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05 21:51:15

名人小故事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1篇

我们选取了范仲淹、安徒生、岳飞、叶利钦小时候的故事,他们四个人的童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里异常贫穷,是什么力量催他们奋进,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他们走向成功呢?

范仲淹划粥苦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把天下人的疾苦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享乐放在后面的千古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传颂,成为鞭策人们的动力。

这句话就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带他改嫁到朱家。范仲淹自小酷爱读书。后来,他听说母亲改嫁的事情,又加上朱家原有的孩子歧视他,就愤然离开朱家,到长山醴泉寺的僧院里收拾杂活外,每天熬一锅粥,待稀粥冷凝后划个十字痕,分成四块,早晚两餐各食两块,也谈不上什么好菜,只是切几块腌咸菜,这就是范仲淹断齑(jī)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在十三岁的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千里迢迢地来到南都,也就是现在河南商丘一带投师访贤,并且进了当时著名的南都学舍,并且仍然像在醴泉寺那样食粥苦读。他的一个同学是官宦子弟,生活比较富裕,见范仲淹生活这样贫苦,就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听后很受感动,就让儿子给范仲淹带了一些肉饭去。范仲淹表示非常感谢,就把肉饭放在身边,又继续读书。

几天后,那个同学去看望范仲淹,奇怪,他送去的肉饭还原封不动地放在范仲淹的身旁,于是就说:“君子不吃别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怕玷污了你的品德?”范仲淹回答说:“不是,我是吃粥吃惯了,怕今天吃了你送来的好饭,以后就吃不下粥了。”同学听了深受感动。这样勤学了五年,范仲淹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后来在《岳阳楼记》里写下的名言,看来他在童年时期就定下了为国为民的志向。

我来思考

1.范仲淹为什么宁肯吃粥,也不吃肉饭?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

2.你知道范仲淹的哪些诗词呢?读一读,背一背。

“下流人”的

儿子当作家

不少人的人都读过《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可是,你知道吗,创作这些闻名世界的不朽作品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却是在极度困窘的逆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涯。

安徒生出生的时候,家里连一张床也没有,全家人就睡在一个放棺材的木架子上。他父亲是个穷匠人,常常失业,生活上常常靠勤劳苦命的妈妈在河边不停地替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由于贫穷,安徒生被那些有钱人称为“下流人”的儿子。

安徒生10岁那年,流浪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个衣衫又烂又破的穷孩子,到一个大城市寻求出路。靠什么呢?他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能够努力学习知识,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将来才能做一些事情。于是他东奔西走地极力求情,才靠一个好心人的介绍,到一所歌唱学校学习几个月,然后看看能否成为一个供老板赚钱的实习演员。

在歌唱学校里,他有机会接触到书籍,他像久旱逢甘霖一样,拼命地吞食知识。有一次,他到朋友惠斯家里,看到他有整架整架的丰富的藏书,又惊又喜,就像见到了宝库一样。他像朋友借了还,还了借,贪婪地阅读着、咀嚼着。学习,丰富了他的知识;知识,敲开了理想的心扉,他心中燃起了创作的激情。他想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于是他开始写诗,写戏剧。可是他的作品同他自己一样,被斥为“没有教养的人写的作品”,根本得不到发表、上演的机会。

但是,就是这个“下流人”的儿子的安徒生,后来在一个旧房子的破楼顶上,以坚毅的力量夜以继日地写作,创作了久传不朽的伟大作品,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家。

我来思考

1.安徒生的童话伴随着一代代儿童的成长,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快写下来告诉我们吧!

2.除了安徒生外,你还知道哪些童话大师呢?了解他们的哪些作品呢?

岳飞沙中练字

深为人们敬仰和传颂的宋代抗金英雄岳飞,不但武艺高强,能够带兵杀敌,而且文才很深,熟知兵法,并且写得一手好字。

岳飞小的时候,因为家乡河南汤阴县发了大水,随母亲到河北大名县避难,靠母亲给人家缝缝补补,纺纱织布度日。在母亲的教诲下,岳飞白天上山拾柴,空余时间就抓紧读书。晚上没有灯油,他就点起白天拾来的柴草,让火光来照明。那时候,由于造纸技术还比较落后,纸的价格还很贵,岳飞家里平时就难以糊口,更无钱买许多纸来练习书写。于是,岳飞就用小袋子把路边的细沙土装回家来,铺在平坦的地上当纸,用一根细树枝当笔,在沙上一笔一画地练起字来,写满一地,然后用手抹平再写,写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感到厌倦。他觉得这种“纸”和“笔”甚至比买的纸和笔都好。

岳飞很聪明,又非常用功,母亲非常喜欢,就决心省吃俭用,送儿子到私塾里学习。岳飞有了学习的机会,更加刻苦努力。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实在太穷,岳飞被迫到地主家干活,并且经常偷听地主家的先生讲课。这个“旁听”的学生,成绩比先生教的学生成绩还好。一次先生出了作文题,地主的孩子抓耳挠腮,而岳飞一会儿工夫就写出了三篇文章。

岳飞从小一边读书,一边练武,不仅练就一手好枪法,而且精通兵法,还练就一手好字,尤其擅于行书和草书。

我来思考

1.岳母为岳飞做的一件事流芳后世,这就是

。围绕这个故事,还有一首很有气势的歌曲,它就是

。你知道歌词吗?写写看,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知道岳飞的经典名作《满江红》吗?找出来读一读,并查找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联系上文,说说岳飞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原因有哪些?

不因轻视而卑微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一个早春二月,在当时苏联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所以男孩一出生,他艰辛的童年也就开始了。

男孩上学了,他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成绩也非常优异,而且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和拥护他,所以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

那年学校的毕业考试结束了,男孩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男孩走到台上,他说自己有话要说,希望能得到主持典礼的老师的同意。主持典礼的老师感到很新奇,他想听听这个男孩究竟要说些什么,就同意了男孩要发言的请求,台下的同学也都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发言。于是,男孩在开始说话了,他先是对那些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帮助过自己的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接着,男孩开始评论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并尖锐地指出了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他指出,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得当。他的话语让当时在台上端坐的那位班主任老师又气又急,非常尴尬,也非常恼火。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男孩去拿自己的毕业证书,学校却告诉男孩,他不能得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学校只能发给他一张肄业证书。男孩对学校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优异的考试成绩证明了自己是有资格拿到毕业证书的,学校拒绝发给他毕业证书是一种极其无理的行为,学校这样的行为侵犯了他的权利。于是,男孩开始在学校以及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来回奔走,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而大声疾呼。经过男孩的不懈努力,上级主管教育的机构专门成立了一个检查班主任行为的工作委员会,最终,那位被男孩评价为教育方式非常不得当的班主任老师受到了处理。男孩以自己无畏的勇敢精神而站出来大声地说话,他最终得到了那张应该属于自己的毕业证书。

这个男孩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贫困而看不起自己,他战胜了自卑,在那些和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该说话的时候,他敢于站出来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去争取公平和公正。这个男孩就是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

我来思考

1.面对学校的不公正待遇,男孩是如何争取到自己应有的权利的呢?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2篇

想起我和书的故事还真有解不开的缘,在我刚和书交朋友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被他所吸引。

那年,我独自在家,闲得无聊,就拿起书柜中爸爸珍藏的那些书去看,尽管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压倒我,我会在旁边字典和词典来帮助我识字和理解词义。后来,我就越来越喜欢读书。记得去年,我在图书馆看书,看见一本很厚的《名人故事》,我对里面的小故事着了迷,都是关于名人小时候的事,有关于屈原小时候的故事,诸葛亮和鲁班的故事。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从中获取的启发是: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营造了温馨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

书,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所谓读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就让我们继续在书的王国中尽情遨游吧!

六年级:董晟?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以人为本;思考人生;拓宽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44-02

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三学生作文能力,是摆在毕业班语文教师面前一个急迫而又棘手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下水指导作文实践,提出必须从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域特色、关注社会时文评述、拓宽阅读视野等角度入手,加强写作实践,并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海西特色

文学是人学,欲作文,先做人。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性的思考、开放的理念、宽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视野,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指导学生提升作文能力。

教学生做人是教育第一重要任务,不能见“文”不见“人”,不能纯粹作技巧上的指导,而应该贯彻“文以载道”的思想,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常识,如有一颗感恩的心、勇于负责担当、尊重生命、关爱弱势群体、学会宽容、战胜困难挫折、吃苦耐劳的精神、忧患意识等。总之,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这个基础上,谈作文技巧和方法。根据新课改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抓主体、低起点、稳步伐、快反馈、勤反思、要务实”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不仅教会学生掌握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福建学生地处海西,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突出海西特色,强调闽台特色、闽台同根同源。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增进海峡两岸亲情和青年学生的友谊,可以提倡在教学中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二、关注时文评述,思考社会人生

关注现实,必然关注时文评述。经常阅读含有能够引起人们思索的时文,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写时文评述,可以提高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今年福建高考作文有较强的现实感,从作文材料的选择及命题人的意图来看,材料所呈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考生更多地关注现实。

时文评述,一般要求针对某一则或几则新闻中涉及的现象进行简要的评述,可以表彰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可以批评错误观点或言行,表达上属于议论手法,需要论点、论据和论证。作为高考题的时文评述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关注社会,是育人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也是优秀高考作文的重要元素。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生活中许多事件错综复杂,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提高评判水平。文章是思维的果实。要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经常作思辨性、哲理性思考,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近年来的高考优秀文章均具有一定的历史的厚度和理论的高度,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厚的素材储备,给人一种成熟感。文章生成的整个流动过程,也体现作者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作文选材定题,需要观察力和直觉力,在立意构思时,需要推断力和想象力,每一环节的深入。创新思维在人的文章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作文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

三、灵活有效应对,拓宽阅读视野

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当前课标要求学生高中阶段加强课外阅读,但实际情况多数高中生不愿或无暇读书,导致一些学生提笔头脑空空,下笔废话连篇。作文教学与训练应该千方百计拓宽阅读视野。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最大的变化,是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是自主命题以来第二次提出了具体文体要求,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重视议论文规范训练,重视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尤其是审题立意训练。尽管近年高考作文题淡化了考生对作文审题的要求,但审题仍需重视,同时要重视文章布局谋篇,突出三要素,积累掌握并运用时尚素材,实现经典素材与时尚素材相结合,拓展阅读视野,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观点要明确,列举事例要精要,有理论阐述,而不是简单的事例堆砌。段落之间要突出逻辑关系,论据材料要有新鲜感、时代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我们采取各种创新手段,力求阅读写作训练常态化。学生每节语文课都诵读一篇短文,所选文章侧重思想方面的启迪,同时兼顾议论文写作时论据之用,然后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文章,了解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甚至直接仿写、引用。每周选出2名同学写同题作文,利用课前几分钟朗读自己的文章,然后师生共评,一文至少明确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使同学有所得、有所戒。还要创新作文批改方式和方法,可将一篇瑜瑕互见的文章交给学生,让作者谈想法与构思,让读者提修改建议,互相切磋,并请作者对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仔细研究,吸收合理化成分,体现在自己修改后的文章中,最后还要比较修改前后的差异,体会文章越改越好的道理。这种互动对学生触动很大,毕业多年学生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二是开展猜读续写活动,培养阅读和思考习惯。可提供新闻材料,让学生续写评论;提供小说开头和中间情节,续写结尾;提供名人小故事,省略文中一个关键的地方,让学生猜读续写。猜读续写,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4篇

一、先打开阅读之门

学生天生喜欢玩具,并非天生就爱看书。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第一步,走好这一步才能打开他的阅读之门。有了低年级识字量的基础,学生步入中年级后,应该推荐一些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一点的读物。《感恩小故事》系列是本课题三年级上册要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内容。该内容由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感恩小故事组成,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为了打开学生的阅读之门,我开始安排阅读组长轮流读给大家听,有时只讲一个精彩故事的开头,或者让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每次这样做学生总是不依不饶地追着阅读组长继续讲。他阅读的意识被,阅读的欲望被诱发,阅读的兴趣便产生了。就这样阅读时间不长,每次大约十分钟左右,当我把《感恩小故事》系列发给他们时,你可以想象他们是怎样地专心了,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吧。从那专注的神情中,我发现他们已经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书的喜、怒、哀、乐钻进了他们的内心。

二、阅读贵在持之以恒

可能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阅读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能持之以恒。《哲理小故事》、《名人小故事》和《科普小故事》是本课题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将要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内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打算以我们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为课题研究对象,用两年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这四套系列故事。其实学生的阅读有了兴趣的牵引,每天哪怕阅读十分钟就已经足够了!十分钟很短暂,学生也许只能读一个故事的开头,也许还没有读到故事的结尾,也许不过是记录了一点阅读的体会,也许……但是,用好每一个十分钟,积沙成塔,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学生徜徉书海,流连墨香之时,书正开启了他们的心扉、启迪他们的心智、积淀他们的内涵、陶冶他们的情操、创造了他们的想象。

三、阅读,思考是灵魂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5篇

“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羣儿竹马嬉。”(南宋诗人陆游《园中作》)语文课表安排了小语综合实践课,这确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然而,首先小语综合实践太“少”,许多学校只是把小语综合活动课放在课表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所以要重新强化。其次,语文实践活动太“老”,不能吊起小学生胃口,所以我们要探究创新,让学生“不亦说(悦)乎”。

一、趣味中学习,讲究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二是活动集积累、运用于一体,寓能力、兴趣、习惯的培养于其中。

趣味中学习,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舞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新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如课文拓展,语文演出,语文游戏,节目模仿秀,社会化实践活动等,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多姿多彩,充满趣味。

如:上完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后,我们上了一堂语文实践课——《名人大聚会》

实践1:听,听名人故事或名言,猜名人名字。多媒体播放名人小故事或名言,让学生猜名人名字。

实践2:说,听了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补充?

实践3:读,出示六年级部分写名人的课文片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读后找出异同处。如: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说,“我发现写名人的课文,大多都写名人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品,一个是才。如写‘詹天佑’‘钱学森’

他们的品都是爱国,他们都很有才,一个会修路,一个会导弹……但写法稍有不同:写詹天佑就‘才’这一点写得多,而写‘钱学森’却更多地写了他的‘品’……”

实践4:写,写一个心中的名人,可以是课文上的,可以是班级里的,可以是我家乡的,可以是……,不会写的也可以画名人的“才”和“品”。

我们班有一个不会写,他就画了詹天佑的才,第一幅是“中部凿井图”,

第二幅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图”第三幅是“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第四幅是个描摹图:詹天佑铜像,底下还写了詹天佑的名言。

像这样的活动,既有综合性,又有趣味性,如果对不同学生分层要求,一定会让学生喜欢。

二、言语中训练,讲究语文性

语文,姓“语’,它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九寨沟》教学与活动实践圆融的片断:

活动1.查一查:多媒体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课文所说的九寨沟在地图上的具置;

活动2.画一画:阅读课文,把文中所写的九寨沟,用画笔把九寨沟的美景画下来;

活动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九寨沟的自然美读出来。

活动4.写一写:这么美的九寨沟,你能为它写一写广告词吗?

活动5.唱一唱:多媒体播放《神奇的九寨沟》,能跟唱的就唱,再次感受九寨沟的美。

这些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把活动和语文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动”,激活创造力,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创新中体验,讲究实践性

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教室的精心布置也是在进行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由学生自己出版处理,分组合作办手抄报,在办报过程中,学生要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切合班级实际组稿。

综合实践活动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里,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才能。

四、探索中总结,讲究过程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后,布置学生去搜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可以上网去搜索,可以让家长陪同到新华书店……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有的同学根据搜集的材料,还写成了一篇童话《克隆后的世界》,小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克隆的喜与忧,像这样的活动过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小语活动实践课的探索总结中,我们要调整评价机制,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应该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甚至失败,使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认识。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个亮点,在趣味中学习,在言语中训练,在创新中体验,在“探索”中总结,认准目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辨

董在兵

(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江苏 盱眙 21170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是孔子的教学理论。“学”指学习,“习”指实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就是由“学”到“习”,让学生悦然的课程。

“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羣儿竹马嬉。”(南宋诗人陆游《园中作》)语文课表安排了小语综合实践课,这确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然而,首先小语综合实践太“少”,许多学校只是把小语综合活动课放在课表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所以要重新强化。其次,语文实践活动太“老”,不能吊起小学生胃口,所以我们要探究创新,让学生“不亦说(悦)乎”。

一、趣味中学习,讲究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二是活动集积累、运用于一体,寓能力、兴趣、习惯的培养于其中。

趣味中学习,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舞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新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如课文拓展,语文演出,语文游戏,节目模仿秀,社会化实践活动等,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多姿多彩,充满趣味。

如:上完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后,我们上了一堂语文实践课——《名人大聚会》

实践1:听,听名人故事或名言,猜名人名字。多媒体播放名人小故事或名言,让学生猜名人名字。

实践2:说,听了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补充?

实践3:读,出示六年级部分写名人的课文片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读后找出异同处。如: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说,“我发现写名人的课文,大多都写名人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品,一个是才。如写‘詹天佑’‘钱学森’

他们的品都是爱国,他们都很有才,一个会修路,一个会导弹……但写法稍有不同:写詹天佑就‘才’这一点写得多,而写‘钱学森’却更多地写了他的‘品’……”

实践4:写,写一个心中的名人,可以是课文上的,可以是班级里的,可以是我家乡的,可以是……,不会写的也可以画名人的“才”和“品”。

我们班有一个不会写,他就画了詹天佑的才,第一幅是“中部凿井图”,

第二幅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图”第三幅是“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第四幅是个描摹图:詹天佑铜像,底下还写了詹天佑的名言。

像这样的活动,既有综合性,又有趣味性,如果对不同学生分层要求,一定会让学生喜欢。

二、言语中训练,讲究语文性

语文,姓“语’,它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九寨沟》教学与活动实践圆融的片断:

活动1.查一查:多媒体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课文所说的九寨沟在地图上的具置;

活动2.画一画:阅读课文,把文中所写的九寨沟,用画笔把九寨沟的美景画下来;

活动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九寨沟的自然美读出来。

活动4.写一写:这么美的九寨沟,你能为它写一写广告词吗?

活动5.唱一唱:多媒体播放《神奇的九寨沟》,能跟唱的就唱,再次感受九寨沟的美。

这些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把活动和语文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动”,激活创造力,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创新中体验,讲究实践性

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教室的精心布置也是在进行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由学生自己出版处理,分组合作办手抄报,在办报过程中,学生要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切合班级实际组稿。

综合实践活动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里,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才能。

四、探索中总结,讲究过程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后,布置学生去搜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可以上网去搜索,可以让家长陪同到新华书店……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有的同学根据搜集的材料,还写成了一篇童话《克隆后的世界》,小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克隆的喜与忧,像这样的活动过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小语活动实践课的探索总结中,我们要调整评价机制,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应该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甚至失败,使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认识。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个亮点,在趣味中学习,在言语中训练,在创新中体验,在“探索”中总结,认准目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辨

董在兵

(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江苏 盱眙 21170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是孔子的教学理论。“学”指学习,“习”指实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就是由“学”到“习”,让学生悦然的课程。

“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羣儿竹马嬉。”(南宋诗人陆游《园中作》)语文课表安排了小语综合实践课,这确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然而,首先小语综合实践太“少”,许多学校只是把小语综合活动课放在课表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所以要重新强化。其次,语文实践活动太“老”,不能吊起小学生胃口,所以我们要探究创新,让学生“不亦说(悦)乎”。

一、趣味中学习,讲究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二是活动集积累、运用于一体,寓能力、兴趣、习惯的培养于其中。

趣味中学习,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舞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新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如课文拓展,语文演出,语文游戏,节目模仿秀,社会化实践活动等,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多姿多彩,充满趣味。

如:上完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后,我们上了一堂语文实践课——《名人大聚会》

实践1:听,听名人故事或名言,猜名人名字。多媒体播放名人小故事或名言,让学生猜名人名字。

实践2:说,听了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补充?

实践3:读,出示六年级部分写名人的课文片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读后找出异同处。如: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说,“我发现写名人的课文,大多都写名人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品,一个是才。如写‘詹天佑’‘钱学森’

他们的品都是爱国,他们都很有才,一个会修路,一个会导弹……但写法稍有不同:写詹天佑就‘才’这一点写得多,而写‘钱学森’却更多地写了他的‘品’……”

实践4:写,写一个心中的名人,可以是课文上的,可以是班级里的,可以是我家乡的,可以是……,不会写的也可以画名人的“才”和“品”。

我们班有一个不会写,他就画了詹天佑的才,第一幅是“中部凿井图”,

第二幅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图”第三幅是“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第四幅是个描摹图:詹天佑铜像,底下还写了詹天佑的名言。

像这样的活动,既有综合性,又有趣味性,如果对不同学生分层要求,一定会让学生喜欢。

二、言语中训练,讲究语文性

语文,姓“语’,它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九寨沟》教学与活动实践圆融的片断:

活动1.查一查:多媒体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课文所说的九寨沟在地图上的具置;

活动2.画一画:阅读课文,把文中所写的九寨沟,用画笔把九寨沟的美景画下来;

活动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九寨沟的自然美读出来。

活动4.写一写:这么美的九寨沟,你能为它写一写广告词吗?

活动5.唱一唱:多媒体播放《神奇的九寨沟》,能跟唱的就唱,再次感受九寨沟的美。

这些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把活动和语文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动”,激活创造力,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创新中体验,讲究实践性

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教室的精心布置也是在进行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由学生自己出版处理,分组合作办手抄报,在办报过程中,学生要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切合班级实际组稿。

综合实践活动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里,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才能。

四、探索中总结,讲究过程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后,布置学生去搜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可以上网去搜索,可以让家长陪同到新华书店……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有的同学根据搜集的材料,还写成了一篇童话《克隆后的世界》,小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克隆的喜与忧,像这样的活动过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小语活动实践课的探索总结中,我们要调整评价机制,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应该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甚至失败,使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认识。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6篇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太少,理解能力不强,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对于拼音基础太差的学生怎么办?针对这一系列的难题,我们扎扎实实定好班级读书计划。

我们的活动口号:快乐读书,快乐生活

活动安排:

(一)建立读书活动管理小组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和个人小书库

(1)读书活动中,各个班级建立起班级图书柜,书由学生自愿捐献,建立制度,完善管理,培养图书小管家。

(2)在图书角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人小书库。

(三)读书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

比赛、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缉等。

(四)、积极组织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做好填写读书条的工作

(1)每个学生填写好读书条,家长有督促、签字。

(2)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展示同学们的读书条并做出相应评价。

2、举办读书展览:

每个班级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书海拾贝”、 “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

(五)图书集市,学段或学年统一进行

1.每名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书在第一页上写上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或祝福的话。

2.与本学年同学进行交换,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

3.交换的过程中,学生要向别人介绍你的书。

(六)、作品交流展示,享受成功喜悦

1、“小书童、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评比

每学期能读书3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在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中评定为“读书小学士”,若达5本的,则升级评为“读书小硕士”。

2、评选学年的冠军、亚军、季军。(可以发个奖状)

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看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还有一些思想教育方面的小故事,为此,我们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帮忙为孩子选购图书,选购时注意以下三点:1、必须是注音读物;2、所选书目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孩子喜欢的图片。

读书报告会中,孩子们精心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如《365夜故事》、《三十六计》、《十万个为什么》、《成语故事》等,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一批读书大王、讲故事小明星,孩子们手捧奖状,自豪无比,笑容灿烂。

这一学期来,同学们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不断地吸取知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读书超过了3本,最少的也有两本了。现在,读书是他们的快乐,一有空闲时间就读书,读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交流。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7篇

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涉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汉字。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象征,那独特的方块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汉字背后的审美文化和民族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汉字亲切感是很重要的。②诗词,寓言,传说。成语故事等古代文学作品。经典的内涵浩瀚而璀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③历史上的名人故事。这些小故事多从古代经典史书的传记中得来,经过教材编撰者的改写,传递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等内容,作为榜样的示范性对小学生很有教育意义。④其他。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中华传统建筑、节日民俗、民间工艺以及对联、灯谜等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这些内容在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所涉及,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而在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习得已经越来越弱甚至严重缺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魅力呢?

(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强对汉字文化的教学。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在进行识字和写字教学时也应着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字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因素,而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和写作。编写教材时更应注重挖掘汉字固有的元素,利用汉字本身的优势,调动学生识字兴趣选编大量韵文,以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再有就是提倡使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尽量多地挖掘汉语的文化意蕴,将汉字所反映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传达给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多种识字方式的培养并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

(2)小学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的涉及不仅仅要单独作为一部分单列而出。也应该与其他板块相融合进行教学。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指引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单向型活动学习转变为综合型的活动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注重和“综合型学习”相结合。在“综合型学习”的目标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通过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体会其精髓。

(3)在教材中注重对书法教学的渗透。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书法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由于电脑的大规模使用,现在的小学生“提笔忘字”现象非常严重,错别字泛滥,或者不会连笔而胡乱连成非常潦草的字迹,更谈不上热爱汉字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强书法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关于具体如何落实这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年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书法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书法兴趣方面的培养。可以在教材中加入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名人小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爱上书法。

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将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经典更多地纳入教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可以使学生从小就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8篇

在书的第一讲里明确指出要做个尊老爱幼的人,我们且不说尊老,来说说爱幼。“爱幼”顾名思义是爱护幼小的意思。我们身边有许多小朋友,可我们有没有爱护他们呢?我亲眼瞧见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事。

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我们放学回家。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雨使得大多数同学没带伞。一路上到处都是抱怨声,我暗自高兴,因为我带伞了。不一会儿一朵朵伞花绽放了出来,同学们都钻进了别人的伞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我站在那儿等我的同学,飘飘洒洒的雨丝掀起了铺天盖地的珠帘,透过这细纱般的珠帘,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长,我靠近了一点,雨水顺着他那圆圆的小脸蛋淌了下来。雨骤然间下大了,正当我跑着想去帮他时,忽然一声稚嫩童音传过来:“哎呀,某某某,你怎么淋湿了!”我停住了脚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伞奔了过来,溅起的泥水弄脏了她的裤子她也全然不顾。“爸爸还没来么?喏,这把伞给你先打着吧!”她把伞送给小男孩后,转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转身的一刹那,我看见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冲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后悔当时没有一个箭步冲上前去。这短短的两句话,令我惊讶万分,她才二年级呀,还是一个被人爱护的小女孩儿,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时只有在书上看得到,未曾想过竟真有此事,真是难得。

看见这件事情,我的心里真像是有千言万语,如果说世界上作恶的人能真正懂得中华美德里所讲的尊老爱幼,能想到做坏事给别人带来的后果,我想世界上的恶人也不会增加了。反过来,会发生更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是吗?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任之本与!”希望这句话能让每一个人牢记于心,才可以做到扬孝悌美德,做尊老爱幼的人!

上篇文章:读《圣诞欢歌》有感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9篇

学习背景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就两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言,是集“听、说、读、写、做” 于一体的周期较长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该活动在内容安排上,既和单元专题密切相关,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活动过程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学习,它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实践和生成创新,在时间、空间上给予更高的自由度。有了第一单元活动的基础,在上第五单元时,笔者在指导学习“单元导语”时提出要求:“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将踏上新的旅程,去感受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打开课本,把第五组内容翻一翻,想一想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在大致的翻读后,学生了解到我国的古代名人、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名家书画、剪纸等民间工艺、风俗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依次归类。但笔者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去查找,而是先引入到组里的第一篇课文《孔子拜师》,在学了这篇课文后笔者出示了:

笔者要求:①小组成员自由组合;②找到的资料也跟第一次活动时一样,另附件;③每一小组指定一位组长,做好统计,解说工作。④成果展示时,形式可以根据组里的喜好,自由定。一下课,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找伙伴,分工查找了。有的拿出自己的课前准备:《论语》《名人名言》《伟人小故事》……真看不出,他们课前的预习工作还挺充分的。

第二天早上,笔者一踏进教室,童佳宝同学就跑上来:“老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知道是谁说的吗?”看着她那一脸兴奋不已的神情,笔者笑着说:“子曰也!”“回答正确!”“不对!不对!”蔡璐倩连忙说,“子曰,我也可以说是老子说,不一定是孔子的。”“丁老师,不是的,我在《论语》里看到,‘子曰’就指孔子说。”素有“小书迷”之称的王佳儿也不示弱。其他同学也一起过来。笔者连忙示意学生停止:“同学们,这个问题你们课余去查证,也可以搞一个专题研究。”下课时,笔者逐一检查了各组活动的情况,他们收集的资料有厚厚的书集,有电脑上下载的图片、文章……有的组已在做手抄报了,剪剪贴贴。第四天,笔者再一次去检查他们的准备情况,这次发现已有不少组在准备展示时的发言稿了。第五天,早上第二、三两堂语文课。孩子们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小故事,名言讲解,手抄报等。

展示活动虽结束了,但孩子们的激情依旧高昂,纷纷要求能不能再找其他的传统文化。这本是笔者打算的,这一专题只是铺垫,既然孩子们自己都提出来了,那就顺水推舟了。“同学们,既然你们还想继续,第一堂课时我们也归类出了不少板块,那就请你们自由挑选一个主题,也按这次的要求:选择伙伴,制定计划――分组活动,搜集资料――归类整理,准备展示交流。强调几点――小组方案自主设计,自主解决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时间一星期。”于是,新一轮活动又开始。

全部活动结束后,笔者没有进行习作指导,就让学生自己撰写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收获。作文本上交后,笔者又收获了一份惊喜。

活动总结

给予自由旋转的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不拘泥于课堂、书本、教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亲历研究、展示的过程,一起“活”起来、“动”起来。通过综合性学习,要让每位学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施展自己能力、才华的舞台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都有收获成功的喜悦。

适时给予点拨引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实践,尊重生成。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伙伴的组建,学习方式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来自主决定。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所以教师要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机,担任好指导者、协助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不断检查学习情况,根据活动的进展,授之以渔,导之以法,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要立足语文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的综合,呈现了多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但它必须姓“语”,强调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

名人小故事范文第10篇

一、读经典蔚然成风——多落实

从2007年开始至今,我校将课外阅读指导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编入学校课程表,编印了校本教材《话说黄桥》。学期初,由各年级分别制定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学期中,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研讨,进行阅读指导实践;学期末,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有了课外阅读指导课,就有了阅读时间、阅读环境的保障,有了阅读方法的有效引导,就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渠道

1.自主阅读课。每天下午20分钟的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学校教导处、教科室随机抽查,保证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2.阅读指导课。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需要我们老师帮助指导,使他们能保持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益。通过阅读指导课,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

3.阅读欣赏课。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体味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其表现方式,积累优美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4.好书推荐课。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我们也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为孩子们推荐他们读过的好书,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和体会,不断引领孩子们健康阅读,走向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

5.成果汇报课。读书汇报课主要指在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朗诵、表演、讲故事、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将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

6.网络阅读课。小学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总学时是68节,我们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电脑课,共有150节。因此,我们要求每两周拿出一节电脑课开设网络阅读课,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指导学生登录“黄桥小学课外阅读资源库”网站阅读;二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搜集、整理信息。

三、紧扣文本巧切入——多思考

教师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德育内容,找准教材与现实的结合点,使教学与时俱进,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塑造学生的人格。

1.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苏教版每一篇课文都折射出作者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同时也映照出作者巨大的人格魅力,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深入挖掘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2.以文导情,找准教材与现实的切合点。 所谓“以文导情”就是指用文章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因素对现实学生存在的不成熟的偏激的或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情感志趣加以疏导利用,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现实,深入了解今天的学生,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抓住最佳时机对学生以文导情,让学生更容易心悦诚服,收到良好效果。

3.培养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德育形式。要立足吟诵、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如《春望》中的杜甫,《示儿》中的陆游,对照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实践

阅读绝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阅读综合实践课则是将课内与课外、读与行有机结合的一种课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特定的问题,收集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动手、动脑、合作等方式形成个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让阅读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延续性的高效实践活动。

上一篇:我喜欢的节日范文 下一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