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融合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6:58:36

艺术融合教育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双融合多元化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思想素质,并通过教授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融合教学模式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出发,是创新和提升当前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双融合教学模式的概念

高职公共艺术双融合指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公共艺术教师通过双融合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使他们成为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都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随着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艺术教育在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人格培养方面,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必须符合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应该在艺术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属性,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培养其职业素质。

二、构建符合双融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

1.完善课堂教学资源

相对于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教学资源方面较为匮乏。首先,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教育经费不足。课堂教学设施规范化、实践活动场地建设都需要经费支持。经费不足直接制约了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和权限安排混乱。这种行政管理上的问题会影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资源的管理工作。因此,完善课堂教学的师资、提高经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是构建符合双融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前提。

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难以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评估。国家也暂时没有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存在盲目性。部分学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过于主观,缺少明确的目标。如,有些学校在课程中设置了过多的艺术欣赏环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变成了音乐课程;有些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沉闷,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除了教学内容,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专业课程,公共艺术有较大的空间开展灵活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创新型、前瞻型的教学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信息传递效率的最大化,但其弊端是减少了学生课堂互动和艺术实践的机会。被动的听课式教学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职院校应从公共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艺术素质的目标出发,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的差异性更大。来自普通高中、“3+2”、自主招生等不同生源的学生必然会在艺术素质方面存在差异。此外,高职院校中文科、理科学生在公共艺术这门课程中的基础与学习能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与其他高职课程一样,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也应该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将公共艺术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衔接起来。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较为孤立,不仅不能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助推器,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艺术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理工类课程的关联性不强。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主动寻找它们之间的衔接点,提高公共艺术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该目标与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此外,艺术教育还应与弘扬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振濂.当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反思、学理检验与学科构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李曾辉.双系统融通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2(5).

[3]王兴国,徐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化整合与发展.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杨春华,沈晓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途径探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5]张科海“.立德树人”视角下推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6]杨笑琪.关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合教育 自闭症学生 社会交往行为 有效干预

自闭症和其他障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盲聋哑患者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还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能够正常生活,而自闭症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失去了必要的社交能力,没有人际交往,缺乏正常的成长环境。对于具有自闭症的学生,应当将其融入普通的环境中去培养,为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其交流能力,促进其走出自闭的误区。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的积极辅导,使得自闭症学生重新焕发出热情的精神面貌,使其健康成长,对于其自身,对于家庭,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自闭症学生存在的现象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融入正常孩子当中学习与生活,将普通的儿童和特殊的儿童放在同一个空间中培养,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就是将特殊孩子放在平常的环境下培养,而不是放在特殊的、隔绝的环境下培养。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所有的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同样具有受到同等教育的权利。融合教育的特点是为自闭症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也可以和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进行融合教育的学校需要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必须对每一个自闭症学生制定专门的个案发展计划,使得自闭症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可以在一起学习、交流。

(二)中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国外,融合教育的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各国对隔离教育进行反思,认为隔离教育剥夺了特殊学生的正当权益;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将盲聋哑等儿童统一称为特殊儿童,在称呼上尊重儿童的尊严;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今天,特殊教育走出国界,世界范围内的融合教育正在形成。在国内,著名教育学家周念丽提出了几种融合教育的理念,分别是“集体-统一”模式、“集体-自由”模式、“个体-统一”模式、“个体-自由”模式;曹婕琼老师提出了两种融合教育模式――巡回教师模式和资源教室模式。

(三)自闭症学生存在的现象

1.语言和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很多自闭症学生都具有语言的呆滞现象,甚至没有语言或者需要特殊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重复不停地问同一个内容;背诵听过的歌词或者诗句;分不清每个人谁是谁。自闭症学生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会有所进步,但是还是会存在逻辑推理障碍、理解能力偏差等现象。

2.人际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自闭症学生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他们往往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会出现发呆的现象。自闭症学生没有分离的焦虑,不会和人进行目光直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寻求帮助,在外自己走自己的路,不会和朋友交流,甚至不会和父母交流。

3.玩耍和活动的特征

自闭症的儿童往往只玩一种游戏,对于有规则的游戏往往会拒绝。

二、目前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特殊学生存在的缺陷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但是执行得并不到位。文件落实到位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此外,上级部门对特殊教育的财政支持不到位,特殊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技能

目前,很多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融合教育知识,甚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也没有接触过自闭症学生。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面对出问题的自闭症学生,教师往往还是采取对待正常学生的教育方法,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教师就会缺乏教育自闭症学生的信心,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一个班级会配备两名教师,加入自闭症学生之后,由于自闭症学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呐喊,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使得原本充足的教学力量变得非常有限。只有加大师资力量,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三)家长的融合理念不强

家长受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较深,对自闭症往往不重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特殊孩子,家长只要求其放学后能在家里学习即可,而不让其与外界接触,害怕其受影响。自闭症学生常年处在封闭的环境中,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三、自闭症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有效干预

(一)学校方面

1.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客观环境的结构化、作息安排的结构化、学习任务的机构化、奖励的结构化。这种教育法的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针对自闭症学生的特点,按照自闭症学生的喜好,对自闭症学生进行治愈。

2.感觉综合训练

感觉综合训练是指对学生的自我刺激。和普通的游戏不同,这种方法必须在专业的教师辅导下进行,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和自闭症学生自身的发展,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游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强自闭症学生动作的协调性、情绪的稳定性,促进自闭症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先要确定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对自闭儿童实行强有力的重压,使其注意力集中,并增加亲密感;随后可以让儿童进行一些全身运动的活动,如荡秋千等。感觉综合训练是一个促进自闭症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根除自闭症。

3.艺术治疗法

艺术治疗法是结合了心理和艺术两大特征的治疗方法,利用人们本身的治疗本能进行自愈。艺术治疗可以使自闭症学生有效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其中,绘画自愈是最常见的自愈方式。

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的时候,会发现有些自闭症学生绘画时敢于用别人不会使用的色彩,这显示了自闭症学生不受世俗影响的特点;有些自闭症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虽然不善于外在表达,但是却画出了自己喜欢的车子、风景,这也是内心思想的一种表达;有些自闭症学生喜欢重复绘画一种事物,这体现了自闭症学生具有追求完美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自闭症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征进行治愈,促使其摆脱自闭症。

(二)家庭方面

家长要多与教师联系,做到时常反馈信息。家长要善于发现自闭症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因为孩子做出奇怪的事情而对其责备,有时候固定的标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在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时,需要指出孩子的什么行为使得家长无能为力,使得教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找到重点。有些家长在反馈的时候,往往只说自己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往往不给予反馈,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找不到重点。对于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和家长加强沟通。

经过学校教育的干预后,很多家长表示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以前不会与人交流、接触变为会与人交流、接触;从以前遇到困难闷不吭声到现在能够积极寻求他人帮忙;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逐步走出自闭的表现。

四、总结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了自闭症,出现这种状况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甚至还有社会的因素。为了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其中融合教育最为有效。本文所讲述的一些干预方式可以有效地治愈自闭症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W版),2006,24(03):37-42,49.

[2]李春梅,林利,姚庆梅.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治疗方式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05):543-545.

[3]魏寿洪.自闭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06):56-58.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艺术治疗 自闭症 调节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治疗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它以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为基础通过治疗者与治疗教师在一定的关系下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行为。有效地消除治疗者心里的诸种疾病,使其恢复到与正常人一般的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但目前各国家对“艺术治疗”的概念内涵与定义有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包括:以心理与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缓和情绪冲突、解决行为问题为目标。①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人承受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使不少人不同程度的被“自闭症”所困扰,这一现象就连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未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每年新增的有自闭症倾向的5-12岁儿童中达到数千人。可见这一问题的紧迫。

1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表现

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表现为不理人、不看人、我行我素、不合群,一半以上的患者无语言沟通能力或少语言沟通能力,他们排斥与其他同龄人沟通、交流和接触。这部分儿童心里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表现欲,孤僻。若我们尽早发现自闭症儿童,寻求合理的方法,实施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就有可能使其恢复到正常儿童的群体中来,减少不良症状的 影响。

2艺术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调节路径

2.1与学前融合教育有效整合

通过艺术治疗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整合,使艺术治疗为进入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能尽快的进入到融合集体中。通过聚焦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探讨儿童艺术治疗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如何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有效的制定干预策略。在此过程中呈现三方面的要求:(1)教育是要满足所有适龄儿童的需求,并根据某些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2)针对有特殊需求的“问题”儿童,教学机构要组织特别工作小组,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高水平、特殊的服务。(3)融合教育由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构成,教学过程中要以小组课的方式M行,保证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程中来,不要被孤立,大家都是课堂的”主人”。

2.2心理干预治疗

艺术治疗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有其明显的特点;(1)整个过程借助象征性的方式使自闭症儿童将潜意识里的内容表达出来,使其具有安全感,有利于治疗者收集真实的信息。(2)这样一来为处理情绪创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鼓励受离异家庭影响的孩子用艺术的方式来释放他们的压力,尝试着与他们以艺术的方式沟通、交往,引导他们将精力放到与正常儿童交往上来。

2.3艺术治疗还能够使治疗对象人格更为完善,使其交往技巧提升

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处理情绪问题和创伤,促进其个体的自我完善,并使其在自我认识、与团队融合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儿童的艺术创造力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关学者研究表明:艺术创作有助于改进交往技巧。在治疗过程中能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大脑空间位置相关的功能区,促进个体语言的发展。

2.4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

奥尔夫音乐治疗法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基于这种情况奥尔夫音乐治疗的方案随着不同儿童的症状而调整、完善的。这个方案是一动态过程,一般情况下方案会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观察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要;第二,就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问题”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并给与家长的具体建议,力求取得他们的支持;第三,基于治疗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表现,提供相应的活动设计;第四,根据“问题”儿童的需要,介入特殊的干预,通过音乐治疗使他们掌握适应环境变化的技能。

3艺术治疗的对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展望

艺术治疗诞生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为土壤而生根发芽的,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系统研究。而理论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实践的方向。基于这一状况而言我国目前还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治疗,这将对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艺术治疗理论体系与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源于西方,又缺少本地化的过程,这一事实,治疗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实践进行。而且艺术治疗教师不仅要有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心理治疗方面的基础和操作经验,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艺术心理方面的培训。

最后,由于艺术治疗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的实验设施还不够齐全,而治疗者自身的个体经验、知识背景会影响到整个过程,甚至会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施对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时这一过程要十分谨慎,必要的时候要引入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予以辅助,使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实践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艺术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安置形态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4SKE09);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地方性师范院校艺术硕士培养与创新研究”;重庆市本科教学改革课题”重庆市市属本科院校民族音乐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范类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6-GX-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世红.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9).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 学科融合 综合 教学

强调课程综合化是新一轮课程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同时综合课程的设置也是世界各国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如1998年日本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1992年加拿大开设的“综合学科群”,其中“艺术学科群”包括了舞蹈、戏剧、音乐和美术等内容,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课程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课程中“艺术学科”定为“教育领域3”,其内容包括造型艺术和音乐,强调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2000年,新西兰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体育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学科整合,突破以往狭隘的学科界限,拓宽美术教育学科研究的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理联系,可以在最大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一、综合课程与美术综合教学

综合课程是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设立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新的学科。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与学科的联系、学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统整,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完整发展。

美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知识面广,涉及门类众多。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将美术与史政地、物化生、音乐等科目综合,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美术综合教学的价值在于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美术认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美术综合教学是在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科的基础上,把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地组织调整或融合,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并由一位或者几位教师合作完成美术教学及其他学科延伸、渗透、综合等内容的教学形式。

二、跨学科的美术综合教学

新课程强调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提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中学阶段美术学科与社会、历史、语文、理科等科目是分科课程,而美术作品的内涵却不限定在某一门学科,如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考虑从各个角度了解作品,如了解美术作品的媒材特点、材料性能等问题可以通过理科相关课程习得,通过历史学科能详细了解作品社会背景、时代风尚、传统习俗。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写作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作品感受力与表达能力。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综合教学

寻找美术与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整合,能激发学生对美术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欣赏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可以结合语文课关于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如先把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描写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外观文字摘录出来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讲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引发其对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学习欲望。再如学习《水浒传》时涉及许多人物服饰描写,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地摘取其中部分文字描写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介绍,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地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到美术作为视觉文化载体的作用。还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这些题材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颂高风亮节君子的题材。在学习鉴赏和描绘这些题材的中国画时,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在西方,很多时候同一个时代下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受同样的哲学思潮影响,其源流相同,可以通过学习美术作品感受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思想,可以提到其学过的课文,引起学生思考。

(二)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教学

美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又是流动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现象、美术形态和美术门类,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包含了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等内容。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表达和反映了创作者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能体会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画论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谈的也是画家进行创作需要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获取双重营养。美术家在审美创造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带有非洲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意味。

历史课了解北宋经济发展,美术教学可以考虑结合历史课内容欣赏《清明上河图》。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通过这幅作品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建筑和民生。再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宦官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通过这幅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对主人韩熙载的刻画以及宾客、舞者、侍女等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三)美术与数理化科目综合教学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中。最著名的有“黄金分割”,当代设计艺术中也在广泛运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宇宙观与世界观,这个时期,一些大的艺术家,本身也是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建立于1631年,代表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印度泰姬陵,建筑学家就曾对其中塔的高度、建筑的高宽长度等比例做过详细的分析,说明了泰姬陵的艺术效果来自于艺术家形象的构思和符合逻辑的数字运算。这些都说明美术与数学学科之间可以找到切入点综合教学。如在数学课中学习三角、正方、长方形等几何图形时,美术教学设计通过自己制作有趣的图形,构建数字空间,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图案美化生活,使得学生真正感受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字产生的美。

物理学科学习了光色原理,联系美术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艺术创作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把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方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发明了空气透视法。印象派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关于光与色的关系,19世纪50年代德国光学家海尔谟荷兹所著《色调的感觉》、法国化学家谢沸尔所著《论色彩的对比的法则》等都为印象派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理论上的基础。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运用光谱中的色相去表现景物的整体感和空间感,被誉为“丰富的色彩交响乐”,修拉的视觉调和法,创立了“点彩派”,西涅克根据光学的混合原理,把点彩绘画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学习化学学科了解各种材质的性能后,在美术作品创作中,熟练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水影画就是用水和油脂类颜料,根据油水分离的原理进行高技巧作画的表演艺术形式,用底部投射有白光的透明的容器装满水,然后在水面点滴彩墨或者颜料,用针笔进行形象描绘,形成不断变化、美轮美奂的形象或者唯美的花纹。最后用宣纸轻铺水面,将水面上的画拓印保存。绘画中最基本的纸与染料也是与化学密不可分的。还有化学在艺术品的创作和保护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侵蚀,有些艺术品或残缺、或脱色、或被氧化,这些都与化学变化有关,美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借助化学知识展开探究。

(四)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教学

音乐和美术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艺术领域中的两姊妹。美术是凝固的空间艺术,而音乐是流淌的时间艺术,两者共通之处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音乐通过旋律、和声、节奏,抒发感情和情绪,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而美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能直观地反映现实,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可以说,美术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抓住各种艺术共通之处,可以发展学生的通感能力。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也能使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方法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美术学科各领域综合教学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DBAE理论主张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新课改中关于美术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也应展开综合教学。

例如,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可设计风筝的设计与制作,关于风筝的由来与发展展开单元式学习,如从“欣赏、评述”入手,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关于风筝的图片,感受美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再从“造型、表现”入手,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风筝描画出来;接着从“设计、应用”入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制的全过程,并进行放飞活动;最后一单元从“综合探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除了风筝外,能代表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戏、香包、拨浪鼓、空竹等学生感兴趣的手工玩具等内容,能否介绍它的由来与变迁,进一步探索相关的学习内容。

三、联系现实生活、综合现代课题的美术教学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丰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自主、能动地积淀、生成和建构。所以“实践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离开了活动,人就谈不上生成。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取舍和生成,才能建构稳定而深刻的道德品质。因此,联系现实生活、综合现代课题的美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能够联系到美术学科,选择并开发出综合现代课题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欲望,拓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视野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全面、多角度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和观看美术作品展览;也可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美术;调查和了解所在城市的建筑,根据主题《我心中的未来城市》展开想象进行创作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收集资料,展开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环境等教学。

四、实施美术综合教学的意义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5篇

学前聋儿聋健融合教育形态“聋”指聋儿,“健”指健听幼儿(又称正常儿童或普通儿童)。学前聋健融合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将聋儿和健听幼儿融合在一起,放在同一间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它强调提供聋儿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应开展循序渐进的融合教育,选择适合聋儿的融合教育形态,根据聋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及生理年龄,选择与之相应的健听幼儿班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初期融合、半日融合和全日融合三种形态的教育活动。

一、初期融合教育形态

1.初期融合教育形式

每周安排聋儿两次进入健听幼儿班级进行初期融合教育,上午参与聋儿康复班的主题教学,下午参加健听幼儿班级的教学活动。

2.初期融合教育内容

(1)集体教学内容

①适应环境。引导聋儿基本适应健听幼儿班级环境,愿意去上幼儿园,消除抵抗情绪。

②学会交往。引导聋儿学会与健听幼儿交往,能接受健听幼儿的活动邀请,能一起做游戏,对健听幼儿的询问做出相关的反应。

③参与课堂:引导聋儿基本能参与课堂教学,上课时能和健听幼儿一起,聆听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乱跑。

(2)个别化指导内容

①听觉康复:侧重训练聋儿听懂短句的能力。

②言语矫治:侧重巩固三音节词的构音稳定性。

③语言认知教育:语言的教育以短句对话交流为主,参照同班健听幼儿的认知常模,结合进行认知教育。

3.初期融合教育策略

初期融合教育阶段侧重的是培养聋儿适应健听幼儿班级环境及教学的能力,包括在嘈杂的听觉环境中能否提取所需要的声音,能否参与到人数较多的幼儿群体活动中,是否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健听幼儿班级教师每周记录聋儿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情况,并与康复教师沟通,从而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初期融合聋儿的听觉理解、语音清晰度及语言认知水平教育则依然由聋儿康复班的康复教师来完成。

二、半日融合教育形态

1.半日融合教育安置形式

每天安排聋儿半日在健听幼儿班级进行融合教育,上午参与聋儿康复班的集体教学,下午参加健听幼儿班级的教学活动。

2.半日融合教育内容

(1)集体教学内容

①适应环境。引导聋儿比较适应健听幼儿班级环境。在入园时,能自己走进健听幼儿班级,并情绪良好。

②学会交往。引导聋儿比较乐于与健听幼儿交往,能主动加入健听幼儿的活动,能叫出部分同班健听幼儿的名字,并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在游戏过程中碰到不明白的规则时会自己询问健听幼儿。

③参与课堂。培养聋儿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能持续聆听教师的教学,并能自发举手回答难度较低的问题。

(2)个别化指导内容

①听觉康复。侧重训练聋儿听懂句群的能力。

②言语矫治。侧重巩固汉语声母、韵母、声调在句子中发音时的构音稳定性。

③语言认知教育:对话交流的训练加入适量的复句,并学会理解一段话,回答相应的问题。引导聋儿学习提问。认知教育结合同龄健听幼儿的常模进行训练。

3.半日融合教育策略

半日融合教育阶段侧重的是培养聋儿参与健听幼儿班级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乐意与同龄健听幼儿活动及交往、敢于向老师及同伴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能适当地发言等。健听幼儿班级教师记录聋儿一周的情况,为康复教师开展个别化教育提供参考。个别化康复方面则以句群的听说理解与交流训练为主,由聋儿康复班的康复教师来完成。

三、全日融合教育形态

1.全日融合教育安置形式

每天在健听幼儿班级中学习,全天参与健听幼儿班级的保育及教学活动。

2.全日融合教育内容

(1)集体教学内容

①适应环境。引导聋儿完全适应健听幼儿班级环境,非常自豪地说自己在哪个幼儿园哪个班上学,老师姓什么,并在假期中常对他人说幼儿园的事。

②学会交往。培养聋儿非常主动地与健听幼儿交往。能叫出全班幼儿的姓名,能认出部分健听幼儿的家长,并主动问好。会邀请健听幼儿同伴到自己家中做客。在班级中有自己的好朋友。会向老师报告自己及其他幼儿发生了什么事。

③参与课堂。培养聋儿非常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自觉聆听教师的教学,并主动举手发言,对不懂的地方能主动询问教师及同伴。

(2)个别化指导内容

①差异补偿。围绕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根据全日融合聋儿在每日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记录,主要为哪些内容跟不上同龄健听幼儿的水平,进行补课,缩小差异。

②理解与表达。侧重培养全日融合聋儿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重点内容为理解语言的段和篇章的能力,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升入普通小学理解整篇课文打好基础。

3.全日融合教育策略

对全日融合的聋儿而言,康复阶段的教学已经完成,此阶段侧重于健听幼儿各领域教学活动的补偿练习,由本班教师根据每日课堂教学的记录,找出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此阶段的个别化指导可以由健听幼儿班级的任课教师来完成。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6篇

“这一天,在阿璞家聊着,说到他的年龄竟已经是38岁……着实吓了一跳,在我眼里,也许他从来都只是个……小孩。”2016年年初,关小蕾这样写道。一晃眼,她认识阿璞已经有三十二年了。在关小蕾眼里,阿璞还是当年那个背上垫着吸汗毛巾的瘦小男孩,“那个总会缠着你喋喋不休地谈论音乐、绘画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过……”

阿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苦难就再没离开过他:先天神经发育不完全、智力障碍、脊柱肿瘤、抑郁症。8岁那年,阿璞破格进入了广州市少年宫,遇见了他的启蒙老师关小蕾。阿璞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天赋让那时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关小蕾感到惊讶,阿璞如他的名字一般,是一块值得耐心打磨的璞玉!在他并不擅言语和疼痛折磨的世界里,画布是他释放丰富想象力的唯一去处。

21岁那年,阿璞以“听着音乐绘画”的独特创作第一次出版《无音之乐》画册,关小蕾负责编辑并竭力促成出版。17年来,这本画册不断再版,成为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和特殊教育中心学员的教材。关小蕾从阿璞身上看到一个特殊儿童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让艺术关照特殊儿童的心灵

阿璞很幸运,在他的成长期,遇到关小蕾,而关小蕾遇上阿璞,何尝不是某种命运?

关小蕾,在广州甚至全国儿童艺术教育界,都是名人,许多人亲切地称呼她为“公主”(和“宫主”同音)――她就像格林童年中的人物,以披肩的长发和一袭长裙形象,生活在这个现实的这个世界中――也因为她是广州少年宫的常务副主任。

关小蕾从小喜欢艺术,自1984年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广州少年宫工作。在关小蕾看来,艺术可以给所有的孩子带来乐趣,可以让他们得到一种抒发,与人沟通,而对特殊儿童就更重要了,可能某一扇窗关了,他的另一方面就会更加突出了,艺术的直观性、能够很容易与情感挂上钩的这种特性,会使得特殊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快乐。

1998年,关小蕾帮助阿璞出版了他的画册,也是在这一年,她带领广州少年宫开设全国首个“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免费为特殊儿童提供美术教育,让他们通过美术来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最初招了10多名孩子,有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三岁。在关小蕾和她的同伴们眼中,这些特殊孩子给她们的改变是巨大的:“谁说是我们在教他们呢?他们每一天不也是在帮助、拯救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吗?”关小蕾说,“孩子们的纯净,是成人世界所稀缺的,他们那种天然的快乐与纯粹的信任,给予我们的更多。”

2005年,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落成,教学场地和条件有很大的改善,关小蕾开始担任少年宫领导工作,于是主持成立了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发展中心,该中心在以前美术实验班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戏剧、舞蹈、综合艺术、艺术治疗等课程,招生规模也扩大到了每年2000多个学位,招收的孩子中包括残障、听障、视障、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的孩子。“艺术是人类永恒的语言,也是没有心灵边界的语言,”关小蕾说,“无论是美术课还是音乐课,其根本目的不是传授技巧,也不仅仅是对孩子行为的纠正,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方式来发现自我,给孩子打开一扇与外界交流的窗口,给予他们以勇气和信心。”

人人都能接受和享受艺术,特殊儿童同样具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基于这样的理念,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多元化艺术课程纷纷上马美术潜能班、绘画实验小组、手工劳动兴趣小组、感官游戏美术实验课程等课程,让孩子们欢畅在美术的海洋中,释放激情;音乐潜能班、声乐兴趣小组、器乐兴趣小组、特殊儿童合唱团、肢体潜能开发、音乐治疗工作室等课程,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音符旋律中,享受美好。一切悄悄地在发生改变:以前羞于带“特殊宝宝”出街见人的家长们,现在联动起来,组织成“妈妈合唱团”。在关小蕾的促成下,在广州市青少年基金会名下正式成立“关爱特殊少年儿童艺术发展慈善基金”。借基金成立之机,由患唐氏综合征为主的智力障碍并具艺术潜能的少年儿童组成的“雨后彩虹唐氏艺术团”正式启动。

多年来,特殊儿童中心作为少年宫的公益部门,依托少年宫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上的残障儿童开设了丰富的课程。同时,也将关心的触角延拓至各类弱势少年儿童,关小蕾带领少年宫的老师们将艺术教育课程带到重症病房、福利院、社区、少管所等场地,为重症儿童、边缘失足少年、孤残儿童、贫困少年等提供有计划的长期性的艺术教育。让身患绝症的儿童在感受艺术之美时减轻身体的疼痛,福利院的课程注重关注孩子们的情感缺失,帮助孩子们自我认知,少管所的艺术课程则侧重打开孩子们的心门,抚慰受伤或不羁的心灵,重新打开他们的心灵愿景。

关小蕾认为,针对弱势儿童的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弱者施予同情,而是把艺术之于心灵的救助功能变成一种系统的、可操作的课程实践。

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办公室中间有一张小小的桌子,上面隔不久就会多出一些食物,有橘子、有点心,有沙拉酱,有妈妈们亲手蒸的馒头,有奶奶们亲手包的饺子……都是孩子们的家长为了表示感谢默默送来的。这里的课程是免费的,但却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地方。

融合教育需要社会的包容

“艺术像一束光,照亮特殊孩子生命里的暗夜。”关小蕾更想借这束光,照亮他们和普通孩子融合相处的世界。2013年,她遇到了台湾的吴淑美教授。20多年前,吴淑美把融合教育引入台湾――这是一种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各国都较为成熟的教育理念,让普通生和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等各类特殊生在同一课堂学习。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容、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2014年,关小蕾一直盼望的那束光,漂洋过海来到广州。关小蕾创办融合艺术团并任团长,尝试让特殊生与普通生成为同班同学。她期望教会他们,除了竞争、输赢之外,那些最美好的品质,比如合作、接纳还有同理心。

“广州在普通儿童的教学中融入特殊儿童,还只是一个开头。只有到了社会对残障人士不再抱以异样的眼光,残障人士和正常人平等的时候,融合教育才会相对容易些。”关小蕾说。她表示,首先要从学校入手,虽然现在政府有规定,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但是因为不计入考评和升学率中,很多学校对于特殊儿童都是放任自由的状态。“我们现在就是期望给每个随班上课的学生都配备一个辅导员,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关小蕾说。“社会环境也很重要,我在美国一个儿童博物馆看到一个脑瘫十分严重的残障人士坐在轮椅上在门口收门票,自食其力,没被任何人歧视,我很感动。”关小蕾说,不再躲开、不再有异样眼光,特殊儿童教育才能真正展开。

“我孩子那么聪明,怎么可以和智障孩子一起上课?”这种想法在家长中占了主流。有普通生家长当着她的面领走自己的孩子,扔下一句“不能被差生带坏了”。关小蕾明白,融合教育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态度的改变。她把吴淑美教授在台湾20多年的实践讲给家长听:融合班毕业的特殊孩子,大都找到工作,自食其力。普通生也全部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最后,有24个普通孩子留了下来。“融合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量。”这个见到每个孩子都拥抱的女人,温柔的坚持着。

有家长劝她“还是把他们分开吧”,但关小蕾不甘心。她尝试在融合班不区分“特殊”和“普通”,只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各有不同,就像有人长发有人短发一样。先让孩子们之间的身体差异“变得普通”。

最明显的改变是从一声“小秘书”开始的。24个普通生作为老师的小秘书,当特殊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就会喊一句“小秘书”。经过长时间训练,普通生一听到“小秘书”,就知道发挥光亮的时候到了。对于“小秘书”的行为,老师既不做硬性要求,也没有特别的奖励,只是让普通生在与特殊生的相处中了解,他们需要支持就像近视的人需要眼镜一样简单。

搭建特殊儿童教育展示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儿童,关小蕾和她的伙伴们越来越注重做社会公益项目,倡导社会力量,在公共场所展示特殊儿童的艺术教育成果,搭建特殊儿童教育展示平台。除了每年举办珠三角特殊儿童艺术节,特殊儿童艺术教育交流与研讨会,少年宫还举办过很多大型展演。2013年,广州少年宫分别在北京、广州、西安、佛山等地举办“海上儿童”之“当我遇上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2014年,广州市少年宫、联合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深圳自闭症研究会、广州甜公益发起了全新的公益艺术城市巡回展演,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0个关于自闭症、脑瘫与罕见病等特殊孩子以及相关家庭、志愿者、从业人员的故事,制作成100个雕塑和大型艺术装置,结合影像与艺术的力量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笨小孩”,获得120万人次的关注。2015年,由甜公益艺术倡导中心、广州市少年宫、壹基金和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2015公益六一儿童节――“点点森林有你有我”大型公益音乐会暨主题艺术展开幕广州市少年宫特殊艺术家工作室的10位自闭症人士,用他们的绘画作品汇聚成一片森林,让路过森林的人感受每一棵小树带来的点点美好。森林的深处还有若干洁白的瓷娃娃,讲述着来自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真实故事。2016年,关小蕾和她的伙伴们又将这些特殊儿童带出国门,带领他们感受世界的更多精彩……

经过多年的努力,关小蕾和她的小伙伴们基本建构了一套融合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的课程,确立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方向。对艺术融合教育她有着清晰的认识,她说“虽然艺术创作的介入不足以把这些特殊儿童从洞穴中解救出来,也难以完全改变那些饱受折磨的家长们的境遇。但是,当特殊儿童透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心灵,并使得我们也能够去分享这种表达的快乐和成就感之时,起码在那一刻,阳光透过艺术之境的反射,照在了画纸上面……”

关小蕾教过的学生中,很多和她一直保持着经年的联系,她看着他们从孩童走向成人,从需要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到以自己的方式谋生,她会觉得特别欣慰。比如,阿璞,从他八岁到现在,30余年的光阴他和她都仿佛在一起,她看着阿璞成为一名艺术家,给人们带去天才之作,在自我谋生之余为世界带来更多美的享受。这一刻,她会觉得,任何辛苦的付出都值得!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9篇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龄前全面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成立随读中心”等,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之路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2

融合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意指不要把残障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教育。我国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也明确规定:应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1]

可见,融合教育是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广州市启聪学校从校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学龄前全面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关注随读指导,发挥枢纽作用”的成功做法,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道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

一、实行“健聋合一” ,学龄前全面融合

学龄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早为聋儿提供融合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聋儿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放,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2] 早期融合,对于聋儿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体系的开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广州市启聪学校附设幼儿园,是国内第一所“健聋合一”幼儿园,办学成绩显著,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纳和认可,可以说既是全国首创,也是最佳范例。

学校地处广州核心地段,拥有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康复设施,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设置,能保证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得到适合的发展需要。经过二十年的坚持与努力,由当初的仅有20名普通孩子,4名聋生,发展到现在在园儿童300名,其中正常儿童达到240名的规模,实现了学龄前阶段的全面融合,也推动着广州市融合教育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不仅将“健聋合一”这一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中,还向社会广为传播,促进了普通孩子及其家长抛弃隔阂、偏见与怀疑,增进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在融合过程中,正常孩子与听障孩子互相了解、接受、交往,获得了共同进步。正常孩子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特殊伙伴,他们先天不幸,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进而增强了爱心和责任感;而聋人孩子则在交往中提高了言语与沟通能力,增强了自信,塑造了健全人格。

二、体现“融合同美”,学龄段主动融合

学龄阶段,学校努力探索“融合同美”的特色办学道路,为进一步延伸和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做积极的准备。

融合同美,打造德育特色。阳光、健康、融合、同美是学校德育目标,也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精神。为此,学校努力营造融合的教育生态,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鼓励师生走出校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展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之美,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同时也打开大门拥抱社会,与主流群体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使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回归主流社会并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普研特,推动教学研究。为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学普研特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学普研特,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普校先进教育理念和聋校优秀传统经验相结合,探究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此,学校请进省、市、区各级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课题指导、课例研讨等活动。同时,也通过跟岗学习、交换教师、翻转课堂、技能比赛等途径,鼓励老师们走进普校,一方面更新观念,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展示特教风采,培育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的全面融合教育打下基础。

以美启聪,提高综合素质。所谓以美启聪,是指在融合教育生态中,以文化之美、社会之美、智慧之美、艺术之美、心灵之美、生活之美等来感染熏陶学生、启发感动学生,使其向善向美,心聪性慧,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基。在“以美启聪”办学理念的熏陶与影响下,校园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学生面貌日益积极自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孩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启聪学校的孩子们也与正常孩子同台献艺,同台竞技,既美且聪,展现了新一代学子的风貌。

三、成立随读中心,实现区域辐射

“随班就读”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3],除了在特殊学校的聋生,还有部分听障孩子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关注这部分孩子的生态与发展,同样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阶段,成立随读中心,发挥枢纽作用,是特殊教育主动出击、需求突破,实现融合的最优方式,也是学校实现区域辐射,资源输出,服务更多聋生的需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 广州市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启聪学校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运作,承担广州市听力语言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评估、巡回指导、辅导、培训等任务。

成立专家组,搭建专业化支持平台。中心聘请了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普通中小学、特教学校、残联、医院听力专科、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行业骨干等,成立专家组,整合各方面资源组成联动平台,在随读学生的评估督导、康复训练、教育安置、学业建议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和科学建议。

完善工作网络,实现点面结合。中心根据随读学生的分布选取试点学校,形成工作网络,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辅导档案,选派骨干教师承担试点指导任务。现阶段重点安排了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广州市第86中学等作为听障学生的巡回指导实验校,定期提供指导,实现合作。

开展随读指导,帮助学生成长。中心通过个别辅导、团队互动、亲子沟通、同伴交往辅导、融合教育主题活动等辅导干预形式,帮助随读学生成长。例如:与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随读生所在班级,联合开展了“科技体验”“品味经典”等团队主题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培育互帮互助、平等交往、一起成长的价值观念;对随读家长先后开展了“听觉障碍学生的言语评估”“听障学生家长亲子全沟通培训”等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从关注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到注重“潜能开发”,从强调“早期干预”到期待“全面融合”,实现了从尝试突破到追赶提升的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毛赛群,兰继军.残疾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辨析[J]. 残疾人研究, 2013(4):62-66.

[2]李拉.“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关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3]刘艳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儿童发展状况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8):8-13.

(作者单位:广州市启聪学校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10篇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上一篇:花艺知识范文 下一篇:集成电路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