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时间:2023-12-01 11:57:31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1

关键词:想政治教育 突发性危机事件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33-02

一、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负面事件,它可以由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所引发。概括来说,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以及其后果对主体与社会具有危害性等特征 。由于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首要特征是突然性。其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校的决策、教师的行为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成为导火索,是学校和老师措手不及。诸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公寓发生火灾,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应对知识,遇事慌张,不冷静思考,4名女学生慌不择路,从6楼纵身跳下,4人当场死亡,酿成近几年我国高校中最惨烈的校园意外事故。

2.传播性

高校文化组织元素具有开放性、人文性,高校主体是意识独立、知识广泛的热血青年,其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有着超强的新信息接受能力,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动态。21世纪,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网络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得到普及。当高校发生突发危机事件,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出去,触发某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后果将会更加的严重。基于事件的突发性,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整体情况把握有限、极易形成盲目、从众行为,导致,使突发危机事件的传播迅速扩展,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3.破坏性

突发危机事件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产生危害性的负面事件,具有破坏性。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在高校中发生,不管性质如何,教师、学生都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特别是青春后期的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缺乏、做事易动感情、人生阅历不够深厚,遇事慌张。学生可能群聚在一起,共同关注事件的发展态势,这种群聚行为从宏观上说会扰乱整个学校的秩序、教学管理等,还会波及社会,对外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破坏强度是极大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高校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的作用

1.建立预防教育法

建立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重在学校进行预防教育,建立预防机制。十六届六中全会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写进党的文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功能的强调与重视。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做好提前预防、防范措施,建立学校预防机制,且出现突发危机事件苗头的时候,学校就应建立预防机制,避免学生参与,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扩大。健全学校的教育预防机能,一是发现问题,及时、准确的公布有关信息,借助媒体设备健全信息公布机制。二是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文化场地、文化活动建设,同时健全学校监督机构,及时反映危机问题,以便第一时间处理。

2.预防认识的偏差

高校突发性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危害极大。学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各项教育,应把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教育知识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要从多方面开展,如危机避免,防范意识,处理危机意识等应急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一是讲授法,构建学生法律法制观念,讲授法律和法规,使学生对法律形成一定的认识,避免在认识上发生偏执,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时避免违法违纪。二是心理治疗法,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因为家庭原因、遗传因素,青春后期学生心理转变等,潜伏在心理的困扰,得不到释放和得不到帮助的学生。因某些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成为下一突发事件的“导火线”。三是加强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忧患意识教育会被忽视乃至长期搁置,树立忧患意识刻不容缓,它是克服危机心理的助推器。

三、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

1.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的功能

为有效预防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是其预防途径之一。“思政课”是大学一年级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来说,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进行“思政课”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素养,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发展方向,增强其危机意思、忧患意识、责任感,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提高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免疫力和应急能力。诚如宣传教育,通过对已有典型案例的宣传,可观分析引起事件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及处理解决的办法,也可通过模拟突发危机事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举办宣传栏、宣传日。

2.制定预测与预控措施

当今,高校突发性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动态预测。入学要对特别的学生群体进行交流。如家庭原因,遗传,潜伏的心理疾病进行调查,建立备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关注潜伏的群体。进行思想动态预测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各种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如组建理论研讨会,教师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小组的讨论中必须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正面引导,进行宣传预防教育。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生心发展,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至关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舆论、制度等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预防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良好的校园舆论与正面的积极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扬善抑恶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约束要宽,行为的约束要高。

参考文献

[1] 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2

2、战略行动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来的突然,一时难于处理,或者处理程序复杂时要讲突发事件提上计划、行动日程。

3、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和方案。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不慌。

4、明确责任分工,操作步骤。首先要明确处理完这件事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由那个人去做,具体做什么,出现差错怎么办。

5、时刻跟踪事情的进展。有急手的事情,世间的事情瞬间万变,今日不知明日事,此刻不知下一刻的事,对事情的发展情况要紧盯不放,盯紧、盯住。

6、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立刻调整应对措施。突发事件犹如秋季野火,瞬间满山偏野烧成一缕缕青烟,事态变化,马上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事态苗头发生。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组织;信息沟通能力

引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也在日益增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对转型期政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突发事件的政府治理能力也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而处理突发事件的核心就是对突发事件中信息沟通的管理。有效提升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沟通能力,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获得公众认可。

一、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的含义和特点

沟通的外观是信息的传递,沟通的实质在于信息中所蕴涵的事实、思想、知识和情感等。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获得一致认同的有效方式,也是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突发事件下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各组织之间,组织与公众之间,组织与媒体之间进行信息收集、交流、传递、分享有关突发事件的活动。良好的危机管理基于有效的沟通机制。

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决定了危机状态下的沟通比一般沟通更具特殊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于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公众的稳定情绪,有限的获知真相的途径,出现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这就构成了信息沟通的不稳定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人们急于获知事情的真实性,所以危机沟通的第一反应很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组织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避免出现不利于危机管理的谣言发生。最后政府组织需要在危机发生后获得公众的信任,向公众公开最新的、最真实的消息,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阻止甚至隐瞒真实的信息,在这期间与公众的良好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间的沟通,完善信息报送、机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组织间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间的有效沟通与组织间的信息共享密切联系。如若组织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将导致危机中的相关信息不能共享,影响对危机的控制和管理。对信息的共享包括需要获得哪些资源,相应资源的获得渠道,应对危机安排哪些相关部门和个人去组织、负责、管理,以及及时沟通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但不同组织有其特有的职责和权限,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沟通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了解其他组织的功能运作,这有利于组织之间更好的合作,其次,制定联合计划,在同级部门之间设立信息通报制度,促进信息能跨区域、跨部门有效流动。

现阶段还应加强和完善信息报送和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及时报送突发事件的情况,确保信息畅通。明确信息报送主体的责任,对谎报、迟报甚至瞒报现象应追究其法律责任,还应加大对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公众及相关非政府组织发现问题的能力,实现信息报送的公众参与,解决信息报送主体单一的问题。要增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越级上报权,对信息越级的条件应作出更加详细明确的规定,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流通,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可减少信息上报的层次,加快信息流动的速度。针对突发事件时效性特点突出的问题,应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体系。层层审批后的信息通常会失去时效性,影响上下级以及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认识。

(二)加强组织与公众的沟通,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的策

略。组织与公众沟通的前提是获得公众的信任,真实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危机沟通所面对的公众可能包含很多团体,每个团体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应充分了解危机受众的情况,为危机打下坚实的基础。信任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以诚实与公平的方式去传递危机信息,公众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倘若以欺瞒、应付的心态,则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公众的信任,很容易出现公众与组织的对立局面。

与公众沟通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新闻发言人进行回应,选择合适的新闻发言人关系到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和印象。首先应具备一般发言人的基本素质,有足够的知识背景,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快速思考有效回答问题,能清晰表达和传递危机信息,并能处理复杂问题。其次,新闻发言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能有责任和能力对公众负责,获得公众的认可。

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法律和制度。美国总统约翰逊说过“在国家安全许可的范围内,人们能够得到全部信息时,民主政治才能最好地运行”。而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保证了政府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行为的有效进行。其次,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政府应在第一时间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运用各种信息载体和传播途径,向公众公开危机的信息,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难以控制的局面发生。最后,选择适当的公开模式,包括新闻宣传模式和公众信息模式。通过新闻宣传模式可以向公众传递面对危机的安全方面的知识,在危机发生后提供确保自身安全,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的方式方法。公众信息模式必须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前提,通过新闻会,真实的现场报道,向公众及时传递准确地危机信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三)加强组织与媒体的沟通,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在媒体高度发达与监督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政府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影响着危机处理的成效。危机管理中政府应有效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合理对其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政府为媒体营造良好的环境,媒体为政府提供舆论支持,在危机管理中实现双赢的局面。首先政府应增加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的渠道。危机一旦发生,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危机的信息,并与政府的信息作对比。因此政府应尽早的通过与媒体的合作,保证信息的传播渠道畅通,避免谣言的产生。其次,接受媒体的监督。不管是危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管理中,媒体对其全程的监督,跟踪事态的发展,关注最终结果,向公众传递政府的相关信息,有利于稳定民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府官员腐败以及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因此避免了危机管理中社会动荡问题的产生。最后,就媒体本身而言,应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对社会认知、态度、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向公众传递消极的信息。在报道中应及时向公众传递危机相关信息、危害程度以及伤亡情况,避免过多报道政府人员的一些与危机无关紧要的活动。

现在互联网、手机登新兴渠道已逐步成为危机沟通的主流媒介。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往往成为互联网新闻的头条报道。政府也会向公众手机以短信方式传递有关危机的预警消息。而现在微信、QQ、博客等通信软件的流行也加快了信息在公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所以政府应有效加强对此类传播渠道的管理。

及时跟踪并深入分析互联网舆情是新形势下危机沟通的必然要求,应加强政府网站的建立,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设立专门的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危机沟通的关键,应进一步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机制层面等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分析。网络、手机等传播渠道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并且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因此在危机管理中也应进行多媒体联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和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4

一、受众层面的策略——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引导

一方面,社会公众有知情权,一般而言,一旦突发性新闻事件发生,政府掌握的信息数量最大,也最具有权威,有义务也有责任及时公布信息,告知公众,避免谣言或者小道消息占据社会舆论的中心;另一方面,公众的原子化存在使社会公众是一群松散的“乌合之众”,一般情况下,他们个体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认识过于肤浅,大多数仅仅局限于“死伤多少人”、“倒塌多少房”、“损失多少钱”等情况,政府及时全面的信息,媒体的及时深度报道有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思想认识,有利于培养理性的社会公民,形成良性的社会舆论空间。此外,政府需要重视公民社团、学会、研究会等各种非政府组织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因为其非官方性与自组织性,更容易获得组织成员和社会的认可,因此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政府可以借助于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实现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解决突发性新闻事件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恐慌。

二、媒体层面的策略——互动关系的变化与重塑

媒体与政府要求一致时是合作关系,不一致时是竞争关系,在合作关系下,媒体是最好的大众传播手段,政府可以实现与媒体的良好沟通,通过媒体顺利传播突发新闻事件的详细信息,而媒体的社会威信可以使受众容易接受来自媒体的信息。在竞争关系下,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单一的严格管制,现代媒体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消解了这种传统方式的管制力,受众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取有关信息,而且管制状态下得媒体信息并不为受众所信任。因此,在竞争关系下,政府需要重塑与媒体的关系,改变过去单向度的管制关系,形成双向度的互动关系,不应该把媒体仅仅视作政府宣传的附属品,而应该将媒体看作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信息传播机制,使媒体成为“社会排气阀”,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宣传机器”。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时,使竞争关系在最短时间内转变为合作互动关系。当然,大众传媒是一种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强大工具,因此,除了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外,在形成互动关系的同时,政府需要对媒体加以适当控制,以制度强化媒体规范与管理。

三、政府层面的策略——应对机制的转化与变迁

事实上,政府在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中存在各种问题,如主动应对意识不强、缺乏媒体应对策略、处置失误导致整体被动、缺乏应对预案等等。因此,政府应该形成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整合策略。首先是态度上从被动处理到积极应对的转变,在思想上要摆脱恐惧与害怕的念头,积极主动,尽可能使危机转为契机。其次是策略上形成各种应对机制,如舆情管理机制、新闻应急机制、新闻机制、新闻规范代谢机制等。[2]最后是组织上应该形成行动预案,一旦出现突发性新闻事件,能够立即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形成应对危机行动小组,全面负责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直至事件结束后小组解散。

此外,在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危机管理者,拥有危机处置权,无论政府的准备工作多么细致入微,预先策略多么详细得当,政府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首要任务都是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社会公众与各类媒体的信任与支持,进而才能发挥各种应对机制的作用,妥善处理突发性新闻事件。而获得社会公众与媒体的信任与支持需要政府坚持三项基本的应对原则即所谓“三T”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 own tale)”、“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意味着政府需要及时提供丰富、真实与全面的事件信息并标明政府的态度与立场,使政府信息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提供全面情况”意味着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积极还是消极的危机信息,都要提供给社会与媒体,以真诚的态度与实际的行动赢得媒体与社会公众的支持。“尽快提供情况”强调危机信息的“第一时间效应”。因此,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引导舆论极其重要,一定要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抢占舆论主动权,使社会公众可以很快接受政府信息而无须主观猜想臆测,使媒体政府的新闻信息而不是其他来源信息。

参考文献:

[1]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年版,第6页

[2] 杨玉东.应对新形势下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方法[J].领导科学,2010(11)

作者简介:

韩晓静 (1982.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等。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5

内容摘要: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的常态性、连续性对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财政介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后从制度构建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 财政应对能力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客观必然性

(一)理论基础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国家为主体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实现其功能目标。事实上,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资管理和后勤设施保障,还具有提供行政救助的法定职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当事人往往丧失自救能力,迫切需要政府财政部门出面,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行政救助。

(二)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反应体制与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确保财政对于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是政府由产业投资主体向公共投资主体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是对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

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是财政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现代化防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看,资金的来源和保证性尤显不足。因此,面对逐步增加、永远存在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迫切需要在财政框架中建立应对能力。

(三)突发事件对财政运行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总量看,造成财政总量减收的主要原因是突发事件对社会总供求骤然地产生了收缩效应。一旦社会总需求扩张乏力,经济增长就要减速,从而会使财政收入增长受挫。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以及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度过难关,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突发事件的财政应对机制

合理界定我国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发展支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培育和完善市场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政府的这一特殊职能相适应,财政将在资源配置,以及制定、实施和宣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负有更多支出责任。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估制度。简单地控制支出和调整支出结构有可能会形成少花钱也少办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与之行使的职能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定期进行考核,真正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深化财政改革,完善支出管理。在健全的民主监督和规范的法制约束下,建立科学的支出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强化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并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资金,做到公开、公共、规范、透明,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分散采购、盲目采购、收取回扣等问题。

(二)建立财政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当今社会,危机的发生将是一个经常性变量。面对这一情况,应当构筑一个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财政法律制度为制定非常时期的财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可以大大缩短危机发生后再寻求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机构框架则为财政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智力支持和操作流程;风险预警为评估各种突发事件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提供标准,并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运行情况警示。

逐步建立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要建立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债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政风险预算及其评估制度,从制度上对地方债务加以约束、防范、监控和化解。对政府提供的各项措施、政策承诺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以免政府因财政能力的变化而导致言行不一,损害政府的公权力。

(三)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预备费的稳定功能。具体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以前,按照法律规定的上限提取预备费,而不论预算是赤字还是盈余;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每年安排的预备费,在当年没有突发性支出的情况下,或者用于突发性支出后的余额,不得用于其他预算开支,应进入预备费基金;扩大预备费基金的来源,如预算盈余、预算超收收入,原则上应进入预备费基金,不应用于追加其他的预算支出。

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和国债偿还基金。为建立稳固的财政基础,应考虑建立一笔专门的、稳定可靠的、可以连续使用的财政风险基金,该风险基金来源的构成可以参照总额预备费的提取办法在财政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它和财政后备基金共同构成财政安全的保护屏障。当然,考虑到通过偿债基金避免债务危机的方法,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选择建立国债偿债基金,以防后患。

参考文献:

1.梁争光.非典引出地方财政思考[J].财政研究,2003(9)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6

一、突发事件如何定位

在分析突发事件之前,实际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体育课堂上发生的什么样的事件才算是突发事件?如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突然有同学提出一个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算不算突发事件?当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的时候,有同学一言不发,是不是突发事件?又如当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时,有学生不小心摔倒擦伤了,属不属于突发事件?等等,我们该如何给突发事件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也就是说,体育课上发生的事件程度达到多大的影响才算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度”的把握,可以看做是突发事件定位的关键。所谓突发事件的“度”,主要是指影响程度。由此,笔者理解突发事件的时候,从字面上来看,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即“突发”与“事件”,也就是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体育课上突然发生的,同时,又是有前因后果的,称其为事件的。因此,那些由老师事先设计的事件并非突发事件,另外,只是体育课上出现的,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消极学习行为与态度,假如尚达不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性等都还构不成突发事件。因为,这种自我的学习态度或行为,对周围其他同学或整个班集体不造成一定影响,说明未达到突发事件的程度,也非突发事件。反之,便可视为突发事件,即非老师事先预设的,事件的发生达到一定影响度的。

二、突发事件源于何处

体育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度的事件被看作是突发事件,但突发事件源于何方?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什么有的观摩课会事先预设突发事件?其目的何在?如何正确认识突发事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突发事件的来源。它不能由老师事先安排,即便是为了在观摩课上要展示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采用这种方式也依然不妥。因为,事先安排的所谓的“突发事件”,老师已经事先有所知晓,已经不能算是突然发生的了,因此,即便是从体现老师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出发,预设突发事件环节,也已经毫无价值可言,也就是说,根本看不出能力的大小,甚至是否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令人疑惑。由此,作为突发事件一定是课堂上偶发的,而非事先设计的。但是,突发事件本身,既有可能源于老师也有可能源于学生,还有可能源于场地器材等课堂内部环境,甚至有可能源于课堂外部环境,如其他班级课堂的影响、天气的影响等等。对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分析如下:

(一)源于课堂内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体育课堂之内的环境因素有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主要教学因素。各因素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引发的可能性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

1.教师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角色来定位,实际上,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依然有可能会引发出某一突发事件。如老师组织不当,口令不完整,或口令错误,出现意料之外的全体学生行动错误的教学场景,甚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扭转局面,影响到了教学的正常进程。当然,这种情况也是老师不期望看到的,但确实发生了,归其原因又是老师的因素所致,因此,我们就不能忽视教师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教师本身也要关注到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正确无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尤其是将错误发生率尽可能降到最低。

2.学生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上的突发事件有一部分可能是源于学生,有的是一个学生所为,有的是多个学生集体所为,而且,突发事件的类型也非常多元,有的是因调皮捣蛋思想在作怪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或故意性;而有的是未曾意想到的突发事件,如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出现安全事故。还有的是,以一个同学为主,其他同学积极响应的突发事件。如体育课上有一个同学要求见习,紧跟着有3、5个同学一起提出同样的要求,实际上,很有可能这部分学生根本不是真正需要见习的学生,而是,利用见习之机离开课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群体既没有“见”也没有“习”,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见习生,但对于一节体育课来说讲,又是老师所未能预料的,尤其是老师事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准备按照一定人数分组练习,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打乱老师的计划,而不得不另做安排。除此之外,体育课上因学生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还有很多,如老师刚做完示范以后,一位同学发现老师的示范不是十分标准或优美,主动上前接过老师手中的球,重新给同学们做示范,老师感觉很是尴尬且不好收场。这样的事件,老师或许也未能预料等等。实际上,体育课上大部分突发事件都与学生有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突发事件还是由学生引起的,基于此,要想避免体育课上出现不情愿看到的突发事件,就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并在教学设计阶段,深入地做好学情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环节要能够有所预案,力争将负面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度减少到最低限度。

3.场地、器材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都需要场地,且大部分的体育课都需要器材,因此,因场地、器材而引发的突发事件也不可轻视。因为,此类突发事件大都与安全事故有关,即危险性会波及到学生的健康与安全。因此,这类突发事件,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有一节羽毛球课,对面两个同学在练习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的羽毛球“拍头”脱落被甩了出去,正巧扎到另一个同学的眼部,这种事件,尽管是两个同学练习中发生,但主要是由于器材本身的缘故所致。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上课之前老师对器材的安全检查是否充分到位的问题。又如,一节跳远课上,一位同学完成一次试跳,突然出现股骨骨折这一严重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沙坑场地长期受雨水冲刷变得较为坚硬,学生助跑急速跳起落地,再加上缺乏有效缓冲能力,结果导致骨折事件发生。之所以此类突发事件,更应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这类突发事件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学生调皮捣蛋或教师错误口令或不当组织而引发的事件,课前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是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二)源于课堂外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1.外班体育活动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由于受场地条件、学生人数的影响,一所学校很少有每次只有一个班上体育课的情况,往往都是两三个班,甚至更多的班级同时在一个操场上体育课。这样就难免互相干扰。假如在上课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应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关注,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但有时候是不太容易把控的。如一节跆拳道课,是在体育馆主席台上组织教学活动的,而馆内同时有其他两个班级在上篮球课,其中有一个班在组织同学们打教学比赛且较为激烈。对于跆拳道班来讲,时逢老师正在讲解示范,要求同学们席地而坐听讲观察,当老师讲解示范结束以后,发出“起立”,并提出练习要求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听而未闻”“视而不见”纹丝不动并全神贯注地观看别班的篮球教学比赛,此时,才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这一讲解示范的教学环节未能发挥作用,且又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活动。另外,在小场地上同时几个班一起上体育课时,由于事先缺乏沟通,体育课上两个班级会因占据场地的有利位置而发生冲突。如一个班级在一块较宽敞的场地上练习武术套路,而另一个班级要从该处跑过(耐久跑),结果就因未及时躲让而发生冲突,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也同样不容忽视。

2.气候环境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随时需要调整活动的场所或量与强度,有时,会因调整不及时或考虑不周全而引发事故,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不可掉以轻心。如在炎热的夏季上体育课出现的中暑事件,有的尽管没有因中暑而晕厥,但在十分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出现若干个学生精神不振、体力不支、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多数会与气候环境有关。另外,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偶遇下雨,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坚持锻炼,在雨点不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停止体育活动,结果就有可能因场地湿滑而出现摔倒损伤等情况。但是,这些因气候条件而引发的运动性疾病或运动性损伤,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三、突发事件如何防范与处理

体育课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有一些是可以事先通过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大可能地降低的,有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假如处理得当是可以减小其负面影响程度的。基于此,接下来谈一谈突发事件该如何防范和处理。

(一)突发事件的防范

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而言,还是要多考虑防范措施,尤其对于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突发事件更应加强防范,但如何防范呢?

1.强化责任提高防范意识

实际上,每一个老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担心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因为,一旦出现一例,将带来诸多的难以解脱的麻烦,当然,学生因不同程度的损伤更是深受其害。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任课教师应在体育课前、课中,乃至课后都要强化责任提高防范意识,也就是说,要首先想到去防范,既要充分还要细致,否则,就有可能因疏忽而引发伤害性突发事件。

2.勤于动手动脑降低事故机率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是传递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健康与文明的使者,当然,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在突发的伤害事故面前无动于衷,但被动的处理与主动的排除将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防范效果,需要老师勤于动手动脑。其中,动手是指,最好能够在课前对场地“看个遍”,对器材“摸个遍”。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安全事故遏制在隐患状态。如羽毛球拍破旧失修的是否考虑更换?跳远沙坑是否在课前松动平整?跳高课中发现海绵垫子歪斜,是否需要动手归位?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将能够发挥很大防范作用。所谓的动脑,就是指课前要对教材、场地器材、学生等有一个充分的考虑,要有预估能力,把有可能发生的伤害性突发事件充分的考虑周全,做好防范预案。同时,在课中,还要调动思维和充分想象,通过观察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以最大可能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大都需要老师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正确、有效地处理。当然,不同的突发事件因影响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有所区分。

1.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在众多突发事件中,有的是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一旦有这类事件发生,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老师是半个外科医生”的作用,尤其是对严重程度较大,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老师一定要冷静、机智、高效地处理。冷静,是要求此时此刻不慌张,要依然有章法,思维不紊乱,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安排得恰如其分。如考虑判断是否需要拨打120急救,是否需要通知校医急速赶到,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解除暂时性的晕厥症状等。机智,是要求判断正确,方法恰当,时机准确,一旦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万万不可因过度紧张而“思维短路”,要很机敏地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和采取最适宜的措施。高效,要求老师们选择的处理方案具有时效性,如对骨折的学生采取何种搬运方法才不至于带来更大的伤害,老师要能够掌握不同部位损伤骨折的搬运要求。再如中暑的学生如何应对才能规避更大的风险。总之,体育老师不但需要有防范伤害性突发事件的意识,在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面前也不能束手无策。

2.对中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有些突发事件对课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介于严重与轻微之间,但它的影响性有时已经足以对课的有效进行带来麻烦,对学生的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对中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虽不像严重事件那么担惊受怕和机智应对,但也不可过于放松。依然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确保课的有效开展。如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打骂事件,老师就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得过且过的冷“处理”,而是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当然,同为体育课上打架斗殴,不同学段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发生此类事件,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小学学段,可以用激励法,如当老师发现有两组同学因比赛出现矛盾争执时,老师采取“看哪一组同学先站好,站得即快又整齐”的方式,就有可能制止住这类突发事件。可对于正值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讲,有时这样的方式就显得效果微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需要反着来,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明显,假如一味地制止,就很有可能加剧学生争执程度。但反着来,或许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初中生发生打骂现象时,老师可以走上前去说:“刚才谁先骂人的,骂的什么?我听听是不是还不够狠;打哪了?是不是还不够疼?”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往往都会停止下来不再争执。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可以根据时机和火候施加教育,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导之以行的方式处理该类突发事件。

3.对轻微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体育课上还有些突发事件表现出比较轻微,对课和学生产生的影响都不大,但有时确实会影响到课的顺利开展,影响老师的教法实施,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效果等。因此,对轻微的突发事件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不可置之不理,放任之流,尽管它的影响的程度不那么严重或强烈。对这类事件,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对事件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充分的认知,是场地器材的缘故,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具体原因何在?并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如是否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友好与团结?诸如此类的分析判断以后,就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应对。如在老师讲解示范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出现听讲观察不集中现象,老师要能够及时观察并发现是否是由于其他班级的体育活动影响所致,紧接着需要想到并行动起来,让学生背对其他班级而提高注意力和关注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尽量避免只顾教而不顾学,只顾按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不顾学生在流程的各个环节学习的真实情况。再如,老师示范结束有学生主动挑战老师重新示范的现象发生以后,老师更应结合学生示范的效果给予该学生以肯定,提高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有挑战精神。同时,对老师来讲,也是一种鞭策,需要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否则尴尬将很难完全排除。总之,轻微的突发事件不能因影响程度不大而忽略之,因为,有些影响性虽小,但有可能会造成负面效应的积累,而加大影响的广度与深远性。

四、结束语

体育课上的突发事件,可以说会时有发生,由于其影响程度不同,老师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严重的、中等的,还是轻微的,只要是具有负向影响作用的,尤其是伤害性突发事件,都不可掉以轻心。可以说,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育老师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7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涉外旅游旅游突发事件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业,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稳定性。旅游突发事件是指在旅游业内外突然发生,并对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旅游突发事件包括旅游业内突发事件和旅游业外突发事件两种类型。旅游业内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和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利益链条上,如旅游三要素:旅行社、旅游交通、酒店住宿。旅游业外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旅游业外部,表现为宏观政治、经济背景或客源市场的改变。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有涉外旅游专业。该专业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群范畴,鉴于该专业的涉外性较强,其教学内容与专业群其他类似专业不尽相同。例如,旅游管理类各专业重要的两门课程《导游实务》和《旅游政策法规》都涉及了旅游突发事件的处理,但涉外旅游专业在基本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应侧重学习如何处置涉外旅游的突发事件,培养该专业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高层次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wWW.133229.cOm

一pbl教学模式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确定,具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barrows&tamblyn,1980)。而旅游突发事件处理的方式或策略,本身在处置程序和方法上不尽相同,在不违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从而找到比较好的或合适的解决办法,因此,对该专业进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培养的教学,采取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1)呈现问题情境。(2)研究问题。(3)重新研究问题。(4)交流与回报。(5)反思与评价。结合该教学模式在涉外旅游专业关于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

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情境,应该与本专业学生在旅游事务中所关注的紧密联系。除了教材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旅游突发事件,教师还可以列举工作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或亲身经历的旅游突发事件,以及社会上影响较大、媒体披露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如2009年10月14日,4名外国游客在桂林乘坐热气球丧生的事件;2010年8月23日,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而发生的流血事件;2009年4月13日,泰国政坛冲突升级重创泰国旅游业事件;2011年4月10日,桂林发生的游客与村民冲突、孕妇被推倒抢救无效死亡事件;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及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等。这些旅游突发事件案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复杂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学习过程保持更高的满意度,从而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和探讨做好铺垫。

2.发散性或创造性地研究问题

由于旅游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特别是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起来会更加困难。如何技巧性、艺术性地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就需要在教学上下更大的功夫。例如,2003年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冲击波,我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国内旅游业如何应对?因为本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酒店业、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市场营销部门等在发生该疫情后应如何应对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pbl教学模式下的“工作白板”操作方式。首先确定学习议题,然后制定行动计划,进而记录解决问题的想法以及亟待澄清的学习论题,在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重新组织学生探讨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方法和策略,以及这些处置策略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找出超乎标准答案的各种不同答案乃至最佳答案。

最后,再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汇报,或者进行辩论,让学生不局限于“盲人摸象”式的学习,从而对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策略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起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效果。

3.探究式的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提炼所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性的自评,反思自己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方法或策略的过程和结果,思考其他学生提出的策略的异同点,从而进行互评。另外,教师可在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基础上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小组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评估;同时,针对旅游突发事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空间。

二pbl教学模式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教学中的优缺点分析

通过笔者教学观察和调研,不少高校和中职院校针对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大量采取了案例法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案例法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因此,该教学模式在培养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处置旅游突发事件能力上值得应用和推广,进而也对其他方面的教学起到了借鉴作用。

该pbl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在针对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对旅游突发事件案例情境进行采集和提炼,这就对任课教师提高了要求,要求教师有从业的经历,能够提供旅游突发事件的真实案例,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案例。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参与到pbl教学模式中来,并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旅游突发事件的相关案例是pbl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该类型案例不管来源于教材,还是从业经历,乃至媒体报道的事件等,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都能从实证的角度有效地阐述教学内容。该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应该理解教材,进而能对各种案例进行融会贯通。采用该教学模式,能对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现场演习,能让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与旅游从业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提高他们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pbl教学模式的客体是学生,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在对该专业认知的基础上,若能让他们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的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满意度,能学会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则善莫大焉。

pbl教学模式尽管应用性较好,但同时也要注意该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课时量较大、知识量不足、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亟待提高、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局限,扬长避短,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教学,pbl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改进了知识传播机制,促进了师生互动,甚至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鉴于本专业的特殊性、涉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语言过关,综合素质过硬

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些涉外性较强的旅游岗位,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其较强的语言能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起来复杂和困难,所以需要该专业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要转变象牙塔式的外语模式,接触更多的领域,能用外语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外国游客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双语教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该专业学生要在课堂上的pbl教学模式中有意识地不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进而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2.转变角色,树立应变意识

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力争让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例如,如果我是旅行社部门经理、导游或司机,碰到旅游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同时,对于比较敏感脆弱的旅游业,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具备危机意识和应变意识。例如,教学设置中,恰逢上课时下暴雨,教师可以随机安排问题情境,旅游团推迟出游计划,计调和导游分别应该怎么做?

3.学会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下由于问题情境的提出,应该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旅游业是一个各行业链条高度联系的产业,处理旅游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清醒的大脑,果断干练的做事风格,同时也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参与其中,积极踊跃地发言,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4.加强修养,树立大局意识

本教学模式,除了培养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技巧性地甚至艺术性地处理旅游突发事件,还要培养其处理旅游突发事件的抗压、抗干扰能力,培养其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大局意识。并能够在处理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加强自身修养,顾全大局,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重,为涉外旅游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最新旅游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责任认定处理办法实用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

[5]田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对突发性事件能力培养的思考[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4)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篇8

1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的特点,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破坏社会稳定。从根本上说,突发事件具有负面本质,往往对民众情绪、社会安定、环境保护等产生不利影响。而如何把负面的东西引向正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振奋士气,引领社会前进,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随着我国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媒体作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要件之一,它的声音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取向,媒体要把“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关爱民生”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在突发事件中,不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审视问题,而是弱化社会责任,以获利为目的,以哗众取宠为手段,传播虚假信息,不但无助于事情的解决,而且推波助澜,贻害巨大。因此,媒体要加强自律,强化政治和社会责任,在危机中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桥梁。面对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应熟练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新闻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党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起到的信息沟通、指导生活等的重要作用。通过党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与及时性,从而更好地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以正视听,服务社会。

2“党报声音”意义重大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发性,因此,媒体的政治敏感性及反应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如果权威的信息不及时,谣言便会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这时候,“党报声音”及时出击,准确地向公众报道事件信息,便会化解谣言、稳定人心。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完善新闻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他以这一年新闻传媒对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为例,详尽地陈述了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信息公开的益处。他说:“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及时公布震情和抗震救灾情况,深入宣传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为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突发事件往往涉及面广,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各界会密切关注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此时,“党报声音”的舆论监督及导向职能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媒体通过及时、公正、公开地报道各级政府的决策、行动、结果以及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够对政府的处置突发事件行为及时与否、是否卓有成效、政府相关人员工作得力与否、政府相关人员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有无违规违纪行为等进行舆论监督,从而树立一个高效、为民的政府形象,避免群众的误解,获取群众对政府的理解,既有利于进一步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又促进了党群感情,进而促进社会稳定。

3勇于担当“向导”

反应真相和社情民意是媒体的基本职责,而引导、引领社会舆论则是媒体的重大社会职责。作为新闻媒体,应站在政治的高度、民生的高度、社会责任的高度,在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事实之外,应把握好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促进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并减少突发事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党报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舆论导向。首先,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做“透明”报道。过去有一种“担心”,灾难性事件的传播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形象。事实上,在以往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倘若主流媒体置若罔闻,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迟缓,或者隐瞒不报,致使新闻传播出现一个“真空期”,公众得不到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新闻信息,这种情况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极易引发更大的恐慌。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信息保障,党报要勇于担当,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在第一时间承担起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会恐慌的职责,让民众知道实情,让传言、谣言不攻自破。其次,要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做好“稳压器”。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应最大限度地为增进公共福利而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党报应有一种使命感,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体现“稳压器”的作用,即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进行说明,及时宣传政府的应急行动,消除民众的恐慌与疑虑。同时要充分考虑报道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民众与政府的健康关系。再次,科学解读事件,做好“变压器”。在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时,科学地解读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有利于人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事件本身,此时的新闻媒体,是“变压器”。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除了向受众及时准确地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外,也有责任通过媒体的引导,起到宣传教育、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抢占舆论制高点

上一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