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范文

时间:2023-11-25 16:41:57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

当前,民营企业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异军突起,成为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随着民营企业规模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民营企业将来发展、壮大尤为重要。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特殊性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复杂性

民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发展快的已经发展为集团公司,发展慢的还是小型企业,甚至还是家庭作坊。民营企业生产性质又是多样化的,有高科技的IT行业;有的只是生产低档次的生活用品。民营企业行业五花八门,有的是信息公司,有的是商业部门。因此,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格式,必须注意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到现代经营审计上来。要从草创之初审计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转移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上来,注重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管理审计相结合的格局。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具及时性

民营企业有别于国企的最大特点是机制灵活,决策能力自主。这就决定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善于抓住机会发展壮大自己。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民营企业必须从最初的以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为目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发展为现代经营审计上来。这就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具及时性。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有其宽泛性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企业内部审计创造了机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经济效益审计、经营审计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其内容不断丰富、审计空间不断拓宽。民营企业鉴于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可延伸到企业所能控制及影响的所有方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现代经济效益审计,既可以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其审计工作既可以是保护性的,又可以是建设性的。近年来,无形资产的管理与审计,高新科技和项目风险管理与审计也成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

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发展缓慢,自然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1.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

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的特点,在草创之初,的确起到好的作用,于是民营企业往往认为企业是自己的企业,都是自己的嫡系掌握重要位置,没有审计的必要,即使有的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是形同虚设,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可以一针见血地说,在民营企业内部,处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业主与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关系不清,利益冲突不明,内部审计就难以处理。家族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最后导致企业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训是很沉痛的。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念不高、手段落后阻碍了审计进行

民营企业管理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更缺少风险控制意识,导致很多规模很大的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企业领导人甚至认为企业是自己的,财产是自己的,设立内部审计有什么用,难道自己查自己?理念问题不解决,审计手段自然落伍。当今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新通信系统冲击企业管理,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阻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影响审计质量

已设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大多是从财务部门调来的,有财务知识,但缺少审计理论与实践,更缺少审计专业理论知识。从受教育水平看:内审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尤其缺少计算机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这样,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不利于审计范围的拓展。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迫切性

1.注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要走向世界,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完全打破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必须引入现代管理机制,转变内部审计观念,优化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在中国,家族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普遍形态,其股权和决策权高度集中,无论是经营权还是一般管理、决定,80%以上由企业主本人亲自决定。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其内部审计要重新定位,要转到适合经济规律发展的现代审计上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更要加强审计,必须实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2.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其组织模式的定位应与企业的形式、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相适应。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这样民营企业各方人士自然关注内部审计,产生制约效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大体可采取两种模式:对于规模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对于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可“外包”,———即第三方对其内部审计,进行投标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承担,但最好企业要有专职的内部审计长等督办。

3.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

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从传统的重审计多次数的、地毯式审计转到现代重风险审计上来;从重检查审计到重预防审计;从逐部门审计到业务的全过程审计;审计要从某个局部到全局范围的拓展。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民营企业内审定位应从此入手。风险管理主要就是要预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并把即将发生的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最低或完全消除风险,这就首先要求在审计中能敏锐地发现那些风险领域,这便是预防审计:包括对可能的高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风险规避方案;审计投资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商品价格风险等,从而达到审计为预防风险服务。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上尽量达到全过程审计。在审计内容上:由检查会计资料真实性、规范性,发展到检查企业财务支出的有效性,重点要改善经营管理、挖潜增效;在审计范围上拓展审查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益,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全面科学分析比较。再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手段,还要开发专门的审计软件,提高内部审计的经济效益。

4.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经验要求较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以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之下的审计。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来自会计专业,不利于审计范围的拓展。对此,企业领导应对内部审计给以足够的重视,提倡把跨专业的人才引入内部审计队伍,挑选复合型人才。内审人员必须是财务行家,既懂财会核算,又懂生产流程,更懂计算机、法律,并通过专门培训等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走向世界的民营企业,必须舍得智力投资,并鼓励内审人员通过自学提高学历水平、专业水平。还应重视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倡保持和发扬坚持原则、勤勉敬业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并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民营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的需要。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篇2

关键词:民营经济;政企关系; 原最论

1 民营企业的近代史

透过历史来看,过去一百年来,民营资本的稳定持续发展从来没有超过二十年,单个民营企业,特别是比较有规模、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的连续发展历史几乎没有超过十五年。1927年到1937年曾经是民营资本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出现过一批像荣德生、周学熙等著名的私人企业和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这些企业若不是被后来的战争所阻隔,其中一些一定会成为世界的500强企业。1949年之后,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逐渐退出经济活动,直到1976年实行改革开放,才逐渐允许私人经商活动,即便如此,开始也仅仅是个体小商小贩,有小商人而无资本家,民营资本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直到1993年颁行了《公司法》之后,私人投资才堂而皇之地成为合法的资本活动,民族资本和民营企业才招幌扯帆、大行其道。从时间上看,我们今天风头正劲的民营企业,其实正书写着中国民营资本的新历史,不断打破和创造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记录。

2 政企关系概述

政企关系或者说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民营企业家与政治家的关系始终是致使民营资本陷落的布满蒺藜的壕

沟。从历史上看,国家资本一直在中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对资源分配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情形下,民营资本的趋利本能必然导致它与政府关系中的依附性、投机性和腐蚀性。

政商关系说到底是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或管理体制的关系,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关系,以及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的关系。要想理顺这些关系,在过去一百年的历史上,甚至在最近28年的历史当中,其实都不乏积极和正面的故事可资镜鉴。

企业家与政治家的关系随时都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在中国民营资本的历史上,1949年前后各有一个成功的典范。一个是虞洽卿,他主要活跃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早年从宁波跑到上海油漆行做学徒,在跑街中学会了做生意,先是做过一阵子洋人买办,当过荷兰银行的总经理,后来自己经营企业,在上海滩的商界声望极高,担任过商会会长,人称阿德叔。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公司战略正确、经营得法、管理有效,不如说他是当时商界惟一与独裁者蒋中正有着莫逆之交、甚至帮蒋砥定天下的企业大佬。蒋出道前因为同乡关系,曾寄居在虞家数月,期间不仅借虞的门路结识了黄金荣、杜月笙等显赫人物,而且与同盟会的浙江同党陈其美等人过从甚密,为后来追随孙中山执掌黄埔军校,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人脉基础。正是因为虞与蒋有这样一层关系,虞的公司在民国时代一直顺风顺水,即使是抗战时期,他仍垄断着上海和重庆的所有物资运输。虞最后因病去世,得以善终。

另一个成功者是荣毅仁。2005年11月3日国家为荣毅仁举行葬礼,荣的遗体覆盖着中共党旗。早先荣家在抗战之后,已被战乱和官僚资本倾轧得四分五裂,荣毅仁归国之后不久,共产党就执掌了国家政权。荣在1956年带头响应共产党号召,将资产捐给政府,共产党感念其诚意,让他做了上海副市长,之后又委任他为纺织部副部长。他与中共高层领导周恩来、陈毅和邓小平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文革”之后他又应邓小平之邀出面创办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当国家财政资金困难时,他甚至从自己落实政策发回的钱中,拿出两千万借给政府充当中信的创始资本而且不要回报。他一生都为共产党和政府做事,出人、出钱又出力,个人谨慎处事,生活节俭,低调为人。结果,党和政府对其报之以李。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市场秩序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建立起来,法制不健全,企业和政府行为都不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专业化能力相对低下,这时动力、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统统在民营经济、特别是那些极富雄心的创业领袖一边,他们往往通过“搞掂”一两个掌握重权的领导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开体制缺口,截获巨大的资源,形成爆发式增长。即便东窗事发,也往往能够轻易化解危机,逃过生死劫难。于是,便滋长了用钱开路、为所欲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然而,最近几年,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完善,政府管理部门不仅体系日益健全,而且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资源、动力、信息、人才和专业化的优势也明显转到政府一边。因此,以投机和腐蚀干部开路、靠某个人与体制博弈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惟一能够与现有体制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以组织对组织,以系统(机制)对系统(机制),以专业对专业,以人才对人才。换句话说,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形成专业化的、有效的公司管理系统,才能稳健有效地与政府管理部门对接,获取长期发展的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只有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和职业经理人文化,恰好适应了政府管理体制和方法的这一积极变化,才能路越走越宽,企业越办越顺。

3 民营企业的立身选择

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国有资本的附属或补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要么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偏安一隅,做点小买卖,积极行善,修路架桥;要么与国有资本合作或合资,形成混合经济的格局,以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严格管理在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使民营资本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所以,作为民营企业,应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引入国有资本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形成混合经济的格局,相信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民营资本与外国资本的关系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现实的难题。在中国历史上,民营资本因为国有资本的强势,往往转身求助于外国资本,但结局同样令人沮丧。一方面,在民营资本自有资本不足和外部政策环境不安全的条件下,外国资本往往扮演着“天使”与“骑士”的角色,这些年几乎每年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风险投资在中国直接投向民营资本,特别是以IT等新技术领域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风险投资纵横驰骋,点石成金,催生了一大批诸如百度、新浪、盛大、网易、尚德之类的公司和财富新贵,可以说近几年在海外上市的网络公司和高技术公司,几乎都是凭借外国风险投资的力量,快速聚集资金和高速成长起来的。

所以,要改变与外国资本竞争与合作格局的最重要的步骤是尽快通过自身资本结构的完善和公司治理的现代化,以战略导向提升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加强职业经理人的训练和制度性激励,使之具有“国际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用洋人的办法与洋人共处,是挟洋发展的最好方法,一大批网络公司借风险投资登陆国际资本市场,迅速蹿升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要完成这一步,政府合理的经济政策也是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如果政府不对民营资本的发展环境给予必要的保护,不对它们借用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给予政策支持,或者不对外国资本在国内对重要行业的并购行为有所关注和限制,恐怕没等到民营资本学会以正确的姿势奔跑就中途夭折了。

4 民营企业“原罪”论

跨越历史的河流,创造民营资本的新传奇,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挑战,那就是民营企业家要正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勇于挑战自我,改造自我,从而突破自我,开创未来。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得不做:

4.1 从内心深处到企业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摆脱“原罪”的禁锢

所谓“原罪”主要指民营企业在获取第一桶金时采取了今天看来不合乎法律政策或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后来所有的公司业务、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仍然受到最初行为(原罪)的约束。应当说这对民营资本的创办者是一个非常大的自我限制。当社会舆论和道德指责一再加诸于身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会自馁和放弃,甚至好罐子破摔,一走了之(资本外逃)。解决这个问题,最终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头是民营企业要正视自己的历史,尽快转变观念,明确战略,完善治理结构,依法经营,守正出奇;另一头是政府和社会的态度。“原罪”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民营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只要政府始终像近日强调的:政府不会主动扩大“原罪”的论争,并且试图有所作为,而是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改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早期的“原罪”问题依照现行法律也会过了追诉期,用不着政府再来宣布是否赦免。这一代人过去之后,社会舆论就会不断因为“阳光创业者”的成功故事而扭转方向,给民营资本以更广阔的创富空间。

4.2 用资本家精神取代传统的商人精神

中国民营资本要强大起来,也必须建立自己的“新教伦理”,使自己在商业伦理和资本精神方面健康和强大起来,形成自身的道德优势。中国民营资本长期形成的是一种商人的精神,不是资本家的精神。商人的精神重在牟取私人家族利益、强调私人关系、建立私交、谋取私利;而资本家的精神实际上是创业者、投资者、资本家、社会资本家,追求一种创新,一种社会财富,现代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建立一种制度对制度、系统对系统、专业对专业的阳光下的博弈关系。

4.3 借助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全新格局,迅速改变思维方式和竞争战略,将企业全面融入新经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天。”网络和新经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会,使得原本很年轻的中国民营资本能够迅速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不仅创造与欧美高新技术企业几乎完全一样的创富神话,而且能够使这一神话建立在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之上,确保公司和财富的持续增长。

在中国,国有资本将会长期主导中国的经济,但只有民营资本才能够真正使中国经济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并且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民营企业篇3

[民营金融企业;关系

非公经济进入金融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当前,发展民营金融企业,已得到政策认可,但是仍存在许多需要探究的新问题。本文主要就当前发展农村民营金融企业需要妥善处理的四个重要关系略述浅见。

一、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关系

非公经济重点是进入城市金融领域,还是进入农村金融领域?这是面临的重大选择。正确处理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当前非公经济在金融领域的主要方向,影响着民营金融企业功能和功能的发挥。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城乡金融的良性互动,要求我们支持非公经济主要进入农村金融领域,重点发展农村民营金融企业。

当前,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严重失衡,极不协调。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运作,在信贷方面进一步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倾斜,大量撤并县以下金融机构。股份制中小型商业银行,基本上集中于城市,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如此。城市金融业已趋于饱和,农村金融业却甚为薄弱。农村金融主体单一,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信用社势单力薄,好似一个体弱多病的瘦汉,却要他挑起超出自身能力的重担,其结果只能事和愿违。农信社有可能垄断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将导致严重后果。新问题还不仅在于此。农村发展资金本来就严重匮乏,农村个私经济融资本来就极为困难,但是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却日益加剧。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大量流入城市。即使是农村信用社,也出现了“嫌贫爱富、避农支工、离乡进城”的现象。

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本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是,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金融的二元结构;而城乡金融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使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的薄弱,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了城镇化进程,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影响了扩大内需,使得城市相当一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难以发挥功能。这一切不利于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进而对城市金融产生不利影响。正确处理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关系,支持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解决“三农”新问题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关键。

为了吸引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业,并且在进入后充分发挥其功能和功能,当前应采取如下办法摘要:

首先,区分资本准入门槛和机构准入门槛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保证机构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本准入门槛。根据不同的情况,资本准入门槛降低的程度也应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农村民营商业银行的资本准入标准,应低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准入标准,应低于民营农村商业银行?鸦进入农村金融服务业的资本准入标准,应低于城市同类金融行业?鸦进入贫困农村地区金融业的资本准入标准,应低于发达农村地区的同类金融业。

其次,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范围和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使农村民营金融企业有利可图,从而提高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的积极性,防止其大量挤入城市的倾向。

再次,农村民营金融机构,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其经营业务必须面向“三农”,防止其吸纳农村存款,而贷款给城市企业的偏向。

第四,城乡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帮助农村发展间接融资。大型商业银行应在坚持商业化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信贷支农的新模式。制定农村社区再投资法,确定强制性的支农贷款比例。任何城市金融机构,只要吸收了农村存款,就必须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当地的农村信贷。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此严格监管,违规银行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二、金融竞争和金融合作的关系

妥善处理金融竞争和金融合作的关系,对于增强农村金融企业活力,保持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维护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将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竞争不仅不排除金融合作,而且以合作为基础。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同的金融行业,同一金融行业中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金融企业,各有其不同的地位和特征,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它们只有相互协调,彼此合作,互为补充,才能实现金融全局利益和企业局部利益、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金融竞争能促使公有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改善治理机构,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能促进民营金融机构选准市场定位,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素质,从而激发合作需求,拓宽合作广度,提高合作效果。金融合作则促进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绩效,从而使金融竞争在更高层面上展开。金融竞争和金融合作的相互促进,将从整体上增强农村金融竞争力,使农村金融企业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面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最大的竞争合力,有效应对来自外资的严重挑战。但是,金融竞争和金融合作的关系若处理不妥,农村金融企业之间便可能出现恶性竞争,使竞争双方相互排斥,两败俱伤,在外资金融机构挑战面前不能协调立场,甚至相互拆台,被人家分化利用,各个击破。

支持非公经济进入金融领域,以金融竞争推动金融合作,以金融合作促进金融竞争,需建立以下条件摘要:

第一,民营金融企业准确选择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大型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城市金融市场,定位于服务大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非公经济则宜重点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即使进入城市金融领域,也应以服务民营中小企业和小型科技创业企业为主,如此便能避开同大中型金融企业的恶性竞争,有利于发展同它们的合作关系。

第二,在空间布局上非公经济不宜统统进入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而应在农村的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一般来说,发达的农村地区能为民营金融机构获取经济效益提供更好的条件,非公经济往往优先考虑进入这些地区。但是,假如民营金融企业都挤进发达农村地区,那么它们之间的恶性竞争势必爆发,这对它们自身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应鼓励非公有经济进入农村贫困地区,对这类地区的民营金融机构更多地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第三,形成合理的金融产品结构。假如产品结构单一且雷同,农村金融企业之间的排斥力就会加大,吸引力便会减弱。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互不相同,经济结构各有特色,资金需求结构也存在差别。因此,民营金融机构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情况,不断创新和提出适应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以促进金融竞争和合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逐渐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在利率未完全放开前,应继续扩大农村利率浮动范围。由于农业贷款尤其是个私经济的贷款点多面广、风险较大、单笔规模小、贷款成本高,因而可以进一步上浮农村的存贷款利率,而且上浮幅度目前也不能取消。这样一则可以促进金融竞争,又不致于造成过度竞争;二则可以更好地吸引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领域,使它们感到有利可图而提高进入的积极性;三则对农村过高的民间借贷利率也有一定的抑制功能。

三、进入金融领域和退出金融领域的关系

发展民营金融企业,必须妥善处理进入和退出的关系,做到有进有退,能进能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竞争环境的因素,民营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和退出金融领域,都是不可避免的。非公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将促进金融领域的竞争,而竞争又必然产生优胜劣败、优存劣汰现象。农村金融领域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就能提高效率,增强活力;无进无退,便会弱化金融生气,变成一潭死水;有退无进,则难以使农村金融得到根本改观,难以有效增强“三农”的金融支持力;有进无退,则会增加改革成本,造成金融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系统金融风险。

全国有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一部分农信社焕发了生气,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把农信社都搞好搞活,是不可能的。即使大部分农信社能存续下来,但只要少数农信社出现挤兑风波,就可能影响整个农信社体系,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当前,不少农信社存在各种风险隐患,同时又无法关停,这是人们面临的严重新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仅靠农信社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找出从根本上解决新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以下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尚未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兴办农村民营金融机构便成为必然选择。

民营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后,同农信社的竞争势必展开。在缺乏竞争和退出机制的情况下,那些经营不善的农信社依靠行政力量支持,是极不情愿退出的。这种久拖不退的结果,只能进一步造成国家的损失。依靠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支持非公经济进入,引入竞争和退出机制,才能使劣者心服口服的退出。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后,同农信社的竞争可能呈现出3种不同的情况摘要:一是在竞争中共同提高了经营水平,实现了“双赢”;二是农信社无力招架,最后选择退出;三是民营金融机构处于劣势地位,无力支撑而被迫退出。不管哪种情况的出现,对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是有利的。

民营企业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理应成为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突破口。然而有一种意见认为,农村金融创新要以部分农信社的退出为突破口,按照“退出、监管、准入”的逻辑顺序来操作。我认为此种观点有待商榷。首先,在当前情况下,农信社是为“三农”服务的主要融资渠道,假如先退后进,则必定造成一些农村地区融资缺失。其次,退出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而不是某种行政的行为。金融机构的退出,应遵循金融竞争中优存劣汰的原则。非公经济不进入农村金融领域,金融竞争是基本缺失的。非公经济的进入,才能真正形成竞争格局。随着竞争广泛深入地展开,优存劣汰现象便会自然发生。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宜以非公经济的进入为突破口,遵循“进入——竞争——监管——退出”的逻辑顺序。在非公经济进入金融领域的新问题上,必须同时建立进入和退出两个方面的机制。这有助于非公经济在进入金融领域之前,便清醒熟悉金融领域的风险、金融竞争的严重、经营不善的后果,从而提高其进入决策的科学性,进入领域选择的谨慎性,进入后经营运作的稳健性。

四、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发展民营金融企业,发挥其功能和功能,必须把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以监管支持创新,以创新促进监管。

非公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后,必须对其加强监管。支持进入,决不意味着放松监管。民营金融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某些消极现象可能产生。加强对民营金融企业的监管,使之依法经营,不仅是民营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平安的需要。

在对民营金融企业监管的同时,又必须支持其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民营金融企业来说,能否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直接关系到其命运和前途,直接决定着其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民营金融企业一般是小型金融企业,创新动力十足,经营机制灵活,往往更能推出金融创新成果,并且十分重视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具有根本的一致性。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而金融创新则有利于民营金融企业转移和分散风险,为之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手段。金融创新有利于构建产权关系明晰的微观基础,改善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而这恰恰是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金融监管的重点是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稽核系统和资本充足率,这一功能的发挥能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反过来又能促进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也存在某些非一致性。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管理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风险。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了市场的虚拟性和波动性,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在加大各地区金融运行关联度的同时,也加快了金融风险的波及和扩散,增加了不同金融市场之间风险的传导,这同金融监管的要求是相悖的。金融创新的一大动因是规避管制,以寻求更大利润。而监管过严、过细,则可能限制创新,甚至使创新成果在萌芽状态即夭折。民营金融企业创新愿望迫切,往往争先恐后;而监管部门经常落后于金融创新,在一定时期内很难适应创新的需要,甚至会制约金融创新的发展。

民营企业篇4

对于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就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主要对民营企业的创业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三个阶段的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一)民营企业创业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期,其经营预算管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公司的上层领导都属于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在家族式经营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都是一家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管理成员互相不信任而为了个人利益出现不正之风的现象,这样一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民营企业的内在风险,而且当公司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由于领导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互相信任,所以就加快了决策的速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有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开展,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2.人力资本低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国有企业和外资跨国企业来说,发展的历史不够悠久,相关的制度体系也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风险和挑战,而利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在公司遇到困难时不计成本、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公司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度过难关。

(二)民营企业成长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经营预算管理的模式逐渐在创业期家族式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制度式的预算经营管理模式,主要从基层管理人员开始通过考核来提拔能力比较强的优秀管理人员,之后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整,最后在对高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就能够在保留了创业期家族式预算管理模式中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在保障决策迅速及时的基础上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工作氛围。

(三)民营企业成熟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民营企业成熟期通常采用完全的制度式管理模式,而对于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现阶段处于比较成熟的时期,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而且现在处于经济低迷的发展状态,所以面对这种发展状态民营企业的产业链虽然比较完善和健全但是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压力特别大,发展特别缓慢,所以为了避免民营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就要积极的引进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且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严格的执行,这样能够促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导向下的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

(一)战略导向与预算管理1.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作用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企业战略决定着民营企业经营的目标,民营企业要想在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就要制定战略目标,这样能够使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有据可依,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战略目标,能够引导企业在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和不必要的弯路,有了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能够让企业在制定预算体制时更加准确具体,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就能够让企业更加明确市场对空调的需求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等各种数据的调查,能够引导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制定自己企业下一步的计划,比如就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可以通过转型升级来突破现在市场经济低迷的状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求更好的发展。2.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以及相关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来制定的,而企业是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尤其在现在得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不健全和发展的不成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都比较大,所以如果自己制定的战略目标不适合当今的市场环境,强制企业依据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破产,所以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前,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先进行经营预算管理,包括对产品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的预算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的预算管理以及市场需求量和需求方向的预算管理等,这样就会使得在民营企业的内部,使得各个部门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努力方向,进一步能够明确分工,将责任能够落实到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民营企业外部,通过合理的经营预算管理,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产品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避免资金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在强化公司经营预算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在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给民营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和挑战,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领导都发现了预算经营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对这项工作投入了更多的力度,所以明确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能够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运作提供很大的力量。1.战略目标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战略目标是指导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是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之一,战略目标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逐渐的改变和发展,这样就能够引导企业民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导向,相应的预算管理的方法和规章制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共同促进企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2.企业自身的需求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提上面提到根据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要先对市场进行预测在拟定自己的战略目标,那么同样道理,仅仅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是不合理的,强制发展下去也会是民营企业由于预算管理做的不到位,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者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在拟定战略目标时大部分重要的内容都要依靠企业自身的需求,之后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经营预测管理后,才能正式拟定战略目标,而且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完善。3.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面预算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各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于我们民营企业也是如此,在保证自己眼前利益顺利实现的基础上,要不断的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用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制定企业的预算方法和策略,还要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做好与自己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还要对其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使企业能够不断的注入新的力量,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做好营销网络建筑等方面的预算工作。就拿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要做好关于新产品的研制工作,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确定市场的需求,进而根据企业的实力研制新的空调产品,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采用网络营销的办法,但是要适度适量,通过预算管理使用于营销的花费能够在公司的承受能力之内。

三、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个企业中领导对预算经营管理的重视,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具有表现形式如下:

(一)民营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相比产业结构比较完善,历史比较悠久的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来说,没有完善的产业机构,而且相关的制度法规也不是很健全,所以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的经营预算管理人员,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长远的目标,而且资金储备量不是特别的充足,再加之自身的约束条件,本身就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没有专业的设计和调研人员去调查和规范自己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二)相关的机构不健全由于民营企业在创业的初期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所以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也是家族的成员,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来制约,而且当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没有准确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严格的追究责任,这样一来,即使预算管理工作出现任何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就失去了民营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作用,虽然后期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是没有优秀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预算,在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而且随着新产品的问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缺乏健全的机构是关键的问题。

(三)相关的编制方法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不适宜好多民营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往往采用的是固定预算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每一年的预算基础上做稍微的调整和变动,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固定预算方法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实际需求以及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导致相关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会导致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的状态,不能达到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四、解决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引进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人是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在整个企业中占主导的地位,所以为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高质量的开展和运作,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定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此基础上还要引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都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共同做好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健全的制度法规能够让民营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起到最终的保障作用,健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准确、细致的预算管理的条例和规章制度,还要包括相关的奖惩制度和监管机制,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工作人员的个人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做好相关的内控工作要想让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和运作,需要做好相关的内控工作,包括在购买原材料时的内控工作以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内控工作,以及后期产品宣传的内控工作,做好内控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监督工作虽然健全的规章制度中包括监督的条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在依据相关的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的监管部门,对监管部门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让其严格的执行监管工作,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战略导向下强化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依据自己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既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又符合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拟定的战略目标严格的进行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好的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减少资金和相关财产的浪费,优化了民营企业的资源配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民营企业抵御现代社会各种风险的能力,在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服务于企业战略,另一方面又能够调整企业战略的先进性,所以已经被好多民营企业所广泛使用,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衡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就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成功运用预算经营管理的民营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来说更能够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不断的为完善和发展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而努力。

民营企业篇5

【论文摘要】企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离不开营销管理,文章针对泉州民营企业目前营销现状及问题,结合新世纪中国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方向,深入思考和分析,对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出了几点营销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泉州中小民营经济历经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闯出了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对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小民营经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能力有待增强,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待增强,自身整体管理能力和竞争力有待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增强。如何在更高层面上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摆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市场的竞争将逐步变成营销战略的竞争,任何竞争都要通过企业的营销来体现和应对。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美国250家主要公司的高级人员认定,他们的第一任务是“发展、改进和执行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而第二、第三任务才是控制成本和改善劳动组织。企业为实现其营销的目的和任务,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系统、有效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就是指为实现营销管理的目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在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当今时代,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2、企业整体营销功能不足,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3、许多企业没有树立正确营销战略意识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泉州的许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在泉州的“特步”、“安踏”、“匹克”等一些生产运动系列产品的企业,都为其他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泉州企业也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

4、企业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

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说到底就是‘网络+品牌’——销售网络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靠有力的销售完成资金的循环,滋养着企业的成长,其中任何部分的病变,都可能损伤企业的肌体,乃至企业的生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泉州的有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网络上下过功夫,它们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无目标地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而且无法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另外,当前企业的市场定位、促销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的策略

1、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

民营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协作,来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是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这就像两军对垒抢占地盘一样,其中一方军队管理不善,组织不起来,没有像样的攻势或者抢到了地盘却没有能力固守,这样的军队必输无疑。可见,高层的营销管理在市场营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

2、树立辩证的买方市场观

买方市场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购进方面,买方市场的压力只是施加给商品的卖方,而生产企业作为买方不仅没有压力,反而是大好的机遇,因为买方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企业在采购时,处于买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买方市场的偏爱和优惠。在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上,企业可以充分“货比三家”地进行挑选,不仅可以讲质量,而且可以压价格。再者,买方市场带来的市场空隙,给企业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优质低廉的材料、机器设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逐渐地适应买方市场,才能抓住买卖方市场带来的机遇,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3、确立名牌战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可以成功。在我国,如运动产品行业有“李宁”、“特步”、“安踏”、“匹克”等。经济专家们断言,从上世纪末起,我国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名牌之间的竞争。然而,当前在泉州一些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只要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没有自己的特色,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怎样创立自己的品牌呢?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制定名牌战略;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可行性的实施步骤。另一方面把质量创新作为名牌产品的根基和企业的生命。企业创名牌应当在质量管理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上档次”、“高售价”。世界名牌商标就象征着高质量,如日本的“本田”,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还有像泉州的“安踏”,现在都致力于质量和品牌的研发。再者,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科技竞争。在这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吸收先进技术,并予以创新。这样,企业的产品才可以走在市场前列。

4、制定合理务实的营销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积极性

人员推销是人类最古老的推销手段。人员推销是最直接的促销形式。当今的推销人员除了商品销售这一作用外,他们可以了解和熟悉客户的需求动向,及时地向客户提供企业的产品介绍以及客户所需的各类服务,另外,业务人员还可以利用直接接触市场和消费者的便利,进行市场调研和情报工作,从而为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可见,业务人员在市场营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没有推销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推销不出去产品的推销员。可见,优秀的推销员可以推销任何产品,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推销员呢?业务人员选择营销这项辛苦而艰巨的工作的重要原因就是基本动力。当前,国内的许多中小企业企图通过道德和思想教育达成发挥业务人员作用的目的。这种作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企业必须明白,当利益不成问题,业务员才不关心利益。松下幸之助曾经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能够繁荣,主要是利益原则在起作用,正所谓利益所趋奋不顾身。所以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营销政策,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建立科学、高效的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营销意识的增强,网络也被赋予了营销推广的重要职能。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网络仅为销售渠道的观念,认识到当今网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创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首先,企业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其依据可以是地理、人口等。然后,企业根据市场的特点、企业的目标及营销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细分变量。最后,调动自己的营销资源,分配到分市场,加强各细分市场的联系,形成高效的网络。企业甚至可以先构筑自己的营销网络,再建设工作。如TCL集团在1992年进军彩电市场时,根本没有自己的彩电基地,他们倡导“有计划的市场推广”观念,大力筹建自己在全国营销网络,没有工厂找人代加工,硬是靠着网络,在各地进行强有力的市场营销推广,强立促销,奇迹般地在五年内跻身于中国彩电业三强之列,成为现代营销学“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模式典范。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小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本国同行业的竞争,还来自于外国同类企业的竞争。针对此现状,市场营销策略将会是中国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的锐利武器,更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一项单独职能,而是成为整个企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营销才能使客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服务,进而达到让客户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正确、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使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开拓、占领和扩大市场领域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应仙:浙江经济——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组合及其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贵华:湖南大学商学院学报——剖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十大误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民营企业篇6

有人不知道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是什么?今天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

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从本质上说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有一种说法认为私营企业泛指除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外所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是指规模比较大的私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点:

(1)两种公司在成立条件和募集资金方面有所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条件比较宽松一点,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条件比较严格;有限责任公司只能由发起人集资,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有最高和最低的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只有最低要求,没有最高要求。

(2)两种公司的股份转让难易程度不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转让自己的出资有严格的要求,受到的限制较多,比较困难;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转让自己的股份比较自由,不象有限责任公司那样困难。

(3)两种公司的股权证明形式不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的股权证明是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不能转让、流通;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的股权证明是股票,即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是以股票的形式来体现,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股票可以转让、流通。

(4)两种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权限大小和两权分离程度不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由于股东人数有上限,人数相对来计比较少,召开股东会等也比较方便,因此股东会的权限较大,董事经常是由股东自己兼任的,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上,程度较低;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股东人数没有上限,人数较多且分散,召开股东会比较困难,股东会的议事程序也比较复杂,所以股东会的权限有所限制,董事会的权限较大,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上,程度也比较高。

民营企业篇7

关键词: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 滨海新区

1 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0年底,滨海新区共有个体工商户28654户,同比增长26.63%;民营企业33413家,同比增长15.38%,占全部企业的77.1%;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14.06亿元,同比增长50.1%;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2905.52亿元,同比增长65.93%。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作用不断增强,在部分区域和行业已成为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柱。

1.2 民营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到2010年底,注册千万元以上企业3535家,同比增长30.2%,注册亿元以上的企业969家,同比增长48.62%;民营企业集团达110家,同比增长8.9%。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到2010年底,在滨海新区634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分别占全市的72%和50%),民营企业占70%以上的比例。

1.3 民营企业已成为滨海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496.22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18%。2010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纳税141.7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纳税总额的12.2%,同比增长18.2%。

1.4 民营企业产业集聚与带动作用逐步提升。滨海新区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分布广、层次分明,近年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下,配套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为产业配套的民营企业70%左右。各功能区企业间交流协作配套日趋紧密,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1.5 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25.8万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4523家,从业人员41.23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的39.92%。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拉动内需做出了较大贡献。

2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偏低。民营企业整体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规模偏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少。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有序协作配套,协作配套能力和关联效应不强,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主要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偏低。四是高端要素比较缺乏。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五是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六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集中反映的问题包括准入难、融资难、负担重。

3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提高政府领导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切实强化对民营企业工作的领导,切实关心企业和企业家,鼓励他们进一步增强发展民营企业的信心。要认真分析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形势,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民营企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基础,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

3.2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一是要更加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尽心尽力为企业争取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三是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继续实施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全面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增强活力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长远的利益和需要。

3.3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抢抓机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引导关联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先解决重点骨干企业重建用地。二是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协调和推动产业和产品转型和升级换代,引导企业注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三是企业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对外经营能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企业要不断的开创和寻找新兴市场。

3.4 推进担保发展,改善融资环境。一是建立银、政、企工作互动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银、担、企有效沟通机制,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民间金融机构。三是加快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即在银行、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三者之间合理分散信贷风险,是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四是建立政、银、企、中介多元融资机制,加快民营企业融资步伐。

3.5 加大扶持力度,推进配套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制定和落实民营企业税收政策。三是完善载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四是大力推进地方产品配套工作。在政府采购中和重大建设项目中,明确和承诺采购地方产品的具体比例,进一步增加大型国有企业在滨海新区内配套的比例,带动民营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妍,朱光应.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探究及其防范[J].价值工程,2011(30).

[2]叶林德.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以台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2(15).

民营企业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民营经济,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发展壮大到今天这样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我们发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在人们的质疑、鄙视中走过了“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艰难历程。发展到今天,民营经济已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主角。然而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命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不足10%。在众多的原因中,无视企业文建设或不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它扼杀了民营企业,导致了一些民营企业的衰落。纵观世界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它们无一不有自已独具特色的、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正是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滋润着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繁荣昌盛,经久不衰。因此,民营企业要生存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要发展壮大、永续发展依然要靠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将风雨兼程伴随企业发展壮大。

一、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

1.企业文化不只是大企业的事

最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企业文化的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我国的民营企业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存在的时间也较短,它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民营企业首先要生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事。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漫漫沉积、提炼而形成的。只要企业一经产生,这个企业的文化也就诞生了,企业文化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但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好的企业文化将引领企业乘风破浪,搏击长空,使企业历久不衰。而不好的或不适当的企业文化则将使企业陷入困境,直至破产倒闭。我国的民营企业发端于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一些民营企业暴富思想严重,金钱至上,损人利已,有的甚至铤而走险。正是这些不良的企业文化导致了某些民营企业命中注定不可能走得太远。

2.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水准。企业家是企业战略的规划者,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必定要融入民营企业家的个性理念、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管理风格等内容,一个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推进企业的文化的建设,这种企业文化也就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原因,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多。在民营企业的创办初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企业往往容易产生一切以挣钱为目的的文化氛围,将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有时甚至做出假冒伪劣的事情来。当企业有了一些发展后,有些民营企业家便得意忘形、胆大妄为起来,甚至连最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抛于脑后。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创办的民营企业注定不能长久,民营企业家不注重个人品行,违背社会公德终将给企业带来灾难。

3.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文化落下残疾

我国的民营企业家族化色彩非常浓厚,相应地在管理方式上也不规范,实行家族式管理,决策随意,不相信外人。企业主一切都靠自已或其家族成员,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此时谈不上什么组织体系的建设。在管理上,企业主也是根据个人或家族成员的经验来行事,随意性大,没有注重制度建设,同时认为家族成员靠得住。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在民营企业创办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小、员工少、经营单一,这是种管理方式往往能奏效。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员工增加、经营项目增多以后,管理所需要的学识和能力就会超出其民营企业家个人及其家族成员所拥有的学识和能力,此时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会暴露无余,使企业文化落下残疾。若不适时对其进行改造,这种企业文化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会成为企业的杀手。

4.民营企业主的抠门或唯利是图,使企业员工缺乏归属感

一些民营企业主也谈企业文化,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在墙上挂几条标语,有的民营企业主甚至唯利是图到践踏社会道德的程度。近年来所出现的所谓的“民工荒”现象难道真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实现了充分就业了吗?绝对不是,而是因为民营企业主太抠门,给出的工资太低,劳动时间太长,工作条件太恶劣,生活环境太差,恶意拖欠工资造成的。有的民营企业主为了稳住员工,往往一个月干下来不给工资,而是压到第二个月才给,这样一个月压一个月,直至年底才结清,有的甚至年也不结清。所有这些都使员工“打工情结”严重,没有归属感,一心只想跳糟,哪里给的工资高便往哪里去。这种企业文化驱赶了企业员工,导致民营企业无法拥有相对较固定的员工,企业文化也就无处生根。这种恶劣的企业文化终将让企业主呑下难以下咽的恶果。

二、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会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企业家素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优劣,而企业文化的优劣又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精神态度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因此民营企业家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由于前述的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大多不高,这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自身不高的素质和能力的范围之内,而无法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审视自已的企业,这必然要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的这种素质状况在民营企业规模小时,在短时间内可能能驾驭得了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管理企业时,民营企业家的这种素质和能力就会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积压的问题就会渐渐显露出来。因此作为民营企业家来说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惟有如此才能在企业倡导和塑造出一种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长久持续地发展,可以说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不提高,民营企业就很难强大起来。民营企业家要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众家之长,扬长避短。

2.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能复制,各个企业由于其所处行业的特点、地理位置、产品特点以及发展历程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民营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历程、经营内容和战略方针,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概括提炼本企业的理念,准确定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文化灌输和渗透到企业员工中去,形成自己个性色彩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才能引起员工的认同与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当人的生存需要解决以后,便会产生更高的需要,如被尊重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等。人们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个民营企业若拥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则员工便会心情舒畅,无形之中能激励员工尽善尽美地完成本职工作。3.让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的血液中,渗透到产品所及的每一个角落

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家的倡导和以身作则,同时也离不开员工的认可与遵循。一些民营企业家也大张旗鼓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又是制定员工手册,又是张贴标语口号,还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但是由于其价值观不被员工认同,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经常拖欠员工的工资,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不可能让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因而是一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只能导致企业的没落与衰亡。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符合人性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并为员工所接受与认同的一系列理念。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民营企业家要在吸引员工共同参加的基础上建立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才能使员工对企业忠诚,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企业文化一旦为员工认同,就会融入进员工的血液中,在日常工作和行为中表现出来,进而形成强大的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培育员工的一种努力拼搏的思想,一种勤奋进取的精神,培育企业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浓浓文化氛围,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已的个人前途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在为企业努力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要建立起一种不断学习的机制,使员工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掌握新技能,使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优秀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队伍是民营企业的宝贵财富,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

4.加快向企业制度转变,形成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审计范文 下一篇:学科定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