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1:12:55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1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实证调查;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3-02

在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从而为依法治校在高校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理念的主要执行群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很多高校将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培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普遍提升,但还是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本文选取某职业院校作为实际的调查案例,就其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和解决路径,从而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一、依法治校和法律意识内涵

第一,依法治校内涵。依法治校作为一种办学的理念,通常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宏观层次来讲,是政府或教育部门为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行为而采取的依法治理方法;而从微观角度来讲,是学校为推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对内部事务采取的依法管理。在依法治校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治”,即如何通过“治”来实现学校的良好管理,而这个“治”的根据必须是依托“法”。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配合下,以宪法、教育法等作为依据,对学校进行管理。而这个管理体现出两个典型的特征:

其一,体现出浓厚的“民主”氛围。法治通常和民主相伴,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民主治校,其主体就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换句话说,依法治校就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从而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充分体现“法治”精神。对高校法治精神来讲,其主要的表现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学校管理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法律意识内涵。对法律意识的定义中,刘旺洪认为,法律意识就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对社会法的理性、意志、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综合结果的反映。而大学生法律意识通常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公民群体,其对于法的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和反映方式。通常认为,法律意识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法律认知、法律信仰、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其中,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基础知识和现行法规的了解与掌握。通常将法律认知的多少作为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耍环律情感通常是大学生对现行法律的一种情感方面的体验,这部分通常被认为是主张群体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因素;法律意志则是维护法律尊严和不惧强权的一种心理表现;法律信仰是人们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通常被看成是之前三个因素的一种深入表现。

结合上述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通过认知、情感、信仰和意志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形成了社会公民最为基本的法律意识结构,而这也被人们认为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查法等方法,同时结合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对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调查,从而把握在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的问题:

第一,法律知识薄弱。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中,9%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较高;48%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一般;而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还比较薄弱。而在对现行的基本法律的了解方面,2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熟悉当前的法律法规,而54%的学生认为只了解一部分;接近23%的学生认为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了解。而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法律认知的程度,分别以宪法、根本政治制度等作为调查,可以得到认为《宪法》的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比例占到12%,而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例仅仅占到6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我国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

第二,法治精神的认可度不高。在对“你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人人平等的比例为46%,而认为相对平等的比例占整体比例的26%,不平等的比例占到28%。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法律主张缺乏归属感。

第三,法律意志相对不强。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志,选择“你深夜经过市区马路斑马线时”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选择会遵守的比例为46%,而选择不断红绿灯的学生占到22%,根据情况来看的为33%。由此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可以辨别是非,但实际中还是缺乏自觉守法的意识。

第四,缺乏信仰。信仰是大学生对法律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选择“法律是否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问题进行提问,接近52%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的公正性,由此可以说明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缺乏公信力。同时在对“权大还是法大”问题进行调查中,接近50%的学生认为是法大于权,而接近20%的学生认为是权大于法,其余的无法判断。由此看出,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司法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法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扭曲,而这给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依法治校下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牢牢结合依法治校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认知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扎实的法律认知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作为法律教育的中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其次,作为对“民主”的认识,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方式,而引入更多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司法腐败问题。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加强对课堂的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地在校园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同时以依法治校作为准绳,制定相关的制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要学会平衡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受到侵害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申诉,拿起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主,加强学生心理方教育。针对调查中存在的法律意志和法律感情淡薄的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通过帮助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加强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挫折,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另外,加强对学生正义感的培养,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第四,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实践。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单纯地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而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理论,还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其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将其转换为一种法律能力。这是实践教育隐,可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从“知法、守法”转变为“用法”的法律能力,并勇于维护法律自身和他人的权益。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之中,从而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案件。同时,通过这些案件,对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合作,建设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并可通过法院旁听、参与法律援助实践等过程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

除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实践的作用,如建立法律社团。对大学生来讲,社团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成立法学会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法律的学习和讨论中,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而这也是依法治校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要求。同时,在寒暑假中,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的实`活动,让志愿者做好普法宣传员,并提供基本的法律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法、懂法和用法,坚定法治理想信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

四、结语

总之,依法治校不是口号,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着眼于依法治国理念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对于广大的高校来讲,只有从法律认知、情感、意志和信仰角度,并将这些方面映射到高校课堂和管理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而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敏,胡晓玲,郭志敏.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74-76.

[2] 韩学平,陈悦悦.当代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培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8-41.

[3] 庄洲鸿,邓丽宾.浅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经济师,2013,(10):162-165.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2

【关键词】初中 政治 环保 生态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95-02

新世纪已经来临,重视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摆在世人面前更加迫切的主题。政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地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无疑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重要内容。怎样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采用有效办法来适应形势,重视眼前与长远,避免掠夺性开发自然,强化环保和发展良性循环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意义

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观有着较为突出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因为它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统一性。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同步,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事物本身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另外它还可以培养学生追求一种生态美、环境美的境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长。工业革命前的田园和工业革命后的废渣;江南园林的古今;丝绸之路的绵长和衰退;古代城市的荒墟和沙漠风尘的肆虐,无一不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泪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多向大自然学习,把科技的发展借鉴在政治发展变化的扬弃上。政治的自然和自然的政治都折射着人类环保的智慧。山水画、民俗画、宗教画和石竹画、虫鸟画渗透出一种自然恬淡和政治的底蕴。无疑它又能形成学生的地球整体性认识,学会看护家园,激发他们爱自然、爱和平、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发掘教材关于环保意识的材料

政治教材内容丰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彩丰富的政治文化,可谓绚丽多姿、雄奇壮美。可以说教材中许许多多的环保政治有待于我们教师用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敏锐的环保眼光去探寻、认知和发现。以古人类人工取火、打制石器、穴居洞窠的史实去激发学生认识生产力提高发展的重要作用。半坡氏族的人们栽培作物、饲养动物、制作陶器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水平的日渐提高,从而在生存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自。 尧舜禹时期,大禹父子治水的经历使人们认识到洪水自身的规律。鲧取土堵水却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禹承继父志,辟山开石疏导洪水引水入海,人民最终得以安宁。大禹治水使人们朴素地感到人类对自然的活动终不能违背规律。

三、环保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浅探

如何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政治课堂的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1、选择时机,适时引入

讲到相关的政治现象时,一定要选择好适当时机,结合好教材的内容,找准能体现环境意识的环节,适时引入把解决政治知识、能力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做到重点、难点和焦点结合。例讲授“化运动”的结果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录相片断,除理解其政治性影响外,还可以提出它们在环境角度上造成的危害是什么?全民性的大炼钢铁活动必然会用滥砍乱伐,滥掘乱采方式来获取燃料、矿石、遍地垒起的小高炉造成土地荒芜、植被毁坏、乌烟滚滚,水体变黑。因此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河流含沙,自然环境恶化不可避免。掠夺自然的行为当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2、联系对比,全面认识

对一些造成环保影响的政治事物进行比较联系,通过实物、图片、数据和幻灯、投影、录音等形式进行对比说明,使学生对政治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感受更加具体,使他们受到更加强烈的环境保护教育。如讲授二战造成的政治影响时,可以强调它对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损失,这场战争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植被毁坏,资源掠夺加剧,还首次使用原子弹后留下了核辐射造成的生态灾难,它耗费的矿石、石油、钢铁及弹药和铝、铜等用于军事的资源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仅仅以苏、美计就分别为1000万吨、696万吨,分别等于滑铁卢之战的26万倍、18万倍。同时有些战略性金属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剧毒类原料,因此使环境、生态系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3、创设情景,理性思考

创设情景的方式主要是在某一政治事物或政治现象之外,教师用补充或引用一些能反映有关环保方面内容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再现,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政治事物本身的设置,二是就相关内容的插入.无论哪种形式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深入思考,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达到理性认识。例讲“美国经济发展”部分,我们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发现,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发展的同时,污染情况也十分突出。图片上排排烟囱高耸入云,股股浓烟翻滚不停,从中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将来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对策?我国目前对此的出路何在?

总之,我们应该自觉的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穿插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真正发挥政治课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元强.《初中政治教学法》.新蕾出版社,2003.06

[2]高士风.《知识教育与育人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3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公民意识

[作者简介] 杨远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校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劳动力和未来优秀人才的摇篮,其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民主法制国家的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主渠道,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

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涵

在新一轮课改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任务,它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按照培养合格优秀公民的目的,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承载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理论,以适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条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等的训练和教育,最终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宿感以及社会主义的正确权利、义务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

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意识培养是其首要任务

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祖国的热爱、认同和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建设国家、为国家奉献的意志”[1]。在生活中,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国家意识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各个环节中。例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从经济的角度来培养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认同感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以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以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标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法治意识培养是其重要目标

法治意识是公民应该具备的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明精神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法治意识的实质是在爱国的和民族的国家意识统领下,用规则(法)来处理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内在的、刚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现代法制对公民意识的最高反映”[2]。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的,在社会生活中它要求用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各种问题、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秩序,因此,法治意识对现实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良好的法治意识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治意识培养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单元中。《经济生活》从“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依法纳税”、“市场秩序”、“世贸规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政治生活》则从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治国、人民依法行使权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主体意识培养是其核心

公民的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对其享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主体意识“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公民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并充分享受自己合法劳动活动的成果,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充分发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实效,充分行使公民的民利、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利和享受政治的自由,在社会生活领域表现为提高公民对社会公共管理权和监督权”[3]。主体意识培养在《政治生活》中体现最为突出。从教材的文本设计上看,就是立足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培养。例如“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教材开头以表现不同决策方式和观点的漫画A和漫画B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呈现民主生活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三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这样的设计立足现代公民民主政治生活参与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种基于公民政治生活创设情境、设问以及把探究学习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的这一点。教材接下来的“价格听证会”的设计,是通过真实再现价格听证会的过程,给学生展示了公民民主参与决策的基本程序。这既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对参与民主决策的兴趣,最终培养了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四)公德意识培养是其基本要求

公德意识是“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共同遵循一定道德规范的道德意识,是对公民道德的最低最具体要求”[4]。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如何至关重要,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公德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公德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行为文明,礼貌待人。公德意识培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等单元中。《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要树立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爱护、节约资源的优良美德,这是从经济活动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质为着力点,这是从道德建设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从价值观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

(五)生态意识培养是其新内容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环保意识、生存意识。培养和提高生态意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生态意识培养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单元中。《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都要求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有国家意识、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等,需要认真地加以培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

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一是要研读新课标和深挖新教材,对资源进行整合。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一门专门培养公民意识的课程,在新课标和新教材中有关公民意识培养的知识、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其有关公民意识的规定、要求,要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整理,做到培养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是要转变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民主、平等教学课堂。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是要充分利用时政和学生生活的实例,增加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典事例或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理论知识的空洞说教。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进行分析、论证、解读,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通过对抗震救灾过程中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认识到参与救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不仅仅是爱心体现,更是每一个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承担。

(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

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强化学生对公民身份的亲身体验,能够产生提高自身公民素质的需要,它使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讲授的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并逐步地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公民品质,外化为良好公民的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一是通过积极参与班级自治管理、班干部的民主选举、校园民主选举等活动,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权力意识;二是通过升国旗、爱国主题的演讲,公民知识竞赛、国家重大灾难募捐以及悼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三是通过深入社区、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活动,以及对社区生活秩序、环境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

(三)积极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意识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一定学习方法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终通过其自主学习来获得和养成公民意识。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公民意识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向公民意识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达成。

参考文献

[1] 秦树理,等.公民意识读本[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23.

[2][3] 龚建萍.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89-91.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4

关键词::学生;创新意识;研究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进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整个初中教学领域当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学生们就要好好学习道德与法治课这门课程。如果想要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那么就必须要对以往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新课改的条件之下,然后对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进行培养。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特点来看,需要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方面进行加强。由于在道德与法治课课本当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我们如果把道德与法治课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相互进行作比较的话,从中就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特点是包含了个人感彩与主观色彩。因此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课本当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影响也是深入的,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流沟通,这是由于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理解是具有相同点的,但是,多数情况下,其实是表现为差异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程度、生活经验以及体验的角度是不同的,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上,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所进行交流的问题的深度不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当中,道德与法治课交流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与交流深度不够是非常常见的问题。比如,教师在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互动的这一过程当中,其中许多教师在过程当中还是起着主导位置,并没有把学生们当成是交流互动环节的主角,这样学生们就不会有自己的思维,而会随时随刻跟随教师的思维,在活动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会使得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方面的知识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学生的实际不是非常符合。当前,大多数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一味的求新求异,以便可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于所教授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举个例子来说,有一部分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当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却不能够很快去适应这种教学手段的变换,这样就造成一些学生在上道德与法治课课的时候总是走神,长期这样下去就会使得学生出现厌学现象,更不用说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了,这样不仅达不到改革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化。大多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传统形式制度的影响之下,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从而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有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互动,可是互动的过程确实非常的简单。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做到的应当给学生们进行传输道德与法治课知识以外,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可是在当前阶段下,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提问,但是他们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总是选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并没有给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机会回答。而他们的交流也仅仅局限于这种学生被动回答的形式,而忽略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交流互动,从而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学情境意识。曾经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对于东西产生了极高的兴趣,那么将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任何人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中,如果想把事情做好或者是把一件事情学习好,那么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事情产生兴趣,在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有足够的把握把事情做到最满意。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果想要使得学生们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打造充满宽容和理解以及爱的心理环境,使得学生心理的自由与安全有了保障之后,学生才会对知识大胆的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随时随刻的鼓励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长期下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二)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一般书面上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化的,学生在进行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枯燥无味,然后再加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网络技术能够把书面上的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来进行非常具体化与形象化动态展示,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概念的直观印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法律常识”这个内容的时候,身为老师的我会提前在网上搜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法律节目,当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再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对法律节目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应用网络技术和网友之间共同讨论与法律相关的问题等等,这样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的哲学家波普尔说过一句话:“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就需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题,并且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法律常识”这一章节中,学习法律的益处的时候,教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张红与吴梦是同班同学,下课由于打篮球产生了矛盾,于是吴梦就特别恨张红,一直想找个机会教训张红,于是写了一封恐吓信报复张红,当张红看到信后每天不管做啥事都提心吊胆,过了几天以后,吴梦路过张红家,看见张红正在写作业,就把一块石头从窗户扔进去,于是张红的妈妈马上就报了警。警察经过调查之后不仅让吴梦家长对张红家的玻璃进行了赔偿,而且还对吴梦拘留了三天。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故事情节中吴梦处理矛盾的时候存在哪些问题或者是以后如何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然后学生们会处于思考探索的氛围当中,相互进行讨论,这样会让整个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只需要去加以引导,那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如此,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去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提升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素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浅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4年16期.

[2]杨开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2015年08期.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5

关键词:薄弱 法律 教学观念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但是中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的薄弱之处,初中生认识水平、能力都比较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问题的发生都是有长期隐患的,等待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后就为时已晚了。这与中学生法律意的培养没有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在课程中出现的法治意识问题

第一,时代性不强。我国中学教育中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当中的,由于升学压力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专职的法律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决定着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现状,还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许多法律知识不仅明确而且实用。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对法律的需求,更没有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久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进教材的变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法治意识培育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过于单一的培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为主,形式化的东西过多,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告诉学生有哪些法、哪种法,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某种法的运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识。学校的应试考试使得《道德与法治》中法律知识的传授比较零碎,缺乏实践的检验途径,学生单纯的背会某个法律条例,并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运用的到。内心有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第三,应试化教育影响严重。新课程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教c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切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受到。教学应当回归学生活,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关注升学率,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识,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运用能力,忽略了中学生的法律修养。法治教育本身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识不是必考点就被忽略。许多学校不管这些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无道理的放松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当前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之后的事情,目前还顾不上这些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入职之前的专业把控不严格,没有特殊专业要求,许多初中教师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只是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授课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基本知识的解读就会略显浅薄。这样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教师本人法律知识丰富,那还可以弥补,如果教师自身就对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差。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觑,但自身水平有限,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学时,品德课教师描述案件本身浪费太多时间,反而将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惩罚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一带而过,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更无法对学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议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再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08).

[2]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王雪皎.当前我国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14.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6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意识已经觉醒并不断增强,特别是权利的意识日益增强,权利的诉求强度不断加大,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时强调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一种信仰,成为了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每一个社会主体认识到自身拥有的权利并主动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即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实现,是落实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具体举措。目前,大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意识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虽然学生的权利意识认知水平不断增强,权利行为与权利维护的内容不断扩大,涉及学校管理、消费和兼职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许多高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管理权扩张,这必然与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中要求保护学生的权益产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引发或激化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同时,近年来,高校中“90后”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多。这一代学生善于学习新鲜事物,追求自我实现,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务实趋向,思想虽早熟但却不够成熟,缺乏基本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极易出现偏差。加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思想价值的冲击,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不能正确定位,不能很好把握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使命,责任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公民社会走向成熟,同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2权责意识的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把权责意识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权责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权责意识提升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立德树人的目标。

2.1对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满足和实现是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权利意识是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认识、把握及态度等方面的总和。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承担的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定的权利与责任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然而,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许多权利往往被忽视,有的甚至被侵害,从而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应享受权利的维护。这种权利维护的诉求,如果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不仅严重地影响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和建立,而且必将进一步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让每一个社会主体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涵盖的主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持久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必须以学生现实需要的满足为基础。而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满足正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权利与责任,达到权责意识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权责意识的培养帮助解决学生现实需要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在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权责意识培养的思想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为权责意识的培养提供课程、人员、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支持,必将推动权责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在校的学生权责意识的突出表现为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责任意识淡薄。他们一方面期盼能通过合理、高效、直接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权利诉求,然而,另一方面缺乏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这种个性特征,容易产生只知权利的享有,缺乏责任担当的意识。要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责意识观念,自由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熏陶,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权利诉求与责任担当才会得以实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纪律与法治”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权责意识实现的重要思想基础。

2.3权责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对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学生的权责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责任观”,纠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和偏见,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途径更加宽广,切实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发展。对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和满足可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反过来,做好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便可以准确认知并积极实现自身的合法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责任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3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3.1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理念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认识特定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思想、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深层次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主题地位不够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形成平等的关系,教育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只重义务、责任而轻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根据当前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和大学生个性特点,重构一种培养学生权责意识的教育理念。(1)建立法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展权责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民主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推动我国公民社会走向成熟。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倡导公民具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公共精神的公共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许多高校将自身管理权延伸到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忽略了对学生的合理权利的维护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无法实现保障学生权责意识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刻遵循法律优先原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理清高校和学生间在法律关系下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充分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同时,遵循法制法规中有关正当程序的原则,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大学生的权利与责任,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渠道和救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的目标。(2)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学生权责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内化的过程,权责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知识、道德的传授,更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这就需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然而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独立性,当有的学生的权利无法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也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削弱其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应该切实地把学生的权责意识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其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注重挖掘学生内在的能动因素,在权利行使与维护过程中,在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责权主体的地位,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只有不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扎实基础。

3.2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挖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挖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元素和突破口。(1)继承传统内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即是学生具有权利义务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正当行使自身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用合理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具有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教育强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这些意识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相一致。因此,权责意识的培养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与时俱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用能反映现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感染、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权责意识培养过程中个体的权利认知、权利行使、权利维护、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等环节的实现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让权责意识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大学生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教育的内容方面应该更加丰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虽包含有法制教育的内容,但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权责意识的呼唤,必将使法制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仅注重法制教育还是不够的,大学生权责行为问题中,对权责认识不到位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包括全面积极宣传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和唤醒、引导大学生权利和责任行为活动等内容。

3.3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挖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采取科学、正确和适当的方法,根据时代的特征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圆满完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道德灌输。这种方法是以一种单向的、直接的说教方法去教育学生,缺少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想层面问题的解决。因此,只有创新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提升其实效性。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责任师真正带到实践中去,他们也能在实践岗位上得到锻炼和一定的利益回报,也能做到互利共赢。3加强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林高等院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平台,具有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学生才有平台学以致用,才有机会了解本行业、企业。学校所传授的专业课程应与企业目前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结合,对于传统的落后的技术应该有选择的加以了解,专业课本知识应跟上本行业的需求,甚至需要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培养出的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又了解本行业前沿动态。专业导学课中,学校应该在本行业中聘请知名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做职业指导讲座和本行业发展报告,让学生能够更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中,学校应该联合企业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中去,给予他们一定的职位,让他们更切实际地得到体验。临近毕业学年,学校应组织学生模拟面试,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做就业指导,丰富学生的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虽然很多学校已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但力度不大。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使企业对学校和学生有更深的了解,有主动性和选择性来吸纳优秀毕业生,也能够提高企业在本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和学生资源,为企业和优秀人才搭建双向选择的招聘平台,促进学生就业甚至是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结束语

农林高等院校是行业特色型大学,需经过多方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并制定出与行业相符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并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方案。要和谐处理高校与行业的关系,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才能达到有机融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 核心素质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76-02

新课程标准对现阶段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载体,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道德价值的重要手段,优化有关教学题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说明。

一、高中政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所指出的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人才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于“既重知识,也重能力,更重价值观培养”的理念上。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下面就这几个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政治认同的培育。首先对政治认同的培育,是指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支持和拥护我国的基本治国方针,比如要反对,全力实现我国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基本政治观念。在实际教学指导中对学生政治观念进行引导,防止学生因认识不足导致整体核心素养的欠缺。

2.理性精神的培育。第二,理性精神的培育,高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能力,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要注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让学生太过感情与义气用事,从实际角度思考问题,针对问题找准解决办法。

3.法治意识的培育。在当下社会,人人都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同时,需注意完善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尽量列举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更加具体,增进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也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4.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最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还包括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学生要具备一个良好公民的特性,还需在公共参与场所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是各行各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高中生作为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国家栋梁,养成良好的公共参与素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里,要善于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通过课堂创设情境以及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质的效果,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让学生体验生活,完善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为了使所学知识内容得到加强,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适应并习惯这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认识,从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下面总结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在高中学生核心素质培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也能加强知识内容的理解。枯燥抽象的理论阐述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后其感受也将更强烈和深刻。比如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一章节,教师在讲解政府的权利时,可引导学生一起扮演当事的农民、政府官员、以及普通群众,就有关土地使用的纠纷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结合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还可通过情境再现或是互换角色扮演,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了解得更加形象具体,利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走入生活,调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贴近日常生活,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整理出能够反映现实情况以及与课本理论最为接近的内容,进而进行深入讨论与探究。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对当下高中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现象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或是直接访问的方式,总结出高中生的消费观念,进而分析出其中的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6页)

3.体验职业,志愿服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义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认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高中政治学科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去体验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这种经历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从看似简单的工作中考察他们细心、耐心。

4.巩固学习,加强训练。最后,为了保障学习效果,教师要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将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至一起,对学生仍然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加强理解。比如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习《文化教育》这一章节,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就有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融合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联合在一起加以讲解,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构建。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教学策略研究中,教师需对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还有公共参与素养进行培养。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 飞.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提升能力――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复习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广西卷)[C].2013年

[2]陈 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福建卷)[C].2013年

[3]秦祖栋.浅谈传统美德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渗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R编(下)[C].2007年

[4]陆 飞.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提升能力――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复习的几点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篇8

关键词:人格素养 高校 思想政治教学

人格素养培育模式的思想政治教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教育形式的发展方向,随着教育领域人格培养急速发展,我国教育机制培养的学生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建立人格素养培育模式是教育机构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在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是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人才需求决定的。对此,我国很多教育机构做出了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此作为建立人格培养模式的前提,并促M人格培养模式建立进度,但在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养时还是出现了问题。针对问题,本文对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做了详细分析和研究。

一、人格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人格素养是决定人性格的核心因素,人格素养越好其性格就越好,也就越适合在社会上生存。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将自己的人格素养修养好,以至于刚踏入社会就被社会淘汰,事实证明人格素养对人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会以高校大学生人格调查为研究依据,分析人格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其重要性重要体现在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人格的因素。

(一)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以高校学生人格培养为例,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是精神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调查显示,每个这阶段学生的心里活动是不同的,有的对社会偏激、有的对社会生活向往、有的则什么都不想等等,总之他们的心里活动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使学生需求变得多样化,导致大部分学生过分物质,对生活物质有着过分需求,对精神文明也有强烈的需求。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学生,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小学生,甚至学前班学生都极度需要优越的衣食住行环境、高度的社会关注、无微不至的教师关怀,同时还需要高贵的友谊、真挚的爱情和亲情,他们还渴望为社会做贡献。这些需求是同时受到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对社会的需求仅仅是物质利益的需求,忽略掉了社会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

第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除了自己的需求压力外,还有来自父母、社会、生活、学习、就业和婚恋等压力,这些都是高校生情绪波动大的原因,高校生以外的人士也都受到这些压力的影响,是人格素养培养工作难度加大。造成这些压力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是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经验积累增多和人际关系复杂,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生与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

第三,高校生责任意识薄弱。随着高校生知识水平是提高,相对的责任意识却在下降,因为很多高校生不愿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也因此,出现啃老族、拼爹族和炫富族,这些学生在生活中处理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的感受和处境,而社会需要的是团队人才、全能人才、高综合素质人才和高思想政治素养人才,这使很多高校生难以在社会上生存。

(二)影响高校生人格的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家庭生存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实教育中学校往往只关注考试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如老师只单向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内在需求与想法;学校对人格素养培育仅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将思想政治教学运用到实际人格素养实践中去,使很多学生只是夸夸奇谭,没有实际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只针对学生,而忽视提高老师自身人格素养,使老师没有起到表率作用,最后加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负面影响,使一些老师失去教育道德水准,缺乏教学素质和热情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培育。

二、思想政治教学对人格素养的培育

思想政治对人格素养的培育可以从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和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两方面进行。

(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培养。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创造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动力,对学生进行社会人格培养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意义。这要求不管在什么样的场所,都要关注思想政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拥有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敢于承担责任和创新的人格及精神培养合格社会接班人。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人格素养培育是必要的,它分别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见义勇为精神、乐于助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学生成才不但是知识上的成才,还需要精神上的成才,只有这样才是社会合格接班人,才会是一个社会人格素养高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成才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应重视学生是非观的培育,要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是非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教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品质。社会和谐发展是靠社会成员相互帮助、扶持和关爱实现的,是关键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第一,老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知和了解他人,并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帮助他人,鼓励学生与他人正确交往。第二,老师应引领学生在同学、朋友和亲人感情的基础上,将情感升级为爱国情感和贡献社会情感,树立学生爱国和贡献社会的高尚品质。第三,老师应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将爱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感。责任心和责任意识是责任感两个本质体现,是一个人承担责任和完成责任的最终反映。责任的种类很多,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国家责任和世界责任。为帮学生树立这些责任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各大高校提出很多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

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很好的社会如果素养,还要有很好的法制人格素养,要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家庭利益、国家利益、职业利益和世界利益,不用法律手段来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法制人格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任务。

1.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结合教学。利用传统灌输教学方法与现时代多媒w教学相结合,教育学生马克思主义精髓,以此提高学生法制人格素养。

2.加强中国爱国论的灌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高校学生对人格素养重视度下降 ,物质追求力度上升,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失去爱国精神,甚至过份崇洋,为此高校应该加大爱国论的灌输,利用法律途径提高学生对我国法制认知度,是学生更爱国,让他们了解到法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是现下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它是民族意识与法律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高校生民族意识与法治理念,提高学生法制人格素养。

4.法律约束论。法律约束是在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作为学校老师,应该积极学法、懂法、用法,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法律制度,使他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同时指导他们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法制人格素养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培育学生人格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人工素养培育模式下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及时转换教学主体,将教学主体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及意义。第二,老师要与时俱进,时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库,提高自身人格素养,增加自身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指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显性教学是指直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隐性教学是指通过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达到人格素养提高的目的。

四、结语

提升高校生的人格素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巩在峰.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32).

[2]杨瑞勇.基于综合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建构[J].中州大学学报,2013,(02).

[3]姜宏钢.基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

[4]谢锡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1).

[5]姜宏钢.基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

上一篇:安全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案例教学的优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