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09:21:55

数学活动教案

数学活动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仍然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深入课改实验,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

二、教研目标:

1、以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2、为教师们学习、交流、提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研讨平台。

3、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4、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5、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规范数学教学常规,督促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教研措施:

(一)扎实有效落实课改精神,以课改为核心开展教研活动。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倡每位教师本学期在小组里讲一节公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实践、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规律。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用好新教材,通过反复探索、研究、反思、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细化课改过程管理。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加强教材研讨、坚持推行听课制度,加强数学常规课的常规考核,收集、整理优质课件资料,并及时总结课改经验,确保课改工作落在实处。

(二)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使教师及时了解最科学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2、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研讨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

4、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5、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师博客、QQ群、UC论坛进行教学研讨,聆听专家讲座等活动。

四、教研组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学习教研组计划,布置任务;

2、观看教育碟片,观摩优质课件案例及评析。

三月份:

1、讲评一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小组教研课。

2、课后分别点评每节课的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以促共同提高、进步。

四月份:

1、讲评二年级的小组教研课,课后点评。

2、复习整理以备期中考试。

五月份:

1、讲评三年级的小组教研课,课后且点评。

2、观摩学习优质资源课件、案例。

六月份:

1、整理总结教研组工作。

数学活动教案篇2

一、 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关于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思考在计算课中复习与不复习的利弊;阅读并思考对算法优化的标准。

3. 明确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二、 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 每位教师思考并书写出在实施算法多样化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准备在年级和全数学组中进行交流。不集中,时间约30分钟。

2. 每位教师独立解答下文中关于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问题,不集中,时间约1.5小时。

3. 交流自己写出的问题及答案,先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流,再全数学组交流。时间约1.5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 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注:以下带有“”的问题表示有一定的难度。)

1. 你觉得什么叫算法多样化?有人说,算法多样化就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 数学课程中实施算法多样化,有什么利弊?下列表达中,你认为是利的请打“√”,认为是弊的,请打“×”。

(1) 拉开学生间数学能力上的差异。( )

(2) 每一个学生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

(3) 只有利于尖子学生的成绩提高。( )

(4) 学困生常常一种方法也没有。( )

(5) 学困生面对很多算法,常常无所适从。( )

(6) 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可以学习表达与倾听。( )

(7) 课堂交流的时间很长,练习量减少。( )

(8)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9) 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

(10) 有利于理解计算的道理(算理)。( )

3. 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有什么异同点?

4.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原来的教材一般都有准备题,在新课前会先复习这两块知识,而现在的教材常常是创设一个情境,要求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尝试独立解决。如果你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新课前有没有复习呢?为什么?你在上其他计算课时,新课前也都有复习吗?为什么?

5. 你认为,新课前如果安排复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利弊?如果不安排复习,又有什么利弊?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新课前有复习和没有复习的利弊,甲、乙两人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觉得有道理吗?

甲:你在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时,新课前有复习吗?

乙:当然有复习。

甲:复习什么内容呢?

乙:我会安排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甲:我是不复习的。你为什么要安排复习这些内容呢?

乙:难道你不知道,这些内容是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吗?

甲:什么意思?你是说,要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定要会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吗?

乙:当然是这样的。我们就以24×12为例,在竖式计算中,实质上,就是24×2再加上24×10。你看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还不是基础吗?

甲:学生如果开始不用竖式计算呢?

乙:那他们怎么做呢?

甲:他们可以只用加法,也就是12个24相加或者24个12相加得出结果,或者用24×2×6、24×3×4,或者用12×3×8、12×4×6等等方法。

乙:这……用加法的方法的确没有用上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后面的几种方法用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但没有用到两位数乘整十数。你的意思是,我安排复习可能做了无用功?

甲:是的,因为你复习的内容是针对竖式计算的方法或者是对24×2+24×10这类方法的,而对其他的方法可能是无利的。

乙:为什么会有弊呢?

甲:因为每一种计算方法都会有它相应的基础,如果你针对某一种方法复习了它的基础,那么对学生运用其他的方法可能在思路上会有限制。

乙:你是说,我的复习对于竖式计算是有利的,但可能会对学生的思路有暗示作用,不利于学生想出其他的计算方法?

甲:是的。比如说,学生学习7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我们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计算7+6=( ),那么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思路,6+6=12、12+1=13;7+7=14、14-1=13等等方法都可能会出现。但如果一开始就复习数的组成与分解,要求学生把4、5、6、7等数分解成3和几,并解决7+( )=10、7+3+1=( )这样的问题,那么,凑十法的思路就容易出现,但其他方法运用就可能会少一些。

乙:这样看来新课前的复习的确有利弊,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库中,提取运用某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知识与能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同时也可能限制学生的其他解题思路。

甲:的确如此。我不复习就是不想限制学生的思路,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从多种角度尝试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去提取解决眼前问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这样会有利于算法多样化的具体实施。

乙:新课前不复习就有利而无弊吗?

甲:弊还是有的。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当他无法提取解决眼前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时,他将经历解题失败的痛楚,经常经历这样的过程,可能会让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有复习对成绩中下学生解决问题是有利的,但对成绩中上学生可能是有弊的。没有复习对中上学生有利而对中下学生有弊?

甲:我同意这样的观点。

乙:但一个班级总会有好生和部分差生,上新课前到底应不应该复习呢?

甲:这要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况来定。我的处理是:新课前不复习的课多一些,有复习的课少一些,总体上说,我想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有好处的,对提高学生的素养是有益的。

乙:我还要想想,新课前到底应该是有复习的课多一些,还是少一些。

甲:哈哈,开个玩笑说,你的课堂当然是你做主!

6. 如果让学生独立尝试去解决24×12这样的问题,那么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1) 24×12=24+24+…+24(12个24相加);

(2) 24×12=12+12+…+12(24个12相加);

(3) 24×12=24×10+24×2;(4) 24×12=12×20+12×4;

(5) 24×12=24×3×4;(6) 24×12=24×2×6;

(7) 24×12=12×4×6;(8) 24×12=12×3×8;

(9) 24×12=24×20-24×8;

(10) 24×12=12×30-12×6;

(11) 24×12=24÷8×12×8;

(12) 24×12=12÷6×24×6

(13) 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有人认为:“让学生计算24×12,有了多种方法后,一定要进行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优化的过程是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总是试图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7. 在上面列举出的解决24×12的13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或哪几种是比较优的方法?第(13)种竖式的计算方法是最优的吗?为什么?

8. 如果要优化,如何来衡量算法优的标准?如果让你列出一些衡量的标准,你认为最主要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9. 也有人认为:“在学生计算24×12,有了多种方法后,不需要优化,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不是优,最主要是看这种方法是不是适合解决某一个计算问题,另外,学生自己是不是喜欢用这种方法也很重要。因此,不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优化标准。从客观上说,也不会有一种方法是绝对的优或绝对的劣。”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10. 有人认为:“衡量一种算法是不是优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不是喜欢这种方法;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三是从数学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是在学生后继的数学学习中要用到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一个优的方法来说,是上面的三方面要求都要做到,还是只要能够满足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优的方法?

11. 不管是不是要优化算法,对每一种算法都应该分析它的特点,也就是要让学生分析每一种算法的长处与不足,在分析每种算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各种算法进行分类很重要。你觉得上面列举的这13种算法可以分成几类?每一类方法有什么特点?

12. 在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多种算法后,教师需要把这些算法呈现出来,让全班学生共享。一般的做法是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相应的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过程时间比较长。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既能让学生经历多样化方法的呈现过程,达到交流的目的,又能减少教学时间呢?你觉得,分别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能够达到上述的目标吗?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些方法,为什么?

方法一: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由一个小组的代表把他们小组的所有方法都汇报完。在小组交流时,要求学生把方法进行归类,全班交流时小组代表一类一类地汇报。

方法二:在每一个小组交流归类的基础上,让两个小组再交流一次,并把两个小组的方法合并归类,这样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一次归纳,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两个组确定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方法三: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张大一点的白纸,每个小组讨论交流时,先把自己组的方法分类写在这张纸上,再贴到黑板上或教室的四周,大家去看、记。说一说,你看到的你们组没有想到的方法是哪些。

方法四:在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寻找方法比较多的一个组,让这个小组先派一个或几个同学把自己组的所有方法写到黑板上,其他组讨论好后看一看,能不能理解这些方法。有新方法要补充的,可以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去写。每一种补充的方法后面都写上小组的编号,以便有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去问相应小组的人。

13. 如果要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你觉得建立哪些观念是很重要的?说一说,以下的这些观念是什么意思?建立这些观念对实施算法多样化有利吗?为什么?

观念1:要让学生独立地尝试解决计算问题,尽可能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念2:无论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是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教师都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观念3:要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习惯。要让学生有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愿望。

观念4:让学生重视与同伴的交流,培养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特点(优点)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

观念5:要培养学生在比较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把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类,逐步明确每一类方法的特点。

观念6: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是对一个班集体来说的,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来说的。

观念7:要引导学困生建立解决某一类计算题的思考程序。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54-8=?为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计算题时,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1) 54-8=54-4-4;

(2) 54-8=50-8+4;

(3) 54-8=54-10+2;

(4) 54-8=58-8-4;

(5) 54-8=40+14-8=40+6;

……

以上的每一种方法都有数学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一般的算法,分析思维过程,并把思维过程归纳成几步。如对于运用第(5)种方法:54-8=40+14-8。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看:看个位上的数是否够减;二分:把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三减:十几减几;四加:几十加几;五写:写上结果。让学困生经历得出这五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个过程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问题。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数学活动教案篇3

1 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教学课题

情景:某学校校园的总体规划图(单位:m) 试计算这个学校的占地面积

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然后求出学校的占地面积

分析:“学校校园总体规划图”(单位:米)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求出校园的占地面积

解答思路:①小丽的解答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100a+200a+240b+60b ②小明的解答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100+200)a +(240+60)b或300a+300b

问题:这两种表达形式,结果相同吗?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新课一开始,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悟“同类项是可以合并”的这个课题

2 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数学活动一: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或表像的支撑,因此要充分借助几何图形的作用。带着情景创设中的三个解答思路和两个问题,利用“规划图”是个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容易理解小丽的表达形式是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和;小明的表达形式是上下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这二个结果是相同的。那如何把形式统一呢?观察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

(100+200)a=100a+200a暨可以把100a+200a写成(100+200)a

(240+60)b=240b+60b暨可以把240b+60b写成(240+60)b

通过图形的直观形象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乘法分配律),再加上自己的数学活动,由此可知计算100a+200a,可以先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以a,计算240b+60b可以先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以b,进一步感悟“同类项是可以合并”的这个课题

数学活动二:

通过比一比,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单项式的共同特征,再揭示其本质的方式给出“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还可以这样设计活动:(1)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同类项(2)老师写一个单项式,学生跟着写一个同类项(3)出示几对单项式判断是否是同类项(4)让学生修改,不是同类项的变成同类项。

数学活动三: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通过三个数学活动(做―感受―明晰法则),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使合并同类项法则成为学生有根有据探索活动的结果,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和应用意识。

3 小组全班交流,寻找升华途径

情景一:原来有2只鸡,又来了3只鸡,一共有几只鸡?

解:2只鸡+3只鸡=(2+3)只鸡=5只鸡

情景二:原来有2只鸡,又来了3只鸭,能算总数吗?

解: 2只鸡+3只鸭=?

情景三:原来有7万元,用了3万元,还剩多少元?

解: 7万-3万=(7-3)万=4万

提问:(1)情景一和情景三为什么可以计算,情景二为什么不能计算?(2)是否所有符合“同类项”特征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时,都可以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用什么运算律做验证?

然后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阶段的教学,老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举例,阐述自己的猜想,验证,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进行验证,这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方式,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不同的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相互碰撞或融合,使学生直接经验会更清晰,更系统,更丰富,从而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4 深化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概括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引导学生“常数项是同类项”“怎样找同类项”“整体思想的运用”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清晰更系统化。

把一个多项式看成看做一个字母,这里是渗透了整体代换的思想,感悟“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不同于技能的形成,是需要学生较长的认识过程,需要逐步理解和掌握。

数学活动教案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应用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深刻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反映。问题教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在问题案例的选择和设置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导致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探知和解答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案例要紧扣教学要义,开展的教学活动助于能力提高,进行的评析活动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案例设置具有典型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学生主体开展和实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置问题案例时,存在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现象,不能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案例,导致教师问题案例教学活动效能降低。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应将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作为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具有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中,领会问题设计意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灵活运用该知识内容,在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习实际,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F垂直平分,BE甲乙两虫同时从A点开始爬行到点F,甲虫沿着A-D-E-F的路线爬行,乙虫沿着A-C-B-F的路线爬行,若它们的爬行速度相同,则谁先到达?”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教学案例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要求的内容,实际就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知识,此时,学生通过问题条件,构建A-D-E-F与A-C-B-F路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初中生在典型案例的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和准确。

二、凸显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发展性

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下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和要求,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现案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探析、解答案例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问题: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

上述问题案例是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点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住探析和合作探究双边活动基础上,认为“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在探寻解题策略过程中,采用合作探析的方式,共同讨论得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B=∠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式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

三、放大评价辨析特性,案例评价具有指导性

评价教学,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及表现进行思考、评判、辨析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评价教学活动中,对自身教学过程及效能进行自我反省,对学生学习活动及表现进行客观评析,能够有效推进教与学活动进程,提升教与学活动效能,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总结归纳环节,应该放大评价教学活动的辨析促进作用,开展小组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元评价教学活动,鼓励初中生结合解题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解题观点和见解,并对评析的过程给予实时指导,促进初中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活动教案篇5

教育学指出,案例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抓手”,学生学习技能素养锤炼的有效“平台”。笔者以为,数学案例,不仅要成为教与学活动效果提升的有效“平台”,更要成为激发学习对象能动学习意识的重要“载体”。初中生在解析数学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其能动意识都是在建立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基础之上。通过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教材内容以及案例,生动性更为显著,现实感更为丰满,趣味性更为浓厚,探究性更为明显。这些特性,为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树立,提供了有效条件。因此,数学案例应成为教师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抓手”,充分挖掘数学案例所具有的生动情感因素,做好数学案例的设置工作,结合教材内容、主体实际和认知特点,设置生动、趣味、真实、贴切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改变对数学案例的“畏惧”思想,产生能动积极的学习意识,推进解析案例进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该知识点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通过设置“象棋比赛中,每局赢得2分,平各记1分,输记0分,现在知道四个算熟分数分别为180,169,178,187,计算参加比赛的选手人数”事例,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贴近的现实案例,为初中生展示了生动真实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初中生保持积极情感探析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案例的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探析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此促进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探析情感。

二、利用案例探究特性,培养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学指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解题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探知、解析和归纳数学案例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分析案例、解答问题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经验,进行问题的探究分析实践活动。探究特性,是数学学科数学案例的根本特性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延伸数学案例教学的发展过程,放大数学案例的探究特性,组织和指导初中生根据问题的解答要求,开展问题条件内在关系、解决问题思路以及解答数学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探析活动,通过组织初中生探究、分析、解答、归纳等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实践能力。

三、放大案例多变特性,培养初中生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思维是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知识的主要活动。案例具有学科知识概括性和集中性特点,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转换解题的思维角度,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就可以找寻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这就为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运用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发散特性,善于创新和加工数学案例,设置和呈现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开放性的数学案例解析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案例解答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得到其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利用该案例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特性,进行案例创新,设计了变式问题,组织初中生进一步解析问题案例活动,学生在解析案例、探寻思路、归纳方法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案例教学应将数学学习能力素养培养融入其中,开展有效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效能和学习技能的“双赢”。

数学活动教案篇6

一、转变观念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数学教学的活动课程已是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数学教学才更为完善,有了它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才能有无限的生机。我们的教学对象有其个性特征,他们不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他们的思维倾向为形象思维,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注意活动课程的开发,将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有利于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再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看,开展数学活动课程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氛围。开展活动能让学生解决不少的实际生活问题,而且能在自主手脑并举的前提下拓宽知识,增强能力。

二、注意方法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前提

数学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虽然没有现成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学低、中、高各个阶段他们的心智潜能各有不同,我们的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自主欲望等多方面的因素,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主体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创造性、独立性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活动方案设计是否周到的体现,更是活动方案的目标达成与否的体现。因此,要想通过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而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那么我们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必须便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刘英健先生对小学活动课程方案设计的主体性的体现曾提出过这样三点要求:(1)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程的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得到教师的适当指导,其活动要利于学生自我决定其内容,自我安排其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学生之间要能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如果我们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上注意了这几个方面,再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合作,并且平等地讨论问题,尤其注重让学生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质疑,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比顺利地解决问题还要重要。

2.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的活动

在小学数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学生能否在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述或动手操作,这是体现方案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重要标志。如果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那么学生也就乐于参与。实践证明,大凡学生乐于参与活动,那效果也就显著,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高。如何才能体现活动性?又怎样体现小学生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我们则必须加以研究探讨。首先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课程活动的内容应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方案只照顾了外显性,那只能是活动起来乐滔滔,个性特长的发展还是空大空。如果我们仅在内隐性上下工夫,那学生也无法动手,活动起来只能是麻木不仁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协调其脑、手、眼等,让他们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体现可包容性

数学活动教案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案例 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也成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问题案例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生动概括,自然也承担新课改能力培养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对问题教学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案例已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广大初中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进程中,探究、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培养,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已经充分显示.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阐述.

一、让初中生在感知问题案例生动特性过程中,树立自主学习情感。

自主学习情感是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重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初中生处在青春发展期,其心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既有能动的积极情感,又有畏惧的消极情态.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总策划”,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问题案例作为数学学科内涵要义的外在表现和生动展示,自然也具有数学学科的丰富情感“要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数学学科的生动情感因素,通过设置现实生活问题、趣味数学问题等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析问题案例中,对初中生的情感进行有效激发,从内心树立自主学习情感.如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显著特性,激起学生探析问题的积极情感,使其树立积极向上、主动能动的学习情感.

二、让初中生在探析问题案例策略过程中,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中,∠BCD的平分线CF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

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探析问题条件及关系基础上,认为该问题解答是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

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GBC=∠BGA,∠BCE=∠CE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G平分∠ABC,CE平分∠BCD(已知)

∠ABG=∠GBC,∠BCE=∠ECD(角平分线定义)

∠ABG=∠GBA,∠ECD=∠CED

AB=AG,CE=DE(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AG=DE

AG-EG=DE-EG,即AE=DG.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析的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该问题类型的解题策略为:“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

以上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学生探析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的“探”和教师的有的放矢的“导”,实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既提高了初中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能.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不能“直接灌输”解题策略,而应让学生经历“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成为问题探析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探析手段获取解题策略和方法,实现“真理”在实践探究中“获取”,能力在实践探究中提高.

三、让初中生在找寻多样解题途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同一知识点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问题案例进行有效展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为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加之新课改下,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将发散性数学问题作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开放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提高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严密性.

如在“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5),(-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该问题案例的解析认识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此时,教师根据“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设计了“已知方程组y-2x+3=02y+3x-6=0的解为x=■y=1,则一次函数y=3x-3与y=-■x+3的交点P的坐标是多少?”、“过x轴上的点C(3,0)作y轴的平行线CB交一次函数y=kx+4的图像于点B,若x轴、y轴,线段CB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围成梯形的面积为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等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一题多变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活动.学生在解答这些发散性问题案例过程中,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助于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让初中生在辨析评判解题活动过程中,强化反思辨析能力

反思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评价辨析解题活动进行有效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评讲环节,可以将评讲任务交给学生完成,教师起指导和点拨作用,引导学生个体之间结合解体经验,在小组探讨辨析基础上,对他人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进行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辨析和评判,并用数学语言进行阐述,从而实现反思能力、评析能力、合作能力的同步发展.其中,教师要做好实时指导和归纳,对评析中观点和见解进行“中肯”的评判,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

数学活动教案篇8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等数学;案例教学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高等数学教师都很注重学科的严谨性、客观性,更加推崇让学生进行习题推导和演练,但是对数学文化明显忽视,而且关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讲解相对较少,导致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实用性不强,因此对课程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显得至关重要。

一、数学文化和案例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引起诸多数学教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国内有学者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文成分,反映了数学学科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前推广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和结合,在遵循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以案例为基本出发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师生相互探讨,帮助学生培养批判反思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科学、新颖的教学方式。

二、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实践中,多数学生会发现应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机会不多,而且大部分知识会逐渐被遗忘,但是不管学生就职于什么类型的岗位,关于数学的研究方法、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角度却始终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关于数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就是所谓的数学文化,它具有延伸性、影响性。但是当前数学教学形式过于呆板,没有充分领会数学教学的精髓,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制约着数学教育的进步。因此,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教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教学知识与理论实践的结合,可有效改变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提出、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等数学案例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浸润数学文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学科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案例所传达的信息。教师可将生活中与这类内容相关的工程、实践活动作为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些内容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方法探究

单纯进行书本知识解读,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模式固定化,学习过于死板,也会导致教师工作懈怠、缺乏创新。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浸润数学文化,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文化内涵,同时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课堂形式的灵活化、多样化,促进数学文化内涵的传达,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案例分析可为学生营造一种数学学习的氛围,引导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分析

在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要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用的案例资料库,包括生产生活类、工程建设类、通讯通信类、经济类等。在内容教授前结合课堂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也可根据教学、学生的需要对案例内容进行创新。

2.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不同案例所能取得的效果以及教学目的,结合课堂需要让不同案例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工程实践等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增加科普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可穿插实际的社会实践问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实践基础上体现文化素养。例如,在讲解微积分时引入人口模型、相对变化率,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提高学习的灵活性,进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等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将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光,任秋萍,王新霞,等.高等数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案例教学研究[J].经济师,2014,12(11):241-241,242.

[2]张晓光,王新霞,王春,等.浸润数学文化的极限概念案例教学[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4):53-57,58.

上一篇:户外游戏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班科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