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07:07:36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1

    [论文摘要] 澄清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和本土化、中国化和全球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学理结构上论证中国化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永恒课题。认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中的重点应放在努力发现中国当今特定时空下、特定图书馆实践的新问题,去证明那些一度作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心的西方通则。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是目前图书馆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什么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图书馆学研究为什么要中国化?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内容有哪些?在这些“关于”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这三个议题事实上涉及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概念、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何以必要以及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从逻辑学角度讲,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逻辑周延关系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然性,因而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所无法绕开的基础性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辨析。

    1、概念的澄清

    1.1 “本土化”是相对宽泛的上位概念,建议使用更为准确的“中国化”术语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更多地被表述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如吴慰慈先生1998年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一文中的倡言Ⅲ以及刘兹叵先生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的一组论文等。那么,什么是图书馆学本土化呢?“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使来源于西方的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倾向”。这个定义预设了图书馆学学术落后国家引进和借鉴图书馆学学术发达国家理论的事实。但落后和发达是相对而言的,如19世纪美国曾派出大批学者“留洋”德国学习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又如,印度以阮冈纳赞为旗旒的图书馆学思想对英美有着一定影响,后阮冈纳赞时期的印度图书馆学界同时又提倡自己的“本土化”,并形成了印度特色的图书馆学“本土研究学派”。

    显然,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本土化诉求是学术落后国努力摆脱对学术发达国的依附地位、追求学术话语独立权的行为,具有学术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运动色彩。而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本土化”的一种类型,提倡使用“中国化”这一术语,将有助于把问题局限在个案的水平上作出恰如其分地剖析。

    1.2 社会全球化和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关系

    图书馆学本土化是图书馆学学术发达国和落后国在学术交流中的必然产物,并不是社会全球化的今天才导致的结果。同样,作为本土化特殊类型的中国化问题也肇始于西方图书馆学“东渐”的晚清。早在1925年梁启超先生就呼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1926年,刘国钧先生也强调:“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总之,图书馆学中国化问题渊源久远,历史上从不鲜见关于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当然,问题的存在是一回事,该问题是否被关注又是一回事。当中国化问题并不被关注时,实质上是默认西方理论在面对中国图书馆实践时不存在效度边界。但任何西方图书馆学理论都是源自西方图书馆实践的局部真理,当它们“外推”到中国实践时仅有参考价值,而绝非全面真理。可以说,当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中国化”问题不为学界所关注时,也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匮乏之时。

    另外,中国化并非源自对全球化的学术反弹。作为图书馆学中国化的核心,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在面临中国图书馆实践的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某种错位甚至无能,因而,图书馆学中国化并不是作为全球化的反弹才出现的学术诉求。以经济一体化为基本动力的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西方化,或仅仅是向欧美运动的向心化。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全球化概念所传达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世界事务的不确定、难驾驭和自力推进性;中心的缺失、控制台的缺失、董事会的缺失和管理机关的缺失。全球化其实是乔伊特的‘新的世界无序’的别称”。鲍曼又说,“全球化过程缺乏人们所普遍认为的效应的一致性”,它“既联合又分化。它的分化不亚于它的联合——分化的原因与促进全球化的原因是相似的。在出现全球范围的商务、金融、贸易和信息流动的同时,一个本土化的、固定空间的过程也在进行之中”。也就是说,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存在,并由此滋生出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基于民族本位立场的本土化学术关怀。同样,作为全球化技术平台的互联网也不支持一个超国界、去民族化、以欧美为中心的单一世界秩序。查尔斯·艾斯认为:“网络空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化认同、传统、意见、习惯等方面广泛的多元性”。就图书馆学而言,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中心的缺失,意味着建立多极化图书馆学理论的可能。

    综上,全球化伴随着本土化的运动,提供了各种能动创造的可能。中国图书馆学界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基于中国当下图书馆实践并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成熟学理,构建出“中国制造”的、因而也更能解释中国图书馆现实的学术理论。强调“中国制造”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自尊,而是因为图书馆学中国化将会成为生生不息的永叵课题。

    2、图书馆学中国化将会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课题

    作为一门科学,中国的图书馆学是在近现代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问题正像在图书馆学建立之初就存在一样,它也必将会永远存在直到图书馆学消亡。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都必须、也只能中国化,而根本不需要等到梁启超、刘国钧、吴慰慈或其他哪位大家的呼吁。西方图书馆学产生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化必将是永恒的课题。众所周知,德国学者施莱廷格于19世纪初提出“图书馆学”的社会背景是欧洲工业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传统社会的重组,学术背景则是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理性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延伸。这决定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无论是在历史向度上抑或是在现实向度上,都与中国图书馆实践颇多凿枘。总体而言,虽然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本身内涵丰蕴,并随着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变化多端,但其指涉的内容不外乎特殊理论和通则理论。

    在特殊理论方面,正如学术界所总结的那样,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理论可以大致概括为源自德国的技术学派,源自英国的管理学派,源自美国的社会学学派、交流学派、新技术学派、信息管理学派等;而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也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取得了个性特色十分鲜明的研究成果,如后阮冈纳赞时期的印度即有知识组织学派、管理学派、信息技术学派、本土研究学派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表明,所谓图书馆学“理论”,总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某个或某些学者的思想。因而,“理论”更多地取决于时空的特殊性和个体视角的差别,而理论内涵和解释者的知识前定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图书馆学作为人们对图书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人类的精神现象须臾不离,近年来人文图书馆学的活跃正表达了对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图书馆理论之间相关性的关注。人文图书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包括馆员之间、读者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实践规律的人性把握。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时空二维关系制约的。简而言之,时空结构比具体图书馆学理论更为根本。因为在历史向度上,随着历史时间的变迁,“时过”的图书馆学理论必将面临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共时向度上,随着社会空间的移易,“境迁”的图书馆学理论必将面临如何与世偃仰的问题。这样,在源流上作为西方学术的图书馆学对中国具体图书馆实践的制约意义肯定是值得怀疑的,只要“时过”和“境迁”永远存在,西方图书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也将永远存在。因为理论可以移植,但背景永远无法移植。

    在通则理论方面,和其他学科的通则性问题一样,图书馆学的通则性主要包括本体论层面和逻辑学层面。

    图书馆学的本体论层面涉及到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以数学为例,“l+1=2”是一般化和非时间化的,在秦始皇时代或路易十四时代,在美国白宫或阿富汗平民窟,“l+1=2”都是真命题。然后,你研究“1+1=2”干什么?“1+1=2”有没有超数字游戏的具体应用?在这些体现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涉及主体立场和观念体系的问题上,却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价值论是不能被证伪的,它与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理性背道而驰。作为社会科学或管理科学的图书馆学,其价值论空间远远大于1+1=2。几乎可以断言,图书馆学研究中完全的“价值无涉”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纯技术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刻意追求某种“客观立场”,但在立题伊始和研究成果的最终用途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回归某种价值判断。历史上,图书馆学中国化始终存在知识理论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问题。一个显例是,1949年建国后对前苏联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是有选择的,鲁巴金关于自学和阅读问题的研究以及图书馆藏书补充理论(后者又称“图书核心”理论)尽管更具学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但出于政治价值的考虑,我们却更加迷恋丘巴梁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说。

    图书馆学的逻辑学层面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图书馆学在追求知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一致性时所创造的原则(如杜威十进分类、元数据理论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显现出了人类思维能力的稳定性。然而,图书馆学理论并非来自逻辑思维的简单演绎。以图书分类学为例,以杜威十进分类为代表的西方分类表面上是以文献主题概念的学科属性和逻辑类项的划分为两翼构筑的,具有“天才着作和下流作品同样都是分类表中的一个号码”的“客观精神”。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来源上看,它乃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信念的产物。所以,我们从杜威十进体系中可以轻易找到它与哲学家培根知识三分论的有机联系。而我国自刘向以来的图书分类也一直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吻合。所以,逻辑只是图书馆学科学活动的条件而不是科学活动的验证对象本身。换言之,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基于特定图书馆实践的理性概括,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源于图书馆实践的。西方流派纷呈的图书馆学理论表面上都具有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逻辑预设,实际上却深受社会习惯的制约,使理论的纯粹性大打折扣。可以断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历时社会传统和共时文化思潮都从不甘于寂寞,它们总是“主动”和自然科学理性一起影响图书馆学理论的生成。

    综上,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生成机理决定了西方学理永远存在中国化问题。“中国化”不是一个有朝一日终将解决的任务,而是中国学者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永远应该坚持的根本方向。

    3、中国化所指涉的内容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精髓是,既然西方学理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基于特定图书馆实践的理论总结,它在面临“时过境迁”的中国时空和中国特定图书馆实践时,必然存在一个理论有效性问题。总体而言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3.1 基于不同历史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中国五千年历史大致可以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而划分为大小两个传统。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大传统,它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科学精神的缺失上,即缺乏从下定义到通过实验或逻辑推导得出一般化和非时间化的结论、要求结论可证实或可证伪的整个科学研究程序。从西方“科学”来审度,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既没有图书馆更没有图书馆学。这就像从“西装”来审度,中国古代没有衣服一样。显然,中国古代是有衣服的,只不过没有西方式的衣服(西装)。同样,中国古代既有“自己的”图书馆实践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学。如北宋程俱的《麟台故事》就较系统地表达了图书馆理念,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基本内容、馆舍建筑、馆员的管理等有较全面的概括。事实上,离开了古代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丰富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明。而基于大量图书馆实践,中国古人也不可能没有对图书馆学的理论思考。如中国古代关于文献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藏书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的洞见,比之现代西方图书馆学“社会学学派”的相关理论也绝不逊色。因此,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一方面要“洋为中用”,借鉴西方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实践做总结、对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理论做修复,以增益其“科学”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古为今用”,从中国古人的图书馆学智慧中吸取养分,改进业已独步天下的西方式的图书馆学理论。

    1949年后形成的中国社会小传统因受政治单一性话语的影响(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比重在下降),而与“科学主义”经验研究意义上的西方图书馆学颇多隔膜。如何对待西方图书馆学的学术话语和中国小传统所特有的社会主流话语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图书馆学中国化的重要议题。它包括:①图书馆学者如何在坚守应有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将西方式的学术话语转换为政府和大众都可以接受的话语。②政府职能部门如何信守“价值无涉”原则保证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程序和表达方式的独立性。③大众作为图书馆的读者或潜在读者如何自觉接受西方科学主义图书馆学学术精神的洗礼,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甚至参与中国化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创造。

    3.2 图书馆学理论传播和普及过程中的中国化

    西方图书馆学作为与中国图书馆实践有一定距离的学理结构,其输入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中国的现实需要,这是前提。从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中国先贤对西方图书馆的宣传介绍,到戊戌变法前后学习西方创办新式图书馆,到清末新政时期公共图书馆观念的传播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理论和实践过程始终伴随着如何学习西方的问题。这其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当今图书馆学研究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上仍有参考价值。②传播普及。即努力突破西方图书馆理论的纯粹学术层面,引起官方和大众的广泛关注。这首先涉及到语言转换和理解转换的问题,意味着学者们不仅要在学术层面上一展身手,还要在学术层面之外有所作为。③发现问题和证伪通则。即西方学理在面对中国图书馆实践时,到底表现出了哪些错位甚至无能。这是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一环,集中体现了中国图书馆实践的现实需要与西方学理之间的张力。

    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现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全国高校设立的图书馆学本科、硕博士教育已初具规模。如何在普遍性工作大发展的基础上,对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图书馆事业新问题作出新理解,这是目前中国化问题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学术界目前津津乐道的仍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话语在图书馆学中的嫁接和应用。技术图书馆学、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作为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三大话语类型无一不是在亦步亦趋于西方的学术理论。如图书馆哲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即起源于1986年卿家康等翻译了美国学者谢拉的《图书馆哲学》。

    3.3 西方图书馆学科学主义经验研究的中国化

    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是具体的,同时也因具有西方科学主义经验研究的传统而具有“通则”性。然而,这些具有“通则”生的理论虽然“科学”,但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通则如何在中国经验下被证伪,就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那些在西方形成的“科学”理论,在相关论域中只能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参照,无可避免地体现着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之间的紧张。如,元数据作为一种微观知识组织法,其理论所强调的对各种复杂形式的知识的格式化描述,在现实知识组织过程中并不为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用户)所接受和理解。早在《七略》时代,中国图书分类的类名就不是“格式化”的。如“六艺略”这个一级类名其实下分“九种”文献,人们是根据先秦以来关于“六艺”(它的组成、它和孔子的关系、它在政治教化上的功能等)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一“略”的所有文献的;又如《四库总目·集部·诗文评》类以《文心雕龙》为核心文献,人尽皆知的“《文心雕龙》”参与着人们对“诗文评”类名含义及其下分所有文献的理解。虽然以“科学和民主”为信念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饱受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更多地倾向于诸如“六艺略”或“诗文评”那样的经验感受而不是西方科学主义演绎下的抽象理解。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西方自信心爆棚的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当运用于中国图书馆实践时几无成功案例的事实。

    4、结语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2

[关键词]专业实践 专业思维 专业方法

中国图书馆学

[分类号]G250

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和专业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困惑。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图书馆学界,还是置身于图书馆实践的业界,在专业研究中的积极进取精神毋庸置疑。同时,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相当部分研究论述只有纸面上的存在价值,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形成科学的导引作用。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基础理论不足的背景,也有实践探索短暂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中,比较大的问题是简单套用一般社会科学理论,过度依赖其他专业与学科的现有方法,使得图书馆活动在时新社会科学理论和高新科技应用的大潮中,迷失了自身的专业方向,放弃了自身的内在规律探索。图书馆实践也无可避免地处于“阵发性悸动”状态:昨天忙着搞“特色”,今天一起推“免费”,明天全面“社会化”?……在一波波的轰轰烈烈中,社会给予图书馆活动的发展资源一次次地大量耗费了,但活动成效大多只能停留在本系统的总结报告中,社会对图书馆的认知有多少改观,则很少见到积极的反馈。

专业思维的缺失,是当代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专业思维缺失状况的改变,无需引进高深玄妙的理论,也不需要炫人眼目的理念,只需要专业工作者回到自身活动领域,以当代图书馆实践为依归展开专业研究,科学提炼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管理变革,系统归纳不同图书馆工作岗位的创新探索。当代中国图书馆活动管理和专业进步,需要以专业思维为科学前提,图书馆学的发展研究需要专业思维的回归。

1 图书馆研究中专业思维意识的缺失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专业思维缺失由来已久。在20世纪50年代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所有学科的专业思维都无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挤压,社会科学领域的冲击相对更大一些,而先天薄弱的图书馆学所受影响自然更甚。前半个世纪的专业实践被全盘抹去,以前的专业教科书被彻底改写,图书馆社会文化活动成了不知所谓的“公共文化”构成,专业研究成为行政决策的文字阐释。当专业学术思维离开了社会分工规定专业实践领域,这门科学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如果说,老一代图书馆学人还能依凭惯性的专业意识,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坎坷前行,则部分当论家似乎已习惯于在流行政治术语中讨生活,全然没有了专业思维的意识。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此类理论家,他们也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而获取了主流发言权。其结果是专业实践工作者对当代图书馆活动发展路向迷茫,专业研究活动的领域与目标被无限放大,众多专业论著呈空洞化,高深莫测的语词后面其实是一无所有。

1.1

专业活动定位的迷失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其专业工作内容都不能按照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去确定。专业活动的具体内容界定,首先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需求,其次决定于专业工作者服务相关需求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社会需求与服务能力了解和把握,是一个随着专业实践而逐步深化的求索过程。

一方面,需要对专业活动领域的社会需求拥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够随时把握这类需求的动态变化,为此也就需要有一套把握社会需求的系统工作方法。在当代图书馆活动中,各种相关学科的专业方法借用甚为多见,但却很少真正进入本专业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服务社会需求的自身专业能力研究更为薄弱。任何一种具体社会需求都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产生或消亡,这类需求还经常伴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变化或增长。因此,把握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尤为重要。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根据自身服务能力,明确服务社会需求的各种具体目标,它决定着不同时期专业工作的基本定位,也是专业研究需要随时回应实践的基本课题。

在当代图书馆学专业著述中,充斥着“满足社会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一类豪言,似乎有了宏大的理念,加之从业人员的服务热情,就能够满足全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走向“知识公平”了。某些“研究”甚至把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局限,图书馆不同服务领域的界定等斥之为“歧视”。此类哗众取宠的言词,在当代环境中相对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其结果是近年来的专业研究中,对于不同图书馆的具体工作定位,阶段发展目标等研究几乎绝迹。在流行政治话语导向下,一些论述居然声言所有图书馆向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荒诞到了无可理喻的程度。此类似是而非的流行理念,其本质是早就被社会历史淘汰的民粹主义臆想,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界居然得到热捧,只能是一种悲哀,给专业实践领域造成的困惑就无须多说了。

有趣的是,当专业实践显然无法达到“满足全社会需求”目标时,一些理论家又“转换”出了个“基本需求”的概念来搪塞。但是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公众和专业工作者还在继续追问,“基本需求”是什么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具体差异何在?语词游戏终究没有操作指导功用,而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工作定位,没有人去关心研究才是发展困惑的关键所在。没有专业思维的前提,仅凭时尚理念导引,专业实践返回以往“运动模式”的陈旧轨道就是一种必然。

1.2 社会职能认识的虚幻

人类社会的文献资源集藏活动由来已久,现代图书馆活动模式的出现并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也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这一社会分工源于社会文献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只要有一点社会科学常识,就不难明白,文献专业集藏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源于这一社会分工的内在规定性,根本无须用一些不相干的高调言辞来证明。同时必须指出,文献集藏管理机构的社会服务,与宗教精神、普世价值等,原本没有必然联系。西方社会的文化优越论者出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渗透和精神控制的需要,刻意把此类先行一步的社会设施和活动等,与、意识形态等纠合在一起,编造出一些动人的童话诱惑无知的追随者。缺乏对此类宣传的辨识能力,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专业职能意识虚幻化的原因之一。

当代社会似乎是无限增长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转变传统信息交流渠道的大众网络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现等,迫使传统图书馆活动急迫地探寻自身的未来。而当代中国图书馆活动中专业思维的缺位,必然地影响着发展思考。

较早流行的“技术决定论”,试图在文献信息资源领域超越一般信息处理技术行业,抢占文献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地,获得数字文献资源领域的主动权。图书馆为此大量投入计算机信息处理装备,竭力推进集藏文献的资源数字化。但几年后发现,图书馆的数字化

文献在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上,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处理专业的产品水平和使用功效。这一反复也证明了,专业思维的丢失必然导致对客观的社会分工失去敬畏,试图依凭主动热情去实现超领域的发展,只能是脱离现实的空想。

其次是所谓“人文论”,把图书馆的职能简化为“服务”二字,宣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就是“服务”,“做好服务”是为了实现“人文关怀”。由此,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之类就成为主要问题。“人文论”从本质上逃离了当代图书馆行业面临的专业发展课题,因为它不用去思考数字时代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更不用去探索数字文献资源社会利用的效用提高等现实课题。事实上,“人文论”把当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展轻巧地推到普通图书馆员身上,自己则充当起“文明督察”角色,这是当代官僚学者的共同特色,其无视专业思维则是一种必然。

最玄妙者以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示人,凡当代社会风行的词语或概念,都可以嫁接于图书馆学研究,依凭文字操弄能力,借助当前特定发展阶段中的民粹主义社会情绪,集合激进词汇编造出种种时尚的图书馆学课题。在这些居高临下、道貌岸然的滔滔话语中,当然不会有任何基于社会分工与能力基础的专业工作职能思考。它或许能使缺乏社会科学基础造诣者以及没有社会阅历的青年群体产生敬畏或崇拜。但对于科学工作者和普通图书馆员而言,近五六十年来反复演绎的理论庸俗化风气已经够令人厌烦了。

2

以专业思维导引专业方法研究与探索

当代中国图书馆活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挑战,数字化的信息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文献、信息的载体变化问题,而且是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根本性变异。数字化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将在大众文化领域给文字类信息交流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声、光、动画等组合而成的新型信息传递模式,在社会信息交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诸多中老年人按照传统思维模式认真地批评青少年“浅阅读”,过分沉迷于“动漫世界”时,也许没有发现,对于当代“动漫文本”演示时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是习惯文字阅读的中老年人,包括倚重文字交流的青年学者,也失去了理解和把握能力。新型信息传递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内容表现的某种不确定性。能否接收信息单元的全部内涵,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还要求接受者具备新型信息环境内逐步积累的个人领悟能力。

现在无法预料数字化信息资源在未来的社会交流中,最终会演变为何种模式。而对于把图书馆活动领域定义于社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则需要认真地去了解社会新型信息交流环境,在缺乏对外在环境实际把握的时候,豪言壮语没有意义。当各项具体研究在缺乏阶段性发展目标时,也就只能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专业的身后亦步亦趋了。

2.1 依托专业思维探索工作规律

在应对社会变革浪潮的过程中,当代图书馆专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努力适应外界的各种需求。但是在专业工作者笔下的相关论述中,普遍存在着实践归纳不足、理论提升空泛的弊端。一些图书馆创造性地实验了某种新的工作方法,并取得初步成效后撰写的论述,在介绍具体工作进程以后,大多随即转向社会政治领域去进行“理论提升”,相当一致地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知识公平”挂钩,似乎非如此不能体现自身经验的先进性。

图书馆的各种创新实践对于社会进步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原本不需要专业理论去证明,严格地说,这并非专业学术的任务。这一研究模式盛行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是,当各个图书馆纷纷把自身的实践总结与提炼,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直接挂钩以后,专业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也就没有了活动空间。

典型如图书馆的社会大众文化服务课题。多年来,各地的图书馆,尤其是东部地区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珠三角地区先后有“佛山模式”、“深圳模式”和“东莞模式”等;长三角地区近三十年至少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伏,近年来“嘉兴模式”、“杭图经验”呼声甚高;天津地区的“延伸服务”,因总结交流时文化部的参与和操作,一跃成为全国图书馆服务普及的“标准用语”。

但各地图书馆员在参加了历年多次现场交流会以后,依然很困惑。各地区的社会发展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到兄弟图书馆听听看看感觉不错,联系本馆实际学着具体操作就问题多多了。一些相关研究将此类现象归之于图书馆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或管理智慧,这也是一种很不严肃的说词。少数人无法学,或许是能力问题,多数人学不了,就必须回过头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了。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专业思维的缺位。基层图书馆管理者多半是因为缺乏理论准备,不懂得从专业活动角度去进行理论的提升,但此类工作更多地应该由专业研究人员来承担。专业学术研究人员决不应该停留于实践经验总结与社会发展原理一般衔接的层面,而是要对各个图书馆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各种成功经验中的一般共性,进而总结出“延伸服务”的一般组织模式与管理方法等。同时,更要研究各地图书馆成功经验中的各自特性,追寻各地特性何以形成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内外部因素,才能为各地不同社会环境下,各个具体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提供相应的有效工作方法参考。

失去专业思维前提的创新工作总结和交流,只能停留于思想动员层面,可以鼓舞人心,但不能真正形成推进事业健康发展的效用。专业学术研究工作者若没有专业思维意识,就等同于思想工作者了。不幸的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界此风颇盛,与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联系,所谓不看概念重理念,应该是专业思维空白的典型概括。

2.2 理论借鉴要注重原理把握而非语词搬运

学术研究中注意坚持专业思维,需要在社会科学一般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过程中,避免片面地将不同学科中语词层面的相关,当作不同社会领域活动原理的一致性,以致简单照搬类似语词,套用一般结论,代替了本专业活动特定规律的探索和专门方法的研究。

因为社会历史原因,当代生活中以一般政治社会理论替代专业活动领域原理研究的陋习根深蒂固,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刀切”、“一窝蜂”之类行为模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论或思想根源。在当代世界和社会生活充满震荡的环境中,对社会流行理论需要抱有一定的警惕。这并非意味着对新理论或新观念的拒绝与排斥,而是要求我们在面对新理论、新观念的风行时,能够保持基本清醒的意识。

十年前,“知识经济”一词伴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而风行世界,和之者众。图书馆学界因为文献集藏机构内的“丰富知识资源”而欣喜若狂,似乎看到了专业活动走向社会活动前列的光明前景。一时间,行业内各种刊物无不以此为理论依据,由此生产了无数篇论述“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论述。尽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不同学科、专业的文献,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其他学科对“知识经济”的态度。事实上,当时其他各

学科的基础研究,大多将本专业的未来描绘为新世纪福音。物理学家宣称新世纪将是“物理时代”,化学家坚称21世纪将是“化学世纪”,其他学科莫不如此,这大概才是真正的“职业精神”。惟有图书馆学紧紧贴着一般社会思潮,几乎完全没有了专业思维意识。

2005年初,“知识经济”概念的发源地――美国某权威咨询公司调查报告称,对新世纪头五年美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带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是对外贸易与旅游服务业,“知识经济”并无实际影响。至于报告没有指明的,就是“知识经济”乃计算机和网络生产厂商们的宣传伎俩。普通人是否上当在于个人的悟性,科研人员是否受骗的关键,则在于专业思维意识的强弱,这也许可以作为“职业精神”的检验标准之一。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相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借鉴,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无须一一列举。其共同的表现形式就是看到、读到一些时新理念,或新鲜词语就急忙搬运过来,全然忘记必须先行追索一下,了解这些理念或概念得以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其思想理论根源。简单化的概念搬运,对于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专业活动的科学推进,会引发致命性的判断失误。

前文已经提到,现代公共图书馆活动以社会文献集藏管理为基本职责,这样的社会分工本身也包含了社会文化服务的基本义务。由于当代社会文献信息环境的变化,现代图书馆重新思考与探索自身的活动定位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探索必须建立在自身专业工作探索的归纳与提炼上,而不能长期维持于其他学科现成理念的简单移植。

多年来,中国图书馆学已经习惯地把“知识(服务)交流”定义为专业活动领域和整体发展目标,并通过语词层面的大量推理来反复论证。建立在“知识观”上的图书馆学理论林林总总,其基本理论构架大体就是图书馆集藏了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内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让这些知识在公众中得到充分的交流,籍此成为推进社会文明前进的力量。

从图书馆活动的单一视野观察,貌似有几分道理。但若把它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就显得十分突兀了。人类社会的知识交流从来不以单一形式实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判断与区分哪些活动是信息交流,哪些活动为知识交流,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即便压缩到社会的文化知识传承这一相对狭小领域,图书馆服务与学校教育在专业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若学校也把“知识服务”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那么图书馆与学校的本质差异将如何表述,两项专业活动的界限又如何划分?

同样,稍作严谨的思考,就不会把“知识”这一极其抽象的概念,作为一项专业活动的工作对象与发展目标。不妨仔细看看科学的“皇冠”――哲学或数学,也有着各自特定的知识领域或范畴。尽管当代社会中曾经有所谓“知识产业”的提法,但去仔细盘点这一产业的内容,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内涵或是无所不包,或是不明所以,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指代用语。

3 简短归纳

社会各个活动领域中知识交流与服务,原本是一种生活常态。每一门科学活动的对象,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为基础。所谓基础研究,就是专业活动内在规律的探索,专业科学研究所提炼或抽象的内容,只能来自于专业实践活动本身,而非专业工作的对象。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很少对当代社会文献生产与利用领域的变化,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刻把握,仅仅对专业活动的对象作最简单的概念抽象,就轻易地把它“提升”并界定为专业研究与专业活动的基础领域,是否应该引起质疑?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3

1.宏观层面

竞争对象是文化发展的众多文化服务提供者,既包括盈利性组织,也包括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带来更多的竞争压力。而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机构与公共图书馆同属于政府财政提供的“公共物品”,甚至具有相同的职业视野和社会服务价值观,它们之间在政府资金投入份额、土地、政策等社会资源上存在竞争。

2.中观层面

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等。信息娱乐业、网上书店、在线书城、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搜索引擎等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同时随着技术与内容的发展,网络阅读成为公众的重要阅读方式,榕树下、起点中文、新浪读书等在线阅读网站吸引了众多读者,已成立于2008年7月的盛大文学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旗下拥有“起点中文网”、“潇湘书院”、“言情小说吧”、“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榕树下”与“小说阅读网”七家国内最领先的原创文学网站,占据国内原创文学市场份额的80%以上,拥有日量超过4000万字,拥有30万部以上的原创小说版权,并签有中国最具有商业价值的近万名作家的全版权。2010年盛大推出电纸书“BAMBOOK锦书”,网络图书馆的功能更加突出。面对电子服务提供商的强大竞争优势,图书馆依靠资源、地理、行政地位、技术与系统性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正逐渐弱化,迫切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确立与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3是微观层面

竞争对象是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地区性专业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竞争。虽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对象、服务质量上存在差异,但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并不合理,部分城市中心地带聚集多家图书馆,图书馆之间必然产生竞争。

宏观、中观。微观竞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得客户,获取社会价值,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用户产生很大范围的分流:青少年用户更加依赖于网络信息资源;书店开始注意提供舒适优雅的环境、组织更多的阅读活动;信息咨询公司承担了更多用户深层次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其专业性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内外夹击下的公共图书馆已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以战略的视角发展图书馆,形成一种宏观的远见与“适应变化的能力”,一种“继续争当社会信息中心的能力”。

二、现代战略理论兴起与发展,为图书馆管理提供借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端于军事领域的战略概念开始拓展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公共管理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服务型社会改革的产物,如何制定出合理发展战略,如何确保战略的执行与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成为各类公共组织的当务之急。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研究与实践同样表现出对战略的密切关注,各大图书馆纷纷以战略的视角考查自身的定位与未来的演进。1996年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已开始对图书馆发展战略进行综合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思考。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召开的“国家科学图书馆发展战列研讨会”上,时任常务副馆长张晓林分析了国家科学图书馆“维持现状”、“深化数字化知识化信息服务”、“扩展学术知识管理和跨界知识应用服务”、“合作建设科技创新的新型知识环境”的四种发展路径选择。在关注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图书馆对于馆藏、服务、经费、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战略同样重视,这些战略活动为图书馆战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国外图书馆战略制定研究与实践,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的实行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图书馆学者开始关注战略制定在图书馆界的研究与应用。80年代,战略发展问题的识别与整体规划问题在图书馆的可行性研究得到了重视。到了90年代,战略制定得到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图书馆发略制定已成为图书馆入场管理与业务的常态工作之一,在相关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总结国外已有的战略制定可以发现,战略制定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也是获得资助的依据;其次,战略制定的现实性与连续性强;再次,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高。

面对竞争环境变化,国内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出路,国外图书馆战略制定与施行的成功经验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为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实践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4

摘要:文章通过探索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以北镇市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例,论述了县级图书馆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7-03

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1],其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85%以上,是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社会教育的终身课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连接城市与乡镇农村的纽带和桥梁。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受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观念落后等问题,束缚着延伸服务的开展。

1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尚未建立延伸服务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金字塔式四级管理结构,县(区)图书馆处于第四级[2],而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并没有完全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内,县级图书馆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只有组织协调和业务辅导的作用。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为了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电脑、阅览桌椅等资源和设备。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县级图书馆对资源和设备也不具备统筹管理权利,致使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2服务理念陈旧,缺乏延伸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县级图书馆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封闭、僵化的管理理念,馆员素质低下,缺乏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被动服务观念盛行;从管理者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大多都是得过且过,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停留在口头上,普遍均等、公平服务的服务理念严重缺失;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只满足于日常借还、阅览等基础服务工作,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工作很少开展,致使有限的馆藏资源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的职能都难以发挥。

1.3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延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文献、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类型资源[2]。但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馆藏建设仍以纸质文献入藏为主,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入藏较少。有的县级馆甚至是零入藏,与之对应所开展的服务也是借还纸质书刊资料,还没有摆脱传统图书馆的状况,没有建立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远程服务及网络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移动阅读成为人们喜爱的阅读方式,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4软硬件条件欠缺,使惠民工程延伸服务落实不到位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等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3],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受经费、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如:公共电子阅览室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的网络文化需求而建设的公益性的免费上网服务场所,主要服务对象有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然而由于经费的不足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等因素,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没有正常开放,各类读者活动及相关的公益服务开展得也较少。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应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县级图书馆正常的基础服务工作还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更遑论为弱势群体的延伸服务。

2开展延伸服务的理论思考

2.1建立完善的总分馆体制,延伸服务体系

要实现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县图书馆这四级公共图书馆框架,还应把乡镇(街道)图书馆(室)、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等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并且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社区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总分馆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汲取成功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经验,通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并及早落实,使县级图书馆服务向下延伸,必须下延到乡镇、社区图书馆(室),才能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这也是真正实现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农家书屋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体系[3]。

2.2提升服务理念,延伸服务空间和时间

2.2.1延伸服务空间。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倡导“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阵地服务为流动服务,从服务形式单一化到个性化、多样化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走出馆区、走向社会,积极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延伸服务;将知识、信息、技术送到人们身边,开展送书进社区、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活动,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人们身边。

2.2.2延伸服务时间。图书馆是为民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应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需求,使广大读者能在闲暇时间享受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因此,县级图书馆也应克服自身困难,想方设法增加开放时间,或者调整服务时段。县级图书馆应逐步采取职工轮岗、义工参与的方式,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让人们在休息时间都能到图书馆“充电”,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2.3优化馆藏结构,提升延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需要,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应根据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使用程度,适当调整购买比例,适时加大数字资源的购买数量,使馆藏结构趋于合理,加快县级图书馆馆藏数字文献的建设步伐。同时,图书馆要购买适合读者需求的电子资源,考虑如何借助省、市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真正利用好三大文化惠民工程所投入的软硬件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使读者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提升县级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张静: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思考与实践3开展延伸服务的实践探索

3.1注重宣传,提高知名度,延伸图书馆服务途径

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普及文化权利意识,树立及维护图书馆的文化权益意识,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利用图书馆,北镇市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图书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科普宣传周”等活动中,利用条幅、展板、专题片、电子滚动字幕等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为读者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图书馆。另外,在迎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镇市图书馆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并倡议他们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使图书馆成为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

3.2拓展服务平台,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近两年,为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休闲、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如北镇市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2.1讲座平台。北镇市图书馆定期举办“医闾讲坛”系列公益讲座,把“医闾讲坛”定位为“弘扬祈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市民素养”的综合性大讲堂;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推出了祈福文化、幽州历史、家庭教育等系列讲座,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和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积极参与,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3.2.2展览平台。北镇市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的各种资源,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努力让图书馆成为传递知识、展示文明的窗口。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馆内展出了百余幅图片,与读者共同追忆抗战胜利的光辉历史;还多次开展当地摄影师的优秀摄影作品,吸引了读者驻足观看。

3.2.3流动平台。北镇市图书馆也开展了流动图书到社区服务,定期为四个社区送去各类书刊资料,还派业务骨干对图书馆(室)管理员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定期到社区送流动图书,丰富社区图书室书刊的种类,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对于有些展览、讲座和培训,北镇市图书馆根据图书内容和读者的不同需求,从馆内延伸至社区,为社区提供了图书馆的服务,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的文化内容,满足了社区的发展需要。

3.2.4微信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使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北镇市图书馆在公共电子阅览室举办了两期以“微信公众号链接制作”为内容的电脑培训班,培训针对个人、企业、个体营业者进行文化营销,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3整合资源,延伸服务的触角

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舍环境、文化氛围、文献资源等与社会图书馆界合作,引导人们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3.3.1整合团体资源。“六一”儿童节期间,北镇市图书馆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为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免费的电影,有《功夫熊猫》《怪物史瑞克》《海底总动员》等;还有自发性的社会公益团队――“爱心天使团”,这个团体由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组成,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如:亲子阅读、诵读有奖、谜语竞猜等。

3.3.2整合旅游资源。北镇市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北镇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北镇旅游官方网站“辽游网”,北镇市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其提供各种专题资料,分别展示北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向游客全面推介“祈福灵境养生宝地辽宁北镇”,宣传北镇市的旅游产业,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彰显北镇市作为中国祈福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

3.3.3整合文学爱好者资源。北镇市图书馆积极主办和承办征文活动,并拥有一支由读者组成的文学爱好者队伍,多次与北镇市旅游局一起举办以“赞美梨花”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图书馆响应市政府倡导的“文化北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圆满地承办了“四个北镇”建设征文比赛活动,参赛作品也被北镇电视台结集成《圆梦医巫闾》一书,优秀作品由北镇市电视台陆续播出。这项活动既丰富和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给文学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

4结语

县级图书馆比其他类型的公共图书馆在延伸服务方面更有发展的空间,实践的意义也更为重大。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开展得好与坏,影响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公民平等地享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就必须高度重视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城镇化条件下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6):4-5.

[2]李国朋.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82-83.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5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

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协办:《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文献情报》(英文刊)、《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会议网址:WWW.省略.cn/xkgy2012/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在我国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过去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为中心的服务,到现在的针对和嵌入具体用户群体、以个性化设计组织知识化服务为中心的学科馆员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各类型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变革,主动设计、引进和发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探索适应新环境下的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馆员服务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同时也催生了支撑学科馆员服务的工具、方法和系统,培育出特色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产品和成果。因此,组织各类型图书馆分享学科馆员服务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促进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并在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的生命力,推动图书馆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定于2012年4月11-14日在武汉举办2012年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模式和最佳实践”,会议将侧重交流研讨学科馆员服务上的实际战略、具体模式和在实践中逐步累积、提炼与总结的最佳实践和经验分析,包括服务模式、任务体系、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技术支撑、效果评价等,探讨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现面向业界广泛征文。

一、征文内容

1 学科馆员服务的战略与布局

针对学术机构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战略规划、服务模式、服务组织机制、创新特色等进行整体性介绍和总结,探讨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战略、机制创新等。

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理念与战略

学科馆员服务战略规划与体制安排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包括学科馆员服务的任务布局、实施方式和组织机制

国内外学科馆员服务的比较研究

2 学科馆员服务的任务、方法和机制

探讨学科馆员服务各个方面的任务与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用户需求与行为的调查与诊断、服务创新设计与推广营销、资源保障设计与组织、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情报服务、知识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方法、机制和服务实践等方面的案例和经验分析。

学科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研究

个性化服务设计与推广营销

个性化资源保障体系设计和建设

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服务设计与实施

与科研教育紧密结合的个性化学科情报服务设计与实施

与科研群体和项目密切结合的个性化信息平台服务设计与实施

支持教育、研究机构知识资产管理和知识活动管理的服务设计与实施

文献计量学和文献计量方法在学科馆员服务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科馆员服务创新案例

3 嵌入式个性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机制

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嵌入科研教育群体和科研教育过程,利用和协同多层次多方位的资源和力量,设计、组织个性化的服务组织机制,支持灵活、高效的服务。会议拟介绍和总结各个图书馆协调协同各方面力量和多元化机制来支持和推动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经验与探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侧重于组织管理机制),用户参与和基于用户社区的服务机制等。

与教育科研部门、团队的协同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嵌入教学过程、研究项目、战略规划、教研评价的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用户驱动和用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制

基于用户社区的学科馆员服务机制

多机构协同的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4 学科馆员及其服务的支撑和管理

学科馆员服务可持续、充满活力的发展需要资源、技术、政策等全面的支撑,需要良性共赢的知识储备与循环架构,需要创新发展的团队文化氛围,需要高效率的工具、方法和资源与技术平台。会议拟探索和总结推动学科馆员服务不断发展的必要软环境和支撑条件平台,学科馆员服务的规范和制度化管理,学科馆员能力与队伍建设,学科馆员团队文化,学科馆员服务品牌建设等。

学科馆员培训与能力建设

学科馆员及其服务的支撑条件建设(侧重资源、工具、方法等)

学科馆员及其服务的管理与评价

学科馆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学科馆员团队文化和协同发展机制

二、征文要求

1 内容要求

(1)侧重在学科馆员服务上的实际战略、具体模式和在实践中逐步累积、提炼与总结的最佳实践和经验分析。

(2)研究问题明确、具体。

(3)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

2 格式要求

(1)投稿文章必须为以前未在公开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2)字数以4000-5000字为宜。

(3)论文书写格式请参照《图书情报工作》杂志著录格式,格式为:中英文题名、中英文摘要(150-200字)、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详细要求请见会议网站或《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投稿须知。因优秀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请务必按照格式要求书写论文。

(4)征稿截止日期:2012年2月1日。

(5)投稿请登录该会议网址:省略.cn/xk-gy2012/,并使用网上投稿方式(需要先注册)。

3 论文评选及出版

(1)邀请专家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奖并颁发获奖证书,获二等奖以上论文将推荐至《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文献情报》(英文刊)、《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上择优发表。

(2)会后,优秀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

(3)从获奖文章中优选部分文章作者为大会发言人。

三、会议相关事项

1 会议地点:湖北武汉

2 会议时间:2012年4月11-14日

3 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登录会议网站注册报名)。

4 正式报到通知将于2012年3月中旬发出。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秘书处

联系人:赵树宜(学术),电子邮箱:zhaosy@mail.las.省略

姜京善(会务),电子邮箱:jiangjs@mail.1as.省略

王莹莹(会务),电子邮箱:wangyy@mail.las.省略

电话:(010)82626812,(OlO)82626611-6225

传真:(010)82626821

专业分会网址:省略.cn

高校分会网址:sal.省略/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6

图书馆价值主体性原则即图书馆价值研究与图书馆价值确立应真正围绕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人而展开,在图书馆价值领域平等地对待各种不同类型的读者及其需求,把读者的权利和责任真正还给读者。在主体性原则的框架内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价值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当代图书馆价值研究中的应用。沿此路径,必将确立真正属于图书馆职业自身的价值观。

1图书馆价值关系的内涵及其意义

图书馆价值属于图书馆顶层理念问题,在社会知识开放的环境下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图书馆价值观却始终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理,但也存在不少理论上的偏差和概念上的混淆。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正确把握图书馆价值关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1]。

1.1传统图书馆价值思维的表现在中外价值论研究中,有两种思维方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一是以“观念说”为核心的价值主观论,二是以“实体属性说”为代表的价值客体论[2]。当今图书馆价值的许多流行观念,大都缘于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2003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公布了其图书馆核心价值11个方面的内容[3],我们认为那是一种典型的价值观念说,且其中“民主、多元性、公共物品、服务民众、负有社会责任”等理念显然不为图书馆业所专有。再者,用几个主题词来表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很难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图书馆价值的存在,有可能将未来的图书馆引入那些具有同种价值理念的行业之中而消融掉。鉴于此,我们认为图书馆价值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图书馆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价值所在,其关键是如何把握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2008年,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出台,其具体的价值目标共七项,前六项都是讲图书馆的作用与属性,只有最后一项才是从人的角度来讲图书馆价值。可见,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在如何反映图书馆职业价值上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4]。以上可以说是图书馆关于图书馆价值认识的典型代表,至于个人以观念形式或从实体属性方面阐述图书馆价值的论述,那就不胜枚举了。代表性人物有美国的MichaelGorman、Rubin,中国的程焕文、范并思等。MichaelGorman与Rubin的图书馆价值观未能走出图书馆价值理念思维的束缚[5-6]。程焕文将图书馆价值概括为资源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也未能充分揭示图书馆价值的本质,且其自由与平等的理念也并非只是图书馆价值的根本[7]。范并思的图书馆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主持的国家课题“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之中[8]。不难看出,西方图书馆价值论的主流是价值主观论,中国图书馆价值论的主流是价值客体论。二者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对如何突显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图书馆价值存在客观性的认识,以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正确处理图书馆价值关系并构建真正属于图书馆职业自身的价值观等,还有待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1.2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的内涵图书馆价值关系说是从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揭示图书馆价值的存在,而不是从图书馆存在的固有属性中去罗列图书馆价值内容,更不是只从人们对图书馆存在的价值观念中去自己解释自己。它代表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路,其通俗的表达形式是:“图书馆价值因人而易”[9]。从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图书馆价值是图书馆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读者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图书馆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所以关于图书馆价值问题的研究才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图书馆价值论才有可能成为图书馆哲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图书馆价值研究如果只关注图书馆价值观念,那么它始终会被排除在科学之外。抓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人们看不到图书馆价值的客观存在时,就有可能萌发图书馆无用论的理念。在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有过沉痛教训的。20世纪80年代的“图书馆消亡论”、图书馆学中的许多无定论问题之争等等[10],这些都是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而造成的。

1.3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的意义从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关系来揭示图书馆价值的本质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在当代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中的应用。按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原理,我们认为现实的图书馆实践活动是图书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运动过程,图书馆价值关系就是图书馆主客体关系运动的所有形式。图书馆价值作为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质态,实质上就是通过图书馆实践而形成的现实的图书馆对于人的意义。传统的图书馆价值研究,大都只是从图书馆实体及其属性中去寻找图书馆价值,而始终未能将“图书馆价值”与“产生图书馆价值的客观存在物——现实的图书馆与图书馆人”、“图书馆价值”与“图书馆价值观”等概念区分开来,未能充分把握对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人的理解,其深层的背景是它始终是主观化的,即把人仅仅当成意识或观念的载体。这些都是源于“图书馆实体思维”的影响。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立足于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现实形态和历史进程,围绕“图书馆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属性”而展开,它是图书馆价值思维方式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的变革,是对传统图书馆价值理论的历史性超越。

2图书馆价值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

基于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的积极意义,我们认为在图书馆价值研究中只有走出实体思维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图书馆价值的科学涵义。

2.1图书馆价值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之比较图书馆价值实体思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它不能自觉地把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过程等同时考虑在图书馆存在里,或未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图书馆关系思维是从图书馆内外部结构、联系等关系状态来把握图书馆的存在。我国学者吴慰慈、董焱在其《图书馆学概论》中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可以不以我们熟知的实体形态存在,应当把图书馆看成是一种社会机制,只要存在一种充当社会知识、信息的记忆、扩散装置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作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态。显然,这是我国学者关于图书馆存在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的一种积极探索[11]。我们认为对图书馆价值关系的深入研究将会更加明确地告诉世人:未来图书馆将无处不在,实体与虚拟并存,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社会上不断发展的信息咨询公司只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而不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取代或毁灭。图书馆价值关系说是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统一”基础上的主体论。它告诉我们,图书馆价值既不是读者与图书馆某一方本身的存在形态或固有属性,更不是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意念发生和存在的图书馆现象。它恰恰是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质”或“关系态”。它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在图书馆现实中的成功应用或实证分析[12]。由此可见,对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的正确把握便成为我们揭示图书馆价值本质的前提。

2.2正确把握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的科学内涵图书馆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及其与图书馆有关的思想意识[13]。这里的意识概念是作为社会存在理解的,它和哲学基本问题中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概念不是同一所指。作为图书馆活动主体的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图书馆人与非图书馆人中所有读者的集合;二是非图书馆人中那些从不关心图书馆也从未利用过图书馆的人,他们可称为隐性存在的读者,图书馆也有权利和义务去“激活”他们。这里的图书馆人是指从事图书馆工作或担任图书馆学教育与研究、担任图书馆事业管理与决策的所有人员。图书馆人具有双层身份,可以是图书馆活动主体中的人,也可以是图书馆活动客体中的人。作为图书馆活动主体的人不光只是具体的有阅读需求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与图书馆活动有关的思想品质与属性特征。换句话说,图书馆活动的主体是对图书馆有阅读需求的人之全部属性和要素的总和,这些属性与要素中当然包含了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与需求。图书馆活动的客体就是图书馆。这里所指的图书馆不光只是某一个具体的图书馆,而是世界图书馆的整体及其全部属性和要素的总和。研究图书馆活动客体不能脱离图书馆活动主体。图书馆活动主体各方面本性和特征的总和即为图书馆活动的主体性,图书馆活动客体各方面本性和特征的总和即为图书馆活动的客体性。

2.3有效化解图书馆价值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的冲突图书馆价值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图书馆实践活动主体、客体”范畴的把握和应用上,是坚守原来的主客体分离形式,还是赋予这对范畴以新的辩证关系性质。在这一问题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南开斯特的“图书馆消亡论”与程焕文的“用户永远是正确的”等价值成见[14]。我们认为在图书馆价值研究中仅仅抓住主客体关系中的一个向度——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或主体对客体的意义,这正是忽视了“图书馆价值关系”的思维表现。要充分揭示图书馆价值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同时正确把握属于图书馆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两个向度,摒弃主客分离的思维定式。这才是图书馆价值关系的整体背景和完整涵义。

2.4图书馆价值研究走出主客分离的途径图书馆价值研究要想真正走出“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就要贯彻实践唯物主义原理,并确立以图书馆实践为根基的主客体辩证关系。首先认清“图书馆实践活动主体、客体”是揭示图书馆价值关系的一对范畴。其次,着眼于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完整地理解人作为图书馆实践活动主体的存在和表现,从中揭示人们对图书馆的主体尺度及其与图书馆价值的联系。再次,以对图书馆实践全面科学的理解为前提,进一步把握图书馆价值本质。

3图书馆价值关系说对主体性原则的贯彻

图书馆价值关系说以“图书馆价值因人而易”这一客观事实为起点,它必然导向图书馆价值的主体性原则。反过来,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则是把读者的责任和权利真正还给读者的实质性表现。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按照图书馆价值关系说,我们认为图书馆价值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准确把握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只不过在这里我们所关注的“人”不只局限于从事图书馆事业工作的人员,还应包括图书馆的读者或用户,不管这些读者或用户是显性存在的还是隐性存在的。在图书馆价值领域,“人”总是处在最高的、主导的地位。坚持这一基本逻辑,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马克思曾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图书馆价值是以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人”为根本,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存在性。我们只有把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人”看作是其“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统一体,才能正确区分图书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主体性与客体性”等相关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图书馆价值存在的客观性。

3.2正确对待图书馆活动主体的需求唯物史观的一个经典结论是:“他(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7]鉴于此,我们认为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主体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本性,对人的这一本性的理解,以人的社会存在为根据。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接受作为图书馆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是与其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必然而又普遍的本质现象,是属于人所特有并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具有无限多的方面和内容[18]。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载体,理解了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就是理解了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就是理解了人的本性,肯定这种需求就是肯定人本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与图书馆同在。

3.3坚持图书馆价值存在的客观性在图书馆价值领域有两个基本概念:“图书馆价值”和“图书馆价值观”,不少人由于未能正确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致对图书馆价值的客观性产生疑惑。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我们认为图书馆价值的存在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本质上是客观的,它不依主体意志或其他任何意识为转移。“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它与人们眼下愿不愿求知、别人是否希望他求知、学校是否欢迎他等等无关。以往人们围绕图书馆价值的主体性观念而出现的种种困惑,多半是由于未能正确把握图书馆价值的客观存在性所致。在图书馆实践中,我们只有坚持图书馆价值存在的客观性,才能更深入地剖析图书馆价值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4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的方法论意义

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图书馆价值关系主体的前提下,深入剖析图书馆价值关系主客体内部结构、性质、状态、过程和结果,从中揭示图书馆价值的本质特征,这正是图书馆价值关系说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思维路径。其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把握了图书馆实践活动主客体关系的完整性按照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现实的图书馆价值,都是由主体、客体、主客体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共同生成的。因此,我们谈论图书馆的任何价值,都必须明言或暗示图书馆价值客体、主体及具体向度和质量。这三点是“图书馆价值关系说”的完整路径,只要缺其一,便会使人汤利光:主体性原则下的图书馆价值关系辨析们对图书馆价值概念或价值判断产生盲目性和模糊性。如“知识自由”与“保护读者隐私”均为ALA的价值理念[19]。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第四条规定:图书馆应与一切有关的个人和团体合作,抵制对表达自由和思想获取自由的侵犯[20]。然而,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国会于当年10月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该法案规定:允许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获取存贮在任何介质上的图书馆流通记录、Internet使用记录、注册信息[21]。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如果不以图书馆价值主客体关系的完整性来理解,显然是行不通的。

4.2强调了主体性是正确理解图书馆价值的关键按照价值关系说,图书馆价值可以最简单地表述为“图书馆对读者的意义”。这一意义的发生、显现和表达,都是读者尺度在图书馆相互作用中的显现,读者尺度必然是图书馆价值研究的合乎逻辑的指向。这就说明在图书馆价值关系中,我们只有对主体作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图书馆价值的真正含义。如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这对读者来说是好事,有必要,而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意味着工作更辛苦,压力更大。在图书馆管理决策者那里,意味着执政能力的挑战。由此可见,图书馆价值确实因人而易,对图书馆活动主体的现实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是正确理解图书馆价值的关键。

4.3指出了主体性观念和主体分析方法在图书馆价值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主体性作为主体各方面本性与特性的总和,在实践活动中还表现为主体人的实在性、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等等。在图书馆价值关系中,图书馆价值的主体性是指读者的需要和能力等成为图书馆价值产生的根据和尺度。对图书馆价值的主体性观念加以充分理解,并把它变成方法,这种意义真正深层的实质是把人和人们对图书馆的需要,看成是现实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和地位、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在图书馆价值领域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主体,“把读者的权利和责任还给读者自己”。这就是关于图书馆价值研究的“主体性原则”。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图书馆+书院;传统文化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书院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与之相反图书馆却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将书院纳入图书馆管理服务中,不仅有助于发挥书院的优势,促进书院和图书馆的发展,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最早提出“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是许嘉璐先生,他通过传播山东尼山书院的文化,使其成为了山东图书馆的文化品牌,加上政府对“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扶持,该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1]。

1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内涵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实质上就是在企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民办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书院在总体设施和布局上要体现“六个一”,分别为:一尊孔子像、一个统一标牌、一个国学阅览室、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和一个文化体验室[2]。尼山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国学普及、经典朗读、礼乐教化、情趣培养以及道德实践等“五个板块”,国学普及板块主要是通过国内外的国学大师进行国学知识的普及,经典朗读板块主要是引导群众朗读国学经典,例如《诗经》、《论语》等[3]。礼乐教化是以演讲或视频的形式传播文化经典,情趣培养主要是学习琴棋书画以及民间艺术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道德实践主要是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举办道德模范人物讲座等,提升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以临沂市图书馆・尼山书院为例,设立了沂州国学堂、国学阅览室、琴棋体验室、读者交流中心、茶文化体验室、文体活动室、影视资料室、道德展示室、射艺体验室等供广大读者体验式阅读。

2 分析“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2.1 有政府的大力扶持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书院的优势,还可以丰富图书馆的内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这种模式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使“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推行有了政府的保障。“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推行起来会比较困难,在推广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日常运作、推广以及设施布局等都需要大量经费,还需要公共图书馆提供场地,政府对“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支持,不仅有助于解决资金难题,还有助于更好的与图书馆进行沟通,加速“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开展。

临沂市图书馆地处临沂的市中心人民广场西侧,属于人口密集地,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藏书量150万册,场地和资金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实现。

2.2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推广方面,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受外国思潮的影响也较大,部分民众开始对我国本土文化不自信,总觉得外国的文化更好。所以我国民众在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场所,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2.3 书院与图书馆优势互补

图书馆和书院都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其开办目的均为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但图书馆和书院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如果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比如图书馆的读者活动空间都普遍较大,有助于为书院服务提供空间支持,另外,图书馆与群众的接触较多,且分布广泛,能够将书院服务短时间在大范围内推广。从书院的角度来看,书院在传播孔孟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助于在图书馆打造品牌,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图书馆主要以信息检索为主,所以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而书院有较多的专业人才,所以书院可以为图书馆提供人才支持。“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能够结合两者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具有可行性。

临沂市图书馆・尼山书院自2015年10月启动以来开展活动近200场,以文化体验为主。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纸质阅读、电子阅读的枯燥性,开展立体式、趣味性阅读体验。

3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实施面临的问题

3.1 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减少财政压力,通常将这笔资金从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以及文化馆的经费中拨付,所以“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将会受到其他馆经费的影响,经费较少也会影响该模式的推广,如果因为该模式影响了其他馆的运转,也会降低图书馆推行“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热情。

3.2 管理问题

日常运作和管理问题也是“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到底是由书院还是图书馆负责呢?如果处理不好会大大影响该模式的运行效率。图书馆和书院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所以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五个板块”和“六个一”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对我国图书馆建设的启发

4.1 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要顺利推广,在将支出降到最低的同时还应尽量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加速“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推广进程,有利于在各级图书馆推广该模式,使“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能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4.2 发掘各地优秀文化

我国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所以图书馆应充分挖掘本地文化,通过文化展览、特色数据库以及开展讲座等,传播本地优秀文化,通过道德实践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为图书馆增添特色。

4.3 充分了解民众需求

图书馆必须充分了解民众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为民众服务。通过问卷调查、馆内与读者面谈、专家咨询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民众需求,根据民众需求建立数据库,为日后其他活动的展开提供数据支持。了解了民众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结合民众文化需求传播和解读传统经典文化,可以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提高民众的认可度。

5 结束语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所以应不断推广“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应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拓展――以银川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9(30):67-69.

[2]张萍,王淑霞,金晓英,任智慧.宁夏地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30):77-79+94.

[3]王光瑞,司梦飞,马群.菏泽市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人文天下,2016,04(08):21-24.

[4]华东杰.“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9-15.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篇8

1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发展实践

1.1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少年儿童图书馆都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如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始于1996年,服务内容从整理书架、维护秩序,到开展“英语角”活动、举行故事会等;又如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始于2006年,常年面向社会提供图书馆志愿服务培训与岗位,每年组织志愿者活动大约一百余场次,主要围绕图书馆读者服务展开:清书、荐书、选书、借书、捐书……;而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12年新建后成立了“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社会志愿者实践基地”,吸引了市民和社会机构、组织踊跃参与。

1.2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要求和内容从志愿者准入门槛来看,各馆对志愿者的年龄、服务时间和服务能力均做了相应的要求,如从年龄要求来看,国家图书馆要求10到15岁,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要求10到60岁,南通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要求16到50岁,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要求8周岁以上。从志愿者服务内容和职责来看,涉及到的大都是一线业务工作,如,读者服务、读者宣传和教育、图书整理和流通等。其中服务内容、职责与志愿者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密切相关。如国家图书馆招募的是10到15岁的少儿志愿者,其服务内容大都是一线的事务性工作,协助各种岗位工作,宣传和介绍图书馆等。而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也注重招收一些具有专业特长或特殊技能的专项志愿者,进行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参与一些深度服务和延伸服务。目前而言,大部分图书馆都会涉及到这两个方面,同时招收一些辅助型服务的志愿者和技能型服务的志愿者。而在读大学生志愿者介入这两者之间,既愿意进行常规的岗位协助工作,进行辅助型服务,又有一定的技能和特长,具备开展技能型服务的条件,深受各馆的欢迎。

2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发展实践

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由原东莞图书馆改建而成,2011年10月对外开放,既为青少年读者提供玩具服务、图书借阅、多媒体信息、亲子阅读、讲座培训等服务,又为老年朋友提供琴棋书画等休闲服务。2014年,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来馆人数剧增,这给窗口服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志愿者服务的开展日益成为一种需要。招募志愿者除了可以缓解图书馆公共服务中资源的紧缺问题,让他们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开展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去感染来图书馆的每一位读者,让他们懂得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遵守规章、无不文明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图书馆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因此,自2014年3月份起,逢周六、日及节假日都会有志愿者来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服务,协助现场活动管理、图书上架、整理书库、指导自助借还机使用以及协助各种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志愿者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所长。为了让志愿者们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志愿者服务内容上除了提供整理图书、图书上架及维持秩序等常规事务性岗位,还提供兴趣英语教学、手语教学、舞蹈表演以及手工现场制作等技能性强的岗位。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图书馆都开展了志愿者工作,但成规模、有效果的不是很多。从资金、宣传到管理都存在诸多需完善之处。如何能把志愿者紧紧地凝聚在图书馆工作中,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需要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

3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经验

3.1与专业志愿者管理团队合作为了解决志愿者招募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我馆尝试联系了东莞志愿者拓展总队,洽谈志愿者来馆服务事宜,该事宜得到了拓展总队和馆里的支持。在管理上,由于直接与东莞市志愿者拓展服务总队合作,管理很规范,从招募、组织和激励等,一步到位地对接了专业的管理方法。为了做好志愿者来馆服务工作,我们多次向志愿者拓展总队学习,按照拓展总队的要求制定了志愿者签到本,用于志愿者签到签退;跟踪志愿者服务事宜,安排各项工作,并负责志愿者服务、摄影工作,并且于每周周一将上周志愿者服务工作事项进行相关统计,包括统计志愿者参与者名单及相应的服务时间,同时还需统计各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并将上周志愿者服务照片传给东莞志愿者拓展队负责人。2014年,周末和节假日共计有1030名志愿者来馆服务,服务时长4000多小时。志愿者的到来,大大缓解了少儿馆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减轻了少儿馆窗口服务人员的负担,成为有效解决少儿馆人少借阅量大这一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借阅室书架整齐、读者容易找到所需书籍。由于他们的协助,我馆各种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更加有意义。

3.2志愿者激励机制

3.2.1活动负责人制为了让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从2015年开始,我们会推荐那些空闲时间比较充裕责任心较强、具有领导能力的志愿者为每周六、日及节假日活动的负责人。活动负责人的工作是:负责志愿者们签到、签退、工作安排、拍照、沟通、工作总结及活动期间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等。只要他们符合条件,每个伙伴都有同等机会当选负责人。对于表现好的负责人和志愿者伙伴都有机会参加东莞图书馆年度优秀志愿者评选。这样对志愿者伙伴是一种激励。

3.2.2其他激励措施首先,为了更好地吸引和招募志愿者,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对于服务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可提供实习或社会实践鉴定,从而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或社会实践基地,吸引在校学生这一优质志愿者群体。其次,与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对接,如果是在东莞志愿者拓展总队的成员可以直接在网站报名,参加活动后按实际服务时长计算服务时间;对他们自行申报的服务时间进行专人审核。再次,是开展年度“优秀志愿者”评选,入选者发放相应等级的荣誉证书及相应奖品。

4结束语

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既能解决图书馆自身发展中的各种资源短缺问题,又能促进图书馆与社会的开放和交流。近年来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服务除了规范志愿者引入制度,拓展志愿者服务领域,还引入了专业志愿者管理办法,并建立了活动负责人制度和各种志愿者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愿也能对其他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所助益。

上一篇: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福利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