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9 06:56:12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1

1.企业职工培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多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只强调培训人数和全员培训率,而不注重培训效果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可以说是一个泛泛的现象。前些年大多数企业,各种培训工作存在重数量、走形式的现象,可以说是在机械地跟着上级公司的年度计划和公司年度计划走。每年要送出各类外出培训(包括各种资格、适应性培训),其中有些培训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公司的指令性计划,企业没有主动权,根本不能达到按需培训的目的。所培训的内容大多侧重于知识拓宽和技能增长,没有注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2.企业领导不重视培训,培训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有些企业高层认为培训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于一些培训存在应付上级公司的心理,同时也担心,企业掏钱培养员工,会使员工跳槽造成人才流失;有些企业还存在培训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没有同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致使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3.教育培训配套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没有建立教育培训配套制度,对培训只重形式不关心结果,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没有将员工的培训结果与其岗位晋升、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广大员工缺乏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那么究竟企业教育培训怎样才能发挥“鼓风机”、“充电器”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考核、使用等几方面予以解决。

二、将企业发展目标与教育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培训计划体系

1.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通过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可以确定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从而确定培训的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使得培训符合企业的发展。

2.与员工岗位规范相结合在制定培训计划前,要进行充分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根据岗位职责和规范,调查各个岗位的员工要达到理想的工作业绩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与企业现有人员结构相结合企业现有人员结构和层次分析不仅是企业调整人才结构,培养人才梯队的关键一环,而且也是企业制定人才需求计划的基础,对培训计划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企业教育培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实施

企业应从制度入手,在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同时,规范企业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使教育培训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也是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四、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一体化机制

1.根据岗位规范和培训标准,建立同岗位设置相对应的岗位试题库员工人手一册,各项培训管理机构以此为依据组织各级各类考试,使试题库成为每位员工必备的培训手册。

2.制定考试计划,建立考试档案每年单独制定考试计划,随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一并下达执行。完成各级各类考试后,将考试项目、名单、成绩,以及试卷分别建档,存入个人培训档案,使考试工作步入标准、规范、全过程管理轨道。

3.严格考试、考核,成绩与使用和待遇挂钩坚持先考试后上岗、升岗、转岗,实施升转岗考试资质制度。在各岗位推行升岗考试资质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升岗资质考试,考试合格再经过末尾淘汰,确定取得资格的升岗人员,发给合格证书,规定证书有效期限,以此作为今后升岗、竞争上岗的资质证书,凡未取得证书者,一律不允许升岗或参加岗位竞争。

五、重视管理人员培训,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要求素质较高,需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职业化素质的主要途径。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加强企业竞争力关键所在。对于管理人员培训应注重思维和观念层次的开发,重点培训他们的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艺术和管理艺术。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企业复合型人才。加大管理干部培训力度,特别是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和岗位交流培养的力度,提升干部综合协调、把握大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可以选拔一些文化层次高、政治素质强、具有培养前途的生产管理骨干参加硕士学位和双学历、学位进修。加强岗位实践锻炼,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跨专业交流力度,通过多层面、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本领。加强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对后备干部坚持优进绌退、动态管理,不搞一次选拔定终身,切实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由此看来,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如果能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处,就完全可以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价值得到提升,就能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动力的“鼓风机”、“充电器”。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2

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逐步开发出了一些更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络贸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与早期课程相比,具有了一定的职业和岗位特色,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脱节和重复情况较为严重,课程培养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距离较大,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很难学到实用的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不够,学生后续发展的潜力不足,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一、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确定课程改革的思路。16 号文件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理念,为我们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具体建设途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让企业满意的人才,学校必须要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与社会、行业企业一起建立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电子商务应用涉及的行业、企业面广,不同的应用岗位的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明确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做好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做好专业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来明确职业岗位定位、分析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 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从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电子商务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网络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岗位,以及我院电子商务历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站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站策划、网站运营、网络推广、营销策划、网络贸易、网络客服、电话销售等岗位,通过分析,梳理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三大职业岗位群,即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岗位群、网络营销岗位群、客户服务岗位群,并与企业一起共同分析了各岗位群、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核心能力突出,适应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三大原则 :一要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 ;二既要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注重综合素质养成 ;三既要关注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升迁岗位需求,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依据以上三大原则,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岗、双向”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三大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可将其归结为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服务两大典型工作过程。其中商务网站建设主要涉及的岗位是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站设计开发、网站运营、网站维护管理,网络营销服务主要涉及的岗位是网络客服、网络推广、电话销售、网络贸易、营销策划。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人才需求的层次,商务网站建设方向初始就业岗位为网页设计、网站运营,后续发展岗位为网站策划、网站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络营销服务方向初始就业岗位为网络客服、网络推广、电话销售,后续发展岗位为网络贸易、营销策划。根据以上初始及后续发展岗位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加强初始就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比如网页设计和网络推广岗位的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和《网络营销》课程的课时量加大到 160 学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初始就业技能,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均以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课程名称体现出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注重两个方向的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关系,做到“强基础,精方向”;注重课程内容的融汇贯通,如《电子商务网站推广》课程与《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策划》课程的融通,《营销导向企业网站建设》与《电子商务网站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的融通,使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技术和商务不再相互割离,形成“以技术促商务、商务中融技术”的课程特色,使学生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图 2 所示。在强化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通过设置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发展、人文科技、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课程,形成以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为学生的生存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机统一,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总结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入职;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大学生的早期培养,就要紧紧抓住大学生一入路可塑性强的这一关键时期,紧密结合其所学专业、个性特点和综合素质,把生产一线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快速成长的主阵地和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扎实认真抓好早期培养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实行多岗位锻炼和分阶段目标培养,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1 明确培养路径

大学生早期培养路径分三个阶段实施:

1.1 初期熟练阶段。路局根据用工需求及大学生的学历层次、专业,分别签约到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干部身份)和工人岗位(工人身份)。具体实施如下:

1.1.1 签约到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大学生,实行初期考核制度,考核期为一年。①初期考核是指安排大学生在车务段主要生产、管理岗位进行的初步学习实践。主要目的是尽快熟悉和了解主要技术设施和设备、作业标准和流程,对车务段运输生产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强化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②初期考核期由劳人科牵头、职培中心及相关科室配合,按照学习实践大纲要求,本着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强化培养和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制订大学生学习实践计划。计划包括:学习实践总体安排、学习实践岗位、时间和目的要求。计划经段领导批准后填入《大学生初期考核手册》,下发实施。③初期考核期实践岗位不得少于4个,每个岗位学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吃苦奉献精神。原则上男大学生安排在行车、装卸(机械专业)岗位学习实践,女大学生安排在客运或货运岗位学习实践,具体实施根据专业、工作意向进行调整。表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经车站申请可安排到营销物流岗位、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学习实践,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技术业务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④初期考核期实行日勤学习制度与跟班学习制度相结合,考核期间车站必须有夜班学习安排,考勤由主管职教副站长负责。每个学习实践岗位都要指定一名指导师傅,负责帮助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技术业务,并随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习实践情况。大学生初次上岗学习和转岗学习前必须经车站组织岗前培训并合格,内容一般应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生产和人身安全、路风路纪、职业道德、历次事故概况及教训等。一个岗位学习结束后,大学生须在《大学生初期考核手册》填写学习小结,指导师傅填写考核评语,所在车站、班组填写考核意见,合格后方可转到下一个岗位。

1.1.2 签约到工人岗位的大学生实行学徒(熟练)期制度。学徒(熟练)期按照《新职、转岗、晋升人员培训管理办法》(太铁职教〔2014〕212号)和《介休车务段新职、转岗、晋升人员培训管理办法》介车段〔2014〕133号文件执行。

签约到工人岗位的大学生应按照《太原铁路局劳动用工管理暂行办法》(太铁劳卫〔2012〕379号)和《太原铁路局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太铁职教〔2013〕88号)以及《介休车务段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介车段〔2014〕132号,实行岗位资格准入管理,须按规定进行岗位资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徒(熟练)期满并达到拟任岗位标准后,办理转正定职手续。

1.2 生产实践阶段。在运输生产一线的实践,目的是使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大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主要岗位、工种的实作技能,达到本岗位规定的任职条件和工作标准,并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实现单独顶岗的目标。大学生产实践阶段,均须进行“师带徒”现场培训学习,签订“师徒合同”,培训完毕经考试鉴定合格后,持证上岗。具体实施如下:

①签约到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大学生,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即在运输生产一线选择3至4个主要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时间为2至3年,每个岗位锻炼时间不少于6个月。挂职锻炼期间,应至少取得一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条件成熟的可安排到班组长岗位锻炼。挂职锻炼从事生产岗位工作期间,保留干部身份,享受干部待遇;保留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计件工资考核分配标准按挂职岗位计件系数执行。挂职锻炼岗位按照“由低到高”的原则安排,具体包括:

行车――信号员、连接员、调车长、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值班站长、车站调度员

客运――客运员、售票员、客运值班员

货运――货运员、货检员、营销(物流)员、货运值班员

装卸――门吊司机、叉车司机、装载机司机、装卸值班员

②签约到工人岗位的大学生提职、改职转岗按照《太原铁路局运输生产岗位标准》(太铁劳卫〔2010〕159号)执行。

1.3 轮岗培养阶段。由车务段统筹规划、调整安排,通过综合评估、考核评价等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进行轮岗培养。其中:签约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大学生可以在一般管理岗位、科室业务主管、车站中层管理岗位进行培养;签约到工人岗位的大学生可以在各主要工种岗位进行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到车站值班员等班组长岗位,进而发展到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通过轮岗培养,不断积累管理经验、提升专业素养、夯实专业基础,促进大学生逐步成长。

2 规划职业生涯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大学生早期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大学生早日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向大学生介绍、分析车务段工作环境、人才现状、发展前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并针对每一位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共同研究、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和对铁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铁路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理想,达到“个企双赢”的目的。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按照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

2.1 技能型人才。对签约到技能岗位的优秀大学生,要引导、鼓励多学业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参与“技师小组”活动,使其在解决技术难题和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安全生产、运输经营一线的标杆作用,自觉“钻业务、精业务”,逐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进而发展成为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

2.2 技术型人才。对适合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型大学生,要重点安排在技术性较强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打牢专业基础;对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大学生要纳入车务段、路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2.3 管理型人才。对具有管理潜能的管理型大学生,要从基层管理岗位做起,要经过班组长、一般管理人员、中层副职、正职等岗位锻炼,积累管理经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大学生要纳入车务段、路局管理人才或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作者简介: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4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及我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促进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及我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促进技术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为顺利完成“十一五”的各项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六个体系”:即职业分类体系、岗位标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职业规范体系、考核评估体系、职业资格评审认证体系;建立完善“六个机制”:人员准入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干部监督机制,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技术精湛、服务优质、作风优良的、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的干部队伍,开创人口计生工作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六个体系”

(一)职业分类体系。一是把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化分类。根据上级要求和我镇实际,把人口计生干部划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工勤类等三个类别。二是设置工作岗位。在分类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范化原则,下设七个工作岗位。

管理类下设三个工作岗位。即综合管理岗(主要包括从事管理、人事、后勤、财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人口信息岗(主要包括从事人口统计、人口信息、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宣传教育岗(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的工作人员)。

技术服务类下设三个工作岗位。即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岗(主要包括从事计划生育医、药、护、技的工作人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岗(主要包括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生殖健康咨询岗(主要包括从事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服务及相关产品的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

工勤类下设一个工勤服务岗(主要包括司机、文件收发的工作人员)。

(二)岗位标准体系。一是严格按要求按标准选配工作人员。镇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有任职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二是制定岗位职责。按照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三是制定岗位规范。按照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具有行业特色的各岗位人员工作规范。四是把职业化的内容形成文字材料,汇编成书。制作职业化体系构架和分类设岗示意图两块版面,挂在墙上。把每个岗位的职责、道德规范制成桌牌,放在桌上,为每个人制作一个胸卡,挂在身上,形成职业化建设氛围。

(三)职业化教育体系。制定干部培训制度,一是定期对镇计生办全体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定期对村级计生管理员进行培训;三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四)行为规范体系。一是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组织镇村人口计生干部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道德规范》,努力塑造人口计生干部高尚品格;二是建立职业礼仪规范。制定人口计生行业特点的职业礼仪规范;三是制定岗位工作纪律。

(五)考核评估体系。一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和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平时、半年和年终评估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三是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选拔任用干部和辞退不合格人员的重要依据,激励广大人口计生干部争先创优,岗位建功。

(六)职业资格评审认证体系。依据《河南省计划生育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出台相应的计划生育专业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办法,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上岗制度。

四、实施“六个机制”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实施干部选拔任用的“六个机制”:

(一)人员准入机制。一是严格按照各岗位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标准,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空岗人员。二是按照机械导入、就近套入、同等优先的原则,使现有工作人员对号上岗。“机械导入”,即每个工作人员依据自身情况,对照准入条件,采取本人申请、干部评议、集体研究的办法确定工作岗位。“就近套入、同等优先”,即现正从事的条件相近的人员直接定岗,有两个以上符合条件的人员,现正从事该岗的优先定岗,并签订聘用合同。对暂时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人员给予一段时间作为提高期,明确学习培训和上岗资格等要求,限期达到岗位标准。三是按照人员编制和干部本人资质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一人多岗,也可一岗多人。

(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推荐镇、村人口计生系统的优秀干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三是全面推行聘用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聘上岗的原则聘用各岗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四是建立完善村级管理员规范化管理制度。

(三)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力度,逐步形成奖优罚劣、按劳取酬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继续开展“双十佳”评选活动,被评为“双十佳”的村计生管理员、组计生宣传员分别给予适当奖励。三是大力开展创优活动,营造敬业奉献、依法行政、为育龄群众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激发人口计生干部忠于职守、奋发进取、工作创新、勇创一流。

(四)人才培训机制。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以提高人口计生干部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加强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二是制定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组织培养、个人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人口计生干部的职业能力;三是制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有效措施,加强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五)人员退出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员退休、退职、辞职、辞退制度,促进人员的正常流动和更新。对考核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调整,对工作不尽职尽责、不能胜任所从事工作的人员,要依法予以辞退;二是实行镇人口计生办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期制,明确任期内工作目标,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并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三是妥善安置解聘、落聘人员,做到出口畅通,能下能出,始终保持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威宁县;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24-03

威宁县地处贵州省乌蒙山脉腹地,是贵州面积最大、最边远的县,总人口140万,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彝、回、苗、布依等)3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5%。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该县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教育发展也远低于贵州的平均水平,教育欠账严重,“特岗计划”实施之前很多年的教师补充都不能满足该县对师资的迫切需求。“特岗计划”的实施,有力缓解了威宁县教师总量不足,特别是山区学校教师长期短缺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被誉为“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威宁县“特岗计划”实施的经验

2006年,威宁县作为贵州省首批纳入“特岗计划”的6个县之一,当年招聘特岗教师1 000名。之后,省、地、县三级政府加大了招聘特岗教师的力度,截至2010年,共招聘6 589名特岗教师,占贵州全省特岗教师总数的1/5以上,招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是全省特岗教师最多的县,在全国名列前茅。

特岗教师中本科生1 824名,占总数的27%。招聘女性特岗教师2 689名,占特岗教师总数的40%。总体上看,威宁县的特岗教师中,专科毕业生多于本科生,男性多于女性。为更好地对特岗教师进行管理,2008年威宁县出台了《威宁县特岗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对特岗教师管理考核、职责与义务、待遇及政策保障、奖励与处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定。

(一)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特岗计划”

从2008年开始,贵州省参照中央“特岗计划”模式,由省、地、县分别提供资金,创造性地实施地方“特岗计划”,即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特岗计划”实施制度,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其他省只有两级或者三级特岗)。

中央“特岗计划”以补充农村初中教师为主,采取“教师流动、腾出岗位、优化结构”的方式,将学历不合格的初中教师逐年调整到小学岗位,腾出初中岗位招聘中央特岗教师。省、市“特岗计划”主要招聘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县级“特岗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把代课教师纳入县级“特岗计划”之中,既以人为本,也尊重历史,被视为最有人性化的亮点之一,具有诸多意义和价值。

(二)在政策上对特岗教师的工资及待遇进行保障

威宁县特岗教师自聘用后,享受在职公办教师同等工资和待遇,工龄和教龄自签订特设岗位教师聘任合同之日起计算。同时,特岗教师签岗聘用后,医疗、生育、住房公积金等各种福利保险都和在职公办教师保持一致。此外,威宁县对特岗教师3年后的接转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教师无需为3年后的正式编制“走后门”或实行“潜规则”,从根本上保证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在岗位晋升方面为特岗教师提供发展空间

为留住特岗教师,在岗位晋升方面,威宁县将特岗教师和其他教师等同对待。2011年全县公选了200名副校长和400名校长助理(满1年工作经验即可参加公选),其岗教师300多名。服务期满转编的特岗教师担任副校长,未满3年尚未转编的担任校长助理,这种做法使得特岗教师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威宁县为留住特岗教师做了诸多努力,使得特岗教师流失人数较少,留任率高。

二、威宁县“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政策实施以来,威宁县教育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农村尤其是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得到大量、迅速的补充,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成效如下。

(一)教师来源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化

威宁县原有公招教师模式主要面对威宁本县生源,一般都要求有威宁户口,“特岗计划”打破了这一封闭的教师招考模式。部级特岗和省级特岗面向全国招聘教师,现在威宁县的特岗教师有了来自外省籍的毕业生,如湖南、湖北,甚至黑龙江省的毕业生,也有很多是本省外县籍的毕业生,外省外县籍的占全部特岗教师的近3/4。对此,县教育局有关领导非常赞同:“以前是封闭式的招考,户籍都是威宁。特岗教师招聘解决了这个问题,各种文化交融对于师生很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农村学校的人才来源问题,保证了农村学校对于教师量上的需要。”

(二)改善师资学历、学科、年龄以及性别结构的不合理

“特岗计划”的实施改善了威宁县农村学校师资长期存在的学科、学历、年龄、性别结构的不合理问题。

1.学历结构

威宁县原有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很低,有的尽管有大中专文凭,多是通过函授、自考取得的。“特岗计划”实施5年来,共补充本、专科毕业生6 589名,使得教师学历水平迅速提升,优化了教师的学历结构,满足了义务教育基本需要,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2.学科结构

长期以来,威宁县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英语及音、体、美专业教师,这些课程要么由其他教师兼任,要么干脆不开设。“特岗计划”的实施,使得县以下的中小学有了专业的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3.年龄结构

威宁县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非常严重,部分公办教师年龄偏大,职业倦怠感严重。还有些因为身体等原因在编不在岗,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却占着编制,加之财政困难,每年新招聘的教师非常有限,不少小学和教学点只能临时聘用代课教师。“特岗计划”实施5年来,全县特岗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48%,缓解了教师老龄化问题。

4.性别结构

威宁县因为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有些地方甚至用水都非常困难,原有教师队伍中,长期男多女少,性别失衡。“特岗计划”实施后,女教师逐渐增多。2006年威宁县共有8 618名教师,其中女性2 858名,占33%,到2010年,在14 457名教师中,女性有5 783名,达41%。可见,特岗教师的到来,使威宁县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性别比例逐渐趋于均衡。

(三)保障“两基”达标,提高教育质量

在“两基”国检中,生师比达标是一项硬指标,不达标就一票否决。“特岗计划”的实施,为威宁县农村中小学补充了大量合格的教师,对威宁县乃至全省“两基”达标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教育质量方面,特岗教师年轻,工作有激情,文化素质高,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使全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006年以来,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增加2%,辍学率降低2.1%,初中阶段入学率增加38%,辍学率降低5.1%,达到了“学生喜欢、家长高兴、学校满意、教育局也满意”的多赢效果。正如该县一位领导所说:“没有‘特岗计划’这个政策,威宁教育就是要垮掉的教育。今天的‘特岗计划’对我们的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停止执行,威宁就没法谈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要让威宁的孩子上好学,实现均衡发展,就要加强完善‘特岗计划’,千万不能削弱,其教育意义和价值怎样估计也不过分。”

此外,“特岗计划”还解决了一些当地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2005年国家在威宁县投入了9 000多万人民币的远程教育设备,电脑大量进入农村课堂。但多数农村教师不会使用电脑,电脑只能闲置。特岗教师因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把这些设备利用起来,因而引领了所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四)缓解县级财政负担

威宁县招聘的6 589名特岗教师中,1/2是中央特岗教师,3年任期内由中央财政负担大部分工资。另外一半特岗教师中的2/3是省、地级特岗教师,工资主要由省和地区财政负担。其余不足1/6的县级特岗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也就是说,威宁县每招1名特岗教师,国家、省、地就同时帮助补充5名特岗教师,并提供这5名教师3年的工资,缓解了县级财政的负担。

贵州省一直坚持“省级统筹,规范招聘,竞争择优,体现需求,服务基层”的理念。贵州省教育厅师范处有关负责人说:“这几年地方计划能够推进,跟省政府的统筹关系很大。有一年是分管教育的副省长来组织启动会,有的县财政困难,必须由省政府财政来兜底。不把‘省财政承诺兜底’这句话写进去,肯定没法推进。这样,县‘特岗计划’才能大胆补充。”

三、威宁县实施“特岗计划”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特岗教师转编后县级财政压力巨大,建议延长转移支付期限

威宁是国贫县,县级财政十分薄弱。以2011年1月到5月为例,财政预算收入为42 890万人民币,而预算支出达99 299万人民币,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3年接转后全县教师年工资近2亿人民币,而县级财政年收入仅5~6亿人民币,(2010年全县GDP为5.018亿人民币)。3年特岗教师聘用期满没有中央经费补助,县级财政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教师(原特岗教师)工资可能会出现无钱可发的局面。县级财政也无法保障后续招聘的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后续资金来源是个严重的问题。

鉴于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延长转移支付期限。3年转编后实行三级财政分担资金投入,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各占适度投入比例并固定化,长期投入。投入比例按省和县的财政状况而定,以威宁县为例,中央、省、县三级投入比例可以为4:3:3。

(二)解决特岗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使之安居乐业

威宁县特岗教师绝大部分在山区学校任教,学校基本没有教师住房。特岗教师多是农家子弟,父母难以在经济上资助他们购房,住房成为许多教师的后顾之忧,也是影响特岗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特岗教师多数处于适婚年龄,随着成家人数的增多,住房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安居才能乐业,特岗教师只有安定下来才能安心工作。建议各级政府予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为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修建周转房、廉租房,在城镇建盖教师保障住房,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以稳定现有农村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并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

(三)学前和高中阶段尚未纳入,建议延伸“特岗计划”覆盖学段

威宁县计划在每个乡镇都办公立幼儿园,但专业幼教老师特别缺乏。该县高中教育也比较薄弱,每10个初中生只有3个能升入高中,高中教育要发展,也需增加教师。目前,特岗教师招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得到各方的高度认同,如果能将“特岗计划”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两头”,这对威宁整体教育的发展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尚未形成系统和规范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建议加强培训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及我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促进技术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为顺利完成“十一五”的各项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六个体系”:即职业分类体系、岗位标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职业规范体系、考核评估体系、职业资格评审认证体系;建立完善“六个机制”:人员准入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干部监督机制,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技术精湛、服务优质、作风优良的、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的干部队伍,开创人口计生工作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六个体系”

(一)职业分类体系。一是把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化分类。根据上级要求和我镇实际,把人口计生干部划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工勤类等三个类别。二是设置工作岗位。在分类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范化原则,下设七个工作岗位。

管理类下设三个工作岗位。即综合管理岗(主要包括从事管理、人事、后勤、财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人口信息岗(主要包括从事人口统计、人口信息、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宣传教育岗(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的工作人员)。

技术服务类下设三个工作岗位。即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岗(主要包括从事计划生育医、药、护、技的工作人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岗(主要包括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生殖健康咨询岗(主要包括从事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服务及相关产品的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

工勤类下设一个工勤服务岗(主要包括司机、文件收发的工作人员)。

(二)岗位标准体系。一是严格按要求按标准选配工作人员。镇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有任职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二是制定岗位职责。按照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三是制定岗位规范。按照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具有行业特色的各岗位人员工作规范。四是把职业化的内容形成文字材料,汇编成书。制作职业化体系构架和分类设岗示意图两块版面,挂在墙上。把每个岗位的职责、道德规范制成桌牌,放在桌上,为每个人制作一个胸卡,挂在身上,形成职业化建设氛围。

(三)职业化教育体系。制定干部培训制度,一是定期对镇计生办全体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定期对村级计生管理员进行培训;三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四)行为规范体系。一是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组织镇村人口计生干部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道德规范》,努力塑造人口计生干部高尚品格;二是建立职业礼仪规范。制定人口计生行业特点的职业礼仪规范;三是制定岗位工作纪律。

(五)考核评估体系。一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和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平时、半年和年终评估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三是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选拔任用干部和辞退不合格人员的重要依据,激励广大人口计生干部争先创优,岗位建功。

(六)职业资格评审认证体系。依据《河南省计划生育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出台相应的计划生育专业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办法,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上岗制度。

四、实施“六个机制”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实施干部选拔任用的“六个机制”:

(一)人员准入机制。一是严格按照各岗位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标准,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空岗人员。二是按照机械导入、就近套入、同等优先的原则,使现有工作人员对号上岗。“机械导入”,即每个工作人员依据自身情况,对照准入条件,采取本人申请、干部评议、集体研究的办法确定工作岗位。“就近套入、同等优先”,即现正从事的条件相近的人员直接定岗,有两个以上符合条件的人员,现正从事该岗的优先定岗,并签订聘用合同。对暂时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人员给予一段时间作为提高期,明确学习培训和上岗资格等要求,限期达到岗位标准。三是按照人员编制和干部本人资质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一人多岗,也可一岗多人。

(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推荐镇、村人口计生系统的优秀干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三是全面推行聘用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聘上岗的原则聘用各岗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四是建立完善村级管理员规范化管理制度。

(三)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力度,逐步形成奖优罚劣、按劳取酬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继续开展“双十佳”评选活动,被评为“双十佳”的村计生管理员、组计生宣传员分别给予适当奖励。三是大力开展创优活动,营造敬业奉献、依法行政、为育龄群众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激发人口计生干部忠于职守、奋发进取、工作创新、勇创一流。

(四)人才培训机制。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以提高人口计生干部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加强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二是制定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组织培养、个人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人口计生干部的职业能力;三是制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有效措施,加强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五)人员退出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员退休、退职、辞职、辞退制度,促进人员的正常流动和更新。对考核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调整,对工作不尽职尽责、不能胜任所从事工作的人员,要依法予以辞退;二是实行镇人口计生办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期制,明确任期内工作目标,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并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三是妥善安置解聘、落聘人员,做到出口畅通,能下能出,始终保持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职业、通道、建设、实施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一、开展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人才强企战略就是要紧抓人才培养、锻炼、使用等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建设与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可以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进而推进企业战略的落实。

(一)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大多数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员工职业发展依然单一。目前,企业虽然初步形成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生产技能三类职业发展方向,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加上员工的观念尚未有效转变,无论从个人价值实现、待遇提高、发展空问等方面来看,技术、技能通道都无法和管理通道相比,职位晋升仍是职工认可的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

2. 通道的划分过于粗放。只是通过简单的职类划分,形成了三类大的通道,没有真正运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在职类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职种的细化研究和划分,通道设计缺乏可操作性。

3. 管理、技术、技能通道之间变更随意。在人才使用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思路和方式,当选的技术、技能专家不管是否具备管理能力,往往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导致这些专家人才的专业发展停滞或退化,造成人才的使用浪费。

(二)企业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与实施的意义

1. 实现人才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过渡,保证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企业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择特质、潜力、价值观与企业的文化、战略及制度一致的人,这是选择人才的过程,也是输血的过程。一个企业要形成长远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核心人员团队,应注重造血功能。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人力资源开发的鼓励政策以及与职业发展机会相关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培养,保证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避免出现职位空缺而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

2. 多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有助于留住企业优秀人才。对优秀人才来讲,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事业发展,如果自己的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发展得到应有保证,他们就不会轻易跳槽。如果将公司中所有的岗位分成不同的岗位族、岗位类,建立起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让员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自由发展,各行其道,为优秀人才晋升和发展提供希望和帮助,鼓励人才更加努力工作。这就加强了对核心人才的激励,避免了人才浪费。

3.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通过明确各职业通道不同层级岗位对能力、经历、知识、成果等方面的任职资格标准,可以为评价和配置员工、绩效考核,组织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通过笔试、面试、实操等环节认证,结果用于晋升、提拔、薪酬调整,提供价值分配方式;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牵引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整体提升。

二、企业职业发展通道工作的建设

(一)规划适合企业人才战略的职业发展通道。

1. 职业发展通道设置。职业发展通道是通过总结出各类人员能力成长的内在规律,开辟各类人员的发展方向和一个人在企业的职业发展轨迹。企业拟建设纵横两个方向发展通道。

(1)纵向发展通道岗位分析。基于企业战略与经营理念,通过岗位分析与岗位梳理,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将企业所有职位划分为相应的岗位族与岗位类,进而按照同一岗位类中从业人员胜任能力的差异性划分不同的等级,从而建立起各职类的纵向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岗位分析,明确两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企业组织架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企业各部门的纵向与横向关系,以及所有岗位的基本信息。二是以部门为单位,明确每个部门的每一个职岗位的基本信息,上下级关系,主要职责和任职条件。通过进行岗位族、岗位类划分,将组织中一系列职责、管理范围、工作性质相似,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行为标准也相似的职位进行分类归并而形成的职位集合。

岗位族、岗位类别划分示例表

岗位族是岗位最大的集合,可细分成岗位类,应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岗位的重要程度。如果某类岗位是实现企业阶段战略目标的关键类别岗位,就应单设一个通道,否则可以与其他类似的岗位类别放在一起管理。这样可以增强职业发展通道的针对性,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岗位数量的多少。各类岗位数量是否足以设置一个通道。如果某些岗位具有独特的工作特点且较为重要,但由于岗位数量非常少则不宜单设一个通道。三是各通道间的岗位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通道间应尽量避免岗位重合,如果某岗位能够归入不同地岗位,在通道设计的时就要考虑是否放在一个通道,或者对这些岗位的归属给出明确的界定。

(2)横向发展通道岗位分析。立足于模型把横向职业发展通道通过技术岗位的一专多能、管理岗位的岗位轮换来实现。一是技术岗位的一专多能。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能力精干与交叉,如生产型、维修型员工既要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技能,又要了解与领会本岗位上下游的能力要求,甚至要学习与掌握本岗位边缘性的、相关性的技能,丰富自身的技术知识,增强自己的岗位选择、岗位适应能力。这也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降低现代企业的人力成本。二是管理岗位的岗位轮换。这主要是指将员工从一个岗位( 职业) 调整到另外一个岗位( 职业)。从企业看,这可以使员工成为多面手、从不同角度加强对企业的理解,使企业由于员工快速成熟起来;从员工看,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经历、经验,培养、拓宽员工的业务能力,为员工走向更高的管理岗位创造条件。

2. 职业发展通道的层次结构分析。根据同一岗位类人员所承担职责大小、所需知识的深度、广度、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素质行为的高低等,可以将在各个岗位类内切分出不同的职级,并对每个职级都赋予不同的角色定义,强调同一岗位类中从业人员胜任能力的差异性。职级的划分意味着员工能力的质变,对应着不同的资格标准。每个职级内又划分成不同的职等,职等的划分意味着员工能力的量变。职业发展通道进行阶段性的等级划分,让员工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有利于员工了解自己的能力现状,制订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通过员工所在的层级,有效区分关键岗位和骨干员工,为日常的员工管理和制定与员工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时提供依据。

3. 通道内各等级的职数(比例)控制。职数( 比例)的提出与通道内岗位的特点和对岗位的定位有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操作岗位职数设置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各职级岗位的合理结构比例和具体职数,实行职数控制,方法是依据岗位结构做好数量控制和比例控制。

4. 通道中的等级任职资格标准设置。任职资格标准是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所有的层级划分、职数(比例)控制等都不是凭空想象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对哪些员工能够进哪些通道哪个层级有一个大致的预期,进而分析每个通道每个层级上员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知识技能、业绩、能力水平等方面,并进行提炼归纳,形成企业的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标准由基本条件、业务能力、基本素质构成。其中,基本条件从学历、专业、经验、相关证书、绩效等方面进行设计。业务能力标准又称为行为标准,是员工业务能力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主要由业务能力项、行为标准及达标要求构成。基本素质是指驱动任职者出色达成高绩效的动机、个性和兴趣等个人特征要求,是影响和决定员工长期业绩表现的更为重要的元素。

(二)设计出与职业发展通道配套的管理体系

1. 建立相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将能力标准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从而确定是否匹配其在职业发展通道系统中现有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评价员工未来的工作发展潜力,促使员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业绩在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上继续前进。同时,绩效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员工职业阶梯等级的升降,员工唯有创造高绩效,才可能获得职业阶梯的提升。

2. 完善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改变过去仅由岗位、工龄等决定薪酬的状况,将员工职业能力作为薪酬分配的要素之一,将职业能力等级与薪酬级别相对应,拉开不同能力等级员工的薪酬差距,激励员工不断提升知识及技能水平,以获得职业能力等级的晋升,实现职业生涯发展。

3. 建立相匹配的培训管理体系。任职资格标准为培训管理机制的运作提供了依据,使企业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开发未来所需的核心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帮助员工了解自身能力的优弱项,进而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开发方法,弥补能力差距,实现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

4. 建立职业发展档案体系。上述三项体系建成之后,建立基于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生涯管理电子档案,记录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历,为员工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职业发展通道工作的实施保障

(一)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

职业发展通道体系的变革涉及到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培训等各方面,涉及到企业所有员工也关系到改革设计活动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政策推动、实施追踪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各项工作都将举步维艰。所以,必须使企业高层领导从观念上认识到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重要性,坚持以员工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支持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体系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变革大氛围,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措施,配备相关人员,保证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真正有效地实施。

(二)建立组织和人员的保障机制

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改革必定会带来一定甚至较大的管理工作量,这就必须要求企业在组织上、人员上给予相关的保证。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改革设计,必须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其中,领导组成人员负责具体规划和审核员工职业发展等事宜,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各项具体性工作。

(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问题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面,需要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要将体系建设、发展路径、任职资格标准宣传贯彻到基层,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相结合,取得切实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八一,职业晋升如何落地,人民邮电出版,2008.(02)

人才到岗后工作计划篇8

现阶段我国还缺少对整体编辑队伍的分析,由于编辑队伍的各种详细信息属于内部不便公开的信息,也是比较难以获取的信息。对于大样本的、严谨的编辑队伍分析和特点描述存在一定的困难。

笔者对13家医药卫生领域的刊物进行了解和统计,在数据统计中,四封未统计在版面数量之内。同一个期刊社内编辑身兼数职,职务统计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虽然统计的样本量不足以描绘出宏观的行业现状和特点,但也能反映出编辑队伍的一些特点。

13家单位里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编辑、美术编辑这些具有编辑能力的共有104人。每个期刊社平均有8名具备编辑能力的人。其中有6个单位,编辑总数在8人以下,占到被调查期刊的46%。如果默认对编辑的工作量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每个编辑平均每期的工作量在26个版面,其中《中国卫生监督》每个编辑平均每期的工作量在53个版面,《中国医院管理》每个编辑平均每期的工作量在8.4个版面。

(二)管理结构不均衡

在这13家中,(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等管理层占编辑总数的47%,其中《中国医疗美容》的管理层编辑占100%,除了两个主编外,没有其他编辑。《中国护理管理》编辑管理层占90%,《中国卫生资源》编辑管理层占71%。其中有6个期刊,编辑管理层比例高过平均数值。

(三)专业等其他结构不合理

很多编辑缺少出版学科背景,有的期刊编辑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有的期刊医学专业出身的占80%,具有新闻或语言类出身的只有10%。

(四)编辑队伍“ 两极” 分化严重

张笃玲、曾燕、房毅等在《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状况分析》,许花桃、刘淑华在《广东省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现状及分析》文中都提到现阶段我国还缺少对整体编辑队伍的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出现“断层”现象,即“老龄化” 和“年轻化”。沈莹、骆淑莉两位作者在《编辑学报》刊发题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一文中提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编龄短、经验少,而老编辑对网络的使用不是很熟练,不适应稿件处理网络化的需求,同时又面临着退休的问题。

(一)预测组织结构

期刊社经常随着市场万变的需求、新政策的出台、新刊物的问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对期刊的整体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期刊社的组织构架一定是适应未来的战略决策。人才队伍建设和配置是期刊社组织构架中重要的支撑。因此,预测未来的期刊社组织构架是首要任务。

理清期刊社现有的人才队伍现状,对制定合理的人才规划战略是必需的。编辑人才虽然属于专业技术人才,但它也符合一般人才的基本情况,因此,对于编辑人才规划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专家分析的角度。

1.知识结构

详细了解现有编辑的文化层次,是制定人才规划方案的基本参考要素。在进行分析时,将文化教育水平按照博士、硕士、学士、双学位等进行分类。同时可以按照全日制、同等学力、走读、自考进行统计。也需要关注进入期刊社期间教育水平是否有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编辑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能力。

2.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和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水平和盲点,对期刊社里的编辑进行专业结构的了解和分析是必要的。可以先将编辑粗分为两类:新闻、中文等语言文学类专业,另一类为科技类的专业。社科类期刊社,对新闻采写的要求多,这类别的人才应该在社里所占比重较大。在强调专业知识的科技类期刊社拥有相应科技专业背景的编辑更受欢迎。对于现代的期刊社,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编辑,既有语言类专业背景同时还具有相应的科技专业的背景。在了解客观的专业结构之后,还需要了解编辑主观上对自己专业结构的认识:知识结构是否胜任现在的岗位,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满意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制定规划有相当的启发。

3.性别结构

男女工作时体现出来不同的特点,性别分析看似简单,却能让你看到以前忽视的问题。在分析时,需要了解性别构成比例现状,在中层管理干部中是否存在女性管理者以及比例。当遇到编辑表现出不同性别的特质或者混合性别特质的时候需要仔细地进行分类。

4.年龄结构

年龄和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年轻的编辑服从安排、积极、愿意尝试、有激情。年龄大的编辑有经验、小心谨慎、擅长提出成熟的建议。一般认为,年龄和组织目标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组织处于拓展阶段,年轻的团队更能胜任紧张艰苦奋斗的任务。因此,制定人才规划时,先要分析期刊的发展目标,明确为了实现期刊发展必须设置的岗位的特点,根据岗位特点确定岗位年龄结构。

5.职务和管理权限结构

从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管理类编辑所占的比重,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每个期刊社必须设置一名主编岗位,但对其余的管理岗位数量等方面没有做明确要求。结构是否合理更大程度上是根据期刊社发展需求来判断的。同时,明确管理类编辑是否符合期刊社发展目标的要求,差距通过什么方法能够充填。如果结构和要求都符合,则需要考虑的是上下级关系是否流畅,每个管理类编辑之间权限是否存在交叉,如果存在交叉,交叉性的工作分工是否合理。

系统分析后,再考虑期刊社整体目标。制定出编辑人才规划,包括理想状态的编辑人才队伍构架、与现实构架的差距、供求计划和培训计划等解决方案。建设各种规划不是为了摆设,而是通过规划之后切实能发现并解决一部分现实问题,使得组织的机构和管理更加合理化,更加适合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内容中,解决计划是实在和重要的,本文着重谈谈制定规划后的两个重要的解决计划。

(一)制定供求计划

在对编辑岗位数量和职责、管理层岗位数量及岗位职责进行规划之后,对比现有实际情况,制定出供求计划,包含增加或减少编辑数量和岗位以及具体方法,比如普通编辑聘用毕业生还是返聘人员,管理层编辑是内部提升还是外聘,如果减少编辑人员,减少的编辑辞退还是调换岗位等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因为内部调换岗位而导致的人员结构的变化。

(二)制订培训计划

编辑培训计划是为了实现对内遴选、加强编辑专业知识及工作技能培训。为了节约成本还能保证人员贮备,可以开展第二专长培训,例如摄影、设计等培训,以利于期刊社弹性运用人力。对起点低和跨行业的编辑,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上的在职培训,以适应期刊社整体进步要求,以增进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承担着管理职能的编辑,要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力、管理技术、分析方法、逻辑观念及决策判断能力方面的培训。

上一篇:住建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组织部人才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