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年龄范文

时间:2023-10-09 14:34:22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篇1

经常听到有人说:“哎,我老了;身还年轻,心已苍老。”

所谓心老,大约说的就是心理年龄超过了生理年龄。也的确有专业测试的结果说明,很多人的心理年龄就是大于生理年龄的。其实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极少有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完全一样的,而前者高出后者,也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相差很多,也并非病态。所以大可不必因为心理年龄的“老”而忧虑。

心理年龄的高低,和一个人的遗传、性格、经历、环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变因素的影响,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病理名词”,而只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时间参数”。

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并不是绝对的好和坏可以区分的。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应成大致对应的关系,但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表现出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不平衡性,所以人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以及智力年龄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的。

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人,会显得城府过深,很难与同年龄的人有相互的理解与共同的语言;而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的人,则会显得过于天真,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

实际上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擅长利用这种变化,将十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此时的“心理年龄”就是改善各种难于沟通“阻力”的“滑动变阻器”。

比如,对待小孩,我们可能都会自然而然地和他们用“孩子的口吻”来交流,因为对方是小孩,只有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与他们进行对话沟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龄”不自觉地下调到了与对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会觉得有沟通障碍。其实,这种方法如果稍加用心地“普遍应用”,将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帖良好的剂。

最简单的事实是,和父母之间,成年后会觉得沟通困难,那是因为,在父母心目中,我们永远都是天真烂漫可爱的小孩子。不管在外面有多么大的公司多么高的地位,那些“附加值”在父母看来,都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用“社会面孔”去对待父母,你不自知,可父母会感到极端不舒服。有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父母“应该享享清福”,而忽略了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们一些照顾,实际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关爱自己的孩子,并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所谓“还不清的儿女债”,其实也是父母心头最甜蜜的债。若没的还了,没的指点了,恐怕也是一种失落。所以,在长辈或上司面前,要适当地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年龄来。

心理年龄篇2

关键词:血液病;心理护理;患儿

童年时的儿童,对世界怀有极高的热情[1]。但是,在儿童群体中血液病的发病率也极高。血液病是一种造血型复杂的疾病,其中包括了白血病、血友病、再生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等,当前再生贫血和急性白血病在血液病种中是最为危险的[2]。近几年,由于血液病的病情较为复杂,治疗的时间过长。本文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血液病患儿的理护理心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50例,女30例。所有患儿中急性白血病20例,再生贫血20例,血友病10例,白血病15例,地中海贫血10例。

1.2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根据患儿年龄将所有患儿分为四组,6个月~1岁半10例、1岁半~3岁半15例、3岁半~7岁半25例、7岁半~14岁30例。在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安静配合治疗型经过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分为四种:恐惧型需要进行诱导、哄骗、安慰才能接受治疗型;抗拒治疗型以及紧张需经解释后治疗型。后三者称为不良心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良好的病房环境:在患儿住院期间,根据患儿的成长特点设置幼儿园式的病房。在病房墙上贴上儿童喜欢的画画,播放儿童喜欢的音乐,减少对儿童外部的刺激,是儿童在治疗期间保持愉悦的心情。②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采取多种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关心体贴患儿,取得患儿的好感。在患儿住院期间给患儿讲故事,和患儿建立良好的感情。③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针对1岁半~3岁半的儿童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的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患儿出现哭闹的情形,护理人员使用恰当的方式与患儿之间进行互动,参与患儿的活动,帮组患儿克服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采用鼓励、认同、暗示的方法使其克服恐惧心理。应多加注意进行讲解。及时的表扬他们。针对7岁半~14岁的患儿,由于该阶段的患儿处于独立感和成人感,护理人员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暴露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④非语言交流:患儿在成长阶段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面带微笑,用恰当的方法与患儿进行沟通。多使用肢体语言传递安抚信息。⑤家长参与心理护理:儿童在治疗血液病期间,家长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感。护理人员应鼓励家长参与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工作中,向家长介绍相关的心理护理方式,向其讲解医学难题。

2 结果

血液病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接受心理护理后,各组年龄阶段在接受心理治疗后,不良心理均有所减轻。心理状态均趋于有效治疗的方向转变。见表1。

注:P

3 讨论

血液病患儿由于存在多种原因会影响疾病的治疗。针对患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措施,有助于患儿身体的康复[3]。

本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将所有患儿分为四组,6个月~1岁半10例、1岁半~3岁半15例、3岁半~7岁半25例、7岁半~14岁30例。对所用患儿均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接受心理护理后,各组年龄阶段在接受心理治疗后,不良心理均有所减轻。心理状态均趋于有效治疗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治疗措施。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患儿的身体康复,消除病患在治疗期间消极情绪的产生,在护理上具有良好的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李忠丽,等.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杂志,2009,40(6):450.

[2]君桂,张慧.不同年龄段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理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11,8(4),48~49・

心理年龄篇3

关键词:初学游泳 年龄段 心理 目的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64―03

1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水域辽阔,记载中的游泳始于五千年前,但游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得以发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健身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把游泳作为一项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由于它的运动环境、运动方式等原因,游泳是一个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特殊项目,具有一些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锻炼效果,它的运动损伤小、锻炼效果好、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事此项目。例如游泳时因为是在水中进行运动,身体的主要关节尤其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不承受过大的复合,所以在长期运动后并不会积累运动性损伤。

游泳是在阳光、空气、冷水三浴兼并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集中了阳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对人的所有疗效,人在游泳时,水对肌肤、汗腺、脂肪腺的冲刷,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促进了血液循环,使皮肤光滑有弹性;促使人呼吸肌发达,胸围增大,肺活量增加,而且吸气时肺泡开放更多,换气顺畅,加强肺部功能;游泳池的水温常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热快,耗能大,为尽快补充身体散发的热量,以供冷热平衡的需要,神经系统便快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抵御寒冷,经常参加冬泳的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改善,就不容易伤风感冒,还能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不同年龄段游泳初学者的心理能力、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准确了解不同年龄段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里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员进行学习能力和心理的分析,是必要的。文章收集有关游泳教学的训练方法、心里训练方法,消除心理恐惧等有关报道、著作、刊物进行摘录。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对大同市游泳培训中心的业训队员以及假期招收的少年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短期培训班的学员进行教学训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学员的行为、学习的态度、技能掌握等情况后,进行分析和了解他们心理的变化等状况,所得到的结果,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逻辑分析,并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为论文分析的可信度提供理论基础。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依据不同年龄组学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将学员分为五个年龄组:(1)儿童组,七至十岁;(2)少年组,十至十七岁;(3)青年组,十七至三十岁;(4)中年组,三十至五十岁;(5)老年组,五十岁以上。

3.1 儿童组学员的心理情况分析

儿童组的学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游泳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夏季消暑玩水或者是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项娱乐、健身,可以在特殊情况下求生的技能,夜训的队员则是家长为了孩子通过游泳训练可以达到国家一级、二级,在今后的中考、高考中可以得到体育加分能够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学校,而孩子的目的则是娱乐、玩水他们是勉强被动参与的,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儿童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感的约占总数的10%;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15%;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55%;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20%。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儿童组学员出现心理恐惧的原因有,对老师、同学比较陌生,对水中环境不适应;在练习时有喝水、呛水等因素;孩子是出于玩耍的心理去游泳而不是出于学习的目的去练习游泳,家长与孩子如何去沟通等因素造成的恐惧心理。

3.2 少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少年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5%;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10%;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50%;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35%。

由于水上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在炎热的夏季,可以起到消暑降燥的作用,所以少年组的学员心理状态好,对练习游泳比较有新鲜感,在练习时的主动性比儿童组的学员积极有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水有恐惧感的学员不多。

3.3 青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青年组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3%;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7%;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60%;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30%。

由于水上项目在炎热的夏季,可以起到消暑降燥的作用,另外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比较强,尤其是一些女性学员为了达到减轻体重保持身材的效果,所以青年组学员对学习游泳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练习时会比较认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差异,在训练时对水有恐惧感学员大多数是一些女性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练习这样的情况会很快消除。

3.4 中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中年组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极度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1%;一般恐惧的约占总数的4%;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50%;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45%。

由于水上项目的健身效果好,适应人群比较广泛,这个年龄组的学员学习游泳已经不仅是为掌握游泳的技能,更是出于身体健康的考虑,还有一些人是在体检后发现自己的生理指标偏高,所以要参加体育活动,想通过游泳锻炼提高自身的体抗力,少生病使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把游泳作为终身锻炼的项目,达到健身、娱乐、交际的目的,他们所以在进行游泳练习时,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会主动的按照规范的动作去练习体会,还会向教练提问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现出积极、认真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差异,训练时对水有恐惧感学员大多数是一些女性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练习,这样的情况会很快消除。

3.5 老年组学员的心理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老年组的学员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对水有恐惧感的约占总数的3%;不恐惧的约占总数的75%;在水中非常勇敢的约占总数的22%。

由于水上项目的健身效果好,适应人群比较广泛,这个年龄组的学员大多是在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进行游泳练习掌握游泳的技能,起到锻炼身体作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还有部分学员是在体检后发现自己的生理指标偏高所以要参加体育活动,想通过游泳锻炼提高自身的低抗力,少生病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的身体更加的健康。所以在进行游泳练习时,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会主动的按照规范的动作去练习体会,还会向教练提问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现出积极、认真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差异,训练时对水有恐惧感学员大多数是一些女性学员,还有个别学员有慢性病所以身体上会有不适应水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练习这样的情况会很快消除。

3.6 对不同年龄组学员学习游泳时心理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各龄组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游泳的目的和心理有着很大的不同(见表1)。儿童组的学员,喜欢在水中玩耍,但是对水的恐惧感明显,基本没有健身意识,所以积极主动学习动作技术的意识不强;少年组学员,喜欢在水中嬉戏打闹,对水的恐惧感相对于儿童组学员要小,但是基本没有健身的意识,不过由于对水上项目比较有新鲜感所以会比较认真的去进行练习;青年组学员的心智比较成熟在水中没有明显的恐惧感,基本没有健身的意识,但是出于娱乐交际或是减肥保持身材的目的也会比较主动的去进行练习;中年组学员只有极少数学员有对水的恐惧感,由于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所以会主动认真地去进行练习;老年组学员在水中基本没有恐惧感,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状况很重视,所以会积极主动的去认真练习。

4 结论与建议

年龄越小的学员,越没有健身的意识,以在水中嬉戏、玩耍为主要目的,练习时在水中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恐惧感,学习的主动性差。年龄越大的学员,健身的意识越强,同时也可以达到娱乐和交际的目的,练习时在水中产生的恐惧心理小,学习的积极性高。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学员学习游泳的目的和学习心理存在很大差别,目的性强的学员对水的恐惧感也不是特别强烈,在练习时态度认真,掌握游泳技能快。对水恐惧感强的学员不一定学习能力差,而是存在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障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心理诱导上,针对不同的队员要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高连春.如何克服初学游泳的恐惧心理[J].游泳,2001(4):27.

心理年龄篇4

 

关键词:  不同年龄  患者 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不同年龄的心理护理是我们每一名护理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针对不通年龄患者护理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认真观察不同年龄、灵活性、主动性、需求性。从中做好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是每一名护士的职责,也是为疾病提供治愈的保证,下面本文就如何对不同年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1 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应掌握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随着岁月的流逝,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已近暮年的老年人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依赖、孤独、悲观的心理,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后我们首先主动接近他们,耐心交谈,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观察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给以及时交谈,纠正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与孤独的病人谈心、交心,以此来了解他们。多与家属联系,动员家属适当陪护,增进家属与患者的关系。护士可以给病人读报纸,讲新闻,讲一些好转的病例,以增加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护理得到老年患者的欢迎,对老年患者应采用更对的安慰性、帮助性的语言,尊重、体贴、关心老年患者。

    2 中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中青年是我们国家的财富,为国家建设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为了家庭他们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义务,他们往往患病后的心情是焦虑、忧郁的。这需要护士通过灵活的语言技巧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取得其信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其思想负担,如:有的病人因经济收入少对于支付医药费有困难而产生忧郁心理,我们医护人员应及时消除患者的忧郁心理,与社会家庭多沟通,保证患者及时用药,消除了患者的忧郁心理。有的病人事业心较强,担心住院会影响事业发展而产生焦虑的心理,这些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诚恳的语言进行交流才能发现。青年人的思想是多面性的,他们积极活泼向上,往往得病之后或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或消极的态度,但是这样的病人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医疗技术,所以给他们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性、指导性的语言,这样可纠正他们的错误的心理形态,正确的宣教性语言可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以清醒的头脑认识疾病,相信自己,从而对战争疾病充满信心,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

    3 幼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幼儿的心理护理是单纯的,天真的。第一次打针的孩子对针头充满好奇,而第二次打针就会拉推,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求技术操作娴熟,还应具有爱心。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和彩色的服装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同时消除孩子对医院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有时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如孩子看见护理人员的美好形象,听见护士阿姨和蔼可亲的语言,孩子的恐惧感就消失了,便能与护士阿姨接触,可见护士的形象、语言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一个美好的天使形象是很重要的。

    4  讨论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多年护理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患者的情绪稳定,是治疗疾病的基本保证,一种良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愿我们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备一颗慈善而纯洁的心,来与病人交流,愿心理护理能为越来越多的病人更好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中华护理杂志.2006 第41卷 第4期.

[2]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心理年龄篇5

论文关键词:作业能力 行为 儿童

论文摘要:为探讨儿童适宜的人学年龄.对不同人学年龄儿童的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年级儿童脑力工作能力变化符合一般规律,但6岁儿童多次测试的阅字数显著低于7岁儿童.提示6岁儿童作业能力低于7岁儿童。在注意力缺陷、情绪降碍、功能障碍等4项行为问题上也不同程度地多于7岁儿童组.但均以轻度居多。

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渴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因此,探讨不同入学年龄儿童的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于1993年5月进行了该项调查,以期为制定儿童适宜的入学年龄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第22小学一年级5个班,以实足年龄在开学日期(9月l日)前的6周岁148名和7周岁59名儿童为调查对象。男女生约各半。

1.2方法

1.2.1作业能力测验按(儿童少年卫生学》实习指导方法,要求在2分钟内删去数字中指定的数字。在早读前、第二节课后、第四节课后、下午第一节课前和末节课后各进行一次,共测试5次。计算阅字数和错误率,分析学日中脑力作业能力变化情况。

1.2.2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采用JFM一801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仪.按(儿童少年卫生学)实习指导方法测定。

1.2.3儿童行为问题采用肠nners教师评定量表,由班主任填写。问卷包括4类12个项目,各项按严重程度又分为0(无)、工(较微)、n(较严重)、m(很严重)共4级。

1.2.4绘人测验根据首都儿童儿科研究所推荐的绘人测验方法进行测试和评分,并求出智商。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年龄入学儿童的作业能力分析(见表1):107名一年级学生学日中作业能力变化符合脑力工作能力变化一般规律。即早读前阅字数并不高,学习开始后逐渐上升,第二节课后达高峰,第四节课后下降,经午间休息后,阅字数又回升,末节课后又下降。6岁组平均阅字数显著低于7岁组。第四节课后的3次测试,阅字数均值都显著低于7岁组,午后第一节课后的错误率也显著高于7岁组。由此可见,6岁儿童脑力工作能力水平低于7岁儿童。

2.2不同人学年龄儿童视觉运动反应时比较(见表2):6岁组男女儿童视觉运动反应时均较7岁组男女儿童略延长,错误率亦较7岁组男女儿童高,但两组儿童无显著性差异.未发现学习疲劳对6岁和7岁儿童条件反射的影响。这可能与他们神经活动以兴奋过程占优势有关。

2.3不同入学年龄儿童行为问题分析(见表3):107名儿童中男童4项行为问题检出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女童,其中尤以严重注意力缺陷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6岁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7岁儿童(n、班度);6岁女童4项行为问题检出率亦不同程度地高于7岁儿童,然而只有I度检出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2.4不同入学年龄儿童绘人测验结果分析(见表4):107名一年级学生绘人测验的平均智商属中等水平,男女无显著性差别。同性别中,6岁和7岁儿童的智商无显著差异.故两组智力水平相近。

3讨论

据前苏联有关报道,按小学一年级教学大纲教育的6岁儿童,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作业能力综合指数下降幅度、分化反应障碍百分率均高于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同龄儿童[1](2]。本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6岁组儿童较7岁组儿童更早出现疲劳,午休后,阅字数和正确性仍显著不如7岁组。证明在学习负担影响下,6岁组儿童的作业能力较7岁低,容易出现疲劳。从伪nncrs教师定量评定分析看出,在4类12项行为问题上表现出6岁儿童的问题较7岁组为多;班主任也较普遍认为6岁儿童比较难教。前苏联学者将那些表现出对学校学习明显不适应的现象称为“未达学龄成熟度”[1][2]。因此,对于未达入学成熟水平的6岁儿童,不宜强求他们上学。我们认为妥善的办法是,6岁儿童入学前,家长应带儿童到妇幼保健部门进行咨询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盲目送6岁孩子上学。对于机能较差的6岁儿童,应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按教学大纲进行教育,充分作好入学的机能准备,使其性格、生理、心理机能状况尽快达到成熟水平,以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宝林综述.儿童少年的神经心理特征及作业能力水平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进展(第2卷).1987:156

心理年龄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 活动 小学生

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笔者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外部条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1 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2 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1.3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计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2.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泉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2.1 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2 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3 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4 求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3.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外部条件

3.1 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时间

既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保证开课时间。一般每周安排1课时,或者每两周安排1课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排进课程表,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间,课时在地方课程时间中安排。

3.2 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心理年龄篇7

【关键词】不同年龄段;介入;生活质量;护理心脏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用方法, 其技术也处于不断提高阶段, 患者围手术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1]。而心脏介入治疗作为目前新型的治疗手段, 且介入术后的观察处理等如不及时, 再加上血流动力学改变易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2]。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中, 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 本科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 对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 本科对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手术的120例患者, 针对患者年龄的不同, 分为两组, 为非老年组(0.05)。

1. 2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冠脉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 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ST抬高性型心梗、非ST段抬高性心梗。

1. 3 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 同时, 向患者讲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疾病相关知识。术后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 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1. 4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排尿困难、失眠、对比性肾病、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 老年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46.7% VS 13.3%)、对比性肾病(20.0% VS 0)发病率升高, 另外迷走神经反射(26.7% VS 3.3%)、失眠(63.3% VS 23.3%)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介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n (%)]

组别 例数 排尿困难 失眠 对比性肾病 迷走神经反射

非老年组 60 4(13.3) 7(23.3) 0 1(3.3)

老年组 60 14(46.7) 19(63.3) 6(20.0) 8(26.7)

χ2 7.94 9.77 4.63 4.71

P

3 讨论

针对不同年龄段, 根据其生理特点的不同, 在围手术期实施不同护理, 如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的治疗和护理, 从而提高对其治疗的依从性。同时, 在术中、术后做好凝血监测和动态监测, 加强巡视, 如有病情变化及异常现象,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患者这些在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如:迷走神经反射、排尿困难、失眠、对比性肾病, 再此期间对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 尽可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依此来减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3]。

本研究中, 其中老年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如:排尿困难、失眠、对比性肾病、迷走神经反射。总之, 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段,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能够使患者适应机能的各种变化, 较好的顺利度过此手术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绍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比较及护理.临床医工程, 2010, 17(7):103-104.

[2] 党军丽.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4):233-234.

[3] 吕峰.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315-316.

心理年龄篇8

情绪稳定。长寿老人比较注重自己的情绪调适,使中枢神经处于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进而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95%以上的长寿老人情绪安定,适应能力强,经受得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他们即使受到精神刺激或创伤,也能自我控制,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

心境愉快。愉快标志着老年人身心活动协调。长寿老人大都精神愉悦,笑口常开。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可使胸、膈、腹以及心、肺、肝等脏器都得到有益的活动,神经、骨骼和肌肉得到放松,且可驱除忧愁烦恼,减轻精神压力,抒发健康的感情,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胸襟豁达。长寿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态度真诚和善,对同辈人尊重,对晚辈人慈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这种长者的情怀和气质,是健康的保证。(金玲)

睡姿反映你的性格

人类的睡姿应该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研究表明,从我们的睡姿与睡觉的时间长短,可以看出我们的个性以及心理、生理状况。研究者对包括“胎儿式”和“木头式”(两臂与两腿成一直线)在内的6种常见睡姿(胎儿式、木头式、思念式、海星式、自由落体式、战士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每一种睡姿都反映一种特定的性格。

如果你的睡姿是“胎儿式”蜷曲着的,就像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一样,你可能外表强硬但内心柔软。研究者说,“胎儿式”是最普遍的睡姿,占1000名受访者的41%,采取这种睡姿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

睡觉时身体偏向一侧,双臂也顺贴在身上,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根木头。拥有“木头式”睡姿的你可能是个容易相处的人,而且社交能力好,喜欢和优秀人士交往。正因如此,你可能比较容易上当受骗。

侧卧,两臂向外伸展,与身体形成直角的睡姿被称为“思念式”,有这样睡姿的人可能比较多疑且愤世嫉俗。

有“海星式”睡姿的人,喜欢仰卧并用手臂环抱枕头,很容易成为他人的好朋友,他们总是乐意倾听和提供帮助。

睡姿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自由落体式”(俯卧,两手抱枕,头歪向一侧)睡姿有助消化。“战士式”(仰卧,两手臂贴在身体两侧)睡姿和“海星式”睡姿会导致打鼾或睡眠不好。当你发觉睡眠不好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听从医生的建议调整睡姿,以便改善你的睡眠质量。

(韦盖利)

和健康有关的心理年龄

人们常说“人老心不老”。科学家发现,尽管老年人身体机能日渐衰老,但他们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平均年轻13岁,其中男性心理年龄更显年轻。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姬・史密斯领导了这一研究。他们花6年时间评估516名年龄在70岁以上的男女,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心理年龄普遍低于生理年龄,其中几乎所有男性都自我感觉比实际年龄小。史密斯分析,女性比男性更在意外表,因而心理年龄比男性更接近实际年龄。但这并不是说男性不在意变老,只是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上年纪后,依然能接受新鲜事物。

上一篇:儿童心理咨询范文 下一篇:心理防御机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