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范文

时间:2023-11-14 01:29:16

读写结合篇1

一、挖掘语言示范性,在句子的典型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经过小语专家们反复推敲、精心筛选的,无论是其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直接的引领、导向作用,特别是有些课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可直接用来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仿写训练。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系列细节来描写时间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也来抒发自己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学生洋洋洒洒,很快落笔成文。有学生写到“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过去;沉思时,便从紧锁的眉间过去”,有的写到“绘画的时候,日子从画板里过去;跳绳的时候,日子从笑声里里过去;旅游时,便从驰骋的列车前过去。”……这些语言优美的小练笔,正是依托于文本语言,学生有感而发,而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仿写练习,恰到好处地给他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空间,习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拓宽想象空间,在文本“空白”点读写结合

教材中的课文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这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而这一个个所谓的“空白点”,指的是文章中含着却没有直接写出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给予方法的指导,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盗取火种,不惜触犯天规,因此受尽了折磨。课文重点描述了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但是,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如何?作者并设有详加描述,这就是文本的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阅读课上,当我指导学生读到普罗米修斯历经千辛万苦盗取了火种以后,便顺势引导:“人类得到火种后会有什么样的神情呢?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我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引导学生抓住人类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描写人类的欢喜与激动,及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普罗米修斯这一壮举都带给人类的幸福,同时渗透了写法,进行了一次有效地练笔训练!再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班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到:“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精心设计文本“空白”内容,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想象丰富了,语言锻炼了,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三、彰显细节雕琢能力,在文本“概括”点读写结合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美的能力。阅读教学时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锤炼的课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地方,可抓住这一“概括”点指导学生进行写具体的训练。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写出了德国美丽景色。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景色的美丽,当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有一定的感悟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们来写一写。”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我设计了几个句式让学生填空!

此时,我仿佛看到了_____;

听到了_____;

闻到了_____。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进一步体会到了德国美丽。于是,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了课堂练笔,在不经意间,学生学会了如何把概括性的句子写具体的能力。

读写结合篇2

[关键词]绘本阅读;读写结合;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9-01

绘本因精美的图画、简单的文字,深受孩子们的喜欢。精美的图画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令人受到启发。绘本故事主题鲜明、立足点小,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学生接受。绘本教学,透过文字信息与画面信息引领孩子们进入不同的世界,根据绘本的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宽创造想象空间。

语文新课标虽然对各个年段的习作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但“兴趣”“见闻”“感受”“想象”是贯穿整个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词。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绘本激发兴趣、链接生活、读写结合呢?下面笔者以《我家是动物园》的教学为例,谈谈绘本阅读的读写结合。

一、锁定封面,展开想象猜故事

绘本的封面是绘本的脸,是整个绘本的高度概括。从封面中,我们能读出许多信息,如主人公、故事情节、重要情境等。读懂封面是读懂绘本的第一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封面,关注细节,张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如,本课教学我们这样展开。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关于动物园的书,这是书的封面。你在封面上看到什么?(一个日本小男孩,他叫祥太)除了祥太,你还看到了什么?(书名)除了看到题目,还看到什么?(作者)猜猜故事讲了什么?

二、图文结合,欣赏感受品故事

和文学作家彭懿认为:“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产生的故事。”一般绘本读物,我们读的大多是第三个故事,即文字与图画相结合产生的故事。

图画相对直观,让人赏心悦目;而文字则相对抽象,阅读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受力。如果说绘本故事是一串精美别致的项链,那么图画就是珍珠,文字则是串联珍珠的细线。总之,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请看本课教学设计片断。

1.“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

(1)仔细看图,你觉得祥太像什么动物?

(2)读一读文字,说说为什么。

2.“这是我爸爸,龙太先生。其实呢……”

(1)看图,说一说:爸爸手上拿的是什么,他又像什么动物呢。

(2)结合文字,说说为什么爸爸像狮子。

3.“这是我妈妈,明美女士。其实呢……”

(1)浣熊有什么特点?

(2)找找图中祥太在哪里。

(3)读一读,说一说:妈妈为什么像浣熊。

4.“这是我爷爷,一郎先生。其实呢……”

(1)看图猜一猜:爷爷是什么动物。

(2)看图说一说:他看到了哪些风景。

5.“这是我奶奶,早纪子女士。其实呢……”

(1)配乐播放百变奶奶的图片。

(2)说说奶奶是什么样子。

(3)结合文字说一说:奶奶和狐狸有什么相似点。

6.“这是我妹妹,茜茜。其实呢……”

(1)出示图片:看一看妹妹都在偷听些什么。

(2)为什么说妹妹像只小白兔?

以上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文字,并鼓励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表达出来。这样教学,图画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出了绘本的艺术内涵。

三、仿写创作,拓展训练编故事

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幅图或几幅图,结合文字提示,让学生们对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等进行补白;可以模仿某个片段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可以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创编故事。请看本课的教学设计。

1.想一想:祥太的家人真的是动物吗。

2.说一说:祥太平时很关心自己的家人,知道他们的相貌怎样,喜欢什么,所以才编出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也像祥太一样,说一说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家里人都像什么动物吧。

3.画一画:

(1)画一画你的家人。

(2)你能用“这是……其实呢……他是”说一说吗?同伴交流。

(3)展示交流。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绘本中的读写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收获阅读的快乐。

读写结合篇3

[关键词] 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提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趋激烈,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全国各地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竞争的首要对策。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语文教学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在智育、德育、体育、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各方面充分发展,还具有独创性、独立自由的个体的人。

二、读与写的关系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是通过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获得大量的信息,认识生活,掌握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写作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服务于生活。

读写结合,第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实践把课内的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第二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文作为写的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只有把读写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才能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反过来写作能力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写能力在互相促进中得到提高。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1.阅读习惯的训练

(1)一读(整体感悟,基本疏通,初见梗概)

①用红笔在生字(含义音字)上方注音。

②用红笔划出被注释的词语,引起注意。

③用红笔划出需补充注释的词语。

④在作者的右侧加[]注明时代、主要作品或国别。

⑤在作者下方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材料。

(2)二读(整体把握,逐句细读,钻研要点)

①在篇名右侧注明文章的体裁。

②在关键词语下面加圈(宜精勿滥)。

③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文章的中心句子。

(3)三读(整体提高,综合归纳,查练补漏)

①用“”标出文章大层次。

②用“?”标明较难理解的句子。

③简答思考和练习。

④在篇名下方归纳一两条中心要点。

2.阅读方法的教学

第一,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景,把握意蕴,品味语言。便于写作实践。

第二,整体把握:用质疑、分析、讨论的方法开展活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品味重点段落,进行鉴赏、评价。

第三,整体提高: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设计,同时指导学生熟读、背诵重点篇或段。

3.阅读练习的要求

(1)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讲读课文精读,反复品味,各方面吸收精华,课内自读课文略读,掌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写作特色,课外自读课文及报刊、文摘、文学浏览,掌握基本内容,获取生活信息。

(2)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掌握略读、快读的实践技能。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迅速提取重要信息;精读、默读课文材料,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的意义和作用,学会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深入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3)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培养阅读速度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有计划地阅读长篇名著。通过多读,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体现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联想能力。

1.写作习惯的训练

阅读不能代替写作,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且要根据一定的规律,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1)教会学生掌握材料

写作材料是生活的全部,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主要问题是怎样取舍。我的方法是通过一件事的记叙;一段景物的描写;一个场面的描写;一个人物的刻画;一件物品的说明;一个观点的阐述;一段感情的抒发。

(2)在掌握取舍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较高质量的文章

写作的任务是写什么?怎么写?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两个基本概念。写什么比较简单,不管是片断作文、命题作文,出题者都要提示写作范围,只要能理解题意,都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是重点和难点。

2.写作方法的教学

(1)根据单元体裁的安排,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的教学,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集中学习一种文体的写法。

(2)注意区别、比较不同体裁的异同点,在一个单元体裁过渡到另一个单元体裁时,要及时比较不同体裁的不同点。重点区分记叙和说明,记叙和议论的差异,再区别描写、抒情和记叙的细微差别。

3.写作练习的要求

(1)紧密联系教材,学什么写什么,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各年级都有侧重,适当穿插片断作文,既有随意练习,也有命题作文。

(2)写作练习掌握一个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写片断到写全篇”。抓住课文的形象,把它作为理解作者思想与感情的凭借。

四、读写结合的启示

读写结合篇4

一、领悟课文写法进行读写结合

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感悟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同时,捕捉并内化其写作方法,用于自己的习作。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更重要的是学习本课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笔者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四个句子,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接着,给这四个句子加上文章的首尾段,让学生朗读后质疑: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要写得生动,光光写清楚游览的顺序是不够的,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长廊”这段为例,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首先,让学生轻读并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给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标出来多读几遍。其次,通过交流指导“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几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长廊“长、美”的印象。接着,采用以下的引读让学生明白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作者先整体看――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再抬头看廊内――

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又放眼看廊外――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将这条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然后,通过一首歌谣,总结出写景状物的写作要领:写景物,抓特点,不要样样都写全;观察顺序不能乱,步步条理才清晰;五官感受很重要,看听闻尝加想象;敢于表达敢于写,写出作文一定好。最后,布置小练笔:模仿本段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这样,通过领悟课文写法,从说到写,读写结合,为课后练笔“记一次游览活动”奠定了基础,避免了写景时“记流水账”的弊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调动内在情感促进读写结合

小学生天真可爱,情感丰富,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调动他们的情感,按照“激感―探究交流―读写提升”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就会在情感的激发中生成新型学习活动的格局。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阮恒的表情、动作来感受他的伟大呢?一位教师这样做的:首先,指导学生找出阮恒决心献血的句子,从“颤抖―举起―放下―举起”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还是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阮恒“哭”的词,从“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这些词语中感受阮恒当时很害怕死去,内心越来越痛,但为了朋友,阮恒却用“捂住―掩盖―咬―制止”一系列的动作来拼命掩饰自己的痛苦,就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教师进一步引导:因为小姑娘是阮恒的朋友,所以他要输血给小姑娘;因为小姑娘是他的朋友,所以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她。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呀!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出阮恒“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接着,进一步升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学生激情畅谈自己看法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友情观。此时,正是学生情感的最高处,教师及时把握时机,安排小练笔,要求学生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情,来体现真正的友情。这次小作文训练,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展现,他们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表达欲望,所写的文字也充分表达了对友情的歌颂。

三、激发创新思维引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好途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读着读着,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情境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大气层被破坏,洪水泛滥,一些人拿着锋利的刀去捕捉猎物。”有的说:“鸟、蛇、青蛙等一些小动物,全都被人类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人类真贪婪。愚蠢的人类啊,在对地球干些什么呢?”还有的说:“我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头在砍树木,到处剩下了一个个树桩。狂风来了,泥沙都被吹起来了;暴雨来了,汇成了滚滚的洪水。”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知识被激活,个性情感被唤醒,他们与自己休戚相关的阅历相联系,或调动已有阅读积累,展开积极而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或为保护地球写一份倡议书,学生情绪高昂,思绪联翩,写出的文字也充满情感。

当然,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还要注意: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本班学生作文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找准读写结合点,切忌盲目性;要有计划性,即要根据学段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就“本”拓源,循“文”开渠,避免随意性;要有层次性,即要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等等,不断提出新要求,有层次地推进,克服无序性。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常教不怠,学生常学不懈,作文教学之水就定会长流不涸。

读写结合篇5

关键词:读写结合;本色语文;循序渐进;模仿写;创意写;扩展写;详细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14-02

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课文内容,更要学习语言文字、课文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呢?读写结合是大家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阅读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读书,还要教会学生习作。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不能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表达的。读写结合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这种特点。

然而,我们在进行读写训练时,应避免唯训练而训练的误区。训练离不开学生的认知结构,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学生的发展需求。读写结合的训练要有明确的指向和循序渐进的艺术,我们在讲授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科学地进行运用性训练。下面,我将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读写结合的基本策略。

一、在典型处模仿写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是读与写的兴趣结合点。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有着巧妙独特的结构,别具一格的典型写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在典型处模仿着写。

例如:学习《泉水》第2~5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这四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每一段都是写泉水流经哪儿,看到什么,说了什么。这些段落句子优美,值得积累。在学文的基础上,我出示小黑板,让学生仿写:①泉水流经山下的公园,一位小姑娘正在欢快地跳舞。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②泉水流到山下的田野,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③泉水流到_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遇到了谁),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环节促使学生在语言模仿的创编活动中,不仅引发积累,而且获得深层的理解和感受。积累并运用、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简单,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点,我们应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再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文中有一些生动活泼并富有情感的描写,如:“鸟儿不肯到花园里唱歌,树木也忘了开花。偶尔一朵美丽的花探出头来……”我抓住这些句子,让学生细细品味,领悟比拟写法的好处,并让学生仿写几句。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激发了要把事物写得更生动的愿望。学生们这样写道:“春天到了,小草伸了伸懒腰,一股劲从土里钻出来。”“秋天来了,稻子成熟了,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云弟弟伤心地哭了,泪水滴落下来。”学生们写得多么美、多么有趣呀!这样的练笔,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情境中创意写

在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及时提升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感受精美课文中引人入胜的语言意蕴。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课文,对其中优美句子进行精心品味,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例如:《荷花》一文,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段话。然后相机出示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让学生配乐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姿态的荷花?说一说。”学生回答后,师提高要求:“能不能将你们说的内容放到课文的句子中,成为一段内容连贯的话?”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填空作业: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__________,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___,也很美。本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联系生活经验,对荷花的姿势了然于胸,这样描绘起来才合理恰当。学生作业列举:有的躲在绿叶间偷偷绽开笑脸;有的紧靠着另一朵荷花,仿佛在说悄悄话;有的歪着脑袋,大概在欣赏同伴的美丽身姿;有的低垂着头,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

三、在空白处扩展写

有些课文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这样,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引导学生抓住“‘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这一句朗读体验。女孩这一叫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很多围观的人,大家赞叹着,议论着。让我们也走进其中,看看人群里都有谁?观察他们的神情举止,听听他们都在说什么?把你听到的写下来吧。这样的空白补充写话,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又如《穷人》一文中有多处省略号,我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矛盾的心理活动时,抓住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七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并写出主人公此时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而且真切地感受到桑娜矛盾、自责的内心活动以及帮助别人的坚定决心,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

四、在简略处详细写

有些课文,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如《慈母情深》一文,学到“我”攥着钱跑出了妈妈工作的车间,此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心里有无数的话想对母亲说,可惜课文并没有写出来,只用了一个省略号。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默默地对母亲说:“妈,________;妈,_______;妈,____________。”此时学生情感的闸门已被打开,到了情发于笔端的状态,这时设计一个练笔既达到了课堂练笔之功,又达到了“用手写我心,用手书我情”之效。

又如《女娲补天》一课中,我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天哪,太可怕了!”让学生大胆想象, 抓住总起句进行扩写:天哪,太___了!______,__________,……有学生这样写到:“天哪,太可怕了!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很多人被埋在了地底下,太惨了!”还有学生写“天哪,太累了!……”通过这样的仿写,既锻炼了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某一感受来写具体、写生动,同时也渗透了想象习作中的一些写法。

五、在文章结尾处续写

续写是读写结合训练的较高阶段,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在积累了仿写、扩写的经验后,可以扩大学习空间,进行续写的练习。根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滥竽充数》一课,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事情即将败露时偷偷地逃出宫去,那么,南郭先生逃出宫后,像他这样不学无术的人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为南郭先生设计了许多种结局:有反映南郭先生因不学无术客死他乡的,有反映南郭先生发奋学习、重返皇宫的,这样的练笔趣味性强。

读写结合篇6

关键词:读写结合;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6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正确的诠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细品慢嚼,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让孩子从课文中品味出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并加以正确的运用,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厚语文素养的人。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语文课就是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这样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课本中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呢?

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学语言也一样离不开模仿。语文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效,就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而要着眼于运用。要适当地让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并从词语、句式乃至段落等运用的角度去着眼于丰富学生的言语累积,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

比如《夹竹桃》这篇课文,开篇就有这样一个句式: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教学中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这句句子的妙处。在读悟中学生明白它通过前几个分句的否定铺垫,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有的学生写到:我第一眼看到那束粉色向日葵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它不是最雅致的花,也不是最名贵的花,但是在我看来,它却是最有魅力的花。由此,再引导学生把话题拓展开来,用“不是……也不是……但是……”来造句,学生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

这里,我们不需要从学习语法的角度让小学生学习多重复句的知识,但通过这样的体会、模仿及运用,学生对文本中的这个句式就牢牢地记住并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了。我们的课本中像这样“信手拈来”的绝佳的语言模仿点可说是随处可见。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是丰厚的。

二、填补文本空白

好的文章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都有留白的部分。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挖掘出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等练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如茉莉》一课赞颂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真爱,文中贯穿了人物举手投足间的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其中有母亲的这样一句话:“你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这一整夜父母亲就是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入睡的,中间人物都有怎样起伏变化的心理活动呢?文章没有写,教师就可以捕捉这个空白处让学生换位体验,选择一个人物写写他(她)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仅读出了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它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也使学生的语文实践充实起来,还同时进行了很好的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训练。

三、在拓展延伸处练笔

拓展延伸处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支点。在拓展延伸处,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为基点,加以合理地扩充想象,想人物之所想,言人物之所言,感人物之所感,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描摹事物、人物的能力。

四、在角色体验中练笔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课程。语文教学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使情、思越来越丰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触摸文本语言,在言与意的巧妙结合中,“语言”与“思想”的比翼双飞处使语文教学达到更高境界。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段落的把握,写一些小练笔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也可大大提高习作能力。

读写结合篇7

一、 巧用插图练写,丰富文本内涵

鲁迅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体,对提高学生阅读的情趣,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我们借助插图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丰富文本的内涵,读中练写,以写促读,激活语言,起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曾经在一次教研课上听过《船长》这节课:

师:(音乐声中动情地描述):请看文中插图――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生:边凝视插图,边入神地倾听,完全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请拿出纸和笔,按老师的提示分组写下来(出示填空,布置一半学生续写A题,一半学生续写B题)

A.哈尔威船长,你为什么不逃离沉船?

B.哈尔威船长:不是我不想逃离……

生:按提示埋头疾书,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

师:根据你所写的,请你来问答。

生:(神情激动)分别扮演被救乘客和哈尔威船长,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本案例中的小练笔,是在故事进入高潮阶段安排的。教师播放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凝视插图,自己则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画面描述。此时,学生完全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文本情境中,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安排了短短五分钟的练笔。学生情动辞发,一气呵成,不但宣泄了感情,训练了语言,丰富了文本内涵,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真可谓水到渠成,一举多得。这就是巧用插图练笔所产生的魅力!

二、 巧妙补白,丰富文本内涵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清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也有很多艺术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有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疏可走马”处进行想象,在“言而未尽”处补白练笔,对文本进行重塑与再创造,丰富文本的内涵,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中,李白站在长江边,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是心潮澎湃,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但是我们的文章中却戛然而止,用了一个省略号,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缺口,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这时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课文中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写话进行补白练习,进而挖掘文本的内涵,丰富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促进深层次的阅读对话。我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是李白,看着渐行渐远的小船,你会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真正体会李白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学生动情地读出自己的补白,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阅读。

三、 续写故事,丰富文本内涵

一些文章往往会在结尾之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读者无尽的思绪袅袅地散开。这也为我们进行课堂练笔留下了契机。

《爱之链》这节课,在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的训练点: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通过学生对后续情节的想象、描写,感受乔伊夫妇美好的心灵,从而升华本的主题,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进一步走进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四、 词语练笔,丰富文本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甚至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在词语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练写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让词语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促进学生的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苏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中的“轰动”一词义蕴深?,内容丰富,可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其“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了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通过对“轰动”这一个词语的练笔,丰富了词语的内涵,这样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轰动”这个词语丰满起来,词的理解就不再是枯燥的意义,而是丰满的形象,为引导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作了铺垫。它与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构面越来越广,学生不仅深切领悟了词语的涵义,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文的情感,阅读的效果也越来越高效。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他们得到知识的收获,思想的启迪,美育的熏陶,情绪的感染,提高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篇8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小学语文六年制九册《基础训练 4 》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⒈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⒉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同学这样写红玫瑰:"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边的叶子,叶子是绿色的,刚长出的却绿中带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叶丛中,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这些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芯的身边、层层包裹着。就连花瓣之间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层花瓣所遮盖。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那是散发着诗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 叶 、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2.学习段落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观赏、观察后,全班 16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 4 多种,五彩缤纷。

3.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结合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4.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4.1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4.2 鼓励学生勤写读书笔记

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上一篇:语文教材范文 下一篇:语文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