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7 18:05:17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1

一、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具来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的数学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幫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计算机辅助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计算机辅助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二、以计算机辅助软件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计算机辅助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首先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有支配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验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次,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系统也从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学习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反映出来。综上所述,平台式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把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在平台之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程度上发挥计算机辅助的作用。

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是学习者对信息主动的意义建构,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建构主义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远程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分析了在英语远程教育过程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和应用:情绪化的学习环境、加强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录或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在个人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完善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对客观现象的表述,而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或假设。不同的学习者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唯一的标准。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成人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成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尤为明显,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成人学生通常都有工作,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授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手段组织教学,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生媒介的出现,既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远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动机不强烈或者习惯传统面授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内容要与实际问题类似注意知识表征的多样化。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力求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全方位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境化的网络资源和小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协作与会话一一意义的双向建构

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的参与者。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协作,资源共享,可以更全面地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而且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电大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提供BBS留言板,E一mail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英语角,旅游英语实践,商务英语实践等,此外,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资料搜索,自主学习,协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其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并将其与自身己经掌握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起新信息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的记录和背诵笔记,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建构学习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构成的,所谓结构良好领域主要指的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构不良领域是指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经验与知识。建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以理论来进行,而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分析。应用到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了知识点讲解,而是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不良领域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能力。及时地对学习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在动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以便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调整。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四、结束语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和谐视角;中学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一、以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二、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结构

1、基于网络的教学(wbi)正悄然兴起

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习环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形成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wbi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呢?首先,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障,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关的学习型网站,以此来保障学生能得到帮助数学学习的的背景资料,保障有足够的学习空间。

2、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支信息持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bbs,chat room来实现。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展开。第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积极地学习。网上的背景资料也是非线性的,多层次的,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与阅读习惯,更能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1、创新型教学变革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

2、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从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

3、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创新平台

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wb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四、结语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改革,但也不是说新的教材模式是万能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也存在适用性、技术性的问题。数学学科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谐视角下中学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傅松涛,刘小丽.PDS教育实习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6期.

2魏艳.我国高师院校地理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余小红.教育实习转型性变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常艳丽.中美高师生教育实习发展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7年.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4

XXX年即将结束,盘点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构建平安校园”四大目标,以构建学科特色为重点,以搭建活动平台为抓手,以目标任务达成为驱动,以正向激励机制为保障,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奋力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学期初确定的工作任务。现就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信念教育,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本学期以来,我校积极贯彻市、县师德师风建设文件精神,学校主动采取措施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加强教师信念教育。从实现人生价值高度对待自身职业,从追求职业的幸福指数融合历史重任的担当。十月份,全校组织了“XXX梦,我的梦”主题演讲赛,参赛教师用身边普通的人和非典型的事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生动地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平凡而伟大、普通而高尚,达到了净化心灵,提升职业操守的目的。二是紧扣热点问题,引导压力的正向传递,我校充分利用周一例会时间,联系各类媒体体罚学生等失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报道,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预防职务犯罪》等相关法律法规,开辟预防职务犯罪专栏和警示教育室,引导教师建立新时期法律关系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按照县局统一部署,于十一月份认真组织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谈体会、上认识,从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激活教师的爱岗敬业内动力。三是拓宽学习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积极营造既竞争又合作,既和谐又健康的人际交流环境、专业发展环境,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激活教师的内心需要。学校完善了集智备课制度、网络教研制度,重新建设了利于交流学习的集智备课室。同时按文件要求积极选派业务骨干教师郭晓芳、董红彦、赵慧琴等教师去潞城、长治、北京进行相关培训学习。积极利用周三学科教研活动交流课堂困惑、教学心得、学生评价、有效复习、学科特色构建等实在的校本教研课题,成立了师徒结对联盟,统筹安排了示范课、成长课、研讨课、汇报课等多种课型的观议课活动,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调动教师全新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下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优化学科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如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我校常态化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新模式上课也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所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课改提效、科研兴教、特色办校之路。同时结合市、县教育局提出的 “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本学期我校以高效课堂各环节精细化、导学案实用性及学科特色构建、小组建设与评价研究为抓手,坚定不移引深课堂教学改革,采用随机观摩、验评督查、课后反思等形式打磨课堂各环节,凸显学科特色,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值得祝贺的是我校路丽茹、两名教师在本学期举行的小学语文“中国好课堂”(山西赛区)活动中,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绩是属于敢于实践的两位老师,属于团结合作的语文教研团队,更属于站在成绩背后默默支持的那群拼搏向上的XXX人!她们这些荣誉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念,也是我校课改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带来光辉的同时激励我们一路向前。

在坚定不移推行课改的同时,我们抓实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了《XXX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从导学案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考试与评价等五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标准要求明确,考核评价到位,全校教师做到了以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开展,奠定了教学质量提升的“规范化”基础,学校整体教学成绩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三、深化文化内涵,构建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的空间,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学期以来,我校在原有文化体系基础上,积极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潜在课程,当作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1、进一步完善了班级和校园的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书写墙和张贴墙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积极营造向上、团结、乐学、善思文化氛围。

2、进一步完善学管会工作。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升旗、课间操、卫生等常规工作。并且做到对各项常规工作每天督查,做到每天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并及时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各班每天得分的汇总就是班级的最后得分,培植了学生爱我校园、管我校园、靓我校园的意识。

3、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各部门具体负责,美术、舞蹈、武术、电子琴、花样跳绳等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将在元旦汇报演出上上展出了各自的活动成果。

4、定期评选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根据各班级的评价得分,每月评选出学校的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并为获奖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5、举办了首届汉英听写大赛,开展了读书月活动,用具体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撬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书香校园的文化新格局。

四、细化养成要点,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一句哲理名言折射出习惯养成对一个人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本着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农村学生占80%的实际现状,我校把养成教育定位为办学特色。本学期我们认真总结近年来在养成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并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明确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我校把培养好习惯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按照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将养成教育目标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抽象说教化具体事例,经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后出台了《XXX小学九·9养成好习惯》,把学习习惯、做人习惯、礼貌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阅读习惯、安全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等九个习惯分别划归为9个具体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并下发到每一个班级,由班主任组织,小组具体实施,并逐日在班级反馈墙上进行反馈,让学生在自律自主中实现习惯养成。二是拓宽渠道,开辟实践体验平台。每层教学楼大厅设立了开放图书架,实行了24小时无门图书馆开放,培养学生诚信借书读书,爱护书籍的习惯。在操场西边设立了供学生游戏、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体验园,让学生在荡秋千、玩跷跷板、攀岩、戏沙中养成文明游戏、遵守秩序、坚持锻炼、团结自护的好习惯。同时在绿化带边也设置了供学生种植观察实践的开心农场,激发学生了解植物、观察植物、、享受劳动乐趣的好习惯。三是典型引领,传递习惯养成正能量。学校充分发挥学管会的督查作用,每天课间操后,学管会对跑操、卫生、安全等各项工作表现突出的班级进行表扬,对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纠偏、呼吁。同时教师身体力行,主动维护、倡导校园良好行为习惯,校领导不定时进入班级校区视导,形成了正向的养成教育良好氛围,一(2)班学生上课前规范准备文具书籍,下课整齐统一有序摆放文具书籍的事例,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只要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教育,习惯养成效果就会有显著成效。

五、强化主体责任,构建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抢险,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1、维修基础设施,改善办学环境。我校塑胶操场排水渠自09年修建没有进行过彻底清淤,渠内堆积有饮料壶、废纸盒、树枝、石子、淤泥等杂物,严重影响了排水通畅,加之今年雨水比往年增多,给操场增添极大安全隐患。因此,暑期学校对操场排水渠进行了彻底的清淤,使排水通畅,消除了安全隐患。另外,教学楼楼顶多处破损以及楼顶堆积杂物众多,雨季来临后,导致教学楼流水不畅多处漏水。为此,学校对教学楼楼顶进行了修补及楼顶杂物的清除,为广大师生创设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同时,为了配合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改造了校园网络,更换光纤,彻底解决了网络堵塞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班班通。

2、强化常规安全,落实“一岗双责”

①做好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我们坚持做到:课前讲、课后讲、例会讲、班会讲、离校讲。

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三个落实”:严格落实保安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周排查制度,严格落实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③为了确保安全工作有章可循,学生验评处先后制定了《体育课安全预案》、《学校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校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和《值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安全。

④举行了两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确保师生在2分钟时间内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⑤做好合租车辆排除工作,确保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将学生合租车辆情况定期进行摸排统计,对乘坐超载车辆的学生家长发放督告通知,并将排查结果送交交警队,尽我们最大能力确保学生的上下学乘车安全。

⑥学期初邀请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为全体师生做了专题法制讲座。

通过努力,我们做到了本学期学校无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以来,我们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归功于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归功于全体教职工的无私奉献和扎实工作,归功于班子成员的默切配合和各自担当。

面对组织和领导的期望,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望,面对学校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构建不精细。(如学校机制构建)

2、教学质量提升任务任然繁重。

3、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待进一步引导提升。(理念内化为行为的平台构建)

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构建教师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措施:1、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开辟数字化校园,搭建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平台

3、加强校本研修,集体备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措施:1、深化以生为主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向课堂要质量

2、强化各项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3、创新绩效、常规管理激励机制,向机制要质量

三、探究自主实践育人方式,提升养成教育实效

措施:1、强化细节管理,注重实效

2、突出重点,分阶段分目标实施

3、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措施:1、营造书香校园,让书籍成为孩子的朋友

2、构建精致校园,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满文化内涵。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强化安全稳定,打造平安校园

措施:1、维修基础设施 ,改善办学环境

2、强化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常规

3、抓排查整治,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5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阮、麦,1996),(吴温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陈、苏,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1998),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3.贾秀总《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7.史铁尔《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社联导刊》)1996第十期

10.吴温淑芳《培养中国社工的实习督导老师初探》《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6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成人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我们选择了成人职业教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通过以科研促教改,开拓我校成人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在国外只有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在国内也是近几年的事,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我们认为选题有一定的时代高度,有研究的空间。

一、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共同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它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我们运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们建构这一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我们设想建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自己所需要的同学或教师相沟通,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实现学习目标。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对话、商讨、争论、合作,激发了每一个学习成员的想象,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每一个学习者将对信息的检索、处理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实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的教学结构模式。

2.通过网络信息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索与成人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获取成功机会,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总结出成人职业教育教学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多种课型的模式结构,设计、收集、精选一套典型课例和编制与本实验相适应的网络课件。

二、自变量: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模式

自变量的操作:

1.重视教师、学习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模式具有依附性,它强烈地依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因此,要构建出一种成人职业教育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就必须摒弃把教育功能定位于训练记忆和进行选拔的观念,明确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必须由训练记忆和进行选拔转变为训练信息的检索能力,利用信息进行再创造能力,否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仍然进行落后的灌输式教学。但是,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除了具有以人类共同经验为基础的普遍性外,必须还有共同于自己文化特色,反映出自己社会的教育传统。因此在吸取现代教学观念的同时,注意把成人职业传统教育尊重知识的特点同理解和尊重学生本性的要求相结合。

2.构建成人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完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库建设,设计和开发网络环境下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软件,营造交互式网络学习的环境。

3.加强教师、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网络基本功能、网上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和知识以及网上合作等能力。

三、教师应进行的教学设计和几个处理环节

课堂教学的操作,基本内容是教师调控信息和组织学生在网上主动参与。首先教师应进行教学设计并处理以下几个环节:

1.策略性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将学生的座位由“一字式”改变为“小组”式,四至六个学生为一个学习集体。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辩论、合作、伙伴等形式,人人轮流当小组长,让学生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在自主学习、自查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议论问题,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把个人自学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共同认识的成果。在合作学习过程,要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如何从网络软件中、从网络系统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边学、边思、边悟、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从资源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2.调控网上协作学习。

①明确目标,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络浏览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归纳、分析。利用教学资源库,光盘上的课外读物加深理解知识。教师通过网络的控制、监看、监听等功能,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键盘或鼠标切入学习的执行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学习的错误。

②清晰思考,网上交流,质疑释疑。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网络,学生自己组成讨论组,群组聚集,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一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协商会话,在网上进行讨论、质疑、解疑。这样不仅实现生←→机交互,还实现生←→生、生←→师的多向交流。通过交流使同学们对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掌握,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锻炼,使学生“自我思考”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下,创新求异思维将应运而生。

③网上实践,自练自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而网络计算机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资源查阅丰富信息源,进行搜索、分析、判断、处理,整个过程是:发现知识意义—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从网上学习或讨论,这样便从集约型向分散型,即从集体学习向个性化学习发展,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共享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包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内容。精心收集、反馈信息,认真进行系统分析、教学设计,通过不断的调研、论证、完善此模式。

四、因变量: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因变量: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实验变量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不人为地制造竞赛气氛,严格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教学环境,学进度,学时数,创设进行科学比较的基本条件。对实在无法控制的变量及时作出详细记录,以便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加以考虑。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上课时间、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相同、学生水平、教师素质基本接近,并确保稳定教师、稳定学生,由始至终完成本课题的实验研究。#p#分页标题#e#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和行动研究为主。实验法是对本课题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界定,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行动研究法是通过设计“计划一行动、考察一反馈与调整”等两个以上的循环,不断改进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第一阶段摸索性实验:选题、拟订实验方案,定实验点,组织分工,教师开始进行实验。

第二阶段发展性实验:在试点基础上,扩大实验面,展开可行性探索,把实验引向深入,并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反复探索、验证,形成网络环境下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推广性实验:在总结的基础上,把实验成果普及到各学科。

1.阶段成果:①摄制不同课型成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秀课堂教学记实4课;②实验阶段要完成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及制作与之配套的成人职业教育教材;③完成6篇优秀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论文;④实验分两个阶段(学期),要分别写出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评价体系 建构原因

引言

当今教育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随着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无论试点学校还是非试点学校都争相加入到这场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效果。教学评价改革的滞后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有些院校依旧把总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教学指挥棒;评价体系不健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有其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所造成的教师、学生大半个学期松弛,期末短时间冲刺的不合理现象,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症良方。

1.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一般为期中、期末两次。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进行的次数少,信息反馈的周期长。

2.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二、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指导意义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协作应该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薛国凤,2003)。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主要教学模式都强调了三种评价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建构主义对于教学评价的要求是对知识建构的过程进行评价,也就是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多种智能构成的。学生的潜在智能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智能的不同组合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霍华德・加德纳,1999)。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区分并尊重学生智能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思想,教育者应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而不是单一评价。多元评价包括多元的评价内容和多元的评价形式。

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特点对评价提出的要求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为大学英语教与学营造一个模拟的语言学习与实践环境,其具有交互性、趣味性、实践性、自主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胡隆,2001)。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系统、资源库、师生互动交流系统、网络课程、网络作业系统、考试训练系统和教师教学管理系统等。自主学习系统、海量的资源库、互动交流系统、考试训练系统和网络课程都为学生开展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学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上网学习时间、网上互动表现、模拟自测情况,可以方便地统计学生的作业情况、考试成绩、自评与互评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特别需要形成性评价来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导向、调节和监督;而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的开发则为实施可操作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条件。

四、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综上所述,无论是现代教育理论还是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本身的特点,都要求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元、平衡、动态的评价体系,这样一个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目前多数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所采取的评价仍然是总结性评价所占比重较大。有的教师则提出新的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其实,教学评价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所占的权重问题应该本着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则而制定。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测试和量化打分是传统教学评价中常用的方法,在形成性评价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很难量化的,比如:学习表现、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评价宜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

3.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互评和网络系统的评价。关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态度和评价的及时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可量化的内容和激励性的内容两部分:课堂表现、第二课堂活动表现、随堂测试、单元测试是可以量化的,对学生的口头评价、书面评语等则主要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起的是警醒、建议或激励的作用。对于学生互评,首先教师要制定出评价标准,严格控制,规范操作,避免流于形式,否则会起到助长拉帮结伙、搞人际关系等不良作风的消极作用;网络系统的评价具有客观性、高效性的优点。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操作,事先设定好系统评价的内容和权重。

4.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评价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对智力因素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英语知识、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意志品格。以往的教学评价片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特别是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对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更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意志品格的评价。

5.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可以采取随堂测试、单元测试,计算机辅助的口语测试、听力测试,第二课堂英语竞赛、英语演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采取电子档案式自我评价,教师口头、书面评语,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建议等形式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意志品格。对于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评价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纳入量化的范围。总结性评价一般通过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进行,主要注意的问题是考试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

6.评价手段智能化。即实施计算机辅助评价。计算机辅助评价(CAA)是科学的评价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就是利用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评价功能模块,设置评价的内容及权重,自动统计每一次评价的结果,自动生成结果,并导出Excel表格。智能化评价系统可以大幅度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减轻教师们的工作量。

7.评价的可操作性。理论上的论述不等于实际的操作。理论上的论述只是为实际操作提供了若干可能性。理论上看起来再合理的评价模式离开了人的操作都只是一纸空文,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不在于表面看起来形式多么花哨和新颖,而在于它的实际功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模式归根结底要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本着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符合教师的接受能力的原则而定。

结语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新技术条件下的崭新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更加强劲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如何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一作用,我们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使得该评价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Steffe L.P.& Gale,J.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199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薛国凤.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3.

[5]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篇8

摘 要: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标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贯穿教师教育的全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弱化教师教育机构长期存在的学科本位思想,有利于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儿童教育发展的新型人民教师。“标准”的实施,必将深刻影响我国教师教育――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可能在学分结构与课程安排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这些困难与担忧会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消解。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分结构;课程结构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盼望多年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作为该文件的附件正式印发。教师教育从此有了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标准”明确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由于“标准”涉及内容丰富,本文仅以中学职前教师教育为例,结合课程学分结构及课程设置对“标准”进行解读与探讨。

一、“标准”的学分结构

“标准”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地位,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从课程学分结构上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便于描述,笔者将“标准”中教师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最低学分要求(按4年制本科)梳理如下:(见表1)

结合表中数据,以四年修读总学分为170分计算,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教育实践18周的折算分)在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中是有差异的,其中:幼儿园超过40%,小学接近25%,中学接近15%。以学科为基础的高校院系与专业及课程设置现状仍然在 “标准”有所体现,特别是在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传统的学科本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以下是“标准”的中学职前教师教育与《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及笔者所在的四川民族学院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情况的一个比较:(见表2)表中数据说明:一些地方、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已经超过了最新“标准”。“标准”有很多亮点,诸如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个理念,注重实践,强调教师的养成教育等,都为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支撑。但由于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总量偏低,可能导致一些关涉教师文化与教育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在传统学科本位的院系结构中,给“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困难。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曾多次参与所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但却往往会面临着学科本位的阻力。

二、“标准”的课程结构

“标准”将教师教育课程分成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并针对教育类课程制订了“标 准”。这个“标准”由课程目标、课程 设置及学分构成三部分组成。在课程目标中又分目标领域、目标、基本要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非常具体的说明,如目标领域下分成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从设置的目标来看,较完整地概括了教育类课程培养目标,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教师专业化程度将会有相当大的提升。在课程设置的框架建议中,“标准”提出了六个课程学习领域,即:儿童发展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在每一个学习领域,“标准”给出了建议模块和相应的学分要求。

从给出的课程模块来看,“标准”的确能对教师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问题是在总学分只有14学分的前提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老三门”,还有多少学分可以用来开设相关课程。当然,可以对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但这种“改造”是有限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笔者结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及四川民族学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总学分按170分计算):(见表3)

通过比较,“标准”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但从操作层面来说,难度很大。特别是当涉及以学科本位的院系利益时,往往很难推进。从“标准”来看,教育类课程目标具体,建议模块内容很丰富,对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如何把这些培养目标纳入课程,在14个学分中实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见”中提出了“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重视塑造未来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内容。气质、人格魅力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未来教师的文化积淀、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教育实践。但从“标准”课程设置的建议模块来看,教师教育的“匠人”特征明显,“艺术家”的气质偏低,即“标准”重视教师未来的执教能力,对教师的科技人文素养与教育思想理念,特别是教师自身的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文件的形成过程来看,“意见”应该是对“标准”的强调、强化和补充。其中,也多少反映了教师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仅有执教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职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迫切需要教师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反思的能力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来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丰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人。教师不仅仅是聚集教育资源的合作者、提升素质的研究者、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者,更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

三、对“标准”的几点认识

从“标准”的学分结构与课程建议模块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东西,但这个“标准”的出台,指向明确,意义深远,它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将迎来新发展机遇。

1 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意见”和“标准”的出台,从政策层面,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虽然“标准”中教育类课程学分总量还相对偏低,但根据“意见”要求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化会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2 注重实践,强调养成与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实践与养成中成长。“标准”强化实践、注重养成教育。“意见”强调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渐进养成。

教师专业化依赖于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也依赖于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能力。“标准”既列出职前教育的课程目标与建议模块,也列出了在职培训的课程目标与建议模块。特别是把终身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予以高度重视。“标准”强调“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教师不是职业,而是特殊的职业角色,教书育人才是教师的职业。对于教师来说,师德重要,专业知识重要,教学能力重要,文化、思想同样也重要,换言之,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教师形象的过程,教师教育是一个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思想、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的生成过程。“意见”提出的养成教育,体现了教师教育特殊性,只有通过长期的养成教育,才能把教师的良好的行为模式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令人仰止的角色形象气质和人格魅力。

3 鼓励确立教师教育的双导师制

囿于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师教育举办者对基础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参与也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教育见习、实习等领域,由于近年来迫于就业压力,“放羊式”的教育实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同“标准”出台的“意见”明确“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要求高校“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要求“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且规定“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并逐步“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

4 强调育人为本

“标准”所指育人为本有两层含意:一是作为教师教育举办机构,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角色扮演需求、教育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未来的人民教师要能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但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所谓“项目”“级别”数量、所谓经费的多少,加之评价标准滞后,导致一些院校为项目而“项目”、为教改而“教改”、为精品而“精品”、为团队而“团队”、为特色而“特色”,育人为本变成了项目为本、科研为本、经费为本,背离了教育的根本。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对教师教育大学化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背离教师教育“主业”。加之受就业市场的影响,一些师范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盲目追求专业的普遍适应性,强调一专多能,而对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执教学科专业、教育学专业)属性认识不足,对教师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教师的科技人文素养与教育思想熏陶认识不足,进而弱化了教师教育相关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为例,一般培养目标是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工作者,又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还能在文化新闻部门从事文化、新闻工作。的确,一个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可能有能力扮演好多个职业角色,但同时也说明即使是教师教育举办机构,对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认识也是不够的。

因此,“标准”对教育举办者强调育人为本,耐人寻味,并且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总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教师教育终于有了课程设置标准。“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弱化教师教育机构长期存在的学科本位思想,有利于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教育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儿童教育发展的新型人民教师。“标准”的实施,必将深刻影响我国教师教育――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教育实习调查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广告公司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