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范文

时间:2023-10-17 19:08:56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篇1

1、反复锻炼法:反复锻炼法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负荷标准反复训练的一种方法,如50米加速跑4~6次,每次跑后间隔1~2分钟,而且每次跑的速度和距离都不变。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提高速度素质,也有助于增强下肢力量。

2、负重锻炼法:负重练习法是负载重物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即身体的腰、腿等部位捆绑或放置适量的重物。锻炼者应按照一定的重量、次数、标准等要求去进行训练,增强体质。武术的训练大多属于负重训练。

3、循环锻炼法:循环锻炼法是指一组锻炼项目由不同种类的动作,不同效果的训练手段,多个不同的练习点组成,通过锻炼把不同功能的体育项目组合在一起以达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一种系统的让全身都得到锻炼的运动方法。这种训练能够达到全身活动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体育锻炼篇2

1、统一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竞赛都得积极参加。

2、严格执行体育课常规。打预备铃,体育委员带队、清点人数,打上课铃后,向体育老师报告人数,下课时,全班集合整队清查人数,由体育老师小结。宣布下课,中途离场者早退论处。

3、上体育课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时,全体学生必须做到快、静、齐,一切行动听指挥。

4、体育器具,借用器材要严格履行借还手续,遗失或人为损坏器材者要照价赔偿。

5、参加体育锻炼时,既要刻苦,也要适量;既要勇敢顽强,也要小心谨慎,保护措施要落实,危险动作不准单独做,严防体育事故发生。

体育锻炼篇3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飞行员已经成为民航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成为民航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民航院校作为我国民用航空飞行员培养的摇篮,必须肩负起“民航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2]。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对于提高民航飞行员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民航飞行学员在校期间打造坚实的身心基础对于适应未来繁重的民航飞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民航现役飞行员与飞行学员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对比,揭示两者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差别。与此同时,以现役民航飞行员体育锻炼实际为参照,找出飞行学员体育锻炼误区和存在的问题,为航空公司加强飞行员体质健康评估与督导,为民航院校飞行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我国民航现役航线飞行员和两所民航直属院校飞行学员。

2.2研究方法:2.2.1观察法:本人作为民航院校飞行体育教师,承担多年飞行体育教学工作,可以直观了解民航飞行学员及部分民航现役飞行员的体育锻炼实际情况。2.2.2问卷法: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编制问卷,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92份,有效问卷867份,有效率97.20%,其中飞行员92份,飞行学员775份。2.2.3访谈法:向两所民航院校飞行体育教学主管领导、教师、飞行学员及部分民航现役飞行员进行现场咨询或电话交谈,了解调查对象体育锻炼情况。2.2.4文献法:通过图书馆借阅、互联网检索等方式广泛收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书籍(六部)及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锻炼认知情况对比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生长,增强身体机能,改善身心状态,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对于增强民航飞行员体质、提升飞行员心理素质、促进飞行技能掌握、缓解飞行疲劳、提高飞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统计显示:92名民航现役飞行员和775名飞行学员均认可体育锻炼对自身体质以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都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认同体育锻炼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压力,以及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不论是民航现役飞行员,还是飞行学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都较为深刻,能够比较全面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

3.2体育锻炼动机情况对比

锻炼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决定着人们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运动强度、倾向性和坚持性,对体育行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体育锻炼动机的多元化特征,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每人选择三项锻炼动机。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民航现役飞行员体育锻炼动机前三项依次为保健康复、缓解疲劳和应对体检,飞行学员的体育锻炼动机前三位分别是增强体质、应对考试和兴趣爱好。可见,两者在体育锻炼动机上差异明显,前者体育锻炼主要以保健康复和缓解疲劳为目标,以确保飞行安全、提高飞行质量、延长飞行寿命为根本目的;后者体育锻炼大都以强身健体和应对考试为首要出发点,一方面要塑造强健的身体和健美的体型,另一方面要应对难度较大的飞行体育专项考试任务。

3.3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对比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体育锻炼特点,也具有不一样的体育锻炼效果。在本次问卷中所列取的12项可供选择的锻炼项目中,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每人选择三种经常参与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民航现役飞行员中以选择羽毛球、长跑、器械练习、乒乓球和篮球居多。而飞行学员所选择锻炼项目前五名依次是篮球、足球、长跑、器械练习和游泳,这反映了两者在体育锻炼项目优先选择上的差异。依据项群训练理论,羽毛球、乒乓球属于以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足球、篮球属于以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而长跑、游泳和器械练习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和力量性项目。通过调研了解到,广大现役飞行员大都选择隔网对抗性项目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运动中受伤,以免影响正常飞行工作。而飞行学员大都喜欢参与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们争强好胜、朝气蓬勃的年龄特点,也符合民航院校教学管理和体育场地设置特色。体能主导类耐力和力量性锻炼项目则是两者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共同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民航现役飞行员和民航院校飞行学员对体育锻炼均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认可体育锻炼对自身体质以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体育锻炼动机上,民航现役飞行员以保健康复和缓解疲劳为主要目标,飞行学员则以强身健体和应对考试为首要出发点;在体育锻炼行为上,民航现役飞行员每周锻炼以1-2次居多,运动强度中等,持续时间一般在2小时以上,而飞行学员在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下,自主参与课余锻炼机会较少,有1/3左右的学员没有课余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现役飞行员大都选择隔网类或对抗性小的运动,而飞行学员则比较钟爱篮球、足球等同场类或对抗性强的项目。影响现役飞行员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在于繁重的飞行任务,另外也存在锻炼方法不合理、锻炼知识缺乏等问题,而制约飞行学员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严格、课业负担太重、懒惰怕累的心理等,导致部分学员出现体育认识与锻炼实践的脱节。

4.2建议

4.2.1航空公司必须高度重视民航飞行员体质健康管理,尽快制定并实施“民航飞行员身体锻炼标准及锻炼方法”,建立飞行员健康管理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安排飞行任务,为飞行员业余体育锻炼营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4.2.2现役飞行员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锻炼和经常性锻炼原则,系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好准备和放松活动,合理控制锻炼强度、密度和持续时间。4.2.3民航院校必须强化民航飞行学员体质健康教育,完善管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引导飞行学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飞行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中,加强安全保护意识培养,避免较为剧烈和容易发生伤害的体育活动。4.2.4广大飞行学员需要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体育保健和终身体育意识,掌握几项隔网类或对抗性小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有效提高个人身体素质,为未来繁重的航线飞行任务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

体育锻炼篇4

(一)从学校层面看

学校要树立加强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良好的思想基础。把提高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一项基本考核目标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学校教育要要求学生学好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首先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之一。充分落实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好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要求大学院校以及高中、初中和小学各类学校都要依法办学,认真执行国家下发的体育教材实施,按照学校体育的授课计划搞好体育教学,可以结合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好体育公共选修课,每堂课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上好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大学各类院校和中小学都要充分落实教育部实施的《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要很好的实施,要在这几个方面修改和推进,首先选定学生标准的及格、良好和优秀时把握好尺度,不能使学生很容易的就及格,这样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动力明显不足。其次各地区实施的标准要有所差异,制定好各项指标的合理性,有些是对大学生可以很好实施,课不宜在青少年中实施,最后要实施好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迈进体育场所,来到阳光下,加强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把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向高潮。做到人人都锻炼,人人想锻炼,身体健康为先的思想,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标准是大好的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同时,确保学生每天能够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锻炼不是锻炼一下就可以的,要贵在坚持,对没有体育课的学生也要引导他们天天锻炼一小时,尤其是中小学做好引导工作,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列入体育教学的计划之中,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多开体育项目,是学生可以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参加锻炼,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发挥体育场馆和场所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可以举行个人对个人的比赛、班级对班级的比赛、专业对其他专业对抗赛,形式多种多样,开展体育锻炼比赛,发展好适合本学校的体育特色,做到每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锻炼特长,使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和群众行的体育活动能够积极开展。

(二)从家庭层面看

家庭教育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使家长要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对引导孩子锻炼起关键性的作用。要实施好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家长是有顾虑的,因为中国的教育观还是要看学生的成绩,基本与体育不大,所以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以及人生观,身体健康,终生受益的思想理念,要懂得锻炼身体不是一时的事情,家长锻炼身体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变了,孩子参加锻炼的氛围就不一样了,多鼓励家长和孩子都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充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尤其对独生子女的家庭要充分树立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理念,不能娇惯孩子,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对孩子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二、总结

1.从社会关注层面来看

建立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从学校角度看

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增加体育教学课时总量,在开展必修课的同时,开展选项课教学,同时做到男女分班上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扩充教师队伍建设,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加强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等基础体育实施建设,使一些场馆和器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要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和组织,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制度。

3.从家庭角度看

家长要创造和谐规律的家庭锻炼氛围,共同参与,形成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篇5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从学院8个系中抽取200名女生作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2.1.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国内相关的研究资料40余篇,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2.1.2问卷调查法。随机向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8个系的女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2.1.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相关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参与的定义与分类。体育参与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美国学者凯尼恩认为体育参与涵盖体育认知层次,情感倾向层次!直接参与层次,间接参与层次,整合了参与者的社会阶层特征。社会体育学中按照体育参与的强度时间关系,积极程度、强制程度将体育参与分成体育人口和准体育人口,终身体育参与和间断体育参与、主动体育参与和被动体育参与、当然体育参与和或然体育参与四种类型。本文将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女生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女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出提高高职院校女生参与度的对策和方法。1.1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愿望。学院女生对体育锻炼有较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对改善身体形态具有强烈的体育锻炼参与愿望。1.2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提高身体素质、排解压力、和同学一起体验运动快乐、提高运动技能、在运动中提高自己和他人的交往能力、减肥等成为学院女生主要的锻炼目的。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女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价值有了较高层次的认识,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提高身体素质目的向娱乐身心,缓解压力,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等多元目标发展,同时也对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形式、方法等发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课余体育锻炼参与次数与时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女生大部分每次锻炼的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但秦皇岛职业技术院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不够,大部分学生一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不到两次有的同学甚至一周参加一次都达不到。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女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价值,有了明确的体育锻炼目的,但是在转化为行动上还做得不够好。1.4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及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性别原因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女生相对来说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形体训练和对抗性与活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如健美操、跑步、舞蹈、有氧操,等项目。有约60%的人认为学校能满足自己的锻炼要求,有40%的人则认为不能满足要求,认为不能满足自身要求的学生中大部分认为自己喜欢的项目得不到开展,例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相对休闲的体育项目。1.5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形式。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女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上,表现出较明显的群体性,主要是和同学一起参加各种社团的体育锻炼。锻炼方式的这种选择趋势,反映了女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提高同学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当然这种选择结果与体育运动某些固有特点,如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竞争与协作等有关。1.6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场所。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还有很小一部分学生选择在校外健身房锻炼反映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正悄悄地进入大学校园,对此应加以正确引导。2.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因素。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喜欢但有惰性、学生压力大、气候因素、场馆设施不足等因素成为主要因素。2.1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由于女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一种喜欢体育但不参与体育运动的矛盾局面。一方面由于女生的性格文静,又有爱美、爱干净的习惯;另一方面却是与累脏相关的体育运动,两者必然会产生矛盾。她们更向往一种轻松娱乐的消遣的活动方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娱乐、休闲的课外体育锻炼环境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2.2场馆器材的缺乏和落后。由于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器材的配置则明显滞后!,使学生课余活动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相对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10000人学生人数相比,我们的场地设施条件却相对比较落后,学校目前还没有体育馆,这使得学生不得不在天气条件较差的时间放弃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女生天气炎热、寒冷、风、雨、雪都能影响到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会因不适的气候减少许多课外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女生锻炼目的明确,改善身体形态,娱乐身心是其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1.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女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但是欠缺实际行动,能够每周参加两次体育活动的学生较少。1.3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女生喜欢以健美操、体育舞蹈、排球、羽毛球为内容的课外体育锻炼,这比较符合女生的生理特点,突出他们爱美、塑造美、渴望获得良好身体形态的愿望;同时对运动强度大,对抗性激烈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等项目涉及较少,怕苦、怕累、惰性较为严重。1.4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项目开展情况还无法满足女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女生喜欢的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休闲体育项目还没有得到开展。2.建议。2.1学院体育职能部门要重视针对女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体育与健康观念的引导和宣传,在保证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针对女学生群体的课余体育锻炼方案和运动项目。2.2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环境建设。针对全院女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培训等,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从而激发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了全民健身的氛围,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2.3建议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多开设一些社团和俱乐部,招收感兴趣的学生,并定期组织一些比赛。成为影响其他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学校的余暇体育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学院体育部应指派专业体育教师!定期对社团进行指导,在经费中给予适当的资助,在场馆、器材上尽可能地提供方便。2.4建议不定期地开办各类项目的裁判培训班,培养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规则及裁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各系、班组织各种小型比赛!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体育锻炼篇6

体育锻炼过程中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使参与者形成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体育锻炼心理需求,产生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行为机制。

2、循序渐进原则

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深入或提高。一方面,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类似,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不能凌级、躐等;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机能有自身的阶段性特征。

3、持之以恒原则

无论从锻炼行为、锻炼意识还是健身效果的保持来看,都必须坚持持之以恒。

4、全面锻炼原则

体育锻炼要从各方面对人加以改造,改造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改造方法的多样性与改造过程的全面性。

5、具体针对原则

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必需根据综合情况考虑参与者个体的体质基础、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体育文化素养、所处环境等,综合选择锻炼方法,安排锻炼内容,确立运动负荷,使体育锻炼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体育锻炼篇7

本研究拟以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性别、族别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等方面作为变量来研究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奠定基础,对进一步闸明身体锻炼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以及验证主观幸福感的理论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MEDLINE等搜索网站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运动锻炼心理效应、主观幸福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3)量表测量法。本研究拟选取上述抽取的健身人员作为被试,用阿吉尔编订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测量其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由29个项目组成,是a-d4点自评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5。计分方法为:a=0分、b=1分、c=2分、d=3分,把每项得分加起来即为总分,得分越高则幸福感越强。参照积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和国内外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维度含义,将牛津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分为3个维度:生活满意感、人际和谐感和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感是指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简称“满意感”);人际和谐感是指在与别人交往时,感到开心、高兴,热衷于别人的事情并对别人充满爱(简称“和谐感”);个体能够主宰和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容易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并尽职尽责等,被命名为自我效能感(简称“效能感”)。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用EPiData3.0进行量表处理。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显著性标准选择P<0.05,用*表示,非常显著性标准选择P<0.01,用**表示)。如表1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很显著,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与前期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族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

依据表2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族别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汉族和回族。说明族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从表3可看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人际和谐感、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在选择轻微强度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最低。科学适当的锻炼,是在人体产生轻微疲劳感的同时,也在体内(脑内)产生一种内啡肽,使人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理效应,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从而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表4可看出,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心理学家调查表明,随着运动总时间的增加,运动产生快乐的良好心理效应就会增强。体育锻炼频度通常指每周或每月锻炼的次数。设定运动频度,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身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从表5可看出,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大约每天锻炼1次的健身人群,其生活满意感最强。每星期锻炼3~5次的健身人群,其人际和谐感最强。每星期锻炼1~2次的健身人群,自我效能感最强。从总体主观幸福感来看,还是以大约每天1次为宜。

(1)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族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3)随着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4)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5)健身人群参加适度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提升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积极参与锻炼的态度,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2)健身人群选择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运动目的和负荷强度来设定能引起机体产生最佳运动效果的运动时间,即必要的运动时间。据研究,每次运动持续20~60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适宜。(3)健身人群在体育锻炼时,其运动频度一般以每周三次为宜,同时还应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运动的适应能力综合考虑。

作者:宫铁宇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体育部

体育锻炼篇8

1.1研究对象

沈阳市各高等院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职教师108人。年龄段集中在35-50岁之间。男教师60人,女教师48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50余篇,著作10余本,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1.2.2访谈法

对高校教师,体育老师,运动医学及医学专家进行访问,更多的了解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情况及相关体检指标,为论文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设计了问卷,于2014年10月12月之间,向各校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2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08,有效率71%。问卷严格按照问卷设计原则,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1.2.4测量法

到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对高校教师的心率进行现场测量,测量各位教师运动前的安静心率和运动中的心率。运动中的心率每十分钟测量一次,分别测量运动中的第十,二十,三十分钟的心率。每周监测三到四次,并记录下来。并结合高校教师运动中主观感觉,如精神状态、睡眠、食欲、排汗量、与问卷中的客观指标,如安静脉搏、呼吸频率来确定每个锻炼者运动负荷的大小。

1.2.5数理统计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样本数要一致),P<0.05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校教师体育锻炼年龄段、性别、负荷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段集中在35-50岁之间。在性别方面,男教师有60人,女教师有48人。高校教师从事体育锻炼的年限大多数在10年以上,5-10年和5年以内的很少,每次运动的时间大多在30-60分钟,小于30min和30~60min的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多数在每周3~5次,每周1~2次和每周5~7次的高校教师数量较少。负荷程度主要是以小负荷和中等负荷为主。

2.2高校教师大小负荷锻炼组相关体检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对高校教师体检数据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安静心率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心率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1。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体重指数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体重指数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2。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血脂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血脂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3。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4。

3.讨论与分析

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通常,采用测量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的生理指标,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但是,同样的运动强度,还因年龄的不同与个体的差异,反映出的心率快慢也是不同的。由于高校老师的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大多数高校教师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min,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因此,在运动时间和频度相同的条件下,强度决定运动负荷的大小。“由于心率与摄氧量之间有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常用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1]并结合主观感觉,如精神状态、睡眠、食欲、排汗量和客观指标,如安静脉搏、呼吸频率得出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负荷程度主要是以小负荷和中等负荷为主。选取与体育锻炼相关性较高的体检指标,安静心率、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表1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安静心率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心率低,同样,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心率也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心率低,两组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的安静心率值低。说明中等负荷的运动比小负荷的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更明显,有更好的效果。通过表2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体重指数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体重指数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差异有显著性。研究表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体重指数明显超标,这些都是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负荷不足造成的,尤其是步入中年的高校教师,更容易体重指数超标。从运动强度对高校教师体重指标的影响上来看,经常参加中等负荷体育锻炼更有助于高校教师控制体重。通过表3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血脂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血脂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差异有显著性。有研究表明“60%-80%的HRR与60%-80%VO2max的无显著差异,但此水平更接近所有体适能锻炼者的VO2R%。”[2]因此,当强度控制在60%VO2max-80%VO2max的中等强度时锻炼效果更有效。通过表4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两组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的血糖值低。这也说明了经常参加中等负荷的体育锻炼对使高校教师的血糖代谢的调节更有效果。

4.结论

1.高校教师从事体育锻炼的年限大多数在10年以上,每次运动的时间大多在30-60分钟,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多数集中在每周3~5次。2.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负荷程度主要是以小负荷和中等负荷为主。3.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女教师安静心率优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女教师安静心率。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女教师体重指数、血糖、血脂指标均明显优于小负荷男、女教师组。

上一篇:焊接材料范文 下一篇:焊接机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