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重点范文

时间:2023-09-24 02:49:40

语文中考重点

语文中考重点篇1

关键词: 语文高考 参考试卷 高考试卷 备考策略

通过多年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高考语文的复习效率,优化高考语文的复习效果,应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高考“考什么”;二是“怎么备考”。前一个问题容易解决,依据《考试说明》逐点明晰即可。而后一个问题,往往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依循考点,做系统的诠释、真题演练、巩固提高,这是极其必要的,而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备考策略的深悟、践行,也是极有助力的。

笔者从“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2014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三个方面,谈谈对2014语文备考的意见,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之认同与辨异

1.认同。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相同:

(1)识记字音。题干设置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或“没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字、形近音异字等。涉及词语16个,课内、课外兼顾考查。

(2)使用词语。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理解。

(3)辨析语病。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病句类型。

(4)小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注重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大现代文阅读。设主观题5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象、结构、内涵(主旨)等的赏析能力。

(6)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考题分别为:实词题、虚词题、内容赏析题。加点实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辨析、推断词义的能力;加点虚词考查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所学例句进行比较,把握不同句子中同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内容赏析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构思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主观题考题为断句题和翻译题。断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翻译题设题2小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能力。

(7)古诗文默写。题干设置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题目基本出自《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第(5)句主要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2.辨异。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略有变化:

(1)识记字形。2013年高考卷创设语境考查“登录”的辨识,“录”设误为“陆”。到底是“登陆”,还是“登录”?考查近义词语语境中的辨识,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相比,提升了字形辨识题的难度。

(2)语用题。2013年高考卷5、6、7三题分别设题为衔接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概括寓意题和仿句题,完全不按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套路出题。

(3)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卷第21题设题考查理解与迁移,有别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命题直言答题指向,较以往易把握。

(4)《论语》阅读。2013年高考卷第23题,要求补出材料中的空缺部分,对考生理解并识记经典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作文。尽管同样是材料作文,但2013年高考卷审题较2012年高考卷、2013年参考卷难,对考生的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从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的比较看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

1.试卷结构与类型。

结构上,试卷分为四部分并先后设题没有变。这四部分分别是:(1)语言文字运用(24分);(2)现代文阅读(29分);(3)古代诗文阅读(37分);(4)作文(60分)。总题量为26题。

类型上,与2013年参考卷、2012年高考卷相比,2013年高考卷几无变化,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只是诗歌鉴赏填空题、论语填空题(23题)由原先的注重考查文本内容整合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体现出了新意。

2.试卷命制与试题特征。

2013年高考卷,在选材、立意、考点分布、试题内容、命题思路、难易度区分等方面,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浙江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语言基础试题取材新颖,直面生活。打开试卷,你会看到诸如城镇化建设、“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重建家园的芦山、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3D打印技术等关键词,极富时代气息,凸显新课程“大语文观”,寓意“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语言运用试题,情境鲜活,设题精巧。衔接题取材于清代文学家张潮的作品《幽梦影》,寓意概括题取材于著名语言教育家、作家刘征的杂文诗《刺和花》,仿句题语料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年的《青龙峡的夜》,创设鲜活情境考查考生的内蕴与思辨能力。

阅读材料选材典范,如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文言文《送丁琰序》、诗歌鉴赏《秦中吟·歌舞》等材料均出自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材料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早泯”,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

3.重点把握如下关键词。

(1)同义词辨析。同义词辨析是浙江卷传统考点,自2007年以后不再单独设题。2013年高考卷字形题“登录”设误为“登陆”、词语使用题“热忱”设误为“热诚”,可谓从多种语境隐性、动态考查同义词辨析能力,应引起注意。

(2)语言运用题。与2013参考卷、2012高考卷相比,2013高考卷语言运用题全被更新,它们分别是第5题衔接题、第6题寓意概括题和第7题仿句题。需要注意的信息是,这并非简单的考点轮换,而是对语文套题、猜题或题海战术的一次修正,比如,“对今年的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6题或偶有涉猎;第7题即使大量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月亮、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3)填空题。2013年高考卷,“古诗鉴赏与《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这一形式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三、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研读2013、2014《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2013《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语文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方向,尤其是2014《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比较两者的异同,把握变化点。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研习2013高考卷,探究“变”与“不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比较才有鉴别。2013高考卷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相比,尽管作了局部调整,但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高,语文味更足,考查范围、考查方向更明确。我们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2013高考卷,挖掘各考题的潜在内涵,从容应对“变”与“不变”,依纲备考。譬如,字音、字形考点,把握“常用”二字及高考试题潜藏的信息:考题不会考繁、难、偏、怪字。这两个考点的复习,我们只需重点整理高中课本(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与相关读本中的字词读音、字形和日常生活中易误读误写的字,关注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基本语素构成的词语,加强训练即可。

3.熟悉考点,掌握方法,锤炼技巧。

高考就是应试,应试就有技巧。高三,学生会做很多专题和综合训练题,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应该说,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字形的辨认,可综合运用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语段的压缩,可采用合并同类并举异义、摘中心句打叶削枝、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等方法。文言文断句可综合运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或通文意、抓标志、察对话、懂常识、知语法、依总分、明修辞、辨句式等方法。文言文翻译要领为“一大原则四项注意”:(1)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2)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3)注意特殊句式,(4)注意词类活用,(5)注意译文通顺流畅。顺序为:(1)先分解(按句子成分解剖,找出动词);(2)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3)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诗歌鉴赏依凭“整体感知,主旨先行”、“找准通道,准确切入”、“熟悉术语,点面结合”的策略,等等。

4.加强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2014年高考语文,很大程度上,仍将是材料作文的考试样式。为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审题方面考生应注意培养三种能力,即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词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平时作文训练,应注意片段和整体相结合,把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训练和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做到各个突破,又做到整体提高。

特级教师羊刚老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作文应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明确了备考方向,认识了自我实际,增加了语言积累,锤炼了答题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以实力争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S].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语文中考重点篇2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50套中考语文试题,发现“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平均分值约为26.3分,平均题量约为7.1条。现将该类试题的特征和命题趋势解读如下。

一、 考点的基础性

在众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名句、名著等是初中阶段最为核心的知识,而识记能力、辨析能力、阐释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转换能力、仿拟能力、探究能力等则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中考,100%的省市都考查了“汉字读写”和“名句默写”这两个传统知识点,68%的省市考查了“语病修改”这一知识点,这些统计数据折射出命题者注重“双基”的鲜明导向。

二、 选材的贴近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从2013年中考看,命题材料体现了“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举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是命题者“捕捉”的目标。例如自今年年初以来,倡导节约粮食的“光盘行动”在国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超过4个省市直接以该热点为“平台”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贴近地域,彰显乡土特色。中考试题一般都是各地自主命题,因此,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会打“家乡牌”,将地方的人、事、物、景等元素融入试题中,以激发考生的家乡自豪感。例如2013年中考语文重庆卷的“重庆科技活动周”,江西卷的“脚踏热土,爱我江西”等,都是如此。三是贴近考生,注重价值引领,在材料中渗透人文关怀,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浸染。

以上做法,进一步彰显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三、 组元的综合性

所谓“组元”,是指将各种知识、能力等考查元素在试卷中进行组接安排。语文学习,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看,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小综合”。请看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 “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短语类型、标点符号、句子成分以及修辞手法几个知识点,虽然仅有2分的分值,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非语文”资源的“大综合”,走“大语文”路线,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生活化”,突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这一点,着重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置上。样本统计表明,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超过70%的省市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例如浙江省台州市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者营造了“陪奶奶去杭州医院看病”这一生活情境,设置了3道小题,以8分的分值,综合考查“路线介绍、拟写短信、选择感谢词”三项内容,各种知识渗透科学,能力点考查多元,系“大综合”的典型试题。

四、 题型的创新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不仅是中考语文试卷的“热点”,也往往会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题型新颖别致,开放灵活,富有创新性,从多角度检测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关注时事,点击生活。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通常设计与实际问题情境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平时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培养“学用语文”的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点击生活现象,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不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二是掌握方法,触类旁通。“语言积累与运用题”涉及的题型纷繁复杂,包括汉字读写、词语运用、名句默写、语病修改、语言连贯、句段仿写、新闻压缩、图表分析、对联拟写、广告宣传、名著阅读、材料探究、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这些题型各有其命题特征和解题规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反复实践。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子题目的解题技法,才能在应对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善读会思,科学表述。近几年来,“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中的“运用题”部分多以主观表达为主。无论何种子类型题目,从本质上看,其解答流程大致上都可概括为三个字——“读、思、写”,即先阅读命题者提供的文字或图表材料,接着深入思考命题者抛出的问题,最后写出文字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时做到六个字——“读清、思明、写佳”,即善于阅读材料,思考明白问题,规范地写出答案,从而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题”的解答赢取灿烂的分数。

语文中考重点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3

啄昀葱驴胃脑谖夜如火如荼的进行,各个学科都根据社会发展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但是新课改的推行也罢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育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1]教育界对语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由此可见语法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一、语文语法教学的背景

1、历史回顾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学科和汉语科,文学科主要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汉语科则专门的语法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语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专门修订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标志着语法教育有了正式的指导。如今新课改已经广泛的开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法教育的重要性。

2、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就从之前的文学、汉语两科演变为阅读和写作,这种转变意味着语法教学已经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并且在考试中也不被列入考察内容。这种做法在对于避免灌输性的向学生教授单一的语法理论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的形成语文语法的语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感性的去体会语法的内在含义。但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完全的剔除语法教学内容又导致了与高考中的语法试题相脱节,使一些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

二、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观点介绍

1、语法不需专门教学

新课改中没有了对语法的教学要求,也规定了在考试中不出现专门的语法题目,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渐渐的忽略了语法教学的环节,直至完全脱离语法教学。但是新课改也给语文教学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所以虽然剔除了语法教学的环节,但是教学压力依然很大,大多数语文教师即使想开展语法教学,也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来实践。但是高考作文高中教学的最高目标仍然会在语文题目中加入语法知识的考察,[2]比如曾经湖北省的语文高考便出现了一道要求用单句解释名词的题目,由于考生未能接触过专门的语法教育,导致很多考生根本不了解单句的定义,在答题中只能随意发挥,导致此题目出现了较低的得分率。并且这种矛盾的现在并不少见,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对语法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语法理论的学习会对学生自由感受语音魅力的能力产生约束,他们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自然形成系统的语法语感,所以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刻意的避免了语法理论知识的讲授。

2、语法需要系统地教

与前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便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依然要放在重要的地位来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讲授。持这个观点的教师学者认为否定语法教学的做法是违背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对新课改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考试说明中提到不对语法的名词术语进行考察,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不考语法知识,这就是说从考试的落脚点来讲,语法教育不能被完全舍弃,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直接的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法知识体系。其次,上一个观点中通过大量阅读来使学生形成语感的教学方法与我国中小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符,因为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是节奏快,内容多,难度高,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也不能够保证学生自发形成的语感的正确性。

系统的语法学习有利于中学生更加高效的形成语感,并且对正确的使用、理解、欣赏和辨析语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感在语文的运用中不能够取代语法的地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综合的提高语文能力。没有系统语法知识的支持,语文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

语法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不符,关系到语文综合水平的发展,所以中学教育一定不能忽略语法的教学。因为语言学科归根到底是实用性与人文主义结合的一门学科,如果缺少了语法的学习,语言能力就会收到极大的制约。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把握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平衡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自己的关系。

2、优化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还要掌握科学的语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着重培养学生辨析语句的能力,语法中的词法和句法是辨析语句的基础重点;第二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是把语法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的阅读和写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切身的感受到学以致用。

3、改善语法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改之后对语法考核的忽视也是导致目前语法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重新研究中学语文教育中队语法知识的考察方式。[3]在考察中既要保证不走题海战术的老路,又能纠正新课改以来对语法知识的排斥现象。具体的考察方式可以采用语句连贯和衔接、句子仿写等新式题型。科学的语法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语法教学的推进,使语文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深入。

总结:

语文语法教学在态度上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在落实上要脚踏实地,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求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结合点。上层建筑决定下层结构,所以语文语法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还是要防止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要对改革要求进行适当的修订,使之更加适用于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这样才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推进新课改的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光伟.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宋振. 当下中学语言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语文中考重点篇4

1 试题特色鲜明

1.1 在整个试卷的23个小题中,语文知识及运用(含诗词)共8个小题,计40分,占试卷总分的26.67%。这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知识能力为考点之一的特点。

1.2,字音和字形这两题,4个拼音和12个词语学生均比较熟悉。拼音题中的文字内容出自课文,注音有误的加点字枯涸的“涸”,正确读音为(he)。这种考查形式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字音以人教版和鄂教版教材内容为准。

1.3 注重隽永的文化品味。仿写和病句题均注重了文化素质的取向,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病句题,考试说明中就只限于四种病因:词语赘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从考题的设计来看,命题者是严格遵守考试说明的。

1.4 考查文学常识是今年重庆中考题的一个新要求。试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古今各一人,苏轼是宋代名家,鲁迅是现代文学奠基人,对名家名人的了解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了解状况。

1.5 关注生活,着眼综合探究创新。如7题。2006年重庆中考题中综合探究题7分,去年为8分,今年此题的分值为10分,占语文知识及及运用的33.33%。分值逐年上升,这给我们的老师一个很好的提醒:“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眼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注重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1.6 古诗文的考查着眼于识记和理解,特别是考查了名句的识记,不考开放性默写,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2 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一些常用字词掌握差。首先表现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如第3题的“怀古伤今”解释不够准确,(正确的理解是:追念古代的人和事,为现在的人和事而感伤)如果不结合语境就会造成误选。其次是对名家名人的姓名写错,如第6题,有的写苏轼的“轼”错写成考试的“试”;把鲁迅的“迅”错写成通讯的“讯”,这就是平时没有重视造成的,

2.2 审题不严,不准。如第5题,题目要求“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而有的考生却未“根据语境”去写学会欣赏别人,并把欣赏的作用表述出来;还有学生没有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还有的即使用了比喻,表意又不清楚。再如第7题的第②题要求是“为了慰问、鼓励灾区的同学”写赠言,有的考生全然不顾题目要求,不是在创作,而是把上边的句子抄写一遍完事,这显然是不能得分的。

2.3 语言表述力差。如4题、5题、7题。部分考生采用撤大网的方法,概括力太差,语言唆。第7题是重庆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个亮点,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中高考命题者都会涉足的,试题能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它紧扣社会热点,符合新课标要求。此题无论是在试题的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回答第①问时,要抓住每一个主题词特有的意蕴来评述,而且语言表达必须清楚明白。可是有些学生表述能力差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答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是劳而无功的。

2.4 答题病句和错别字多。相当多的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还有不少错别字。如第8题古诗文最为明显: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易错写为“惘”,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沉”易错写为“乘”,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易错写为“雁”等。

3 几个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3.1 基础知识教学的要点是厚积薄发,注重文化的积累与熏陶。这一点应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3.2 注意开放性、迁移性训练,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语文教育应有它的广度――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传统有益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技术手段结合,切实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教育还应有它的长度――融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关注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语文能力展和人生成长打好基础、确立坐标、蓄足后劲;语文教育更应有它的深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注重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

3.3 进行病句训练时,应重视基础,强化素质能力。

3.4 平时应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多读一些有益的时文;作为一个中学生,要关心祖国,放眼世界;还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

语文中考重点篇5

一、沉重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三传统复习模式往往是大量的试题训练,反观复习效果,其实不佳。究其原因:

1.注重考点复习而轻视回归教材

进入高三,不少语文教师一味埋头于考点复习之中,置教材文本而不顾。殊不知高中语文教材,不论是必修文本,还是选修文本,它们都承载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科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全国新课标卷,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求。高三一轮语文复习应两手抓,既抓考点复习,又抓教材复习。研读考纲,把握考试的内容与结构,回归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四基”。

2.注重教师讲析而轻视学生主体活动

高三语文课堂,学生依然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纵观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师仍津津乐道于讲析,甚至一讲到底,全然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记得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说过:“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已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应该构建共生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互生”的学习体验活动中认知、发现、感悟,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3.注重语言运用与阅读训练而轻视作文的有序训练

全国语文新课标卷命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而表达能力的考查占71分(分别为第16、17、18题)。语文重基础,提高靠作文。因此,一轮复习中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作文的复习与训练尤为重要。作文的复习不可随意打乱仗,应合理安排,有序进行。一轮复习与训练的重点可设置审题与立意、文体与结构、语言出采与素材积累,最好每周安排一节作文课。设计好作文复习与训练的作文学案,结合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型加以导练,用高考考场满分卷加以示例,让学生有具体真切感受。学生有借鉴,有模仿,有启迪,使学生树立“作文不可怕、作文我能行”的信心。

4.注重考题训练而轻视对考题的研究

高三一轮复习中,不少教师往往不加选择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而试题的陈旧、重复,甚至与高考考题相差甚远,他们视而不见,不“运用脑髓,自已来拿”,让学生“囫囵吞枣”,其结果,复习效果与考试成绩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有责任、有经验的高明教师,进入高三复习时,他们往往对当年高考各套语文试题(2016年共八套,全国卷三套,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五套)详加研究,寻找高考命题的特点、趋势,剖析高考考题考查的内容、能力及题型特点,让自已的引导与复习能真正“瞄准高考”。

高三语文教师,进入复习阶段,应该加强对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如高考常考点“成语使用”,2016年全国卷(I)命题题型略有变化(变式),变为多则成语分组考查,增加了难度。再如常考考点“语言连贯”:就单选题而言,全国新课标卷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衔接式排序题”(2015年以前),难度教大,一种是“语句复位题”(2015年),难度降低;就填空题而言,全国新课标卷主要题型是补写语句,补写三句话,每句12至15字不等,连续五年考耍几乎是一道必考的“大餐”。教师多研究高考真题,复习时成竹在胸,学生的训练就不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精选准练,复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复习策略

进入高三复习备考,切不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更不可一味依赖单一的“复习资料”,思想懒惰僵化。高三复习备考应该是动态的、立体的,因时而变,因事而化,要不断创新复习方法。

1.制定详实计划

进入高三复习备考,可谓千头万绪,似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那么多的语文知识,那多的考点要求,加上十几本高中教材,如何展开复习呢?这时一定要忙而不乱,繁而有序,制定好合理详实的复习计划。

首先是教材复习计划。教材文本如何复习,复习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采用何种复习方法,如何落实好教材的能力要求和语文素养要求等等,缜密思考,统筹落实。

其次是《考纲》的考点复习计划。制定考点复习计划要特别关注哪些是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的重点考点,哪些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计划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考点、高频考点,切不可平均用力。

其三是学生自习复习计划。不少高三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缺乏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学生的自习,特别是早自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我复习有序进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好早自习复习计划,正告学生:或教材复习,或语文知识复习,或考点知识复习,或朗读、背诵文段。学生每天有具体任务,又有章可循,日积月累,自我复习定会收到效果。

总之,复习计划不可单一,要全面,要有层次、阶段性,做到合理、科学、有效。

2.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语文知识按考纲要求,大致可概括为语音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词句及语段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古代诗歌知识系统、文言文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和写作知识系统等。因此在语文第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系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复习的知识点与所属的知识系统横向联系,再将语文的各个大系统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如此纵横交错,不断积累完善,便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能力,学生答题便能更好地寻找解题的依据。

3.注重利用教材

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是本末例置。2016年全国新课标颁布的《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必修课程中语文1至5五个模块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因此,教材既是教学之本,也是复习之据,教材复习的重点应该是词语知识及积累,相关语文常识与文体知识,文言文与古代诗歌,规定背诵的段落、篇章,以及优秀篇章的结构思路、表现手法等。此外,也可将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如庄子、陶渊明、苏轼、桑地亚哥等中外的人物都能让我们产生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充实作文的内容,又可增加作文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4.突出能力培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特别注重突出能力立意,强化语文素养的考查。高考命题给我们启示是:紧靠一味大量的试题训练是不行的,语文教学也应“不忘初心”,必须回归多读、多写的正途,必须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当作核心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比如论述类文章阅读,学生往往不易把握。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读:第一步,全神贯注,快速阅读,第二步细读勾划,划出关键(划观点句、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重要概念词、时间词,限制词、指代词等),第三步,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学生阅读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提逐渐提升,也为学生答题提供了寻找解题的依据。

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首先要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然后在信息区间分层探寻勾取,运用同类合并、异类并列的方法进行归纳。信息筛选与整合,这是高考必考的能力要求。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古诗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作文审题立意与快速构思的能力。

5.重视学生积累

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积累尤为重要,有了平时的“厚积”,才有高考的“薄发”。

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成语。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以组考查成语,扩大了考查的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成语语料。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外搜集成语,分类整理,积累成册,并能有意识地在作文中运用,增加作文语言的文采和意蕴。

指导学生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文言句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让学生分类整理。

指导学生积累古代诗歌知识。古代诗歌知识包括诗歌文体、题材特点、风格流派、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让学生分类整理。

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精采片断和作文素材。作文精采片断在作文中有借鉴作用。作文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放眼世界,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生活热点,铭记道德模范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吸呐和传递时代的正能量。

语文中考重点篇6

关键词 考查要点 教学启示 高考英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English Papers of 2012 Fujia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bstrac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strong guidance to entrance exam review,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2012 Fujian Matriculation English Paper major title examines points, parsing examine specific knowledge, thereby sentiment of its teaching revelation.

Key words examine the main points; teaching implication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0 总体特点

2012年福建高考英语试卷的题型与新课改后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一致,为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填词、书面表达。它完全以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为依据而命制,在材料选择上更具现代气息。同时它秉承了往年的宗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在语言技能上主要考查听、读、写这三项技能,且主要体现在听力、单项、完形填空、阅读和写作部分中。

1 听力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英语听力的要求为:(1)理解主旨和要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3)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事实性的具体信息是理解和把握对话或独白主旨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常常是听力部分的重点考查项目。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者质检的关系等,也是听力测试所要考查的重点项目。

2012年福建高考英语试卷的听力试题仍然采用全国卷。从整体上看,2012年福建卷的听力题型稳定,难度合适。选材情境真实,难易试题比例比较合理。

教学启示:(1)强化入题训练;(2)加强具体信息和简单判断这两大项听力微技能训练;(3)增加学生听的输入;(4)关注句意转换。

2 单项选择

2012年福建高考英语试卷的单项选择题干简单明了、并提供了足够的上下文支撑供考生答题。遵循了既定的命题原则,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交际用语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语言地道,考点覆盖面广,突出考查主干知识,考点分布合理,以中档题为主。试题力求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如:把保卫黄岩岛(第28题)、希腊金融危机(第30题)等结合到单项填空中,体现了时代性。15道题遵循高考优化语法的长期趋势,考查的均为最基本最常用的语言现象,有动词短语、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词组)、复合句、时态、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交际用语等。语境丰富,试卷把词汇和语法的考查放在了语言环境中,不是单纯地考查词汇和语法。

教学启示:(1)要重点复习动词的用法,因为动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2)加强对从句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尤其对连词和关联词用法和区别的理解;(3)注意代词,介词,名词和习惯用语搭配的学习。简而言之,要优化语法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调整语法教学的难度,基础语法的讲解不能过难过偏,而应该重基础、重运用、重灵活。

3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题型,它集阅读理解与语言应用能力考查于一体,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在一定语言情景下准确、灵活运用词汇和短语的能力。其考点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动词和名词是非常核心的考点,其次是形容词、连词和副词。在2012年的福建卷高考英语题中,共考查了5个动词、5个名词、2个形容词、4个副词,连词、介词、代词、固定短语各考查一个,名词的考查数量呈下降趋势,副词的考查数量有所上升。

同时,对实词类考查主要以考词义为主,主要考查特定语境中词汇辨析的能力。这不仅回避了由于单一词汇题题干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不足而可能造成的理解偏差,也体现了词语的意义服务于语境这一理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词汇考核的信度和效度,是一种优化的词汇考核模式。以第48、49题为例,The driver acknowledged my _48_ but did not move off. Instead, he looked _49_ at me.

48. A. attempts B. instructions C. opinions D. arrangements

49. A. anxiously B. carelessly C. disappointedly D. fixedly

48.【考点】考查名词词义辨析

【解析】这个司机告知我他获悉我到达的方向(instructions),所以,选B。

49.【考点】考查副词词义辨析

【解析】由于是多年之后好朋友见面当然是Ismail应该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选择fixedly表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直盯盯的看着我,所以,选D。

另外,2012年福建卷的完形填空加强了对常用的重要短语搭配的考查。这类题目也是放在语境中来考察,需要考生积累比较扎实的固定搭配,把握好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以第40题为例,At that time my family lived a stone’s _40_ from Ismail’s.

40. A. drop B. throw C. move D. roll

40.【考点】考查固定短语辨析

【解析】a stone’s throw 近在咫尺,本句指的是“我”家当时离Ismail的家很近。

教学启示:要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强化解题过程。(1)利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要充分发挥平时积累的语言基础知识,利用搭配知识解题。注意文中的逻辑搭配(包括过渡词,连接手段,指代关系,肯定、否定等);结构搭配(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句中或文中与其他词的搭配要求);惯用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固定短语)。同时还要进行语法分析,缩小选择范围。(2)利用背景知识,降低文章难度。完形填空的文章内容经常与日常生活相关,有的内容是我们头脑中已经了解的常识。当对语言的把握不很准确时,可充分利用社会知识和科普常识来帮助判断,先找出并理解文章主题、主线,并根据主题猜测细节。

4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以下能力:(1)能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即通过阅读并理解文章,对文章大意以及作者写作意图或态度倾向进行归纳。(2)能推测文章中的隐含意思。通过阅读文章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分析和再处理,来推断出文中未正面涉及的内容。(3)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通过将学生不认识的单词、词组或者较难的句子放在语篇里,考生需要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上下文的联系来猜测该词或句子的意思,同时也通过考生对该词或句意思的猜测来考查考生对整个语篇的理解程度。

2012年福建卷的阅读理解文章所选语言材料题材丰富,保持了我省自主命题的优良传统,并且不乏新的亮点:首次选用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测试材料之一。文章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试题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有关阅读理解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注重考生阅读能力考查。其中,要求考生依据篇章内容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以及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试题共计12题。设题语言精练,试题涵盖了短文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考点信息分布科学合理。

教学启示:阅读教学要精泛并举、增强语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策略和解题策略,提高阅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体而言,阅读训练要具备:(1)时代性:每年都有一定的文章,特别是科普文章讲某一领域的新知识。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新事物;(2)实用性:每年都有一定的新闻和广告方面的应用文,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结合,尽可能体现语言的使用性;(3)多样性:近几年阅读文章的体裁广,语段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等,可以说若语言输入量没有一定的广度,是不能适应这种选材上的多样化;(4)综合性:为了能够考察学生较高层面上的阅读技能,近几年阅读文章所选的语篇在结构上都较复杂,且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文章是考语言以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等。

5 短文填词

短文填词的文章选用学生书面表达习作或难度相当于学生书面表达的文章,所选短文的长度作了明确规定(130个左右),略长于我省目前书面表达字数要求,以利于设题。试题注重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对实词的考查,兼顾其他词类。同时,本题型重视对词形式变化的考查,包括动词的数、时态、语态、非谓语形式等必要的变化,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及代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正确形式的判断。

2012年福建卷的短文填词全文131个词,与《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短文长度保持一致。文章通过对害怕失败的心理的探讨,引导学生自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富有教育意义。今年共考查动词、形容词各3个,介词2个,名词、连词各1个。其中代词考点在2012年没有出现,形容词的考查力度加强,这种趋势要引起重视。

教学启示:(1)加强对篇章的整体理解;(2)注意让学生在充分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再答题;(3)加强拼写训练; (4)注意词汇的各种词性变化及其运用;(5)掌握英语中惯用表达法。

6 书面表达

2012年福建高考英语试卷的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根据漫画用英语描述,并发表个人感想,主题凸显提高个人素养、增强环保及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意义。其漫画内容较为简约,语言提示精炼,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开放程度也比往年更大。看起来好写,但是若要真正写好的文章得高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并非容易。考生如果想在英语作文中出彩,必须积累丰富的短语和句型,句式和词汇要丰富,语法和用词要准确;内容要表达清楚,体现活跃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语篇要连贯,交际得体。

语文中考重点篇7

新课改下,高考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语文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讲评语文试卷。

应试教育体制下,试卷讲评方式也是以高考为目标,只强调教师把知识点灌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下,为适应新的高考试题要求,语文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应根据学生考试中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评,注重试卷讲评的质量。

一 知识结构体系上,教师要突出重难点,不可一手抓,主次不分

一张完整的语文试卷难题、易题、中等题均有,学生自己难以发现一张试卷的精华部分,需要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找出重难点,尤其是试卷中的易错点、易混点、创新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和分析,并作系统地整理。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切忌代劳,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为使学生做到这点,应要求学生拿到综评后的试卷先自己修改错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 教师讲评试卷应注意技巧,注重授人以渔

试卷讲评,教师不要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对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高三考试太多,正常复习往往被中断,教师可把知识点讲评和考点复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如教师在讲解试卷上的考点时,先不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串联相类似的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除了启迪学生自发思考外,还可帮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方法规律,并学会自己分析评价试卷,找出得分亮点及失分盲点,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下一次考试。

三 改变意识,重新构建考试评价机制

一场考试中,一份试卷并不能评价学生考试的成与败,更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不但自己要从心理层面上打破传统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评价机制,而且要引导学生不可过于重视每次考试的成绩。因而讲评试卷时,教师除了备试卷外,还要备学生,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适时抓住他们的亮光点并积极给予鼓励。为避免学生考试后在心态上大起大落,老师在讲评试卷时要注意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大力肯定,对学生因马虎大意而造成的失误不可粗暴地加以斥责,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或问题,老师要认真听取,不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要以宽容的心和学生交流、讨论。针对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偏差,容易出现学生厌学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试卷讲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

1.要有得分意识而且是得高分意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能力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考试时得分也不如数理化生容易,但也有优点,无论学生是否会都能写出答案,差距只是得分高低而已,不像数理化不会就只能是空白。因而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优势,注意复习到位,基础题目要求学生必须拿满分,能力型题目最大限度地得分。

2.要端正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有个误区,认为语文学习只是平时多看书,就能应对语文考试。因此导致理科班有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听讲,练习做得很少,早读课读英语、晚自习做数理化,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非常少。学习态度影响到学习效果,因而语文教师应借讲评试卷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增强他们的得高分意识,规范他们的答题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3.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

一部分学生在复习备考中,确实在语文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是在考试中失败了,于是在讲评试卷中出现浮躁的情绪。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心态,老师要耐心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分析试卷的成与败,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重拾信心,投入学习中。

语文中考重点篇8

关键词:高考(新课标I);试题特点;备考策略

一、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总体性质、内容和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必须根据考生的成绩择优录取。为此,各种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英语学科的命题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考试目标与要求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词汇量在3500左右。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部分的要求多年来一直没太大的变化。以上是各省自主命题和全国卷命题必须遵守的基础和原则。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说,试题是稳定、延续的。不过,每年虽然试题基于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但是试题命制又体现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近年来,英语学科注重双基、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能力和体现学科素养。

二、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英语试题特点

(一)试卷结构、考查侧重点和难度与广东卷有所不同

全国卷(新课标I)与广东卷都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立足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理念。将语言知识与技能考查全部置于语篇情景中,突出语用要求。内容紧跟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关注测试内容的教育意义,关注考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能力和交际始终是考点。然而,两卷的试卷结构、考查侧重点和难度有所不同。

全国卷(新课标I)笔试部分总分120分,而广东卷135分。具体而言,一方面,全国卷(新课标I)与广东卷阅读理解部分都是两节,但有所不同。全国卷(新课标I)阅读部分40分,广东卷50分。第一节,全国卷(新课标I)四篇文章30分,平均文章阅读量为300多单词,第二节10分为阅读七选五填空。相比之下,广东卷第一节四篇文章40分,平均阅读量为350个单词,第二节10分为阅读信息匹配,尽管阅读量全国卷(新课标I)不如广东卷大,但从难度上看(无论单个词、句的理解,还是篇章的理解),全国卷(新课标I)要稍大于广东卷。另一方面,全国卷(新课标I)与广东卷知识运用部分都包含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都分别占30分和15分,但全国卷(新课标I)完形填空设20空,每空1.5分,广东卷15空,每个2分,全国卷(新课标I)考查的知识点更广,包括名词、动词、短语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短语,而广东卷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固定,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因此这部分全国卷(新课标I)明显难于广东卷。此外,语法填空,两卷相比,广东要难于全国,尽管都是设10空,但广东提示只有4空,全国提示7空。知识点的考查两卷都重点考查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同时都涉及连词、代词、介词、冠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最后,写作部分都有两节。全国卷分为短文改错(10分,改八处,增词或删词各一处,涉及语法与语法填空相似),和书面表达(25分,要点提示少,半开放式),广东卷由基础写作(15分,根据提示要点写五个句子)和读写任务(25分,阅读短文后概括大意,再论述观点)。显然,广东卷写作部分无论分值还是要求应该高于全国卷(新课标I)。

(二)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英语试题各项分析

1.阅读部分

首先,全国卷选材面广,题材丰富,话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语言的原汁原味和美感,题材涵盖注重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环保、生活等多个领域,弘扬正能量,重视学科思维。其次,文体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广告)、议论文等。全国卷兼顾地域性和差异性,具有大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第三,各段语篇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选文具有独特的英语语言文化特征。语言鲜活地道,隐含信息较多。第四,句子结构多样,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虚拟语气、省略句、强调句、插入语等,句子长短结合,长难句也有一定比重。第五,阅读文章总的阅读量比去年少100词左右,但文章及问题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相对难词汇量。比如,A篇文章中的outstanding/awareness/law firm/boycott/set off/kick off;问题中的be noted for/reject/discrimination/pioneer/financial。B篇文章中的make sacrifices/statistics;问题中的trend/sympathe-tically。C篇文章中的implant/originally scheduled/potentially;问题中的replace/delivery。D篇文章中的thoughtfulness/stubbornness/reflection/imply/conflict/assist in等等。第六,主要能力点:(1)信息辨认能力;(2)信息转述能力;(3)文本解读能力;(4)语篇逻辑的理解能力;(5)推理判断能力;(6)主旨理解和归纳能力;(7)词义猜测能力。第七,考点方面:严格按照考纲选文命题。考点面广,包括主旨大意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以及细节理解题。其中,细节理解题比重最大,推理判断题居其次,然后是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等各1~2个,个别涉及考查作者观点和态度。在测试方式上,全国高考(新课标I)几乎都是问答设置。

2.完形填空部分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范文 下一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