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时间:2023-07-31 10:50:25

语文课程辅导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率

G623.2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科学性的探讨,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小学语文的学习效率,必须要从小学语文课程教授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一点相对于原来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改进,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水平更高,专业性更强。其次,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不断提高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授式的互动方式,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虽然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取得了进步,但是其实际的学习效率仍不高,所以必须要以此来具体分析如何更好的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较低

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效率低的原因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良好的学习兴趣是调动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缺陷以及语文课程的学习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性,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抗拒,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与老师的互动,所以导致学生学习课程的效率低下,甚至将语文课程的学习看做一种负担,所以在这一大的背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2.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强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水平不强,许多教师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课程方式的多样化的提升。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机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效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关,所以,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进行更好的反思

3.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过程不到位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都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程教授时的环节,而忽视了这两个环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力较差,以及课程的巩固性不强的问题。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较弱的,因此教师不能在课程学习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那么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必然会降低。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率的可行性建议

1.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对语文课程的兴趣,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导入,让课程开始时就能充分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小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主探讨,但是并不能对小学生放任自由,教师在让学生发生自主性的同时也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适当的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

2.创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单纯的教授的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学习合作式以及活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其次,在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将课程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拘泥于课堂上,教室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将语文思维渗入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中。

3.注重课堂辅导与课后辅导相结合

教师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课堂辅导与课后辅导相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任眨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让学生积极进行复习。另外,教师在课后对于相关的课后习题的指导也要充分重视,注重语文课程学习厚的课程的巩固,提高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成绩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也不能以单纯成绩为依据,全方位权衡学生的语文成绩与语文的学习水平。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新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何燕燕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4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效率,邓林霞.新课程・中旬,2014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2篇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独生子女的数量显著增加,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过度溺爱,导致小学阶段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学习看心情的坏毛病。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够专注,学生家长也没有重视对学生坏习惯的矫正,造成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存在困境。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学习全部托付于学校与老师,而小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较差,虽然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上有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但是回到家中的学习情况却并不理想,一些学生回到家中,由于没有人督促学习,所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玩耍上。例如,看电视、打游戏等。家长没有正确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在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上的学习。

(2)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不合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讲解,没有重视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采用,没有关注到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导致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陷入困境。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但是却不愿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还有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耐心地讲解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解决,反而是讽刺、批评学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兴趣与信心。

(3)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由于语文学习成绩比其他同学差,所以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同时,一些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担心语文成绩不好而受到家长与老师的责备与批评,导致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过度焦虑,在语文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影响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1)合理地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有一个深刻的感官印象,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对于语文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教学中利用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实物、卡片以及多媒体设备展示等。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变化,对于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赞扬、少批评,重视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需求,培养他们在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信心。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或者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对事先已经阅读过很多次的课文进行朗读,还能够适当地组织他们在语文课堂中针对语文课本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对话内容进行表演,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信心。

(3)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相比较为简单,古诗、短文以及词语都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基础内容。词语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小学生理解古诗、短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学困生在学习中的重点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每天牢记一个词语或者几个词语,每天积累一些词语,学生的词汇量就会显著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过于重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还有语文课堂中布置的课后作业,而忽略了语文课程学习的前期预习与后期复习,不重视预习与复习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作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在回家之后对将要学习的文章进行阅读,挑出文章中不认识的生词,将其在作业本上进行记录。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新知识,教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使学生养成预习与复习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语文课程中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从多个角度关注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动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走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误区,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3篇

1.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慕课化”――提升“我课堂”指数,激发语文课程的活力。

导入慕课,语文课堂被“翻转”过来,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教师在上课伊始,先播放一个时长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完成练习、提出问题、汇报学习收获。随后,师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研讨,并进行适切性的语言训练。最后,通过5分钟的总结性学习导航,对所学的语言图式或写作手法进行梳理与内化,这种课堂具有明显的“翻转课堂”的意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会更加注重儿童本体意义的自我学习,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2013年11月1日《南方教育时报》的一篇文章《幕课: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中指出,慕课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教师课前录制一段8-10分钟的学习视频上传云服务器,班级学生先学习视频,完成视频里留下的练习,课堂上再聚焦主要问题,互动交流,再针对性组织学习”。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先学后教的,是有前置性学习过程的,更重要的是将前置学习和有限指导用适当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有学者指出,通过“慕课平台”,语文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通过网络在线实现。拿阅读教学来说,其运行方式将会变为“读者俱乐部”。在慕课覆盖的读书俱乐部里,运用三个步骤来组织阅读教学:第一环节为小型课,采用慕课的方式指导独立阅读的重点与策略。第二环节为个人阅读,采用网上会话的方式,为每个学生,尤其是为阅读困难生提供精神性支持,强化个别化的指导,学生认真倾听个别化的解读。第三环节为读书俱乐部的阅读交流活动。

2.实现语文教学辅导的“慕课化”――提升“个别化”指数,激发语文课程的活力。

可以说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命。个别辅导专用的视频,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微课时长的选择,完全匹配于儿童的注意力曲线,确保个别辅导效果的最优化。同时,为学生定制的微课,展示给学生的只是一种可用于个别化学习的思路,这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辅导性微课结束之后,会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学习级别,提供相匹配的检测题目。学生完成测试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对性的反馈。学生如果在学习结束之前仍有问题,可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获得网上的实时帮助。如果有学生跟不上班级的统一进度,只要回放一下相应的微课即可,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更重要的是,随着慕课的发展,其规模将会由大化小,转向为特定群体乃至个体的语文学习服务。拿拼音教学来说,慕课化的拼音识字教学将导入“音字智能系统”。在检测后,对于那些掌握得不好的内容,慕课会自动引读、正音或预先作出提示,还会弹出相应的帮助系统,做形象化与针对性的讲解。慕课还会提供网上共读、伴读以及互听互评功能,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相互支持。

3.实现语文课外作业的“慕课化”――提升“愉悦化”指数,激发语文课程的活力。

慕课背景下的语文课外作业,将直接通过慕课平台加以,可以让学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灵活地调节学习进度,如此,弹性作业便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多媒体资源的引入,课外作业的愉悦指数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是说,语文作业不再是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轻松的享受,因为家庭作业变成了“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学生还可以经常看到视频上一些有趣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和家长分享交流的语文资源,如此,会有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拿写作型的作业来说,慕课将运用“连续性观察”与“隐形再现技术”,可能会采用实时电子监控的方式来搜集作文素材,甚至会采用更先进的慢拍与放大技术观察事物。借助于慕课平台的实时联通功能,实现个别指导和实地观察的真正合一,使学生乐学,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家庭是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家庭应担负起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确保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业辅导。小学语文课业辅导不仅仅是强调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应该包括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学生对于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学习更适合于通过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而现阶段来看,大都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应对办法不多,尤其是办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家庭生活与学习中,小学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家长有更多的条件与机会让孩子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在家长的正确与积极指导下,积极、有序,甚至是小学生自己主导的开展符合小学生自身兴趣与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必需要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吃饭的时候、参与家务的时候、家庭共同观看电视的时候、外出旅行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坐公交车的时候等等。看上去的无处不在,需要家长的责任担当与身体力行,更需要家长的一如既往的韧性与热情。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小学生接触的语文材料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就更为多样,这样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生硬与统一一贯,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小学生交流共享的平台,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方面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其他素养也得以养成与提升。尤其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分享,形成团队学习,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小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提高,这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小学任课教师自己的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撑、有效配合与积极参与。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5篇

伴着和煦的春风,广大教师盼望已久的新课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本次课标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根据十年课改的实践,经过精心的修改而制定的。它的问世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2011年版课标所作的修改,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本期起,我刊将推出“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陆续报道专家、学者、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见解,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学习新课标、贯彻落实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相比,有“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在认真比较研读后,我概括为“三不变”和“三变”。“三不变”,即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三变”,即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本文试从“三大变化”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做一阐述,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

无论是语文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没有对“语文课程是什么”(即“课程性质”)做出明确界定,给语文教师和教学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惑。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进步或者说最大的理论突破,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性质”第一句话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理解?首先,语文课程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性的;是“实践性”的,不是纯理性的。尤其是“实践性”,实验稿课标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确,并且为广大教师接受,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011年版课标还加上一句,“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明确了实践的主要途径、过程和量,即“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和“大量的”。但是,如果只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还不足以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诸如数学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课程等区别开来,因为极少有“单一性”的、“纯理性”的课程。因此,这三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为其他课程的核心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定性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诸如把思想性强的课文上成品德课、把科普性强的课文(如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把剧本或文学性强的课文上成表演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其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它“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回答完“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之后,2011年版课标紧接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点明确界定,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管教师的特长和风格多么迥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2011年版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在2011年版课标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之多,超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一词出现13次),成为最热门的词语。如,在“前言”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外延进行界定:“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总目标与内容”中规定,习作要“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口语交际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然而,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有这样的表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或‘祖国语文’)”,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为什么2011年版课标把“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删去?这一表述将对语文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6篇

一、广西高中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对策的分析

广西各所高中学校,正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深化改进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当针对一些较为典型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同时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2.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习与生活有一定的感悟与体验,从而对学习与生活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认可,培养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将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设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新动态。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章中的情形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相关的图片与动画,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进行提问,如文章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有什么样的印象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鉴赏《再别康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

二、广西高中新课改下语文复习对策的分析

1.语文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

(1)明确语文考试中的方向

教师应当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语文考试中的出题方向,把握语文试卷中的难点、重点以及薄弱点,在学生复习中突出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薄弱点,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复习计划,让学生进行复习训练。

(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课前进行复习活动,如字词句改正、美文赏析、名句默背、口头作文等。

(3)总结答题方法与解题思路

语文教师在教学复习中,要对语文课本中的各个章节、课时进行及时的讲解,然后总结出答题的方法与解题的思路。例如:习题评讲课中,教师的评讲要有规律性、针对性以及变化性。

(4)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学生在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复习的时候要掌握知识内容的难易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与个体辅导。

2.学生在语文复习中的主体作用

(1)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比较典型、常见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2)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在整体复习的思路与方法上与教师保持一致。

(3)重视对语文文章的阅读,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学生还要随时记录复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例如:教师应当要求每一个学生自备摘抄本,每一星期对摘抄本进行检查,摘抄本上的字数不能够低于1500字,教师对摘抄本进行批改,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换阅读。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语文课程是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有着重要意义。在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育中,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容易形成较大的学习问题,遇到一定的学习障碍,影响学生语文课程的有效学习,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职教育的顺利展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对中职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转化,改善学生的中职语文学习质量,提升其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成为中职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面对中职语文学习困难这一普遍性问题,教师在对中职语文学困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辅导和转化之前,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向学生的中职语文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整合,找出学生在进行中职语文课程学习时面临的困难,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问题,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真实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使这些转化策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状况调研时,教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即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所在。在@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以一种积极友好的态度,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配合,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使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料和情况,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心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辅导。

一、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基础较差。在面对中职语文课程时,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导致对自我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做出错误的感知和评判,使学生对中职语文学习产生一种畏惧甚至是排斥的学习心理,影响学生真正融入中职语文学习氛围之中,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状况不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很多学生在进行中职语文学习时,往往会因为自身语文学科基础较为薄弱,而对中职语文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判,认为自己肯定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中职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步骤。学生对于中职语文和自身学习能力的这种错误预判,使学生逐步丧失了进行中职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继而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使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

2.由于之前对语文课程教学形成的固有教学印象,学生在进行中职语文学习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把语文看成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应试性学科,影响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热情,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学时,往往很难感受到进行语文学习的乐趣,对语文学习也常常采取一种极为消极的态度,对教师和课程学习进行敷衍,从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3.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学习意志较为薄弱,常常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很难持之以恒的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很多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学习态度较为积极端正,但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之后,经受不起这种打击和消磨,从而对中职语文学习丧失了学习信心,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从上述内容可知,影响中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引导和转化时,应该从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使学生能够重新对中职语文学习进行审视和思考,逐步提升自身的中职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具体转化策略如下:

1.从学困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做好语文教学知识的衔接,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之前,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教育背景,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和积累状况也不尽相同。面对这种教学现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应该从学困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从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积累进行中职语文学科教育的切入,以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带动中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平稳的进入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氛围,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2.和学生困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并且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改善和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所吸引和激励,激发学生的中职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教师在选择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应该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学习感受,并且听取他们的教学建议,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水平,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手段,使学困生能够放下学习包袱,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来,和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3.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提升学困生语文课程学习水平的同时,切实改变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往往较为薄弱,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这种学习弱点,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并对学习困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精神世界的理解。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评价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同感体验,与学生形成交流和对话,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中深层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在逐步进入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去进行审美体验,感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深刻美学内涵,获得自己的美学感悟,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体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从分挖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审美价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课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实质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过程中的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首先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对教学材料进行搜寻、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行制定。教师在此过程中,因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这种情感特征,合理的向学生展示语文课程的情感内容,使他们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感受到语文课的审美情感。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审美化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审美化的过程中,也应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审美化的意识。通过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情感体验、审美感知注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呈现出具有审美意识、审美内容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上所具有的美感。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书法的艺术角度、文章展现的内容哲思等角度,对课文包括的相关美学内涵进行展现、学习和体验,开展艺术鉴赏和审美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利用课文进行审美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感悟的过程和审美体验。

三、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审美化

语文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上的审美化应当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充分开发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神游意会年”有关,这与我国学者樊富珉、王建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另一方面,以笔者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大二的班级心理委员较大三班级心理委员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因为大三的学生较大二的学生各方面都更加理性和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努力达成目标,而很多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的新鲜感之后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容易迷茫和彷徨,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大二的班级心理委员一方面具有这个年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另外,同学的迷茫和彷徨不定也会给自身尚不成熟的他们带来影响和冲击,增加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因此,班级心理委员要加强入职培训,培训中要就每个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案例分析和讲解,使班级心理委员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身边同学的问题。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自我和谐都有显著相关,并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和谐状况。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是对班级心理委员自我和谐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如果遭遇的压力性事件很多,又缺乏相应的支持或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因此,高校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学生、教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认识水平,给予他们支持与尊重,另一方面,要加强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辅导,不但要注重选拔的科学性,而且要加强入职培训和职中培训和辅导,帮助班级心理委员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9篇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家庭是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家庭应担负起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确保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业辅导。小学语文课业辅导不仅仅是强调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应该包括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学生对于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学习更适合于通过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而现阶段来看,大都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应对办法不多,尤其是办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家庭生活与学习中,小学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家长有更多的条件与机会让孩子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在家长的正确与积极指导下,积极、有序,甚至是小学生自己主导的开展符合小学生自身兴趣与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必需要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吃饭的时候、参与家务的时候、家庭共同观看电视的时候、外出旅行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坐公交车的时候等等。看上去的无处不在,需要家长的责任担当与身体力行,更需要家长的一如既往的韧性与热情。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小学生接触的语文材料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就更为多样,这样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生硬与统一一贯,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小学生交流共享的平台,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方面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其他素养也得以养成与提升。尤其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分享,形成团队学习,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小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提高,这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小学任课教师自己的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撑、有效配合与积极参与。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第10篇

其实文体混乱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些作文辅导书之中。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要求是:“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按严谨的逻辑关系,涛歌、戏剧属于文学体裁,这样的要求的提出,其实暗示着应该写散文和小说这两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然而高考阅卷时强调的符合文体标准,却还是指向记叙文和议论文,其评分标准也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分体陈列。当然,现实的作文教学乃至高考阅卷,这样的操作似乎都没有问题,然而从学术角度说,似乎有不严谨之处。

同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作文教学中。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两类,一是文学类文体阅读,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或论述类文本阅读。这几个概念其实也很难并列,实用类文本中有没有论述性质的?文学类文本就一定不会采用实用文体?论述类文本就与文学没有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这是一篇书信,应该可以算是实用类文体;文章又是说理性的,可以归入论述类文体,至于它算不算作文学类文本,恐怕早有定论了。虽然这是一篇文言文,然而现代文中找相应的例子,恐怕也不算很难,比如那些“……家书”之类的。

那么,为什么语文界不能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呢?或者当我们认可不同标准同时存在的时候,在某一领域相对合理地采用某一个标准呢?比如,在高考试卷上或者在作文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还没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学科。这个观点当然会让很多人不舒服,语文研究专家会觉得别扭,语文教师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反驳之前请先回答两个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认真分析一下,你会感到它只是空泛地指出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及任务,而对概念的本质并没有进行明确而科学的界定,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内涵不清,外延不明,语文教学差不多陷入盲目之中,文体之乱也由此而生。

文体之乱,本质上是语文学科概念不清之乱。而语文学科概念之乱,又源于我们混淆了语言与语文课程这两个概念。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应该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汉语文教学当然也应该研究所有与汉语言有关的内容,文字的、文章的、文学的乃至文化的、文明的,这些都应该在语文课程中有所涉及。而实际上,语文只是一门课程,它应该使学生有最基本的语言接受和运用能力,能够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当然,要培养相关的能力,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材料才能进行,所以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式,在课文教学中培养相关能力。然而,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不是为了教学而写的,它其中蕴含着远超过教学目的的丰富内容,这样自然就出现了教材大于教学的现象。

从严谨的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当教材大于教学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忽视那些超出的部分,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行为,但这又似乎显得过于死板,于是在犹豫之中,语文教学便出现一种怪现象:高一的教学内容与高二并无实质性区别,甚至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实质性区别,只有信息量增大。这样,教学目标也渐渐地模糊了,正如李乾明教授在《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现行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它不确定地、模糊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多元性,即各种语文知识和非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和能力、已知与未知夹杂,扑朔迷离;随意性,一篇课文的安放全凭编者意图;不确定性,一课时、几课时教完,没有个定规;反复性,从小学到高中很多知识能力的建构反复出现,各阶段难易层次难以把握。若不弄清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就会盲目。”

上一篇:高效栽培技术范文 下一篇:社区安全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