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1:36

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人文素质;艺术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文化。然而,社会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们最应该重视的。事实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具备接纳百川的开放心理和心态,而艺术正是这种融会贯通的枢纽。创造艺术、改造艺术、吸收艺术,是一种深层对接教育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核心课程来指导人们的艺术观念。

1 关于艺术教育的回顾

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人们通过自身的反思、认知、改造,促成了新形态的艺术形成,而艺术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深处。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艺术教育引导,有标准的理论支撑,使人们探索的过程不偏离中心。中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用音乐培养统治者人选,至周代,周公开创了“制礼作乐”的历程。在这个最高统治者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礼乐并举,相辅相成,相互加强,为的是造就一种祥和的社会和人的心理世界。这一举措不仅成为西周的一项根本社会制度,同时还是一种主要的教育形式。在西周社会中,音乐与教育几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周礼》规定:负责人必须都是搞音乐的,所谓“大司乐”和“乐师”,其实就是负责大学与小学教育的官长。甚至所有教育内容或目标,包括“乐德”“乐语”“乐舞”,全部与音乐有关。“乐德”,是受祥和的音乐影响的行为和德行,具体指忠、和、敬、孝等;“乐语”,即具有音乐韵味的语言,包括诗辞等;“乐舞”,即受祥和音乐影响的歌舞。据说,那些掌握了这种歌舞的学生,一般都会具有优雅的神态和举止。“乐德”“乐语”“乐舞”三者合成,就成为当时的“礼”。归根结底,“礼”就是受到音乐影响和规范的语言和行为,其形式和韵味与音乐同构。音乐不仅是教育的方法或工具,它已经与教育的内容完全融为一体。

艺术教育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第一,艺术教育可以结合人自身的原认知,让人习得科学、宗教、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优势,也让人通过教育反过来重新认知这些条件,让人有一个反思学习的过程。其是循序渐进的并且非强迫性的,这是其他学科难以代替的。第二,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是针对艺术本身,同样也是帮助其他学科学习的一种潜在学习方式。例如,人们在认知或反思过程中出现了创造性冲动,艺术可以达到安抚情绪、理性加固的作用,有一定旁敲侧击的效果。这种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优势,被广泛认可,在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途径上应用广泛。通过对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提炼,以及艺术家、艺术教育者对知觉问题、读者反应问题、交叉文化问进行更系统研究精密研究,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教育正在演变成一种综合式教育。综合式教育不仅使艺术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多元交叉学科,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当今世界,艺术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时代,这在线性时间上是一个必然性指向。当前最客观的形式,就是学科之间从分裂走向融合,在变量行为中找到了平衡点。学科的交叉标志着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多元性标志着新生的生态式教育。艺术在其中发挥一种核心辐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因为艺术的辐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形成交流,教学有了良好的互动,贯通了感觉、想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成为艺术了,这足以认证提出的艺术教育观的动机和形成模式。

2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在这个不同领域的理论和事实相互联系和相互启发的时代,当代教育学从哲学和生态学中得到了大量启示,一个提倡师生对话和互动、多学科互补的生态式教育观正逐渐形成。这种新型教育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强大的多学科理论基础,更有事实作为依据。以下是笔者从生态学得到的启示。

2.1 人与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学家指出,整个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按照一种程序式规律管理自己、管理生态载体、管理生态依存者。人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息息相关,任何支配整体的规律,都支配其部分。因此可得,艺术指导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之间关系是支配和依存的。而如何了解、掌握这种支配方式,也是艺术教育指导正在研究的部分。

2.2 人与文化生态

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人,还是一个社会人和文化人。文化圈与文化圈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套,形成一种互融、互生关系。例如,中华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和共生的产物,在当今世界,比较发达的美国文化也是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交流和共生的结果。但这种文化的共生和互生关系,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破坏。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物种日益减少,各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被打破,文化的沙漠日益扩大,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艺术与艺术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动模式需要学者们重新思考。如何有机结合,在不破坏元知识成分的同时进行结合,这将成为一个新颖又重要的问题,敲打着人们思维体系中的反思模块。

3 对话: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主旋律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生态式教育认为,潜力来自于先天与后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话和碰撞不断生发,因而潜力永远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师的工作也很复杂。想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作综合的考虑。

综上所述,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意在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与介质,与其他关系链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互生、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和创造能力。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出具有真正智慧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Frei,Judith,Alvarez,et al . Ways of Seeing:Usingthe Visual Arts in Nursing Education [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10(12):672-676.

[2] 邢莉.美国大学普通术教育及课程设置[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4):68-74.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1.1经济建设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特别是我国艺术类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全国也就仅仅有八所专业性的艺术学校,在此之外,综合性的艺术类院校也不过仅仅只有七所而已。在这些院校中,每年的招生量最多也不超过百人,而少的有时只能招到几十人、甚至几个人。这种招生程度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比较,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事业相对的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令艺术类高校逐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从而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2013年仅我国福建的艺术类考生就达到了2.03万人,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2设计市场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对艺术设计类的相关内容需求有限,这就导致了我国有限的高等艺术学院将教育重点偏向了造型艺术,而长期得不到认可和重视的设计类艺术则自然的退居二线,从而令我国高等艺术学院中的设计类学科占整体学科五分之一还不到,使学科出现严重偏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服装、广告、包装等行业的相继发展,使设计人才需求快速提高,从而令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重点再次转移,使学生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转折。而这种由市场导致的巨大转变,给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3市场经济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一直延续着“精英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精英式教学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同样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促使了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方向不断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融合,令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

2、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也是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也形成了独自的教育体系,而其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则是“艺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相互衔接。而后再利用各个方面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的研究,来不断加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平衡性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2.1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及办学思想。

目前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是树立学术性的办学理念还是树立职业性的办学理念,一直高等教育中最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将这两种教学理念进行统一结合才是最好的结果,然而实施起来却极为困难。然而在高等艺术教育的实施中,职业性的教学理念和学术性的教学理念却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特殊教育理念,成为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要求艺术人才不但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除此之外,艺术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其追求的是不断的刻苦训练,从而不断的超越巅峰的艺术。

2.2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了具有极大跨度的教育种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其不但含盖了本身的艺术技能,还蕴含着“社会学”、“文学”、“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而且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艺术创造素材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创造条件的不断优化,都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领域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等艺术教育的知识结构不断的进行更新,其通过与“文史”、“理工”等领域的不断联系,使优秀艺术家的文化底蕴逐渐的得到提升,从而形成新时代下的全新艺术人才。

3、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教育创新

事实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教学,都无法与社会的现实背景相脱节。因此,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必须紧跟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现阶段我国经济背景的发展需求来确定高等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从而保证两者的紧密联系,避免教育与时代的脱节现象产生。而且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其在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这也导致了艺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听”、“看”等感官刺激的教育,使其通过自身的感官来直接获取知识和经验。因此,其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而想要更好的实现对学生“感官教学”,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利用现场协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艺术学院必须有专门的艺术资料库,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完善的艺术教育设施,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教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艺术教育对于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建设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其本身又与其他学科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面对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下,如何避免教育与市场的脱节,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协同创新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最终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综合性;课程标准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电脑、流行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新世纪的孩子们也生长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新媒体、新艺术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这一现象,世界艺术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改革,使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内容尽量出现在艺术课堂,使中小学生的艺术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因此,“综合”视域出现在世界的艺术教育当中,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时刻体现出了多学科融合的现象,现将国外艺术教育的特征进行归纳,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而打下基础。

1“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内容

从大量的文献中我们了解到,国外还没有名为《综合艺术》的课程出现,但从其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来看,已经充分的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从学校的环境布置到艺术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时刻都体现了“综合性”特征。在一篇题为《开放、多远、综合的艺术教育——美国国家艺术教育考察报告》一文中,通过该文作者对美国艺术教育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的艺术教育是在“人文”视野下实施的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而从教育途径上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模式,从教师队伍的结构上体现出了灵活性、高素质的特征,以及专兼并举的特征。在西欧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所有的歌舞剧院、博物馆、文化艺术馆、都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范围可以向外延伸,使艺术教育与国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2“综合性”的课程标准

通过对国外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从艺术教育的课程标准中所表现的“综合性”特征,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关联”,下面将美国、俄罗斯、新西兰三个国家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做以简单的介绍。

2.1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从内容中就体现了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性特征上。在标准中,列出了艺术学科间的联系,艺术学科与非书学科间的联系,着重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标准还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于价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更加体现来了“综合”的意识:“标准是形成课程的综合和相关的关键所在。”也可以看出美国的艺术教育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和通道,目的是使学生学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达到通向其他学科领域学习。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实现和建构这种“联系”,就必须要完城多种艺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学习的过程来发现和形成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和增强艺术学科间的联系,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另一种是“相关”。

2.2俄罗斯《艺术教育方案》

通过对俄罗斯《艺术家教育方案》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有绘画艺术,还有音乐与世界艺术文化。俄罗斯将艺术教育定义为“人们掌握本民族和人类艺术文化的过程,它能够发展和形成艺术价值,创造价值,丰富精神世界,是情感和智力财富的一条通道。通过俄罗斯艺术教育内容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艺术教育的范围广泛,内容详尽,学习内容不仅限于国内,还涉及许多国外许多艺术学科内容。同时也看出俄罗斯要求艺术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俄罗斯不仅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理论的双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的学习。

2.3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于2000年正式公布发行。从2002年开始,新西兰在1——10年级的所有学生中实施此课程标准。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四个学科。在标准中阐述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科的价值与态度、艺术学科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间的关系。特别阐述了艺术与健康和体育、艺术与科学、艺术与语言、艺术与数学、艺术与社会科学、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这足以体现新西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特征。

3小结

由此可见,以上国家的艺术教育重点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各个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的目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综合化掌握。人类的知识结构原本就是个统一的整体,各学科间本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能人为的将这些“联系“分开,而是要时时刻刻在教学中来发现这种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多种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体现出运用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去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这种综合能力,培养孩子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孩子运用多种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交叉、融合”,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艺术的“综合”必然成为未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5-19.

[2]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2(04):74-79.

[3]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18-23.

[4]谢嘉幸,杨燕宜.孙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05):45-49.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罗马 艺术教育 三个时期 贵族 民间

一、从希腊文化到罗马精神

古罗马本身艺术并不发达,当罗马人试图征服邻国并将来自各地的大量雕塑和绘画艺术品运回罗马的同时,也将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作为俘虏集中到罗马,这为繁荣罗马艺术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如诗人贺拉斯于《上奥古斯都书》中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古罗马城交一带,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①古罗马城人口只有6万,而劫得的希腊雕刻艺术品却达到几十万,罗马的艺术浸染了浓重的希腊色彩,二者风格极为相近,准确地分辨希腊和罗马艺术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道难题。

而古罗马艺术教育自共和时期末崛起,“至于文学和艺术,罗马在很长时间都试图模仿古希腊,虽然希腊指引的方向与全凭自然引领的方向并不一致,这也是事实。”②正如《罗马精神》一书中的表述,“那才是真正的罗马艺术,是罗马精神的自发表达,也表现了它真正将实用手段用于实际目标的急切态度,表现了它的意志力和坚韧度,表现了它的无穷力量、无所畏惧和无上骄傲。”③希腊文艺的宗旨倾向于神圣的崇拜,古罗马精神却强调艺术的实用主义。

二、艺术教育三阶段

(一)王政时期

《罗马史》第二卷第二十六章中提及“父权法”:“古罗马的立法赋予父对子绝对的、终身有效的权力。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役使他在农场劳动,甚至对其有生杀予夺之权。即使儿子已经参与政治,并小有成就,已经享有声誉,父亲仍然可以行使上述权力。”④王政时期,古罗马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度著称,帝国建立之初,军事力量仍是国家拓展帝国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的古罗马儿童教育均由父亲担当导师,教育区域仅限于家庭。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尽管现代东西方教育体制已经明确反对体罚的方式,但在古罗马建国初期的家庭教育中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就是游戏,家长们已经意识到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罗马小孩最初玩的是用小塑像穿成的项链,还有斧子、剑、剪刀、鱼叉等形象的玩具;他们还喜欢玩捉迷藏、蒙住眼睛猜人、扮士兵游戏。”⑤“男孩子经常在庭院里或对着墙,或用棍棒和拍子玩各种球类游戏;而女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是各种各样的玩偶,她们也喜欢玩抛兽骨的游戏。除此之外,棋盘游戏亦很盛行。”⑥这就是西方最早处于教育体制中的文娱活动。体罚和游戏是王政时期家庭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初衷在于使古罗马人的后代成为更加合格的公民。这个时期的孩童更多地追随父亲学习文法以及军事谋略,对艺术则并不重视。

(二)共和时期

当罗马征服希腊,大量的艺术品被引入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全部集中在文法、演讲和军事以及思想的培养,希腊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品位深深地影响了古罗马公民,艺术熏陶带来了艺术教育的觉醒,“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尔耐丽娅,普鲁塔克描述道:‘她很有教养,广泛阅读,能演奏七弦琴,也擅长数学,在哲学方面的讨论中见解独到,她多才多艺。’”⑦可以看到,早期的家庭艺术教育已经在妇女身上产生明显的作用。男人们忙着军事、政治和演讲,女人们则接受并探索文学和艺术,从不放过向希腊文化汲取智慧的机会。

共和末期,古罗马的非正式教育系统被专门的学校教育代替,比较普遍的专业学校包括修辞学校、建筑学校、医学校、法律学校以及音乐门类学校,这些专业学校门类依然要为社会和统治阶级服务。统治者希望用雕塑、绘画以及歌咏的形式将古罗马帝国辉煌的战绩和鼎盛富饶的领土实况记录下来以供后人瞻仰,如现存最早的提图斯凯旋门就是由罗马帝国皇帝提图斯下令建造。这段时期的艺术教育通常以师徒之间直接传艺的途径作为当时最主要的教授方式。

(三)帝国时期

古罗马共和时期艺术教育尚不能说真正的成熟,至帝国时期艺术教育才随着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繁荣达到成熟阶段,艺术教育机制仍属于国家机构。家庭式教育的没落一定程度上也为罗马平民带来了同上等家庭平等的受教机会。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古罗马公民受教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希腊艺术的模仿,更多的青年罗马公民希望能够另辟蹊径,统治阶级的政策支持也刺激了古罗马的艺术教育机构,但这些仍未改变艺术家是做技术工的事实。“在罗马,真正的艺术家是工程师。”⑧仅强调实践也是当代东西方艺术教育摒弃的传统艺术教育体制中的糟粕之一。

三、古罗马阶层艺术教育

古罗马的阶层艺术教育可以分为贵族艺术教育和世俗艺术教育。有趣的是,贵族阶层的家庭艺术教育通常由教仆和母亲担当这一角色。

(一)贵族艺术教育

贵族家庭使用教仆的现象极其普遍,早在希腊文献中就能找到教仆存在的痕迹,如希罗多德文学作品中的斯奇努斯是地米斯托克里斯儿子们的教仆。⑨教仆的权力广泛,“如监督他们的道德培养,接送他们上学、携带学习用具, 保护安全, 辅导家庭功课, 甚至充当外出求学青少年父母的人等。”⑩教仆的选择非常苛刻,因而,多才多艺的希腊俘虏成了最佳人选。希腊教仆将良好的学识修养带入罗马家庭中,同样包括有关艺术的教育。“尽管音乐在罗马教育中不像在希腊教育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但音乐作为一项技艺远不能忽视。男孩和女孩要在宗教节日参加合唱队表演, 还有伴着弦乐器进行个人表演。”?这大部分儿童所具有的音乐素养很可能就是希腊教仆的功劳。

贵族家庭中艺术的教育又益于母亲的培养。“7岁之前的抚养和教育由母亲负责。女孩们从母亲那里学到如何做到妇道母仪,例如生火、汲水、做饭、纺纱和缝制衣服等都是罗马女孩必须掌握的技艺,长久以来,这些技艺从母传女,世代相传,成为罗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这段文字可推测上等家庭的妇女具备的修养和技能或许不仅限于妇道礼仪的体现,拥有高雅艺术品位并有教养的女性亦是古罗马男性追求的典范。艺术的修养水平也很大程度上是从母亲传到了子女,自然的艺术熏陶乃是必然的结果,教仆和母亲带来的这种家庭式艺术教育实际上更类似于国内学者提倡的“染缸式”环境教育。

(二)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教育是古罗马帝国文化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以及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东西方的教育制度仍十分相似。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是以学校制度为主要存在形式,受国家机构的直接管理,继家庭式教育没落后,世俗教育成为古罗马公民受教的主要途径,古罗马艺术教育由此得到广泛、快速地普及,音乐学校、建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尽管学校教育最终在帝国末期由于帝国的衰退、基督教教育的兴起及其自身的缺陷逐渐消失殆尽,但不能否认,古罗马的这种系统的世俗教育制度、教育方向和教育对象的普及的确是罗马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共和末期,学校教育开始普及一定程度上也给古罗马平民儿童带来了平等的受教机会。

结语

研究古罗马艺术教育对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少教育方面的专家也曾对古罗马教仆制度大加赞赏并将其视作最早的教师源头。在今天,这种教仆制度已不可能重现,公共艺术教育亦不同于专业学校针对性的艺术人才培养,如古罗马艺术的繁荣和昌盛离不开全民的艺术审美认同和技艺的培养,耳濡目染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精髓。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或当引用更为普遍的“染缸式”艺术熏陶,尽快摆脱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将专业艺术教育融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注释:

①章安祺.谬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72.

②③⑧⑨汉密尔顿.罗马精神[M].王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79;18;180;182.

④⑤⑥⑦转引自陈砚玲.古代罗马早期家庭教育初探.科技资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J].2012(16).

⑩??转引自姬庆红.古罗马教仆与贵族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参考文献:

[1]章安祺.谬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汉密尔顿.罗马精神[M].王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陈砚玲.古代罗马早期家庭教育初探.科技资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J].2012(16).

[4]姬庆红.古罗马教仆与贵族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在教育中。所有的艺术都是重要并多元化的,需要认真对待,舞蹈应放在艺术教育的范围内,从艺术的教育角度教授的舞蹈,与其它形式的舞蹈教育截然不同,艺术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艺术教育的视角旨在深化审美教育,它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来交流涵义。舞蹈中的艺术教育的视角以学生为中心,它通过研究学前孩子如何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学习,来提高艺术、认知、社交和动觉方面的成长。当学生学会在舞蹈中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观的艺术判断,审美感知力就得到了提升,美育渗透在舞蹈的全程的教与学中。学生的需要是舞蹈课程发展的助力,教师作为引导者,用标准的课程内容和经验去造就每一个人。在教授舞蹈时,要从身体、心理、审美、认知等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成长负责,要找在舞蹈教育中学生的广泛使用内容,必须将动觉与认知、社交、审美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是思维和动作的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全面,各方面均有涉及,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找到自己与舞蹈的连接点,从而理解舞蹈,欣赏舞蹈,并能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注重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其中融合了舞蹈动作教学和舞蹈文化,大多数舞蹈教学方法是专门应用于舞蹈教育的,例如:有些具体的舞蹈教育中的教学技能,像为舞蹈编排和即兴表演做出的动作探索,用身心合一的视角来探寻学习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舞蹈教育帮助学生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来整合学习,并获得课程预期的标准观点,舞蹈教育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构建和结构,关注如何将舞蹈的不同侧面整合成一个单元,来拓展美育。舞蹈作为艺术教育如何来的基本教学方法,以及在动作探索、舞蹈编排、舞蹈教育的平台中可以将不同风格的舞蹈视角教学法,学会分析舞蹈内容以及更好地传达舞蹈艺术教育精神与技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方法与益处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舞蹈教育,首先要知道舞蹈对当代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确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说,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舞蹈教育自身的丰富内容,而且有利于全体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够开发感知力、理解力与辨别力等各种潜能,从具体“益处”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标准加以阐解。舞蹈教育有益于学生理解人类舞蹈活动中所积累的古今经验,特别是创造性经验,如人类祖先在最早的动作组合中,就知道将各种不同元素动作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结构,当代学生在重复这种创造时,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将各种事物中的不同元素进行组合与排列,它将是导致创造与发明最简单的思维基础与思维方式。舞蹈教育提供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性的,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形成动作符号的动作思维,这种动作思维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既走向实践,也走向逻辑,它是人的思维从低到高的演习过程,它有助于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认识自己,也认识各种事物。舞蹈思维所产生的肢体动作,是从内在意向进行的过程,也是形成形象的过程,这种外化即舞蹈艺术中讲的即兴舞蹈过程,即自然地通过即兴进行表现的过程,舞蹈的这种肢体表现,即人的情感、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用舞蹈学习来提高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一种表达与沟通方式,如果采取的方式适于学生,调动人潜在的游戏冲动,那么教育目的将会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灌输的,这也是艺术教育舞蹈所追求的根本教学方法。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它最便于非词语流,这使舞蹈在人类早期语言文字还没有发明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语言文字发明后,舞蹈这种社会功能虽然已经大大降低,但要知道,直到今天人类的交流仍有大半是通过意会而非语言文字所能沟通的,人体表情仍担负着大量的交流任务,动作与表情可以理解许多没有标准的答案,这证明,虽然人类语言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但有大量事物仍不是用语言文字可以说清,倒是人体动作与表情可以意会,舞蹈学习的这一益处仍不可能的。

三、提升价值观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期间、教育采取放任自由的方法来普及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从社会文化多元性角度来看,似乎颇有争议,他属于“家教”的范围。同时,帮派树立,武器进入了校园,暴力蔓延,而就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倡导成功,提高效率,鼓励积极的互动,很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没有在家里接受价值观教育,相反,他们的价值观都来自电视、商业广告或电子游戏(充满暴力),很多学生的角色不是效仿价值观教育,也没有遵从社会准则,价值观学习的渠道无法让他们成为更好的公民,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令人无法容忍,其实就是中立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崩溃。中立价值观教育时代损害了高等教育K12教育教师准备计划,它更加重视技术,不会教学生建立健康的关系来寻求积极的互动,今天,教育者必须分担其责任,及早灌输行为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动技巧,今天的课程中必须函告针对所有年级的价值观教育,如守时的重要性,履行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重要性,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长期熏陶,它们都会融入学生的性格特征,也是雇主们看重的特征。孩子们必须知道他们的行为有哪些后果,理解积极和消极行为的差别,什么是持久的价值,什么是短期的利益,什么是自私,什么是慷慨,作为表达艺术的舞蹈,它的人际互动特征与普通同伴和学生的人际互动特征并无二致。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立足于语言学、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等专业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7篇

艺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具备未来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能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以及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出现了“技能化”倾向,即将完整的注重内在体验的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创造,以及和幼儿有关的艺术引导能力。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就能应对未来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忽视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将会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一)目标定位偏重艺术人才,忽视学前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专业教师。艺术教育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了解幼儿艺术的实质,掌握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艺术教育能力。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幼儿以游戏的心态参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幼儿对美的敏锐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和直觉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最终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却使得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成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学生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对幼儿艺术特点及学习规律的认知。这种“技能化”倾向的目标定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及技能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事实上,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合幼儿的教育实践智慧。学前学生学习一定的艺术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单纯学习艺术技能就混淆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区别,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就业后尽管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最终也只能发展成为工匠型教师,很难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内容偏重艺术技能,忽视艺术情感体验

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也是按照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强调艺术的学科体系,将艺术分为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学科,每门学科再进一步细分,如音乐分为声乐、钢琴、视唱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割裂了艺术的整体性,只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技能的习得,忽视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培养学生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的学生经过学前教育专业三到四年的刻苦学习,在钢琴、绘画或者舞蹈等技能方面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能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当,但是不会创设艺术情境、不懂分析幼儿艺术作品,不能引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等现象却十分普遍。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在于学生能达到的技能水平的程度,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当前这种只重视艺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从而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方式偏重模仿训练,忽视幼儿教育实践

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误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对艺术知识内容的记忆、对艺术技能的被动模仿和强化训练,缺乏对幼儿园艺术实践的深入了解。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艺术作品,如钢琴曲目、舞蹈动作、绘画等,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忽视了对儿童艺术经验的关照。《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关注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重视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培养。衡量一个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标准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艺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灵活机智处理各种问题的实践智慧。这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艺术技能,却不能形成内在的艺术素养,更不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艺术能力,如创设丰富艺术环境的能力、引导艺术欣赏的能力和鼓励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等。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只强调幼儿的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幼儿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创造等本体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蜕变成了艺术训练,幼儿也就变成“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四)评价体系过于机械片面,忽视综合艺术素质

幼儿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应如此,然而艺术教育“技能化”使得艺术评价以艺术技能为核心,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作品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忽视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多关注横向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如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的创造性、独特性等;在评价标准上只重视艺术作品的技能水平,忽视了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合理的评价导致高校学前专业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以在各种艺术技能大赛中获奖为最高荣誉,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演出,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念;在幼儿园实习只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内容如幼儿情感思想、智慧和独特表现却毫无察觉。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异化,抑制了学前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过于宏观、概括和模糊等特点,难以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学前艺术教育首先是培养未来的幼教人才,然后才是艺术才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更重要是获得未来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教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艺术技能却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提高。由于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再加上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直接将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直接借用过来,把艺术教育当成了艺术技能的训练。还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直接将“吹、拉、弹、唱、画”等技能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目标定位难以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更无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的合格的师资。

(二)缺少科研成果支撑

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既要从认识层面理解和认同理论的基本理念,又要在操作层面具有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策略和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及时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又要具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当前有关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多是宏观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艺术教师多是对于理论的套用,少有对艺术教育实践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探索研究。这种科研现状制约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当前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课题:学前学生的艺术素养包含那些层面,和艺术专业有何不同?哪些课程能支撑艺术素养的获得?当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否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还有哪些差距?以上种种课题的解决依赖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由于当前我国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科研成果较少,无法为艺术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导致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技能化”倾向。

(三)师资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资没有专门的职前培养模式,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艺术专业的专业人员,他们普遍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能,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技巧。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他们便采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施教,即注重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恰恰是未来的教育对象—幼儿,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懂得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技能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技能为中心,艺术技能只是她们进行教育的工具而并非教育的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水平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能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引导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和创造。

(四)盲目迎合社会需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对学前教育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如唱歌、绘画和舞蹈等,忽视了艺术创造的过程,如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艺术思维、想象过程等。家长也常常把这些艺术技能作为衡量幼儿园水平高低的标准,孩子学习的技能越多,幼儿园越好。久而久之,艺术技能的提高仿佛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重要条件。有些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面试环节完全成了艺术技能大赛,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技能高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幼儿园的需求,也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在艺术教育中也就越来越偏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一)立足专业标准,明确专业定位

艺术教育行为实施的关键要看其专业定位,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又要遵循行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要充分领会目标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培养幼儿师资的高等院校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师资必须符合《专业标准》的要求,才能适应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艺术教育也要在《专业标准》的框架内明晰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既有专业理念、高尚师德,又具有较高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学前艺术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学前教育高校科研人员要注重结合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一线幼儿教师共同合作,探索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广大的幼儿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做一名研究性教师,不断地进行着艺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严谨扎实的科学研究,才会为学前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逐步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前专业艺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她们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具备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能力,而幼儿教师的艺术能力应以现实的工作需要为基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艺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未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因此,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艺术技能,更要使她们具备将来引导幼儿艺术发展的专业素养。这就对艺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师要学习学前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及时把握幼教实际对师资艺术素养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学前专业艺术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备学前教育理念的学前艺术师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在岗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

(四)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办园行为

学前教育的发展既要有数量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保障,保证质量是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着质量较低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利益驱使,社会上的幼教机构存在着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现象,干扰了科学的保育教育工作,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间接地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存在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关法规、政策的保障和约束。国家各级部门应完善相关教育法规,规范幼儿教育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例如,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加强托幼机构注册制度的监管,保证托幼机构的准入资格;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规范幼儿园科学的保教行为;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学前教育网络体系,营造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共育的大环境等。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8篇

目前很多西方文化传到我国,使得我国的文化向多样化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艺术教育同样也被时代的发展影响到,很多观念以及体系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被大大的扩展,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科教育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变化有些滞后于社会的变化,仅仅局限在国内,无法很好地结合传统艺术教育和新兴思想潮流,存在很大的弊端便是无法把大众化的文化转变为国际化的文化。我国普通院校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也逐渐吸收了大量社会中现代元素,但是艺术教育需要更多地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进步才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媒介,艺术教育的趋势便是数字化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很多学科如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学科的划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科目的交叉变得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综合性的科目,如服装设计等,面对高科技的挑战设计领域变得更加的宽广,各种科技被使用在教学中,本文主要讲述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性研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便是数字化的双语教学。

二、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媒介的创新研究

1、教育媒介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1)双语教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以及培养对象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越来与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艺术教育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都是一些泛泛人才,难以满足质量的要求,因此针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显得越发重要。很多学生都认为外语对于艺术而言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思想上就显得不够重视,但是必须看到英语的学习是我国适应经济化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的计算机软件通常都是英语编程,若是掌握不了这门语言,就会无法精通计算机,很多的创新就无法及时的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起来。

(2)数字化对艺术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被广泛的使用,社会快速的进入到数字化时代,电脑的普及使得教育媒介中加入了网络媒介,实现了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的数字化,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媒介。数字化是十分具有高效性的技术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在各科教学与实践中,艺术教育的一个衍生学科便是美术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从构思到设计建模分为好几个极端,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学习行为被计算机所改变,很多的手工绘制以及模型工具等都变为了计算机制图,使得设计速度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专业化的电脑软件更是使得教学内容变的更加的多样化、系统化以及层次化,非常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深入展开。第二数字化促进了新的造型以及表达方式,这也是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最直接的贡献,在构造物体以及图像处理方面,计算机具有很大的特点,使得艺术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设计领域中电脑设计采用的是非物质实体,克服了手绘表达不清的缺点,更加方便表达内容。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通常都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的思维往往也都十分的倾向于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计算机的引用使得以往繁杂的技能训练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表现方式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灵感,这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2、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媒介的传新性研究

(1)针对于双语教学开展的创新教育艺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双语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于双语教学的创新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是修改教学大纲,更加深刻的理解双语教学内涵。明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内容与模式,实施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教学策略等,以便更好的帮助教师确定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该包括双文化的教育,对双语教师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教师必须能够非常清楚的明白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以及文化背景、内涵和差异,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组织语言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教授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专业性的技能知识,更能吸收多层次的世界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为创新性思维的展开提供教学环境。实施双语教学的主渠道便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的双语学习目标、艺术教学目标以及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进行完美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在这里并不是说,专业技能不重要,而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是学生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和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的精神。第三是普通院校应加强艺术双语教育的师资培训,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采取集中培训,专门进行外语能力的综合培训,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去国外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外语口语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学校还应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教育双语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以及一些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加具有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2)数字化模式下的艺术教育创新性研究在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宽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更快的创作艺术作品,更新艺术观念。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变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创新性教育研究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第二实施创新性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把创新教育理念尽在心里,逐渐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发现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以及创造能力,是传统的复制教育转变为创新性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在教学目标中加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也要本着宽口径、高素质、求创新以及重发展的原则,建立一套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讲述一些艺术理论或是基本技法,而是更加深刻的讲述知识的文化、历史以及观念等,尤其是理论所包含的人文内容,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运用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更好的使用一些探究性的工作如专场音乐会以及艺术评论等,存在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流,光看开展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以便更好的激发生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讲述了普通院校创新性艺术教育现状,进而说明创新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重点说明了在,现代教育媒介下如双语教学以及数字化教学方面的艺术教育的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我国教学媒介也会引入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因此艺术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逐渐增加新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走上创新性教学道路,这些内容仍然需要更多地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字】素质教育;音乐;艺术;审美

一、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聆听与演奏是教学基本形式

以聆听和演奏为基本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是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特点。当然,音乐教学也有基本音乐理论的讲授过程,但是更多的展现形式是通过声音传递进行的。该特点主要是由学科教育内容所决定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歌曲学习或者是乐器演奏展开的,学生聆听特定节奏和音符,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塑造和提升。因此,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方式是该学科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突出表现,音乐教育应围绕其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音乐教育以培养情感价值为主要目标

除了音乐的表现形式的特点之外,音乐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鉴赏等方面的综合讲授,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感受音乐艺术带给人们独特的价值感受,并且在品读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够获得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价值情感,这是音乐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也是素质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要求。

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音乐教学使得学生大脑能够从长时间的文化课程学习获得适度的调节,这符合大脑接受知识以及学习的规律,避免了大脑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学习引起的学习效率低下、厌学、记忆力衰退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所帮助。音乐教学有着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相关学科内容,并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价值体验,为再一次全身心的投入文化学科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获得一定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可见,无论是对于其他文化学科、还是音乐学科自身和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音乐教育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是审美艺术的重要方面

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音乐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同步发展的巨大阻力,为有效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问题,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进行科学的引导,使之与社会的主流意识相适应,例如,通过学习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不仅仅学习其激荡昂扬的旋律,更要获得对于生命不屈精神的敬畏之情。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外在美的要求,也是对积极乐观情感美的要求。从这个意义来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乏重要的艺术审美教育。

三、加强音乐教育艺术审美研究

(一)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基本感知能力

音乐元素基本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音乐艺术素养,能够分辨音乐展现形式,了解音乐表现手法,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乐器识别、演奏等基本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元素基本感知能力是保障和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如果缺乏基本的音乐素养,学生就不可能对于音乐节奏、音乐表现以及乐器等诸多方面有深入体会,也不可能获得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素质和发展,更不会体验蕴含在音乐背后的情感价值。因此,要加强学生音乐教育艺术审美能力,应该从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做起,保障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结构,进而加强其音乐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领悟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之后,音乐审美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音乐情感的领悟能力。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快慢舒缓、音调的高低起伏,获得音乐情感价值的体验,例如,在聆听激荡起伏的《黄河大合唱》以后能够感受到革命战士奋斗不息的激情,在倾听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后能够获得充满辛酸和曲折的人生感悟,在品味节奏欢快的《欢乐颂》时能够收获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生活不懈追求。可见,音乐情感领悟力也就是对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价值的感知力,学生音乐情感领悟力的提升对于音乐教育艺术审美发展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多层次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

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生活经历和艺术鉴赏水平等因素因素,做到音乐教育审美鉴赏能力的全方位同步提升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多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应该成为今后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应保障教学内容多样性,不仅仅局限教材所提供的音乐教学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国古典音乐、近现代西方音乐等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补充;另一方面,应针对不同层次音乐素养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的偏爱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音乐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保障音乐教育层次化的发展。

四、小结

文章通过简要分析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以及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从提升学生音乐元素的基本感知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力和促进学生多层次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提升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水平的思路,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贺婉莹.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龚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25-128.

[3]李爱国.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卢媛婷.舒兰市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0.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远程教育;校园文化;信息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普及,并且伴随着Internet、Web等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全面系统教学的远程教育日益成为了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而远程教育作为终身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更加突显了它的优越性。

然而,在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倾其全部力量努力申办远程开放大学的同时,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远程教育这种学习模式的缺陷。非常明显的一点问题便是远程开放大学人文环境建设的缺失,这是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很严重的短板。

一、远程开放大学人文环境的现状

各地方电大在建设远程开放大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综合性利用以及网络技术的开发,而忽视人文环境的构建,这使得开放大学的校园缺少“人文关怀”或者说缺乏“人气”。

(一)学生与教师间、学生间缺乏沟通与情感关照

远程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授。与普通高校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所不同的是,开放教育学生面对的是电脑、键盘、鼠标。学生看到的是已录制好的课件,而无法与教师及同学产生任何教学互动。然而教学中师生的沟通和同学间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是极其重要的,这便很容易造成一种思想隔阂。同时,由于学生很少到学校进行面授辅导,而只是通过Email或电话进行沟通,这便很难在师生间及同学间形成一种情感互动。学生对师长难以产生崇敬,教师对学生也难以产生关爱与呵护。同样,学生间也往往由于较少坐在教室里共同听课而产生陌生感,更谈不上彼此关照,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永久分离感”不利于远程教育中人的情感培养。

(二)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涵内容较多,例如教师及学生对校园办学理念的理解、学生对恩师人文精神的传承、浓厚的学术氛围、热闹的文体活动等等。然而这些典型的校园文化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却处于缺席的状态,形成这类症结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开放教育类学生的求学动机不纯。一部分学生只为了尽快拿到毕业证书,而不是求知,因此对于远程大学的办学宗旨、学校历史、学术发展等校园人文基础并不感兴趣,对待各类校园活动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很难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学生缺少归属感

由于开放教育强调网上教学,因此学生较少到校园内进行面授辅导,这种在校时间较短的现状使学生很难形成一种存在感。存在感的缺失使学生对“校园实体”始终保有一种模糊的概念。只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存在感才能使人形成类似于“家”的归属感。因此在远程开放大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人与校园“准分离”状态使学生缺少归属感,认为学校只是其考试和交学费的行政机构,而非将自己置身其中,接纳知识,这种归属感的缺失不利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二、艺术教育在提升远程教育效果方面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宗旨是“通过文学艺术形象影响大学生们的审美感知、意志等,使他们学会主动去追求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判断还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提高道德品质恰恰是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常常产生“校园疏离感”的远程开放大学学生。

(一)艺术教育在远程开放类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参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所受教育程度各有不同,从事的工作也五花八门,因此在道德素养、意志品质等人格方面更是参差不齐。艺术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不同,艺术教育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而非简单的理性的道德说教,它是一种美的教育。这种美的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万物有了基本的审美观,即何为美,何为丑,何为高贵,何为低俗,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种通过艺术审美教育而达到的道德感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远程教育成人类学生由于其工作及生活环境迥异,往往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艺术教育的以美导善,净化心灵的作用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在远程开放大学实施与推广。

(二)艺术教育促进远程开放类学生情感交流

艺术与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息息相关,不论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与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都要投射大量的情感因子,以一种感性的态度来面对文学艺术作品,以一种审美而非逻辑的情绪来面对艺术意境,进而体现出一定的情感自由特征。纵观审美启蒙的历史进程,从卢梭到康德,“这些大思想家始终致力于将艺术从被奴役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以合法地位,并昭示其固有的‘心理自由’的内在规律”。可见,艺术赋予人类的“情感自由”和“心理自由”特质早已为众多思想家所认可。

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文学教育还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都在进行着心与心的自由交流,灵魂与灵魂的自由碰撞。远程开放类学生由于平时很少来学校,因此缺乏与老师及同学们的情感交流,而文学艺术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一问题。学生在进行文学艺术类课程面授及小组讨过程中,可以就自己的审美观提出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创作思路,所有同学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情与情互相感染,心与心拉的更近。这种心灵化的情感交互作用,可以消除学生与学生间的陌生感,以及学生与校园间的疏离感,使校园的情感环境更加浓郁。

(三)艺术教育增强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凝聚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校园社团的建立及学生活动的开展。融合个体到集体中来,是社团组织及学生活动的基础。在群体性的组织与活动中,个体的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会被凝聚,放大,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集体精神产物,这种精神成果日积月累,便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作为审美精神成果的分析、展示与传播,更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对远程开放大学的学生们来说,社团组织与学生活动偏少,这迫切的需要艺术教育的融入。音乐欣赏、美术创作、诗歌征文、声乐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等,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这些由于艺术教育衍生出的艺术活动形式,将大大丰富成人类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开展开放教育类学生艺术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远程开放教育类学生由于学习地点较分散,彼此联系较少,因此个体性较突出,个体意识较强,即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但诸如诗歌大赛、合唱比赛、小型音乐会等群体性艺术活动可以促进团队意识的培养。互不熟悉的学生们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差异得到了协调,性格得到了磨合。原本各色不同的审美经验在群体性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同化,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精神共鸣由此产生,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远程开放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

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程开放大学开展文学艺术教育注定与传统高校有较大不同,远程开放大学具有自身特有的教育优势,那就是计算机网络,利用这种优势,远程开放大学可以开发完全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但首先要做的却是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

(一)转变传统远程教育办学理念,塑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理念往往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很多广播电视大学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在招生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学生入学后的教育问题则关注较少,同时很少考虑将学生往哪个方向培养。这往往使部分广播电视大学陷入以经济效益为办学宗旨的恶性循环中。而事实上,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人才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塑造是高校优质办学的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往往比招生广告更有说服力。因此,首先要转变单一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形成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文学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所不同,不能够立竿见影,而是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与美好生活的追求欲望。善恶美丑的展示加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强的敏锐度与感受力。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灵魂教育,都直指学生内心世界,决定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为人品格,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不能缺少的。因此,广播电视大学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多元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打破旧有的观念,将诗词鉴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中来。

(二)开展多角度艺术实践活动,打造艺术教育第二课堂

开展多种类多角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远程开放大学开展艺术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其中艺术欣赏与艺术竞赛是两种最有针对性和最有成效的文艺实践活动。诗词欣赏、音乐赏析、美术欣赏、电影观摩等文艺欣赏活动能够较快的使学生们收获审美愉悦,并产生情感共鸣,这对于平时较少见面的开放教育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交流情感与分享愉悦的机会。成人开放类大学可以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共同开展文艺展览等活动,摆脱被传统高校孤立的局面,同时也可增强校园艺术文化气息。这对于将学生从电脑前拉回到校园,对于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开放类大学要积极主动地挖掘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各种文艺社团。社团可以改善成人类学生零接触的状况,让这些学生广泛的进行接触与交流,形成一种集体人文艺术效应,创造出艺术氛围。情感沟通使得心与心的距离更加贴近,“艺术交流”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些艺术实践教育对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开展文艺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2010)》中指出:“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在艺术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实现艺术教育信息化,是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艺术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制作各种多媒体艺术课件,同时可以录制微课。教师也可以在技术部门的支持下录制整套的艺术教学课程,如绘画教程、书法教程等,然后再网络上进行传播。同样,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如录制原创音乐作品、原创诗歌作品,原创剧本或录制D V影视作品,然后将优秀的音像作品进行网络传播。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艺术课堂创造了一个声、形、音、色的视听世界,使抽象的艺术理论形象化,虚幻的艺术世界具体化,复杂的艺术知识简单化,枯燥的艺术创作趣味化,新的科技手段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新的潜能。因此,艺术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充实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方便学生间及时的在线交流,以及共享艺术信息资源,这也是远程开放大学教学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远程开放大学应努力转变传统的成人教育办学思想,注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引进艺术类课程,同时不断开展艺术类实践活动,增强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配合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使学生在美学熏陶的氛围下融入校园文化。因此艺术教育在提升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秋兰.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J].长沙大学学报,2013(5).

[2]臧娜,代晓蓉.当代文艺娱乐化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上一篇:虚拟实现技术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化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