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赏析范文

时间:2023-12-26 17:40:19

艺术作品赏析

艺术作品赏析篇1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 作品创作 意境表达

声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跟其他的艺术表达形式比起来相对抽象,具有作品创作难,作品赏析难,艺术境界高等特点。声乐通过声音传递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作品中的艺术意境。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对作品的风格与艺术赏析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学声乐教学现状和要求

声乐学习包括作品创作和声乐演唱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是对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能提高学生们在往后生活中艺术鉴赏力。目前我国大学的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比较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配套设施有时也跟不上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不合理,而且往往是以课堂学习的模式展开,没有让学生在室外进行作品采风,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如果能提取生活中的精华,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作品才更具艺术气息。

(二)声乐教学的要求

声乐教学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声乐作品创作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修改。一万个读者眼里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声乐创作亦是如此,一万个学生当中就有一万个对艺术的不同认知,老师要根据学的不同的艺术气息和艺术表达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避免对学生一概而论。

二、培育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掌握能力

在声乐世界里,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样的,单个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千变万化的。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培育学生的风格掌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掌握声乐作品中的时代风格

作品风格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时期的的声乐作品对某一感情的表达是不同的。在作品创作中,要根据不同时代艺术风格设定作品的风格,对不同时代的声乐表现形式要有深刻的认识,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是能够体现作品创作的时代风格的。声乐学习中,音律音阶等要有起伏和变化,不能一概平平淡淡,没有高潮。在对作品进行演唱时,演唱者要融入感同身受的情感,符合当时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带动观众进入作品中的世界。

我国的声乐作品创作也是一直遵循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抗战时期,作品表达的是激扬人心的情绪,在内战时期则表达的是愤懑不平的情绪。所以在作品创作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界定作品风格,提高作品艺术水平。

(二)掌握声乐作品中民族风格的特征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巴西的桑巴舞曲,中国内蒙的呼麦等等,这些声乐作品都带着强烈的民族气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应该掌握不同民族的声乐表达风格,汲取其中的精华,放到自己的作品创作当中;在演唱时,也要根据作品的民族风格改变声音表现方式,尽情表现作品的民族风格。

(三)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演唱演奏是声乐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声乐作品的优劣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再好的作品,如果演唱者演唱风格不清晰,唱功达不到水准,那么这首作品的艺术表达就是失败的,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应该加大对学生演唱功底的重视,教师不要为学生盲目地选择演唱作品,一个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决定了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演唱作品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音色风格决定。

三、声乐作品的艺术表达

声乐作品的创作是源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每一首作品的创作应该追求一定的意境,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重新认识自己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作品艺术赏析力。

(一)了解作品中情感路线

欣赏者对声乐作品的赏析源于声音对情感的表达,学生在赏析声乐作品是首先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了解作品中的情感时,可以融入一些自己的情感,根据与作品相关的资料记载,了解作者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用心倾听作品,最大程度上了解作品中的情感路线。

(二)注意作品的意境表达

声乐作品的意境包括“情”和“景”,情是作品表达的感情,景是作品所渲染的情景。声乐作品赏析要以情入境,作品演唱要动情,声音表达要悦耳,通过生动地演唱直接表达声乐作品的意境;在作品创作时根据自己的情感设定作品情景,情景交融,相辅相成,作品的艺术境界才会有提升。

四、结语

大学声乐教学是对学生专业的声乐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关于声乐方面全面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能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并且对声乐作品能够提出准确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钟迪.大学声乐教学中作品风格与意境赏析[J].音乐时空,2015,(01).

[2]王小丹.大学声乐教学中作品风格与意境赏析[J].北方音乐,2014,(05).

艺术作品赏析篇2

程正喜 1964年生于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政协委员、民革党员。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中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陶艺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名堂陶瓷艺术馆馆长、景德镇珠山瓷画研究院院长。三十多年来,在陶瓷绘画领域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并被中央档案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深受海内外陶瓷爱好者青睐。

程正喜成长于景德镇,熏染于千年瓷都积淀的艺术环境,其粉彩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工笔技法上融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和意境情趣,小处小心勾勒须眉毕现:大处大胆泼墨,清新扑面,其作品没有局限于技法,而是在由“技”进于“道”,努力追求“象外之外”,“韵外之致”,以“笔墨情趣”入粉彩在保留粉彩粉润鲜亮的基础上,将笔墨的淡雅情绪和率性洒脱融入其中,创造了更新的当代粉彩艺术。

陶 平 祖籍江苏扬州,出生于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静》及《福在眼前》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童趣》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作品《陕西十怪之一》在第二届御窑创新大赛中获金奖,作品《静》荣获首届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工艺美术大赛银奖。

蔡凤玲 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民间陶瓷工艺美术家,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2年随父进古窑瓷厂,在厂古研所从事陶瓷研究与创作。擅长青花汾水、青花斗彩、半刀泥综合装饰,多年来一直至力于艺术陶瓷及高档仿古瓷研究与创作。其作品构图简洁、典雅、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深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获得多项国家、省、市金银铜奖。曾与北京奥运“鸟巢”设计师赫尔佐格、德梅隆联名合作八百件青花“鸟巢”大缸。作品深受广大爱好人士的青睐。

艺术作品赏析篇3

关键词:美术作品 比较欣赏 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方法有多种,但在提高欣赏能力方面,当以比较欣赏法更为行之有效。比较欣赏是指在欣赏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作品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进行比较性的分析、评价等研究,以达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就美术教学中比较欣赏方法的运用分述如下:

一、欣赏中的横向比较

比较欣赏中的横向比较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与欣赏对象有可比性的作品或事物进行一种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

1.比较文化背景: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与当时当地文化背景中的各类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簪花仕女图》和《蒙娜丽莎》都是以精美绝伦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表达了女子的闲适与自得的心态,《蒙娜丽莎》表现了女性的优雅而神秘。因而,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2.比较艺术种类:我们在欣赏某些美术作品时,可联系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艺术语言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在欣赏南宋作品《寒江独钓图》时,可联系《江雪》这首诗的内涵来理解画境;在欣赏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时,则可联系舞蹈与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来加深理解。

3.比较风格流派:美术中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不同的风格流派其造型形式和技巧各具特色,如果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形成比较则易区分开来。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外国绘画作品欣赏》中的作品加以分门别类,如野兽派、印象派、抽象派、浪漫主义等,学生不仅很容易区分,而且兴趣盎然。

二、欣赏中的纵向比较

每一种艺术,每一个流派,每一位艺术家乃至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在比较分析中认识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

1.艺术种类的纵向比较:在欣赏某类艺术作品时,若能把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摆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理解单个的作品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为了使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有个整体认识,我就用表格的形式把不同时展归纳出来。

2.艺术流派的纵向比较:把某一流派不同时期的作品摆在一起比较分析,则可清楚地呈现出该类流派艺术特色的发展线索。例如印象派艺术,从印象主义的莫奈到新印象主义的修拉,到后印象主义的塞尚、凡高、高更,他们的代表作品基本上就体现了印象派艺术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色,将他们进行比较分析就能找到印象派的艺术特色。

3.艺术家的纵向比较: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各有不同,其艺术观念和表现特色也不断地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如一生风格多变的毕加索,如果忽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性情多变的精神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是难以透彻的。但如果在欣赏中联系各时期的作品及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则不难窥到这位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真谛。

艺术作品赏析篇4

【关键词】抽象美术;美术作品;教学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抽象艺术是根据作品的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角度转换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具象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面对抽象艺术作品,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思想与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欣赏抽象艺术作品。

一、当前抽象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抽象美术作品具有自身较为突出、鲜明的特点与特征,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很少有对现实客观世界中现象的描绘,在作品中塑造和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就是通过应用颜色、点、线、面、以及肌理等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借以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抽象艺术,并能了解抽象艺术中的含义,这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在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教学困难往往是包括以下的原因:首先,抽象艺术作品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存在认识的困难;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抽象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抽象美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在面对抽象艺术作品时,往往就会沿用具象艺术作品欣赏思维来对其进行赏析,这就导致赏析很难展开。这就需要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激发学生赏析抽象艺术作品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逐渐从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向抽象艺术作品欣赏过渡。

二、抽象艺术作品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色彩与线条的魅力

学生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学生的感官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色彩刺激。在抽象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与美术作品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感受与体会,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对抽象艺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缺乏直接体会抽象创作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涂鸦,因为通过涂鸦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抽象艺术。同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其心理特征与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其创作中的红色,一方面可以表示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愤怒。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涂鸦了解抽象艺术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将色彩、形象结合起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

同时,由于抽象艺术在其创作中往往还具备一定的音乐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将自己听到的形象或者是情景通过应用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绘画,教师不可过多干涉,要使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艺术作品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判断,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其对抽象艺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赏析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教学要结合社会和个人历史背景

在很多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国外的抽象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只有国外才有抽象美术作品。但是,在中国美术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纹饰本身也是抽象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远古时期的抽象艺术进行了解,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从点、线、面等不同的角度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抽象艺术的起因、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等进行详细分析,能够对创作背景等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习惯。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和了解我国抽象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难度也会减小。例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作品时,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理解其思想情感就比较容易。画面中飞扬着玫瑰色、绯红、蔚蓝、黄色、橙色、紫色、翡翠色,还有黑色。单纯地看着,就有许多愉悦在其中,表明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主题也比较独特。通过激烈变化的线条与强烈的色彩对比,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虽然身处乱世,却十分向往美好生活。《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的著作,反应当时美国纽约百老汇街夜晚的景象,独特的色彩界限,用无数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进行分割,形成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热闹、愉快和舒畅的心情。欣赏此作品时,需要将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与创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背景等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其审美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释放与缓解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保证抽象艺术教学课程的顺利展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并能发掘艺术作品中的规律与艺术价值,尽量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艺术作品中的深刻情感,从而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雯雯.如何引导中学生欣赏抽象美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144-145

艺术作品赏析篇5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 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 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杜卫著.《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艺术作品赏析篇6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01课

题:肖像艺术

时:共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额感受与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教材中选取的作品,虽然描绘方法不同,创作媒才不同,年代不同,但都具备形神兼备的特征,都是能够打动观众的优秀作品。本课中涉及的肖像艺术以中国艺术家为主,西方艺术家的为辅,以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为欣赏目标。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参与了许多欣赏、评述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欣赏和评述经验,能够从作品内容、变现形式、人物神态、作品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述。但是,本课是以单个人物出现在画面中,与有一定情节的作品相比,评述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欣赏方法和评述技巧上给予学生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了解优秀的肖像作品要具备形神兼备的特点,知道肖像作品的评述方法。

2.通过欣赏作品,体验画家的创作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认识、了解肖像艺术。

3.通过对比欣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艺术中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评价任务

1.

感受肖像作品中体现出的形与神,学会用文字对作品进行评述。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认识、了解肖像艺术。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3.通过对比肖像作品,理解作品内涵,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表述出来,发现艺术中的真善美。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趣导学

2分钟

教师通过语言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环节二

学习肖像

相关知识

10分钟

活动一

(3分钟)

1.通过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初步根据眼睛判断人物身份。

2.观察教师展示的美术作品,根据眼睛部分的特写分析肖像作品所表现的人物身份。

(完成目标一)

1.

能正确识别不同身份人的眼睛。

2.

能通过观察找出人物特点,感受肖像艺术不同的美。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5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探究作品艺术内涵;根据你观察到的四幅作品内容,判断作品中人物的年龄、生活年代、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猜想一下他们的经历。

(完成目标一)

通过大胆猜想、仔细观察画面,表述直观感受。

(评价任务一)

活动三(2分钟)

分析、归纳欣赏方法。

提问:为什么同学们能从一幅不会说话的肖像作品中对人物有这么多了解?说说你是怎样的。

(完成目标一)

分享自己的欣赏方法。

(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感悟肖像

作品中人物的

内心世界

6分钟

活动一(1分钟)

请学生模仿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肖像作品中人物神态与动作的联系。

(完成目标二)

能模仿并体会人物动作与表情。

(评价任务二)

活动二(4分钟)

说一说,在模仿人物动作和表情时有什么心理感受。

(完成目标二)

1.

能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2.

能总结作品中人物情绪。

(评价任务二)

活动三

(1分钟)

了解中外艺术家。(完成目标二)

能感悟艺术家的生平及艺术特色。

(评价任务二)

环节四

学习评述方法

尝试评述作品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述。

《张卿子像》

(完成目标三)

能分析艺术作品,学习欣赏方法。

(完成目标三)

环节五

艺术实践

14分钟

1.学生分小组深入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每组一幅。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欣赏结果。

(完成目标三)

能根据填写的欣赏卡汇报欣赏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评价任务三)

环节六

展示评价

拓展升华

8分钟

1.评选班级最佳鉴赏师,作品互评、自评、师评。

2.拓展升华,补充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欣赏活动。

(完成目标三)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能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肖像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评价任务三)

附:板书设计

肖像艺术

艺术作品赏析篇7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第一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这个艺术品类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故在综合应用时,“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是重点,可依照小型和大型的规格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品位。另外“赏乐茶会”的举办也该是以“音乐”为主角,“茶”是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的,万不可颠倒主次。“茶”是其间的媒介,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两个类型的综合应用,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体验,丰富其生命感知,方便日后将美感移入“茶道艺术”中,同时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预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表现力。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第一阶段的考核。

让学生就“某个代表作品”进行口述赏析,引导学生初步整合知识体系,自选角度,锻炼演讲能力,分享鉴赏心得。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

3.赏乐茶会的举办:第三阶段的考核。

以“音乐”为主角,以“茶”为媒介,“茶”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

二、结语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有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细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音乐课培养起来的美感可以“恰如其分”地“移入”到茶道艺术中,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预备审美能力、酝酿创造能力。而这一宗旨的实现倚赖于科学合理的逻辑和周到缜密的教学设计。

艺术作品赏析篇8

关健词:职中生欣赏能力美术修养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美术欣赏教学能使学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享受。例如,欣赏天安门图片,它能够使学生受到很大感染,不仅使学生从天安门的形象和色调上得到视觉上的,而且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创作动机,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画面中天安门气势磅礴,规模宏伟。这种古代建筑的艺术美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

(二)美术欣赏教学,能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我们以长城为例,万里长城是为防御北方匈奴南侵,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流血流汗而修建成的。欣赏长城,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产生民族自豪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美术欣赏教育学,能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职中生虽然是以学习技能为主,但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美术作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竹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含。通过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此外,通过欣赏还可以使学生学习艺术家的工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从而在意识上唤起其鲜明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要求

对于职中生来说。为了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我们要求做到:

(一)欣赏教学要从美术教学的特点出发,阐明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利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真实情感,从爱好和思想情操方面,培养他们美的情感,鼓舞他们积极向上,充实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二)欣赏教学要注意欣赏内容的思想性、系统性。要根据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欣赏教学的内容。美术欣赏的内容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许多方面。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无论是我国的和外国的,都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形象生动、构图完美、色彩鲜艳的优秀作品给学生欣赏,防止不健康的东西流入课堂,给学生以不良影响。

(三)欣赏教学要运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教师定要反对盲从,反对不顾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而搞填鸭式。欣赏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能独立分析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形式和技法,理解艺术家的构思和他对所描绘对象的态度,使学生不仅理解美术作品本身的美,而且能理解生活现实中的美。这方面对于职中生来说是能做到的。

(四)欣赏教学要结合各类课业,特别是要与创作和学习相结合,不要局限规定的欣赏课进行。学生的创作兴趣往往是由欣赏活动所引起的,他们的创作才能往往得到欣赏活动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教学又是创作教学的准备和重要环节。因此,欣赏教学不要离开教学计划中每一个阶段创作上的需要,不能泛泛地欣赏那些与学生的创作任务无关的作品。这样做,一方面能达到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提高了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在习作或创作中借鉴什么和如何借鉴的问题。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方法

怎样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教师必须明确欣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步骤一般是:

(一)引导学生熟悉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当学生接触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教师首先对具体作品要有所分析,应该使学生明白,这种作品的基本内容是反映和表现什么。比如欣赏到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如果我们只从色彩构图的本身来欣赏就不够,只看构图和色彩学生无法理解,还可能打击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最好告诉学生,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它的主题是什么。另外,分析一件作品都要查阅有关创作作品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和过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二)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术欣赏的形式美欣赏问题。形式美并非作用于人的感觉,它有对人精神情操的陶冶作用,一件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形式也就无从了解内容。主题是好是坏要从根本上而不是以表面上来判断。但是内容是从形象、线条和色彩等传达出来。形、线、色虽然不是欣赏的主要对象,但离开这一切也就不能正确地了解内容。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对于具体作品的构思、形象、结构以及表现方法如笔墨等要做具体的分析。并且让学生理解这些形式是如何表达内容的,表达得恰当或不恰当。不按照一定的内容谈形式是不对的,同样,不按一定形式去谈内容也是不对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社会效果。中学生,特别是职中生,因为他们一毕业就要面对社会,所以他们对于社会的关注度要比普通高中生要大得多。一件美术作品成功与否,不光要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的如何,而且要从作品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和对观众的教育来衡量作品政治上的得失。教师应用正确的欣赏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职中生进行比较和深刻的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的虽然是纤夫拉纤的故事,但它反映的是当时俄国的现实生活。通过欣赏,可以使学生对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怀有深深的同情,农民的形象就会给学生一种真善美的感受;对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为所欲为表示了十分的愤慨,封建阶级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中刻上假恶丑的印记。因而,直到今天,这幅画仍不失其积极的社会宣传效能。欣赏中,我们要通过分析,逐步训练学生区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美,什么是假美的本领。用健康的情感代替病态和消极的感情。

组织适当的课外美术欣赏活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广泛地运用优秀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利用那些与美术相关的随时易得的照片、画报、图片汇集成展品,组织学生欣赏,外出游览观光,都能使学生欣赏和认识人类的艺术宝藏。平时教师和学生在参观或散步时,亦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色彩和线条的美妙和谐,提示他们将某些自然现象与艺术形象相比较,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3.杜卫.《美育学概论》

上一篇: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 下一篇:文物消防安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