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融合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6:58:36

艺术融合教育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双融合多元化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思想素质,并通过教授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融合教学模式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出发,是创新和提升当前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双融合教学模式的概念

高职公共艺术双融合指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公共艺术教师通过双融合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使他们成为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都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随着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艺术教育在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人格培养方面,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必须符合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应该在艺术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属性,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培养其职业素质。

二、构建符合双融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

1.完善课堂教学资源

相对于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教学资源方面较为匮乏。首先,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教育经费不足。课堂教学设施规范化、实践活动场地建设都需要经费支持。经费不足直接制约了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和权限安排混乱。这种行政管理上的问题会影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资源的管理工作。因此,完善课堂教学的师资、提高经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是构建符合双融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前提。

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难以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评估。国家也暂时没有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存在盲目性。部分学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过于主观,缺少明确的目标。如,有些学校在课程中设置了过多的艺术欣赏环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变成了音乐课程;有些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沉闷,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除了教学内容,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专业课程,公共艺术有较大的空间开展灵活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创新型、前瞻型的教学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信息传递效率的最大化,但其弊端是减少了学生课堂互动和艺术实践的机会。被动的听课式教学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职院校应从公共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艺术素质的目标出发,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的差异性更大。来自普通高中、“3+2”、自主招生等不同生源的学生必然会在艺术素质方面存在差异。此外,高职院校中文科、理科学生在公共艺术这门课程中的基础与学习能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与其他高职课程一样,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也应该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将公共艺术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衔接起来。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较为孤立,不仅不能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助推器,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艺术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理工类课程的关联性不强。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主动寻找它们之间的衔接点,提高公共艺术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该目标与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此外,艺术教育还应与弘扬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振濂.当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反思、学理检验与学科构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李曾辉.双系统融通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2(5).

[3]王兴国,徐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化整合与发展.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杨春华,沈晓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途径探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5]张科海“.立德树人”视角下推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6]杨笑琪.关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2篇

艺术教育融合模式,是指在艺术教育中,将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体、现实与理想、宏观与微观有机的融为一体,来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科学与艺术、学科与学科间的诸多问题。借助于融合教育模式,搭建一个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平台。任何教育模式的提出与确立,取决于其自身的规律,同时也是对前人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它即是时代的科学、文化的现实反映,同时也必须旗帜鲜明的为时代服务,绝不是主观杜撰、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艺术教育融合模式建构基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基础

当今世界是以映像语言为媒介、文化心理为工具的网络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己完全渗透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层面,文化要素己转化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艺术的“文化转型”显形为以科技为依托、美学为规范、创造价值为内容的知识产出结构的生成。在现实世界中,对于各门学科的研究,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刻,任何一门学科想从自身的角度来揭示其全部规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其本质就是一类知识与另一类知识、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融合”的结晶。艺术如此,艺术教育模式也是如此。

(二)教育基础

如果说孔子《六艺》中“礼、乐、书、数、射、御”是多学科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的经典,那么他在《论语》中所述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其“礼”———方法、规矩,“和”———融合、混合,这可以说是我国关于融合教育方法融合最早的精辟论述。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也有《自由七艺》之说,充分的显示出了融合教育模式深远的共性教育基础和普通性原理。

(三)文化基础

中国的儒道思想把艺术审美同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人生境界联系起来,崇尚舍弃功利的享乐,追求清静、自然、恬淡,超然到无为状态之美。由董仲舒“天人知际,合而为一”演变成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庄子的“物我交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至高的美学理念境界,其本源就是追求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经世致用”的学用结合以及“格物致和”的心物感应,附之以“行中以思”“思中以行”的知行并举的辩证关系,完整的架构出了融合模式“全人”塑造的文化平台和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四)艺术基础

艺术教育对“心智与情感”能力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典型的艺术行为语言,来达到“景物交融”“融会贯通”的境界。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艺术理念的实质,就是指主观与客体的契合统一。把艺术审美由外部世界引入到内部世界,将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升华到主观感受与情感的抒发是艺术表现的独特手法。无论是艺术的创造或是艺术欣赏,追求的“心/物”“技/艺”“赏/用”的完美统一,就是对“融合”的完整诠释,从本质上显映出了知识产出中能力结构生成机制的原理。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在社会发展日益依赖于“全人”的知识创新、行为创意的“知识消费”时代,通过对融合教育模式的探讨,试图勾勒出了一条生产“全人”的特殊产业结构及所需要的基本生产模式。

二、融合模式的建构的内容

依据融合模式建构的理论,其融合内容可分如下四个方面:

(一)学科间融合

知识经济时代显现为物质精神化、工学技术文学化、信息产业美学化的时代特征。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全人”培养的“知识综合构成”的学科理论。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己成为知识产出的一条基本定律。艺术教育尤其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必须通过“融合”教育模式才能将艺术与其它学科有机的联系,将艺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使受教育主体全方位的掌握其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规律。也只有将艺术根值于各个学科之中,才能真正使艺术教育起到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融合教育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定向、单向、纵向思维的束缚,注重横向、跳跃、甚至是逆向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新颖,会用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间的融合

艺术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虽然艺术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是“全人”塑造不可缺少的材料。艺术教育课程间即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艺术教育课程之间,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必须通过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建立“异曲同工”完整的综合艺术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现代科学与教育研究的成果,为课程间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西方教育家豪斯曼(Jerome•J•Hausman)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艺术教育应融合为综合艺术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能从一种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另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全面地掌握并感悟艺术的真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的“通感”心理现象,也为艺术课程间的融合提供了佐证。审美意义上的“通感”不仅是一种生理感觉,也是一种深刻、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官的借代”通常表现为“耳中见色”“眼中见律”等借代现象,它形成的前提因素是产生“通感”的主体,应具备相应的、基本的综合艺术审美经验,才能“有感而发”产生联想与联觉。艺术教育课程间的融合,将成为受教育主体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开发的催化剂,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达到“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审美境界,在不断的感悟与体验中使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创造才能得以发展。

(三)教学间的融合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学相长”,艺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教”与“学”的融合。这种教学间的融合往往产生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机互动交流,艺术教育应认识到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的,学生同时也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才能真正的接触艺术、融合艺术,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在艺术教学中,应把握学生参与的特点,及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的艺术的灵光和亮点,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教学间的融合在课内和课外都可以开展。课内,应采用互动型教学方法,以集体讨论、自评互评等方式展开交流,拓展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课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的感悟,培养培养艺术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与学生交流讲学,让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广范围的参与学习。这种教学间的融合、互动、交流是融合型艺术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四)社会间融合

艺术审美除了其精神功能之外,还有极强的实用功能。艺术教育与社会间的融合,一是指艺术教育要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结合,二是指艺术教育要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为主的审美与创造相结合,即指社会各个层面和行业的美学行为参与。在知识是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劣,不仅约定了生产方式,还会直接影响经济结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必须为国民经济与现代化进程服务。“闭门造车”的传统教育模式,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艺术教育即要注重“形而上”深层文化底蕴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形而下”的社会实践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资源间的融合

艺术教育资源间的融合,是指学校内部及社会各界的人力、设备、图书、场地、网络等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包含着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涉及面广,无论是人才和物力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但是,通过采用资源融合的模式,可有效地将校内的专业艺术院系、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团委等部门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提高使用率,更好的服务教学。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学校的有限资源与校外社会各界与团体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资源共享的“融合”机制,以解决师资与设备不足的矛盾,更好的为艺术教学服务。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融合教育 自闭症学生 社会交往行为 有效干预

自闭症和其他障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盲聋哑患者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还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能够正常生活,而自闭症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失去了必要的社交能力,没有人际交往,缺乏正常的成长环境。对于具有自闭症的学生,应当将其融入普通的环境中去培养,为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其交流能力,促进其走出自闭的误区。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的积极辅导,使得自闭症学生重新焕发出热情的精神面貌,使其健康成长,对于其自身,对于家庭,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自闭症学生存在的现象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融入正常孩子当中学习与生活,将普通的儿童和特殊的儿童放在同一个空间中培养,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就是将特殊孩子放在平常的环境下培养,而不是放在特殊的、隔绝的环境下培养。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所有的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同样具有受到同等教育的权利。融合教育的特点是为自闭症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也可以和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进行融合教育的学校需要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必须对每一个自闭症学生制定专门的个案发展计划,使得自闭症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可以在一起学习、交流。

(二)中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国外,融合教育的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各国对隔离教育进行反思,认为隔离教育剥夺了特殊学生的正当权益;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将盲聋哑等儿童统一称为特殊儿童,在称呼上尊重儿童的尊严;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今天,特殊教育走出国界,世界范围内的融合教育正在形成。在国内,著名教育学家周念丽提出了几种融合教育的理念,分别是“集体-统一”模式、“集体-自由”模式、“个体-统一”模式、“个体-自由”模式;曹婕琼老师提出了两种融合教育模式――巡回教师模式和资源教室模式。

(三)自闭症学生存在的现象

1.语言和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很多自闭症学生都具有语言的呆滞现象,甚至没有语言或者需要特殊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重复不停地问同一个内容;背诵听过的歌词或者诗句;分不清每个人谁是谁。自闭症学生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会有所进步,但是还是会存在逻辑推理障碍、理解能力偏差等现象。

2.人际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自闭症学生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他们往往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会出现发呆的现象。自闭症学生没有分离的焦虑,不会和人进行目光直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寻求帮助,在外自己走自己的路,不会和朋友交流,甚至不会和父母交流。

3.玩耍和活动的特征

自闭症的儿童往往只玩一种游戏,对于有规则的游戏往往会拒绝。

二、目前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特殊学生存在的缺陷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但是执行得并不到位。文件落实到位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此外,上级部门对特殊教育的财政支持不到位,特殊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技能

目前,很多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融合教育知识,甚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也没有接触过自闭症学生。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面对出问题的自闭症学生,教师往往还是采取对待正常学生的教育方法,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教师就会缺乏教育自闭症学生的信心,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一个班级会配备两名教师,加入自闭症学生之后,由于自闭症学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呐喊,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使得原本充足的教学力量变得非常有限。只有加大师资力量,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三)家长的融合理念不强

家长受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较深,对自闭症往往不重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特殊孩子,家长只要求其放学后能在家里学习即可,而不让其与外界接触,害怕其受影响。自闭症学生常年处在封闭的环境中,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三、自闭症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有效干预

(一)学校方面

1.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客观环境的结构化、作息安排的结构化、学习任务的机构化、奖励的结构化。这种教育法的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针对自闭症学生的特点,按照自闭症学生的喜好,对自闭症学生进行治愈。

2.感觉综合训练

感觉综合训练是指对学生的自我刺激。和普通的游戏不同,这种方法必须在专业的教师辅导下进行,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和自闭症学生自身的发展,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游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强自闭症学生动作的协调性、情绪的稳定性,促进自闭症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先要确定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对自闭儿童实行强有力的重压,使其注意力集中,并增加亲密感;随后可以让儿童进行一些全身运动的活动,如荡秋千等。感觉综合训练是一个促进自闭症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根除自闭症。

3.艺术治疗法

艺术治疗法是结合了心理和艺术两大特征的治疗方法,利用人们本身的治疗本能进行自愈。艺术治疗可以使自闭症学生有效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其中,绘画自愈是最常见的自愈方式。

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的时候,会发现有些自闭症学生绘画时敢于用别人不会使用的色彩,这显示了自闭症学生不受世俗影响的特点;有些自闭症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虽然不善于外在表达,但是却画出了自己喜欢的车子、风景,这也是内心思想的一种表达;有些自闭症学生喜欢重复绘画一种事物,这体现了自闭症学生具有追求完美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自闭症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征进行治愈,促使其摆脱自闭症。

(二)家庭方面

家长要多与教师联系,做到时常反馈信息。家长要善于发现自闭症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因为孩子做出奇怪的事情而对其责备,有时候固定的标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在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时,需要指出孩子的什么行为使得家长无能为力,使得教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找到重点。有些家长在反馈的时候,往往只说自己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往往不给予反馈,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找不到重点。对于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和家长加强沟通。

经过学校教育的干预后,很多家长表示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以前不会与人交流、接触变为会与人交流、接触;从以前遇到困难闷不吭声到现在能够积极寻求他人帮忙;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逐步走出自闭的表现。

四、总结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了自闭症,出现这种状况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甚至还有社会的因素。为了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其中融合教育最为有效。本文所讲述的一些干预方式可以有效地治愈自闭症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W版),2006,24(03):37-42,49.

[2]李春梅,林利,姚庆梅.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治疗方式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05):543-545.

[3]魏寿洪.自闭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06):56-58.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艺术治疗 自闭症 调节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治疗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它以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为基础通过治疗者与治疗教师在一定的关系下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行为。有效地消除治疗者心里的诸种疾病,使其恢复到与正常人一般的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但目前各国家对“艺术治疗”的概念内涵与定义有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包括:以心理与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缓和情绪冲突、解决行为问题为目标。①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人承受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使不少人不同程度的被“自闭症”所困扰,这一现象就连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未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每年新增的有自闭症倾向的5-12岁儿童中达到数千人。可见这一问题的紧迫。

1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表现

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表现为不理人、不看人、我行我素、不合群,一半以上的患者无语言沟通能力或少语言沟通能力,他们排斥与其他同龄人沟通、交流和接触。这部分儿童心里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表现欲,孤僻。若我们尽早发现自闭症儿童,寻求合理的方法,实施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就有可能使其恢复到正常儿童的群体中来,减少不良症状的 影响。

2艺术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调节路径

2.1与学前融合教育有效整合

通过艺术治疗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整合,使艺术治疗为进入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能尽快的进入到融合集体中。通过聚焦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探讨儿童艺术治疗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如何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有效的制定干预策略。在此过程中呈现三方面的要求:(1)教育是要满足所有适龄儿童的需求,并根据某些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2)针对有特殊需求的“问题”儿童,教学机构要组织特别工作小组,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高水平、特殊的服务。(3)融合教育由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构成,教学过程中要以小组课的方式M行,保证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程中来,不要被孤立,大家都是课堂的”主人”。

2.2心理干预治疗

艺术治疗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有其明显的特点;(1)整个过程借助象征性的方式使自闭症儿童将潜意识里的内容表达出来,使其具有安全感,有利于治疗者收集真实的信息。(2)这样一来为处理情绪创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鼓励受离异家庭影响的孩子用艺术的方式来释放他们的压力,尝试着与他们以艺术的方式沟通、交往,引导他们将精力放到与正常儿童交往上来。

2.3艺术治疗还能够使治疗对象人格更为完善,使其交往技巧提升

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处理情绪问题和创伤,促进其个体的自我完善,并使其在自我认识、与团队融合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儿童的艺术创造力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关学者研究表明:艺术创作有助于改进交往技巧。在治疗过程中能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大脑空间位置相关的功能区,促进个体语言的发展。

2.4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

奥尔夫音乐治疗法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基于这种情况奥尔夫音乐治疗的方案随着不同儿童的症状而调整、完善的。这个方案是一动态过程,一般情况下方案会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观察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要;第二,就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问题”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并给与家长的具体建议,力求取得他们的支持;第三,基于治疗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表现,提供相应的活动设计;第四,根据“问题”儿童的需要,介入特殊的干预,通过音乐治疗使他们掌握适应环境变化的技能。

3艺术治疗的对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展望

艺术治疗诞生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为土壤而生根发芽的,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系统研究。而理论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实践的方向。基于这一状况而言我国目前还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治疗,这将对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艺术治疗理论体系与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源于西方,又缺少本地化的过程,这一事实,治疗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实践进行。而且艺术治疗教师不仅要有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心理治疗方面的基础和操作经验,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艺术心理方面的培训。

最后,由于艺术治疗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的实验设施还不够齐全,而治疗者自身的个体经验、知识背景会影响到整个过程,甚至会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施对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时这一过程要十分谨慎,必要的时候要引入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予以辅助,使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实践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艺术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安置形态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4SKE09);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地方性师范院校艺术硕士培养与创新研究”;重庆市本科教学改革课题”重庆市市属本科院校民族音乐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范类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6-GX-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世红.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9).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幼儿园教育

在传统的观念中,总以为特殊需要儿童是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所以将他们独立出来,并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可是这样的教学结果常常使特教班的学生“与世隔绝”,也让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以“普、特融合教育为主,加强个别训练为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最大限度地发展。

1 融合教育的理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幼儿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就是一种让特殊需要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中和普通幼儿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教育模式。

2 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

融合教育的目标

根据特殊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除了达到学前教育所应达成的目标外,更希望在这样一个融合教育式的环境中能培养特殊需要儿童正确的社交观念,提高自我行为技能。

3 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融合教育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教师融合教育理念,齐心协力承担教育重任

全园教师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普、特教研活动定期融合,定期结对,信息定期反馈,及时指导、分析,随时调整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共同负责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每位教师的融合教育的专业化知识。

3.2 宣传学前融合教育,消除家长心理顾虑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幼儿有很多机会成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小老师”,比如在生活自理技能、口头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交往、游戏活动参与等方面,能发挥同伴指导作用。融合教育的教养经历给学生,尤其是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种经验积累和互相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的交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3 巧借群体活动体验,健全儿童人格培养

通常是利用全园幼儿共同参加的现实性的情景活动,如“六一演出”“毕业典礼”等其他庆祝活动,让特殊儿童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体验参与这些整体活动的快乐。由健全儿童辅导特殊儿童。一方面,让有一定能力的孩子完全融入普班活动;另一方面,让部分特殊儿分不同时段进入普班学习,适应学前普通教育的环境,融合孩子之间的情感,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4 多元方法融合,促进特教发展

1)师生结对:幼儿园每位教师自愿与一位特殊需要的幼儿结对,在其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

2)生生结对:孩子们自愿与一位特教班的幼儿结对,在其学习、生活、运动、游戏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

3)班班结对:特教班与一个普教班结对,进行有主题的活动。

4)社区结对:利用周边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康复训练的场所及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4 特殊幼儿家长的教育联合及引导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孩子各方面的缺陷才会得到充分的补偿。

4.1 树立理性养育观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多还没有学会交往,像争抢玩具等事情时有发生,家长不要一见冲突就护驾、喝斥、埋怨老师,剥夺孩子完整的交往体验。其实,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从中明白自己的需求并不见得都能满足,这是他们学习交往、与小朋友和谐相处的好时机,有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平衡。

4.2 细心关注幼儿表现,与教师保持日常联系

宝宝上幼儿园以后,特殊幼儿的父母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应该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和宝宝沟通,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变化,认真聆听他的话语讲述,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同时,不要忘了与幼儿园教师积极沟通,让他们尽快了解你的宝宝。

4.3 参与互动活动,珍惜快乐体验

幼儿园开展的每次家长会、运动会以及各种家园互动活动,还有每学期的开放日等,家长要尽量想办法去参加这些活动,通过这些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学习生活的,对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与具体做法可与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

4.4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情动情理解宽容

在幼儿园里,跟教师的沟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也要处处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这才是交流的意义。

5 融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力发展最快的是社会能力的全面增强,让普通儿童对特殊需要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需要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

6 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训练

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关照差异,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针对不同个别差异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融合教育中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带来更多的学习交往机会,要给予他们最多的观察、最好的指导和最大的帮助,将健康、艺术、科学、语言、社会五大领域融入日常教学课程,实施丰富多元的特教活动实践,秉持“以爱为核心让爱活出来”的理念,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以“融合教育”为主轴思想,以“开拓创新”为发展特色,开展幼儿全人教育,涵泳幼儿人文情怀,推动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幼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伦 K E.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周念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朱迪斯.特殊需要婴幼儿评估的实践指导[M].钱文,刘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雷江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艺术;教育;分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对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认识

科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用科学的方式和科学的态度来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旨在提高其科学素质及科学思维等科研能力的教育。

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个人感受能力为主。狭义的艺术教育指培养艺术人才或艺术家进行的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则指审美教育。

对于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与艺术,现代学者做出了这样的分析:“科学朝着‘知’的方向前行,追求符合教育事实的规律。艺术朝着‘行’的方向前行,探寻指导教育实践的规则。”长久以来,科学与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分歧 ,两者的影响力不可抗衡,素来没有平衡过。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分割及影响

科学与艺术分类的教育方式会将一个学生的完整思维分割开,造成理性和感性的失衡,极不益于儿童身心发展。

1.艺术教育独占鳌头

荀子在《乐论》篇首说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认为对音乐的情愫可体现个人的内心,教育里不能没音乐。而注重古典人文学科的古希腊时代 ,以“身心和谐 ”为核心 ,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音乐、诗歌及文学的教育。在这些时代,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显赫,俨然独占鳌头。科学教育则沦为艺术教育的附庸。

2.科学教育声名显赫

从蒸汽时代至电气化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科学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和科学教育思潮涌入中国,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下,科学教育成了教育中的新宠,科学实验室、科学发现室几乎成了优质教育机构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原本的艺术类课程等日渐减少。在这些时代,科学教育声名显赫,艺术教育则又沦为科学教育的附庸。

3.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分裂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科学家有才智,但科学家和科学却缺乏创造力,毫无新意。也有些人认为艺术家有独创性,但艺术家和艺术却不具分析能力,毫无逻辑。如果以这般思想来主导我们的教育观及人生观,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并非好事。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人们往往把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看成互不相干、相互对立的两极。这种艺术与科学领域分割的教育,使不同的知识、观念相互抵消甚至冲突,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融合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并发挥其效

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正由于这种二元性,科学家和艺术家有时可以合二为一,正是因为科学与艺术的相融合,才有了人类史上的种种伟大成就。

1851年为扩大世纪贸易、举办国际博览会,著名的园艺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巨型展厅“水晶宫”。水晶宫对世界近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成就了如此惊世之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他的艺术中,科学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他将科学融入艺术。其众多艺术作品中,他将建筑、光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细腻的笔触和完美的构图,将自然科学的空间、光影、对称、透视等体现得十分完美,将科学与艺术的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美术史上科学与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科学为艺术证实其可行性、求真务实性,促使追求事物美好的同时又严格保证其存在的实质性、逻辑性,即真理性。艺术为科学表达其艺术系、悦己性,保证事物守恒定真的同时又不失雅致、悦目,即永恒性。恰是科W与艺术的结合由来已久的见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才更应融合以发挥其效。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难点

传统教育观念和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都限制了教育对人在审美方面的引导。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总被判定为毫无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人们没有看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 育的融合的价值、目的、意义,缺乏远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存在难点。

1.观念、理论方面的难点

直线性的思维模式和单一性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将科学教育看作是数理化等一般知识的习得;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视为艺术教育,注重他们的外延而非其内延。

在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由于我们处在崇尚社会价值主义的社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中,高效、经济、利益被列为教育功能的首位。学科化的教育使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互不相干,各自成章。在中小学,艺术教育类的课程被视为“副科”,让学生休息娱乐,甚至被一些“主科”取而代之。殊不知此观念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其理性和感性的失衡。

2.技术,实践方面的难点

我们一开始是以学科形式来组织教学,而后又意识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成年人的习惯,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要重新调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再重新使之相融合,难度非同一般,其技术层面的启示也使之实践起来变得如同将两个不同源的因素相关联起来一般有难度。我们要想把学科知识还原为原来儿童所该持有的经验类型,那么我们的出发点是学科知识还是儿童本身?我们成人最终要达到的那个目标是什么?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以处理此融合问题的愿望一直未被满足。

五、如何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效融合

1.将融合落实到行动

在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在融合上所面临的问题,美国的教育家是较早看到问题并行动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进行了长达数十多年的研究。在1994年国会议定的《美国教育法》中,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语言、历史、科学并列作为基础教育核心。美国已经意识到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推行这样的政策对于国民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长远的影响,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将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跨领域综合人才的培养上。

我国的融合教育相对滞后,需要及时行动。举一个中学物理势能的例子,老师举高一个物体,说该物体有重力势能,但不能做功,除非我们改变它的状态。我们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在嘴边念叨千百遍,也清楚其融合具有教学优势,但是很少有人将这个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不将它们付诸实践,自然也不会达到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若我们只是喊喊口号,不去行动,恐怕是不会有任何成效的。

2.不做选择题

如果说科学教育可帮助我们解释宇宙里出现的普遍现象;艺术教育则可帮助我们理解某一种的个人体验。我们要让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必须把它们看成是我们特有的一部分,它们是一个连续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只是工具、形式,不仅仅只是科学、艺术。

一些艺术家认为,科学家总是过于严谨刻板,无法及时捕捉当前流行风尚,以致和世界脱节。反之一些科学家也会认为,艺术家总是过于自我,缺乏原则与缜密的思维,以致和世界格格不入。曾经有些学者用“二分法”谈论科学与艺术,有些学者甚至要我们做“二选一”的难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将两者融合?我们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就这样被毫不客气地分开,但人尽皆知,这两样东西在生活中缺一不可。

3.分析,直觉,平衡

如何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一起,最关键的就是把分析思考和直觉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和艺术不是相互独立的。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战略使得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艺术教育却被置于其后,两者各行其路,也造成了国民素质存在缺陷。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刻不容缓。将分析能力和直觉能力结合,即是刚好的平衡,犬儒主义者弗兰・李伯茨曾提到过三个对设计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否吸引人?这是直觉思维;其次,是否有趣?这是分析能力;最后,是否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平衡。这也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途径:保持分析能力和直觉思维之间的平衡。

六、结语

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我国在世界之林的地位,鉴于这种复合人才的稀缺,培养学贯中西、文理兼备的全面复合型人才显得更加重要。这样的融合教育更需及时提上议程,使我们的科学家不仅懂科学,更懂得描述科学的魅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实现更好的融合,才能发挥效果,才能做出更多杰出的事情,发现真正伟大的事物。

⒖嘉南祝

[1]李政道.科学和艺术[J].美术,1993(10):1-5.

[2]高长山.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阎 震.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J].艺术教育,2005(1):78-79.

[5]丛雅杰.造型艺术在达芬奇作品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6):250.

[6]王 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2.

[7]张亚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互动关系论纲――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均衡理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4):99-105.

[8]钱学敏.论钱学森关于科学和艺术的思想[J].中国工程科学,2001,3(11):1-9.

[9]黄鸣奋.论艺术与科学的价值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2(5): 82-88.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 学科融合 综合 教学

强调课程综合化是新一轮课程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同时综合课程的设置也是世界各国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如1998年日本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1992年加拿大开设的“综合学科群”,其中“艺术学科群”包括了舞蹈、戏剧、音乐和美术等内容,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课程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课程中“艺术学科”定为“教育领域3”,其内容包括造型艺术和音乐,强调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2000年,新西兰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体育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学科整合,突破以往狭隘的学科界限,拓宽美术教育学科研究的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理联系,可以在最大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一、综合课程与美术综合教学

综合课程是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设立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新的学科。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与学科的联系、学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统整,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完整发展。

美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知识面广,涉及门类众多。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将美术与史政地、物化生、音乐等科目综合,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美术综合教学的价值在于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美术认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美术综合教学是在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科的基础上,把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地组织调整或融合,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并由一位或者几位教师合作完成美术教学及其他学科延伸、渗透、综合等内容的教学形式。

二、跨学科的美术综合教学

新课程强调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提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中学阶段美术学科与社会、历史、语文、理科等科目是分科课程,而美术作品的内涵却不限定在某一门学科,如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考虑从各个角度了解作品,如了解美术作品的媒材特点、材料性能等问题可以通过理科相关课程习得,通过历史学科能详细了解作品社会背景、时代风尚、传统习俗。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写作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作品感受力与表达能力。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综合教学

寻找美术与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整合,能激发学生对美术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欣赏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可以结合语文课关于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如先把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描写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外观文字摘录出来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讲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引发其对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学习欲望。再如学习《水浒传》时涉及许多人物服饰描写,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地摘取其中部分文字描写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介绍,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地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到美术作为视觉文化载体的作用。还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这些题材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颂高风亮节君子的题材。在学习鉴赏和描绘这些题材的中国画时,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在西方,很多时候同一个时代下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受同样的哲学思潮影响,其源流相同,可以通过学习美术作品感受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思想,可以提到其学过的课文,引起学生思考。

(二)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教学

美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又是流动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现象、美术形态和美术门类,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包含了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等内容。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表达和反映了创作者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能体会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画论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谈的也是画家进行创作需要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获取双重营养。美术家在审美创造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带有非洲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意味。

历史课了解北宋经济发展,美术教学可以考虑结合历史课内容欣赏《清明上河图》。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通过这幅作品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建筑和民生。再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宦官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通过这幅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对主人韩熙载的刻画以及宾客、舞者、侍女等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三)美术与数理化科目综合教学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中。最著名的有“黄金分割”,当代设计艺术中也在广泛运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宇宙观与世界观,这个时期,一些大的艺术家,本身也是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建立于1631年,代表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印度泰姬陵,建筑学家就曾对其中塔的高度、建筑的高宽长度等比例做过详细的分析,说明了泰姬陵的艺术效果来自于艺术家形象的构思和符合逻辑的数字运算。这些都说明美术与数学学科之间可以找到切入点综合教学。如在数学课中学习三角、正方、长方形等几何图形时,美术教学设计通过自己制作有趣的图形,构建数字空间,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图案美化生活,使得学生真正感受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字产生的美。

物理学科学习了光色原理,联系美术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艺术创作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把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方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发明了空气透视法。印象派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关于光与色的关系,19世纪50年代德国光学家海尔谟荷兹所著《色调的感觉》、法国化学家谢沸尔所著《论色彩的对比的法则》等都为印象派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理论上的基础。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运用光谱中的色相去表现景物的整体感和空间感,被誉为“丰富的色彩交响乐”,修拉的视觉调和法,创立了“点彩派”,西涅克根据光学的混合原理,把点彩绘画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学习化学学科了解各种材质的性能后,在美术作品创作中,熟练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水影画就是用水和油脂类颜料,根据油水分离的原理进行高技巧作画的表演艺术形式,用底部投射有白光的透明的容器装满水,然后在水面点滴彩墨或者颜料,用针笔进行形象描绘,形成不断变化、美轮美奂的形象或者唯美的花纹。最后用宣纸轻铺水面,将水面上的画拓印保存。绘画中最基本的纸与染料也是与化学密不可分的。还有化学在艺术品的创作和保护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侵蚀,有些艺术品或残缺、或脱色、或被氧化,这些都与化学变化有关,美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借助化学知识展开探究。

(四)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教学

音乐和美术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艺术领域中的两姊妹。美术是凝固的空间艺术,而音乐是流淌的时间艺术,两者共通之处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音乐通过旋律、和声、节奏,抒发感情和情绪,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而美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能直观地反映现实,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可以说,美术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抓住各种艺术共通之处,可以发展学生的通感能力。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也能使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方法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美术学科各领域综合教学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DBAE理论主张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新课改中关于美术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也应展开综合教学。

例如,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可设计风筝的设计与制作,关于风筝的由来与发展展开单元式学习,如从“欣赏、评述”入手,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关于风筝的图片,感受美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再从“造型、表现”入手,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风筝描画出来;接着从“设计、应用”入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制的全过程,并进行放飞活动;最后一单元从“综合探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除了风筝外,能代表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戏、香包、拨浪鼓、空竹等学生感兴趣的手工玩具等内容,能否介绍它的由来与变迁,进一步探索相关的学习内容。

三、联系现实生活、综合现代课题的美术教学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丰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自主、能动地积淀、生成和建构。所以“实践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离开了活动,人就谈不上生成。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取舍和生成,才能建构稳定而深刻的道德品质。因此,联系现实生活、综合现代课题的美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能够联系到美术学科,选择并开发出综合现代课题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欲望,拓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视野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全面、多角度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和观看美术作品展览;也可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美术;调查和了解所在城市的建筑,根据主题《我心中的未来城市》展开想象进行创作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收集资料,展开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环境等教学。

四、实施美术综合教学的意义

上一篇:花艺知识范文 下一篇:集成电路案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