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范文

时间:2023-09-23 03:36:54

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篇1

尤春来,女,1979年生,无锡市锡山区港下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无锡市小学科学教学能手,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执教《种子里面有什么》获苏教版小学科学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获一等奖,参加无锡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执教《简单电路》获一等奖,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获奖。

教学内容:《导体和绝缘体》(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10日

教学场合:“理解儿童与儿童理解”名校课堂巡礼(锡山站)活动

教学地点: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教学班级:五年级4班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实物:断开的简单电路和铜钥匙)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老师这里就有一个简单电路,如果把这个铜钥匙接入电路中会怎样?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1上来操作。)

师:发现什么?

生齐:小灯泡亮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把塑料尺,把它接入电路又会怎样呢?哪位同学再为我们做一下实验,好吗?

(生2上台操作。)

师:发现了什么?

生齐:小灯泡没亮。

师:是呀,看来在简单电路中,铜钥匙与塑料尺有一个不同的本领,它是什么呢?

生3:铜钥匙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

师:你能跟大家说说什么是导电吗?

生3:导电就是让电流经过铜钥匙到另一边去。

师:对,就是把电流传导过去。

二、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导电性

师:除了铜钥匙和塑料尺,课前我们还一起准备了一些常见物品,有哪些物品?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观察桌上托盘中的物品)

生:物品有农夫山泉的瓶盖、牙签、铅笔芯、棉布条、铁钉、陶瓷片、铝片、纸条、玻璃、铁尺。

师:如果把它们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哪些也能像铜钥匙一样让小灯泡点亮呢?想不想研究?

学生跃跃欲试:想!

(老师点击课件打开实验记录表,结合课件讲述。)

师:实验前老师还有几个提醒呢:1.每样物品接入电路前,先对小灯泡是否能被点亮作出预测,可以用“√”或者“×”表示,预测记录在表格这一栏。2.物品接入电路,重复检测2-3次再记录现象。想一想,为什么要重复检测?

生:是因为要测测它们的导电性,一次可能不准确,可能当时电路接触不好,多测几次更加准确。

师:你说的有道理。第三个提醒,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检测身边的感兴趣的一些物品,记录在表格下方。最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以及整理和统计。要求明确了吗?请小组内右边的同学从课桌里取出简单电路和记录单,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先预测再实验。教师建议有的小组测试一下人体、水、讲台边红豆杉盆景中的泥土、植物枝条等。)

师:有实验结果了吗?

(学生简单整理好材料安静下来,有几个小组电路还亮着。)

师:前面几个小组真好,已经及时把电路切断了,节约用电,后面的小组也把电路断开,好吗?

(后面几个小组迅速断开了电路。)

师:把物品接入电路,哪些物品能点亮小灯泡呢?

生1:能点亮灯泡的有铜丝、铝片、铅笔芯、剪刀。

师:有补充和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们检测了钢笔盖也导电的。

生3:我们检测了文具盒也导电的。

师:材料盆中的铁尺,它导电吗?

生4:铁尺可以导电的。

生5:我们检测了铁尺是不可以导电的。

师:怎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你们的铁尺都是怎样的?拿上来我们观察一下。

(两个小组分别把两把铁尺拿上来,一把是外面有油漆涂层的,一把是外面没有涂层的。)

师:观察一下,两把铁尺有什么不同?

生6:不导电的那把它不是铁的。

师:老师这里刚好有磁铁,你来测试一下。

(生6拿磁铁分别测试两种铁尺,都能被磁铁吸引。)

生6:都是铁尺。

师:那怎么会一把导电,一把不导电呢?再观察一下。

生2:那一把铁尺外面涂了油漆。

师:是吗?大家来观察一下。

(教师把尺子给周围同学观察。)

众生:是有油漆。

师:到底是不是因为油漆才不导电呢?那我们在边缘已经磨损掉油漆的部位来测试一下。

(教师给刚才的第二小组测试,在两端油漆已经磨损掉的部位检测,小灯泡亮了,学生很兴奋。)

师:告诉大家,情况怎样?

第二小组学生:亮了,亮了。

师:感谢刚才仔细观察又积极思考的同学,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不导电的物质:油漆。好,归纳一下,能够让小灯泡点亮的有哪些材料?

生:有铝、铜、铅笔芯、铁。

师:铅笔芯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石墨。

(师板书:铝、铜、铅笔芯(石墨)、铁)

师:那么哪些物品接入电路,不能点亮小灯泡呢?

生1:有小木棒、玻璃片、塑料盖、棉布条。

师:还有补充或不同意见吗?

生2:我们还检测了水,水也不能导电。

师:研究水很有意义啊!还有补充吗?

生3:人体也不能导电。

师:研究人体也非常有意义啊!

生4:我们还研究了红豆杉盆景中的泥土和枝条,都不导电。

师:你们真会研究,研究了这么不同寻常的东西。好,概括一下,哪些材料不导电。

生1:有木头、陶瓷、塑料、橡皮、棉布、玻璃。

师:橡皮的制作材料是橡胶。

生2:还有水、人体、泥土、枝条。

(教师边听边板书:木头、陶瓷、塑料、橡胶、棉布、玻璃、水、人体、泥土、枝条)

教学实录篇2

关键词:My family;教学实录;评析

一、教学实录

1.教学内容

201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 Part A Let’s learn.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家庭成员的单词dad, father, mum, mother和单词man, woman,能够听懂、会说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情境的帮助下正确运用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谈论家庭成员。

(3)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爱家、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家庭成员的单词dad, father, mum, mother和单词man, woman。

(2)学生能够听懂、会说并运用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

4.教学难点

单词father, mother, man, woman的正确发音及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的正确运用。

5.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①Greetings with Ss.

②Let’s sing a songBoy and girl.

③Task activity.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家庭照片墙。如果学生表现好了,可以得到一个描述家庭照片的句子。

(2)新课呈现

①T:I’m Miss Sun.I’m glad to know you.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Who wants to be my friend?教师与四位学生A、B、C、 D用以下句型Hello!/Hi!/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打招呼交流:

师指学生A,T: Now I have four friends.This is my friend, A.

师指学生B,T: This is my friend.Who’s this boy? S: He’s B.

师指学生C,T: This is my friend.Who’s this girl? S: She’s C.

师指学生D,T: That is my friend.Who’s that girl? S: She’s C.

教师随意指班里的学生,让学生抢答: Who’s this/ that boy/girl? 同时与学生对话。

T: Who’s this girl?S: She’s …

T: Is she your friend?S: Yes.This is my friend, …

②教师用PPT展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T: Who’s this girl? T: It’s me.

然后出示自己现在的照片。T: Who’s this woman?T: It’s me.

教师出示单词卡woman教读,请个别学生起来读,生齐读。

然后同样出示图片教学单词boy和man.

③Choose boy/girl/man/woman,选择单词问答。

教师出示国内外的一些名人图片:,邓亚萍,Cindy,天天,姚明,,董卿,乔丹,小彩旗,刘星,成龙,李娜,让学生选词填空并操练句型Who’s that ____ ? He’s/She’s ____.

④教师用PPT出示母亲的图片,学习单词mother, mom。

T: Who’s that woman? T: She’s my mother.出示单词卡片,教读单词mother, mom。

同样,教师出示自己父亲的图片,学习单词father, dad。

⑤运用多媒体课件,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跟读Let’s learn中的单词。

先让学生齐读,然后教师点单词,教师指个别学生起来跟读。

(3)练习巩固

①Let’s talk。教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让学生起来向教师提问:Who’s that ____?学生问,教师答。

然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家庭照。教师在全班面前展示某个学生的家庭照,其他学生问,照片的主人回答。小组内自由讨论。

②Group work。小组合作制作照片墙,并选择合适的句子描述所贴的照片。

小组展示。教师在教室前方展示小组制作的照片墙,并讨论这些照片。

教师问Who’s that ____?照片的主人回答He’s/She’s ____.读出描述照片的句子。

二、评析

1.可取之处

(1)教学得法

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了Task activity,即小组合作制作家庭照片墙的活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新课,目的明确。

(2)导入自然

运用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引出新句型Who’s this/that boy/girl? He’s/She’…的学习,充分运用师生身边的资源,导入自然。

(3)激发兴趣

运用学生熟悉的名人操练句型Who’s that man/woman/boy/girl? He’s/She’s …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机智

在运用人物图片操练时,有个人物学生都不认识,孙老师就让学生一起大声问教师。此处孙老师处理得很好,真正体现了语境的真实性以及语用的意义。

2.改进之处

(1)主动权应交给学生

本节课在运用人物图片操练句型这个环节,图片运用得太多,运用了12个人物图片,而且都是教师引导着学生问,然后学生回答,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练,因而在后面的谈论家庭照环节,还是有些学生不会说这个问句,这就说明前面操练得不够。此处可以改为教师先引导学生操练两到三组,再选择几组让学生之间生生练习。比如:可以把几个人物的图片放在一张PPT中,教师给这几张图片标上序号,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自由操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备课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做好充分的预设

本节课谈论家庭照环节,有些学生没有带来自己的家庭照。在做照片墙环节,很多带来照片的学生出现了不愿意往纸板上贴的尴尬,这也是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周全。

(3)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在本节课展示学生家庭照或照片墙时,由于远处的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可能是由于借班上课,事先两个学校没有沟通好,孙老师有这个想法但没有用上。

(4)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如本节课最后的设计照片墙这个活动,表面上看着挺好,学生做得很热闹,但是对于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价值?学生都在忙活着做,根本没有用英语交流的,选择合适的句子这个任务也只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做。因而此任务的意义不大。

(5)教学应侧重重难点

单词boy和girl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本节课对这两个单词操练得有些多。

(6)教师应注意知识的严谨

教学实录篇3

[关键词] 规范教学;中药化学;实验记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18-03

中药化学是我国中医药本科院校中药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药化学实验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任务。认真做好中药化学实验记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严谨和务实作风,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中医药创新型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尚未独立开设实验记录课程,任课老师和学生对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及其规范要求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任课教师而言,由于教师自身的学历、学缘结构方面存在差异,而他们受到的实验记录方面训练不同,导致面向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教学时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而在实验记录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也就不同。目前大多数院校中药化学实验分小班教学,同一专业方向学生在实验课上将面对不同的带教老师,各个实验班中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如何教授学生做规范的实验记录十分不利。对学生而言,由于未受到系统的训练,对于什么是实验记录,规范性实验记录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好规范的实验记录等问题认识不清。例如常将笔记和记录混淆,将记录与实验报告混同;实验过程中不知应该记录些什么东西,常将教师的课堂板书或PPT抄录当成记录;对于记录形式和书写的地方都十分随意,常将实验记录写在讲义或者小纸片上,信息分散、凌乱,缺乏完整性。这都导致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中,规范的实验记录教学未能得到良好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 中药化学实验中开展规范实验记录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记录是实验研究过程的日志,是实验发生过程及结果的原始证据,是可供同行参考的科研资料。在申请专利中,作为记录发明行为的实验记录,还是证明在先发明的重要证据,具有法律效力[1]。作为新药研发的实验记录,是药品注册、生产审批的重要申报资料[2]。因此,重视实验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医药经济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重视科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急需培养大批科学素养高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加强学术规范训练,已成为提升人才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规范实验记录是学术规范训练的重要措施[3-4]。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新药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规范的中药化学实验记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基本科学素养[5-7],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专门人才。

2 中药化学规范化实验记录的要求与内容

2.1 实验记录书写的基本要求

准确、详细是科学实验记录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药化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中药化学实验记录应注意以下几点[1,3,8-9]。

2.1.1 使用专门的记录本 针对学生随意记录,常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讲义或临时的纸片上,所记录的数据分散、凌乱,甚至缺失等现象。应要求学生使用专用记录本,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

2.1.2 记录的书写 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文件,应使用黑墨水进行记录,其书写的字迹应清晰、内容应完整。

2.1.3 记录的用语 记录语言应简洁,尽可能使用专业语言,如涉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尽量使用提取分离流程图;各种实验数据,应使用各自规范的格式进行记录。

2.1.4 记录的修订 实验记录应真实,不能随意涂抹,即使存在错误的地方,也只能用单划线删除,使删除内容可辨。

2.2 中药化学规范化实验记录的基本内容

除记录时间、实验课题等基本信息外,笔者认为规范的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基本内容,可简单概括为“四所”,即详尽记录实施过程的“所用,所做,所见,所得”。

2.2.1 所用 记录实验所用药材、仪器和试剂,特别注意用量的记录。中药药材质量是保障实验结果可靠和再现的重要保证。应注意药材信息的完整记录,如药材的名称、俗名、来源、产地、经销商,甚至包装盒上的批号,生产时间等。对于大型仪器和特殊试剂还应注明名称、型号和产地、批号等信息。

2.2.2 所做 应详尽记录各种实验参数,如温度、压力、提取时间,操作方式等。特别注意实验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记录,如加料顺序、加热方式、搅拌模式、物料转移过程等。

2.2.3 所见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检识过程中涉及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应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变化,物态的改变(如溶解、沉淀、结晶)等。

2.2.4 所得 详尽记录实验结果,如中药提取物或化学成分的得量、得率,应记录所得物质的理化性质,如性状(颜色、状态、晶形等)、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数据。薄层检识(TLC),还要对薄层结果进行拍照或临摹,记录显色的位置与颜色等。

3 具体教学措施

3.1 课前详细介绍

针对中药化学实验课分小班教学的特点,先安排合适的时间面向全班学生讲授实验记录的目的、意义、书写要求及规范内容,还应与参与带教的老师协商,在小班带教过程中同步展开实验记录教学。具体实验操作开始前,再次就规范实验记录提出要求,并将实验记录的基本内容在黑板上板书,方便学生参考。

3.2 实验过程中的随堂督查

加强对学生做记录的情况进行巡查,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细节,如药材外包装上标注的药材来源、批次、产地等信息,实验现象(颜色、物态变化等),特别关注量的记录,如试剂溶剂用量,所得产物的质量等信息。遇到学生记录不完整或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进行询问并让其复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当学生实验失败或者出现实验效果不明显时,除倾听学生的口头叙述之外,应着重查看学生的记录,综合实验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记录的线索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记录对实验成败分析的重要作用。

3.3 问题的反馈

为强化学生做实验记录的习惯,全面掌握学生做记录的动态,应对实验记录进行及时评价[11]。每次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将实验记录交予教师检查签字认可,并当面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实验记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在下次实验课上及时点评。

3.4 结合实验记录评定实验成绩,优化实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记录真实反映学生做实验动态过程,比单纯的实验报告更能体现学生做实验的整体情况[12]。应要求学生同时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并以实验记录作为实验报告真实性和成绩的评定依据,突出实验记录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地位,强化学生对实验记录质量的重视。

4 结语

规范的中药化学实验记录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中药化学任课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教师对实验记录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中药化学实验中规范的实验记录教学并未得到全面地开展,不利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学部门的重视。尤其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室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认真研讨这一课题。通过研讨充分认识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和教学的必要性,并就记录书写规范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编写好讲义,然后付诸统一的教学行动。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规范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冬云,高敏.美国科学研究中实验记录管理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118-119.

[2] 尹爱武,张敏,田润,等.新药研究中常见实验记录问题及解决对策[J].广州化工,2012,40(6):144-145.

[3] 胡忆,孙俊,陈光学,等.规范科研实验记录加强项目管理[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S1):208-209.

[4] 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143.

[5] 张纪周,李艳茹,刘畅,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记录书写习惯的培养及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3-775.

[6] 康胜利,刘明生,魏娜,等.实验记录是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J].药学教育,2011,27(1):61-63.

[7] 孙,魏海明,田志刚.研究生实验记录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7(4):26-29.

[8] 谭大志,张真,刘雪飞,等.浅议实验记录[J].实验室科学,2012,15(6):206-208.

[9] 于震,李铮,李慧芬,等.药品研究实验记录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J].首都医药,2009,13(20):10.

[10] 李炜,王洁,谢琼,等.实验记录随堂检查与讨论制度在实验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3,29(1):46-48.

[11] 刘艳.实验记录不容忽视[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7(Z1):110-111.

[12] 顾苏军,杨修德,吴宏志.高校工科类规范化实验教学研究[J].教师,2010,27(19):91-92.

教学实录篇4

在教学课文《赤壁赋》中,针对班上学生的畏难、害怕挫折的现状,我做了与学生探讨“如何应付挫折”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课堂实录摘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家先朗诵,然后讨论告诉我苏轼分几个层次解答客人心中的郁闷 ?

生:(讨论回答)两层。

师:第一个层次到哪,说了些什么内容?

生:(讨论,一生总结)到“而又何羡乎”。用水和月做例子,得出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师:非常好,那谁能解释结论的意思呢?

生:是变化与不变的关系。

师:我们经常讨论的变化的那一句话是・・・・・・

生齐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生:从变化的角度来说,事物每一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物好理解,“我”怎么理解呢?

师:一个人在世界上消失了,是不是整个人类就跟着消失了?

生:不会,还会有别人、有后人啊!

生:哦,所以,人类还在,人类是不变的。一个个体时时变化,会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从事物整体来看,依然是绵延不息的!

师:非常正确! 所以说,变化时时存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整个人类又是永恒的。既然万物和我们都是一样的,那又“有何羡乎”!看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就会豁然开朗。那第二层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讨论)物各有主,是你的就拿,不是你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拿。

生: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是大家的,要好好享受。

师:结合苏轼的经历理解苏轼为什么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苏轼有美好的理想,一心为国却遭诬陷,在他看来,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社会是如此遥远,想要改变现实太难了,不是自己想就能实现的,有些东西强求不来。所以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生:苏轼的思想不允许他悲观,所以他又看到了自然山水的美,要好好享受人生,所以又是乐观豁达的。

师:把两个层次结合起来理解一下。

生:这一段着重的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念,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其中,虽然有作者纵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既是解答客人的苦闷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下面我来补充归纳一下:

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儒释道并存的思想。此文表面写“哀”,其实苏子亦受感染而哀。他说服客的同时,一定首先说服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仍可安天乐命,不羡慕别人,往事自然不堪回首,但要“相信未来,珍惜生命”,此时之“痛”不正是今后人生的一笔财富吗?此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目前之痛固然是自己亲历之痛,但这并不是黄州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己还拥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物,如眼前之美景!此乃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此段整体上有一种佛家式的参禅,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最后一段的顿悟与尽兴忘情。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诗化人生。苏轼这种人生态度是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惊,当我们在人生的急转弯处突遭风霜刀剑,急遇毒蛇猛兽,乃至走进山穷水尽的绝地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于是有人被痛苦打倒了,而一蹶不振,最终失去了生活的尊严;也有人勇敢的面对生活,积极的探寻,为自己的将来开另一扇窗。挫折的严重性是相对的概念,心理卫生学普遍认为,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与其说是挫折本身,还不如说是当事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苏轼要通过此文“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学有所获、读有心得,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人和为文的双重境界。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这种人生态度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苏轼的启发,我们遇到挫折怎样应对?

生:如果我遭受了挫折,我会鼓励自己不要放弃,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也是经过了无数的挫折以后才获得成功的,而且他们当中有很多情况不如我的人,他们也成功了,那么我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呢?所以不管我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我都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教学实录篇5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

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执教教师简介

毛飒,女,二十五岁。新疆乌鲁木齐人。1992年毕业于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文化程度大专。小学一级教师。曾获乌鲁木齐市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一等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特等奖。自治区目标教学课堂评优第一名。全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科研成果奖,录像课一等奖。

教学实录篇6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演示,理解打电话中隐含的数学规律,理解优化思想的实际意义。

2.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规律倍增的惊人速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明确规律的实际意义

师(握着班长的手):现在老师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愿意帮忙吗?

(班长点点头。)

师:假如今天同学们放假在家,老师想叫你通知全班同学明天到校上一节公开课,你会怎样做呢?

班长:打电话、发信息

其他同学补充:QQ留言、发电子邮件、直接去他家……

师: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哪种形式更直接,而又能确保得到消息呢?

学生齐答:打电话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打电话”中的奥秘吧!(板书:打电话)

(评:用简短的谈话导入课题,又不失突出本课重点。)

二、现场演示——理解方案的最佳形式

1.三种形式

①逐一行动——费时;

②分组行动——节时;

③全员行动——最优。

2.现场演示

师:为了使大家更明白刚才那位同学的建议,下面我们现场演示一下。用走过去把他拉起来的形式作为通知到了一个人,假如通知一个人需一分钟,看通知到我们全班同学共需几分钟?(边演示边提示:一分钟后有几人知道消息?下一分钟可以通知到几人?两分钟后……)

3.演示后让学生说感受

师:你对刚才的演示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样很容易造成混乱。不知哪些同学打了,哪些没有打,很容易造成重打或漏打。

师:那怎么办呢?

生:必须提前编号,让知道消息的人明白下一个打给谁,这样有个顺序,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师:说得非常好,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周密的计划,才能使我们做事的效率高。

(评:用学生身边的素材,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经历信息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要想用时最少,不能单凭班长一个人或组长几个人,必须全员行动,才能做到用时最少,方案最优。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到有计划,提前编号,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三、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1.整理归纳

(课件显示整理归纳过程。)

师:为了更好地寻找到打电话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把刚才的谈话整理一下吧!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更好呢?

生1:画图法

生2:列表法

……

师:我们就用画图法吧!这可是研究数学问题最好的一种方法哟!

展示课件

2.寻找规律

师:透过表面看实质,你能从这组数据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吗?

(同学们前后、左右组合,讨论交流。)

生1:每分钟通知到的人,后一分钟总是前一分钟的两倍。也就是第几分钟通知到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总和。

生2:一共通知到的人,就是前几分钟通知到人数的和。

……

3.猜想验证

师:那么5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的积呢?6分钟呢?7分钟呢?……拿出草稿纸算一算,看看结果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再大胆猜想一下20分钟能通知多少人?30分钟呢?

220=104 8576 230=10 7374 1824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1:这种增长速度可真是快呀!

生2:简直不可思议。

……

(评: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现场演示做铺垫,然后通过画图表的形式发现规律,最后再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让学生学习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很容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数学规律。)

四、联系生活——感受规律的无穷魅力

1.数学家的言论

我们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这种成倍增长的现象称之为“世界第奇迹”。

2.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倍增现象,你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说一说吗?

学生1:植物的生长

学生2:动物的繁殖

……

师:还有病毒的传染、流言的传播……这些倍增现象有利也有弊,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充分的利用它,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精彩。

(评: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中具有的相同规律,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五、解决问题——体会规律的运用价值

下面老师就遇到个问题,同学们能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它吗?

1.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评: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全课小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要下课了,一节课我们都围绕打电话来探究,你找到其中的数学奥秘吗?

生1:我感受到了数学真神奇。

生2:打电话可以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速度最快。

……

师:你们知道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什么吗?

那就是同学们这节课中的出色表现。

下课!

总评:传统的教学方案是运用书中的例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画图分析等方法,找出用时最少的方案。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侧重于对倍增规律的探究和规律在现实中的意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现场演示——归纳整理——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小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大家一起行动的用时最少,特别是通过现场演示后,更能理解——只有得到通知的,人人都不空闲,一起行动起来,方案才能达到最优。

整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悟,在逻辑推理中寻找规律;在联系实际中得到升华;在回忆中消化吸收。

教学实录篇7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怎样的操作才是真正有效的呢?下面以“找次品”(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34页―135页例题1、 2)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实践与反思。

一、相声引路,导入新课

师:(左手拿秤盘,右手敲着秤盘,走上讲台)同学们,我像老师吗?

生1:你不像老师,像个卖糖的。

生2: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推销员。

生3: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卖菜的。

……

师:哼!看来,我真的不像老师啊!那就算老师中的次品?可以了吧!(同学们哈哈哈地笑起来)

同学们,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粗心或者质量等问题,使物品中混有比合格品“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这些 “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就叫次品。这些混入的次品有的好找、有的不好找。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把它找出来,像这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好一名“质检员”,利用天平秤来“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实验操作,感知策略

1.对3瓶进行实验操作。

这里有3瓶木糖醇(出示三瓶木糖醇),其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把少装了两颗的那瓶(次品)找出来呢?

生:(学生齐答)可以秤秤看。

师:谁来秤一秤,最少需要秤几次?

生:(边演示边说)一边一瓶,如果平衡,那么第3瓶就是少装的那瓶,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来的那边就是少装的那瓶。

2.小组合作,对5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刚才是在3瓶中找次品,3瓶太少了,如果是5瓶中混有1瓶次品(这瓶的质量轻一些)是不是还称呢?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到少装的那瓶次品?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称的方案,再动手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各个小组要安排好操作员、记录员。(各小组用准备好的5个圆片代替木糖醇,在简易天平上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先把5个圆片编上号,把1号放到天平一边,再依次把其他圆片放到天平的另一边。当放到3号时,天平不平衡,翘起的一边就是次品,我们组秤了2次就找到了次品。

师:真是好运气!如果排在最后一个圆片5号是次品,秤2次能找到次品吗?

生:不能,要称4次。

师:对,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到次品,就要称4次。还有哪个组有不同方案吗?

生2:把5个圆片分成3组,两边各放2个,天平刚好平衡,说明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师板书:方案一:5(2,2,1)――平衡,秤1次)

生3:万一不平衡呢?

师:问得好!每称一次,我们都要考虑到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 如果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说明次品在翘起的2瓶中!

师:该怎么办呢?

生4:就把翘起的这两瓶分成两份,再秤,又翘起的那边就是次品。所以,秤2次就找出次品了。

师: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出次品,要称几次?

生(R答):2次。

师(追问):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为什么要称第2次?

生4:因为天平秤不平衡,就得再称一次,才能找到次品。所以,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至少要秤2次。

师:天平秤平衡时,是不是最终只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生5:不是,那只是一种巧合。

……

其他小组又汇报出一些方案:

方案二:5(1,1,3)

方案三:5(1,1,1,1,1)-------(1,1)第1次

(1,1)------(1,1)第2次

师:以上称的方法至少需要称2次,而且以上三种方案的分组都分成几份?(三份)。为什么不分成(3,2)或(4,1)两份来称呢?谁来说以说理由。

生: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不能区分出次品。

师:也就是说,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称了也白称。

4.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又学会了从5个物品中找出1个稍轻的次品,大家能想到这么多称的方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但老师要再次提醒同学们:每称一次,必须要从天平秤的平衡与不平衡两个角度来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哦!

三、深入探究,寻找策略

1.设计方案,简洁记录------对9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在3个和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表现都很好!现在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出示例2: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要称几次?)。现在必须从9个物品中找到次品,至少要称几次?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设计出称的方案,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示出来,要求要简洁易懂哦!

2.同桌交流。

3.汇报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

9(1,1,1,1,1,1,1,1,1),至少称4次;

9(2,2,2,2,1)――(2,2)平――(2,2)平,称第2次;

(2,2)平――(2,2)不平――(1,1),称第3次;

(2,2)不平――(1,1),称第2次;

9(4,4,1)――(4,4)不平――(2,2)――(1,1),称第3次;

(4,4)平,只称1次;

9(3,3,3)――(3,3)不平――(1,1),称第2次;

(3,3)平――(1,1),称第2次。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没有,一起看结果,哪一种最简便?

生: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成3个的最简便。

师:是啊!你看:

师:照此下去,如果物品是3的倍数,均分成3份都最简吗?以18为例,大家试一试。

4.再次设计方案对18进行实验操作。

生:18(6,6,6)――6(3,3)――3(1,1,1),3次;

18(6,6,6)――6(2,2,2)――2(1,1),3次;

师:几次?是否真的最少?用笔、纸找找,看一看还有无更少的?

生:18(6,6,6)――6(3,3)――3(1,1),3次;

18(2,2,2,2,2,2,2,2,2),5次;

18(8,8,2),4次;

18(3,3,3,3,3,3,4次;

18(9,9)――9(3,3,3)――3(1,1,1),3次。

师:利用天平来“找次品”,有这么多的方案!在这些方案里,要保证能找到次品,有的要称3次,有的要秤4次……,为了更好观察比较什么样的方案更简单,我们把这些称的方案填在表里。大家找一找,哪种简单?为什么?

5.观察比较,总结策略。

(师生共同逐一填写下表)

(1)第三、四两列的优化策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的数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后汇报)

生1: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

生2: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平均分成了3份后,每份都是3的倍数。

生3:我还发现要想使称的次数最少,所测物一定要分成3份最好。

……

师:对!在9个所测物、18个所测物中,最优化的策略是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哪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表中9个所测物和18个所测物中的最后一列(教师指着各个方案的第二种方案讲解)。

师:在9个和18个所测物中,第一次称的时候,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次品在剩下的几个中。

师:也就是天平上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零件都是正品,次品就锁定在剩下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中。这样称一次,就能排除6个零件(所测物是18个时是排除12个)。那么,如果天平不平衡呢?

生:次品在翘起的哪个秤盘中。

(2)第四、五列的优化策略。

师:我们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最后这一列,观察“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

生1: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

生2: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生3:我还发现有的方案虽然没有平均分,但它也是分成了3份,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的个数也比较多,称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师:你这个发现很好,而且很重要!但是,它排除的零件个数最多吗?称的次数最少吗?

生:都不是。

师:对!那么,“所y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以及“最优化方案”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齐答):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秤的次数就越多一次排除的个数越少。

师:是啊!每次对次品锁定的范围越大,则所需要称的次数就会越少。那么,我们要对物品进行怎么样的分组,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呢?这里有什么样的优化方案?

生1:平均分成3份的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

小结:你说得非常好。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以后,在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把所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那就是最优化的方法。但是,这种最优化的策略如果遇到物品个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例如:8个零件中有一个稍重的次品,应怎样分呢?

生:分成3份:3,3,2。(教师板书):8(3,3,2)

……

师:我们仍然要把它分成3份,每份的数量仍然尽可能相差最小。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但是每份物品的个数却很接近,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尽量平均分”。以后,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或尽量平均分成3份,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就能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次品,这就是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又知道些什么?

四、巩固运用,深化策略(优化)

出示课件:

1.有10瓶水,其中有9瓶质量相同,另有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称2次有可能找出来吗?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3.在12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秤,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师:题中哪些是关键词?各是什么意思?

生1:“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

生2: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盐水或者次品。

师:对!“至少”也就是要求我们用最优化的策略来称。这就要求我们在称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即要考虑到天平秤平衡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天平秤不平衡的情况。

师:个人单独尝试后到黑板上来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分法。

生1:分成3份,10(3,3,4)――3(1,1,1)(师板书)。

生2:也是分成3份,即:15(5,5,5)――5(2,2,1)(师板书)。

生3:仍然把它平均分成3份,12(4,4,4)――4(1,1,2)――2(1,1)(教师板书)。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用优化的策略,简洁地说一说称的过程。

课后反思:

1.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找次品”策略的可操作性。

在日常生活中,虽说学生对“次品”这一概念并非一片空白,会从平时家长的一些谈话中有所耳闻,但都停留在字面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因此,我的课堂教学便从“次品老师”引入课题,并且对次品做详细的介绍,接着出示三瓶木糖醇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找出少装了两颗的那瓶呢(也就是次品)?W生回答“可以称称看”在让学生操作实验、亲手称一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3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用秤称一称找次品的表象,建立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简单策略。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采用的归纳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本课首先从所测物是3的倍数中找次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数学分析模式,完善“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然后再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图示、文字列表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分析,得出“找次品”的多种策略,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感知5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秤时策略的简单多样化,还是让学生“感知9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18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称时策略逐渐多样的各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找次品”策略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从而为学生后面总结规律优化策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总结规律,让学生深化“找次品”策略的最优化。

体会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这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课设计了两个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规律。首先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第三、四两列数据之后提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是“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然后再让学生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第三、第五列,“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称的次数就越少”“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教学实录篇8

关键词: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实录反思

1.设计思想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认识、学习金属钠部分性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因此备受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3],然而,实验中由于钠与水在接触面反应有气体产生,由“钠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直接得出“钠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4―6]值得商榷,基于此,我进行了实验探究教学。

2.课前准备

教师、实验员准备以下相关材料:

(1)药品、试剂:金属钠(绿豆粒大小保存于煤油中);蒸馏水;酚酞。

(2)实验仪器、用品:小烧杯;25mL量筒;25mL酸式滴定管;表面皿;镊子;滤纸。

说明:以上仪器、试剂、用品等各按两人一套准备,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3.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组织并指导学生有序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整理、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所观察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可能原因。

教师:思考、讨论“由钠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直接得出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学生:不太合适,因为钠非常活泼,遇水即在接触面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气体对钠球产生一种向上的推力,钠处于水面上不完全是水对钠的浮力大于金属钠的重力的原因。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确定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呢?

学生:查数据。

教师:影响物质密度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学生:温度和压强。

教师:金属钠的密度[7]:20℃,0.971g・cm-3;水的部分密度表:

教师:对于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来说,气压对其体积影响不大,所查数据未标明气压。

[演示实验]演示20℃的金属钠投入到82―85℃的水中反应实验。现象:金属钠投入到水中的瞬间浮于水面非常剧烈的反应,多次实验最后均发生燃烧。实验表明,忽略金属钠投入到水中瞬间,金属钠温度的变化,尽管当水温大于82℃时,水的密度小于20℃时金属钠的密度,然而金属钠投到水中的瞬间并没有沉于水面以下,证明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对金属钠浮于水面的作用。

教师:结合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思考精确的金属钠密度是如何获得的呢?

学生:最好在无水、无氧的环境下测定,因为金属钠在室温下容易与水或氧气发生反应,从而影响金属钠的质量、体积的精确测定。

教师:简单介绍一个无水、无氧条件下的有机实验装置,连接的氮气或氩气气球,反应溶剂的无水处理,此实验对测定金属钠的密度有什么启示?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测定金属钠的密度可以在氮气或稀有气体的氛围下进行,并对用到的液体进行无水处理;装置太小,无法将仪器放入进行操作。

教师:展示烧杯、量筒和滴定管。

学生:通过观察三种仪器的分度值来得知精确度最高的是滴定管。

教师:图片展示手套箱,介绍手套箱概念,即:手套箱是将高纯氮气或惰性气体充入箱体内,并循环过滤掉其中的活性物质的实验室设备,介绍其仪器结构和功能:对O2、H2O及有机气体的清除,广泛应用于无水、无氧、无尘的超纯环境,操作功能:对温度、气压控制等,讲解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除去溶剂中的氧气,加入干燥分子筛的方法除去溶剂中的水。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图示仪器,讨论金属钠的密度精确测定主要程序。

学生:首先对所用溶剂进行无水、无氧处理,然后将试剂、仪器放入手套箱,通氮气或稀有气体,调整温度为20℃和压强一个大气压,戴上手套进行操作,广口瓶内取出钠块,擦干切去氧化层,放入小烧杯在电子天平(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上精确称量,再将钠块放入装有一定量煤油的滴定管中,观察滴定管内液面变化,计算出钠块体积,进而计算出该条件下金属钠的密度。

学生:整理本节课收获:观察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现象,认识了金属钠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探究了“确定金属钠密度小于水”的关键因素,了解了活泼金属的密度测定可以在手套箱内完成。

4.教学反思

通过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观察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而且探究了“确定金属钠密度小于水”的关键因素,即需要在同温同压下,分别对二者的密度进行测定。结合金属钠密度测定的外界影响条件,加深了对金属钠的部分化学性质的认识,此探究实验也有助于理解以后学习中遇到的“尽管金属钠密度大于乙醇,然而乙醇与钠反应的过程中钠粒会在其中上升”的现象,学生深入思考的态度得到了培养,遗憾的是:首先,没有查到不同温度下金属钠的密度,所以金属钠与82―85℃的水反应演示实验比较粗略;其次,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学生未能亲自在手套箱内完成金属钠密度的测定,然而本次探究的意义并非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而重在深入思考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凯航,陈迪妹,元立亭.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5.

[2]曹广雪.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2011,(2):64.

[3]刘文明.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26.

[4]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0.

[5]姚子鹏主编.高级中学课本化学拓展型课程(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7.

[6]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3版,:795.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范文 下一篇:忠诚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