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范文

时间:2023-09-23 02:28:46

美术学

美术学篇1

一、提高美术教育认识,营造创新客观环境

1.注重认知,使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日本的儿童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认为: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他们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学生完成一幅作品,与学生的眼睛、大脑、心灵、双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有密切关系,需要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认知;需要大胆地作画,敢于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信心和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细心去画,有始有终地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学《七彩的落叶》时,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落叶有什么形状?落叶有什么颜色?什么动物喜欢在落叶上活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再进行作画。结果学生画出的画形态各异,色彩不同。有的一片落叶有多种颜色;有的落叶的位置和层次清楚;有的落叶一半是完整的,另一半被一只小虫吃了只剩一些叶脉;有的小花小草从落叶中钻出头来,露出了笑脸等等。

2.注重个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这对他们的思维想象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他们依赖,很难令他们去想象、去创造。因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摸、多尝、多想,从而达到发展感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才能够画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在教学《瓜果飘香》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瓜果的外形特征,给他们讲解这些瓜果生长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瓜果。这样,学生画出来的水果,虽然似是而非,但确是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重要结晶。在教学《神奇的太阳》时先让学生想象,有的学生说太阳是圆的,有的说太阳是偏的,有的说太阳是七彩的,有的说太阳是笑眯眯的……有个学生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太阳下面长满了果实。”于是教师顺着他的思路往下引导,太阳是圆的,太阳下面长满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有苹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学生在创作时,在太阳的下面画满了各种水果,还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叶子,真是太神奇了。

3.注重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先出示范画,再示范画法,然后让学生去临摹,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绘画技能和技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学生的模式化、概念化,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把学生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大胆表现、自由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画其所爱,画其所想,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他们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我喜欢的花草树木》时,先提出一些关于花草树木的种类,生活的地方,造型等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喜欢的花草或树木以及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再让学生自由创造。学生便能够画自己喜欢的,与他人不同的,造型各异的,色彩不同的作品。

4.注重童趣,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作品

有些人特别是急于求成的家长,常常会这样评价孩子的画:你画得乱七八糟,画得一点都不像……。其实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会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由于小学生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其实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他们的作品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它那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比拟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设计自己喜欢的自行车》时,先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想象,再画出自己喜欢的自行车。学生画的自行车形态各异,车轮有高有矮、有圆有方,还有一大堆的理由:圆形的车轮更平稳、速度快;扁形的车轮似摇篮;方形的车轮更刺激等等。我们应珍惜和爱护孩子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像不像”、“美不美”上作文章,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就心满意足了。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搭建自主作画空间

1.注重启发,营造自由作画的平台

美国哈佛大学茄德纳博士说: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大胆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有利于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平台,善于启发,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不要干扰和限制他们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必要的时候,要走出座位,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居;让学生“自行其事”,让他们“我行我素”,激活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在教学《我心中的飞船》时,先引导学生从日常交通工具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交通工具,再说说它们有哪些不足,接着让学生说说理想的交通工具应该是怎样的,有哪些功能,能到达哪些地方,外形会是怎样等等。通过和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有在大自然自由翱翔的,有穿梭在古今中外的,有探索过去和未来的等等。学生在自由作画的平台中画出的作品真是形态各异,千奇百怪。

2.注重人文,营造富有气息的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同时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热爱。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定的人文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他们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土特产》前,先让学生去收集家乡土特产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去搜集相关资料。比如类别、造型、特色等等,然后回到课堂以记忆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样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技能习练,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对家乡的土特产的类别、价格、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得到了一次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注重活动,营造富有生活的情趣

当学生的学习创作活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时,学习就会变得欢乐而有趣。通过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某一个情景,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和创造的巨大推动力,只有他们对美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他们带入美妙的美术学习乐园。在教学《记忆深刻的一次春游》时,先让学生回忆,说出外出春游时能看到哪些景色,心情怎样等等。有的说有花、有树、有山、有水、有路、有人;有的说有亭台楼阁,有绿树成荫,有幽静的小路,有四溢的花香,有古朴的村庄,有碧绿的稻田等等。通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情境中设计出不同造型、动作和表情的人物,有的人虽然满头大汗,却还是执着地前进;有的人淡忘了路途的辛劳,还鼓励他人继续前进;有的人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通过孩子们的回忆和想象,既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又注重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发展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快乐中寻求美,感受美,创造美。

4.注重想象,画出学生自己喜欢的作品

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刺激他们心灵中的冲动,让他们能努力地去去想象、去创造、去探索。小学美术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的创作,自由的发挥,尽情的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许多人的议论多是学生的作品画的像不像,而没有去探知孩子作画时的想法,好象他们画画只是为了给大人看的,在家里是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在学校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现实教育的种种弊端极大地遏制了他们用画笔去大胆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漂亮的云朵》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彩云,想一想云的形状、颜色,甚至彩云的表情等等,再让学生作画。学生画出的彩云形态不同,色彩各异,有“两鬓斑白的老爷爷”,“有调皮好动的小陶气”,“有天真浪漫的小姑娘”,“有美丽动人的美少女”等等。

三、加强观察记忆训练,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观察,提高学生的记忆绘画能力

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有一位著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培养观察力,要让学生多写生,分低、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学生可以画一些苹果、梨子、香蕉等形状、色彩不同的静物;高年级可进行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的苹果、梨子、香蕉,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几何形体或一个腊果,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再拿走,然后默写,也可以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记忆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注重积累,把自己喜欢的景物画出来

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要求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成人的味道,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用线条和色彩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每天一画的方法作画,可以使学生积累许许多多的素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使眼手得到锻炼。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游乐场》时,先布置学生提前去体验游乐场所,回家后以日记的形式画好。在课堂中让他们回忆自己了解和体验的游乐项目,再让他们大胆想象和设计自己理想的游乐项目。学生的设计各式各样,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具体,有的抽象,构思巧妙,在画中记下了自己的梦想。

3.注重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教他们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小学生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他们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他们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要看画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等等。小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价他们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美术学篇2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在经过以上的论述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美术学博士生毕业论文文丛》这套选题的意义。这套书实际上是在检阅着我国美术学研究的新水平,虽是博士生的成果,博士生的背后是导师。所以,这套书汇集的成果将包含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学术智慧。与美术学研究的以往成果比,这批论文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新的发展,相信对我国的美术学建设乃至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美术学篇3

在中国,与美学及其吻合的是也没有出现传统的完整而系统的艺术学理论(虽然中国古代不乏真知灼见的美学和艺术学思想:可惜零碎而散落)。究其原因仍然是由于中国是一个艺术大国,艺术门类繁复庞杂,而且某些艺术门类发展及其发达,如诗、书、画、文学、音乐等,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诗论、书论、画论、小说评论、乐论等。过杂的艺术门类,过辉煌的艺术类别反而让中国缺少了像德索、乌提兹那样划时代的综合全部艺术门类的艺术理论家,也给从个别艺术理论提升到一般艺术理论增加了无比的困难。从这个角度上说,艺术、艺术学都是来自西方的他者的话语。当然,我们应该打开国门,在中西方文化、艺术碰撞的大汇合中,敢于学习、勇于吸收,做到后来者居上。

谈及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内容,虽然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艺术学专家张道一老先生的概括可谓全面而准确:艺术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文献、艺术教育学、民间艺术学。他还总结出了十一类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学科,这些虽不是单独运用艺术学就能解决的课题,但没有艺术学的存在,这些学科将会子乌虚有。它们分别是艺术思维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论理

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7]当然,这些边缘性学科仍处于变动、修改、增加之中,这也就是说,艺术学研究的对象仍处于动态的前进和扩展之中,正是其不定的现实状态增加了艺术学诱人的无穷魅力。

好了,我们总算有点明白了,艺术学是研究与艺术有关的一切问题的,如果套用宗白华的说法,概而述之,艺术学就是研究艺术的学问(包括所有涉及艺术的课题)。

我们不厌其烦,花上面的篇幅简略回顾了一下美学与艺术学的知识,对本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抓不住两者的实质,对两者的比较将是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比较不清也就不能准确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美学研究美,艺术学研究艺术。两者差别何其之大,经纬又是何其分明!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之所以出现长期把美学与艺术学混淆、交叉、甚至合一,或者认为此是母、彼是子或此是子、彼是母的现象,除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得比美学晚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其实就起源于一个字:美!

宗白华在《美学与艺术略谈》中说道:“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当然是两件事。不过艺术也正是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美学同艺术的关系,譬如生物同生物学罢了。”[8]这个说法有很大问题: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艺术果真是创造美的?其实,艺术与美没有必然联系。从原始艺术的产生来说,我们可窥见一般。原始艺术的创造起初并非是为了美而进行,原始人生产力低下,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为了生存与延续后代,他们往往把狩猎的经验、捕食的过程、人类成长繁衍的历史刻画在岩石上供同伴交流、后代学习,艺术的创造在人类的最初只是出于谋求生存的目的。两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壁画,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艺术了。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上百个山洞中,存在着大量这样的壁画,画着野牛、鹿、野马、野猪等兽类,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其中有的图画还比较直接地反映了狩猎生活,如人群围攻野兽、野牛中箭倒地、人与兽的搏斗等等。既使原始人的歌舞,也大体是模仿动物的行动与声音,借此来祈祷上天的保佑让他们有足够的食物来源。据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记载,大洋洲的这种拟兽舞是花样繁多的,特别是袋鼠舞最令人赞赏。[9]原始人的装饰品也多是动物的皮毛或骨骼,如非洲南部的布什门人和大洋洲原始民族的装饰品大都取自动物,而从来不用花来装饰自己,虽然他们居住在遍地是花的地方。非洲赤道地带粘粘部落的黑人认为狮牙是最有灵性的装饰物。这种种现象反映了动物在狩猎民族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功用性可能是原始艺术产生的最初动力,而“美”只是历史发展的后来。

艺术的实践史也证明了艺术的本质不是美,是美的表象之后的更深层的东西。贡布里希(E.H.Gombrich)是西方当代最著名的美术史家、美学家和古典学者,他在其伟大的著作《艺术发展史》[TheStoryofArt]中这样描述到:“我认为喜爱一件雕塑或者喜爱一幅绘画绝不会有站不住脚的理由。某人喜爱一幅风景画也许是因为画面使他想起自己的家乡;他喜爱一幅肖像画也许是因为画面使他想起一位朋友。这丝毫没有过错。我们看一幅画时,谁都难免回想起许许多多东西,牵动自己的爱憎之情。”“一幅画的美丽其实并不在于它的题材美丽。我不知道西班牙画家穆里略喜欢画的那些破衣烂衫的小孩子们是不是长得确实漂亮。但是,一经出于画家笔下,他们的确具有巨大魅力。反之,大多数人会认为皮特尔。德。霍赫那幅绝妙的荷兰内景画中的孩子相貌平庸,尽管如此,作品依然引人入胜。”[10]中国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是厚葬的产物,云石图为了歌颂功臣名将,墓室帛画乃至陶俑更有巫术的性质,可见汉代的艺术尚不是自觉的艺术,即当时的艺术家和艺人尚不曾有艺术美之为美的审美原则。伟大的德国画家丢勒所画的他母亲的肖像(1514年),其深陷的双眼、瘦削的脸庞、高耸的颧骨、干瘪的嘴巴让人看了无比震惊,望而却步,甚至令人有点厌恶。但是此画真实地表现出老人饱经忧患的桑榆晚景,素描栩栩如生,笔法精妙细致,线条清晰分明,表现了画家真挚的爱,观后,思母之心刹时让人无法抵挡,此画由此成为世界名作。鲁迅笔下的阿Q绝不能称为美,相貌丑陋、小偷小摸、生性好斗又怕事,其精神胜利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不愿正目,活脱脱一个小丑形象。可他是当时社会受压迫、受剥削但又不觉醒的最低层阶级的浓缩代表,他反映了那个动荡的时代,是那个黑暗历史永恒的写照,其艺术形象将永存人类文学的殿堂。

艺术要么反映真、要么宣扬善、要么挖掘人类无穷想象和创造的潜力,为美而美、或用美粉饰虚假和恶毒的艺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的,只会像昙花一样自生自灭得迅速而不留痕迹。“艺术同哲学科学宗教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的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11]艺术可以描绘也不应该排斥丑,只要这样的丑能震撼人心、真实可信并能通过人世丑的揭露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样的艺术同样可以经久不衰。

艺术与美的分野决定了艺术学与美学明显而决然的区别。美学以美的研究为中心,包括现实美、自然美、人性美、艺术品的美、美的起源、美的历史、美的发展、美的形式、美的价值、美的感受、审美意识体验等等。对美以外的干涉是美学的越俎代庖。艺术学的研究中心明显是艺术本原,如艺术的产生、艺术的发展、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的价值、艺术的分类、艺术的程式、艺术的原动力、艺术心理、艺术的传递与接受等等。而传讹艺术必定是美的只是白日说梦式的胡话,这不符合艺术的真相。

美学不能代替艺术学,艺术学也不能代替美学。两者经纬分明更不可能等同。这是两者质的区别。

但我们是否就可以说艺术与美没有联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艺术又是如何与美联系在一起的呢?从艺术史上看,艺术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美密不可分的。对艺术的一些语源学上的考察来看,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古代,主要都是从“技艺”、“技能”的角度来定位的。在西方,真正把艺术与美合二为一的,应该说是近代以来的古典美学。巴托在《简化成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中正式把艺术界定为“美的艺术”。康德从美学的角度极大地肯定了艺术,肯定了艺术活动作为宇宙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谢林则明言“没有美艺术就不存在”。黑格尔在《美学》中开宗明义地说:“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12]虽然,对这些论点我们不能苟同,甚至艺术史已经证明了这些说法的谬误所在(特别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强大反叛力的冲击),但毋庸质疑的是此类更多的理论却是西方把艺术与美紧密联系起来的理论基础。

而在中国,艺术与美脱不了干系则是更为久远的事了。在中国,对“美”字的起源和原意一般根据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采用“羊大则美”的说法。“羊大”之所以为“美”,则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可见,在中国,“美”这个字早就同

味觉的联系在一起了。西汉以后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许多著作,如锺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鉴赏相连。李泽厚解释说:“根本原因在于味觉的中已包含了美感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首先,味觉的是直接或直觉的,而非理智的思考。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吃饱肚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兴趣密切相关。”[13]这三点原因不正是艺术创作的特征吗?(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味”与“美”相连,“味”又与艺术相通,“美”也就与艺术有了相锲合的可能。

当然,这样的分析带有机械的性质(仅仅从历史的总结入手,而缺乏深刻的理性分析),不可能将问题阐述得十分明了。事实上,美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深切感受如何闯入了艺术的领域并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说法。笔者在此只能作一点点简单的展开,以求方家的批评指正。a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美的起源都带有很强的感**彩,它是人类所独有的情感体验。而艺术创作正是人类思想感情的结晶,艺术是从人类思想深处流淌出来的色彩斑斓的伟大音符。这是美能与艺术结成同盟的感情基础。b美来源于生活。不管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如没有人类的探索与发现,没有人类的改造和创造,美都将因审美关系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艺术同样来自生活。没有人类的产生、发展、变迁与对世界活生生的体验和斗争,艺术至今可能都没有出现过。这正是美与艺术相沟通的现实基础。c哲学的巨大作用之一就是把美与艺术牢牢地粘合在了一起。以中国为例。儒家哲学一直是中华传统的主流哲学,其礼乐、仁和、信义的伦理观深深影响了华夏美学和中华艺术观:“美”、“善”不分;艺术要求善为本,所谓“成教化、助人伦”,艺术中伦理道德的善很快就变成了艺术的中和美。西方大概也不外乎此情。这是艺术成为美的重要载体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美从而成为艺术的单极目标。这把双刃剑终于使美学牢牢遏制了艺术学的发扬光大,而如今美学自身却又陷入了彷徨之中,呈现出了一厢情愿欲投向艺术学麾下的尴尬局面。

美与艺术挂上了钩,美学也就与艺术学碰上了头。但美学与艺术学的交错依然应该谨慎而细微,一旦放开手脚、过于亲热则又是云里雾里、纠缠不清。

艺术的美是两者交错的根本所在!

笔者以为,艺术的美既然是从属于艺术的问题,当然艺术学首当其冲有权进行研究(包括艺术的美的所有内容)。艺术的美又体现了美的价值,毫无疑问这也应归于美学的研究范畴(只限于艺术的美的美本身)。两者在此对艺术美的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分清各自研究的重点或范围,此时研究方式和结论可能一致,也可能迥异,这并不矛盾,也并无大碍。毕竟,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有各自的研究的侧重点;但同时又都是研究的同一对象,甚至是同一对象的同一部分,出现了同一结论也不为怪。

拿达。芬奇的《梦娜丽莎》举例。艺术学可能会研究这幅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笔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成就,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的创作环境,作品的模特为何人、与作者是何关系,以此推测研究作者的创作经历、艺术生涯及其对历史模拟复写从而对现世的启示作用,当然,也包括作品本身显现的美及其后面美学研究的一切内容。美学将会研究这幅作品构图的精巧、色彩的典雅、笔法的娴熟、画面的安详与平稳,作品显现出的美的魅力,创作作品的动力与创造美的源泉,假想与论证作者是如何把心中的美转化成作品的美的,欣赏作品时美的解读、美的感受、美的领悟、从而得到的灵魂的净化与提升。这是一种粗略的划分,也只是希望能给大家一种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美学在此,如超出艺术品的美去研究艺术品的其余,它就触犯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了。随着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不断出现,艺术中的丑、荒诞、恶心、尴尬等非美的成分越来越多,美学也开始把这些非美的东西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笔者以为这是极其不妥的。这是学界的混乱、思想文化界的怪圈。这些非美的东西本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出现,它们应该主要从属于艺术学研究的领域,美学的统统纳入充分说明了美学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所在,甚至可以说美学自身的混沌状态:不认识自我。也说明人们对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尚严重模糊,不明就里。倘若,有朝一日,丑在美学研究中的数量和分量超过了美,美学恐怕就要改名了吧。对此问题,本文不再展开。

有人或许会讲,美学对艺术美的研究内容已全部包括在艺术学中了,那美学对艺术美的研究不是多余的吗?其实不然,这只是美学研究的其中一块(笔者认为这只是很小的一块,并非如许多理论家所言的是主要的一块: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研究现实中的美学问题,但在说到美学的研究对象时却说:“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14])。除艺术之外,美到处存在,如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科学美等等,这么广阔的天空全是美学研究的范围,而艺术学的介入就会有失偏重。同时,既然艺术美也是美的一块,那就没必要也不可能驱逐得了美学加入的研究。有时艺术学必须借助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才能洞透艺术品的美,拓展自身的研究深度。事实上,美学对艺术品的集中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有时也是对美学原理有力的实证(如人的审美意识在某些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反映得更突出也更强烈),这大大促进了美学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章至此,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了:它们是一对有着深层渊源的姐妹学科,两者的年岁相差近一个半世纪,但这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两者经纬分明、意趣迥异、各有专攻。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交错重叠、携手共进。

美学与艺术学重叠交错后形成一个艺术的美。艺术的美就是美学与艺术学共同研究的领域。扣去“艺术的美”美学剩余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其他的美和有关美的各类知识,如人格美、自然美、科学美、劳动美、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美感的产生、美的各种形式等等,这些仅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扣去“艺术的美”后艺术学剩余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艺术的其余部分,如艺术中的丑、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分类、艺术家的创作经历、艺术品产生的全过程、艺术心理、艺术的传播、艺术的接受、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等等,这些仅属于艺术学的研究范畴。“艺术的美”始终把美学与艺术学紧密相连,让它们无法脱离开来,但又明确限定了它们交往的程度。“艺术的美”开辟了一方高雅秀美的天地,供美学和艺术学共绘前景、唱和未来,在这个领域内两者乳水交融、双向渗透,而在这个领域之外,两者又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限于文章的篇幅,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简单带过,不能做深入的探讨。限于笔者的水平,此文的观点可能略显稚嫩,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的论证。但行文至此,我又想到了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句箴言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深化:人类不断地走出伊甸园,不断地

为自己举行庄重的“成年礼”。在这一过程中,人免不了惨重的代价的付出,但却有可能迎来一个更为真实、本真、自然的自我形象。我坚信这一点,才写下这篇文章。当然,我们的美学与艺术学理论体系也应该是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它们不但为伟大的传统作证、总结,浇灌、护卫艺术之花,延续人类文明的精神流脉,它们也应该走出圣殿,立足当下,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并勇敢地面对现实发言。[15]

二、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Ä;sthetik)这个术语,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鲍姆加登也因此被人们公认为“美学之父”。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一直并没有真正摆脱哲学的支配。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才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但是,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美学则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业社会,它强调人伦关系,哲学的中心是探讨人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就是人生哲学。受此影响,先秦诸子许多著作中有关“美”的论述,或是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如儒家的“中和之美”;或是以人生的自由、超越为尺度,如道家“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这两种学说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特别是禅学中的人生哲学所包含的与美有关的思想,成为我国后世美学的发端。但由于中国是一个艺术的国度,其悠久发达的艺术成果和艺术思想所闪现出来的灿烂光辉深深笼罩着远古美学的源流,致使中国古代美学并没有过早地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或者说,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则过多地局限于古代的文艺艺术美学思想。诚如学者王旭晓所说:“由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浑朴性,中国古代美学始终附着于哲学、政论、宗教或文论、诗学、画论等艺术学体系之中,未能取得独立的形态。”[1]要给美学下定义就必须结合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来考察。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叶朗把它具体为如下三种:美学是研究美的;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2]美学家王朝闻则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a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b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c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产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他还补充说明:“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现实美;而艺术美不过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3]另外,美学界普遍流传的美学研究的对象还有如下几种: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泰纳);美学就是研究美的科学(柏拉图、鲍姆加登);美学应该是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立普斯、休谟)等等。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周均平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4],从而一下子拓宽了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主体的人、客体的美、主客之间的审美关系,其间包含了人的思想感知层、美的外界物质层、感受体验美的媒介层、人与美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的提升层。当然,周均平的总结是否是最具生命力的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也有待实践与时间的检验。不管历史理论的对错,我们至此已大概了解了美学的属性:它属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范畴,它首要研究的就是美(包括人世间的一切美及有关美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引宗白华老先生的观点来对美学做一个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陈述可能过于简单,但抓住的美学的实质却是不出其左右的。

美术学篇4

关键词:初中阶段;美术教学;审美艺术;培养

初中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其审美艺术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审美艺术在初中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审美艺术和能力会伴随学生一生,属于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审美艺术的培养是漫长的过程,同样也要重视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在美术教育中应实现理念的转变,选择最佳的措施和方法,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作用

所谓审美,具体指的就是人单纯地鉴赏或者是观看艺术作品,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美,获取愉悦享受。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培养其审美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学生审美艺术以及能力的全面提升[1]。即便人自身的审美艺术水平和能力都与天资存在紧密的联系,但也需要后天的努力以及培养。美术教育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审美艺术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主动观察与鉴赏,深入挖掘并感受生活当中的美。而教师选择使用特定教学方法,还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与能力得以提升。

二、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问题解构

美术与音乐课程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应当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严重忽视这一关键性[2]。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育也逐渐呈现出压抑的氛围,导致学生处于题海战术的状态,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主要课程知识,而美术与音乐等课程的重要性却逐渐被忽视。这样一来,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时间更少。即便是设置了美术课程教学,但由于教师自身素养水平不一,而且美术尚未融入到考核内容中,所以,导致教师教学态度不积极,难以潜心地研究教学的内容。初中生同样会被教师个人态度误导,不再热爱美术。长此以往,学生个人的美术水平很难提升,其审美能力难以锻炼,最终只会影响其生活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艺术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育在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将其当作重要媒介使学生审美艺术水平得以提升。而最关键的则是美术教师与学校理念的转变,正确认知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理解学生审美艺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并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为此,美术教师应当定期地开展美术培训活动亦或是美术讲座,同时,校园内部管理工作人员需选择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人才,为其提供进修的机会与平台[3]。在此基础上,应定期组织教师与领导人员对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观赏,在真实事件对比的同时,切实地把握审美艺术水平对于学生产生的相关性影响,以实现思想的及时更新,确保与时俱进,和时展趋势相适应。

(二)对学生审美心理予以有效把握

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对学生审美心理予以深入的了解与把握,并且充分考虑其学习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确保教学针对性特征更明显。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审美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过于简单。另外,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叛逆的想法较多,也很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因而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学生审美心理,全面优化美术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审美对象方面主要包含了自然、艺术与社会等多项内容,可以通过事物表象看到隐藏的情感,特别是线条与颜色等等。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还能够正确地感知事物外在与内在美。但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美术爱好方面的特点也存在差异[4]。部分学生热爱国内的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学生热爱西方印象派。作为美术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认知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热爱传统的民间艺术,美术教师则可以让其阐述热爱原因,阐述民间艺术保护的相关看法与意见。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形成好学意识,对民族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生尚未形成成熟审美艺术体系,所以在欣赏并评价艺术作品的时候深度不到位,应由美术教师给予科学化的指导与帮助。

(三)营造艺术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兴趣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提升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最关键的就是对其审美艺术进行有效的培养[5]。所以,有必要为其营造良好且具有较强艺术氛围的环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美术教学。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方式开展教学,保证美术作品展示出来的效果更加形象。在优美音乐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在更具艺术性的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切实感受美术课程中的艺术性。当学生对梵高《向日葵》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一艺术作品,并且将温和钢琴曲当作背景音乐。随后,教师还应当针对梵高与此作品创作的状况展开详细的介绍。具体的内容如下:梵高于1888年,在法国南部的画室中创作,而《向日葵》也由此诞生。作品整体美艳华丽却同样十分和谐与细腻。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艺术水平。

(四)强化美术作品欣赏以及临摹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能够使学生认知与观察能力得以增强,使其绘画观察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在临摹并欣赏作品的时候,通常将作者创作作品当作重点观察对象,但并不仅仅只是观察作品,在欣赏的时候同样考虑并分析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情感以及时代背景,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种优势条件,及时处理相关图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学习到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在对董希文《开国大典》作品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作品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应当全面把握创作作品的背景,以保证学生能够对作品作者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表情等展开深入观察。作品中真实表现出了开国大典活动的壮阔场面。在讲述并欣赏这一作品以后,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代绘画艺术成就,对于油画所具备的民族化特点予以掌握,不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身的美术审美艺术得以强化。

(五)美术创作的有效开展

对于初中美术教学而言,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十分重要。其中,创造能力需要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熟练地掌握相关信息内容,确保组织分类的科学化,在创新与推测的基础上,与既有信息相互结合,确保所选择的方案最理想。而为了保证成功创新,就一定要具备创新态度与思维,同样还应当具备创新的技能,这在创新性活动开展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而创造性则是针对既有知识的一种加工与有效组织。针对初中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全面提升审美素质,实现创造性能力的全面强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严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会向学生强加个人意志,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创新并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写生,以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地观察并分析,以创新的思维创作绘画作品,向学生传授更多且能够满足初中生需求的绘画技巧,不断强化其审美艺术水平。而美术创作对学生想象力开发以及审美艺术水平的培养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措施对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自身的审美艺术水平与能力有所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其后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开设美术教学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艺术水平,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能够正确地认知社会与艺术美,以保证其审美艺术水平的提升。而在美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必须要增强自身认知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理想的艺术环境,使学生自身的审美艺术和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杨坦.基于通感审美模式的初中美术教学探索[J].速读(中旬),2015,(10):166-166.

[2]马冬英.初中美术教学中通感审美模式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140-140.

[3]石荣艳.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3,(27):181-182.

[4]戴伟.探讨通感审美模式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4,(11):115-115.

[5]季飞.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6,(02):45.

美术学篇5

关键词:初中 美术教学 兴趣 培养

美术教学是初中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美术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的叛逆期,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高效教学,而且对于其性格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兴趣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轻松的学习氛围

周围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放开心灵,乐于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氛围不仅受课堂上老师的影响,还有家庭父母的影响,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第一,老师是为学生创造轻松课堂的主力军。老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不是一味的“满堂灌”,而要让学生加入教学当中,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老师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人单桌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结成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就老师的问题面对面地交流,轻轻松松学习,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第二,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问题。学校召开家长会,由老师把开展美术教学的目的传递给家长,以美术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修养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美术欣赏教育

由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眼球。而且初中生处于好奇心强、耐心不足的青春期,课堂上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开展美术教育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滋润了学生的心田,陶冶了情操。美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各个风格的不同流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电影、PPT等形式对不同流派的历史、代表人物进行讲解,尤其是各个代表作背后的创作故事。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画展、评选最喜欢的作品、画画比赛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增长见识,还能体会各式各样的艺术魅力,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户外教学

开展户外教学,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老师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因此在实行户外教学时,应选择一处安全、环境幽美的地方,例如森林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等。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户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可让学生仔细观看植物、人物的各种形态,制作出山水画、人物画等等灵活生动的图画。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真正爱上美术,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四、多元的评价系统

由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美术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主观臆断,对于分数低的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兴趣下降,因此建立多元的评价系统十分必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美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但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观察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及其作画思路、创新想法,善于激发学生智慧潜能,使其正视自我、树立信心,身心和谐发展。美术老师要打破一个标准的常规,重视学生的创作个性,对学生新奇的想法观点给予肯定鼓励,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五、树立教师威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一个有威信、有风趣的老师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位美术老师知识渊博、绘画功底高强,上课时又幽默风趣、和蔼可亲,那么学生肯定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进而爱上美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其最大的特点是用眼睛去观察体会,所以美术技法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在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为同学上演一场视觉盛宴,那么学生会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纷纷效仿。

六、鼓励学生动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动手实践。同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听只看,还要动手练习。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是非专业的美术生,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并且鼓励学生多动手。如果学生的作品比较幼稚但很认真,老师应该表扬他们;如果学生的作品杂乱马虎,这时老师要注意说话的口气,不能训斥学生或者讽刺学生,而让其下次努力认真;如果学生的作品有新意,老师应该鼓励其继续想象。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通过专业的美术知识让学生领略美术魅力,还要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瑶 培养美术兴趣,开启创造思维——美术教学有效性探究[J].大舞台,2011,12,(8),20-21。

[2]魏宁 激活课堂气氛,培养美术兴趣[J].考试周刊,2012,06,(53),30-31。

美术学篇6

关键词:生活 兴趣 情感 个性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家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我们在课堂上要寓理于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心思与教态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兴趣。往往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情的话语,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师生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就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完成。 

第四,培养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未来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所用教材与教法的反应,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问题之所在。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机会,使之充分发挥;对于他们的弱点,则努力找出原因,设法弥补;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都详细研究,帮助及时解决。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得过死。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

[1] [2] 

生审判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学习,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美术学篇7

1.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2.培养求异思维开发智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

3.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业余美术辅导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其不受大纲和省编教材的限制,在使用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环境上具备着灵活性。统一性是在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同课堂美术教学一样。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技能,掌握表现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训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特长人才。二是培养兴趣和艺术素质,让学生通过培训,发展和提高多种能力,并使一些素质优良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培养。这一教学形式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美术学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 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

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

[2]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上一篇:美术联考范文 下一篇:少儿美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