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9:30:28

民营企业论文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这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瓶颈。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有81%的民营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的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国家统计局的《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在生产经营上,融资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企业仍为68%和14%,资金不足成为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融资方式单一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融资的方式非常不对称,95%以上都是向银行贷款,还有5%的是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垄断了信贷资金达80%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将发展战略定位于“大行业、大企业”,使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不仅很难获得优惠利率,而且还要求支付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借款多得多的浮动利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中小企业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融资成本偏高。

(三)非正规的融资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数量不足,在无法获得各种正规融资渠道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拖欠货款、私募股本、向亲人借贷和内部职工集资等民间借贷行为,在西部某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本构成中,民间借贷的资金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小型的企业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式融通资金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民营企业发生过这种民间借贷行为。对于通过内部集资的企业来说,集中和联合社会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其资金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集资活动中缺少了必要的管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和纠纷。以非正规方式获得资金也很困难,即使获得了也往往资金成本过高,最终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西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制约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基本属性决定了自身的素质较差,这是造成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

西部的多数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或者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甚至部分民营企业在贷款前才草率制作企业经营情况记录,弄虚作假。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凭借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很低,甚至在利润最大化面前违规操作,这种做法使银行对企业真实的组织结构、法人素质、经营状况及运行体系等背景资料难以准确判断和把握,增加了银行审查、监管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银行拒绝给其贷款。

(2)民营企业未实现规模化经营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经营决策者素质有限,经营管理无序和粗放,许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工业品加工领域,技术研发能力差或者根本就没有研发组织机构,引进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产业升级换代进展缓慢,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失败率。金融危机爆发后,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加大,出于风险考虑,银行更加谨慎贷款的发放,对于经营前景不透明,预期收益低的西部民营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3)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可担保抵押

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担保、抵押,而民营企业自有资产较少,负债能力也相应较低,加之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不愿意担保,彼此之间拆借的能力差,由于无法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无法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最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制约

1、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差,引资能力弱

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欠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基础薄弱,积累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加之西部地区在思想观念、人才素质、政府效率、市场和法制状况等软环境上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引资能力弱。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差,发展速度缓慢,获益能力和大型企业及东部地区同类企业相比都比较差,国家虽然有了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支持西部等利好政,但大多数资本的投资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民营企业获得的投资少得可怜。对西部不仅利用外资数量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广西、陕西五省市,利用外资最少的是青海、、新疆三省区。每年西部利用外资约占全国4%左右,增幅有限,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2、金融机构贷款更加谨慎

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资金运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由于西部地区的预期收益率低而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出现东部银行资金流入少,西部银行资金流出多的局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借贷资金时更加谨慎,不仅考虑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考虑资本回收的安全性。出现了民营企业与政府及国有企业贷款不同的条件要求,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全部都是短期贷款,而且贷款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惜贷”、“慎贷”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普遍做法,作为资金来源主渠道的银行却并未向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三)资本市场不健全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运作的场所,但是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尚无通道可以进入,主要是缺乏一个场内与场外交易市场相结合、私人权益资本与公开权益资本相结合、一般投资公司和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者相结合的规范的、适于各类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体系”。西部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赶不上东中部企业,从而造成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低下,证券化和票据融资受阻,使得西部地区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股权、债权直接融资占的比例较小,上市公司少,说明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刚刚出现,但是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信用的法律,特别是规范民营企业信用的法律或法规。基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又缓慢,远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实际需要。虽然政府部门有贷款担保机构,但大多数管理分散,规模过小,分布极不平衡,而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因此作用十分有限。在西部几乎没有担保公司愿意涉足这个高风险的领域。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民营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转而向民间非正规渠道借贷,其面临的风险过高。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要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要创造民营企业生存的良好外部环境,既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更要从机制建设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达到内外并行,合理规范,形成民营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体系。

(一)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健全的财务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条件,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财务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提高其融资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强化管理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资信状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行业发展状况,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遵守诚信,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创造条件。加强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和领域,增加自有资金。民营企业应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财务杠杆意识和融资责任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改变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思维方式,努力增加自有资金和企业资产。

(二)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民营企业要拓宽直接融资体系。通过股份制改造,既可以快速筹集资金,又可以明晰产权,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高科技风险基金,提高企业技术等级,开发高科技产品,加大技术含量,调整民营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建立上市门槛较低、监管制度灵活的二板市场,为高新技术民营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提供有效渠道。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通过转变观念,抛弃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偏见,研究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成分的地方性、行业性和混合型的中小金融机构,专门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完善民营企业信用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信用制度,提高信用度。建立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具有权威性的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三)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

完善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由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自身存在弱点,需要政府进行适度干预和支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在信用担保方面应有的作用,可以大大降低银行贷款的金融风险,消除其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李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当代经济研究[J],2007(2):42-44.

2.李毅,解决中国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J],2006(4):63-66.

3.田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道路探究,商场现代化[J],2007(10):183.

4.刘卫,我国中小企业私募融资的SWOT分析,学术论坛[J],2007(10):122-125.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金融危机时期,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更大。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建设和提高其管理能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等对策措施,对促进西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它在证券市场中的弱小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这种反差的原因,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未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国内上市的民企往往不是当地最好、最大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一些盈利能力较好的民企舍近求远去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等问题。

本文借助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尤其是通过走访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各地的拟上市、已上市民营企业及当地的上市主管部门所获得的丰富调研资料,较全面地剖析了民企上市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分析论证了其产生的原因及深层次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民营企业的上市状况分析

早期由于受到观念、上市额度等因素的限制,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才能进入证券市场。随着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民企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其占总体上市公司的比例也由1993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比例31.6%,随后开始回落。据统计,截止2003年10月底,我国境内A股证券市场共有231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8%.

从民企上市的地区分布看,民营企业的上市方式以买壳上市较多。截止2003年10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中以买壳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有144家,是直接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家数的1.66倍;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居全国首位,且主要以直接上市为主,这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密不可分。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家数为25家,居全国首位,其中直接上市的有19家,亦居全国首位。

我国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总体来说不多,而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高。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83家,其中在香港上市的有44家,在美国上市的有21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有18家。据香港联交所的统计资料,2002年在香港上市的117家公司中有64家属中资企业,其中44家为民企,总融资额超过50亿港元,民企股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活跃的新兴力量。这些民企的上市形式主要为IPO和借壳上市等,其中借壳上市的比重较大。

民营企业上市的“怪现象”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从微观角度看,民企上市却存在着一些有悖常理的“怪现象”。本文以民营经济较发达、民企上市公司最多的浙江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民企在上市方面表现出的这些“怪现象”进行剖析。

一、怪现象一: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却很少

在全国范围内,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而在浙江,温州的民营经济更是全国闻名。尽管浙江的民企上市家数居全国首位,但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民企上市公司却是最少。目前温州地区只有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东日,且是国有企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呢?

1.独特的民间融资对民企上市产生“挤出效应”。

在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源融资制度安排,即企业对于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也按照对外借款一样定期计付利息,利率参照民间借款(一般为法定利率的2—3倍),多为按季付息,用于股东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年终分红(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留在企业,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内源融资。这对民企寻求上市融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同时,由于民间信用以及原有的民间互助组织的存在,使得民间金融迅速发展起来。在1993年温州民营企业资金的构成中,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占20%,经营者自筹占40%,民间借贷占40%.也就是说,民间信用的资金量是银行、信用社等中介机构贷款的2倍。另外,据2000年的数据统计,温州的民间游资高达300多亿元。目前温州经济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民间资本积累机制,多数企业能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市场完成经营活动。因此,民间金融的发达降低了温州企业上市融资的需求。

2.温州民企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据《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产业普查资料》的分析,1999年温州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为第一产业7.4%,第二产业57.4%,第三产业35.2%.温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这也决定了温州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即使是处在扩张阶段的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并不大,再加上发达的民间金融已可以满足这种资金需求,故上市需求不迫切。此外,惯以实业立身的温州企业更愿意一步一步地做大,这种固有的区域企业文化也决定了它对进入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屏障。

3.民企普遍预期上市成本较高。

在温州,像正泰和德力西等一批优秀的民企至今还未上市,这无疑对其他温州企业的上市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之所以未上市,据我们了解,主要是上市成本太高,尤其体现在改制成本和税收成本两个方面。(1)改制成本。温州民企的发展起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家庭工业。这种在一定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家庭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才转到“地上”,具有公开经营的合法性,但现实约束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挂户经营成为温州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温州民企经历了从家庭工业走向挂户经营、到后来的股份合作制,最终部分企业演进为股份公司制,其发展过程中势必造成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不分,牵涉的产权不清、财务等问题较为复杂,其上市改制规范要经历相当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此外,从民营企业主自身来说,上市意味着一部分股权和权益的出让,也会造成一部分损失。(2)税收成本。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末上市的民营企业通常存在着税务缴纳不足的情况。根据目前上市的条件,必须提供近三年的财务年度报告,这势必要使民营企业的财务税收透明化,从而提高民企的税收成本。同时,由于我国上市程序较多、时间较长,上市成功与否较难预测,有可能造成上市未成但却暴露税收漏洞,因此众多民企对上市望而却步。

4.民企对上市后的监管心存疑虑。

由于上市公司必须履行公开信息披露、规范公司运作等一系列义务,这使得一些一贯处于“地下”的民营企业在心理上有所担心。调研中,许多企业对上市后接受监管比较消极,惧怕公开,惧怕来自各方面的监管和约束。

二、怪现象二:优质民营企业并不急于上市

调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并不急于上市,而那些规模和经营情况均属中等的民营企业却在排队等待上市。也就是说,选择到证券市场来上市的公司并非是当地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民企。据调查,其主要原因在于:

1.优质民企融资渠道畅通,不需要上市融资。

一般说来,优质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通畅。在银行贷款融资方面,由于效益好,因而信誉度高,银行的授信额度也较高,因此一般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上市融资就缺乏紧迫性和必要性。

2.多数优质民企进行规范的上市成本太大。

优质民企一般规模大、效益好,但由于其企业发展早,内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较多。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我国特定的政策环境,这些民企在改制上市过程中会涉及以下问题:设备以合资进口较多,这就牵涉到合资设备尚处于监管期等问题;福利企业问题;股份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较难分割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并不迫切需要上市融资的优质民企放弃上市,毕竟不上市并未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3.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投资者实际上很难了解每家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尤其民营企业本身的透明度又很差,这样投资者就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之间给出了一个平均价,从而会造成那些真实价值高于平均价的公司不愿意来上市,而那些真实价值低于平均价的公司融资冲动则非常强烈,也即出现所谓“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即使优质民企不存在上市规范成本过大等原因,也会对上市缺乏积极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拟上市的民营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透明,投资者无法正确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拟上市企业往往会冒“道德风险”,进行包装上市;而优质的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不能被投资者给予正确的价值定位,因此反而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上市。

三、怪现象三:民营企业热衷于香港及境外证券市场上市

调研中发现,由于在境内上市存在种种障碍,因此许多民企纷纷转到境外上市,而且在部分地区呈现典型的“羊群效应”。如绍兴的杨汛桥镇,自从2001年12月10日内地第一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浙江玻璃成功在香港上市后,目前小小的杨汛桥镇已拥有浙江玻璃、浙江永隆、宝业集团3家香港上市公司,而在境内直接上市的只有轻纺城l家。其主要原因在于:(1)境外上市门槛较低;(2)境外上市效率较高;(3)境外上市的成本费用可控;(4)部分境内上市公司不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5)当地政府对境外上市的正确引导。

我国民营企业上市“怪现象”的根源

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呈现出的这些怪现象,既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证券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长久发展。

一、民营企业在制度扭曲下的融资格局分析

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成都、顺德和温州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80%的民营企业认为缺乏融资渠道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它们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0%以上的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以及他们的家庭(见表2)。

1.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

在企业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外源融资策略的选择也应随之不同。一般而言,在企业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经营不稳,其本身往往存在着资信等级低、抵押担保能力差、金融机构对其的融资成本高等先天弱势,从而在现实中从金融机构等外部渠道融资较为困难,如表2中也表明经营年份最短(小于3年)的企业自身融资比例最高,达92.4%.但随着企业规模实力的扩大和资金需求量的增大,外源融资应逐渐成为其主导的融资形式。然而,从许多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往往是无论创业初期还是成长、扩张期,企业均高度依赖自有资金,表2中可以看出民企的自身融资比例平均为90.5%,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也高达83.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长期受到金融机构的歧视而导致民营企业家养成了不靠银行发展的习惯并形成某种惯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主要在于我国没有适合于民营企业融资的场所。

2.从融资渠道来看,存在着过度依赖“内部集资”和直接融资缺位的不正常情况。

从民营企业内源融资的构成看,主要有自筹和内部集资,其中“内部集资”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约85%左右(王引,2002)。“内部集资”这种独特的内源融资制度安排主要是基于地缘、人缘的关系,企业以定期支付利息的形式作为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年终分红(即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留在企业,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内源融资。而资本市场由于其先天定位对所有制歧视的缺陷,再加上对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选择受到规模的限制,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之外。

3.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存在短期或超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资金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劳动密集型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变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为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这些转变,使得民营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逐步上升。而从民营企业中长期资金的供给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管制严、审批手续烦琐以及“惜贷”现象无法满足这种中长期资金需求;而提供长期资金需求的证券市场针对中小民企的直接融资渠道尚未建立成熟,因此民营企业中长期资金的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二、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分析

中国社科院杨天宇的有关研究认为:由于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隐性担保,国有企业可以把部分直接融资成本转嫁到国家信用上去;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政府的隐性担保造成的退市风险增加,使得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也显然会高于民营企业。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相当于政府给国有上市公司带来一种额外的利润,即由体制性安排产生的“政策租金”。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理性的市场参与主体,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去争取这种租金,而寻租是需要成本的。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本来直接融资成本已很高,如果还需要付出额外的边际寻租成本,与相关审核部门周旋,则其必定会放弃上市融资的努力。这样,国有企业就可以通过有利可图的寻租行为挤占了民营企业的上市机会,结果出现“部分绩差国有企业排挤了绩优民营企业”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环境的差异

从目前民营企业上市的情况看,以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地居多。尽管2003年以来不少民企通过IPO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但通过内地与境外三地证券市场的上市环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A股市场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上市的因素:

1.上市条件差异。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市场主要有:香港创业板、美国NASDAQ市场和新加坡主板市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独立的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较低的上市条件等。我国主板市场与上述境外三地市场在上市条件的具体内容上是各有要求和偏重,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我国A股市场有最近三年盈利的要求,而香港创业板上市只需两年活跃业务纪录,不设盈利要求,NASDAQ市场对发展公司亦不设要求。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不可能达到连续三年盈利,但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海外上市则成了唯一的选择。

(2)海外市场无明确的产业要求。如香港创业板是以“增长潜力”为定位主题,对象是各行业中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明确扩张或发展计划的新兴公司。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企业都可算作增长公司,而增长公司不一定都从事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无法获得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情况下,多倾向于选择到海外二板市场上市。

(3)在诸如经营业务记录、公众股东最少数量、最近有无重大违规行为等方面,海外市场要求也较低。而我国主板市场除了要求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之外,还有诸如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不能较为准确地对上市进度做出规划,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主板市场的一大弊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企业上市的不可预算成本之一。

近年来,新加坡证券市场由于上市标准灵活,上市效率较高且费用相对较低,成为了内地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一个新的好去处。1999年,为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增设为三项,公司只需符合一项即可上市。新设的标准充分考虑到还未盈利的成长型企业,对其税前利润不作规定,但要求公司上市时市值达到8000万新元。新加坡证交所上市的灵活性除了具有多个上市标准外,注册与业务地点可由上市公司自由选择。加之新加坡没有外汇及资金流动管制,发行新股及出售旧股所募集的资金可自由流入或流出新加坡。因此,新加坡证券市场就成了近些年民企上市的新宠。

2.上市效率差异。

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在程序及环节上应该说相差不多,从某种角度上说,境外上市受政策、市场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更大,例如前期国务院拟对互联网业的立法将直接影响国内主要网络公司的上市选择。但是,境外上市效率较高,以赴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为例,一般只需6—9个月时间。而在境内上市,至少有一年的上市辅导期,而从发行申请到核准还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候。由于我国主板上市的审批手续复杂和上市挂牌时间漫长,这些都不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此也无形中提升了企业境内上市的隐性成本。

3.上市成本差异。

上市成本不仅包括货币化的有形费用,也包括因操作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无形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民营企业到境外IPO所需费用的差异较大、但其构成基本一致,主要包括:(1)交易所费用:主要是入市费和年费;(2)中介费用:包括证券律师费用、会计师费用、财务顾问(或保荐人)费用、物业估值费用、资产评估费用、承销商费用等;(3)推广辅助费用:如市场推广费用、印刷费用、其他行政费用等。

在上市的直接费用方面,海外市场比内地市场高出不少。根据估算,融资成本占融资额的比例在NASDAQ是10%以上,而在香港主板则高达20%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固定费用约达到1000万元港币,即使在香港创业板,费用一般也要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融资成本占到融资额的10—15%.新加坡初次上市的费用大概在800—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比赴港上市的费用略低。同时,在境外上市后的维持成本也较内地要高。

如果仅从上述显性成本比较而言,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要比在香港创业板和NASDAQ有利得多。但企业上市成本除了上市直接费用的有形支出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上市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由于上市审批手续复杂、时间漫长,不确定性大。如时间上首先是经过一年的辅导期,然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假定最终募集到的资金总额相同,但是各个市场首发的时间有先有后,亦将导致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的多寡不同,其对发行公司所产生的绩效自然也有很大差异。若是最终上市不成功,则由于准备上市而暴露的税收漏洞将直接增加民企的税收成本。因此,不少优秀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各项费用的可控性和时间进程上的可预期性都是重要的因素。

营造利于民企境内上市环境的具体举措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民企上市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可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迅速扩大规模,实施有效的市场竞争战略,进而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及未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立于优势地位。目前民企上市的“怪现象”不仅反映了民企自身缺陷和上市过程中的障碍限制,也反映出民企融资体系的畸形结构,这些都不利于民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全社会都需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利于民营企业上市的新环境。一方面,从民营企业来说,应不断完善自身运作从而创造上市的条件;另一方面,从上市的外部环境来说,应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建设,并对民企改制多加指导,以此推动和加快民企的上市步伐。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民企规范运作环境

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可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上讲是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从其不愿上市的“怪现象”背后,可以看出改制上市进行规范运作会使民企上市的无形成本大大增加,如产权界定的成本和税收透明成本等。而这些也从反面暴露了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即企业尤其是民企在不上市情况下的运作极不规范,而这些显然不利于民营企业“第二次体制的转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企业(无论是否为上市公司),必须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尤其是财务、税收管理等规范运作方面的制度衔接和统一,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企自觉规范运作的良好氛围。

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依靠上市前的改制辅导来加强民企的规范运作,而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的自觉自律中赢得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共同进步。从民营企业角度看,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通过上市,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改善其决策和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发展。民企必须具备这种意识,不断地培养完善规范运作的体制,为上市打好基础。

二、鼓励优秀民企直接上市,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民企在整体上市公司中的比重还很低,许多优质民企还未上市。2002年“《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排行榜”的资料表明,在前50名富豪率领的资产超过1.45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中,还有20家没有上市。此外,从目前民企上市的整体情况看,买壳上市方式居多。因此,应继续创造条件,支持民企直接上市,在帮助民企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鼓励民企直接上市的具体举措方面,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服务显得非常重要。如绍兴地区上市公司地域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当地政府在政策引导、时机选择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对民企上市发挥了良好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尤其表现在民企上市改制过程中的土地划拨问题、企业对待证券市场的态度导向以及建立上市企业与拟上市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等方面。而对于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上市天然屏障和误解,更需要政府对其正确地引导。对于民企采用买壳上市方式的情况,一方面,其通过对原有壳公司不良资产的剥离,注入优质资产,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活跃了证券市场;另一方面,民企股权频繁易主和重组的不规范行为,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因此,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规则加以规范,使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双赢的局面,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上市程序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上市效率

虽然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程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境外市场和拟上市企业的要求相比,在政策的透明度和工作进程的可预期性上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正由于直接上市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相关程序信息的不透明性,为数不少的民企选择“借壳上市”;但由于上市公司多年的历史旧账短期内难以理顺,重组后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扭转,有的甚至在入主后发现了大量的新问题,使得民营企业进退两难。种种迹象表明,有众多的民企渴望上市,但直接上市的不确定性使它们选择了间接上市;而一旦选择了一个不“干净”的壳,重组不成功的可能很大,甚至使重组方继续掏空上市公司,由此影响了公众对重组的认同,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和业绩。

境内上市程序方面的审批手续复杂化和上市挂牌时间漫长,非常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上市的可预见性,相关部门应尽快改善上市审批程序,增强可预期性,以提高企业境内上市风险的可测性。

四、增强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国内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功能定位

通过加强对主板市场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管以及严格的准入制度、退出机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主板上市公司的质量,使主板市场成为真正优秀的、有发展潜力公司上市的场所,真正发挥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制度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增强市场有效性,给予上市公司合理的市场价格和定位,使其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减少和消除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此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长期被锁定在为国有企业“筹资”,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这不但阻止了资源由国有上市公司向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合理流动,而且为国有上市公司将直接融资成本外部化提供了条件。显然,当前不应再强调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应将资源有效配置作为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为此,必须矫正证券市场现有的功能定位,以制度创新为契机,把企业素质、业绩和潜在发展能力作为公司能否上市的第一标准。

五、尽早设立适合中小民企的股权融资市场,构建完整的融资体系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民营企业“短寿”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可行性分析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二、急于多元化

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三、难以降低赊销风险

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四、品牌效应不佳

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五、管理不科学

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六、盲目跟风上市

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七、员工培训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八、家族式管理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最主要的手段。

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目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委托制度的产生,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治理结构问题。例如,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有以下三点: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个利主题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其目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引进外部独立懂事,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一般情况下,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其次,企业家的概念变革,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首先,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其次,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日本松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做所言:松下是全社会的松下。方太橱俱的老板茅忠群所言:即使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把方太交给能让方太延续下去的人管理。

三、培育企业文化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提高企业家素质民营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其实质上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当今的民营企业文化,深深地烙印着企业家朴素的人格思想和经营管理理念。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师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4篇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其次,利用私募股权基金对民营企业融资有天然优势。第一,私募股权基金可以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发展壮大急需的运营资金,使民营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迅速推广。私募股权基金以股权形式投入资金,并不增加企业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减缓企业的偿债压力,减小企业运营负担。第二,私募股权基金最大的优势在于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私募股权基金委托专业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和项目运作。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推行会计电算化具有的意义

实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彻底改善了传统手工会计时期那种对数据进行分散收集和处理的会计方式,针对数据的处理开始以及中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使得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有效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作出决定。(2)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从而对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准确和及时,具有时效性强以及可靠性高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对会计核算的深度及广度进行扩展。具体来说,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具体的两种方式具有较大的好处,第一,实时处理,这种处理主要是结合了计算机数据处理高效性的特点,能够满足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实时控制。第二,审批处理,审批处理主要是企业能够根据其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科学的处理方式,能够使得信息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大大提升[1]。(3)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功效,有效的避免了人工资源的浪费,数据一旦录入其中,就可以根据需要来对不同部门及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有效的建设了资源的浪费。(4)促使会计的工作职能产生了变化,会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扩大的会计信息的范围。(5)减少会计人员工作量,优化会计结构,以往的会计人员工作的重点都是一些比较繁琐的手工操作,这样就能将其转变到管理以及监督当中去。以往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我国以往的会计核算工作当中,往往存在着较多数据不实,弄虚作假的行为,而会计电算系统的其独有的规范化特点,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就很难真正做出虚假帐目的行为,这就使得会计工作越来越规范。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所具有的优点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新增了会计工作的功能,计算机会计系统能够通过对会计信息时效性进行提升,进而增加其会计部门的功能,内部的会计师,可以以较为准确的报告以及分析来给管理提供快捷有效的报告数据,这些数据能够更加清晰的在电脑系统当中实现。(2)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精确度,在大多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当中,其内部的制衡措施通常能够确保所有进行交易的账户之间的平衡发展,而电脑系统方面也不再允许记账失衡的情况出现,这就保证了个人交易的记录的正确性,同时一些访问的人员数量也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极大的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保密性。(3)会计财务信息获得更快的处理,在计算机系统当中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这些财务信息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化会计系统来进行更快更有效的处理,这样对于个人的交易来说,极大的较少了其交易的时间,而利用这段时间就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从而大大提升公司所具有的整体效益。(4)优化信息披露,企业内部的信息可以通过会计系统来向外部人员、债权人等进行信息披露,这样就能更好的确定企业发展方面,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其成一个有着潜在价值的企业。

二、我国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和所有盈利企业一样,都必须通过自身产品的服务质量及其价格竞争力来实现盈利的目的。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激烈,所以民营企业就更应该做好准备,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来提升自身企业的生产力和价值使其发展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国内的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当充分的认识到为了持续的发展和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生产力质量以及性能。在这些方面。除了需要进行基本的财务报告之外,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也都需要针对市场上的一些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的价格变动,像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方面的真实需求等,民营企业都必须根据这些方面及因素来进行改进和提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推行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在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当中,会计电算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真正流行,而且发展起来异常的迅速,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过,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当中,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具体实施还不够乐观,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和问题促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很难以一个有效的方式及方法来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实现[2]。

(二)阻碍我国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当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不过,这种效果却比较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市场上缺乏一种和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相匹配的软件,这种情况非常明显,也很普遍。主要是由于一些软件开发商并没有针对民营企业开发出相适应的软件,我国存在大量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总体业务量以及业务范围等都比较广泛,而且每一个公司都有着其自身特色的经营方式及特点,这就使得IT行业的开发商很难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来研发软件,因为IT开发商不可能专门针对一个中小型企业开发出一个与之匹配的软件。2、对于软件的开发不够全面,会计信息是信息技术和会计工作的结合体,所以就要求开发商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会计信息技术,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充分的了解,但是如今的开发商一般都很难实现这个要求,有很多开发商由于对会计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其研发出来的财务软件操作困难很难弄懂,甚至有的软件开发者只是针对会计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直接进行软件方面的开发,这就很难真正迎合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及内部控制的需求。3、民营企业内部管理者自身认识不足,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民营企业其发展规模小,因此竞争实力也就偏弱,特别是一些刚刚起步的特小型企业,通常会由于其资金短缺以及人力资源有限的问题,在市场开发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困难,使得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方面根本不予考虑。从主观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企业的经验管理者,其所具有的知识及远见还不足,或许他们不知道会计信息化的原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会计信息,认为这些东西无法为其带来一定的好处,大多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在其中。决定这些费用的使用纯属浪费。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实行不利于其逃避税收的行为。4、民营企业缺乏会计相关的人才,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较为系统综合的工作,这就要求进行操作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会计知识。由于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比较低,所以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一种较为新型的事物,他们无法掌握这些先进的方法也不能理解这些软件的性能,这就促使会计信息系统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所以很难那吸引一些会计方面的人才,而在企业方面,大多也都不愿意花更多的钱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他们更加的原因相信如今现有的人员以及设备方面都可以更好的对企业进行运营,这就和如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这种情况亟待改进[3]。

三、加快实现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对策

(一)规范市场发展,加强针对民营企业软件的开发

对于财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IT行业的开发商必须最大限度的对民营企业其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考虑,所作出的软件应当将财务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需要对民营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并要求熟练的掌握其控制方面的力度,通过对个人以及整个的会计段酸化系统的实现方式及途径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降低这方面应用软件的成本,以此来促使民营企业内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另外,还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方面的不同需求,来满足民营企业对于软件升级及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一些民营企业培养出其内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有效的解决软件方面的问题[4]。

(二)强化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及责任感

会计电算化系统真正实施的过程异常的艰难,因此就需要相关企业管理者起到一定的重视,必须做好领导、组织以及监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有效的实施。第一,需要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认知范围,要准确的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重要环节,企业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第二,改变企业内部职工的认知情况,加大内部的宣传教育,转变员工的思维,针对员工进行内部宣传教育,促使所有的企业职工都能充分的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员工在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还应当积极的进行一些必要的行动,促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实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

(三)结合企业条件认知选择会计会计信息化软件

民营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是注重企业的形式方面,因此要对企业内真实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对企业的发展类型以及目前企业当中所具有的计算机条件、员工管理水平以及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之后,就可以结合所分析出来的统计数据,来选择市场上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了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其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并最终促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不过软件的实施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费用进行投资,所以如果企业不能掌握一定的实际情况就盲目的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非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

(四)强化内部员工培训

企业的发展主体在于人员的流动,所以在实施会计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人的决定性作用,高素质、专业的会计人才对于实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推广和实施极为重要,所以政府需要采取多种管理方式,以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以及会计工作方面的效率。同时还应当加强针对软件开发方面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对相关的软件开发人员强化现代信息及会计技术信息的深度培训和教育,迅速的建立起一直高效的软件科技研发团队。另外,还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提高我国整体业务水平,哦诶样多层次的电算化系统人才,提升企业的素质[5]。

四、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对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设计主要有系统设置、记账结帐、凭证管理系统维护以及打印输出这几个模块组成(如图1)。(1)系统设置是为建账初期以及系统参数方面的设置使用,通常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初始的设置,为往后业务的开展方面做好了准备。(2)记账结帐则主要是进行一些帐薄登记和查询、进行科目的汇总和结算等。(3)凭证管理,这项模块是会计进行工作的基础,能够根据凭证来增加查询以及修改方面的业务。(4)系统维护,这个模块主要也是提供给系统管理员来使用的,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来对数据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对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5)打印输出,这个模块则是方便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报账或者向领导方面汇报帐目、输出表格的方式来提高使用。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2),是由会计人员依照原始的凭证来对系统通过手工录入的形式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再进行收付款以及转账等功能,所生成的凭证可以在上面进行查询、修改,成功录入之后还可进行自动登记,对所登记的帐薄也可进行有效的查询,所查询出来的帐目都可将其打印出来,由会计人员进行结账计算处理[6]。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民营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以及事业发展改革,这是如今大多数民营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要想加快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就必须规范市场发展,加强针对民营企业软件的开发、强化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及责任感、结合企业条件认知选择会计会计信息化软件、强化内部员工培训等,再针对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进行一次系统化的设计,必将有效促进我国民企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任何企业想要做大,成为百年老店,制度是必要的,但任何制度都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拥有两大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也好,在工业时代也好,最重要的都应该是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各种能力的总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劣的竞争。本文主要从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存的状况,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不能一味鼓吹“狠狠地拆掉家族企业”,但主张要经过一定的改革,努力地去探寻如何改革家族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能使我们现今正处于家族制改造迷茫中的企业有一点参照,那就是本文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具备较高素质的人下海经商,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制,随着中国的加入WTO,国内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这对我国民营企业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中有些什么样的改变呢?对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制度不健全是最根本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创业初期的那种粗放式管理,完全靠人来管理,没有形成制度,非常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也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2.绝对权力的存在导致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企业留不住人才

所谓绝对权力,即指企业领导者在行使企业决策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权力过程中,外力无法约束或不能及时进行约束的现象。每一个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相对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3.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只是一味地强调抓生产、抓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更多地以“人”为本,给员工以表彰、晋升等精神上的激励。

二、民营企业走出人力资源困境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工作方法未见改进,工作地位未受重视。因此,在现阶段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迫在眉睫。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不仅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还要全面履行责任。民营企业要主动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尊重员工,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的要求,也是应对人才竞争吸引人才的内在需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也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任务。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公众衡量一家企业及其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3.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民营企业急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有:①是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②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③是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①要明确企业聘用和留用员工的标准,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和任用。②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③要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④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

进入21世纪,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定义自己的重要时期,新的探索发展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科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宁向东主笔:《拯救中小企业》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第302页

[2]陈乃醒主编:《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第246~249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民营企业“短寿”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可行性分析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二、急于多元化

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三、难以降低赊销风险

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四、品牌效应不佳

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五、管理不科学

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六、盲目跟风上市

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七、员工培训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八、家族式管理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最主要的手段。

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目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委托制度的产生,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治理结构问题。例如,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有以下三点: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个利主题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其目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引进外部独立懂事,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一般情况下,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其次,企业家的概念变革,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首先,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其次,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日本松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做所言:松下是全社会的松下。方太橱俱的老板茅忠群所言:即使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把方太交给能让方太延续下去的人管理。

三、培育企业文化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提高企业家素质民营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其实质上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当今的民营企业文化,深深地烙印着企业家朴素的人格思想和经营管理理念。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师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Abstract】Privatelyeconomyregardsastheimportantpartofeconomicsystem,duringelementarystateofsocialism,whichbecomesonepowercannotignorein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Butbecauseofenterpriseitself,governmentpolicy,andfinancialenvironmentreasonsetc.Currencyfundbecomesthebiggestbottleneckwhat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privatelyenterpriseThispaperexploresthepresentconditionsreasons,andpoliciesofcurrencyfundfromthreeaspects.

【Keywords】Privatelyenterprise;presentconditionsofcurrencyfond;reasonsanalysis;policiesofcurrencyfund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946年6月,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于1946年向波士顿科学企业家大基地投入一笔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创业开始了,在此之前,1909年斯坦福大学校长DavidStarrTovdan以500美元投资现代电子学业创始者leedeForrest的三极管实验,还有洛克菲勒也开始资助新的创业,肖克莱实验室的“八个叛徒”,1957年也到东部找过资金。风险投资60年代末投资于半导体工业,70年资于生物技术和个人电脑;80年资于计算机工作和网络产业;90年资于因特网的商业化和通讯产业。进入我国,在80年代中期左右,在这十八年中,中国风险投资业有较大发展,孵化了众多民营企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目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1989年,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旗下的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就成为在我国进行风险投资第一家国际机构。1992年,“中国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CHINA)正式成立,90年代中期以后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1996年11月,张朝阳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三位教授22万美元风险投资后成立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SOHU),90年代的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了非常重大影响。

同时,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纷纷探索建立资本市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我国的二板市场的建立是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这个课题中提出来的。自从1985年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创”建立以后,已经出现100多家了。1998年,林祖基、邵汉青在《资本市场融资与运作》中提出把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建议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以及提出为参加香港资本市场,政府、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培育和完善的问题,给人以启示。2000年,杨艳军、陈晓红合著《二板市场上市之路》,对二板市场的建立与操作提出指导意见。2001年,中国证监会决定,要在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力度的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高新技术板块,单独编制股票指数,单独集中显示行情,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发行上市营造更有利政策氛围。

日本最早于1937年成立了地方性企业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全国性的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形成中央和地方共担风险,担保和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随后,美国、德国、加拿大分别于1953年、1954年和1961年开始实施此类信用担保体系,截止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中日本最为成功。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标志着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从1996年底上海银行与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上海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以来,围绕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融资以及融资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与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1998年2月8日,镇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初上海银行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狄娜副司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李扬教授等专家共同商定借2001年O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之机编写《中小企业与金融丛书》,主要围绕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和金融问题展开分析,李扬提出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及其运作方案设计,同时,张利胜、狄娜提出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方案。

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国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并于1977年开始进行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验的SBIR,即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进行各项资助;1982年,美国通过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明确规定每年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联邦机构必须拔出其R&D经费的1.25%,用于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活动,1992年,开始经费比例逐渐加大,1997年增大到2.5%,其它还有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小企业研究和研究发展目标计划,对广大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在中国,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以及将要配套出台《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管理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世纪伊始,在“技术创新全球化”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在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在摆脱传统体制束缚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准备之后,正以新的目标、新的组织、新的结构、新的动力步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然而民营企业在纵深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制约因素,有的甚至形成了瓶颈。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创业者大都并不十分富裕(没有足够多的可用资本),所以投入资金相当有限;同时,民营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的积累,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单靠自身资本积累来发展民营企业,其缓慢的积累速度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相适应,容易错过发展良机;其次,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项目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只要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财务特征上看,民营企业资产结构上不动产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总资本中货币资本比重小,人力资源资本相对较多,比重大;在经营上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因此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这类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并由此带来较大财务风险,在财务上予以准确评价和确认难度较大。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没有资本的融通,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大发展。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的快慢以至成败,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质量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重大损失。“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①由此,私营部门的蓬勃发展与其融资能力规模形成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因此,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使民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方面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使自己的优势项目得到有效的开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承担融资成本能力大为提高,再加之企业的技术风险释放,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降低,又大大的改善企业的融资水平,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促成一种双赢的效果,使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从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原因和对策,提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原因,并对它求解,使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形成清醒的认识,共同为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努力、共同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大幅度提升。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趋势预测

本文描述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并指出民营企业信誉缺乏产权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分析了政府监管与声誉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银行的体制歧视和管理体制制约了融资的发展,产生了对民营企业的惜贷现象。在金融中介机构缺乏的同时,政府法律法规实施不力是融资难的又一重要原因,这其中包括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太严对民营企业不利等。

然后,本文提出了融资的三方面九点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作出了具体实施方法。这些对策包括:重建企业信誉;作出正确融资决策;加大银行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组建创业中心;吸引风险投资;发展融资租赁业;实施债转股;拓展证券市场;加强政府立法执法力度等。并着重分析了信团管理,债转股战略,以及证券市场融资战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企业自身的管理不足导致信誉缺乏,以及外部中介机构缺乏使企业融资乏力。并提出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融资租赁和债转股战略等。

由于加入WTO,中国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承诺到2005年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限制,允许它们向外资投资企业、外国自然人、中国企业和中国自然人提供金融服务,包括消费信贷、抵押贷款、金融租赁、证券交易等,因此将引发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迅速增加和投资方式多样化,这给民营企业大幅度利用外资提供新的契机,并且可以促进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改善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同时政府立法执法也会得到改善,加上中国二板市场将建立,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民营企业将摆脱融资难的困难,迎接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年第2期

[2]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3]康成杰,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期

[4邓红征,周长信: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5]欧江波,欧群芳:美国对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及其启示,企业经济,2003年第1期

[6张青美,施林琳,李红: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7]张荇,陈永志: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8]冯雪飞,王竞天,韩俊: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方利胜,狄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企业内部运行因素具体包括:

(1)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民营企业往往具备典型的家族管理模式,同时,部分民营企业高层领导文化层次偏低,这就使得企业存在投资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不能采取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在决策中缺乏正确的辅助机制,主观性强,投资惯性强等问题,这就使企业投资回报率达不到要求,甚至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2)投资项目管理不合理。

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实施项目投资决策中,缺乏正规的内部控制机构,不能针对项目实施专有的管理。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高层领导和管理者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专业能力人员的参与,所制定的投资项目计划较难达到科学化和标准化;第二,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不能进行规范化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在市场运行中与预测相差较大;第三,项目监管不力,项目开展出现风险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往往导致投资风险的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投资项目的失败。

(3)财务管理不规范。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较多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这就直接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在资金管理、利益分配和现金使用方面均可能存在漏洞,这些问题均可能直接造成企业投资决策失误、资金分配不合理和产生负债危机,造成企业的资源流失严重,盈利水平降低。

(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具体内容包括:

(1)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民企企业发展受到外部环境更加敏感,国内政府发展方针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我国政治体制对于国内企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政治体制不完善容易直接引发经济的畸形发展,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危害。此外,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化,我国企业受到国际发展环境影响变大,像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会直接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是影响民营企业外部风险的重要因素。

(2)投资产品销售风险。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其投资产品在市场销售存在风险,其中,产品的销售价格、销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影响因素较大,要想较为准确地预测产品销售较为困难。可以看出,产品的销售情况直接影响投资效益,是形成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内容分析

(一)民营企业投资风险识别

根据投资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将其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具体内容包括:

(1)系统风险。

系统分享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引起该风险的因素较多,根据产生原因的具体性质可以划分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以及税收风险等。

(2)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是指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下,环境变化对项目资本价值产生的影响。非系统风险也就是民营企业自身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属于特有风险。根据企业的管理方式,非系统风险可划分为:外部和内部管理。其中,外部管理可以划分为:破产风险、履约风险以及变现风险;内部管理可以划分为:筹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析与衡量

经过投资风险的识别,民营企业就可以结合自身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和衡量投资风险,判定投资行为可行性,具体内容包括:

(1)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

企业投资一般有回收期要求,这与企业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有关,当投资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就很容易导致企业资金亏缺,不能正常运行。在衡量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中要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选择符合企业规模的投资项目。

(2)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要考虑投资规模,协调资本结构和企业资产,达到企业资金流动和盈利能力保持在一定额度。在分析投资盈利方面,要从筹资成本、投资时间和运营成本分析,充分把握投资对自身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分析投资风险,净营运资本越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差额越大,企业资本就容易形成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3)投资项目风险可控程度。

投资风险的可控程度是决定项目决策的关键参考,可控程度的判定标准如下:第一,投资项目投产不能如期执行,或者投产不能实现盈利;第二,投资项目的盈利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第三,投资项目盈利水平低于市场资金盈利水平;第四,项目投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如果在投资决策中发现项目出现以上标准中的其中一条,就说明该项目投资风险不可控,不能执行该项目。

(三)民营企业投资风险评估方法

投资风险评估通常是结合特定风险衡量结果,建立财务综合评价指标或模型,从而对投资风险直接定量评估。其中,主要的评估方法包括概率统计方法。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概率问题,采用数值统计和概率分布的方法就可以直接描述投资风险。

三、民营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一)企业内部建设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内部环境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健全业务规范,制定内部控制机制。

分析企业运营业务,根据各个业务引起投资风险的程度逐层划分类别,并通过制定控制措施来控制各个层次的投资风险,为实现全方位的投资风险控制提供框架。同时,在投资机制方面,企业要将与投资有关的职务合理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具体包括将资金管理权、融资决策权以及投资决策权,让各个部门明确各自职责。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调动员工参与风险防控。

投资风险的控制需要依靠全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加强员工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过程中防微杜渐,培养员工在工作中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和衡量风险,实现企业全员化的风险防控局面。

(3)专业知识培训,拓展员工知识面。

投资风险涉及较为专业的知识,通过展开专业培训能够让员工理解投资风险含义,从而更好地配置资金,降低投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评估

投资风险评估是民营企业基于现实考虑的风险控制策略,是针对投资决策做出的指导工作。在投资风险评估中要注重引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让企业内部形成投资风险评估的氛围,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投资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1)构建投资模型。

为了选择风险低的投资项目,就需要依靠项目的实施指标构建投资模型,其中,可以应用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和每年现金流入额作为模型影响因素,通过实物期权分析方法评估项目,为选择最优投资项目和评估风险提供参考。

(2)安全性评估。

民营企业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就是为了计算投资对企业的影响,保证投资不会对企业产生资金危机。其中,预期盈利通过期望利润表示,风险度通过利润方差表示,在以计算出的风险度选择折算率或者贴现率,最终求出净现值,当计算出的结果符合安全性评估要求方可实施。

(3)投资止损点。

为了明确企业的承受能力,就需要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建立安全警戒标准,判断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采用风险值模型评估风险,确定止损点。

(三)投资项目决策

为了保持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就需要针对拟投资项目进行论证,证实该项目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在论证投资方案过程中,民营企业要突破传统运行体制,大范围地收集相关信息,从国家政府方针、地区政策、市场反应和公司自身生产能力等方面,构建出完善的投资项目决策体系,针对投资产品的做好市场验算。同时,针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要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法,短期投资要注重受托方的诚信度和资信程度,长期投资要注重分析能够引发投资风险的关键因素。此外,在投资项目决策中,必须开展财务论证,分析企业财务信息和投资决策是否吻合,将企业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四)多元化投资结构

多元化投资结构是民营企业在决策投资项目中采取多种业务搭配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在实施多元化投资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分配不同的投资比例,让各个业务对企业发展贡献率达到最高。同时,针对多元化的投资结构要采取优化的方式,使企业经营能够获取最优的发展模式。此外,多元化投资结构应充分考虑投资潜质,不能因为某些项目短期回馈少而放弃,从而使民营企业保持持续的发展实力。

(五)投资实施风险控制

项目投资实施过程中需要紧密的监督执行效果,根据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才能防止出现投资项目失败,具体工作包括:第一,制定完善的资金计划,根据项目进度设置相应的投资进度和融资方式,从而控制项目资金情况;第二,监控项目投资进度,按照设定的投资进度指标来检查项目进展;第三,财务评价资产和资金使用效率情况,其中,主要结合项目节点来分析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剩余收益、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利润率来评价分析资产使用效率。

(六)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民营企业在具备了一般的投资风险评估能力就需要构建预警系统,针对自身企业构建专门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按照投资实施过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各个过程和各个层次的风险分析方法融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评估系统,不仅能够预测出风险危害程度,还能给出风险引发原因,保证企业投资风险最低化,实现企业资金稳定和高效的流动。

(七)财务策略

民营企业在完成投资风险预测和分析,直接采用财务策略就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具体策略包括:第一,风险接受策略,通过构建投资风险基金,充分考虑到正常投资项目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采用资金保险库存来处理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第二,风险回避策略,在明确投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较大时,就需要采用回避策略,选择风险更小的投资项目;第三,风险分散策略,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特点,选择互补的投资项目,避免单一投资对企业损失不可扭转影响的产生;第四,风险转移策略,民营企业可以与保险公司、专门结构合作,并采用契约形式转移投资风险,必要时通过其他方式经济联合横向转移封信啊,将投资风险对企业自身损害降到最低。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我国实行的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民企和国企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是很多民企在目前经济良好的大形势下,寿命却不长。一旦遇到筹资困难的瓶颈,它们的生存更加举步维。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旦陷入困境,还有政府作为后盾进行支持发展。所以国企在发展中,不是所有陷入财务困境就会走向财务破产。为了整个民企职工的队伍稳定,很多不能持续经营的民企选择进行债务重组。对于民企而言,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竞争压力都是无法预测的,如果能够有效的化危机为生存的机会,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对于民企的后天而言,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能够从财务困境中解脱出来,运用关键的因素进行重组对民企的利益相关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民企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而言,能够提前预警出引起民企产陷入财务困境的因素从而采取欠当的措施进行避免或者阻止对民企的顺利走出困境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后危机时代对民企经营产生影响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特别多,精确预测对民企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困难的,完全消除这些对民企负面影响的因素是不可能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很多因素是非常难量化的,定性的因素隐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由不同的人掌控,在显性的财务报表中很难显示出来,所以很多民企陷入财务困境已成事实,再采取措施也很难力挽狂澜。本文分析了财务困境预测模型适用的条件,并对即将陷入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后的民企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走出困境和破产,使之走上良性健康发展之路,对即将陷入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财务预警模型分析

(一)单指标财务预警

最早利用单个指标预测民企财务预警的统计方法是美国的比佛(Beaver,1966),他认为民企此时的经营状况概括为财务失败,不仅包括企业发生的财务破产的极端现象,还包括在正常的生成经营过程中如果公司发行的债券拖欠不履行、偿债不及时、或者不能优先支付股利等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违背的活动,就可以运用这些单个的指标进行说明民企出现财务失败的现象。利用的单个指标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总负债,净利润/总资产。其中第一个指标比较精确,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9%,第二个指标的准确率达到78.5%,距离失败的时间越短,准确率越高。这也符合了财务预警是个持续的动态,对企业的影响是有潜伏期的。如果能够提前一年预测出企业即将面临财务困境,及时采取措施是能够阻止困境的进一步恶化的。两个指标都涉及了现金流量这个指标,因为现金做为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所以该模型在利用过程中具有局限性,为了弥补不足,还将企业的其他各项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也融入进去,并将民企的生产经营状况的结合在一起,将所有可以变现的资产全部量化,用全部的负债包括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作为基数,整个负债规模,不仅考虑了总量,还考虑了流动性,将整个负债累计在一起,因为一旦出现财务困境,不仅短期负债偿还没有了保障,从长远角度看,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信誉。这就使得运用单个指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分子是流动资产,而分母是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之和,分子分母虽然不具有可比性,但考虑的是整个企业的融资和资产问题,能够客观预测出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而避免了单独考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的局限性。单变量指标主要是考虑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才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这种资产的一部分的变现与整个负债的对比得不匹配性就会造成无法考量民企整体资产的获利态势。用单个指标预测民企的财务困境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因为不同性质企业保留的现金持有量是不同的,不同行业的财务比率不具有可比性,不利于公众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就会出现不同的财务比率与与企业的真实客观情况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公司,运用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也会产生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会引来很多争议,逐渐被相对应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所弥补其劣势。

(二)多变量财务预警

多变量模型包括Z分数模型和F分数模型。(1)Z分数模型。为了弥补单变量指标预测财务预警的局限性而引入多各变量进行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美国学者奥曼(Altlan,1968)将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若干变量组合在一个函数方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其中:X1为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民企是否会面临财务困境,主要看可以立即偿还债务的流动资产在整个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可变现的营运资本越多,可以偿还的债务能力越强。或者营运资本对负债的比例越大,则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应该优化流动资产的构成,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尽快处理滞留的存货;建立信用等级评分制度,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和回收速度。同时,还应该合理安排短期债务,使流动比率的数值提高。X2用到了企业的期末留存收益。民企的留存收益是由企业多年的生产经营活动累计形成的,企业以支付给企业股东的股利的税后净利润来表示期末留存收益,税后的累计获利能力越大,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小,企业采取科学的经营方法和筹资手段,合理保证累计税后利润的持续增长。X3即EBIT/资产总额,该指标考虑了支付所得税和利息之前的利润对企业的贡献度,息税前利润占整个企业资产的比重。一般来讲,总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大。由于固定资产和长期经营性资产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的基础保证,规模越大,企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强,从而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但是由于这两类资产变现能力很弱,所以如果过大的话,由于其相应变现能力和变现金额的约束,反而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不能一味的追寻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规模的扩大是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随着其提高,企业相应的负债也会急剧提高,对于总资产内在的各大类资产相对总负债内部的各大类负债的比例很难控制和调整。如果这两者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企业总资产规模的扩大。为了保持企业持续经营核算的假设科学性,这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正常业务经营的息税前利润为基础,不仅全方位考察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资产的整体流动情况和偿债能力行为,而且对于利润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指标对于多变量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分母为总负债的账面价值,分子为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能够反映出民企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所有者的资产能否增值,如果出现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增加,则不会出现财务困境。所以这个指标在上市公司预测财务危机的时候经常利用到。但是由于民企目前股权结构非常复杂,如何确定股东权益非常难,所以对于民企而言,如果确定权益的市场价值,通常用预期收益法来确定股东的市场价值。这个方法虽然很科学,但是经常利用到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来确定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如何确定本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又是个难题,在确定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主管确定的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很难完全符合现实,这也就导致这种方法在运用时候要考虑主观判断的误差。X5为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越低,周转的天数变长,所以对于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企业来说,陷入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的根源并不是资产规模太小,而是就企业自身来说其经营出现问题。因此即使一味地扩大总资产规模,也不会摆脱危机,相反,如果采用剥离和分立的方式优化民企的资产结构和发展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拳头产业,会使得民企更具竞争力。同时,还可使公司资产获得有效的配置,提高公司资产的质量和资本的市场价值。这样适度科学地减少资产将更有利于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本文所指的降低总资产规模是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的有利于自我发展、符合经济规律的降低。X5的分子为扣除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后的销售收入净额。对于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民企而言,必须有勇气在危机面前进行取舍,优势资产优势力量发展自己。而且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它的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恶化,一定程度上依赖非经营性利润来维持,有一些生产可能已经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已经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了,应该剥离或者转产。这样的话会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流程等发生变化,企业要在剥离没有经济效益的资产的同时引进新的生产线,新的生产原料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这样会使成本急剧上升,而转产后生产出来的新的产品要销售出去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在信用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新产品打开销路,这样就产生一个时间差,造成利润的暂时下降。另一方面,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与企业直接联系,进行非正式的财务重整,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从而得到双赢的结果。这种非正式的财务重整主要有债务展期和债务和解。有时对于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债务的展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赢得时间,使其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这样一来,这种非正式的财务重整可能会使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费用有所提高,这样的销售周转率就会下降。Z分数模型从不将仅考虑了整个企业的资产构成,还考虑资产对企业的销售能力的贡献度和获利水平的构成,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都囊括在整个企业的指标分析构成中,将财务预警的指标能够科学量化,反映的结果也非常可观:Z值越小,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非常低,而且科学量化的数值能够定位出企业到底是哪个指标出现了问题。作者还将该模型运用于具体的企业,得出该企业的Z值的临界值为1.8。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如表(1)所示。奥曼教授将该方法运用于正在持续经营的33家美国企业进行预测,精确度非常高。但是运用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提供真实性、准确性、完整的会计资料。该模型在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和荷兰都得到了广发的应用。与正常经营的企业相比,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的Z值的平均值都低于临界值1.8。(2)F分数模型。Z模型在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的时候没有用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的现金流量在预测企业的财务预警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将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动反映在F分数模型中。所以F分数模型结合了Z模型和单变量模型的优点,避免了两种方法的缺点:专家认为F模型结合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在预测财务困境方面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本模式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相关标准发生了变化,现有的计算方法也必须改变,这样才能科学客观评价企业的现在及未来状况。本模式使用的样本更加扩大。为了弥补样本量少的局限性,本模式在选取样本时候选取了不同行业的企业,这样得出的结果即具有一般性,又含有特殊性,样本结果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选取了PC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的41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F分数模型检查;F分数模式如下: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这里不再进行分析。而Z分数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3家破产公司及33家非破产公司)。运用F分数模型检验方法得出的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这里不再进行分析。两个模型的区别在于运用的X3、X5不同,在F分数模型检验中,X3是一个随时能够利用的现金流量,衡量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可以立即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量。但有时候,企业提取的类似于折旧摊销等费用,也是企业创造的现金流入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必要时可以动用用于偿还债务。X5则测定的是企业所有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对于Z分数模式,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手中随时可以支配的现金流量,更加强调企业的现实能力。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指标和财务比率的测算,得出其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测验的企业的F分数低于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若F分数高于0.0274,该企业还可以持续经营下去。当然,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差别,财务比率可能相差很大,为了使得比较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以将行业因素带来的误差消除到最小,比如将行业样本得出的模型来预测同类企业的情况。或者在选取样本构建模型时直接删除样本个体的行业差别对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将所有备选企业的财务比率除以行业平均财务比率得出该比率的中位数,从而构造出该行业的平均指标,这样得出的比率预测模型对大多数企业都适用。

三、财务预警应用

(一)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预测民企的财务困境,基础必须是依靠企业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所以为了使得财务预警模型更加客观量化出企业目前的状态,必须将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信息提供给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经理层或者治理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充斥着会计信息造假不真实的现象。而且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凝练成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会用到很多会计估计和判断,这些需要主观反映的事实就操作会计利润和报表制造空间和弹性,虚假的事实也会给进行财务预警制造很多障碍。企业的经理层会被表面的会计数字而迷惑不去考虑构建预警模型,迟延滞后的预警会让企业忽视真实经营绩效,当出现经营失败的时候会在采取措施可能有点为时过晚,这时可能就会由财务困境演变成财务破产。普遍存在利润操纵、虚假信息等极不规范现象,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因为包含很多的主观判断,这样就会存在很多的的弹性与信息失真的空间,往往并不能依据载体真正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与成果。所以在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的时候,企业必须正确履行会计责任,借以提供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才是科学客观的。

(二)明确财务预警模型适用环境

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是依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且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准确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并且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一样,模型的构建也要分清行业,当用该模型进行预警出现差异时候,要对结果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在模型和结果之间不断进行修正。财务预警模型出现偏离也是很正常的,这时要分析出现偏离的原因是什么。是企业的经理层的责任还是客观条件引起的,只有在考虑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构建科学完备的模型。

(三)分析陷入财务困境的因素

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才会有财务困境,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偿还长短期负债,还有不能忽视的因素是企业的或有负债,所以在分析企业的具体情况时,不能忽视企业的或有负债情况,其实或有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获得对民企的的资本结构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就必须充分考虑整个资产的结构及流动性,并对民企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有个非常客观的认识,这样民企未来可能遭受意外之外的风险与损失就会及时预警到,所以在汇总企业财务预警状况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负债情况,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其生产经营一般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业务收入萎缩甚至出现负数。这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条件调整策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转产或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优化资产结构,集中优势资产优势力量发展自己。这样的话,企业一方面合理科学地剥离或者分离一些资产,造成总资产和经营性长期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对自身的业务进行调整,寻找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投入也会增加,比如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生产设备的引进会带来成本的快速增加,这样会使现金流出增加,而现金流入变化不大或者增加幅度小于现金流出增加的幅度,从而导致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净增加额减少,这种减少甚至会超过总资产数量的减少(因为总资产在减少的过程中又由于进行生产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使数额有小幅提高,当然这种提高并不会超过其减少的数额),从而产生财务困境公司降低其利用总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所获取的现金净流入对公司走出困境有利的结果。

上一篇:建设项目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