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短句范文

时间:2023-12-07 04:55:12

名人名言短句篇1

2、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黄燮清

3、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于谦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5、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

6、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贾思勰

7、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

9、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

10、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

名人名言短句篇2

1 名词化的定义 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夸克(RandolphQuirk) 指出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分句结构有系统的对应关系,就叫名词化(norminalization)。 而 Trauth & Kazaazi (2000)认为名词化是指名词从其它词类的派生, 如动词(communi-cation, drawing)或形容词 (rudeness, the rich),但也可以从名词派生(childhood)。 Bussmann(1996)认为,作为一个能产的构词过程,“所有词类的词都可以通过名词化而被当做名词来使用”。 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 也就是说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从小句派生, 例如, 小句 The thermometer is complex 变为 Thecomplexity of the thermometer。 因此 ,广义上的名词化现象不仅包括从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等派生出名词,而且还包括从一个名词派生出另一个名词,或从一个小句派生出一个名词短语。 也就是说,名词化本身是个过程,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是零转换,其结构都是出现或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 名词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 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特征或评价看做事物,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2 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汉译英中出现有关名词化方面的语法错误或者译文不地道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所致。 英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汉语在表述上重视主题意识,表现为:(1)多用“人称”主语;(2)多用动词;(3)多用主动语态;(4)多用无主语句及主语省略句 ;(5)多用话题主语 ,由主题来陈述描述话题,使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很松散。 英语在表述上注重客体意识, 具体变现为:(1) 非人称主语句用的多;(2)多用名词;(3)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4)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这些特征能增强英语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使得行文严谨。 思维上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语言差异使得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很难摆脱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要认识英汉语言之间的重要差异,从而获得地道的译文。 下面我们通过例句来看看学生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而在汉译英过程中造成有关名词化方面的错误或不地道之处。 2.1 介词后面的名词化处理 汉语中是主语+谓语结构, 学生在翻译时不考虑介词后面应该用名词性结构这一原则, 翻译时仍然译为主谓结构,违背了英语语法规则。 而正确的方法是汉译英时需要把主谓结构名词化。 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有几种名词化的方法:(1)把“主语+系表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从主语变换来)+名词(从表语结构名词化而来)”形式。例如:1)他尽管有病,但还是来参加了会议。误:Despite he was ill, he came to the meeting.正:Despite his illness, he came to the meeting.2)尽管年纪已高,他仍然在学习驾驶。误:He is learning to drive, despite he is old.正:He is learning to drive, despite his old age.(2) 把“主语+动词谓语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从主语变换来)+名词化动词(该谓语动词的名词形式或动词 ing)”形式。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没有来开会?误: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 fail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this morning?正 :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r failure to attend themeeting this morning?(3) 把“主谓结构”变成“the fact that +主谓结构形式”。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迟到了?误: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 were late this morning?正 :How can you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you were latethis morning? 2.2 形容词+名词的名词化处理 学生在平时的汉译英过程中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习惯按照汉语的逻辑顺序逐字逐句地对应译为英文,而更地道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尽量使用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名词化短语。例如: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译文 1:It was the best times. It was the worst times, it wasthe wise age, it was the foolish age, it was the light season, itwas the dark season.译文 2: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从上述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 1 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而译文 2 对相关的形容词进行了名词化。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译文 2 比译文 1 更加地道,也更书面化。 2.3 汉语单句包含多个动词时的名词化处理 中国学生习惯按照中文思维习惯逐字把汉语中的所有动词翻译为对应的英文谓语,这就造成英译文中谓语动词过多,短句过多,冗长啰嗦的特点,不符合英语简洁明了的表达要求。 要翻译出地道的英文,我们应根据情况把非主要的主谓结构进行名词化处理, 而只保留一个主要动词充当谓语。例如:1)那天他愿意接受邀请(动词短语 1)欺骗 (动词 2)了当场所有的人。译文 1:He was ready to accept (动词短语 1)the invita-tion, so he cheated(动词 2)all that were present that day.译文 2:His readiness to accept(动词短语 1 的名词化) theinvitation cheated(保留动词 2)all that were present that day.2)他初次尝试(动词 1)英文写作就得到 (动词 2)了老师的夸奖。译文 1:When he first attempted (动词 1)at English com-position, he won(动词 2)praise from his teacher.译文 2:His first attempt (动词 1 名词化)at English com-position won(保留动词 2)praise from his teacher.上述几个例句中汉语都有多个动词谓语,在英译时把次要句子的主谓结构名词化,只保留主要谓语动词,这样更加简洁,也更符合地道的英文表达习惯。 2.4 汉语单句压缩成英语名词化结构汉译英时, 把两个甚至更多的句子合译为英语的一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手法。 在合句翻译时,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汉语单句压缩成一个名词化结构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 英语之所以用名词化短语在于长话短说。例如:当一种语言消失时(句子 1),也就将导致一种文化的消失(句子 2),这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损失(句子 3)。译文 1: When one type of language disappeared(句子 1),that very culture becomes extinct(句子 2)and this means a non-reversible loss of human civilization(句子 3).译文 2:The disappearance of one type of language(由句子1 压缩而来的名词短语作主语 )resulted in the extinction ofthat very culture ( 主句 ), which means a nonreversible loss ofhuman civilization(句子 3 变换成一个从句).在译文 2 中, 直接将译文 1 中的第一个单句 when onetype of language disappeared 压 缩 成 为 一 个 名 词 disappear-ance,作英译句的主语,使得译文信息浓缩,结构紧凑,主次分明。将 become extinct,中的形容词转换成了 extinction。这样做的好处,强调了一个新的词组 result in,从而突出前者是后者的因;而因和果的都不是转换过程本身的这个动作,因此在这里使用名词化就非常合理。 另外句子三中由于有“这”这个词可以把句子 3 转换成一个定语从句,从而更加强化主句的中心地位,使主题更加突出。 3 结束语 以上简单讨论了学生在汉译英学习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这方面的差异,让他们认识到汉英翻译时尽量采用名词化结构,以减少动词的使用,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含蓄,从而使译句的英语味道更浓,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并恰当地再现书面语体的风貌。

名人名言短句篇3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wWW.133229.coM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名人名言短句篇4

论文摘要: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句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

科学语言与之相反,就是常规的语言,是定格的语言。

本文试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丰富艺术语言学的语法理论。

语法单位是从语言材料中切分出来的语言的结构单位。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一级的语法单位。从活动能力看,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也就是词,我们把它放到词汇一节去讨论。那么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来言,我们认为不存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上的差异性,因为语素仅是构词材料,根本没有进入交际领域,而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是词语运用上的愁异,属于交际领域的。所以对于语素一级,我们认为没有差异性可言。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我们认为词不仅是备用单位,同时也是使用单位。如“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狗,名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我们认为这里的名词“狗”是备用单位。我们再看下例中的“狗”:

(1)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傻,而且确实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离婚》)

“狗”本是名词,是不可以带宾语的,但这里的“狗”却带了宾语“他”而转为动词。我们认为这里的“狗”就是使用单位。从五级语法单位看,对于“狗”的阐释只能从词或短语的层面,我们似乎可以把“狗他”看作是动宾关系的变异搭配,而学术界的动宾变异搭配一般是指下面这样的句子,如:

(2)当天空闪烁爱的誓言

骏马眼里

两条眠着的蛇

让大地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

(鲁若迪基《开满鲜花的草地》)

“闪烁”一般和“灯光、星光、眼睛”等名词搭配,“誓言”一般和“忠贞、坚定、铿锵”等形容词搭配,“闪烁”和“誓言”搭配在语义上不相容的,在这里,“闪烁”和“爱的誓言”的搭配就是动宾的变异搭配。并且,“闪烁”是动词,“爱的誓言”是名词,又符合动词和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语法规则,各自没有词的转类现象。学术界的变异搭配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语法形式上符合规则,语义上不能融合的词语搭配现象。骆小所先生认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有的也把它叫做转类。骆小所先生是把它放在修辞里论述的,我们认为,修辞属于句的层面,如比喻、比拟等,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层面,所以象例(1)中“狗”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就把它放在词一级语法单位里去研究,而不放入短语层级或句的层级。

词临时改变词性,我们称之为活用,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词的活用主要是一类实词活用为另一类实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也有虚词活用为实词,如副词活用为动词、语气词活用为动词。

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十二类。我们认为短语一定是语法形式上能够搭配的,如定中短语,一般定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区别词、数量短语充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但是意义上不一定搭配,如:

(10)湿淋淋的笑声

在湿淋淋的阳光中

编织着湿淋淋的梦(马瑞麟《泼水节》)

“湿淋淋的笑声”在形式上可以搭配,“湿淋淋”是形容词,“笑声”是名词。而在语义上,“湿淋淋”一般和“头发、衣服”等名词搭配,“笑声”一般和“清脆、爽朗”等形容词搭配,“湿淋淋”和“笑声”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们认为骆小所先生对短语的界定更客观,“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在上述的十二类短语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一般不存在语义的不容合搭配,常见于科学语言。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既有语义的溶合搭配,也有语义的不容合搭配,所以既存在于科学语言中,也存在于艺术语言中。

1.主谓短语。

(11)丧事少不了他

腮帮成山包

悲伤淹没了整个村庄(艾吉《笛手》)

“悲伤”是名词,“淹没”是动词,在语法上可以搭配,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2.动宾短语。

(12)她轻快的脚步,

踩疼我的目光。(孙少文《草原上的小姑娘》)

“踩疼”和“我的目光”是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搭配,语法上符合常规,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

3.偏正短语。

(13)那支古老的歌谣

从早唱到晚

直到把山寨的旋律送进

汗渍渍的梦乡(鸟蛮兹佳《山路》)

“汗渍渍”是形容词,“梦乡”是名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以上是定中结构,我们再来看状中结构的例子,如:

(14)脚步无法企及

只有用目光攀摘(密英文《心事》)

“用目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攀摘”是动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4.动补短语。

(15)花金子:不怎么,我在家偷人养汉,美得难受。(曹禺《原野》转引自冯广艺《变异修辞学》)

“美”是形容词作中心语,“难受”是形容词作补语,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按照这个定

义,修辞格并不仅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层面或句群层面。出现在短语层面的大都可以看作小句;而出现于句群层面的修辞格仅限于比喻、拟人等少数,其它的修辞格都不适用,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认为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层面。

不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属于科学语言,而运用修辞格大多属于艺术语言。按骆小所先生的分类,修辞格有44种,如比喻、比拟、移情、易色、飞白、设问、同形等。我们认为设问、反问可以看作是用于科学言语,其它都是用于艺术语言。用于艺术语言的,我们仅举比喻、比拟和通感为例。

1.比喻

(16)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四五百米高的山,顶部只有米把宽。(和国才《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用“板子”作比喻,形象表达了怒江大峡谷中的山陡峭和薄的特点。

2.比拟

(17)潮水亲吻沙滩,

椰风和着海韵。(邹纲仁《绿岛之恋》)

把“潮水”一次次的涌向沙滩,写成是“亲吻”,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柔情。

3.通感

(18)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钢琴曲属于乐音,自然是美妙和谐,而名曲,尤为和谐美妙,以此比喻“光和影”,体现了月色下的景致美丽异常。

4.设问

(19)你那叫同情?你那叫伪善,劳动人民不用你怜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反问

(20)说真的,我不大喜欢那山门的口气:西双版纳总佛寺。佛门也分个等级,岂不俗气?(黄晓萍《版纳560寺》)

句群,也叫句组,或称句段,是意义上有联系,但句法上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已由隔离停顿和完整语调分割开了的数个句子。句群一般是段落的一部分、或者等于一个段落,或者等于几个段落,无论大于、等于或小于段落,都是跟段落有关系,我们称之为段落句群;还有一种句群就是等于整个篇章,我们称之为篇章句群。句群通常就分为这两类。在段落句群层级可以运用的修辞格只有比喻,因为它已经跨出句子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整体比喻。如:

(21)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是用整体比喻说明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篇章,如果整体用拟人的手法,就是童话,属于文艺语体的童话语体。如:

(22)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没想到,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用童话故事的方式,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如果整体用比喻的手法,就是象征,例如有的散文和散文诗,如:

(23)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本文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同时本文发表在统治区,所以采用象征手法,写得含蓄隐晦。

(2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的英雄们。(鲁迅《秋夜》)

鲁迅用象征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也表达了对春的渴望。

我们从各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了艺术语言语法上的偏离性。也正是这种偏离,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拓展了受众的理解空间,赋予艺术语言更多的空灵与弹性。对艺术语言语法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艺术语言丰富特性的理解。

第一,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艺术语言语法的变异性,加深了我们对艺术语言“活法”的理解。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骆小所先生认为,艺术语言的创造,所遵循的就是“活法”,它不拘泥于法,而又不违背法。从词类活用看,它的不拘泥于法就是临时改变词性,本来不可以带宾语的名词,现在可以带宾语,如例(1)的“狗他一下”;本来不能和副词搭配的名词,前面可以加“很、非常”等程度副词,如例(4)的“很暴力”。它的不背于规矩,又体现在当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时,它具有的只是动词或形容词的特性,在句法环境中完全遵循动词或形容词的语法规则,象上面的动词带宾语,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副词。从短语的变异搭配看,它的“活法”体现在形式上是符合常规的,而语义上是不相容的,如例(10)的“湿淋淋的笑声”。从修辞格的运用上看,它的“活法”体现在因为修辞格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以比喻为例,例(16)的“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本体和喻体的语言组合都是符合常规的,它的不拘泥于法体现在要用喻体来理解本体。句群的整体比喻的“活法”与修辞格比喻的“活法”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通常所指的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并不是说变得面目全非,只不过科学语言是“方”,艺术语言是“圆”,但都在“规矩”之内。

名人名言短句篇5

应该说语块教学理论研究对将来的语言教学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对提高语言教学会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语块作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有其固有的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律,研究每种语言结构的规律,其目的就是要了解、掌握它。语块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的流利性,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的地道性。从而在学习语言时能达到融会贯通、轻松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

然而不同的语言结构有其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的地方是语言结构的层次大至相同,但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该语言使用不同的符号以及影响这种符号发展变化的历史、社会、种族等诸多的因素。

作为汉语语言和英语也必然有其相同与不同点。

在谈到英语语言结构层时,作者认为它的组成语块层次应该是词素语块层、词和词组语块层、短语语块层、分句语块层、主句语块层,而语法即可以称为语块层,也可以称为语言组合规则线把前几个语块层按其特有的规律串起来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语言系统。

语素作为语块的提法是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而提出的。

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英语结构的前三个语块层已从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习得,也就是说儿童从出生一直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模仿、交流交际互动中已习得了该语言的基本语块结构层,并能用它们来生产新的言语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进行一定的交际。但对于外语学者来说,在目的语的学习中缺少这一习得过程(除了那些有习得条件的人,如家里人使用双语者,其中包括目的语),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如英语教学、语素语块、词和词组语块、短语语块加上相关的语法规则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际的教学中,作者发现学生在用目的语表达时,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便是词素语块与词和词组语块层的运用上。而这些错误的出现与学习者使用的母语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目的语的特殊结构层有关。鉴于这一点作者借用语言教学实际使用的语料,运用语块的组合、分析英语语言基本组成的语块层次,提出了语言教学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云南省专科学生大学英语课使用的教材是云南省高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梁育全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教程》。全套教材分为“读写教程”共三册。“听说教程”共三册。“全套教程”供学生在二年内使用。在学习完本套教程后学生达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B级标准,并力争达到A级标准。

从本教程来看,题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合为一体,提供了跨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从语言知识技能以及知识的广泛性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从语言结构知识方面看,课文学习中蕴含了词素语块、词汇语块、语法语块、句子语块的综合运用。

1 词素语块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都知道词素是构成词的最小语言单位。语言学家把词素化分为两类:自由词素和限定词素。自由词素-“可以独立出现,自由运用的词根”[1]。限定词素包括派生词素和曲折词素。派生词素就是能够加在词根上的词缀(前缀和后缀)。它们具有自己的意义,必须同词根一起才能够成与之有联系的新词。曲折词素纯属于语法符号,表示时态,数,语态等语法概念。

我们可以把自由词素称为自由词素语块、派生词素和曲折词素及其同它们一起结合而形成的语素结构分别称为派生词素语块和曲折词素语块。

现在让我们看看《实用英语教程》教材中出现的词素语块,现以本套教程第二册第十单元的A课文为例:全文大约长为700单词,其中出现的自由词素语块大约为65%。如第1个自然段中的deputy;to;the;congress;member;of Environment;said;that等等。就自由词素语块而言,一看我们便知大多是以单词的形式出现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派生词素大约为5%,如第1自然段落中的 Nation + alNational;Protect + ionprotection;migrate + rymigratory;foreign + erforeigner等等。我们可以把派生词素构成新词的两个词素要素,既词根和词缀看成一个词素语言板块的语块,教学中可从词素的折、合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相关词素折分和结合从而获得新词记忆的能力,以便快速扩充词汇量。曲折词素大约20%。如出现在第1自然段落中的people(自然词素)+'s(粘着词素)people's表名词所有格的曲折词素;Resource(自由词素)+ sResources表名词复数曲折词素;see + ssees表第三人称单数的曲折词素;form + ing forming表现在分词的曲折词素;acclaim + edacclaimed表过去时或过去分词的曲折词素等等。我们可把这种由一个自由词素加上相应的粘着词素而形成的曲折词素称为曲折词素语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突出粘着词素语块分解语言材料而达到强化词汇记忆和语法点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本文中含有大量的自由词素语块,以及一定量的粘着语素语块(派生词素语块及曲折词素语块)。正是这两种小型语块形成了该语言构成的基础要素层。

2 词组短语语块

词组短语是一个语法术语,是构成句子的单词群。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是这样定义的:“a group of words without a finite verb,esp when they are used to form part of sentence”[2]在英语语言中,根据他们的相互联系以及功能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短语: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词、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现在和过去)短语、动名词短语、分词独立结构等。按目前的语块研究学说,上述提到的几种短语都可成为语块构成的不同形式,名词+修饰词构成名词短语语块,动词+修饰词构成动词短语语块,形容词+其它修饰词构成形容词语块、介词短语语块、副词短语语块、不定式短语语块。如在本文第8自然段中出现的most important of all,副词短语语块。should(助动词)+give(行为动词)+subsidies(动词宾语)是动词短语语块;other(代词)+forms(形成名词词组语块)+of(介词)+compensation(名词)构成介词短语语块;to(不定式符号)+increase(动词原形)+their income(动宾)构成不定式短语语块。While(连词) + preserving (现在分词) +the ecosystem(宾语) 构成现在分词短语语块;related (过去分词) + organization(动宾)形成了过去分词语块。词组短语语块是语言构成的第二个基本要素层。

3 句子语块

“句子是一个语言单位,由词按语法规律构成,表示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3]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主语和谓语加上其它句子成份。句子是由词素语块、短语语块,按其语法规律构成的,能够用来表达交际者思想的,复杂的大型语言语块层。根据语言结构句子语块可分为两类。简单句语块和复合句语块。复合句语块中又有主句语块和分句语块。在一个文章段落中有时出现一个句子语块,有时几个。在大型的句子语块中有时会出现主句语块与分句(从句)语块混合交叉出现的情况。

Unit 10 Section A课文中出现的一个复句,如:“Gong zong,deputy to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member of the Jiangxi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Commission,said that October through March is the dry season for Poyang lake,which usually sees the forming of nice stretches of shallow marshes,creating an ideal winter heaven for migratory birds”[4]从语块来划分,我们可以把整个句子看成是一个大语块,而在这个大语块中又出现了主句语块和分句语块。Gong zong,人名名称语块,deputy to 名词加介词构成的名词短语语块,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拥有三个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名词语块,and member of the Jiangxi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Commission又一个有多个词修饰名词的名词短语语块,said谓语语块,构成了主句语块。后面出现了两个从句语块,that October through March主语语块is谓语语块,再加上the dry season 有形容词修饰的名词语块作表语,for Poyang lake介语短语语块,这些语块构成了宾语从句大语块。Which连接词,从句主语 usually副语语块,sees谓语语块,the forming of nice stretches of shallow marshes宾语词组语块,creating an ideal winter heaven for migratory birds分词短语语块,后面构成定语从句语块。主句语块加宾语语块加定语语块整个构成一个大复句语块。

在语言中语素语块,词和词组语块、短语语块构成语言表达的基本结构,句子语块。不论句子语块多大,它都是由以上语言结构基本语块构成。句子语块是语言形成的最高层。英语语言形成的语块层用图形可这样表示:

这里要说明的是语言的语块组合与语言教学中的意群是不同的。语块是对语言结构而言,而意群则是对语义而言。但它们可能会重叠。

从以上各种形成语言的语块分析中,我们可得到一个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即语言的基础阶段教学必须注重语言小语块的教学,也就是说词素语块、词组短语语块先行、分句语块、句子大语块随后。复杂复句为高级阶段教学重点。只有按这样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惠玉[逐家来讲看觅]认识语法单位[J]№9206 2004.2台中市国教辅导电子报,语文学习领域(乡土语言).

[2]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新版1998.31124

[3]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08

[4] 梁育全.《实用英语教程》读写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98

名人名言短句篇6

关键词:自然语言理解;名词短语;语义分析;领域

自然语言理解研究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国内对汉语理解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相对成熟的却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汉语语句经过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以后还存在很多歧义。汉语与印欧语不同,关于成分间的搭配,其句法制约因素少一些,相应地,语义制约因素更复杂一些。因而语法分析以后进行详细地语义分析,计算机就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汉语了。而又由于自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以及计算机语言知识的贫乏,使得对语言的语义分析理解很困难。鉴于目前自然语言理解的需求,同时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自然语言理解的范围限制到某个领域内进行研究。本文重点介绍汉语中名词短语的语义分析过程。

1 基于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特点

基于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把自然语言进行领域划分,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语言处理有其自身的优势:

(1) 缩小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范围有利于系统研究与实现。计算机要达到能够象人类一样游刃有余地理解自然语言,不仅需要将全部的自然语言知识输入进去,而且还需要将足够的经验输入进去,这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将自然语言限制在领域内理解,其涉及的方面比较窄,词汇量比较少,语义比较确定,故分词、词法分析就变得相当简单,语义推理相也对比较简单,歧义处理的复杂性也会降低。这样系统开发就容易实现。

(2) 人们在分析处理复杂事物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复杂事物进行分解,由局部到全部逐步处理。对自然语言理解这一庞大的工程来说,把自然语言按不同领域进行划分,不仅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而且降低了语言处理的难度。

2 名词短语的语义分析

计算机对名词短语的理解主要是对其组成成分间关系的识别。而在名词短语的组成成分中,名词与名词之间关系的最为复杂,可以形成定心结构、联合结构等等。同时,名词间关系的理解又是短语语义结构分析的重点,因此下面讨论一下名词间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为一般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特有规律的联系,而且还可以简化概念的描述。采用面向对象中继承的方法,可以使下层概念自动具有上层概念的可继承的属性,因而也就可以集中考虑下层概念的特有属性。第二种关系是整体部分关系,又称组装关系,用于描述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组成关系。通过他可以看出某个概念是以另外一些概念为其组成部分的。客观世界中,整体和部分关系广泛存在于事物之间,如:物理上的整体事物和他的一个部分,如汽车与发动机;团体(组织)与成员,如班级与学生;空间上的包容关系,如教室与桌椅;抽象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如法律与法律条文;具体事物和他的某个抽象方面,如人员与人员的身份。第三种为实例关系。概念间的实例关系也叫类概念的实例化,他是连接类概念和对象概念的桥梁和纽带,他主要是把类概念的属性值适当取值而得到的。例如,对于概念“三角形”当其属性“边”取值为“AB、BC、AC”,顶点取值为“A、B、C”时,就得到概念“三角形”的实例化概念“三角形ABC”。

3 名词短语语义分析的实现

3.1 语义分析总流程

名词短语理解的总流程图如图1所示。

3.2 句中名词语义识别的实现

简单句中名词识别是分析名词短语的基础,名词所描述的概念内涵、外延等语义直接影响名词短语的划分及识别。

本系统对名词语义分析实质上是概念的实例化过程,实例化就是对概念的属性值进行填充。我们用动态名词及名词属性模板记录实例概念及其属性。因此,这里只需通过语义规则来填充动态名词模板和名词属性模板就可完成概念的实例化,实现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3.3 名词短语划分的实现

名词短语的界定一直是理解名词短语的难点。我们认为组成句子的基底结构是动核结构,任何一个动核结构都是由动核和动元(动核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组成,而充当动核和动元的正是动词和名词,所以可认为名词与动词的理解是句子识别的核心。此外,结合汉语名词短语的语法结构特征,即大多数的名词短语都是以名词结尾,我们提出先对简单句中的名词短语做模糊划分,将句子分为作动元的名词块与作动核的动词块两部分。而对名词短语的进一步准确界定,仍需更多的语义知识才能处理。

名词短语识别的详细流程如图3所示。

3.4 名词短语识别的实现

名词短语的识别模块是整个名词短语理解的核心,他不仅实现名词短语各组成成分及其语义关系的识别,而且通过语义分析的方法,可进一步界定名词短语。

名词短语识别模块的流程如图4所示。

4 结 语

名人名言短句篇7

关键词:巧析;文言实词;活用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高度的要求,要想形成更高的语文素质,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而读不懂文章,在翻译语句时出现失误。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学生失分也较多,如何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首先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五个特点,即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通假性和活用性。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怎样使学生掌握巧析文言实词的活用性的方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性,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意义和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文言实词一般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大类。代词一般不活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现象及 规律 。

那么,怎样发现文言实词活用了呢?

首先,可以结合语境思考,做到字不离句,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果该实词按照它本身的词性和固有意义去理解,可是翻译不通时,该实词就可能出现活用。如《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中的“义”字,你如果按照“正义”或“道义”去理解,肯定翻译不通,因此只能把义字翻译成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在本处是一个动宾短语)——坚持正义,这就是名词“义”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可以使用语法分析法,去定词性,划成分,猜意义。不光 现代 汉语的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其实对于古文的语句同样可以使用成分分析法。

第一,可以先把现代汉语单句的成分划分口诀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熟练掌握方法。口诀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划分先找中心语,谓前是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定地状得后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句,再用符号法标注出来。如主语下标双横线,谓语下标单横线,宾语下标曲线,定语标小括号,状语标中括号,补语标尖括号。如:

(精通武功)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猛)虎。

第二,使学生比照尝试着对文言语句划分成分。当然,这需要注意实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是省略句,在划分前应补出省略成分;如是变式句,在划分前应调好顺序;如有需要删除的虚词(主要是连词、语气词、音节助词和偏义复词中没有意义的词语)要先删除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 刃 相如。”很明显,刃字是名词动用,用刀杀。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词类活用的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用好成分分析法,随机应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可以先列出词类活用简表如下:

就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

判断名词用动词,大致有以下方法:一是当用这个名词的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相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二是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否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以及它前后的词和它构成的关系。要用动词和动词性短语来解释。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都不作主语且不形成动宾关系,全句也没有谓语动词时,则前一个名词用作状语,后一个名词用作谓语动词。如《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的统治者)[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当名词前有“能”“欲”等能愿动词时,名词用作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名词前面是副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目”前有副词,“数”故活用为“使眼色”。

名词前有“所”字时,名词用作动词。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前有“所”,故活用为“用鱼网捕”。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或有表处所的名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舍”活用作“盖房子定居”。

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表判断的名词谓语句除外)。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 军,名作动,驻军。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作动,推究。

一个名词之前之后用“而”连接,特点是“而”的另一端是动词,则该名词必定用作动词,这时的“而”起的是连动作用,如《侍坐》:“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其它的文言实用词词类活用的现象也都有自身的 规律 。

名人名言短句篇8

【关键词】英语主语 汉语主语 对比研究

要对比英汉语主语,就得弄清楚英汉语句子的定义。传统语法中句子的定义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位。王力指出“凡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叫做句子”。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对句子的定义更进一步,他们认为“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 。这里的语调指的是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语气。相对于汉语,英语对句子的定义更为具体,薄冰认为“句子就是包含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一组词,它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语调,能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概念。句首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句末要有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由此可见,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成的,用以陈述事实、发出疑问、提出要求或表达情感的语言单位。

英国语言学家Quirk从句法的角度将英语句子分为以下七类:主-动结构;主-动-补结构;主-动-状结构;主-动-宾结构;主-动-宾-补结构;主-动-宾-状结构;主-动-宾-宾结构。因此,英语句子由主谓结构构成,主语是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祈使句的主语一般省略)。

一、英语主语研究

英语的主语是构成句子的必要成分,它是“分析语法功能时使用的术语,传统上与动作的‘实施者’相联系。”即英语主语是一句话的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doer, agent, actor)。换言之,英语主语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生命体发出的动作。

张道真指出,英语的主语可由以下成分担任: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不定式;词组;从句;名词化的其他词类。薄冰指出,可以做英语主语的有名词短语(包括可做名词短语中心词的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非限定动词短语(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名词化的过去分词)和分句。

部分主语成分分析:

1.不定式作主语: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se pleasures with great temperance. (Ralph Waldo Emerson Nature)

2.动名词作主语:

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 is no use.

3.过去分词作主语:

Her beloved had passed away.

4.从句作主语:

Ⅰ. That引起的从句作主语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Ⅱ. 疑问词引起的从句作主语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Walt Whitman Song of Myself)

(注:作主语的不定式,动名词及that或疑问词引起的从句常置于句末,作it的同位语)

5.名词化的其他词类(介词短语,术语或引语)作主语:

Next to the factory lies a river .(介词短语作主语多用于口语中。)

此外,it还常在无人称句中作主语,表示时间、季节;气候、环境;距离、量度等。There引导的存在句中,主语位于动词之后,如:

There is no force in the decrees of Venice.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按句子结构来看,英语的主语一般出现在谓语之前,位于句首。

二、汉语主语研究

汉语主语的情况如何?刘叔新对汉语句子的阐释是:“句子是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交际意图的语法单位,是语言表述的单位。”即通过使用陈述调、疑问调、感叹凋和祈使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表明说话人不同的交际意图。换言之,透过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就能表达“谁做了什么”或是“谁/什么怎么样”。主语作为被描述或被陈述的对象,是动作的发出者——“谁”或“什么”。尽管汉语主语有时可放在谓语之后抑或句末,但一般情况下,汉语主语置于谓语之前且不能脱离谓语独立存在。与英语相比,汉语主语具备两大特征:1.无主语的句子多,如:出太阳了!;2.汉语中有双重主语。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将汉语主语分为不同类别。从表达角度,主语是句子的话题,是句子叙述的起点。从对谓语是否有相关限制,可将主语分为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和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从语义角度,主语可分为:发出谓语动作或行为的施事主语(或主体主语);动作或行为承受的对象的受事主语(或客体主语);既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又不是动作行为承受者的关系主语(也叫系事主语);动作行为使用或凭借的工具的工具主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的时间、地点主语。

现从体词和谓词的角度对可充当汉语主语的成分分别举例说明:

1.熙认为“汉语中的体词包括: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一部分代词”(其中区别词不能单独做主语)。

1)处所词作主语:

这里有一台新设备。

2)方位词作主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时间词作主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4)区别词短语作主语:

初级的易掌握。

5)数量词作主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汉乐府·《陌上桑》 )

6)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其中人称代词和一部分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是体词性的。下例为代词(体词性)作主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注:古汉语中的“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

熙认为“汉语和印欧语在语法上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充任主宾语而无需乎改变形式。”

1)动词作主语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多有两种类型,即谓词性成分语义未发生变化和语义事物化两种。熙将前者称之为“陈述性主语”——谓词性成分是对于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陈述,后者为“指示性主语”——谓词性成分语义发生转变,转换成了与之相关的事物。

2)形容词作主语

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论衡·齐世篇》)(虽然“知”、“勇”、“强”在此活用做名词,但是其词性并未改变,仍为形容词。)

3)主谓短语和“的”字结构作主语

主谓短语中,被陈述的部分称为主语,作为陈述对象的谓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因此主谓短语属于动词性短语。如: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在汉语中,主语大多由体词和体词性短语充当。不过,尽管对谓语有所限制,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也能够充当主语,而且其词性并不发生变化。“事实上汉语里绝大部分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充当主语和宾语”这是汉语和英语主语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英汉主语位置对比

英汉句子对比研究表明,英汉语主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位置而言,主语一般位于句首。在英语中,若主语较长,为避免“头重脚轻”常用形式主语it代替真实主语置于句首。

就充当主语的词类来看,英语句子的主语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包括非限定动词和分句)充当。相比而言,可充当汉语主语的词类较多,除了介词、连词、副词外,其余成分均可做主语。尤其突出的是,在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谓词)均可作主语。

与汉语相似,英语句子从句法学划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表语等成分,这些成分是英语句子的基本组成要素。其中,主语是英语句子的必备成分,一个英语句子若缺少主语,便会出现语法错误。相对英语,汉语句子主语随意性就要大一些。

一方面,“当说话的人和对话的人都知道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的时候,主语可以不用。”[1]如“无主句”:“下雨了”。无主语句产生的原因有三:首先,与古希腊人要求“一分为二”的思想不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主语常略之不用。其次,中国残酷的封建迫害促成了无主句的使用,如:“诛连九族”,“满门抄斩”,从隐晦的角度略去主语。最后,汉语是一种具有悟性和分析性的语言,常舍去主语。

另一方面,汉语经常会出现“双重主语”的现象,对于此现象赵元任阐释如下:“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与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按照赵先生的理解,动词前的成分均可当作主语来看待,即话题主语和主语实体。如:“这件事我们来办”一句,动词前有两个主语,“这件事”是讨论的对象,称为“话题主语”;“我们”是句子的“主语实体”。换个角度分析,“我们来办”是主谓短语,在这句话中作谓语,整句话是主谓谓语句。双重主语的情况确多出现在主谓谓语句中。从语义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是受事,“我们”是施事。从语法分析和语言学研究角度来看,英语句子的分析集中在句法层面上,而汉语句子的结构既有句法意义上的又有语义意义上的。

从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一种屈折性语言,而属于汉藏语的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主谓之间没有性、数、格,时、体、态的搭配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英汉语主语的异同:

相同点:英汉语的主语一般情况下均置于句首,表示话题的起点、被叙述或描写的对象。

不同点:一,汉语中可做句子主语的词类较英语多,动词和形容词等可在汉语中作主语,而英语则不能;二,英语句子的构成因素中必有主语,但是汉语主语则可有可无,常略去主语,会出现“无主语句”;三,汉语句子主语的个数不单一的,有“话题主语”和“主语实体”之分;四,英语句子的主语是句法层面上的,而汉语主语的分析既可以是句法层面上的,也可以是语义成分上的;五,汉语主谓之间无性、数、格、时、体等固定的搭配要求。

结语

英汉句子的主语对各自语言意义的表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语系差异,它们在结构、语义和使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约束。英汉主语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深入的了解语言间的差异,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的关系,也有助于两种语言的使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薄冰,何政安.薄冰新编英语语法[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张道真编著.实用英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熙.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黎锦熙,熙. 新著国语文法[M]. 汉语语法丛书序[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上一篇:母爱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努力学习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