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2 00:09:44

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篇1

关键词:ERP;投资;经济效益;对策建议

一、引言

ERP系统是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是企业日常办公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办公协同软件。ERP系统的构建能够促进企业各个部门(财务部、市场部、生产部等)之间信息流的传递,提升企业上下的沟通效率,从而极大的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更加易于企业战略目标、长期计划的实现。ERP系统还可以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从而保障一个企业未来发展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向得到有效的实现。另外,ERP系统还能够提升企业资源的分配效果,通过利用ERP系统能够实现企业现有资源在整个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分配。可以发现,ERP系统对于企业而言拥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在企业与企业竞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投资建设ERP系统,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保证系统的合理运转,这些事项都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购置设备、聘请人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获得更多的经济流入。那么,到底一个企业所建立的ERP系统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以及经济利益流入的大小到底是多少,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评价判定标准。因此,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自身从事该行业的多年经验,对判断一个企业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设计一套评价标准。

二、定性效益分析

1. ERP集成效益

ERP系统是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与系统观的管理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ERP系统涵盖了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内部管理流程。因此,在对企业ERP所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时,应当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否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健全,ERP系统能否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真实性、高质量的信息;(2)能否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流的传递,获取完整的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信息;(3)能否提高工作的效率。ERP系统能够对现有获取的信息进行自动化汇总、归集和处理;(4)能否支持企业决策的制定、计划的设定,其是否能够为这些工作提供信息。

(1)财务管理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将能够为企业日常管理计划和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财务工作关系到企业利润的真实性程度,对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拥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对ERP所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时,也需要考虑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效益,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其能否帮助企业财务部门获取更高质量的会计核算信息;(2)ERP系统能否自动化及时的生成企业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3)ERP系统能否提高企业预算的执行程度,改善现金管理现状;(4)ERP系统能够健全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2)供应链管理效益

供应链管理是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所需物资、资源的重要管理工作,其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提供了现实支撑。在对ERP系统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供应链管理效益,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否优化企业物资的库存水平,实现企业产能的平衡;(2)ERP系统能否优化企业的采购和销售管理活动,减少物资损耗、丢失;(3)能够利用ERP系统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数量和利润进行有效的预测。

(3)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21世纪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胜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了人力资源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对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进行评价时,也应当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其评价的标准如下:(1)能否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信息依据;(2)能否通过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实现企业制度的落实、人员的管理;(3)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人才实操经验的迅速增长。

2.定量效益分析

(1)ERP投资效益分析

ERP系统建设资金投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并不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是需要在长期内来实现,并且ERP系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最大化也并不是短期所形成的,而是需要对现有ERP系统进行反复的执行和实施才会实现的。ERP投资效益分析的方法是将ERP系统的投资作为一个企业投资项目来进行评价的,具体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项目实现及其指标的范围;项目投资的资金成本;有关企业当期项目投入的财务分析数据等等。通过获得这些数据,接着就可以利用净现值法计算出当期ERP项目的投资回报平衡点。

(2)ERP投入效益分析

ERP的投入效益分析是已现实企业实际经济利益增长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的,其又在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了科学管理理论,将企业经济利益增长总额依据不同部门的贡献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ERP投入所产生的投资报酬率。这一比例计算的依据包括:企业净利润;企业销售量;企业产品单价。具体的分配标准是各个企业部门当期绩效评价的结果。

三、结论

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ERP系统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具有的一些作用。为了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对现有建立起来的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进行分析。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定性效益分析和定量效益分析两种方法,用于对企业ERP系统所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其中定性效益分析包括ERP集成效益、财务管理效益、供应链效益和人力资源效益;定量效益分析包括ERP投资和投入分析。企业在对ERP系统经济利益进行评价时,应当通过这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安然,马文惠,杜大志.浅析ERP系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

经济效益分析篇2

我国建筑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建筑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建筑业的经济低下。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建筑业急需进行改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建筑的标准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建筑经济;经济效益;措施

建筑物的建筑标准和经济效益是相互关联的关系,建筑物的标准在影响建筑经济效益的高低的同时,建筑物的经济效益也制约着建筑物的建筑标准。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实现生产专业化才能保证建筑也的平稳发展,真正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可以从建筑物本身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性质以及建筑物的建设标准出发,建立一套全面的符合建筑经济效益标准的发展机制,保障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措施

1.1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

工程施工建设是建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想要提高建筑物本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筑物工程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拟定整个建筑物的建设过程、建筑物本身的施工技术和经济投入等方面的综合文件。它的制定关系着工程的总预算和工程的投资以及收益等建筑物后期盈利的重要工作,对于建筑物的施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做好一个建筑的工程组织设计首先要制定一个优质的施工方案,对工程的各个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建筑物本身的经济效益。随着工程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各建筑企业的施工方案的实施和确立要符合建筑本身的经济效益,全面考虑工程施工的每一个方面,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建筑经济效益。[1]

1.2做好招标投标的工作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企业的投标竞争活动不再仅仅是施工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信誉得到报酬的过程了,更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建筑行业市场招标投标工作的不断完善,建筑企业除了要综合考虑各施工企业的技术和信誉之外,还需要对投标的计划的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讨论,在施工组织的允许的情境下,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对最低成本进行初步的运算和评估,然后在加上预估出来的建筑利润,对建筑经济做出初步的预算。

1.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不仅仅关系着建筑质量和工期的问题,还关系着工程施工的前期投入和后期利润的问题,一旦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不但影响正常施工计划、耽误工期,造成工程利润的增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工程延期赔款甚至撤资等现象,因此一定要不断地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现场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处理事故的技术和素质,能根据现场发生的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2]造价管理是施工方在工程合同的价格的允许下采取的合法提高利益的一种手段,可以说它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和建筑利益以及工程建设是直接挂钩的。如果想要提高工程建筑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处理好工程建筑的造价管理工作,在投标竞标的过程后中,不仅要制定合理的工程造价,还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不断加强施工员和管理者工程造价的意识,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的降低工程造价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强有力的措施。

1.4增强工程施工索赔工作

索赔是合同双方所拥有的共同权利,是施工方风险规避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承担的损失,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来弥补施工企业的损失。所以,合同双方一定要树立良好的索赔意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握住工程中存在的索赔机会,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

1.5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优秀的财务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建筑的经济效益。优秀的财务管理,能够给建筑施工企业提供真实可靠地财务信息,帮助企业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传统企业的运行模式,把成本和效益作为财物管理的重点问题来对待。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财务部门的职范围,增加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只有将财务工作规范化,才能增强财物管理的独立性和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4]

2结束语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工程施工的最根本目的,只有提高工程建筑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为建筑业的发展做贡献。时代的不同,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建筑企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作者:许王生

参考文献

[1]陈宁刚.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0,22:74~75.

[2]郭萍.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38.

[3]赵铭.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1,21:111.

经济效益分析篇3

关键词:猪场;经济效益;分析

1 品种

1.1 避免多渠道引种 要尽量避免多渠道引种,要调查清楚被引的猪场以前发生过什么疫情,他们的原种从何处引来繁殖了几代,现在存在哪些疫病以便引入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1.2 选择种猪大小 购大不购小种猪,因为小猪体型,生产性能变化很大,50kg体重以后、体型、生产性能(产仔率泌乳水平)基本定型,找有经验技术人员挑选种猪,能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2 疫病防治

2.1 疫苗注射

疫苗注射后产生抗体水平的高低要受到注射时间、猪体健康情况,年龄等件的制约,所以注射疫苗是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2.1.1 按当地流行的疫病选择需要注射哪些疫苗,当地尚未流行的不必要引入。

2.1.2 危害最大的疫病优先安排,把最好的时机留给它,按危害程度依次考虑安排。

2.1.3 猪场一般不用多联苗,每个疫苗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因为不同的疫苗注射后产生抗体的时间不同,掌握不准时可间隔10天以上。

2.1.4 某些疫病在本地流行多年,病源的强毒株越来越多,加上社会的因素,注射剂量应当适当增加,一般病毒苗可增加数倍而无负作用细菌苗,特别是弱毒苗一般不超过两倍。

2.2 环境卫生 卫生、消毒、环境温度管理。疫苗注射是防病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每种疫苗的保护率都达不到100%,所以环境温度及卫生消毒是解决用病苗预防疫病不能解决彻底的重要补救措施,环境好、卫生消毒好猪体抵抗能力强,猪群就不易发病。

2.3 药物预防 有些病现在尚没有研制出疫苗,这些疫病一但周边村庄或猪场已经发生可以采取对症的药物饲料添加,以达到防疫目的。

3 管理

温度是猪场管理的关键,猪最适当生长的温度是23℃~30℃在猪体健康情况下,用相同的全价料,温度环境越合理,增重越快,料肉比越低,反之越慢越高。

3.1 种猪 按每年365天。每窝母猪怀孕期114天计算,每头母猪生产程序指标如下:

由上表可看出A水平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很少在猪场能达到,B,C水平一般猪场是能够达到的,我们地区的中小型专业户大都在D水平或更低。

3.1.1购进和先留种猪 因为每头生产母猪的平均使用时间是三年,所以猪场种猪的年淘汰率是30%。自繁自养模式的猪场购进种猪时要按一定比例,使本场的种猪群始终保持固定的规模及理想的生产水平。

3.1.2 养种猪的目的 后备公母猪体重达到75kg以后的一生中必须供给它为完成繁殖所必须的各种营养,除了蛋白、能量、氨基酸外最不容忽视的是矿物微量元素的需求和维生素的平衡,制定较为合理的预混料配方。

由于不同地区的水质、土质、气候条件不同,当地的饲料(如玉米、麸皮、稻糠)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亦有差别,这是一个厂家生产预混料的配方很难适用于所有地区都绝对优秀无误的主要原因。在本地区选择一个预混料使用一到两年后,待取得经验以后,固定一个配方。

3.1.3 产科疫病的控制 影响种猪生产能力的疫病很多,每个地区又有各自的流行特点,要通过疫苗注射、药物预防,环境消毒等手段防治。

3.1.4 即时淘汰、更新种猪 猪场的种猪年淘汰率控制在30%以内都是不合理的,淘汰种猪的指标一般是①不能治疗或治疗后长期带病原的种猪②连续两窝产仔不超过7头或连续两窝泌乳水平在中下等的母猪③患肢体病的母猪④年龄超过五年的母猪。

3.1.5 哺乳仔猪即时补料,即时断奶 不能即时补料就不能即时断奶,补不好料硬性断奶会导致严冬盛夏季节仔猪育成率大幅度下降。不能即时断奶,生产母猪想完成年产2、3窝以上是很困难的。

3.2 仔猪的管理

一般管理水平的猪场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死残率一般为10%,猪生长全程中死残率主要在仔猪阶段,死亡主要原因黄白痢脱水死亡,所以要提高育成率重点抓好仔猪的管理。

3.2.1接产 孕母猪足月114天出现临产表现后,首先备好接产物品擦干布或干净锯未,碘洒,催产素,断脐剪,剪齿钳,污物桶,保温护子箱等,胎膜破水后两个小时内应有猪产出,如无猪产出,要带消毒好的乳胶手套探查子宫颈口是否充分开放,如已开放说明宫缩无力须注射摧产素,如遇胎位异常,要即时入手助产,每产出仔猪擦拭后,放入保温箱,全部产出后再剪去左右两侧各4颗乳齿以预防母猪炎,然后人工辅助固定。使每头仔猪吃上一包初乳,出生后第一周必须定时放奶以提高猪群整齐制度。放奶次数一夜从8次逐步过度到5次后再仔猪自由吃奶。

3.2.2 仔猪的环境温度控制 仔猪1~7日龄环境温度应保持28℃~32℃;8~30日保持25℃~28℃;31~60日保持20℃~25℃。

3.2.3 防治黄白痢 ①产前30~15 d注射黄白痢苗。②没有对怀孕母猪采取防疫措施时可试用对仔猪出生后第一、三、七日分别类服庆大一次,以达到药物预防的目的。

3.2.4 抓好仔猪断奶关 仔猪断奶常见的问题是仔猪因胃肠对从吃奶到吃料的过度尚未适应,加上转群后环境改变引起的应源激,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性腹泻。断奶后的饲料要逐步更换,在饲料中添加一周的抗菌素。

4 饲料

4.1品种 不同品种对相同的饲料,具有不同的消化吸收率。

4.2度 环境温度越接近25℃长势越好。

4.3疫病 患慢性病、寄生虫病、消化不良的猪群不如健康猪群,仔猪阶乳患过病,治疗后长势差,感染萎缩性鼻炎的猪群光吃不长。

4.4 管理及设施条件 卫生消毒好,猪只健康,管理细心,设自动饮水器,自由槽长势就好,反之则差。

经济效益分析篇4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线损效益;环境效益

1.引言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灵活的发电方式正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此外,由于分布式发电规模较小且靠近用户侧,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

在我国,分布式发电以其发电方式灵活、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日益成为传统电网的重要补充,并终将代替一些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传统发电方式[1]。然而分布式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效益至今没有得到价值体现。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DG的并网和调度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DG经济效益的研究还较少[2-5]。文献[2、3]以最大限度减少系统线损为目标,研究了DG在系统中的最佳接入和运营方式,确定了其最优的出力比例、功率因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分布式发电所带来的效益进行系统的量化计算,将分布式发电的效益分类为:降损效益和环境效益。文中将对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效益构建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

2.DG的经济效益分析

分布式发电是指功率在几十千瓦到几十兆瓦范围内、分布在负荷附近的清洁环保发电设施,能够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分布式发电是区别于传统集中发电、远距离传输、大互联网络的发电形式。与集中式发电方式相比,分布式发电具有以下优势:

(1)一般DG实行自发自用,电力就地消化,减少运输成本,降低集中输配网中的线路耗损。

(2)污染物排放较少,部分DG实现零污染。

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如表1所示。

(1)降低线损

传统集中输配电模式,由于存在线路电阻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线损,系统线损与输配线路长度与电阻等情况相关。DG分布在负荷端,不需要集中输配,可以有效降低线损。当负荷需求较大时,DG的运行能够减少系统线损,而当负荷需求较小时,运行DG反而会增加线损。

(2)环境经济效益

DG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排污量减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DG的燃料多为天然气、轻质油或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SO2、NO2、CO2、粉尘、废水废渣的排放将明显减少。DG的电压等级较低,产生的电磁场较低,其电磁污染比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要小得多。排污量的减少将大大降低电力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环保支出,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部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效率、成本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见表1。

3.DG的经济效益模型

3.1 线损效益模型

假设集中负荷端和电源端之间的配电网长度为L,单位为km,线路单位长度电阻为r,单位为Ω/km。令流入集中负荷端的电流为IF,单位为A。假设DG接入点距集中电源端距离为K,DG注入系统的电流为ID,单位为A。集中电源与DG电源接入点之间单相线路流过的电流为IS,IS=IL-IDG。

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前,流入集中负荷端的电流为:

(1)

系统线损大小为:

(2)

系统接入分布式电源之后,DG 注入电网的电流大小为:

(3)

接入DG后,系统中的线损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是由集中电源到DG接入点线路上的损耗,另一部分是由DG接入点到负荷端线路上的损耗。由于IS=IL-ID,因此集中电源端至DG接入点这段线路上的能量损耗为:

(4)

DG接入点到负荷端的能量损耗为:

(5)

由此可得,接入DG情况下的总线损为:

PlossDG=PlossDG1+PlossDG2 (6)

将式(2)与式(6)相减,得到2种情况下的线损减少量为:

ΔPloss=Ploss0=PlossD

= (7)

公式(7)表明,系统线损与DG接入系统位置及DG功率因素有关,为达到减少系统线损的目标,需科学合理制定DG接入位置。若式(7)结果为正,表示接入DG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总线损;否则表示接入DG不能减少系统线损,会增加系统线损。

3.2 环境效益模型

系统接入DG之后,会给系统带来环境效益。计算环境效益主要考虑三种排放污染物:氮氧化合物、SO2和CO2。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需要考虑两部分内容:

(1)由于DG接入系统中,取代其他污染较为严重的机组出力,从而减少这部分机组带来的环境污染。

(2)以天然气为燃料的DG和生物质发电出力时会产生一部分污染物。

本文将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建模,设机组发电力过程生产n种排放物,则第k(k=1~n)种排放物的减少量为:

(8)

式中为时段t内集中电源侧发电过程中第k种排放物的减少量;和为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排放指标,kg/MWh。

设系统中接入m种使用不同燃料发电的分布式电源,这些分布式电源带来的气体排放物增加量为:

(9)

式中:Pm,t为t时段内第m种分布式电源提供的有功功率:

为第m种分布式电源的排放指标,kg/MWh。

因此,DG接入后,系统中第k种排放物的净减少量为:

(10)

带来的环境成本节约大小为:

(11)

式中:

Vek为第k种排放物的环境价值,元/kg;Vck为减排第k种排放物所需要付出的单位成本,元/kg。

4.算例分析

假设T时段,市场内有4台火电机组和1台DG集中竞价。批发市场与集中负荷端相距35KM,接入系统的天然气为燃料的DG机组距离负荷端15MM。线路单位长度电阻为1.95Ω/km。其中,分布式发电输入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为150MW和182Mvar,负荷端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分别为750MW和550Mvar。批发市场中,采取排队法确定机组组合,4台火电机组的报价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台火电机组的报价曲线

根据以往经验,火电机组和天然气DG机组的气体排放强度如表2所示。

表2 火电机组和天然气DG机组的气体排放强度

项目 NOx SO2 CO2

火电机组(kg/MWh) 1.634 4.445 1008.788

以天然气为燃料的DG机组(kg/MWh) 1.199 0.005 563.41

排放费用(元/kg) 2 1.26 0.765

环境价值(元/kg) 8 6 0.023

将数值带入本文建立的线损效益模型得出,无天然气DG接入的系统线损为150MW,天然气DG接入后线系统损降为100MW。天然气DG接入之后线损降低了50MW,降低原系统线损的33.3%,结果表明,DG接入系统后,有效的降低了系统线损,具有良好的线损效益。

批发市场中,采用排队法确定无DG接入和有DG接入的机组竞价结果,中标机组组合和出力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DG接入前后系统经济机组调度对比(单位/MW)

机组 无DG 有DG

机组1 170 150

机组2 300 250

机组3 250 200

机组4 180 150

从表3可得,系统接入天然气DG后,中标机组组合发生了变化,各机组出力情况也发生改变。机组1的经济调度出力由170MW减少到150MW,机组2的经济调度出力由300MW减少到250MW,机组3的发电出力由250MW减少到200MW,机组4的出力由180MW减少到150MW。同时,由于天然气DG的接入,中标机组组合情况变化导致竞价最终价格由230元/MW减少到210元/MW。计算得出接入DG之后系统线损效益为1.05万元。

下面计算接入天然气DG之后带来的环保效益。氮氧化物、SO2以及CO2的排放情况如表4所示。表中,接入天然气DG之后,氮氧化物、SO2以及CO2的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下降20.69%、SO2的排放量下降20.72%,CO2的排放量下降。

表4 DG接入前后气体排放情况对比(单位:t)

排放气体 有DG 无DG 减少百分比

NOx 1.15 1.45 20.69%

SO2 2.64 3.33 20.72%

CO2 634.87 715.46 11.26%

根据上述气体排放情况变化,计算DG接入系统后的环保效益。环保效益用排放气体减少量乘以排放费用与环境价值之和。根据表3和表5的数据,得出氮氧化物、SO2和CO2的减排量分别为300、690和80590kg,对应的减排经济效益为3000、5009.4和63504.92元。总的环境支出减少7.151432万元,可见DG能够为系统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综上两种效益的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DG接入系统后,线损降低50MW,对火电机组电力需求减少150MW,同时,由于DG接入系统,影响竞价结果,竞价最终价格由230元/MW减少到210元/MW。计算得到接入DG系统线损效益为1.05万元,环境效益为7.151万元,总计经济效益8.201万元。

5.结论

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之后,给系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建立了DG的线损效益和环境效益模型。并用4台火电机组和1台DG系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算例得出,由于DG接入系统,系统线损降低33.3%,氮氧化物、SO2和CO2的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具有良好的线损效益和环保效益。根据本文构建的线损模型和环境模型,可为电力公司制定分布式能源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胡骅,吴汕,夏翔,等.考虑电压调整约束的多个分布式电源准入功率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9):13-19.

[2]Bell K,Quinonez V G,Burt G.Automation to maximize distributedgeneration contribution and reduce network losses[C].Smart Grids for Distribution IET-CIRED Seminar,Frankfurt,2008.

[3]Le A D T,Kashem M A,Negnevitsky M,et al.Optimal distributed generation parameters for reducing losses with economic.consideration[C].2007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Tampa,FL,USA,2007.

[4]Ochoa L F,Padilha F A,Harrison G P.Evaluating distributedgeneration impacts with a multi-objective index[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6,21(3):1452-1458.

[5]Gullí F.Small distributed generation versus centralized supply:a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the residential and service sectors[J].Energy Policy,2006,34(7):804-832.

经济效益分析篇5

摘要:伴随生产国际化的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贸易形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只有站在服务外包承接方的视角,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比较优势、学习效应、规模经济和就业影响等视角分析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服务外包;经济效应;印度

一、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概况

(一)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背景

从宏观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世界经济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贸易环境的不断开放,使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IT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新浪潮席卷全球,全球范围内的通讯成本迅速下降,便捷程度飞速提高,信息传输量巨大,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障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客观上推动可贸易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提高,使全球化进程大大加速。企业可以跨越时空隔阂,到全球寻找质优价廉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而现代服务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借助于通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对于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起到关键作用,为服务外包的出现并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总之,服务产业全球化是服务外包出现的宏观背景。

从市场基本面因素看,跨国公司是服务外包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也是发包和接包企业的主体。顾客需求永无止境,更好、更快、更便宜是企业持续面对的压力,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功能与服务迫使企业从事离岸外包。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二)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般来说,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与商务流程外包(BPO)。前者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据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全球ITO支出2004年为1928亿美元,到2008年可增至2442亿美元,增长率达26.7%。全球BPO支出2006年全球市场总值达1347亿美元,较2005年上升8.3%;到2008年,全球BPO支出将由2004年的1113亿美元上

升至1575亿美元,增长率41.5%。BPO外包成为服务外包发展中的亮点。

二、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比较优势效应

所谓比较优势指某种经济活动能利用地区或经济体内部较丰裕要素带来的成本优势。依据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服务外包是分工深化、专业化度提高的结果。通过服务外包可强化企业生产的垂直非一体化,使企业资源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生产既可外购也可自制,关键是比较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外部交易成本相对低,则发包企业可通过外部资源带来的互补优势整合企业竞争战略,因此在实际业务过程中,服务外包发包商首先是对接包地即国家做出选择,之后在接包国家内再选择合作伙伴即服务接包商。国家是否具备竞争优势,成为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目前,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这些市场中,印度最具有竞争力,占全球ITO与BPO市场40%以上的份额。这与印度国家的在成本、语言、产业环境、政策支持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分不开的。举例,软件产业,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2004年,印度软件和相关服务出口产值达205亿美元。又如在我国比较落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印度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欧美接轨比我国至少早30年,公民、企业、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强。

(二)学习效应

经验经济效应指企业在生产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因其管理、工艺技术等能力的积累使企业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的学习曲线效应。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C=f(Q),C=A+BN-β式中,N是可达产出的累积单位才C表示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单位,A、B、β均为常数且A、B为正数,β介于0到1之间,β值越大,说明学习作用越重要。这一学习程度可在企业积累较多经验时降低经营成本,使企业长期总成本由LTC降低到LTC′。企业如何让积累经验,这与发达的发包企业在进行外包时所产生的强大知识外溢效应分不开。外包活动离不开业务的沟通与交流,承包企业可以由此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先进的研发与服务经验。多方面的积累经验从而降低承包企业的经营成本,那么该企业便获得了学习效应。为此承包企业应该向尽可能大的范围接包,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应,降低成本。印度的TATA公司面向全球承接软件开发,在管理、研发等方面积累先进经验,实现学习效应。

(三)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的长期生产成本线呈U型线状,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率更加充分,当到达最适规模时,成本曲线达最低点,实现规模经济。服务外包企业也要寻找其规模经济。长期看,企业规模应处于生产成本最低处,即企业规模边界的约束条件。服务发包企业把企业非核心业务推向市场,由自身控制定价权和购买权,而外包对象仅存有生产权的外包行为。这是从服务发包和受托双方说明服务外包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发包与受托双方都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举例来说,印度充分利用优秀的、成本相对低廉的软件人才优势,通过政府全方位政策扶持,积极开拓国际软件开发及服务市场,形成了以软件承包和服务出口为主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创造了产业基础本不强大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跳跃式发展的奇迹。印度将软件园区作为出口基地,2001年为止,印度先后建成17个软件园区,出口额到占印度软件总出口额的近70%。印度以软件园和加工区为基础而形成软件产业集聚,为印度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服务外包及软件业以近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速增长,2005-2006财年行业总产值为303.3亿美元,占国家GDP的份额为4.7%,出口总额为2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006-2007财年行业总产值为396亿美元,占国家GDP份额为5.4%,出口总额为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9%。

(四)就业影响分析

有学者用数学模型分析证明,服务外包(离岸外包)可以带来业务输出国和业务承接国双方技术型劳动相对工资的增长和技术型劳工就业的增加,服务业离岸外包对双方都可以带来净福利的增长。在现实中,该结论也是正确的。以印度这一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为例,承接服务业离岸业务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的综合发展。印度服务业的强劲增长拉动了其GDP的增长。印度2003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达到10.4%,不仅是印度的最高季度增长率,而且也高于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季度的增长率。在2001-2004年度印度获得的服务业外包业务收入和就业增加情况。2003-2004年度,印度外包收入达到了将近36亿美元,2005年达到51亿美元,到2008年服务业离岸业务将达到170亿美元。2001-2002年度,服务业离岸外移为印度创造的就业岗位是10.6万个,到2003-2004年度,就业人数增长到24.55万人(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2004),极大地缓解了印度的就业压力。此外,印度国家软件协会预测:2008年,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为印度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和210-240亿美元收入。可见服务外包对就业影响之巨大。

三、结论与启示

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经验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本国服务业,获得学习效应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最重要的一点是缓解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就业压力问题,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模式值得我国借鉴。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远落后于印度、东欧等国家,原因在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承接服务外包较晚,而且国内缺乏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外包服务企业,难以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但是中国外包业务与亚太地区时区差异最小,使公司能从有效支持中受益,中国还拥有许多掌握日文、韩文等语言的人才,因此,中国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几乎所有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设立亚太地区的服务外包基地。此外,中国具备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体系。2006年商务部出台了发展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计划,诣在大力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预计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到20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充分利用在市场、成本、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吸纳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先进的服务业FDI的进入并培植本土的服务业,成为国际服务链的主要提供者,提高我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对外经贸大学课题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J].国际贸易,2007(8).

[2]孟庆亮.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8(1).

[3]赵美江,刘洪凤.服务业外包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

[4]武阳.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考与借鉴[J].服务贸易,2007(1).

[5]徐兴峰.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贸博士论文,2007.

经济效益分析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经济 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72-01

一般而言,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是财务评价,该评价所采用的指标财务性质比较明显。它按照国家目前的行业规定、价格体系以及财税制度,纯粹的站在财务的角度上,对项目进行不违背当前政策的投资和回报的计算工作。从而对项目的偿债能力、运营发展能力、财务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等进行评价,它评价的主要方向是财务是否具有可行性。第二是国民经济评价,改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以国家宏观角度来看待项目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包含项目资金在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内部转移支护,而是应用影子价格计算的方式来对工程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社会效益进行计算。该方式主要是评价项目的经济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存在着明显的宏观属性。

一、交通工程经济效益

交通工程与其他工程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是一种国家基础设施,因此它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它关乎着当地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第一,交通工程其投资具有连续性,该项投资规模较大,而且较为持久,不具有间歇性的作用,如果要保证工程能保持科学合理的进度,就必须要保证资金投入要有规模,并且要连续投资。第二,交通工程收益比较慢,在大规模投资后,经过长期的建设和运营才能取得收益。所以,必须投入较大规模的闲置资本,并作为创始资本。第三,交通工程存在着基础性,交通工程是国家的最基本的设施,其产品和服务能够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基础性作用,也可以这样理解,交通工程可以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原料产品。最后,虽然交通工程在人们日常消费过程中其作用不是很直接,然而其作用显著。因此交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体现。首先,交通工程其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的体现主要是在生产领域中。其次,它能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提供直接的经济功能保障。最后,它能给物流资源的调配工作带来许多便利。

二、在交通经济工作中的常有问题

第一,缺乏资金及经营管理人才。项目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资金投入不够,那么交通经济也会因此受到限制。资金紧缺,给交通项目的开发带来制约作用,如果筹资的数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那么整个项目的开发很难取得成效。部分交通项目单位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者不仅缺乏创新,而且专业知识薄弱。虽然我国目前的交通系统中建设人才较多,但是就经营管理人才来说,简直是屈指可数,这就导致了工作创新能力不足,直接造成了交通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

第二,交通工程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很多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项目是否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这就是客观因素制约的主要表现。施工之前,交通工程就会被严格的论证,然而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除了客观因素,人为因素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首先,交通工程存在着非常薄弱的配套设施。其次,没有严密的管理环节。最后,交通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关系网络造成了工程建设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交通产业缺乏多样性的经济规模,档次不够。交通产业经济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够,难以充分利用,资源配置也缺乏合理性,开发力度不完整,科学发展规划不具有长期性。经营企业存在着财力薄弱、经营无门及资产不优的情况,所经营的产品不具有优势性。

第四,没有完善的政策和管理体制。没有灵活的管理发展体制和开阔的发展思路。交通项目工程受到交通部门的限制,计划经济理念较为严重,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局势,导致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三、交通工程经济评价中资源价值的影响

过去的交通工程经济评价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错误,主要是重视劳动价值,忽略了资源本身价值。工程对资源时空分布进行改变,然而因为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资源价值发生剧变。如果在对交通工程进行经济评价时,还沿用这种荒谬理论,会造成给交通工程经济带来错误的评价和决策。

首先,资源价值会对供需矛盾带来影响。如果资源价值以外的因素都不便,市场经济较为完善,此时资源价值在资源供需矛盾中发挥调解作用。也就是说资源短缺时资源价值也会提高。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资源价值会极大影响到资源供需情况。这就告诉我们,对交通工程进行可行性评价中,预测资源供需情况时,应该对资源本身价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其次,交通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中资源价值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是治理效益的三个方面,对经济效益中资源本身价值的变化进行分析能够充分说明资源价值的重要程度。治理后,资源本身效益在治理后的交通改善及节省其他行业成本两个方面得到体现。按照资产视角来看,道路资源作为一种财富,如果道路资源质量下降导致资源资产降低也就是资源财富损失,实际中,如果道路不被治理,其他行业会存在资源浪费情况。我国现在的交通工程经济评价中,没有考虑到路况资源本身价值,因此,必须应用经济杠杆对道路资源进行配置。分析工程是否具有可行性过程中,尤其是大型交通工程,比较多种方案,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决策。

四、总结

交通工程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工程的经济效果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避免地自然的破坏。交通工程经济评价要求客观评价工程今后运行时的风险和收益。先准确计算工程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再以此为基础,形成投资和周期的偏差。通过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得出交通工程的风险概率。

参考文献:

[1] 李园园,李果.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经济分析以及养护决策优化研究[J].科技视界,2015,(32):296.

[2] 章锡俏,王守恒,孟祥海等.基于经济增长的高速公路诱增交通量预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10):1618-1620.

[3] 黄泽滨.公路交通信息化项目节能减排的经济评价――以不停车收费系统为例[D].长安大学,2012.

经济效益分析篇7

摘 要 本文就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定位、评价指标综合以及审计内容落实三方面提出一点提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基于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上,以一定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效能性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而展开的评价,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环境下,其作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突出。

一、国有企业为何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之选。在市场经济开放性发展的作用下,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传统型走向集约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统一起来,这就要求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这就刺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企业管理与企业制度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求内部设计工作职能也由原来的事后纠错扩展到事前预防、事中调整以及事后查错等,以实现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良好的支撑条件。企业内部环境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并且由于内部审计存在的历史性经验支持,使得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借助经验增多,这就为内部审计的继续发展创造了内外环境支持。而随着各项审计政法与法规的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其效能性也逐渐提升,这就为展开有效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经济效益审计的本身力量。经济效益审计是直接面向企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以资产与资源效益的效果回馈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并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性消耗提出有效建议,及时为计划修正、预算以及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有效实现企业资产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决策风险;经济效益审计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强化各环节系统的审查和强化各个部门间的经济性合作,这就刺激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加强各个管理层以及基层与管理层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促进了审计风险防预职能的发挥,提升了决策效率,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支持;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在一定标准下,按照一定制度法规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这就要求国企经济活动必须合理、合法,促进了国企合法经营的实现。

二、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1.定位评价标准,完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由历史标准、规定性标准、社会标准等,在现代国企经济效益评价中,其不仅要面向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还要根据市场动态进行市场经济效益分析,同时,由于市场开放性以及社会多元性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要同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等相结合,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价标准定位,通过历史性标准,来进行历史或现实经济效益考核,实现对企业发展的监督与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审计,通过规定性标准,将个别企业与地区部门的效益目标进行定位,通过预算目标与企业实际效益目标比较,来合理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过程进行评价,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总括性评价,而通过社会标准定位,将国有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效益实现进程以及社会各界利益性要求的综合为评价指标,促进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的持续性发展。

2.综合评价指标,提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科学性

内部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资产增值指标、获利能力指标、成本费用指标以及偿债能力指标四种指标,其分别面向净资产的增加、资产收益率、企业一段时期内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比率以及资产和负债比率,这就从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资本投入取回能力即企业盈利状况、利润代价和企业资产运转、投资风险等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而在企业整体性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将各项财务性、技术性、综合性、单向性等指标相结合,并以动态化与静态化的评价分析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以及变化性评价,在实现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科学性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落实审计内容,提升经济效益审计的效能性

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开发审计、决策审计、业务审计等,其内容涵盖着企业发展的各环节、各方位,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要根究自身情况,进行审计内容选择,以提升审计效能的充分发挥。适应企业整体发展,选择总体性审计内容,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水平,表征企业发展效果,确定资产利用水平等;进行重点经济业务流程审计,将业务流程、业务台账以及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审计的风险预测与信息支持职能;根据企业发展动向进行专项经济活动审计内容选择,考察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的运行状况,分析专项经济活动的效益,以实现效益性专项评价。

总结: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市场、企业发展,国企依据企业自身实际,选择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定位审计标准、综合审计指标等方式,来提升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与质量性,这也为国企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了国企的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科技咨询导报.2010(18).

[2]李凌志.强化经济效益审计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会计之友(下旬刊).2011(10).

经济效益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策略分析

Abstract: the current increasingly suddenly ou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come into being, and the core of green architecture is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o improve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green building and economic benefit relationship, analyzes the green building efficiency, expounds the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e index,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a green building strategy.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Economic benefit;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官方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第二产业―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95206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9%。

但是,看到建筑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建筑业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也就是建筑业在带来的GDP的同时,也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

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若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 4.1亿吨标煤,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倍以上,这表明中国在节能降耗上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如何解决实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供应问题,也己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

一、绿色建筑与经济效益关系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全过程的节约,强调的是居住人的健康,同时也涉及到对环境最少的干扰。,“绿色”的观念应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认真的筹划,以求最大程度地节约建材与能源。

可见绿色建筑应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保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二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一方面平衡经济、环境、社会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对成本与收益权衡的基础上追求效益的。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需要与各利益方在结构上平衡、在发展上协调统一。绿色建筑要能够持续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经济效益第一位的。

二、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效益根据其模糊程度可分为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一般来说,显性效益可直接体现出来,且受益主体清晰;而隐性效益一般不直接体现出来,受益主体多而杂。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显性效益即是其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而其隐性效益主要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绿色建筑的效益根据效益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为显性效益,通过对绿色建筑的能耗分析,计算出与基准建筑的能耗差,即绿色建筑的节能量,并根据各地能源的实际价格,计算出所节约的能源的经济效益,并依据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

和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采用较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对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施方面产生的污染,

首先是本身造成的污染,如装饰装修造成的破坏污染。其次是有些建筑材料里存在有放射性物质,砂石、水泥浇灌中拌入化学添加剂。室外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绿色建筑节约烧煤而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和酸雨的发生产生的大气的环保效益,主要是指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是指固体垃圾的减少效益,主要是指在建设过程中或建筑物拆除时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微观效益是指绿色建筑强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人居活动空间和减少患病的机会成本。宏观效益首先绿色建筑能够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理念;其次对建立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一)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指在计算期内对拟建项目方案的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方案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评价,通过多方案比较,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做出全面的经济评价,为拟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经济评价的角度、范围、作用等,可将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其中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第一步,同时还是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对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即从投资者角度,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和现行市场价格,计算项目的投资费用、产品成本与销售收入、税金等财务数据,分析预测在计算期内,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成本费用与经济效益,编制项目现金流量表,计算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考察其盈利能力,据以判断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二)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一个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项目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只有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评价的结果才能和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才具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不是唯一的,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可获得资料的多少及项目本身所处的条件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指标,这些指标有主次之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项目的经济效果,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其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即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分类、按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分类、按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性质分类,此文不再详述。

四、 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策略分析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绿色建筑节能用经济价值来量化

绿色建筑无可厚非的会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那么如(何)量化这种建筑的经济价值呢。我们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环保性目标,更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把环保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我们不只是意味着地减少所有费用,其实在在建设费用上是有所增加的,如对于打桩基础设施的利用,我们花了一定的精力研发相应人工系统,在此处建设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此处所增加的成本会在后期工作中得到应有的补偿,提升了铺设地基工作的成效,减少重复性建设。

(二)完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标准

对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适用、可靠、耐用等各项要求,并且要符合目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定的各项建筑标准,尽可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要求。所以要不断更新建筑行业的各类标准,才能不断完善建筑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1)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只有严格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对这些标准和体系及时的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1)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制定质量检查、验收评比制度对建筑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以及各种建筑配件等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监督机构对建筑物和建筑配件以及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这些做法改变了过去只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从根本上改善了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和监管。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材料成本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工程成本的七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建筑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已经实行了实物量清单招标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所有企业努力的目标。而选用最多的方式是在使用材料时进行合理的节约,控制材料使用费,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建筑节能

因为选用了节能材料,例如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节能建筑的初期投资往往会相对高一些,使得建设费用有所增加,但是从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使用节能材料不仅不会浪费物资,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从能量效率方面来看,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而且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收回用于购买节能材料所花费的费用。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持平之后,就可以进入节能建筑的纯收益阶段。

结束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面临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奋斗目标,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提升建筑经济效益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尤其对我们中国来说,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的建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世维. 绿色建筑的经济理性与对策[J]. 中外建筑, 2008,(08) .

[2] 邓汉斌. 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估研究[J]. 现代商业, 2009,(12) .

[3] 贾明,朱海潮,魏晨辉,潘盛德. 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 陕西建筑, 2009,(09) .

上一篇:社会经济效益范文 下一篇:边际效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