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2:23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1

关键词:连锁董事;技术创新;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6日

一、引言

在当前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创新经营一直备受众多企业家的追捧,在技术创新研究的道路上,很多学者专家也是竭尽全力寻求更多突破。连锁董事作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课题,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发现,连锁董事作为企业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决定因素在于企业公司的治理水平,因此三者之间是否有必要的联系,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连锁董事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连锁董事的研究主要源于企业间的社会网络关系研究,在不断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连锁董事的重要性。

Useem(1984)指出连锁董事的主要作用是在企业间进行信息传递。通过连锁董事传递的企业信息为公司提供了关于其他企业行为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Yeo et al.(2003)发现,在法国企业中董事会之间常常通过共同的董事会成员相互分享CEO服务。而且在1999年,法国公司中就有1/2的公司存在这种连锁,超过50%的公司至少有一个连锁董事关系和80%的CEO兼任主席一职,这给CEO在董事会和高管团队中更大的管理权限,更积极地影响公司的业绩。Lucia Bellenzier、Rosanna Grassi(2014)通过意大利1998~2011年间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络的演变,发现随着时间的转移,网络的稳定性是企业间兼任多个职位的董事即连锁董事维持的。卢昌宗和陈仕华(2009)发现超过80%的上市公司都有连锁董事,这意味着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已经形成一个基于连锁董事而形成的网络。朱金菊、段海艳(2013)则从多个角度分析连锁董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连锁董事薪酬、连锁董事学历、连锁董事规模和连锁董事占董事会比例均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连锁董事是因个体成员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董事会任职而形成的企业间网络关系。在企业集群当中,企业间因连锁董事而形成的网络能够给企业提供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所需要的外界信息。通过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取得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的战略计划及经营方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提取更有价值的技术和知识,以实现企业自身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功能。连锁董事为企业带来的外部信息还可以与企业拥有的关键技术相联系,创造出更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技术。同时,研究表明连锁董事的网络特征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连锁董事的中心性特征,企业在连锁董事网络中所处位置越是趋近于中心位置,其获取网络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对其他相关联企业的影响力也就越强,所以说处在连锁董事网络中的企业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为技术创新服务的优质资源。

然而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连锁董事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研究较少,大多数为社会资本、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等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研究。而这些与连锁董事在概念上和实质区分中都有很大的重叠性,比如连锁董事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锁董事也占据了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绝大多数。

(一)董事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依据社会资本理论,董事会社会资本是董事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的总和(Coleman,1990)。董事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其关键点在于社会资本带来的信息资源,因董事会社会网络扮演了信息联结、减弱社会风险以及外部不确定性角色,因此它在企业多样化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aysinger、Butler(1985)研究发现,能在其他企业兼职董事的董事往往具有较高的声誉,他们能够为企业获取关键资源,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等,这些资源能够为企业在制定关键性的决策时提供重要援助。良好的连锁董事关系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声望,还能提高企业资源共享的程度,从而为企业制定高质量的研发项目投资决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Hillman(2005)等从董事会社会资本的多个角度分析,发现董事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企业的绩效越高。董事会在政府机关拥有的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更迅速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信息,为董事会制定正确的研发投资决策做好铺垫。Wincent等(2010)在对53家中小型企业的董事会进行纵向研究时发现,董事会的一些特征能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且提出了董事会中存在的连锁董事对技术创新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且董事会的异质性、董事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对企业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内关于董事会社会资本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周建等(2010)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将董事会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并从这两个方面分别研究了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支出的影响水平。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董事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职业背景、异质性等特征都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支出呈正相关关系。段海燕(2014)将董事会社会资本分为董事会内部社会资本和董事会外部社会资本,并提出董事会外部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连锁董事。李垣(2004)提出企业创新活动(主要指创新决策),一般而言,董事将以企业家的身份作为企业创新的决策主体出现在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多数情况下是非程序化的。李永强(2011)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研究中发现,在企业家社会网络关系中,强连带关系有利于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共享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加强关系成员之间的信任,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家的决策自由。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决策自由度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而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创新思想束缚反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社会资本的三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刘俊杰(2013)从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达高性、广泛性、异质性及关系强度等四大方面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达高性、广泛性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董事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企业间知识类资源、资产类资源及社会资本等资源的集聚,这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源获取”对董事会社会资本与创新能力起到了中间转换作用,有助于高质量决策的产生。即董事会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研发投资决策的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

(二)外部董事与技术创新。Zahra et al.(2000),Johan Braet(2012)的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正相关,当数目达到11之后,呈现负相关。Zahra,S.A、Neubaum,D.O(2000)进一步提出外部董事的知识和经验也会与内部董事形成互补。扩展董事会的视野,提醒经营者抓住创新机会。因此,学者们推论,增加外部董事数量有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Heralin、Weisbach(2000)两次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外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在公司绩效下降面临重组等投资决策能较好地发挥作用。Wright.P、Ferris,S.P、Sarin A(1996)提出外部董事的存在可以监督和制约内部董事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出现的放弃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Adams、Harris等和Raheja认为外部董事发挥有效治理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条件就是要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董事会集体决策的框架内,可以把外部董事当作一个利益共同体,代表出资人的利益,把内部董事当作另一个利益共同体,代表管理层的利益,并且内部董事相对于外部董事具有信息优势。

Hoskisson et al.(2002),Zahra(1996),Li and Simerly(1998)等人通过对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的研究结果证实,内部董事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而Sven H.De Cleyn & Johan Braet(2012)的实证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外部董事占董事会多数席位可在董事会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有效制衡内部董事,并对投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当信息获取成本较低或者知情概率较大时,外部董事能更有效地发挥监督和咨询职能,这一点支持Duchin等的实证研究。

杨建君、刘刃(2007)实证研究外部董事数量与企业创新决策关系后发现,外部董事数量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是由董事会结构和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董事的影响是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方伟(2014)在研究外部董事治理与公司投资决策效率的关系中得出以下结论:外部董事的存在可以起到监督制约内部董事的作用,通过对内部董事治理决策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外部董事对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关键在于其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综上所述,外部董事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董事的影响,其中外部董事的监督职能与咨询职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外部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积极影响源于其对外界信息资源获取成本较低及对行业或者企业集群的概况知情概率较大,从而直接决定了外部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和咨询作用的发挥。

(三)独立董事与技术创新。Schoorman(1983)认为独立董事本身具备的特点就是其掌握信息的广泛性,这不仅可以为企业获取关键信息及资源提供便利渠道,同时也减少了企业间资源转换的交易成本与协调成本。Yangmin.kim(2007)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社会资源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同时独立董事本身所携带的外部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优质的社会网络关系。Yuval(2007)在对独立董事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对独立董事的股权激励水平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就越多。赵旭峰和温军(2011)在对董事会运作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时,通过对2004~2008年501家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比例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越多。通过以上研究可知,独立董事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验证。而独立董事对技术创新投入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哪些方面,此后也有很多学者给出相应的答案。

王永明、宋艳伟(2010)运用2004~2007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中规模、薪酬、年龄以及任期等特征要素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资活动的影响,验证了独立董事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独立董事薪酬激励、独立董事的任期、独立董事的年龄。陈运森、谢德仁(2011)发现,在独立董事构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中,企业的独立董事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中心度越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就越高。独立董事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度代表了其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高效的咨询、监督功能。网络中心度高的独立董事在企业中更有威望和说服力,因此他们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有很强的影响效应。

高管团队也囊括了连锁董事。自Hambrick和Mason提出“高阶理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战略及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也研究了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雷辉、刘鹏(2013)通过从多个角度分析高管团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高管团队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异质性与职能背景异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学历、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以及输出型职能背景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而高管团队任期与技术创新不存在显著影响。当然,根据高管管理团队的概念划分,它囊括了企业的股东、董事会成员及正副总经理等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有发言权的高层领导者。

分析与连锁董事相关的各种概念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社会资本、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其公司治理效应的发挥。因此,连锁董事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影响要借助于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三、连锁董事与公司治理

连锁董事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研究,连锁董事与公司治理相关性联系也是在社会网络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公司治理准则的制定和治理结构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社会网络形态存在的关键形式之一就是连锁董事。

Pfeffer、Salancik(1978)提出连锁董事构成了企业间的相互关联,同时也承载了知识和信息并提供了这些知识和信息的传递的平台。Walker Review(2009)提出连锁董事网络在构建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还进一步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作用的发挥。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督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

段海燕(2014)认为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有利于董事会资源提供职能的行使,进而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由于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直接影响董事声誉和非正式影响力的获取,因此董事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影响其监督动力Kraekhardt(1992)。董事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越处于中心位置,越能够获取有关治理行为的资源、信息和知识,进而积累的个人声誉及声誉价值越高。出于声誉考虑,声誉越高的董事越有动机对经理层实施监督Yermaek(2004)。谢德仁和陈运森(2012)通过对“2010年上市公司十佳优秀独立董事”的网络关系的分析而发现董事网络对公司的治理行为和效果确实有着重要影响。陈运森(2013)发现连锁董事网络从管理层监督和政策建议制定两个方面对公司治理有效性产生影响,但证据并不统一;而连锁董事――管理层的私人连带关系降低了董事会独立性,更多地带来了负面作用。

任兵(2005)同样提出了连锁董事网络对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影响效力。他在文中指出企业拥有的连锁董事数量越多,企业嵌入连锁董事社会网络的程度就越深,影响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效应也就越大。同时他还指出,连锁董事在企业董事会中的比重越大,其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也越大。这一比重较大,预示着企业受到社会网络资源的影响就越大,那么在这一社会网络中所承载的先进实践或创新就有可能被企业采用。这一观点也暗示了连锁董事通过影响企业公司治理进行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性关系。

四、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

Fagerberg(2005)指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先期投入,是否值得投入、投入多少资金等均是一定决策体系的产物,这种决策体系通常是由公司治理结构决定的,因此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Tylecote等(1998)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权、责、利配置必定是在公司框架内运作的,因此公司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和权力配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Belloc(2011)认为,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新取决于个体是否投资于创新项目,个体如何将他们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整合到企业里,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公司治理体系来决定的。因此,董事会公司治理层面带来的创新信息和决策是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此后,学者们从公司治理的不同角度分析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Zahra(2000)考察了1991~1997年231家美国中等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研发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也即中等规模的董事会对创新活动最有利。

Lane(2008)研究认为,两职兼任可以强化控制权,减少冗余程度,提高行政效率,两职兼任更有利于做出灵活的创新决策,与创新绩效正相关。Zahra(2000)认为两职兼任容易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对管理层缺乏制约将造成决策的随意,因此说两职分离有利于决策理性化,与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同时,Bebchuk and Fried(2003,2004)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即CEO两职的分离,企业的投资效率会有明显提高。

国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中,一致认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公司治理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结论不一致。

杨建君(2002)和魏峰(2004)认为,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的决策意识决定的。徐金发(2002)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企业经营管理者持股水平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外部董事数量、CEO两职状态都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关系。饶育蕾、王建新(2013)在对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的过程中从CEO两职状态出发,研究CEO两职状态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证实:CEO在过度自信的情况下,CEO两职合一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效率。杨建君(2007)指出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司治理属性,对管理者的激励势必会影响其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逐渐分离,由此公司则代表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的需求产生,从公司董事会的执行监督到对高级经理制订激励计划等内容都属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的范畴。

作为上市公司自主性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优化信息在投资者中间的配置,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保证信息传递与沟通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合理采纳投资者的良好建议。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发挥监督权和建议权,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更有效地创造公司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理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选择逻辑和相互关系,有利于提高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监督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投资效率。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中,重点多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机制上,忽视了公司治理中“资源传递”的重要作用。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的激励效应和监督效应上,对于公司治理的资源效应很少触及,其资源效应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依然有待深入探讨。

五、总结

总结归纳连锁董事相关研究成果后可知,已有的连锁董事研究多是围绕国外连锁董事成因和效果展开,从而为全面、深刻认识连锁董事的角色与功能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但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Dosi,1988),那么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如何?影响产生的条件以及影响机理是什么?公司治理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引导企业通过理性建立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络关系,充分利用网络中所蕴涵的社会资本来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探讨连锁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对于发展与完善连锁董事理论与实践,对于认识连锁董事在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对于帮助企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Alberto Di Minin,Federico Frattini,Andrea Piccaluga.Fiat:Open Innovation in a Downturn(1993-2003)[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3.

[2]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

[3]Borgatti SP.A relational view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

[4].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基于组织间网络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5]盘江河.企业连锁董事内涵及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

[6]杨勇,达庆利,周勤.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1.

[7]陈运森,谢德仁,黄亮华.董事的网络关系与公司治理研究述评[J].南方经济,2012.12.

[8]包凤耐,彭正银,韩炜.连锁董事网、关联方网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J].网络经济研究,2013.12.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2

【关键词】TAM;IDT;新能源汽车;公众市场;扩散影响

一、引言

不同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拥有正外部性和突破性创新,所接受的汽车公众市场扩散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利用TAM,可以分析消费者对动力控制和驱动系统等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接纳情况。利用IDT,则可以从个体因素视角对创新认知、产品接口等因素的影响展开分析。因此,还要联合使用TAM和IDT理论,从而对消费者接纳新能源汽车的过程展开全面分析,进而更好的进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二、TAM与IDT理论概述

所谓的TAM,其实就是技术接受模型的英文简称,主要用于研究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而IDT为创新扩散理论的英文简称,用于研究创新技术传播和得到采纳与应用的一种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TAM侧重于进行用户行为和技术的研究,IDT侧重进行社会行为和创新技术的研究。所以在分析用户对技术接纳问题时,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进行有关问题的解释。

三、TAM与IDT理论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公众市场扩散影响分析

1.研究假设

从TAM模型理论角度来看,个体对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将对其接受技术产生影响。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对汽车的节能环保技术进行创新,所以可以从生活便利和空气改善角度进行有用性指标的构建,假设H1为个体感知有用性将对汽车采用产生正向影响。而从新能源汽车采用的难易程度角度,假设H2为个体感知易用性对汽车采用产生正向影响。考虑到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关系,还要假设H3为感知易用性将对汽车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的影响。

从IDT理论角度来看,消费者情感需要将对产品是否被接纳产生影响。而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否产生较强社群归属感将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以假设H4为社群归属感将对个体采用汽车产生正向影响。其次,在IDT理论中,消费者创新性也是重要指标。因为人们在购买新产品时,往往是由于好奇心的驱动,这与其本身的创新性有关,这种创新性将对其感知产品是否有用产生影响。新能源汽车作为创新产品,可以假设H5为个体创新性将对汽车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假设H6为个人创新性将对汽车采用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在IDT理论中,十分注重媒介的作用。在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结构性保障则是重要媒介。正因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易保障机制的制定,才使得消费者能够克服汽车后期维护存在的较多不确定性进行新能源汽车消费。所以,结构性保障将对消费者感知汽车易用性产生影响,进而对汽车采用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假设H7为结构性保障将对汽车感知易用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假设H8为结构性保障将对汽车采用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对于个体来讲,是否采用新能源汽车还与相关群体有关。因为,个体会从周围人群中进行信息获取,所以相关群体也是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的媒介,个体会根据相关群体的评价和行为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根据这种理念,可以假设H9为相关群体将对汽车采用产生正向影响。

2.样本数据

为完成样本数据的收集,还要利用网络进行有关信息的收集,即通过在各大汽车论坛和贴吧进行网络问卷的发放。从样本数据收集情况来看,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18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1.8%。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约67%的人为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了51%。从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上来看,83%以上的人达到了本科及以上学历,56%的人年收入在6-12万元之间,拥有一定经济实力。

3.效度、信度和拟合度分析

量表设计对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借鉴,同时也结合了TAM和IDT理论,并经过了专家的讨论和分析,最终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采用行为特质完成了设计,包含的题项有“生活区域对你是否重要?”、“是否乐意尝试新鲜事物?”、“结构性保障的引入能否增强你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信心?”、“周围人对新能源汽车的评价是否会对你购车产生影响?”、“你觉得新能源汽车可以起到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吗?”等多项,分别隶属于社群归属、个体创新性、结构性保障、相关群体、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采用意向这七个变量。使用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检验可以发现,问卷总体信度达到了0.969,各变量信度值都能达到0.7以上,问卷总体效度则达到了0.943,各变量最低值均能达到0.5以上,因此能够满足要求。此外,从拟合度检验情况来看,NFI、CFI、IFI分别能够达到0.913、0.973和0.978,RMSEA则为0.039,比0.05要小,能够满足检验要求。

4.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如下表1,为假设检验的结果。按照要求,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45-0.95之间,CR绝对值大于1.96,就可以认为假设成立。从总体上来看,除了H9不成立,其他假设都成立。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受众面积目前较窄,所以个体较难通过周围人群进行有关信息的获取。从TAM角度来看,H1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能够达到0.624,可见感知有用性将对个体采用新能源汽车产生显著影响。IDT理论角度来看,H4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可以达到0.732,可见社群归属将对个体采用新能源汽车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对地区负有较强责任感的个体,将愿意采用新能源汽车。而从H5和H6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差异可以看出,个体创新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性,拥有加强创新性的个体更倾向进行新能源汽车的采用。最后,从H7和H8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可以看出,结构性保障明显会影响个体感知易用性,因此能够对新能源汽车采用产生明显影响。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仍然较少,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在公众市场的扩散。所以,政府除了与企业一同进行结构性保障体系的完善,还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体验营销增强消费者产品体验,并针对部分顾客提供优惠政策,进而更好的进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伟怡,何瑞. 新能源汽车公众市场扩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TAM-IDT理论[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28-33.

[2]李英,胡剑. 基于智能体的多类新能源汽车市场扩散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4,05:711-716.

[3]刘颖琦,王萌,王静宇.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4:86-91.

[4]李苏秀,刘颖琦,王静宇等. 基于市场表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剖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9:158-166.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3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2] archie b. 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1991.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4

一、环境对医疗机构成本的影响

(一)医疗机构成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医疗机构成本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医院的政治,法律、法规及法律环境受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涉及医疗成本。

财政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率、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入、失业率、通货膨胀与紧缩、能源和运输成本;经济结构、利率、汇率等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医院医疗成本也随之波动。

社会价值与习俗、教育水平、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就业情况等,以及人口、土地、资源、气候、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影响着就医人群、就医病种,从而影响就医成本。

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应用速度及寿命周期、创新机制、技术总体水平、医院竞争对手的研发投入、社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待遇等技术环境均影响医院医疗成本的高低。

第二,医疗机构成本受行业环境的影响。医疗行业的竞争程度,医疗行业现有医院间的竞争,新进入医院的竞争,替代技术或服务的竞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机构成本。现有医院之间,医疗行业增长速度的快慢,导致价格的竞争,影响现有医院的成本;医疗行业集中程度方面,医疗行业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少数医院,集中程度高,竞争度低,相反竞争度高,医院成本也随之变化;差异度与替代成本方面,医疗行业间医院的竞争还取决于医院技术或服务的差异程度,这种技术与差异程度可导致医院成本的变化;规模经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比较高是具有规模的医疗行业,医院为争夺市场份额,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就激烈,而总成本是由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构成的,总体成本会降低。市场需求小于医疗行业的供给能力,就存在考虑退出成本,价格竞争在于退出成本的高低。

医疗行业的市场议价能力。医疗行业的医疗成本高低还取决于与供应商等的议价能力。医院的供应商越多,可供选择的产品或服务就越多,医院的议价能力就越强;医院的供应商越少,可供选择的产品或服务就越少,医院的议价能力就

越弱。

医疗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商的议价能力,替代技术的威胁,医疗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都影响医疗行业的医疗成本。

第三,医院的经营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性定位、患者、融资者、劳动力市场状况都影响医疗定价和成本。

(二)医疗机构成本受内部环境的影响

医院资源、医院能力、医院核心竞争力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医疗成本。医院的有形资源反映在医院的资产中,是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主要是物资资源和财务资源,体现医院的成本。医院文化、品牌、商誉、专利、商标等无法用货币精确计量的属无形资产,无形资产难以被竞争对手了解、购买、模仿和替代,有相当一部分无形资产是游离在医院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医院对无形资产投入了成本。医院协调、培植各种资源的技能即为组织资源,决定着医院内部个人互动、协作和决策的方式,蕴含于医院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控制系统中,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医院的成本和管理效率。医院能力表现为医院配置资源并发挥其生产和竞争作用的能力,源于医院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组织资源的整合,是医院各种资源的有机组合。研发能力为医院保持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加速技术更新换代,降低医院成本。

二、医院价值链对医院成本的影响

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既是价值形成过程,也是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由各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相互依存的创造价值的活动集合。对供应商和病人价值的分析有利于激发医院竞争优势,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产业价值链关注供应商和病人价值,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供应商为医院提供设备、药品、卫生耗材,物资等,构成医院成本。其采购成本是影响医院成本的因素,如何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也构成医院成本,同时也构成影响医院的成本因素。现今一些规模较大的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既便利了病人又降低了病人及医院的医疗成本,形成医疗资源共享。

医院内部存在许多价值链,各个价值链均产生价值,消耗资源。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必须站在社会和客体的立场上即一切为了病人,用较少的成本产出健康服务,服务对象具有鲜明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病人到医院接受诊断、检查、治疗以及医院工作人员付出的各种服务工作构成整个医院内部价值链,每个环节都是成本的影响因素,医院在过程中增加价值,减少非增值成本,优质服务病人。

竞争对手价值链是为了保证自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关注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比较各类活动的成本耗费,寻找价值链中自己不具备竞争力的部分,实现成本领先,识别医院价值链活动中增值或不增值活动;识别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增加患者的价值,降低活动成本。

三、医院费用构成对医院成本的影响

医疗单位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消耗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货币额的形式表示其价值。人力资源是医院重要而又关键的资源,医院发展的决定性在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直接或间接成本。人力资源费用主要体现在劳务费,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药品及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折旧均影响到医院的总成本。各种费用的变动影响着医院成本的变动,劳务费主要是劳动力费用;公务费包括办公、邮电、书报、差旅、等公杂费,主要是用于医院的日常管理;业务费包括水、电、煤及一般设备维修,主要是用于医院的日常经营。药品及卫生材料费包括药品、化学试剂、消毒用品等维持医院运转所需;低值易耗品是各种易耗品的破损消耗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包括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这些费用的有效控制可降低医院的成本,医院运营效率高就可降低可变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5

决策环境的复杂对组织的资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管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掌握的知识、信息与能力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行为至关重要。单纯依靠CEO“一把手”已难以承载企业发展的全部所需,企业成长越来越成为一个团队合作与共享的过程(孙海法,2003),高管团队对资源能力的互动在质量和效率上都能有更好的绩效体现。

对高管团队的研究,自高阶理论提出人口学特征通过影响认知基础和价值观来影响企业绩效,早期研究关注人口学特征与组织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的关系,但对高管团队组成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关系机理缺乏理论解释,且出现了不一致的实证结论。第二类研究由单一研究前因与结果变量的关系转向高管团队在冲突合作、行为整合、决策参与的内部运作过程,试图打开“黑箱”,从任务导向、决策参与(West,Anderson,1996)、战略认同(Canmen,Ana,2005)、冲突管理(Chen,Liu,2005)一系列动态过程探索对绩效的影响,但对高管团队在企业边界以外的关系网络情境下的影响机理缺乏考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高管团队是对企业资源自主支配权最多的群体,对企业创新的态度和行动影响企业的资源能力向创新行为的倾斜方向。高阶理论为高管团队与企业创新关系的搭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联结。高管团队的组成特征通过影响成员对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传递,对高管的创新决策偏好、创新认知模式、创新行为导向产生影响,使高管能够从更为开放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创新,做出高质量、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决策,最后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

二、概念界定

1.高管团队组成特征

高管团队是包括董事长、总裁、CEO、总经理在内的担任重要管理职务的少数高层管理者的集合(Hambrick,1995)。高管团队组成特征的构念从内容和结构(何霞,苏晓华,2011)两个角度展开。内容分析选择高管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任职经历等可测量的人口学特征作为认知基础和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替代变量,探究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影响;结构分析则考察高管成员在个人特征上的接近程度,关注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组织的影响,异质性反映成员在认知基础、价值观与人口学特征的差异程度,同质性则反映相似程度。

2.行为整合

行为整合的构念用来解释高管团队影响组织结果的内部运作过程。Hambrick(1994)将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界定为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集体互动与合作的参与程度,包含合作行为、信息交换和集体决策三个核心要素。合作行为反映成员之间自发自愿的互帮互助,信息交换反映成员对想法、信息的真实表达和积极分享,集体决策反映成员在明确自身行动及与其他成员关联性的基础上,在团队中主动讨论以获得彼此了解。

3.企业创新

熊彼特(1912)指出,创新就是采用一种新产品、引进一种新技术、开辟一个新市场、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一个新组织,这实际是按照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初步分类。本文以技术创新代表企业创新,将企业创新界定为与技术创新相关联的,涵盖创新导向、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在内的一系列因素的集合。

三、高管团队组成特征与企业创新

1.人口学特征与企业创新

人口学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已有较丰富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呈现出特征因素与企业创新存在多种相关性。年龄越大的高管由于倾向于风险规避,往往不愿采取创新决策(Barker,Mueller,2002),然而一旦做出创新决策,在管理经验上的深谋远虑能强化其进行企业创新的能力(Flood,1997)。

教育水平较高的高管接受新理念的能力较强,对创新往往能够采取更积极的态度(Wally,Baum,1994;Carmen,2005)。教育程度较高也可能导致高管团队出现较多的无效分析(Flood,1997)而不利于技术创新,也有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与企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Daellenbach,1999)。

职业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体现在高管的任职经历和经验影响看待企业创新的认知与偏好,往往从自身职业角度出发作出创新决策。Tommas(1991)研究发现计算机行业那些研发投入较高、创新导向明显的企业一般由营销和研发背景的高管领导,而那些研发投入较低、效率导向明显的企业一般由生产和财务背景的高管领导。

2.异质性与企业创新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相关性的研究,有实证结果表明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异质性促进高管团队内部不同观念和经验的融合,对团队整体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创新导向,技术创新水平也能得到提高(Carpenter,Geletkanycz,2004)。

年龄差异为高管团队带来对战略问题的多种理解和观点,能够刺激组织进行战略变革(Wiersema,Bantel,1992),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年龄异质性正向提高团队集体创新能力(陈忠卫,常极,2009)。

教育水平异质性为高管团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和对战略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企业创新决策有积极影响(Simon,1999),对R&D绩效有积极影响(谢凤华,2008)。教育专业背景异质性越强,高管团队解读信息、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越强(Carmen,2005),创新导向越明显。教育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Bantel,Jackson,1989)。

任期影响高管团队成员了解和互动的深入程度。任期的同质性尽管带来低水平冲突,但也会抑制团队观点的丰富性,不利于创新观点产生(马富萍,郭晓川,2010)。任期异质性越强的企业更倾向于率先推出新产品(Srivastava,Lee,2005),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谢凤华,2008)。

任职经历影响高管团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任职经历的丰富化为分析问题提供更多的视角,多元化的观点和方法可被视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任职经历的多样性有利于改善团队决策质量(Amason,Sapienza,1997),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对R&D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古家军,胡蓓,2008)。

与上述正相关结论不同,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异质性与企业创新存在负相关关系(Schoenecker,1995;Flatt,1989)。异质性带来的认知多样性可能导致团队成员冲突的增加和交流合作的减少,成员对团队的满意度降低、凝聚力下降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决策质量,并不利于企业创新。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这种不确定性影响和实证结果的不一致性表明,异质性并不必然导致企业创新的促进或抑制。在高管团队的运作过程中,只有通过有效管理产生的正向互动才有助于改进企业创新(Trui,1989)。行为整合(Hambrick,1994)的引入能够对这种关系机理作出更为完善的解释。

3.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

行为整合反映高管团队内部进行信息分享和集体决策的有效程度。有效的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体现在它有利于企业对产品创新的决策制定(Li,Zhang,2002),有利于高管团队管理效能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行为的实施(Edmondson,2003),还有利于提高企业承受风险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Vera,Crossan,2004)。行为整合度较高的高管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使得对决策信息的交换水平也较高(Vera,Crossan,2005),信息共享减少了异质性带来的决策压力(Dooley,1999),有利于推动企业开展创新(Hambrick,Chen,1996)。

行为整合除了作为前因变量直接影响企业创新,也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程度。Carmen和Ana(2005)研究发现尽管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战略认同变量的引入使得二者呈现正相关。理论解释是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对成员的沟通和认同产生了影响,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消极冲突得到了抑制(Carmen,Ana,2005)。马富萍和郭晓川(2010)也实证验证了高管团队较高的行为整合度会导致教育背景、任期和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调节性影响,可见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是以高管团队行为的有效整合为前提的。

四、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研究展望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与战略研究的重要概念。社会资本形式上是一种关系网络,既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又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张其仔,1997),社会资本通过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连带发展出信任、合作,为行动者带来资源。社会网络可被看作通过交换与转移而获得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手段(Nahapiet,Ghoshal,1998),正是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才在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纽带和社会关系(Granovetter,1971)。高管团队能够依靠互动和关系建立起纽带联系形成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上跨越异质性的局限,帮助高管团队有效整合资源。

嵌入性概念指出,经济行为嵌入在人们活动其中的社会网络(Grannovetter,1985)。创造性往往蕴藏于人际互动形成的社会网络中,嵌入一个优质网络的创新主体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创新行为(McEvily,Marcu,2005)。借助高阶理论的联结,社会网络情境同样适用于高管团队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团队成员在交流互动中连同人口学特征与行为整合的影响,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载体通过对团队成员资源分享、知识传递、认知模式、决策偏好、行为导向等因素产生影响,使得高管团队能够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创新。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面板数据;企业财务绩效;滞后效应;利益相关者理论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52-02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定量研究致力于探寻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Ullmann回顾了27份相关研究。发现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无关或者关系不确定等多种结论,不同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而这种分歧并没有随着研究的积累而减小。Griffin等总结了发现得到二者之间负相关、正相关及无关的研究在与之前的总结在数量上大致相当。

国内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也存在正多种观点。李姝认为对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的经济绩效有提升作用。田虹提出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利润、企业成长和企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本文试图对我国新能源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总结我国新能源类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现状。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各期财务绩效的依赖程度,明确公司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方式。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0年24家新能源类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均值为11.07,最大值17,最小值6,标准差为2.20。样本企业的的社会责任水平较低,不同企业之间利润增长率亦存在较大差异。

进一步对构成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不同类别和指标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目前我国新能源类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点主要在供应商和债权人两方面;企业对股东的利益也很重视。员工是企业关注的第四大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薪酬、员工基本权益、员工培训三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两个生态环境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分别是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这与企业面对的同类产品的替代性威胁和政府社会的法律及道德约束有关。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1.滞后期模型的拟合程度为86%,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60,高于当期模型的拟合程度。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往期财务绩效存在密切关系。

2.企业当期利润增长率与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正相关:当期企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回归系数为0.2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与之前当期模型的回归结果相比,此时企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影响更大。

3.往期的企业利润增长率会对当期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产生正向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滞后性影响在一年后达到峰值,从滞后两年开始,该影响的T检验不再显著。

四、结语

本文对我国新能源类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建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新能源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较低,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差距较大;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财务绩效密切相关: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会对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产生正向影响,总资产增长率对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滞后期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仅包含当期指标的模型,当期的企业利润增长率会在当期以及今后一年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产生正向的

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们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一定的意义:企业是否能够积极有效的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受当期经营状况的影响外,还与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结果的积累有关,良好的积累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心。此外,本文也呼吁我国尽快建立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强化舆论监督和法律政策的强制性作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ULLMANN A.Data in search of a theor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performance,social disclosur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U.S.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3):540-557.

[2] PAVAM L,KRAUSZ J.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paradox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5(3):321-357.

[3] GRIFFIN J,MAHON JF.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5-31.

[4] 李姝.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的实践及启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2007,(10):21-23、63.

[5]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基于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9,(1):72-79.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D922.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2-0053-06

2010年国土资源部制定并了《国土资源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办法》(以下称《办法》),在国务院各部门中第一个以部门规章形式将立法后评估制度化,2011年又将自身建设和服务民生等三大类8项内容列为后评估工作项目,制定实施第一个后评估年度计划。国土资源部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立法部门和社会媒体的高度赞誉,被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重大创举,被寄予了推动我国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公民权益的浓浓期望。作为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以下简称后评估)制度是否能够在国土资源领域落地生根,是否需要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特点作出必要的改变值得关注。这项制度还存在哪些缺陷,而为了促进实现其预期的制度功能,国土资源部门又需要建立哪些保障机制的问题更是亟待回答。

一、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后评估制度

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是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2004年国务院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行政立法不仅要讲求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规章、规范性文件施行后,制定机关、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这两项文件直接推动了后评估制度在国土资源领域的植入[1]。

植入过程首先是由部分省市人大推动的。2004年云南省率先开展了《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条例》后评估工作,随后新疆、山西、重庆、吉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等地也都先后开展权属登记、矿产品运输管理、权属争议行政处罚等立法后评估工作。2009年起国土资源部启动立法后评估试点,对《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和矿业权出让制度进行后评估。《办法》的出台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则标志着国土资源领域立法后评估制度植入的基本完成。

作为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原型的立法后评估,也是一项强制性制度变迁。20世纪末,中国法制建设突飞猛进,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列为基本国策,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极大地推动了法制建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立之后,我国法制工作的重心开始从“立法”转向“修法”,如何提高立法质量,保障立法效果成为立法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萌芽于美国的“规制影响评估”(RegulatoryImpactAssessment,RIA)逐渐进入立法者视野,备受推崇。规制影响评价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已有的或即将实施的规制的成本和收益来提高规制政策的质量[2]。至2001年,OECD的28个成员国里有20个已开展规制影响评估,其良好效果给发展中国家以重要示范。2002年起国务院法制办和多个省市政府相继开展行政立法后评估试点,覆盖了卫生、城建、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行政效果和社会影响。地方试点的成功最终推动了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化与部门化。

立法后评估制度作为强制性制度创新,被植入中国的法制体系之中。而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作为立法后评估的部门化,又被强制性植入国土资源的行政立法过程之中。一个必须被重视的问题是,新植入的制度是否能与制度环境相适应?

二、后评估制度对国土资源管理新要求的契合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目前我国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在诸多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面临的统治者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等问题[3],容易导致制度失灵,使其流于形式,甚至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评估作为外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要在国土资源领域落地生根,就必须充分契合国土资源管理的特殊要求。

(一)国土资源管理对行政立法的新要求

1.国土行政立法应保障行政效率。行政立法在保障公平、民主的基础之上,应保障行政程序简洁高效,尽可能删去不必要的行政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对于国土资源行政立法,行政效率更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土地和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工业化正是围绕着这两大资源不断推进。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的监管和审批程序如果过于复杂,就会延长资源利用的周期,降低经济运转效率;对于管理者而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冗繁的、重复的、无效的程序会占用更多的人力资源,其他急需管理的问题必然会被耽搁。国土资源管理内容极为复杂,不同的行政立法相互之间缺乏全面沟通,一些程序可以整合,一些程序还存在进一步简化的可能,一些程序则毫无必要。从公平角度出发的行政立法可能很少考虑行政效率,即便旨在提高行政效率的立法也不一定能发挥功能,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与国民经济关系紧密、高度强调效率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从提高行政效率角度出发的行政立法优化显得极为重要。

2.国土行政立法应实现宏观调控功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定发展阶段下的特殊选择。以调控为目标的规章、文件在所有国土资源行政立法中的比重非常大,调控的目标包括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等,但是规章、文件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调控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政策设计与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多宏观调控未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考虑政策与经济人、社会人行为之间的关联,导致政策不力,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如削减地方政府征地审批权限未能控制住建设用地扩张,反而增加了国土资源部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分长期和中短期的,通过土地供给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短期调控目标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可能会调整,相应的文件则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对国土资源规章、规范性文件与宏观调控目标间关系的再审视,在国土行政立法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3.国土行政立法应实现微观规制效果。对微观行为的规制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国土行政立法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微观行为规制,鼓励资源环境保护行为,禁止破坏行为,保障国土资源利用的正常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行为和公众行为都是国土行政立法的微观规制对象,但从实践来看,很多规制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与基本农田有关的政策法规频出,但破坏耕地现象仍屡禁不止;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多项文件直指地方政府强征强拆行为,但征地冲突仍频频发生;旨在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公众利益的国土资源听证制度,在很多方面流于形式,等等。究其原因,规制的对象是复杂的社会行为,规制的效果需要基于对社会行为逻辑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尊重科学,尊重社会规律,是科学执政的核心,也是国土行政立法科学性的核心。

4.国土行政立法应充分考虑法律的副作用。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法律的副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法律是对特定领域社会关系的干预,这些领域内嵌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国土行政立法更是如此,围绕国土资源利用的社会关系只是大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小块,而规章、文件则试图通过对某些关系节点的干预来打破旧有的、不合理的关系均衡,建立更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均衡。理论非常简单,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目前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原有关系均衡被打破之后,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可能会形成不在政策制定者预期之内的新均衡格局,这种新均衡可能并非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土行政立法而言,这种副作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土地和矿产资源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恰当的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动荡,乌干达、尼日利亚、巴西等国土地冲突严重的原因都包括不恰当的土地政策,国际土地联盟[4]、美国国际开发总署[5]等组织也大力倡导对土地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后果进行评估。我国的土地征收政策、矿产管理政策涉及利益群体广泛,一些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管理的规章、文件并不一定能完全、妥善地处理好所有利益关系,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关注国土行政立法的副作用成为国土资源依法行政的应有之意。

(二)后评估制度的自我调适

面对国土资源管理对行政立法提出的新要求,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一方面,新制度作为立法后评估的部门化,承袭自规制影响评估的“成本―收益”理念有助于保障国土资源的行政效率,排查无效的、失效的规章、文件。其他领域的立法后评估,尤其是重庆市地方立法评估等成功实践[6](P1)已充分展现了立法后评估在这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后评估制度在植入国土资源领域的过程中也存在重要的自我调适,吸收了其他影响评估(ImpactAssessment),尤其是社会影响评估(SocialImpactAssessment,SIA)的诸多优点,对制度进行了改良。

社会影响评估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西兰,相关研究的成功促进了北美社会影响评估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评估和管理工程、项目、规制等对个人、组织或宏观社会系统的影响的重要方法[7](P2-4)。SIA同样也将规制纳入了评估对象,但与RIA强调成本和收益视角不同,SIA侧重于从社会变迁角度研究规制的预期后果。两者有所重叠,都强调了要综合考虑规制的经济、环境、社会后果,但在实践中前者更偏向于评估短期的、经济性的后果,而后者更偏向于长期的、社会性的后果。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绝对两分的,而是代表了对规制后果认识的不同视角,两者的结合更能反映规制影响的全貌。

这种结合在《办法》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定义中得到明显体现。《办法》将“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定义为“依照规定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对其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客观调查和综合评价,提出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意见的活动”,其中政策措施(即法规文本)和执行情况的评估更趋近规制影响评估,而对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和评价的强

调,则充分体现了社会影响评估的问题导向、前摄性(Proactive)和关注社会关系变迁的特征[7](P27)(如图1所示)。

图1 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对RIA、SIA的结合

这种结合还在评估内容和评估主体的调适上得到体现。其他领域的立法后评估主要侧重于对待评估法律文本质量、与上位法、同位法和下位法的衔接度、公众了解程度等指标,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则加入了社会后果评估及问题分析。当评估那些意在保护公众利益、协调社会发展的规章时,对社会后果和影响因素的评估显得更为积极和有价值。评估主体方面,行政管理相对人被明确纳入主体之中,而且在评估实践中,其意见具有更大的权重,这种调整使得原本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评估更加接近社会,接近公众诉求。总之,SIA和RIA在后评估制度中的结合使其更为全面,也赋予其更加契合国土资源管理对行政立法的新要求,但是这一制度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制度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形成了阻碍。

三、后评估制度的缺陷

(一)缺乏合理的动力机制

制度变迁的稳定性依赖于合理的动力机制,即该项制度的推进者能够从制度变迁中获得大于成本的制度收益。如果不存在这种合理机制,制度推进就会受阻,其结果可能是制度流于形式或者终结。

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的推进动力来自顶层政治精英的政治热情。虽然学者和社会力量的推动在立法后评估制度引入我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部门化进程依然主要依赖从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办法》的制定依据上。《办法》的制定主要依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程序规定》,前两份文件鲜明地体现了政党的执政理念,即自本世纪初以来对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高度重视,而后者则是这种执政理念的行政化。政治热情主导的制度变迁行政化推进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推进速度较快、更为系统和规范等,但如果这种政治热情褪去之后,或者新制度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转化为日常进程之后,对这项制度的关注就会迅速降温,制度常常不能保持住其在高光之下的良好表现。

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行政人员和社会公众。后评估是立法自我完善的必要环节,而国土资源行政立法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删除冗余,简化程序,减轻行政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保护权利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更为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规章文本和行政程序相关法规的后评估的最忠实的推动者将是身处工作一线的行政人员,而对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后评估的最忠实推动者则是相关权益人和社会公众。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来看,后评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尤其是社会公众,目前仅以参与者身份介入,不具备推动制度建设进程和方向的能力。

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不能成为制度的推进者,一旦社会和政治精英对后评估的关注度淡化之后,虽然能够通过法规形式对后评估制度的落实加以保障,但后评估仍存流于形式之虞。这种担心是必要的,因为即便是在美国,社会影响评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经历了形式化的阵痛与反思[7](P4-5)。

(二)后评估结果的信度有待增强

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后评估的结果必须有足够的信度,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认可,制度的存在也才具有价值。后评估制度将规制影响评估与社会影响评估相结合,以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但这种结合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对社会影响的评估及其原因的分析将大大增加后评估的难度,会不可避免地降低评估结果的信度。社会影响评估的困难来自三个层面。首先,是问题特质层面的。规章文件的社会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能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习俗、宗教等等,构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对研究者的能力和研究基础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虽然进展显著,但对于理论和方法论等还存在巨大的分歧,且鲜有研究能真正让人满意。其次,是影响范围层面的。社会影响评估尽管在国外有很多应用,但总体上以项目后评估为主,项目的影响范围与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影响范围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更多地对全国范围内的某一人群,甚至全体国民都适用,影响评估更为困难。最后,是制度设计层面的。按照《办法》规定,后评估是由政策法规司协调有关司局、事业单位、学会协会等开展的,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社会学、管理学知识和社会调查、分析能力将对后评估结果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影响评估通常是揭示了那些容易被决策者有意无意地忽视掉的“隐性成本”,这些信息“让官员和提议者感到威胁”[7](P26),因此评估者如何能够抗拒行政和政治压力,保证结果的公平性也值得关注。

(三)后评估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新领域的生根需要合适的制度环境,规制影响评估和社会影响评估之所以上世纪70年代末在欧美蓬勃兴起,与当时全球性公共行政改革浪潮有重要关联[8]。以美国、新西兰、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加之良好的公众参与环境,使得影响评价体系最终成形。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制度环境是否能促进后评估制度的顺利成长,是让人担忧的。从行政环境来看,后评估制度是对行政立法工作的“回头看”,是要在批评与否定中对现有法规、规章的进一步完善。虽然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党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但长期“官本位”的思想使得大多数行政管理部门并不能真正落实。从宣传政绩考虑,避重就轻已是一种常态,在这种环境下后评估工作是否能从根本上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评估结论中对原有规章的否定部分是否能得到认可都值得怀疑。从社会环境来看,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很多情况下涉及到极为广泛的社会群体,对这些规章文件的后评估势必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这种参与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的。而且从国外经验来看,影响评估体系的发展不仅需要公众参与,更需要公众组织起来,成为这一运动的推动者和监督者。

四、后评估制度的完善

(一)增强后评估的公众参与

1.明确后评估的公众参与机制。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常常影响到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这类后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赖于公众的实质性参与,公众参与也可以推动后评估制度的贯彻和优化。《办法》中明确规定要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但这一规定应进一步细化。首先,在后评估实施前,应预评估规章和文件的影响范围及利益相关群体;其次,对于涉及范围广泛、利益相关群体规模庞大的规章和文件后评估,应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人数及选择方案;再次,应明确公众对相关规章和文件的后评估结果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权重,保证公众意见得以公正表达;最后,应明确保障公众对后评估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明确对于侵犯这些权利的行为的处罚措施。

2.增强后评估制度的宣传。后评估制度对于国土资源系统的行政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而言都是新生事物,为鼓励行政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其中,相关宣传工作必不可少。目前后评估制度的宣传主要集中在这一制度的政治意义上,宣传力度薄弱。应进一步加强对后评估目的、意义、程序和结果的宣传,让行政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明了后评估制度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明了自己在后评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应有的权益。

3.为公众参与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公众缺乏必要的参与能力,对行政过程及相关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决策能力不够,无法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总署等组织在亚非拉不发达地区的政策影响评估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并建议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后评估制度在实施中涉及到公众参与的问题时,一方面应将问卷设计得更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更口语化,更简单化;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对特定人群进行简单的培训,保证公众意见得到有效表达。

(二)推进后评估的专业化

1.建立以中立第三方为主的专业评估组织。后评估专业化有助于总结和积累后评估经验,提高后评估质量和水平,而以第三方为主能保证后评估的公平和公正。作为社会影响评估发源地的新西兰成立了全国社会影响评估工作组,以不同政府部门有关社会政策和社会影响研究的专职人员、地方政府社会规划人员、学者及相关社区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澳大利亚和美国也都建立了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已超越了单纯的立法后评估,专业评估组织可以包括国家立法部门的后评估人员、国土资源部门的专职人员、高校的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学者,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共同组成。

2.制定更为详尽的程序和手册。后评估应根据待评估的规章、文件的特征合理地选择评估对象和方法,应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但制定后评估的详细程序和手册,对评估的基本程序、步骤、可选用的方法、技术标准等问题进行规范,将有助于后评估制度化的推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等都制定了社会评估的手册[7](P12),国际土地联盟也制定了土地政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快速指南[4],这些实践表明,这一工作对提高影响评估的专业水平有重要作用。

(三)推动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1.坚持问题导向性的评估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是美国社会影响评估在经历了形式化的阵痛与反思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一方面,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后评估过程中发现现有政策的不足,才能通过后评估工作完善行政立法。另一方面,也只有问题导向,才能让后评估的结果更有针对性、工作量更小,更能满足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在后评估调查前,就应当通过对公众和专家的调查,尽可能早地确定评估议题。快速、适用的后评估“是分析性的,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是问题驱动的,而不是其他驱动的”。

2.定性与定量方法并重。近年来,我国社会问题的定量研究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了对“硬性数据”的过度推崇,从《办法》来看,计量模型和统计分析工具的应用是被大力提倡的。关于定性与定量研究孰优孰劣之争永远没有定论,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践都表明,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新的,对于定量研究鼓励但不迷信,促进定性与定量合理结合,将更有利于后评估的发展。

五、结 语

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作为一项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面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新要求时,作出了积极的自我调适,展现出较好的制度前景,但是新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制度预期功能能否实现,将取决于有关部门是否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制度加以完善。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管理理念的解放催生了一大批制度创新和制度移植,但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发挥实效的制度却不多。与鼓励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同样重要的,是对新制度的环境适应性的关注,是对新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守智.删繁就简突出实效――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工作综述[EB/OL].省略/front/read/read.asp?ID=240996,2011-11-02.

[2]张会恒.规制影响评估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1).

[3]卢现祥.我国制度经济学研究中的四大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1).

[4]ILC.PolicyBrief[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grarianReformandRuralDevelopment,2006.

[5]USAID.Land&Conflict:AToolkitforIntervention[EB/OL].usaid.gov/our_work/cross-cutting_programs/conflict/publications/docs/CMM_Land_and_Conflict_Toolkit_April_2005.pdf,2005-01-01.

[6]俞荣根.地方立法后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7][美]泰勒,等.社会评估:理论、过程与技术[M].葛道顺,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提升;软实力

一、内涵

软实力是和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硬实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如设施、资本、人员、规模,软实力则是整合使用硬实力的能力。石油企业的软实力,是石油企业内无形的非物质力量,它以石油企业硬实力为基础,通过对技术手段等硬实力的占有转化,以及对和谐奉献的石油企业文化等相关软资源的传播,对相关群体产生影响,促使石油企业实现预期目标。

二、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影响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石油企业的软实力是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企业的影响意义深远,提升石油企业软实力是大势所趋,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影响石油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各种因素。

1.企业的“硬实力”

硬实力是指企业的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的实力,只有硬实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来发展软实力。而且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效应,石油企业硬实力强大了,强大到影响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相关政策制定的时候,各种社会资源就会在硬实力的推动下,服务于企业软实力的提升。

2.企业战略

石油企业的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石油企业战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对石油企业的软实力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企业文化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和组织行为,这个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企业无形的凝聚力,是企业战略的保障,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文化甚至可以等同理解为企业软实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势必直接影响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4.企业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企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跨国经营和并购等行为使得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加大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困难度,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管理的好坏对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5.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基础,因此对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石油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能有效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影响创新环境、创新意识等软资源,进而影响石油企业的软实力。

6.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

任何一个企业,人才队伍都是其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亦然。团结上进的人才队伍能给石油企业带来创新和活力,从而影响到企业软实力。

三、石油企业提升软实力的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要求,石油企业需要建立与硬实力相匹配的石油企业软实力,并且要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这就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构建先进的石油企业文化,塑造石油企业的良好形象等,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构建先进石油企业文化

首先石油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精神的新内涵、新文化。其次石油企业要面向国际,更好的兼容和开放,使企业文化既体现本土特色,又融入国际元素。特别是在石油企业跨国并购中,要强调文化融合,强化文化风险方面的管理力度,及时处理文化冲突,实现跨文化融合。

2.推进石油企业不断创新

(1)科技创新。推进石油企业科技创新,对提升石油企业软实力有保障作用。石油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从人才、投入、文化、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石油企业要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相关投入来保障资金到位,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石油企业内部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

(2)管理创新。管理水平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影响到企业软实力的提升。因此石油企业要将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管理体制与制度进行变革,在管理上要明确企业管理的核心,抓住重点,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水平,在制度上也不断创新和改进,促进石油企业整个管理的创新。

(3)知识创新。作为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石油企业,加强知识创新,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加强知识管理和创新,于石油企业而言,就需要企业掌握和研发更多的石油核心技术,开发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使石油技术和知识能够在石油企业间共享,而且需要石油企业内部加强知识整合,加速知识创新,从而为石油企业的创新增添动力,也间接的为石油企业软实力提升奠定知识基础。

3.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准确把握国内外能源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其影响力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一个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本身应该增强责任意识,这个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办办公益事业,进行一些社会捐赠。而是要做到为国分忧,全面的履行企业在经济、环境和道德方面的责任。

4.加强石油企业资源整合

(1)人力资源整合。石油企业的成长以及软实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长效的人才培训制度。首先石油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对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同时石油企业要建立内部学习型团队,团队合作共同提高。此外,石油企业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信息资源整合。石油企业应发挥团队的作用,通过共享先进技术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利用能力,将人和技术有效的配合,不断提高石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能力。

5.加强石油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保障,能确保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石油企业应结合石油这个行业的特点,完善管理控制体制,在战略、财务和经营上加强管理控制,此外,还应该采用积极方式,进一步加强石油企业风险控制力,全方位多层次的做好内部控制管理,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保证。

6.塑造石油企业良好形象

石油企业想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就要加强企业的形象建设,不断改进并致力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工作开展中包括首先从基层出发,规范石油企业职工的言行举止,着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员工形象,其次从高层入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形象。此外,在人们生活已经被网络全面的影响的今天,学会利用网络,提高企业在网络上的声誉,塑造一个网络与现实的全面良好形象。(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本文是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HXY201203)和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项目编号:KT13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金保.石油企业软实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2]胡友清.石油企业软实力建设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石油企业,2012,09:84.

[3]陈继东.石油企业增强软实力的思考[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13-19.

上一篇:茶叶基本常识范文 下一篇:数控机床智能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