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标语范文

时间:2023-10-25 06:17:30

艺术节标语

艺术节标语篇1

关键词:国际标准舞 艺术 艺术性

一、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在表演舞中是指创编方面的技术或能力。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以人体动作作为表情达意,体现生命意识的手段。前者是魂,后者是体,魂依附于体,体现着魂,在魂与体的微妙运动中,演化出舞蹈艺术余味无穷的意蕴和性格。所以说,舞蹈是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曾看过一场国际标准舞职业舞者的比赛,评审们无需站着给舞者打分,而是轻松地坐在那里拓展思绪,使思维活跃地融入舞者们的舞蹈中。要创造出一台能够抓住整场的表演舞,必须要有吸引人的地方,而吸引人的首要点就是――音乐性。舞蹈与动作必须要根据音乐进行编排,要感受音乐本身的内容和演绎方式,确保舞蹈和音乐的高潮是融合在一起的。在电视上看过纽约百老汇演出――《亚当斯一家》,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家庭似喜剧。幕布徐徐拉开,欢快音乐就响起来了,观者脑海随着音乐自动飘出了各种舞蹈画面。先是快步波尔卡(捷克民间舞蹈),突然音乐变得具有顿挫感,于是脑海中立马转成探戈舞画面,随即旋律一变,阿根廷探戈,音乐放缓,脑海里又呈现出维也纳华尔兹的动作,然后又转回波尔卡及进入节奏柔和些的探戈。表演中加入了一点点喜剧元素、托举动作、幽默情节和道具鲜花等,以此来丰富舞台上的表演力。其中,有一段很长时间由弱到强缓冲音乐,安排通过让女舞者有慢速旋转、然后开始慢慢加速、加速,在最后“纭鼻颗钠鹄词保使得舞者的力量爆发与音乐的力量达到吻合。其中还要注意许多小细节,除配合音乐去跳舞,还要与音乐本身的高潮相吻合,等等。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选取音乐时,可以别出心裁,将完全不同类型的东西结合起来,试着将不同世界的音乐融入到一起。比如,可以用美国摇滚乐队――邦乔维的经典歌剧《你为爱安了个坏名》编了一曲优雅的慢狐步舞,4/4拍节奏类型狐步舞舞曲抒情流畅,每分钟28~30小节、四拍走三步、每四拍为一循环,因此,舞步平滑、舞态优雅、从容飘逸、似行云流水。观者有很多没有接触过国标舞、尤其是没跳过“老人家”们跳的狐步舞,但结果这支“摇滚狐步舞”其效果:掌声雷动!事实证明,会有很多人是喜欢看摩登舞的。这也是为何英美节目《于星共舞》《舞动奇迹》以及我国《中国好舞者》里,时常会出现一些我们认为很离奇、很“不入流”的音乐。它们的表演不仅仅是机械的动作展示,而是要融入音乐、进入音乐,成为音乐的化身,将舞蹈动作幻化成你想象中的人物感知。当舞者站在台上、做好准备、然后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流露出特定的情感,这样做出来的动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要在特定的时间里创造出瞬间感,因此,完美地演绎音乐和融入音乐同样重要,可以说,音乐是世界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动作,还要理解动作的细腻内涵,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情感与精神,动作中的情绪酝酿,以及在下个动作前营造出壮丽之感,这样有目的、有意义的动作才是有价值的动作。舞蹈艺术这种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特性――清晰直观动态的情感语言,充分展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基本步和基本套路的艺术性

1.基本步的艺术性

寻找和发掘基本步中的艺术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英国黑池,业余舞者在转为职业舞者时,需要参加英国舞蹈理事会组织的职业资质考试。为了通过这次考试,舞者得花费很多精力去训练基本步的技术和要求。转入职业组后参加的世界顶级赛事时,如欧洲职业锦标赛、世界职业锦标赛,世界舞蹈理事会会在比赛中加入基本步的比赛环节(WDC自2010年规定:每轮比赛中须有一支由基本步组成的基本舞)。也就是说,若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练好基本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关于学生的基本舞步大都限定在课本大纲之内了,所以练好基本步是必修课程。

那么,如何能让基本套路中的每一步都非常有感觉呢?在初期训练中,学生的每一步都按照“标准方式”来跳,不管前面跳的是什么舞步、也不管后面接的是什么舞步,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标准方式”来跳。在“标准方式”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就要从这种“标准方式”转化为动作衔接更为自然的“艺术方式”,而这种艺术方式的来源与秘诀――艺术来自于中心。

2.艺术方式来源与秘诀

重力中心和上升中心(姿态中心):重力中心是最重要中心。舞蹈中女舞者一般热衷于根据男舞者的中心作出反应;接着用到胸腔骨这一不可缺少的中心、可称其为“上升中心”或姿态中心。比如,在摩登舞华尔兹方块步(并脚换步)练习中,跨出第一步并向侧移动时,“重力中心”从下面超过“姿态中心”,推动上身、然后创造出一个非常自然的上身优雅的姿势。造成这一优雅的、行云流水般移动技术秘诀也在于此,双人在舞池中流畅地移动无疑给舞者的舞蹈增光添彩。警醒的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模仿动作时,常犯错误:只移动上半身或直接移动头部来做倾斜或姿态造型。看似相同的外观造型,却是通过不同的运行方式产生的,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强调正确的运行方式操作如下:通过身体中心在底部的转动引起的自然移动而形成最后造型,而且在移动期间(完成动作过程中)女士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与跟随,进而形成行云流水般的移动,给舞者的舞蹈增光添彩。

练就基本套路的艺术感需要通过很长时间进行培养和训练,但必须强调:舞者和学者在每一步中都力求发掘出闪光点,无论是表演、比赛、练习都希望带着基本动作这一艺术感去舞蹈。

三、角色艺术感

国际标准舞这门艺术是由人创造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在表面的东西,还应该有艺术的东西,即舞者在舞蹈中加入激情与情绪。

1.引带

男士引领、女士跟随,统称“引带”。引带不仅仅是双人舞中的技巧,也是超越技巧成为表达的一种方式。引带是连接男士女士的纽带,是突出双人舞中男士与女士的区别,使双方传递信息、感情交流的枢纽。在双人舞中不仅有接触引带也有非接触引带,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引带,都要使我们的双人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突显出双人舞的特质魅力。

2.摩登舞双人舞的引带关系

在这里主要说说摩登舞中男士的引带意识和女士的跟随意识。摩登舞是双人舞中双方关系最紧密的舞蹈,它需要舞者在心、脑、体这三方面共同运作。摩登舞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对舞艺术形式。舞伴双方的配合是舞者体现艺术美感的主要环节,是舞者“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是舞者人文艺术修养逐渐成熟并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比如,华尔兹中Fallaway Reverse Ture接Reverse Pivot(并退左转步接左轴转步)这两个连续左转的舞步,女士在男士的引带下第一步后退右脚,同时通过反身动作将男士向左引带,第二步仍用左肩、左脸部继续向左引带,第三步女士后退右脚步幅小一些,最后Pivot的转动速度要比男士慢一些,这样就使两个舞步衔接得比较连贯而流畅。摩登舞是一种在旋转中流动性极强的舞蹈。两个舞者巧妙的配合、和谐共舞是体现这种舞蹈特性的关键所在。前面说过,舞蹈中要使心灵、思维、身体三者等充分参与到运动中来,才能展示出绚丽多彩、行如流水的艺术魅力。

3.拉丁双人舞的引带关系

这里重点说说拉丁双人舞的引带及力的运用。“力”是建立在“引带”之上的,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双人技巧,所以舞伴的“力”的配合是继“引带”后更重要的技巧与表现手法。众所周知,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法相反,所以我们在舞蹈中形成了两种力:对抗力与扩张力。拉丁舞的精髓乃是双人舞之间千变万化的技巧,这些技巧如黑洞般深不可测,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尝试。比如,斗牛舞――斗牛舞与斗牛的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斗牛是一种激烈的、残酷的、严峻的舞蹈,为此走上舞台后,思绪要拉回到竞技场上,要想象斗牛士在地板上走路的姿态,想象在竞技场上移动的神态。而现实中,舞者总是尝试把舞步跳得更好,缺少对动作用意的投入、对舞伴彼此的投入以及对彼此感觉的投入。试想想,若能使得“两个不同的灵魂来共同描绘一支整体的舞蹈”,那该是多么理想的状态……当男士张开身体让女伴通过时、要描绘出身体内部的自豪感,而不仅仅是把身置摆好就行。作为女性舞者首先在舞台上要塑造舞台角色。第一,要描绘斗篷动作的女性角色(不断扭转、不停创造曲线、不停动作的斗篷角色)。斗篷动作的发出者是男伴、女伴只是动作的反应者而已。第二,要描绘是一名神秘的、勇于挑战的、无比自信的吉普赛女郎(有时只是甩一下裙摆、诱惑男伴、然后离开……)。这个角色感觉和生活中、平常的动作感觉很相似,表现出是魔种侵略感、紧张感、或浓浓的爱意。当然,可以是调情、然而仅仅用背部与男伴进行交流。当女士以吉普赛女郎的角色出现时,女士就是感觉的发出者,而男士的任务则是观察,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可。

女性要了解自己的本能,要根据自己的想象释放自己,不要害羞难为情,不要拘束在现实之中,要高高在上,要抓住你的角色和身份。踏上舞池后,不要去想你的左右脚动作,身置、腹部位置、节拍等,因为当你超越现实境界,进入幻想境界后,就会变身为另外一种人或物,而这正是舞蹈带给我们及其美妙的事情。

四、身体语言的艺术性

身体语言是无声却有形的诉说,它就像文学、美术、音乐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对于表演性和竞技性兼备的国际标准舞来讲,舞蹈身体语言更成为其艺术表现的核心问题。我们所熟知的拉丁舞在其进行艺术诉说的过程中,身体语言能力更凌驾于其他众多舞蹈元素之上,成为其表现的冠上明珠。

1.“力”――舞蹈身体语言的“脉搏”

国际标准舞表演性艺术形式中,舞者身体的控制力、身体语言的掌握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任何一个舞者在进行身体语言能力训练时都无法避及的问题。在舞蹈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力,如重力、支撑力和摩擦力。除此之外,舞者在进行身体语言能力训练中,要求舞者对力的解读必须有两种认识:真实的力和感觉到的力。前面提到的三种力的模式主要指“真实的力”,而感觉到的力是舞伴双方在进行舞蹈动作时彼此互相感受到的对方给予自己的力。这种力更多的来自于音乐、现场环境、舞蹈心情以及对舞蹈的理解等非动作因素,感觉到的力(也称“非接触引带”)对舞伴之间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职业舞者进行舞蹈身体语言“力”的训练;不论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一些实际能力的训练,还是舞者进行个人能力训练;无论是竞技现场还是舞台表演,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无不成为每一个人关注的焦点。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力”的概念就不成其为舞蹈;从小的方面讲,对于身体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果脱离了“力”的掌控,我们自身的舞蹈技术与风格水平只能停滞在“机械层面”,而缺少用力得当的“艺术魅力”。

2.控制――舞蹈身体语言的特质

关于身体语言能力中的动作的控制力。对于完整动作的控制,来源于“力”的掌控,而对于“力”的理解,最终要融入到舞蹈连贯的动作过程中。比如,当今的拉丁舞已经在原有的竟技性舞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融表演性与竟技性为一体的形式。我们运用舞蹈的前进、后退、跳旁边、旋转以及跳跃诉说一个故事或表达一种心情,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一个好的拉丁舞作品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者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从根本上说,它是源于动作本身的语言。舞者在舞蹈中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对于动作的控制能力,通过自己的动作去感受、去传达内心思想感情。教学训练中不仅仅停留在借助镜子看舞姿是否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体验某种经验是否表现的充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为了使某种舞蹈动作达到技术上的准确性,一个有能力的舞蹈教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表演一些准确的几何式样,而是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升、下降、攻击、退让时的肌肉经验,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必须完成与这种经验有关的动作”。可以说,没有对动作的控制,就没有艺术表现过程中艺术的虚构、审美意象、文化内涵。

3.节奏――舞蹈身体语言的“韵律”

节奏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艺术”化的“节奏”,更成为舞蹈艺术表现过程中重要的因素,舞者对于节奏的把握,自然而然被列为身体语言能力中最需要抓住的实质问题。节奏已成为评判国际标准舞者能力的一个标准,呼吁舞者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节奏上的培养和训练。它不仅仅包括音乐上的节奏,更多的要求舞者对自我身体节奏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舞蹈的节奏是一种“视觉节奏”,是舞者的肢体在力度、幅度、速度和转度变化中的节奏。

五、结语

国际标准舞舞台的精彩表演或表达,离不开表演艺术、基本步和套路编排艺术、角色艺术、身体语言能力艺术等艺术支撑。国际标准舞的艺术表演创作,充满了探索、充满了创新和梦想,艺术的创新是无止境的。国际标准舞艺术支撑科学的方法拯救了它艺术发展的生命,艺术表演舞的多元化知识的积累,全方位地给予人们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国际标准舞从引进至今,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从比赛到比赛,要加强对艺术表演舞创编能力的学习、创作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吕德.韦尔梅.拉丁舞.北京阳光语录中心,2004.

[3]ADTV德国舞蹈教师联合会.拉丁舞运用原理与技术描述.北京阳光语录中心,2004.

艺术节标语篇2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 语言 锤炼

有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进行播音主持创作的第一要素。一些节目主持人之所以具有超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节目中精彩的语言展现。然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却不乏语言能力欠缺者。我们常常可看到,有些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而出现“嗯呀”“啊呀”“这个”“那个”之类语塞的现象,以及由于修辞知识贫乏而导致的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无疑会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节目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优化传播效率的重要因素,也对广播电视受众起着示范、引导和熏陶的作用。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进而影响着民众的语言素质。因而,提升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节目主持人进行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传达媒介意图的重要手段,节目主持人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把语言表达放在重心的位置,按照语言规律及特征规范自己的语言,以语言魅力来引导节目的进程,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语言的规范美

节目主持人语言应该是规范标准的语言――普通话。在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决定》规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根据这项规定,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与受众沟通的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普通话作为媒体语言是由广播电视传媒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广播电视覆盖面广。为了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必须使用汉民族共通的语言――普通话。其次,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对社会大众具有示范作用。节目主持人客观上是受众学习规范语言的老师,普通话作为主持人的职业语言是纯洁民族语言的需要。

依据广播电视传媒的特点,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语言是普通话。除了一些少数民族节目和少数方言节目外,电视台节目一律采用普通话来主持。作为节目主持人,必须严格遵循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语言准确、集中、饱满,确保字音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避免信息传播的失误。另外,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还要严格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标准。主持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超越生活,并且没有方言词汇及外来词语,没有词语搭配不当的现象,保证浅显明了、逻辑严密、朴实自然。

(二)语言的品味美

节目主持人靓丽的形象固然可以吸引观众,但要想长久地获得受众的认可,还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修养造就了主持人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主持人语言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这些都是节目主持人语言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远方的家》百集系列特别节目《沿海行》中,赵可是这样开篇的:

“鸭绿江畔,黄海之滨,这里就是辽宁丹东。当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城市却早已从睡梦中醒来。中国陆地边界与大陆海岸线在丹东形成一个交会点。在这里,中国与朝鲜隔江相望。见证历史风云的鸭绿江奔流向南,汇入黄海。海陆相连,江海分界,《远方的家》摄制组就要从丹东开始《沿海行》的旅程。”

这段话娓娓道来而又情谊深长,富有诗意的话语,听来回味无穷,充分展示了节目主持人的艺术修养。另外,适当地引用一些成语典故,巧妙地插入一些诗词名句,往往使语句凝练典雅,在提升节目文化品位的同时无形中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个性美

在强调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共性的同时,还有必要强调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个性。对于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风格,老舍先生指出:“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来,就是用一个字,造一个句都是自己独创的。――念了《三里湾》就认出了赵树理。每句话都有自己的说法,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风格。”个性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就无所谓生命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是如此。播音主持语言独具一格,呈现出语言的个性美,这乃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目前,相当一批节目主持人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语言艺术个性。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语言深沉、精辟、朴实,对事理的阐释深刻而又富有逻辑,展现出思维的敏锐以及精神的超越。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语言风格呈现诙谐、幽默、含蓄的特点。他常以巧妙的比喻、机智的反问等语言技巧来解决棘手的问题,往往在不露声色间引领话题的走向,寓理于事,析事明理,在轻松、愉悦、风趣的氛围中给观众以智慧的启迪。这些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在屏幕上展示出的个性风采,无疑是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二、提高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的途径

节目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载体。节目主持人应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锻练,有效地提高语言艺术修养。

(一)注重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品位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丰厚的文化知识、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是节目主持人智慧的源泉,更是节目主持人职业生涯兴旺昌盛、魅力无限的关键所在。广播电视节目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是博学多知的。节目主持人一方面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另一方面还应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确保对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诸如天文地理、名胜古迹、民俗民风、、名人轶事等等。平时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赋予节目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节目主持人对这些内容了解不多或知之甚少,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更无法与受众很好地沟通。

“采、编、播”一体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调查采访任务,还要对新闻事件做出恰切的评析,主持人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他调查采访的能力及对事理判断分析的水平。节目主持人应通过多种渠道汲取养料,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厚的知识积累将有助于节目主持人高瞻远瞩,对事理作出精辟的评述,这对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会大有裨益。

《新闻联播》主持人欧阳夏丹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她连续八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后于2014年赴美国深造。欧阳夏丹和董卿都是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她们在广播电视领域已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但是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对事业的强烈追求又促使她们继续求学深造,不懈的拼搏与努力成就了这些节目主持人事业的成功。

(二)规范主持人语言,提升语言科学性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和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吕叔湘先生的精辟论述为节目主持人指明了努力方向。节目主持人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当是标准规范、精雕细琢的语言。

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一级,这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节目主持人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能评定为优秀节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对观众起着示范和熏陶作用,因而节目主持人语言应当成为本民族语言的典范。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必须严格遵守普通话语音所规定的标准,发音准确、清晰集中,以满足广播电视受众对节目主持人语言最基本的要求。除了语音标准规范外,还必须注意语言合乎词汇规范、语法规范。语句表意要完整,要避免句子成分的残缺和多余,这是做好播音主持工作的前提。近些年来,汉民族语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直播节目中,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在节目中听到主持人有“嗯”“啊”“这个”“是不是”等口头禅;有些主持人在句子之间总是习惯于用“那么”来开头或转折;有些节目主持人则满口使用“哇”“哇噻”“好漂亮”“蛮”等不合规范的词语。这些口头禅不仅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性,还影响了听众的情绪。

目前,有相当一批节目主持人是由记者、编辑转岗来的,他们之前可能没有受过播音语言表达训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降低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的标准。播音员、主持人是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节目主持人语言时刻都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受众起着示范作用。推广普通话是节目主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全社会起到表率作用。

(三)形成语言个性,增强艺术魅力

语言是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主持人个性魅力的重要因素。个性化语言对于节目主持人魅力的塑造至关重要。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受到自身主观条件的影响。主持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文化素养等,特别是文化素养是形成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关键因素。节目主持人创作个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学习积累、锤炼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不断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提升个性魅力,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还受到不同节目的制约。不同内容的节目对主持人语言个性的要求不尽相同。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语言必须和节目的内容、形式、特点相和谐,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节目主持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彰显个性魅力。如新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语言庄重、严肃、沉稳;社教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语言亲切、耐心、深刻、富有条理;娱乐性节目则要求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欢快、活泼、幽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要尽可能地和主持的栏目特点相贴合。敬一丹凝重的神态、沉稳的主持方式与《焦点访谈》的内容和形式相契合,使节目得到了较好地阐释,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被誉为《焦点访谈》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正是由于节目主持人结合自身特点主动适应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语言艺术修养是节目主持人驾驭节目的重要保证。节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完成节目创作,就必须掌握主持语体的基本特点,并根据这些具体要求锤炼自己的语言。对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要求是高层次、高水准的,提高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节目主持人应在创作中多探索、善调整,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尽快地掌握节目主持的语言艺术技巧,力争创作出众多精美的作品,以奉献给广播电视受众。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林鸿.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曹 军.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J].青年记者,2007,

(11).

[4]李静.百花争艳 奇葩绽放: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J].新闻传

播,2013,(11).

艺术节标语篇3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言艺术;设计

对于新闻而言,标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若想要达到理想的新闻呈现效果,必须精神设置新闻标题,让标题更具艺术色彩与文化价值,能及时吸引观众的眼光,编辑者前期必须要意识到新闻标题所起到的作用是怎样的。新闻标题在结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主题、引题与副题等所组成的,科学进行新闻标题语言设计很是重要。

一、新闻标题语言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现如今,新闻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提升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必须重视新闻标题的合理设定,只有标题设计新颖,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让人们产生新闻阅读的欲望。无论是报纸、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平台,若想提升新闻的受关注度与浏览数量,新闻编辑人员必须重视对标题语言的科学性设计,选择时下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与语言习惯,更能吸引人们阅读,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最终能彰显整个新闻标题语言的艺术魅力。再加之现代网络媒体发展迅速,若设置一个新颖的标题,各大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浏览器对新闻的推动力度就大,最终能大大提升新闻节目的呈现效果。

二、新闻标题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新闻标题的语音艺术

在设置新闻标题时,必须合理设置语音元素,充分结合汉字结构,对标题语音进行设计[1]。汉字的结构为单体方块形,且遵循一字一音节的原则,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构造,以增强语言设计的韵律美与节奏美。声音要具备一定的次序,且利用音调来构成整篇新闻稿的声律,再对词语进行科学的配合,这样读起来就会显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使得整个新闻稿变得更具节奏感与韵律感。新闻标题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需求,考虑读者的情绪变化,进行进行旋律与节奏感的变化,声情并茂,能大大提升整个新闻节目设定的科学性与吸引力。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期间,《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同胞,根,两岸情”,在该标题中的“根”与“情”押韵,读起来更具节奏感与韵律美,主要诉说两岸同胞兄弟情,强调两岸同胞心连心,手牵手,努力营救受灾群众,共同为四川重建工作而奋斗。新闻主要传递真实的社会事件与热点信息,用事实说话,为提升新闻的色彩性,必须充分凸显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让读者更为全面而系统的接受新闻事实,根据读者需求,选择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

(二)新闻标题的词语艺术

对于新闻而言,词语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多个词语组织成句子,形成良好的句子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篇章,更能被读者所接受,也能实现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只有保证新闻语句应用的生动、形象,才能让整个标题变得引人入胜,激发人阅读的兴趣,可见,词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2]。通过对以往新闻标题的观察,发现可选择的词语类型较为宽泛,且重视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的选择很是重要,其对整个新闻标题内涵的表述更为重要。例如,《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闷不住的夜晚”,一般情况下,新闻语言中,具有修饰性特点的词语会蕴含有大量的信息,情感色彩会变得更为浓郁。在此标题中,“闷不住”做了“夜晚”的定语修饰成分,充分凸显了在抗震救灾中毫不停歇、不畏艰险,且不顾个人安危来挽救人民群众的声明,充分赞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

(三)新闻语言的修辞艺术

为将新闻事件进行生动而清晰的表述,必须要使用一些具体、鲜明、生动的语言类型,设置成更为显眼的新闻标题,能借助新闻标题想象出整个新闻场景来,让人能对新闻事件有如临其境之感。新闻语言的设计要声情并茂,这样会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读者的内心久久无法抹去,利于增强读者对新闻的记忆效果[3]。为增强新闻标题的呈现效果,可加入比喻、拟人、用典、双关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强整个新闻标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得新闻内容变得更为突出。例如,《人民日报》的标题“‘东方之珠’闪耀仁爱之光”,此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用“东方之珠”来借代香港,汶川大地震后,香港政府慷慨解囊来支援四川灾区,从中可看到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同胞们都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共同来应对灾难所带来危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核心与“眼睛”,观众在观看新闻时,都会先看标题内容,若标题设计新颖,观众观看新闻的兴趣就高,欲望就强。新时期,为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文化需求,应科学设置新闻标题,充分彰显新闻标题的艺术品性,进而提升整个新闻标题设计的科学性与吸引力,对新闻节目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新闻关注度与收视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I:

[1]赵文雯.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J].新闻世界,2016(06):40-44.

[2]林爱娥.探究新闻标题的艺术特点与创作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127.

艺术节标语篇4

表演艺术在表演舞中是指创编方面的技术或能力。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以人体动作作为表情达意,体现生命意识的手段。前者是魂,后者是体,魂依附于体,体现着魂,在魂与体的微妙运动中,演化出舞蹈艺术余味无穷的意蕴和性格。所以说,舞蹈是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曾看过一场国际标准舞职业舞者的比赛,评审们无需站着给舞者打分,而是轻松地坐在那里拓展思绪,使思维活跃地融入舞者们的舞蹈中。要创造出一台能够抓住整场的表演舞,必须要有吸引人的地方,而吸引人的首要点就是――音乐性。舞蹈与动作必须要根据音乐进行编排,要感受音乐本身的内容和演绎方式,确保舞蹈和音乐的高潮是融合在一起的。在电视上看过纽约百老汇演出――《亚当斯一家》,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家庭似喜剧。幕布徐徐拉开,欢快音乐就响起来了,观者脑海随着音乐自动飘出了各种舞蹈画面。先是快步波尔卡(捷克民间舞蹈),突然音乐变得具有顿挫感,于是脑海中立马转成探戈舞画面,随即旋律一变,阿根廷探戈,音乐放缓,脑海里又呈现出维也纳华尔兹的动作,然后又转回波尔卡及进入节奏柔和些的探戈。表演中加入了一点点喜剧元素、托举动作、幽默情节和道具鲜花等,以此来丰富舞台上的表演力。其中,有一段很长时间由弱到强缓冲音乐,安排通过让女舞者有慢速旋转、然后开始慢慢加速、加速,在最后“?纭鼻颗钠鹄词保?使得舞者的力量爆发与音乐的力量达到吻合。其中还要注意许多小细节,除配合音乐去跳舞,还要与音乐本身的高潮相吻合,等等。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选取音乐时,可以别出心裁,将完全不同类型的东西结合起来,试着将不同世界的音乐融入到一起。比如,可以用美国摇滚乐队――邦乔维的经典歌剧《你为爱安了个坏名》编了一曲优雅的慢狐步舞,4/4拍节奏类型狐步舞舞曲抒情流畅,每分钟28~30小节、四拍走三步、每四拍为一循环,因此,舞步平滑、舞态优雅、从容飘逸、似行云流水。观者有很多没有接触过国标舞、尤其是没跳过“老人家”们跳的狐步舞,但结果这支“摇滚狐步舞”其效果:掌声雷动!事实证明,会有很多人是喜欢看摩登舞的。这也是为何英美节目《于星共舞》《舞动奇迹》以及我国《中国好舞者》里,时常会出现一些我们认为很离奇、很“不入流”的音乐。它们的表演不仅仅是机械的动作展示,而是要融入音乐、进入音乐,成为音乐的化身,将舞蹈动作幻化成你想象中的人物感知。当舞者站在台上、做好准备、然后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流露出特定的情感,这样做出来的动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要在特定的时间里创造出瞬间感,因此,完美地演绎音乐和融入音乐同样重要,可以说,音乐是世界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动作,还要理解动作的细腻内涵,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情感与精神,动作中的情绪酝酿,以及在下个动作前营造出壮丽之感,这样有目的、有意义的动作才是有价值的动作。舞蹈艺术这种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特性――清晰直观动态的情感语言,充分展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基本步和基本套路的艺术性

1.基本步的艺术性

寻找和发掘基本步中的艺术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英国黑池,业余舞者在转为职业舞者时,需要参加英国舞蹈理事会组织的职业资质考试。为了通过这次考试,舞者得花费很多精力去训练基本步的技术和要求。转入职业组后参加的世界顶级赛事时,如欧洲职业锦标赛、世界职业锦标赛,世界舞蹈理事会会在比赛中加入基本步的比赛环节(WDC自2010年规定:每轮比赛中须有一支由基本步组成的基本舞)。也就是说,若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练好基本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关于学生的基本舞步大都限定在课本大纲之内了,所以练好基本步是必修课程。

那么,如何能让基本套路中的每一步都非常有感觉呢?在初期训练中,学生的每一步都按照“标准方式”来跳,不管前面跳的是什么舞步、也不管后面接的是什么舞步,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标准方式”来跳。在“标准方式”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就要从这种“标准方式”转化为动作衔接更为自然的“艺术方式”,而这种艺术方式的来源与秘诀――艺术来自于中心。

2.艺术方式来源与秘诀

重力中心和上升中心(姿态中心):重力中心是最重要中心。舞蹈中女舞者一般热衷于根据男舞者的中心作出反应;接着用到胸腔骨这一不可缺少的中心、可称其为“上升中心”或姿态中心。比如,在摩登舞华尔兹方块步(并脚换步)练习中,跨出第一步并向侧移动时,“重力中心”从下面超过“姿态中心”,推动上身、然后创造出一个非常自然的上身优雅的姿势。造成这一优雅的、行云流水般移动技术秘诀也在于此,双人在舞池中流畅地移动无疑给舞者的舞蹈增光添彩。警醒的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模仿动作时,常犯错误:只移动上半身或直接移动头部来做倾斜或姿态造型。看似相同的外观造型,却是通过不同的运行方式产生的,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强调正确的运行方式操作如下:通过身体中心在底部的转动引起的自然移动而形成最后造型,而且在移动期间(完成动作过程中)女士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与跟随,进而形成行云流水般的移动,给舞者的舞蹈增光添彩。

练就基本套路的艺术感需要通过很长时间进行培养和训练,但必须强调:舞者和学者在每一步中都力求发掘出闪光点,无论是表演、比赛、练习都希望带着基本动作这一艺术感去舞蹈。

三、角色艺术感

国际标准舞这门艺术是由人创造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在表面的东西,还应该有艺术的东西,即舞者在舞蹈中加入激情与情绪。

1.引带

男士引领、女士跟随,统称“引带”。引带不仅仅是双人舞中的技巧,也是超越技巧成为表达的一种方式。引带是连接男士女士的纽带,是突出双人舞中男士与女士的区别,使双方传递信息、感情交流的枢纽。在双人舞中不仅有接触引带也有非接触引带,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引带,都要使我们的双人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突显出双人舞的特质魅力。

2.摩登舞双人舞的引带关系

在这里主要说说摩登舞中男士的引带意识和女士的跟随意识。摩登舞是双人舞中双方关系最紧密的舞蹈,它需要舞者在心、脑、体这三方面共同运作。摩登舞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对舞艺术形式。舞伴双方的配合是舞者体现艺术美感的主要环节,是舞者“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是舞者人文艺术修养逐渐成熟并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比如,华尔兹中Fallaway Reverse Ture接Reverse Pivot(并退左转步接左轴转步)这两个连续左转的舞步,女士在男士的引带下第一步后退右脚,同时通过反身动作将男士向左引带,第二步仍用左肩、左脸部继续向左引带,第三步女士后退右脚步幅小一些,最后Pivot的转动速度要比男士慢一些,这样就使两个舞步衔接得比较连贯而流畅。摩登舞是一种在旋转中流动性极强的舞蹈。两个舞者巧妙的配合、和谐共舞是体现这种舞蹈特性的关键所在。前面说过,舞蹈中要使心灵、思维、身体三者等充分参与到运动中来,才能展示出绚丽多彩、行如流水的艺术魅力。

3.拉丁双人舞的引带关系

这里重点说说拉丁双人舞的引带及力的运用。“力”是建立在“引带”之上的,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双人技巧,所以舞伴的“力”的配合是继“引带”后更重要的技巧与表现手法。众所周知,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法相反,所以我们在舞蹈中形成了两种力:对抗力与扩张力。拉丁舞的精髓乃是双人舞之间千变万化的技巧,这些技巧如黑洞般深不可测,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尝试。比如,斗牛舞――斗牛舞与斗牛的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斗牛是一种激烈的、残酷的、严峻的舞蹈,为此走上舞台后,思绪要拉回到竞技场上,要想象斗牛士在地板上走路的姿态,想象在竞技场上移动的神态。而现实中,舞者总是尝试把舞步跳得更好,缺少对动作用意的投入、对舞伴彼此的投入以及对彼此感觉的投入。试想想,若能使得“两个不同的灵魂来共同描绘一支整体的舞蹈”,那该是多么理想的状态……当男士张开身体让女伴通过时、要描绘出身体内部的自豪感,而不仅仅是把身体位置摆好就行。作为女性舞者首先在舞台上要塑造舞台角色。第一,要描绘斗篷动作的女性角色(不断扭转、不停创造曲线、不停动作的斗篷角色)。斗篷动作的发出者是男伴、女伴只是动作的反应者而已。第二,要描绘是一名神秘的、勇于挑战的、无比自信的吉普赛女郎(有时只是甩一下裙摆、诱惑男伴、然后离开……)。这个角色感觉和生活中、平常的动作感觉很相似,表现出是魔种侵略感、紧张感、或浓浓的爱意。当然,可以是调情、然而仅仅用背部与男伴进行交流。当女士以吉普赛女郎的角色出现时,女士就是感觉的发出者,而男士的任务则是观察,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可。

女性要了解自己的本能,要根据自己的想象释放自己,不要害羞难为情,不要拘束在现实之中,要高高在上,要抓住你的角色和身份。踏上舞池后,不要去想你的左右脚动作,身体位置、腹部位置、节拍等,因为当你超越现实境界,进入幻想境界后,就会变身为另外一种人或物,而这正是舞蹈带给我们及其美妙的事情。

四、身体语言的艺术性

身体语言是无声却有形的诉说,它就像文学、美术、音乐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对于表演性和竞技性兼备的国际标准舞来讲,舞蹈身体语言更成为其艺术表现的核心问题。我们所熟知的拉丁舞在其进行艺术诉说的过程中,身体语言能力更凌驾于其他众多舞蹈元素之上,成为其表现的冠上明珠。

1.“力”――舞蹈身体语言的“脉搏”

国际标准舞表演性艺术形式中,舞者身体的控制力、身体语言的掌握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任何一个舞者在进行身体语言能力训练时都无法避及的问题。在舞蹈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力,如重力、支撑力和摩擦力。除此之外,舞者在进行身体语言能力训练中,要求舞者对力的解读必须有两种认识:真实的力和感觉到的力。前面提到的三种力的模式主要指“真实的力”,而感觉到的力是舞伴双方在进行舞蹈动作时彼此互相感受到的对方给予自己的力。这种力更多的来自于音乐、现场环境、舞蹈心情以及对舞蹈的理解等非动作因素,感觉到的力(也称“非接触引带”)对舞伴之间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职业舞者进行舞蹈身体语言“力”的训练;不论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一些实际能力的训练,还是舞者进行个人能力训练;无论是竞技现场还是舞台表演,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无不成为每一个人关注的焦点。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力”的概念就不成其为舞蹈;从小的方面讲,对于身体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果脱离了“力”的掌控,我们自身的舞蹈技术与风格水平只能停滞在“机械层面”,而缺少用力得当的“艺术魅力”。

2.控制――舞蹈身体语言的特质

关于身体语言能力中的动作的控制力。对于完整动作的控制,来源于“力”的掌控,而对于“力”的理解,最终要融入到舞蹈连贯的动作过程中。比如,当今的拉丁舞已经在原有的竟技性舞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融表演性与竟技性为一体的形式。我们运用舞蹈的前进、后退、跳旁边、旋转以及跳跃诉说一个故事或表达一种心情,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一个好的拉丁舞作品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者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从根本上说,它是源于动作本身的语言。舞者在舞蹈中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对于动作的控制能力,通过自己的动作去感受、去传达内心思想感情。教学训练中不仅仅停留在借助镜子看舞姿是否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体验某种经验是否表现的充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为了使某种舞蹈动作达到技术上的准确性,一个有能力的舞蹈教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表演一些准确的几何式样,而是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升、下降、攻击、退让时的肌肉经验,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必须完成与这种经验有关的动作”。可以说,没有对动作的控制,就没有艺术表现过程中艺术的虚构、审美意象、文化内涵。

3.节奏――舞蹈身体语言的“韵律”

节奏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艺术”化的“节奏”,更成为舞蹈艺术表现过程中重要的因素,舞者对于节奏的把握,自然而然被列为身体语言能力中最需要抓住的实质问题。节奏已成为评判国际标准舞者能力的一个标准,呼吁舞者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节奏上的培养和训练。它不仅仅包括音乐上的节奏,更多的要求舞者对自我身体节奏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舞蹈的节奏是一种“视觉节奏”,是舞者的肢体在力度、幅度、速度和转度变化中的节奏。

五、结语

艺术节标语篇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艺术性 创造性 表演性 审美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和交流这样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位一体来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我们却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环节彼此孤立,甚至是对立,结果教师费尽心机的授课不仅不能很好的感染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英文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形式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观点。而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与真正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实质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要借助于表演去输出信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如果有了明确的说教味道,就会马上中断双方情感的交流。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施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外语教学亦是如此。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规律所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艺术则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和活动的等一系列能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美的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发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富含艺术魅力,是外语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归纳为三点,即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

一、创造性

教学规律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例如,在讲解英语音标的发音、读法时,大多数初学英语的学生感到很头痛,如果教师能够把英文的48个音标和汉语拼音建立某种联系,告诉学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发音器官都是一样的,只是鼻、唇、舌、喉以及口形变化的不同组合而已,这样创造性的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可以使学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很轻松的掌握英语的音标;再如,与其枯燥乏味的讲解英文中语调及单词、句子重音问题,还不如放一曲《高山流水》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下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节奏感,而英文中词的节奏感通过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表现出来,句子以及篇章的节奏感就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抑扬顿挫。用这样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所知、所感、所学,而且教师也享受于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表演式教学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和相互交流,进而融入角色,产生一种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通过成人的手势、表情及具体的活动模式学到母语,这时他们的想象、情感、理解同时参与学习,并逐渐从语言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公式或令人生畏的印刷符号,这就等于在教学与艺术的接壤带,人为的掘出了一道鸿沟,这正是缺乏表演性所产生的后果。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例如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要比语言更形象;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表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一个明快的手势会使全班同学立即明白“close your books”的含义,亦或是含有微笑的表情会带给学生一种无言的亲切与鼓励。

三、审美性

审美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是教学艺术的又一特征。现代教育思想使教育表达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也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美的享受。在情感的交流中,在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中,亦激发着师生创造的激情。

审美性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是将语言材料转化为美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从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者(学生)和审美对象(英语)是对等的,二者的相遇应该是知心朋友的相遇。学习者和知识只有建立在这种关系上,才会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学生们才能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萌发掌握它的愿望。这就是说,审美的感受力是先天和后天培养得来的。同一事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观赏者的眼中可能是一种美,亦可能是一种丑。当学生刚刚接触英语的时侯,自然不会形成明确的印象或美的感觉,这就要靠教师的后天培养,用美的形式将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最初的好感。譬如,教师可以在外语教学的初始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配乐朗诵、情景对话、英文歌曲或诗歌、电影片段的录像,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语音语调的抑扬起伏、生动和谐。当进入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则应从语言材料中向学生展现出语言的文体美、修辞美及韵律美。这样,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被迫感就会被“我要学”的内心愿望所取代。而这条学生与英语之间的纽带或链条,必须是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一端系着学生,另一端系着英语,这三位一体的和谐、生动、兴奋的教学心理和气氛,无疑会使英语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艺术节标语篇6

关键词:合唱艺术 民族语言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97-01

合唱艺术是一种集体演唱的声乐艺术,非常具有魅力,其形式不拘一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大都持有自己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在合唱艺术中,不同民族语言特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赋予了我国合唱艺术以语言节奏和语言音调上的不同特色。从专业演员和专业音乐教育者角度来说,应该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以提高专业表演水准和专业教学工作能力;从大众休闲娱乐表演角度来说,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能使演唱更有韵味,更有艺术魅力,更能享感受到合唱艺术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文化陶冶。

一、在衬腔和衬词上的不同特色

合唱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必定会与语言具有交织的关系。语言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和符号,其表现形式是“说”;合唱以节奏和旋律来向人们表情示意,其表现形式是“唱”。“说”和“唱”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但也有关联,就是都需要通过用词和用调的形式来表现。恰恰由于民族语言特征的区别,便影响到合唱艺术中的衬腔和衬词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要很好地表现合唱艺术,无疑需要合唱艺术的教学者和表演者共同创作,而了解和掌握这些特色,有助于演唱者将所要演唱的曲目风格把握好,也有助于教学者在教学和指导合唱的过程中把握好尺度,提高教学和指导效果。

合唱艺术中在衬腔和衬词上的民族语言特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合唱艺术而言,其重要的实践形式便是节奏和节拍。通过各种音响在运动中的不同变化,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以及不同的组织即连接方式,造就了多样化的节奏和节拍形式。在节拍和节奏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1]有研究者对合唱艺术和民族语言特点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事实确实如此,在一些原生态的民间合唱曲目中,节拍和节奏的地域特点都十分明显。譬如山歌和田歌在民间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歌唱形式,其节拍和节奏都与劳动号子相近,劳动号子的语言节奏就是这种类型的民歌的节拍和节奏原型,听起来节奏匀称、节拍明快、旋律起伏线错,有一呼百应一唱众和的感觉。而且不同民族的歌曲的衬词和衬腔虽然有多种,但富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和曲调必定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为常见的成分,特别在民歌合唱曲目中,具有民族语言特点的音乐和歌曲更富有表现魅力,更受观众的喜爱。

二、在语调、曲式风格上的不同特色

合唱中所选用的曲目必定会涉及到不同民族风格的曲目,细细品来,合唱艺术的展现必定与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所需要借助的声音,也即语调、调式的风格有关,而语言也有语调的区别。进一步说,合唱需要用声音来表现,语言从口语的意义上来说,也需要通过声音来表现。合唱与语言的输出方式有相同之处;合唱的声音是经过音乐的音阶、调式等因素所营造出的声音,而语言的声音也要受民族语言特点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语音和语调。表演合唱中的曲目会对应民族语言特点出现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才显示出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才使得合唱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魅力万千的艺术特色。

有研究表明,音乐起源于语言中表情和表义的语调,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都会与其所属的民族的语言表情和表义的语调有相似之处,带有这个民族的语调特征。事实正是这样,在音乐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脱离不了生活这个土壤,在音阶、音律、调式体系中都会注入民族语言的特色,出现不同的差异。音阶排序形成音高序列,调式植根于音阶,是音节关系的直接体系,由于合唱艺术中音阶和音律以及调式体系与民族族语言中的语音、语调相关,因此呈现较为稳定和富有其明显的艺术特点的音乐风格。

从民族语言环境下合唱艺术中的音阶调式看,我国不同民族的合唱音乐都独具乐风,不同民族的合唱乐风融会成我国合唱艺术殿堂中的瑰丽多姿、五彩斑斓,每个民族的合唱艺术都值得称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合唱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譬如陕北的信天游、宁夏的花儿、东北的二人转,都是代表地方民族语言特色的音乐,都是极具地方民乐特点的音阶和调式。所以,在合唱艺术中,不同民族语言特色融入其中,起到了丰富和增强合唱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作用,教学、表演、发展我国的合唱艺术,需要了解和掌握民族语言因素的影响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娅敏.民族语言特点对合唱艺术的影响[J].芒种,2016,03.

艺术节标语篇7

关键词:莫兰迪;绘画语言;解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34-03

莫兰迪是一位在中国备受推崇的意大利画家,他出生于意大利的波洛尼亚。今天,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是一位“天才”的画家;但在20世纪前期,莫兰迪一直被视为现代艺术的边缘人物。批评界曾经把他看作是一个保守主义画家,一个意大利文化品味的地方主义者,一个缺乏时代感的典型。

莫兰迪有很多模仿者,但大多也仅限于模仿其一个表面的样式。笔者认为,我们学习莫兰迪,不能仅仅学习其表面的样式,更需要从绘画规律的角度出发,更深层地对莫兰迪的艺术进行把握。

本文从关于语言的描述和莫兰迪绘画的形式语言具体分析两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了解语言与自然的关系是了解莫兰迪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莫兰迪的艺术观点可以被认为是现代主义之父塞尚的艺术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尽管他们的绘画在情绪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在语言的目标尤其是造型观念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莫兰迪艺术的个案式的深层解读,理解现实画家的语言目标,追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实绘画的意义。

一、关于语言和自然的关系

显而易见,莫兰迪的作品和真实的自然形态有着较大的差距。要理解和欣赏莫兰迪的绘画,我们需要首先理解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语言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形态的本身都包含着非常悦目的节奏和韵律,人体、静物、风景轮廓的曲线的起伏变化无不如此。造化就是这种节奏的创造者。如果能百分百地将这种节奏或韵律模仿或复制下来,都是极美的画面。古今的绘画大师们都注意到了这种自然中存在的美感。一些艺术家甚至于把它作为画面的经营重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对形体的外部曲线的变化都会非常关注。但自然形本身的变化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因为它还没有经过主体审美的加工。所以,艺术家的任务是以自己的感受并重组这种节奏。于是,关于这一部分的语言就形成了。它源于自然,但又不是自然的本身。绘画语言渗透了艺术家对特定自然形的一种独特体验,而对自然形的独特体验就是依靠绘画语言来实现的。自然形体与绘画语言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但又不是现实的逻辑对应,而是一种审美的对应,是画家的心灵对自然形体的一种审美的改造和加工。在绘画教学当中,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到一种误解的“严谨”和“准确”之中,比如我们会过于苛求自然形体或比例的准确。如果我们认真考察历史上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艺术并非我们所想象或要求的那样。

因此,语言与形体是审美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现实的对应关系。绘画的严谨不能仅仅依靠自然为标尺,而是应该使用一种审美的“度”来把握,这种“度”并无清晰的界限,而是一种审美的感觉,是自然形态、审美感觉与表现语言三者的结合。其中,审美感觉是一种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中介,作品的所有意向都完成于这一环节。当然,画面最终还是依靠画家的绘画语言来实现的。画家作品表现语言所体现的自然内容并非现实的自然内容,而是在画家的审美感觉调整下的、围绕着自然形态的一种微妙的偏离。绘画语言的趣味就产生在这样的偏离与振动之中。画家依据自然进行写生或创作时,需要协调好绘画语言与真实自然之间的关系。

莫兰迪的油画(如图1)如果从自然意义上来严格要求的话,他所描绘的瓶子显然是有些畸形的。因为透视比例明显存在问题,但它又的确是一件具有强烈美感的静物杰作。这张作品中黑白安排得当,尤其是灰色的变化被画家控制得微妙而得体。那些和自然形态存在出入的地方仿佛倒成了莫兰迪的优点和独特的语言趣味。以审美的需要为指导,用一种整体辩证的方法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领会与理解的基本原则。认识语言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会使画家在创作时的审美渠道更加通畅。

对于语言的追求与把握,古典画家和现代画家都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古代艺术家的绘画语言的呈现是一个综合的状态,而现代画家则只取某一点或几点进行专门的研究。要深入理解莫兰迪的艺术,必须先理解塞尚。关于塞尚,美术史的论述大多会谈及的他的这个著名的观点:“自然中的每件东西都与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极相似”,“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①这些观点实际上并非塞尚首创,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起,几何形体就成为概括自然的基本单位。乔托、马萨乔、安吉利科、弗朗契斯科、达芬奇、拉斐尔、卡拉瓦乔、伦勃朗、安格尔等无不如此。那么,为何塞尚重提这一绘画里最起码基本原则,却成为其被奉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原因之一呢?原来,塞尚之前的画家的目的一直都在于模仿或再现自然,包括印象派也是如此。他们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都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在古代画家的创作过程中,形体意识只是观察自然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不是绘画的目的。而从塞尚开始,艺术的目的发生了革命性的颠覆。塞尚将这一基本观念当做了绘画的目标。对绘画语言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成为现代主义和传统艺术最根本的区别。

艺术节标语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国际化

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和纯粹的语言专业教学不同,它是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它不是单纯的英语和专业的组合,而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本科教育所开设课程的20%以上必须开展双语教学,重点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1-2],因此,双语教学需要顺利完成知识传授和语言训练两个目标,对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双语教学涉及英语教材、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考试以及使用英语互动等形式[3]。在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积极推动本科双语教学的大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实施了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允许通过双语教学课程资质考核的教师开设双语课程,此外,还出台提供双语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提高双语教学单位学时酬金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陆续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获得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新开双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也逐渐增多[4]。园艺植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是无法替代的,在人类文明中,从初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高科技的农业发展,园艺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园艺植物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ofHorticulturalPlant)是指以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以及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园艺产品的特性,为人类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园艺产品,从而成为服务社会的一门技术,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辣椒等。因此,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大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根据这一形势,高等农林院校开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是紧跟时展需要的举措,但由于是新开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规律,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包括教材的挑选、授课内容的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课堂内容安排、复习互动训练和试题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教材选择

双语课程要与国际教育接轨,首先就是语言的接轨,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国际化,势必要以英文为主,尤其是多媒体课件里,主要应该以英文原版教材为参照来准备,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纯正的、原汁原味的教学氛围。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强,所讲的技术更新较及时[5-7],因此,原版的英文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帮手。在搜索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专门针对本科生教学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相关英文教材很少,可供选择的教材有限,这也是影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限的教材里尽量选择有特色的教材,目前选用的是SciencePublishers出版的由H.S.Chawla主编的《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第三版),以及G.P.Rao主编的《AdvancesinPlantBiotechnology》。这两本教材与国际的专业课程接轨,且内容丰富,包括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物质、DNA重组技术,涵盖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主要知识点。此外,《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第三版)还包含了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内容,而且对目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转基因植物技术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和学习,科学地了解现代生物信息学的技术方法,以及转基因的专题。选用的这两本教材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均有收藏,也便于大学生学习借阅。与此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教材作为辅助参考教材,帮助大学生在课余巩固学习的知识点,比如李桂荣等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中推荐的王武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材《生物技术概论》,便于大学生英汉对照学习,这对初次学习专业双语课的大学生能起到辅助作用[8]。

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大纲和学时的制定、大学生人数和结构的设定,英语汉语比例的分配等,是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框架基础,也是良好地开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目前我国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中,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据了解,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要求,开设了较少的课时,有的要求全体大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设置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安排,统筹规划。

(一)教学大纲调整

由于是双语教学,面向三年级的大学生开课,而他们也是首次选择专业双语课,因此,在理解和消化知识的速度上势必无法与汉语授课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相比。所以,要想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讲授与汉语授课32学时的授课内容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学大纲需要为双语课进行重新调整。在试验的第一个学期中,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物质、PCR、基因表达、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以及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其中植物组织培养、PCR、DNA重组技术以及基因克隆三个章节是授课的重点内容,占用的学时相对较多,而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这一章简要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现有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学时设定

华南农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已经开设一门汉语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而且是和双语课同时开设的,因此,为了使双语课过程和汉语课教学的同步,选择与汉语授课相同的32学时的理论课。此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是作为选修(五选二)的形式制定的,即大学生可以从五门课程中选择两门进行学习,这样不会出现由于必选导致的一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大学生必须选择这门课程。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也存在一些弊端,就是不能兼顾高等学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做到对专业所有大学生普及双语教学。

(三)授课对象结构

华南农业大学因为在此前没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相关双语教学的经验,所以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在试点的这个学期并没有放开对选课人数的限制,授课的规模确定为小班授课,人数为20人。这样为首次尝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实现教学计划和目标提供了保障。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20人的班级课堂氛围活跃,规定的学时内也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环节。保证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个规模也使得不少其他有兴趣参加双语课程的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今后可以考虑增加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人数,开设更多的双语教学班。考虑到双语教学中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用英语来授课,因此,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将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双语课为选修课,但同时开课前的一个学期也对报名选课的大学生进行了筛选,主要筛选标准是根据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来划定的,虽然此方法未必完全科学,但在目前可能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筛选指标。今后如果增加授课师资力量,开设更多双语教学班则需要考虑到适合参与双语教学的大学生比例,不能盲目扩大每个班级的大学生人数,以免影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效果及其口碑。

(四)英汉分配比例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开始设定的语言比例是英语和汉语各占50%,而随着课程的推进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每个阶段、每个知识点和所讲具体环节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在讲绪论的时候大学生大都对1颐1的语言内容安排比较容易接受,甚至部分基础好的大学生主动要求提高英语的比例,而随着内容的逐渐深入,尤其到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等理论部分的时候,汉语的比例需要适当提高,有时候为了解释一个专业问题,教师需要用汉语着重讲解,相对使用英语的比例会大大降低,汉语和英语的比例在7颐3,甚至8颐2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大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可以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要点和内容。所以,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授课现场大学生的反应情况来安排汉语的讲解比例。遇到大学生反应较慢,无法进行下一个教学内容或环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放慢速度,同时用汉语给予更多的解释,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因地制宜地安排英语和汉语所占比例。

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知识是要学习的对象,因此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否则设计的课程内容将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往往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会自然地将注意力放在要传授的知识点上,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兴趣。为此,需要在课堂上将授课方式多样化,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一)注重双语教学课件制作,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教学PPT的制作上,为了方便大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在课件的制作上主要以英文为主,参照教材《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第三版)将课程设置的主要章节内容用英文编写,重点专业词汇在英文后用汉语标注,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此外,教师应尽量多使用原版的彩图,帮助大学生加深印象,保证学习效果。双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9],通过视听的教学过程加深大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学习效果。在双语教学中,需找相关的经典理论的动画视频,如组织培养、DNA复制与翻译、载体构建、PCR反应等,通过这些教学辅助手段,提升大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双语教学上,教师更要注意这一最基本的原则。

(二)专业词汇随机测试,增加教学互动环节

在组织培养、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等章节中都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如果大学生无法掌握这些词汇,将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障碍,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安排专业词汇的测验环节,考察大学生对上一节课程中的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考察方式以随机点名、黑板默写英文词汇,或者将英文专业词汇翻译为中文两种方式,这样既可以督促大学生课后对重点专业英文的复习,也可以帮助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记忆专业中的英语词汇,更为重要的是应尽量在有限的学时内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开口表达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灵活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安排一定学时的互动环节,互动的内容包括看视频后围绕视频内容进行提问;课堂知识点的扩展讨论,如转基因的利弊;给大学生一个主题,按照小组准备PPT,然后再上课的时候用英语做简短的介绍,其他小组提问交流等。这些互动环节不但可以构建课堂语言学习的良好氛围,锻炼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思考,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增加科研时事新闻,发挥育人功能

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选用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科学界典故、名人、热点新闻等内容加深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转基因技术,可以介绍一下世界上最早上市的转基因番茄;讲到组织培养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利用快繁大量培养获得药用代谢产物的研究;当讲到创新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例,鼓励大学生做科研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等。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同时也能将专业学习与育人相结合,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四、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教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积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学习。

(一)教师评价

对于双语课程教师的评价可以组建双语教学资质认证专家小组,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的资深教授和青年突出人才作为评审专家,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适合本校教学要求的评分体系,对申请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打分,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听课等形式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其中问卷调查的对象就是该选修该教师双语课程的大学生。这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进行客观的考量。

(二)大学生评价

对大学生的考察主要包括考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而由于双语课程的独特性,除了平时考勤、完成课堂作业等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以外,平时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环节的表现,比如,听课发言情况,做简单报告的表现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依据;此外,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效果。测试和考核是对教学效果检验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因此,在课程分数的计算上不应仅仅根据期末试卷成绩给分,还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大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情况记入总评成绩[10]。而在试卷命题过程中,要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的比例,建议不要过高设定对大学生的考察难度,否则很容易打击大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单,不能抛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题型选择上,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目应作为主要的考试题型,同时结合一些看图填空,基本可以检查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对本科生来说难度偏大,不适合被列入命题类型。建议试卷的最后可以安排一道加分题(答错或不答不扣分),请大学生对一学期的课程给予评价,用英语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用英语写作,提高英语表达的能力;另一个方面还可以为将来课程的调整提供思路。另外,为了避免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学生不适应英语题目,平时教学应进行相应题型题目的训练,帮助大学生提前熟悉相关题型。高等学校是培养跨世纪综合素质人才的基地,开展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在国际上沟通交流的能力和专业的国际化意识。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在国内大多院校还并不是十分普遍,为了将来国家园艺产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需要,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中对双语课设置的考虑势在必行,如何扎实地推广双语教学工作是值得广大教师细心思考的课题,今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探讨,如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材,如何把知识传授和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有机结合等。随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将在未来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晨昱,李桂山.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67-68.

[2]刘安娜.关于双语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148.

[3]刁孝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初探[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S1):53-54.

[4]黄旭明,姚青.《园艺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进[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1):185-186.

[5]郭维维.双语课程教学的要素及其重要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65-166.

[6]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38-41.

[7]彭伟,张露芳,詹燕.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语课程教学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104.

[8]李桂荣,姜立娜,杜晓华,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5,(3):80-83.

[9]刘延吉,田晓艳,阮燕晔.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97-399.

[10]于翠梅,马莲菊,谢甫绨,等.高等农业院校遗传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1-73.

上一篇:垃圾桶标语范文 下一篇:爱护花草树木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