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06 17:13:49

环境设计概论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区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满足行为的需求:户外休息,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来满足对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人车分行将形成新的景观,考虑到老龄化,残疾人的需求,设施必须安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满足心理的需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私密性,舒适型和归属性,环境设计要提供相应的环境气氛,可以通过形式,色彩,质感等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

组织优美景观:居住环境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对环境各要素的组合时,不光要注重形式产生的自然美,还有注重深层之美,让人在景观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景观构成要素的组织原则

小区景观设计是将其构成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3]由于居住人员背景不同,对各种要素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这些要素的组合又要满足以下的组织原则:

统一性统一能把单个的设计元素联系在一起使人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它可以是对线条,形体,质地或颜色的重复.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把一组相似的元素连接成一个线性排列的整体时,这种方法最为有用.

趣味味性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尺度,质地,颜色的元素以及变换方向,运动轨迹,声音,光质等手段来产生趣味性.

强调 强调是指在景观设计中突出某一种元素,它要求一种布局要突出一种元素或一个小区域,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并能使人消除视觉疲劳,帮助组织方向.强调主要通过对比来实现,如在无形的背景下布置一个有形的实体,在暗色调中布置明亮的色彩,在精细的质地中布置粗糙的质感.框景和聚焦是强调的另一种表现,它需要有一定的景观相配合.

小区景观综合塑造

总体环境 小区总体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当尊重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内容,并依据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设计,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多种手法,使内外环境协调,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和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光环境 小区景观设计应当充分注意光环境的营造,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小区的休闲空间应具备良好的采光环境,以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小区夜间室外照明也应营造出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

声环境 在城市中,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不大于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于不大于40dB.在进行小区声环境营造时可以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建筑屏障等手段防止噪声.同时,通过植物种植和水景造型老模拟自然界的生环境,如林间鸟鸣,席间流水等,还可以适当选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环境的情趣.

视觉环境 以视觉特征来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小区景观设计采用对景,寸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的设计手法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同时,多种色彩宜人,质感亲切的视觉景观元素通过合理搭配组合,也能达到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的双重效果,由此提升小区环境的景观价值.

嗅觉环境 小区内部环境应当体现出舒适性和健康性的原则,在感官上给人的感觉应是比较轻松安逸的,整体环境氛围应安静,空气清新,可以适当引进一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的植物,同时应当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嗅觉环境.

人文环境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是提升小区整体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通过挖掘原有场所的人文精神,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从而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5]

小区景观设计分类

依据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它是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场所+景观"的环境特征为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根据其不同功能特征分为以下类别:

小区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塑造,意境氛围的渲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姿态,气味,能使人在视觉,触觉,嗅觉上获得亲近大自然的审美享受.正确选用,合理配置小区环境建设中运用到的一切植物,对于营造优美和谐的小区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化景观是小区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元素,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美的小区环境不仅只是简单的栽植浓郁的绿化,而是要求植物群落或是单个植物个体在形态,线条,色彩等多方面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和联想.通过对观赏性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在塑造空间,改善环境,渲染意境氛围等方面营造出特定的绿化景观效果,成为小区景观设计有益的补充.具体原则如下:

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植物种植设计要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所体现的效果,充分发挥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植物造景要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及其生态条件不同,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着季节的变换交替出现.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按照小区绿地功能和艺术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种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上相适应.

铺装景观设计

在小区中,庭院也好,道路也好,都会涉及铺装设计.通过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可以分割和组织空间,组织小区道路交通流线,引导景观视点,并能直接创造出小区优美的地面景观。常见的铺装材料有砖材类,天然石材类,木材类等,通过图案编排,色彩变化,质感对比,结合地面上的小品设施等形式形成生动丰富的景观效果。

结束语

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现代小区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现代小区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1]张鲁山,小区环境设计.住宅 科技 .1998(10)

[2]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

[3]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邓述平,王仲谷,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2篇

人们习惯于把审美的焦点集中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所以生活美所体现的是与生命关联的各种生命共同体。从居室美化到工作环境,再到城市文化景观公共艺术化,给人们提供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的秩序感、以及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和生命的意境。

关键词:

艺术;环境设计;解决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理论课程。

对于艺术生而言,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对于感情丰富的艺术生早已行不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保留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把某物看作是艺术,需要某种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知识,这就艺术界”。环境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室内设计的学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各种环境装饰。学生对环境设计艺术的提高首先要先增加理论知识,并且要增加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等来影响学生在艺术上的认识;加大典型艺术作品案例的讲解熏陶来积累各种素材;运用模拟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情感。未来环境设计发展会呈现多种趋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注重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不同设计领域的交融、艺术化等等。这些发展趋势都将系统的解决人类内心需求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过程。

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个居室,大到整个城市,既有千百种不同的各具表现力的物象形态,又有内在的秩序和综合的整体精神。环境设计做为一种综合的多种形态的造型艺术,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样统一与协调。例如;中式传统室内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常见的有“鱼”“鹿”“蝙蝠”等,原因是他们的谐音都有隐喻,代表着福气,情操和品行等等。这些自然物为中国人借物咏志提供了极为契合的形象。在室内装饰中,无论是商务、办公还是居住生活,有机的借助自然物、工艺品装饰,不仅可以获得无形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可获得美学的文化,美化了生活、也扮靓了心情。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的质量。室内环境的创造除了与冷暖、光照等方面有要求之外,还与建筑的类型、主人的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从整体来说还和人类的经济活动、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世俗的经济要求用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把资产阶级的经济说成是一切时代、一切阶级、一切人的要求。好的设计价值观念的体现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令作品更具有个性化、专业化。设计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丹纳在《艺术哲学》的书中解释到,“探求艺术发展的原因时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任何一个名族的的艺术都是由名族的境况和人们的心理以及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些倾向也会因为民俗民风的不同而不同,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存在着不同的天性。所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是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和制约组合而成的。

当环境由众多的物体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装饰就是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掩饰室内空间环境的缺点,突出其优点,使室内空间环境变得舒适、美观。室内装饰工程就是对有使用价值的室内空间环境的美化过程,是对各种装饰材料进行技术和艺术加工,美学修饰和艺术组合的再创造过程。室内装饰的美观同样表现在“内在美”和“外观美”。

室内装饰的“内在美”是装饰的本质,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根本所在。从构成室内装饰的材料质感上及各种造型体的集合中表现出来。同样,室内装饰的“外观美也如实地衬托出室内装饰的“内在美”。

有句话不是说:“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不能够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对艺术来说:“不了解艺术实践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艺术活动的规律”学习艺术概论应注意结合自身的艺术体验。当今社会生活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例如视觉文化,它不单单是一个视觉的欣赏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全新的视觉文化领域里就要求我们对艺术的基本知识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通过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视觉艺术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结束语:艺术概论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艺术的概念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有感性的理解也有理性的认识。环境设计也正是在实践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理解与掌握艺术概论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萍.编著.《实用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柳福萍.编著.《艺术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程序、计算机软件、运用

中国分类号:TU972+1.2

有史以来,人类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使用各种方式表达艺术创作成果。欧洲史前时期,人们在洞窟石壁上使用石器和颜料绘制动物形象和箭头符号;古埃及的雕刻、商周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哥特式建筑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等[1],反映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想象,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材料、媒介来表达艺术设计成果。环境设计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改变环境的创造活动,

现代社会,环境设计的艺术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离不开各种计算机软件的运用。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环境设计行业迅速接纳并消化了这个新生的科学技术,电脑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可以直接参与到设计制作中。21世纪的高科技将人们的想象付诸于现实,计算机软件和设计行业在发展中不断成长,新科技的发展总是推动着环境设计方案的制作水平和制作手段的提高。正是环境设计同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使得设计专业凭借科技手段获得炫目的视觉效果,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1.环境设计程序

环境设计的程序包括设计程序和成果制作程序两个概念。设计程序是环境设计从立项到完成的发展过程,分为四大阶段,分别为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评估阶段。[2]其中,设计阶段通过设计的准备、形成到完成,又将其划分为草图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绘制这四个环节。(见图1)成果制作程序则是设计在产生过程中将设计师将方案的理解和灵感通过软件的操作变为二维或三维图形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通常为基础、建模、渲染、后期四个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在环境设计程序各个环节中,均以计算机软件的表现为主。计算机软件出图以不仅快速且出效果的优势独占鳌头。无论是室内环境设计还是室外环境设计,都有一套既定的设计程序和成果制作程序。每个环节的成果表现,均有计算机软件与其对应。

2.环境设计成果分类与表达

环境设计的成果分为二维平面型和三维空间型。二维平面型成果在室内设计中为平立剖面图、天花吊灯图、电路图、详图及效果图等的表达;在景观设计中则为总平面图、竖向图、放线图及效果图等的表达,三维空间型成果有建筑漫游,模型展示

平面图的出图过程需要经过草图、方案图、最终效果图环节,其对应软件有Auto CAD(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插件有与Auto CAD(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相辅助的各种常用插件,例如面积计算插件;与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相关的则有笔刷插件等。

效果图的出图过程分为建模、渲染、后期这三个部分。包括模型的建立、材质的附着、灯光的使用、渲染器等插件的应用、后期效果制作等。使用的软件有3D Studio Max(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MAYA(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Sketch Up(草图大师)、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软件和V-Ray for 3ds Max(V-Ray渲染引擎)、Lumion(实时3D工具)等插件。

建筑漫游的制作过程和效果图较为相似,也包括建模、渲染、后期。建筑漫游和效果图不同的是渲染环节,漫游需要的是动画渲染,后期效果制作中所需要的软件也不尽相同,需要的是处理音频及视频的相关软件。三维建模软件以3D Studio Max(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MAYA(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为主,渲染过程需要的插件为V-Ray for 3ds Max(V-Ray渲染引擎)、Tree Storm及Speed tree(树插件)、RPC(全息贴图)、Forest Pack(森林制作)、Dream Scape(自然景观)等;后期效果的制作则还需要特效校色、剪辑输出、动画特效等环节,使用After Effects(图形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视音频编辑软件)、Combustion(三维视频特效软件)等。

3.结论

好的环境设计作品需要计算机软件赋予其生命力,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的状态。环境设计师必须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保持对软件更新的新鲜感,不断的在学习中认识软件,掌握软件,才能保持行业中的竞争力。计算机软件是设计师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媒介,好的软件需要优秀的设计师来使用,而设计成果也需要不断成长的软件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p35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学 设计艺术学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的主体是人,以人为设计中心、为人服务;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再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持续发展观念。可以说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慢慢加强,逐渐产生出了环境设计的概念。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可划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2.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观

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设计学对所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期望。当今,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环境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规划出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环

境保护是人类文化的延续,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印记,文化遗产是唯一的,是不可再复制的,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环境艺术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产品”,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环境艺术,特定的时期产生特定的环境艺术,并带有特定的时期烙印,是没法复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1]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5篇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参与环境改造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今天,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环境设计教育改革需要较为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形势不相适应。环境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以环境规划设计、环境形态艺术、物质环境设计、大众行为心理等为研究核心,以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四个环节的结合,构成了环境设计纵向系统的整体。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约占总课程量的50%,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约占40%,专业实践课约占10%。在专业课程中,主要以景观设计、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主线设置一系列专题设计课程,课程分类繁细,内容覆盖面广,各自独立,呈点状的板块式分布。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则指导学生在本门课程内分阶段地完成专题专项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生态设计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与教学体系,其设计教育发展程度较高。我国的生态设计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的生态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因此,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外设计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出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肩负起重大责任。在环境设计教育中植入生态设计理念,应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学、设计学、环境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需要的环境,最终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长期相协调的状态,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让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设计教育受社会意识、经济压力、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体系。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重点放在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方面,将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在设计课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就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教育要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适度设计,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设计观,秉持生态设计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设计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是生态设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者,才能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环境设计观,这是一种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相信这种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教学构架,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设计,就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设生态设计课程。教师应遵循“理论—方法—实践”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在大学二年级以前开设诸如设计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概念和设计观念。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应系统地将生态环境策划、生态环境元素、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融入环境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并辅以一定的实验教学与实训实务等。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树立生态设计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生态观的设计思维习惯,积极感知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生态设计的内容是核心,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将生态设计理念及其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任何给定的设计中,学生都要仔细分析生态给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景、人群等带来的价值,不是先设计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再考虑生态性,而是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环境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的设计。环境设计绝不能脱离生态理念而凸现个性创意,任何时候都要从塑造生态环境的角度创造环境的构成形式。另外,对于环境设计的创作成果,师生也不能只注重方案多么个性,效果图多么漂亮,构成形式多么震撼,而要学会关注环境的长期寿命,即通过生态观与环境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当这种生态设计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在作业训练或设计实践中更积极地感知生态环境,认真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3.关注设计生命周期,节约能源物质消耗

以往的环境设计教育中,对于环境外在形象、功能特点、艺术感的训练较为偏重,而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由于与实践脱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因此,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软肋。虽然许多高校针对这类知识设置了一部分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知识是设计立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在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缺乏生态观的考虑,那么整件设计作品的生态性将荡然无存。在材料选用方面,具有生态性的材料形式非常讲究,环境设计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构造技术和建造形式,同时以能循环使用、降解再生的材料为主,并且高度重视环境的使用寿命。在环境设计中,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如自然水体景观、原始森林的保护,应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设计师应视自然资源为宝,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光、风、水体、植被、土壤等,使其服务于环境的新功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将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场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利用生态技术恢复后再次被人们使用,成为市民追求时尚潮流的休闲娱乐场地。因此,设计师应充分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包括材料选择、构造技术、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这样会大大降低环境设计场地的耗能和耗材,实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舒适健康的美好愿望。

4.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

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自然气息和自然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日趋淡化,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诉求。设计师需要合理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场地的各种资源,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环境,以满足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因此,环境设计师应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庭院、绿化、水体等是否尊重自然、显露自然作为判断环境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建筑物、构筑物等矗立于环境中,称为实景,在此基础上给观赏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空间称为虚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其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能够形成虚景与实景的融合,也就是虚实相生、虚实相应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虚”与“实”的辩证思想,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的创作精神“求‘神韵’于‘大象’”是一致的。如地形变化多端的场地拥有特殊的地形环境,场地中往往呈现出某一地段多岩石、多沙土、多植物、多冰雪、多雾等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那么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计可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将岩石、沙土、植物、冰雪、雾等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再利用阳光、风雨、微地形和微气候为环境空间营造意境。结语社会对环境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思路是以动态发展、动态更新为前提的,这不仅是新形势对环境设计教育功能的要求,也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必要前提。因为不能保持先进的教育,就无法保证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对环境设计教育的贡献。

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是实现环境设计科学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等人才的环境设计教育应肩负重任。环境设计教育者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理念,把握好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前进的方向,摒弃不切实际的环境外在形态艺术化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享乐的实用价值观,构建一种尊重他人、观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充满人文理性的文明观、生态观和价值观,让生态设计理念成为未来环境设计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就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就业能力培养,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创造机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为中心。

一、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整合。一些高校贪大求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技术课程等。其中,建筑设计是在建造建筑物之前按照建设任务,以图纸和文件等方式,将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与方法通盘展现出来;室内设计是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和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且优美、舒适的,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室内环境,包括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农业建筑室内设计等门类;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整体考量与设计,以提升建筑群和周围环境的舒适度、方便度和审美度的设计过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等方面;环境设计专业技术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等。这四大门类的课程涉及面较广,故不可能求全责备,而应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类课程分为三个大方向,让学生主攻其中一个方向,然后再学习一些专业技术课程即可,通过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想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突破设计思路狭窄、缺乏创新意识的瓶颈。一方面,教师可增设工程造价、绿色环保、传统园林、生态园林等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应增设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此类课程对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功底、艺术品位、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腾出部分课时,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并促进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环境设计中。

三、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环境设计领域,创造力最终体现为用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段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改造,使其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且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环境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系统工程,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应该压缩设计表现技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比重。优秀的设计师不是仅靠软件、表现、效果图就能设计出优秀作品的,而是更多地依赖设计思维与设计创新提升设计的创意和品位。

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合理设置课程,围绕理论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性技能课程、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开设设计史、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室内设计基础、室内材料与构造、景观设计基础等理论课程,开设空间设计基础、设计程序与方法、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设计制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拓展性技能课程,开设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构成、建筑速写、工程造价、绿色环保、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园林、传统园林等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另外,教师还可将各门课程组合成三大课程群,即制图表现课程群、工程技术课程群、理论创意课程群。

总之,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才能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单位:李平 周卫平

参考文献:

[1]姜民.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力培养的思考.美苑,2008(3).

[2]徐波,卢晓萌.用设计思维的系统方法提升环境设计的创造力.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7).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7篇

营造一种生态、节能、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全新绿色医院环境,将成为现代医院环境设计的新趋势。

医院是为患者存在的,患者作为其服务对象,除了要治愈肌体上的病患,心理、精神状态的康复,也同等重要。因此,医院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上特殊需要,越来越受重视,医院建筑与使用者全方位关系的特征,已拓展得越来越宽。环境作为现代医院建筑的一项基本功能要素,已成为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关键。

环境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建筑师在绿色、生态节能型建筑的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上,都有所涉及。当前,我国对公共建筑的节能,也提出了新要求。医院建筑在公共建筑中,属于面临耗能压力很大的类型,所以建设注重环境的生态医院建筑,是一种趋势。

但是,目前的一些医院项目工程中,院方为追求豪华气派,盲目扩大空间尺度,高度越来越高,体量也越来越大,正在拉开医院建筑与生态、绿色的距离。这样做,不仅使能耗增大,而且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许多新建的大型医院,为了改变医院的环境,已将“生态绿肺”和生态中厅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了设计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院环境设计中注重生态化设计,与设计简单的庭院绿化空间不同,这种生态化的环境设计,要体现医院建筑和生态绿色相结合的特殊空间形态。

医院环境设计的生态化原则,首先,应该注重创造自然、环保、节能的绿色医院环境,追求优质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系统,并注重房间的自然采光通风,使患者尽可能地享受到绿色。其次,要强调绿色建筑设计准则,运用生态原理、理念和方法,来研究和发展医院环境设计,努力形成健康的医院环境。

整体结构上的环境设计

现代医院建筑的整体空间布局,经历了由传统分散式到集中式、半集中式的一个发展历程。

从分散式布局,到集中式布局

传统医院,多采用分散式布局,即建筑以多层为主,各功能部分之间有庭院或绿地分割。这样的整体布局,病人完全可以自由享受到绿色的生态环境。

但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分散式布局占地面积大,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集中式布局,在国内外医院建设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这种设计布局将门诊、医技、病房,全部置于一栋建筑中,虽然很好地利用了土地,但建筑无限制地向高空发展,使病人在看病就诊过程中,完全被封闭在人为的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有的住院病人,被安排到十几甚至二三十层的高层病房中,几乎与地面完全隔离,更谈不上与自然、绿色的交流了。

半集中式布局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慢慢在使用过程中,意识到了集中式布局的弊端,并将完全集中式布局,演化为了半集中式,即将门诊、医技、住院分别集中,再通过走廊、交通枢纽等组合到一起。这种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中式布局在绿色生态环境设计上的缺陷。

半集中式布局,又可分为两栋式和3栋式两种布局形式。

两栋式,是将医技部向门诊和住院楼转移,形成门诊、住院两栋建筑。在多层部分前后排建筑之间,或多层与高层之间,都可以空出室外庭院,作为生态绿化部分。

3栋式,是根据基地的条件,由门诊、医技、住院部,以走廊连通成前、中、后“工”字形、“王”字形布置,或左、中、右“山”字形排开。

3栋式布局形式,比两栋式在绿色环境空间的处理上,更显灵活。另外,半集中式布局又恰当地缓和了用地紧张的问题,充分利用可有限的用地,是目前新建医院采用最多的形式。

必须将环境绿化放到重要的地位

医院在规划设计时,整体布局结构上的生态设计方法,就是必须将环境绿化放到重要的地位,不能一味地追求容积率,房子挨着房子,在狭小的场地上建超密度的建筑,完全违背生态化原则。

只有在室外环境设计上,注重庭院化,反映人类向往自然的本性,才具有很好的医疗价值。例如,在门诊部分设置庭院,使之成为内部候诊空间的延续,缓解拥挤、嘈杂的状况,改变封闭环境给人的内向、忧郁的感觉。在住院部设置庭院,能更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休息、散步、放松的自然气氛。一个整洁美丽、温馨舒适的绿色就医环境,不仅能使患者大大受益,而且可以展现医院的特色风貌,形成现代化医院必备的生态型绿色环境。

领域间的环境设计

目前医院的发展趋势,一是综合医院“大而全”,二是专科医院“小而精”。现代综合医院,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包含诊疗空间和非诊疗空间等。这里暂且把这些功能空间称为“领域”。这里的“领域”,可以是门诊的一个科室(如内科),医技科室(如影像中心),也可以是住院部的一个护理单元等。

领域间的生态环境设计,可以为水平和垂直两方向。

水平方向

目前医院常用的设计方法,是用“医院街”或者中厅的形式,将上述的各个领域串连起来,所以领域间的生态环境设计,部分就是医院街或中厅、过厅的设计。

其中,医院主街虽然主要负担交通功能,但作为串连各部分的枢纽,可以通过局部放大或划分区域的方法,进行植物种植,使行走在医院街中的病人,在室内也能感受到绿色带来的活力。在中厅,则可以配合上下贯通的空间,种植高大乔木,并在中厅的首层,布置室内庭院,形成“生态中厅”的氛围。

垂直方向

领域间在垂直方向的联系,就是建筑外墙面了。

在外墙面进行垂直绿化,是把绿色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入建筑物表皮的内部空间,如低层屋顶、雨棚顶、外廊顶、凹入墙面的阳台花台、双层幕墙之间的绿化等。

这种垂直方向的立体绿化,大大增加了绿化总面积,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内部和外墙有效的遮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建筑提供了更健康、更宜人的建筑物外部和内部小生态环境。

领域内的环境设计

领域内的生态环境设计,应该更多地注重细节。内部空间环境中的一棵树、一盆花,都代表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大自然。在医院建筑的各个领域内,需要开放的环境、绿意盎然的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改善空气、减少噪声、消除眩光、界定和过渡环境。

生态环境设计在门诊、医技部分的重点,是病人候诊区

病人在医院中最花时间的,是等待。如果病人在一个黑暗的、不能自然采光通风的空间里候诊,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无论是廊式、厅式或厅廊式候诊形式,均应该尽量做到自然采光通风,并适当地在廊边、厅中央,布置绿色植物及生态小景观,因为这里是病人最近的能直接触及到的空间氛围。

候诊区的生态环境设计,要从小处着眼,可以充分利用除去必要的交通以外的空间,使病人在漫长的等待中,能体验到绿色、轻松、自然的氛围,从而有益于病人的心理健康。

护理单元领域内的生态环境设计

住院病人在病房内呆的时间最长,他们远离自然,面对病痛,心理健康很重要。在护理单元内,可以通过设置病人阳光活动室,内配绿色植物,给住院病人提供自然休闲的交流空间。

在病房区对医生护士工作环境的关注,成为医院设计中的重点

许多医生、护士长期在无自然通风采光的环境中工作,特别是在采用复廊式设计的建筑中,更接受不到自然的气息。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很难缓解。

可以通过在南北两侧的房间中,将靠近护士站的部分打开,形成前后开敞的空间氛围。

结语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特色定位

一、特色定位的释义及重要性

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曾指出:特色专业“应该是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1]这一界定,是关于高校特色专业设置的属性界定,其“四性”表述,对于特色定位的释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么,什么是特色定位?简言之,就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而言,特色定位就是与众不同办学风格、特点、取向的形成与确立,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诸方面独特性、新颖性、科学性、独创性的个性展示。而就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特色定位应当以与农学林学关联为办学宗旨、以涉农涉林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培养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对自身特色定位的权衡和考量要特别注重必要性、适配性和前瞻性,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紧密衔接。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都在充分施展自身优势使专业尽可能办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一些冷僻专业、新办专业和普设专业,为了吸引生源、提高社会知名度,尤其在专业特色上大作文章。据笔者了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发展,扩大生存空间,我国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打出自己的“特色牌”。为什么?这是因为,我国现有高等院校2845个,其中设置了设计类专业的学校有1947个,有400余所各类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设计专业。[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无论是就普通高校而言,还是就农林类高校而言,环境设计专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如果我们在专业特色上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那么,下一个出局的就会是自己!

二、准确把握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特色定位应与本校办学特色挂钩

农林类院校一般都普遍坚持以“农”和“林”贯穿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在农林专业背景下,即使是非农学科,也要与农林学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非农”而不“离农”,才是农林类院校非农林专业的生存法则。为此,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着力从专业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延伸性上发力。即: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与农林学科有交叉。比如,我校环境设计系开设的生态室内设计、景观植物等课程,就较好地体现了与广义农学的学科交叉。其二、在本专业与本校其它专业的设置上做到相关联。比如,我校的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联就是非常紧密的。其三、在人才用途的覆盖上做到相延伸。比如,我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而生态与农业则密切挂钩。

(二)特色定位应与学生就业创业挂钩

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是检验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实际才能与本领,做到因需施教,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特色定位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近年来,我系针对社会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为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配强师资力量,开展学研产一体化流程化教学实践,在全面打牢学生学识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毕业生99%的就业率。不少学生还独当一面,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

(三)特色定位应与教学资源优势挂钩

教学资源是师资、设施、科研、信息等各种资源的集合组合。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办出自身特色,就必须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资源,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设施能够发挥它的最大用途,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运用,文献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共享。我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农”密切相关,我系办学也紧紧依托这些优势,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广义农学为学科支撑,体现涉农特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置艺术设计、陈设艺术设计、公共环境小品、创意设计与推广等方面的宽口径高级设计人才。

(四)特色定位应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

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以培养农业林业科学类人才为主,以培养其它与此关联类人才为辅的基本定位。如同农口和林口需要大量法律、财务、商务、计算机等人才一样,无论是涉农涉林的产业体系、商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都无疑需要大量环境设计类人才。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只要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和融入涉农涉林的一切产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体系,并且学有所用,就算是正确的定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系确立了实现“三个取向”(即技术类人才、研究类人才、环境设计拔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对接了学校培养农口类多用途宽口径人才的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三、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定位的尝试与探索

近年来,我系在专业的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一些可行的尝试与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有四点:

(一)紧扣农字,实现农学的关联延伸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我系开设了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专业课程。第一,新增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等课程,使部分新增课程直接姓“农”。第二,将原有的数字化环境设计引入证书制度,与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CAD)实现课程置换,学生学完此课程,经考试合格,即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应用工程师证书(CAD工程师),以增加学生在农口领域的就业筹码。第三,将原有的景观设计概论和景观设计,更名为生态景观设计概论和生态景观设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生态学的部分,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将原有的室内空间设计1与2更名为室内生态设计1与2,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居住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大农学范畴。第四,将原有的建筑设计拆分为农业建筑设计和城市小型建筑设计两门课程,对农业建筑和城市建筑分别讲述,这样调整,确保了涉“农”的专业课程能够独立门户。第五,开发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训项目,将项目教学贯穿于城市小型建筑设计、农业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1与2、生态景观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光环境设计、室内外空间色彩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等课程的始终,这样做,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实体设计的实战本领。

(二)取人之长,做到定位的兼收并蓄

我系所坚持的特色定位的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队伍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请”字。通过外聘教师,补齐本专业师资力量的短板,收纳各方英才为我所用。在校企合作上,我系贯彻一个“联”字。以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等方式,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等课程的教学交流。将企业工作流程、施工过程等实时传递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可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包,合作开发施工工艺、材料预算等虚拟实训视频,聚集设计案例、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设计素材、教案、课件、视频、资讯等,依托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变化,按照多种职业岗位的从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融入景观、建筑及室内设计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在队伍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精”字。即精训师资队伍,蓄积教学能量。一是发挥本校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作用,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使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施展。二是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企业进修深造,吸收外校的教学精华。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在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争取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好地优化师资结构。五是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使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三)人无我有,办出专业的个性特色

通过多年实践,我系力图将本专业办出姓“农”的个性特色。一是落实培养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学研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知识学习”为主线的课程模块;以“科研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基地模块;以“生产实践”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按照学研产发展规律,整合成为环环紧扣的教学链,并依据该教学链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模块课程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二是突出素质拓展,实施活动教育提量工程,通过课程展览和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环境设计行业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因需应变,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

因应人才市场需求,我系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具体表现在:一是与用人企业共同优化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设计流程对接。二是深化“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小区景观设计、新农村规划、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居住与公共空间设计与施工项目为搭配,校企合作建立校内专业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三引三进”,即将企业引入校园、将工程项目引入课程、将企业骨干引入教学团队和教师进企业、学生进工作室、教学进现场,实现教、学、做流程化,推行“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强化以参与、体验、实训为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将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确定为不少于3个月,将原有的9周更改为12周。同时将原有的采风与专业考查更名为传统文化考查。主要对我国传统民俗、民居文化等进行专业考查,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此外,还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一批学以致用的实训项目,引入企业及行业的技术标准,为学生营造生产性实训环境。四是精选学生就业创业的练兵场地。在一些环境实体设计精品较多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设置一系列实践活动基地,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满足学生高层次实习的需要。总而言之,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与生源、教学质量、就业率、社会知名度密切相关,与拓展艺术类专业在非艺术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密切相关,与补齐补强农林类院校专业配置密切相关,是一个现实而且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式与对策[J].设计艺术,2002,(1):6-10.

[2]郑曙旸.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9.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澄怀味象”;自然山水;生活环境;环境设计

1 研究现状综述

有关宗炳的“澄怀味象”美学思想,在学术界内主要在分析其理论的美学价值、美学思想、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心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唐虹(2009)提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艺术直觉观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胡牧(2011)的研究肯定了“澄怀味象”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关于审美方向研究的学者还有张玉勤(2003)、姚丹(2012)和卞俊鑫(2009)。张玉勤认为澄怀味象与审美静观有一定相似性,姚丹则是从一个审美的过程来论述其丰富的审美心理意义。卞俊鑫提出澄怀味象可以启示人们对客体进行欣赏从而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追求。刘德艳主要研究了“澄怀味象”的美学价值。潘哗分别 对“澄怀味象”理论的哲学基础、审美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综上可以看出对于宗炳的“澄怀味象”的研究主要是阐述这一理论对于美学方面的影响,相关学者的研究都离不开自然山水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地谈到“澄怀味象”对人们追求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主要阐述“澄怀味象”对人们追求生活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这一理论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

2 “澄怀味象”对人们追求生活环境的影响

2.1 “澄怀味象”:人们对自然生活环境的追求

“澄怀味象”是宗炳提出的美学思想,在书的开端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在这里,澄怀指的是“贤者”所具有淡泊,虚静的心境,“象”则是指具有审美形象的自然山水,有“贤者”的心境和自然山水从而产生了审美关系,即“味”,是一种审美享受,是精神上的愉悦。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们用自然山水比喻人的道德品质,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走向大自然,欣赏自然本身的美。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重视自然之美,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山水以行媚道,而仁者乐,不以几乎?”山水用自身具有的“形”来显现“道”,从而形成一种美,使仁者“乐”。人们通过欣赏自然山水品悟出自然之道,宇宙万物之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一思想推动着人们在追求生活环境的时候更倾向于自然山水式的世外桃源。

2.2 “澄怀味象”:诗歌中体现的自然山水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自然山水的偏爱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显现出来。左思在《招隐》中写道“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未必只有弦制和竹制的乐器才能发出美妙的音律,在山水之间也可以聆听大自然的音乐。左思肯定了自然本身具有的美。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隆3蹙案镄鞣纾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对自然景色的声音、颜色细致地描绘,更体现出来自然山水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人们为了追求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往往会向往生活于自然山水之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显现出人们对生活于自然山水之间的向往。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便享受着自己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欲辨已忘言。”在诗句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他悠然自得的心情,更能够看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2.3 “澄怀味象”:园林营造多以自然山水为主

人们以虚静的心胸来面对山水,从而领略到自然山水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思想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正是因为这种对山水的强烈情感,对生活于山水之间的向往,文人士大夫们把对自然山水的情感通过诗歌抒发出来,并通过营造自身生活环境来实现,也就是寄托于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多趋向于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景观来进行园林的营造,从而达到自己对生活在自然之间的向往与追求。诗人谢灵运在建造自己的园林之时,根据园址周围原有的自然景色来进行修建,使其园林的景观自然并富有生机活力。谢灵运的山居幽静典雅,远世间纷扰,近山水之乐,充分体现出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士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偏爱使得他们的园林不断发展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如著名的华林园,虽然保持了皇家园林的辉煌与气派,但还是融入了士人园林的风格特点,既具有帝王之气,又有自然山水景观之美。在寺观园林的营造上,也深受文人思想的影响。寺观园林一般选址在靠近自然山川的地方,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在园林的营造方面以自然山水为主进行营造。“处于城镇中的寺庙园林,通常效法自然山水,其布局方式和手法类似于私家园林二处于山林中的寺庙园林,则结合所处之地的环境,在保留其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达到寺庙与自然相融合的效果,”由此可见,寺观园林也与士人的私家园林一样,以自然山水为主,旨在寄情山水,获得精神享受。

3 “澄怀味象”理论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

上节谈到,澄怀味象说的是,人必须有一个虚静空明的心境和审美的心胸去欣赏自然山水才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接下来将要谈到“澄怀味象”给予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在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该怀有一个审美的心胸,须怀着超凡脱俗的心境来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环境设计,这样才能使环境成为一个审美的形象,居住者才能得到一个审美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艺术创作需要一颗平淡的心,需要的是心无旁骛,若你心中不能做到超越世俗,没有虚静的心境来进行创作,那么你所做出的东西也是不符合审美需求的,无法给予人们精神寄托。现代环境设计者需要有这种心境来进行设计。设计者首先要做到“澄怀”,才能设计出“象”产生“味”,即设计者需以空灵淡泊的心境去品味自然山水,把自然山水的“象”应用于环境设计上,使设计出的环境也成为审美形象,这样居住者才能通过欣赏审美形象来获得审美享受,即精神愉悦。城市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巨大压力,他们需要一个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来获得轻松和快乐。正是因为这种需要,设计者们要创作出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而“澄怀味象”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正是设计师们在环境设计中应当注重的和运用的。

4 结语

“澄怀味象”理论把自然山水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以淡泊的心境去欣赏自然山水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思想不断加深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同时影响着人们对自然山水式的生活环境的追求,并启示现代人居环境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需用超凡脱俗、虚静空明的心境来进行设计,才能真正设计出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环境。

注释:①宗炳(375年~443年),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宗炳(南宋).画山水序[M].中国画论类编.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4] 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5] 姜智.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 著.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10篇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从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出发,论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并总结了四种教学模式,即“1+X”模式、“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产学研孵化器模式和互聘模式,提出基于技能课程的改革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期为研究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我国艺术类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向之一,也是广大艺术类院校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环境设计专业入手,介绍其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期促进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包括教育行业,如艺术院校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往往采取这种模式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达到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校企合作能够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结果。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企业两方信息、资源的共享,即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等基础设施,企业可以直接聘用学校为之培养的人才。这就做到了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节约了社会成本,增加了社会效率,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共生。第二,校企合作模式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学校能够通过接收企业反馈的需要和要求,为企业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而企业的反馈信息往往代表着社会的需求,代表着市场信息,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更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需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教学相结合模式、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合作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是指学校引进企业的部分生产线作为学校的实验室,这样既能节约企业的场地,也能够对在校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劳动教学相结合模式是指将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上课,另一组在企业进行培训,当每学期结束时对换两组的学习内容。校企互动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资源共享的理念。企业提供学生实习的基地、材料、设备等,并参与到学校教学内容的制定,将有经验的企业员工放到学校为在校学生传授经验。学校则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校企频繁的互动,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订单”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为企业招工并培训员工,学校需要遵循企业的要求对这些员工进行培养,传授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环境设计专业概述

环境设计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交叉类学科,涉及到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设计美学等学科。一般说来,环境设计是针对建筑的室内、室外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目前,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

(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概况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室内、室外、景观、园林和城市规划五个方面。通过调研部分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情况,笔者发现,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公共专业基础课、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其中,必要的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和专业设计课上,这些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艺术设计概论、风景区规划、城市空间与形态、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这些课程大多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关于专业技能的课程相对较少,这也是广大设计类院校课程设计的一个特点,即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

(三)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两个方面。其中针对核心课程的改革相对较多,而对基础课程的改革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上,无法解决“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关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授课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专业技能的含量严重不足。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其教学内容应该与企业的需求直接挂钩,甚至应将学生未来进入的行业文化写入教材。第二,实践少且缺少针对性。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从基础课程着手,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第三,从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轻基础课程、重核心课程的问题。然而,知识的学习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没有基础的高深理论的学习无异于建立空中楼阁。第四,考核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同时师资队伍大多来自学界,很少有企业中的人员。这种“理论对理论”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特点分析

专业技能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自学等方式获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专业技能的形成途径比较单一,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练习来培养。而且这种技能一旦形成,可能会伴随学习者一生。相比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容易产生忘记效应。环境设计专业的技能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操作性、实用性等较强的学生,这也是笔者强调的要从环境设计的技能基础课开始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的原因。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有“1+X”模式、“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产学研孵化器模式和互聘模式。其中,基于技能课程的改革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落脚点。

(一)“1+X”模式

“1+X”模式主要是从课程方面着手,“1”是指原有的课程特色和知识结构,“X”是指变革的力量,即转变教学的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将“1+X”模式应用到课程改革上就是要改变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以企业的岗位要求重新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重的方式。将“1+X”模式应用到教材改革上,可以增加环境设计专业中关于市场的内容,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等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将“1+X”模式应用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以设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短期目标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这些任务技能既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1+X”模式应用到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上,可以制定“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三重评价体系,只有同时满足学校、企业、行业的要求,学生才能毕业。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会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以考核为导向,激励学生全面培养自身的素养。

(二)“引进来,走出去”模式

所谓的“引进来,走出去”模式是指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上,学校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输送到企业,即“走出去”。学校的科研成果只有与企业的设备、资金、场地等资本结合,才能够焕发出应有的生产力,否则学校的科研成果仍然是“死知识”。在做好“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要积极引进企业的管理者、一线员工来学校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授课。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学界的学者,而相当多的教师自身也没有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这种“空对空”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引进企业的员工,请他们为学生讲课,传授一线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产学研孵化器模式

产学研孵化器模式是指校方和企业共同成立孵化园,在孵化园中可以入驻学校、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出资支持创业者创业。在这个模式中,企业主要是问题的提出者,学校则根据企业的问题成立科研小组,攻克这些难题。一旦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孵化园中就能够立刻得到初步产业化,得到市场的验证,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将这种模式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上,就是设定相关的创业创新课程,或者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学生只要具备好的想法,并愿意尝试,在得到校方和企业相关专家的认可后就可以进行实践,把想法变成产品。

(四)互聘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学校和企业的培训,即企业将新入职的员工以及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送到高校接受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的熏陶,以便更好地服务生产。学校则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进入校园,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情况。在这一模式下,企业的员工和学校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接触。员工获得了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则参与了理论应用的实践过程,在这种互补模式中,校企实现了共赢。

结语

本文提出的四种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有益探讨,每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当然,这四种模式并不能涵盖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所有类型,但是它们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并得到良好反响的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是对传统模式的变革,这些变革的目的能够提升教与学的效果与效率,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作者:杨磊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注:本文为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课题,课题名称“校内艺术设计创意实践教学中心建设”,课题编号:HS2014CXQX12)

参考文献:

[1]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2]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4]张伟,陈扣洋.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环境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4(20).

[5]程志永.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

[6]王珏.校企合作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上一篇:新闻传播导论范文 下一篇:文学素养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