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

时间:2023-12-13 05:22:20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1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要达到的程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吸引力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这是很重要的。学习作为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在这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而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让学生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自我成功感,直接培养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什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等进步、实现中等目标则中等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学习的成果,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二、注重学习习惯养成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还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没有养成用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在家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学生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等等。纠正以上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只有教师、家长平时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要做好以下工作: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孩子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能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一会问孩子肚子饿不饿,一会问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家长也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或让孩子帮忙做事情,要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地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要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时,不要坐在一旁监督,也不陪着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不告诉学生答案,要迫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培养检查作业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打扰学生,让他们静心做题。学生做完数学作业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订正过来。语文作业做完后,要求学生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想想别人看了文章后能得到什么启迪和感想。

4.培养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学生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才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2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习惯 养成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作为课堂上的“讲师”,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往往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大多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要想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完成由“讲”到“导”这一角色的转变,把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呢?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①课前激疑。上课开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趣味实验式等等行之有效的课前激趣方法,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②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③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2 注重培养孩子的其它习惯

课堂上,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同时,让学生有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另外,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其实上级部门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让学生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

3 校内外相互配合,让孩子处处受教育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4 教师要加强过程性检查,不断巩固

习惯成自然。在习惯初步形成,逐渐进入顺其自然的状态后,就没有必要再强制自己了。但要注意还要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及时消除外部干扰和内部故障。外部干扰主要是那些可能使你偏离甚至脱离轨道的引力,内部故障主要是受挫折时情绪不佳而放纵自己。对付干扰有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当你的生活圈内有人向你施加不良引力时,你可以寻找理由暂时跳出这个圈子,消除不良引力,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你产生忧郁、悔恨、愤怒、迷恋、惋惜、忧伤等情绪波动时,可以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3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2.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3.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方面

3.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3.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4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应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时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剞劂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4

一、培养学生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必须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如果不及时让他改正,将危害终身,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培养他们静静听讲的习惯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往往成绩好的学生这方面做得较好,所以他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好。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带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课上促进交谈。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榜样,进行学习、欣赏、评论、仿效。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榜样,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二、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对于教科书,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想读”或“不会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上课前要先读”,也就是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再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通过这种课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伍于人,落伍于新时代。特别是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让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从疑点处思考,能够解释迷惑,有助于理解,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5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良好的预习,可以使其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有所准备,其对不明确的知识点就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习惯的培养,致使学习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完全不知道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教师要对课前预习这一习惯的培养加大重视,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有一个良好的准备。如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并在下节课开始之前进行预习情况的抽查,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课堂学习的习惯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习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使其养成自主思考问题,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偏重于自己讲课,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沉闷,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但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个相关问题,让学生就其发表各自的意见,并评选出最有创新意识的一个回答。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充分展开团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两方面的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人云亦云,还可以使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语文的学习就会偏于死板,缺乏活力。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其积累遣词造句的经验,丰富其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偏重于教材内容,学习过于僵化,局限了小学生的知识面,非常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外积极进行阅读,也有利于培养其课外阅读习惯。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对此要加大重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实现良好习惯的保持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但破坏它却不需要更多时间。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习惯的保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其在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抽查、突击检查等方式来掌握学生习惯的保持效果。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非常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其学习习惯也会有所改变。教师要时刻提醒督促学生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突击了解,掌握学生是否还保持着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将良好的学习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

五、小结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6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应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7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先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生受益。那么,从小就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应具备的语文习惯类型

明确了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要担当起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的重任。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古人言,耳听八方,说得一点也不错,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所获取的信息三分之二是来自于耳朵的聆听。就学生而言,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云,这都是不好的习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认真听课是分不开的。所以,培养学生静静听讲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在提倡不能以老师的细讲为主,但这不等于不用听课,而是对所听的内容作了一定的提纯。实际上现在要听的内容只是少一点而已,却比以往的满堂灌的课上所听的内容更重要了许多。如果学生听不懂、悟不透教师所讲的,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人们的口语表达及智力发展。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很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俗话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才是真功夫。”可见,练好口才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所以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许多初中生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有的是讲话没有中心,思维跳跃很大,让人不知所云,给人语无伦次的感觉;有的则是词不达意,说话断断续续,许多字词发音含糊不清,听他讲半天之后你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有的是只听不说,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不敢说也不会说;还有些学生经常乱说,说话没有逻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不经过思考就大喊大叫。

古人已为我们得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经验,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读。而且教材在朗读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紧扣这三点要求展开朗读训练,从而培养习惯。首先是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准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其次是精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都知道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使人受益终身。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书,既可积累大量的知识,也可渐渐学会表达技巧。但我们对高中生的阅读状况做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阅读的兴趣而没有阅读的习惯,有阅读的行为而没有阅读的效果,有阅读的要求而没有阅读的方法,有阅读的数量而没有阅读的品位。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去培养有关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三、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心理学也对习惯有一定的研究,它认为养成习惯的一般规律: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种习惯,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和他的某些有关动作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每当受到这一类情景刺激作用时,就会自动化地去进行与此相关的动作。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对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情景刺激,促使他们不断产生相关的动作。简言之,只有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并进行长期的实践与磨炼,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应着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优秀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生。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必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8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更应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才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也确保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而不乱,学生的兴趣盎然。

答问机会要多: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这种听讲手授必缺乏让学生参与的意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

课堂动静要结合: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因为讲授需要通过练习加以消化理解和巩固运用。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设计的艺术。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下降。因此,在练习过程中采用一些小游戏、小竞赛,调节学生的情绪。如,我们在学习十以内的口算加减法时,由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方法,如果再反复讲怎样算,同学们会一点兴趣也没有。于是就在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上下功夫,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奖惩要分明: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做到认真的听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对好习惯进行鼓励、表扬,奖励一个笑脸,一颗红五星,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以榜样带动大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不良习惯也要及时给予纠正。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决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做题时,首先学生应正确理解题意,读懂题目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两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

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养成对已做作业进行再思考的习惯。

不少同学不重视对已做作业进行再看、再思考,从而导致错误做法在头脑中形成定势。有的题目做错,老师订正过了,你还错,就是这个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识和做新作业中会出现更大的错误,为了巩固作业的成果,同学们在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务必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上一篇:我的祖国串词范文 下一篇:浪费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