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调查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23:12:58

消费调查论文

消费调查论文篇1

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本期调查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清手机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

调查时间:200X年X月XX日

调查主题:手机消费

调查执行:XXX

文字整理:XXX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使用网上调查、入户访问、媒体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广大消费者参与调查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245205个,有效样本243260个,问卷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活动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校学生、公司员工、个体劳动者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电话费节约方式

不知道 6.8%

话费套餐 44.7%

给对方发短信 73.3%

拨打IP电话 75.6%

被调查对象手机更换的频率

半年左右 3.4%

半年至一年 12.8%

一年至两年 24.4%

两年以上 7.2%

没有换过 52.2%

七成多的被调查对象把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五成多的被调查对象从未换过手机

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期应用的都是GSM网络,联通新建的CDMA网络在2002年1月8日刚刚开始试商用,原电信长城发展的CDMA用户仅为60万用户。因此,现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选择的都是GSM制式的手机。本次调查显示,97.4%的用户使用GSM手机,1.4%的人选择CDMA手机,选择GPRS手机的被调查对象最少,只有1.2%。

本次调查中,68.6%的用户选择中国移动,31.4%的用户选择中国联通。调查显示的用户比例与中国移动与联通的实际用户比例大致相符。

此次调查显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中国国内品牌手机份额依旧很小,市场占有率不足7%,仍无法与国外厂商抗衡。

此次调查中,半年左右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4%,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在换手机的用户中,一至两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的比例为最高;两年以上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7.2%。从未换过手机的用户比例为52.2%。

为了更好地节约电话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方式。IP电话是消费者的首选方式,它被绝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是节约长途电话费的最佳方法;其次,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分比例为73.3%;除此之外,4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话费套餐是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这部分用户大体上是一些高端用户群体。 二成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上网价格太高;四成多的人认为如果解决了上网速度、上网资费、网络内容等问题,一定会用手机上网

手机若想在市场上被消费者认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功能的实用性,本次调查显示,用户认为最实用的功能是来电/接听时间显示,选择这部分比例的用户占63.9%,其次是多种铃声,占50.8%,这也反映了用户对手机个性化的要求。同时,选择中文输入的用户比例为47.9%,由于短消息方便易用和可以节约话费,42.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群发短信也是比较实用的功能。

消费调查论文篇2

【关键词】 网络评论;消费者购买行为;网站属性

一、网络评论研究的意义及方式

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复杂的购买决策,要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五个阶段。网络评论属于信息搜集中的一个方面,信息搜集工作是为比较评价和购买决策服务,信息搜集和传递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在逐渐增加,在特定情形下,几乎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评论可以分为售前的网络评论(如口碑、形象、广告)、售中的网络评论(如客户服务)和售后的网络评论(如顾客感知、售后服务)。将从这三个维度研究它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本研究中,主要以网络评论为变量,以消费者的学习经验(高年级/低年级)和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作为中介变量。依据文献,我们将网络评论按照网站属性、性质与内容进行分类,并得到初步架构: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年龄集中在10~19岁和20~29岁,学生比例最大(31.7%),分析发现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高达90.5%。根据以上特征,本研究样本主要选取大学本科生,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统计信息。另一部分调查按网络评论分类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调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量表的设计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对数据进行定距测定,对于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2.0进行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统计方法。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在研究调研时,选取了武汉科技大学这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回收率为96.2%。共有有效问卷456份,有效问卷率为94.8%,问卷分发于五个学院,其中管理学院占有52.63%,男女比例为1.5:1,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比例为1:1。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平均值在1.73至4.53之间:均值2.47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负面网络评论的标准差普遍在0.88~1.00之间,大于正面网络评论的平均值0.82,说明负面网络评论会降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机率;网站属性中,排于第一的众数是3,中位数是2,这个数据表明更倾向于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的网络评论(网站属性描述性分析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以下变量进行Pearson Chi-Square 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性别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在df为4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042,说明性别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年级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4的Asymp. Sig.(2-sided)值为0.008,说明年级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有显著性影响。

“学院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16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267,说明学院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0,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1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2,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1.011,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8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699,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727,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7,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主要结论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策略,使其商品对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在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和部分类型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了解了以前学者的相关行为模式,如TPB模型、TAM模型,同时还总结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的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零售商因素等。

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很多,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关于网络评论(Online Review)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国外虽有的也只是也写评论性的文章,还没有人对此作过实证性的分析。网络评论如今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手段和平台,企业利用它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企业信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网络社区为公司收集,整理信息,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建立信任、培养合作的方式之一。网络评论对于公司的很多管理活动,如开发潜在用户、维持老用户、品牌建立、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都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消费者则可以通过阅读网络评论了解产品的质量、卖主的信誉、相关服务和交易风险等。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决定将网络评论按照时间这个维度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按照将出现网络评论的网站按照其属性分为专业网站、综合平台、搜索引擎和网络消息,研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模型,在模型关系的测定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的对象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大学生,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交叉列联表、单因素方差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这说明网络评论出现在专业网站上,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2)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但其浏览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企业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形象、口碑、质量、服务,随着更多的消费者浏览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正逐步成为消费者对商品、企业的重要评价手段。

(3)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表明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存在较重要的负向影响,即消费者更加看重负面的网络评论,存在负面的网络评论即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4)售前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其次是售后的网络评论,售中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某产品的售前和售后评论(包括正面、中性、负面),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购买决策影响就越大。

(二)研究结论的企业借鉴

(1)企业要重视出现在企业官方网站(如留言系统和产品介绍)、专业人士进行评论的论坛或社区等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评论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网络评论的所出现的位置是网络评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它反应了网络评论的可信任程度和真实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光是吸引消费者登陆其网站,增加访问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将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实际的购买者。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出现在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通过这些评论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最终将消费者变成购买者。

(2)企业应重视网络评论的属性。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是绝对足够的,企业应时刻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使消费者满意。如果有关企业的负面的网络评论已经在网站上出现,企业应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做出解释,或者做出弥补,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3)企业应重视售前和售后的网络评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售前评论和售后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企业应该注意口碑的建立、广告的宣传、售后服务的提高、质量的保证等。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及企业形象、口碑、广告等发表评论,不管观点是褒是贬。如果评论是对产品的质量或企业的形象等持否定的意见,企业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渠道,监督和管理企业内部,提高产品质量;如果评论内容是对产品质量或者企业形象的褒奖,则是对产品和企业的一种良好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1.研究的贡献

(1)本次研究自己开发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量表。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评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提取了“售前网络评论”、“售中网络评论”和“售后网络评论”这三个维度。探讨研究了它们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并针对企业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研究模型和假设,本文开发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预调研,正式调研和修改,最终得出了完整的调查问卷,对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在测试的基础上,使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得到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方面的结论和建议,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一定贡献。企业在网络评论方面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建立网络评论内容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并对应的做出一些决策,降低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鼓励消费者多发表售前和售后评论等。

2.研究的不足

(1)论文无法全面分析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只能从局部的几点出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作者受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是集中研究了几个维度的网络评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调查的样本地域有所局限,应该更广些。在调查过程中,尽量使被调查者的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被调查者主要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在校学生,使得被调查群体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全面的代表我国实际的消费者群体。

(3)样本主要是针对18~30岁的潜在消费者,规模应该更大些。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怀斌.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慧,李远志.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陈蓓蕾.浙江大学.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

[5]张辉.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虚拟社区中的口碑传播管理

[6]邱明峰.企业形象士显社会价值

消费调查论文篇3

[关键词] 石家庄市高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现状

一、前言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示了巨大的体育市场在中国所拥有的难以估量的潜力。作为高文化素养和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大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这种社会的进步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充分享受体育消费给他们带来的欢愉和健康。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本文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六所高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男女本、专科生各50名,共600名(不包括一年级新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等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综合设计了《石家庄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经多次请专家审核、修改后定稿。经效度检验具有可效性。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91.7%(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所有有效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1.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四项。而把体育成就和攀比炫耀作为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是几个学生运动队成员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以社会交往为消费动机的人数居首位,占36.3%,明显高于女生,这跟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决定了男、女大学生在需要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反映了更多的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动机居首位,占38.2%,明显高于男生。通过访谈得知,女生主要是为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而进行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精神娱乐这两种最直接、外在的体育锻炼的功能,也被相当一部分的男、女生作为体育消费动机,其中强身健体动机居于次要地位。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习、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因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2.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内容调查与分析。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位劳务消费。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内容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通过访谈得知,多数学生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非常认同,少数学生较为认同;对于“你是否赞成在校园内有偿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项的访谈中,表示赞成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省会石家庄市高校学生,受当地经济、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已普遍具有了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虽然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以有形的体育产品的消费为主,但无形消费也有所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劳务消费中的观看比赛一项的消费水平已超过了实物消费中的购买器材和饮料一项的消费水平。

3.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从众性和个性化特点。学生是一个极易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群体,他们常常结伴购买体育用品或观看比赛等,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方式会相互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和行为。此外,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个性心理也存在差异,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表现自我,这特别表现在选购体育商品时。(2)大学生面对体育消费时“求实”与“求名”的双重心理。大多数学生表示,如果能够提高月消费支出,那么无论是体育实物消费水平还是体育劳务消费水平,都会相应提高,并且他们的劳务消费水平的提高幅度会更快。调查结果说明,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支付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会更趋向合理化,大学生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需求会渐渐向无形的体育劳务产品的需求发展。另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业太忙无暇顾及体育锻炼,更谈不上体育消费了;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体育消费。

四、结论与建议

1.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男、女生在位居首位的消费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他消费动机大致相同。

2.石家庄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虽仍以实物型为主,但已透露向劳务型发展的端倪,并且消费方式也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并对以“攀比”、“炫耀”为消费动机的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4.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高校内的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进一步带动学生的体育消费。大学生对体育实物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根据大学生就近消费的特点,可在校园附近加强有偿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用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消费调查论文篇4

关键词:品牌企业社会责任;大学生消费;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87-02

一、大学生对品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问题调查

1.大学生消费中所涉及的企业比例。本次调查从大学生消费过程中所涉及的较为熟悉的企业进行调查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与其消费环境中的通信类企业较为熟悉,所有企业熟悉程度依次为:通信类企业、服装类企业、娱乐类企业、其他企业。

2.大学生对熟悉的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比例。从1中得出的结果将大学生对熟悉的企业所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问题采取调查,调查中共涉及五个选项,分别是:结论1:非常不同意,结论2:基本不同意,结论3:不能确定,结论4:比较同意,结论5:非常同意,对该五个选项进行统计,得出认知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品牌企业社会责任完全不同意的认知只占了2.15%,而不能确定的虽然比例较高,为37.37%,但其中大多数选择的是一些从表面无法判断的社会责任项目,比如员工薪酬、是否只关心利润、股东利益等项目,这些需要深入调查才能产生客观的认识,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比较同意、非常同意选项的比例相对也较高,而该选项选择较多的为品牌的知名度,对所在地区产生的影响,支持慈善事业等能够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了解的条目,故大学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对于一般较为明显的品牌企业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认识,而对部分较难了解的社会责任认识度欠缺,其结果符合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所产生的反映。

二、在杭大学生消费能力及消费环境调查

1.在杭大学生消费能力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下沙高教园区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3月16日至20日,调查共涉及175名大学生,共收回调查问卷155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无效问卷18份;无效问卷剔除标准为:

问卷填写不完整或出现连续性有规律性答案,经统计对问卷调查中的消费能力做出如下结论:

从该表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消费能力以600~1200元/月为主,其次为1200~1500元/月,600元/月以下为零。

2.企业社会责任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本次调查通过研究品牌企业社会责任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此次调查涉及10个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其结果如下表:由上表进行对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得出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品牌企业社会责任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在A程度影响里,第⑩、①、⑥条企业社会责任对大学生的影响占居前三位,第③、⑦、⑧条企业社会责任占居末三位;在B程度影响里,⑥、④、⑤条企业社会责任占前三位,⑦、②、⑧条列末三位,而在C、D程度影响里,⑧、②条企业社会责任都位列前几位,⑥、⑩条位列末位;C、D程度所显示的影响结果与A、B程度所显示的影响结果一致,所以,从上述结果来看,品牌社会责任中的股票价格、员工薪酬福利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最不明显,而品牌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定价合理、无价格欺诈,质量和售后服务,对环境的保护,品牌效应,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尹登海,刘全芹.《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J].商场现代化,2007,(10上旬刊).

[2]殷格非.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J].中国企业社会责任,2007,(4).

消费调查论文篇5

基金课题: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以龙洞附近九所高校为例”(405120003)。

作者简介:张玉刚(1982―),男,汉族,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引文格式:张玉刚,林伟英.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广州市龙洞八所高校的调查[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3):85―89.

摘 要:通过对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和大学生消费之间关系的分析,结合对广州市龙洞地区八所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和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认定: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与大学生消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创建良好的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习惯,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社会和舆论多措并举才能实现。

关键词:消费环境; 大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4)03-0085-05

高校周边消费环境指分布于高校附近,针对在校大学生并对其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消费环境,包括经营日用化妆品、衣服饰品、数码产品、风味美食、休闲娱乐等的商家。消费环境作为校园周边环境中最活跃的元素之一,对大学生特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产生和正确消费取向、消费结构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4]

一、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与大学生

消费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研究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与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广州市龙洞地区8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1份,回收有效率为85.2%,所调查学生具体数据见表1。问卷利用SPSS13.0 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分析

1.周边消费环境存在布局和消费趋向引导不合理现象

目前,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中饮食方面比例占的最大,书店、精品店比例却很少,两者比例的失衡不利于对大学生消费趋向的正确引导,也不利于高校周边环境文化底蕴的营造。在对高校周边消费环境满意度调查时,满意度最高的是餐饮,其次为大型超市,满意度最低的是教育培训,其次是书店(图1)。

笔者通过对聚集了8所高校的广州龙洞地区的消费环境的调查发现,餐饮占据较大份额(约60%),在“龙洞美食广场”聚集的餐馆就有上百家,既有中式餐馆的湘菜、粤菜、客家菜、粥店等,也有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等;其次是服装、美容美发、眼镜店、电子消费类、休闲娱乐、旅店、大型超市等;书店、咖啡吧、精品店、学习培训等营造文化底蕴和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消费场所却只有寥寥数家。笔者分析,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主管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文化底蕴的营造和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引导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是当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现实环境中的书店、精品店等消费环境冲击较大。

2.周边消费环境卫生状况堪忧,与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格格不入

调查发现,高校周边消费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佳,这也是大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广州龙洞步行街上,人们消费后的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随地可见,到了晚上,广州龙洞步行街更是脏乱差。一些学生不但不努力维护环境,反而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将垃圾、大量食物随处丢弃,表现出不文明不节约的消费行为。成为环境脏乱差的“贡献”者,对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健康发展和大学生形成高品位的消费群体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是人们从众心理和公德意识的缺乏;第二,是人们对文明节约和绿色低碳消费的意识还很淡薄;第三是当地主管部门对环境的整洁卫生保护和维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1.消费来源以家庭供给为主,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方式为辅

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已经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校外兼职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展消费来源,但消费主来源的单一性还是没有改变。调查显示,选择家庭为消费来源的大学生占了84.54%(见表2),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在调查中,有6.26%的学生(见表2)通过勤工俭学来获取生活费用,多数大学生都有过勤工俭学、校外兼职的经历。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前大学生有很强的自立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得生活费,而不是依赖于学校、社会和亲友。

2.消费水平总体适中、合理,但有奢侈型消费倾向

从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水平总体适中、合理。63.60%的学生月消费支出在800元以下,但也近40%的学生月消费在800元以上,更有7.24%的学生在1 200元以上。由此可见,虽然当前大学生大部分消费是现实、合理的,但高档和奢侈型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

3.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调查中,绝大部分(89.63%)的学生认为,饮食消费占据主要消费项目,这也符合常理,民以食为天,大学生也不例外。而且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吃已经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了,走出食堂到校外就餐现象越来越普遍。

由于大学生普遍对流行元素比较偏爱,表现出一些追逐时尚潮流、盲目攀比的消费。如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购物(50.10%)、交通和通讯(62.23%)占据主要消费项目,说明现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交通的便利以及网络信息的发达,使大学生很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用在了打电话、上网、微博、外出游玩等赶时髦、图享受上,这也使大学生的行为认知表现出缺乏思考和实用主义、快餐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导致与家人、老师以及学生间的日常交流减少,同学间的大小矛盾不断出现。

另外,有32.68%的学生认为休闲娱乐消费占据主要消费项目,而学习培训却只有26.42%(图3),说明大学生重享受性消费,轻自我发展类消费。在调查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消费时,有70.84%的被调查者表示尚为单身,并没有恋爱方面的消费,说明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学业上,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4.出现了自控能力不够、透支消费、信用意识缺乏等现象

调查显示,45.40%的学生反应自身消费偏高(图4),这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无计划,自控能力欠缺。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目标、没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攀比性。尽管大学生每人的生活费用支出不同,但大多数学生每月生活费基本没有盈余,而其中的很多消费都存在着从众的倾向和心理。[6]

另外,调查发现,时下一些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把大学生作为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在缺乏偿还能力和对个人信用认知水平较低的状态下刷卡消费,在享受刷卡的同时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遗留问题。还有个别大学生的极端享乐主义不仅使他们荒废学业,长期的攀比消费还使他们形成畸形的消费心理,或者在消费欲望的强烈驱使下,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恶,如抢劫、盗窃等来达到消费目的,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对金钱、财富只知索取和享受,不懂得创造和回报社会,从而造成大学生道德感、责任感的丧失、价值观偏差等。

二、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与大学生消费的

关系分析

大学生从消费心理到形成消费行为,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消费主流是理性的、科学的,但近年来受高校周边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种种非理性的消费表现。[7]有学者认为,个人消费心理的养成和消费行为的结果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结果,如张熙凤、夏永林和吴认为,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大环境负面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形成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以及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缺失与不成熟。[1,8]王智腾认为,高校周边房屋租赁、KTV、台球室、游戏厅、室等的生意火爆现象,形成了“趋利”“享乐”的高校周边消费经营的氛围,容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9]

通过上述对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和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关系。调查也显示,53.62%的学生认为,个人的消费习惯与周边的消费环境有很大关系(图5)。这也与当前的研究现状论述基本一致。

如高校周边有些商家经营不规范、乱设摊点、夜间大排档的经营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卫生状况和产品质量差等现象,不但影响学校的作息安排和学生的寝食规律,也对学生的饮食健康安全带来了隐患,最终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又如,某些商家在店铺的设计上,忽略了年轻人追求新颖独到的特点,在外观整体上给人的印象就不深刻。其次,商家在推出的产品上难以做到精益求精以及推陈出新,且管理理念落后,店铺经常更换,不但不利于周边良好经营秩序的保持,也给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带来了不便。

另外,大学生不良消费所产生的高额费用也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很可能会造成家庭成员的矛盾;对整个社会来说,不良消费还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

三、多措并举,创建良好的高校周边

消费环境,促进大学生形成文明节约、

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

通过了解当前高校周边消费环境和大学生消费现状,以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为创建良好的高校周边消费环境,促进大学生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习惯的养成,需要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自身等各方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才能实现。

(一)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周边主管部门科学布局和强化管理

首先,政府牵头积极鼓励和指导当地主管部门从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增强当地人文氛围和居民素质考虑,对高校周边消费环境进行调整、规划、设计,科学布局高校周边消费环境的种类,适当调整消费类型的比例。如可增加一些特色店和休闲店,提供交流、看书、喝茶、聊天、听音乐的地方;其次,政府和当地主管部门应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强化管理,提升运营活动的卫生安全质量,如坚决取缔无证和违规经营的场所,缩短夜间营业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等;再次,商家可多设置一些大学生可以兼职的岗位,这既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增加收入,又可以减少人力的经营成本,实现双赢;最后,政府还应制定相关财政税收政策,以扶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绿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10]

(二)高校应积极参与高校周边环境建设,以开设选修课、拓展第二课堂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一,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高校周边环境建设,为周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并与当地主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和互动。

第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道德意识等的教育和宣传,并以小见大,在形成良好消费习惯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陈凯等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和认知方面的不足,建议在高校层面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和宣传,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10]

第三,开设有关科学理财和绿色消费的选修课,让大学生从理论上也认识到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的重要性。孙杰等建议高校开设有关理财知识和理财基本技能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大学生养成可持续消费和符合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意识和成熟的消费观。[11]调查也显示,有58.71%的学生觉得很有必要开设有关理财的选修课(图6)。

第四,引导大学生举行扮靓高校周边消费环境的“大扫除”等相关的团日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使校园周边的消费环境更美丽,更高雅。

(三)家庭在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方面对孩子进行影响和熏陶

家人的熏陶教育和家庭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有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如张熙凤和夏永林提出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上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三位一体”的对策,并认为家庭的影响是最重要的。[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应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勤俭节约和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

(四)社会和舆论应积极倡导和大力宣传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趋向

在社会和舆论层面,应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观念深入人心。[7]同时,也需在增强消费的文化底蕴上多下功夫。企业应加大绿色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并可通过广告宣传或公共关系等营销活动,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10]如近期央视播出的《文明天下》系列节目,不但曝光了一批铺张浪费现象和不良习惯,也展示了许多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举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效果。

(五)大学生本人应厉行勤俭节约

大学生自身应该身体力行,自觉养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使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并通过自身行动影响身边人。如孙杰等倡议大学生环保选购、理智消费和通过DIY的方式,“变废为宝”,创造绿色财富。[11]

参考文献

[1]张熙凤,夏永林.当代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缺失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 2010(20):27―28.

[2]原晓苑.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辅导员的引导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3):36―37.

[3]荆桂英,王旭.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J].商业经济, 2009(11):119―120.

[4]秦正兴,郭娟娟,王小丽,等.高校周边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213―214.

[5]刘金勇,边策,金天星.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2(6):120―123.

[6]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9(4):123―125.

[7]陈瑜玲,黄学茭,黄海霞.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增刊):366―367.

[8]吴.刍论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J].消费导刊, 2007(6):8.

[9]王智腾.高校周边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宁波市各高校的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33(3):83―85.

[10]陈凯,肖敏.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态度、意愿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 2012(3):160―163.

[11]孙杰,王莉诗,袁佩,等.大学生消费调查及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对策研究――基于武汉6所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调查[J].中国商贸, 2012(14):251―252.

消费调查论文篇6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地域为研究视角,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消费总体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圈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认为:女性与男性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在消费观念上,女性比男性节约,使女性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成正比;体育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具有消费能力的层次性;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或劳务)产品的数量。本文从地域的角度对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保障其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念,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三市的各社区中随机抽取了韭菜园办事处、朝阳街办事处(长沙芙蓉区)、金盆岭办事处、城南路办事处(长沙天心区)、麓山南路办事处、银盆岭办事处(长沙岳麓区)、望麓园办事处、伍家岭办事处(长沙开福区)、左家塘街道办事处、井湾子街道办事处(长沙雨花区)、中洲路街道办事处、五里堆街道办事处(湘潭岳塘区)、雨湖路街道办事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湘潭雨湖区)、宋家桥街道办事处、仙庾镇街道办事处(株洲荷塘区)、建宁街道办事处、五里墩乡街道办事处(株洲芦淞区)、田心街道办事处、清水塘街道办事处(株洲石峰区)天台科技园、金德工业园(株洲高新区)等22个社区,然后在抽取的每个社区中再随机抽取各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设计了《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200份,调查居民共分5个年龄段(16—30岁、31—4O岁、41—5O岁、51—59岁、6O岁以上),每个年龄段发放440份问卷,平均每个社区每个年龄段发放2O份。回收问卷1970份,回收率89.55,有效问卷1922份,有效率97.56。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满足社会学分析和统计学样本量的基本要求。

(2)访谈法。对三市部分社区的居民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了居民的日常消费及体育消费的支出情况;在体育方面花钱是否值得;钱都花在了哪些方面;社区居民的体育态度;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及日常活动情况等。这些内容也是设计本论文普查问卷的理论依据。

1.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性别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支出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过去的一年中,体育消费平均在100元以下的女性居民占54.65,男性是53.83,这个比率基本相等.但平均消费100—300元的女性居民与男性居民相比呈上升趋势,体育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呈下降趋势。男性居民去年的平均体育消费金额为157.85元,而女性的平均体育消费金额为123.96元,见表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健康第一”的影响下,女性与男性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在消费观念上,女性比男性节约,以致女性5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的比率是男性的5O,使女性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

2.2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知,16-30岁的居民群体在体育消费支出上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居民群体(见表2)。16—30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222.38元,而31—4O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143.25元,41—5O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130.73元,51-59岁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107.57元,60岁以上的群体体育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90.67元。30-4o岁、41—5O岁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率低于51—59岁、6O岁以上的居民,而体育消费支出却高于51—59岁、6O岁以上的居民群体,这说明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成正比,这种消费水平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动机造成的。

2.3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因为“体育消费尽管也包含少量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但就整体而言,它属于服务产品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它“具有能力的层次性”。在物质消费活动中,一般来说只要拥有,就能消费,只是因为,最基本的物质消费是人的本能。但体育消费则不同,它要求具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即必须具备与体育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体育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能够消费多样化的体育产品,而体育消费能力弱的消费者则只能消费浅显、单一的体育产品,这种文化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

2.4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看出(表4),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人群占整个经济圈城市居民的53.65,也就是说:经济圈城市居民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群每月用于体育的花费低于9元,平均到每天低于0.3元,这个数据令人堪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研报告,当前人类健康状况非常严峻,约15为健康者,15为病患者,7O左右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我国近期的调研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似,且“亚健康状况”的比例有进一步攀升的迹象。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以中年人为最多,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

从表中可看出,年体育消费金额在100—500元之间的群体,随体育消费金额的增长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到500元以上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年消费在500元以上城市居民占总人数的8.65%,这一群体在体育产业学中被称为体育高消费群体,虽然这一部分人的比率不高,但是,这足以说明全国性健身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快速增长,使他们在经济上具备进行体育消费的能力,随着我国整体消费结构的提升,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全球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大,体育消费将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统计软件SPSS11.0的数据处理,得出经济圈社区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为138.92元,而2002年上海居民的人均体育消费就达到了234.32元,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这一结论很值得我们深思,应该说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三市的情况看,长沙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的金额为167.64元,株洲市居民为126.25元,湘潭市居民为122.87元,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消费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体育消费水平就高。

三、结论

消费调查论文篇7

关键词:南通市 高职院校 体育消费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26-03

1、前言

追溯国内高职院校的起源,沿着时间的脉络来看,发展历史并不久远,19世纪80年代初高等职业教育才开始起步,可视为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间,高职教育高歌猛进地持续蓬勃发展,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皆与普通高校相媲对,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便由此诞生了。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学者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几乎所有的都是针对本科生群体的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

因此,借鉴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的指导修正,编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的问卷,对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当前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南通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势必对优化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提供理论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通市高职院校在校普通大学生。因为体育系学生的专业原因势必会影响数据,造成分析结果和结论的偏差,所以调查对象排除高职院校体育系学生。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南通市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纺织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南通大学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搜集查寻,对各种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南通市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纺织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95.3%,有效率为93.1%,回收率与有效率已能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19对数据进行录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态度

“态度”作为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针对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的喜爱或不喜爱的方式行动的习得倾向,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及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当今消费的时尚重要部分,高等职业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体育消费态度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通过分析南通市四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体育消费态度调查显示:认为体育消费非常有必要的占30.5%,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正常的占55.7%,很少人认为体育消费是奢侈生活占13.8%。

由此可见,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的态度,乐于运动,愿意体育消费。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这种体育消费的态度推动了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3.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其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各有不同,笔者根据调查将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总结为:首要的是强身健体(77.2%),其次休闲娱乐(64.8%),再有社会交往(32.4%),最后是审美追求(22.6%)。

以上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注重体育的功能,他们认为体育运动促使他们健身娱乐,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健身和体育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

而且通过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男女的消费动机有着明显的差异,男生比较偏向于追求运动满足感和社会交往,这说明男生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并想以体育运动为桥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女生追求审美以娱乐至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女这种差别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非常符合,也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追求的价值有所不同有关。

体育运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应注重身体练习重在参与,选择体育消费项目应以健康为主。

3.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动向是从体育消费结构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消费结构由内部的构成因子和各因子所占总体的比例所构成的,体育消费结构可以分为有形性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和无形性体育消费(娱乐型体育消费),细分可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有形性体育消费是针对有形实物产品的消费(运动服装、球、球拍等小型体育用品以及运动饮料体育期刊上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高职院校男生体育实物购买型体育消费占46.2%,女生有形性体育消费占34.4%,在有形性体育消费方面男女生有着显著性差异显,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舍得用体育用品来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无形性体育消费可以分为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阅读休闲型体育消费、型体育消费。

学生们主要通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培训班等各项体育实践活动来参与体育活动,其所所支付的费用称为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

调查得知,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男生占总消费的39.6%,女生占总消费的58.2%。此项消费的男女生显著差异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女生不爱动或者努力学习的同时想要健身美体的原因,同时说明男生更乐于免收费用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观看欣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与电视转播等项目支付费用的消费称为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男生占4.9%,女生占3.8%,所以男女在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无显著差异。

调查研究其原因:

一是所调查的四所院校皆是地方院校,高水平的体育表演与体育赛事甚少,学生参与消费的机会少;

二是所调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受经济条件所限,商业性的体育赛事消费又过高。

学生所购买体育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及上网等费用称为阅读休闲型体育消费。结果表明,男生占9.5%,女生占7.9%,这说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了与体育运动,注重训练效果,但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上还有待加强。

学生在购买各种体育所支付的费用称为型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男生占2.5%,女生占0.8%,所占比例最低;体育并不受学生们欢迎,也许是由于学生们的消费观念所导致的。

在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发现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大多数参与娱乐型体育消费,对于观看体育赛事等高消费的项目是很少的,其高消费能力偏低;而且娱乐型体育消费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娱乐消费欲望大于女生。这些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明娱乐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低,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需进一步拓展。

3.4 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二是在一定时期内劳务产品的数量,从量的方面体育消费水平能够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时间段的水平。

从调查结果来看,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700元~1000元之间的人数占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1001元~15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700元以下、2001元~2500元之间,以及25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以上数据中可得知,500元~2000元是南通市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区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

这说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于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而言,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存在巨大的商机。

3.5 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由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性质和学生们消费观念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课余时间和校内的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导致了体育课获得的信息量与其参加的这些体育项目的不平衡,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与现实参与的矛盾。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男女青睐的项目也大不相同,但是主要集中在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男生喜欢力量型对抗类的集体项目,例如舍友,班级校内的团体比赛与课余时间的篮球活动,还有羽毛球、乒乓球、散打、足球、网球;女生较男生则偏向于健身美体塑形减肥的体育项目消费,如乒乓球、健美(身)操、羽毛球、体育舞蹈,所以在体育健身项目选择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4、结论

(1)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的态度,乐于运动,愿意体育消费。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这种体育消费的态度推动了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2)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南通市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存在性别的差异,男生比较偏向于追求运动满足感和社会交往,这说明男生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并想以体育运动为桥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女生追求审美以娱乐至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女这种差别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非常符合,也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追求的价值有所不同有关。

(3)体育消费结构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南通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绝大部分,成为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大多数参与娱乐型体育消费,对于观看体育赛事等高消费的项目是很少的,其高消费能力偏低;而且娱乐型体育消费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娱乐消费欲望大于女生。这些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明娱乐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低,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需进一步拓展。

消费调查论文篇8

关键词:暑期 民办高校 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市场是体育经济的基础,是体育经济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消费者的角度看,进行体育消费的产生客观上必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为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要有满足体育消费的实际支付能力;三是要有充裕的余暇时间,三种因素缺一不可。而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使其成为体消费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一定程度引领体育消费的潮流和消费趋势。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对江苏省暑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倾向性分析,试为提升和补充体育消费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8所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三江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宿迁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逻辑归纳、访谈、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江苏省8所高校中发放问卷1040份,回收985份,回收率为94.71%。其中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7.96%。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男生为504人,女生为461人。一、二年级学生511人,三、四年级学生454人。

二、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体育消费结构与分析

笔者根据大学生最常参与的体育消费的途径、类型,将其分为以下五种:(1)用于购买运动服装,小型体育用品、器材等的费用。即实物类消费;(2)用于购买体育锻炼卡,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俱乐部和租用体育场馆等的费用。即参与性消费;(3)用于购买体育书刊、报纸、杂志、画报、音像品、体育信息查询等的费用。即信息类消费;(4)用于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电视转播等的相关费用。即欣赏类消费;(5)用于购买体育等相关费用。即博弈类消费。

调查结果表明:暑期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参与性消费和实物性消费为主。在参与性消费和实物方面,男女生的选择比例都比较高,几乎没有差异。且表现出参与性体育消费为民办大学生暑期第一消费内容,其次是实物消费。

2.被调查对象的生源地与消费结构

被调查对象的生源地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城市的482人,县城的320人,乡镇的163人。

数据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暑期体育消费的内容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来自城市和县城的大学生暑期体育消费内容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城市大学生和县城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没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主要由于一方面乡镇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体育消费环境,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消费潜能;另一方面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可能受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的经济条件限制,参与体育消费能力相对被弱化。

3.被调查对象的年级与体育消费结构的关系

数据表明:大学生的年级与参与类体育消费和实物类消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实物消费方面,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育消费要比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育消费大的多。在参与类消费方面,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育消费要比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育消费大的多。这可能是由于受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大三大四掌握了更多的体育技能,在锻炼中的选择性和兴趣性更大、更广。另外,在信息类消费;欣赏类消费;博弈类消费方面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4.影响暑期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消费者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和企业市场营销因素[3]。每个影响因素都包含着若干个子因素,经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把影响暑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为:自身因素(体育兴趣,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经济条件);环境因素(相关群体,消费环境,体育场馆、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在消费者自身因素方面;有83.10%的大学生认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的兴趣会影响其进行体育消费。它影响着大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所以体育兴趣是影响暑期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价值观是指消费者对体育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健康、教育等方面价值的认识、评价或态度。有46.3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价值观会影响到其进行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是引起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直接因素,调查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有76.25%认为体育消费观对其进行体育消费存在着影响。

结果显示:暑期民办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受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为群体环境,占总数的72.24%。相关群体是指能够直接或是间接相互影响态度、行为的人的集合。消费环境因素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项重要因素,占总体人数的34.12%。体育场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体育消费,占总人数的44.20%。综上所述,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环境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关群体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1.暑期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并呈现出相对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反映出民办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

2.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加快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大力里搞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加强乡镇的体育消费软、硬环境的建设。这不仅要改善微观环境,还要改善其宏观环境,从整体上来提高乡镇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3.努力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提高其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意识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主观因素。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加大体育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报刊、广播、宣传栏、校园风格等形式,让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体育行为是一种消费、一种投资,因而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关系体育运动的长期发展,关系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4.提高体育消费品质量、提高学生的合法维权意识。体育消费品质量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体育消费品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物质基础;同时,较强的合法维权意识对促进体育消费品质量的提高、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效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胡学莲,成协祥,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X)2,9(5):42~44

2.汪现义.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现状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硕士毕业论文

3.骆秉全.体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1

4.韩雪.论体育消费心理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20~21.

5.胡立君.体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9

作者简介:解华东,男,1980年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

作者单位:①江苏炎黄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上一篇:税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