集团进行各部门的管理、沟通、协调。政策服务方面,该网站由赛迪集团自行提供创建资金。

3.2赛迪网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网站服务平台

该网站服务平台一级功能平台为“国家产业服务平台”、“新闻中心”、“产业和信息化”、“产品和技术”、“赛迪服务”。二级功能平台中的“快捷功能链接”、“产品及服务广告平台”、“综合新闻”、“热点专题”及“热门推荐”为一级功能平台的随机性展示平台,实际是与一级功能平台信息资源库相连接的,另外几个二级功能平台将在下文提及。网站服务平台架构见图3。网站一级平台板块其功能如下。

(1)“国家产业服务平台”包括了国家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信息化推进与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产业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与推广平台、中国信息化方案案例库平台、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物联网方案案例库平台、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平台等九大部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工作。这些服务平台紧紧围绕企业、技术、产品、信息化、情报、合作案例来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满足本文所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服务”。

(2)“新闻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为IT产业、IT企业及IT传媒人群。由赛迪集团提供人才资源,旗下16家IT专业媒体500余名记者每天为读者及各大媒体搜集国际、国内产业资讯信息。该服务功能板块不仅成为全球中文IT新闻资讯的原创集散地,更是广大用户了解最新政策、产业信息、市场动态的信息平台。

(3)“产业和信息化”提供高端的产业和信息化信息资讯,为政府、企业、行业投资者提供一个了解政策、产业及发展趋势的平台。该功能平台由国家平台、产业中心、产经中心3个子系统组成。“国家平台”承接了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中国信息化推进与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及国家产业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与推广平台的功能,以信息化、物联网、软件、生态为主题提品、技术、行业情报、合作案例等信息。“产业中心”具体以半导体、地理信息、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为子系统,提供各主体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发展动态、知识库与词库、专家解析等信息资源。“产经中心”提供了综合性的产业经济信息,如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三网融合等;此外,还有重要的区域经济信息,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为主,每个区域经济体服务平台都由区域内的新闻动态、专家对话、深度观察、区域政策、产业动态、重点城市等子功能构成。

(4)“产品和技术”以IT专业技术人员及产品采购决策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大量的IT产品技术新闻、应用及解决方案等全面资讯服务,为企业提品宣传的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产品、技术、技术社区3个子功能板块。“产品”主要是提供各类IT企业最新的服务器、存储、台式机、笔记本相关产品信息,为B2B、B2C提品供需交流、合作方案的服务平台。“技术”以网络、安全、系统、开发四类技术为分析对象,提供最新的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新闻、社区技术讨论贴,促进了国内对国外最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加强了行业用户的沟通。“技术社区”提供业界新闻、数码世界、产品技术、大话IT等交流板块,主要目的是促进广大用户对最新的产品、技术、方案的了解,加强了用户的信息沟通。

(5)“赛迪服务”是该网站服务平台的增值服务平台,采取一定收费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市场情报及教育服务。该服务模块包括产业情报、咨询与顾问、软考与培训、评测与监理、技术与服务、成功案例这6个子系统。“产业情报”以IT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情报分析对象,提供研究报告、企业数据、投资咨询信息的有偿服务。“咨询与顾问”提供政府和企业的政策、投资、人力、营销方面的信息咨询。“软考与培训”提供最新IT考试信息、培训信息、培训服务。“评测与监理”主要是提供IT监理、信息管理及服务认证、电子政务评估、信息系统测试等方面的服务。“技术与服务”提供IT服务、系统集成、网站建设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成功案例”提供关于监理、认证、评估、测试、咨询等方面服务的成功案例。此外,部分二级功能平台也扮演了网络服务的重要角色。“翀在最前线”、“赛迪专家”以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用户传输了最新的产经新闻、产经分析等信息。“IT博客”为IT界专家与用户交流的个性化平台。“排行中心”将新闻中心、产业和信息化、产品和技术功能平台中的新闻以点击数最大为排行原则,提供滚动式的、用户最感兴趣的信息资讯。“合作站点”为与赛迪集团合作的其他政府、IT企业、媒体链接网址,便于用户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

通过对赛迪网的分析,可知该新兴产业网站服务平台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该网站服务平台拥有着强大的资源中心数据库,能提供大量有关工业与信息化方面的国家平台、产品与技术、产业与信息化、赛迪服务等信息资源。该网站服务平台具备了本文所设计的大多数网络架构功能,但在国内外专利信息、电子商务方面还有所欠缺,这需要政府、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

4结论

通过对赛迪网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现有的网站服务平台模式规模较小,种类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性、全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平台。赛迪网站作为国内比较完善的服务平台,其所设计的服务平台模式值得借鉴。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应该立足国家的视点来建设专业化的服务平台。通过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为我国新兴企业或相关组织提供成熟的、有效的信息资源挖掘平台。为此,应该从国家或区域层面,对于相关启动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服务平台的顺利建设和运行;其次,寻找服务平台建设的合作伙伴,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国家经济、信息、工业化部门戚戚相关,有必要打通部门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分割,组建服务平台的动态联盟。

参考文献:

[1]熊勇清,曾铁铮,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J].软科学,2012,26(8):59-63,68.

[2]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678-683,720.

[3]肖秋红.数字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3):63-65.

[4]霍国庆,李天琪,张晓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2(6):79-85.

[5]邓尚民,孙玉伟.面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现代情报,2006(9):179-184.

[6]徐宝祥.吉林省企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优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6):96-98.

[7]李家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发展趋势[J].情报科学,2004,22(4):449-455.

[8]邓胜利,周婷.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7):6-13.

[9]郑祖婷,史宝娟.唐山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12(6):14-16.

[10]陈良正.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信息网络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3):11-17.

[11]吴晓辉.基于云计算的中国机动车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1(3):24-28.

新能源信息技术篇8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两化融合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不断由大变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涵义

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需要对信息化、工业化以及两者的融合有基本统一的理解。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化是指以工业为主导型经济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轻纺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初始工业化阶段;第二个阶段以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个阶段以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且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技术特征。

信息化是这样定义的: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应用的范畴,而是一个社会演变的过程,信息化不仅具有生产力发展的内涵,更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化多产生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或者后期。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二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对策,以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并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信息化是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以信息化、工业化作为基础,是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作用,即工业化逐步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相结合。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为过程,并促生产品边界模糊,业务边界模糊,进而导致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并由此引起了社会价值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论文格式范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只可能产生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融合也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容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动态性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两化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方式、递进式向前演进的动态模式。就融合层次来看,两化融合按照以微观企业个体为行为主体,以技术、业务、产品、资源融合为主要内容,通过技术、业务、产品以及资源边界模糊引导经济社会层面的运行方式、社会价值模式等发生变化。

技术融合主要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技术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工业控制技术、IPV6技术、银行系统的自动终端机等。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能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方式,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工业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所谓产品融合是指直接将信息产品如电子芯片、ERP系统等加入到传统的工业产品中去,增加产品的功能、扩展性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汽车增加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几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对策,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加入生产要素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金等配置方式发生优化的两个过程。例如,材料能源的融合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融合,极大的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例如在风能发电系统中,利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技术优化叶片的形状,可以使风能更高效率的转化为旋转机械能;利用电磁分析技术优化发电设备可以使旋转机械能高效率的转化成电能“等等。另外,技术融合要求人力资源掌握更多的信息开发和应用技术,要求生产工具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资本的形式也由原来的资金形式扩展为信息技术资本和资金资本,同时,在生产函数中信息技术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比例也逐步发生变化。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表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经济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业化长期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两化融合也是应对全球科技经济竞争、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现阶段我国国情需要两化融合

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面临着一些难以跨越的问题。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服务业规模小质量差、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等。这就需要在发展建设中借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的推广、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两化融合是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发展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信息化的正确途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仅是在工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而且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工业化不仅是发展工业的问题对策,它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发生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两化融合既可以带动工业化,又能够促进信息化,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两化融合是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走的仍然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道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新能源开发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开拓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格式范文。

(三)两化融合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趋向的发展,信息化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所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转变成了供应链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标准的竞争。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借助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得以高度提升,增加国家综合实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相关新兴产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远的、重大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首先,要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集成电路、通信制造、新型显示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水平;要逐步增强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其次,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技术和应用,支持和鼓励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软件技术与整机制造的联动;支持国产软件在政府、卫生、文教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软件企业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促进有条件的软件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最后,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推动太阳能光伏、纳米技术、生物计算机等技术的产业化。

(二)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倡导利用ERP对企业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统一管理、预警管理对策,形成资金流、物流、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的数据高度一体化处理方案,使数据在各公司、部门进行“透明沟通,实时传递”,保证帐实相符,避免资产灭失。

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和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业自动化系统,加快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提高信息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支持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重点支持化工(含石化、橡胶)、机械及装备制造(含汽车、造船)等工业自动化产品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与发展。

(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信息安全一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使企业大量的内部信息储存在信息终端,也就会随时存在着泄密的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于威胁网络安全的人或部门,由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配合,依法严惩。

参考文献

[1]何锋.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假日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南论坛,2007,(4).

[2]邹生.信息化探索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徐长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1,(31).

[4]周宏仁.信息革命与信息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佳贵.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宋海龙,李武军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3,(1).

上一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范文 下一篇: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