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22 22:09:14

如何写读后感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能力;运用迁移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语文的基础夯实和对句段篇章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较少在写作中有效的运用阅读中所得到的语言、写法和布局,甚至很少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作为写作的素材。如此,我们一方面说作文难教,另一方面却不从或是不能很好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读写分家,最终是会读不会写。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让经典范文成为写作的不竭源泉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的主体部分,学生在一些经典篇目中获得语言艺术、欣赏手法、感受思想、体会结构内容,并能在阅读反思中获得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其实,如果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很好的运用学到的语言、章法进行写作。那么,学生所写的作文就不会内容苍白,表达枯燥,情感肤浅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开门见山的写法就让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入题,扣住题目,点明主旨,也让我们知道作者将要写的是“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篇文章中的典型素材和细节描写也可以是写好记叙文的很好借鉴,父亲穿过铁路时的动作,通过几个生动形象的重点关键动词,就让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显露无遗。我们写人叙事的时候,通过人物的动作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常用的写法。那么,吸收借鉴朱自清写父亲的手法,学生写作文至少描写生活起来,内容丰满真实起来。当然,其中优美而简练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要么是名家名篇,要么是贴近学生生活并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只要教师和学生都能重视教材中文章的突出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那么,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写得可圈可点。

二、加强指导训练,让阅读融入作文

诚然,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也会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写作训练,但是,我们让阅读更好地促进和提升写作还需要一定的指导和点拨。

1.加强指导,有效吸纳获得的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会对教材有所取舍,认为好的课文会详细讲解,那么,我们在这一文章教学之后,往往练习是侧重于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所以,就某些篇章可以让学生写写阅读感受,或同题作文。如“至爱亲情”专题学习之后,就让学生写写“我的母亲”,写一写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细节,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法,细节描写方法,学会用平实而富含情感的语言和开门见山、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技法。如此,学生能在更好理解教材对应的课文,也能更好地吸收经典篇章的写作技法,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双提升。当然,这是离不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指导,如何透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何透过文字感受作者是如何传递情感,进而在理解课文所写内容、写作目的中掌握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谋篇布局特点、写作技巧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精妙组织方式,等等。从而在阅读中就有思考其如何写、怎么写的写作技艺。例如,《济南的冬天》学习中,体会济南冬天的迷人景象描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能够传递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和借鉴文章的结构布局和方法。

2.重视运用,形成借鉴写作的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方法并有效运用到写作中也需要学生有兴趣,有渴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都会指出一些现代文的写作妙处,那么,学生如何运用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才行。我们经常会说学生不会写作文,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不能促成他们有效地获得的写作方法。例如,在“童年趣事”专题学习之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在美好的回忆中找到快乐,找到兴趣;在“动物世界”专题之后就让其写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形成一些很好的写作和借鉴的习惯,知道如何写,怎样写。当然,我们的阅读也不仅局限于教材,当学生在看一些优秀作文或者其他的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写写读后感,对一些精彩的词语和语段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教师在批阅和评讲作文中要注意对学生的一些借鉴甚至引用做出肯定,激起他们将较好的字词、句子以及构思运用出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将所学内容化为写作素材,为己所用。教师则要做有心人,要适时将阅读中的一些好的写作技法让学生们去仿写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此,学生不断运用,养成运用的习惯,作文自然而然就有可取之处,不断训练、积累就会得到提升。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对一些写法进行逆向运用,如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批判中获得自己的创意写作,从而写出新颖、富有新意的作文。

总之,读写能力是初中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留意和感受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性,鼓励和引导学生会学活用,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苏素芬.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J].现代语文,2014(08).

2.刘继妹.以读促写,提升作文能力――对乡镇中学学生作文现状的几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2015(01).

如何写读后感篇2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的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而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所以,初中作文教学可从讲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作文时心中就有了数。

作文知识是一些抽象的文句,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同时还需把尝试和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引导”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风格迥异的课文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理解并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如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海燕》,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小巷深处》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现行初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以读促写,以读仿写,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还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见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地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另外要引导学生拥抱生活,积累素材,阅读感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读书,读报,读杂志,读生活。边读边摘抄,边读边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还要加强写作技法指导,增添文章美感。作文要写好,“知识积累靠学生,技法指导靠教师”。这就是说,写好作文要靠这两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精彩文章,传授技巧方法,进行实践演习。

巧拟题。让文章标题更美一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窗口。美的标题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吸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有些含义隽永的题目,还会使读者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巧选材。让文章内容更美一点。莎士比亚曾说,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作文的内容要新鲜真实,切忌违背生活常理的胡缠乱造,切忌生硬搬用别人的陈词烂调;内容要情真意切,切忌故作姿态,无病。指导学生选取生活中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的材料,写真实的生活,抒真情实感,这样会让文章的内容更美一点。

巧构思。让文章结构更美一点。内容与形式总是合而为一,浑然一体,密切相关的。精巧的结构,往往会使内容显得更美。作文中如能巧设悬念,或欲扬先抑,或运用倒叙、插叙,或巧用设问,则会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能做到首尾相衔,伏笔照应,过渡灵活,那么文章自然会浑然一体,增添美感。

巧表达。让文章语言更美一点。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如产品,也需语言来包装。在组织语言时,可让语言长短交错,错落有致;或巧用倒装,加强感情;或活用比喻、排比,增强气势;或引用名言诗词,增添美感。

如何写读后感篇3

一、观察生活,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语文老师不难发现,不少后进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作文语文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能从厌恶作文到喜欢作文。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没有积累就没有优美的文章,没有实际的感受,就不能写出情感真实的文章,后进生的作文往往是闭门造车,又怎能谈得上文质兼美呢?我们要鼓励学生观察父母,观察商贩,观察陌生人,观察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记下他们的语言,从观察中发现感人的细节。喜悦时的分享,失意时的安慰,痛苦时的鼓励,失败时的扶持,如此种种,让学生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敢于想、敢于说、敢于提出创见,从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汲取养分。再进一步启发他们把捕捉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写成文章。学生慢慢地感觉到,作文其实很简单,这样,就自然调动了后进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加强阅读,培养后进生的写作素养

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是一条间接获取知识和作文材料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积累语感,培养语感。因而,要教育学生随时注意收集词语,积累词汇。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首先从兴趣入手。由于平时不爱读书,学生一开始兴趣不大,不能沉下心来阅读。我就给学生选择文学作品、网络上的玄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类读物,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时,举行配乐阅读、分角色阅读、比赛朗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给学生阅读提要求,分层次。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指导学生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指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另外,给学生创造读书的环境。作文课有时也是读书课。定期开个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说说读的书,读中做的摘抄,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三、因材施教,给后进生搭建写作阶梯

在训练中,对于后进生要放松要求。可以针对情况,帮助他们过好审题关。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的讲解他们不一定都懂,毕竟他们的接受能力要差一些。教师应在课后主动接近后进生,逐一耐心询问或检查他们的作文提纲,了解一下他们究竟会不会写?写的什么?符合不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这样,起码可以杜绝后进生写偏题的现象,使他们初步知道写什么,怎样写等。还可以分散难点。教师因人利导帮助后进生补攻薄弱环节,把训练的难点分散,分别在各次作文中作为重点来抓,直到达成目标。每次让后进生补练的项目要比较单一,着力点集中,使他们容易接受。也可以把一段文章化成一小段一小段,让他们逐段攻破,在攻破每一小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不拘形式地让他们作文。甚至可以不拘老师的命题,自由选题,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别人的作文去写,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可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后进生来说,我们语文老师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当然,模仿并不是去抄袭,模仿是创新的一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是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欣赏鼓励,坚定后进生的写作信心

如何写读后感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兴趣;关系;课外阅读;教材范文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常将写作与创作视为同义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它属于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范畴。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方面了解,我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愿写,写不出,那是因为没有表达的欲望,没有可写之物,即我们所说的素材。而有的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也选好了素材,却没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选材得当,语言运用也恰到好处,却没有开阔的眼界,高远的眼光,捕捉到社会的敏感信息,导致文章平平,没有深意。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运用了一年觉得效果不错。

一、培养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抓住了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在平时,经常指导学生读优秀作文,读接近学生生活的书籍,在阅读中体验、分析、研究生活,然后对照自己分析,刺激表达的欲望。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主要应向范文学习,向范文借鉴,从阅读中学习写作。这是古今中外初学写作者的不二法门。之后,就动手写,字数不限,写出自己想写,最渴望表达的,然后在班上有针对性地讲评,尤其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觉得作文如绘画、跳舞一般,是在表现自己,只是采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二、认识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读和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字工作、精神劳动,更需要从书本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营养。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课外阅读

提到阅读,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课内阅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相当重要。我们不讲许多名人回顾自己青少年时的收获,大多得益于课外的阅读,光从写作界的例子来看也是举不胜举。古往今来,书浩如烟海,岂止“万卷”,何限文、史、哲、经,从何读起呢?要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笔者认为首先要多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是写作的范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地读;不仅要理解它,而且对有些名篇,精彩的段落应该能够背诵。我们知道,、鲁迅都是能背诵大量的名篇佳句的。可见,熟读、精读以至背诵对学习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多读名著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同时代人的作品,特别是学生习作。因为同时代的作品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用的是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读起来吸收快。如果说,读经典著作能提高写作能力的话,那么,多读当代人的作品以及学生习作,可以启发文思,提高写作的兴趣和勇气。因为他们所思考的,所表现的往往正是“同龄人”所思考,所要表现的问题和事件,读了往往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当然只要学生没有目标的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一方面我通常是按这样的步骤:即“读―赏―写―评”。

(1)适当介绍一些课外名著或同时代作品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要求读后作些摘录。(2)让学生读后再组织学生说说某些作品中精彩感人的情节或片断,在课上交流,学生互相讨论最精彩的地方,学习其方法。(3)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如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之类。或者仿写精彩片断,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对照。(4)在课堂上,教师摘其优劣简评之,或让学生交流,自己评议讨论。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把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水平。

四、利用好教材中的范文

写作是以我之笔,绘我的生活,展我的空间,谈我的感受,描我的断想,但为何学生一听作文就吓得唏嘘不已,叫苦连天呢?学生怕“写”,首先是因为不知写什么,学生天天在生活,却不能发现生活的“宝”,那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双画家的慧眼。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慧眼呢?这就要很好地利用我们的范文了。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很好的范文。

如何写读后感篇5

一、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语文重在平时积累,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多训练。老师、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与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坚持抒写心情日记,经常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见闻感受。可以指导学生注册博客,把自己的习作贴到网络上去,让更多的读者读到自己的作品。同时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评价,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写作欲望。学高为人师,老师应该经常写写文章,甚至写些同题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见识见识你的真功夫。学生只有看出老师不是花架子,才能尊重信赖你,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广泛阅读,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和写作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起丰富的词汇。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也只能首先在阅读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长期练习逐渐形成。单就提高写作这一点来看,阅读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里所说的阅读,一方面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大量阅读当代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中学生只有在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时,才会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因为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反映的生活是学生所熟知的,语言风格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读过以后很容易产生模仿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良好的作文兴趣的开端。为此,我组织学生订阅了《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校园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由于激发起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语文教师教学中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三、以“两少”“两多”“两富”的作文评语,激发中学生对写作的热爱

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教师要慎重。有时一个评语会丧失学生对写作的信心,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为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们教师总结出评价的几条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两少”“两多”“两富”,即“少下断句,少用不”;“多加鼓励,多带情感”;“富有文学性,富有趣味性”。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就象征着最终裁决,老师若妄下断语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站在平等的立场多角度去评价文章,以探讨性的评语去迎得学生的尊重与感激,同时也使自己的评语给学生以启发。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学生作文,还应该在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要注意评语的文学性及趣味性。一条好的评语应尽可能具有适当的文学色彩,必要时可以引用到诗句和名言,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比如:“主题不鲜明”,可以说“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抄袭之嫌”可以说成“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还具有趣味性,会让学生在微笑当中懂得教师的良苦用心。为鼓励后进生,唤发起他们对写作的热忱,将他们的文章复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找出文章的优点,找出他们使用的优美词句、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他们文章的立意,立意找不到就看文章的结构。力争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这样,这些学生就对自己有自信心了,对作文也没有恐惧感了,开始认真写作文了。同时,从评他们的作文中优点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在大家评过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还未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我们深信,任何成功都来自不断的实践,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同样没有捷径可走,靠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求,靠的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作文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创新,只要耕耘,就一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崔红当.《如何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

[2]邓万其.《教学中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3]杨海丽.《如何通过作文评批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

[4]杜永生.《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点滴尝试》.弥河镇石河初级中学.

如何写读后感篇6

一、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就是课文的结构,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就是反复思考推敲课文的结构。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从整篇着手,弄清文章主要讲什么,分几步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接着让学生反复思考推敲课文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样安排的写作顺序的条理性、完整性。这样一来文章的来龙去脉也就使读者一目了然。最后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或提纲的形式写出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写事的课文,那么学生就清楚地了解课文中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是写景的课文,那么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或是由近到远还是由远到近等顺序来写景物,甚至也理解到写景是先写那些景物再写那些景物;是写状物的文章,那么学生就清楚地明白作者是从外形、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或是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来写。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不但让学生了解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同时还让学生懂得课文的层次,每个部分内容的划分,甚至让学生概括了课文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揣摩写作顺序的技巧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时做到这一点,而且拓展到课外阅读文章、信息、现代技术等资料读物都要做到揣摩写作顺序这一点。做到这一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弄懂课文的中心思想,弄懂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理解作者写作目的。要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要在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推敲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接着分析课文的内容是表现谁的什么品质,还是抒发什么感情,或是反映什么问题,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说明什么等。最后让学生推敲课文中概括性的词语归纳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写作目的)。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课外读物时也要弄懂读物的感情表达,使学生在平时口头表达的内容或写作的内容上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中心。同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代劳了我们以前归纳课文中心思想的阅读教学。

三、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透切地了解课文内容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从领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来引导。领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首先要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推敲课文是怎样围绕所表达的感情抓住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如: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内心活动、神态,或抓住事物特点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把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用途、习性等表现出来。以上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上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让学生在预览课外读物时同样做到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在口述内容或写作内容时有个表达思想感情的明确表达方式。

四、 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深化了解课文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这教学环节极其重要,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不但深化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甚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说、听、写、想象、积累等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我们的新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这方面的拓展延伸的训练。在想象与写方面,我们就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或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生活实际去想象,去仿照。如:新教材十一册第九课《穷人》课后习题就要续写《穷人》,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弄懂: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这基础上我们就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在读与积累的拓展延伸方面,往往都是在学了这课文后被文中的事和人给熏陶了,很想更进一步去了解这事或这人。这样我们就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积累面,我们可以直接说出那些课外阅读与这事这人有帮助的了解。如:学习新教材十一册第六课《詹天佑》一课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詹天佑和铁路史上的课外读物,如《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多信息。我们还可以布置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诗歌、散文;访问周围的人,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上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深化了解课文内容,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话,相信学生的阅读面更广,积累的知识更丰富。真正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得到实施。

如何写读后感篇7

一、写作与要与阅读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都是语言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读是语言信息化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语言文字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读的目的,也就是将语言这个声音形式下所表述的意义提取出来,是对文字信息的“解码”。写是表达能力,也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用语言文字反映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思想情感的抒发,也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写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编码”,从而实现写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读来带领学生写,通过读来教会学生写,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利用课堂阅读教学资源,读中学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语文教材为范本,可在读中学写。教材当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名篇,无论是结构,还是写作手法,再到用词造句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课文当中所蕴含的写作因素,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范文是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如何确定中心,如何选择词语、遣词造句,如何炼段成文,文中各个自然段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即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自己写作的各种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握范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促进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多读善写。在引导学生有了初步的写作设想后,就要引导学生有目标的去阅读、收集资料,如查阅书籍、从网络当中搜集资料。通过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写作主题来选择内容。再者,课外阅读内容在内容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教会学生如何从课外阅读中找到学习、借鉴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写作要与生活相关

写作离不开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情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写作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写作本身的内在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通过描述生活现象、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是掌握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写作主题或者话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写作练习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从中选取学生熟悉的话题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有事可记,有物可状,有理可说。如可以让学生写学习生活感受、家庭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见闻、自然景物观赏、游艺活动、实验活动、理想与愿望等。还要要注意写作题目不要过宽或者过窄,以防学生不好下笔。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与记录生活

通过观察,学生才能获得客观事物的表象,记忆才有可能保存,思维才能深入,想象才会展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定点观察、全方位观察、移步换景观察,不同角度观察、动态观察、静态观察等,以帮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事物表象,丰富学生的感知。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及时记录生活,学写观察笔记、札记、随笔等。

三、可以让学生先模仿后创造

学生刚开始写作文会有一种恐惧心理,可以让学生先从模仿开始,初学写作学生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通过模仿先让学生掌握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创造。

(一)教师要注重范文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范文能把文章的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能够直观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范文也能够帮助学生扩充知识、开拓思路、丰富想象。教师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先从形式模仿入手,掌握范文的结构、结尾,用词、句式等,要引导学生在模仿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的地步。

(二)适时的引导学生创造性写作

学生在掌握范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要进行创造性写作,逐步脱离范文的束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四、引导学生学会修改

修改作文是学生对文章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通过完善立意、增删材料、调整结构、锤炼语言等方面的修改,使学生的主观认识与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更加协调。多写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更有利于养成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文修改的意义,还得教会学生如何来修改作文,如题目与主题是否一致;用词造句是否恰当等。更要养成让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与其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要逐字逐句的进行加工润色,直到找不出明显的毛病为止。

如何写读后感篇8

关键词:《湖南骡子》;普通话写作;柔情温馨;风趣与诗意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一、从方言到普通话

何顿是长于长沙的本土作家,在《湖南骡子》出版之前,他的小说无不大篇的充斥着长沙方言。不论是《我们像葵花》、《我们像野兽》还是《黑道》等,何顿的小说已经给读者形成一种普遍的意识:长沙方言写作。比如在《我们像野兽》里一句对宏泰装饰公司经理田妖的评价之语,作者这样写道:“田妖鳖并不可怕,他是个红漆马桶,外面光。”什么是“红漆马桶”?又怎来的“外面光”一说?非长沙人或者是近长沙的湖南人,真的会陷入一团雾水之中。红漆马桶是湖南女孩子出嫁时的必备之物,那时候人们用劣质的红漆刷在木质的桶子上,过不了多久,红漆就脱落了,露出木质的真实表面。在长沙方言中,说一个人是“红漆马桶,外面光”实际上是形容那个人外强中干,是带有强烈的讽刺和轻蔑的意味的。像这样的具有内在指向性的方言,在何顿以往的小说里是层出不穷的。而在《湖南骡子》中,这样的长沙方言已经是几乎没有了的。

在多年的写作中,何顿为什么要进行方言写作?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方言写作的地缘性和亲切感。何顿的小说,包括《湖南骡子》写得基本上都是发生在长沙的故事。故事里出现的地名、店名给人带来身临其地之感。再加上作者在语言上运用长沙本地话,这让读者仿佛已经跟着作者,跟着小说中的人物来到了具体的地方,在进行具体的活动。这种地缘性一方面在情感上感染了读者,另一方面在虚构的小说活动中拉动了读者。例如在《我们像野兽》中有一个情节:过年时他和马宇还有李国庆及伢鳖到了王军家里,五个人曾冒着冷风冷雨跑到岳麓山的茶室里打双百分和吃饭。这里说的是五个年轻人去岳麓山玩耍聚会。岳麓山是湖南长沙的标志性景点;而所谓的“双百分”其实是一种扑克游戏;“鳖”字并不是是指鱼,而是对年轻男子的笑称或外号,带着朋友间亲近的味道。倘若是湖南的本地读者读到这里,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想起岳麓山的景色,想起岳麓山上的茶室,想起悠闲的“双百分”,而一个“鳖”字更是倾吐了读者内心的家乡亲切之感。读者跟着小说中的这五个年轻人在活动,吸引读者满怀愉悦地进行阅读。在现在这个通俗文学受到极大欢迎的时代,用方言写作的亲切感赢得读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其次,对于长沙话的写作,何顿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相比较普通话写作而言,其创作的作品能更好地收到神思少而作品佳的结果。作为在长沙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作家,何顿多年的经历与体验,职业性的观察与思考,早已经让他对发生在长沙的各个方面的大小事情了解得非常透彻。常年的积累让何顿在小说中有东西可写,这些材料尤其是用家乡话说出来的时候,作家本身也是娓娓而来,无需作过多的修饰。这些没有经过修饰的东西让读者读来更加自然,更加贴切。相反,倘若让本对普通话不太流畅的何顿用普通话来构造长篇小说,这不得不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很多具有指向性的方言是无法用普通话来传达的,就算传达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原本的味道。这就需要作家去巧妙地化解语言间转化中出现的问题,而《湖南骡子》可以说是由方言转换成普通话比较成功的一部作品。

了解用方言写作是带来了地缘性上的好处,可是从《湖南骡子》一书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何顿向大规模普通话写作上的转变。用何顿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放弃大篇幅方言,是自己在写作上的妥协:“作家写小说,当然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方言写作,却让我的小说进入不了北方读者的视野。在写《湖南骡子》时,我考虑到更多的北方读者在阅读中不至于迷茫,就改用了普通话。这是我在写作上的妥协。”①从这简短的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知道何顿之所以放弃长沙话的写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长沙话是南方的一种方言,大多数的北方人是无法看明白的。比如说北方人说“脑袋”,就不懂“脑壳”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连用在一起的“砍脑壳的”这样的词语所传达的意味了。一部小说就算写得再好,如果人们从字上就不懂了,无疑就失去了这部分读者。倘若何顿向让小说走进更远的北方,更远的国际,他就不得不放弃方言写作。有人说贾平凹、阎连科一直坚持用北方话在写作,没有妥协。这是因为“贾平凹、阎连科,都生活在长江以北,整体上,是在北方语系的生活空间里,不像纯粹的湖南方言那么难懂。”②普通话本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它们的发音非常接近,而南方的方言千奇百怪,一时半会不是那么好懂。为走出长沙,走出湖南,由方言写作转向普通话写作成了何顿对现实的妥协,为此,他也必须付出更辛苦的努力。

从《湖南骡子》开始,何顿转向普通话写作,但是这种普通话写作并不是说全篇不夹杂任何方言。在《湖南骡子》里,大篇幅的是普通话,但还是有小部分的方言。如“砍脑壳的”、“你儿还没生黄就学会讲狠了”、“感冒”等词语和句子。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感冒”并不是生风寒的“感冒”,而是指对某事物或人物感兴趣的意思。因此在全篇小说里,何顿并不是完全放弃了方言,有意无意地,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语言里出现一些方言。这些方言不多,它们让“庄严”的普通话带上了“民俗”的味道,使得小说不再像先前的如《我们像野兽》等的粗痞俗气,又不似别的作家小说惯常的一律书面语,而是出现了“雅俗共赏”的趋向。这种趋向不知道是何顿在小说语言转型期间的过渡现象,还是结束期,但确实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从江湖粗痞到柔情温馨

在《我们像野兽》、《我们像葵花》、《就那么回事》等小说里,何顿的小说语言含有大量的粗痞之语,带着江湖的浪荡之气。而在《湖南骡子》中,这种痞话没了,这种江湖气几乎没了,给读者更多的是家常的柔情温馨。即使在《湖南骡子》里,依旧存在着少量的方言,但是这些方言也不是如“鳖”、“卵”等字的粗俗。

《湖南骡子》语言的柔情温馨大致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摆脱了大规模血腥描述,更多的是柔情与浪漫之语;二是摆脱了痞话,代替的是家常温馨之言。《湖南骡子》写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等,可是在这么多的斗争中,作者有写到战争的残酷,如写我大哥在抗日的战场中的一段描写:“日军久攻不下三营的阵地,就冲三营阵地不停地开炮,火炮炮弹打完,又运来迫击炮,迫击炮弹在我大哥身边炸来炸去,有一颗炮弹炸在大哥的两腿之间,轰隆一声,大哥的两腿就成血肉飞上天,落下里时撒了一地”。但是这种血腥描写并没有很多,而且何顿的这种残酷现状的描写还比较温和,他没有去写大哥的悲惨呼叫,没有写整个战场的横尸遍野。在抛弃战争带来的大规模血腥的同时,作者写了许多浪漫柔情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从战争状态下的景色、人情和梦境等多方面看出来。比如说写景色的:“这一天江面特别宽,水映着蓝天,蓝天上浮游着一朵朵白云。”“当所有的人都离开去时,月亮已升到中央,一抹如水的月光泄在院子里。”作者用这宁静的柔和来从反面衬托战争的残酷。如写人情的语言:“夕阳西下,天暗了,一颗流星划破深蓝的天空,一轮皓月笑盈盈地挂在上苍,月光如水般泄在地上。爹心情很好,很有耐心地等着妈。”“爹满脑袋的阵地和枪林弹雨,即使闲下来,心里装的也是阵亡的一个个官兵,于皎洁的月光下,爹觑着妈那朦胧、柔美和狂放的就激动,说你在我眼里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在这柔情与浪漫之中,血腥已悄然在心底。再比如写梦境的语言:“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叫李春的姑娘每天都光临爹的梦乡,不是坐在梦乡的草地上,就是在爹梦见的塘边洗衣服,有天,两人在爹的梦里粘在一起,粘得紧紧的。作者通过“爹”的梦使坚强男人内心的柔情尽显无余。

另外,作者在《湖南骡子》中不再出现粗痞的,带着江湖之气的词句,而更多的是家常的温馨的语言。在《我们像野兽》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一群浑蛋,不是谦虚,是的的确确的浑蛋。“浑蛋”一词还不算最粗俗的,在紧接着的人物描写中,“鳖”字反复出现。而且在通篇小说里,人物说“鳖”字是自然而然地张口就来。何顿在小说中也提到,“鳖”是长沙话,指细伢子的意思,并无骂人之意。但是,这种称呼虽然由说出口者并不带骂人意味,可是却给人以粗直、野蛮与痞味。这字眼应用于非人物称呼时,这种味道就更浓烈了。如:“这鳖长沙真的烦躁,堵车堵得好厉害。”这是在《我们像野兽》中,因为交通拥堵,王军骂长沙的话语,“鳖”字尽显其粗痞。相反,在《湖南骡子》中,尽管战争残酷,尽管人们生活困苦,尽管有着洪水灾害,这种粗痞的话也没有出现,作者更多的是写了许许多多的平实家常的句子。如:“老和尚走进来,注视着家里的人,当时老奶奶和爹坐在客厅里烤火,大哥坐在烘罩前绣老虎,嘴里含着一根穿了丝线的针,手里还拿着几根穿着不同颜色的丝线针。我坐在一旁看报,大嫂和李佳在厨房里做晚饭。”这是一幅傍晚时分,何家的人物作息图,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情感的介入,却是写得平实而又温馨。还有如:“他来的那天正好白露,白天有点热,晚上却不热,早晨起床,月季花和美人蕉都沾着露珠。”对大金归家之时的景色描写,简单,但“白露”却在不自觉中给出人以温馨。在《湖南骡子》这部小说里,这样的写日常景色,平常生活的句子比比皆是。所以通过柔情浪漫之语和平实家常之言,我们可以看到何顿小说语言由江湖粗痞到柔情温馨转型的特点。

三、从一味通俗到雅俗共赏

这里我们所说的雅俗共赏不仅是前面所说的大篇幅普通话与小部分方言的结合,更指作者在语言里将风趣性与诗意性结合。在《我们像葵花》、《我们像野兽》等何顿先前的小说里,基本基本上不会出现较多的诗意性语言,而在《湖南骡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其诗化性的特点。《湖南骡子》的诗化性不是如沈从文、汪曾祺小说的一般,没有情节,像散文诗,而是抒情性的。如:“第一次感觉我爹开春了,那片尚未开垦的冻土融化了,有青草不顾一切地滋生出来。”“一阵清爽的山风吹来,带来橘子的芳香。爹深深地吸口气,见眼前的秋燕像一只熟透的橘子。”作者写“爹”情窦初开了,没有直接这样写,而是巧妙地说是“未开垦的冻土融化了”,并且开始“长草”了。写“爹”对秋燕的追慕也是从景色入手,由景而及情,再用一个长沙特产物橘子加以比喻,很是贴切。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何顿的比喻不是说非常的“纯”,而是在比喻拟人等修辞里融入了一种隐隐约约的幽默风趣感。如前面所说的,“爹”的情窦初开,作者用的是“开春”,这让人联想到动物的“发春”;“不顾一切”更是说出了“爹”情感的涌动;“熟透”通俗有趣地写出了秋燕的成熟美。何顿自己也说:“文字有趣和人物有趣,是小说的关键。”何顿做到了这点。写景的时候,语言也是如此。如:“一个太阳下来,树木就一色耷拉着脑袋,有的就索性枯死。”作者把太阳、树木拟人化了,说是耷拉的,说是下来的。明明就只有一个太阳,还要再次强调,句子中用的是“一色”、“索性”,这种在修辞中结合通俗之词的语言,给我们清爽风趣之感。这就是风趣性与诗化性结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做到了“雅俗共赏”。

另外,纵观小说,我们可以随处可见数字,尤其是“一”字。小说《湖南骡子》频繁地使用“一字后面加动词”的表达方式。在《湖南骡子》一书中,如“我出去一下”、“大姐一笑”“两只手一握”等的使用非常之频繁,几乎每页都会有,尤其是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第229页一页里,这样的字眼就频繁出现了九次。小说里,作者反复让作为副词的“一”字之所以反复出现,也是为了将风趣性和诗化性有效结合。如:“可她一抬头,便被郭铁城那黏黏糊糊的目光粘住了,犹如铁勺被磁铁粘住一样。”“一”字不仅让句子有了停顿感,而且能够非常自然地与后句话相接,读来情感更加融会贯通。同时,这种“一字后面加动词”的表达具有民间性,具有口语式,这样又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还体现在“一字后面加动词”的表达将人物结合了,表现出了人物性格上的气势和通俗性的特点:敢为、敢做、麻利。这也正符合了湖南人的骡子精神,切合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在语言转型过程中,不是以往的江湖粗痞,而是风趣,并且运用幽默的修辞和“一加动词”的表达,何顿很好地将风趣性与诗化性融合在了一起。

结语

同之前的如《我们像葵花》、《我们像野兽》等小说相比,《湖南骡子》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透过这些变化,我们看到何顿小说语言的转型。他尝试摆脱之前的方言写作和江湖粗痞气,试图进行普通话写作,并且尽力将语言写得柔情温馨。现在,我们从《湖南骡子》可以看到,何顿语言已经是大篇幅的普通话,但也还有着小部分的长沙方言;他有着一部分的诗化性语言,但是更多的是平实的述说。他没有完全放弃方言,也没有完全“诗化”。《湖南骡子》的这种语言是何顿在小说语言转型期间的过渡期还是永久期?何顿下一步小说会完全摆脱方言,完全走向诗化吗?只有看到何顿在《湖南骡子》之后的作品,我们对这些问题才可作出判断。但不管怎样,从《湖南骡子》里我们可窥视到何顿的小说语言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何顿:湖南骡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

[2] 何顿:我们像野兽.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3] 何顿:我们像葵花.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

[4] 董正宇:粗痞话语的价值与局限―以何顿《我们像野兽》为例.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5] 王迅:一个家族的精神史诗―读何顿.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2期

[6] 何顿,朱小如:我仿佛与谁都很近,又相聚甚远―关于何顿长篇新作的对话.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2011年10月26日收录于文学报

注解:

① 何顿 朱小如:我仿佛与谁都很近,又相聚甚远―关于何顿长篇新作《湖南骡子》的对话.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2011年10月26日收录与文学报

② 何顿 朱小如:我仿佛与谁都很近,又相聚甚远―关于何顿长篇新作《湖南骡子》的对话.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2011年10月26日收录与文学报

上一篇:因为我太傻范文 下一篇:清明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