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4:15

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C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24-02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先导作用,要在活动资金、政策制度、评优机制、管理体制、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为学生社团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校园社团文化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先导作用,要在活动资金、政策制度、评优机制、管理体制、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为学生社团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校园社团文化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社会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7—02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提供四方面的支柱:一是学识,即掌握知识这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做,即具备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青少年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四是学会发展,即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而付诸行动。这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素质教育的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是其重要内容,提高人文素养特别需要强调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在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只有艺术能帮助人们在和谐愉悦之中取得上下求索的激情与能力,艺术帮助人们接触整个人类文明,使人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益的扩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表明,知、情、意自然而完善的结合,是导出美好人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艺术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有重要意义。其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及艺术教育启迪和帮助人提高创造性智慧,并在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不断得到人格的提升。再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中建立和谐交流的良性状态,既有益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的品位得到提高,也有益于维护整个人文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原则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平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类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学校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二)导向原则即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凸显育人特质,必须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保护、表现、彰显青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等美好的精神气质。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还应该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学校艺术教育应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

(三)创新原则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不断丰富审美体验。要通过各种艺术活动鼓励奇思异想,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传承原则即努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土壤,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非物质纽带。文化艺术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的因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青少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熏陶、浸润的作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不断、世代相传。

三、厦门二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发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原址鼓浪屿,是一所具有142年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艺术教育特色校。学校秉承“勤、诚、智、洁”的校训,坚持“立足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鼓浪屿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环境,造就了我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造就了二中独特的办学风格,形成了足球、音乐、英语三大办学特色。从这里走出了殷承宗、陈佐湟等艺术大师。1990年,厦门市教委以我校为依托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2008年,高中部搬迁到有厦门“新客厅”美誉的五缘湾,两校区依山傍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为二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来发展艺术教育也成为二中艺术教育的特色。

(一)学生充分感受和传承鼓浪屿独特的文化艺术

1.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然而艺术素养的培育则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虽然体育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体育教学与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独立看待。美育与体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创新活动以及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构成元素。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艺术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表现,而且还是一种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产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灵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素要,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的体育艺术教材

在进行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还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科学、正规的体育艺术教材能够依照。通常都是在一堂体育教学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进行技术体育的教学,一半时间进行艺术体育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教材建设,是今后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艺术素养的培育,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学历较低、职称较低的状况。除此之外,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社会外聘艺术及体育类学者。上述不同的教师在体育艺术教学中各自有其优势与缺陷的存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体育任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艺术素养培育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动听的音乐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艺术情趣。当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进行体育锻炼时,就能够一边进行体能上的锻炼,一边接受优美旋律的熏陶与感染,这时体育教师在进行对音乐的讲解与渲染,就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与音乐自然而然的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加入,能够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锻炼中的疲劳感以及厌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增强学生的运动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重大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的内容、性质以及学习要点等多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恰当的音乐元素,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配合音乐的乐律,从而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或者那些需要加大运动量的耐久跑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比较激愤的音乐旋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被这些激昂的音乐旋律分散掉一部分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锻炼过程中的兴奋程度,延缓学生的疲劳时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可以播放一些旋律比较轻柔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从紧张的锻炼中放松下来,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放松。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元素

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美”,体育运动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魅力。由于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成长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比较迫切、比较强烈的,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为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班级内部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组织活动,给学生创新展示风采的空间,把学生从单纯的对美的欣赏转化成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自行设计健美操动作的课下小作业,并让学生画出人体示意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形体美,让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进而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合理、科学安排融体、音、美于一体的优化教学法,让体育课堂焕发艺术光彩。

(三)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艺术素质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想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就需要从人力资源方面着手,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成为国家竞争方面的新的力量,为国家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艺术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教学中,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这一点,高校方面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性

在高校M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其各个方面的发展;第二,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质的教育能够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养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实际的艺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这样就使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最终使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艺术教育和音乐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

音乐基础理论作为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就是音乐教育对于艺术素质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在艺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以音乐作为载体进行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将每个人的艺术能力、反应能力、表演能力、听觉能力、识辨能力等进行开发和提高。相关研究发现,支撑音乐艺术欣赏能力的基础,在其他艺术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艺术素养的提升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另外,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教育。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说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完全相同。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表现在情感体验方面,其他艺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需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获得,而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情感体验相对比较直接,并且对人的心理、情感的冲击力更强。因此,在实际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将音乐基础理论的特点尽可能地最大化,提高学生内心的敏感度,并且不断地完善个人的情感体验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音乐的审美和体验,从而促进其综合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艺术素养工作的创新

只有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有效保持和提升,最终达到在高校中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1.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这一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后期的成长、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保证其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政治教学的根本导向,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得到提升,同时还为艺术素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在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个性品质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艺术的本源就是创造力,如果缺乏创造力,那么艺术素养的提升就会成为无稽之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其自身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三者结合才能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地解决,这样才能促进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

4.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利用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性格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的形成和提升,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艺术创作的发展。

5.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通过良好的气氛的营造,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智慧和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

1.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必须通过专业的艺术教师来实现,因为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欣赏能力、判断力,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文化的群体。在高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其能够达到专业的能力和水准,将艺术指导和教学实现同步发展和提升。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表现美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在道德修养方面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着当前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以往的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但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并不能使艺术教育的质量得到保证,因为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涉及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虽然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也能够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升,达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实践活动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明确实践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团体、文艺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气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营造健康的环境。尤其是在当前对艺术素养教育比较重视的院校中,课外的艺术活动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在其中一旦步入正轨,后续的工作就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展,这种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3.完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

由于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音乐基础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应该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有效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从而促进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音乐基础理论在艺术素养提升中的促进作用。首先,高校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确保人手一本音乐课本,这是有效地实现音乐教学的前提;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将课程标准规范化,将音乐基础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基础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掌握鉴赏音乐的方式,实现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

4.加强考核力度

在高校艺术素养的培训中,为了使培训效果得到保证,必须在实际的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提升。实际的考核中,并不单纯包括笔试,还会通过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尽可能地加入考核的项目中,通过表演等形式,将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之后将最终的成绩和课堂中的考核成绩进行组合,形成总成绩。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养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使高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发展水平得到有效的体现。音乐基础理论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加强艺术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必须明确音乐基础理论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保证,最终实现音乐基础理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凌靖波,吴爱邦.论我国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J].美术学报,2012(4).

[2]赵炀.浅议强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5(11).

[3]胡胜男.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9).

[4]周芳.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21-01

近些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逐步加大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2002年7月公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中就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提高艺术素养、进行艺术教育的大框架。

一、艺术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体现,而艺术教育则是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艺术思维讲求感性,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右脑代表视觉人认知型,注重视觉信息,并且不对信息作逐步处理。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我们的右脑思维,从而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发散性想象思维。

2.艺术素养的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素养会让我们辨别善恶、美丑,艺术会让我们的变得更加智慧,情感更加丰富,有助于建立高尚的人格,具有“正义感,要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有奉献精神,感情丰富”[1]等特点。

3.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加深我们对艺术活动的欣赏力,从而更有效地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休息方式。艺术作品能够起到舒缓神经、愉悦身心的作用,使人消除疲劳、促进健康,为进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做好精神和体力上的准备。

二、艺术教育在农业类院校的现状

1.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现阶段,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但教育的主流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特别是农业类院校学生通常以理科生为主,并且农村学生比例较大,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人文素养更是严重缺失。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课程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农业类院校中承担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的0.15%—0.2%这个比例,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在人才引入方面,也偏重于专业人才的,基本没有考虑专职艺术教师岗位。

1997年之后,农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门类有了较大扩展,课程种类有所丰富。但由于教师人数不足、开课积极性不高、多媒体设备不足或老化、教学场地不完善等原因,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修一艺术类课程。

3.社团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类院校中,各类艺术类社团种类繁多。但真正开展活动较少,甚至有些社团只有在新生刚入学时举行一两次活动,后边就没了下文。社团运行中主要靠学生自己摸索,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作指导。

4.网络平台作用为艺术素养教育的新阵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网络艺术素养教育通常分为公共网络平台和校内网络平台两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中含有大量艺术类文章、视频、音频等文件,但资料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校内网络平台的相关资料通常水准比较高,但资料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在两种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网上资料相对比较零散、体系性较差,资料质量的高低也需要学生自己甄别,这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养,实施应材施教。

作为艺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效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既要保证艺术类教师的数量,也要提升此类教师的质量,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优良的团队。针对学生艺术素养层次不一的情况,注重因材施教,找到艺术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

2.拓宽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建设

现阶段农业类院校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课程以欣赏类为、教学大纲往往直接借鉴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大纲。为真正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的目的,需要拓宽课程内容,逐步完善教学计划,重视课程建设,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3.加深学生对艺术素养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多项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过艺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放松休息方式、训练开放式思维、提升创新力,从而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专业研究。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艺术教育,为下一步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知识体系

结合两种网络平台的优缺点,建议建立以校内网络平台为基础,聘请相关老师挑选、整理公共网络平台资料,选择质量高、信息量大的资源,并对挑选的资源按照循序渐进学习顺序进行排序、分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合适水平的资料进行学习。

5.拓展社团建设,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平台,提升艺术素养

在农业类院校现有社团的基础上,加强社团建设。建议每个社团都配备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通过社团开展的艺术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行程。

6.加强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艺术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艺术素养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许多学生艺术兴趣最初自觉建立就是收到了学校大氛围的影响。这种艺术氛围的建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周期性的组织学生参与度高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论艺术素养与人格构建[J].美誉时代,2010,(3):24-25.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美学素养; 高校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0-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08-02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艺术设计教育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还需加强。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综合院校已经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普通文理科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必须做到依据社会和市场要求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进行课程重新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强化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成为社会和企业所欢迎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一、美学素养是设计内涵的依托,支持设计师拥有有深度的思维

美学素养的提高,首先是文化素养的提高,其次才是艺术素养的更高追求。缺少必要的文化积淀,美的发现、美的欣赏乃至美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学养是充实作品内涵的依托,是支持设计的灵魂,不重文化修养的人往往进不了高境界。内心很浮浅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作品产生。

美学素养是构成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既能通过教学活动显性、直接地影响学生发展,也能通过作为榜样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美学素养,应根据其职业特征以及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的动态教学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建构。

不少人认为艺术细胞大多是先天性的,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培养起来的;另一些人则完全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后天的教育环境依然能够培养出一个艺术家。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但是,在艺术的王国,天道酬勤恐怕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励志名言,个性禀赋或许是需要特备关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个人的素质、修养、品格等,自然就在自己的作品里,作品就是自己的影子。由于环境与时尚的原因,我们不难理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泥沙在缁,不染也黑的道理。在现实中,这样的列子俯拾即是。在我们周围,一些粗野、浅薄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少。高校当下的确培养了许许多多没有文化的匠人,到处充斥着相当数量只见手迹不见心迹的低俗之作。有些设计师心气很高,自命不凡,他们不肖于学习经典和做科学美的创造者;还有一些人被滥竽充数的西郭名家熏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美,这样的设计怎么会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到经典中去汲取营养,那种断章取义、摘录小义、听人演义之说,不可能使自己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拥有有深度的思维和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更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想提高艺术鉴赏力,那么切身去感受艺术是唯一的途径,比如倾听古典音乐,静观经典书画,品读优秀设计作品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能融解,能改变,能拓展,能生非类,能变尽旧体而有新体,就是积学而储宝,酌理以富才。

学养丰厚的设计大师,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每每会使我们体会到师心独见、因文明道的淡定与博爱。我们可以确定作为美内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美学素养的构建,能够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发现设计之美。巧妙的构思、和谐的搭配、材料的运用、色调的统一和与环境的协调等等,在每一个细节中,美的积淀都能给人提供技艺的养分,帮助设计师挖掘出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诠释,即便不同风格的设计也同样有着对人性的关怀。设计是感性和梦想的产物,比如风趣的艺术家扑捉到的梦想之美,许久以后,仍能带给他人真情依旧的感动之美。

二、美学素养教育增强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创造性思维活动及过程中的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内在的东西即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养之上。没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方法,没有美学素养的培养,创新思维无从谈起。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教育同时又是整体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学是探究性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美学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三、构建有特色的美学素养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之掌握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发达国家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更注重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审美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

多学科教育是美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上世纪60年代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要求一种均衡的艺术课程,对来自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与美学这四门学科的内容给予同等重视。重视理论指导是日本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教材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坚实,高校重视对世界尤其是对欧美各国艺术教育领域里取得的种种成就的研究,对于希腊、中世纪、近现代艺术教育的种种观点与思潮也都有非常完整的介绍、分析与评价。欧洲国家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普遍认为,艺术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在各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专门艺术教育模式,这实际上为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

当下我国的美学素养教育出现了功利化、技艺化的倾向,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需要创新。让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

高水平的专题美学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美学知识,拓宽视野,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无形中就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多参加一些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经常到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毕业生相对来讲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许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不单看成绩,除了专业水平,还看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素质等。高校在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多渠道开展美学素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紧迫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1).

[2] 中村好文.林铮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守伦.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2011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SME)论文集第4卷.

[4]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 艺术素养 人文精神

课题来源: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zk105).

当代科技发展洪流中,网络媒体无疑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股力量。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民人数达4.57亿,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稳居世界第一位。[1]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已经步入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从审美媒介、审美范式、审美感兴到审美品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艺术观念、艺术门类、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寻求网络技术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渗透的策略和途径,已成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发展为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新命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问世与推广,现代化的声、光、电共同演绎出与传统艺术迥异的网络艺术,强烈震撼着人类的艺术领域,成为艺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起点。2010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应用率分别为79.2%、66.5%、62.1%、42.6%。网络艺术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多元、自由与共享的价值旨归使得传统艺术遭遇技术阵痛,精英创造让位于日常涂鸦,启智转向悦目,崇高的价值建构转向恶搞娱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提出了新的命题。

网络生活中盛行恶搞和戏谑,从数年前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恶搞风潮不断,随意地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和眼镜,体现的是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审美追求,这种倾向导致传统的艺术精神与人文价值丧失殆尽。著名学者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2]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正视和努力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伦理分化道德滑坡问题,为重建人文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益突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从而不时地引发出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人文之争。网络时代技术依赖、速度崇拜、幻象沉溺等导致主体意识的丧失,造成科技对人的价值的异化。技术不同于人文,它始终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极其忠实地遵循进化论。中国的网络艺术尚不发达,技术的乐趣对于网络艺术家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家沉溺于新技术制造的种种虚拟效果,热衷于与技术博弈。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科学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科学不可能与价值分离。科学不能也不应回避人类的终极价值问题,只有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间的关系,科学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逐步转移,前喻文化转变为后喻文化。也就是说不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决定着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是关于未来理想前景的设定决定着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是向同事同学等同辈人群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老一代须向下一代学习知识创新才会不被淘汰。[3]社会文化形态的逐步转移必然要求教育模式的同步跟进。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更新速度极大提升,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多维互动,因此泛泛地传授知识和泛泛地获取知识已经不合时宜。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主题,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就无法产生独具风采的教育者以及吸引学生关注的话题,无法起到人文教化的基本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冲击,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现实敏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现实,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人类第一次运用同一个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办公、新闻、娱乐、商务、图书、出版、教学等,无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进入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目前的艺术教育课堂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必要跟进和更新,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效能与发展。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媒体发展对艺术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我们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第一,积极建立艺术教育网站,打通艺术素养教育的社会空间。在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中,微机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生已经相当普遍地接触网络。这就使建立艺术网站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有了大量网络艺术实验馆、网络美术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图书馆,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甚或参与创作“虚拟艺术品”,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与收藏的愿望。“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4]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建设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契机,调动人文教师、网络、电教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良莠不分的艺术信息,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网站,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第二,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进入人类审美领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接受,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传播的范畴内,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艺术改写或终结过去僵化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建造全新的、流动的、超文本链接的艺术景观。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如上文所述,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网络中的艺术展示、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各种艺术教育、娱乐休闲、造星选秀活动接连不断,影响越来越大。参与这一部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把网络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要善于抓住网络文化中技术与艺术、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以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三,广泛开展媒介艺术教育,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媒介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视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现代传播环境下,一个固守传统教育观念,或仅仅“立足三尺讲台”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顾问、网页制作专家、电声音乐人,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是看书,而且是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一代。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带给受众基本的影响,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合格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至少应该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思维观念、认知方式的变化,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艺术创造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因为网络艺术有着交流性、瞬时传播性、可下载性等特点,使得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为可能,网络艺术的数字化、个人盗版成为轻而易举的个人行为。这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使网络艺术作品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容易复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瞬时传播也令艺术品转瞬即逝。并且,应将媒介艺术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落到实处,比如网络文学教学。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用户规模达1.95亿,较2009年底增长19.9%,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用户规模增幅最大的一项。文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文学数字化的讲解,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认识网络。

第四,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与检测,整合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环境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度大、成本高。新的媒介环境对此状况有所改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领略世界各地美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访问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欣赏其藏品,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的模拟创作活动,可以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目前的问题是要根据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课程体系特点,系统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及其对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挑战,注重引导,加强网上教学的监控与检测。比如对学生钟爱的网络游戏。2010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04亿,使用率为66.5%。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是学生,包括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笔者在2010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一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运用席勒审美教育(游戏与自由)理论去思考网络游戏,最终该同学写了一篇较为不错的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游戏的审美分析》。以笔者之见,只要教育者开动智慧,在教学中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是可以让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nic.省略/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

[2].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212.

[3](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27.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1.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9篇

在新课改教学改革的实施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在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革新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规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学为工作新规范,严格贯彻高职教学理念,以培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基础。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科学性,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突出素质教育新方法,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教学。

(一)健全科学有效的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艺术素养教育制度

顾名思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从内心散发的,对艺术内涵的深层次了解,可以将其归纳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认知,通过这些感受来鉴别欣赏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这种艺术感染力、感受力,。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素养。想要切实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就一定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而又完整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适应,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计划,并组织开设新形式选修艺术课程,合理设置艺术素养教育门类,并利用学分制方式开展测评,完善评价策略,将艺术课程的全面性向外扩展。

(二)结合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完善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战场,其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相对于许多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艺术门类不够健全,理工类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另外,艺术类学生教学开设的教学课时也较短,不利于长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方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来说文化成绩偏低,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按照学生艺术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分出初级、中级、高级班。既避免了老师备课中对知识“难与易”的纠结选择,又保护了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条件且多样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及交流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单一教育,在学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建立多样的教育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文化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重视校园博物馆、艺术馆的建设,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优秀的文化与艺术。同时,加强校园的艺术环境建设,除了校园的绿化、净化外,可多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美化、艺术化校园。建立健全艺术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在要求学生完成专业的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选修至少一门艺术类公选课程,使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新课改理念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对艺术生的重视度愈加提高。高职教学要不断丰富教学体系,改进教学对策,开展科学有效的艺术素质教学。通过革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新课改理念,根据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艺术素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流动性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慈善营销案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