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1 22:44:22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1

关键词:交际策略;策略培养;口语水平

1英语学习者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习者口语发展的渐进性规律,笔者从课堂上组织了从自我介绍、复述、简短对话、讨论到角色扮演、自由表达、辩论、演讲等多项活动。另外,对学习者口语发展进度进行了跟踪性测试。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学生讲话流利度不够,语言形式单一,重复过多,语间停顿时间过长,甚至会有冷场。由于上述原因,一些学生还出现用母语来完成语言任务,再把结果翻译成英语的现象。

(2)大多数学习者表现出对语法和句法的过度关注。他们经常会在表达中停下来纠正错误,结果往往是忘了下面该说什么。事实上,话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一直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二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不用片面地追求二者中的某一方面,程度应掌握在只要不妨碍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双方的正确理解即可。

此外,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不理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交际能力内涵的界定,CanaleandSwain(1980),Bachman(1990),文秋芳(1999)等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相同的是他们都涵盖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方面。笔者任教的大二学生,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及语音、语法、语用和文化知识,但交际策略运用的调查问卷结果却差强人意。(见表1)

注: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通常不符合、有时符合、通常符合、完全符合五种情况。从表中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提高口语水平持积极态度,但在交际遇到困难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周记中也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交际超出语言知识范围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学生们普遍把语言知识等同于交际能力,认为口语表达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知识不足。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交际策略运用的开放式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在交际僵局中采用最多的策略就是放弃话题和母语直译。而对转述、概括、使用交际套语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等策略的运用都很少。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重操练多模仿的口语课堂确实存在,它突出了话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失去了交际性这个口语课堂的重头戏。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策略培训。

2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对是否应该培养交际策略的问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学习者可以按照母语交际习惯自然形成二语策略能力,还有人认为过多的使用交际策略会抑制对目的语的习得。但是基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反馈,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功交际为目的的口语教学模式中,培养学习者交际策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交际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学习者保证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渠道的畅通。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难免会碰到问题,这时如何避免陷入沉默或慌乱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Faerch和Kasper(1983:55)的一段话最能说明问题:

Ifbyteachingwemeanpassingonnewinformationonly,thereisprobablynoneedtoteachstrategies…Butifbyteachingwealsomeanmakinglearnersconsciousaboutaspectsoftheir(alreadyexisting)behavior,itisobviousthatweshouldteachthemaboutstrategies,inparticularhowtousecommunicationstrategiesmostappropriately.

学生们在学习周记中反映到,口语表达碰到困难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因此也很容易丢失信息。交际策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对不同的交际情景的应变能力。诚然,策略培训的目的并不是让学习者在交际中频繁使用策略。它的目的应该在于提高学习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使用策略的能力,以及帮助学习者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策略。

3交际策略培训

3.1教师的作用与任务

在强调学习自主性和培训学习者策略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的作用与任务跟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他们要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者、管理者、控制者变成诊断者、培训者、协调员与研究者。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作为诊断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哪些交际策略及使用频率,还要调查策略使用与学生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调查策略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面谈、问卷、口头报告、日记、书面对话、回忆研究和电脑跟踪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教师应视具体情况而选。作为培训者,教师要确定培训方式,即是将策略明晰地呈现给学生,还是以隐性方式将策略培训渗透到教学当中。这具体要看具体策略的性质以及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力、学习特点及教材等情况而定。作为协调员,教师必须要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实施,以学习日记反馈或对话等方式及时给学习者提出建议。这需要二者的通力合作,教师要转变成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培训者和支持者。

3.2策略培训模式

在培训交际策略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活动。例如在做任务型活动时(task-based),可以让学生面临一些超出他们现有语言知识水平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会有使用交际策略的需求。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过一项描述性活动:课前准备一些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学生两人一组,学生A通过描述、说明等方法让学生B猜出物体的名称。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转述策略。有一位学生这样描述耳机线,“oneendofthestringisconnectedtorecorderorCD-player,theothertwoend(s)is(are)inyourears,youcanlistentomusicbythestring”。这样成功的描述让他的合作伙伴能轻松的猜出物体名称。如果学习者在交际中碰到不会表达的词汇或者概念时能因地制宜的运用上述策略,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另外,为了使学生产生交际需求,教师也可以在学习者之间造成一些信息沟(informationgap)。为了弥补信息沟,交际双方便有可能使用交际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推出了许多策略训练方法。Pearson&Dole(1987)两人提出了五步法: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独立练习;在新的学习任务中运用所学策略。这与传统的3P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大相径庭。Oxford(1990)等人的模式包括7个步骤:(1)让没有策略培训经历的学习者完成一项任务;(2)组织学习者讨论完成任务的过程并提出相关策略;(3)向学习者建议并示范其他有用的策略;(4)给学习者提供机会练习新策略;(5)给学习者示范策略如何应用于其他学习任务;(6)给学习者提供新的语言任务,让他们选择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7)帮助学习者评估使用策略的结果及取得的进步。OMalley&Chamot(1994)的模式有计划、监控、解决问题和评估四个步骤。Cohen(1998)建议的模式有五个步骤:示范说明;引出使用策略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策略;鼓励学生练习使用各种策略;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练习。

以上模式各有千秋,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方案。笔者认为Oxford等人的模式对交际策略培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策略培训前先探索并讨论策略,会使学习者对各种策略的利与弊有切身体会,同时还可以互相学习。另外这个模式的灵活之处在于7个步骤可以做顺序的调整。Cohen模式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策略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因此我们可以结合Oxford等人与Cohen模式的长处在口语教学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交际策略训练。

3.3策略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习者进行交际策略培训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交际策略有时是语言错误的来源之一。如果一位学习者想不起way这个词,因此以“Ilostmyroad”来代替“Ilostmyway”,那么他就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另外,也不应该鼓励碰到不会表达的事物就用母语代替这种做法;(2)教师要做出决定是对一个群体进行统一训练还是对不同学习者进行分别训练。学习者现有的策略一般存在较大差异。策略培训应该有针对性,条件允许的话,分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3)提醒学生要适时适度的使用策略。

4结束语

交际策略培训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策略培训模式的启发下,英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模式,为口语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BachmanLF.FundamentalConsiderationinLanguageTest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3]CanaleM&SwainM.TheoreticalBasesof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Test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0,(1).

[4]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ElainTarone&GeorgeYule.FocusontheLanguageLearn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OMalleyJM&AUChamot.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2

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被广泛探索、蕴含丰富、常提常新的问题。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增加语言实践的量"的要求,加大英语言语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使学生通过模仿、强化,获得言语动作技能系统,促进产生言语创造性输出的能力,即是提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语言实践的量",包括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说、多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含有若干因素。这里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英语言语控制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使用英语或如何使用英语的机会)等,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实施英语言语控制,才能把洗炼的英语言语传输给学生,有效地把学生置身于易于产生言语感受的氛围,启迪他们的英语言语思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出英语言语控制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英语言语的输出,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程度不等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母语制约:学生在母语环境里学习英语,缺少情感因素和体验性因素,通常习惯于所掌握母语的中介转换作用,其母语思维定势,制约了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问题要适当分析,正确对待,特别要正视母语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到既不能过分依赖母语,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回避母语,正确估计貌似方向正确实则难见成效的偏差。

语言知识制约:言语技能是每个人为提高言语能力所必须掌握的,而言语技能受到语言知识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认识语言知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强调言语技能训练的简单做法,从而减少学习英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时间和精力的利用率。

程度制约:由于知识基础、言语技能和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学生在对英语言语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上会出现不同结果。换言之,所要学习的客体内容是否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和认识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现实思维规律,将影响学习效果的优劣。教师在确立自己的教法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程度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效益制约: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根本意义上说来,既指教师在当堂时间内所付出的工作的多少,又指学生当堂收获的多少,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质上具有突出的效益属性。我们反对"满堂灌",主要是反对满堂语言知识灌输或满堂用汉语(或称母语)讲解这"两灌",但同时反对满堂提问、留下满堂疑问的"两问"。增加英语言语量的效益如何,是衡量其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

总之,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各种基本素质要协调发展,课业负担是相当重的,实行英语言语控制,变主观随意为客观有意,提高输出英语言语的质量,的确十分必要。

以上种种制约因素,构成了"英语言语控制"课题提出的依据。

二、英语言语控制的涵义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前述制约因素,对教师所输出英语言语加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约束、洗炼并优化,则是具体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据控制论的观点认为,教学控制,最基本的是思维过程的控制。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英语言语控制实则为思维过程的控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所输出的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等予以充分准备和恰当把握,是使教师的外部控制与学生自主控制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

提出英语言语控制问题,旨在有效地突出以交际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原则,避免“新瓶装陈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简单抑制或机械减少英语言语的输出的做法,大大减少所学英语形成一个空洞的外壳的可能性。从英语言语控制这一新的角度探索、研究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对于解决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问题,最大限度、最富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英语言语控制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关系

经过实行英语言语控制,可以把运用英语手段(用英语授课并尽量增加英语言语的量)教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成效性(effect)和效益性(beneficialresult)大大增强。也可以说,有高质的量(有效量),才有高量的"质"(即高效益)——高质的量+高量的质=高质量。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所占比值越高,输出英语知识及英语言语中学生能够消化吸收的部分越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不得少于实际教学时间的70%(当然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各环节错综复杂,这个比率值得商榷);输出英语知识以及英语言语的70%或以上必须是学生能够当堂接受并进入到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部分;英语言语控制,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实行英语言语控制的一般途径

(一)加大课前投入,巧用英语授课

1.认真准备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设计用英语讲哪些部分,将要使用哪些主要句型和词汇等,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以课前教师的"多"和"费",换取课堂上学生的"精"和"省"。

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学仍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目的。我们所确立的不同学习重点,必须是建立在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明确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用于提高的,注意区分不同知识层次,适当区分理解性言语、运用性言语、启发性言语和巩固性言语的不同分量,做到深浅适度,当究则究,当止则止。

2.设计英语言语的艺术性。利用英语语言生动、风趣、优美、口头性强等特点,精雕细琢,反复磨炼,把教师的艺术语言和其它英语信息输出的手段(文字、符号、图象、录音等)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附着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3.设计英语言语的系统性。遣词造句恰当、自然、流畅,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所授知识的层次,区分不同学习阶段,经过"包装",特别是"深加工”,把所要讲解的英语知识的系统性转化成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系统性。切忌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如过眼烟云的主观随意做法。

4.设计英语言语的直观性。直观是认识现象本质、揭露现象内在属性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抽象化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并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收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言语刺激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言语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5.设计英语言语的共振性。教师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注意把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不断调节和优化课堂气氛,使之呈现出合作、活跃、进取、向上之情调,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设计深浅适当的英语导入语和结束语,以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识天地,激励学生的英语言语创造精神。

7.中小学英语教师务必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灵活使用现行英语教材的能力,拓展新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言语声音,强化语感效应

语感是由有关的表象、想像、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语言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取决于教师输出信息的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教师在输出英语言语时,单是自我感觉良好是不够的,所要达到的传神入化,应当包含学生心悦诚服的积极响应,"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使师生双方产生协调一致的心理体验,否则,便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双方这种较为一致化的言语心理体验,我们姑且称为"语感效应"。

语言声音是信息传递的基本物质载体,教师注重言语声音的磨炼,是使自身英语言语输出的情绪体验与学生所获得的对英语言语信息的审美感受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准。这是语言声音最基本的要求。若这一点把握得不够好,即使英语言语的量增加了,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切忌因刻意追求音准而忽略英语语言自然顺当的现象。

2.音速。即言语速率——快、慢或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缓——观念陈旧、缺乏效率意识的慢牵牛灌入式;二是过快——违背信息短时记忆规律,盲目追求快节奏,水过地皮湿的泡泡式。

3.音量。即言语声音的强弱、响度。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若声音太小,传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若声音太大,就会有悖语言自身的艺术特性,效果自然不会心想事成。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音量进行恰当控制。

4.音调。即言语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要使学生听来优美、得体、生动、悦耳。

5.音色。即言语声音的属性,亦称音品、音质。这是加强英语言语控制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非言语信息的辅助调控作用

人们除了使用语言信息进行交往沟通外,也存在着大量的非言语的交往,即人体语言信息的传播。在语言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体语独具魅力,发挥着语言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如体态、手势、站姿、面部表情及其他动态行为等,均能使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富色彩,更具说服力。教师自然、巧妙用之,能够使学生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大大促进英语言语输出效益的提高。

(四)把科学而灵活的思维方法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策略;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87-02

一、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词有音、形、义三个结构要素。英语词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词汇的音、形、义三个结构要素及其联系。首先,形成音和义的联系。其次,形成音、义和形联系。最后,形成音、形和义的直接联系。具体来说,英语词汇教学就是使学生:

1、正确地发音;

2、正确地拼写;

3、知道它的词性;

4、能认出它的书写和口语形式;

5、能随意回忆起它;

6、能把它用一个恰当的东西或概念联系起来;

7、能把它用在一个恰当的语法形式里;

8、在口语、书面语中能熟练地识别和运用它;

9、知道它的搭配关系。

当然除此之外,还应使学生逐步具有掌握英语词汇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教给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

记忆是智慧之母,培根也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学英语若记不了大量的单词,学好是不可能的。因此,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洁的图表、丰富的联想等科学、形象的记忆方法、记忆手段,使陌生、繁杂、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简明而生动、具体而形象,从而加深记忆的印迹,形成记忆的积累,使英语教学中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强化。

1、按读音规律记。由于英语单词有拼写规律,能记住单词的发音,拼写也就不难了。其中音和意的连接比形和意的连接要重要得多。而尤以单词的音和意的连接优先,要做到听单词句子能条件反射。单词的语音和语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是核心,而我们大多数学生词形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比语音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要强得多。所以我让学生背单词,是要听音背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字母顺序。大多数的单词有一定的规律,按读音规律记,听其音,知其形;观其形,知其音,提高单词的识别能力。如―igh[ai] light, might, fight, right, bright, night ; ―ear[:] learn, research , heard, search, ect.

2、分解式记忆法。着重掌握构词法(word formation)中的:①派生法(Derivation);②合成法(Compound);③转化法(conversion)。如happy(词根hap运气+ ―y形容词后缀,多…的;多好运的)―happiness―happily―unhappy―unhappily; sleep―sleeping―sleeper―sleepy―sleepless―sleeplessness―asleep(― ness 构成抽象名词表示性质、状态);act(来源于拉丁词actus做,―acting―action―active―actively―activity―activate―actual―actually―actor―actress―inactive―reaction―reactionary―reactivity ,etc )。利用构词法,记住的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串单词。并能提高猜词能力。

3、按联想法记。可分成:①同音联想。如:whole―hole/week―weak/sun―son/see―sea;②词形联想。如:end―lend―mend―send/all―ball―call―fall―wall―tall―mall/yellow―fellow/weave―leave/accent―ascent/fever―never/bowl―fowl/power―tower―shower―flower;③同义词联想;如:big―great―large―huge―vast―enormous―tremendous;④反义词联想:如:old―young―new/borrow―lend/positive―negative, etc .展开联想的翅膀,可提高记忆的兴趣,丰富记忆内容。记忆的效率恐怕就在这种联想的兴趣里。再如:tree―leaf―grass; toot―bottom―top; wood―table(desk ,chair);paper―pencil―ruler ;door―window―floor―furniture; stone―rock―wood―brick ,etc .

4、按单词分类记忆。①人体各部分名称(按从大到小,从头到脚排列);②动物(按英文字顺排列,想动物译外文词);③植物;④亲属与尊称(按辈分排列,最后是尊称);⑤季节;⑥月份;⑦星期;⑧数词;(注意用构词法记);⑨介词;⑩连接词; ⑾代词; ⑿不规则动词表(有相同特点的排在一起),等等。

5、利用串联法。把课文的单词串成一个句子,通过这个句子,不但记住了单词,还记住了用法,并掌握了句型结构。如SEFC Book IA Unit 3 Lesson 10中的pronounce ,difficulty , however ,可写出句子I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pronouncing the words . how difficult they are ! I’ll try my best to overcome it .通过这个句子,不但记住了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 .这一新的知识点,还复习了try one’s best to do sth.这个结构。

6、重复记忆法。重复是记忆之母,复习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之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所以复习时应特别注意:①要注重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时,不能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而是要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尝试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再记忆 ,这样知识往往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达到记忆所需要的复习时间或次数就可以减少。②要注意分配复习。正确地分配英语复习的时间和努力,对于复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复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地进行,这叫集中复习;复习也可以分次进行,在多次复习之间间隔一定时间,这叫分配复习。③要注意循环巩固。词汇复习要及时,并周期性地循环巩固。一堂课学习的新单词应达到当堂巩固,即能在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中运用;第二堂课还应及时复习巩固,然后在3天、1周、2周、1个月……后进行周期性的有计划的复习巩固、意义识记。④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复习词汇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来进行。直接词汇复习是指集中注意于单词上,记忆词的音、形结构和词义用法。如,按照词的音、形、义和用法归类集中记忆,或按教材后面的单词表,或自备单词本看中文读英文,看英文说中文,按字母、字母组合读音规则记忆单词,还可采用周期循环记忆法以及动用听觉、视觉、动觉综合作用记忆单词。间接词汇复习是指通过大量听广播、阅读报章书刊,寻找与老外或同学听说交际的机会和写信、写日记等听说读写交际活动,间接地记忆、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在运用中记忆、巩固单词是记忆单词的最佳途径。

三、类比构词

英语中的构词也是可以促进学生记忆的一种方式,其中的类比构词(Word-Formation by Analogy)是英语中一种有趣而又实用的构词方式,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其构词特点是,以某个同类词模式,在语义上进行联想类比,替换其中某个词素,构造出与之对应或类似的新词来。例如,work aholic(工作迷)系仿a lcoholic(嗜酒者)而造,而sea jack(海上劫持)和skyjack(空中劫持)则是类比hi jack(拦路抢劫)而成,从原形词与类比词的联系来看,英语类比构词大致分以下三大类:

1、数字、彩色类比。先看数字类比,例如,美国总统夫人在英语中称First Lady (第一夫人),通过该词美国人又联想类比出First Family(第一家庭)。First Mother(第一母亲)等词。再看色彩类比,例如,Black Power(黑人权力)最初是美国黑人在争取自身权力斗争中提出的政治口号,印第安人随后提出了Red Power ,美籍墨西哥人也提出了BrownPower.另外,老年人为维护自身权益则提出Gray Power .美国英语中还因美元为绿色钞票而类比出green power一词,借指“金钱的力量”。Green power 虽与上述种种Power风马牛不相及,但同属色彩类比。甚是有趣,亦含幽默。

2、反义、对义类比。这方面英语类比词数目不少,俯拾可得。例如,nightmare(梦魇― daymare(昼魇)),brain―drain人材流失)―brain―gain(人材流入)flashback(倒叙)―flash―forward(超前叙述),high―tech(高技术的)―low―tech (低技术的),等等。

3、近似情形类比。在英语类比词中,这部分词为数最多。例如,Olympiad(奥运会)―Asiad(亚运会),ba―by―sit(临时代人照看孩子)―house―sit(临时代人照看房子),escalator(自动扶手电梯)―travolator(设在机场等处的自动人行道),chain―smoke(一支接一支地抽烟)―chain―drink (一杯接一杯地喝酒或饮料),human rights (人权)-animal rights (动物权)hunger strikes (绝食罢工或抗议)―sleep strike (绝眠罢工或抗议),等等,数目众多,不胜枚举。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4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4] 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5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博平 199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

4 结语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育;理论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64-02

一、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

语文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质的突破,内容不断丰富。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界的一大支流,从当前的研究数据来看,还是十分薄弱的,在教学理论跟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多缺陷,还不足以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指导。笔者认为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一)缺少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代知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虽就语文教育提出过诸多理论见解,但仍未为我国语文教育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我国近年来对语文教育的投放力度不断地提高,大批人才涌入到这个潮流当中来,如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人,他们一生都奉献给了语文教育行业,但是单单依靠他们几个人的力量还未对语文教育改革起到本质上的作用。从近些年来看,语文建设之所以停滞不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未能够对语文教育建设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体系[1]。

(二)研究意识薄弱

当前的语文教育中许多内容都是由以往的经验得来的。理论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会变得苍白无力,加上后续的教育者们无法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缺乏创新,教育会常常出现停滞的现象。当前的理论教育往往过于片面,只讲到什么应该怎样,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来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样去做。在实践工作中,这些观点根本不能较好地为大家解决相关的问题,更加无法形成一个大的框架理论来指导工作的进行。

(三)思维方式死板,缺乏变革

科学的思维是实现理论建构的前提,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当前语文教育理论思想保守,教师教学理论多为经验之谈,缺乏整体的思维方式。

(四)理论研究脱离实际

当前有些学者过于浮躁,不能对语文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索,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在语文教育研究上,对语文教育理论的建设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还有一些学者的语文教育研究过于注重外在包装,缺少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实践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

二、关于促进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建设,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笔者就促进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措施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以期为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变革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一)建立新的汉语言教育的理论体系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投资力度的加大,对其研究更加深入。语文研究者们更加专注教育理论研究,发表了诸多此方面的理论著作。但是从当前来看,语文建设尚待加强。以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为主体,借鉴国外语文教育理论中的精华,结合我国当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现状,构建一套符合国情的科学完善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该体系要涵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准则、内容、对象、方法、作用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理论,同时也要对语文教育与科学、时代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出相应的理论研究。该体系作为语文教育的理论依据,可称之为“语文教育学”[2]。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不是单方面、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另外,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新理论架构建立之前,我们就不能在语文领域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了。恰好相反,语文教育方面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二)赋予现代内涵的研究意识

当前的理论研究工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不了实践的要求,无法对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当前进行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缺乏现代内涵的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进行需要具备以下三点意识:

1.竞争意识。当前进行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之间的竞争较之教学竞争要弱很多。很多语文教师无法意识到,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在教育理论上也要有所研究。他们对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的低要求导致语文教育理论缺乏来自基层的研究,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发展缓慢。他们在工作中普遍缺乏成就感和上进心,主要就是因为缺乏竞争意识。另外,在政策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主动去思考的意识和想法。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评选优秀教师以及给予激励或者处罚的重要评定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学科和教学水平的发展。

2.民主意识。民主是保持良好学科和学术氛围的前提条件。要坚持广纳言路、百花齐放的方针,在教师队伍中建立一种自由的学术研究和讨论气氛,要鼓励年轻教师大胆创新。

3.前瞻意识。在以前,人们对语文教师和社会发展适应性的研究较少,并且很多都是局限在短期时间里,时间上的跨度不大。很多教师经常是当前需要研究什么课题才会一窝蜂地去研究。而关于语文教育对科学、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未来社会需求的语文教育人才等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例如在语文教学方面,如何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客观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要想促进一门学科和教育体制的发展,语文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现代性和前瞻性需要更多人关注。

(三)思维模式的改革

思维模式的变化牵涉到很多方面,从上面的现状来看,我们必须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变化。

1.个体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我们在探讨语文教学改革和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时,受个体思维方式影响严重,往往会忽视整体和个体间的联系。不注重整体思维的存在,整体和个体间的辩证关系将无法获得。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文教育的整体是人生活的全部、民族文化的全部,无论小学、中学等哪一时期的语文教育都无法完全替代之[3]。

2.经验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经验思维层次较浅,是系统思维的前提,它无法提供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系统思维的目标性和规律性强,有可遵循的计划程序。将经验思维与系统思维结合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前提。语文教育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提升全民素质水平的同时,还要掌握语文教育的位置。用经验思维去感知,用系统思维去执行,促进这一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3.反馈思维向发展思维转变。反馈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古今文化对比中发掘出有利的东西,促进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展思维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就可能出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的一种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着眼点不同,而发展思维方式的着眼点在于未来。教育本就是面向未来的一项事业,所以教育理论的研究也要关注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跨世界的综合型人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不能继续沿用落后的封闭思想,必须及时采用发展思维方式,以改善我国语文教学多年不变的现状。

(四)结合实际,加强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重点部分研究

1.目的和任务。第一是要明确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任务的联系和性质。不同学科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不同。语文学科具备着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这就要求在使用功能教育上大力下工夫进行改变。也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争取使用汉字进行应用,提升其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2.教学内容。选定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习语文教材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传授语文知识,一定要做到具有计划性,因为只有做到量身定做,才可以让语文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对琳琅满目的课本进行精选。经济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对教育力度也加大了投资,但是面对堆积如山的课本,我们应该要学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在学习语言阶段,一定要注重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但是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无论是哪个阶段,都不能够减少课本的数量,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其中的精华所在[4]。

(3)严格筛选教材课文。历来,语言因素和文章素材的好坏决定着这篇文章能否被选入教材中。我们所学习的所有语言,都有“伙伴语言”、“目标语言”之分,因此,我们选的课文一定要适合当时年龄段的人们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读物。

三、注重语文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需要始终以人为本,将人当作主体部分。人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需要接受不同阶段的不同知识,语文建设也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阶段性筹备工作。古人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注意对教师在传道方面的作用做一个高度强调,在语言方面,只是一个辅助作用[5]。由此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之所以不够发达,是因为对此重视力度不够,并且方法也不够科学。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建设在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和要求。它与人类的成长是一致性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养分,而语文教育也是如此,不同时期,所需要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随着人们见识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语文建设方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一切教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新时期的到来,要求大家要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向社会,在面对社会日新月异之后,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语文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育的作用还要在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中去认识。从对当前语文建设的研究上来看,语文建设的主要任务仍是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出来。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语文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力争做到为社会所用。

――――――――――

参考文献:

〔1〕冯桂华.语文教育理论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11).

〔2〕王显槐.立足教育创新构建语文教育理论[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3〕吴炳全.提高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几点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1995(2).

〔4〕王超,陈飞.《语文教学论》教学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8

彭小明老师从事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三十多年,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于《现代语文》2009年第11期的《彭小明语文教育观初探》一文就彭老师提出的语文素养观、语文意识观、语文活动观、语文原则观、语文教法观以及语文教师观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这里也将从语文教学模式观、写作学习与教学观、语文研究性学习观、语文教学技能观、语文教学板书观和校园文学活动观等六个方面对彭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更加深入和详细的阐述。

一、语文教学模式观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内部规律的揭示,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地表现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的消极影响很大。进入新时期后,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解构与建构,如“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课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都对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已有的教学模式赖以存在的教育哲学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功能目标与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彭老师在已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入—总—分—出”四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语文教学传统,另一方面切合了现代教育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四步教学法”具体阐述为:(1)入——背景参考,情境导入;(2)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文本研习,对话讨论;(4)出——总结训练,拓展延伸。[2] 由此,彭小明教授还总结了教学模式建构的六大策略:(1)强化教学模式建构意识;(2)营造教学模式建构氛围;(3)确定教学模式建构对象;(4)选择教学模式建构方式;(5)提高教学模式建构能力;(6)反思教学模式建构结果。以及四种方法:(1)反思实践,自觉建构;(2)理论引导,主动建构;(3)继承传统,创新建构;(4)不同情形,多元建构。[3]

二、写作学习与教学观

自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学习写作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多元文化”、“发展个性”、“教育民主”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学生认识到“知识中心”、“文体为本”、“注重结果”、“强调章法”、“要求统一”等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和更新。彭小明老师认为,写作学习必须树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快乐作文;回归生活,积累为主;真情实感,为情造文;追求个性,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注重语言;反复训练,写中学写。[4]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彭老师总结了关于写作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彭老师认为,写作学习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总结前人经验,彭老师将写作学习规律归纳为以下几条:人文共进律、知行合一律、主客互化律、博而能一律、学以致用律、从无到有律、法而无法律和先放后收律。彭老师还提出了写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结合,作文与读文结合;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写实与写虚相结合和勤学与多改相结合。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写作训练,训练是提高写作素养的必然途径。彭老师认为一切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因素,都应该纳入写作学习训练的内容。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和速度训练等六项训练是最基本的写作训练。另外,彭小明老师对中外典型的写作训练模式进行了总结:基于“语言·思维”的作文教学模式(如观察分析表达模式、语言思维模式、分格作文模式);基于“文体·过程”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文体中心”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基于“动力·兴趣”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话题作文教学模式);基于“做人·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绿色作文、生活作文、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基于“电脑·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电媒作文、多媒体作文、网络作文教学模式)。[5]并由此提出了写作训练的梯级渐进模式:写虚作文(如联想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如生存作文、生活作文、生命作文)——创新作文(如个性化作文、研究性作文、创意写作)。[6]这一训练序列符合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与写作学习规律。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观

教育部2003年3月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3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彭老师提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教材或由语文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有语文性与探究性的特点。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科学为主要领域,以活动为载体,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模式,以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培育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

彭小明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一书中总结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四大过程、五大模式、七大研究方法、五大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四大过程是:提出问题——分工合作——研究思考——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语文研究性学习五大模式是:学科渗透模式;综合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实验研究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七大方法是: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五大学习方式是:资料性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文本拓展式研究性学习、比较式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文献综述、学术论文、论著等形式呈现。彭老师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营造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四、语文教学技能观

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内外教育界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技能,彭小明老师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建构了“359大语文教学实践训练体系”:“三环节——五课功——九技能”。三个环节即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五个基本功即听课、评课、备课、说课、上课全面训练;九大技能包括上课时具备的各项能力技巧,如导入、提问、讲授、演示、板书、多媒体、练习设计、评价、课外辅导等。由此彭老师主编了教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基本体系是:(1)备课技能训练。强调备课纲、备教材、备练习、备语言、备板书、备方法、备教具、备学生;(2)讲授技能训练。强调讲文题、讲文眼、讲文路、讲文法、讲文旨、讲文体、讲文人;(3)导入技能训练。介绍文学手段导入法、艺术手段导入法、现代技术导入法、活动游戏导入法、实物模型导入法,复习旧知导入法、设疑质疑导入法和开门见山导入法等方法;(4)提问技能训练。阐述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阐释直问、反问、追问和串问等方法;(5)教学板书技能训练。注重介绍锤炼语言、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和调配色彩五大技法;(6)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主要阐释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题库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库型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7)课堂评价技能训练。教师要掌握五项关键技能:一是编写课堂评价方案,二是有效理答,三是作业设计与反馈,四是试题编制,五是表现性评价设计与运用;(8)听课技能训练。听课一要听语言,看教学功底;二要听内容,看教学关键;三要听艺术,看教学策略;四要听反馈,看课堂情境;(9)评课技能训练。评课的主要内容是:评表达、评设计、评内容、评策略、评风格、评效果;(10)说课技能训练。说课的基本环节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8]

五、语文教学板书观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笔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只有这样,教学板书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彭老师立足于理论研究,并且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在《教育评论》连续发表六论:《教学板书设计系统论》(2003.8)、《教学板书分类论》(2003.10)、《教学板书审美论》(2004.2)、《教学板书优化论》(2004.8)、《教学板书设计论》(2005.12)、《教学板书特征论》(2007.8)。并出版了《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一书,建构了完整的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体系:1.语文板书的类型(文字式、线条式、图示式、板画);2.语文板书的要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3.语文板书的审美(文字美、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4.语文板书的特征(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5.语文板书的功能(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6.语文板书的设计原则(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灵活性、多样性、个性、整体性、重点性、审美性);7.语文板书设计的要求(态度要认真、内容要科学、书写要端正、语言要精炼、色彩要和谐、风格要独特);8.语文板书设计的技巧(锤炼语言、借用符号、利用线条、运用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9.语文板书的方法(摘录法、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对比法、赋形法、表解法、综合法……);10.语文板书设计的步骤(钻研教材概括内容、选择形式表现内容、反复修改突出内容)。[9]

六、校园文学活动观

彭小明老师目前任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从小喜欢文学,上世纪80年代在中小学任教《语文》时就发表文学作品、科学小品100余篇。在自己写作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写作。到大学后还任教《大学写作》和研究生课程《写作学原理》。2012年还领衔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个“写作理论与实践”硕士点。

校园文学不仅指中小学生的文学创作,泛指反映校园的文学作品及任何人在校园创作文学作品。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校园文学社团异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与当前“校园文学”较为繁荣的状况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校园文学研究包括校园文学的活动研究、校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彭老师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对校园文学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2009年5出版《论校园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校园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富有开创性、启迪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分为绪论及“校园文学历史与发展”、“校园文学活动”、“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校园文学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学创作”五章,附录“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的部分重要研究动态资料,包括毛志成、陈金明、田慧生、傅国亮等名家有关校园文学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文学研究,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文学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10]

彭小明老师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符合“新课改”需要的新教学观念,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介绍。三十多年来,彭老师一直为语文教育的研究默默地付出着,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都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值得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陈思.彭小明语文教育观[J].现代语文,2009,(11):8-10.

[2]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1-106.

[3]封力华,彭小明.语文教学模式论:建构与解构[现代语文,2008,(11):142-144.

[4]彭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学语文,2008,(9).

[5]彭小明.我国中小学典型作文教学模式评述[J].温州大学学报,2012:85-90.

[6]彭小明,林陈微.写作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7]彭小明.语文研究性学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8]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彭小明.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0]彭小明,王世龙.校园文学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上一篇:有关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