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0:16

社会经济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篇1

“十六大以来,党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等的思想,明确指出社会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应该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企业应如何适应新形势,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担负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讲究一定的社会效益。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无庸置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生产,企业应当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如果失去了生产和创新功能,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个企业、经济实体愈加清晰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有不少企业只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

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

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

四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

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

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

七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

八是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这些表现的共同特点就是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近些年来这一思想,为流行,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西方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总起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用这个标准来对照我们中国企业,可以看NiP-多差距。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距离国际标准还差得很远。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做肯定是不可取的。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更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公共影响和社会责任。我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效益提高,更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民生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若经济效益的获得要以社会效益为代价,就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中药老字号。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这是他们只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同仁堂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制药行业的职业道德,成为全体同仁堂人的必修课,突出了同仁堂的职业特色。抗非典期间,同仁堂向社会公开三项保证:保证质量、保证供应、保证不涨价。虽然赔了600多万元,却再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才是同仁堂长久不衰的秘诀。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它的后果。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为了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也可兼顾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来引导社会。比如:制定污水废气排放指标,限制噪音污染的时间等等。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尽快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

其次,企业本身要严格自律,把社会效益也当作足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紧环保的科技创新,不仅仅要把科技应用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还应该应用到社会效益的保护上。让企业不仅成为推动经济的力量,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全而进步的主要力量。

再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完善健全有关社会效益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把社会效益纳入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保障社会效益随着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最后,社会效益的最终落实还得靠人的操作。政府领导人应该改变传统发展观念,把只看GDP变成看社会全面进步,把只关注经济指标变成还要关注民生动态,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观念。公民应该主动学习有关法律,做到知法,懂法,用法。这样不仅能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能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社会经济效益篇2

先来说说文化馆究竟是个什么性质?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已明确,文化馆是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机构,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些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们国办的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三个代表”的提出为我们群众文化事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地位,确立了新的价值归属。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入世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虽然目前全世界全面开放的是货物贸易,而我们的文化属服务贸易领域,特别是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各国都在加以保护,不全部对外开放,但是有些物化了的文化会不知不觉进入我们的领域,尤其是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已经将文化悄悄推向全球化。西方的强势文化已对全世界构成威胁,并且一直在提出讨论全面进入服务贸易。因而,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构筑起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防护墙,做强做大我们的文化事业,“守土有责”这是我们公益性国办文化的应尽的义务,这也是入世后,中央为何加大对基层文化的投入与建设和战略所在。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它具有一般行业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它的职能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群众文化。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审美教育,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文化馆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它既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又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同时,其文化产品又具有商品的属性。如何正确把握它的双重属性,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摆在我们文化馆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公益性,首先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并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经济效益,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难以发展。经济效益的优劣,证明消费者对其文化产品的认可程度。经济效益越大,认可度越高,接受者越众,社会效益也就越充分。其实,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统一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两个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文化馆人必须努力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注社会效益

文化馆是党和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坚持公益性,发挥社会效益是其基本特征。它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对人的素质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等方面。要评价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看它是否是科学的健康的。其次,要考虑它的社会效益发挥的程度。那些富有新意、寓教于乐,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起单纯娱乐性质的群众活动显然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再次,要考虑它的覆盖面,而不能局限在一定的文化圈子里。

关注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制约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政策不配套,难以落实,影响了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国家规定的“文化事业建设费”政策,应主要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馆虽然是国办的文化事业单位,国家拨款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要更好的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使文化馆的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就需要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努力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一)文化娱乐经营方面

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原有的一些娱乐项目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如今人们追求的是设施的先进,场所的舒适,讲究的是环境是否有情调,娱乐是否有品位。文化馆近年来并没有新增的时尚娱乐项目,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广场开设一些儿童乐园、玩具吧等资金投入少,占地面积小,文化“味”很浓、很符合文化馆氛围的悠闲娱乐场所,就会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利。

(二)举办艺术培训班方面

群众工作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宣传教育。文化馆长期以来,也搞了一些艺术培训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影响。我认为如果在宣传工作上多下工夫并把众多的培训班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培训中心,统一广告作宣传、提高整体的知名度,使更多的学员都慕名而来,那样各种培训班会干的更红火。

(三)有偿服务方面

近几年,文化馆拥有了一定的对外有偿服务能力,但各种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完全有效的利用,没能扩大经营范围。假如能够把分散的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服务,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大概能够取得更多的效益。例如:承接一项庆典活动,单位、团体及个人在广场的演出,设施音响、舞台布置、搬道具、化装、主持、摄影等方面有人才设备,完全可以干好类似活动。既能增加收益,又能锻炼队伍,对文化馆的事业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通过举办健康的、积极的、有导向作用的群众活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品位。那么举办这些群众活动,往往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这就要求文化馆除了要有拼搏的精神和优秀的人才之外,还要有充足的资金,要有稳定的经济效益作保障,才能推动、辅助群众活动的开展,从而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反过来说,文化馆通过举办群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拥有了良好的信誉,才能在文化娱乐方面吸引群众参与,在艺术培训方面拥有更多的学员,才能在有偿服务上吸引更多的群众,从而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篇3

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驾校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既有一般企业属性,还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殊性:一要通过依法纳税回馈社会;二要回报投资者,对投资者回报利润;三要回报员工,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的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另外,驾校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驾校是驾驶员的摇篮,是驾驶员安全意识、文明行为养成的启蒙学校,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驾校的培训教育,对于学员以后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驾校作为有偿提供驾驶培训服务的社会机构,其使命决定着驾校的声誉和命运。项城市通达驾校办学十多年来,一直秉承重培训质量、育优秀人才的理念,认真落实科目一理论培训、科目二场地技能训练,更侧重科目三实际道路驾驶训练,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及学时要求,使学员从对车辆一无所知到能单独开车上路,得到了广大学员的拥护与一致好评。

盈利是开办驾校的追求和目标,这无可厚非,正像一位名人所说,不盈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浪费了社会资源。作为一个特殊企业,可以说,驾校的存在状态,事关人们生命安全保障,事关交通安全大局,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保持企业百年不衰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条就是:社会利益高于经济利益。

狠抓教练员素质培训

驾校的最大成本是人力成本,教练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驾校的声誉,而且影响着驾校的生存与发展。项城市通达驾校一直高度重视员工招聘、选拔及培训问题,严把教练员入校关,狠抓教练员的素质培训。

作为学员的启蒙老师,教练员是落实驾驶员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实践者,是构筑道路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线的主力军,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减少交通事故,把好驾驶员培训的质量关,教练员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传授给学员驾驶操作技术,更要培养学员安全行车知识和处置交通情况能力及遵章守法意识,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最终能够独立安全驾驶车辆,这既是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教练员的最根本职责,更是驾校的责任与使命。

教练员管理是驾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驾校的发展与生存尤其重要,该校不惜花大力气、定期不定期对教练员进行教育、培训、考核。通过培训考核向员工传递驾校核心理念、驾校文化、品牌意识以及岗位技能标准要求,改善岗位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及能力,在满足教练员自我发展需求的同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及驾校凝聚力。

关注学员需求,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演变为服务竞争,学员是驾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源,服务是驾校工作重点中的重点。学员在驾校学习,最关心的是如何学习过硬的驾驶技术,如何顺利地考取驾驶证,教练员的教学及服务态度如何……几乎所有的学员从报名开始,就盼望能分到一个好教练。驾校的服务质量、工作人员及教练员的工作情况、考试合格率,都会影响学员对驾校的满意程度。管理就是服务,服务重于管理,金杯银杯不如学员的口碑。

科学管理,严把教学培训质量关

社会经济效益篇4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 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 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 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 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 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 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 ,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 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 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 %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 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 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 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 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 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 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 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 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 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 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 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 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 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 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 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 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 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 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 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 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 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 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 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 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 体育,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 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 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 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 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 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 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 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 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 。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 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 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 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 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 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 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 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 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 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 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 目标。 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 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 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 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 。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 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 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 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

    〔1 〕赵钢《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问题的研究》《体育科学》1995(2):9

社会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效益;途径

一、引言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立医院的最终财务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让病人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冲突时,公立医院要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

为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的,加强财务管理就成了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由于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成本投入较少,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责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又不得不面临自负盈亏并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佳保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院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服务模式。

二、途径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各科室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对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编制预算的起点必须有各科室各部门的参与,否则会造成预算的随意性很大以致形同虚设、无法执行,降低了医院资金的运营效率。编制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控制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科室以及责任人。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分析,发现偏差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全面科学的实行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医院各科室和各部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分析、调整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单位的经营活动,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进而防范和监控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医院的运行效益,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成本

由于医院承担着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社会公益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财务收支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公益职能和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1.对医院收入的管理

强化刚性的收入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医院预算要在强调综合绩效的前提下确定各部门的医疗收入预算,对一般临床科室要鼓励通过提高服务和技术质量扩大病源,提高收入;对特色科室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水平。同时逐渐降低药品、检查收入预算的比重,并明确降低的幅度标准,将其纳入综合绩效考核.。

加强对医院收入的控制,实现收入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大型设备检查和特殊用药,要求科室必须严格把控,并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避免滥检查、滥用药。

寻找扩大业务收入的合理途径,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医院要增加业务收入,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扩大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医院支出的管理

实行支出预算管理,保证费用总量监控。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既要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行,又要合理节约的精神,合理确定资金比例。

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减少冗员成本支出,并制定相应综合绩效指标考核。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后勤管理系统。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医院应制定资金收支审批制度,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资金的使用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医院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健全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医院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防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贯穿于各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是依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施行财务管理而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药品及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债务、财务电子信息化等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检查。

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了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因此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加强制约和监督,并辅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推动力的网络经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技术手段,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对医院管理水平与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引进绩效考核管理指标是医院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社会经济效益篇6

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

博物馆依托陈列展览为知识信息载体,以构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让社会公众实现知识信息共享,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因其资源的社会性和投入资金的公益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对物质生活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频率的工作节奏、不断拉大的财富分配差距以及生活工作中产生的种种压力等等需要得到平复、安放,而收藏、展示人类文明瑰宝,留存地方传统记忆的博物馆天然地成为现代人得以暂时回到人类发展的原点,脱离烦杂社会栖息心灵的理想港湾。

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博物馆提供的文化产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财富。在这里,人们可以从容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程,赏析祖先聪明才智的具体表现,增强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的精神财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激励中华民族崛起的动力源泉。

二、博物馆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博物馆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创造效率和效益的主体,决定着经济效益的大小。博物馆教育让公众在共享人类先进文化过程中,在情操陶冶、道德规范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综合知识储备、人力技能提升方面发挥集聚效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积极地发挥智力潜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博物馆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附加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转型的巨大压力,世界经济运行的趋势是追求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它既环保、低消耗,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物是千百年来祖先智慧的结晶,具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如果改变博物馆传统的管理运营理念,将丰富的馆藏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广泛、深入地用之于社会,将会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如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将博物馆运作与企业经营充分融合,研发出国内瓷砖行业唯一集工艺艺术和实用装饰材料于一体的产品――唯美壁饰,一年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万元。

博物馆社会效益有助于拉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现在东部与西部、内地与沿海的竞争优势差距已不再明显,地区之间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什么那么多人跑去北上广,不是因为它们是首都、金融中心,而是因为城市强大的文化力量,因为那里的文化吸引力。博物馆传承城市文明,拥有价值连城的藏品资源、权威深入的研究成果、质量优异的展览陈列、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是一座城市最富有影响力的公益文化形象,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能力的强弱。

三、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发展的机制探索

在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现代社会,博物馆必须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深化改革激发运作活力。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主管部门要改变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博物馆组建理事会,明确博物馆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关系,提高博物馆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借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模式,参照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地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每年进行评估,引导地方博物馆开展馆际合作和良性竞争,提升运行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改革用人机制,将定编制转变为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改革分配制度,打破传统工资分配体系,建立适合市场机制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岗位、绩效按劳取酬,让劳动者价值在社会价值评价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

二是借助社会力量推动机制创新。近年来,第三种力量如文化基金会开始活跃在博物馆领域,以所接受的捐赠资金或产业为活动手段,资助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由于基金会对项目申请要进行专业的评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估、调控,对项目结果还要进行验收评估,基金会严格透明高效的市场化运作程序倒逼博物馆改进自身不适应社会要求的机制缺陷,从而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长期以来,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以公益为目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大部分国有出版单位已完成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制企业。而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明确了今后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属于公司制企业,必然要遵守公司法,从而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思考,为转制后的出版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经济利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利润。这一点在学界及实务界基本上有共同的认识,本文对此不作赘述。但对于社会效益,人们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社会效益的解释是:“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按此解释,效益分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一种是社会效益,两者是相对的。本文认为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比较科学的。我们以此为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经济效益虽然和社会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两者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有些情况下,企业追求社会效益,会减少经济效益,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捐款1亿元,因而成为很多网友心目中的偶像。借助汶川大地震,王老吉在产品上市的推广上做足了功夫。“怕上火、喝王老吉”一时间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广告词。王老吉因此不但赢得了品牌推广,还赢得了2008年营利120亿元,比2007年超营3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很难想象,一个连年亏损,发不出工资,自身难保的单位怎么会去创造社会效益。当然,不乏有些盈利较好的企业为富不仁,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社会效益的创造,但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会成为百年企业。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不是对立的,两者虽然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当从长远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概述。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自此之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代表,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一个组织里的相关利益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不同形式的投资或承担不同的风险。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维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对职工、社会、政府等的利益也要维护,此即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虽然饱受争议,但他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没有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他的理论基础正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做应负的责任。这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属于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更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在通常人们提及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投资人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本文遵循现在人们的常用提法,所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狭义上的社会责任。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出版企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那么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就是维护了职工、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承担起了对社会和政府所应负的责任,最终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一定不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了创造社会效益,那就意味着企业履行了对职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创造社会效益,那他一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会产生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前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减少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出版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实就是作为出版企业首先要履行社会责任,产出社会效益,同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那么,对于出版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三、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后,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于交换的商品,但文化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完全具备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品越好,群众就越欢迎,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大众商品。但有些水平高雅、格调上乘、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作品,社会效益很高,但由于其观众和读者并不多,其经济效益显然很低,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高雅作品。有些作品思想性差,审美价值低,其社会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经济效益却很好,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粗俗作品。

出版企业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其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精神产品,由此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对于一般企业应承担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益捐赠等社会责任,人们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多,本文不作探讨。出版单位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承担着政治导向责任、文化建设责任以及社会伦理建设责任。其生产的产品首先要担当起精神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首先,出版企业不能“一切向钱看”,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出版低级庸俗、内容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这是出版企业不能碰的红线,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在转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毫不避讳,毕竟在当今权威部门组织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经济指标占所有评选指标的50%以上。出版企业应在把握社会主旋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市场,把握群众消费心理,多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产品,即人们常说的畅销书、常销书,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盈利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出版企业要始终不忘承担政治导向,弘扬主旋律,挖掘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出版企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出版企业要坚持深入挖掘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担负起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知识,引导社会伦理,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然而,出版企业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的时候,常常因为销量小而经济效益不好。但作为企业,又必须考虑经济利益,此时就会遇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设立了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在内的多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多项出版工程。国家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出版企业对于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的出版产品,要积极申报申请资金支持,补偿出版成本。出版企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不损失经济利益,但却创造了社会效益,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培育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从而带动企业出版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出版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张雨晗.试论出版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J].中国出版,2011.8上.

社会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智能电网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智能电网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保障我国各个行业对电力的需要,又要避免能源供需关系出现矛盾,所以我国规划电网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将效益充分结合到智能电网中。智能电网主要是以成本节约、发开效益为原则,确保我国智能电网中多项因素的综合进展,提升智能电网在社会上的效益地位,保障高效益的运行姿态。

一、智能电网运行的基本现状

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方面,虽然利用先进的技术,但是实质在经济效益方面,仍旧存在一部分问题,对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现状做基本的分析。

(一)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干预力度不足

智能电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政府只是存在于表面化的管理,实质并未涉及较为深入的研究,导致智能电网,无法在运行或维护方面,达到可观的效果,进而无法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经济优势或效益能力。

(二)智能电网不到位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约束智能电网市场行为的途径,不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更是存在强制性,能够正确引导智能电网,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的产生。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发挥主动性,大致是以框架制度的形式存在。例如:部分制度与电网效益不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不仅无法推动电网的经济发展,相反会给予一定的阻碍力,冲击智能电网的效益。

(三)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

技术是提升电网效益的基础保障,既可以适应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又可以为电网效益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基于多项技术的共同要求,我国在智能电网的技术方面,表面出一定的缺陷性,各项技术有待提高,无法利用技术推进电网效益的产生。

二、评价智能电网中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供电稳定

供电稳定,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时刻保持电网的正常运行状态,避免电网运行中,出现突然停电事件,造成电网资源与能耗的浪费。保持供电稳定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其可实质性的发挥电网的效益,满足智能电网的社会服务。

(二)能源节约

能源节约是评价智能电网效益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整体电网涉及电力的多项环节,如:供电、配电、输电等,都需要保障最小化的能源消耗,保障电网与社会、环境、用电用户的和谐关系,在保障能源节约的同时,推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效益优先

效益优先,属于智能电网最核心的评价因素,以智能电网的产能为主。分析产能,可以用电用户的实际供应为主,用电需求量增加,必须保障智能电网的供应度,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考虑效益问题,权衡效益与供电的关系,保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提升智能电网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升智能电网的效益,必须依靠真实的社会背景,结合经济发展的状态,提出效益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经济建设的力度

智能电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必须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社会效益,以层次发展为途径。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十年发展历史进行统计,可得:用电客户年均断电时间为每年13小时,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基本控制在1小时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智能电网在社会效益上的差距,所以,需加强电网经济建设。将智能化作为建设标准,引进新技术,更新电网设备,提升电网运行的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网效益的产生,另一方面监测电网系统,排除电网故障的干扰,根据电网的实际,制定运行方案,提高电网智能运行、调度和配电能力。

(二)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制度

制度政策是国家支持电网建设的一种表现,我国在保障智能电网正常效益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优化电价政策和产业政策。遵循国家政策与制度,促使电网效益的产生。根据智能电网现代的状态,主要完善两方面的制度,第一是跨区输电制度,我国预计在2020年,达到高效益的跨区输电,避免我国地区用电的差距,采取相互补助的方式,平衡地区用电;第二,优化用电制度,提出制度方案,规划电网运行,利用制度,约束国家用电的发展,确保效益产生。

(三)深入研究智能电网的运行技术

推进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需借助先进的运行技术,主要的发展技术包含两类。第一类是特高压,目前,我国特高压正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代表为西北电网,着实创造社会效益,我国需重点提升特高压技术的推行,优化设备建设,推进技术成熟,例如:我国可终点发展千伏代表的特高压,据有关数据显示,特高压相比传统输电,效益高达6倍,而且拉长送电距离,发挥更大效益;第二类是清洁能源,其在智能电网上被称为新技术,可保障智能电网产生巨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更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水力、潮汐等自然能量,推动电网发展,还可降低发电污染。

四、结束语

分析智能电网的效益产生,采用有效的考量方式,提升智能电网的经济效益,促使我国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智能电网直接产生的效益,还是智能电网间接产生的效益。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智能电网运行的实际价值,一方面构建效益型的智能电网,另一方面保障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智能电网社会效益评价[J].生态经济,2012

[2]邢文涛.智能电网―现代电网的高速公路[J].电工电气,2011

[3]刘秋华.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经济效益评价[J].科技与经济,2012

上一篇:规模经济效益范文 下一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