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3 13:12:17

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

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4]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

[5]廖明球.国民经济核算中绿色GDP测算探讨[J].统计研究,2000(6)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自“十一.五”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经以来,*区的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以上,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20*年6月,全区累计工业总产值完成74.6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2.28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30%以上。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达到了9户,增加了2户。其中4户废旧金属回收公司,2户废啤酒瓶回收公司,1户废耐火材料回收公司,利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2户。累计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39.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180.5万元。

——回收废旧金属10.26万吨,生产钢材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利用废蔗渣21.1万吨,节约煤炭资源60285吨(标煤),产生经济效益4823万元;利用废糖蜜55230吨,生产酒精15780吨,产生经济效益5996万元;利用废弃物滤泥、废醪液47200吨,生产甘蔗专用滤泥复混肥7300吨,产生经济效益1460万元。

——回收粉尘10460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80909吨,生产水泥37.6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3163万元。

——回收废耐火材料2747吨,生产耐火砖5060吨,产生经济效益1017万元。

——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6800吨,生产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800万块,产生经济效益240万元。

——回收废啤酒瓶4*22吨,产生经济效益3777.5万元。——回收木材加工的废弃物10920,生产机制木炭3120吨、产生经济效益2704万元。

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一是避免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净化了环境。二是成功的运用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区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工业经济已培育了8户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34户,经济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4%,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好的处理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企业消耗能源总量控制在34.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99.2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3户,实现工业产值45000万元;重点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达标率达90%以上;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保持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全部达标设计排放。淘汰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钢铁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整体等量搬迁康发钢铁公司生产线,提高工艺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工艺,环保设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标准;淘汰了落后电冶炼炉生产能力联合金属硅厂6800KVA、乾鑫金属硅厂4000KVA),产量9000吨;水泥淘汰*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后立窑生产线,产量1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7180吨标煤;煤实物量628362吨,折标煤18424吨;电力实物量17346万KVA,折标煤21320吨;燃油实物量2690吨,折标煤109342吨;木柴、焦碳等折标煤22694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区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九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综合钢铁、水泥、砖瓦利用等项目;在建材生产及转化方面,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围绕废金属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泥、通过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区工业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是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着力抓好16户与区政府签定节能减排责任书的试点企业的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耗能3000吨标煤/年以上的12户企业(*龙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香材料烟加工厂、保盈金属硅厂、*飞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茧丝绸公司、*石墨电极有限责任公司、丙麻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顺河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江啤酒集团*啤酒公司、*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试点工作,确保各项指标的完成。

二是从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制定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实现目标。三是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是通过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试点、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快速发展。五是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六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七是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needs sustaining and stable propulsion for support. From the aspects of mode of action and element generating propulsion, the power supply of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respectively, is registered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as well as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enterprises, public and government. Through different functions, these dynamic factors stimulate motive fo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关键词: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源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power source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1-01

0引言

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首先获得稳定的动力予以支撑。循环经济是一个由经济、技术、生态、社会等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从经济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出发,就有必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动力源是推动系统发展演进的动力要素的来源,循环经济系统的动力源是指推动循环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动力[1]。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动力源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从动力的作用方式出发,将其划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目标,企业、公众、政府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幸福指数等社会效益目标是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策支持、社会监督、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等是循环经济的外在动力,二是从动力产生的主体要素出发,将其归结为企业、公众和政府三个维度。

2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是循环经济发展中作用方式不同的两种动力源。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动力、资源环境发展动力以及国际竞争环境动力。

2.1 经济发展动力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向经济活动参与者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改变其行为方式,使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并最终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2.2 资源环境发展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愿望越发强烈,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保障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企业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形成工业生态群落。

2.3 社会发展动力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影响巨大而深远,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都需要政府支持的促进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其快速发展。此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能力、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循环经济宣传力度的差异往往致使对循环经济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效果也有明显差异。

2.4 国际竞争环境动力首先,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迫使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的国家不得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及环境、生态等社会综合效益;其次,市场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更新产品,对发展循环经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三,“绿色壁垒”被广泛运用到国际贸易活动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2]。

3企业、公众、政府三维主体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受着市场作用的影响和制约。在市场中,企业是供方,公众是广义上的需方,市场机制通过成本、价格、利润等信息向供、需双方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以此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推动向前发展。同时,政府作为另外一维主体,在处理市场“失灵”方面也同样有其不可或缺性[3]。因此,市场和政府构成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上的供、需双方――企业、公众,加上政府部门是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产生的主体要素。

3.1 企业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实施主体,也是循环经济动力产生的直接有效来源。在现实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企业面临着双重抉择:粗放式的生产经营与清洁化、集约化、循环式的生产经营,企业最终按照哪种方式去经营生产,取决于哪种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最优化。对企业来说,经营目标实现和循环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必须着重做好两点: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创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中实施环境管理,使新的环境管理体系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公众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广泛参与的主体。作为市场中需求方的代表,其行为方式对于市场供给导向、政府政策取向乃至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公众认知及实践方面予以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形成带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3.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进程中,政府最主要职责是“规范、引导、激励、惩治”,尤其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这种外部强制的推动,积极作用尤为明显。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限制和规范经济参与者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性的政策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目标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公众、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机能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其中,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效益目标及公众、政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公众引导消费、履行社会监督职能,政府政策支持、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从本质上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采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协调各相关方――企业、公众、政府利益关系的一种机制。

参考文献:

[1]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Vol.24(4):46-50.

[2]陈芳,薛耀文,师文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Vol.21(1):37-40.

[3]耿永志,闫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研究[J].特区经济,2006,(3):365-366.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 关键词 ] 柴达木 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平衡失调、资源短缺以及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当前,要实现柴达木科学发展必须协调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而加快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就成为实现地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柴达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总结柴达木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虽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但经济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方式及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困扰。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客观要求。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序幕的拉开,资源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柴达木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是柴达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柴达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当前,柴达木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在工业结构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煤、电、油、水、交通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也形成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提升柴达木地区经济竞争力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5年柴达木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13个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着眼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水平,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和良好工业基础,明确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实施了215国道察尔汗至大柴旦高速公路工程、格尔木至老茫崖二级公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工程,乌兰焦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330KV锡铁山至西台、110KV西台至肯德柯克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2.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针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项科技攻关。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锂、镁、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项科研成果,其中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外先进水平;各类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3项,总计投资13.89亿元,其中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13个,总投资6.5亿元。

3.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盐湖钾、钠、镁、锂、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度进一步提升,芒硝资源开发、煤化工产业发展、尾矿利用、补链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州两级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四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共签约项目153个,签订协议资金634.6亿元。

当前,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仍旧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柴达木资源开发模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依然比较低,资源浪费、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等等。这就要求柴达木必须立足实际,不断破解影响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难题,探索出一条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三、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自觉实践,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推进。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 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从而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目前,柴达木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究推广适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同时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既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行引导和协调,必要时应推出优惠政策或进行适当补贴。尽管柴达木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及时总结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区的经验和问题,总结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探索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示范和借鉴,争取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行动、公众驱动的循环经济有效运作模式。

4. 依托优势资源,加速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从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群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支撑体系不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客观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通过产业集群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集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建立,而且对加强集群自组织能力、构筑成本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以及集群创新能力等具有促进作用,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因此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和《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托优势资源,从循环经济角度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加速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5.运用制度创新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促进降耗、降污以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同效益的紧密结合。因此,要在国家有关循环经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柴达木的实际情况,推出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以利于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柴达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通过价格干预和资源税的调整,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调节手段,完善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科学考核机制等,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 林娅,孙文营.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必然性[J].求实,2007 ,(11).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十二五”时期集中力量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经济现代化重要阶段。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能源的高效、安全、循环利用,建立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体系,逐步缓解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经济增长压力。

二、循环经济内涵及实施规则

1、循环经济发展历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Boulding在其论文《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中首次提出有关“循环经济”的构想。1990年,DavidPearce和KerryTurner明确提出“循环经济”一词的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强调经济发展应注重生态平衡的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是由于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扩散为循环经济概念和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利用生态学规律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潮。随着循环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世界经济逐步转向循环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替代传统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在思维方式革新方面其影响堪比文艺复兴运动,在环境演化功效方面其历史地位能够与两次产业革命相抗衡。1998年,国内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率先引进循环经济理念,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困境,“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和阐述不断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发展为国内绿色发展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的关注焦点。

2、循环经济概念及本质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及其能量循环利用的总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有效结合的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经济生产消费系统高效、有序地组成“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的反馈式运作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生产的“低能耗、高利用和低废弃”。循环经济旨在利用前沿开发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利用效率,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和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生态环境承受标准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和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理想境界。循环经济是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促使不同产品生产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或副产品互换的方式进行产业有效组合,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生产废弃物进行再生产,提高产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及能源在经济循环中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目标。区别于传统经济“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主要依靠高科技减少生产环节物质流转换和能量循环消耗,提高单位资源生产效能,降低资源消耗力度和废气物排放增长速度,进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与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循环经济实施规则一是减量化。此原则属于系统输入端或减物质化方法,主要通过减少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原料及能源投入达到既定任务量,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长速度。二是再利用。此原则属于系统的过程性方法,要求产品生产企业一方面要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扩大产品使用范围,保证产品可以初始形式进行重复利用,另一方面要提升产品服务期限,降低资源消耗,解决一次性产品污染问题。三是再循环。此原则属于系统的输出端或终端方法,主要是指初次生产的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以资源回收再利用方式再次进入新一轮的生产,通过产品循环利用的方式提高单位能源效率,降低资源生产消耗量。循环经济的实施层次分别在企业、区域与社会层面上运用了“3R”原则,这不仅可以有效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体系,更有利于我们向循环社会早日迈进。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鼓励、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从政策优惠及政府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大力支持,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公布的数据,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效果显著,废弃物回用和污染物处置指数稳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效应持续增加。

1、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国务院陆续颁布多项绿色经济保护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各地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建设,根据本地行业发展优势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目前,部分地区循环经济建设已初见成效,如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依托便捷的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和先进科技优势,集约效能、坚持绿色循环理念,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能,经过十余年发展,陆续获得“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部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等称号,为本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示范效应。

2、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法制环境为保障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方位、多角度顺利推广,2008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立足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针对生产、包装、使用、回收等众多环节制定约束和激励措施,明确权责划分,强化国家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管控,倒逼企业产能升级、优化运行机制,从法律层面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以保障,进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产生有益影响。此外,国务院陆续颁布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配套实施细则与措施,为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全面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3、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各地政府积极推进高污染企业整顿改革,重点解决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开发利用问题,针对产能落后、市场萎缩且环境危害巨大的产业和企业,环保机构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停产整治,鼓励企业引进高水平环保生产设备,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能源消耗目标: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国务院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于2013年1月颁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和45%;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80%,现已基本形成了技术先进、集约高效、链条衔接及其布局合理的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系。

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1、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从国内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形势来看,与发展循环经济客观需求相符合的配套制度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而言,其还面临现行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低、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等障碍。例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及消费者责任制度等法律规章制度在实施和执行方面缺乏实践操作依据,加大了法律制度执行和落实难度。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也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企业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有效技术支持机制和资源节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还不成熟,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上下位法衔接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追求提高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高效利用,“高开采、高消耗与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悖于当代经济发展客观需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所以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2、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缓解国内能源供给不足造成的巨大经济发展压力。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水平低是导致国内资源高消耗、低效能以及高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影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国内部分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虽然积极进行科技研发突破一些关键技术,但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发展水平相比,国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总体发展程度水平不高。此外,国内循环经济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还不成熟,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沿技术革新方面,很多企业硬件设施不达标,也不具备相关技术研发能力。

3、人民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刻反思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更是转变传统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仍有部分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清洁生产和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科技研发水平较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应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解决贫困问题;对国内资源种类及存储程度不够了解,片面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再生,不会出现枯竭问题,看不到自然环境和资源存储已不能负荷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发展压力,认为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应侧重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发展循环经济还为时尚早。人民群众对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进入了误区,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五、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障碍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微观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出拳”,其中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效应为辅助,三维度多层次覆盖循环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各方面。

1、政府方面: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

(1)用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本身的正外部性及现有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因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领头羊,各级政府应率先改革行政供需计划,政策标准倾向绿色、低碳、环保,带头拉动循环经济市场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域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出台相关倾斜经济政策,引进先进技术方案,根据行业特征引导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规划。

(2)经济激励手段的运用。目前,涉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企业还未享受政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高投入、低回报严重制约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发展。例如,废弃物(粉煤灰、工业废渣等)回收利用企业一方面需要向废弃物生产者支付高昂购买费用,另一方面还需高额投入处理废弃物,高投入、低回报的利益差距严重打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要引导企业参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必须通过政策优惠、税收调节等方式提高绿色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如开征新税种和优化循环经济税收征管机制、扩大鼓励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再生资源生产环节以及资源再利用的盈利模式,政府需要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以提高循环型生产企业盈利额,促使企业自发落实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此外,国家财政和税收部门对于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其他生产企业自发进行清洁生产改革,夯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基础。

(3)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环保法律规定,更不能依靠“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来解决环境污染、废弃物大力排放的问题,应该首先从生产环节出发,最大限度提高单位能源效能减少废弃物生产量,积极推广“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落实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建,确保经济良性增长,确保社会良性发展,确保环境得到保护,具体可以参照国际公认的减量化、再生、再循环的“3R”原则,立足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细化循环经济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重点健全相关责任制度,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应法律责任。

2、企业方面:主动参与循环发展实践

(1)积极担当循环发展使命。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了人类对于财富积累的渴望,但是这种无节制的攫取,使自然界的资源、生态修复系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为国民经济活跃的细胞,企业必须明确资源和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念,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用绿色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2)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更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核心所在。技术进步对于提高企业单位资源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缓解自然环境保护压力意义重大。就国内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技术水平低不仅是导致中国能源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高污染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拉大国内外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生产企业应集中力量加快前沿技术研究进度,重点研发提高效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3、社会方面: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氛围

(1)拓展全民参与的途径。我们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全面、有效拓展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具体而言,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绿色教育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逐步提高社会大众环保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以多种形式纳入学校教材和教育培训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理念。此外,政府必须定期公布环境质量检测报告,举办环境污染案件、环境污染与防治工作、减污治霾工作听证会,并加大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环保活动的力度,从而引导民众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

(2)强化舆论宣传的广泛性。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传媒广泛传播的优势,加强绿色循环理念的宣传,转变社会大众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观念,树立符合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清洁生产观、绿色消费观,通过政府倡导、媒体宣传、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等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树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全民意识。

六、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更是有效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高全民绿色环保意识,充分调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政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健全相应法规,运用“看得见的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要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增强技术创新,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社会逐步形成理性消费观念,营造大众了解参与循环经济的氛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谷城县;循环经济;金洋模式;五山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能有效缓解资源,缓解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矛盾,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1]。近年来,我国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本地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凝练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但是,目前大都为产业方面的模式案例,县域层面循环经济案例相对较少[2]。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分别从产业、绿色回收、社会等方面归纳总结谷城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总结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对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谷城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谷城县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循环型产业的带动下,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又反过来支撑着产业的发展。另外,谷城县在取得循环经济成效后,不断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及模式,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了以湖北省为重点并向全国辐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再生铅、再生钢铁、再生铝等循环型产业。探索形成了“金洋模式”、“五山模式”、“谷城‘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等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2013年,谷城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

2谷城县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2.1循环型工业模式

循环型工业又称“生态工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谷城县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纺织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循环链,其工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金洋模式”为典型,金洋公司专业从事废铅回收综合利用、铅基系列合金研制与生产,模式特点主要体现于两点。(1)建设循环闭合的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链。以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回收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经机械拆解、破碎、分选等工序,再分别加工成还原铅、硫酸钠、再生塑料等,还原铅返销给铅酸蓄电池生产商,再生塑料制成新的蓄电池外壳,硫酸钠成为造纸、玻璃制品的原料,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最大化利用废旧资源,提高了资源产出率。(2)坚持科技创新。金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低温连续熔炼、铅膏湿法直接生产超细氧化铅、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等先进技术,铅回收率达98.2%,既回收了铅资源,又减少了废水处理的费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2循环型农业模式

循环型农业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经济模式,它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既具有由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优势,又具有使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实现,以及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谷城县重点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其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五山模式”为典型,五山镇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两点。(1)发展循环生态农业。通过产业组合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生态模式,形成物质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依托专业合作社,推动食用菌、龙虾、茶园土鸡、生态土猪等生态种植养殖产业抱团发展,带动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沼气利用联结整合谷城农林牧渔产业发展,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2)建设循环生态农庄。谷城县以生态农庄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利用。以堰河村为示范,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废塑料、玻璃等干垃圾,厨房湿垃圾入沼气池沤肥返田,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进行利用,实现了污水不外排。

2.3绿色回收模式

对于谷城县来说,绿色回收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资源,是其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建立了多元化回收模式。(1)销售回收两网合一模式。建立销售网络和回收网络两网合一的模式,骆蓄公司利用其覆盖全国的蓄电池销售网络,实行以旧换新,抵价回收废旧蓄电池模式,实现铅资源、塑料资源的循环利用。(2)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金洋公司通过积极争取湖北省政府的支持,在武汉市“1+8城市圈”建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工作试点,目前已在湖北省内9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回收网络。(3)资源共享回收模式。谷城县部分企业已在国内主要的资源集散地建立了稳定的回收点,实现废旧资源的稳定供给;同时依靠资源集散地的回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建点的方式,建立资源回收模式。(4)固定回收网点模式。园区企业依靠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固定回收网点、回收网络,建立资源回收模式,有效地回收铅酸蓄电池、废铝和废钢。通过上述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回收网络体系,现已建立起半径为500km的区域废旧资源回收圈,年回收资源量300万t,为企业的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汽车零部件等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4循环型社会模式

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绿色消费等。谷城县利用再生资源的循环型社会模式以谷城“城市矿产”基地为代表,基地集聚了一大批废钢铁、废铅、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形成了完整、闭合的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循环利用产业链。谷城“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1)企业联动发展。基地依托县供销社、金洋公司、骆蓄公司等组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回收废钢铁、废铅、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以及县域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重点产业产生的废旧金属、废塑料,通过金洋、金耐特等企业的专业化分拣和加工,生产出高品质的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等再生材料,再供给基地内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企业,实现了再生资源的就地转化,有效推动了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和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产业的共赢发展。(2)以良好服务吸引企业集聚。谷城县对基地重大项目建立“领导包保”、“项目服务秘书”等机制。同时,通过强化基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培育出金洋、金耐特等一批废金属循环利用的技术领先者,吸引了废铅酸蓄电池、废钢铁、废铝等废旧资源利用企业快速向园区集聚。

3谷城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3.1以产业化、规模化、精益化为根本途径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

多年来,谷城县结合当地铅酸蓄电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需求,一直大力扶持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在企业、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谷城以再生铅为代表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水平、技术水平不断发生嬗变,回收网络和渠道不断扩大,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3],成为谷城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关联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谷城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由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迈进。

3.2通过各领域协同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谷城县率先在工业、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城市矿产”加工等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进行探索,形成了“金洋模式”、“五山模式”、“‘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等一批循环经济成功范式,并通过这些模式在各自领域较大范围的推广、复制,以及各领域、各层面的耦合链接,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循环发展,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4结语

谷城县选择循环经济之路,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战略转型,即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之前选择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道路。其面临的技术经济困难要比东部大得多,然而循环经济却在中西部地区-谷城县成功地运作[4-5],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4.1坚持顶层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如要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突破,必须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谷城县原本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矿产资源较少的中部山区农业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谷城县根据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的严峻现实,以及再生资源所具有的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及成本优势,清晰地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长期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先后获得若干循环经济国牌,在国内引起一定的反响。

4.2坚持一个定位

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在发展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科学规划,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招商引资之初,为吸引企业入驻而来者不拒,致使地区产业过多,产业定位不明确。而谷城县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匮乏,谷城矿产资源偏少,原始的生产资料缺乏,以农业为主的谷城基础薄弱而不适合发展动脉产业,只适合发展静脉产业,谷城从开始就定位发展再生资源,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资源的利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逐步扩大产业的过程中,也一直以再生资源产业为主线,来发其他相关产业,如利用再生钢铁的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利用再生铅的汽车蓄电池产业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4.3坚持模式推广

谷城县坚持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循环经济的较大规模。在工业领域,以“金洋模式”为示范,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关键补链项目,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纺织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循环链;在农业领域,以“五山模式”为示范,全力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条;在回收网络方面,以金洋公司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为示范,建立覆盖周边500km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覆盖周边县市的生物质能源回收网络、覆盖全国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在社会领域,以“城市矿产”基地为示范,建立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置模式,生活、生产系统循环耦合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分别在各产业推广,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4.4坚持企业推动

国际公认的德国卡伦堡循环经济模式立足于园区企业间的合理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系统内得到充分利用。谷城坚持将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在工业领域,依托金洋公司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链条,打造有示范意义的闭合循环链条,同时金洋公司、骆蓄公司、美亚达公司、三环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在利用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等方面形成上下游链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农业领域,依托玉皇剑公司、康利公司、再然公司等重点企业发展种养结合型、“农、旅”复合型循环农业;在绿色回收领域,依托金洋公司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骆蓄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凯迪公司生物质回收网络等,逐步建立多元化、广覆盖的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因此,企业及企业间的循环是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

作者:胡斌 吴雪莲 万迎峰 鲍仁冬 单位: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报,2015,35(9):1-10.

[2]陈艺,陈昕.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4):18-26.

[3]岳波波,李妮,武征,等.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7):88-90.

[4]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张远军.建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J].经济师,2006(11):64-65.

[9]刘庆国.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不断追求高经济水平的大环境中,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项资源均在极度浪费的现象当中,人们除了注意到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亦对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产生了关注。采用何种方法能够保护林业生态,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均极为重视的课题。为此,我国提出了在林业当中实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探讨对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在详细分析了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一定有效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林业的发展方式亦在不断更新,民生林业、生态林业已经成为了当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林农并未对时展要求下的林业经济产生时代性的认知。由此使得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思想的支持与指导下,保护好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鉴于此,深入分析与研究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十分必要。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1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最初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主要倡导在经济活动当中,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与开发流程。通过该流程,实现低量开采、高效利用、低量排放的目的。该理论主要针对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而言。而循环经济比较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守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其中,再利用主要强调产品能够以其自身比较原始的状态被反复、多次地使用;再循环主要强调,在一次使用过程中,产品完成其使命后,可以被生产成为新产品再次使用,产生循环往复的过程;减量化则是指强调在利用的源头上恰当地借阅资源或者物质,减少污染的排放量。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比较符合当前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1.2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1.1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将社会进步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为此,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全面的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此情况下,逐步使人们认识到其自身的行为、生产活动等,均可能对其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通过该种方式,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

1.1.2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必须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恰当地衡量当前社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等进行。当前,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人们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反思过去的环境破坏行为,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必须明确,只有拥有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方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们的生存质量。

1.1.3资源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当中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除了将社会进步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以外,亦将资源问题作为了重要的中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源利用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互协调。将其作为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新的资源,深入分析资源的承载力。每一次的开发利用均必须在资源承载力的范围之内。此外,合理规划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人工措施,促使新资源能够获得再生产。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则应该尽量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对其的利用率。亦可以适当地创新与利用可替代资源的,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

1.1.4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当中,实行可持续发展,将满足人类的愿望以及需求而服务。该点亦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社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可持续发展当中,由此支持可持续发展进程逐步加快。

2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摆脱经营困境

我国林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沿用着粗放式的、外延式的经营方式。该种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大部分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加之生产中的技术比较落后,设备亦比较陈旧,基本上均属于落后的、分散的小作坊生产形式,该种情况占据着生产市场中极大的比重。同时,小作坊形式的林业企业,在林木产品转化率方面具有比较低的技术含量,此时产生的附加值亦比较低。因此,导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根据我国当时的部分数据资料显示:大部分林业企业仅有20%左右的科技工薪份额,只有34%的成果转化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水平比较低。总而言之,该种情况导致林业企业在经营当中出现了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情况。但是,林业实行循环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促使林业企业在经营当中逐渐能够实现节约、综合用材,摆脱传统的经营困境。

2.2有利于解决林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矛盾

林业发展对改善自然环境、绿化山河、促进林业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若出现了林业资源不足的情况,林业发展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矛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若能够逐步转变其发展的观念,将极大程度地将国家制定的政策作为发展导向,促使林业经济成为循环经济。在该方面,首先,木材产业自身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在此情况下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林业发展中,对木材的采伐需要制定明确的限制条件。此时,为了保护木材原材料,解决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将必须重视防护林业火灾、病虫害。由此,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生态林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促使各大企业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变原本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最终,促使林业企业进入“低投入———高产出———低投入”的良性循环。

2.3符合国家林纸一体化发展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均逐步认识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且世界范围内的造纸业,均主要希望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林纸一体化。我国虽然国土广袤,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人均森林资源则十分匮乏,相对于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总体的森林资源亦呈现着严重匮乏现象。当前,我国的木材蓄积量仅为120亿m3左右,人均只有8m3左右,相较世界人均水平,占比仅为14%。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比较大,每年均存在一定的木材需求且缺口,在2015年时木材缺口已经达到了近2亿m3[1]。此时,若对于森林资源的培育不予以重视,对木材不加以循环和节约利用。则不仅会导致林纸方面出现巨大的花费量,更会加大成本,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该种情况,我国将发展林纸一体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在此时发展循环经济,将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林纸一体化发展要求。

3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林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当代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着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该问题可以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当中的关键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当中,在林业生产与林业作业方式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滞后问题。大部分比较现今的生产与作业技术、方法等均未得到有效、广泛的普及。由于该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多数地区的林业经济在发展当中,仍旧在使用比较传统、比较陈旧、比较落后的林业生产与作业方式[2]。因此,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生产效率均比较低,相应的,该部分地区的生产建设水平亦比较低。未来,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对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予以高度的重视,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为林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林业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若要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除了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外,亦需要从思想与理念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但是,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在某方面而言,主要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针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新相关的理念[3]。尤其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更是未产生比较深刻与清晰的认知。该种情况使得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管理,仍旧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阶段上。直接导致当前我国的林业与生产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亦比较难以得到提升。在此情况下,更加使得我国林业生产与作业当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污染情况。尤其农村的林业污染排放量,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呈现着逐渐增加的迹象[4]。在林业的环境污染方面,尤为重要的应该是土地污染和森林污染。面对该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继续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对策进行控制与整改。

4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1发展有机林业

当代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大力发展有机林业。通过发展有机林业,将能够有效促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工作当中,必须详细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发展规律等[5]。并且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严格地遵守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观念与法则等。由此,推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另外,在发展有机林业时,需要研究与创新新型的、无公害的防病虫害药物。以此加强林木当中病虫害有效的防治。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轮耕体系,采用动物肥料、绿色化肥等精心培育土壤[6]。最终,将能够帮助林业的发展上升一个阶段,保证有机林业发展中产生的产品等,能够符合当前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7]。此外,有机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气候以及季节方面的变化,具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4.2发展循环经济林业

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土地面积比较广阔。但是,人均土地占有率比较低,人们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等十分突出。鉴于此,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针对该特点入手,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问题。为此,在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当中,必须要针对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式,分析与改变其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且使之成为真正的循环式经济发展形式。通过循环经济林业发展形式的实现,亦能够稳定与协调当前我国人口、土地、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8]。同时,在建设与发展新型林业资源过程中,将能够提高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逐步改革。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环境问题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各个国家均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此,当前各国均逐渐发展的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在此情况下,我国林业经济若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亦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林业逐渐向循环经济发展。但是,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等问题。面对该种情况,我国林业必须积极发展有机林业,并且要发展循环经济林业。通过该种方式逐渐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相关工作能够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赵静芳.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导下的林业循环经济分析[J].北京农业,2015(18)

2俞花美,葛成军.海南省热带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

3黄道京.广西林业循环经济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1(3)

4陈宝刚,刘爱华,李朝晖.关于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2(1)

5陈绍波,卢璐,邓红兵.云南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及其在低碳发展模式中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12(2)

6谷鹏,支玲,郭小年,等.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1)

7吴晓军,张发.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及其历史性贡献[J].甘肃理论学刊,2014(2)

8张金环,颜颖,张金萍.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循环林业[J].广东林业科技,2010(3)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策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必须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为了使能源、环境在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将农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必要探索出基于新经济形态、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下面介绍当前我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发展模式,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1、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在整个模式中,始终贯穿着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思想,强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模式中,种养结合、生态田园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农林复合型模式、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农村庭院型模式、动物粪便利用型模式等。第二,特色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资源差异较大,所以我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比如有基塘复合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配套系统模式、“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等。第三,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主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学理论结合了起来,是一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如白色农业主要以生物工程为基础,实现了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食品、饲料、农药、能源以及保护剂这六大产业;另外,以现代技术比如现代农业操作技术、网络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精密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2.1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广播、报纸、网络等手段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趋势和重要意义传播给农民,转变他们的生产观、经济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帮助他们寻求最为合适的发展模式。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对包括管理者、生产者在内的农业循环经济主体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促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2.2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大科技研究力度,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实现其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大力推广低消耗性和低污染性的新型科技,开发节约型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基地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对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等的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3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农业的相关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管理、组织等保障体系,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进一步加快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进程。比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制定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的规定和标准,明确行业市场准入标准,推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合理实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开发专项基金,加大对现代化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建立并落实激励机制,加大对资源型循环经济主体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

2.4进行科学规划。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参与主体大多为农民,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往往较低,加上农业产业化程度本身较低,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对农民意识和行为做出正确引导。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都具有显著差异,所以政府应当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将整体布局和地区特点都考虑进去,坚持因地制宜地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其列入农村规划和农业规划中。

3.结语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实现农业经济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现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存在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完善农业保障体系,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132-137.

[2]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5-68.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比较

一、相关文献的综述

从2002年开始,国内出现大量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现在,循环经济不仅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国内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受到高度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探讨,实践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而已有的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1、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以上是对一个经济现象的内部经济结构的系统化描述,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

2、把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定义为循环经济的模式

丁乐群等在《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及运行模式研究》中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三种,即清洁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循环经济总体模式。

任勇等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文中,主要论述了我国循环经济探索实践中的主要模式,包括江苏的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模式、山东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辽宁的“3+1”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等。

这些实际上只能定义为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只是微观上的具体做法。

发展模式是指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指导意义,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方法。本文所论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结合本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在领域选择、制度完善和主体实施等方面所建立起来的适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经济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

二、日本、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日本和德国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为了适应本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由于日本和德国的具体国情不同,二者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1、路径的选择

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带来了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以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日本和德国存在着差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社会—企业(家庭),以“静脉产业”为切入点,以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为重点,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静脉产业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点,包括垃圾的收集、搬运、燃烧再资源化、填埋处理,以及再资源化到新产品的制作技术等。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企业—社会,消费—生产,以“绿点系统”为载体,以物质流管理为核心,重在探索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模式。绿点系统充分体现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它将企业组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绿点公司(DSD)委托企业进行处理。

2、制度的构建

日本和德国都是以法律制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律制度的诱致性或强制性力量让经济活动当事人在比较成本和收益后,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制度构建的层次上,二者略有不同。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

德国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制度构建上,主要是制定具体领域的法规,对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进行管理。其立法体系共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

3、实施的动力

社会力的源泉有三:一是经济杠杆——资金;二是社会杠杆——权力,三是文化杠杆——精神。在动力机制上,日本主要依靠社会杠杆,而德国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依赖于社会杠杆,主要表现为“控制和命令”的调整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各种法规。这些法规构成了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管制规范和间接调控规范,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权力杠杆。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经济杠杆。德国人把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循环产业有市场、有利润,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有后续发展能力,这样,生产企业尽量让产品包装简化,使包装材料便于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是把绿点标志的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虽然日本和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但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本成功地建设成为循环型社会,而德国在废弃物处理上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日本和德国采取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各自的国情密切相关的。在领域的选择上,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的减量化就自然成为其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而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已经世界领先,拥有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因此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领域选择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制度的构建上各具特色。在动力的选择上,日本和德国分别选择了政府和市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由二者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与日本和德国存在相似之处,但是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技术条件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领域的选择

我国的技术条件比德国落后,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在废弃物的资源化上有很大的作为。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要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具体的领域上,鉴于我国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并且我国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2、制度的构建

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先从整体上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统领循环经济的发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制定专项法规。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牵制——直接管制规范、利益驱动——间接调控规范和道德约束——自我约束规范。所以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上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经济政策、加强环境教育。

3、推进的动力

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可以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而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公众之间发展循环经济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上,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推动主体,企业和家庭为实施、责任主体,通过中介组织,联结宏观和微观的主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实:日本发展循环经济主体责任论[J].现代日本经济,2007(3).

[2]谢光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启示[J].江苏商论,2007(1).

[3]娄勤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周国梅、任勇:德国:循环经济从垃圾经济起步[J].绿叶,2005(9).

[5]马荣: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J].中国环保产业,2005(5).

上一篇:新经济发展范文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