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9-24 21:16:36

历史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篇1

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1一、侵略与反抗(侵略史和抗争史)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通商:自南向北分别为广州、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福建省)、福州、宁波、上海;

(4)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简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简述俄国强占我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费一兵一卒,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1)黄海海战:(时间:1894年、地点: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邓世昌)

(2)辽东战役(暴行:旅顺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1)签订:1895年4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2)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最早在中国取得办厂权))

④通商:增辟通商口岸等。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1)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2)抗击史实:1900年6月(庚子年),八国侵略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义和团奋起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最后狼狈逃回天津。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签订: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日、法、意、俄、德、奥匈等国签订;

(2)内容:(谐音记忆:钱禁兵馆)

①钱: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担保;(赔款最多)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或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影响:

①《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思考: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三次战争、三个典型条约和三个影响)

(五)“侵略与反抗”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抗争精神。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2二、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含义: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具体指实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西化”的过程。

探索史:1840年~1919年。经历了由技术、器物变革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历程。(特点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一)洋务运动(技术变革) 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主要内容: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谐音记忆:安江福)。

②后期开办民用工业:“求富”口号下创办的民用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积极作用(进步性):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消极作用(局限性):

①目的: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结果:洋务运动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政治变革)的基本史实。

1、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宣传阵地: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又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

3、四次上书:

(1)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4、百日维新主要内容(1898.6—9月)

(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最能够体现资产阶级利益或最能反映改革性质的措施)

(3)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4、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性质:资产阶级改革(或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

(三)辛亥革命(政治变革)

1、了解孙中山与同盟会。

(1)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民报》)(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史实。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武昌,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十几个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改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4、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四)新文化运动(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背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时间:1915年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4)代表人物: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2)后期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作用:

(积极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标注:(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是李大钊;(2)新文化运动的“新”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1、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3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一)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经过: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6月3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

①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补充: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③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

④运动中心:前期在北京,后期在上海;

⑤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等(核心是爱国);

(4)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5)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主要原因(依据):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代表

(4)纲领(内容):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新”在什么地方: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奋斗目标)

(三)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

(1)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合作内容:国民党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合作的基础:都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4)合作的目标: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5)合作成果:①创建黄埔军校;②领导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6)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7)第一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2、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办: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2)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总司令:蒋介石

(5)主战场:湖南、湖北

(6)主要战役:长沙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7)共产党员英勇作战的事迹:见书本P51正文和小字材料

(8)结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北伐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0)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7.4,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3)统治全国时间:1927年4月------1949年4月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知道南昌起义(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8月1日是建军节)

2、认识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背景: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2)经过: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知道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会师队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

(3)建军:两军会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

(1)时间:1934.10~1936.10;

(2)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离开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第1次会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2次会师)。

3、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共革命史上的地位。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3)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长征期间两次会师

(1)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革命精神。

历史知识点篇2

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历史知识点篇3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文主义思想主导着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解放人的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想上的依据,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题材。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方便大家掌握好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rdquo 高中数学;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上面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让我们知道了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主导的思想,代表的人物,及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领域所产生的作用,是我们全面掌握这部分知识的重要资料。

不看后悔的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

为你总结了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一、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高中数学,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二英语语法总结手册

很多人认为英语学习很麻烦,需要记住那么多的英语语法,很多同学图一时舒服干脆不记,这样是不行的,学习英语语法是必须要知道的,觉得英语语法很杂很乱那就将它们汇总进行记忆,这样会非常方便。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英语语法总结手册,供大家参考。

(1)表语从句

1. 定义:用作表语的从句叫做表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表语从句的关联词的种类:

(1) 从属连词that。如:

The trouble is that I have lost his address. 麻烦是我把他的地址丢了。

(2) 从属连词whether, as, as if。如:

He looked just as he had looked ten years before. 他看起来还与十年前一样。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be able to help us. 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帮我们。

注:从属连词if一般不用来引导表语从句,但as if却可引导表语从句,如:

All this was over twenty years ago, but it's as if it was only yesterday.

这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宛如昨天一样。

能跟表语从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系动词be, seem, look等。如:

It looked as if it was going to rain. 看起来天要下雨了。

(3)连接代词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连接副词 where, when, how, why。

如:The problem is who we can get to replace her. 问题是我们能找到谁去替换她呢。

The question is how he did it. 问题是他是如何做此事的。

That was what she 高中地理 did this morning on reaching the attic. 那就是她今晨上了阁楼干的。

解释:

1. 连词because可引导表语从句。如:

I think it is because you are doing too much. 我想这是因为你做得太多。

2. 在一些表示“建议、劝说、命令”的名词后面的表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虚拟语气。should+动词原形表示,should可省略。如: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start early tomorrow. 我的建议是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

(2)主语从句

1. 定义:用作主语的从句叫做主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主语从句的关联词有三类:

(1) 从属连词that。 如:That they were in truth sisters was clear from the faci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m.

很明显,她们确是亲姐妹,她们的脸型很相似。

(2) 从属连词whether。如:

Whether he’ll come here isn’t clear. 他是否会来这里还不清楚。

上面为大家提供的高二英语语法总结手册,是大家学习高二英语语法时必备的手册,它会让你的英语学习变得更简单。

青春文学:高二夜未央

高二夜未央

作者:路人甲

不知为什么又会把这一季的韶光和夜未央这样凄迷的意境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已在沉默中黯淡了太久吧.

很想在回眸的瞬间看到什么,只是惊讶于花未眠,人成伤,岁月转成空的悲凉.不想让这一段的流年在轮回中流落千年,使我默默,使我冷落……

纷飞的雪花似乎还未在内心留下些许无可避免的湿润的感动,而我又不可避免的长了一岁,又无可避免的成为灯下那个内心装满"不懂"的孩子.听着嘀嗒的钟表声,仿佛青春的热血在我停下笔尖发呆的某刻起,滑落,滑落到笔尖,接着铺陈在眼前厚厚的书本上.我所写下的并不是那些答案,而是一串又一串的不解,一串又一串流走的日子.

我明白,这些日子还会继续,只是我渴望知道在流走的岁月里会带走多少无奈和浮华,亦或者在这些雨季中的深沉倾泻过的感情.这些被学业切割以至陆离的情愫会有多少被铭记,有多少在莫名时的泪水会成为成功之花的源泉?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在这些日子里曾有我纵意任性的月影,曾有我发呆时挥霍的不该放手的日子,曾经有些被定格成为永恒的画面任凭岁月的打磨与淘汰.

仿佛人生在对我说,成功是华华丽丽地在拥簇中衰老,成为世人景仰的标尺,或者在厌倦浮华后可以了无遗憾的坐化,成为已脱稚气的赤子,而安然老去

失败是纵意的轻狂后,成为成功者的陪衬,蜷缩在墙角,也许也会是在一些飞扬的青春岁月后,泯然众人成为可有可无的参照.那些被镌刻的日子成为可有可无的调味品,成为成功之路的终点线,冲断了,也就无限接近彼岸.

我知道我会怎样选择 高中地理,而且我不愿成为出没在暗夜的蝙蝠,更不愿成为失败的代言.正如早已被咀嚼城碎末的至理所让我困惑.迟疑一样难以抉择.

如果可以再重来,但愿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也许,我的未央终有一日会在夜晚的轮回后成为灰烬.只是,有些地方将会刻下我的不悔,尽管有些日子远了,也总有些不远了的日子在等我......

高二,夜未央!

过来人给学弟学妹们的一点忠告

上了高二,已有一种邻近高考战场的感觉。高一刚入校,新学校、新集体,学习压力又大,稀里糊涂地就过来了。而到了高二,与环境熟悉了,与同学认识了,功课也就那么回事了,不少同学都不由松弛了下来,时间抓得也不紧了,似乎想在高三玩命学之前,先玩命玩一把,不玩就亏了似的。

作为过来人,我真心实意地告诉各位,如果想考上大学,尤其是想考上理想的大学,那必须从高二就开始努力。这又可分为以下几类学季来谈:

第一类,优等生。优等生经常想着自己在班上甚至年级都够优秀的了,没有被超越的恐慌,没有急起直追的迫切,似乎觉得自己已是一个“准北大生”、“准清华生”了。然而,他们不知道,这时才是“中速跑”,一进高三大伙都玩命,一下子进入了“加速跑”。因为从“中速跑”调整到“加速跑”,总得调整个几天,就这一调整,一些高二时挺优秀的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掉下了一大截。而那些从高二时已悄悄加速的同学,则会很适应、很自如地融入到高三的学习中去,并仍然“领跑”。

第二类,中等生。中等生一般有一至两门劣势学科,所以在高二时,一定要抓紧抓时间,想尽办法把劣势学科赶上来(先别提“消灭”或转劣为优这样过高的要求)。如果高二不下这个功夫,到了高三可就被动了。这就有点像一个长跑运动员穿了一双过大的不跟脚的鞋,跑两步提提鞋,这么跑能领先到达终点吗?

第三类,后进生。这些同学平时功课学起来都有困难,学习上各科都有不少漏洞,一进入高三,就好比一道千疮百孔的大堤进入了洪水期,不垮才怪。所以这些同学最好在高二努努劲,至少能把一两门功课提到平均线以上,然后用这一两门拉动剩下的几门,以期在高三有所突破。

不少同学 高中学习方法,包括《姐姐北大,妹妹清华》里写的那一对姐妹好学生,都是在高二第一学期那个寒假,就开始为高三冲刺做准备了,到了高二结束进高三那个暑假,则更是提前进入状态。

再具体说说我当年是怎么做的:

高二第一学期后的寒假,着手复习英语,把以前学过的英文单词,再加上高二下学期、高三还没学的部分单词,放在一起先背(没学过的课文先不去管它)。就这样,在这个寒假至少已把英语这一门的底子——单词等解决了,到了高三再拼命做题提高就行了,不用再花多少时间去背单词了。

高二第二学期后的暑假,主要是看这一年高考题。如今书也出的快,六月高考,有时六月底七月初书就出来了。买回一套先反复看,边看边做,做了再看,反复琢磨。不会做或自己试着一做得分不高也别紧张。不是还有一年了嘛。这么研究研究,一开学,老师肯定要讲刚考完的高考卷子,你不一下就上道了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二时不管你是中等生,还是高才生,都松不得,松了就有可能垮下去了。或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胜在高二”吧。

我的思考:

高考这件事,是折腾考生,折腾家长,折腾老师,而要想胜出,又必须对自己狠着点,自己折腾自己。高一苦学,高三学得苦,高二还不自己给自己放放假?不行,绝对不行。高二千万不要松弛,要咬紧牙关学下去。这样你高三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高二学生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高二英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高二英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及进一步自学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打好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如何打下基础呢?可以归纳如下: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专心听讲,当堂巩固;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独立作业,检测效果;错误归类,解决疑难;勤奋多练,广泛阅读;系统总结,掌握规律。

建立错误档案本

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以后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消灭错误,获得正确知识和技能 高中物理。每次练习或考试后,应该把自己做错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抄下来,收集汇编,然后把老师对错题讲解后的正确语句熟读牢记,保留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眉批上理由分析,这样就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平时和临考前翻看,加深印象,引起注意,大大减少了错误率。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应试能力,发挥了最佳的水平。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对语篇整体认识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坚持长期阅读(每天至少2篇以上)是稳步提高的保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阅读(如读21世纪报中学生英文版,《新概念英语》第二、三册,英语周报同步辅导及听说读写版),不仅能巩固拓宽教材所学内容,更关键是会使所学知识活起来,激发出浓厚的学英语的兴趣以及扩大知识量的欲望。

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是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中对语音、语调、意群、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同时培养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好的用语习惯以及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过的句型、词组、对话、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形成流利的语感,也培养了理解能力,为说、读及英语写作打好基础,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养成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习惯也很重要。高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体书写不好,难以辨认,大小写不分,词距若有若无,标点符号乱用,给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造成极大的麻烦。这在高考阅卷评分中会吃大亏,白白丢分。因此,高二学生平时要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词距等一定要一丝不苟,力求规范化、整齐美观。

养成使用英汉双解词典的习惯

高二学生阅读面扩大,需要补充词汇量。学生应备一本英汉词典,如牛津中、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学习中随时查阅。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学生的疑惑,帮助理解词的用法,词汇量也就随之不断扩大。

通过朗读扩大词汇量

对于那些单词,语法什么的,都不去有意记它,而换成大声朗读它,一天读它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一些单词你只要一想,嘴里马上就能发出它的音,一动手自然就把单词写出来了。当然对于一些词法、语法,朗读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具有明显语法现象的句子反复读,日子一长,你的语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后当你做单项填空时,就不用想它所涉及到的语法,只是在心中默念一次,然后对照一下,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高中政治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 :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 :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史重大战事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在朝中人民打击下,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1.侵越战争--(1)时间:60年代初到1973年。(2)经过:①美在越南南方建立“越南共和国”,同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②特种战争:对越南提供军事援助,向南越派遣顾问。③局部战争:1964年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将特种战争升级到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④美国又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军队,持续到1973年。

历史知识点篇4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上(1997):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东南沿海地区;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奋力拼搏,但历史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变革:“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冶金业——

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南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南方)和晋商(北方)。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开辟新航路的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非洲、亚洲、美洲抢占了广大的殖民地,如:好望角、台湾、新尼德兰等。

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17世纪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18世纪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打败法国,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

重要发明: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气机,

富尔顿――汽船,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重要成就:电的广泛使用,电报、电话、电灯、电车、电影等的发明;

内燃机的使用,带动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

化工技术的发展,石油成为另一重要能源;

科技推动钢铁等工业的进步;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历史知识点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自主学习;竞赛活动;多媒体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和人生观教育等多方面任务。我们要通过教学,使青少年具备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探究历史,但不要摒弃现代,要做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采用小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要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是素质教育下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最可爱的人》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旨在通过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所以,在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我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讨论:中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战斗中涌现了哪些人民英雄?最后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战争胜利的意义?最后,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小组内受一个人的主导,其他人就像打酱油的,没有真正融入讨论当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也使学生在小组自由讨论中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

二、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加强知识点记忆

所谓的竞赛活动就是类似于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游戏模式,不过在历史课堂上,我们的题目只是有关历史知识点的试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最适合历史复习的过程,这样竞赛活动中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综合,学生“玩”起来也感觉比较有意思。当然,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呆板的、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师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感到没有兴趣,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而适当地选择竞赛活动,既满足了该阶段学生好玩的特点,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同时,也能为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打下基础。

例如: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将每两个学生分成一组,这两个学生实力相当,之后,让学生选择比赛序号。然后,比赛开始,每组有4道试题进行回答,如果其中一人不能正确回答,一轮比赛就结束。如果都能顺利回答,这轮比赛平局。下面以一组的比赛内容为例进行简单介绍:A: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B:《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A:《马关条约》割让了哪些地方给日本,开放了哪些口岸?B:《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了哪些地方给英国,开放了哪些口岸?这组试题的设置,在考查的内容难度上是相当的,并不存在一方较难、一方较易的情况,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激励的竞赛活动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在设计考题的过程中,我有意将历史的一些知识分成了板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而且,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历史知识。

三、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历史内容来说,它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作为当下的中学生来说,有些事情的发生、一些人物的存在是他们单靠想象无法真正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形象直观地将所要讲解的内容展示出来;教师要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在丰富历史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习《贞观之治》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功能,向学生放映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如:《秦王李世民》《大明宫词》《贞观之治》等片段,引导学生在观看这些片段中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做出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因此,让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观看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而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喜欢历史剧、不喜欢历史课的观念,使学生在轻松的历史课堂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梅琳.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2003.

[2]蔡金娣.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注意问题[J].安徽教育,2007(11).

历史知识点篇6

幸福不在知识之中,而在对知识的获取之中!在永远的获取中,我们永远被赐福;无所不知则是魔鬼的诅咒。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1改革开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2)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2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

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中共八大

(1)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艰苦奋斗,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邓稼先:两弹元勋。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时间:1954年。

地点:北京

(2)颁布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历史知识点篇7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去了价值。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1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2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 启 开始的。

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 汤 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

盘庚 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

纣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 ,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

国人暴动 。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起义方式:农民揭竿而起

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和刘邦起义: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2、楚汉之争:(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四年楚汉之争)

(2)双方:项羽和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5)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4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

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1)一个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二、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建立:刘秀称帝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击: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5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

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

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頻繁 。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

(2) 221 年, 刘备 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

(3) 222 年, 孙权 称王,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历史知识点篇8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1侵略与反抗(侵略史和抗争史)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通商:自南向北分别为广州、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福建省)、福州、宁波、上海;

(4)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简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简述俄国强占我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费一兵一卒,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1)黄海海战:(时间:1894年、地点: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邓世昌)

(2)辽东战役(暴行:旅顺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1)签订:1895年4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2)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最早在中国取得办厂权))

④通商:增辟通商口岸等。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1)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2)抗击史实:1900年6月(庚子年),八国侵略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义和团奋起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最后狼狈逃回天津。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签订: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日、法、意、俄、德、奥匈等国签订;

(2)内容:(谐音记忆:钱禁兵馆)

①钱: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担保;(赔款最多)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或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影响:

①《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思考: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三次战争、三个典型条约和三个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2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含义: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具体指实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西化”的过程。

探索史:1840年~1919年。经历了由技术、器物变革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历程。(特点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一)洋务运动(技术变革) 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主要内容: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谐音记忆:安江福)。

②后期开办民用工业:“求富”口号下创办的民用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积极作用(进步性):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消极作用(局限性):

①目的: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结果:洋务运动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政治变革)的基本史实。

1、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宣传阵地: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又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

3、四次上书:

(1)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4、百日维新主要内容(1898.6—9月)

(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最能够体现资产阶级利益或最能反映改革性质的措施)

(3)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4、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性质:资产阶级改革(或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

(三)辛亥革命(政治变革)

1、了解孙中山与同盟会。

(1)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民报》)(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史实。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武昌,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十几个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改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4、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四)新文化运动(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背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时间:1915年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4)代表人物: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2)后期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作用:

(积极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标注:(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是李大钊;(2)新文化运动的“新”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1、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一)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经过: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6月3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

①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补充: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③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

④运动中心:前期在北京,后期在上海;

⑤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等(核心是爱国);

(4)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5)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主要原因(依据):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4)纲领(内容):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新”在什么地方: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奋斗目标)

(三)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

(1)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合作内容:国民党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合作的基础:都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4)合作的目标: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5)合作成果:①创建黄埔军校;②领导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6)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7)第一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2、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办: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2)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总司令:蒋介石

(5)主战场:湖南、湖北

(6)主要战役:长沙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7)共产党员英勇作战的事迹:见书本P51正文和小字材料

(8)结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北伐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0)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7.4,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3)统治全国时间:1927年4月------1949年4月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知道南昌起义(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8月1日是建军节)

2、认识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背景: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3)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知道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

(1)时间:1934.10~1936.10;

(2)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离开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第1次会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2次会师)。

3、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共革命史上的地位。

(1)时间:1935年1月;

(3)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长征期间两次会师

(1)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革命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进行的侵华活动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经过: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侵占了东北三省。(黑吉辽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沦于敌手)

(4)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

(2)经过: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卢沟桥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3)影响: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了解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背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2)经过: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屠杀犹太人)

(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活动

1、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结果: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记得,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直奔抗日战场。

(三)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中华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重大战役:

1、正面战场的两次重大胜利

(1)平型关大捷

①时间:1937年9月;

②作战双方:八路军一一五师与日军;

③战况: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④意义: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

①时间:1938年春;

②指挥将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③作战双方:中国军队与日军;

④战况: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

⑤意义: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敌后战场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指挥将领:彭德怀

(3)主要攻击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4)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四)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1)时间: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五)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注: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六)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战争;

2、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最主要)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融合,苏美对日作战有力配合了中国战场抗战胜利的取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3、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但国民党不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性。

4、意义:

(1)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向人民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团结和教育了广发人民,使国民党 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方针;

(3)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军队名称改为人民解放军)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1)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3)结果:解放军粉碎了敌人对中原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4)胜利原因:中共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3、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2)影响: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的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战略决战(了解三大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2)名称:辽沈战役(最早)、淮海战役(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盐阜老区革命群众参加服务工作)、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东北解放军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

(3)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了解南京解放

(1)时间:1949年4月23日

(3)结果:4月23日,南京解放。

(4)意义(影响):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

1、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给我们的感悟: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上一篇:会计顶岗实习范文 下一篇:访谈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