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28 00:50:04

人才培养意见

人才培养意见篇1

一、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以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决定着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三队伍一起抓”,把实施人才战略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成为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516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45人;享受政府特贴人员及市级专家13人;市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6人;区拔尖人才70人;区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30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严重老化。在13位享受政府特贴和市级专家中,目前在岗的只有4人,而且有2人已经接近退休年龄,45岁左右的只有2人;6名市级优青中已有5人年龄在40岁以上。

2、后备人才不足。目前我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不少,但专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拔尖人才少,特别是能达到市级专家水平的更是严重不足,而且创新能力和独立主持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弱。

3、培养经费不足。我区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由于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组转制,管理方重效益轻科技的影响,使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进修的经费不断减少,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修,参加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的机会较少,技术更新的速度较慢。

4、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由于受到外资、私有企业高工薪、高待遇的影响,高层次人才很难引进到党政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中,即使引进了,也很难留得住。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培养14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具有市级专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具有市、区级水平的技术骨干11名。

二、组织领导与管理实施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加强管理,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负责人。

组长:朱光彤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副组长)

副组长:王玉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知识分子领导小组成员)

何朝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知识分子领导小组成员)

下设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孟令然区委组织部干训科科长

成员: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有关人员

领导小组每年将定期召开一次协调会议,检查培养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具体高层人才培养的落实工作由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

三、重点工作及实施步骤

(一)确定人选

为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将培养对象确定为在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林果业、建筑业、教育行业、信息技术业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认真负责,年富力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科研成果,有潜在培养价值的技术骨干。

经过基层单位推荐,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的严格考察、筛选,确定了14名培养对象(名单附后)。

(二)培养目标和方向

根据培养对象目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计划从**年-2005年,用三年时间,将其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培养:

第一层次:具有市级水平的专家3人,重点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独立主持科研能力。

第二层次:区级学科(行业)带头人11人。通过学习培训使其专业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成为专业技术骨干。

(三)培养方式和渠道

1、具有市级水平的专家。

第一年:主要是到相关大学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创新思想等,同时进行外语的强化训练。

第二年:根据个人的专业,计划到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培训或做学者访问,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拓宽眼界,提高科研水平。

第三年:通过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开发的能力。

2、区级学科(行业)带头人:

根据个人的专业特点,主要通过进修、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培养。

(四)个人培养计划(附后)

(五)考核办法

为保证培养工程取得实效,我们将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个人档案,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及考核办法,届时区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将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保证受资助人员按时、按计划接受培养。不按计划参加培养或达不到培养效果的,将取消其获得资助的资格。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每年培养计划完成后,培养对象要以书面形式汇报学习效果,并撰写相关的理论文章或学术论文。

2、每名培养对象在三年中,要在省部级(或区县局级)专业刊物上发表2-3篇科研论文;或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或区县局级)奖项;或有1-2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或区县局级)立项。

3、部分培养对象被评为市级专家、市级优青或享受政府特贴。

四、培养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此次人才培养工程共需资金36万元,其中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资助10万元,区委资助15万元,各单位资助11万元(详细情况见附表)。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在学习进修、技术交流、考察实验、课题研究、产品开发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提高和深造,鼓励他们瞄准学科或专业发展前沿,不断创新,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从而加快我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确保培养经费准确无误地发放,区高层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将结合个人申报学习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培养经费预算,并设立“**区高层次人才专项培养经费”帐户,经费由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五、工作要求

鉴于此项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涉及诸多方面,为加强对培养的有效管理,充分高效地使用好资金,确保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各单位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实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单位要提高认识,按照“三支队伍一起抓”的精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2、落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要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已取得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有潜能的人才,通过具体的培养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识才的方法和途径。

3、各单位还要协调受资助人才的工作,切实保障其有时间参加学习培训,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考核工作,关注受资助人才的学习动态,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落实“**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打好基础。

人才培养意见篇2

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科教兴聊、人才强市战略,经研究,决定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市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四市”方针,以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先进位,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基础教育、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化学化工、食品医药、能源电力、旅游管理、物流与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是地处我市的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38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植根,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我市的工作力度,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大学围绕我市应用型人才需求,制订了《大学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学服务“工程”,先后成立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车辆工程、化学化工等2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与我市联合成立了省教师教育基地、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研究院、东阿阿胶研究院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药学院,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科研创新。

通过我市的大力支持,把大学建成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主动做好支持大学名校建设工作。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意见》、《关于支持驻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后,我市将围绕大学名校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省拨专项经费配套工作。为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支持大学的配套经费不低于省教育厅、财政厅给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项建设资金额度,其中拨付财政资金不低于省拨经费的50%,其余资金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给予大学专项任务支持的方式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大学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发展、工业园区研究基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二是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投入3亿元,与大学共同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三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亿元,将位于大学规划中心地带的两企业搬迁,并建设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支持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将大学西校区周边土地招拍挂收益1900万元,专项用于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

五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合作力度。将大学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相关人才引进计划的范围,共同加大海外博士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共建创新团队,并根据情况享受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待遇。

六是实施绿色食品进校园工程。加强校农联合,在东昌府区建立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严把食品质量关,降低成本,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顺利实施

为切实保障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顺利实施,我市成立由市政府、大学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国资委、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大学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大学。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研究解决各重点支持领域的重大问题及经费保障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过程中的专项问题。

人才培养意见篇3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活动、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决定着家庭收入的增减。随着流域治理的深入开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水节地保护生态的现实,迫切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技术和素质来促进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素质转型成为了核心。为此,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培训、提高素质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全面规划,总体部署。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体制问题,针对农民的培训资源渠道分散,部门分割,多头实施,整体推进效果不佳。为使农民培训形成合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一定要走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办法,建立农民培训新体系的路子,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并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在高层次决策中研究农民培训资源整合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掌握了解各部门、各行业农民培训资源情况,形成等一手调查资料,提出整合资源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学习、观摩、个别谈话等方式,统一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思想,提高认识,从面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二是制订培训资源整合的办法。县上在摸清各项农民培训资源的情况后,分类疏理,统一安排,制订了《县农民及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整合实施意见》。主要整合的农民培训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扶贫开发中用于科技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中用于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等方面的项目。

整合遵循的原则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各做一道菜,共拼一桌席”的机制。在资金的使用中,管培分离,专户、专帐、专人管理,按资金原渠道管理要求进行报帐,并建立项目实施的申报、批准、公示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前审核、使用中监控、使用后检查,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使整合的各项涉农培训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县委、政府决定搭建统一的平台,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依托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实行校校联合,教学力量、实习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共享共用,同时根据办学培训特色和要求,又各自相对独立,分别管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了以劳动力输转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以农民科技知识增强为目标的科普培训,以造就农村创业带头人为目标的科技骨干及农民技术员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乡村干部及专业人员培训等四大培训体系。目前,县上共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投资99.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学员食堂1个,学员宿舍8间,并配置全套床、桌、被、褥、洗等生活设施;购置图书5000册,设立图书室1个。

四是创新开发新型培训资源。在整合项目培训资源,新建农民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县上立足实际,着眼于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开发新的培训资源。实施了编一份《新农村资讯》报刊,建一个手机短信平台,开一部农技咨询电话,办一期《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配一台科技直通车,出一套系列科技光盘,组织一支科技赶大集服务队伍等“八个一”农民培训活动。《新农村资讯》每月刊出三期,免费发放全县5.8万农户,主要登载农民需要的产销信息、致富典型、农业科技、三农政策等;手机短信随季节农时编发,农技热线有专家轮流值班座堂,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询问;《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周周更新播出,专家讲解;科技超市集纳各类农业科技成果,供农民学习观摩、选择购买;科技直通车携专家、装检测设备、带放映设施,是农民随叫随到的110;安排专人在地头、田间、禽舍、农家拍摄整理各类种、养、加方面符合实际的科技致富碟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直观形象地教育农民;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牧、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开展赶大集活动,散发资料,进行现场咨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形象化农民培训。

五是完善乡村社培训网络。县以下的农民培训基地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农村培训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整合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体育、畜牧科技、民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资金,扶持乡村两级农民培训的阵地建设。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均挂牌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并已建成十多处以乡村级农民培训学校为标志的村民活动中心,配套了多媒体放映设备、农民书屋,开通了远程信息网络。同时探索把培训阵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确定了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节水种植等为主的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县上成立了农民技术员评聘领导小组,通过本人申请、乡村推荐、领导小组考聘、政府聘任、公开公示后,使大多数的村有了自己的农民技术员。初步形成了县有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乡有农技报务站,村有培训学校及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民培训网络。

二、广泛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县劳动力构成中高中以上文体程度的比例为22.7%,平均受教育年限8.9年,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全县新型农民人才不到0.82%,农村主要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加大培训力度势成必然。

一是建立农民培训首席专家制度。县上成立了由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组长,副高以上职称专业人员11人组成的农民培训专家组,指导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确定培训内容;乡镇由科技副乡(镇)长担任农民培训首席专家,负责落实县上下达的培训项目和本乡镇农民技术培训;村上由村农民技术员担任村农民培训首席技术员,专门负责本村的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带动村社科技示范推广种好样板田、示范田。

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联系实际,制订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远景规划》,出台了2009年至2013年《县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县妇女培训实施方案》等培训规划,并分目标,分阶段,分年度有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在规划实施中,结合实际确定了节水增收种植技术、节水高效养殖技术、农民创业技能技术、农民市场经营知识等三十多项培训内容。

三是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针对农民需求和项目实施要求,在集中培训、技术轮训、观摩培训、邀请专家培训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实效,创新了培训的方法。其一是进行菜单式培训,制订了《县设施农业菜单式培训管理办法》,为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示范户每户发给培训券50元,分5元、3元、2元、1元四种面值,由农户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专家,技术人员有偿服务,合理取酬,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和科技人员参训授课的积极性,已发放培训券10万元,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其二是招标委托培训。制订了《县招标培训和委托培训管理办法》,探索市场化农民培训的途径,建立公开招标制度,向县内外有资质和条件的单位、个人进行招标和委托培训。其三是产业基地培训。,直接把农民组织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上“手把手”培训,并开展技能知识竞赛,提高培训实效。其四是现代大众媒体培训。利用远程信息网络、发送科技碟片、赠阅《新农村资讯》、收看《科技服务苑》电视节目、农民热线服务咨询、编发手机短信、科技大蓬车服务等手段,全方位覆盖,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其五是院地院企合作培训。选送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到大专院校学习,组织农民科技骨干到外地企业务工,借以开阔视野,提高本领。全县每年有组织外出务工人员2万人,县乡村组织外出学习农民上千人。

四是聚合各类力量实施培训。为加强各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县上制订了《关于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实了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人员,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并有人事部门负责,计划每年招聘50名左右农业大专院校学生到基层乡站工作。对配备的村支部挂职书记、安排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赋于其组织农民培训的职责,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有效利用行政资源,结合“新农村才保障工程”的实施,组织、宣传、统战、人事、教育、卫生、政法、司法、共青团、妇联、科协、党校等要从各方面培训农民。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全县十多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乡村签订了产业基地建设协议,通过“订单农业”培训农民。在防沙治沙、生态节水,推进流域治理中引智引资,争取外援力量培训农民,已举办了多期治沙新技术、节水滴灌工程、大田农艺节水等专题培训班,参训农民3000多人次。

三、注重提高培训效果,培育新型农民典型

县是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温总理多次批示指示“决不能让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生态治理成为人民生存发展的首要选择,如何让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流域治理中,培训农民,改变观念,开辟多样化的节水增收渠道是重要途径,在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放大培训效应,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是实现这种途径的基本捷径。同时也可减少培训资源的浪费,降低培训成本。

一是建立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县委、县政府将各类培训纳入部门、乡镇工作责任考核,签订责任书,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在县乡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开展的课堂集中培训和其它专题培训中,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培训学员当场打分评价。据调查,《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累计播出236讲,收视农户达到4.58万户,点总农户数的85%,深得群众好评。全县有57名农民经过培训考试,被县政府聘为村级技术员,每年给予800-1500元的补助,他们高兴地称道“有了用武之地”。

二是以培训促进重点工作。石羊不可流域治理中,关井、压田、节水建棚、保护生态等工作,农民在认识上不统一,技术上难把握。通过培训,讲政策,讲法律,讲技术,统一了思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并积极学习实践运用大田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措施,加快节水品种的改良,调整用水结构,布局节水作物,发展高新节水农业。全县粮经比例趋于合理,葵花、棉花、甘草等节水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60%,地膜覆盖、垄沟灌溉、小畦灌溉等大面积推广,湖区群众还探索使用了一膜两用免耕节水种植,面积达5万亩,管理节水、技术节水深入人心,水权改革后,刷卡取水成为了农村的新时尚。近两年,全县新建日光温室8000座,养殖暖棚7300座,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上亿方,呈现出总量下降,定额下调的好势头,生态治理、流域治理等涉及全县的重点工作良好推进。全县有200多农民技术骨干被推荐担任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领头带动作用。

三是造就了一批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县域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每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为推进日光温室产业建设,全县共举办县级技术培训班21期,乡级技术辅导班105期(次),现场操作培训195场(次),受训农民达35680人(次)。围绕美国红辣椒、洋葱、食葵、反季节甜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举办示范培训班206期,培训农民50500人(次)。大坝六沟村农民在党支部书记高立文的带领下,系统学习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户均建棚一座,连片搭建的温室被作为全县的科技孵化园基地。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首批确定的30个示范村,每村40名基本学员,共计12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

四是增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经过培训后的农民,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在谋划经济发展、致富一方中的作用加强,获得了群众的信赖。三雷镇中陶村支部书记李福荣组织成立金光高效农业合作社,实行日光温室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好路子。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众多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增长了致富本领,每年走出,走出农田务工经营的农民达6.5万人(次),农民务工基地遍布大多数省份,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全县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4000人,农民成立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达到120家。走出沙乡的农民不仅挣回了票子,也带来了新的观念思想,农民领头创业兴办的中小企业达到上百家,更多农民自发迁居他乡致富,每年移民8000人。随着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经营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成为了农村新风貌,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在农民、农村、农业生产中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四、开展劳动力资源整合、培训新型农民的启示

县在农民培训中,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刚刚起步,体制和机制创新初具雏形,总结实践经验,主要启示是:

1、统一思想是基础。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资金捆绑,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政策、项目管理、法规规定、审计监督等诸多问题,必须做好各部门单位的思想统一工作,解决认识问题,处理好条条块块管理的关系,争取上级的支持和理解。只有掌握项目资金的各部门领导配合,找准整合的政策依据,充分取得上上下下的肯定,才能做好,尤其是在项目的管理实施程序中,项目主体单位要明确责任,但不包办,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作为承办单位要接受指导监督,又不能自行其事,双方都要程序合法,资金合规,目标一致,质量一流,验收评审安全通过。

2、领导重视是关键。资源整合牵涉面广,不是仅一个负责人或部门能做到的事,所以要上管一层,由县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决策,并制订各项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约束。

3、建设平台是保障。整合的项目资金要统筹使用好,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创建,构成了一个平台载体,使得项目的实施有抓手,资金的管理有去处,宣传组织有方向,农民参训有依托,可解决县级以下谁也抓农民培训,而农民搞不清门道儿的问题。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即节约资金,又可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还可使各类培训手段灵活方便地发挥作用。

4、创新方式是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农村实际,所以要改变培训方式,寓教于乐,方便群众,自我选择,自主参与,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农民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始终把科技报务终端建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身边,体现在农民最需要的时机,潜移默化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5、结合实际是出路。培训资源的整合从项目申报开始就要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项目不准,实施难,操作难,验收难,整合难。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要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做起,以典型引路。组织农民学习,尽可能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实践中,让他们手能感触,眼能看见,心才能开窍。培训时间、地点安排要方便群众;培训人数规划趋向于小型化;培训内容要结合项目、区域、产业;培训质量即要面向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又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6、抓好落实是根本。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树立层层明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制度机制,凝聚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培训工作的开展,把其作为潜在的政绩看待,服务三农,敢为基础;要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网络,建设培训阵地,做好组织工作,切实使科技培训进村、进社、进户,服务到家。

人才培养意见篇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现就深化临床医学(含口腔、中医等,以下同)人才培养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医教协同,深化改革,强化标准,加强建设,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

近期任务,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三、主要举措

(一)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卫生计生行业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机制。国家和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根据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需要,研究提出全国和本地区不同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规划、计划;国家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培养规模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调减招生规模。加强对医学院校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缩小区域、院校和学科专业之间培养水平的差距。大力支持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人才培养。

2. 深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过渡期内,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举办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等专业,加强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各地和高等医学院校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3. 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入学前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相关本科学历报名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2015年起,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入硕士生学习阶段时,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及管理;在招生计划管理上,对招生单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予以积极支持。

4. 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或高等医学院校,组织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改革创新八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5. 推进临床医学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建立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学生到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实践,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临床医学高职(专科)教育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

(二)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师

1.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考核,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积极扩大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的培训规模。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并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临床医师,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 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积极研究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培训对象、专科设置、培训标准、培训基地、培训师资、考核监督、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统一制度安排,并做好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衔接,完善政策、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到2020年,基本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符合条件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师均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3. 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作为过渡期的补充措施,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培养高职(专科)起点的“3+2”执业助理医师,提高基层适用人才教育培训层次,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三)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1. 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通过适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全体卫生计生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全体卫生计生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

2. 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教学资源,发挥卫生计生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将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网络、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加快课件、教材开发,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3. 强化继续教育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集成各类优势资源,探索完善多元筹资机制,构建专业覆盖广泛、区域布局合理、满足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人员培训需求的继续教育基地体系。鼓励优秀卫生计生人才承担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加强项目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全科医学师资,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有关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的医学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宏观规划、政策保障、工作指导和检查评估。各级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与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等医学院校。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各阶段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和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基地标准,逐步规范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加快认定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对达到基地标准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及实习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优先认定。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优先支持高等医学院校增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

(三)健全投入机制。统筹利用政府、学校、医院、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健全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各地要根据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奖助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奖助力度。政府对按规划建设设置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考核情况向其发放适当生活补助。

(四)强化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完善医疗技术劳务价格、人事分配等相关政策,改善医生职业发展前景,多途径切实提高卫生计生岗位吸引力。完善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卫生计生人才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向全科医生和到中西部农村地区就业的人员倾斜。通过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措施,吸引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面向农村地区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时间可计入基层服务时间。

教育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人才培养意见篇5

>> “卓越计划”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 高职加本科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几个关键问题思考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人才招聘的关键问题研究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准职业人目标的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索 中西部地方工科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探析 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初探 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研究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http:///view/7388748.htm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http:// baike.baidu.corn/view/5273763.htm.

[4] 教育部, 财政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 OL].http:///view/7263799.htm?fromId=7044945

[5] 崔刚,陆勇.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之架构[J]. 教学研究, 2012, (5): 97-98.

[6]张安富, 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56-59.

人才培养意见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83-04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鲜有关注微观层面的质量观。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探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及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始见于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据统计,截止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有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18所,共1088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是本科院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可见,我国应用型本科数量众多,必须引起关注。

(一)应用型本科的内涵与特征

潘懋元先生认为,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国的高等学校,似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院校,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律师、教师、临床医师和各级干部;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术型的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才,一般为专科层次,少量为本科层次,有的可以培养硕士生②。同时,潘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此外,还有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等特点。

徐理勤认为,“应用型大学”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主要按行业和产业需求设置专业,而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2)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度发展专业硕士教育;(3)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任务;(4)属于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④。而康乃真则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高中文化(或同等学力)基础上进行的本科教育,其所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从事技术应用、方案实施及现场管理,把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工程、产品的物质形态,即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主要培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以教学为主,同时可以开展应用性的研究服务;(3)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可以适当培养专业硕士;(4)专业设置具有行业性或产业性;(5)课程体系应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型人才,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学校升本之后培养的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师’字号的人才,理论要适当加强,但是实践不能削弱,不能完全跑到另外一头去。”⑥可见,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级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具体规格见表1。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才培养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这问题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吻合度”: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是否吻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人才培养规格”是否吻合。通俗地说,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接近于实际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输出人才规格越接近于人才培养目标,则人才培养越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越高,反之则低。从实践层面而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也就是尽可能使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以及使最后的人才培养规格与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过程。正如一个产品若要适销对路,就是尽可能使产品的目标设计符合实际需要,以及使实际产品属性与产品目标设计尽可能相吻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既需要数量相对较少的研究生,也需要数量较多的本科生,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职高专生;既需要数量相对较少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数量较多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数量较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具有的质量观。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应突出知识应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特色,强调社会分工对各种人才需求的合理分布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互补性,降低人才因为同构化程度高、相似程度高而产生的竞争;强调人才适应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面对工作对象培养应用能力,缩短知识与工作对象的距离,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提高人才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实则就是外适和个适质量观的有机统一。

具体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应从培养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培养评价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确定。

1 培养目标观

人才培养意见篇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梳理校企合作目前表现出的问题

1.1缺乏专门有针对性的法律指导意见

我国政府对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态度和决心是有目共睹的,曾先后下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意见、决定及办法等重要文件以作为制度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均从宏观的层面给予了高职教育以制度保障。但缺乏诸如规范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般专项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定作为具体操作的指导意见。

1.2缺乏专门的协调机构和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中间人”的桥梁作用没有发挥到位。由于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学校和企业存在的主体目的不同,因此想要合作成功首先需要统筹协调,达成共识,找到利益共同点,而这个利益共同点就是培养出能为经济发展服务,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应该说这个利益共同点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为达到这个共同诉求,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起到牵线搭桥、搭建平台的作用,同时还需要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过程予以监督、评估和激励。而事实上,多数校企合作并不见政府在中间协调,也不见有专项的优惠奖励政策,合作仅限于校企双方,随意性较强,关系既不稳定也不深入。

1.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多半是校方作为发起人和倡导者,鲜见企业的动力和热情。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归结于企业的短视行为。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最先考虑到的是安排学生进企业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还须考虑生产秩序的维持和学生的管理等等。此外,合作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未必选择留在该企业,企业对学生的素质也未必都满意,种种原因可能都会影响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4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

校企合作中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一时难以适应环境与角色的转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企业还反映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责任心,与人沟通的技巧较弱,眼高手低不愿吃苦,妄图轻松只想坐办公室,能力不够还不愿学习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连招呼都不打擅自离职。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以及缺乏归属感等问题,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学校就应该介入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且应该覆盖整个实习过程。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人数为20多个,平均师生比太高,也着实暴露了实习指导教师力量亟待加强的问题。

1.5企业没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企业没能系统地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面的改革等等,企业很少能参与意见。如此一来,企业作为需求的主体却没能向供给方明确表达自己的实际需求,最后就有可能导致“货不对版”,毕竟“量体裁衣”才能“适销对路”。

1.6缺乏必要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

校企合作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但现实中社会对于高职教育还普遍缺乏认同感,甚至还存在误区和偏见,比如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或能力很差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是不利于发展高职教育的。因此,须由媒体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舆论加以正确引导。事实上,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并不仅仅是个“教学事务”或是“行政事务”,究其本质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公益性质,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和劳动就业的问题,所以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

2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学校与企业应深度融合

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首先要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其次要让企业切实体会到校企合作企业是“有利可图”的。比如利用学校的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借助学校的科研能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宣传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让学生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及归属感以吸引其将来优先选择本企业(下转第31页)(上接第27页);企业可以享受到政府针对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专项优惠政策等等。然后,校企合作所采取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源头上把关;邀请走在市场前沿的企业行家里手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社会气息;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等等。最后,学校也要充分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当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更是要能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校企合作要能突破现在浅层次、一次性的松散合作模式,力求从意识到形态上达到深度融合方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2.2政府应发挥粘合剂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所构筑的这个利益共同体是否牢固,政府作为第三方或中间人,在其中可发挥不小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指导意见来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所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了法律制度的保障,当合作过程中产生了矛盾或利益有冲突时,也有章可循,利于矛盾的化解和利益的分配。其次,政府应作为牵头人,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及学校代表还有行业专家等共同建立一个类似于指导委员会的协调机构来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具体的操作方案。同时,这个协调机构还肩负有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的责任。然后,政府应出台专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其中,这种激励机制不管是声誉的表彰还是税费的减免,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企业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要让媒体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认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及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也让企业更具社会责任感。

人才培养意见篇8

关键词:定向井钻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15-02

2011年9月,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波特耐尔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天津波特耐尔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在2009级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中,选拔40名学生进行“定向井钻井专业订单”培养,培养周期一年(大三一年)。学院按照公司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制定订单培养班的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订单班学生毕业并经学院、企业双方共同考核合格后,正式办理录用手续,加盟天津波特耐尔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目前,该批学生已正式签约,且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胜任中石油哈萨克斯坦项目等重要钻井工作岗位。现结合我院订单培养经验,进一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企业通过考察学院,与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学院专业教师即展开调研,主要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等,通过调研得知:公司主要目的是为了储备定向井钻井方面的国际人才;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加大英语课程课时,形成课程体系;课程方案交由企业审定,提出修订意见;学院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双方认可的最优方案(见表1)。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开发全过程,大大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以严格管理为手段,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学院和天津波特耐尔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共同实施技能考核(见表2)。教学管理由学院、企业共同实施,学院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管理上,合作企业专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校授课;在教学设计、顶岗实践安排上,学院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工作尽量协调,争取做到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校企共同塑造“企业人”。订单式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适时、适量地感受未来单位的文化,有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企业。订单培养期间,学院在实训场地建设、实践训练过程中融入企业色彩,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灌输,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校宣传企业文化、介绍企业规章制度、学生参加公司年会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的品行、技能等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化改革与探索思考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运行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作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1.更新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只有学校才能育人的思想,树立开放办学的观念、素质教育的观念、职业化培养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职业化培养人才特点。

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国家应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例如企业税收的减免政策、经济损失的合理补偿、荣誉奖励等政策。国家应出台政策,降低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风险。

3.加强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都应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参与特色。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双方优势,充分考虑职业的针对性、实用性,使专业与社会发展协调,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一致,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4.完善高职订单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控制,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纳入高职订单培养课程考核内容;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校企双方注重沟通,避免考核上出现空档;考核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订单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满足学生就业要求。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能使学院、企业、学生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共赢。

上一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产业园景观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