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范文

时间:2023-03-01 00:56:4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范文第1篇

栀子、黄芪、生地、贯众、赤芍、黄连、大青叶、紫草、白茅根、巴戟天、吴茱萸、半边莲、两面针、玄参、半夏、荔枝核、黄精、夏枯草、茯苓、白术、丹皮、枸杞子、何首乌、葛根、皂角刺、青蒿、北野菊、鸡骨草、蟾蜍皮等能有效抑制HBV。五味子、金银花、苦参、甘草、龙胆草、水飞蓟、猪苓、三七、鸡内金、灵芝、绞股蓝、川芎、桃仁、红花等则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改善肝功能。而虎杖、茵陈、大黄、黄芩、黄柏、郁金、金钱草、鱼腥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柴胡、板蓝根、连翘、丹参、女贞子、甘蓝、马鞭草、蒲公英等对以上作用兼而有之。

大黄、党参、西洋参、益母草、灵芝、水牛角粉、蚕蛹、甘草、牛膝、生地、山药、大枣、阿胶、鳖甲、熟地、泽泻、冬虫夏草、三七、肉桂、紫河车、龟板、山羊血等能纠正蛋白代谢紊乱(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而益母草、黄芪、山楂、鸡血藤、汉防己、阿魏、延胡索等能明显改善肝微循环和降低门静脉高压。柴胡、鳖甲、龟板、虎杖、百合、冬虫夏草、甘草、山楂、莪术、汉防己、大黄、马鞭草、生牡蛎则等能抗肝脏纤维化。当归、郁金、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对以上作用兼而有之。

茵陈、大黄、郁金、黄芩、黄柏、金钱草、虎杖、山栀子、丹参、蒲公英、姜黄、红花、大青叶、苦参、龙胆草、青蒿、益母草等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利胆退黄。野桃树根、莪术、当归、斑蝥、白花蛇舌草、马鞭草、穿心莲、郁金、黄柏、穿山甲、冬虫夏草、蒲公英、延胡索、猪苓、茯苓、汉防己等能防治肝癌变、肝腹水和软缩肝脾。

西洋参、党参、人参、玄参、太子参、灵芝、冬虫夏草、茯苓、阿胶、肉桂、鳖甲、何首乌、当归、山药、刺五加、枸杞子、黄芪、五味子、板蓝根、水牛角、金银花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丹皮、赤芍、红花、桃仁、大黄、生地、益母草、黄芩、甘草、白花蛇舌草、大青叶、丹参等则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汪友乐[5]用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538例,ALT及AST复常率95.1%,HBeAg阴转率60.0%,HBV-DNA阴转率67.5%。周清荣等[6]采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治疗2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在抗HBV方面,疗程结束及随访3个月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8%和40.6%,结果提示苦参素有较好的恢复肝功能作用且疗效持久,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中药复方制剂治疗

用于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药中,中药复方制剂占绝大多数。根据中医药君臣佑使的用药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方,对全面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更好的效果。张为民等[7]用抗原解毒汤(黄芪、虎杖、丹参、郁金、枸杞、白花蛇舌草等)随证加减治疗92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结果治愈率为39.1%,好转率为41.3%,总有效率为80.4%。白新[8]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郁金等)随证加减配合护肝药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60例,总有效率为92.0%。孙朋强等[9]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苓、党参、法半夏、白芍、甘草、郁金等)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2例,结果基本治愈42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93.0%。王京奇等[10]用扶正疏泄方(黄芪、太子参、白术、枸杞子、黄芩等)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6例,结果治愈21例,显效5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喻森山等[11]用8868口服液(天然花粉、柴胡、山楂等)观察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某些指标的影响,结果61例中,HBeAg转阴率55.3%,HBsAg转阴率13.1%,HBeAb转阴率21.0%。王厚德[12]用复肝灵冲剂(丹参、仙灵脾、生黄芪、蛇舌草、柴胡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结果基本治愈41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为88.5%。闫培峰等[13]用益肝解毒胶囊(茵陈、败酱草、大青叶、白花蛇舌草、黄芪等)治疗急性乙型肝炎1200例,服药1个疗程HBeAg转阴者612例,占51%,服药两个疗程HBeAg转阴者增加449例,占37.4%,总有效率为88.4%。张惠芸等[14]以治肝灵口服液(丹参、大黄、茵陈、柴胡、白芍、郁金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6例,疗程12周,结果显效76例,有效24例,有效率为94.3%。俞文军等[15]采用澳毒清颗粒(虎杖、地耳草、丹参、茵陈、苦参、猪苓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治疗2~3个疗程后有效率为58.8%,HBeAg转阴率54.1%,HBV-DNA阴转率45.6%。郑翔等[16]采用益肝养阴丸(黄芪、白术、防风、山药、薏苡仁、川楝子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2例,临床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31例、42例、19例、10例,总有效率为90.2%。

3中、西药联合治疗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临床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基本法则,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西药联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协调,以利于提高疗效,这是我国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方面的一大特色。复方叶下珠胶囊(叶下珠、五味子、黄芪、虎杖等)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总有效率为92.5%,HBeAg,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52.8%,58.2%[17]。张友祥等[18]采用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总有效率93.5%,ALT复常率93.5%。李征文[19]应用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0例,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ALT,AST复常率分别为81.9%,86.3%,HBs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8.7%,31.1%。徐金波等[20]采用中药乙肝Ⅱ号(广豆根、苦参、土茯苓、黄芪、茜草、丹参等)联合干扰素和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23%,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312%,75.5%,77.4%。丁国锋等[21]采用中药(丹参、黄芪、当归、虎杖、板蓝根、柴胡、鳖甲等)联合干扰素、甘利欣三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程为4个月。治疗结束后HBV-DNA阴转率为61.9%,随访1年乙型肝炎复发率仅为12.5%。

通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不论在单、复方应用或中、西药联合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独特优势。但在研究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一些中药及复方的研究至今尚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临床疗效不确切或重现性较差、制剂质量不稳定、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不确切;在中药制剂研究中,还有药材供应和质量不稳定等等。因此,在今后的中药研发和临床用药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严格科研设计,标准疗效分析,坚持多中心、双盲、严格的随机对照原则。②建立有效而稳定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模型,为肝炎药物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③进一步加强病毒变异检测分析和肝组织学观察,进行深入细致的抗病毒免疫实验,结合细胞、分子或亚分子水平的研究、超微结构观察和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及相关机制探讨,从而发现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效药物,掌握其用药规律,更好地解决HBV感染的治疗问题。④对使用频率高的中草药(如茵陈、虎杖、柴胡、丹参、郁金、黄芪、黄芩、板蓝根、连翘、蒲公英、大青叶、龙胆草、五味子、甘草、白花蛇舌草等)及中药复方制剂进行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研究,以明确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对HBV及其基因变异的作用。⑤重视某些中草药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如虎杖、贯众、黄药子、大黄、五倍子、白芍、泽泻、何首乌、艾叶、鸡骨草、半夏、汉防己、紫金牛、雷公藤等大剂量服用或长期服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现象。对上述中草药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肝损害毒性实验和抗肝炎功效的再评价,实现优胜劣汰。⑥必须注重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以便得到可靠性高、效果好的临床用药。

总之,我国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有非常好的疗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坚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必将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庆华,周平安.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及选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6):374.

[2]朱清静,聂广.王伯祥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J].江西中医药,1998,29(6):5.

[3]邹金生.活血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初探[J].江西中医药,2000,31(6):52.

[4]张玉琴.精选妙方,敢于创新-韩哲仙治肝用药特色[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8:1.

[5]汪友乐.抗乙肝新药-猪苓多糖注射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12):477.

[6]周清荣,张园海,申悦平.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3):174.

[7]张为民,张宇峰.“抗原解毒汤”治疗92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5,26(4):22.

[8]白新.桃红四物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60例[J].陕西中医,1996,17(7):294.

[9]孙朋强,伊丽利.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9):536.

[10]王京奇,李永泉,李登福.扶正疏泄法治疗慢性乙肝96例[J].北京中医,2002,21(3):154.

[11]喻森山,安京亚,高汉民.8868口服液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某些指标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3,34(5):283.

[12]王厚德.复肝灵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6,27(3):28.

[13]闫培峰,孔祥景,杨锦华.益肝解毒胶囊治疗急性乙肝HBeAg转阴120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4.

[14]张惠芸.治肝灵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19.

[15]俞文军,耿昌娥.澳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3,25(1):15.

[16]郑翔,张压西,刘惠武,等.益肝养阴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2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4):231.

[17]池肇春.加强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的研究与开发[J].青岛医药卫生,1999,31(5):321.

[18]张友祥,王灵台,陈建杰.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12.

[19]李征文.苦参碱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0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3):187.

[20]徐金波,邹永芬.中药联合干扰素及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观察[J].实用中药,2003,19(1):26.

[21]丁国锋,程振兰,刘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

摘要: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外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没有特效的方法和药品。我国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有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千百年来,我国中医药学总结出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的宝贵药剂,为现代医药学研究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药物分离、分析手段的进一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制剂也已经广泛应用。该文收集了近年来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单方中药和制剂、中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西药联合治疗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在今后的中药研发和临床用药中应努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关键词:病毒性乙型肝炎中药治疗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目前,我国的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之众,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500万人,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往往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及患者生命。每年有大约30万人死于肝炎引起的相关疾病,可见防治任务相当艰巨。目前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中医学根据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把它归属于“黄疸”“胁痛”“郁证”“症积”等范畴。认为湿热疫毒内侵,邪伏血分,以致正气亏损、气血失调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以解毒行气化淤为主,结合病情演变进行辨证施治。治疗方法当以养肝、柔肝、舒肝,理气化淤扶正,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中药治疗范文第2篇

【摘要】:盆腔炎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会不彻底,既可转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西药治疗常常不彻底,中药的多途径给药中药治疗盆腔炎方法很多,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效果优于西药。

【关健词】: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中医中药辩证治疗。

盆腔炎是广大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西药治疗常常不彻底,很容易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盆腔炎是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炎的总称。它包括了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炎。

盆腔炎的病变过程与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个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盆腔炎发病率高,治疗不当会不彻底,常转变为慢性盆腔炎,缠绵难愈,临床上慢性盆腔炎常引起带下病,腹痛、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的发生。

盆腔炎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会不彻底,既可转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反复发作可造成盆腔脏器的粘连,这也可能是西药治疗不彻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中药治疗盆腔炎方法很多,中药的多途径给药(包括中药的灌肠,热敷、热疗等)。

本篇主要讨论临床常见的慢性盆腔炎的两种类型,湿热瘀结型和寒湿瘀结型。

湿热瘀结:

临床表现:少腹及腰骶部疼痛,劳累(包括同房)或经期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苔薄黄,脉弦数。症候分析:湿热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湿热或血搏结,结而成瘀,气血运行部畅,不通则痛,或劳累或经期加重,不通则痛之故也。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为湿热瘀结之证。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古今医鉴)(方略)

若少腹灼热疼痛+黄柏+龙胆草+穿山甲,月经量多或经期腹胀者+槐花+生地榆,带下量多+黄柏+樗根白皮,经行发热+芥穗+薄荷,黄带多者+冬瓜仁+薏米。

寒湿瘀结: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遇寒加重拒按喜得热痛减,腰骶坠痛,带色白质稀,月经不调,错后,痛,经行腹疼加重,苔薄白,脉沉细弦或沉紧。

症候分析:瘀血从寒而化,煮痹胞脉,故少腹冷痛,腰骶坠痛,寒湿下注,则带下量多质稀,寒则血凝,故经行错后,故痛,故月经不调错后,故经行腹痛,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方略)

带下量多+苍术茯苓,健脾利湿止带,若手足冷小腹不温+吴茱芋+细辛,以温阳暖宫散寒,若附件出现包块者+三棱+文术+夏枯草+海澡+昆布。

病案1:胡XX,女,30岁,初诊2010年5月17日

症状:2006年做过两次流产后一直腰腹疼痛,腹部凉,每逢经前2-3天小腹发胀,经行小腹腰部坠疼剧烈,痛时拒按,喜温暖,不敢活动,经后缓解,曾经妇检,诊断为盆腔炎,附件炎,屡治不能根除,只能缓解,要求中医中药治疗,于2010年5月15日来月经,血量不多,初色黑暗,有小块,小腹胀痛法凉,腰部坠痛,右侧甚,舌质淡润,苔薄白,脉弦滑,辨症:寒邪癒阻经脉,血行失畅是为痛经,是气盛血实之侯。

治则:行气活血止痛,佐以温经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三剂腹胀腹痛止。五日经止,逐期连服20剂。以此方为主,辩证施治略有加减。2011年10月电话随访已痊愈。

病案二:杨XX,女,40岁,初诊2011年5月20日

初诊:2008年4月10日,曾做人流术后腹痛,出血量多,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以后每值经期下腹坠胀疼痛,腰膝酸软,经西药消炎治疗,周期基本正常,效果不明显,但下腹疼痛时发时止,白带量多夹血丝,淋漓月余方净,经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炎,附件炎,三天前下腹坠胀疼痛剧烈,有灼热感,带两多,色黄有臭味,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沉。

诊断:癥瘕带下症

此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治则:清热解毒,化癥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医宗宝鉴)加减

+黄柏+败酱草+穿山甲,三剂痛止黄带臭味消除,15剂而愈。

参考文献

[1] 《古今医鉴》 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

中药治疗范文第3篇

60年代以前,葡萄膜炎的治疗多限于抗生素和对症处理,60年代以后非淄体消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得到了广泛应用,少数患者使用了一些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近年来一些作者用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葡萄膜炎获得一定的疗效。特别是近年来杨培增等用苯丁酸氮芥和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治疗Behcet病和其他顽固性葡萄膜炎获得很好的疗效,治愈了一些以往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挽救了一些以往被认为无法抢救的患者的视力,并发现此种治疗方案对全身病变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笔者所用中药具有清除氧化产物、减少溶酶体释放和抑制血小板功能、治疗血栓性血管炎作用,与苯丁酸氮芥合用,具有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等功效[1]。

中医治疗葡萄膜炎,贵在辨证施治。采用局部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初期多实证,祛风清热解毒祛瘀治疗,用葡萄膜炎Ⅰ号方加减治疗:黄芩、银花、荆防、丹参、炒薏苡仁等。风热型加蔓荆子、、桑叶等;肝胆实火型加龙胆草、夏枯草等;湿热型加滑石、砂仁等;风湿热型加羌独活等。日久多虚实挟杂,应扶正祛邪,用葡萄膜炎Ⅱ号方加减治疗:、生熟地、麦冬、枸杞子等。阴虚型加知母、黄柏等;阳虚型加仙灵脾、桂枝等;气阴两虚加党参、五味子等。用上述中药药渣熏洗和热敷病眼,3次/d,疗效显著。且中药辨证分型论治葡萄膜炎对免疫功能有很大的影响,詹宇坚;古继红等将葡萄膜炎患者44例按辨证分为热毒炽盛和肝肾阴虚两型,分别使用中药消炎一号方和消炎二号方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和IL2的变化。结果:热毒炽盛型患者OKT4、OKT4/OKT8、IL2和IgM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P

本文介绍了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不难看到,由于葡萄膜炎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还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运用中药及其与免疫学方面的关系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很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杨培增,李邵珍.葡萄膜炎.人民卫生出版社,104:24.

[2] 詹宇坚,古继红,王燕,等.辨证分型论治葡萄膜炎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0,10(2):7780.

[3] 邓伟力,滕春燕,汪永时.葡萄膜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测定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中国医药学报,2002,09,15; 17(9):564.

[4] 周婉瑜,李越虹,麻柔,等.中药明目汤对白塞氏病葡萄膜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9,20; 22(9):674676.

[5] 郭霞,吕璐,刘玲.抗炎明目汤治疗慢性葡萄膜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08,11,9(3):131135.

[6] 古继红,詹宇坚,关国华.消炎一号方对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06,15,16(2):6567.

[7] 王燕,詹宇坚,王舜杏.葡萄膜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关系的临床分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08,11; 6(3):140142.

中药治疗范文第4篇

1 资料

治疗闭经的穴位有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胸肋胀满。小腹胀痛者可加灸太冲。丰隆。合谷。地机。头晕四肢乏力。消化不良。心悸失眠者加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血海。10次为一疗程。

首先在确诊闭经之后,还需明确是经病还是他病所致,若因他病致闭经者先治他病后调经。辨证重在辨明虚实,或虚实夹杂的不同情况。此病多虚证少实证,勿妄行攻破之法。

一肾虚型

(一) 肾气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以补气益肾,养血调经。方用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血海。

(二) 肾阴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以滋肾益阴,养血调经。方用左归丸。

(三) 肾阳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治以温肾助阳,养血调经。方用十补丸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四脾虚型

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唐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用参苓白术散。

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三血虚型

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治以补血养血,活血调经。方用小营煎加鸡内金,鸡血藤。

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血海。

四气滞血瘀型

月经停闭数月,小腹拒按,精神抑郁,烦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治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经。方用膈下逐淤汤。

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丰隆,合谷,地机。

五寒凝血瘀型

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用温经汤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

六痰湿阻滞型

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以豁痰除湿,活血通经。方用丹溪治湿痰方配中脘,子宫,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丰隆,阴陵泉。

近年来,经本人治疗的“闭经“27例随机分两组(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闭经),中药多以补肾培脾为主。其中血虚型20例,气滞血瘀型5例,各型都随机分为两组。

2 方法

一组:血虚型10例,气滞血瘀型4例,中药方剂治疗配穴位艾灸。

二组:血虚型10例,气滞血瘀型3例,只用中药方剂治疗。

3 结果

一组治疗的显效疗程都比二组缩短1――2个疗程。

4 讨论

中药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痛经;中药;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89-1

中医药理论中把痛经原因归纳为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肝肾亏损、寒湿凝滞[1]。所以中药治疗痛经采用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1 气血两虚

女性在行经前后的表现为小腹绵作痛,月经量稀少,体乏无力,自汗,并伴有头晕目眩,脸色苍白或蜡黄,心悸失眠,脉搏细弱。则辨证为气血两虚型[2]。痛经原因是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行经后血海空虚,气虚血滞,无力流通。

气血两虚型患者需补气养血,应用胶艾汤和圣愈汤加味:党参15g 、熟地6g 、黄芪12g 、当归10g 、艾叶10g 、芍药10g、川芎6g、阿胶12g、香附10g、肉桂6g、补骨脂10g、炙甘草6g[3]。服用10 剂后小腹痛止能眠,再服用10剂后自汗、目眩、头晕、心悸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用5 剂善后。

2 气滞血瘀型

女性在行经前5天或者在行经期间小腹剧烈疼痛, 时长半个小时以上,经常是阵发性绞痛,面色苍白冒冷汗,手脚发凉,经血暗紫夹有血块或肉物等,恶心呕吐,甚者会昏厥虚脱,脉涩。则辨证为气滞血瘀型[4]。痛经原因为平日心情抑郁, 经期或经期前后复伤于情志,肝气更为拂郁,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亦瘀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型患者需调气活血, 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焦三仙各10g、 红花10g 、元胡6g、牛膝6g 、香附10g 、枳壳6g、甘草6g、木香6g[5]。服12 剂后小腹绞痛好转, 又服10 剂症状减轻。月经干净后服食少量的腹逐瘀丸, 每天2次, 每次1丸, 连续服用20 天。每次月经来潮前3 天服药, 连服服用3 个疗程症状消失。

3 肝肾虚损

由于女性天生体质较弱,肝肾本虚,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精亏血少,行经时精血更为虚弱亏损,导致子宫卵巢缺少相应的营养补给,从而产生痛经。女性行经后一二日内,小腹隐隐作痛,腰髓部酸胀痛,经色暗淡之稀薄,脉搏微弱。则辨证为肝肾亏损[6]。

肝肾亏损型患者以益肾养肝止痛为主,方药为调肝汤:黄芪18g,黄精160g,白花蛇舌草150g,虎杖30g,党参20g,白术12g,白芍12g,仙灵脾9g,大枣10g,枸杞12g,甘草6g,柴胡8g,当归9g[7]。服10剂后腰部酸痛减轻,12剂后症状消失,又服10剂经量稍增且颜色转深。

4 寒湿凝滞

女性行经前后稍感小腹疼痛,形寒肢冷,经期延迟,经色紫暗并夹有血块,惧寒,手脚冰凉,舌淡暗苔白,脉涩。则辨证为寒湿凝滞型[8]。多是因女性在经期淋雨、涉水、洗澡,或者在经期食用生冷食品、内伤于寒,或在湿地,风冷寒湿的地方生活。

寒湿凝滞型需温经散寒, 燥湿化瘀, 方可用温经汤加味: 党参15g、川芎12g 、炒当归12g 、白芍12g、香附10g、肉桂6g 、小茴香3g、丹皮10g 、苍术10g 、莪术10g、牛膝10g、淡吴茱萸6g、甘草3g, 水煎服[7]。服用16 剂后形寒肢冷, 小腹疼痛减轻, 再服用10 剂后症状消失, 连服上药2 个疗程巩固疗效。

5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痛经的最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的不畅通,于是就形成了不通则痛的病症。之所以会气血不通,则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这四点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应该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不可一概的化瘀行血。虚性痛经应当先补而后通之, 实性痛经则应行而通之, 寒性痛经应当先温而后通之, 热性痛经则应先清而后通之, 纯虚无滞宜补养气血使气血充足则痛经自愈[9]。由于经血得温则行,通则不痛,所以治疗时所使用的用药宜偏温性。选择药物时应优先选既能够理气化瘀又可以缓解子宫痉挛收缩从而止痛的药物。痛经患者长伴精神紧张,对疼痛十分敏感,所以安定心神非常必要,在用药治疗时需配合使用镇静安神的药物[10]。此外,痛经患者应注意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经期不宜游泳,淋雨,涉水,起居生活应有规律,避免做剧烈运动。

除了相应的有效治疗法之外,还要结合防治措施, 以预防为主,预防疾病发生, 减少痛经的发病率, 是好顶防工作的关键。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痛经是一种女性经期的正常现象,而并非疾病,对其不以为然,护士病情,没有尽早诊治, 导致病情加重, 病程延长,增加痛苦。因此抓住时机, 及一早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所以医务人员平时要作好宣传和更深入人心的研究探讨对痛经的治疗, 使对痛经的疗效取得更新的成果, 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成培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26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6 版2005:347

[3] 张军平,王筠,郑培永.对传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问题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03):123-124

[4] 罗元恺 主编.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78

[5] 于萍,黎清婵,谭宝莲. 附没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08):466

[6] 李立.中药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50例[J].中外医疗.2009(17):211

[7] 容小翔.痛经的辨证论治与食疗[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12):423-424

[8] 杨清慧.辨证治疗痛经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7(04):46-48

[9] 王庆敏.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354-355

中药治疗范文第6篇

资料与方法

异位妊娠行保守治疗的187例中,需服用中药治疗者38例。年龄19~36岁,平均25.8岁。其中未生育者26例,已生育者12例。停经时间38~85天。38例中均有超声下附件区占位,直径大小2.8~6.5cm,服药开始前β-HCG在426~2017IU/L。本组患者均根据病史、血HCG、B超等作出诊断。全部病例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内出血,无休克病例。

治疗方法:全部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β-HCG等测定,无化疗药物禁忌,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常规给予米非司酮25mg,2次/日,共3天:同时肌肉注射甲氨蝶呤75mg,观察体温、脉搏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1周监测β-HCG,评价疗效,需要者在肝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行第2次注射甲氨蝶呤75mg。第2周末监测β-HCG及B超。对疗效缓慢或停止的患者,予以中药治疗,方剂:丹皮、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花粉、双花、大青叶、板蓝根。服用5~7剂复查β-HCG、B超,判断治疗效果。

结 果

38例经中药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效果。29例在服用中药7天β-HCG有显著下降,显效率76.3%。全部患者在服用中药14天,β-HCG均有显著地下降,23例β-HCG下降到接近正常,B超显示附件区包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l例服用中药后2周出院。仅有1例住院时间最长,服用中药23剂,于服中药后26天,β-HCG及B超检查正常出院。对部分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出院随访,应随访的21例中,成功随访16例,5例失访,随访过程中正确指导患者及时随诊,进行输卵管通仪,指导患者正确测量基础体温,确定排卯时间及受孕时机,以便提高患者再次受孕的儿率。8例准备生育的妇女有5例在治疗后1年内成功受孕。1例已成功分娩。

护 理

服用中药前的心理护理:这类需要服用中药的患者,均住院在半月以上,大部分患者心中焦急,盼望早日康复,更有部分尚未生育的患者背负着以后能否生育的沉重心理压力,如何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其在较为放松及舒畅的心情下配合中药治疗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与其交流时应注意宽慰其对药物疗效的怀疑以及对以后能否生育的担忧。护士在给患者服用中药前应向患者讲解中药治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讲解中药治疗的原理主要是活血化瘀,与手术治疗相比较无创伤,腹部免去了手术切口,对患侧和健侧输卯管有保护和建设性的作用。尽力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缓解患者的自身压力,增强对治疗的信心,为服用中药治疗打造了一个较好的心理状态。

服药过程观察及护理:前述中草药经医生开具药方,取药后送煎药室煎制,取回后护士亲自送到患者身边,协助患者服下,观察忠者服药后有无不适感,及少数患者有轻微恶心,仅语言宽慰即可,无需特殊处理。指导患者服药期间忌食冷凉辛辣等食物,指导其治疗期间勿做剧烈活动。部分患者服药几大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此时嘱患者勤换贴身衣物,保持会阴清洁,必要时给予会阴擦洗,预防上行感染的发生。服药7大左右检测1次β-HCG及盆腔B超。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针对尚未生育的忠者,向其介绍中药治疗成功受孕的病例,指导患者出院后何时进行输卵管通液治疗,何时易于受孕等,帮助忠者树立良好的信心。

异位妊娠发生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危害和困扰现代年轻女性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微创治疗因其优点较多较易被妇科患者所接受[1],但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中草药治疗不用手术,达到了对患侧和健侧输卵管的保护和建设的效果,为今后受孕创造了有利条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中药治疗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 抑郁; 中药复方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71-02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抑郁障碍,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传统多采用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西药,如五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自2008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中药治疗产后抑郁症,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160例,年龄19~43岁,平均26.5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西药治疗组80例,中药治疗组80例。

1.2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妇产科学》,美国精神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标准。有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两条)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迟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有自卑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⑨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在产后4周内发病。

1.3治疗方法: 西药组――用抗抑郁药。用五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氟西汀或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用量,服法)服药时间4~6周不等。 中药组―― 依据中医理论,产后抑郁症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虚亏加上肝气郁结以致心气阻滞,遂致抑郁。或脾虚湿盛而成痰湿,蒙蔽心窍,也致抑郁。又依据现代医学理论,产后抑郁症与产后低雌激素状态导致内分泌及神经体液平衡失调有关。在这些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结合下,我们制定了以下补气活血、疏肝解郁、化痰清心,并加了补肾药味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复方汤剂:

当归9克, 川芎9克, 熟地黄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苁蓉9克, 巴戟天9克, 炙黄芪15克, 炙远志9克,石菖蒲9克, 预知子9克, 制大黄9克, 天冬9克,麦冬9克, 焦山栀9克, 炙甘草5克

以上复方汤剂,每日1剂,7日为一疗程,每个病人给4~8个疗程不等。

1.4疗效评判

将每个病人按本病诊断标准之9项症状的治疗后平均改善程度来评定疗效。

每一项症状重者2分,轻者1分,症状无或消失者0分。

治疗后总分减少6分以上者为显效,减少3~5分为有效,减少0~2分者为效果不明显。

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改善的平均分。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显著性。

并且记录有关药物副反应发生的频率与程度。

2结果

2.1疗效比较:

西药组效果显著者42例,有效者33例,效果不明显者5例。

中药组效果显著者34例,有效者38例,效果不明显者8例。

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2.2药物副反应:

西药组中,35例出现副作用是白天精神不振,嗜睡。占43.75%。

中药组80例中,无出现白天精神萎靡和嗜睡者。

3结论

中药治疗产后抑郁症其效果与西药氟西丁和阿米替林效果相仿,但无明显副反应。因此,从总体上说,本院自制的中药复方治疗产后精神抑郁症的效果略优于西药氟西丁和阿米替林。

4讨论

用现代医学疾病的发生机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的中药治疗,其效果在不少疾病中疗效可以与西药接近、相仿,甚至更好。而且,由于中医中药治病理论上的整体观、平衡观、祛邪不忘扶正、用药搭配防减副作用等等理念,使得其方药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增强了机体的活力与抵抗力,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副作用。从这个角度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抑郁症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药治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冠心病;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43-01

由于传统的药材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中药提取技术的进步,使得中药针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心脑血管疾病已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全球每年约有 1700 多万人死于血管性疾病。中医药在近年对冠心病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方法很多且比较全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在今后的防治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观点的更新,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突破。

1冠心病的病机

冠心病病机主要为心脉不通,心脉不通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而瘀、痰、气滞的产生,是长期以来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其发生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年老体虚有关。西医则认为本病产生疼痛的直接因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大脑产生痛觉。临床以膻中或左胸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2冠心病的主要用药

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具有显著的益气强心作用。其主要成分为黄芪苷,具有益气补虚,升阳固表的作用。实验证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脏微循环及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黄芪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应用广泛。

银杏叶:银杏是迄今为止银杏科仅存的一个属,是唯一含萜类化合物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植物。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银杏叶黄酮和萜内酯,能敛肺平喘、活血止痛,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变缺血区心肌血供。

川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内酯类、阿魏酸等,川芎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可明显改善心血管功能及抗氧化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水蛭:水蛭是目前已知最强效的凝血酶抑制剂,可结合血小板的凝血酶受体,抑制凝血酶复合物形成,明显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降低心肌耗氧,有效缓解心绞痛。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蝗,主要含水蛭素,具有破血逐瘀功效,其药理上有抗凝血作用,这也是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特色之一。

丹参:丹参具有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胆固醇的作用,显著降低全血高、低切变率,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并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和心电图异常。

3中药治疗冠心病

3.1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

针对冠心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于虚、瘀、痰三方面。虚即指正气虚损,正不胜邪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虚使血运受阻,产生瘀血,瘀而不通,化为痰浊。活血化瘀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蒲辅周采用人参、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玉竹等益气养阴之品,他认为冠心病属虚证,主张以补为本,以通为用。玉虎将 60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方:柴胡 6g,当归 9g,生地 12g,川芎 6g,枳壳 12g,桃仁 12g,红花 6g,赤芍 12g,桔梗 6g,甘草 6g。对照组停用抗心绞痛药物,若胸痛发作,两组均给硝酸甘油片含服,并记录用量。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 86.7%,对照组总有效率 60.0%。陶涛等认为气滞血瘀所致心失所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

基础,郭士魁运用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以上临床研究结

果可以看出,其方剂中均采用益气药治其本、活血化瘀药治其标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标本兼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3.2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导致心肌缺血与缺氧而发生的心脏缺血性疾病。清热解毒类中药通过降血脂、拮抗内皮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消炎”的目的,清热解毒类中药能延缓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从而具有防治冠心病的疗效。郭艳认为毒邪易与火热痰瘀胶结,壅滞气血,损伤心络,络虚毒伏,发为心痛。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瘀更能郁而化火,灼伤血脉。她在临床治疗上,提出清热解毒通便、祛瘀通络为治疗原则,药物选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白药蛇舌草等。临床上采用清热解毒为主,结合活血化淤、化痰通络不同方剂,结果显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表明毒邪也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3.3 活血通络中药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的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管壁形成脂质粥样硬化沉积物,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以活血通络的中药对冠心病是有所帮助的例如人参、蝉蜕、赤芍、黄芪等。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症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现代药理证实,人参中的人参皂可以保护血管避免自由基的损伤,纠正心肌缺氧和改善血液动力学,黄芪皂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的某种酶来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中药丹参,降香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有抗纤溶,抗血栓,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所以运用活血通络的中药治疗冠心病是很有效果的。

4结语

冠心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常见病,是老年人的致命杀手,冠心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结果:按照中医理论,所列举的常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均为80%以上,且毒副作用小,有些中成药还具有降脂作用,对脑血管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成药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一些中药还能改善肾功能,降脂、降糖、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中药可以作为冠心病的首选用药,而且疗效也有所保障,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多伤害。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116-2117.

[2] 董晓斌.益肾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24-26.

中药治疗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干眼症 中药 泪然滴眼液

干眼症指的是不论何种原因所导致的泪膜病理改变,致使角膜和结膜不能得到正常的湿润,进而出现眼睛干涩不适、刺痛、磨砂感、烧灼感、视疲劳及畏光等一系列的眼部症状,已成为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65~84岁人群中的发病率14.6%[1]。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且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采用中药治疗干眼症患者,并与西药对比分析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干眼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泪然组)。治疗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27~59岁,平均43.4±9.7岁;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28~58岁,平均44.1±9.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泪然滴眼液(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1~2滴/次,4次/日,滴眼,8周1个疗程。②治疗组:给予中药(20g,麦冬20g,枸杞子20g,黄芪20g,熟地15g,桑叶15g、茯苓15g)日1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8周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症状消失,角膜的染色减少,经多次泪液分泌试验测定>15mm/5分钟;②有效:患者症状减轻,角膜的染色减少,经多次泪液分泌试验测定5~15mm/5分钟;③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角膜的染色无变化或增多,经多次泪液分泌试验测定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 论

干眼症在国际上多分为蒸发过强型和泪液生成不足型[2],而国内主要分为脂质异常型、水液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黏蛋白缺乏型以及混合型[3]。目前对于干眼症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补充人工泪液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本研究采用中药治疗干眼症,取得较好疗效。

干眼症属于祖国医学“白涩症”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干眼症的病机主要是肝肾不足,津液亏虚[4]。本研究中的中药以养阴生津、滋补肝肾为治法,麦冬与黄芪合用以生津润肺,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熟地、桑叶与茯苓相配伍以养肝滋肾,与枸杞相配伍以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生津润目之功效,有利于患者病变角膜的修复,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药用于治疗干眼症即可改善患者干眼的症状,又可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并对患者全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本研究为中药治疗干眼症提供了可靠地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 金明,王晓娟,宋海姣,等.中药及熏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2):71-73.

2 Lemp MA.New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eye states[J].Cornea,1999,18(6):625-632.

3 刘彦,李凯,丁淑华.中药润目灵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1):5-6.

中药治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药;治疗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独立性疾病,系指带状疱疹皮损痊愈后,局部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神经痛综合征[1]。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性药物及疗法,我们应用中药辨证施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7~73岁,平均45.4岁;病程1~8 d,平均3.7 d;皮损分布于头面部8例,躯干部26例,四肢8例。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15~64岁,平均45.6岁;病程1~8 d,平均3.9 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分布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起病突然或先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皮损多为红斑上出现绿豆大小的水痘,簇集成群水泡壁紧张,基底色红,各群皮疹问皮肤正常,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沿外周神经作单侧带状分布,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拟用泻火解毒、清热利湿之法。药用龙胆草10 g,紫草10 g,生地黄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黄芩9 g,栀子9 g,牡丹皮12 g,大青叶15 g,板蓝根15 g,野牡丹根30 g,延胡索15 g,甘草10 g。加减:局部红点赤肿者加赤芍、连翘;皮色暗黑而痛者加桃仁、红花;疹发于头面者加、蔓荆子;发于胁肋部者加柴胡、川楝子;发于腹部者加败酱草、虎杖;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加牛膝、独活;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夜不能寐者加夜交藤、酸枣仁。每天水煎服1剂,分2服,每次100 ml;7~10 d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口服阿昔洛韦1000 mg/d,分5次口服;弥可保2片,3次/d,消炎痛胶囊25 mg/次,1次/d口服,7~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局部痛痒消失,疗效指数100%;显效:皮疹大部分消退,局部痛痒感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0% ~99%;有效:皮疹部分消退,局部痛痒感减轻,疗效指数30%~69%;无效:皮疹消退小于30% 或加重,局部痛痒感无减轻,疗效指数小于30%。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42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可发生身体任何部位。好发于三叉神经、椎神经、肋间神经和腰骶神经的分布区,因其侵犯神经,患者痛痒难忍,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带状疱疹属中医“缠腰火丹”,“缠腰龙”,“葡萄流”范畴。多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肝胆火盛,外受毒邪而发,以清泻肝胆,解毒利湿,消肿止痛为治则。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应着重于①清热解毒、抗病毒,药理研究证实,紫草、板蓝根、大青叶等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疱疹病毒复制。②行气活血止痛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③ 应辨证施治。根据疱疹发生部位不同,可分别加用引经药,如头面部可用黄芩、川芎,腰部可用杜仲,胸胁部加用川楝子,上肢可加用姜黄等。对老年患者还应重视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不仅可使病程明显缩短,症状改善迅速,并可截断神经痛后遗症的发生。方法简单,操作性强,经济适用,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Dubinsky RM, Kabbani H, EI Chaml Z, et al. Qulity Standard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Practice parameter: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 evidencebased report of the Qu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m Academy of Neurology.Neurology,2004,63 (5):959965.

上一篇:中药制剂范文 下一篇:中药配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