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12

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培养现状篇1

>> 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XX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 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 美容保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展望 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中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需求与对策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高职院校软件外包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等. 计算机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未. 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黄国兴.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J]. 计算机教育,2009(16):68-69.

[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09上海信息化年鉴[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Educated Talents in Domai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HUANG Guo-x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k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is to educate software persons in our country, meanwhile, developing a great deal of well educated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 talents is also the safeguard for an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education with record of formal schooling for the software talents in China and the education for Non-record of schooling that provided by some social software training institution in Shanghai, and suggest that some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djusting the education goal of software talents, equipping mor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for Non-record of schooling, in Shanghai,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high-level persons with global vi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also provid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bout some pertinent domain.

人才培养现状篇2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践教学

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会计专业,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会计人员,所以,职业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现代会计人才,以此满足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设立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有上千所,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会计人才培养出现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希望能为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一、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当前,很多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实际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实践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课程布置等,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职业学院在会计专业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课程,大多靠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学院教学部门来制定,而且课程内容过多地涉及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活动。另外,有些职业学院虽然认识到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活动开展缺乏合理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以至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达不到会计专业的实际要求。

3.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对于绝大部分职业学院来说,在会计教学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职业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虽然现代素质教育倡导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来优化教学模式,但是,很多职业学院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丰富会计教学方式。

4.社会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职业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训内容在学院会计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及,很多学生一时难以上手。另外,学院将会计学生安排到企业单位实训,其实训内容主要以巩固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实际动手锻炼的实训内容少之又少,缺乏现代化的实训配套设施,不切合实际会计岗位,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还会误导学生对会计职业的理解和认识。

5.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师都是刚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所接受的会计专业教育也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忙于学院教务活动,很少去相关企业单位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局限于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这样就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解决对策

1.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职业学院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该注重专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学院应该明确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从事企业单位实际会计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为主要目标。

2.课程设置以实践教学为主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单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院在设置会计课程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认识和提高会计职业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职业学院可以与社会企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从而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根本需求。

3.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院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教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此适应知识经济时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想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丰富会计教学形式,探索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各大职业学院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院可以将多功能厅模拟成一个企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并按照现实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来模拟会计核算、财务会计管理等工作流程,将真实的会计工作状态展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相关工作性质和实际问题。学生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中,能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在完善自身会计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会计人才为基础,优化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完善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采取“校企合作”的有效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从而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满足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素质分析视角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杨淑媛,周航.会计人才培养视域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3]王京芳.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路径选择:基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协同效应[J].大学教育,2013(1).

人才培养现状篇3

【关键词】物流人才 人才短缺

一、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物流业人才,是指参加过系统专业培训具有专科学历或具有物流业从业资格证书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四类。从需求量来看,我市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

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市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一到两万人,高校培养物流人才是规模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我市学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生毕业后通常有半年到一年的寻觅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到两年稳定期,企业才会放心大胆培养,导致目前物流人才非常缺乏。中级人才占30%。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占60%。

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高校培养方面,目前在我市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中,几乎都设立了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为中低端人才与操作人员,而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几乎没有。其次,培训机构方面,目前我市仅有几个培训机构开设物流从业资格鉴定培训班,物流行业尚没有形成接受再教育系统参加物流专业培训的热潮,培训机构也没有开设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培训班。最后,社会物流行业方面,不管是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还是其它企业,仅是对本企业的操作流程进行一般的上岗与在岗培训,没有培训企业员工的物流专业讲师,无力承担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大多因上班时间与收入不高等原因,没有参加系统培训的合适条件。

三、物流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政府与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不够重视。我市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政府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规划和指引不足;二是企业领导不够重视。

大多数企业领导本身自己对物流认识不到位,因此对物流人才培养没有重视,多数抱着招来就用,或者在实践中积累培养的观念,我市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如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很难达到现代物流的要求,而企业又不愿意付出培养的成本。

2、物流人才总量供不应求,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市物流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市虽有多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或是物流课程,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差不齐。

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理解不透彻,照本宣科,培训缺乏说服力;“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江门本地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讲师缺乏,使用外地的讲师非常不便,成本也高。

四、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1、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物流理念。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树立流通决定生产的新观念,培育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抓好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经贸部门分管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领导与决策能力,加强对广大企业尤其是工业和流通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管理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流通业的适应能力。

2、企业重视鼓励员工在职培训。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从业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企业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员工,多方面为员工创造条件,灵活调整员工的上班时间,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培训补贴,提倡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水平的热潮。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专家指导与人才引进。因单个企业聘请专家费用较高,可由物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根据各个企业不同需求,企业与企业联合适当借用“外脑”。可以聘用高校专家、物流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本企业的资深物流顾问与培训讲师,有针对性对本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提供物流发展方案与培训员工,同时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本企业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企业物流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实践环境,而且要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包括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实训,物流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目的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业要充分认识到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把物流人才的培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行业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物流培训体系,形成学习现代物流知识和技能的浪潮,迎接江门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国.浅析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

[2]郜洁.浅议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潘世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4).

[4]李晓东.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现代商业.2013(20).

[5]孙丹.龚雪茹.浅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策略[J].商业现代化.2013(05).

人才培养现状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 人才 瓶颈

太阳能光伏产业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我国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板的世界生产工厂,随着整个行业的爆炸式增长,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我国培养太阳能光伏人才的机构却非常少,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已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

1 我国太阳能光伏应用产业长期看好

未来我国光伏应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长期发展前景被看好,这是因为:

1.1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近几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极寒和高温天气,让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低碳、环保上,低碳经济得到各国大力扶持。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保、廉价,显示出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技术不断进步,呈现成本下降的良好态势。从中长期来看太阳能行业都将保持旺盛的需求,整个光伏产业的市场前景仍然乐观。

1.2 中国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据报道,2011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达到1298.39万千瓦,占世界总产量的34.9%,是世界光伏产量最大的国家,但中国约有96%的光伏产品的市场依赖于国际,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只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不到1%,但未来有望加快增长。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到2050年力争达到600GW。预计,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10%。如此巨大的市场说明这个行业肯定有光明的前景。

2 太阳能光伏行业人才短缺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2.1 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各类人才均处于短缺状态

近些年来,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剧增,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技术工艺、营销、设备安装和维护等各类、各层次人才非常有限,特别是一线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预计未来五年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将需要数十万各类、各层次技术人才。

2.2 太阳能光伏行业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都是“两头在外”,即生产在国内,但是原材料、设备在外,核心技术和市场在外的一个畸形发展状态。这里所说的核心技术就是指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这种技术一直控制在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控制了整个产业的上游产业链,我国大多数太阳能光伏企业,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工作,高耗能,高污染,利润低。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攫取了整个链条的大部分利润。我们要摆脱这种处境就需要掌握该行业的核心技术,加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投入,进行自主创新,降低整条产业链的成本,提高竞争力,这些工作的完成必须要靠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完成。因而,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短缺成为了行业发展的瓶颈。

3 太阳能光伏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滞后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综合运用电子、电气、机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性较强,专业性突出,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来说,该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却相对滞后。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专门为该行业发展设立的人才培养部门和机构都比较少。目前,国外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一种是高校及实验室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企业自主培养模式。在高校及实验室培养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部分著名大学都建有新能源学院或新能源实验室,用于培养风能、太阳能科技人才,如美国的能源部每年都会专项拨款大量资金用以资助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近些年这一资金数额已经达到上亿美元,足见其对新能源领域的重视。再比如丹麦技术大学设立了新能源学院,专业涉及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著名大学设立了太阳能相关专业,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光伏工程专业、瑞典达拉纳大学的太阳能工程专业等。而企业自主培养模式中,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以及技术和资金支持才能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国外有很多企业具备这种实力,完全能够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人才的自主培养。如美国的SolarCity,它是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太阳能系统的提供商,该企业的资产总计已经达到了3000多万美元,因而具备了自主培养人才的实力。这对于培养太阳能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当地太阳能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内来说,太阳能相关专业的教育相较于国外,无论是从资金、技术和实力上讲都更加逊色。国内培养太阳能相关专业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中随着科研项目来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就是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完成受资助项目的过程中顺带着进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这种方式具有一定随意性,周期长,培养太阳能领域的人才数量也较少。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企业自主培养专业人才,这种方式在一些大型企业都有所体现,这些企业从海外招募专业顶尖人才,构建本企业的科研团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如保定的天威集团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所急需的人才问题的。

应该说太阳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要通过高等教育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在最新的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专业代码参考目录中还没有找到太阳能相关专业的专业代码,可见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还没有给予该专业足够的重视。国内第一个设立太阳能光伏学院的是南昌大学于2008年10月6日创立的,该学院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昌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少数高校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学院,主要培养博士、硕士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教育部在上海交通大学有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在合肥工业大学有太阳能光伏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正在组建硅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另外河北工程大学、沈阳工程学院[1]、淮海工学院[2]等十几所大学创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能够进行太阳能领域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新余高等专科学校[4]开办了太阳能工程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角度培养太阳能专业人才。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太阳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国内太阳能光伏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专门培养太阳能专业的高等院校和机构太少。

虽然国内从2008年以后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办了光伏类专业,但很多都是在物理、材料、电气等专业下设立的光伏方向,专门的独立的培养太阳能专业的机构屈指可数。这一方面来说是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太阳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另外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高等学校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没有走出来,没有主动进行市场调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一方面,高等学校花费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市场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市场上急需的专业人才高等学校却培养不出来。任其发展下去,我们的高等教育将走入岌岌可危的边缘。

②太阳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

已经开办太阳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都不够成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师资队伍极其匮乏,能够担任这一专业教学的老师非常有限,好多学校都是从外边的科研机构请一些专业人士担任教学工作,或者是从一些行业中比较有名气的企业中请技术人才担任教学工作,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处在起步阶段。

③高端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高端核心技术的人才的培养工作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关系到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人才瓶颈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制约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国内还没有哪个机构能够培养出能够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专门人才。

4 太阳能光伏行业人才危机的解决对策

4.1 大力引进行业内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

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能够快速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许多留学海外的留学生,做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回国的意愿,只要我们加大政策引导,提供优厚的待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高端人才是愿意回国创业的,有了这些高端人才的加入,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有质的进步。这些海外留学生很多都有很高的创业和工作热情,应该尽力给他们提供优厚的物质、精神条件,使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和聪明才智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2 建立完善的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资源,满足企业对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和对一线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外,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商务谈判、营销、管理类人才也应当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可以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双学位的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积极推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这样人才培养才不会与实践脱钩。

4.3 促进产学研结合

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产学研脱钩的现象,企业自己经营自己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闷着头搞自己的科研,使得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企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企业应该认识到要想生存,必须重视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方面要加大本企业内部的科研投入,重视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之长,补自己的人才之短。高等院校也要改变办学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与市场结合,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4 培养稳定而专业的师资队伍

鼓励相近专业的老师和有潜力的老师转行到太阳能行业中来,开展太阳能或新能源领域的研究,鼓励这些优秀的师资深入企业,在实践中锻炼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教育体制,只有不断在实践中磨练,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专业知识才能够不脱离实际,培养的学生才能更适应市场需求。

4.5 企业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企业要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短视行为,而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这与企业的经营行为相互冲突。企业应该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脱离技术创新的经营行为终归要被市场淘汰,而任何的技术创新都以人才为依托,所以应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只使用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考核机制,为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使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

参考文献:

[1]郭瑞,王胜辉,高微,王帅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3).

[2]刘学东,邵理堂,孟春站,宋祥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利用方向)人才培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0,8.

[3]周雷,孙云龙,刘伟.光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1,10.

[4]廖卫兵,罗双根,孔青荣,熊明辉.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 加强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关于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项目《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现状与需求分析》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RS-2012-3033。

作者简介:

岑玢(1976-),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统计学的研究工作,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师,讲师,2012年6月受资助承担了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现状与需求分析》,本文就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张媛,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师,硕士,讲师。

人才培养现状篇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医院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成功应对环境的变化,必须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该文首先分析医院管理人才的现状,即传统观念对医院管理“经济贡献”的轻视、医院管理人员落后的选拔机制、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重视医院管理经济效益;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增加医院管理专业数量,提升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面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针对性目标化培养等四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开放程度日渐增加,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局势,如投资集团控股医院、医院品牌导入、医院集团化等[1]。中国医院想要在如此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医院管理者必须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对于卫生事业管理干部的相关要求,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作出了明确指导:“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具有较广泛的医学社会学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卫生事业专业化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医疗技术型管理者已经不能适应大环境的变化,医院管理专业化势在必行。

1医院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1.1传统观念对医院管理“经济贡献”的轻视

医院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因为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而被提拔到管理岗位的,他们大多是临床专家或技术骨干。传统观念认为,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知名度、品牌和经济利益的直接保证。而管理工作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可替代性很强,很多人都可以做,差别不大;并且管理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这种观点是偏颇的,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所具备的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技术技能是最重要的;但管理层次越高,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越低。这种过于偏重医疗专业技术而忽视管理技术的传统观念是不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对管理经济价值的轻视必然导致医院对管理人才培养的忽视,以及对管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的忽视。

1.2医院管理人员落后的选拔机制

在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医院高层,特别是院长、副院长还有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大多为非医学专业出身。一般而言,大部分是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出身,而且多数人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或医院管理硕士(MHA)学位[2]。欧美国家医院高层的非医学背景,与西方的一种被称之为“领导无能论”观点的是一致的。这种观点的基本意思是,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如果太懂专业,有时反而不利于经济运行效率。例如,若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是搞营销出身的,他会对营销最敏感,认为营销部门最重要,往往会专注于营销,而忽视其他职能。同理,若总经理是搞财务、生产或研发的,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专业人士很可能专注(陶醉)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却打乱了整个公司的秩序,而非专业人士却很少犯这种错误,因而管理(领导)得以成为一类专门的职业。所以,在美国,医院的院长可以是非医学专业出身,可以不拿听诊器,不诊治患者。中国的近邻日本,情况有所不同。只有高级医师才有资格担任医院院长,但同时规定院长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医院管理培训。即院长不仅要精通医学知识,还得精通管理学知识并掌握医院的运营规律[2]。纵观我国医院的管理层,绝大多数来自于医(护)学专业技术岗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基本上依赖于经验管理,在管理知识、管理理念及管理视野等方面非常不足[3]。这种其实属于最低层次的领导(管理者),被称为“精英型领导”:具有浓厚的精英特质,表现为虽然身在领导(管理)岗位,仍然从事着临床专业工作,仍旧是专业业务的主要承担者,是解决“疑难杂症”的关键人物。医院的专业业务和医院经济运作一起抓,由于管理者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两手都抓的结果就是医院的管理效率受影响、医院的发展受限。对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这种医疗技术型管理者已经落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医院运营效率的改善成为现阶段医院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1.3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

我国医院管理相关学科起步晚,医院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医院管理专业的并不多,除综合性大学外,部分医科类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方向)等本科专业。在硕士层面有医院管理专业。但总体上,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专业医院管理毕业生还比较少;大部分的医院管理者只是进行了短期的岗前、在岗培训或根据经验来实行管理。而这些培训不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属于自发、无序状态,各家医院各行其是。短期培训的微弱效果当然和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相差甚远。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对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美国推行医院职业管理的时间较长,开展卫生管理教育已超过50年,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还是在教育层次规划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教育体系,有能力为各级医院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医院管理专业人才[2]。

2培养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的对策

2.1转变观念,重视医院管理的经济效益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观点:管理可以给企业和其他组织带来价值,同时,作为资源又具有稀缺性。研究表明,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50%的效益[5]。所以,必须改变“医疗技术是医院效益的直接保障”的传统观念。要明确的是,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是增强医院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医院效益。医院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活动,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手段或途径;提高经济效益是管理的动力和目标。

2.2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建议

由中央财政为培训基地提供专项资金资助,省级财政联合出资。可以由卫生部牵头再联合教育部等统一整合优势资源,以省为单位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以达到医院管理人才培训规范化的目的[6]。培训基地主要是针对医学专业出身的医院管理人员,使之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学培训,旨在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向省内各级医院培养、输送优秀的管理人员。当然,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攻克,如培训基地准入和评估指标的建立,对培训学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评估反馈机制,科学设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管理资历及不同管理层次学员的培训目标、方法、期限、内容、培训项目及考核办法等[7]。

2.3增加医院管理专业数量,提升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

鉴于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专业医院管理毕业生还比较少,还不能满足各级医院的需求,建议更多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医科院校设置医院管理专业,增加专业管理人才的供给。在增加供给数量的同时,质量提升更为重要,必须在确保毕业生质量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卫生管理教育培养对象定位不精准,人才培养方案比较落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医院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卫生管理教育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7];尤其应注重高校与医院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要充分利用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优势。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管理本科、研究生培养计划,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2.4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实行针对性目标培养

2.4.1对于基层医院管理人员,由于对其技术技能的要求较高,最好从医疗技术人员中选拔。再参加短期或不定期的管理学培训,主要目标是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方法,熟悉医院基本面和整体运营状况。

2.4.2对于中层医院管理人员,管理专业出身或医学专业出身均可。若是管理专业出身,可以参照临床住院医师培训方法进行轮岗,时间不能过短,每个职能科室大概三四个月。完成整个轮岗过程大约需要2年左右时间,确保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方面的业务,学习医院管理工作的主体把握与细节处理,尤其是各类管理流程中的实时处理技巧,为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8]。若是医学专业出身,可以参加以高校管理专业授课为主的培训。

2.4.3对于高层医院管理人员,如果为非管理学专业出身,可以参加类似于医院管理硕士的研修班,并获取相关学位。主要培养目标为:优化知识结构,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重点掌握医院绩效管理、医疗质量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及最新动态;了解医院产业发展趋势,能够深度分析医药、医保、医院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最终增强宏观分析、战略决策的能力[9]。

3小结

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逐步深入,外资医院、民营医院的竞争愈演愈烈;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既熟悉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又精通管理科学,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现代医院管理人才是医院面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汪宝林,张鑫.院长职业化是管办分离模式下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3):7-8.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03-404.

[3]赵丽霞.关于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1):1-3.

[4]李广良.必须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30(2):57.

[5]张丽娟.如何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51-152.

[6]孙涛,王克霞,文晓初,等.北京市公立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2):59-61.

[7]袁青,黄淇敏.中国医院管理者职业化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8,12(5):29-31.

[8]吴宏.论信息化时代公立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9):43.

[9]陆彩珍.浅谈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策略[J].中外医疗,2011,30(36):116.

人才培养现状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游泳

游泳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在现代奥运会中,竞技游泳项目最早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运动项目之一。竞技游泳则以32个小项成为奥运会的第二大竞技项目。目前世界泳坛,尽管依旧保持着美、澳争霸的局面,但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视游泳人才的培养,各国竞争日趋激烈,逐渐蚕食着两国在泳坛占据的优势,群雄并起的局面势必在世界泳坛呈现。在宁波,我们的运动员也曾在泳坛绽放着光芒。傅婉芳、陈效、高方珍、贺慈红、郑坤良、汪顺等竞技游泳高水平运动员为宁波游泳事业谱写了一部部壮丽的篇章。

1.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状况

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和依靠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因为只有具备了这套管理体系,后备人才从事竞赛训练的组织和开展才有保障,一套完整的竞技体育管理体系不仅能合理地整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场地、经费等资源,使它们取得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能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从而可以使他们的竞技能力更高效,使竞技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开发,最终获得竞技绩的最大化提高。在宁波,原本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地方少体校,甚至于地方游泳队也是出自于各地区体校。然而近年来,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少体校已经不是培养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唯一途径,宁波游泳健身中心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社会化改革尝试,由体育局实行委托管理、社会承包经营,各种游泳训练点、游泳俱乐部、游泳传统学校等相继出现,有效地丰富了各地区的培养体系。

2.宁波市竞技游后备人才的参赛情况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宁波市体育60年》一书记载,宁波市竞技游泳比赛获奖情况近几年处于较稳定发展趋势。但从1950年到1989年来看,宁波市竞技游泳比赛奖牌获奖情况呈现了不规律发展趋势,除70年代因陈效等出色的运动表现外,其他年代并未有太多的奖牌获得。直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宁波游泳参赛获奖情况趋于稳定。特别是贺慈红、汪顺等游泳人才辈出为宁波游泳事业增添了光彩。虽然保持了较稳定的比赛获奖情况,但宁波竞技游泳的发展相对于杭州仍处于劣势。2010年10月浙江省第十四届省运会在嘉兴举办,省运会六地区游泳金牌奖牌数量统计表暴露了我们的劣势。我们的奖牌数量远不及杭州,温州也跻身到了我们前面,最终对宁波游泳项目的定位为落后项目。我想这才是让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我们需要把游泳发展成我们的优势项目。

3.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选材情况分析

当今泳坛,除了具备科学训练外,如何提高选材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俗语说的好,“良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运动员选材的苛刻,因为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天赋和潜质的游泳苗子,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在如今强手如云的泳坛中崭露头角。

3.1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材年龄分析

后备人才选拔的年龄与竞技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必须要充分考虑成才、育才、训练专项和竞技运动发展规律,因此对运动员适宜选材年龄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经调查,部分青少年他们过早的进入到了游泳训练过程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由于他们身体相对其他青少年较早发育,身体条件符合了进行游泳训练的条件;二是教练员自身业务水平不足,意图拔苗助长。

3.2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材途径分析

选材的前提是要有材可选,所以要想选出最为优秀的人才,就要保证选择的适龄儿童的基数要大。然而在实际的选材过程中,有很多有游泳天赋的适龄儿童并没有进入到我们的选材范围中。少体校、游泳训练点、游泳俱乐部等组织是宁波培养和向上输送优秀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主要力量,当然他们也承担着输送与选材的重要任务。

3.3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材方法分析

在游泳选材过程中,会依据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指标与专项技术的测定与评价、生理机能指标、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程度的鉴定、心理选材等指标选材。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完全运用上述方法。调查发现,宁波市教练员在游泳选材方面的方法是基本科学的。通过对部分教练员的访谈了解到,一些教练员对选材方法合理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有少数教练采用单一的选材方法,特别是对水感选材此类方法被大多数教练忽视了。

3.4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选材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扩大选拔后备人才基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只有首先保证选材数量,才能保证人才的质量。游泳作为浙江省的重要项目,宁波市作为游泳后备人才的主力输送渠道如何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系统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问题二,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教练员通过各种渠道发现了自己心仪的人才但家长的不支持、个人兴趣不高、学习与训练的冲突等。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现状不支持,怕耽误学习,怕孩子受苦造成了学生对游泳兴致不高,更多的家长只是为了自己孩子中考是能取得满分的游泳成绩仅此而已。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教练员自身的训练方法要有进一步的提高。若人才的选拔缺少科学性,必然会导致选材的准确性。因此,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训练水平是选材的关键所在。

4.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情况分析

4.1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条件情况的调查分析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日常训练、竞技比赛都要以一定的训练条件为基础,包括训练经费、场地设施、医学监督等。通过对训练经费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教练员认为,宁波市在游泳训练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是相对充足的,有30%的教练员认为训练经费较缺乏,可能是因为地域、经济条件、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4.2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场地器材情况调查分析

持续不断的训练需要依靠充足的时间和完备的训练场地及设施,场地设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条件。调查结果显示,65%教练员认为宁波市竞技游泳训练场地器材配备相对充足,但仍有5%的教练员在严重缺乏设施的情况下坚持训练。为确保日常训练能够有序的进行,政府应加强对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单位投入力度。

4.3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医务监督情况调查分析

任何训练都后伴随着身体疲劳及运动损伤的产生,如何控制与调节训练量和训练时间的比例,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员身体机能,提高运动员有氧和无氧酵解能力而又不超过运动员的承受能力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医务监督工作到位则在训练中起到了防止运动损伤和加快运动员恢复的作用。通过对宁波市竞技游泳训练义务监督情况调查发现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医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5.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5.1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目前,竞技游泳后背人才培养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不密切、资源无法共用等问题,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没有达成共识,造成拥有丰富人力资源的教育系统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制约了体育组织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无法将更多的资源利用,这种原有的制度造成了体育人才的短缺。

5.2提高选材科学性,减少人才流失

每年暑假,宁波各游泳场所都会成为学生的培训基地,而这些培训基地的教练水平与竞技游泳人才选拔水平并不是成正比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制约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建议相关部门规范各类培训班,要定期派专业教练员到各个培训点进行考察和选拔。建立教学与科研互补的选材体系才是提高选材质量的主要途径。

5.3加强教练员培养工作,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游泳项目普遍存在的“竞赛奖励重于输送奖励”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练员“重成绩轻培养”,对游泳人才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教练员也因文化程度、经验等问题无法让有潜力的运动员充分会发潜能。提高教练员的综合水平,参加系统培训,让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多实战多实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结论与建议

6.1宁波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后备人才队伍年龄分布、选材方法、训练条件等方面来看,宁波市的竞技游泳人才培养情况良好。

6.2宁波市教练员对后背人才的选拔年龄把握较准确,但仍缺乏有效的选材方法,加强教练员的培训,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将会对宁波竞技游泳选材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6.3宁波市游泳俱乐部、训练点较充足,竞赛体制也较为完善,科学指导及医务监督方面的投入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宁波体育60年(1949-2009)[M].宁波市体育局.2013.

[2]宁波体育年鉴.[M].宁波市体育局.2011.

[3]杨国宽,谭政典.广东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06).

[4]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

[5]厉丽玉.浙江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体育科学,2004.

[6]姜国青.浙江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D].宁波大学,2013.

人才培养现状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英语专业 培养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下急需职业英语人才。高职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为满足英语人才的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经过长期积累和完善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的需求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教育模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当前高职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却没有适应这种变化。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经济快速发展,英语知识已经不再是丰富人才素质的摆设,而是切切实实地需要人才能够利用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对学生实际英语沟通能力的关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的实际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仍然面临很大阻力。

2.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就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语言理论知识的比例太大。英语教学中,仅靠语言知识是难以实现学生全方位素质提高的。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在实践锻炼中获得的,而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用到很多非语言知识,例如文化习俗等[1]。这些内容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且课程比例不具备基本的科学性,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

3.师资状况和生源质量不稳定。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也与生源质量有很大联系。当前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教学模式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教师实践教学技能不足,教学技能长期没有创新,教学设施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都成为影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而且生源质量不稳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教学模式价值的因素。

二、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着力于提高人才的实用性。英语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承担为社会经济各行各业培养专业英语人才的使命。为此,人才培养中应当始终以培养实用型的专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的人才应当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能够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有所贡献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应当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英语人才的培养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英语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办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高职英语人才的培养有效满足了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人才的任职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职教育却没有及时了解和分析这些新变化,以致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相对滞后性。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社会需求这个基本目标,造成人才与岗位之间的对称性受到很大不良影响。

三、新时期完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1.牢固树立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原则。这是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一条。社会需求应当始终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不断挖掘自身价值和潜力。首先应当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当前,人才的实践素质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2]。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方面的工作显然在当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要通过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2.合理规划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不足,一是理论性内容大于实践性内容的比重,二是知识性内容多于文化因素的内容。其中尤其是文化知识的比例较少。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社会文化存在难以割裂的关系。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对于他们语言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合理设置一些文化课程,或者在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文化内容都应当成为当前教学模式完善中的重要作用。

3.着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性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必然环节,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长期得不到更新,造成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素质提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升,实践教学必将成为教学重点。

4.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稳定可靠的教学资源作为重要保障。当前教学资源不足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一个不利影响因素,例如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调等。针对这些现象,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不但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的质量,而且增加教师队伍的数量。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教师素质提高工作中首先应当对当前教师素质中薄弱部分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11(03).

人才培养现状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和其它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普通小学培养合格的专任教师[1]。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全社会对于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担任的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局面既给小学教师的培养单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小学教育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别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开办了小学教育的本科专业,培养的模式主要有两类:

(一)高中起点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类型(四年制)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细分具体学科和具体专业方向,该模式目标定位为培养文理并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较高,能够满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小学多门学科教学需要的本科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特点是“宽”而“不深”。代表性学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2.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根据小学阶段开设的具体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各学科的专业方向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和教学实践能力“深”而“窄”。代表性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等。3.中间培养模式。这是培养模式是上述两种培养模式的中间状态,采取了文理分科的形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培养出具有文科或理科综合素质的小学老师是这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按文科和理科两个主要方向设置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特点是知识面和教学实践能力既“较深”也“较宽”[2]。代表性学校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以上这三种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教学基本功方面并不扎实。

(二)初中起点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六年制)该类人才的培养,采用了“二加四”分段培养的类型,前两年的学习任务在高中完成,后四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在高校完成,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学籍转换的过程需要进行选拔性的考试,只有考试成绩合格的才可以转换;学生前两年的学习内容,主要以高中阶段的课程和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学习为主,但课程的难度会略低于普通高中的课程难度;后四年在高校里的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专业方向课为主;和前一种培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做比较,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加的扎实,实践能力也非常强,但缺点在于知识储备量尚显不足,生源质量也得不到稳定保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随后快速推广到其他师范类院校[3]。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和主要措施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1.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小学教育的本科专业应当定性为‘教育门类’,定向为‘小学阶段’,定位为‘本科层次’”[4]。主要从办学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办学层次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体现了该专业三个主要特点,分别为小学性,本科性和综合性。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行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小学教师专业的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该标准主要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个大的方向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在“基本内容”上主要设置了三个专业维度,分别为:“专业理念与师德规范”、“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每个专业维度又被细划分出若干个子领域,而每个子领域又有若干个要求,该标准虽然并不完美,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但它还是为我国的小学教师培养和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3.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我国小学教育得到了快速而稳步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全社会对小学阶段的教育需求已从单纯的学校数量的需求上升到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学生的个人综合发展方面的奠基作用显得更加的突出,小学层次的教师必须具有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能力;三是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主要根据班级规模的不同进行调整,可以分科也可以综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进,从而适应我国小学阶段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5]。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1.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方面,培养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才的培养层次;其次要明确培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各项专业素质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在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方面,培养单位需要确保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培养出具有多方面专业素质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合格人才,培养单位才能够达成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设定的主要目标。2.完善人才的培养内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单位需要直面这些问题并给予解决,进一步完善当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需要体现出本科层次的水平,课程内容要突出在纵向上的联系;在课程类别的设定方面,要选择以综合性的课程为主,不仅体现在通识类、教育类和学科类等课程的整体综合,在各课程的内部科类上也需要综合;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需要处理好不同课程课时数设置的比例关系,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统一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3.改进人才的培养策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在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人才培养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方面,需要从四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具体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有利于小学专业教师的培养效果的提高;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理念[6],让受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教育他本人的人;第三,教学的基本途径和辅助途径需要有效整合,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深入小学教学的课堂,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获得扎实的经验和感悟;第四,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使用,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能力,为他们未来进入小学教学的课堂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上一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 下一篇: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