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1 19:42:51

钢琴研修总结

钢琴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舞蹈高校;钢琴艺术;课程设计

在我国,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和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钢琴艺术指导的概念、作用以及发展方向,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实践中,很少有专业的舞蹈院校把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及研究,甚至简单地将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混为一谈。这种认识的误区,极大地阻碍了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科建设及发展,也必然会给舞蹈院校舞蹈教学理论及实践带来制约,认真、科学、深入地审视钢琴艺术指导理论,搭建有利于教学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架构,是值得学界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钢琴家萨穆埃尔•森德斯(SamuelSanders)率先提出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对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进行了区别,强调了钢琴与其他合作者或合成乐器的平等地位以及艺术作品的团队创作属性而另立的名称,他的理论被北美及欧洲广泛采用,钢琴艺术指导遂逐渐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波士顿大学、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等欧美国家的高校,为此设置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专业教学。近年来,我国的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也开始设立了本科及硕士层面的专业教学。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研究逐渐开始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然而,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实践观念的局限,我国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发展仍显稚嫩,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不到位。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中仍然处于和钢琴伴奏界别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高校师生对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认识,尚游离在伴奏与指导之间,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差强人意,不适应新兴专业的发展要求,制约和阻碍了学科建设的科学、规律地进行。专业特点不明晰。在已经设立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实际课程与专业设置发生错位,知识结构不自信以及视阈不广等现象,国内高校钢琴艺术专业处于特性不突出,指导功能不强等浅层次的低位徘徊的状态,与国外的同类学科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国内高校的钢琴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以伴奏艺术和合作艺术为主,钢琴仍旧处于从属和配合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系统、独立的设计,专业教材极度缺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尚未形成专业的教学体系。社会调研不全面。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最终目的是需要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检验,促进就业和实现学科发展以及服务社会,三者缺一不可。但就目前的高校钢琴艺术专业的设置,普遍存在“欲设还羞”的半遮半掩的状态。这是由于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程度不够造成的,没有把握住社会对钢琴艺术专业的关注点和需求点,从而造成高校专业设置的固步自封,逡巡不前。

二、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原则

早在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中就提出:课程开发是基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社会对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要求的增高的基本维度,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层面上。使得传统的舞蹈教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舞蹈和音乐(节奏)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完美地展现艺术的魅力,艺术表达也会显得界线不清。在舞蹈教学中,钢琴以其交响乐般的多层次声部、超广音域等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广泛地应用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这为舞蹈院校设置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提供了基础与可能。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课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特点,结合钢琴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有效认知,对舞者能更加完美地塑造和表现特色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惟其如此,也才能使舞者不仅仅是人体关节技能的节奏型劳动者,更是有综合艺术修养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笔者认为,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同一原则。坚持同一性原则,首先在舞蹈基训课上,要彻底摒弃钢琴单纯地只是为舞蹈教学伴奏的观念,将钢琴艺术指导与舞蹈基训课同设计、同实施、同教学,在课堂上将钢琴所展现的舞曲,不仅从节奏上,更要从音乐内涵和音乐表现上进行分析,使舞蹈基训课真正体现“音为舞之声,舞为音之容”的舞蹈艺术形式和艺术状态,以课程体系为目的,以钢琴教学和舞蹈训练为主要的内容,构建起科学实用、目的明确、有机统一的课堂模式。交际原则。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的表演形式,但又不是纯粹而机械的肢体动作的组合,舞者通过舞蹈语言与受众(欣赏者)进行交际,同时又是对音乐内涵的深刻诠释,从这一方面来说,和音乐也进行着交际。而掌握舞蹈艺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舞蹈艺术的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这里的接受信息,显然是接受音乐所传导出的内涵信息,舞蹈艺术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则应以交际原则为目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文化原则。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者不仅需要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也应该对该民族和地域的音乐特点、节奏风格、甚至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都应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一首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的不同,甚至倾向性上的差异,都会影响音乐的内涵意义和表现张力,如果舞蹈习练者没有对音乐背景知识、相关历史时期的文化准确的把握,显然是很难通过舞蹈准确表达音乐的深层含义的。这就要求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中,须刻意强化文化理论知识、音乐以及舞蹈的背景、风格、历史和专业分析能力。认知原则。在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强化钢琴伴奏与钢琴艺术指导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认知特点倾向于场依赖型,有的学生倾向于场独立型,而且,不同思维习惯、动作习惯和记忆习惯的人对同样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学习策略。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

三、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并没有专业的教材,多是按照一般钢琴演奏专业,必修和选修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均显得不专业,特点也不甚突出。以武汉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指导为例,该专业的必修课为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音乐史论等,选修课为钢琴合奏、合唱、键盘和声、即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复调音乐分析基础、钢琴演奏赏析等课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多地体现在伴奏艺术、合作艺术教学方面,仍然没有走出单纯地为声乐和少部分器乐学生伴奏服务的定位,艺术指导的特点仍旧不突出。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则是摆在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让我们先看看国外的情况,就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来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课程大致有钢琴课程、歌曲伴奏、总谱改编、数字低音弹奏、不同历史时期歌曲学习等。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课程有器乐与声乐伴奏、总谱改编、和弦低音发展、移调、作品风格赏析等。两家音乐学院都把总谱改编纳入了专业课程,同时也重视钢琴技巧和文化内涵以及背景知识的设置,这为我们国内高校也带来一些启示。以笔者所在的舞蹈院校为例,舞蹈基训课上普遍存在钢琴伴奏教师仅仅是为舞蹈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段合适节奏的音乐,而舞蹈课上,似乎对钢琴伴奏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一个带有音乐节拍器。纵观全国舞蹈院校,舞蹈课上钢琴伴奏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科学的设计、没有规范的钢琴伴奏音乐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歌剧总谱摆在教师面前,如何在不改变总谱上钢琴织体的基本面貌的情况下,编配适合舞蹈课堂教学的伴奏音乐,其实是钢琴老师的二度创作,这也恰恰就是总谱改编课研究的问题,换言之,这也应该是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之一。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系教授黄嘉敏提出:“舞蹈教育应肩负起通识和精英教育两方面的责任。两者之间虽然有不同,但也不能完全对立。”教育部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课程综合化是当今教育的主要教改问题。”明确表示,未来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是多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专业教学之中的不断融合渗透。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是集舞蹈与钢琴艺术为一身,具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特点,因此,这一专业的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以及各门学科的特性,科学设置,合理设计,充分展示这一新兴学科艺术魅力及实用价值。Candlin认为,课程设计(coursedesign)主要是对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阐释。Nunan则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教育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和行政工作。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设计,同样应该遵循这一概念,合理地设计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的目的。笔者认为,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调研阶段。即对影响舞蹈艺术实践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上舞蹈从业者的基本情况及工作和生活状况;社会对舞蹈的需求方向,舞蹈学习背景、社会和个人对舞蹈从业者的认知态度,以及国家政治环境和民族环境的调查等,调查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钢琴艺术指导教学的基本环境;确定目标阶段。课程设计者在对舞蹈的社会及个人需求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要求和大纲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阶段。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的具体细化,教学目的和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主要构成,对教学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做出选择,就是大纲制定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则是大纲制定主要任务。编写教材阶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准备教学材料,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编写显然需要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材料,再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方式等因素,对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或者分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设计过程,也是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计划,同时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的过程。Bell指出,调节式系统(adaptivesystem)是一种理想的课程模式,其实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行调节。显然,这种调节的过程,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反馈内容影响课程设计方案再次修订、完善的过程。下图中“输入”表示教学材料、素材的选择以及学习者的选择等;“过程”表示实际教学实施和培训过程;“输出”是指经过此次培训后的学习者;“接受系统”是指社会及目标用人单位。“测试1”通过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信息反馈,包含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成绩情况。“测试2”通过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主要包括应用性程度以及社会影响。从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不难看出,有两种测试向课程设计者提供反馈,课程设计者通过这两种测试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改进组织模式。因此,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借鉴新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的每一个环节,是优秀的课程设计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态度.显然,这种调节过程绝不是自我完善的,自我修正的。从输入到输出再到接受系统,经过理论及实践的测试,又会反过来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内容。这种循环过程不断地重复和完善,最终为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课程设计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又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个人对舞蹈表演艺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切忌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做大量的有关课程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设计审查制度,惟其如此,才能使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走上内涵化、学术化、实用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祝炼坪.对钢琴艺术指导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武汉音乐学报.2015.2.

[2]周慧.高校舞蹈专业钢琴课的艺术特性及课程整合范式[J].河池学院报.2015.12.

[3]贝尔•R[M].实用语言学入门.1981年版.

钢琴研修总结篇2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学习过钢琴,而学习过钢琴的学生中,大部分也只是从高一、高二开始学习,且为了达到高考要求,程度拔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我国就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在钢琴相关领域的就业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等级不高、自身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加之钢琴学习不如声乐、葫芦丝那样能够短时间内取得成绩,因此,许多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三)师资队伍匮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刚升本学校,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原来的师资队伍无论从学历结构上,还是从人数上均已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此外,升本5年内的学校,90%的钢琴教师为本省甚至是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科班出身较少,甚至部分钢琴教师是之前演奏手风琴、电子琴的人员在学校升本后为缓解教学压力转为钢琴教师的。

(四)课程设置欠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分设置不合理。由于专业课程学分设置过低,为修满学分,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与专业没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其次,任意选修课专业开设不均衡。其中钢琴相关的选修课程过少,而声乐、舞蹈方向的选修课程占据大量比重,这样对于钢琴主修学生来说可涉猎的知识范围相对狭小,对其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大锅饭”式的专业课设置。钢琴课在一年级、二年级为专业必修课(4个学分),且是以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三年级、四年级为限定选修课(4个学分),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样“大锅饭”形式的教学模式,使一些优秀的钢琴学生在一、二年级仍然接受小组课教育,严重影响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进度。

(五)交流活动较少,高质量钢琴音乐会(演出)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相对短缺,无法举办高质量的钢琴音乐会,无法给教师、学生创造更多视听平台。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均由系(院)内部个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钢琴教师担任演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汲取到的知识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钢琴教师自身演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六)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综合性院校,学校工作重心为建设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处于被忽视状态,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二、解决办法

(一)培养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创建应用型大学是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一个正确方向,在学校前进的大方向指引下,音乐教育专业也应沿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前行,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也成为必要任务。

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意识形态上要深刻认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如老牌本科院校的实力雄厚,如果从钢琴演奏专门人才方面着手培养,容易产生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状况,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音乐人才,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不能一味地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一方面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钢琴水平要求并非是演奏很艰深的音乐作品,而是集中于钢琴伴奏的需要。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技巧练习与声乐正谱伴奏①练习应相互搭配,做到技巧练习是钢琴伴奏的补充,钢琴伴奏是技巧练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建立创新型钢琴课堂。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城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钢琴教学应打破陈规的“回课-教师指正-练习-新课预习”的模式,而是应创建一种应用型的新型钢琴课堂。据调查发现,80%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上课,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组织,而中小学音乐课要求的音乐知识是综合的,是将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声乐、音乐欣赏贯穿起来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知识整合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钢琴必修课不应采用全盘统一的授课模式(即无论学生程度高低,均进行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应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分级考试,达到较高级别的学生可从进校起就上“一对一”的钢琴课,中等级别的学生上“一对二”的小组课,中等以下级别的学生上四至六人的集体课。但是,入学专业分级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与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成绩相关的,倘若中等级别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达到较高级别的水平,就可以在下一学期上“一对一”的钢琴课,反之,如果高级别的学生在一学期内没有刻苦练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退步,便在下一学期转为“一对二”的小组课或集体课。这样在不断分级考试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追求“一对一”的钢琴课而努力练琴。

(三)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无法满足升本后的教学需求,因此,建设符合本科院校条件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队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原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基础,是与学校共同前进的“老战友”,这部分教师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任由其阻碍学校发展,因此,进修学习是这批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2.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无疑是一个快捷而有效的办法。通过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既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又能带来学科前沿动态,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提升原师资的学术科研水平。

3.优化学缘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人事上的“关系纽带”,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学缘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甚至同事之间是师生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优化学院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又一难题。学校人事部门应在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方面把好第一关,广泛吸纳国内外各院校的毕业生。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大后方”,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学校也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知识理念,“双赢”是学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核心。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其展示能力的最好空间。通过实习,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实习基地的音乐教育献计献策。此外,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变化以及所培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思考,形成科研成果,最后将科研成果实践于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也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带动下,不断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深化素质教育。

(五)提升办学软实力

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办学软实力也不容忽视。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偏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度加大资金投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邀请优秀的钢琴家或专业院校教师举办钢琴音乐会,营造良好的钢琴学习氛围,逐渐使学生喜爱钢琴。由于“摊子大、专业多”是新建本科院校整合后的特点,所以在学科建设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往往受到忽视。学校领导也大多是非艺术专业出身,故对音乐会、学术交流这些必不可少的活动不够了解,这方面的关注度自然不高。因此,不仅学校教师需要走出去,领导更要走出去,学习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方法和办学经验,加强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学的认识,并为钢琴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视听平台。

钢琴研修总结篇3

钢琴课程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必修课程,钢琴音色优美,音域广泛,自引入我国以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钢琴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成为现代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钢琴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面对现今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钢琴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基本原则为基础,探讨素质教育形势下现代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及方法的拓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方法;原则分析

我国的钢琴演奏技巧水平在不断发展,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何选择与运用科学的钢琴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钢琴演奏水平,是当前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钢琴本非我国本土乐器,自从西洋引入以来,钢琴以其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乐,丰富的织体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获得了“乐器之王”的美誉,在音乐艺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成为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关于钢琴教学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关注和研究,国内外也有很多对钢琴教学问题的文献资料,为钢琴教学提供了详尽而全面的理论指导。但是毕竟相对于中国本土乐器来说,钢琴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远,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在钢琴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仍然比较欠缺,学生钢琴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普遍存在着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演奏能力的不足、听觉不够灵敏等问题。对于钢琴教学来说,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即重点对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注重因材施教的课程设置

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学生自身程度的差异非常严重。有大多数新学生入学前已经接受了较系统地钢琴学习,因此他们的基础、音乐素养较牢靠,还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前未经过专业的钢琴学习,呈现基础较差,一些基础的技巧方法和专业理论知识极为缺乏。针对这种现状,专业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为基础,结合学院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

二、钢琴教学的基本原则分析

假设教学内容是一把“锁”,那么教学方法就是开启这把锁的“钥匙”,而教学原则就是“钥匙”的导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致力于研究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而教学原则就是在此过程中提炼得出的,其来自实践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因此本文在研究教学方法之间先对教学钢琴教学原则进行分析,在对教学基本原则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正确的选择、恰当的运用、科学的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技术、审美、思想的统一严谨性原则

在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中,对钢琴这一乐器的了解、演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音乐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都要求很高的严谨性。任何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都是一种失职的表现,都是对教学中的不认真。严谨是钢琴教学的根本要求,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中,技术、审美、思想三者应该达到严谨的统一,演奏技术是为了音乐审美更好的得以展现,音乐审美又依托于音乐思想的升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决定着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技巧学习,提高弹奏技术是为了能够使作品弹奏的审美性得到更好的表达,也为了充分体现乐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而钢琴音乐的思想也是音乐的审美价值更加丰富,同时进一步表现出技术训练的成功。因此,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应该遵循技术、审美、思想三者统一严谨性的原则,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贯彻落实,为钢琴教学效果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共性和个性的协调性原则

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对音乐艺术的领悟能力也各不相同,钢琴教学是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一部分,自然也要遵守教育学的统一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理,强调个性和共性的协调统一。在实际钢琴教学中,存在着共性的特点,又保留强烈的个性。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善于对学生个体优势发现和培养,这对于钢琴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既要遵循共同的特征,又要做到因材施教,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对教学任务统筹安排,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理性思维与感性想象相结合的原则

人们常把音乐比作为“流动的建筑”,这也就是说音乐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感性想象,并从形象思维逐渐转化到逻辑思维。对于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来说,知识、技巧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提高此两种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感性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的弹奏传授和讲解来实现,教师优秀的示范弹奏和深刻的讲解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崇拜感,继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需要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相互结合来共同完成。如在向学生讲授一首经典的钢琴作品时,教师要教授学生对乐曲作品本身的结构、段落、乐句走向、和声织体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乐曲作品的风格特点,在进行弹奏技巧方面的传授,让学生逐渐养成构建音乐理论框架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性想象力不断启发,不断引导,让学生在进行弹奏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用声音来把音乐表现出来。理性思维与感性想象的不断结合,随着学生学习的积累,学生逐渐具有了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乐曲,去思考弹奏,去不断创新。

4.循序渐进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练成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对知识系统的认知和学习,由简入深,从易到难,逐渐建立起钢琴知识构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扎实稳固的走好每一步,切忌急功近利,不追求速成,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在保证知识点掌握牢固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教学适当进行调整,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同时在钢琴教学中将钢琴知识的渗透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使钢琴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三、钢琴教学基本方法的分析

1.讲解范奏法

讲解范奏法是钢琴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将知识是将知识讲解和范奏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学是通过音乐语言和专业知识理论的讲解,也包括对乐曲相关的任务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原理等相关内容的讲解。范奏法是教学进行钢琴的示范演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将讲解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储备,在语音理解能力方面也较强,教师一个语言表达,能够让学生直接收获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但是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即使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比喻也难以让学生准确的领悟钢琴弹奏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教师通过范奏就可以在实践中将讲解的知识表现处理,效果简单明了,通过视、听觉、感觉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更清楚的学习和掌握。讲解范奏在顺序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采取先讲后奏,也可采用先奏后将,还可以将二者并行,边讲边奏。需要注意的是讲解用词要清晰准确,有条理,突出重点。在进行范奏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能力通过完整演奏、分段演奏、乐句分析、调整速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育学中最为基本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在钢琴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或者差异性,引入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进一步达到既增加相关知识性,又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钢琴教学具有明显的思考想象和互动能力的特点,采用启发教学式方法的重点在于对其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处理。我国钢琴教学的传统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素质教育的推进,启发式教学法逐渐在钢琴教学中所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反省,并独立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

3.个人情境学习法

个人情境学习法主要为总结练习方法。就是在教师的讲解和范奏指导下,学生如何自觉的总结及进行反复的练习,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法。钢琴的学习主要就是多练,在各个学习阶段,多练习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法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作业或者任务,学生根据教师要求主动完成作业和任务的行为。个人情境的学习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分析,将知识学透,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4.实践法

实践教学法是钢琴学习的必要途径,指在钢琴教学中通过考试、教学观摩和实践演奏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和知识在实际中展示出来,接受外界的评价,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从而找出完善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教学实践法对双方都十分有益。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实践法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实践法能够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对提高专业水平大有裨益。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钢琴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要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依托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遵循钢琴教学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科学合理加以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钢琴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本着严谨谦逊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开拓创新,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鲜华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克.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24).

[2]杨林岚,黄亚萍.钢琴教育的人文内涵———从素质教育看钢琴学习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22).

[3]王亚书.浅议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走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4(1).

钢琴研修总结篇4

论文摘要:钢琴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均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从多个方面对普通学校开展钢琴教育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我国普通学校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钢琴教育课程目前大多在音乐学院开设,普通学校由于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往往对钢琴、绘画、书法等相关课程不够重视,常常出现时间挤占、课程压缩等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和硬件环境的不足,其软硬件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钢琴教育的渴望。此外,由于升学考试的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赞同钢琴等非考试科目占用过多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平衡好传统教育科目同钢琴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2]就在普通学校中大力推广钢琴教育。众所周知,上世纪的苏联在航空、航天及重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竞争对手美国就苏联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全民普及的国民音乐教育有关,前苏联在全国开设了多家音乐学校。在正常教育外,还能接受到艺术教育。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感觉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十指的运动对大脑发育起到的促进作用 使前苏联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和意志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发展,它使整个前苏联的科技与文化艺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无独有偶,美国[3]也紧随其后修订了国民教育计划,把普及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4年,美国文教委员会接受了nsae出版的文化标准议定书,在克林顿总统主持下,美国国会将其定为2000年法定目标,并命名为《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法》。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政策和经济上的多种形式给予支持。本文基于这一论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钢琴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钢琴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钢琴教育作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内容。 

1.内部促进 

钢琴音乐是文化艺术[4,5]的一部分,良好、正确的文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修养,更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在钢琴练习活动中,包含着多种智力活动,一般来说首先要集中注意力看谱视唱,视奏,不仅要将音乐符号通过瞬间记忆转化为歌唱演奏的操作指令,还要对乐谱进行长期记忆,以便熟练和再现,这实际上同时调动了弹奏者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钢琴学习对提升音乐智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通过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可以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 

2.外部促进 

钢琴教育不仅对智商开发有帮助,对个人修养和情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里健康,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钢琴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意识,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懂得并且愿意和朋友、家长和老师交流,同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也与之增强,这正说明了钢琴学习对非智力性心理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问题分析 

钢琴教育在对学生从内到外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以往专业性的钢琴教学多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艺术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2.音乐技能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没有良好而娴熟的音乐技能 就不可能有精湛的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脱离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便失去了意义,在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 

3.我国普通中学的学习负担较重,没有大量时间投入到钢琴练习中,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钢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能等同于以往的钢琴学习。 

四、实施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普通学校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特性,给出以下相应的实施对策: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钢琴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 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了艺术实践的环节和要求 通过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钢琴演奏会和综合音乐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观摩 切实增加学生的艺术经验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水平。 

3.注重技术理论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开阔教学视野 将学生的钢琴学习领域从原来专业的钢琴课程中只局限在钢琴技能的领域拓展 提升到普及钢琴课程对于钢琴艺术的整体认识层面上来 真正做到钢琴教育的普及、艺术修养全民性的提高。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结合当前钢琴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当前钢琴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条件,探讨钢琴教育同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结合。 

 

参考文献 

[1]连智扬.浅谈当前我国的钢琴教育[j].科教文汇, 2009(13): p. 1. 

[2]张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6): p. 2. 

[3]程超.21世纪的钢琴教育:怎样才能快乐——“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j].大家(15). 

[4]苑韵.试论钢琴教育中的审美效能[j].大家,(6). 

钢琴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海顿;钢琴;古典乐派

1 海顿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生于奥地利。谈起奥地利,几乎无人不知其风靡世界的音乐和歌剧,由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海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海顿的一生以旺盛的创造生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104首交响曲、83首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鸣奏曲,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并非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其中蕴含的音乐特性与艺术特点都是值得人们欣赏的。海顿的钢琴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767年以前)、中期(1767~1784)、晚期(1789~1794),曲风幽默、明亮、欢快,具有一定宗教色彩,并在晚期作品中达到其钢琴音乐作品的巅峰。

2 海顿钢琴音乐作品的各个发展阶段

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分为三个时期,曲风纯正,受其生活环境影响,曲中含有一种朴实的热情。钢琴作品繁多,以奏鸣曲为主,共62首。

1767年以前,为海顿音乐作品创作的早期阶段。海顿早期作品创作于巴洛克之风过时之际,适时,海顿仍处于不断学习与汲取音乐知识的阶段,其曲风还未固定形成,因早期细致地研究过巴赫的作品,故而对早期海顿的音乐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顿的创作初的30首鸣奏曲,统称为《帕蒂塔》(也被译为《帕尔蒂亚》或《嬉游曲》),规模较小,主题风格趋于一元性。虽受到巴洛克式风格的影响,但较之巴赫,海顿的创作思路更具逻辑性,结构形式更为严谨。创作早期,海顿的最典型代表作品为Hob.X Ⅵ/11,G大调,由三段乐章组成,其中两段短小而精悍,整部乐曲才4页,堪称海顿早期作品的经典。第一乐章Presto有一个节奏型的主题,它稍作扩展即再次出现,g小调对比部分的不同织体提供了少许变化,然后从头反复第一部分;中间乐章Andaute是三个乐章中最扩展和先进的,有两个简短主题,简单进行发展,然后再现;最后乐章完全是典型的嬉游曲风格,是一首优雅的小步舞曲和对比性的基于三连音动机的中部[1]。

1767年至1784年,海顿进入了他钢琴创作的中期,此间创作的第31到第57鸣奏曲是海顿整个音乐生涯的重大转折时期。1760年末至1770年初,海顿进入了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期间创作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尖锐和和弦,突兀的转句,作品中充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情感的表达,充满了激越而高亢的情绪,作品33至55号都是典型代表。作于1771年的伟大的C小调鸣奏曲Hob X Ⅵ.20是一步汹涌澎湃的作品,是海顿狂飙时代的代表作。这被作者首次称为“鸣奏曲”的乐曲,也是他全部钢琴鸣奏曲中唯一采用C小调的一首[2]。《C小调钢琴鸣奏曲》作为海顿创作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唯一一首C小调钢琴曲。其创作风格与特点是值得每一位音乐学者研究的。小调的第一乐章为鸣奏曲式,4/4的拍,曲风较为活泼、中速,全曲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表现力上都充分显示出海顿早期小步舞曲风格中更为复杂化、丰富化的特点[3]。小调中包含了和弦外音、和声语汇、离调手法、调式调性、结语等五个部分,内容结构严谨而丰富。

总的来说,海顿创作中期的作品较之早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期钢琴艺术史上古典之风开始盛行,使海顿对音乐感悟进一步加深,作品中开始抛却早期的浮华、肤浅的风格,转向了更具协奏风格、交响语言的作品。

1789至1794年为海顿钢琴创作的晚期,期间只创作了仅仅5首鸣奏曲――作品58至62号,但却是他钢琴创作过程中最成熟的作品。1789年至1790年间,海顿创作了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具古典特征的鸣奏曲―Hob.X Ⅵ/49.第一乐章快板在技术上充满活力,快速跑动的音阶、分解三和弦、八度、双手交叉以及华彩段,使音乐闪耀着活泼与快乐的情绪;第二乐章Adagio e Cantabile,多变的情绪、音型和旋律,是它成为海顿最精彩的慢章之一,其中不同的奏法需要细致和精确的触键,降B小调的中端具有感情的强度;终曲,装饰音、琶音、音阶及三对二的节奏,使得整首小步舞曲迷人和可爱[4]。1781年开始的两年,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因两人都在钢琴上造诣颇深,相互交流下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海顿晚期作品趋于完美,其中也有莫扎特一定的影响。海顿晚期的作品,发展出了一种所谓的“大众风格”,但又不趋于平凡,仍具有学院派的严谨风格,使作品受到广大听众的欣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3 海顿钢琴作品中的修饰音

海顿钢琴曲的成功除了体现在这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还体现在海顿钢琴曲中对修饰音的处理。修饰音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乐曲中起到美化旋律,连接音符的作用,从而使得乐曲更加优美动听。随着人们对海顿钢琴曲深入的研究,发现海顿钢琴曲中采用和丰富的修饰音,主要分为:倚音、回音、波音、颤音、琶音、被波音化的回音四种。丰富的修饰音不仅是多样的,还是多变的,精妙的运用为海顿钢琴曲着实增色了不少,修饰音在曲中不同的演绎,为人们带来了不一般的视听感受。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作惟命是从、卑躬屈漆的人。”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这样评价道。确实,海顿确实与同一个时代的莫扎特、贝多芬不同,但海顿就是海顿,独一无二。虽对逆境痛苦不堪,但保持着乐观、亲切、真诚、幽默的心,让我们在海顿的音乐世界中徜徉,欣赏这个不一样的海顿。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王起璋.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 哈里・歌德施密特.德国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

[3] 吕雯慧.海顿《C小调钢琴鸣奏曲》第一乐章和声分析――兼论海顿中期钢琴鸣奏曲的创作特点[J].大舞台,2008(03).

[4] 郝遇平.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钢琴鸣奏曲简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3(78).

钢琴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30-03

《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的任务是研究隶属于国民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等问题,以及专业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共性问题。这一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怎样弹琴、怎样练琴的同时学会怎样教琴,掌握与钢琴教学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一、国内外钢琴课程改革趋势

钢琴课程改革实质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课程的现代化具体来讲表现为以下特点:(1)重视钢琴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钢琴音乐与相关文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3)重视钢琴课程对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培养;(4)重视钢琴学习的个性差异及个别差异。那么,分析国内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2年的研究,也就是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正式出台以前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改变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学采用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现状,确定现代独立的教育价值,在于为所有学生服务而不仅仅是为精英学生服务,随之的课程标准也就是一个基本标准而不是培养精英的标准。由此,加强钢琴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和人文性,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变“专业型人才”培养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代表文献如《教材建设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政策基础》、《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转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座谈会纪要》等。

(二)2002年至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这一阶段的钢琴课程改革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变化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主要针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行的办学理念和框架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符合中学音乐合格教师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以及围绕修订后的钢琴课程目标、重整课程体系、改进课程间融合和钢琴精品课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比中外钢琴课程教学与设置,进而提出几项对我国高校教师教育钢琴课程设置改革的合理建议。其代表文献如《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中国钢琴教材历史沿革与发展之探索与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纲要的特点》等。

二、课程建设的性质、目标与原则

(一)课程性质

《钢琴教学法》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钢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钢琴艺术发展简史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与演奏技巧,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

3.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钢琴音乐作品及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

5.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一定能力的钢琴教学。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合理设置钢琴教学的课程,必须构建一套富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和合理的课程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形成,体现国家或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由此,结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尤其是钢琴学科外延内涵相互促进与发展的整体来紧扣定位。

1.课程形式研究――分科课程与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核心,全面、广泛、综合的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作为音乐教育分科课程――钢琴,在教学中必须对某些课程进行一定层面的改革与调整,必须在专业学习中强调综合意识,结合文化的多样性来扩展音乐学习深度与广度。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保证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的同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综合性课程的学习,以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多种需要:①专业化与综合化各自不同要求;②数量与质量比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等。为使音乐与技艺的融合,艺术与文化的平衡得到教育者重新关注与重视,在钢琴课的学习中有效加强相关综合性课程的学习,例如专业综合性课程――将钢琴表现技能、钢琴音乐史学、美学、文献学等有机综合;教育综合性课程――将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综合;通识综合课程――将钢琴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人文学科、社会与自然学科进行有机联系与综合。进行分科与综合两种形式的课程设置,是针对目前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而进行的一种课程改革,它定位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钢琴演奏、音乐教育和文化素质三方面能力,具备未来所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综合教学的良好师资水平。

2.课程内容研究――技能课程与理论课程

技能课程既包括音乐表演技能课程又包括音乐教学技能课程。理论课程既包含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义包含音乐教育理论课程。调查得知:音乐课程设置中增加了音乐教育理论课程,但教学技能课程的不足,对人才培养更为不利。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并重技能课程与理论课程,使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增益。在技能学习中加强理论意识,使技能更具理论性、系统性与教育性;理论学习中重视实践技能训练,以此提高理论学习的兴趣、发挥理论知识的效能,以提升实践技能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具备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中,达到社会对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

3.课程教学研究――拓展综合知识结构

音乐技术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脱离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便失去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传统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相互分离,存在着关系错位现象,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技术,由此带来重技轻艺的后果,教学明显存在艺术含金量不足。针对此现象及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作为培养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点,让学生明白音乐与文化是音乐学习的深层内容,音乐之存在与其文化息息相关,从音乐上理解技术,从艺术上理解音乐,从文化上理解艺术是我们提倡的学习路径。没有音乐的技术,很可能退化为苍白的“炫技”;偏离艺术的音乐,如同无根的浮萍;缺少文化含量的音乐,易丧失人文的内涵,这些都将使音乐变得肤浅、不可理喻。

由此以突出钢琴音乐文化学习为出发点,掌握基本技能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编配能力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保证教学内容的艺术价值与含金量的同时,结合文化的多样性来扩展学生音乐学习的深度,使其具备认知和了解钢琴艺术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开阔视野,有效拓展其综合音乐知识结构,培养能奏、能唱、能导、能讲、能写的全面型音乐人才。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编原则

(1)重点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经典钢琴音乐作品,同时注重选用优秀的钢琴音乐新作品为教学内容。

(2)教学中应重视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钢琴音乐作品,使学生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3)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适当选择中小学教材中的曲目以及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作品。

(4)恰当处理精练曲目和浏览曲目的关系,在保证练好一部分以提高演奏水平为目的的曲目的同时,注意选择以培养视奏能力、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为目的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

2.课程的基本内容

(1)钢琴基本理论与知识

包括钢琴的构造,键盘的排列方式;钢琴发音的基本原理;钢琴的基本演奏形式;钢琴音乐作品的体裁与鉴赏;钢琴艺术发展简史;钢琴的保养及维护常识。

(2)钢琴基本演奏方法

包括钢琴的基本演奏姿势,手型、手指的站立并能流畅地跑动,手臂放松,自然大方地演奏;钢琴基本演奏技术,非连音、连音、跳音,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方法;踏板的构造,各种踏板的运用方法,踏板在不同风格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

(3)钢琴弹奏技巧与综合技能

包括读谱方法与要求,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分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及如何辨析声音的方法,把握不同风格作品的声音要求,学会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与技巧,为旋律配和声的基本方法,各种伴奏音型在不同体裁歌曲伴奏中的运用方法;熟练演奏三升三降以内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循序渐进地进行视奏与移调训练。掌握首调识谱法和简谱读法,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4)表现与审美

通过对《钢琴教学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钢琴音乐表演与钢琴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钢琴音乐文化中的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处理与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在进行合奏、伴奏训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方面也有帮助和提升。

(二)课程教学

《钢琴教学法》的课程实施,首先应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演奏基础及能力的差异。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在课程时间中,还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技巧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技术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乐曲选择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其中,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也是关键。鲜明的教师教育特点,能使学生的演奏既能反映与教学方法思维相互交融,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钢琴教学。这样既注重到学生钢琴歌曲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还加强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集体课可利用数码钢琴教室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钢琴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钢琴热”;访问调查;钢琴教育;青少年

钢琴以其优美的音质,完美的音效,优雅的演奏而获得“音乐之王”的美誉。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在进行常规课程的学习以外还选修一门或多门艺术音乐类课程,而其中钢琴课是最受人们青睐的艺术类课程之一。

        一、“钢琴热”现象的调查研究

        由于上述益处以及当今多名青年钢琴家涌现的“蝴蝶效应”,时下社会涌现了一股学习钢琴的热潮,尤其是少年儿童,业内称之为“钢琴热”。针对此种特殊的文化社会现象,作者专门对100名钢琴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整理,以期反映当下“钢琴热”的真实状况。

        以某市某钢琴培训中心为例,在对1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年龄在5-10岁的儿童为55名,年龄在11-15岁的少年为33名,年龄为16-18岁的青年为12名。其中,在读幼儿园的11名,小学生62名,初中生19名,高中生8名。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成为钢琴学习的主流,约占受访者的70%以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迫于学习和升学压力,一部分人暂时终止了钢琴学习。

        在对1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有39名受访者在学习钢琴的同时还选修了其他的文艺类课程。此外,在对100名受访问者及其家长中,作者对他们学习钢琴的目的和原因进行了调查,有38名表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52名表示做为一项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有10名表示学钢琴为了自身升学以及将来的职业。此外,100名受访者中,67位表示对钢琴喜爱,20名表示一般,而13名也表示不喜欢学钢琴。

        二、“钢琴热”现象剖析

        经作者上述调查发现,“钢琴热”现象确实存在,尤其是在选修音乐的青少年学生之间盛行。“钢琴热”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以及对音乐的喜爱和需求日益强烈。

而“钢琴热”的主要原因有:

        (一) 从众心理

由作者的调查来看,学习钢琴的大部分还是未成年人,孩子们并未形成独立的思维和自我选择的机会,与其说是孩子再学琴,不如说是家长让孩子来学琴的。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家长对钢琴并不了解,甚至知之甚少。很多都是看着别人的孩子在进行钢琴学习,所以将自己的孩子也送来学习。殊不知,没有必备的思想认识和基础知识,儿童的学艺路途势必坎坎坷坷,有的甚至半途而废。因为钢琴艺术是一门技能技巧课,没有三年五载的辛勤学习,是难以有成效的。

       (二) 教育形势所迫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关乎孩子以后职业发展,而当下的常规教育并不能满足孩子以后发展需要,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多项才能,必须多掌握各项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能应付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尽可能多的课外培训。以作者调查为例,在100名受访者中,有将近40%的受访者在学习钢琴的同时还选修了第二文艺类课程。平心而论,家长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及文艺天赋。很多家长盲目地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并强制孩子顺从,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反很可能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造成学习效果的事倍功半。

        三、“钢琴热”现实意义

“钢琴热”现象的存在本身是件好事。大量的青少年从小开始接触钢琴这门艺术对于钢琴事业本身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钢琴教育者,要把握当下钢琴教育的大好形势,积极引导学习者树立学琴的良好的动机,为钢琴事业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钢琴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培养良好的学琴兴趣

孩子学琴大多都是由父母选择的,如何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爱好”,这就需要从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入手,以加强艺术修养为目的,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使孩子学得轻松、愉快。钢琴教育者必须跟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孩子的练琴方案。一旦孩子有了兴趣或是形成了习惯,那么才能学有所成。

        (二) 加强钢琴理论传授

很多钢琴学习者认为,钢琴是一门艺术,只要能弹好琴就行了,理论课程没必要学习。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论。没有理论的支持,钢琴学习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着练习的深入,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练习者往往不能获得正确的教导,不能把握乐曲的灵魂,最终将导致演奏的水平不能有效提升。

        (三) 注重人文修养

音乐本质的目的是陶冶个人情操,提升个人修养,抒发个人情怀。钢琴教育者要将钢琴学习与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人文关怀,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行。

总之,“钢琴热”确确实实的存在,这对钢琴教育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只有钢琴教育者加强引导,树立责任意识,这样才能确保钢琴业界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 莎莲娜·哈勃迈耶,《音乐让孩子更聪明》[m],中信出版社,2004.

钢琴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1.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钢琴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生理论知识缺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并不等同于“普通音乐院校钢琴专业”,这应该说是毫无争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二者往往混淆不清。由于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传统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需求。论文参考网。以往的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过于重视个体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理论知识的教授。新生入学后只对自己的主攻专业非常重视,而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学习不够重视;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对即兴伴奏兴趣浓厚,而对基本练习不感兴趣,对钢琴艺术史一无所知,每天为了应试而反复练习,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理论修养不足、应用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为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改革当前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公式机械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因材施教,方能正本清源,使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1.2新时期的要求与目前教学体系的滞后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即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终身学习音乐”的模式。这无疑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具体到实践教学中,那就是通过学习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使大学生懂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内涵,从而全面提高其音乐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要“使高师音乐教育彻底纠正以往重技轻文的偏差,实现其突出‘知识结构’的办学理念的回归,从而符合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美育教育宗旨。”

2.拓展教学内容

2.1增加“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2.2增加“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内容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学习钢琴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3.拓展课程体系

3.1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模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教学水平很低。为适应我国普及音乐教育的需要,传统的“一对一”式的钢琴教学已不适应发展趋势,必须采取复合型教学形式,即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集体课以年级为单位,主要讲授教学中有共性的理论、钢琴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分析等。小组课可将程度相近的学生按初、中、高级组成三类学习小组,依人数的多少决定课时数,分别选择相应的教材,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将教学法内容用于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个别课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解决而开设,教师依据小组课回答情况轮流指定某人进行个别辅导。论文参考网。这就既解决了群体的共性问题,又解决了个体的个性问题,也解决了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3.2灵活运用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另外还应举办多种讲座形式,以自然班为单位,在不同时期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和普遍问题,采用适时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即开放式专题讲座的实践,讲解共同的基本知识理论,如钢琴科学练琴法、伴奏基本知识、上台心理素质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参考网。通过复合型教学形式,既保证了宏观教学规格的统一,又可减少重复劳动时间,增加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和学生上课的总时数,可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又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使学生受益更多,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师资。

3.3多媒体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走进课堂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尤其在钢琴伴奏的教学中,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利用音乐软件进行简单的独唱歌曲,合唱伴奏制作或者进行联唱伴奏音乐、舞蹈音乐的剪辑,我们还可以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软件将其用各种音色播放,这样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利用电脑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4.结束语

高师钢琴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能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使我们的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上一篇:五一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研修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