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11 04:07:18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1

关键词:税收政策;民营经济;税收优惠;税收激励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内蒙古许多民营企业由家族企业演变而来,一般实行集权化领导,缺乏民主,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不少民营企业的营销方式、产权结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决策机制。大多中小民营企业家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贫乏,社会责任感不强,依法经营意识薄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少现代企业家的魄力与理念,传统思维惯性导致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弱,制约了民营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建设。

(二)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即使融到资也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金融体系建设滞后,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对弱,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经常不敢贷、不愿贷。得不到资金扶持的民营企业生存面临挑战。金融服务单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依然突出,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财税扶持效果不明显

各种税收政策及各种收费项目增加了企业税费负担,增加了成本费用。现行税收制度对民营经济导向性作用不强,税收总体数额比较高。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少。内蒙古地区属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通常会采用严格的税收政策,给发展民营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对民营经济的投入相对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它税类为辅助税种的复税制体系。经过多年的税制改革,尤其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使增值税的课税范围涉及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劳务等诸多生产经营领域,税基极为广阔,已经成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第一大税种。对于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资源配置有决定性作用。企业所得税是政府主要税种之一,通过设置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减免税收及其他优惠方式等政策,扶持和鼓励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或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调节功能。

三、税收政策对民营经济影响机制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在一定幅度内增加,可以促使GDP增加,当税收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增长范围时,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增长。税率过高,税收收入会因无人愿意工作与投资而逐渐下降,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征税范围就比较广泛,民营经济会贡献大量税收,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多,此时政府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来促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在现行GDP的考核机制下,地区间各政府财力不同,财政支出水平不同,地区间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加重对各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削弱经济发展,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税制结构是一国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系之间、税种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关系的构成方式。良好的税制结构体现财政功能,经济调节功能,社会政策功能。我国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辅助配合、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为了优化税制,减少重复征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产业融合,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增值税成为最大税种。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增值税相比,所得税的征税基数比较小,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增值税与所得税之间结构失衡,其它税种存在设计不合理及调节功能差的现象,税制结构影响政府收入,从而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激励与调节作用

在内蒙古处于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某些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企业实施税费减免或优惠政策,减少这些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加企业盈利水平。地方政府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应该改变只看短期利益的思维方式,要从政策、资金、税收优惠政策上给予民营经济支持,促进其扩大经营的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政府可以通过对某些商品、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实施减税或免税政策,或者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改变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生产决策和供给结构,以实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对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扶持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激励及调节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长大,还需自身不断创新发展。

四、执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长远规划为出发点

税收优惠方式要多样化,尤其间接的税收优惠方式更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对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政策,鼓励其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享受直接优惠政策的行业或企业容易形成一定的政策依赖,不思进取。在税收优惠方式上,要以长远规划为出发点,现在的优惠扶持政策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才能有能力贡献更大的税收,促进税收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

我国的许多税种征收依据是自行申报或查账征收,现阶段,许多企业通过“账外账”等非法手段逃避税收监管,民营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相对较弱,纳税申报失实现象严重。为创造规范的经济秩序,一方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包括银行信用、企业信用、财务人员信用、税收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等。另一方面,加大检查与惩戒力度,各部门相互配合,保证税收政策执行。诚信机制的建立是民营企业税收优惠做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监管力度

执行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一定要规范减免税申报、批准程序,建立事前规范统一、事中严格流程、事后跟踪检查的机制,明确责任人的职责,堵塞纳税人利用优惠政策偷逃税款的漏洞。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建立税收优惠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检验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保证优惠政策发挥真正税收调节作用。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地方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益冲动,切实规范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和加强定期检查与问责制度,实现税收优惠的规范化管理。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2

【关键词】 民营企业; R&D投入; 税收激励

【中图分类号】 F8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21-04

一、前言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1 ]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创造和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 2 ]。国际上,许多国家早已领悟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在R&D研发投入方面非常重视。美国、欧盟、韩国、以色列等都提出了本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预算。2014年美国提出R&D经费占GDP的比重向3%迈进;欧盟提出“欧盟2020战略”,到2020年要把R&D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韩国、以色列提出要将此比重增加到4%。可见世界各科技投入大国对R&D投入很重视。另外,发达国家中70%的跨国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的R&D研发投入多于其销售额的5%。截至2015年年底,以色列和韩国R&D占GDP达到4%,美国为2.8%,我国R&D投入强度为2.1%。可见,对R&D投入的高低与否正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的差距。

我国在十之后,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科技创新尤为重视。根据科技部综合评价,截至201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二,创新绩效全国第一。同时,R&D投入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关键技术自给率已经提高到70%[ 3 ]。与此同时,广东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却表现薄弱。2015年,广东221家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只有72家,不足三分之一;广东民营制造业企业中80%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民营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仅为15.5%和9.1%,一些高端服务业民营经济份额比较小。以上说明,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科技创新应成为广东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共识。

纵观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可初步看出其形成有赖于以下因素:一是良好的文化与科技环境;二是有效的财税政策支持[ 4 ]。有效的税收激励政策能调动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自1994年开征所得税以来,我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针对这些财税激励政策,广东民营企业是否有效利用,税收激励政策如何调动民营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本文将围绕广东民营企业R&D投入与税收激励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假设

税收优惠直接作用于纳税人收入,间接影响或激励纳税人的行为,从而引起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化,以实现政府预定的调控目标。这里以R&D研发投入作为因变量,利用比较静态来衡量税收激励政策对其的激励效用(见图1)。横轴为R&D研发投入,纵轴为税收激励政策。图1中,该代表性企业研发在没有税收激励政策之前,等成本线为IS1,等产量线为Q1,点B1为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得到税收激励之后,由于税收激励政策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得企业对R&D投入意愿增加,等成本线变为IS2,均衡点也从B1点变为B2点。在新的均衡点下,企业R&D研发投入从X1点升到X2点,企业R&D研发支出增加。可见,实施税收激励之后,企业R&D研发投入增加,即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受到了激励[ 5 ]。因此得到假设1:税收激励政策促进民营企业R&D研发投入。

201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规模稳中有升,主要体现在:涉及R&D活动的单位数由2014年的6 563家增加到8 113家,增幅达23.6%;有研发机构的单位数更是由2014年的2 908家增长到5 002家,增幅高达7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达1 520.5亿元,同比增长10.6%,且民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0%。同时,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 004.86亿元,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1.1%。可见,广东民营企业对R&D投入持续增加。同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对广东经济贡献率越来越高。从以上可看出,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对R&D研发投入会更多。因此,提出假设2:盈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R&D研发投入偏高。

研发创新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对于理性人来说,当企业研发投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就会激励企业继续维持或增加研发投入[ 6 ]。另外,研发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成本支出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相比大中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R&D投入较少。调查显示,目前税收激励政策倾向于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广东以企业R&D投入为主,其中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R&D投入又占企业R&D投入的70%。可见,政府支持R&D研发活动的规模企业对R&D投入增长的引领作用更强。因此,由上述得到假设3:相比规模以上中大型企业,小微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利用税收激励政策,R&D投入较少。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和筛选

本研究数据收集来自宏观层面。一方面,由于广东民企数量多,其财务数据以及R&D投入数据不容易获取,即使进行问卷调查,也不能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与有效。考虑到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以广东R&D投入情况、企业所得税收入、政府支持R&D活动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数以及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等作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理论上,企业R&D投入与企业所得税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R&D投入会减少[ 7 ]。另外,政府支持企业开展R&D活动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数、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程度也影响其R&D的投入。因此,是否能通过有效的税收激励,提高民营企业R&D投入?本文将以R&D投入为基础变量指标,相关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共同构成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模型设定

1.模型建立

为探讨企业R&D投入与税收激励的相关性,建立如下模型:

Rdr=?琢+?茁1Bita+?茁2S+?茁3(25%-Cit)+?滋i

其中:Rdr表示科技研发投入;?琢表示常数项;Bita表示企业所得税收入;S表示政府支持R&D活动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25%-Cit表示企业享受到的所得税优惠;?滋i表示控制变量。

2.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Rdr表示广东R&D研发投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要进行科技创新,就需要研发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及设备投入等。这里将R&D科研投入作为解释科技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首先需要将其量化,鉴于对类似创意、信息等无法进行量化操作,因此,本文选择可以准确衡量的R&D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Bita表示广东企业所得税收入。通常,企业所享受到的税收优惠越多,企业所得税税负越会减轻,民营企业R&D研发投入就会越多[ 8 ]。因此,可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税收激励政策对R&D研发投入的影响。

S表示政府支持R&D活动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这里限定民营规模以上企业指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大型、中型民营企业。一般认为,政府支持R&D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越多,企业科研资金会越多,使得企业所在省份R&D投入也越多。因此将政府支持R&D活动的规模以上民企单位数作为解释变量。

25%-Cit代表企业所享受到的所得税优惠,Cit代表企业所得税税负。25%-Cit值越大,表示企业所享受到的税收优惠越多。

(3)控制变量

?滋i表示控制变量,除了已列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外,还存在影响被解释变量Rdr变动的其他因素,比如政府财政直接补助、企业销售毛利润等,这里?滋i代表那些对Rdr有影响但又未被纳入模型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模型主要数据如表1。

(三)模型估计

针对以上假设以及建立的模型,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7.0S,将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2)。

(四)统计分析

1.模型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

由表2可知,模型的修正拟合优度为0.99、P值为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通过检验。基于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而言,模型总体是显著的。

2.F检验

假设:H0=?茁1=?茁2=?茁3=0,给定显著性水平?琢=5%,由表2中得到F对应的p值为0,因此拒绝原假设H0=?茁1=?茁2=?茁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企业所得税收入”、“政府支持R&D活动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以及控制变量?滋i联合起来确实对“广东R&D经费投入”有显著影响,回归模型能够对解释变量Rdr的大部分差异作出解释。

3.T检验

为了方便比较,可利用T统计量对应的双侧概率P值来进行T检验。由表2可知,Bita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p值为0.0087,小于显著性水平?琢的5%。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广东企业所得税收入会对R&D研发投入产生显著影响。实际来说,企业所得税收入与R&D研发投入应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回归模型t检验并未显出两者具有负相关,说明在我国使用所得税激励政策对R&D研发投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两者关系不明显,即对激励企业R&D研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民营规模以上单位数与R&D投入变化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S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p值为0.0063,小于显著性水平?琢的0.05,说明政府支持R&D活动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会对R&D研发投入产生显著影响。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持R&D活动的民营注册资本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每增加1个单位,广东省R&D研发投入增加1 580万元。表明相比小微民营企业,规模以上的大中型民企R&D研发投入会更多[ 12 ]。支持了假设3:相比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小微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税激励政策,R&D投入较少。另外,2015年广东民营企业占广东省企业总数的97.53%,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大中型企业4 998家,虽然占民营企业的比重仅为18.5%,但其主营业务收入32 062.55亿元,占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1.1%。可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快,虽然数量较少但盈利能力强。因此,规模以上企业对R&D研发投入更多,表现在市场上即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收益增加,部分支持了假设2:盈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R&D研发投入偏高。

25%-Cit的T统计量对应p值为0.0320,小于显著性水平?琢的5%,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享受的所得税优惠对R&D投入产生显著影响。表明政府实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所得税税率优惠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R&D投入,支持了假设1:税收激励政策促进民营企业R&D研发投入。

四、结论与建议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形态,民营企业的进取精神、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与市场高度融合的机制特点,正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创新的动力,也是经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增强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广东实现“一个率先、四个基本”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也应扎实推进。因此,本文为揭示企业研发投入与税收激励的关系,通过广东实践,构建R&D投入为基础变量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相关验证,得到以下结论:(1)有效税收激励政策可以促进民营企业对R&D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2)盈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R&D研发投入偏高。(3)相比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小微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税激励政策,R&D投入较少。

以广东为例,企业对其R&D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0%,其中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计划》及《科技创新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专项实施方案(2014―2020年)》政策,提到有效的财政、税收激励措施对打造国家“粤港创新走廊”、推动企业与德国、以色列等创新强国科技合作很有必要。因此,本文根据结论,给出以下主要建议:(1)进一步拓展现行所得税激励的作用空间,所得税抵扣政策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投资的动机[ 13 ]。支持民营企业升级改造,对投入技术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符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计提的折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2)加大财政税收优惠力度。省市区或县三级财政可以统筹安排各类资金,运用多种支持方式,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带动区域内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加大财政激励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14 ]。从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其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如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专利保护[ 15 ]。

总而言之,民营经济好,我国经济发展才会更好。应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财政、税收方针政策,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促进民营企业转型与科技升级,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新华社,2015.

[2] 解维敏.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151-153.

[3] 201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东省统计局,2016.

[4] 杨璐溶.税收优惠支持科技创新[N].中国税务报,2014-08-29(002).

[5] 马海涛,许强.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2):78-79.

[6] 冯海红,曲婉,李铭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J].科学研究,2015(5):667-668.

[7] 茆晓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4-15.

[8] 熊小满,陈桂平.税收激励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2001―2011年数据的SVAR分析[J].管理学家,2013(2):65-74.

[9]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2004-2015.

[10] 中国统计年鉴[A].国家统计局,2004-2015.

[11] 广东统计年鉴[A].广东省统计局,2004-2015.

[12] 周晓蓉,王三江.试析我国小微型高技术企业税收现状[J].税务研究,2015(5):23-27.

[13] DENICOLO V, HALMENSHLARE C. Optimal patentability requirements with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s[J]. 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2012,56(2):190-204.

[14] CULLEN J B, GORDON R H. Taxes and entrepreneurial acitivity:theory and evidence for the U.S.[Z].NBER Working Paper,2002:89-90.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3

【关键词】涉农税收;税收优惠;增值税;所得税

一、我国涉农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业税制始于195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税种和税率经历了数次调整。1980年以来,农村乱收费愈演愈烈,农民税赋负担日益加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994年税制改革中涉及了多项涉农税收,取消了畜牧交易税和集市交易税,并将屠宰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保留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基层财政负责征收。

2000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把原来的乡统筹费用统一纳入农业税范畴,把村提留的管理费、公益金改为农业税附加,取消屠宰税和随屠宰税附征的其他收费项目。并对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进行了调整。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国家税务局公布五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2005年,国家废止农业税,停征农业特产税,保留了对烟叶的征税,即烟叶税。涉农税种有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和契税,这些税种的征收权基本由基层财政移交到地方税务所局。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时代的到来,是未来一系列扶植农民政策的开始,表明政府对农民政策真正有了变化。

2008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81号文件),而此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多个税种。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第538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惠及广大的涉农企业。

二、我国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涉农税收政策中对农业、农民和农村有很多优惠政策,给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宽松的税收环境,减轻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增值税涉农优惠未落到实处

《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按照买价的13%计算扣除进项税。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增值税税款完全由最终购买者承担,免征增值税对农业生产者本人的意义并不重大,反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购买者更有利。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并可按13%的扣除率进行进项税抵扣,但企业照样压价收购农产品,而农产品加工出口后,企业享受出口退税优惠,并没有将退税款退给广大的农民。国家对饲料、农膜、农机、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实行低税政策,对纳税人生产、批发和零售有机肥产品实行免税政策。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减免增值税带来的效应被冲抵。大大削弱了政府惠农政策的效果,实际上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发生的税收减免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家或经销商,他们是真正获利者。

(二)企业所得税涉农优惠政策未体现环保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目前的税收优惠没有和环保政策有效结合,企业所得税涉农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个人所得税涉农政策缺乏公平性

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进城务工、提供劳务和从事生产经营等取得收入的农民工征收4"-X所得税,对农业生产者在农村的农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不征个人所得税。从政策可以看出。进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承担一样的纳税义务,由于我国的城乡差别,城市居民能享受教育、医疗、保险等较多的福利,相对来说进城务工农民承担了较重的个人所得税负担。现在农村的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大户仍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而这样的生产,不仅带动效应低或根本没有带动效应,造成了其发展愈快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耗损就愈严重的后果。将获取大量收入的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排除在个人所得税之外,不利于农村形成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因此,现行个人所得税涉农政策有明显的抑农倾向,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调节农村个人收入,缺乏公平性。

(四)营业税涉农贷款优惠政策不到位

涉农贷款难是当前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农户和涉农小企业的贷款难。对养殖业和种植业来说,一次投入资金较多,风险较大,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有利于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税收优惠,但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和贷款风险,对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不大。我国在这方面缺少有力的优惠政策,不能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涉农领域,支持农业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

三、国外城乡税制及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城乡统一税制

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城乡统一的税制。不单独设立农业税这一税种,对工商业、农业不区别对待,而是分布于各种税中一起征收,将主体税收延伸到农业,体现了各行各业税负的公平性。在统一的税制下,农民的税收负担与城市居民一样。按其经济活动的属性分别在相应的税种下缴纳税赋。一般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产品征收流转税,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征收增值税;农业生产者收入超过规定的起征点后就缴纳个人所得税;以企业形式经营的农业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缴纳地产税。

(二)国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绝大多数国家为了促进和支持本国农业发展,在税收上还实行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越是农业比重低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越多、优惠程度越高;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国家,对农业的优惠程度也很高。具体涉农优惠政策很多。一是免税或零税率。在免税的同时可按固定比例获得税收偿还。如法国、荷兰、希腊和比利时等国对农业实施一定程度的免税。由于在免税的情况下,农民会失去把税收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抬高农产品价格的机会。因此。政府规定在享受免税的同时,允许农业经营者按常规在销售农产品时向购买者索取农产品价格一定比例的税收补偿。在法国,农民的这种税收补偿由政府负

担。二是适用特别税率。即对农业征收增值税时采用特别的优惠税率,优惠税率明显低于基本税率,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对农产品征收的增值税实行低税率。如意大利对农产品按4%的低税率征税,法国对农产品主要按7%的低税率计征,荷兰对谷物按6%的低档税率征税,西班牙的农业虽然同样适用16%的基本税率。但政府同时对农民销售农产品给予8%的补贴。

四、完善我国涉农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增值税使其优惠落到实处

和国外不单设农业税,而是将农业统一纳入城乡税制的做法一样。我国取消农业税。把农业和工商企业一并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这种做法符合我国国情和税制改革发展趋势。为了使涉农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建议对现行增值税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一是在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的前提下,允许农业经营者在销售农产品时向购买者索取农产品价格一定比例的税收补偿,这个比例可以设定为销售价格的13%,或者由政府财政来补贴这一部分税收补偿,这样农业生产者才能真正得到免征增值税带来的好处。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不再实行减免,而是按规定的税率征税,所征收的税款集中上交国库,由国家统一按田亩数平摊直接补贴给农民或按一定比例直接投入各地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方面,对农民和农业实行直接补贴。三是在对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税收减免的同时,严格控制农资产品的价格,实行生产经营成本加微利的定价模式,把减免增值税带来的惠农效应充分体现出来,让农民成为真正的获利者,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

(二)完善企业所得税以促进环保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上述政策虽然在涉农方面部给予了优惠,但是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政策体系不尽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广大的农村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屏障。一方面要通过税收政策扶持来达到鼓励农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对产生污染却不能达标治理企业的处罚规定,这一点对农村地区的企业来讲是关键性治理措施。因此,只有把涉农优惠政策和环保要求统一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屏障。

(三)城乡统一个人所得税以促进公平

参照国外统一城乡个人所得税制的做法,我国也应该对农业生产者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农业生产经营所得纳入所得税征收范围,纳税义务人为在我国有住所或居住符合我国税法规定条件的农业生产者,其课征对象为农业收益和地产收益,应税所得按农业实际收入扣除生产成本、费用,再加上必要的政策调整后确定,对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征收所得税应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采用按年计征的办法征收。为方便计算征收农业生产者个人所得税,可由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历年的总收益,减去必要的费用,协商决定每单位平均收益,再按每单位平均收益额乘以经营面积计算出应税所得。通过设置免征额,将绝大多数农民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只有规模化经营收入较多的农业生产者才承担税负。对进城务工人员和非城市居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所得可适当提高费用减除标准,对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所得等给以一定比例的附加减除费用。通过上述调整,可以体现税收量能负担原则和轻税原则,也使农民享受到了同等的国民待遇。

(四)营业税实行普惠制税收政策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4

【关键词】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探讨

2008年5·12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为支持和帮助受灾地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使地震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国务院、各部委、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政策。在诸多政策中,税收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从税收优惠角度给予了有关单位、个人以积极的扶持。

一、国家关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优惠的有关规定

已有的关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既有中央的,又有地方的;既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具体的税种,又涉及征管、税务登记等方面。由此可见税收优惠政策的全面性。

现行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以下政策之中:

(一)国务院2008年6月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 21号)

这个文件包括的内容较多,如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就业等。其中税收政策部分有很多的优惠内容,是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法律级次最高的、针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优惠的政策文件。

国发[2008] 21号中的税收政策从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减轻个人税收负担,支持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促进就业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优惠,部分内容如下:

1.自2008年7月1日起,对受灾严重地区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除外。

2.对受灾严重地区损失严重的企业,免征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对受灾地区企业取得的救灾款项以及与抗震救灾有关的减免税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3.由政府为受灾居民组织建设的安居房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对在地震中损毁的应缴而未缴契税的居民住房,不再征收契税;对受灾居民购买安居房,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契税。

4.对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无偿捐赠给受灾地区的,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5.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国发[2008] 21号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中,除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外,凡未注明优惠期限的,一律执行至2008年年底止。确需延长期限的,由国务院另行决定。

(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5月底出台的《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8]62号

这一政策先于国发[2008]21号出台,是原各税种优惠政策中,涉及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税收政策的汇总。

该政策的优惠内容涉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收以及其他方面。政策中的优惠内容在国发[2008]21号中均有体现,这里就不再详述。

(三)《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关于地震灾区补发税务登记证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 67号

这一政策主要从税务登记证的角度给予企业优惠,主要内容是:纳税人因地震而损毁、丢失税务登记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的申请,及时予以补发。申请补发的税务登记证,一律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

(四)《关于四川省等遭受强烈地震灾害地区延期申报纳税的通知》

这一政策主要是从纳税申报的角度,对受灾地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延期申报纳税相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五)四川省2008年7月底出台的《四川关于支持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该政策是中央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如:

1.个人所得税方面:省政府授权灾区县(市、区)政府批准,因灾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可在3年内减征五至九成个人所得税。

2.资源税方面: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天然气除外)过程中,因地震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2008年5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免征应缴资源税。

3.营业税:受灾严重地区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灾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 800元。 三年恢复重建期间,重灾县(市)按期缴纳营业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月营业额

5 000元。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

国家针对受灾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涉及面广,幅度大,对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有重大的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向灾区捐赠消费税应税产品不能免消费税

按现在税收政策规定,捐赠单位捐赠自产的商品免增值税,如果是捐赠自产的消费税应税产品(比如汽车、成品油等),按现在政策却不能免消费税。

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期间,捐赠自产的消费税应税产品,属于自愿和无偿的。这属于公益事业捐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是明显支持灾区救灾和重建的行为。捐赠企业为此也不会要求取得任何回报,是回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捐赠企业捐赠了消费税应税产品,按现在政策规定却还要缴纳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这类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增加灾区重建资金、相应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从而影响灾区重建。因此,向灾区捐赠消费税应税产品不能免消费税,是不利于捐赠企业、不利于灾区、也不利于政府的税收政策。

(二)在抗震救灾中向灾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不能免营业税

营业税应税企业(比如路桥公司)抗震救灾期间到灾区一线提供筑路、修桥等营业税劳务(捐赠性质),有一些劳务是有偿的,会有一部分收入,但收入金额仅是为了弥补成本费用支出,有些收入甚至不能全部弥补成本费用支出,按现在政策规定这部分收入要缴纳营业税,而不能免营业税。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这类企业在紧急、危险的时刻作出到地震现场提供筑路、修桥等劳务的决定,公司的财产、员工在灾区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这一勇敢行为确属不易。这类企业作出到灾区现场救灾决定时,纯粹是捐赠性质,并未考虑向政策方面获取补偿,仅仅是为了尽社会的责任。而这类企业实际取得的补偿收入微乎其微,有些不足以补偿其支出,包括燃油费、材料费、人工费等。如果对这部分收入征收营业税,则增加了这类企业的支出金额,不能体现国家对公益捐赠行为捐赠的支持,也会影响这类企业救灾的积极性。

(三)捐赠货物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而《国发[2008]21号》规定: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这一条规定是指捐赠金额是全额扣除,而不是按会计利润的12%限额扣除。“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所涉及的金额是指捐赠货物、财产、劳务的账面价值,而不是公允价值,两者不应该混淆。

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甲单位将自产的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100万元的货物通过红十字会向地震灾区捐赠,按现在政策规定,甲单位应作如下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1 000

所得税 25 ((1 100—1 000)×25%)

贷:产成品1 000

应交税金——所得税25((1 100—1 000)×25%)

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例1中计入营业外支出的1 000万元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而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100万元,却无优惠政策规定:不再作为视同销售。也就是说,仍然要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捐赠货物要免增值税,也能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但却仍然要作为视同销售行为,显然增加了捐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鼓励企业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四)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期限过短

国办[2008] 21号中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期限规定为:除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外,凡未注明优惠期限的,一律执行至2008年年底止。确需延长期限的,由国务院另行决定。

上述规定中,除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外,凡未注明优惠期限的,一律执行至2008年年底止。即很多政策只优惠一年,作者认为这一优惠期限过短,不利于灾区重建,如:

国办[2008] 21号规定,对于捐赠单位捐赠的金额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仅限于2008年时间。由于灾区重建资金需求量很大,且工作持续时间会很长,企业在2009年(含)以后再通过政府等部门向灾区提供的捐赠,却只能按会计利润的12%在税前扣除,不利于鼓励企业向灾区捐赠。

尽管政策中规定了“确需延长期限的,由国务院另行决定”,但由于国务院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优惠确需延长期限,这将会影响企业在未来作出捐赠决策。有些企业很有可能在2008捐赠后,因为优惠政策是否延长期限不得而知,未来捐赠可能会涉及交纳增加税、企业所得税等因素,从而在2009年以及以后年度不再作出捐赠决定,不利于灾区的重建工作。

三、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针对向灾区捐赠消费税应税产品不能免消费税这一税收政策现状,建议增加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捐赠单位将自产的消费税应税产品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无偿捐赠给受灾地区的,免征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二)针对在抗震救灾中向灾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不能免营业税的现状,建议增加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营业税应税单位在抗震救灾期间,到受灾严重地区现场救灾而直接取得的营业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针对捐赠货物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这一现状,建议如下

有关部门应完善视同销售的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企业将货物、财产、劳务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不作为视同销售行为,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四)针对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期限过短,建议如下

明确延长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期限,以便于社会各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灾后重建过程中,让灾区更快、更好地恢复、成长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3-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12-06.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税收优惠;经济属性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58—03

一、民办高校税收概述

(一)民办高校界定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政府举办,而是由民间举办;启动资金并非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而是来源于银行贷款、民间集资款;学校的领导并非由教委任命而是由学校聘用;学校的教育收入并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有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87所)。统招学生达到500多万人,在办学质量上,民办本科院校从注重规模发展已转向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出现了一批办学有特色、水平较高的学校。如今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办高校税收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的税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遵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对于捐赠办学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实行与公立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处于免税状态。另一类是对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进行征税。有些高校虽然没有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其办学章程上写有“股东分红”的条文,仍被税务局认定为营利学校进行收税,而且其税率也按企业所得税的标准征收;还有一些地方是参照企业所得税的标准有所降低,按个体经营所得确定税率后进行征税。

由于国家政策不明确,民办高校的税收工作在具体执行层面上比较混乱,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按什么标准收税,征收哪些税种,其优惠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各地理解差异较大。执行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从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出发,而是根据当地的财政收支情况而定,没有从税收的角度给民办高校提供一个公平发展的平台。

二、民办高校税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经济属性不明确,使税收优惠政策模糊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既然民办高校的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校就可以被视为具有营利性,但在民办高校中,有些是非营利性的,而相关部门至今并没有对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经济属性制定划分的标准,导致民办高校经济属性不明确,也使得税收优惠政策比较模糊;首先,税收优惠的主体模糊。其次,在界定优惠主体的具体优惠政策内容仍有待研究。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尚未建立,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但这些规定缺乏强制性,而且未区分民办高校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所以政策在执行时出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必须明确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标准。

(二)财税政策和教育政策不配套

目前,国家虽鼓励民办高校发展,但由于顶层制度设计的缺失,致使民办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缺失,税务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执法和司法裁判依据,由此而引起财税政策与教育政策不配套,造成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各地不一比较混乱的局面。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尽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曾颁布过《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但是没有一个是关于民办学校具体的税收政策。而有的政策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例如,财税[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学校经批准取得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民办高校的收费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所以按规定应征收企业所得税,而这与《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是矛盾的,这就给政策的实施造成困扰,致使各省市在实际执行中的不一致:深圳、上海等城市对民办高校采取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而北京等城市考虑到扶植民办高校同不违背政策相结合,在执行中采取既不明确征收,也不说明免征的模糊政策。

(三)税收优惠主体单一

我国政府在法律上已经肯定了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民办高校优惠。例如,国家分别在民办高校的营业税、房产税等方面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已规定了向教育捐款可以抵税的政策,这些都是为了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但我国民办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主要是向学校及校办企业倾斜,针对受教育者的优惠政策和对民办高校有贡献的企业的优惠政策较少。而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费用在逐年提高,2011年教育盛典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平均金额为1370元,占家庭总支出的44%,而大学阶段的消费支出额度则最高。民办高校由于是自筹经费办学,因此高额学费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导致有的民办高校成为“贵族学校”。在对受教育者税收优惠较少的情况下,会减少民办高校的生源,使民办高校陷入生源少一经费少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恶性循环,这样也就不能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三、解决民办高校税收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经济属性和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民办高校区别于公立高校的主要标志是启动资金来源不同,公立高校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接受投资人投资;二是接受捐赠。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讲,既然是投资就一定是要求合理回报的,而如果是捐赠则是不要求回报的,这与财务法则也是相符的,所以在界定民办高校经济属性时不能根据“是否要求合理回报”来确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而应该根据启动资金的来源性质确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如果启动资金来源是接受投资人投资,就认定为半“营利性”;如果启动资金来源是接受捐赠,就认定为“非营利性”;如果是接受投资和捐赠相结合,确定为营利性。这样,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可为三种情况:1.对于接受捐赠的民办高校视同公办高校享受税收优惠;2.对于接受投资的民办高校可以视同企业,规定学校每年提取“教育公益金”,以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由于“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所以要给予适度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鼓励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竞争。例如:可以免征营业税,可以仿照对高新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施行十免五减半、可以经评估后给发展良好的民办高校返税,鼓励优胜劣汰等,这样既可以鼓励学校的投资人积极发展事业,也可以避免一些投资人想法设法偷税漏税,还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3.对于接受捐赠和投资相结合的民办高校,可以比照第二种情况针对投资的那部分份额征税。明确了分类标准不仅明确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促进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都能在各自定位上持续健康发展。

(二)教育政策与税收政策协调一致,增强政策可操作性

国家赋予了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确定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教育政策为主导,但是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所以,财税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首先,教育部门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纠正民办高校的定性,明晰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使税务部门的政策制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其次,财税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增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建立与民办高校性质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对符合规定要求,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当依法给予减免,要采取有效的征管措施,明确具体的征管工作;第三,国家教委、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应对已制定的有关政策进行整理,对各种文件的专用术语加以统一定义,并对有争议的内容加以统一解释,做到统一思想,堵塞漏洞。要求各省市严格执行中央制定的有关政策,不能搞地区保护主义,不得对民办高校擅自征收或免征税款。通过税收政策的正确引导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扫除障碍。

(三)借鉴国外经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主体多元化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6

一、我国新闻出版业税收政策的演化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税收政策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都对新闻出版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同时这些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又各有不同。

1.第一阶段(1949—1982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发展缓慢,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1950年颁布了《全国税制实施纲要》,国家对出版社、印刷厂和新华书店营业税的征税率分别为2%、1.5%、2%,体现了“保本微利”和少收少征的原则,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恢复和发展。1958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实现了新闻出版业的公有制改造,奠定了国有新闻出版企业的格局。1958年到1972年,国家对出版社、印刷厂和新华书店工商税的征税率分别为2.5%、3%、3%,与之前税率相比略有上调。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业的税负是比较低的,这一情况和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条例》颁布,其中规定出版社、报社和杂志社免纳工商税,新华书店和印刷厂须分别按3%和5%缴纳工商税。

2.第二阶段(1983—200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0年与1993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减半征收营业税的通知》《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的通知》,为新时期新闻出版业税收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这两个文件的部分内容有:(1)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各级组织的机关刊物、大中小学的学生课本及科技图书和期刊免征增值税。(2)古旧书店销售古旧图书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3)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版物销售业务,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定期减征或免征营业税。(4)对全国县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的出版物销售业务,免征营业税。这些政策大体延续至今,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大力推进文化企业改制的决策。2003年我国开始试点新闻出版企业体制改革。2005年颁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年7月,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经营部分转企改制,标志着我国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优惠的税收政策有利于降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目前出版行业税收政策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稳定地保障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快速成长。但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新闻出版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原有文化产业税收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新闻出版业的持续发展。

1.税负明显偏高

在图书出版商需要承担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多个税负中,增值税占据最大比例。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税负明显偏高,主要表现在出版环节增值税税率方面,相对于国外出版业,我国出版环节增值税税负偏高。一是税率偏高。美国出版环节的增值税税率为5%,法国为5.5%,德国为7%,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新闻出版业享受零税率,而我国出版企业负担的增值税优惠税率为13%,享受的增值税优惠力度远小于国外同行。二是相对于标准税率来说,优惠力度不够。德国新闻出版业增值税与标准税率相比低12个百分点,法国低14.1个百分点,西班牙低9个百分点,而我国新闻出版业增值税税率仅低4个百分点,对新闻出版业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扶持力度。目前,在国际出版行业划分上,我国出版行业正处于由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向以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第一梯队过渡的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最大特点是增值税优惠力度大。由此可见,我国在税率方面与之相比差距是普遍和巨大的,中国出版企业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顺利过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值税税负的趋同。我国新闻出版业税负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低。1980年9月国家颁布个人所得税法,这期间薪酬的个税起征点已经提高到3500元人民币,而对稿酬的个税起征点却一直是800元人民币。稿酬虽然是由作者个人承担纳税义务,但是由出版企业代收代缴,实际上加重了出版企业的负担。

2.缺乏完整的税收政策体系

我国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缺乏完整的税收体系,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立法角度看,我国新闻出版业税收政策多为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形式上以“条例”“暂行条例”“通知”为主,其性质属于部门规章。从政策角度看,税收政策零散且单一,缺乏针对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统一协调的税收规定;优惠政策多为先征后退、减税免税等直接优惠措施,缺乏加速折旧、成本扣除等间接优惠措施,税收激励效果不明显。从执行角度看,由于各地财政状况差异巨大,在一些地区增值税先征后退的执行中,税款往往不能及时退回,这无疑加重了这些地区出版企业的负担。

3.税收政策缺乏连续稳定性

我国出版业税收政策多为部门规章,不少优惠政策具有明确的期限,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比如财税〔2009〕31号和财税〔2005〕2号明确规定,“对2008年12月31日前新办的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享受优惠的期限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2008年以后创办的出版企业享受不到该政策带来的好处。税收政策的变动给企业预估未来利润带来不确定性,不利于促进社会资本向出版企业倾斜,也不利于出版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

4.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机会不平等

除了税负偏高之外,国有出版企业和民营出版企业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机会尚不平等。根据财税〔2009〕34号和〔2014〕84号两个文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民营企业不能享受上述优惠。这两个通知主要针对转企改制的国有出版企业,我国现行的税收减免政策主要针对大型国有出版企业,民营出版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少,在与大型国有出版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营出版企业是我国出版行业的重要力量,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不利于我国出版行业形成有效率的发展格局。5.享受优惠的图书种类少图书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国外新闻出版业税收优惠政策相比,我国享受优惠的图书种类更少。根据财税〔2013〕87号文件,出版环节享受到增值税优惠的图书种类仅限于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期刊、中小学课本、专为老年人发行的报纸和期刊、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盲文图书和盲文期刊。相比较而言,欧洲享受增值税税收优惠的图书种类广泛,所有图书均可享受到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出版企业更多种类的图书没有享受到增值税税收优惠。

三、出版行业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对出版业及出版物征收的税种、税率差异较大,这与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文化传统均有密切的关系。下边选取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美国:政府对营利性出版机构和非营利性出版机构区别对待。对营利性出版机构,联邦政府征收5%的增值税,15%~20%的企业所得税,各州征收5%~10%的营业税,与一般企业没有太大差别。对非营利性出版机构实行零税率。政府对进口图书实行免税政策,对出口图书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实行退税政策。英国: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对图书、期刊、报纸等出版物实行零增值税政策,除印刷环节外的所有出版环节均实行零增值税政策,其他行业征收17.5%的增值税。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对图书征收7%的增值税;从2013年开始,对图书出版物征收5.5%的增值税,对期刊征收2.1%的增值税。法国出版物的计税基础分完税价和非完税价两种,出口图书的计税基础为非完税价格。丹麦:丹麦政府对图书、期刊、报纸实行25%的增值税,但是对发行在两期及两期以上的报纸实行零税率。西班牙:西班牙政府对图书征收4%的增值税,对报刊征收6%的增值税,对进出口图书免征关税;从欧盟国家进口的音像制品税率为3.2%~13.8%;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音像制品税率为9.1%~19%。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出版业税收政策更加优惠,更具有连贯性,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财政收入有限,经济状况复杂,导致税收政策连贯性和优惠力度与其相比还存在差距。

四、对改革出版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1.降低税率,减轻出版企业税负负担

与国外发达国家新闻出版业相比,我国新闻出版业目前相对落后,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还没有完成。为了加快出版行业的现代化步伐,促进出版企业尽早与国际接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分步骤、分批次、分类别地以立法形式确定更加优惠的与国际趋同的税率。一是延长优惠政策的执行期,在新闻出版业税收立法前,避免因政策变动导致的出版企业税负波动。二是以出版物类别而不是出版单位实行优惠税率,首先对部分类别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及技术标准出版物明确更低优惠税率,并提高其出口退税率。这部分出版物类别包括:核心价值体系类、科技类、义务教育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少数民族语言类、盲文类等,对其确定更低优惠税率甚至零税率。三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销售额、不同出版物以立法形式逐步明确所有种类出版物的有差别的优惠税率,在遵守关税承诺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外国出版物的进口关税,提高国内出版物的出口退税率,试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分步骤、分类别地降低优惠税率既有利于减轻我国的财政负担,为其他领域降低税率提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政策导向,有利于鼓励社会资本向这些领域聚集,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四是提高稿酬(版税)的个税起征点,从而间接降低新闻出版企业的研发费用。

2.梳理新闻出版业税收政策,建立完善的出版业税收政策体系

我国出版业起步晚、规模小、效益低,更需要做到各环节的税负公平合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出版企业减压。应充分利用“营改增”的机会,梳理现行新闻出版业税收政策,改变过去单一分散的税收政策,建立既包括直接优惠政策、又包括间接优惠政策的完整的税收体系,针对新闻出版业产业链,建立各环节相互协调、环环抵扣的税收体系,避免从研发、出版到销售各环节上出现税收政策漏洞。

3.完善立法,给予出版业连续稳定的税收政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的税收政策多数为部门规章,根据公报精神,加快“税收法定”进程是当下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以全国人大立法的形式,提高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法律地位,用法律的形式保障税收政策的连续稳定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稳定可预期的环境。

4.保证国有及民营出版企业税收政策的一致性,促进民营出版业发展

民营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都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文化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民营公司出版的图书占据畅销书七成左右,因而民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活力和创新性。由于我国民营出版业起步晚,现阶段仍处于规模小、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的不利地位,因此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实现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企业享受同样的税收法律地位和出版资格。二是可以考虑扩大民营出版企业能够享受的优惠税种范围,逐步降低研发、采购、发行、印刷、销售等出版链条上各个利益主体的税负,为民营企业减压。三是逐步实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享受相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四是可以鼓励部分民营出版企业和国有出版企业出资成立合营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减少民营出版企业的发展障碍,又有利于增加国有出版企业的资金和活力。

5.对不同图书实行差异化的税收优惠

不同种类的图书都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都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另一方面,不同种类图书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存在差距,例如,有些专业性外文书籍的需求比较小,但对于专业领域来说是必要的,这类书籍的翻译与出版工作需要财税政策的扶持。应该对各类图书在税收立法中给予同等的法律地位,扩大出版环节增值税的优惠范围,逐步覆盖所有图书,在降低出版业增值税整体平均税率的情况下,按照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和培养我国出版业优势领域的原则,针对不同种类的图书实行不同减免政策,既要体现税收优惠,又要体现政策导向,建立扶持我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五、促进出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行之有效的其他建议

现阶段,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正处于体制转型和格局调整的过渡期,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立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需要完整严密的税收体系做支撑,笔者仅就现存问题做简单总结。然而,税收政策只是影响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还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财政的支持、法律的完善、市场环境的优化等各方面的条件。此外,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以其便捷性和边际成本低廉对纸质出版造成一定的冲击。笔者认为,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属于替代品关系,现阶段我国将数字出版物视同软件产品征税,不尽合理,应该明确界定两者的范围。对于电子出版这一新兴事物,应该参考发达国家税收政策,参照纸质出版物税收政策制定合理的税率,以平衡其与纸质出版之间的关系,减轻传统出版企业的压力。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领域迈进是必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线视频企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能否吸引用户、能否创新盈利模式将成为出版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税收政策应体现引导扶持、长期稳定的原则,为新闻出版业留出转型成本和创新盈利模式的时间,使传统出版企业产品的数字化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7

关键词:教育税收;民办教育;探讨;建议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99号)(以下简称《促进法》)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从目前来看,民办学校并没有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税收上的同等待遇,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民办学校税收问题

(一)对收费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畴的民办学校征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以下简称《教育税收政策》)中规定:“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按该规定,民办学校其收费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畴,就应该缴纳企业所得税。目前绝大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由于没有纳入到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这则规定实际上将民办学校排除在免征企业所得税的范畴之外,这与《促进法》中规定的捐资举办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相矛盾。《促进法》并没有明确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的先决条件。由于民办学校并没有获得财政性资金,要求他们将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更不能以此作为不给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税收优惠政策的理由。将民办学校的收费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范畴,除了能加强民办学校的财务监管外,不仅增加财政部门核算手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学校资金使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分类标准不同

《教育税收政策》中规定:“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该规定是根据学校是否是学历教育而有所区别,而在《促进法》中,是以学校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为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水岭。由于理解的不同,尤其是对于举办学历文凭教育和自考性质的民办学校是否是学历教育存在着理解的差异,使得各地在执行对民办学校税收政策上有所偏差。

(三)不能享受非学历教育收入的免税政策

《教育税收政策》规定:“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该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公办学校(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其非学历性质教育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则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是民办学校,则需要缴纳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从这一规定看,民办学校的非学历性教育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而不论收入是否归学校所有,这项规定显然把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放在了不平等位置上。

(四)“合理回报”的税收政策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我国的民办学校绝大多数属于投资办学而非捐资办学,通过办学来获取合理回报是广大投资者的一个根本意愿。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对45所民办学校,在关于合理回报及相关心态的调研中显示,70%以上的民办学校举办者都有获得合理回报的要求。《促进法》出台之后,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诉求得到进一步明确。然而,2004年9月之后,全国民办学校统一换证时,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近万所,而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不足百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的民办学校税收政策不明朗,如果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学校则可能面临着税收政策上的风险,可能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征税,如广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颁发的《广州市民办学校财务会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征税。还有一些地方是参照企业所得税的标准,并有所降低,按个体经营所得确定税率后进行征税。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征税,影响了办学者的积极性,容易引发办学的短期行为。

(五)无法享受政策优惠

《教育税收政策》规定:“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显然,如果是个人投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则需要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促进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举办民办学校。”并没有说明个人出资办学与社会组织办学有什么区别,个人投资办学同样具有法人资格,也应同样享受上述的优惠政策。

(六)不能享受车船使用税的免税待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车船”免征车船使用税。而对民办学校接送师生的校车则要按规定缴纳车船使用税。显然是对民办学校税收的不公平待遇。

二、民办学校税收政策问题的探讨

社会力量办学事业作为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法》还是《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均明确规定了“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而且,民办学校没有享受国家财政的支持,却同样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

(一)不论是否要求合理回报,都应同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教育是一项公益性非营利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其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其公益性均不能改变。在国家教育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在税收政策上更需要有某些优惠待遇,以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即使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中仍属于弱者,更需要当地政府以政策扶持。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制定的,其前提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将此税率完全套用在非营利性的民办非企业组织上,显然有失公允,也有违《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现阶段,由于税收政策的不明朗,一些投资者为了眼前利益不受损害,或出让学校,或转让学校的股权,有些便通过一些手段来转移学校的办学结余,减少学校的资产,力求使自己的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影响了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国家应取消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限制,取消民办学校套用企业所得税政策。

(二)公办学校同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具有较强的刚性,税收优惠政策得当,对于民办学校具有较强的鼓励性,反之会影响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法》还是《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均明确规定了“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与公办学校没有区别。

因此,不论民办学校取得的是学历教育收入还是非学历教育收入,只要归学校所有应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上,只要是具有法人资格民办学校就应享受与公办学校等待遇。因此,国家应梳理相关民办学校的法律关系,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税收政策,同时考虑民办学校的特性,在税收层面给予更多的优惠。

三、当前民办学校处理税收问题的建议

(一)把学校办成“精品”

由于公办学校扩招,开办二级学院,以及开展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对民办学校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发展的资金问题,生源问题,师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民办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合理回报”已经不是民办学校的首要问题。

把学校办成精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当前民办学校办学者重中之重的任务。在国家关于“合理回报”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申请要求合理回报,以保证学校平稳发展。但办学者可以在学校董事会章程和学校章程上做文章,税收政策明朗化后变更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留下空间。

(二)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1、认真履行学校的纳税义务。办学毕竟不同于办企业,无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都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营利组织,所以,作为民办学校更应当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在办学过程中,无论是否有纳税义务,应及时办理纳税申报,主动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及时纠正自己在税收处理上的错误,规避税务稽查的行政处罚风险,防止税收政策理解错误所导致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严格财务管理,加强会计核算。民办学校应遵守《会计法》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使用票据,加强会计核算,使用合格的会计人员,严格区分不同收入来源,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税收支出,规避因为财务管理所导致的税收风险。加强民办学校的预算管理,实行民办学校的预决算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监督,精打细算,节约办学成本。对于要求将来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在财务管理上更要做到“查得起,亮得出”。对于学校的合理回报可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进行合理避税,同时,在保证学校良好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投资回报的诉求。

3、认真履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面对资金压力和师资压力,不少民办学校往往靠减少个人所得税负担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这种做法加大了办学的税收风险。正确做法应是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如严格区分工资性收入(工资、奖金、福利)和教师科研经费之间的界限,避免科研经费合并工资中一起发放,增加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严格区分教学设施投入和工资之间的界限,避免将正常教学设施如电脑等直接发给教师个人,成为教师个人资产,从而增加个人所得税负担等等。

4、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境内、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例如:用于举办民办学校这一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减征或免征关税政策;企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捐赠,可在其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或按一定比例扣除等。另外,民办学校应多方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助,如银行信贷、贫困生资助、民办教师的社会保险资助、民办教师的职称评定优惠政策等,争取建设稳定的民办师资队伍,筹集民办建设发展资金,使民办学校得到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S].国务院令[第399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S].财税[2004]39号.

3、杨龙军.民办教育税收问题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5(2).

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篇8

一、充分认识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意义。

福利企业税款优惠政策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十大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就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堵塞税收政策漏洞,公平各类企业的税收待遇,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后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流转税方面,对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25%(含25%)以上且人数不少于10人的单位,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退还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其中,每位残疾人每年可按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退还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1.5%(含1.5%)以上且人数不少于5人的单位按照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税前扣除,并加计100%扣除,以不增加亏损为止。对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或营业税减税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享受税收优惠的范围由民政部门、街道和乡镇政府举办的国有、集体所有制福利企业扩大到由社会各种投资主体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单位(对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个人独资合伙和个体经营户除外);安置人员范围由原政策规定的“四残”人员扩大到“六残”人员,新增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安置残疾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残疾人支付不低于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等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享受税收优惠的重要条件。

三、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民政部门及时审核福利企业条件。福利企业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安置残疾人职工总人数25%以上,且残疾人职工人数不少于10人的企业。企业向市民政局提出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申请时须提交:1.福利企业资格审核认定表,2.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3.企业与每位残疾人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4.企业在职职工总数的证明材料,5.残疾人职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6.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每位残疾人职工支付工资的凭证,7.社保部门出具的企业为每位残疾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8.残疾人职工岗位说明书,9.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基本设施说明书。

市民政局收到企业提交的认定申请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12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提出初审意见,报南通市民政局进行审核。南通市民政局收到市民政局报送的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8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认定意见。

经审核,对符合福利企业资格条件的,予以认定,颁布由民政部统一制订的福利企业证书,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审核认定意见;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不予认定,并对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福利企业实际安置就业的残疾人职工或在职职工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先向市民政局申报变更。市民政局应当自收到变更申报次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报南通市民政局审核。南通市民政局收到市民政局报送的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对仍符合福利企业资格条件的,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审核认定意见;对不符合福利企业资格条件的,注销其福利企业资格,收回福利企业证书,并书面通知主管税务机关。

福利企业变更法人、企业名称、厂址和经营范围,需先变更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后,到市民政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福利企业变更表式样附后),市民政局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次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符合福利企业资格条件的,报南通市民政局审核。南通市民政局收到市民政局报送的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对仍符合福利企业资格条件的,重新颁发福利企业证书。

市民政局应当会同主管税务机关对福利企业进行年检。

(二)税务部门及时办理福利企业的退税、减税审批工作。对政策调整前已享受原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在20*年7月1日至9月30日的过渡期内,如满足国家规定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条件,按调整后的税收优惠政策申请办理税收优惠审批。对不符合退、减税条件的纳税人,取消其退、减税资格,追缴其不符合退、减税条件期间已退或减征的税款,并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本月平均比例未达到要求的,暂停其本月相应的税收优惠。在一个年度内累计三个月平均比例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其次年度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对采取一证多用或虚构条件,骗取税收优惠政策的,一经查证属实,主管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税款,取消其3年内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

上一篇:财务工作量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加强人事管理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