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范文

时间:2023-09-25 11:34:48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1

大自然,神奇、美妙、美好,令人神往,勾起人无限的遐想。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竖起耳朵,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沙沙沙”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年轻的音乐老师—大自然正在给我演奏春天的赞歌—春雨。这首歌引来听众们一致好评,请看韩愈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甫也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千古传唱的名句……

大自然无疑是用春雨给原本毫无生机的春天添上了绿色的一笔。

转眼间,夏天到来了,这次,大自然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呱呱呱”池塘里的青蛙告诉了我答案,噢,原来是一幅幅景象,不是吗?“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树上的知了也纷纷卖弄自己的歌喉,叫声此起彼伏,用此来表示自己的欢乐之情大自然无疑为原本枯燥的夏天添上了热闹的一笔。

很快,我们迎来了金色的季节—秋天这时,大自然又为我们弹奏了一首落叶歌,风吹过,一片片落叶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不正在教我们要具有献身精神吗?田地里又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刷刷刷”的收割声,收获的喜悦写在了农民伯伯们饱经沧桑的脸上。大自然无疑为秋天添上了丰收的一笔。

寒风呼啸,我们迎来了一个白色的季节—冬天。雪花在空中打着旋儿,慢慢的飘落下来。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欢乐的笑声便是大自然谱写的一首欢乐颂。大自然无疑为冬天添上了欢乐的一笔。大自然的声音,充实了世界,点缀了世界,给世界带来了欢乐!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2

聆听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训练,除打开耳朵以外,需要用心聆听。当你用心聆听时,你会发现听音乐就像听朋友的话语,你可以感知话语背后作者的美好心愿,自然地被触动而有所感动,感受和音乐合一的美好。年纪愈小,接触到的音乐类型愈多,尤其听到韵律、音调丰富,对日后大脑成长帮助愈深。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少,怎样培养他们聆听音乐?

1.摸声音看声音

音乐是一种声波的传递,除了通过"耳朵"接收音乐,可以"摸得到"甚至"看得到"音乐。孩子们的好奇心强,在播放音乐时,让孩子伸出小手放在音响喇叭上"摸声音"。"哎呀,它在跳动。"、"我的手麻麻的"孩子们惊喜地叫着。随着音乐强、弱、高、低、快、慢变化,小手感受到不同位置地震动,真是太好玩了。还有更神奇的,将装有一层薄薄细盐的小蝶,放在音响喇叭上将音乐大声播放,小蝶里的细盐随着音乐震动而改变形状。通过"摸声音"、"看声音"的游戏体验,孩子们对音乐产生无穷的兴趣。

2.练习聆听脚步声

不同的人脚步声不同,有的轻巧、有的沉重、有的有力,妈妈的脚步声、爸爸的脚步声、爷爷的脚步声、奶奶的脚步声、老师的脚步声、小朋友的脚步声各有不同。玩游戏"听听我是谁",通过脚步声辨别人物。"我猜到了是老师的脚步声,穿着高跟鞋,哒哒哒。""这是小朋友的声音"孩子们兴奋玩着。"听钢琴模仿谁的声音?"小朋友在钢琴的伴奏下,模仿不同人物的脚步声,辨别那种声音是模仿大象走路、哪种声音是模仿小象。聆听交响乐《龟兔赛跑》中单簧管快速、灵巧、华美的乐句表现小兔活泼、俏皮,行走跳跃;大管浑厚、低沉的音色表现乌龟行走缓慢 。通过聆听不同的音乐形象,培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3.聆听自然的声音

自然界中风声、雨声、鸟鸣声,各种声音汇成一首动听的交响乐。在雨天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小雨窃窃私语、大雨哗哗唱歌,学习《小雨沙沙》,辨识钢琴描绘的雨声。在林中聆听小鸟欢快、活泼的歌声,欣赏《苗岭早晨》的美景,聆听《野蜂飞舞》。"呱呱呱"《小青蛙》的叫声吸引着孩子们,描绘自然界的美妙音乐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4.聆听孩子喜爱的歌

和孩子们一起聆听他们喜欢的歌,记录彼此对歌曲的感动和喜欢的歌词。比如有喜欢歌曲《拍皮球》,说这首歌欢快、活泼;有的喜欢《小苹果》它热情、节奏快,听着就想跳起来。和孩子们一起听他们喜欢的歌,分享快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友谊,师生成朋友,有老师的支持,孩子们对学习音乐兴趣更加浓厚。

5.聆听孩子自己的声音

能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歌声对孩子们说是件有趣的事,"谁唱的好,老师把他的歌声录下来,放给大家听。"孩子们积极准备认真演唱,当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录音机里播放出来,大家兴奋不已,"这是我唱的",通过反复对比,孩子们能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对学习音乐更加自信。

6.坚持聆听经典音乐

经典的音乐作品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当选择经典的音乐片段来聆听。如钢琴曲《牧童短笛》、《小狗圆舞曲》、手风琴独奏曲《野蜂飞舞》等每天坚持反复聆听,持之以恒地积累音乐养分。当他们听到音乐里的更多声音,眼前的世界会突然变得丰富起来,深刻感受到听的愈多,看到的世界愈不一样。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3

我喜欢聆听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那声音是那么细小,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地去聆听,才能听到。我不知道她要做什么,但我知道她是美丽的。

我喜欢聆听树木生长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慢,只有聆听才能听到。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长的那么慢,但我知道他会长得很大很大。

我聆听花开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微弱,只有静下心,细细地去聆听,才能听到。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长得那么美,但,我知道她会吸引更美的蝴蝶。

我聆听被关着的鸟儿的鸣叫,那声音是多么地凄惨,悲凉,只有聆听才能听得出。我不知道她有多的难受,但我自游地翱翔在蓝天,于是,我还给了她蓝天,让她去飞翔。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4

《森林的歌声》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昆虫、动物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令人身临其境于大自然中,乐曲生动地表现了森林里面热闹、欢快、融洽和温馨的场面,可爱活泼的小精灵们―树蟾、秧鸡、山羌、腹斑蛙、枭、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乐曲中各段旋律的出现顺序是:a-b-a-b-c-a。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且通过有效的聆听和引导,激发学生对和谐大自然、生态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音乐旋律的记忆,同时悄无声息地培养学生为乐曲配伴奏、用肢体表现音乐的能力,自主聆听、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知识与技能:比较轻松地辨认各段旋律,听出各段旋律的顺序,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各段音乐,并且能从乐曲中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与记忆,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记忆各段旋律及出现的顺序,感受、体验和表现乐曲,鼓励学生参与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各段旋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电脑、课件、碰铃、串铃和五彩皱纹纸条。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 话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小动物?

(学生回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爱心呀,都很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小动物的图片,我们来做个游戏,当你看到什么小动物的图片就去模仿这个小动物的叫声,怎么样?

生:好。

(二)模仿游戏

播放图片,学生们很轻松地模仿了猫、狗和小鸭子的叫声,逐渐引出腹斑蛙、秧鸡、枭、飞鼠、山羌和树蟾等陌生的森林小动物图片。

师:除了猫、狗和小鸭子外,其余的都是森林小动物了,别说同学们不熟悉,老师对它们也比较陌生,更不清楚它们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同学们有兴趣了解它们的声音吗?

生:有。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走进属于它们的大森林,它们会用美妙的歌声来迎接我们。有个小小的要求,聆听完乐曲,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仿佛听到了谁的歌声?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模仿游戏则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互动活动也巧妙地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模仿游戏还自然地导出欣赏乐曲《森林的歌声》,乐曲充满了神秘感,大大激发起学生的聆听热情,为完整聆听乐曲做好铺垫工作。

二、自主体验,自主表现

(一)初次完整聆听乐曲《森林的歌声》

播放乐曲,学生闭眼聆听。

设计意图:音乐是通过声音传递给听者的,所以要全神贯注去聆听方可真正走进音乐的海洋,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音乐内涵。此处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乐曲,不仅表现了对学生自主感受音乐的尊重,使其不受外界视频资料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展开音乐联想的翅膀,自由地遨游于音乐的世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

(二)谈 话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在乐曲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谁的歌声?大胆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的音乐想象力比老师的还要丰富。是的,老师也听到了一些小昆虫的叫声,美妙的音乐中掺杂着小昆虫和小动物们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清新又欢快的森林夏夜,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下面这一段你还有印象吗?

(三)分段聆听、哼唱,并自主选择学具表现各段主体旋律

1.教师在钢琴上弹奏a段旋律,学生聆听一遍后随琴轻声哼唱,要求声音要轻巧、活泼。(多媒体展示a段主题旋律乐谱)

旋律a

师:这段旋律是怎样的情绪?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略)

师:对,这段旋律轻松活泼,但又不失平稳安详。老师这里准备了三件学具:碰铃、串铃和皱纹纸条。你觉得哪件比较适合表现这样的情绪?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学生回答略)

师:从听觉上判断,碰铃的配乐似乎更为和谐。那么我们第一组的同学拿起碰铃为第一段旋律伴奏,其他两组的同学轻声哼唱,好吗?

学生用碰铃配奏a段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和体验是记忆音乐最好的办法。通过聆听a段旋律,巧妙地让学生熟悉这一主题,并且通过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自主选择学具来更好地表现a段旋律,给a段旋律做了一个“标记”,为下面听辨各段旋律的顺序打好基础。

2.教师在钢琴上弹奏b段旋律,学生聆听一遍后轻声随琴哼唱。(多媒体展示b段主题旋律乐谱)

旋律b

师:这段旋律是怎样的情绪?又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略)

师:是的,这一段随着上行、下行旋律的起伏波动,把小动物们的活泼俏皮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这里还有两件学具:串铃和皱纹纸条,你觉得哪件比较适合表现这样的情绪?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学生回答略)

师:从听觉上判断,串铃的配乐似乎更为和谐。那么我们第二组的同学拿起碰铃为第二段旋律伴奏,其他两组的同学轻声哼唱,好吗?

学生用串铃配奏b段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b段旋律,巧妙地让学生熟悉这一主题,并且通过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自主选择学具来更好地表现b段旋律,给b段旋律也做了一个“标记”。

3.教师在钢琴上弹奏c段旋律,学生聆听一遍后轻声随琴哼唱。(多媒体展示c段主题旋律乐谱)

旋律c

师:这段旋律又是怎样的情绪?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

(学生回答略)

师:的确,这段旋律随着节奏的拉宽和音区的提高,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里的小动物个个都精神抖擞、载歌载舞,此时,你想怎样表现音乐?

生:甩起皱纹纸条,跳起来、唱起来……

师:那好,第三组的同学甩起皱纹纸条,舞动得尽可能美一些,跟上乐曲的节奏好吗?

生:好。

师:其他两组的同学还是轻声哼唱,可以吗?

学生舞动皱纹纸条表现c段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完c段旋律,并且通过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学生选择舞动皱纹纸条表现c段旋律,给c段旋律也做了一个“标记”。通过以上三个音乐感受和实践环节,绝大多数学生对乐曲的各段旋律形成了记忆,同时适时地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四)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师:如果完整地聆听一遍乐曲,同学们还能分辨出是哪段旋律吗?

生:能。

师:好,我们先来静静地聆听一遍,在心里告诉自己听到的是第几段旋律,应该用什么学具去表现它,待会我们再来挑战自我,完整聆听并用自己的学具分别表现各段旋律,可以吗?

生:可以。

播放乐曲《森林的歌声》,学生闭眼聆听。

(五)表现乐曲

师: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老师相信大家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的学具来表现各段旋律。来,拿起我们的学具,准备开始。

播放乐曲《森林的歌声》,各组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学具表现各段旋律。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不仅在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和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以上教学环节在尊重学生个体对音乐感受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乐曲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注重了过程,强调了方法,不流于形式。

(六)排列各段旋律出现的顺序

师:同学们对乐曲的各种表现真可谓锦上添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森林的歌声》。现在请你们按照a、b、c三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一下,谁来试一下?

生:a-b-a-b-c-a。

师: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同学们真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由于音乐教育多体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过程即目的。从教学方法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各个有效的教学环节,学生充分走进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分析音乐和创造音乐,轻松地辨别出各段旋律的顺序,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四、拓展与延伸

(一)总结评价

师:告诉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略。

设计意图:自评对于学生来说会更深刻也更有针对性,对于今后的自我完善具有实效性。

(二)拓展延伸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到通过聆听《森林的歌声》,对于森林里的小动物和美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当你看完下面这两张图片,不免会为它们担忧(多媒体展示砍伐后的森林图片)。

师:如果人们无限制地砍伐树木、破坏森林植被,我们以后还能听到这样动听的森林歌声吗?

生:不能。

师:生态环境不容人为破坏,我们有义务做个生态环保志愿者,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让我们的家园到处风景如画,同学们能积极做好宣传吗?

生:能。

设计意图:本课的拓展延伸旨在通过音乐形象的联觉引导和教育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珍惜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体现了音乐课的德育功能。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亮点

作为欣赏课,这节课做到了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通过反复有效的聆听,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遨游于音乐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和授人以渔,使学生能够喜欢聆听音乐,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新课开始模仿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自然地导出新课,通过悬念式的导入,更加引人入胜,有兴趣聆听乐曲、寻找答案!可谓是一举多得。

《森林的歌声》旋律简洁质朴,通过新颖、巧妙的教学方法(分段聆听、哼唱和选择学具表现各段旋律),让学生将各段旋律的音乐形象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各段旋律产生了较深刻的音乐记忆,并非浅显地聆听音乐。

本课拓展延伸部分并未选择其他音乐作品,而是适时地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很自然地完成了音乐的教化作用。相信对于学生来说,这节课让他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

二、存在的不足

个别同学在分段表现乐曲时,因为比较激动和兴奋,表现得有点过头,把握自己那段旋律的表现时有点失误。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5

在低年级唱游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欣赏曲供学生聆听,曲目包括了中外经典的管弦乐作品,打击乐曲,现代流行曲等。可以说音乐欣赏是一种“品味”的审美,如何教会学生去“品味”这些音乐,最基础的就是首先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聆听习惯,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缺乏静心聆听音乐的自觉性,聆听音乐的时间也比较短,注意力容易转移,有时候即使借助媒体的帮助,留给学生的也往往是画面的精彩,而不是音乐本体了,因此造成聆听效果不佳。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聆听伴随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始终,让聆听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来服务,让学生持久地养成一种好的聆听习惯,从而有效地实现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

一、情境的创设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注重聆听,感受音乐,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前提。享受音乐就必须有一种美的氛围,因此想让学生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教师在创设音乐情境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和欣赏音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天性,对一切新鲜的有趣的美妙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探索的热情。所以聆听教学中的创设聆听——“导入”十分重要,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有效地导入也是指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前提。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

欣赏课本身就比较枯燥,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增加他们的聆听兴趣。为了培养“聆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聆听”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它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童趣的布置,给学生创设一种“聆听”的心情;教室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的挂图也能引发学生“聆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音响设备,可以提高学生“聆听”的质量。让他们更真实地进入音乐的意境。对学生聆听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诱导,教师的人格魅力十分重要。音乐教育不是理论的说教,而是长期渗透的攻心教育,通过共鸣达到情感变化。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份和谐的人文情境有利于学生聆听兴趣的培养。

二、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的、有目的地聆听

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训练。所以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可以是教师范唱,也可以是听音响。但目的都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聆听,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聆听的次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的、有目的地聆听,不能单纯的重复播放,每一次的聆听都要逐步提高要求,而且目的要非常明确,分层的聆听,教师设计难度依次提升,这样聆听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特别是在欣赏课时这种分层聆听显得格外重要,让学生静心聆听,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音乐中找答案,在答案中去感知,在感知中去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光要有细心,更要有恒心。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和能力。

三、学生更要重视相互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使心灵进发创造性的音乐。聆听音乐时,当学生和乐曲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时,音乐就走进了他们的心里。情动了心弦,便溢于表,这时学生体验到了聆听所带来的美的感受,他们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歌唱是最易表现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唱歌曲时,应培养学生相互聆听,以避免学生在情绪兴奋激动时大声忘我的歌唱,以至于忽略周围的声音。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听”的能力训练,注重相互聆听,听教师的范唱、钢琴的旋律、还有同学的声音,增强学生听觉感应力。让学生在唱中听、唱中想、唱中练从而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演唱。为了学生更好的有效地掌握歌曲,教师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唱形式,比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演唱形式的印象,参与其中,而且可以让学生更专心地聆听,关注师生所唱乐段与乐段之间的衔接。遇到难点范唱时,教师对比范唱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要重视相互聆听,引导他们不仅能做个歌唱者,还能做个文明的听众。养成专心聆听他人的演唱、倾听他人的发言、欣赏他人表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接纳和欣赏他人的好品质。

四、培养学生聆听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想要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来享受音乐,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聆听。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有效地聆听,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犹如如鱼得水般畅快欣喜,让音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孩子的血液里,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音乐,要让学生主动地再生活中来聆听、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凭借生活积累音乐元素,凭借音乐表现生活内涵。这是音乐教学的境界,也是音乐教学的追求。因此,要拓展学生音乐的教学天地,拓宽音乐学习的渠道,让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去欣赏生活中音乐的画面,以灵通的耳朵去寻找去聆听生活中音乐的声音。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感受到音乐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6

[关键词]音乐课 聆听艺术 聆听步骤 创设聆听 分层聆听 相互聆听 主动聆听

学习音乐,首先要学会聆听。聆听是通向音乐的桥梁,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步入音乐天地的阶梯。因此,聆听教育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注重聆听,感受音乐,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来享受音乐呢?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聆听伴随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始终,我把聆听这一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创设聆听、分层聆听、相互聆听和主动聆听,让聆听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来服务,让学生持久地养成一种好的聆听习惯,从而有效地实现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

一、创设聆听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注重聆听,感受音乐,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前提。享受音乐就必须有一种美的氛围,因此想让学生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教师在创设音乐情境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和欣赏音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天性,对一切新鲜的有趣的美妙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探索的热情。所以聆听教学中的创设聆听——“导入”十分重要,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有效地导入也是指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前提。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

例如:我在欣赏杨小望素华老师执教的湘教版四年级《春晓》一课中,在开课时望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精彩的课件,她用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然后用自己动听的声音解说在春天里人和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春天大自然的景色,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很快地融入音乐情景中。这种创设的聆听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学生情感和音乐作品有了“共鸣”。他们也能更好地去理解、感受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与时间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密切相连。舒缓的节奏使人心境平和,密集有力的节奏使人情绪跌荡。我在教长江版一年级下册《艺术》教材第三单元的《好个长鼻子》一课时,首先我播放歌曲《小象》,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愉快地走进教室,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然后让学生在不知道课题的情况下听管弦乐《大象》和《小象》,让学生通过节奏的不同对比分析音乐:你们听了音乐后感受到了哪里?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聆听,能很快的说出乐曲的不同,并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分层聆听

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训练。所以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可以是教师范唱,也可以是听音响。但目的都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聆听,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聆听的次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的、有目的地聆听,不能单纯的重复播放,每一次的聆听都要逐步提高要求,而且目的要非常明确,分层的聆听,教师设计难度依次提升,这样聆听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我在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蝈蝈和蛐蛐》这课时,由于这是一首戏歌,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说唱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学生对这样的音乐旋律不是很熟悉,所以我通过三次(和京剧的对比找不同处、说出故事、找出印象最深处)不同地分层聆听,让学生熟悉音乐并喜欢音乐到最后能吸引他主动的学习音乐,如此反复聆听、对比、演唱,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学会了正确的演唱,提高了鉴赏能力,也让学生在不断的聆听中学会了歌曲里出现的休止、倚音、唱腔等要学习的基本音乐常识。有些乐感好的学生还能简单的哼唱几句了。

特别是在欣赏课时这种分层聆听显得格外重要,让学生静心聆听,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音乐中找答案,在答案中去感知,在感知中去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光要有细心,更要有恒心。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和能力。

三、相互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使心灵进发创造性的音乐。聆听音乐时,当学生和乐曲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时,音乐就走进了他们的心里。情动了心弦,便溢于表,这时学生体验到了聆听所带来的美的感受,他们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歌唱是最易表现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唱歌曲时,应培养学生相互聆听,以避免学生在情绪兴奋激动时大声忘我的歌唱,以至于忽略周围的声音。

总之,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式,让学生的耳朵真正地灵活起来,就像金海心的歌中所唱:“让阳光把耳朵叫醒。”那么,就让教师用音乐这道阳光把学生的耳朵叫醒,让美好的音乐住进学生心里。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7

关键词:情景教学;兴趣;聆听;教学模式

一、“好听”——让优美的旋律感化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一门主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艺术。音乐作品在驱动和感化学生等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的出现,仿佛是具有魔力的宝盒一样直抓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思维受悠扬旋律的牵动,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无法自拔。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那些经典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符合小学生感知特点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堂欣赏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还能达到一定的情感共鸣。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如同置身于安静的如诗如画的江边,跟着旋律的不断变化,情绪也应该不断起伏,最后归于平静。在这样的美妙音乐下,学生的情绪可以被牢牢地牵制住,触动他们心内的那根弦,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心灵在美好的音乐中得到感化与熏陶。

二、“会听”——练就一双音乐的耳朵

真正要听懂音乐,还需要练就一双为音乐而生的耳朵。对音乐的种种情感反应,都是通过培养聆听习惯来实现的。学生要用耳朵去辨别乐器,校正音准和音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聆听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音乐课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几名同学蒙上他们的眼睛,然后老师放一些乐器的声音,让他们来猜乐器。在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让学生来分析每段的情感与情绪。以音乐的角度来分析曲子,让学生通过对音素的比较和分析来更好地聆听音乐,提高音乐的听觉欣赏能力。

三、“听好”——奇特的音乐想象力

提高小学生的听觉欣赏能力,奇特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它与绘画和雕刻有极大的区别。它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必须通过奇特的想象力将音乐中那种无形的情感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具体的物象。因此,为了更好地聆听,就需要让学生拥有奇特的想象力,让同学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想,与音乐为友。比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时,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向同学提问:“这首曲子中你都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动物的歌声美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回答,然后去描绘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脑海里所出现的画面,最后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动物的声音作为结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听觉欣赏能力便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与进步。

四、“多听”——利用通感来转移感情

通感可以将人类的五官相互链接。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这五种感官虽然在表面上互不连接,其实感觉却相互连通。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通感的移情作用,让学生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具体方式可以是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或文字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这样可以极大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比如在聆听蒙古族音乐《天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去用文字或者画画的形式来描绘蒙古草原的美景。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去感受蒙古草原。用画图的方式去勾勒蒙古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与好客。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感官之间的移情通感作用,深入地了解音乐。让学生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魔力与魅力。

五、“兼听”——聆听音乐的多样化

培养听觉的欣赏能力,不能单一地聆听一种音乐,要去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将自己的耳朵锻炼成能够兼听古典、现代、通俗、乡村的耳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多听,兼听的能力,让学生在各大音乐中互通有无,体会音乐的真谛,感受音乐的魅力。只要我们去聆听更多的音乐,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鉴赏水平。就能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中去感知音乐,与音乐同行。

总之,培养聆听的习惯和提高音乐听觉欣赏水平是所有音乐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这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地带动学生的兴趣,也需要学生充分配合老师的教学。小学音乐课堂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孩子以后的音乐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听中有所感,感中有所悟,悟中有所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让学生在听觉欣赏中去领悟音乐带来的奇妙感。

参考文献:

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篇8

关键词: 聆听音乐 音乐鉴赏 能力培养

一、聆听什么

新的学期,翻开教科书,映入眼帘的是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题――学会聆听。聆听,多么让人心情舒畅的词语,它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欣赏到鉴赏的升华。鉴赏音乐从听开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要强化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就要学会聆听。

聆听什么?在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春天的鸟鸣声,夏天的雷声、雨声,……这些都是音乐吗?不,声音是自然界的产物,音乐不是自然界的而是人为的。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就让学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应当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热爱音乐,为音乐倾倒,用音乐丰富生活,用音乐美化人生。我们要聆听音乐。

二、怎样聆听

聆听美妙的乐曲,并不亚于诵读精妙的文章,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可谓浩如烟海。怎样聆听音乐?

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聆听音乐,要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知识。这就好比读书要识字一样。音乐的表现离不开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要素。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各种音乐语言、各种音乐结构和各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只有具备了这些音乐知识,才能理解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在乐曲表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

如在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我先让学生聆听第一主题音乐,不断提醒学生聆听音乐节奏、速度、音色和力度等的变化,从中我们听到节奏紧凑、速度欢快,由琵琶奏出主题音乐,经过几次反复,将主题逐步展开并加以深化。随后,以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展示到最后小提琴加入,音乐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乐曲越来越欢快和热烈,生动地刻画了两位小姐妹天真、活泼、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和她们辛勤放牧的生活情景。再聆听第二主题音乐,强调学生聆听乐曲的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从中明显感受到节奏缓慢、旋律优美而抒情,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两个主题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学生运用已知的音乐要素感受和理解了音乐。

2.聆听音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并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兴趣是热爱音乐的基本动力。优秀作品的音乐形象是从某民族、某地区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对于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学生,或对此作品的生活环境不熟悉的学生,就难以产生共鸣而欣赏音乐,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上引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在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教学中,第二主题音乐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抒情性旋律,旋律中不时展现三度颤音的特色技巧,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播放了一段蒙古舞蹈,学生在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中感受了蒙古族的特征、民族风情,理解了蒙古长调的特色和主要乐器马头琴,加深了对作品《草原小姐妹》中第二主题音乐的印象。

又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我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他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是因为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特别是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但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他在耳聋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九交响曲》,首演那天,他听不到掌声,通过眼看到人们热烈鼓掌的场面,这时学生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此时借助音响,将乐曲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随着乐曲,进入思索状态,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贝多芬当时的创作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

3.聆听音乐,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氛围,作为一种情感性教学环境,在特定的区域里,发挥一定的牵引导向和暗示作用。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非常重要。

如在每次上课前,播放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音乐会或影片片段,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音乐的氛围,从而自觉进入聆听。在此基础上,引用各种丰富的导入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相应情景,从聆听中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

4.聆听音乐,注意循序渐进、化难为易。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欣赏难度可想而知,可从一些简单的作品开始聆听,循序渐进,最后化难为易。

视听结合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欣赏方式,在聆听《长江之歌》时,播放长江那气势磅礴、源远流长的画面。听着音乐与歌词的赞美,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结合,从而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学生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进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生发热爱之情。

5.聆听音乐,有一定的针对性。欣赏音乐具有获得娱乐、休闲、陶冶情操、渲染气氛、背景衬托、治疗疾病等多种功能。每件音乐作品都有特定的表现功能,可根据具体的需求目的,有所选择地欣赏音乐,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联想,产生共鸣。

如欣赏《独特的民族风》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可选用一些表现各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聆听,从而被这种民族风旋律所吸引。再进行对比,思维随之展开,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知觉,开启联想思维,沉浸在美的意境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如何学会聆听

学会了聆听,就等于走进了音乐的世界。走进音乐后,还要做到:

1.理性地聆听音乐。美国当代作曲家科普兰说:“要永远记住,当你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你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这话讲得很透彻。一个作曲家在创作中,总会把个性、情感、对生活的感受反映在作品里。也许他是有意这么做的,比如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表达了对法国革命的拥护,对为人类自由献身的英雄的赞赏,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以及对胜利的憧憬。每一个乐句的组合,每个和弦的色彩,每一种乐器带来的音响,作曲家将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表达出情绪和哲思。我们正是透过这些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之美的。可见,理性地介入欣赏、理解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难以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2.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许多形形的音乐信息,在客观上养成了不良听觉习惯,老师要及时引导与帮助,还要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让学生听出不同音乐要素,并把不同要素联系起来。能指认听过的音乐,对音乐进行比较,划分段落,说出其中的诸如风格等主要特征,尝试对作品简单分析,从而强化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3.聆听时学会放飞思想。《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在音乐中,我们可以聆听到太多太多的东西,有春夏秋冬别样的风情,有生命尽头不屈的挣扎……每个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感悟水平总存在差异,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造就学生不同的体验,只有通过大胆想象,才能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总之,学会聆听,才能走进音乐,体会它的神奇;学会聆听,我们才会随着音乐而体验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音乐课程新标准.

上一篇:杭州西湖一日游范文 下一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