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范文

时间:2023-09-20 19:23:21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篇1

以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看其编辑思想。初、高中教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体现和贯彻“三个方向”的精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力求扎实活泼有序地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力求较好地体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严整有序与灵活多样的关系。3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面向大多数,力求难易适度,线索简明,梯度合理,易教易学。

该社新编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统一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2.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缩短学程;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与训练已经初步“过关”。4.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英国是属于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国家,“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后,出现了标有“国家课程”字样的教材,《牛津英语教程》、《英语》、《新阶梯》三套教材体现了以下编辑指导思想:

1.突出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3.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以上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的陈述,我们尝试着作以下的比较。

一、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各国语文教材的编辑均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影响,它是一定民族、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最集中、最系统的反映,具体体现该时期对人才诸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和课程计划的物化形态,也是社会化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三个面向”的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编辑的总思想,它能给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国的语文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比之下,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总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材,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的加强,这方面也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我国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编辑的灵活性,另外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的成功,如何在教材编辑中更好地体现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以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重视教材编辑的可操作性,而英国的教材编辑则具有效高的灵活性。我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是基于编辑和教学的实际的可行性,从知识、能力到智力和习惯,从学习规律到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方法到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阶段目标到长期目标,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都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英国的编辑思想则显得空泛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思维,言语实践活动,现实和日常生活等等,更注重宏观的把握,它往往不易操作,这正是其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影响所在。这种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教材编辑中,一个较为拘泥于框框,一个则较为灵活,这同样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以相类似的影响。

三、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有序”、“梯度合理”、“在初中的基础上”等随时在强调构建一个语文教材的体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想密不可分。英国的教科书自由制度使得其在教材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也缺乏类似的体系,使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衔接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循序渐进性。即使在教科书建设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这一传统,使得我们的教材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在重视教材编辑的同时,也重视在教材的实践方面给教学改革以支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成型的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灵活现的,死的东西很难适应活的教学需要,教学的变化要求教材作相应的变化。在教材的层面上重视改革,不仅是对教材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要重视实际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反过来也会给教材的改革提供实践的支持。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则没有对这方面的要求。

五、两国在教材上都重视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无论哪一个民族,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语言的共同的东西都是其基础教育阶段所必须重视的,因为这是本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基础,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技能,在教材的编辑中给予这方面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编辑思想在教材中重视的同时,对实际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及现实和日常生活重视不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实际的语言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脱节,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少了应有的灵性,很多学生因之而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教材与实际语言环境的联系,赋予教材以更大的生命力,是我们以后的教材编辑应该注意的。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使得他们的教材比较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利于教学和现实的结合。

语文教材篇2

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一些高校学生对他们使用过的教材进行了点评,相信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对学习者和教材出版者以有益的借鉴。其中,在讲授理论时适时适量地穿插事例作为论证,是《文艺心理学教程》的一个亮点;《作文心理学》将教与学结合起来;《礼仪文书写作指要》雅俗并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让你快乐学语法……

适时穿插事例结构明确

评《文艺心理学教程》

毛帅

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心理学教程》一书结构明确、层次分明,各章节的排序及衔接过渡也比较自然。全书以文艺心理学为核心,从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发展概况、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总体介绍,到艺术家的体验生成、创作的心理动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等文艺创作过程,到对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和艺术接受心理的分析,条理性强,切合读者的认知习惯。

以我个人最感兴趣的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为例。书中首先解释,所谓缺失,包括物质上的匮乏、疾病折磨、感情或事业受挫等诸多方面;这种强烈、深刻的缺失性经历对于艺术家个性的形成、创作欲望的激发、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举了狄更斯的事例:狄更斯在童年时期曾经在一家黑鞋油作坊做童工,其经历给他带来了严重的缺失感,对其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艺术家的创作潜能往往是被这种缺失性体验所激活的,这种体验首先是对个人缺失性经历的深刻体验,继而感到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缺失,其作品从而超越个人心灵的局限,而成为“世界的回声”。

在讲授理论时适时适量地穿插事例作为论证,是本书的一个亮点。这使文艺心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但是,本书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讲解仍有不足之处。如第四章第二节关于“叙事句法”的介绍,个人感觉讲解得不够透彻。

叙事作品可以分解为有层次和等级差别的树形结构,主干部分更易被读者所记住,细节则往往被忽略,这不难理解;但是“叙事句法”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结构主义批评家分析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遗憾的是书上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另外,每章之后附有本章重要概念及相关思考题,尽管这不是本书的创新之举,但也是一个优点,对于学生回顾、复习是很有帮助的。

《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程正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定价:25:60元

全面和简略需进一步平衡

评《作文心理学》

张晨思

有专家指出,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现在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对多数学生来说,写作仍是令他们厌烦和头疼的事情。

作文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一些作文心理学知识将有助于文学师范类专业学生了解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掌握各种作文策略,把握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与优势,熟悉作文修改与评价的注意事项和各项指标。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淼所著的《作文心理学》一书,针对目前书面作文难教、难学的问题,将教与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作文本身的探讨,为作文教学与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验依据,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将来从事作文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书中第一部分是对作文教学及研究现状、作文能力、作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介绍,第二部分作文心理过程是作文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关于作文指导与评价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想提出的是,该书在一些内容上稍显累赘。例如第五章作文心理加工理论,包括直线式、螺旋式、多重水平加工模式,其中直线式加工模式分为“三段式”、“四段式”、“三・三式”模式,而“三段式”又分为罗曼模式、阿德斯坦因和皮尔凡模式、诺德模式、布鲁斯模式,“四段式”、“三・三式”模式又可分为若干。本节结语中有言:“以上研究多把写作过程视为直线式加工过程”,尽管在认知程度和划分上略有差别,“但主线总是先构思、次行文、再修改”,“离真正把握人们写作的内在过程尤其是写作思维活动进程尚有距离”。笔者认为,既然只是作文心理学的初始发展阶段,是否可以更为简略地加以介绍呢?这样能够减轻读者阅读和记忆的负担。

当然,编者追求理论的全面和结构的严谨,与读者希望尽量简单实用的愿望终究是有一定差距的,笔者不敢求全责备,只是希望能够在全面和简略上进一步做到平衡。

另外,该书概念多、理论性强,如果能够适当加入例证,而不仅仅是大篇幅的理论性文字,将更易使读者理解和记忆。

《作文心理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定价:16.30元

快乐学语法 聪明学语法

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任娟

什么是语法?最通俗的说法:“语法是人们说话时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科学的说法是:“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刚一听概念就让人觉得语法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问,可是陆俭明先生却用他独特的方法把语法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你要学现代汉语语法,那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笔者首推的。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实例多,对比中差异明显。例如第12页中讲,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随之改变。书中是这样通过大量实例讲解的:“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不等于大大的眼睛(‘定中’偏正关系)……”理论知识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一切都变得通俗易懂,学起来也轻松很多。既方便老师的课堂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自学。

阅读此书,还要注意选择性地学习。本书共6章13小节,虽然章节明确条理清楚,毕竟我们大家不是搞语言纯研究性的人,所以可以对章节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比如我是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我会选绪论、第一章词类研究、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第六章汉语语法应用研究中的第十二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剩余的章节我就可以简单浏览。同理,如果你是师范类的中文专业,一定要加上第六章中的第十三节中学教学中的语法研究。

总之,学习要灵活把握,学语法也不例外。本书用实例说话,用实例去诠释干巴巴的语法理论。有了这本书你可以快乐学语法,聪明学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3版,定价:20:00元

雅俗并重 包容性强

评《礼仪文书写作指要》

张聚英

《礼仪文书写作指要》的作者万奇老师有多年的“礼仪文书写作”教学经验,该书是万老师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应用写作能力。

书中所述,礼仪文书是人们在应酬、庆贺、哀吊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用于表示尊敬、祝颂、悲痛等情感的应用文体的总称。由此,该书所讲内容偏重现实生活需要的文体写作。结构上分为应用文写作、庆贺文写作、哀吊文写作、碑文写作、对联写作和书信写作六大块来讲解。

每一块独成一章,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展开阐述:一是阐明文体的名称和内涵;二是阐明文体的源流和发展过程;三是列举范文与该文体相互参证;四是归纳概括出该文体的写作要领和基本方法。

该书在例文选择上,既有名家的名作,又有一般的生活例文。名家的名作具有典范性,可以作为读者学习的“范本”;一般的生活例文具有通俗性,简单明了,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容易接受。全书从整体来看,雅俗并重,包容性强。

该书结合例文,重点剖析每一种礼仪文书写作的要点,包括写作基调、文体结构、用语要求等,这种针对典型例文进行分析讲解的方法有乘一总万的效果。此外,该书每一章后附有若干范文并且设置了“思考和练习”,这就把理论阐述、范文阅读和针对训练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增强了该书的实用操作性。

该书列举的范文中有好多都是中国古代名家的作品,为文言文形式,用语高雅,但这也给部分使用者和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书中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有很大帮助,但有些地方仍不是很好理解。另外,我认为如果能对该书每一章后附的范文稍作点评以指引学习者的学习思路,可能更方便大家理解掌握。

综上所述,我认为该书雅俗并重、乘一举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实用性。它不仅适用于各类大专院校的写作教学和写作练习,而且可以作为社会中各行业人员学习写作和提高写作水平的示例性读物。

语文教材篇3

【关键词】穿插;理解;开放性;延展性

教书要讲究方法,不能教死教材。教学中怎么把教材写了的,教材没写的,编者要我们做的事情统一起来,而且不留痕迹,有效地去理解,也就是说以教材为载体,将材教活。关于这个观点,我想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一、将教材中没有写的穿插到教学中来

例如:凡是教学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老师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但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有什么寓意?教学中,我是这样补充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最早是800多年前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官员说的,当时他在桂林任职,任的职就相当于现在桂林市的副市长,桂林当时有很多考生要到北京去考试,王正功给他们设晏践行,就作了一首诗,诗当中,就有这么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是说我们桂林的山水是最美的,天下第一,实际上是说,你们出去考试,也要考一个天下第一。)然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教材,课本上是这样说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本上,并没有说这句话是王正功说的,而是说“人们都说”,同学们就发言了:这句话,现在可能当地人这样说,外地人这样说;也有可能中国人这样说,还有可能外国人也这样说;大人这样说,小孩也这样说;导游这样说,游客也这样说,这样才算得上人们都说,这说明桂林那儿确实太美了,堪称甲天下。这样一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对桂林美景的向往就更加强烈了。

二、将教材中写了的内容理解,消化

教材中,一些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很经典、很传神的,如何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灵活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把握的。例如,《草船借箭》写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有位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让同学从字面上理解“神机妙算”后,就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找到相关句子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人物的形象了解就算行了。这叫什么?这叫扒了诸葛亮的皮,抽了诸葛亮的筋,吸了诸葛亮的血,剩下的是诸葛亮的骨架。在非常理性的解剖下面,人物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拥容大度,诸葛亮的温文而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和神韵都被烘干了,都被解剖得血淋淋的。象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已任的小说,我们决不能以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勾出诸葛亮的预测和反映他预测准确的句子。

学生1:(预测)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预测结果)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学生1还说:这样前后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就算准了第三天的天气,他真是神机妙算。

学生2:(预测)诸葛亮说∶“……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预测结果):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学生2还说:这样前后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就算准了鲁肃这个人老实,讲信用,他真是神机妙算。

学生3:(预测)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预测结果):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学生3还说:这样前后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就了解了地型,回来时顺风顺水,曹操追不上他,他真是神机妙算。

用前后联系的方法,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就在这些句子中表现出来了.人物的形象就在纸面上站起来、丰富起来、活动起来了,学生这才真正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创设情景来实现教材的开放性和延展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果罗丹现在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有的学生说:“罗丹,我要向你学习,做什么事都应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把一件事做好。”有的说:“原来,名人之所以这样出名,原来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就是这样的,做工作就是这样做的。”这样的作业实际上是要实现学生与文本人物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要结束时,我还鼓励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全神贯注”的事例,同学间讲“全神贯注”的故事,后来同学们讲了“刺股苦学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苦读的孙敬”等人的故事,再次体会“全神贯注”的崇高和力量。再如,教学“楼”生字后,我问学生:“这个生字,你还在哪些词语里或哪些地方见过?”有的说在洒楼的牌子看过,有的说在楼道的警示语里见过。多丰富呀,能联系生活学语文。

语文教材篇4

教材特别是教科书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其作用非同寻常,他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他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以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教科书问题,应是我们今天给与最大关注的问题之一,影视学术界、教育界共同重视的学问之一,不但要参与去编写,还要给他以足够的研究。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几次创新性变更

在我国现代教材史上几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材,在建国后前二十年中,不以教材质量的高低和使用效果的好差为标准,而是着重指明其历史地位。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和时期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但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注重了教材质量和使用效果。比如2000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影响现有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条件

从现在的高中教材分析可以得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语文的教材发展的历史轨迹。

2.科学文化的飞快发展。

3.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4.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

5.编写队伍的水平不高。

三、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面背景条件,高中的语文教材的发展呈现以下的趋势。

1.根据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高中语文教材应该更具有现代性的语言一一思维教材

这种教材的思维能力结构和语言能力结构应该更富有效益;这种教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进行思考。如高语文的第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再别康桥》等文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上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情操教育的教材

根据现代高中生的特点,更应该加强爱国的思想教育、团结友爱教育、尊重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和新大纲。这一举动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中强调政治教育,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性美、人情美,片面夸大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等弊病,使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注重文化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教材的内柔和形式的更新

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有不小的更新,使之与现有教材有些不同。比如现有的高中课本就加入了一些小说和电影的节选。同时,一些影响力较大的通俗作品也进入语文教科书,比较典型的就要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和《卧虎藏龙》的节选。

4.教材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材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编辑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编辑观念,制订合理的编辑体例。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来说,爱情这词语已经不再敏感。有些爱情题材已经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如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增选的《边城》。对此,中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陈军表示该文对学生在民俗、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

5.教材能够更好的突出时代精神

如2004年,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被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收录;2006年,辽宁省秋季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节选收入了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

6.字像音完美结合的教材

展望未来的高申教材,应该是一种文字、图像和声音协调混合的统一体。我们今天的印制、绘画、摄像技术,已经为教材中的图像提供了条件。而录音这种教学手段早已进入高中语文课堂,近年来又成为了语文实验教材中的组成部分,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今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语文教材的现代化、科学化程度都将得到提高。

四、总结

展望高中语文教材发展的趋势是困难的,但是我们毕竟需要做出新的思考,构造出新的模式,以保证他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方面做出更有力的服务。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发展和制约原因进行剖析,结合当代教育的现状,对未来高中教材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名出版社,200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语文教材篇5

一、简要的回顾(1950-1979)

第一阶段(1950-1955),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第二阶段(1956-1957),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第一次改革。文学、汉语教学的目的比较明确,各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编排形式有所创新,但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第三阶段(1958-1960),重新编写语文课本。这套课本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变成报刊“时文”的集锦,忽视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第四阶段(1961-1965),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后一套就是有名的1963年课本,根据1963年教学大纲的精神,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比过去教材有了较多改进,但又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第五阶段(1966-1976),“文革”时期,各省、市自编教材。在当时的极“左”思想路线下,语文教材的特色是“语录加大批判”,完全置语文教学的规律于不顾。第六阶段(1977-1979),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它与1963年教材是一脉相承的,而更趋成熟,比较重视读写训练,缺点是教材体系还不很完善。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中,有志之士在教材建设上惨淡经营、执著追求,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惜全国基本上还是只有一套教材,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多种教材竞相斗艳

历史进入了80年代。这是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材改革也加快了步子,并逐步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1980年前后,教育部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这两次座谈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第二次座谈会上递交的教材改革方案就有20多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借着这股改革的东风,在全国作了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在这基础上,于1982年开始,着手编写六年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拟定教材改革方案,编写实验教材。

但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上,真正进行比较深入、比较广泛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还是开始于1986年。在这一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它规定:“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其宗旨是“为了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1992年,全国有九套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准予在全国试用。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材基本上一枝独秀的局面宣告结束,教材建设上众多教材百花齐放的时代来到了。

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有以下各套中学语文教材:

1.1987年的人教版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是对1978年编写、1982年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再次修订而成的。这套课本的高中部分目前仍在全国使用。

2.1982年的人教版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这套课本的高中部分仍在全国部分省、市试教。

3.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试用)。

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试用)。

5.北京师范大学“五·四”学制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6.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徐汇区教育局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级试用课本《语文》和高中试用课本《语文》。

7.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组织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闸北区教育局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级试用课本《语文》和高中试用课本《语文》。

8.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编委会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语文》(试用)。

9.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0.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1.北京市教委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材编写组编,北京教育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2.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研组编(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3.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欧阳代娜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阅读》《写作》。

1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四川西昌地区教材编写组编(颜振遥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5.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编(耿法禹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验课本《语文》。

此外,还有华东师大一附中陆继椿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张志公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高原、刘fěi@①fěi@①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作文三级训练》《阅读三级训练》的实验课本,广东省湛江市教研室李寰英主编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以及中央教科所、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江西萍乡二中、西安六中等单位分别编写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全国统一编制的办法。它的好处是使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大体上一致,而不会造成太大的差距。但它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因为我国幅度辽阔,城市和农村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教材的强求一律,势必脱离实际,难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学生不同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材建设上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三、跳出“三阶段”“两循环”的框框

改革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是几代教材工作者倾尽全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一问题提出以后的30年中,人们经过艰苦的探索,甚至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主持改革试验,但始终没有构建成理想的教材体系。以至于到了1979年1月,叶圣陶先生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探讨语文教学问题要重视调查研究》一文中,还不得不大声疾呼:“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为了培养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对这个问题,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有数。——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哪些篇,这些篇怎么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也未必能说得出多少道理来。……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面讨论得多,在训练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得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改革中学语文教材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阶段”(记叙—说明—议论)“两循环”(初中—高中)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但并非是最佳的,更不是唯一的。全国各套教材根据新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精神,突破传统的单一模式,作了改革旧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尝试。

从新编的全国各套教材看,大都已经跳出“三阶段”“两循环”的框框,构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的体系。有的是合编型,有的是分编型。合编的,有的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主,有的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主,有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分编的,有的是《阅读》《写作》分编,有的是《阅读·听话》《写作·说话》分编,有的是《阅读》《写作》分编后,《阅读》中文言文、文学作品、文化著作又分编。多种教材体系争奇斗妍,美不胜收。

在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探索中,还有一点也值得重视,那就是各种教材在单元组合上的新进展。1980年以前的教材,一般都是以文体组织单元。现在各种教材的组元方式多种多样:按生活内容,按表达方式,按实用体裁和文学体裁,按题材,按语文能力训练,按语文活动,按思维能力训练,按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至于单元内容的结构,更是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比如,单元提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作文训练或听说训练语文活动,形成由阅读到表达、由教读到自读、由课内到课外的教学程序。

四、教材改革向更高层次推进

近十几年来的教材建设,重视继承我国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重视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教材编写的经验,重视吸取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又重视调查研究,从全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因此所有教材都具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具有80年代以前的教材所没有的长处。除上文谈到的对旧教材体系有所突破以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传授,例如解放初期的教材、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的教材以至于“文革”时期的教材;或者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例如1963年编写的教材。70年代末的语文教材,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比以往教材成熟得多,然而仍不重视心理素养、思维能力等的培养。80年代以来的教材,终于亮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旗帜:训练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养、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这标志着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向更高层次推进。

当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把教学仅仅定义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实质上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直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整个教学的任务是如此,作为整个教学一部分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例外。何况语文是带有很强人文性的工具性学科,与思维、思想、知识、文化、道德、情操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把语文教材的功能仅仅局限于或者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只注重语文能力训练,固然是不正确的,即使扩展到既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还是不全面的。语文教材要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才顺应当代教育的潮流,适应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需要。80年代以来的教材在这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意义是重大的。

(二)着力于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

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质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而且,其他非核心因素,要在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着力于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

如上文所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几年中,大多数中学语文教材忽视语文能力训练。直到1963年,才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揭示语文的工具性质,规定语文教材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在1963年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但在当时,这一个大纲和一套教材并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和理解。到了70年代末,人们在对十年动乱的反思中,在寻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时,才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培养读、写能力之外,增添了培养听、说能力。以后的教学大纲,又对着力于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问题加以突出和强化。现今的十几套中学语文教材,遵照教学大纲的这个精神,根据读、写、听、说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培养过程的规律,进行教材的整体设计,从而使教材呈现新面貌。

各套教材对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设计不尽一致,或者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主,带动其他;或者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主,带动其他;或者读、写、听、说能力训练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有这种种不同,是正常的。不同的设计都付诸实践,平等竞争,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得出最优化的设计。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学教育新模式,是从单一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除了为学生打下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的基础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使学生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基础。现今的十几套中学语文新教材,为适应这种发展的形势,除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比如,教材的能力训练设置坡度,加大弹性,训练有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课文有必读课文和选读课文,练习有必做题和选做题。教材内容很丰富,但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其中的基本部分,就能大体上达到大纲的要求,这是“保底”。而有余力的学生,“上不封顶”,想学得难一点、深一点、宽一点,教材中尽有。教科书不够学,还有自读课本;自读课本不够学,还有推荐书目中的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总之,不搞一刀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个性和特长的余地。

尤其是,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全国除已编出十几套必修课教材以外,还陆续编出了一些限定选修课教材、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如果说,必修课教材和限定选修课教材还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那么,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就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据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选修课和活动课在初中要占30%,在高中要占50%。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目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今后是大有发展余地的。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材,称为“教本”,教材编写者的着眼点是利于教师的“教”,而不怎么考虑利于学生的“学”。现今的十几套教材则不然,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而且更主要是“学本”,教材编写者的着眼点当然不只是利于教师的“教”,而是更要利于学生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少教材编进自学参考材料。有两种教材将教学参考书中供教师参考的部分内容编进教材,供学生自学用;还有两种教材辟有专门篇幅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材料,供学生理解课文用;至于在提示、注释和练习题中介绍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那几乎是所有教材的做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各套教材把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以利于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迁移到自读课文中,进行自学训练。有的教材除课堂用书外,还配有自读课本,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得,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即使是讲读课文,也编写了启发性的提示,以至于启发性的评点,以利于学生自学。最突出的是颜振遥先生主编的自学辅导语文课本,最便于学生自学。这套课本的课文之前有“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课文周围有各种内容的“辅读”,起示范、解说、提示、提问等作用;课后有用于巩固、扩展的练习题。学生借助这些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体上能读懂课文。这套课本学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显著提高。

语文教材篇6

工程材料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大学生从公共课迈入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入门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在我校开设于第三学期,是学生接触到的采用双语教学的第一门课程。本课程定位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和在专业学习中开始运用英语的过渡桥梁。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工程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揭示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介绍常见工程材料的组成、工艺、性能和应用特点,重点掌握金属材料学知识和热处理工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进行合理选材及制订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而作为在大学基础英语学习后即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的桥梁,本课程的目标是推动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专业资料,让学生熟悉英语专业词汇,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述特点,培养从外文专业资料汲取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把课外专业阅读写作与英语学习相结合,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本课程的学习统一起来,通过在专业领域的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英语训练,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教材选择

一本合适的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实践的基本保证。双语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教材首先必须是英文版的。与自编或汇编材料相比,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英语学习的能力。并且国外优秀教材注重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国外经典教材都是一流科学家所写,作者本身即是位于学术前沿的学者,又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计划,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了JamesA.Jacobs和ThomasF.Kilduff著作的《EngineeringMaterialsTechnology》(第五版)。该教材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表述科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材料学基础知识,热处理原理和金属材料及其他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该书图文并茂,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便于教与学。且该教材与国内的经典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材料》内容基本一致,该教材也是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碰到较难理解的英文表述,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和机理分析时,比较容易找到相应的中文参考书学习。

3教学手段

在“工程材料”双语教学中,教学方法是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并结合了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工程材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方便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以仿真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大量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表格图片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播放相应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对相应的技术有直观了解。对重点教学内容和难点教学内容,教师借助板书给予充分说明和特别强调,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4教学方法

4.1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

双语教学在实践中一般采用三种模式进行:沉浸式、过渡性和保持型双语教学。授课学生如果没有经过特别选拔,英语水平一般差异比较大,如果突然接受高要求的全外语专业教学,会激发学生的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主要采取过渡性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调整双语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初期中英文各占一半,使学生逐步进入到英文思维和表达环境中,在教学中后期加大英语使用比例,仅对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中文解释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努力用英语提出和回答问题,加强师生间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和互动的次数与程度,随着教学逐步深入,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逐渐增多,对英语环境的适应不断增强,使学生从开始的不敢开口转变成基本敢用能用英语表达。

4.2采用灵活多样的双语教学考核方法

对课程进行考核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能评估一段时期教学的效果,还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双语教学的考核包括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相对非双语课程,我们的平时成绩比重更高,以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加强双语教学效果。平时成绩的评判依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表现出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英语的听说能力。同时建立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广的全英文试题题库,考核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文的读写能力。

5结束语

通过探索将英语贯穿于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使英语学习与专业课教学融合为一体,即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教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表明在工程材料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语文教材篇7

一、 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的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是经过众多专家讨论后,从成千上万篇的优秀作品中挑选出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而且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是不朽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习作时的范文,引导学生借鉴这些名家、大家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先确定每篇课文让学生借鉴的写作技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贯穿,并明确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应用。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能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明方向。

在讲完要借鉴的写作技巧后,要及时布置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好作文课和课堂随笔的训练作用,让学生及时借鉴、模仿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练习。比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进行刻画,还可以进行联想,虚实结合。赏析课文后要求学生当堂练笔写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的场面,小组选出有些作品,当堂读,当堂学生评价。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时,我引导学生品析、感悟、归纳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仔细观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的词语,感情的投入。当堂练笔:生动地说明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其中一两个特点即可。学生当堂完成,及时评价,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挥了语文课文的例子作用。

总之,课本是一座写作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这座宝库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

二、 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人格的作用

语文教材涵盖面很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浩浩乎千年史册任由驰骋,无所不具。其广度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些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保证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保证。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典范作品,积淀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包含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也包含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可以从中得到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熏陶和提高,促进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健康人格的完善。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时,学生体会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两种不同灵魂,从而明白了要乐观善良、热爱生活、道德高尚。

借助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格熏陶,教材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来源之一。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时,学生从主人公身上认识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体会了主人公顽强不屈的意志,懂得了要更加热爱生命,争做生活的强者!

展示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人格启迪。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这些作家不仅作品精彩感人,其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与他们的作品的艺术魅力交相辉映。语文教师要很好地抓住这点,讲课时适时拓展,介绍体现作者人格方面的事例,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享受生活》时,学生通过收集展示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领略了她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拥抱生活的热情。

发掘教材里的思想内容,进行人格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以达到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教学时挖掘教材里深刻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知识的热情。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始终眷恋着祖国》时,把它作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语文教材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中职招生体制决定了中职生原有的综合素质、学习基础远远比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在中考失利的无奈情况下选择了中职学校,中考的竞争挫败使他们心理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更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歧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语文教师绝不能采取消极的“放弃”态度去对待他们,而要通过改进语文教学的途径使他们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让他们重拾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的情感和优秀的素质。

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面对这一目标,中职语文教学并非要培养语言学、文学研究等专门人才,也并非要为其他各种专门人才培养必要的语文素养,而是要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他们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素质性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承认这一客观实际,找到合理的教育契机,满足中职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愉愉快快地学好语文。因材施教,无疑是有效、可取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一个教育原则,强调的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对于一线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对中职语文教学实行“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一、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做到划一性与层次性

职业类学校通常以专业设置班级,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基本上每位语文教师都得承担两到三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班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笔者所任教过的班级中,计财、计广、机电班为学习水平比较明显的三个专业班,可将学生分为三类,并制定如下目标:

A类——提高班。主要指计财班,计财班以女生为主,素质比较高,文化课尤其语文科基础较好,而且不少学生有参加自考大专的计划。定目标时就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点,适当提高,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B类——中等班。主要针对计广班,计广班男女生各半,该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学目标应确定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较高层次企业的需求的技能为主,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加强应用文写作的训练,会写简单的总结、计划、报告等常用应用文文种。

C类——基础班。主要针对机电班,该专业全班为男生,语文基础较差、对文科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散漫,所以在教学上要采取“求精不求多”的办法,要求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基础文化知识,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简单的自我介绍,适应一般企业需求。

二、合理选取教材内容,突出普遍性与实用性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国家规划的新教材,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从纵向看,教材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为序进行编排,满足了各个层级的学生需求;从横向来看,教材则以“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栏目进行编排,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本校现用的语文教材是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多、涉及面广、选择性强。每个专业班的语文课在本校最多开设一年,每周四节课,遇上有实习的班级,课时更少。面对学生基础差、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少的困境,如果语文教师只会沿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方式,一心抓紧时间多讲,一味进行课文分析,那么宝贵的一年语文课可能“水过鸭背”,徒劳无功。对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课时的安排、学生的水平、教学的目标对教材进行增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一定的阅读能力是所有中职生都应该具备的。在教学时,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这一项学习任务放在首要位置。本学期,笔者在所任教的机电班级(实习班级)进行以下的尝试:从教材的“阅读与欣赏”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讲授,如散文的《合欢树》《荷塘月色》和《世间最美的坟墓》,说明文只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剩余的课文按中国朝展脉络进行梳理,编排如下:从唐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自行补充))、宋词(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明清的小说(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到现代作品(曹禺的《雷雨》、现代诗歌二首)。如此一来,学生便了解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大体情况。至于应用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则强调多练,让学生学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如启事、通知,切实提高说、写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强调有效性与针对性

1. 备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

2. 上课。

由于历史及学科特殊性的原因,语文课堂总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划分段意、归纳中心、理解寓意、总结特点”的固定模式,始终不能走出“耗时多,收效低”的这个怪圈。教师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正确定位,合理发挥语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对课堂结构给予适当改革,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的环节。具体操作如下:分类自学——集体讲授——分类质疑——分类练习——集体小结这“三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离,“合”而不死。这样,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巩固和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便于教师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答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程序和教学进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 作业。

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作业)形式或专题学习,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作业可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进行设计,面向中等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量力而行。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要求较高,题目难度较大;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在语文教学中,改善学生学习的活动(作业)形式有朗诵、讨论、辩论、演讲、日记、周记、随笔、作文、讲故事、演课本剧等,布置作业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采用。

4. 考查。

考查方式实行阶段考查与学期过关相结合。学期过关由学校教务科根据大纲要求命题,统一组织,统一批改。阶段考查包括单元、期中考查,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核。每份试卷题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供后进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深化题则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分类考核后,教师要区别检测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以上是笔者对中职语文“因材施教”的一些思考。正所谓殊途同归,教无定法,所有的方法如果都能运用到极致,运用得法,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并会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农业范文 下一篇:读写结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