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4:42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1年宝鸡市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R03-4)。

非专业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在体育产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核心力是体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二五”时期,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种规格、适应市场导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以来,同样遇到像全国大部分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相似的问题,如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改行易业成为普遍现象,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致使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院为更好地适应体育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力度,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培养人才专业角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管理者是改善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重要因素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具有制订体育课教学大纲、保障教学设备、负责教师培训、检查、总结、改进教学工作等职责,这些环节是影响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决定因素。教师虽然是体育理论课的执行者,但体育理论课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者。从上面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来分析:管理者对体育理论课的轻视会导致执行者的轻视,这会直接影响执行者的执行态度和执行能力;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系统性、科学性,体育理论课缺乏严格的考核等现状完全可以由管理者在制订计划时统一安排、监督实施;至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方面,可以由管理者要求、协助、督促执行者不断改进。

改革并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培养方案;三是课程体系;四是教学内容;五是教学方法;六是培养效果。

1. 体育专业需明确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

坚定非专业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主要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着重研究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规格定位,深入了解应用型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调查分析国内外院校,尤其是陕西省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不同人才规格的关系,博取众长,为我服务,坚定地走以市场为导向的路子,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专业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整合优化,重新制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外专业训练,制订创新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陕西省的体育产业视野,将主导产业确定为健身服务业提供人才需求的角度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体系。加强院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深入体育产业部门调研,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动态,按市场化的人才规格,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对客服务的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而进行设计的立体专业教学体系。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省市各健身企业等高规格、高起点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基地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规范,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大众体育健身的对客服务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能力、体育文化产业的广告策划宣传和组织管理能力。

4.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国内现代体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将社会体育专业全部课程分为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统体育、竞技体育、健身健美、社会体育学、保健养生、经营管理等七大课程群。同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分为现代安保、社会体育、健身保健、传统养生和龙舟龙狮五个方向,分别按各自的社会体育人才规格,依据市场定位,在体育产业现代化引领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动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产业化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覆盖了理念更新、方法转变、管理高效、服务规范、标准统一等领域。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增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2]模块学业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王刚军,曾思麟,张叶红等.寻找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突破口[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91-93.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行业需求;校企合作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给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改革创新的有利条件。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设专业资源库、优质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建立由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

1.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区域电子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校企合作共同研讨专业建设,与大型、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职业启蒙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基本素质及基本技能。学习内容主要有:文化基础课学习、职业素质基本训练、订单企业见习及企业专家讲座。通过到订单企业见习及聆听企业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企业文化等,培养学生做职业人的意识,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有: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订单企业阶段性实习。通过校内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水平;通过引入订单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逐步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订单企业阶段性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及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教学与实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提升。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有: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强化岗前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安排学生到“订单”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在校学生职业人员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

2.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职业活动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电子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深入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认知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2.1 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小组: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分会指导下,成立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小组(以下简称课改小组),邀请职教专家对课改小组教师进行培训,并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改方案。

2.2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电子产业、行业、企业调研工作,了解人才需求状况,确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安排教师深入合作企业锻炼,了解电子类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

2.3 工作分析:通过对区域电子企业访谈,进行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做准备,并根据上述合作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编写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与合作企业的专家、行业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对所从事的主要的工作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汇总,得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能力构架表。

2.4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从合作电子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确定学习领域的基础。

2.5 确定学习领域: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由课改小组成员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将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分解、分类、提炼、归纳、融合成为模块项目;召开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研讨会,对核心课程基本框架和学习领域进行评审论证,进一步完善学习领域,充实课程内涵,并经评审认证,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

2.6 编写教学文件: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2.7 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课改小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本专业师资、教学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2.8 可实施性论证: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及其工作页等学习资源开发编写完毕后,召集职教专家、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教师召开评审会议,通过课程改革小组现场汇报,评审组对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可实施性进行审核,并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辜东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Z].PPT,2009.

[4]陈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职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Z].PPT.

[5]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6]专业教学法[Z].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2012.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3

关键词: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43-03

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要求,按专业对学生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教学指导文件,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1]。培养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直以来为高校所重视 [2]。本文拟就我校现行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要素、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同类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一、当前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3]。现行的培养方案在以前的人才培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急剧变革,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以后日益发展的新情况,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培养方案,在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不够。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很多学校都特别强调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修改,而通常的做法是文字上的修补,总体上体现出来的仍是一些模糊或笼统的要求,没有特色;目标定位过多地考虑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专业核心能力。另外,社会需求还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一般的小修小补做法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死环,更加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 [2]。

2.课程体系内在关联性不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托。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关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各学期间课程衔接前后关联性差,甚至先后顺序颠倒;二是从知识维度来看,学期跨度的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课程衔接甚至存在的脱节,以及课程间缺乏内在联系,导致部分课程成为零碎的知识片段,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三是课程与专业的核心要求缺乏相关性,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联系很少,占用了有用的课时,冲淡了专业的集中要求,甚至对学生学习造成干扰 [2]。

3.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课时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课时,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有些课程即便开设了实践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实验室、机房等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统一组织的考察学习、教育实习时间偏短,“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培养大纲中规定的实践教学,没能落到实处。

4.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更新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很多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三大部分,但各个部分比例不同,实践性课程内容偏少。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下,地方性高校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培养方案优化设计要素与基本框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个系统工程,其制定过程涉及多个要素。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既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要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既要考虑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又要考虑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应强调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的整合,增强专业适应性和特色。从系统视角来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涉及需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考虑。

1.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厚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基于这个理念,学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其内涵应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里 [4]。在知识的构建上,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类型与层次,决定了其应具备综合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在能力的培养上,既要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应包括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的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创新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在素质锻炼上,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包括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包括一定的非专业素质,特别应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 [5]。

2.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是“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点”。总体目标是以国家教育方针、目标为准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综合反映。本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同时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学校特色应综合考虑学校性质、服务面向及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培养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点则在达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秉承学校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学科专业基本要求和品牌优势,彰显特色 [4]。因此,从系统视角来看,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包括: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系统(数、理、化、天、地、生)、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系统、得心应手的工具知识系统(汉语言文学、外语、计算机)高效学习的方法知识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三部分(如图1所示)。

三、优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要积极吸收、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用符合时展特征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转变本科教育是终极教育的思想,把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看作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注意课程目标的有限性,积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续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科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二是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高级专门人才的层次与水平会有不同,但他们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应有创造性的工作,都应创新。三是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的趋势,追踪各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广阔的视野把人才培养放在国际平台上,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四是树立大工程教育观。当前工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21世纪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多种能力,大工程教育已成必然 [5]。

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模式。吸纳相关专业领域有经验的专家参与修订,在方案中体现真正的市场需求,解决从方案设计开始就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思考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整个体系要立足课堂,打通课内与课外,在学生自主的前提下给予富有弹性的设计与指导,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打破原有的仅局限于结构化环节的模式。在修订方式上,立足于全方位的实际调查研究结果进行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 [2]。

3.加强专业柔性机制。客观地来说,任何一种教育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功能总是有限的。一个学校的培养方案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层次和特色,又要反映不同专业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特点,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制定柔性的培养方案成为客观必然。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组合、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体系安排上,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减少必修课时,加大选修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社会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6]。在专业培养观念上,打破专业、年级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给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做到人才培养优异目标和有限目标的相结合 [5]。

4.科学设定课程体系和课时内容比例。课程和课程体系是体现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载体,培养方案的改进最终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对课程和课程体系加以合理优化。尤其需要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准确地、及时地反映到学科结构中来,积极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多元化,以顺应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等,设置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课程,打破传统的只有列入教学计划并集中讲授的才算作课程的教条做法 [5]。另外,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毕业时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五年之内就基本折旧完毕。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时,还需考虑课程知识的时效性,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等,合理确定各类知识模块(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模块)、课程、课时分配比例,适当增加基础知识(二十年以上时效的),真正体现“宽口径、厚基础” [7]。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方案中要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要按照“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实施集中强化训练,改革能力考核办法,结合工程实际训练”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切实加强实验、实习、上机等环节;把以课程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实验,都应增加设计性实验、科研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 [5]。要最大程度地开设创新性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素质培养,体现课程的拓展性,而不是简单的全面性;体现动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传授结果;体现对现有社会的积极改造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而不是单纯地适应当今社会 [5]。另外还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和课外指导等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6]。

6.加强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是由教学单位通过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经过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精心编制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学时及开课学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变更。通过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8]。

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较为完善、成熟的培养体系,需要高校、更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发展新动向及企业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本文给出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基本要素、关键因素及若干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兄弟高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秦辉,赵琳.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5):99-103.

[2] 胡有林.基于系统思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44-46.

[3] 周书葵,刘泽华,雷小勇.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装备,2010,

(17):123-125.

[4] 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5] 孙爱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45-47.

[6] 庄惠龙,杨淑林.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设计[J].集美大学学报,2009,(4):38-41.

[7] 李端勇,等.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时效评价方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2):102-105.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4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99-03

为了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背景,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目前,参与该项目的高校共32所,分别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支持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而如何改革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成为应用科技型大学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必然性

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于2012年12月部署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研究、对促进本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研究,以及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得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1]。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请推荐有关院校参加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的通知》要求,参与高校必须符合“办学定位明确、特色明显,技术技能培养能力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领先地位,学校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支撑作用,学校领导班子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明确要求。因此,这32所高校有必要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校特点,改革并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策略分析

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进行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监控与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师生完成整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应用科技型大学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各个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科学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培养方案,努力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2]。

1.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是通过对32所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以探索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32所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时,尤其是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教育部的这种人才培养思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学分、教学内容、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认真研讨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等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校企合作落实在各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得各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服务地方、服务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结合实际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师资力量、不同的生源特征及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因而,32所高校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校内外的具体情况,将自身特色展示出来。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每个专业做一个SWOT分析。先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再对比分析同等院校本专业的专业设置特征和人才培养效果分析,最后得出自身专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W)、机会(Opportunity,O)、威胁(Threat,T)。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在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的前提下,合理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3.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本身就是通过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来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3]。因此,32所高校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对比分析欧洲各大学,尤其是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再结合本校特点,具体制定可操作的、具有时效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三、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策略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所设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13年参加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加入该项目后,移通学院及时调整了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战略,深入细化各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移通学院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人格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国际化”、服务于信息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人才。

2.结合实际,制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外,还要对移通学院各专业做SWOT分析,也就是对各专业的内外部环境做分析,得出各个专业的优、劣势,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制定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

移通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积累了14年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和其他三本院校相比,移通学院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当然在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资源上还有不足之处[4]。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应用等宏观外部条件,移通学院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并且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改革,重新制定了2014级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后的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共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专攻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全校任选课程。每一模块下,都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优势,精挑细琢课程安排,合理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下,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体现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公共必修课程、专攻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表1中的实践方式①~⑦分别表示:①团队式实践,集体参与,校内双体系人才培养基地、大学校园微创企业、校内拓展训练基地、校内竞技体育中心、校外企业合作;②寒暑假社会实践;③体育;④机房上机实验;⑤校内或校外毕业实践;⑥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操作;⑦根据不同课程,具体安排,有校企合作培训、机房上机实验、寒暑假社会实践、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操作等形式。对于第⑦种实践方式,因专业课程不同而方式不定。比如,移通学院在制定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时,从社会需求出发,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5],删减不实用的课程,增加具有专业竞争力的课程,全面改革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方案如表2所示。

按照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下的理论与实践的配置改革后,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学分达标。基本要求如表3所示:理论总学分119分,占比73%,实践总学分45分,占比27%,与教育部专业培养方案吻合,而且更符合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规划的相关要求。

3.充分借鉴德国的办学经验。移通学院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继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以来,已与德国、美国等国的十余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了中外联合培养的硕士、本科双学历教育活动。在与德国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借鉴他们的先进教育经验,将可操作的、可移植的教育经验融入到移通的专业培养方案里。

四、结论

应用科技型人才的培养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教育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满足企业对应用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为例,分析了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策略问题,期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找到适合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学春.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科技大学[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2):8.

[2]张发明,刘安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2012,9(1):26-29.

[3]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兼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93-95.

[4]刘耀,孙玺,吕翊,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9(1):53-59.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5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加工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主要依据、基本准则、优化步骤以及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具体原因有:

1.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

2.高职理念的不断更新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其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

3.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还相当严峻,为应对这些挑战,消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种种障碍和问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又能分步到位、由点带面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结合以上原因,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正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依据及原则

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观念、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

根据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城建〔2010〕79号)、《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三、优化整合具体步骤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学习目标与职业教育不符,学习的应用性不强,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在工作中用不上,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源于企业,源于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高技能人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 合理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按照“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贯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合理整合课程,优化“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 “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和职业技能比赛竞争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法。在第二课堂中,完成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拓展技能培训、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内容。虽然教学时数不计入教学计划,但有第二课堂学习的学分要求,取不到相应学分不能毕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5.改进评价方法,推行全面素质评价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多方位考察、多元化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实施态度、知识、技能、素养多维度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学院评估阶段的建设,我们已基本整合理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相关的措施,制订了科学的教学计划,改革了课程体系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8-101.

[2]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 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具体做法

2.1 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

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

“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 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2.3 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

1)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2) 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

“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 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7

关键词:高校本科 培养方案 修订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与规划的相关文件中,指出要进行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工程的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如果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先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2012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本科专业目录并且要求各高校根据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重新修订培养方案。许多高校把这个作为突破口,积极地发展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建设。

一、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根据修订的理念以及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修订培养方案经常被误解成是否定原先的培养方案,这样在修订的时候,就会大幅度改变原先培养方案中的内容。修订过程中有可能影响到培养方案的稳定,改动过大也不利于年级之间培养方式的连接,对培养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2.根据修订的过程、方式、人员进行分析,修订培养方案通常并没有先进行细致的调研,可供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并不充分,修订的时候也总是不注重细致的审核,经常修订,对修订后的方案没有准确的评价。每一次进行修订的时候,都是对某一课程的调整,至于为什么调整和调整之后有怎样的好处却并没有全面的阐述。修订培养方案的人也大多是并不熟悉专业的工作人员,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很难把握尺度。

3.在修订的时候,通常会存在课程结构混乱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教学安排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整体的规划,修订之后的方案会将原先的课程结构完全打乱,再进行重整。特别是对实际教学的课程规划,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方式,只是随意拼凑。

4.在如今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经常出现专业方向划分过细的问题。比如部分学校会将原本属于一个专业的学科划分成许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培养方案,通过这个方向进行招生,就是将一个专业拆分成了多个专业。这样的划分并不符合规则标准,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5.当修订的时候,将课程设置成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格局,就会出现学分、学时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就是培养人才的时候,通常会之前学的很多,之后学的很少,也有时候是一个学期以内,前半学期学的内容很多,后半学期学的内容很少,反过来也一样。出现这种现象通常是因为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时,并没有考虑到课程安排的系统性,没有从大局中把握学分、学时的分配问题。

二、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完善方向分析

1.要让培养方案规范化,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让人才可以宽口径培养,这也需要在修订之前做大量的工作。第一,要做好调研的工作,调查当今社会形势下,人才发展的要求,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业务范围进行论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培养目标是前提,一定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来制定目标,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划,再结合本学校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修订中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第二,学科之间要能够融合,让学生未来有更强的能力。这一点国外许多教学方式都非常先进,我国也要学习借鉴这种理念,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发展,也能让其在想通的几个专业上也游刃有余,将来可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教育要不断革新,也要积累大量培养人才的经验。有了经验,才能使每一次的修订都能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时代要求,也才能让修订的方案可以使用更久,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标。

2.修订的时候,要尽量发挥出教授以及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全面地掌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建立。第一,要让学校中高学历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学科的发展上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竞争力,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与规划,让人才的培养方案可以有基础的框架。第二,让院校中的学术委员参与修订,他们的任务是审核方案中有没有根据人数安排课程或是按照人数均分学分等现象。只有将院校中的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全方面掌握课程体系的建立,才可以避免人为产生的错误,让课程体系回到最原始的面貌。最后,评审的时候最好聘请校外的一些专家,让培养方案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当校内精英与校外专家合作修订,就可以让修订的方案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符合发展的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3.发挥学校领导层的作用,从技术的层面上进行严格把关,让教学方案可以更加规范合理。高校中的管理人员通常是指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教务处工作人员,院系的分管教学院长,各教研室负责人等。修订培养方案,要将这些领导层的人员利用起来,尤其是院系中的教学常规管理人员。由于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负责一线的教学,可以直观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只有让他们真正加入到培养方案的修订,才可以让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更加贴近现实的教学活动。

4.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制度。在进行计划制定的时候,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评价以及论证所修订的方案。评价既包括实践之前,也包括实践之后。现在许多本科院校都在评价中进行评价,却忽略了之前的评价和结果的评价。参与方案修订的人员要掌握教学的一线信息,进行切身的教学体验,也要跟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与沟通,吸取任课教师与部分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意见。

三、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方案是基础也是归宿,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既要发挥专业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也要让学校中的领导层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大的方向整体掌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肖月,朱雪莲.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N].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4).

[2]狄成杰,李艳敏,刘震.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N].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取向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为龙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新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当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社会需求时,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和成效,进而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和特色。

一、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

从2000年以来,教育部陆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性、方向性意见,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必须以这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思想为统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总结和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飙升到2009年的629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跨进了“大众化阶段”。大规模扩招导致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近几年来,多数高职学生以200多或300多分的高考成绩进入高职院校,生源的整体文化基础薄弱和学生差异程度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众化教育赋予了不同教育类型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生源现状的客观需要,摒弃传统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上下功夫,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根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原则是职业性,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保持与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特点、要求及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研发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前提,以构建课程体系为核心,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确定本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群),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和职业岗位。

第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它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整个培养方案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根据所确定的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要准确、科学、合理,文字表述应简明扼要。

第三,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标准。如果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就会因为缺乏客观依据而失去效力。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可以确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确定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确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

第四,明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工作任务,课程开发途径是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到某一专业,就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需要的深入调研,了解本专业毕生学生就业的岗位(岗位群)有哪些,任务领域有哪些、工作任务有哪些,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哪些职业能力是所有岗位共同的能力,哪些是专门化方向(工作岗位独有)的能力,对应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列对应表)。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

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能否建立体现职业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把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明确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主要指本专业完成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室(中心、基地),内容包括校内外实训室(中心、基地)名称、规模、功能和主要设备装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促进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互动。

第二,明确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或理论(含实践)课中的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专项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顶岗实习要求覆盖率高、不少于半年,分布的职业岗位及顶岗实习内容要符合培养目标和要求。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第三,明确实践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

第一,共同制订方案。充分发挥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

第二,共同开发课程。要充分保证行业企业的资源,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课程标准,共同完成专业课教学,共同拟定考核标准和方法。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兼顾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要反映职业岗位状况和工作规范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实际的统一,从而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考核为辅。与相关行业部门和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保证每个专业至少要为学生开设一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行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要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教材,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将职业岗位一线的经验数据和经典案例纳入教材内容,开发学习情境,设计实训项目和教学方法。

第三,共同建设基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高职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基地要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增强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主要接纳合作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也可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三是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必要条件。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第四,共同打造团队。高职院校要建立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的制度,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同时,各学校也应主动与合作企业联系,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并将其列入师资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等.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 马必学.以系统化的理念全面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二[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 陈文.合理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上一篇: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范文 下一篇:汽车数字化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