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0:24:49

语文课程设计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语文课堂;情景;微课

互联网+已经将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处于人类知识文化传播重要环节的教育行业也不能例外。第三次浪潮改变了人类接受与传递信息的形式,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与重要媒介。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有明确要求,除了基本的语文掌握与应用能力以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重视语文学习也逐渐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教学手段的概念特点分析及应用

情景模式微课程是现今非常新颖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它是将情景教学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其深入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模式微课程主要由情景教学与微课教学两大部分构成。1.情景教学的概念与特点。情景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被应用的手段与方法。它是指通过某一情景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助探究。语文在所有学科中具有基础地位,它不仅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阶段,精力与想象力都十分充沛,与此同时又十分叛逆,因此,在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促使他们的语文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情景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进行情景的创设,语文教师需要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视角,将心比心,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深入学生群体之中,才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盼。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有效的情景创设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虚拟情景创设与表演创设。虚拟情景创设对条件要求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感染。教师可以利用手边现有素材,例如生活经验、图片、音乐或道具,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同体裁、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景创设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配合音乐,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知诗歌的魅力。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将文字转化的过程。因此,在一些散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利用图片让学生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境。而对于一些较为新奇的事物,老师可以寻找实物向同学们展示,例如在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拿荔枝实物展示给同学们。此外,表演创设也是情景创设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对场地、课程时间要求相对较高,也要求课文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例如在对古典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复杂情感。2.微课程设计的概念与特点。微课程设计与传统课程设计的区别在于“微”,传统课程设计强调课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互联网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将人们接收与传递的信息割裂成分散的小块。中职学生作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在信息接受上也相对碎片化。因此,微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微课程设计是指用以展现某个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的为教学视频设计。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学习场景,并在此环境下进行在线的教学。信息技术是微课程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课后采用流媒体技术手段保存在电子介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此重点或难点进行展开。教师在采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情景教学与微课程相结合存在必然性。首先,二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景创设,才能够不断完善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其次,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情景教学与微课程教学的过程都是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的过程。在此环节中,老师一直处于引导地位。这对与正值青春期需要进行自我寻找的学生来说,顺应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但又不缺乏保护措施。情景教学又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体谅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程设置,微课堂又可以引入讨论,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迅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也可以在更融洽的气氛中开展。最后,情景教学和微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二者都采用了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线下形式抓住学生注意力,而微课程又可以以点带面,通过对重点难点的突出和强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可以见得,情景教学微课程设计是现今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与突破,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情景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探索和突破

当前,国内对于情景微课程的课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也值得探讨。中职学生特有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也给情景微课程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情景微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与语文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可以将课堂分为三个部分,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1.情景创设引入主题。课堂导入部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度。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语文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因此,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采取情境创设,设立开放式学习的分为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是在应用文、说明文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进行情景设置,避免一开始就进行枯燥的教学。2.利用微课程突出重点。微课对于情景教学的意义在于,微课程可以重点突出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便于学生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5-10分钟或者不低于1分钟的短视频,将重点题目和经典示范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并在此环节设置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同时,由于微课更加便于保存,也方便了学生课下复习和观看。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也尽量围绕微课内容展开,便于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3.引发讨论,实现互动。情景微课程的意义在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前两部分的铺垫,教师在课堂剩余十到十五分钟时,应当发挥引导作用,结合本科内容提出问题,并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景微课程由于先天具备了开放式课堂的条件,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意义重大。此外,情景微课程实现的手段和渠道也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以及类型,运用视频、图片、电影、幻灯片展示以及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开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情景微课程教学虽然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顺应学生心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目的,但也存在不少急需突破解决的问题。首先,情景微课程教学应该以完成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为最基本的目标。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对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情景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一些场景,同时运用丰富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展示方式来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首要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秩序容易受到干扰,学生思路很有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课堂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把控好课堂节奏,及时维护课堂秩序。其次,目前许多教师新媒体运用能力较差,无法顺利运用微课程进行现代化教学。教师人才队伍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老教师无法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给情景微课程设计的推广带来的不小阻力。最后,应该把握好情景微课程实施的场景。语文课文类型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说明文、应用文等。情景微课程设计应该以教材为主,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设置不同的环节。例如,说明文就不宜采用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诗歌散文重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营造意境,不适合采用实物展示的教学方式。

中职语文教学情景微课程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应该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地位。通过丰富多样且人性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情景微课程设计虽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相信在教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被攻克,中职语文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水芳.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2015,15:131.

[2]张永亮.试论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10:191.

[3]孙保辉,孙志勇.中职语文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探究———以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语文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5,06:56-57.

[4]余艳秋.文本细读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5]郝晨皓.情境教学在中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童建华.职校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审美设计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4,06:40-41.

[7]隋晓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情景式教学[J].科技展望,2016,18:223.

[8]浦培芳.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4,06:80-82.

[9]丁多钦.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学周刊,2017(15).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学会造句,都是为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将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讲明白,即在具体口语作文(语篇)和书面作文(语篇)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语言能力中也就是语篇表达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这个阶段。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以有文采的语篇表达为中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字词,正确的结构,表达精确的意思。

(四)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只有不断地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储备、语汇储备、句子储备、语篇构思储备才能丰富起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汉语运用能力。

(五)坚持快乐中学,快乐中做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一切都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像初中甚至高中那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兴奋点,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形象地设计,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说话作文。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断摸索,针对教学对象,在科学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高效地教学,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 模式

1 前言

课程设计模式是指教师为了完成预定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理论指导,因此课程设计基本靠教师个人教学实践总结,而个人教学经验由于个体特性强又无法推广,课程设计经验不系统,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面亟需改变,对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课程设计的统一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目标模式课程设计

目标模式一般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的预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此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该模式的课程设计最早源于教育家博比特的课“课堂活动分析”理念,而被系统化成理论则是由教育家泰勒完成,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遵循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最后反思教学效果的顺序。随后教育家塔巴进一步把目标模式发展为塔巴模式,塔巴模式将目标模式的四个步骤具体化为八个阶段:了解学情需求,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设置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塔巴模式将原则的泰勒模式变得更有操作性。而学者惠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课程设计模式,他认为教学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强调了教学反馈对原有课程设计的调整和完善。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目标模式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3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4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5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情境分析。首选设计好带有若干能获取学情信息某一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分析情况明确基本学情,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据基本学情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学程。第四,对学生的情境分析运用目标知识进行引导,完善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第五,最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乔继英.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J].语文学刊,2010,(9).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 中文师范专业 训练模式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中文师范生在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上的教师职业技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关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这一部分的讲授一直是归于《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之下的,也就是说,对于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纵然在课堂上教师做过一些举例阐释,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被中文师范生熟练掌握与运用,这一点是被忽视的。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有关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知识,更应将重点放在理论化用的训练上,即训练中文师范生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可从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及课程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全面的训练模式的革新。

一、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

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型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为提高中文师范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关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以文字及视频经典案例为基础,对阅读教学基本技能,各类文体的教学和阅读教学评价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而后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战演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布置有关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作业,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将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做逐一讲解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增加其教学设计的深度。

2.针对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比如导语设计、提问设计等)与设计能力较弱的文体(比如在说明文及文言文等文体上,学生课程设计能力较薄弱),下次课上进行当堂的反复训练,而后学生互改,教师抽查,消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系列问题的同时,还可训练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教学视频,其中,优质课视频以供中师生品味与学习语文教学名师们的课程设计思路及精髓,而随堂教学实录则可用于训练中师生对于阅读教学的综合评价能力。

(二)有关作文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1.以文字及视频经典案例为基础,讲解有关各类写作基本能力训练(摄材能力训练、思考能力训练、言语能力训练、修改能力训练)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进行作文教学评价(细化为写作的评价、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2.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与当堂训练的方式,教师评讲及学生反复演练后,中文师范生方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作文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三)有关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1.结合语文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如何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进行言简意赅的讲解。

2.凭借一些文字及视频的经典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中文师范生从案例中学习进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学生互改与教师抽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再做讲解,学生再做相应训练,力争在课堂上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①等教学建议及“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②等评价建议。上述建议的提出势必对中文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分类训练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中文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

(一)语文课程设计综合训练。

1.展示一些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及播放一些名师授课视频,引导学生理出其中蕴藏的教学设计,并就前述上课训练及作业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教学设计中的薄弱环节,随堂进行一些教学设计的分段训练。

2.训练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设计时,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适时融合,比如,学完说明文,学生感受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时,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用所学的上述说明方法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动物、植物等),从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综合性学习更是能布置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进行课前阅读,课堂上写出由此主题引发的想法,并将自己的看法进行口头表达,从而形成囊括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于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训练,促使中文师范生将语文课程设计的各种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

(二)语文课程评价综合训练。

1.针对在第一阶段的评价训练中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再做训练,比如中师生在评价时往往能注意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但忽视了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反应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2.训练中师生不仅要从所展示的课堂实录的案例中发现教师教学设计上值得学习的可取之处,还要找出该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而此不足之处对于学生自我语文课程设计能力的反思与建构也相当有利。

3.训练中师生熟练掌握与运用各种类型的评价,即在评价时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三、课程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如果本课程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讲理论,或者不讲理论只进行单纯的训练,抑或是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进行训练,或者单凭教师一人之力进行单向的讲练,中文师范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就很难得以根本性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训练将采取如下手段与方法:

(一)突出案例教学,将理论融入实际操作当中。

本课程涉及相当部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讲解,这些内容较难为学生所消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大量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融会贯通,提高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注重训练,理论阐述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课堂上精要讲述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随讲随练,讲练结合,侧重训练,力图使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训练的强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消化吸收。

(三)以提高能力为主,课堂讲授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涉及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且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将理论融入实践,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进行沟通,答疑解惑,以求增强中文师范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上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训练作业的相互评改。

学生间进行训练作业的当堂互改,不仅能节省时间,一有问题,当堂提出,教师当堂解答,还能有效训练学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借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多媒体将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案例(包括随堂教学实录及优质课、竞赛课的文本案例及视频案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为配合上述训练,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实践操作的形式,考核成绩综合计分:平时成绩50%(出勤10%,课堂集中训练2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50%(即针对给出的文章和教学案例,学生独立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标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的训练应走出一条“讲练结合、重在运用”的开放性的实践教学路径,通过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训练,引导中文师范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的组织,提高其核心师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规划;解救措施

作为基础性语言学科来说,语文特性决定了其教学难度。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中做出不同的教学结果、教学方式。所以,把握住语文的受教群体可以做出不同的课程规划。而初中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阅读教学。阅读对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也是需要从初中学生就开始培养的品格,小学语文还是图文解说阶段的话,那么初中就已经进入学习语言的阶段了,学好语文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就当前初中语文来说,自新课改以来,成效好转很多,也注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学内容也适当拓展了,但是应试教育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有彻底的改变,这一点从初中、高中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仍然是固定板块式的文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创新,似乎始终都是在输入一种不作为就不会犯错的思维,奉行中庸、稳健的作文风格,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寥寥可数。作文在我看来是体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展示板,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展现出学生自己平时学到的是什么。当前语文教学,已经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枯燥无用的标记,学生讨厌上语文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的真正内涵,语文绝不是仅仅培养语言能力,写好作文那么简单,实际上语文包括了哲学、历史、社会、经济、世间百态,说高了可以关系到学生的修养、思维、处事方式。

就目前语文教学来看,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大语文教学,大语文教学的外延涉及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在互联网上学习、听歌曲、日常语言交际等课堂外活动,而读书看报是课堂外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

要满足这些要求也不是易事,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假期补课,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这种现象要改变,这是种陋习,学生被强迫留在教室里能学到什么,除了埋怨还是埋怨,学生在教室里就一定比在教室外边学到的多吗?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建立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现代化的图书阅读,不要只着重于传统的书籍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无须恪守陈旧。初中语文影响深远,它是语文由浅入深的起点,也是语言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现今语文课程规划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政策、方向上的正确制定,不好的方面是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短时间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落实上有着一系列的困难,只要存在考试,就不会有纯粹意义上的大语文。

阅读更重要的是方法,就是你要学着教会别人如何干这件事,而不是直接就替别人干这件事。这是一个老师的方法问题,就是要学会教人如何钓鱼而不是把鱼钓了直接给别人。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一个人给了他大儿子一袋金子,给了他二儿子一套房子,给了他三儿子种菜的技术。当时,另外两个儿子看到老三一点都没有不高兴,感觉很好奇,就问他,父亲没有给你钱,你怎么还那么高兴?这个小儿子说,爸爸虽然给了你们金钱和房产,但是给了我技术和方法,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且生生不息,一直都能不断地赚钱以谋得生存,你们虽然现在很富裕,但是没有进账的来源,钱花光了就没了,另外两兄弟听了感触颇深,认为三弟有远见。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学会的就是教会学生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因此,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不要眼光狭隘地认为你掌握了某些知识就是多大的胜利,关键还是学到老师的精髓。这个就像大学里的社会调查方法一样,当初我们学的时候,认为听懂了,记住了课本上的知识就是最大的胜利,可是等到我们的暑假社会实践想要利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使用是一窍不通。当时我就特别后悔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我想学任何东西都要学透、吃透,而不只是学表面功夫。做事就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搞小聪明。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要创新性地讲解课程概要,而不是夸夸其谈,让自己飘在半空。语文课程的设计既要遵循传统的方法又要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酉小云.语文新课程的能力观特点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0(8)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2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3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4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5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情境分析。首选设计好带有若干能获取学情信息某一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分析情况明确基本学情,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据基本学情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学程。第四,对学生的情境分析运用目标知识进行引导,完善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第五,最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课程设计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我国对于小学义务教育的工作尤为看重。但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着师资素质与新课改需要不平等的问题。因此,对当下小学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让学生在互动中开放思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

首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听与说的取向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并且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感的培养和言语的积累,对于所要背诵的篇数和古诗词的篇目以及课外阅读的数量都有了一定量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外活动被实践活动所代替,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字词诗句的积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以及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随着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得语文素养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当中。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正确的理解和学习应用祖国的语文,培养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逐渐培养和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来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对于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和书本上,还应扩展到课外,让语文的学习更加立体和开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大多数教师出于一些原因而不敢放开学生,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课堂控制,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突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观念也应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安排

首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打破课堂与学科以及学校的限制,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体会和学习语文,增强语文素养。教师也因此不再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还有引导学生实践语文,体会语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协作,提高口语和交际能力。课程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发展,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和未来的发展状况。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师范性以及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对于教学理论、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新的阐释,体现教育的新观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其深度以及广度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简明扼要,有深入浅,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的记忆和理解,将经验融入到教材当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最后,小学语文课程在内容于安排当中,应加强实践类的教学,以教师为榜样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探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的观摩,让学生融入语文学习的真实氛围当中,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时,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多方式多方面的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教材内容应与语文教学当中所需要的知识相连接,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设计

首先,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安排分为两类,一是通识教育,一是针对中文类学生的课程。针对中文类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有基础课程和应用类课程。基础课程有中国文学、基础写作、汉语、儿童文学等,此类课程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解析和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感知能够让师范生更好的理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体情感世界,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师范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就需要进行实践,将所学所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文体工作或者是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其次,在应用类课程中有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书写以及班级管理等。小学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非常了解,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和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具备引导者的能力。此外教师口语以及书写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作用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还包括小学语文教育类课程、教育实践课程、选修类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知识和技能两手的准备,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课中,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教学过程,加深对教师岗位的认识,为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对于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小学教育专业已不再是一个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比较成熟。各种教学体系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以及实践的检验,不断地进行发展和调整,将会有更多的学者专家加入,进行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制定出完善的合理的人才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莉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计(J)河西学院学报2006(06):84-86.

[2]于福海小学语文教育: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18.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传统语文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辑理念就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唯一的资源依托,没有统一的教材我们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就如同空中楼阁,为此我们大多数中小学都围绕统一发放的语文教材做周期性的教与学的活动,但笔者感觉到教材里有的讲读课文或学生自读课文似乎都缺少了人文性、可读性、欣赏性的价值,有的课文过于注重正统性教育,殊不知这类课文的内容已脱离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甚而至于有的课文近似于政治说教,从教学的角度看只是一杯白开水,情趣性,美感性,熏陶感都淡化了,学生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呢。当然,有的课文内容过于繁、难、偏、旧,教师教也乏味,学生学也乏味,特别是反映年代久远的社会现象的文章似乎要叫几代人都要知道文章里所蕴含的一切,而真正反映当代社会潮流的那些优美篇章又编选多少呢,如针砭时弊的杂文,情文并茂的散文,耐人寻味的微型小说等等,难道这些美文在教学中就形成不了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何盯着几个名家的几篇作品不放呢?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从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看,成功的课程设计都必须考虑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有机统一,然而我们的传统课程的设计虽然体现了这一点,但从事人教版教材教学的教师感觉到有些教材内容已经脱离了时代性,似乎非要叫我们学生去感受这些文章的存在,似乎也是要叫我们学生去感受和了解课文中涉及那久远年代的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及进步性,似乎要这样才净化得了学生的心灵。当然这部分内容的文章要学一些,但过多,过难了,也就脱离了课程设置的时代性。社会是发展的,而我们学生更注重的是感知眼前的社会状况,学生灵魂的净化,健康情感的熏陶,应该说不是凭学生去学习一些与现实相差甚远的内容的文章而获得的,尽管这部分文章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作了详解,但我们有好多学生也是抽象而模糊的感知和了解其中的内容,学后会像雾霭一样慢慢消失,不留下一点痕迹,实乃收获甚微。

当代语文课程设计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目标要求,即就是语文课程的设计必须体现“选择性”。选择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而我国高中传统语文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统一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弹性发展的空间,这种“计划经济”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使语文课程走向封闭,而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程设计过分强调统一性,统一大纲,材,统一的评价方式,广大学生无权对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作出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被剥夺,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个性发展。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的单一性也制约了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社会也进入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高中课程以单一的课程为主,适应地方的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课程较薄弱,就拿我们乡村一部分高中生所掌握的语文应用能力来看,其语文能力是较差的,诸如一些常用的申请书、合同书、请柬等格式都是没有掌握的,至于内容要怎样去写就有些难为情了。由于语文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的支配,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质就是范文教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似乎就是把教材里的那些名家名篇的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分析透彻,讲解清楚,并且还要求学生记住这个,记住那个,老师还深怕讲不完,讲不清楚愧于学生,心理不踏实,其结果呢是我们学生感知到有其文章的存在,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一些语文知识。毋庸置疑,这种脱离了现实,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实用的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三年6本语文教材共144篇课文就要使我们学生成为社会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这恐怕说得有些不切实际。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使当代高中生有相当高的语文素养,应该打破单一的语文教材教法,没必要一味的去讲授那些文章,因为语文内容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或语言基础学、或文学、或写作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开发,这样可使语文教学不单一化,又使学生能调节自己与时俱进的心态。

语文是高中教学的必修课,传统语文课程由于偏重于以教材为中心,忽略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从而也就制约了学生语文适用能力的提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每一个教师应该走出传统课程理念的误区,打破语文课程设置的局限,探索一条切实有用的语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华军.新旧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6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三语文;现状;策略

语文在中考考试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加强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相互结合,将语文理论知识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初三学生中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品格的概述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实践品格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文学教育,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是语文学习情感能力的提高,语文也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语文听、说、读、写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能力的实际本质是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文字来理解和表达实践中的交流信息,总的来说,语文能力是创新能力、语言操作能力的综合,所以,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语文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语文教学中也应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初三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现状

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以语文教材为主导,开展语文课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语文课程实践品格存在迭失的现象,受高考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新课改下,要求开展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迭失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主要表现在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学等两个方面:(1)语文教材对课程实践品格的影响。虽然大多数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想情感。面临着高考的重大压力,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教师为了加快语文教学步伐,采用范文讲读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当学生还没完全消化吸收后,教师就开始频繁提问,导致语文课程实践品格出现迭失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开展语文实践教学。(2)在语文练习设计方面,初三语文练习是为高考考试奠定的基石,加强语文课堂练习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理性训练,即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语文感悟、体会等词语的训练,却忽略了语文分析、思考、改错、填空等词语练习,因此,语文练习设计的不合理,也不利于语文课程实践的开展。

三、语文教学实践品格的策略探讨

1.注重语文课堂知识的教学实践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新课改下,对语文教材也作出新的改革,在教材设计中,重视语文课程实践品格,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写作学、文学和文章学等内容,尤其是文学,文学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随着初三学生中考考试的临近,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品格,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学语言中的思想教育,例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诗经《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行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教师应分析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的爱国情怀,尤其是文章结尾的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因此,分析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该篇文章韵调铿锵有力,气势雄浑,学生读起来也比较朗朗上口,因此,注重语文课堂知识的教学实践,注重教学实践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以实践为中心,注重语文教学课程设计

对于语文教学实践,首先应明确语文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为目标,根据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发展个性,设计多元化、综合化的教学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并创造语文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在语文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和分析,注重学生与语文教材和语言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语文学习经验加强了,自然而然,学生的语文能力将有所提高。因此,要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是经验,将经验作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将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和写作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语文知识、情感态度和亲身获得的直接言语经验的课程设计,使学生从经验的调度来理解语文课程中的内容。

(2)语文教学方式方面,语文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小组合作型语文实践、问题探究型语文实践等方式。对于小组合作型语文实践教学方式的设计:由于语文是一门交际性语言,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交往合作教学环境中学习,通过明确分工和互相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社交技能的目的,小组合作的语文实践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问题研究型语文实践的设计:问题探究型语文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来开展语文研究型活动,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体验,由于大多数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而开展探究型语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因此,在探究型语文实践中,应注重语文实践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并注重问题创设的情境设计,以保证语文实践教学落实到位。

(3)语文教学环境方面,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应注重语文教育环境的设计。语文教育环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加强自身的学习,因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语文课程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加强语文知识内容与生态环境的课程设计,以课程实践为中心,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如,诵读、朗读、听写、听答、发言、答问等课程设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生活实际中,无时无刻都需要语文知识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加强语文教学实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初三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为初三学生中考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利.改革初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8).

语文课程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台湾;语文课程;理念;内涵;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02)05-0044-03

1993、1994年台湾相继颁布了国民小学、中学课程标准(1996、1997年先后实施),这两个课程标准标志着台湾面向新世纪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实施不到两年,1997年台湾教育部成立了“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专案小组”,开始了新一阶段的课程改革,1998年颁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后改名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并从2001年实施。

从台湾近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国大陆与台湾虽同是汉语文教学,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本文将概要介绍台湾近两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情况,以期为国内正蓬勃开展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打开一扇窗口。

一、台湾语文课程的理念及内涵

台湾现行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对语文学习领域的基本理念阐述如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作等基本能力,并能使用语文,充分表情达意,陶冶性情,启发心智,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有效应用中国语文,从事思考、理解、推理、协调、讨论、欣赏、创作,以扩充生活经验,拓展多元视野,面对国际思潮,并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工具书,暨结合资讯网路,藉以增进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从上述台湾语文课程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语文学习强调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从多元性、进级性、延续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实用的语文能力及良好的语文素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为达成此教育理念,《纲要》对语文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分段能力指标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涵盖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环境3个层面的10大基本能力,并顾及资讯、环境、两性、人权、生涯发展、家政等6大重要议题的教育。那么,台湾语文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哪10大基本能力?课程目标与10大基本能力是何种关系?下面以表格形式简要作以概括。

课程目标

基本能力“本国”语文

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

欣赏、表现与创新

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表达、沟通与分享

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规划、组织与实践

运用科技与资讯

主动探索与研究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应用语言文字,激发个人潜能,发展学习空间

培养语文创作之兴趣,并提升欣赏评价文学作品之能力

具备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奠定终身学习之基础

应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分享经验,沟通见解

透过语文互动,因应环境,适当应对进退

透过语文学习,体认中华文化,并认识不同族群及外国之文化习俗

应用语文文字研拟计划及有效执行

结合语文与科技资讯,提升学习效果,扩充学习领域

培养探索语文的兴趣,并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

应用语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语文课程目标涵盖了3个层面的内容,课程目标的第一至第三项属于“人与自己”层面,强调身心发展。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第四至第七项,属于“人与生活环境”层面,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语文课程应以生活为中心,在社会互动中,增进学生对本国文化、异域文化的了解,加强人际间的沟通。第八至第十项属于“人与自然环境”层面,强调自然与环境的互动。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探索语文、运用语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10项基本能力与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机对应,完整统一,简明清晰,有助于课程设计者与教学者统整语文学习领域。

二、台湾语文课程的特色

台湾语文课程改革较多受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适应与改善生活环境的学习历程。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因此,台湾语文课程无论是设置、规划,还是实施,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人本特色。

1.以“语文学习领域”取代传统的语文学科。用“学习领域”妈代“学科”。纠正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观念,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出上述国民所应具备的10项基本能力。这里的“语文学习领域”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而非学科和科目的名称。

2.重视课程的基础建构,加强中小学课程的衔接与进级。由“聆听能力”到“说话能力”的口语表达,及由“阅读能力”到“作文能力”发展书面表达能力的两条发展主轴,来强化语文表达和应用的能力;而以“注音符号应用能力”和“识字与写字能力”作为发展前4项基本能力的基础。这样把中小学课程的3阶段紧密地衔接起来,其中第一阶段(1-3年级),以写字、认字为主,注音符号为辅,课程简短,具有文学性、趣味性,以听说、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第二阶段(4-6年级),教学由听说能力的养成,进级到读写能力,注重文章分析,各册后面的配合单元,提供相似或相异的课外阅读教材,以供比较阅读;第三阶段(7-9年级)为文言文、语体文。两者比率逐年递增。写作文体亦随课程发展进程逐年调整。从课程整体安排来看,呈现出向纵深化发展的趋势。

3.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由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生活知能的培养。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则是“培养学生能带得走的基本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课程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基于未来生活的需要,而非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因此第一、二阶段的课程以“生活语文”为主,第三阶段注重语文能力的进级,强调发挥个人潜能,通过群体合作,进行人际、环境的互动和传达人文情怀。这种课程设计将改变以往偏重知识的记诵、所学的内容无法与社会实际生活配合、以至于“学非所用”的偏狭。

4.提升语文领域自身统整及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多元统整功能。融语文思考及解决问题策略于生活重大议题之中,作为有效整合的基石。语文领域自身统整,即在语文知识构架下,循序完成由文字而文学,由文学而文化的3层进级。跨领域课程统整,包括各科教学、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以及利用综合活动设计统整课外活动,课程统整意在寻求“现在与过去”、“学校与社会”、“学习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连接,更重视学习(者)的统整,让学生能获得完整、有意义的学习。

5.课程类型多元化,包含正式课程、空白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正式课程:以知识性内容为重点,教学节数国小为80%-90%,国中为70%-80%;空白课程:给课程留出20%左右的弹性教学节数,让教师自主安排多元的相关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加大了,而不是“定食”式的学习内容;活动课程:强调操作性,从体验、验证、应用和实践中学习;潜在课程:积极发挥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6.重视语文与资讯教育的融合,扩充学习领域。融资讯于语文学习领域是台湾语文课程的重大变革,这也可能是未来台湾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语文学习过程除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理解策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兴趣、态度,在特定语境中恰当地应用语文,学会应用各种工具书外,更重视电脑教学的融入,这将使语文学习更具多元化、个性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这方面的探索多集中在资讯与作文教学的应用上。

三、台湾语文课程的开发

台湾语文课程开发实行的是“草根式”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注重启动学校本位课程改革,每个学校因所在社区特质与需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哲学观与教育方针。各校的校长根据学校的条件与需求,将个人的哲学观融入或调整为适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以达成教育目标。学校本位课程的开发主要从3个层面推进。

1.学校层面的语文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新课程重视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弹性和自主。学校设立“课程发展委员会”,于学期上课前整体规划,审查全校各年级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确保教育质量。学校课程层面的设计注重考量学校条件、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结合全体教师和社区资源,来规划全校总体语文课程方案。

2.语文学习领域课程层面的课程设计。在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之下,设立“语文学习领域课程小组”,拟定语文学习领域的课程计划,包括学年/学期目标、单元活动主题、相对应的能力指标、教学时数、备注等相关项目,课程规划重视语文学习领域与其他领域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统整相关学科知识,避免知识支离破碎。

3.班级教师教室层面的语文课程设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与教室情境需求,精心设计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课程方案,编写适应学生能力差异的分级教材,创设变通的学习机会,进行加深、加广或补救教学。

四、结论

从以上对台湾语文课程的理念、内涵、特色等的梳理中,我们看到,台湾语文课程的构建是以生活为内涵,以学生为本位,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学校为本位,发展教师因时因地的弹性教学能力。这对当前我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学校课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后改名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Z].1998.

[2]周淑卿.论九年一贯课程的“统整”问题[A].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九年一贯课程之展望[C].台北:杨智,1999.

上一篇:工程项目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土地管理概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