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范文

时间:2023-10-10 00:35:21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篇1

[关键词]中职;免疫学;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后,免疫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免疫学具有理论抽象、概念深奥等特点,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不足,使免疫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免疫学教学改革显得很有必要。

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观念,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十分重要的一种素质,医学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有很大关联,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深入领悟生命的真谛,才能正确地处理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医院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为医学服务。因此,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免疫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医学本质,树立良好的医学观念,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人才。如在免疫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明朝种痘预防天花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医学史,宣传我国优秀的医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又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免疫三大功能时,适当地讲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减少疾病感染,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病人,有利于病人的恢复。此外,教师可以在讲解过敏性疾病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使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对此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加强环境保护,共同打造优秀的生活空间。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适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此,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面对抽象、复杂的免疫学知识,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这也就会对免疫学教学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开展免疫学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免疫学知识探究。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主流方式,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免疫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听觉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这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免疫学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效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在以往的免疫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唯一的教学主体,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进度,抑或是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就会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问题出发,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下课前,为学生简单地说一下下节课所讲的内容,并设置一些预见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在下节课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如在超敏反应讲解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是不是没有用过青霉素的人,在使用之前都需要做皮试,是不是皮试阴性就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超敏反应,青霉素是如何引起超敏反应的?”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查找、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加强实验教学

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开展枯燥的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对此,在新时期下,教师必须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免疫学实验,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四、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在开展免疫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并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深化免疫学教学改革,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星光,陈祥,侯晋,等.以兴趣为导向的多元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6):436-438.

[2]王书峰,郭玲,张志仁,等.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9):1266-1268.

[3]杨权,邱怀娜,黄俊.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14-16.

教学方法改革篇2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对教研员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许多语文教学实验,都要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分别改善、强化某些要素的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教材这两个要素的作用,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充分使用课本去自学,使学生和教材这两个要素的功能呈最佳状态,这样培养自学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愉快教学,就必须优化教学手段这个要素,通过录音、幻灯、录像或实验等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充满乐趣。领广大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必将被淘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将成为主流。同时教研员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参与者、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员。因此,教研员必须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及时发现学校中典型教学事件,组织教师分析思考,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丰富的素材资料,及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闪光点,帮助教师充满信心地实践新课程。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研活动不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指导教学,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组织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开展教研,在新课程实验中,教研员可采用听“推门课”的办法,走进教室,走近学生,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及时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在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发现教研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比如:一课多上,同一教学内容,多人走上讲台尝试教学;环节研讨,课堂只设计一个环节,教研员与教师在现场进行研究;模似课堂,一人尝试讲课,大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席调查,现场调查学生,通过学生反映,研讨课堂教学的成败之处。这样,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当他们综合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时,就获得了对事物更全面的了解,在师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他们观察深入、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他们的知识是在自己的反复观察、研讨活动中获得的,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了的知识。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改善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四基本要素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对系统的功能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语文教学实验,都要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分别改善、强化某些要素的功能。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优的教学

目前语文教学方法的弊端是过于单一化。要么是过多的讲解,要么是繁琐的提问。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种不同的改革思路,从中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教法,例如:可以从低年级“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开始,带动中、高年级的教学,可以从“自能识字”、“自能读书”到“自能作文”.形成整个学科培养自学能力的系列;可以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做起,逐步扩展至语文作文结构优化,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整体结合等。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的问题,只有抓住“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语文教学改革才有根基。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从整体上要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化,教学内容的联系渗透,教学结构的协调一致,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应根据已有的基础,整体设计、局部突破,逐步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可以实行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等常规教学方法的组合,使各项教法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可以实行情景教学方法和自学辅导的组合,既重视激发兴趣、引人情景,又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学机会,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更好地体现整体原理和最优化的原理,努力从整体上作最优设计,寻求最优的效果。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改革篇3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

    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及化工生产过程、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解化学计算题时,利用计算机的存贮功能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加强了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改革篇4

传统的中学健美操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单个(或一组)动作进行示范、讲解要领、再示范,之后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口令(或音乐伴奏)下进行单个(或一组)动作的重复练习。教师只能在学生分解(或完整)练习中观察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无疑,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学生更规范地掌握动作,也能较好地保证取得掌握动作的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重,不能突出体育课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是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三基”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单纯为追求教育效果而采取的教育方式,其特点表现为机械性。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个动作,需要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直至学生能熟练掌握为止。应该说,这种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知,体育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种性质注定了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特别关注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情感体验。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十分单一,学生练习方式也极为单调。这正是由于没有按照体育课的特点来安排教学任务,机械地安排一个或一组动作来要求学生掌握,所以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情、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出发。如此,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缺少一致的认同点。

(二)难于与现代教育观念有机融合,不能凸显体育课程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体育是学校五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教育别重视体育这一项内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体育也关联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内容,它们是共同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作为现代体育项目,健美操受学生欢迎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刚柔相济的动作、节奏鲜明的音乐、富有情感的表现力,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体会健美操的力之美。过去的教学方法由于极偏于动作的掌握,缺少人文色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就缺少自我调整的机会,更别提用心去感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内在魅力。

(三)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

应该说“,学会动作”是传统健美操教学的最主要目标。为保证学生更规范地掌握动作,教师注重采用“示范”“讲解”“带领”等教学法,教师的运动强度相当大,它要求教师不停地示范动作,学生的强度反而不如教师。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示范对学生掌握动作是必要的,但在最终效果的取得上,我们很难说它起到了一种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何谓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1.明确的指导思想。本研究提出的健美操教学方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的健康水平”,努力使学生的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在健美操课中有机结合“,引导个体智力、人格、精神的整体生成与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三基”作为指导思想,它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产生的,虽然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之需。

2.正确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是以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为己任。那么,学生往往为学动作而学,为取得好的课程成绩而学。本研究提出的健美操教学方法是以“尚力精神”为引领的,它不仅可以奠定学生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和强健的体魄基础,而且可以延伸至学生的精神领地,它可以丰富学生的个性情感,使学生享受到悦心悦意的美感,从而提高生命活力。这种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并体现出丰厚的人文精神。正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丰富、健全的精神世界中来提高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社会民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健美操教学方法,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和时展之需。

3.良好的师生关系。众知,不良的师生关系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孤僻、冷漠、自卑、冷酷、嫉妒的消极学习态度,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能促进学生形成热忱、自信、顽强、好学的积极学习态度。本研究提出的健美操教学方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运动,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而是走下“神坛”,放弃“权威”,做学生的知者,当学生的朋友。同时,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们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有了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不仅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还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善良、同情、友善、自尊、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心理也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形成社会化水平更高的品质,如助人为乐、有远大理想等。总之,它将会成为学生今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范式,让学生终身受益。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尤其是人们对健康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与学的矛盾已日显突出。健美操教学已流于形式,缺乏生机和活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健美操教学如果要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路,倡导新型教学理念,尤其要在教学方法上另有创新。

二、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尚力精神”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贯彻

“健康第一”的提出是“尚力精神”在学校健美操教学方法改革中贯彻的前提条件。人是一种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们能够意识到何谓“生”、何谓“死”,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那么,何谓“健康”?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健康是“谓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在医学模式中健康被定义为“没有疾病或没有生理机能失调”。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的含义,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这一健康的含义对当代人们是有积极意义的。近些年,我国一些学者对健康的内涵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王广虎概括健康的内涵是:“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在对健康的内涵进行解读时,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健康”与“尚力”两者思想的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尚力精神”的内涵“一、在生命机体方面,追求强壮的体魄、强健的体能”可以说等同于健康内涵的“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健康内涵中的“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包括“尚力精神”内涵“二、在内在意识方面,彰显丰富个性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和“三、在参与竞争合作中,融体力之强和毅力之强,实现对感性生命强力的审美关照”。假如“尚力精神”的内涵“二”和“三”得以实现了,学生的行为健康便可在“丰富的个性情感”“坚强的意志力”和“人性的解放”中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为“尚力精神”在学校健美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贯彻提供了前提。

(二)技术健身教学论是学校健美操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技术健身教学论”是张洪潭先生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借鉴西方成果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全新和完整的体育教学理论。他以学校教育和国家体育为逻辑起点,以现代物理学的互补原理为哲学基点,在亲自参与和不断参观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而建构成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它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却没有使运动技能学习与强身健体活动相结合的主张,单为健身,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手段,而不必从事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其熟练的过程,确实是强化体质和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技术健身论为我们研究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在张洪潭的技术健身教学思想的启示下,在“尚力精神”的引领下,依托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立足于自身对健美操课的教学经验和健美操动作的多样性、连贯性的特点,并由增进学生健康的主线贯穿始终,对健美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方法为:在教师的带领下,(以“跟我做”形式)学生不间断地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教师的讲解、纠正错误动作等都融合在学生不间断的练习中进行。它不像过去那么注重动作技能的传授,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更直接地、零距离地参与运动,并在运动中深刻地体验生命的力量与激情。改革、创新是无限的,新世纪一切事物都在更迅猛地向前发展,现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新心理”,使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他们需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方式,而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满足了当今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求。

教学方法改革篇5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研讨,一种是对话式研讨。主题研讨就是给大家一个题目,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让班里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准备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选出发言人,代表全组陈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个小组代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向他提问,本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让各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竞赛,在这个主题下看哪个小组挖掘的更深、思维更开阔,讲得更深刻。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搞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行政学院、党校各主体班次我们都搞过。对话式研讨突出的是求异性、碰撞性,要求活跃学员的思维,最好是形成一种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争得不可开交,对话式研讨也就达到了目的。这种研讨的特点不是求同而是求异,看不同的学员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最初是在法学、公共管理教研部展开,现在已经逐步推广到了经济学教研部、党史党建教研部、政治学教研部,我们在公共管理教研部做的第一个案例就是“和林格尔”模式研究,题目是《一个部级贫困县的崛起——和林格尔县构建服务型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案例研究》。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提交到第一届中欧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上,西方一些专家学者非常重视,对和林格尔这个地上无草,地下无宝,资源贫乏,非常特殊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能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帽子,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现象从反贫困的角度上给予了关注。在这次研讨会上,这个案例得到了欧盟专家的广泛重视,给这个案例安排了一个大会发言,当时的和林格尔县县委书记吕慧生代表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会上做了大会发言。后来,我们又把案例教学拓展到其他学科。许多人认为,只有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可以讲案例,其他学科不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各个学科都可以搞。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先由老师就行政管理学的沟通问题、协调问题、决策问题或其他学科的某些问题进行讲授,讲一个半天,把背景知识、相关的规则交代给大家,然后在这个主题下由各个小组组成编写小组,首先编写剧本,剧本写出后,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排练,排练比较成熟后,把大家集中到一起,各小组在班内进行现场演示,演示后进行评论、辩论,最后由主讲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点,评点过程中对演得对的地方、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对程序出了问题、演得不对的地方加以指正。通过情景模拟,大家进入角色,增加自己的一种实际感受。这种教学方式现在在我们行政学院的每一期班都在搞。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大家智慧,对复杂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二是体验了行政过程,特别是处理问题的沟通协调艺术;三是训练了学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四是锻炼了学员的心理素质。很多人来党校行政学院学习时,羞于出口、羞于出手,不敢在大家面前讲话,经过我们情景模拟训练之后,心理上得到了提升,不仅要讲,而且在很多互动式教学中抢着发言,敢于表现自己,这就是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使大家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游戏。这种方式是从西方引进的,特别是美国的成人教学活动中,这种管理游戏应用得比较多,在这种管理游戏中,首先要了解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背景知识,所以,主讲教师首先进行布置,然后给学员一些要素,这些要素以个人为主,要求学员分别列出各要素的重要程度,然后分成小组,小组进行民主讨论,形成一个处理意见,最后由教师公布专家给出正确答案,并讲清原因,进行总结,主要讲通过管理游戏的收获和启示是什么。例如,我们现在进行的一个海上遇险的游戏,先假设船在海上出现了问题,对船上的淡水、食物、通讯器材等物资进行设计、安排,然后假定学员是船长,看他如何带领大家脱离险境。

(五)模拟法庭。主要在行政学院搞过,主要内容是行政法,先由老师讲授行政法方面的讲座,把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讲授给大家,然后给大家发一个行政法方面的案例材料,案例材料大多数是实际生活中真实的材料(我们曾选过上海中院判的一个涉及到对外贸易的案例),然后把学员分成若干角色,有的学员扮演原告、有的学员扮演被告,原告组准备原告材料,被告组准备被告材料(法理依据、现实依据、佐证等)。一部分学员扮演法官,一部分学员扮演律师、秘书,并借来法袍、法槌等道具,按照真实法庭进行布置,然后宣布开庭,由原告陈述、被告陈述、双方辩护律师进行辩护,最后休庭,合议庭进行合议,进行宣判。宣判后由法学教研部的教师进行评点,主要评点原、被告在陈述过程中哪里未抓住要害,双方辩护律师辩护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法官在宣判时依据的法律条文是否正确,判决结果是否正确。经过模拟法庭之后,学员深有感触,认为通过这样一堂模拟法庭课,亲身感受了法庭的气氛,这样的经历终身难忘,比听一讲行政法课理解得要深。

教学方法改革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改革 内容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 :113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Li Xiaomei(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The Western Economics is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good and bad. The course of Western economic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be student- oriented theory with practice,give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R eform Content Necessity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名词、简答、论述等,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体现出来。为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考试题型上缩减传统考试题目的比例,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分析题、计算题、图形分析题占据更大比重。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但是经过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的有益尝试和调整,《西方经济学》课程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翟仁祥,韩曙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06):134- 136

[2] 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02- 106.

教学方法改革篇7

关键词:个人能力;采矿工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注重方法引导,是目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自办学以来,在实施专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贯注重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在改革中,结合采矿工程发展趋势,为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将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工程专业认证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结合,开展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建设。以下是建设中的一些核心方法及改革措施,希望这些方法与措施为其他高校采矿专业及工程类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一、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无论是专业认证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都将工程类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判断标准。而要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引导。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达到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对专业课程首先进行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首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鼓励各专业课主讲教师结合科研实践,积极探索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式,在实施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开拓的作用。在研究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因课因内容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安排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还是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习者直接参与解决真实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满堂灌”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讲授过程中,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改革后的课堂教学采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以专题研讨(Seminar)为主要形式,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配合课堂研讨,撰写小论文,最后每个学生上讲台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培养其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方式多样化,如针对已讲授的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一内容用形象的幻灯片表达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种看似平常的方法,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这种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形象思维、文献查阅、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和能力培养效果显著。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加学生参与和实践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重,Seminar论文及其宣讲占30%,课外创新实践(具体见后)占20%,考试占50%。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方面,专业要求积极建立数字化技术的教学理念,改变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运用Surpac、Dimine等数字化软件,开发和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引入通风软件Ventsim和充填料浆输送模拟软件Fluent,模拟矿井通风和充填管路输送过程,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与思考性,将理论知识在建立虚拟采矿模型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并延伸到实际工程问题中。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即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仪器操作同时进行,并积极促进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专业发展前沿,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及专业认证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三维采矿设计》和《采矿环境一体化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建设完善《采矿学》、《岩石力学》和《资源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本科实践教学的要求,完善建设虚拟现实系统,建成采矿工艺过程(凿岩、爆破、支护、回采)的三维教学平台,并专业录制现场采矿工艺过程录像应用于教学,加强学生对采矿过程的理解,建设采矿工程部级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并训练学生的采矿设计能力,学以致用。

三、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采矿工程为工科专业,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为突出应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背景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专业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建设,以适应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专业认证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充分发挥“211工程”和“985”建设的实验、科研设备优势,完善采矿虚拟现实系统平台、散体流动规律实践教学基地、采矿工艺实践教学基地、数字矿山实践教学平台、岩石破裂失稳与智能控制数字实验室、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实践教学系统。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与合作单位设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外,通过聘请校外专家授课,采取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四、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打造一支素质、能力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具备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应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联合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既鼓励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建立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接受工程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和现场的紧密结合,在为东北大学培养采矿卓越工程师的同时,也为以后专业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陈同同.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戚雪.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与学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黄维民.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30(16):19-25.

[6]郑慧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高思.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教育报,2007,1(26):3.

[8]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84-87.

[9]申世英.关于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10,(2):70-75.

[10]牟蕾.高等院校创新实践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11]谢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陈宁宁,林善法,郑育华.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102-104.

教学方法改革篇8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多元化考核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B2-2015Y0501-068).

一、引言

“数学物理方程”[1,2]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所介绍的“偏微分方程”具有深刻的实际背景,与物理、力学、工程等诸多应用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应用,它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也一直都是数学学科中重要的研究方向.而随着实际问题的复杂化,经典理论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近论知识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授课内容与方式有必要根据发展前沿进行适当调整[3,4].本门课是数学系或理工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有能力自学经典理论中的部分知识,授课教师只需点拨其中关键即可.这样既可节省课堂时间,也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授课教师组通过“转变授课方式、增加科研教学、优化考核方法”等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具有科研能力、懂得创新应用、善于沟通交流”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转变授课方式

由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过渡为“教师引导辅助,学生自学自讲”的“讨论式课堂”[5].给学生适当的机会站上讲台,去分享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数学系的课程多偏重理论,缺少实验等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易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性不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授课方式易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的思路,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关键的,对一名优秀的学者而言,自身能力固然重要,但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数学物理方程”这样一门需要思想碰撞的理论课程.目前,数学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是以这种学生主讲的讨论班为主要形式.“闲暇出智慧”,人们在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下,往往可以更好地独立思考,自由地发挥才智.所以,本课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和基础后,由教师布置一些简单题目(包括经典理论),给感兴趣的学生机会,利用习题n时间,让他们上台讲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在自由交流与互相提问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提前做出纸质或电子版的“课堂讲义”,与教师当面交流后才可上台讲授.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任意与本门课程相关的课题(包括偏微分方程发展史、偏微分方程在某一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等问题),以报告等形式(比如,几人一组)进行展示,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要求所展示内容积极向上,与本课程有关,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内有所收获.同时,积极鼓励听课学生对讲课内容提出质疑,并与讲授者共同讨论,直至问题解决.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授课教师则必须起到很好的协调掌舵作用,需要在学生们意见难以统一时进行讲解,同时适时地就所讲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做到查缺补漏.在这种讨论课当中,遇到问题时,学生集体思考、共同应对;出现矛盾时,学生据理力争、各抒己见;教师拓展内容时,学生仔细聆听、认真思考.这种授课形式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形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起到了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独立钻研、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的作用.

(二)以科研带动教学

除了讲授传统课堂知识外,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科研题目.将授课教师所了解的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有初步了解,同时掌握如何检索文献,如何提出和解决科研问题,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目前,数学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意识,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做准备,提前了解什么是“科研”.尤其传统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掌握所学书本上的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顺利通过考试即可.目前是一个科技知识迅速更新的年代,单纯地学会教师所教,已不能满足时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去学习,这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在课程进行一半时,布置5~10个题目(经典书籍的课后习题或者是学术论文中适合学生推导的部分),学生可根据感兴趣的课题选择分组.每组学生需合作完成该题目并以小论文形式提交最后结果.此举锻炼了学生学习查阅参考文献,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组成和写作流程与研究方式,为撰写毕业设计乃至科研论好准备.撰写论文的每个小组要派一名代表进行10~20分钟的讲解,介绍研究问题并与同学分享研究心得.此部分将计入学生期末成绩.

(三)优化考核方式

增加多元化考核指标.近年来作者所在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都在提倡多元化考核.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一职时曾说道,学生“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本课程原有的多元化考核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大作业”.在目前的改革中,本课程增加了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考核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在原有的多元化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表达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考核内容.学生也可以撰写一份本门课程的总结报告作为相应的考核成绩.要求各项考核指标均需提交相关材料,其中论文及总结报告字数不少于3 000字.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改革,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让学生去表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其是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这种寓学于乐的方式中,学会自主学习、表达交流,培养献身科研的基本精神,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景学,王春朋,杨成荣,王泽佳.数学物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丁夏畦.我所从事的数学物理方程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2):136.

[3]孙昌波.“数学物理方程”教学的几点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0-21.

[4]郝江浩,闫卫平.数学物理方程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79-81

上一篇: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 下一篇:自我介绍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