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1 21:32:07

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民营企业;制约因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河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只有分析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匮乏

河北省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经营中所拥有的各项权利不能达到高度集中,并且企业的最初创始人因其资历老、权力大而做不到听取他人建议,这样就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吸取相关专业团队所提出的建议。企业管理水平低,业务服务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在:经理短视,没有长期的战略眼光,很多公司只追求短期利益,牺牲了产品质量、企业诚信。众所周知,管理混乱会导致人心浮动,容易有决策失误,一些新项目和业务扩张缺乏科学研究,盲目地推出,往往造成很大的风险。不重视人才的使用,不能很好地发掘人才的潜力,严重损失人才。所以我省民营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企业的外部环境,而且要考察公司自身的问题,如战略管理、民主决策、人力储备方面存在不足,在人、财、物等方面不是最佳组合等。根据河北省民营企业调查,许多中层管理人员只有初中或高中以上学历,有很多业务经理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这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2.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

虽然民营企业在国家的政策维护下不断发展,但企业活力仍有欠缺,需要不断改进。这就要使各个民营企业拥有自身企业特点的产品进入到市场中,通过产品的竞争来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调查研究显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只占中小企业的一半。从国内情况来看,在高科技园区,一般从事高科技发展的民营企业发展都比较快,在融资和获取支持等方面具有优势。民营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上具有机制灵活、产品转型快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产品可以更快地拓宽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部分民营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并且产品没有新意,缺乏创新。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如电子产品业、计算机与软件、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小比例的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相对较差,性能较差,缺乏技术人才,信息封闭,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来支撑,但民营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来说,在人才的招揽和录用上都有不足之处,福利低、工资低都是形成这类问题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就导致了企业不能长久地在市场经济中发展,且研发能力相比于其他企业来说过于低下,产品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和强化,导致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情况频繁出现,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占领属于自己的领地。即使以牺牲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公司也没有发展潜力。现在,许多中小企业处于破产和破产边缘的原因不是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产品重复等问题,而是市场难以消化低附加值的产品;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状况。由此可以看出产品优化和技术创新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河北省大多数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较弱,缺乏新技术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创新研究,这说明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还是很低。

二、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1.改进民营企业融资机制

在这几年里,民营企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是私人经营的企业,而且个人能力有限,信用度低,没人做担保,国家支持少,大型银行不信任,渠道少,导致个人融资渠道特别困难。在此我们要完善相应的融资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1)在民营企业信用等级方面,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要放低对民营企业的要求,可以让民营企业以自己的一些固定资产来做抵押,比如说厂房、私人住地和一些机械设备,这样可以让民营企业更快得到贷款金额,以此来补充企业运转所需要用的资金。民营企业也要加强自己信用的提升,及时还清亏欠的贷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诚信经营,让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看到民营企业的诚意,这样可以建立更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要及时更新最新的信息,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的创新,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好铺垫。(2)在担保方面,依据国家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方位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就是为民营企业做担保,让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可以很信赖地贷款给民营企业,投入到发展当中去。首先,政府就要发挥带头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对其进行财政出资,设立司法机构认可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保证市场公开化、透明化,定期自觉接受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将担保所需资金严格列入政府预算中。其次,自己为自己的企业进行商业性担保。以自己或者和合伙人一起作为出资方,组成一个自负责任的小公司。这些公司自己进行经营核算,结算当年盈亏。(3)在融资渠道方面,可以发展一些中小型融资机构,建立一个属于民营企业的、能为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我们可以利用多样化的金融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更全的多方面服务。还要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从立法、投资等方面予以民营企业大力支持。

2.建立公平公正的政府服务机制

民营企业现在处于发展阶段,势头猛,姿态足,但毕竟是近几年刚新兴起来的,本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打击。所以政府要对民营企业大力支持,可以对其进行投资,也可以在市场方面降低其门槛,简化手续,让其可以更加便利化地发展。行政部门进行审批的项目应该做到公开流程,公正地发展。还有为了让民营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商务部或者相关进出口贸易的部门要对民营企业进行优待,简化通关手续。民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应该得到国家的平等对待,不能有过分歧视的状况出现。而对于传统的垄断行业来说,应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手段允许民营企业的资本进入。在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河北省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因为利益的驱动,在企业的外部制度上选择创新与改革,以此来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相关方面的完善。民营企业可以选择信用贷款等多种可靠的信用方式来处理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企业获得利润,促使企业平稳发展。

3.加快制度创新,完善治理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全省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创造一个轻松人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加强内部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鼓励有前途、有潜力的员工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坚持技术创新服务,牢牢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共享资源,加强战略联盟。由于我省民营企业的资源相对较差,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与大型国有企业不能相比,河北省民营企业应与相关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关系,确保市场环境稳定,并可从大型企业的合作中获得技术援助、财务援助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3)创建虚拟技术,改进现有机制。在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内竞争激烈,河北省民营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而民营企业可以在发展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初衷,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竞争力。现在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才能形成虚拟技术,使行业的创新资源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所用,才能培育属于自己的强大科技竞争力,在市场发展中占有一地之席。

4.科学管理民营企业,完善人事管理机构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个优良的企业一定会确立明确的职能准则,层层相扣,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企业要拥有自己管理层体系结构图,各主管各司其职,以达到企业管理层层分明的目标。促进管理体系的创新,使企业的机构逐渐规范化、人性化,建立生存管理体系。(2)完善人才招纳方面的制度。改变过去对资历、处事理念过度重视的做法,大胆起用有独特才能和新奇想法的特殊人才,甚至包括录用一些具有某种缺点的人才,也许这些缺点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选拔人才时,注意采用公平、公正、透明化方法,坚决杜绝凭借关系上岗的现象。在对人才的使用方面,企业要提供各类机会,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优点,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观,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日常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民营企业为了其公司的经营模式健康稳定,将重要权力进行分散,保持一人所有,多人控制,并且广招社会贤才,不断补充企业新活力。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提升京津冀的民营企业发展能力,引进北京、天津等各类人才,为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河北省的就业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企业忌讳“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会造成企业管理层混乱,掺杂个人情感,使利益关系复杂化,并排斥新人进入公司。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为企业赢得发展机遇,并对其实施一些优惠政策,以此来刺激企业的发展活力,提高从业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运营商的素质,做到集权与分权的良好结合,既要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暗箱操作情况的发生,使企业和员工丧失活力,又要避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对企业的贡献,确保企业能够在健康轨道上得以长久发展。(4)尽快实现企业信息化。及时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结构,为企业在信息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埋下深厚的根基,使用现代信用手段,为客户建立企业专属网页和网站,使企业在产品上赢得自己的价格优势,拓宽企业业务渠道,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5)树立全球化经济意识。为更好的发展,企业要努力更新管理理念,加快发展成创新型公司。民营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营方式陈旧、经济结构属于传统模式;而与国外的发达国家做比较,民营企业思想落后,发展规模小。企业想要长久维持公司的运转,就不能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后面,创新是第一要素。企业必须意识到创新能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占领市场先机。

参考文献:

[1]凤彬.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费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2]林毅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7(3).

[3]田小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4(5).

[4]马福婷.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4).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虽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活跃,但存在问题也越来越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机制需更加灵活;企业生命周期要延长;设备科技含量需增加等等。而制约民营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政策不够完善,制约作用大

我国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时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适应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作为外部约束的民营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产权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民营企业与传统的国有企业有所区别,因此现行法律法规对不同的市场微观主体实行区别对待。民营企业在法律上处于弱势地位,非凡是经济法规对民营经济产生制约作用。民营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弱势就显得更加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扶持,摆脱民营企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实践表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势在必行。通过构筑保护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框架,建设以法律为基础的宏观环境,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的最大性发展。

2、经营者决策能力限制,治理水平低下

民营企业的决策水平既受制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也受制于决策机构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决策能力上,决策的效果取决于决策者的决策理念和决策心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决策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决策机构上,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机构未能发挥作用,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即便经营者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治理层的其他成员也难以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决定于核心治理者的决策能力。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是实行家族治理模式,这种简单又传统的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的优点,但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就会暴露出诸多弊端。

3、地方政策阻挠,企业准入受限

由于产权性质差异和经营上的高风险性,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较之国有企业更多的市场壁垒。这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度、无差异性政策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壁垒的存在造成市场分割和市场准入约束。资料显示,我国对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位居世界首位。此外,用工许可、环保许可及建厂许可都必不可少。在直接出口方面,民营企业同样面临准入限制。准入性质的破除有赖于法律框架的构筑、市场机制的确立及市场主体观念和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受限既有源于所有制差异的政策因素,也有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投资能力有限的自身因素。

4、融资待遇不足,难以扩大发展

无论是原始资本积累还是追加投资,与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贷款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更依靠于内部融资。民营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贷款在民营企业原始创业资本积累中作用较小。民营企业的追加投资同样依靠内部融资。调查显示,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外部融资,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尤其难以获得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信用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经营模式、法人治理结构,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劣势,从而使贷款风险提高,加大了融资的困难。直接融资是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又一思路,但实际上直接融资也困难重重。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具有时效性,对于要求资金短期内周转的民营企业至关重要。在规范的直接融资渠道中,公共股权及公共债权市场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作用较小。这主要由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利益关系明确、信息相对封闭而易于操纵炒作引致高风险的原因,也有公共股票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的原因。我国《证券法》对民营企业公开上市并没有所有制差异的歧视,但先前的配额制和企业规模要求无疑起到了壁垒限制的作用。

二、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为消除阻碍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必须实行下列措施。

1、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就是融资渠道狭窄,通常都采取民间融资的形式,这种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是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要在经济上和政策上构筑多极化的资本市场体制,摆脱民营企业自生自灭的地位,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实行融资租赁、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和买方贷款等。

民营企业提高直接融资额度的一般途径包括:民营企业行为的市场化、规范化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育。外部融资市场的发展非凡是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行业为主的金融系统协调运转,在专门面向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推动下,民营企业的金融渠道将拓宽。

2、提升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熟悉高度

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十六大告中关于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统一熟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民营企业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发展力量,而且应该成为主要发展力量。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必由之路,民营企业可以解决中国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实现社会稳定的经济形式。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就不会有真正的活力。民营企业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流通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经济模式。

3、宽松的政策法规,完善的法制建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已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私人合法财产不容侵犯”的条文也应该写进宪法,明确私人财产同国有财产享有同等的宪法权利。建议研究制定《民营企业法》,明确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民营企业法》可以促进、保护和规范民营企业的活动。这是民营企业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法律武器。在全国性法规不能及时修订的时候,为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各地也可以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一些地方性暂时规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武器,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4、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约束

放宽民营企业生产准入限度。在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发放上,各种经济成分要一视同仁,机会均等,不应当按所有制不同实行倾斜政策。应该把对外开放的市场准入承诺作为对内开放的“底线“。答应民营企业进入经营;凡是已经和将要对外资开放的产业,都应当答应和首先对民营企业开放。根据新宪法精神,要加快清理、修订原有文件,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的产业限制。目前我国尚有50多个行业不准或限制民营企业进入,有的行业答应外国人进入,而不答应国内的民营企业进入。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实现内外资企业统一国民待遇的同时,也为解决民营企业存在的非国民待遇问题带来了历史机遇。政府从今年开始逐步取消几乎所有针对民间资本的投资。对于一些需要发展而政府和国有企业一时财力不足的产业部门,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应当逐步打开大门,答应一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素质良好的民营企业进入。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5、提高治理者的决策水平,实现所有权与治理权相分离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成败关键,往往不是营销,也不是人力资源,而是失败在投资决策上。

民营企业走过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后,需要经营者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长制独裁模式,一些民营企业家在经历过企业的创业时期,思想上出现自负骄傲的倾向,甚至是出现盲目自信,在企业内部搞独裁,在权力垄断上花心思,树立绝对权威,在公司重大决策上,只凭个人的感性判定,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这种决策错误,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统一。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治理,建立以股东为成员的监督机构,对职业经理层进行监督。涉及企业重大项目投资、调整时,由股东召开股东大会集体决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治理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和投机投资,提高治理者的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宁向东.拯救中小企业.经济治理出版社,2000.

陈乃醒.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经济治理出版社,1999.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的总称,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伙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企业等,其中前4种类型构成民营企业的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一直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据统计,2003年,民营经济成份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从劳动就业率来看,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74亿人,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为3.09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33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民营经济在

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从税收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重也在不断升高:截至2002年底已接近37%。论文百事通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已经获得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这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等优势,但在进一步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宏观层面上的问题

1.政策法律软约束,待遇不平等。首先,在国家政策方面,缺乏行业准入政策的支持。目前民营企业所从事的经营范围较小,有很多行业由于受到行政性保护,缺乏平等性的准入机制,使得民营经济成分可望而不可及。如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水电气这样的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资金筹措、施工建设到经营管理均在部门内封闭进行。投资主体单一化,使得系统外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在大型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的进入也受到种种限制。

其次,在法制方面,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使用不同的法律条文,而且执行起来也不一样。国营企业打官司输了的话,可以不执行,而民营企业就毫不客气。另一方面个人私吞企业资金,在国企按贪污罪可判死刑,而在私企却是挪用公款,只能处以有期徒刑。

2.融资渠道窄、社会负担较重。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民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学者提供的资料,民营企业主家资金来源中,继承家业、劳动积累以及合伙集资,即所谓内源融资比重高达65.2%,而银行与信用社贷款等外援融资仅占10.7%。商业银行担心贷款的安全性,不愿意对民营企业贷款,即使愿意贷款,条件也相当苛刻,民营企业融资十分困难。

另一方面是税收负担沉重。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有许多私营企业主和主要投资人认为,现实中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一些政府部门常把民营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在地方财政难以平衡的情况下,靠增设名目繁多的费用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渠道,这给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社会化服务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低。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表现在:缺少现代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来源渠道狭窄,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现阶段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研究和开发能力较弱,因此能否从社会上获得技术支持至关重要;人才的引进存在障碍。社会化服务落后,使民营企业的创办门槛一直很高,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在障碍,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则是企业积极克服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但是我国目前有相当多的民企还没有积极响应这一国家政策——实施信息化建设。即使已经付诸实践的也大都是浮光掠影、蜻蜒点水,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二)微观层面上的问题

1.产权制度选择落后。中国民营企业不论大小,大多数选择的仍是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这种产权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投资主体较少.企业很难上档次上规模。而且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受到妨碍。

2.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但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4.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5.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6.企业规模小,开放性不足。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这样一方面不能取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其研究和创新能力。由于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不够,不能使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产品的技术层次低,竞争能力弱。此外跟同类国外企业相比,规模上的巨大差异也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总体程度不高,大部分是体现在贸易上,而不是在直接生产上,更谈不上资本经营。而且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相互封闭性也较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互相参股经营现象少。

三、我国民营企业走向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1.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2.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这一政策应该尽快调整为:除极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以外,都应当放开,允许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至少应当立即做到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即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都应该允许各种民间资本进入。

3.改善信用环境。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应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专门机构评估个人或组织的信用,让金融企业以此为依据发放贷款,而不是以企业所有制为依据。同时,国家应鼓励发展民营金融企业,以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4.提供社会服务支持,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公平、稳定、协调的政策,放宽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对出台的新政策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并建立统

一、规范的服务体系,一是要简化审批登记程序,像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那样,从企业的注册登记、营业执照办理到企业的用地、用工手续审批等,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要对收费项目和标准加以规范,统一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推行“统一收费,多家分流”,避免政出多门,消除多家收费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支持,如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以及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政府部门要鼓励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中,必要时可以以中介者身份促使企业和具有信息化能力的单位联姻,以加快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新晨

(二)民营企业自身要努力提高竞争力,以求平稳持续地发展。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井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以彻底解决民营企业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等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3.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强化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产权不清是导致民营企业长不大的瓶颈。从总体上而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产权仅仅是在企业归谁所有的问题上相对明确而已。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不清,许多民营企业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资产。所谓企业有多少资产纯属“信口开河”,再加上许多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密”意识,更使企业的资产状况成为一团迷雾。

(二)家族式经营理念以及内部各种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以个人和家族经营为主要特点,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决策方式,仍未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管理者受思维惯性约束。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式管理,使得家族成员长期把守经营权,长期固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未来经营目标缺少把握,也不愿吸收家族以外的高级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采用家族式管理,在处理家族成员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各种矛盾,又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导致经营“红红火火”的民营企业搞分家。并且,企业内部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员工、监督管理及决策机制。

(三)人才观念比较落后。民营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但是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从灵魂深处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这必然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外部融资困难。目前,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来源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民营企业群体普遍信用缺失,众多企业产权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高风险经营,现存宏观金融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不足,无法适应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政策导向忽视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使问题日益积累、越加严重。

(五)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及法律支持。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比如说,在市场准入方面,银行贷款,及观念方面等等。再有就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相关各项政策也是没有集中于某项文件中,而是零散地出现在各地法规中。

(六)经理市场的不完备。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是由职业经理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经理人市场同样是不完备和无序的,给民营企业寻找人至少造成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经理市场被各种因素分割,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性市场体系,民营资本很难通过市场寻找、比较、更换人,往往只能在很狭小的范围内,通过很偶然的机会去发现并选择人。因此,也就难以保证选择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缺乏竞争性的统一经理市场,既没有社会中介性人力资源评价机构、咨询机构,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做出客观与公正的评价,也没有中高级经理人员档案。因此,人可以逃避市场监督和市场处置,这无疑给民营企业选择人的有效性和可监督性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存在的各个问题:

(一)产权分离是从家族式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克服随意性的有力武器,它能使企业建立起实施整套规则的管理结构,和使决策能被授权并合理地实现预期结果的工作体制。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通过实施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来提高企业的素质,是迈向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必要台阶。表面上看它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制度设计,多开会、多监督就可以解决了,但是本质上它是与产权制度相关联的,任何缺乏合理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保障的正规化尝试都会流于形式。

(二)从家族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经营者要清醒得认识到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从外部引进各种类型的所需人才,在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机制。具体可以划分为:(1)报酬激励机制;(2)经营控制激励机制;(3)声誉或荣誉控制激励机制;(4)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2、监督机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监督:(1)股东大会监督机制;(2)董事会的监督机制;(3)监视会的监督机制。3、决策机制。它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股东大会的决策机制;(2)董事会的决策机制。4、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机制。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二是进行有关政策、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以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管理团队;三是不断扩充与更新企业的人才数量和结构,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四是内部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

(四)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由于在信用、产权等内生障碍无法从国有银行或地方金融机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只能考虑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国家的正确策略选择应当是适应国内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放松对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压制,允许和鼓励民间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让已有的民间中介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在国家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合法地为民营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五)突破资源获取的政策性约束。政府要通过一定制度变革和创新,形成对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有利的制度环境。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深化融资体制,但是,必须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建立由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二是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联合投资,但是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对民间资本联合投资行为予以规范,解除私有资本联合的后顾之忧;三是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卖壳上市,率先进入资本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这种资本扩张的方式,以产生示范效应。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基础

(一)基本情况

八道江区地处*省东南部,东与*县、*市毗邻,西与通化市相连,北与*县交界,南与*市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边境线长45公里,幅员面积1374平方公里,辖4乡、4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有57个行政村,41个社区,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7万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中心,四县一市通往国内外市场的交通枢纽和长*特种物产集散地。

除了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战略位置比较突出外,八道江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矿产、森林、经济动植物和旅游等资源得天独厚。一是矿产资源。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发现矿产资源33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能源矿产,主要是煤,已探明保有储量1.3亿吨,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矿产地8个,矿区数55个。第二类是金属矿产,共有十种,已探明储量的有:铁矿石1.56亿吨、铜4.46万吨、钴9624吨、镁矿石1599.4万吨、黄金约6112千克,分别占全市的80.57%、68.1%、54.68%、33%和36.4%。第三类是非金属矿产,计22种,已探明储量的有:硅矿石960万吨、松花砚石580万立方米、紫砂陶土80万吨、白云石1600万吨、麦饭石在百万吨以上,此外还有国内稀有品种角砾装大理石岩320万立方米。可以说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成矿条件好,开发前景广阔。二是林业和经济动植物资源。全区共有林地面积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拥有野生药用植物、食用植物40余种,经济动物10余种,全区封沟养蛙123条,养殖面积43万亩,存蛙量达2.2亿只,有“中国林蛙之乡”美誉;此外,牧草及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牧草面积达400万亩,有鸭绿江、浑江两大水系,水域面积165平方公里,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旅游资源。我区地处十大名山之一的长*腹地,是长*西坡旅游的必经之地和部级森林公园城市的窗口,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发建设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AA级旅游区2处,各类休闲山庄20余个。自然风光独特,基础设施良好,具备大力开发环城生态旅游的深厚潜力和优越条件。

(二)发展基础

1985年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胆改革创新,制定优惠政策,使全区乡企民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到200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总户数达到5477户,工业增加值实现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营业收入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实缴税金4809万元,比2002年增长19.7%,从业人员25420人,比上年增长1491人,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3.6%,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户数的90%以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为主导,高效特色农业和环城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资源型民营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一是煤炭及深加工形成一定规模。全区现有原煤生产企业40户,联谊、城西、垠宝、胜利、缸窑等大型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完成了城西煤矿开拓延深工程和八道江矿三井接收改造,实现了环懋煤矿与城西煤矿的一体经营,2003年原煤产量突破100万吨,占全市地方煤矿原煤产量的20%,是全国一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以环懋煤业和振东煤业为代表的洗精煤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深度转换,市区瞩目的60万吨嘉懋焦化厂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00万元,已完成推焦车、拦焦车及部分耐火设备的安装和增容线路架设;二是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潜力巨大。全区现有铁矿生产企业3户,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大青沟铁矿、板石岩金等矿藏的勘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太安白云石、三道沟铜钴矿开发前期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年产2万吨高岭土项目基本完成厂房建设。利用煤矸石、铁精粉尾矿、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新型环保建材项目的研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三是生态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好基础。永利药业已列入省“小巨人”企业,林蛙综合开发项目列入部级科技创新项目,林蛙油软胶囊被评为省级优秀新产品、*名牌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区梅花鹿养殖达到500头,林蛙年回捕量达到2000万只,人参、贝母、党参、北黄芪、北五味子等北药种植遍布全区,面积达数千亩。2003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47亿元,增长10.7%。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分别增长40.1%和34.6%。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8%。

----民营经济主体地位逐步确立

近年来,全区共有40户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到200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户数已达5708户,从业人员25420人,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上缴税金6630万元,财政贡献率达81.5%。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1户,其中民营企业20户,占95.2%。永利药业、环懋洗煤厂、板石铁矿等一批规模企业相继形成,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户,在50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有19户,在500万元-50万元之间的有144户;2002年全区纳税额超百万元的大户仅有2户(环懋煤业、大通矿业),到2003年已经达到5户(环懋煤业、大通矿业、城西煤矿、振东煤业、缸窑矿业),其中超300万元2户(环懋煤业、振东煤业)。民营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存在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竞争优势匮乏,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升级换代慢,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结构不优,且流失严重;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某些职能部门的权、责、利不相统一,有关优惠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五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全区21户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且效益低下,结构不优,产业关联度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六是建设资源短缺,融资渠道不宽,项目匹配资金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七是资源转化层次低,优势发挥不明显,产业链条短,效益流失严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所有这些都已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八道江区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方略,以率先建成*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为目标,以矿产冶金城、绿色产品城和生态旅游城建设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壮大支柱产业、做强骨干企业、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努力实现民营、乡企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根据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计划要率先建成*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基本形成矿产冶金城、绿色产品城和生态旅游城产业规模,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实现经济总量提前翻番,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市前列。

1、经济增长目标:

到2010年,全区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0%,;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0%。

到2010年,全区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实缴税金1.1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安排从业人员3.。4万人,比2004年增长134%。

2、工作重点是:突出一个主体,培育四大产业。

----突出一个主体。即:坚持放心、放手、放开的原则,大力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民营骨干企业,支持民间资本联合,扩大产业和产品规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发展民营企业“135”工程,到2010年,培育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1户(环懋煤业),销售收入1-5亿元3户(永利药业、大通矿业、振东煤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1亿元5户(天维水泥厂等),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小巨人”企业群,除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行业外,全部实现民有民营。

-----培育四大产业。即:着力培育和壮大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加工、医药保健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

(1)矿产冶金业

首先,加大原煤生产及资源转换力度。巩固发展老矿井建设,抓紧后续煤田建设,加大勘探力度,扩大后续资源,争取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扩大原煤生产规模,重点抓好环懋煤业年产21万吨原煤、振东煤业年产30万吨原煤、胜利煤矿二井年产15万吨原煤等项目的实施;二是提升原煤入洗能力,对现有洗煤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使环懋煤业、振东煤业、胜源洗煤、大地洗煤年入洗原煤分别达到50万吨、30万吨、15万吨、5万吨;三是要加大资源转换力度,全力抓好年产60万吨焦化工程项目的实施,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其次,拓宽矿产冶金开发领域。抓紧开发其它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转化。一是要加大对区内金、铁、镁、铜、钴、二氧化硅等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力度,并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资源转换方式和深度,争取产业重点从原材料供应向产品深加工转移。二是要积极作好板石岩金开发、三道沟钴精矿开发、白云石(金属镁)系列产品深加工、年产5万立方米高温发泡陶瓷、年产1万吨超细二氧化硅(白炭黑)以及页岩土、紫砂陶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要抓好年产2万吨超微细高岭土、年产3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2亿块免烧砖等项目的实施;四是壮大现有金属原料生产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培育大通矿业、泰安矿业、华林经贸、胜源选矿等企业,铁精粉年产量分别要达到30万吨、15万吨、10万吨、5万吨;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2.8亿元,原煤年产量达到200万吨,洗精煤入洗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产洗精煤50万吨,焦碳60万吨,铁精粉60万吨,金属镁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

(2)绿色食品加工业

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食品消费趋势,积极开发各类具有长*区特色的绿色食品,培育和宣传“红崖山”、“老乡亲”、“山宝”、“金鹰泉”等八道江品牌,最大程度的扩大品牌影响和地区知名度;全力抓好特色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品牌开发工作,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工厂化农业。重点抓好浑江沿岸万亩高效示范园区、1.5万亩马铃薯扩繁基地、万亩葡萄园、家养野猪和非洲雁等特种经济动物基地、食用菌基地、反季节山野菜种植基地、绿色大米基地、花卉组培室及花卉苗木等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万隆猪厂、七道江净菜加工厂、三道沟池沼公鱼加工厂、六道江三河米业、红土崖粉丝厂、老乡亲食品加工厂、山宝滋补酒厂、彤源食品有限公司、兴源乳业等食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八道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重点抓好彤源公司有机食品加工、年产1万吨马铃薯颗粒全粉、年产10万吨乳制品奶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以及山核桃露综合开发、山野菜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等配套项目的实施,搞好要素配置,依托企业的良性发展带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全面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4.8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6亿元。

(3)医药、保健品产业

充分利用长*中草药资源优势,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药品品牌,尽快把生态医药从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一是要依托长*药材资源,建立符合高标准、低农残的优质北药种源基地,野播山参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符合GAP标准生产的北药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中小药材种植基地遍布全区。同时,继续加强对林蛙养殖沟系的管护,扩大养殖规模,把八道江区建成国内最大、标准最高、数量最多、品种最优的林蛙养殖基地;二是要重点抓好国家一类新药马莲酯、国家二类新药盐酸洛美利嗪、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葡萄籽深加工等高科技产品研发与投产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及经济效益;三是以永利药业为龙头,以龙泰滋补品有限公司、正泰保健品公司、库区移民保健品公司、林蛙养殖加工研究所等医药、保健品企业为依托,以蛤士蟆油软胶囊、葡利安胶囊等为主产品,利用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打出具有长*特色的医药品牌。到2010年将永利药业升级为具有保健食品、生物制剂、现代中药等产品系列,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力争在香港创业版上市。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25亿元。

(4)生态旅游业

围绕生态主题,发挥名山效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联动开发,点线结合,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近郊以青山湖、太平湖、长*迷宫、*游泳馆、库仓沟滑雪场为主体,努力开辟新的景点、景区,大力发展具有浓郁特色的环城周边生态旅游;远郊以龙山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打通三道沟岭隧道,建设三道沟旅游码头,加快景区有线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对朝旅游和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经营,极力构筑“春赏山花、夏游三湖、秋观红叶、冬娱冰雪”和“沿江、环城、登山、跨国”旅游框架,建立融自然风光旅游、生态农业旅游、长*文化旅游、冰雪旅游、边境风光旅游于一体的观光游览格局。加大宣传策划力度,成立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提供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等旅游消费,努力把八道江建成长*西坡旅游开发的亮点和展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窗口,把环城生态旅游建成县域突破和对外开放的牵导性工程。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将龙山湖景区建设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5条,年总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6亿元。

三、对策及保障措施

围绕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目标、任务,营造发展氛围,改善发展环境、构建服务体系,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快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机制创新。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完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联营合作,加快发展多元混合型经济。促进民营企业向产业化、集团化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增加投入。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民企、乡企发展最大的限制因素。民企、乡企要尽量扩大资金渠道。积极申请、使用国家和省安排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科技创新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新技术推广基金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域外资金。

(三)制定和落实扶持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发展原则,确保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经营者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经济上有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开经营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

(四)积极推进社会话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要在2007年之前,组织、指导、协调和规范各类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投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创业指导等专业化。积极探索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逐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建设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早在《易·贲卦》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文化力也成为一种力量摆在企业里面,管理界中,言必称海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

1.1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组织整体以及组织内各个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融合体,是企业的基因,决定了企业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场合到底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业务。在西方,所有的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开发。尽管西方人,尤其是企业家们也非常强调投资回报率,但是他们同样也非常看重商业伦理。他们非常看重利润,但是也同样甚至更加看重比如说诚信、尊重、分享等基本道德操守。无论是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天天为客户着想,还是惠普在走动式管理中强调的员工尊重以及员工参与,都是此道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它能够将本来有着不同远景、不同人生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够使得大家求同存异,暂时扬弃各自在性格或者风格上的不同,而选择共同为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企业的整体生存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居功至伟。

1.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大凡能持续发展、成就卓著的企业,都在探索和创新各自特点的企业文化。今天,人们才惊叹发现或是总结出:“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强烈的而又凝聚的力量”,“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鼓舞企业职工奋发工作的精神支柱”,“决定企业持续发展进步的正是那股深植于组织全体成员内心深处的抑或热情澎湃、抑或沉稳执著的文化信仰。”企业文化能促进和创造出卓越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人士的共同的认识和觉醒,也是世界众多优秀企业所揭示的毋庸质疑的事实。

波司登公司作为民营企业,1976年创办时,它是一个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和11个人的村办缝纫组,谁曾料到,经过20多年的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服生产企业,其主打品牌“波司登”羽绒服的销量已连续10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从1995~2003年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8.5亿元,在满足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安排就业等方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波司登多年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公司总裁高德康说:“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企业的生命线,紧紧围绕培育员工企业主人翁、社会主人翁、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在创世界名牌的过程中,让每个员工积极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使大家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哈佛商学院曾经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问题调查多名企业界人士,但同一个问题在一部分人士看来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在另一部分人士看来却是属于企业战略范畴,由此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存在着一个交叉,这个交叉既属于企业文化,又属于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理论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凭什么而存在等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经营理论客观存在,没有它就不会有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即企业经营理论,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的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经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企业通过战略实施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只要战略的质量高,那么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差不到哪里去,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现状

2.1认识力度不够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好与差都是领导的事情。这就导致领导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表现出来,强加于企业,根本无视企业的客观事实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则认为企业文化是领导的事情,根本没有主人翁意识。的确,企业领导要带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动者和第一身体力行者,注重自身影响,热爱企业,关心员工,珍惜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然而,企业文化还需经全体员工认同后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殊不知,领导和员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2.2盲目崇拜观念

“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有为数不少的人,由于听说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因此就将其看做万能药物,无论企业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问题,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意义和作用。IBM文化的内核,就是“高绩效文化”,GE前CEO韦尔奇也认为:“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每个企业的文化的表述都是分层面的,在不同层面上的基本价值主张,形成了各个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而隐含于基本价值主张背后并起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共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有相同的东西,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囫囵吞枣,以偏概全是要不得的。

2.3无效论

由于人们对企业文化认识的作用不够深入,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没有用处,因而也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碍于面子,口头说说还行,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中国古代就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多数企业认为,只要质量和销售上去了,品牌的市场地位自然就高,品牌形象自然就出来了,至于企业文化,那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个道理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企业的品牌形象则是从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人们常常对知名产品、知名品牌点名求购,而对那些非知名产品、品牌不屑一顾。现代消费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消费者对美、对品位、对情感、对个性的需求,消费者的消费,是从他构思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对策

3.1要有循序渐进的态度

企业文化建设启动比较慢,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推广中,只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如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这个制度推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企业文化推广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家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为什么难呢?说到底是因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而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和制度要求不一样,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企业秩序,大家在企业制度推广当中只要企业秩序正常运转,这个制度要求就达到了。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文化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我们往往很难在的企业表层感受的到。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3.2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

企业文化始终渗透于企业经营实践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科特在享誉管理界的大作《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认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这样一个理念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进行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企业没有文化?不能这样说,存在的只是企业文化优劣高低的问题。在企业经营中总会不同程度存在企业文化,只不过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要把我们那样一种非自觉的、和我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不相协调的文化剔除掉,而代之于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概而言之,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问题,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优劣、高低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经过企业的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了。咨询公司帮助企业提炼几点精神出来,列出几条企业的宗旨,总结几条经验贴到墙上,然后在全公司范围内宣讲宣讲,大家精神一鼓舞,然后再过上短短的几个月,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可以使企业文化完全变个样子。要知道,企业文化建设可不是一天半天工夫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的,而是要靠长年累月的积累。

3.3要有变革的决心

无论战略还是文化都需要变革,战略的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战略变革前企业必须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企业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战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对战略变革的态度就自然不同,甚至战略变革会激起反抗,从而导致文化变革的失败。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股东、领导层、员工、顾客、政府、供应商和银行,这些都可能是企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企业文化变革开始往往让企业成员在观念上无所适从,文化惯性使他们怀疑变革的真实性,既得利益者更加会在非正式场合散播变革的不利因素。如何让变革深入人心,让创新价值观成为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取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文化标杆效应,是让成员迅速适应变革的有效方法,让反对和不支持战略变革的人离开团队,奖励在战略变革中有示范效应的员工,是使员工清楚对与错的捷径。变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解雇不适合战略变革的成员,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标杆,形成主流文化,坚决清除变革途中的障碍,是向企业成员宣示这场变革的决心的最好途径。

中国民营企业向来不缺乏文化意识,但缺乏文化管理的能力。从战略梳理和管理流程入手,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建立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强调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理念,通过核心理念与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相结合,讲究实效性、战略性、管理型的文化应用,回归文化管理的本质,这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诉求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主要差别。但这种趋势的发展瓶颈将在民营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上,许多民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平台较低,而好高骛远的想法使得许多民营企业期望通过一两次管理体系的导入而得到重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民营企业战略缺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本没有,这样的管理基础必然使得民营企业文化虚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形式比内容重要,市场比管理重要,从而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这种意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毫无疑问会让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道路更为艰辛。

当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它们急需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精神支柱,以营造民营企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在经济浪潮中高歌猛进。

参考文献

1李宗红.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制约因素 途径

一、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展民营企业对促进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它们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元素。截至2007年第3季度,中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8.8万亿元,增长16.5%;从业人员7058.6万人,增长9.8%;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最近几年中国GDP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全国工商联的年度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表明,我国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增加值的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80%,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同时,民营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哪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快,哪个地区的经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形势就明显看好,小康水平就比较高。可见,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日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准入有待进一步放宽

由于产权性质差异和经营上的高风险性,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较之国有企业更多的市场壁垒,市场壁垒的存在造成市场准入约束。民营企业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许多行业已经逐步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了,但民营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如银行、电信、高速公路等。资料显示,我国对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位居世界首位。而在涉外经营方面,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申请自营进口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注册资本和净资产都在850万元以上,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得只有1%的少数民营企业才能达到此标准而获得进出口权。由于不能在市场中平等地参与竞争,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法律不够完善,缺乏保障

虽然在修宪之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偏重保护国有企业财产、忽视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现象。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经济法规对民营企业产生制约作用。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弱势就思得更加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扶持,只有确立保护民营企业的相关法律,才能使民营企业家避免其财产被经营者所剥夺具有法律保障,才能解决民营企业在合同执行、债务纠纷、权益保护方面遇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当前民营企业投资权益保障存在问题,投资收益权益屡受侵犯,投资经营契约的履行艰难。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犯,承受着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各种不合理负担。

(三)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积累、自我筹资发展起来的,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融资,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方式筹集资金。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契合度不够,民营企业在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筹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由于上市公司条件苛刻,大多数民营企业达不到上市公司的条件,很难从股市获得融资。另外我国还未立法批准私人股权基金,也使民营企业失去了国际常见的融资渠道。

(四)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

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家族化管理模式制约,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其次,民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是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们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来管理企业;二是管理人才的奇缺,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外界高素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最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民营企业整体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低,优质群体少,限额以上的民营企业仅占全部民营企业成分的3.95%。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排除市场准入歧视

应打破行政性垄断,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即使在传统上被视为必须国家垄断的某些行业,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垄断的层次、范围和环节作出充分论证,将能够市场化经营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分解和剥离。民间投资天然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对民营企业进入哪个市场、投资什么项目,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要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的领域外皆可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重组。

(二)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必须将民营企业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行事,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为其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加快立法工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这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除了依照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对民营企业作相关规范和保障外,还须根据需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进一步确定和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合法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为此,要采取如下对策:1、加快清理以往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废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和法律条文,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2、加快有关民营企业的立法工作。要通过立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从法律上解决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问题,使之享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权利。3、要规范执法行为。要建立严格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既约束政府的行

为,也约束民营企业的行为。要加强对执法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

目前,民营企业所需的资金,依靠自筹的占大多数,银行贷给民营企业的比重很低,还不到20%,同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占3/4很不相称,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政府应鼓励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各种贷款业务,如无形资产抵押、动产抵押贷款,允许企业用信用、品牌贷款抵押等。2、组建民营股份制银行。即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对城市商业银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民营企业的非国有金融机构。3、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担保难,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是缓解贷款难的一个突破口。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担保体系,成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土地使用权抵押、家庭财产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多极化的项目融资体系,为民营企业投资基础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其健康发展才会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企关系;政府职能;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114-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者的成长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更离不开政企关系的科学定位和正确处理。

一、政府职能与政企关系

政府职能是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的职责和功能。它是为达到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干预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方法、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将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为: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建立市场规则,维持经济秩序;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

政企关系与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条件有关。根据青木昌彦的划分,政企关系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权威关系型、关系依存型和规则依存型。以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代表的权威关系型,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以日本为代表的关系依存型,其基本特征是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政府通过政策对企业进行控制,也就是所谓的政策管理。以美国为代表的规则依存型,其主要特征是政府行使管理权力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企业在政府面前有较强的谈判力,政府对企业的限制作用很小,不存在行政性的直接干预。

二、政企关系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为考察政企关系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我们的课题组在吉林省向各类型民营企业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为97.20%,其中有效问卷421份,有效回收率为84.20%。

(一)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1 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54.80%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45.20%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对此持不乐观的态度。基于对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不规范的政府行为将逐渐减少,政府的工作效率、服务意识都将提高,企业管理者希望政府对企业的影响更多通过政府宏观政策间接发挥作用。在调查中,39.76%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将影响企业的命运。

2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可分为八个方面,即资金、产品销售、技术、市场环境、债务、政府、企业规模、企业管理者私人问题。其中,14.47%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引导不够和行为不规范”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上述所有困难中位居第三位。

3 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税率过高”、“经营范围受到限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两大外部环境因素。其中,39%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税率过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18.30%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经营范围受到限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民营企业对政府的期望

1 政府的定位。民营企业普遍认为,政府角色的定位应是“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对政府的期望,也完全符合政府自身的定位。调查结果显示,68.62%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未来政府的定位应该是“服务型”政府。

2 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54.69%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心目中理想的政企关系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选项。

3 企业管理者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公正、公平、公开”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希望政府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31.83%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公正与公开”是政府今后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27.67%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政府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两项合计的比例达58.50%。

4 企业希望政府改进的问题。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府应该在“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各种服务”等三项经济管理活动中做出较大的改进。持上述观点的企业管理者比例分别为26.55%、24.91%、23.98%。“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素质”是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改进的最主要问题。在政府部门需要改进的服务活动中,调查问卷中具体给出了“信息支持”、“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服务态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34.62%的企业管理者选择“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素质”应该改善,列在第二位的是“资金扶持”,有25%的企业管理者对此做出选择。

三、政府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政企关系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影响,虽然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但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做得还不到位,目前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政策的执行不到位

政策执行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的政策失效。政府进行有效干预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政策的制定者拥有完全信息。然而,完全获得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全部信息比较困难,且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障碍。从发现问题到制定政策再到政策的颁布实施,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程度的时滞,累积到最后,市场的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政策执行偏离初衷。

(二)干预力度把握不当

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干预容易出现三方面问题,即干预过度、干预不足和干预不当。干预过度指政府任意扩大职能范围或滥用政府权力,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干预不足指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较小,力度不够,难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是政府职能的缺位。干预不当指政府职能范围的界定错误,在其不应该发挥作用的范围内进行行政干预,是政府职能的错位。

三、改善政企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职能的改进对改善政企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行政审批制度的完善、政府效率的提高,是民营企业对政府的期望。只有在政企关系良好发展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才可以快速成长。应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政府职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政府干预过度、干预不足、干预不当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微观规制,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防止因政府干预过度而造成的政府失灵,克服行政过度干预问题。把属于企业的自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对干预不足的领域要强化职能,而对职能缺失的领域则要拓展相应职能,避免因为干预不足和职能真空而造成的政府失灵。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通过界定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加快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对没有法律依据或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坚决废止。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内容,应改革审批方式、简化流程、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通过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推行审批工作的“五办制”,认真落实各项目的审批工作。所谓“五办制”即为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核准项目明确答复制。加强审批过程的监督与后续过程的监管,逐步建立健全审批责任追究和检查监督制度。

(三)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市场经济是在法制的规范下开展的经济活动,法律不仅规范和引导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同样也要约束和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规范,限制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效约束政府权力,使其更多的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处于适当的程度。

(五)控制政府机构膨胀,提高政府效率

政府规模的扩大,必然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造成政府的过度干预。因此,必须控制政府的机构膨胀。通过对政府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政府的非常设机构,有效控制政府规模。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要从越权干预和不当干预的领域抽离出来,不再进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通过规范和限制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避免越权行为的发生。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力,最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政府在其权力与职责范围内,高效行使自己的权力,为企业与社会服务。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服务。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是服务关系,为企业服务是政府的根本目的,这也是现代政企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维护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等作用,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访省政协委员宋治平[N],吉林日报,2012-02-05

[2]许文惠,齐明山,张成福,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50

[3]朱光华,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6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1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2000年以来,*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05年的38169户,2005年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2005年*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04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04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04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1.2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05年,*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04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06*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04年*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

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05年,*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

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发挥对民营企业的引导作用。①应把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民营企业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③实施“大品牌”战略,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④加强同民营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系,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增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

(5)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①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明晰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以任何借口和名目对民营企业乱罚款、乱摊派。③切实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④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扶持建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孟复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徐铜柱.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困扰与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1).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民营经济 管理模式 融资环境

截至2008年初,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单位已发展到170万个,从业人员近千万人,2007年实现增值5800亿元,较上年净增1000亿元,同比增长20.8%,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增幅,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在辽宁的发展中因为自身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仍然还处于弱势地位。

一、辽宁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省民营经济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规模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省民营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发展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5月25日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会,省中小企业厅提出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启动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为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企业内部因

(1)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现有管理模式落后且效率低下。我省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仍处在原始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阶段,即使是原国有的集体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机制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二权并没有分离。

(2)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62%的民营企业人才不足,不仅是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不足,产业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也极为短缺。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激励机制等因素也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科技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技术水平低。民营企业的有的技术设备落后,有的技术设备虽然先进,但硬件不配套、软件开发滞后,造成了产品在创新、研制、生产环节上与国内外的许多同类产品在结构、功能方面都存在差距。

2.外部环境因素

(1)融资环境: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本身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使得企业的投资方向、规模和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企业内部融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利用企业自身经营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通过内部员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已经数见不鲜。但是企业通过自身筹集的资金毕竟有限,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数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第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我国的资本市场仅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本身存在的一定的缺陷,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完善。即使是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想要上市或者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是比较困难的。第三,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虽然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的信贷政策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积累少、不稳定性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担保,造成了银行的“慎贷”。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使企业很难获得长期的贷款,不得不采取短贷多次周转的方法,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法律环境。在立法方面,尽管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专门适用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但与其他的经济形式相比,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覆盖面还有不足。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4月,省中小企业厅出台了《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等等,可是真正能够落实得并不多。

三、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

(1)突破家族式的落后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分开。

(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第一,鼓励企业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激发其工作热情,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干事业的环境。第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地域、户籍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三,对于劳工短缺问题,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招工的“门槛”,重视员工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力,建立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搞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①政府应鼓励银行、政权机构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与证券机构的合作。加快民营商业银行、民办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要求。

②民营企业应该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企业信用是一种资本,是融资、理财、进行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使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建设好企业与政府、银行、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石。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①建立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立法,使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法可依,使司法部门能够有效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并对其不法行为给予坚决制裁。

②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种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克服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切实把好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受惠。

参考文献:

[1]刘静刘国斌:《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问题的反思》《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6月

上一篇:农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