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0:16

名人作文素材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尤其在考场为文时,相当一部分考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第二,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三,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而素材的积累,则是一个缓慢、艰辛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决材料缺乏、时间紧迫的矛盾呢?那就是活用课本素材,关注课本中出现的名人、研究课本中节选的名著、关注课本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积累课本中的名言佳句。

1 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些名人的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地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具体说来,在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①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②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③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④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⑤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的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2 研究名著,也是我们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名著中那些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富贵或贫贱或隐晦或明显……他们的性格或豪放或直率或内向或含蓄……这些鲜活的人物昭示了中华民族或英勇不屈或勇往直前,或甘洒热血或不畏艰难,昭示了人类奋斗的轨迹和特点……他们是深远时空名著里的人物形象,肉体消逝了,可精神永存,像夜空里的星星一样璀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因此,将这些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写进我们的作文,就能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有他们的融入,我们的精神就饱满;有他们的参与,我们的文字就富于沧桑的厚重感;撷他们的事迹入文,我们就会妙笔生花,激情盎然;缀他们的精神成篇,和他们完成历史的对话和审视,我们会思绪万行,感慨万端。

研究一部名著,关注名著中的文学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做:

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③了解主要人物及其生平、故事和主要思想性格,并做一个总结;

④关注一些有独特个性的次要人物;

⑤搜罗、思考他人对名著及其主要人物的评价;

⑥个性化阅读,要有自己的评价。

3 积累作文素材,可以关注历史事件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走进这面镜子,你会发现人性的丑恶与美丽,世事的艰难与坦途。这些感悟与思考,常常会给我们无数的启迪与帮助,让我们在人生路途上拥有前车之鉴,少走弯路。这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考作文中,借用历史事件来作文,就是以史为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此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

那么,如何选择、运用这些历史事件呢?

①选例合适,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②叙述史实,可以具体,更要概括。对尽人皆知的,要概括叙述;对人们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可以详细叙述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以通过几个简明的片段,扼要概述。

③对议论文而言,叙述史实后,还要加以分析阐释,不能以例代议。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话。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这儿所说的分析,就是指对事例发议论,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使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④事实有好几个,还要合理安排好先后顺序。原则上是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总之,所用的例子一定要能够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或鲜明,或暗含。

4 积累作文素材,可以关注名言佳句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炼、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炼和生动。在作文时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

积累、运用这些名言佳句时,我们要注意记下几点:

①精选、熟记名言佳句。

②了解名言佳句的出处及内涵。

③确保书写准确,不写错别字,无添字、漏字。

④注重梳理,可按作者或思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一、引导学生树立累积写作材料的意识

让初中学生认识到累积写作材料的重要性,调动起累积写作材料的积极性对于其累积写作材料的效率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累积写作材料的意识,清晰详细的给学生解释累积写作材料的目的与重要性,让学生集聚累积写作材料的动力。初中生当获得了学习动机的时候才会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学写作素材累积计划,让学生在写作素材累积过程中有着明确的目标前行。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累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指导,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付出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赞扬。

二、写作素材的积累

1.以生活为来源累积素材

与学生最近的写作素材就是生活。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擦亮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环境与生活细节进行仔细的观察,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写作素材。例如,在进行风景描写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公园实地游览,走进大自然,学生在公园游览,呼吸新鲜空间的同时仔细的观察大自然,亲身感受写作素材的存在。生活是写作的源源不断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留意生活的学生才能够把作文写好。

2.以教材为范例累积素材

教材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对象之一。教材包括了很多优秀的文章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少年闰土》中,鲁迅对闰土有如下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银项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深刻的记忆到“紫色圆脸”“小毡帽”以及“银项圈”。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要描述周围的人可以用什么的词汇与语句呢?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仿写、续写等,还应该选择合适的课文让学生写作读后感,或者对课文进行改写等。教师在课文的教材过程中让学生们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仔细领悟,进而准确的获得读写结合的契合点,进而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丰富的写作素材。

3.以朗读为习惯累积素材

听读教学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其还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读,是写作之源。只有当学生读的多了,记得多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再开展写作就会有一种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感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朗读教材中的优美句子。不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描写都可以从朗读中累积。针对学生接触面不广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每次开展课堂教学前让学生选择最喜爱的作文进行朗读。这样一来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作品中的重要词汇与语句进行记忆,推动给学生对优秀素材的积累。

三、写作素材的应用

学生在细心观察与累积素材后,如何正确的运用素材成为了写作的关键。作文的创作阶段就是学生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等通过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展现出来。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在保证语言组合紧密正确的基础上来突出作文的亮点与中心,使得作文能够蕴含一定的深刻寓意,成为有文化内涵的佳作。

1.引用名人名言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累积大量古今中外的诗词或名人名言。例如,专门累积某个名人的名言能够对该名人进行去那面的认识,可以凭借着一人的素材来应对任何类型作文的写作。也可以分门别类的对名人名言进行累积。灵活的运用这些素材不仅仅能够更加凸显作文的中心思想与主旨,起到升华作品内涵的作用,还能够更加充分的展现作者的文学底蕴与修养,赋予作文一种深刻而有哲理的风格。

2.融入实例写作

好的作文要做到能够在感情上与阅读者产生共鸣,打动阅读者的内心。因此,学生在运用写作素材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合真实实例进行写作,选择与文章题目密切有关的实例来将其结合到文章当中。例如,在进行以“父母”为主题的写作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日常生活看到的父母为了生活而奔波,逐渐慢慢老去的内心感动写入作文中,还可以将与父母之间日常相处之间的摩擦融入其中,让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彭丹)还有三个月就要中考了,记者从一些中学了解到,学习越来越紧张,很多初三生都不知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对此,相关老师建议,积累作文素材不妨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初三生李雪写作文时总爱用些最近炒得火热的新闻做素材,但每次作文都拿不了高分。她的语文老师分析,李雪所选用的素材都是社会热点新闻,但她本身对这些事件了解得并不清楚,在写作时既没有细节描写、又没有独到的见解,只是人云亦云,作文自然拿不了高分。

北京四中老师李雄表示,初三生搜集作文素材时要学会扬长避短,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这样才容易写出新意。搜集作文素材也需要因人而异,有的考生对足球感兴趣,有的考生对音乐感兴趣,都可以作为搜集作文素材的领域。如对足球感兴趣的考生,不仅要关注球赛,还要了解球星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这些故事可以用来写人生观、价值观,描写毅力、热情、乐观。由于是非常熟悉的故事,写作时更容易情感真挚而打动人。如果是写大家都容易选择的素材,如奥运、汶川地震等,那就要学会深入挖掘,另辟蹊径,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不能简单引用新闻事件。

李雄提醒,初三生还可以分类搜集作文素材,如按中国古代诗词、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进行,这些素材在任何题目中都可运用。在运用作文素材时,初三生要学会不“生搬硬套”,要注意细节描写。这样才容易写出高质量作文。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作文;素材积累;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作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写好此类作文,首先自身应该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看炊烟,应该想到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象,看黄昏,应能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看雨要能感受到古典的雨像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在文化的视野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那么,具备了文化意识,又如何积累文化作文素材呢?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它们现在仍影响深远,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首先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指向,这些文化符号就是意象。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文化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所以要积累文化作文的素材,首先掌握文化的符号:意象。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另外,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文化作文素材积累的重点。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其次,重要历史事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历史课上已经学过的诸如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等,在写作中可以随意运用,以增加文章厚重的历史感。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8-01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多阅读,特别是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但是高中学生课业重、时间紧,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在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来构思高考作文。

一、教材中人物及其事迹的应用

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都可以当做高考作文素材。语文教材里所选的文章都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构思高考作文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引申和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精华。

在高中课文中出现很多人物,如司马迁、陶渊明、鲁迅、史铁生等,他们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高度是我们所敬仰的,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我们要学生掌握他们的生平事迹,概括他们的人生思想,然后把他们的人生事迹和思想融入到我们的高考作文当中。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期待成长》,我们可以引用勾践期待成长为一代帝王而卧薪尝胆的努力,可以引用鲁迅期待国家成长而产生的“彷徨”“呐喊”进入作文。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回到原点》,可以引用司马迁、陶渊明、鲁迅、史铁生等人都是为了回到人生“真、善、美”的原点而孜孜不倦地奋斗。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拒绝平庸》,平时授课时,就可以告知学生,几乎所有的历史名人都是拒绝平庸的典范。历史名人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材料亦可用于2011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情有独钟》。在平时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和文中出现的名人事迹进行归纳总结,关注名家对名人的评价。

二、教材中诗歌的运用

在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是语言思想的精髓。恰如其分地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可以有妙笔生花的效果。诗歌在作文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所谓直接引用就是将诗歌直接引用到作文当中。例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取舍》话题,就可以直接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一世,舍,要“舍”得干净、洒脱,决不拖泥带水。所谓间接引用就是将诗歌间接灵活地引用到作文当中。例如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全文以《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于其中,文章散得开,收得拢,是诗歌间接引用的典范。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尽量背诵课文诗歌名篇名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教材中现代文的应用

教材中现代文篇目众多,特别是散文具有优美的语句、严谨的逻辑、深邃的哲理、闪光的思想。这些现代文,不管是文章的结构还是内容都是高考作文良好的素材。例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可以直接引用《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还可引用《项链》的材料,例如:“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做得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

四、教材中典故及注释的应用

学生学习课文时容易忽视课文中的典故和注释,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这两者都可以拿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例如《滕王阁序》的典故和注释就是极好的作文素材。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其已九十高龄,不能再为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此典故可用于2011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时间在流逝》,亦可用于江苏卷《拒绝平庸》。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个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因此,告诉学生,在运用典故时一定要熟悉教材典故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找出与作文的切入点,达到综合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总之,教师在讲授教材的同时,应当适时提醒学生归纳总结课文素材,让学生对教材“物尽其用”,取得课文教授与作文教学双管齐下,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6篇

一、拟出新颖独特的作文标题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作文的标题就是作文的眼睛,对于阅读者来说,标题是他对于整篇文章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也就会有读下去的意愿,阅读者能够津津有味甚至是意犹未尽地读完作文全文,那就说明这篇作文是成功的。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就忽略掉了作文标题,写出的题目常常不是用词平庸就是缺少新意,让阅读者扫一眼题目就俨然失去了接着再往下阅读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无论作文内容有多精彩,都存在着极大的失分可能性。由此可见,一个新颖独特吸人眼球的作文标题,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在给作文命题的时候,要敢想敢下笔,不必拘泥于“陈述”的框架之中。学生可以使用设问的手法,为文章的内容做下铺垫;可以使用比喻的手法,提高标题的生动性;可以利用谐音的双关特点,拟出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标题;可以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作为标题,激起阅读者的共鸣和认可;可以巧借现实情境来为作文拟标题,甚至也可以使用流行歌曲的歌词来做标题,引起阅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学会积累和正确运用作文素材

古人云:“无一物不可以入文。”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都可以写入到文章中,作文需要的素材是无限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可以理解为作文的素材不分界线,无边无棱。正是鉴于这样的写作素材背景下,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完全找不到契入点,脑子里没有丝毫有关作文内容的思绪,无话可写,无从下笔;另一种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写着写着就偏题甚至是跑题的现象。面对这两种负面的写作现象,无论学生陷入到哪一种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都会对作文产生抵触的心理,继而慢慢地失去对写作文的兴趣。

写作素材是学生写作文的物质基础,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条理性。素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生活的丰富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可以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讲述自己认为有趣或者有意义的生活细节,以便积累不同的写作素材。

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不会正确地运用在作文中,也是目前大部分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找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获奖范文,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获奖范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学习范文中作文素材和作文中心思想的合理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体会到范文的语境,学习范文的优点,在自己做作文时加以运用,逐步提高正确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都发现过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各个科目的成绩都很拔尖,但是写的作文却总是用词单一,思想陈旧,语言运用上没有任何深度,究其原因发现这些学生除了课本知识外,很少阅读课外读物,甚至连电视都不看、音乐也不听,完全沉浸在有限的课本和课堂中。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名人的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增加自己的思想高度,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揣摩作者文章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手法,这在学生以后的写作过程中都会大有益处。除了名人著作以外,学生还应多看新闻、报纸,了解中外的奇闻轶事、历史典故、人文风光等,以读促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7篇

无论是什么要求,都有一个取材问题。而作文取材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我们把它归纳为课本线、名胜线、生活线、艺术线、名人线。课本线是指以教科书内容为材料,学生相对较熟。名胜线主要是选取本地名胜古迹,或描写,或感悟,选材也新颖。生活线是指选取热门话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时代感强。艺术线是指以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为材料,写感受。名人线是指开发名人富矿,挖掘蕴藏着的知识和智慧,在写作形式上也较新颖。以名人为写作素材,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

我们所说的名人主要指历史人物、新闻人物、本土人物、艺术形象。

历史人物指已经去世的中外名人,主要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坡、鲁迅、海子等等。这些材料有丰富内涵,有文化积淀,如果再引入相关诗词,会文采斐然。

新闻人物指活跃于各类媒体的人物,包括政治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如、霍金、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这类材料新颖,时代感强,有的人物人气很旺,有的人物涉及热点问题,且多是弘扬主旋律,思想健康积极。

本土人物指与考生所在地相关的一些古今名人(这与前两者有交叉,另辟一类,便于强调地域性)。中国这么大,无论哪个地区要找几个名人都不难。如我们和县,就有自刎乌江的项羽,写过《陋室铭》的刘禹锡,在桃花坞读过书的张籍,当今草圣林散之,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等等。这类人物的特点是独特,考生对这些人物的了解也往往较多,理解较深。

艺术人物指文学艺术作品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布恩地亚、戈戈和狄狄等。这类材料的优势是感染力。很多人物形象本身就是阅卷教师耳熟能详的,阅卷教师读到他们也感到亲切;更兼得“能够运用语文材料能力”之利,也能获得阅卷教师好感。

这些“名人”材料从哪里来?

1.教材。课本矿藏,取之不竭。在思维断电、左思右想,茫然坠烟雾、脑中一片空白时,可以把课文中涉及的名人(特别是作者和艺术形象)搜索一遍,一定会有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如下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叹于始皇的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敬畏于屈子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不变的情怀,正是这种本色,铸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每个人又有站在自己对面的时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为何会在沈园的颓墙上写下带血的字迹——“莫!莫!莫!”?再坚强的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纠结,始终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闺阁中以泪洗面的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吟唱;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居士,却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酌江月”的哀叹。

看了这段文字,你或许会惊叹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但如果对考生所引用的内容进行一番审视,又会发现考生所引用的内容都出自中学语文教材,甚至有的就是要求背诵的名句。这给我们很多启示: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

2.媒体。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如感动中国人物,就是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事例。

3.本地。如我们和县,名胜荟萃,不胜枚举,如有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称的龙潭洞,具有世界级影响的西楚霸王灵祠,矗立于唐诗及中国文学史中的天门山,“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千年陋室,当年桃红柳绿风情万种、如今水碧草青诗意千重的桃花坞,歌豪杜默手植的清香尚在半枝梅,编成的中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的南朝昭明太子浸泡过的太子汤,登临过的如方山。相应的人物有龙潭洞人、西楚霸王、李白、刘禹锡、张籍、杜默、昭明太子等。

4.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准备名篇佳作的读后感、影视的观后感。光是语文课本的文学形象就很不少。如林黛玉、薛宝钗等。

5.试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当你搜索枯肠、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不妨把近在眼前的试卷翻一翻,或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本身就是人物故事,还有现代文阅读中往往也有人物故事,它们都可以给考生以启发。

另外,还可以一个事例,多方挖掘。应该明确,一则事例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当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你不妨把以前用过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看看能否用在文章中。当然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材料确定以后,就是构思了。可以以一个“名人”为素材写成一篇作文。比如2009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品味时尚》,通过就是以罗京唱通俗歌曲为例,采用夹叙手法写成。文章先写罗京播新闻时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接着写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在2008年1月20日,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中,一贯严谨的他一展歌喉,大唱《千里之外》。将这首时尚的歌曲演绎得酣畅淋漓。他那投入的表情、醉人的微笑,俨然是一个追赶时尚浪潮的“时尚达人”。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份感知和追逐时尚的热情。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许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罗京那般的沉稳、严谨、勇于牺牲和隐忍,可以永远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新的时尚。

也可以以几个名人为素材写成一篇作文。再如2011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拒绝平庸》,文章从“鱼”“草”“蚕”三种自然界拒绝平庸的事物开篇,句式整齐,气势非凡。由物及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主体部分列举李白、辛弃疾、范仲淹、海伦、贝多芬、史铁生等等中外名人的事例,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无论是平时练笔,还是应对各种考试,要想事例丰富,必须做到两点:(1)力求专而广。“专”的意思是以专题形式积累素材,“广”的意思是积累的材料范围要广,涵盖古今中外,而且要尽可能丰富翔实。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有古代的材料,那就没有现代信息;如果只有外国材料,那就会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有现实材料,那就可能没有文化底蕴。所以一篇文章中,最好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材料都要有。(2)学会“定向运用”。所谓“定向运用”,就是虽然你准备的材料是很翔实丰富的,但写作时要朝着能体现中心的方向运用,和中心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和中心有关的要详写。

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如果是写记叙文,要截取一个或几个片断,并充分发挥想象,对人物进行肖像、行动、心理描写,必要时加上景物描写,甚至于加入作者的感受,努力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

(二)如果写议论文,事例宜多不宜少,且要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就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写法:“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要尽可能注意到正反例结合、不同时空事例组合、详略事例组合。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8篇

高低分数起落的爱

湖北考生

每日在书本中起床在题海中入睡,好像慢下脚步都是懈怠。恰同学少年,是“风乍起,合当有意向人生”,是“扬鞭策马,枕戈待旦获全胜”。父母殷切期盼,老师辛勤教导,可倘若,失手了呢?分数起伏,是否爱也要落跑?

一吻一巴掌,奖惩之中,虽有夸张,却也不乏现实与现状。“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学生家长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另眼相看,边缘化这些学生,有意无意地给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你是差生”的暗示,致使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挫败感,而最终成为所谓的“学渣”!

“唯分数论”究其本质是当下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分数与能力的过分看重,是分数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妖魔化,而对能力的要求掩盖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品德的积极态度。

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唯分数论”的论调着实令人羞耻。从最初的察举制、征辟制,到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无一不是唯德进用,元代选举官吏,亦是“有德为先,才略次之”。而现如今,家长、学校对于学生的成绩在意之深,甚至到了超出学生本身的程度,学生再努力也难承载家长过于苛刻的期待。

美国第一夫人曾说:“时时让孩子知道,大家喜欢他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并无关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那个样子的。作为旁观者,应更看重花叶,而非果实。恰如蔡元培“平等博爱”,陶行知“诚实无欺自觉纪律”,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育与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分数的起落亦是时而有之。常言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奖惩之大别,实是没有必要。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分数漂亮固然重要,却也多了一份死板和庸俗,读书就好比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你可以肯定,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你的骨头和肉。灵魂的富足重于空洞的分数。

奖惩之间,是多少孩子的难言与心醉,是多少曾少年的人不尽的唏嘘与无奈。高低分数,起起落落的温柔和爱,但问何时还我快意的人生?

或许,没有“虎爸狼妈”的情况下,你我会学得更好。

学会享受学习。

学会享受被理解的温柔。

文章用简练的语言展示了“理性对待分数”的主题,表达了对材料中“唯分数论”的思考。作者巧妙运用作为论据的素材尤其值得称道。文章主体部分先联系现实,指出“唯分数论”究其本质是当下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分数与能力的过分看重,是分数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妖魔化,而对能力的要求掩盖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品德的积极态度;而后有机融入古代科举制度、美国第一夫人、蔡元培等经典素材,很好地充实了内容,丰富了内涵;之后再结合现实“或许,没有‘虎爸狼妈’的情况下,你我会学得更好”结束全文。作者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融为一体,使得文章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让人一见倾心。

那么,如何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融为一体呢?

一、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相互对照,互为映衬

一般来说,“经典素材”都是经过岁月沉淀而被人们引为经典的;“时事素材”则是当今世界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运用素材时,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照,以此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这样文章观点就更为鲜明突出。这种运用素材的技法,让文章的内容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请看2016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儿(节选)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不一而是,而孔子本人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松懈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恣意的书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第一段,作者先运用“孔子教育成功”这一经过“历史岁月”沉淀的经典素材为例,阐述“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尽展其能,各得其所”的道理。第二段运用现实事例来印证“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这样通过古今相互对照,互为映衬,很好地论述了差别对待、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为了让论证更具说服力,作者在第三段再次将“经典素材”与“现代素材”融为一体,以排比的形式加以呈现,不仅让文章的内容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精彩,更让观点突出鲜明!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二、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精当搭配,有详有略

“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要根据需要详略搭配,一详一略。一般大家都熟悉的事例应略写,使得笔墨简洁集中;大家陌生的素材可稍作详细叙述,给人新鲜之感。如此有略有详,相映成趣,让文章的布局具有了灵动的效果。请看2016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

请站在孩子的角度(节选)

现在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天给孩子灌输名牌大学、成为伟人的思想,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孩子因此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我曾一度为《家》里的后辈掉过泪,特别是为了觉新,身为长房长孙的他,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委曲求全,结果出国留学的梦想被断送,与梅表妹的爱情被扼杀,拈阄而结合的妻子瑞珏遭“血光之灾”……身为一家之首的高老太爷,为了自己的私欲,就是这样狠心地将孙儿的幸福打碎!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家长们是不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着想的。现在的家长们,你们是否也正在为自己的私欲、虚荣或者其他目的,残忍地扼杀孩子的梦想呢?

因为“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给孩子造成压力”的现象司空见惯,所以本段文字略写之,而经典名著《家》中的家长高老太爷如何毁了觉新的前程,扼杀了觉新的爱情,读者可能还不大清楚,所以作者就详写。这样“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详略搭配,不仅能让主旨凸显,更能让文章的布局灵动多姿。

三、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中的名人串联,形成合力

名人有历史名人,也有当今名人,他们都是写作的绝好素材,把“经典素材”和“时事素材”中的名人串联起来,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相同点,组成排比,形成集团效应,这样既有历史名人的光环,又有时代的新榜样,文章的主题会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这种方法,把众名人集中在一个作文主旨的大旗下,很经典,也很新鲜,显示出的底蕴非常丰厚。请看2016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

“分数至上”会误导错误的价值观(节选)

正确的价值观是引领成功的航标。正如孔子以仁爱孝悌为修身原则,勾践以艰苦奋斗为成功契机,苏武以忠贞爱国为心中不变信仰,林俊德以国家事业为终生之所重……他们闪亮点虽不同,但在实质上都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积极而又高尚。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航标下,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国;苏武的守贞持节十九年流芳百世;林俊德临终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正是他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一往无前,无所遗憾地坚持理想,走出了一条璀璨的成功之路。

上述文段就是“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名人大串连的最好写作范本。孔子、勾践和苏武属于“经典素材”人物,林俊德属于“时事素材”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人生经历、内在情感等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呢?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一往无前,走出了一条璀璨的成功之路。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名人串联起来,同质叠加,组合排比,来揭示古今名人具有的共同特质,由此形成集团效应。

四、将“经典名言”与“现实事例”巧妙组合,相得益彰

“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结合运用时,可将引用名言和列举事例相结合,这样既有活生生的现实,又有权威的“经典”,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以震撼读者。请看2016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

科技的新秀,人文的毒酒(节选)

然而,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的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任何事物的辩证性都不容忽视,现实就是铁证。在计算机刚刚闯入中国时,多少孩子被那个屏幕牢牢地桎梏;在互联网产业风生水起之时,互联网泡沫让多少企业灰飞烟灭,而电信诈骗的猖獗,亦是托附于移动互联网基站这个“帮凶”;而现代技术带来的“群氓效应”等问题,甚至关系到人类道德建设。天下的午餐不免费,科技在带给我们空前的财富、无上的便利的同时,亦带走了人们温润如玉的品性和山崩鹿兴的理性。

《吕氏春秋》有言:“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古之圣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今之众人,在沐浴虚拟现实技术的春风时,必须先知先觉:会不会有人尤其是孩子会像《盗梦空间》里的梅尔一样沉醉于梦境不能自拔?会不会有人利用该技术迷惑大众,实施犯罪?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秩序和人类价值观的冲击,不仅留待监管部门思考,更需要我们普通大众深思。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老子说的。科技的新秀,人文的毒酒,我们应区别对待它。

作者在每段的开头,均引用或化用经典名言名句,非常精妙,通过与现实事例结合阐述,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人们熟悉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相比较,引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史实与现实发展,来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利与弊,论述自然流畅,同时使各段的论述更有说服力。这样的论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经典名句与现实事例交相辉映,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让议论文的说理更精彩靓丽,具有了征服读者的力量。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9篇

世界上绝对没有那种没有一定量的阅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可以妙笔生花的人。但是,有没有一种便捷的方法,可以让你在有一定量的阅读和一定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阅读与积累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呢?

回答是肯定的。下面,笔者就以几段精彩的文字为例加以说明。

片段一“看,神女峰!”我寻声望去,朝阳给神女披上了一层红霭,使她越发的神秘可爱。“神女,你不孤单吗?李白敬你一杯!”“她一点儿也不孤单,李公当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再说,有群猴做伴,群鸟啾啾,她能孤单吗?”抬头望去,两岸挤满了猴子,它们或追逐,或嬉戏,或顽皮地荡着秋千,或慵懒地晒着太阳……无忧无虑。此时,连它们的叫声都那么婉转动听,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李兄,看你把酒临风,都快飘飘欲仙了!”船公打趣道。

“此言差矣!仰天大笑江陵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哈哈哈……我仰天长笑,爽朗的笑声把滚滚的长江水都感染了,连一江春水都笑红了脸。

片段二别人叹人生太缥缈,我笑他人看不穿!尘世之事苦尽甘来,坎坷路尽,脚下便是灵山!原以为这一生要耗尽于流放之中,怎想忽逢皇帝大赦天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观这大江两岸,气势如虹,天际行云一片,为我洗尘,两岸青山如侍,迎我归来,自朝霞之时发于白帝,仅一日而已。途中奇峰罗列两岸,悬崖峭壁似剑,直插江底。江流击石,惊魂动魄,江流载舟,如箭离弦。两山之中,猿啼不绝于耳,然才五六声间,轻舟便已行过万重山!

以上两段分别出自不同年不同地的两篇考场满分佳作:片段一是出自一篇对李白《朝发白帝城》的改写文章,片段二则出自一篇以“希望”为话题的文章。在近年诸如“拼搏”、“追求”、“自由”、“我心中的名人”一类的话题作文中,我们都很容易见到李白的诗句,看到李白的影子,事实上,只要我们巧妙地变换角度,灵活运用,上面的材料同样可以“冠冕堂皇”地走进以下作文:

可以走进话题“有个好心情”――李白因永王案遭贬,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遇大赦,惊喜交加,这是李白好心情的真实写照;或选取人生不得意事十之八九,即使在生命最灰暗的时候,也要保持乐观的心境之意。可以走进话题“陶醉”――李白陶醉在三峡优美的山水之中。可以走进话题“生命的芳香”――即使是在生命不顺的时候,我们也有理由活得更灿烂。可以走进话题“掌声又响起来”――人生无处不掌声,即使是在失意的时候。可以走进半命题作文:“又一次”;“拥抱_____”;“学会”;“走近”;“幸福原来” ;“另一种”……这些都是近年中考中出现过的作文题,只要灵活地变换角度,适当地增减素材,就可以将素材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中考作文制胜的法宝。

与历史文化名人一样,文学名著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早就深入我们骨髓、融进我们血液、烙进我们精神的形象和情节,也同样是我们写作时可善加利用的素材。翻看近年的中考作文,诸葛亮、林黛玉、孙悟空等一个个鲜活的名著人物都曾走进我们的考场作文,成为一处处耀眼的亮点。

片段三

葬花吟

哀伤的语调犹如飞逝的落红,淡淡地讲述着一枝海棠的过往。

你轻皱着两道弯眉,无力的玉手软软地摆着手中的花锄,将无数落花尽埋于净土之中,随土化去。

也许你也期望如这落红“一净土掩风流”吧,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一切的一切在你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汩汩涌动的鲜血融化不了你心中的哀怨,于是你奋力一挣,驾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

杜鹃啼血,可是你留下的千年未变的咏叹?

片段四

螃蟹咏

芳华尽谢,牡丹的高贵还静静地演绎着一段无奈。冷香丸的清芳压低了你上清苑的傲骨,于是你不得不绽开你的笑意,款款地轻移莲步,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

你是无奈的,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你亦是孤独的,滚滚而来的骂名压落你瞬间的光华。没有选择的你偶尔直抒胸臆,讽刺螃蟹,却也只能付之一炬。

于是你孤独地留转千年,用足尖在柔嫩的花瓣上弹奏着深沉的交响。

掩卷余思,红楼女儿的迷梦谱成一支新曲,淡淡地传唱了千年。那一首歌中,泪的痛血的痴,可有钟子期在听?

无疑,以上两个片段的作者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对“金陵十二钗”中黛玉、宝钗的身世和个性了如指掌,因而才能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因为熟读了《红楼梦》,积累了大量的古代诗句,语言才这般行云流水。他们将发生在小说人物身上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自然流畅,含蓄隽永,饱含诗意,对名著借用得了无痕迹。当然,对以上素材,我们也可以变换角度,应付诸如“那是一首歌”、“心灵的交流”等许多话题。

据说,一学生高中3年用苏轼的有关材料应付了所有的作文,且分数相当不错。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我们静心想一想:苏轼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人民性――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他受到的世世代代人的景仰与爱戴,还有他生活经历的丰富性,都使他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学生作文时,也喜欢用坡的事迹做话题或材料,可以说,有作文处尽可有东坡。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人生生不息的文学创造与传承。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类似苏轼的人还有很多: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有近现代的鲁迅、茅盾……他们不仅仅是文化名人,也是思想名人,蕴涵在他们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我们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熟悉他们的身世,走进他们的作品,贴近他们的心灵,丰厚的积累,将为我们作文的立意、内容和语言增加厚实的砝码;灵活的运用,将使我们的写作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

总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就是变通。所谓变通,就是联想、想象,多向思维,激活两头(即作文题和自身的积累),借题发挥。掌握了变通的方法,可以将自身的材料储备变少为多,变无效为有效;掌握了变通的方法,就等于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文字数量最少内容却最为丰富,记忆比重最低却最为有效,无须绞尽脑汁搜索却又最利于发展思维的“材料――思想”库。

进一步想,假如我们在“专注一个名人”的基础上,再研究透一部名著,这将使我们的积累更为厚实,使我们更有文化底蕴;再追踪一个热点,它将使我们的作文材料变得鲜活,富有生机与活力。如此,我们的作文就生机盎然、满眼芳菲了。

名人作文素材范文第10篇

选材扎堆,严重撞车

牡丹虽艳,但如果没有、荷花、梅花的高雅,也不会有满园风光;一朵不起眼的素雅小花,把它插在花瓶里,也会给房间增添几分雅致。赏花如此,作文选材亦是如此。不论素材多新鲜,若众人皆趋之若骛,泛滥起来就不再新鲜。综观近年中考作文的选材,真是一窝蜂地写热点,撞车频频。这种现象,以前也有,但尤属2008年最甚。“雪灾”、“地震”、“奥运”……2008年的热点话题确实不少,考生考前储备的材料也都很丰富,对中考作文题进行一番审视后,他们自然都习惯性地挑选出精心准备的作文素材,不管是重庆的“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河北的“那一刻,我们――”,南充的“这一天,让我铭记”,眉山的“战胜自己,坚强起来”,成都的“震撼心灵的_______”,还是福州的“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株洲的“温暖”,烟台的“美丽的瞬间”,南通的“一道风景线”等等,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雪灾”、“地震”等热点事件来设计题目,纵使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作文选材扎堆的现象,但主要还在众多考生临门功夫不够,为“凑热闹”而生拉硬套,甚至文不对题。2008年萧山的中考作文是命题作文“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_(机会、失败……)”,有的考生就在写了抗震救灾的事迹后,提出希望:长大后“再给我一次到灾区”的机会。人生有许多重要而难得的机会,为什么非要再遭一次灾,为什么非得要得到去灾区的机会呢?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选材扎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穿越时空,走近古代名人。要说,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名人资源,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写作资源。翻阅各地中考作文,屈原的忧国忧民、诸葛亮的智慧忠诚、陶渊明的宁静致远、李白的自由豪放、苏轼的乐观旷达、李清照的凄美婉约等,都一次次走进中考作文。可以说,这些名人在中考作文中出现的频率之高,已经很难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了,当然那些构思与文笔皆佳的文章除外。事实上,大多数考生都是不变的角度、刻板的叙述,很难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有甚者,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一味刻意地沾名人光。不仅在南通的“一道风景线”,河北的“那一刻,我们_______”,南充的“这一天,让我铭记”,烟台的“美丽的瞬间”等比较容易与古代名人联系起来的作文题里,能时常看到屈原、苏轼、李白、杜甫的身影,就是在株洲的“温暖”,宜昌的“我的季节我做主”等很难与先哲联系起来的作文题里,不少考生也“生吞活剥”地与古代名人套近乎,令人生厌。

作文选材,是要把独特的材料选出来。这种独特有时候并不在材料本身,而是在写作者的眼光和悟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在看似大同小异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独特的感悟。因此,选材独特最首要的就是选择带有自身体验和感悟的素材,这样才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来。

材料平庸,内容陈旧

“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我们提倡中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代,提倡作文应从生活中选取那些细小、鲜活,带有个人情感体验的素材。富有时代感和自我特色的东西才有生命力,否则,就容易落人平庸或内容陈旧的套子。综观2008年的中考作文,如株洲的“温暖”,回忆师生初中3年的学习生活,不少考生都写了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的内容,还有不少考生写了深夜看到老师办公室的灯光,看到老师伏案批改作业的身影;也有不少写同学间友谊的,依然是因弄坏同桌的铅笔盒导致两人吵架,最后一方认错,使自己感觉到温暖。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少同学早已不用铅笔盒,而改用笔套了。材料缺乏新鲜感,老生常谈,让人不爱读,不想读。2008年南京中考作文以“寻”为题,不少考生写到“寻找友情”时,就是因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又和好了,最后寻到了友情;写到“找母爱(父爱)”,就是只记得小时候母亲(父亲)对我的严厉,一天夜里我生病发烧,母亲(父亲)背我去医院,感动之余我又寻到了母爱(父爱)。由于众人都选用同一素材,原本就很平凡的素材就变得更加平庸了。

并不是说,不能选取这种普通、平常的素材,而是说,我们要关注时代变化,使选材与时俱进,这样作文才有时代感;并不是说,不能写自己生病时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说,要在材料中融入自我的情感和体验,有了充满自我色彩的东西,才会形成诸多的“这一个”。当然,针对同一个主题,如能选取别人没用过的材料,自然更容易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或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也能使作文耳目一新。

原样照搬,不加裁剪

我们一向提倡,学生应将笔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吸取鲜活的素材;将笔深入书本,从阅读中吸取精华,大胆地为我所用。近年来,随着大语文活动的开展,许多优秀的书籍杂志都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不少同学大胆地从阅读中提炼鲜活的素材,不仅让作文内容耳目一新,也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提升了作文的品位。很显然,从阅读中选材,应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灵活剪裁,合理加工,而不能过多地借用,否则就有抄袭之嫌。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有不少材料都是从阅读中得到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就能凑合成一篇作文,高明的就拼凑出两个故事,或将故事的主人公改为自己,以增加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2008年宁波中考作文“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不少考生抄录了李清照的读书场景、李白畅游三峡的场景;2008年重庆的“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河北的“那一刻,我们_______”,南充的“这一天,让我铭记”,眉山的“爱的奉献”,成都的“震撼心灵的_______”,都可以与2008年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由于在这方面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如谭千秋、袁文婷、杜小红等人的英雄事迹,不少考生都能顺手拈来,凑合成文,而且篇篇如此’,相差无几。更有不少考生随意从书上、报刊上选取素材,事无巨细,详略不分,拉杂无序,淹没主题,多看让人反胃。

阅读,确实是我们作文的一个巨太的材料库,但一定要根据需要,搭配、组合不同的材料,或是主辅搭配,展示面广;或是同类列举,凸现主旨;或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如此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

编造材料,有悖常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一般考生都深谙这个道理。但究竟靠怎样的素材来打动读者,不少考生却不大清楚。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影视剧里的生离死别才感天动地,才能赚到高分。在中考作文中,胡乱拼凑,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的大有人在。2008年不少中考作文题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如成都的“震撼心灵的_______”,重庆的“那一幕,我难以忘怀”等,但是看看这些考生笔下的父母的肖像或衣着,他们不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就是步履蹒跚、行走困难;他们不是提着猥琐的塑料袋,就是穿着打满补丁的旧衣服。时代如此进步,生活如此改善,就连农民出门都开始讲究穿戴,虽说不上时尚或高档,但也鲜有人穿打补丁的衣服了。而现在的初中生大都在12岁到15岁之间,他们的父母大都三四十岁,即使长期在户外劳作,也不至于满脸皱纹、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啊,显然失真。不少考生平时观察不够,素材积累不足,考试时便不得章法,胡乱拼凑。2008年南通的“一道风景线”,不少考生缺乏最起码的生活常识:春天就能看到荷花婷婷玉立;夏天里就能嗅到稻花飘香……翻看近年的中考作文,我们遗憾地看到,这种随意编造、让季节反常的情况已经成为中考作文中的家常便饭。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应是作文选材首选的原则。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耳所闻、深切感悟的,才能了然于心,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格调低下,稚拙可笑

我们反对一味提倡“崇高”,虚假立意,提倡“我手写我口”,但拒绝庸俗的、低下的、幼稚的内容。但在近年的中考作文里,却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素材,如在以“尝试”为题的作文中,有人写尝试偷东西,尝试考试作弊,尝试打架,尝试初恋……格调庸俗低下,当然难得高分。在中考作文中,我们还时常能够看到捡钱包一类幼稚可笑的事情;还有人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姑娘”、“雷锋叔叔”、“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让人感觉是在读小学生的作文。2008年南京中考作文以“寻”为题,我们可以“寻”一件眼下急用却怎么也找不到的物品,可以“寻”学习、做事的方法和途径这些表层意义上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寻”高层次的东西,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净土……但无论你“寻”什么,也无论你“寻”得具体还是抽象,都要“寻”得合理,都要“寻”出些感悟来。然而,在中考作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对那些幼稚的、庸俗的、无用的东西的“寻”,让人痛惜。

上一篇:脱贫攻坚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优秀作文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