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04:53

数字医学

数字医学范文第1篇

《中国数字医学》(CN:11-5550/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数字医学》以反映国内外数字医学发展动态,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宗旨,以报道数字医学动态进展,传播数字医学理论方法,探究数字医学发展趋势,解读数字医学技术难题,展示数字医学科研成果,传递数字医学市场信息为优秀,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单位、IT企业与厂商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数字医学范文第2篇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范戎,王琼,鹿茸,汪森然,孙嘉明

基于HL7CDA门诊电子病历的设计与实现杨鹏,刘丹红,潘峰,汤学军,饶克勤,徐勇勇

基于云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存储和交换架构杨剑,胡新平,董建成,YANGJian,HUXin-ping,DONGJian-cheng

区域医疗影像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研究与设计中国数字医学 母晓莉,夏新,季翔,MUXiao-Li,XIAXin,JIXiang

基于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医疗安全警示系统设计与应用冯阳,于广军,何萍,王英杰,宫克奇,陆斌杰

大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实践杨佳泓,张美峰,母晓莉,YANGJia-hong,ZHANGMei-feng,MUXiao-li

论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网络安全建设何萍,程力立,于广军,HEPing,CHENGLi-li,YUGuang-Jun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领域影像与非影像信息的集成方案比较王霏,王晔,母晓莉,WANGFei,WANGYe,MUXiao-li

区域PACS建设经验和体会张美峰,夏新,于广军,ZHANGMei-feng,XIAXin,YUGuang-jun

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及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易应萍,YIYing-ping

商业智能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郝昱文,卢沙林,杨宇,HAOYu-wen,LUSha-lin,YANGYu

实验室信息系统双向通讯的设计与应用张超,ZHANGChao

大规模无线网络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刘喻,LIUYu

加拿大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华永良,段楠

提高中医电子CRF功能需求的研究与实践闫务峰,刘保延,周霞继,郭玉峰,倪青,文天才,肖月星,陈世波,胡向禹

生物信息学与医学:1基因组学是生物信息学的先导赵军平,赵亚力

计算机辅助RGB颜色测量分析系统客观评价鲜红斑痣的疗效研究齐向东,马立敏

自由视角立体电子内窥镜系统的研制庄小龙,谢叻,赵志球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寄生虫卵图像混合分割算法陈碧黎,谢杰镇,王博亮

医用超声功率检测系统的设计研究汤黎明,戚仕涛,刘铁兵

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互动平台的研究与设计宋炎,杜雪平

医院医疗事件报告系统解决方案余志庆,王伟,张敏,徐亦明,张穗蓉,王玉法,殷红彦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整复术中的应用傅窈窈,戴培东,张天宇

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系列课程设置与改革刘燕,何建璋,胡珊,周毅,邓晶,卢初祎

基于医学规则的医院信息系统模型开发框架中国数字医学 戴海伟,唐澍,谭碧竹

医院网上预约挂号系统的实现韩翠玥

一种基于XML的病人信息快速查询系统王洪强,詹永丰,李亚东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医疗垃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马锡坤,杨国斌

基于影像数据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模型王凯芸,孟丽莉

膝关节半月板的解剖学研究与三维重建徐伟,周庭永

面向电子病历应用临床路径软件功能标准研究郑西川,范理宏,胡彬

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中的作用黄煊,范启勇,沈佳妮,陈黎

北京市卫生局医疗广告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成功范例王晖,邓小虹

医院门急诊楼智能建筑设计与实践李刚

坚实基础夯实未来之路——湘雅二院应用IBMXIV系统案例分析中国数字医学 刘华

用IP网络整合后台存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借力Dell打造灵活高效存储系统刘华

锐珂医疗PACS/RIS系统成功应用于北大第一医院刘华

从"1"到"5"的飞跃——H3C助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提升灾备恢复等级褚纯

医学影像数字化系统再升级的新解决方案北京亿彼恩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2010年会概要谢琪,王映辉,常依群

数字化MSCT扫描及数据后处理技术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研究汪春荣,刘远健,沈比先,高德宏,袁知东,言伟强

多层螺旋CT数据重建在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江锦赵,刘远健,刘鹏程,邹立秋,袁知东,张贺香

基于XML的医院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方案研究易珺,曹东,YIJun,CAODong

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全面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郝玉清,周渝霞,李硕,李源HtTp://

医保实时结算的信息技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体会邢进,陶颖,费晓璐,尚邦治,严汉民

LIS系统在医院"军卫一号"系统中的实现孙文桥,石磊,SUNWen-qiao,SHILei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障措施与效果金爱兰,JINAi-lan

"转型"力作——专访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叶欣刘华

微软医疗的中国愿景李海阳

移动护理系统的项目实施和体验衡反修,李喆,黄伟城

惠普出席"县市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县市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在山东莒县召开刘华

PanasonicTOUGHBOOKH1笔记本电脑新品会在京举行刘华

惠普电脑助美国医疗机构IMG成功"瘦身"刘华

新北洋医院信息系统专用打印解决方案让医疗更高效左晗

卫生部要求同级医院检查结果年底互认赵士洁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与实践赵晨晖,薛万国,史鸿飞,刘济全,吕旭东,段会龙

Vague距离及其在医疗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姜华,周珍,JIANGHua,ZHOUZhen

构建区域临床药学服务数据中心谢健,赖炜,吴汝明,辛小霞

生殖医学中心管理系统的开发高志宏,赵章记,陈小华,GAOZhi-hong,ZHAOZhang-ji,CHENXiao-hua

以医疗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研究赵明刚,王锡宁,舒婷,马谢民,俞汝龙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区域卫生信息组织的建设与成功经验张俊平,李琦,ZHANGJun-ping,LIQi

基于本体的临床路径电子化研究胡臻,李劲松,虞海燕,杨一兵,荒木贤二

正则表达式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李超峰,干峰,胡珊,LIChao-feng,GANFeng,HUShan

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李腊梅,王燕燕,LILa-mei,WANGYan-yan

医院综合考核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祖学亮,ZUXue-liang

肠内营养膳食治疗信息系统的研制莫晓华,李小华,傅军,MOXiao-hua,LIXiao-hua,FUJun

Full-PACS建设的意义和特色廖远桥,谭嘉浩,LIAOYuan-qiao,TANJia-hao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学影像信息平台中国数字医学 张琼瑶,ZHANGQiong-yao

数据挖掘技术在放射科医疗管理中的潜在作用戈欣,吴晓芬,许建荣,GEXin,WUXiao-fen,XUJian-rong

美海军的远程医疗发展对我国海军发展的启示翁盛鑫,黄影,WENGSheng-xin,HUANGYing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多路手术直播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冯天亮,陈力,陈海成,王龙

医疗行业数据集成中的数据质量问题研究林靖生,郭茜,LINJing-sheng,GUOQian

Caché在医疗领域的研究分析及测试对比陈航,CHENHang

生物身份识别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展望崔杰,周燕,CUIJie,ZHOUYan

信息技术在优化门诊流程中的应用仲晓伟

网络化医疗统计数据的产出与价值中国数字医学 王雪雯,刘颖,韩杰,孟小平

基于无线网络和PDA的门诊输液系统的应用实践马骏,胡顺福,MAJun,HUShu-fu

公共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厦门召开李华才,LIHua-cai

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华才,LIHua-cai

临床医疗又添移动数字新"助手"——DigiHeal移动临床助理终端国内面世李华才

数字医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义互联 本体 全局本体 UMLS

[分类号]G250.73

1 引言

语义提取、语义分析、语义检索、语义集成和语义互操作已经成为当前语言学、逻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各领域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和技术挖掘,力图进一步推动数字资源的语义互联和语义互理解。随着本体理论的日趋深入和本体技术的渐臻发展,本体作为一种蕴含知识间语义关系且能在知识层提供知识共享和复用的工具已经得到共识,以本体为知识组织核心的语义检索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专家学者开始探讨本体在知识管理、语义互操作、决策支持和推理中的应用,并探讨本体促进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模式、机制并构建实验性系统。在医学领域,由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世界范围公认的知识组织体系,包括科学的叙词表、各种本体、医学术语标准、国际分类标准等。这为医学领域的数字资源进行语义互操作奠定了基础,为整合分散的、异质的各类生物医学数据源提供了保障。本文整合各种领域本体,集成各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术语和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提出了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模式。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各种知识本体在医学信息领域中的有效共享,为建立智能化的医学临床科研融合系统提供基础性研究,为进行深层次的医学数据挖掘与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2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

UMLS(the 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设计和维护的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UMLS词表已成为词典标准在生物医学知识中共享,并被应用于生物医学数据库的信息提取和集成、本体的语义集成等。鉴于此,在构建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方面,充分利用专家对UMLS在描述概念方面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失为一个捷径。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是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模式,其充分考虑了UMLS在描述概念和语义集成方面的优势地位,为生物医学用户提供了统一的语义空间。在该语义空间中,异构数字资源通过语义标引实现语义互理解,用户可以对生物医学文献、生物医学数据库、临床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数据集成、决策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发现,实现对知识的智能服务和共享。该模式是一种基于全局本体统控、多种本体融通的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框架,见图1。在该模式中,每一种本体发挥他们各自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语义检索方面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本体的复用以及对现有知识组织体系的再利用;另外,该模式将提供词典标准的UMLS作为全局本体,形成共享的词汇集,从而保证本体之间的语义互理解。

3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结构

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模式由三个基本层和两个链接层构筑。

3.1基本层

・用户层。该层是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接口,用户通过应用接口层对异构数据源进行语义查询、数据挖掘等操作。

・语义层。该层是系统的核心层,是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数字资源互联模式的关键所在,该层以UMLS为全局本体,通过本体映射和本体集成方法与工具复用医学生物学领域本体。

・数据源层。该层集成异构数据,包括临床数据、实验数据、基因(蛋白质)数据、文献数据和网页数据。

3.2链接层

・知识管理层。该层位于数据源层和语义层之间,在该层上,本体作为一种词汇来源支持对数据和资源的标引注释、检索和跨医学信息资源和本体的映射,反映数据资源层与语义层的交互。

・决策支持与推理层。该层位于用户层与语义层之间,在该层上,本体作为一种语义核心集支持对自然语言的处理、数据的集成、决策支持以及知识发现。

三个基本层是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根本和目的所在,两个链接层是数字资源语义互联功能和智能的体现。

4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机理

4.1UMLS本体的全局统控

医学知识本体为用户、资源和服务提供了信息交互的理解平台,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国际上开源的生物医学领域本体大体分为4种:基于医学信息检索的本体类型(UMLS、MeSH),基于生物医学数据的本体类型(OBO系列本体、GO),基于临床医学的本体类型(OpenGALEN、转化医学本体TMO),基于医学调查的本体类型(OBI)。这些医学领域本体或者建立了临床术语,或者为关联、集成和转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数据提供了框架,或者定义一套结构化的通用的受控词表,都已经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各个方面,如在词义冲突消除、语义冲突化解、语义检索、机器理解等方面,这些本体库各具特色,而UMLS在描述概念、术语、概念间关系、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方面更为全面和成熟。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框架中,UMLS起全局本体的作用,利用UMLS融合语义互联框架中的局部本体,诠释用户、资源的语义,为两者之间的语义互联提供纽带。

4.2多本体融合的语义标引机制

在医学领域,最重要的三种数据资源是:生物(医学)文献、临床文献和基因产物。目前对这三种数据资源进行标引都有通用的标引词表和本体,这些现有的知识组织体系是信息组织专家多年研究的成果,已被广泛接受而且拥有大量的研究型用户,对这些知识组织体系的继承有助于促进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快速实现。

・生物(医学)文献。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是已广泛为医学领域学者和研究者使用的数字资源,对于这些商品化的数字资源,已经进行了标引(注释大多采用人工标引方法),标引采用MeSH词表和基因本体(GO)。

・临床文献。对于临床文献,目前世界上通常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系统进行编码,另外,SNOMEDCT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术语,除此之外可以使用MeSH进行注释。

・基因产物。在生物学中,需要对实验数据的功能性描述进行注释。如使用基因本体对实验中基因产物的功能注释,复用SNOMED CT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NCI叙词表的OWL版本对组织微序列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注释,利用MeSH对基因表达库中的人类疾病进行注释。

在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模式中,底层的数据源由各种医学知识本体进行语义标注,再借助于UMLS这一全局本体对已经进行了语义标引的数据进行语义互联。UMLS与各种叙词表、开源本体之间的映射借助于Lexical Grid(词汇网格)。Lexical Grid是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生物医学信息学部设计的,旨在利用公共的工具、数据格式以及读取(更新)机制来弥补格式、配套工具以及编程接口方面的互不兼容问题,从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Lexical Grid对有关资源的表达由一个单独信息模型实现,该信息模型可通过一套公共的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APIs)加以访问(存取),这些APIs则是借助于共享型的索引加以联合,并且,这些索引可以在线下载、松散耦合、本地扩展、全局修订以及在网络空间和网络时间范围内现成可用,且彼此相互交叉链接。如图2所示:

4.3多本体融合的语义检索模式

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系统的语义检索子系统运用UMLS本体对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检索和浏览之后,对产生的检索结果进一步进行知识挖掘。用户提交检索词或检索式后,系统接受返回的检索结果,利用UMLS本体对检索结果进行词串鉴别、术语提取,最终到概念识别,通过数据挖掘,使检索结果成为进一步检索的候选检索词。

・将检索结果对应的概念转换成UMLS本体的类,并将检索结果与UMLS类对应起来,形成检索结果的可视化数据,此时的检索结果不仅仅是字符匹配,而是基于UMLS概念的检索结果分析。

・在检索结果导航中,根据UMLS本体概念之间的11种关系(如直接上位关系、直接下位关系等)提供扩检和缩检功能。

・在检索结果导航中,根据UMLS概念的语义关系(54种语义关系),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在语义关系上的反馈式检索方式。通过用户积极性反馈式的进一步选择与确认,进行检索结果的扩检与缩检,当然这一步需要用户具有相关知识。

・UMLS作为一种全局本体,通过概念映射到各个局部本体,进而形成检索结果导航模型。根据检索结果导航模型,检索结果被统计并对应到相应的UMLS分类导航目录和各本体的分类导航目录,用户可利用该导航目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

该语义检索模式,提供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检索结果分类概览,帮助用户实现基于概念的检索结果快速导航;自动提供与检索提问相关的术语;自动提供与检索提问相关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同位概念;自动提供与检索提问相关的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自动提供与检索提问相关的准确的生物实体,从而提高检索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4.4多本体融合的信息集成构架

信息集成分为:结构集成、语义集成和智能集成。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模式以全局本体UMLS为中心纽带,在结构化集成的基础上,对信息间语义的关系实施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进而完成语义级信息集成。一方面,通过提供医学领域的全局本体UMLS,为数据集成所需要的标准化提供支持,可将要集成的数据源转换成一种通用格式并将其转换为通用词汇。另一方面,围绕UMLS本体,可以定义数字资源语义互联全局架构,可根据全局框架进行语义查询,并在全局性架构和本地架构(要集成的数据源架构)之间进行映射。参考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系统TAMBIS,BioMediator、OntoFu-sion、ARIANE和MASBOI,结合基于语义模型的信息抽取概念模型,设计信息集成框架,如图3所示:

各组件的功能和作用如下:

・原始信息。包括临床数据、文献数据库、基因(蛋白质)数据库等结构化信息和半结构化信息数据源。

・信息抽取。从原始数据中经过自然语言处理(如MetaMap)抽取出词串和术语组织成元数据库。

・局部映射。将元数据中的词串和术语匹配到各个局部本体中。

・全局映射。一方面,以UMLS全局本体为标准。将局部本体映射到全局本体解决局部本体问的语义异构性问题,满足彼此间相互查询的需求;另一方面,UMLS提供了全局框架,将已匹配到局部本体中的元数据映射到UMLS概念中,满足对原始数据的语义标引需求。

・概念-关系分析器。对数据管理、本体学习、语义检索和知识发现的数据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概念-关系分析,分析后依据全局映射匹配到UMLS中的概念和语义关系,匹配后交由推理机和查询接口。

・查询接口。一方面,是为用户提供的统一语义查询界面,用户借此提交查询关键词,提出查询请求;另一方面,将经过概念-关系分析的查询,提供给UMLS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可视化检索结果导航,再提供给用户。

・推理机。将经过概念-关系分析的术语进行UMLS概念匹配并建立概念矩阵,以发现新的概念间关系和新知识,新的概念间关系用于本体进化,新知识将被写入知识库。

5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功能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不仅仅致力于为医学工作者提供基于语义的检索,更重要的是为用户、数字资源和程序之间建立理解一致的信息交互结构。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的构建为医学信息处理提供了可共享的平台,使得针对临床工作者、医学科研人员和医疗保险的数据之间具有了语义互通的可能性。基于此,其功能不仅限于智能检索,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本体学习、专业知识发现等。

5.1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NLP)能自动识别文本中所感兴趣的实体名称,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转化成人类可读的语言,自然语言处理将扩展互联的医学数字资源范围,从而使互联模式更机智能化。从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处理的文本及处理技术两个角度来考虑,在生物医学领域,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子域。在临床的内容子域中,重点是疾病、解剖学、病因和治疗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互动。因此,语义处理对概念和关系识别后,还需将所处理的文本内容映射到一定的知识结构。利用生物医学本体所提供的丰富词源可开发出许多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系统为满足大规模文本处理的需求,利用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研发的在线工具――语义知识表征。

・SKR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研发的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在图书馆现有资源基础上建立生物医学自由文本上可用的语义表达。SKR系统的核心组件是MetaMap,如图4所示:

SKR/MetaMap对自由文本进行语义层次的分析且是基于语境的语义分析。MetaMap使用知识密集型的方法,包括符号、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等技术,是一个把生物医学文本与UMLS超级词表中的概念匹配起来的程序,MetaMap的自动文本映射可将文本解析成名词短语,形成词串,对词串按照阈值形成Meta映射候选集。SKR/SemRep也是为了发现生物医学研究文献中的语义命题而开发的,通过语法分析和UMLS的领域知识识别出自由文本中的实体,用来提取生物医学文献中的语义假设。

・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语义互联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读入MetaMap处理后的数据,将形成的Meta映射候选匹配到全局本体UMLS概念上,之后对自由文本进行基于概念的语义标注,供语义检索子系统使用。

5.2智能检索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模式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智能检索功能:①以UMLS为主导的多本体融合模式,提供了概念关系级别的知识组织体系,全局本体与局部本体的映射融合,易实现概念级别的扩检与缩检,易进行概念组合的描述,易梳理出概念关系,从而不断逼近检索;②语义互联模式提供了反馈式检索方式,能加深人机互理解程度;③数据存储形式为RDF的三元组形式,这种形式方便推理,支持概念语义的查询。

5.3本体学习

本系统中的知识发现涉及到本体准备、本体扩充、事例选择、本体挖掘和本体进化几个阶段。知识发现通过主成分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和统计学方法等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二维、三维和散点图等可视化方法,能够帮助用户发现概念间的新关系,丰富本体中类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4.2中所提到的三类标引内容包括生物(医学)文献、临床文献和基因产物,这些数据来自不同领域,但是通过UMLS而相互连通,从而在临床试验设计、地理学和人口学数据、流行病学数据、药物、治疗以及基因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中进行集成,将分散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概念和关系,使本体通过互操作实现本体学习。

5.4知识发现和专业知识聚类

医学数字资源语义互联中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利用MetaMap,对读入的MetaMap文本数据进行统计,基于UMLS统计出术语的概念信息,形成概念共现矩阵,利用聚类分析软件,对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表现,进行直观的概念关系梳理和知识挖掘;并将针对同一目的所产生的不同事实和观点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概念和假说,从而辅助知识发现。

6 结语

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有多种模式:基于顶层本体的语义互联,基于桥本体的语义互联以及基于全局视图的语义互联,各个模式有自己的构建流程和系统架构。由于各专业领域所积累的知识组织体系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数字资源语义互联时,充分复用原有的知识组织体系是一个捷径。

数字医学范文第4篇

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inmedicine)标准即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和国际电子制造商协会(NEMA)共同制定。DICOM标准致力于更有效地在医疗信息系统间(如PACS、HIS/RIS)、医学影像设备间(如CT、MR、CR)传输、共享数字影像[2]。DICOM标准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厂商的医疗数字影像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促进了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的发展与各种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s,HIS)的结合,实现了异地、异构诊断资料库的共享。迄今为止,DICOM共颁布了三个主要版本。CR/NEMAPSNo.300-1985,Version1.0,发表于1985年,1986年10月正式成为标准;CR/NEMAPSNo.300-1988,Version2.0,1988年1月颁布为标准;DICOMVersion3.0,源自ACR-NE-MA两次发表的标准,1993年。每年,ACR-NEMA都推出DICOM3.0的修定草案,目前最新的版本是DICOM3.02000年最终草案标准(FDS)[1]。相对于以前的版本,DICOM3.02000明确地划分了设备应遵从的标准范围,更加明确了信息实体,强调了基于多元文档的结构、基于TCP/IP的协议和适用于网络的环境。随着DICOM标准的不断完善,世界医学影像设备的主要供应商都宣布支持DICOM标准。DICOM标准已成为北美、欧洲及日本各国在医疗信息影像系统中的标准。我国的医疗信息综合系统和PACS的建设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很快。在系统的建设和实施中为了确保它们能够实现开放互联并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DICOM成为必须遵循的国际标准,因此对DICOM标准的分析和研究必不可少。作为国际标准,DICOM具有覆盖面广,内容复杂的特点。本文旨在分析它的总体框架和关键内容,力图从这个庞大的标准中理出一条明确的脉路,对实际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2DICOM的主要内容和信息模型

2.1DICOM标准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

关系完整的DICOM3.02000标准由15个部分构成[1],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独立文件。虽然某些部分的内容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但总体框架已经最终确定:(1)介绍与总论:全面介绍DICOM的历史、目的、结构和适用范围,并对其他部分的内容做了简介。(2)兼容性(或称遵从性):详细说明DICOM的兼容性目的和架构,同时给出了在开放互联方面对遵守该协议的设备的具体要求。(3)信息实体定义:针对用于数字化交流的实际医学影像给出一个抽象的定义,同时定义了可以使用DICOM进行通信的类别。(4)服务类的说明:对一系列的服务类进行了定义,给出用于数字化交流的操作行为的抽象定义,即定义使用DI-COM进行通信的服务的类别。(5)数据结构和语义:对数据结构及数据的编码进行说明。(6)数据字典:包括对所有DICOM数据以及所有在DICOM标准内部定义的数据的注册和认可信息。(7)信息交换:本部分定义了DI-COM命令的结构(命令结合相关数据即组成DICOM消息),同时也定义了DI-COM应用实体间的协议握手方式。(8)网络通信支持下的数据交换:这一部分说明了在网络中,DICOM如何使用TCP/IP和OSI网络传输协议。(9)点对点传输下的信息交换:说明在点对点传输下支持应用DICOM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的服务器和网络上层协议。说明DICOM如何支持50针点对点消息通信的服务和协议。(10)介质储存和存储介质间交换的文件格式:它提供了一个用于不同类型医学影像间数据交换及不同物理介质相关信息交换的框架。(11)介质存储的应用方式:说明将医学影像信息存储于可移动介质的的模式。(12)介质格式和用于内部交换的物理介质:描述了如何便利医疗环境中数字影像计算机间的内部信息交换。这样的交换可应用于医学图像诊断或其他潜在的临床领域。(13)点对点传输下的打印管理:详细说明打印提供者在点对点联接的情况下支持DICOM打印管理所必须的服务和协议。(14)显示的灰度标准:详细说明灰度图像的标准显示功能,它提供了一些样例方法,说明如何调整灰度图像与显示系统。(15)安全策略方法:说明了具体应用所应遵循安全策略的兼容方式。DICOM的15个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从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关联程度出发可分为3个集合[4]。数据传输协议集包括第7、8、9部分及第13部分,描述了点对点连接与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协议,定义了网络环境下的打印管理应用。数据格式(编码、储存)集包括第5、6部分及第10、11、12部分,描述了不同条件下数据存储的标准格式。标准框架及其他包括第1、2、3、4部分、第14部分及第15部分,描述整个DI-COM标准的结构、目的和要求及图像灰度标准,并定义了安全策略。

2.2DICOM的一些重要概念

DICOM标准中定义了一些重要的概念,有关模型和协议也是以这些概念为基础来设计和制定的。(1)应用实体:应用实体是指一个具体的DICOM应用程序。(2)服务类:服务类是对现实中医学信息的传递和通信的抽象概括,它包括作用于信息对象的命令及结果。DICOM服务类提供客户/服务角色,通过网络要求DICOM服务的应用实体称为服务类使用者(SCU)。提供DICOM服务的应用实体称为服务类提供者(SCP)。(3)信息模型(informationmodel):信息模型描述了实体之间的关系。通常,用“E-R”模型定义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4)消息服务元素(DICOMmessageserviceelements,DIMSE):DICOM标准定义了一系列系统网络命令。SCU/SCP利用消息服务元素在网络上进行服务,消息服务元素可以被认为是网络通信的最基本单位。(5)协议握手:应用实体间必须达成一个协议,才能相互通信。这个协议包括:①哪些服务可以操作,命令和数据如何相互交流;②传输规则,消息流(包括命令和信息对象)如何在通信过程中进行编码。

2.3DICOM的信息模型

DICOM的信息模型,DI-COM协议为外界提供服务的最高层次是服务类,每个服务类可包含多个服务对象对,信息实体定义包含了大量的相关属性。图1清晰的给出了SOP、IOD和服务类之间的关系。下面据DICOM的信息模型,讨论其中的概念。

2.3.1DICOM信息实体的概念DI-COM标准采用了信息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如图2)。信息实体代表一个实际的对象、实际对象类或者DICOM内部定义的数据类如信息对象(informationob-jects);关系定义有多少其他实体与该实体有联系[5]。通过建立这个模型,DI-COM标准能够方便的描述医学实践中的事物如病人、报告、图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E-R模型和真实实体可以抽象出模型定义的实体,每一个实体的特征用属性来描述,例如“病人”这个实体的属性包括“病人姓名”、“病人ID号”等。DICOM称基于其模型的对象为信息对象,对应于某类图像如CT、MR;称定义它们属性的表格和模型为信息实体定义(IOD)。

2.3.2服务类/服务对象对类(serviceclass/SOPclass)服务类指能够发生的各种服务和操作,DICOM中的服务类包括验证服务类;存储服务类;病人管理服务类;查询检索服务类;打印管理类等[3]。服务/对象对类由信息实体定义和消息服务元素组一一对应组合定义。SOP类是DICOM信息传递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它包括了限定消息服务元素组服务和信息实体属性的规则和语意,可以将它类比为ISO/OSI中的管理对象类。

3DICOM的网络通信

3.1DICOM的网络通信

DICOM为了传输医学影像和相关的信息,结合ISO/OSI和TCP/IP协议设计了自己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消息交换机制[1]。图3的参考模型表明,DI-COM应用实体属于网络分层模型的应用层,它使用上层服务完成消息交换和信息传输。为了实现应用实体间的通信,相应于ISO/OSI协议模型,DICOM标准使用关联控制服务元素、表示层内核、会话层内核提供上层协议服务;相应于TCP/IP协议模型,DICOM标准定义TCP/IP上层协议提供上层协议服务。

3.2DICOM的通信方式符合DICOM标准通信模式的应用实体间的信息交换采用了客户/服务器模型。服务类使用者(SCU)和服务类提供者(SCP)分别扮演了客户/服务器的角色。SCU/SCP采用了DICOM定义的消息机制完成相关信息的交换。实际通信中,应用实体间首先需要建立协商,协商的内容包括:①哪些服务可以操作,哪些命令和数据可以相互交流;②传输语法,消息流(包括命令和信息实体)如何在通信过程中进行编码。给出了遵从DICOM标准的通信方式。第一步和第二步合称为连接协商,确定交换哪些数据以及数据如何编码交换,交换内容包括应用层上下文,其中定义了应用服务元素组、相关操作以及其他相关互操作应用实体的必要信息;表示层上下文,定义连接中的数据表示方式;应用连接信息,列出了与DIMSE协议相关的一些所需信息,包括SCP/SCU角色选择、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最大长度等。第三步建立协商,进行数据传输,应用实体间进行信息的传递,DICOM命令和DICOM文件被组装成协议数据单元,并通过协议数据单元服务传送数据。第四步撤销协商,中止应用实体间的通信,可以是连接方发出的正常释放方式或连接某一方发出的突发中止方式。

4DICOM数据结构及文件格式

数据结构是针对如何组织数据而定义的。给出了具体的数据结构,其中数据集(DataSet)定义为DICOM信息对象和服务类信息的集合,如病人IOD就可以用一个数据集合来表示;数据元素用来表示信息对象的属性如病人性别、姓名等,每一个数据元素又可以再分为标识(Tag)、数值表征(VR)、数据长度(valuelength)和数据域(valuefield),其中数值表征只存在于特定的情况下,而其余三个部分是所有数据元素共有的。DICOM文件结构提供了一种打包文件的手段,将代表SOP实例的数据集保存到DICOM文件中。图6给出了DI-COM文件格式。图中,SOP实例必须经过编码,编码的规定涉及JPEG压缩编码描述及传输语法规定等,图中的DICOMFileMetaInformation是必须的,相当于DICOM文件头,它的组成元素见表1。

5DICOM支持的影像压缩方法

医学图像的压缩无疑是降低应用系统成本,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减少存储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DICOM标准加入了对图像压缩算法的支持,DICOM已宣布支持的压缩算法有:①JPEG(ISO10918-1)-全部有损(DCT)、无损、Huff-man,arithmetic熵编码;②游程长编码RLE;③JPEG-LS(ISO14495-1)(DI-COMCP-174)无损和近无损。目前,DICOM正在研究对最新的压缩标准JPEG2000支持的可能性[2]。在DICOM标准的传输语法中,为其支持的压缩算法设置了相应的惟一标识值(不同的编码过程,对应有不同的惟一标识值)如惟一标识值1.2.840.10008.1.2.4.80代表JPEG-LS编码过程无损模式。

6结束语

数字医学范文第5篇

另一个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临床医生面前:数字医学,我懂吗?我能做什么?普通临床医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在数字医学中的角色?实际上,已有不少临床医生敏锐地认识到数字医学实践对推进临床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早进行了数字医学的临床实践摸索,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3D技术应用于活体肝移植实践,有力地支撑了精准手术决策[1-2];广州总医院骨科积极开展了数字骨科的创新性研究,将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复杂上颈椎疾患等骨科疾病的诊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对巨大肝泡型肝包虫病的诊断治疗[5],中国人民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开展了基于肝脏三维图像的肝段自动划分及虚拟性肝切除临床实践,提高了肝脏外科的精准技术水平等[6-9]。其中有一个团队的发展轨迹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即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2002年该团队开始进行数字医学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研究。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克服了常用的国外Myrian等软件只能进行肝脏3D和单面虚拟手术、CT的3D功能也存在重建质量和交互性差异的弱点,在数字虚拟人肝胆胰图像3D和仿真手术基础上,率先通过对64排CT采集数据技术的改进,突破了获取活人体亚毫米图像数据的瓶颈,研发出了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能同步立体显示肝胆胰脏器的MI-3DVS软件,实现了解剖数字化和诊断程序化;同时,在国际上率先自主研发了由外科医生操作的多功能仿真手术器械和仿真手术系统,可有力地配合MI-3DVS进行仿真手术,指导临床术前制定精准手术方案,实现了手术可视化,解决了大量的临床疑难问题,建立了我国首套数字医学肝胆胰外科数据库[10-15]。黄志强院士指出:南方医科大学研发出来的三维成像技术,作为我们国家代表性的三维数字医学技术,应用于外科方面。对于临床上了解肿瘤与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动脉的关系,作为术前评估,比以前更容易了,誉其为转化医学的良好典范[16]。

总结在数字医学实践中获得优异成绩者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关键性成功元素:(1)创新的攻关理念,即数字医学技术如何直接转化为临床病人实施精准治疗、获得最佳效果服务。(2)明确的攻关目标,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可为外科医生直接操纵的、用于指导精准手术的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虚拟手术系统,及其要完成这个总目标必须实现的子课题(特殊组织、微小器官信息获取、图像分割、三维重建,手术导航等)。(3)多元的攻关团队,其中包括临床外科医生、解剖学专家、影像学专家、计算机专家、软件制作专家等。(4)坚韧的攻关精神,在临床科研的实施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验证、边总结、边思考,不断升华,不断赋予新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使课题不断向纵深延伸、向高层发展,始终充满活力。(5)最重要的,他们有一个精诚团结的攻关领导核心。转化医学有三层内涵。第一阶段即T1阶段,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创新性研究,力求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成果能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个人理解,简言之,就是结合临床“找问题,做研究”。从数字医学角度来说,就是要根据临床的需求,进行数字医学基础研究,获得关于数字人体的新认识,开发出新的临床精准诊断疾病、虚拟手术的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手段,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提高诊治水平和效果。这个阶段,涉及到人体解剖、外科学、病理生理、影像学、计算机三维成像、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等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最近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的报告中谈到,我国转化医学路径的特点是“CURING”模式,C:Clinic,临床,从临床发现问题;UR:UniversityResearch,大学研究,将临床发现的问题在大学进行相应的研究;IN:Industry,工业,通过工业化将研究成果制备成产品;最后,还有G:Government,即政府的支持。数字医学的T1阶段正是CURING模式的生动体现。首先,要寻找到与数字医学相关的临床问题,如肝胆管结石病容易复发,术后残石率高达61.3%,再手术率高达56.4%,即使有纤维胆道镜的普遍使用,残石率仍可达19.5%[17]。因而复杂性、多发性肝胆管狭窄并结石病人常需多次、反复手术,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肝内胆管的走行多变,狭窄位置不定,术前难以确切显示定位,确定诊治策略存在一定的难度。B超、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现代化检查手段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诊断。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抓住这个临床问题,将其凝练成“如何获取亚毫米微细脏器、管道数据”这一科学问题,与数字人体解剖专家、影像专家、计算机专家联合攻关,最终突破了高质量胆道数据采集的瓶颈,获得了高清度结石、扩张或狭窄胆管的图像数据,使病变繁杂、难以确定根治性治疗方案的肝胆管结石手术变为病灶明确、手术方式精确。在此基础上经过与软件生产公司的联合,使研究结果变为可用于外科医生在临床独立电子计算机上操作的软件系统,术前进行虚拟手术,拟定精准治疗方案,使Ⅰ、Ⅱa、Ⅱb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后残石率降低至1.0%[18],治疗效果大大提高。目前该软件系统正在接受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争取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批准、监督下正式上市,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由此可见,数字医学的T1阶段,要从临床出发考虑问题,研发出直接为临床所用的数字医学设备、软件产品,具有重要的“原始创新”意义。临床是T1阶段的首要启动环节,如果没有临床问题的发现、挖掘,就谈不上此后的一系列转化研究的进程。既往许多基础研究费精劳神完成后却被束之高阁,其主要原因常常是在T1阶段没有选准能解决临床需求的问题所致。临床医生在T1阶段所担负的角色应该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科学问题的凝练者、临床科研的实践者、研究结果的验证者。临床医生的任务是如何深入细致地发现临床中的疑难问题,将其提升、凝练成如何进行科研攻关的科学问题,并参与进行攻关研究,验证研究结果,促进临床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转化医学的第二阶段,即T2阶段,是将研究成果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及制定预防保健决策。这是使T1阶段研发的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有效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数字医学实践来看,应是充分应用各种数字技术产品所体现出的数字技术的精准性、快捷性、信息共享的广泛性等,对临床疑难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估,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特异性数字征象,总结规律性经验,用于指导和拟定精准的手术或综合治疗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挖掘新的问题,进一步转化,进入新一轮T1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简言之,就是将T1阶段研发出的数字医学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验证提高”。因此,该阶段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阶段,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在T1产生出的数字医学原始创新成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印证和认可,为临床所接受,为病人服务,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转化医学的真正目的。在此阶段,由于临床医生最接近临床实际,最有利于及时观察、研究、探索、发现T1结果的时效性、准确性,因而应该可以发挥出创新性研究的更大潜能,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临床医生在数字医学T2阶段担负的角色应该是T1阶段研究成果的临床实施者、推广应用者、对比研究者、归纳总结者。在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得以证实,诸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多个优秀团队的杰出工作。转化医学的第三阶段即T3阶段,是将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为制定卫生法规的依据。T3是更高层次的转化,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全局的意义。从数字医学实践探讨其含义,我理解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信息共享的便捷性等数字技术的优势,准确快速地汇集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队列研究及RCT研究,为各项疾病的规范性诊治“指南”、“共识”的制定、医疗机构等级评定、医保的范畴决策等提供依据,以及通过高层次的行政管理、学术规范管理举措,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简言之,“拟定规矩,规范行为”。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他们应该是数据采集者、资料分析者、标准制定者、依据提供者。例如,最近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应用现代数字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3D成像分析技术,结合解剖学、手术学、病理学依据,制定了胆道疾病规范性诊断治疗文件,用以指导胆道外科临床,使数字医学技术成为开展规范性精准肝胆外科的有力支撑。综上所述,数字医学绝不仅仅是影像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医学管理专家的事情,在数字医学T1、T2、T3相互转化的进程中,临床医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低估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数字医学实践,使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治疗的决策由过去的经验决断转化为今天由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准决断,有助于提高分析、决策的精准性,从而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不仅造福于广大病人,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自身素质,促进学术发展,规范医疗行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临床医生在数字医学中如何胜任自己的角色?(1)具备多种知识,不断学习提高。临床医生要实现数字医学的转化医学理念,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需要掌握外科学、手术学、解剖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计算机学、信息学、影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加强学习,不断进取,才有可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数字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融、日益迅速的技术发展。(2)认真思考问题,凝练攻关靶标。创新性成果来源于创新性思维,而创新性思维来源于在看似平凡的临床现状中勤于发现现存问题,善于凝练科学问题。如果每天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熟视无睹,得过且过,是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3)组织交叉团队,团结合作协调。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所具有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临床医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字医学T1、T2、T3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病人直接受益,但应认识到数字医学是个多种知识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单凭临床医生是难以完成复杂的整体研究工作的,应注重与其他学科专家的紧密联手,虚心向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方能完成转化医学大业。(4)注重创新发展,勿忘主题目标。转化医学之所以被高度重视,是因为既往诸多耗费大量资金的基础研究难以付诸于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使病人受益的现实,因此,在进行数字医学创新发展的探索时,应时刻勿忘转化医学的根本宗旨,注重从临床找问题,为促进又快又好地精准诊断治疗、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解决问题,防止重蹈覆辙。

作者:卢绮萍

数字医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数字化;实验教学;教学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逐渐运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运用,改变了以往临床医学影像资料繁多、查找困难的现象[1-2]。目前,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已在医学影像科室中广泛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将各种影像设备产生的医学影像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网站的工作平台中,需要时可通过授权很快调出,同时还可通过增加辅助诊断管理功能,为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提供帮助[3]。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要求对影像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影像学的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影像专业人才[4]。本研究选取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效果,探讨医学影像教学的新模式[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三年级300名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名。其中,对照组中男性90名,女性60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25±0.21)岁;入学成绩为400~520分,平均成绩(450.23±10.43)分。观察组中男性91名,女性59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2.46±0.31)岁;入学成绩为410~523分,平均成绩(450.43±10.31)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组间可进行良好的对比。1.2教学方法(1)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像学学科的授课,老师通过搜集影像学资料及图像,制成幻灯片,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学生授课。(2)观察组:在传统授课模式上,结合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进行授课,具体措施为:①授课老师在理论知识结合相关图像资料做出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影像信息系统挑选出相关临床病例,从不同角度及层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讨论,协商解决找出正确答案;②开设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接触数字系统,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查询相关影像资料,并通过链接共享其他医院的影像信息资源,更好地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带来的巨大方便。1.3观察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满意度进行对比。①学生成绩评分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每次授课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所授知识的测试,采用同一影像资料,选择统一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②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调查内容有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教学方式新颖度等8项,每个项目总分为1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随堂测试成绩比较观察组学生的医学影像专业病例分析、典型征象辨认及疾病判断各成绩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81,t=74.515,t=50.106;P<0.05),见表1。2.2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观察组学生的对教学方式新颖度、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各教学效果评价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620,t=31.365,t=6.283,t=38.509,t=21.394;P<0.05),见表2。2.3两组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78.67%,观察组更具有优势,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69,P<0.05),见表3。

3讨论

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验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临床医学不单纯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传统的医学影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胶片及观片灯形式进行围观式教学,以教师主动讲授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学生无法观看到完整的影像学图像的处理过程,不能满足更高层次教学的需求[8]。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在影像科室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受到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广泛认可[9]。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运用于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是适应当今数字化教流的重要举措。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由于内容主要是各类影像图像,即使是同一病例也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像,加重学生的负担,使教学变得枯燥。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单靠老师的描述及学生的记忆,很难激发学生潜能[10]。因此,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运用于对影像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具有以下的优势。(1)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11]。教学中采用医学影像系统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可调出不同类型的影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重建和后处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对疾病采用不同影像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免漏诊和误诊[12]。(2)采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授课老师可将病变部位进行360o无死角动态旋转显示,从而全面分析病变部位的特点,将整个诊断过程示范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影像诊断技巧的认识[13-14]。传统授课方式授课老师需从不同渠道搜集影像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制作幻灯片进行教学,过程较繁琐,且不能将系统化、清晰化的影像学资料展示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全面、不细致,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应用,方便查找,且其具有海量、高清影像存储的特点,能够轻松将系统全面的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呈现出来[15]。(3)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的综合能力,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16-17]。

4结论

本研究选取300名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授课方式对影像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对比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采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授课方式的观察组学生在病例分析、典型征象辨认及疾病判断成绩分值以及学生的积极性、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教学方式新颖度等教学效果评价分值均高于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更高。在医学影像学科大数据化趋势下,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借鉴并推广。

数字医学范文第7篇

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医学》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多吃含有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鱼等,可把致命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10%。

1/3

美国西北大学进行了一项新研究,探究女性在孕前、孕期和产后这三个阶段出现抑郁的问题。结果发现,怀孕期间出现抑郁症的女性超过了1/3。具体数据是:有37%的孕妇说他们在怀孕的9个月里患过抑郁症,另外有25%的女性说她们在孕前出现过抑郁症,还有38%的人说她们在产后得了抑郁症。

3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医院一外科专家称,他现在每年要接待大约200名不到30岁因为剧烈运动受伤的患者,而两三年前只有大约50名,且以军人、职业运动员居多。以下3种运动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在短时间里完成多组动作的混合健身法(CrossFit)、以锻炼腿部肌肉为目的的相扑式深蹲、高强度室内自行车运动。

3

英国一份权威研究报告指出,要是世界各国不就抗生素滥用等问题紧急采取行动,到2050年,所谓的超级细菌将会在每3秒钟就导致1名病人死亡。

6

一项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的,由德班人体科学研究委员会成员主持的研究发现,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孩子,患有品行障碍症的风险要比哺乳期少于一个月的孩子低56%。

650万

国际能源署报告称:大气污染已经成了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每年导致约650万人死亡。

0.80

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Schulze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哺乳与产妇患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受试者哺乳时间每增加6个月,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为0.80,哺乳时间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减弱。该研究提示,延长哺乳时间或许可降低糖尿病风险。

57.4%

澳洲迪肯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多年积累下来的美国国家健康检查和营养调研数据,发现61%的受调查者有抑郁症状;他们同时表示,在过去的1年里牙齿有疼痛不适感,其中又有超过57.4%的人自认为牙齿健康状况不好。结论是:牙齿好坏与抑郁症存在关联,牙齿越差,心情越不好。

58%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发现,经常锻炼有助于保护视力。研究人员选取了近5000名年龄在43~84岁的成年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20年的追踪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与久坐的人相比,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的人,视觉受损的可能性下降了58%。

1

数字医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医学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94

[中图分类号]R197.3;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医学档案是医院最关键的信息源,其具备记录、收集、分类、贮存以及管理等功能。而医学档案信息的价值以及其在医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于新时期的医学档案管理工作,医院必须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医学档案管理网络,实现档案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的信息化,这对促进医院发展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医学档案的特点分析

第一,数量和类型逐渐增多。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致使医学档案不管是数量亦或是类型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这给医学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工作量,并对其工作效率产生了很大影响,工作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工作范围也逐渐扩大。

第二,医学档案的来源和内容越来越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在逐渐加强,医学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使医学档案的来源方式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局面,其内容也更为丰富。医学档案自身的跨越性长、时间跨度大、综合性较强,其与其他诸多专业学科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第三,载体形式日益多元化。医学档案管理从过去的纸质管理发展到如今,即便是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已经得以较多的应用,但因为医学档案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纸质档案依旧在医学档案中占据了较多的比重。另外,以缩微医学档案、声像医学档案等其他不同类型的医学档案也越来越多,医学档案载体多元化的形式为档案的查找、保存和传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第四,社会需求逐渐增多。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人的信息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医学档案信息来说,其与现代人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社会需求量也持续增多。另外,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社会对医学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各项工作几乎都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医学档案,其种类多、强度大、需求广,需要进一步促进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

2 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顺应时代的需要

过去的医学档案管理往往是手工作业的方式,以纸质档案为主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即便是计算机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已经有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其具体功能依旧集中于存储目录信息、档案检索等方面,没有真正实现用户自行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或者提供其他相关服务的能力。所以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

2.2 提高工作的质量

把医学档案从过去纸质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化为现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过去的医学档案管理一般是在档案管理人员根据相应的管理规范所进行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可能会由于工作人员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存在差异。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应用现代的信息管理模式,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可以说是计算机代劳,计算机根据已经编制好的程序完成相关工作,能有效避免人工作业时可能出现的失误。

2.3 提高档案利用率

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医学档案管理工作,和过去的管理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促进医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医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医学档案的利用率。选择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让用户在查找所需档案材料的过程中更为便捷,对一部分保密文件也能够借助设置密码的办法来设置权限,进一步简化了授权与查找的流程,最终实现医学档案信息Y源的共享。

3 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3.1 融传统档案管理与数字化于一体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说是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次创新与改革,过去的医学档案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医学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数字化医学档案管理能够极大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人力、物力的消耗。数字化管理模式和过去人工管理模式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医院要意识到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档案管理手段的融合是医学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把互联网环境和各种高效的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医学档案管理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医院管理系统甚至于其他相关领域中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组建设。

3.2 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医学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拥有较为全面的硬件设施作为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医院方面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构建网络信息系统,为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应对医学档案信息材料予以有效保存,对网络系统的设置与选择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可维护性和先进性。在现代医院中已经建立了局域网,可在某一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形势下,数字化技术必然能够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得以更加全面的应用。

3.3 整合医学档案数字化的原始资源

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是数字化资源,缺乏资源的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就如同无根之水,不能真正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医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对医院医学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二是对社会化资源的开发管理。医院内部医学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按照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所构建的全面数据资料库,并提供医学档案的检索查询功能,另外,对相应的病例和学术论文进行信息化处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对所掌控的档案信息实施全面立体化的索引,进而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查阅与下载功能。社会化资源的开发管理,是对部分拥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医学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尽可能地对医疗信息予以过滤、整合,确保医学档案资源更加高效的应用。

3.4 创新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组织模式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渐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档案作为与现代人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得到了发展,不管是从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亦或是确保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来说,医学档案管理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组织模式,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医学档案管理新模式,必须要努力开展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的角度进行创新;二是从档案需求者与使用者的查询、处理、检索系统等基础系统实施创新;三是站在社会组织机构的角度实施创新。唯有循序渐进的开拓发展,才能确保数字化技术更为有效地应用于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中。

3.5 加强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障措施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医院也必须要注重其安全防范。医院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主动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数字化医学档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对医院内部网络系统给予充分的保护,如设置防火墙、数据加密或者设置登陆动态口令等方法有效避免医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泄露。医学档案如果被泄露必然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主动学习数字化技术,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确保医学档案的高效利用。

4 结 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非是短期内能够得以全面推广的,它还需要一个发展与延伸的过程,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主动树立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理念,把数字化资源更加科学地应用到各项工作中去。唯有逐渐推进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并开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医学档案管理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菲林,李峰.医学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探索[J].医学信息,2010(1).

[2]金爱芳.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策[J].山西档案,2015(6).

数字医学范文第9篇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

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

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4《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数字化发展目标

数字医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数字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5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医学检查领域,可以说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影像资料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有助于医生在医学诊断和教育中的辅助教育,鉴于医学影像的独特作用,本文在分析医学影像数字化与存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影像质量的方法。

1 影像数字化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和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影像数字化是影像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数字化影像信息在信息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影像数字化信息已逐步应用于医疗、气象、影戏、科研、银行、城市规划、公安等众多领域。

目前人类对充满影像的现实物质世界总是不断尝试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和利用,可以这样说数字化的影像信息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给无限的想象和财富。

2 影像数字化广泛应用医学发展的实践意义

医学作为一门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形态科学,对于科技的应用总是处在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影像学和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教学,而且目前医学影像涉及的门类和种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点,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要求医学对于疾病研究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通常说来医学数字化影像包括:图形、标本、显微图像、内镜影像、超声影像(B超、彩超)、X线影像(传统X线影像、X线数字影像)、CT影像、核磁影像、造影影像等几大部分。

目前,在医学领域对于影响数字化的重视程度都无比高涨,包括医院系统、医学教学系统以及相关的附属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医学影像数字化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医院系统还是教学系统,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均存在很大问题: (1)查找相关的影像信息不方便。教学中老师需要依赖医学影像,但教师寻找相关的影像信息却十分困难。即便是找到也存在清晰度差和影像质量不高等特点而用不成。(2)课堂使用的数字影像资料不方便。即便是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因为其存储的载体不同导致使用不方便,无法在课堂正常使用。 (3)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医学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占有并时常复习。(4)另外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 优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相关方法探究

目前,在数字化医学影像采集方面,人们的重视程度和意识不够,从而造成医学影像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根本的问题在于影像采集的质量和后期存储的格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医学领域影像采集的渠道众多,医学诊断影像从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X线影像,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内窥镜、B超影像,显微影像等和非医学诊断影像等。很多医学影像即可以用扫描仪扫描,也可以用数字相机拍摄,有的还可以视频捕捉或者直接从相应的成像设备中获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可选择的途径有多种,不同途径获得影像的质量也有差别,本着方便使用和快捷获取的原则合理有效地选择影像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手段,优化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另外,如果医学影像采集后以最佳的影像质量存储,那么医学影像的数据量就会极大,虽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医学影像的色彩和清晰度的问题,能够使得影像的丰富和细腻程度达到教学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像文件占用的空间太大导致影像的处理比较困难。有些同志认为在采集医学图像的时候使用压缩格式可以保证医学图像的处理速度问题,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经过压缩过的图像普遍存影像信息减少,影像清晰度减低和层次和细节受到降低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集的医学影像资料的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采集的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为目的,现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以应用为最主要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比如医生的快速诊断和医学影像的安全管理、方便的传输、快捷地检索等,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应用同时还可以满足打印输出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换成视频在视频中播放。同时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采集医学影像信息的应用模式不同对影像采集的质量影响也不太一样。总之做到具体应用场合最大化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保证医学影像采集质量就是为了实现数字影像的存贮、传输、再现、利用的最优化,实现影像在不同情况和条件下的影像质量和用途的最佳化,满足个性化需要和特殊需要,弄清楚影像存储的色彩模式、文件存储的格式和影像质量、用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恰当的色彩模式和文件存储格式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自身的质量以及应用时的合理性、经济性问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模式影像色彩能否逼真地还原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的真实性和影像的质量。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处理传统医学影像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处理后影像质量不好降低影像的实用价值,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医学影像本身所具有特殊性,同时结合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广泛用途,提高优化医学影像的质量。

目前国内医学成像领域存在着传统设备与现代高端数字设备并存使用的情况,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医疗成像设备仍占主要,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还要继续使用,因此在现有基础之上优化医学影像的采集和存储质量,在现有条件下结合能够使用各种设备将传统医学影像数字化,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影像的质量并且进行改善,并且伴随着国际关于医学成像设备不断完善的浪潮下,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医学影响的存储数据格式,并逐渐进行统一和标准化,使目前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以及后续传输和使用更加规范,更加直接和简单,而且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云熙.迎接图像信息社会的来临[J].通讯产品世界,1999

[2] 朱学芳,智文广.计算机图像处理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 容观澳.计算机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崔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6] 王新成.多媒体实用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 朱学芳.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检索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地理在线教学范文 下一篇:儿童档案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