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4:15

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先导作用,要在活动资金、政策制度、评优机制、管理体制、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为学生社团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校园社团文化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社会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7—02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提供四方面的支柱:一是学识,即掌握知识这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做,即具备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青少年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四是学会发展,即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而付诸行动。这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素质教育的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是其重要内容,提高人文素养特别需要强调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在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只有艺术能帮助人们在和谐愉悦之中取得上下求索的激情与能力,艺术帮助人们接触整个人类文明,使人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益的扩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表明,知、情、意自然而完善的结合,是导出美好人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艺术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有重要意义。其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及艺术教育启迪和帮助人提高创造性智慧,并在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不断得到人格的提升。再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中建立和谐交流的良性状态,既有益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的品位得到提高,也有益于维护整个人文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原则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平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类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学校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二)导向原则即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凸显育人特质,必须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保护、表现、彰显青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等美好的精神气质。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还应该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学校艺术教育应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

(三)创新原则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不断丰富审美体验。要通过各种艺术活动鼓励奇思异想,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传承原则即努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土壤,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非物质纽带。文化艺术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的因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青少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熏陶、浸润的作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不断、世代相传。

三、厦门二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发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原址鼓浪屿,是一所具有142年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艺术教育特色校。学校秉承“勤、诚、智、洁”的校训,坚持“立足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鼓浪屿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环境,造就了我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造就了二中独特的办学风格,形成了足球、音乐、英语三大办学特色。从这里走出了殷承宗、陈佐湟等艺术大师。1990年,厦门市教委以我校为依托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2008年,高中部搬迁到有厦门“新客厅”美誉的五缘湾,两校区依山傍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为二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来发展艺术教育也成为二中艺术教育的特色。

(一)学生充分感受和传承鼓浪屿独特的文化艺术

1.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然而艺术素养的培育则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虽然体育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体育教学与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独立看待。美育与体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创新活动以及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构成元素。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艺术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表现,而且还是一种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产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灵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素要,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的体育艺术教材

在进行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还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科学、正规的体育艺术教材能够依照。通常都是在一堂体育教学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进行技术体育的教学,一半时间进行艺术体育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教材建设,是今后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艺术素养的培育,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学历较低、职称较低的状况。除此之外,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社会外聘艺术及体育类学者。上述不同的教师在体育艺术教学中各自有其优势与缺陷的存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体育任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艺术素养培育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动听的音乐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艺术情趣。当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进行体育锻炼时,就能够一边进行体能上的锻炼,一边接受优美旋律的熏陶与感染,这时体育教师在进行对音乐的讲解与渲染,就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与音乐自然而然的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加入,能够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锻炼中的疲劳感以及厌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增强学生的运动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重大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的内容、性质以及学习要点等多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恰当的音乐元素,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配合音乐的乐律,从而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或者那些需要加大运动量的耐久跑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比较激愤的音乐旋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被这些激昂的音乐旋律分散掉一部分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锻炼过程中的兴奋程度,延缓学生的疲劳时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可以播放一些旋律比较轻柔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从紧张的锻炼中放松下来,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放松。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元素

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美”,体育运动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魅力。由于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成长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比较迫切、比较强烈的,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为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班级内部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组织活动,给学生创新展示风采的空间,把学生从单纯的对美的欣赏转化成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自行设计健美操动作的课下小作业,并让学生画出人体示意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形体美,让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进而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合理、科学安排融体、音、美于一体的优化教学法,让体育课堂焕发艺术光彩。

(三)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艺术素质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想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就需要从人力资源方面着手,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成为国家竞争方面的新的力量,为国家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艺术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教学中,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这一点,高校方面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性

在高校M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其各个方面的发展;第二,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质的教育能够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养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实际的艺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这样就使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最终使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艺术教育和音乐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

音乐基础理论作为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就是音乐教育对于艺术素质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在艺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以音乐作为载体进行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将每个人的艺术能力、反应能力、表演能力、听觉能力、识辨能力等进行开发和提高。相关研究发现,支撑音乐艺术欣赏能力的基础,在其他艺术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艺术素养的提升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另外,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教育。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说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完全相同。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表现在情感体验方面,其他艺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需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获得,而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情感体验相对比较直接,并且对人的心理、情感的冲击力更强。因此,在实际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将音乐基础理论的特点尽可能地最大化,提高学生内心的敏感度,并且不断地完善个人的情感体验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音乐的审美和体验,从而促进其综合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艺术素养工作的创新

只有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有效保持和提升,最终达到在高校中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1.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这一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后期的成长、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保证其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政治教学的根本导向,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得到提升,同时还为艺术素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在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个性品质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艺术的本源就是创造力,如果缺乏创造力,那么艺术素养的提升就会成为无稽之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其自身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三者结合才能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地解决,这样才能促进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

4.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利用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性格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的形成和提升,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艺术创作的发展。

5.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通过良好的气氛的营造,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智慧和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

1.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必须通过专业的艺术教师来实现,因为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欣赏能力、判断力,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文化的群体。在高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其能够达到专业的能力和水准,将艺术指导和教学实现同步发展和提升。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表现美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在道德修养方面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着当前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以往的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但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并不能使艺术教育的质量得到保证,因为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涉及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虽然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也能够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升,达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实践活动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明确实践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团体、文艺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气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营造健康的环境。尤其是在当前对艺术素养教育比较重视的院校中,课外的艺术活动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在其中一旦步入正轨,后续的工作就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展,这种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3.完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

由于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音乐基础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应该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有效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从而促进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音乐基础理论在艺术素养提升中的促进作用。首先,高校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确保人手一本音乐课本,这是有效地实现音乐教学的前提;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将课程标准规范化,将音乐基础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基础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掌握鉴赏音乐的方式,实现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

4.加强考核力度

在高校艺术素养的培训中,为了使培训效果得到保证,必须在实际的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提升。实际的考核中,并不单纯包括笔试,还会通过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尽可能地加入考核的项目中,通过表演等形式,将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之后将最终的成绩和课堂中的考核成绩进行组合,形成总成绩。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养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使高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发展水平得到有效的体现。音乐基础理论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加强艺术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必须明确音乐基础理论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保证,最终实现音乐基础理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凌靖波,吴爱邦.论我国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J].美术学报,2012(4).

[2]赵炀.浅议强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5(11).

[3]胡胜男.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9).

[4]周芳.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旅游院校 艺术素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45-03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想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还要有发现资源、开发资源的头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艺术素养就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灵感、欣赏美的感悟。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知识、鉴赏、创新、情感、领悟等,这表明加强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目前学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的研究不多,关于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培养艺术素养的表达存在一定的争论,使得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教学中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课程制定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的实施。

一、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内涵的界定

艺术素养,可以直接认为是艺术的修养,或艺术的素质。那么就要首先界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理解,一是专业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电影、曲艺;二是有创意、有创造性的方式:文学艺术、说话艺术、领导艺术、做事的艺术,等等。本文所谓的艺术素养,具备上面的两种,一是对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欣赏”上;二是对非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掌握”上,如演讲艺术、公关艺术、表达艺术、写作艺术。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艺术。旅游院校所应培养的艺术素养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道德四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素养方面,艺术是包含个人的思想内涵的,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人格思想内涵的一部分。艺术素养是与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相互联系的,个人所具备的思想素养能反映出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知识素养是指对旅游的基本知识和导游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艺术也有一定的了解,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旅游和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同时明确自己对旅游行业艺术的认识。

再次,审美情感素养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时的情感表达以及内心的感悟,它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表面上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但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喜悦、悲伤、宁静和激愤等的情绪,所以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自己创新性的想象和感悟,享受欣赏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最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彰显着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只有将艺术与道德进行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才懂得欣赏真实、美好的艺术作品。道德素养是艺术素养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应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艺术欣赏能力,懂得用怎样的思想、情感来欣赏艺术,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艺术的鉴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在非专业素养方面,能够通过知识、道德素养来塑造自己的能力,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体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艺术素养教育逐渐形成一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

二、高职旅游院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旅游与艺术息息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艺术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对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来说,艺术素养对于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创新、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观念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是,这一规划就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应对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从业者人员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十一”假期各地旅游业出现拥堵、超出每天承载最多人数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导游的艺术与旅游业相关知识、导游的讲解艺术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诠释与创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旅游市场越来越需要更高素质的从业者。

最后,从学生成才和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讲,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是一个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给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为艺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种种真、善、美。

三、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旅游院校对艺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面较为狭窄。涉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与旅游的相关知识积累不够,艺术方面的鉴赏力、认知过于泛化,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表达的内涵,缺乏融会贯通的知识贮备,同时旅游知识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的特色性、导游应具备的知识等都存在着不足。二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正融入艺术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三是道德素质、情感素养等不够完善。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凸显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与市场需求缺乏联系,旅游人才较为单一。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不去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多,这造成教学和科研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整体办学呈现封闭式状态,不够开放,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的需要。高职旅游院校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与外界沟通,不了解市场需求,就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单一化,仅仅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忽视对旅游人才艺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可直接归因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这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点的偏离,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也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较差;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较少,不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缺乏应用性的课程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素养等的培养,也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另外,学校对于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教育较少,要求不够严格,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偏离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本质。

第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掘学生能力。目前仍有很多旅游院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更是轻实践重理论,使培养的学生偏向于知识积累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阻碍。

第四,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起到辅助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在影响当前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职旅游院校中,很多学校只专注于学生的课程专业成绩,并不注重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老师也会更加关注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并没有很多要求。同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更是受到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在旅游行业中取得好的成就。

四、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旅游院校根据当前旅游业市场发展现状,应该有一个符合自己所在地区或者所在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的定位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民族性的追求,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应突出当地特色,并且将旅游融入艺术,艺术融入生活,将旅游工艺品融入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文化通常具有地域性,也正是因为地域性才更加独特。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特性,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域旅游院校的特色。高职旅游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鼓励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情感,学会鉴赏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研发思想,使之能够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使得我国民族艺术特色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钱学森弹钢琴,他们是科学家,都爱好艺术,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情操,是修养,是促进他们研究科学的启迪。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主观思想反映着客观现实,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带有生活的烙印。同样,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向往。真实的生活是最美的,真实的生活就是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旅游院校学生将来职业的特点是什么?面对的是游客,游客是什么?是形形的人。对旅游行业的人来说,不是“专才”,但要是“全才”,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文;会吹、拉、弹、唱;会琴、棋、书、画,虽不是专业的,但要会讲解和欣赏。这就是一种艺术素养。导游的艺术、讲解的艺术、调节气氛的艺术,都是需要掌握的。总之,旅游院校的目标定位应该符合旅游发展实际,同时注重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

五、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一个中心,紧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队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不同,不再是老师单方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师生关系由单向知识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从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态度、工作等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在原有注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逐步把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教学,这不仅仅是在课程内容上不同,在授课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增加一些与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相关的理论课程,可考虑参照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并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院校特色艺术课程或者民族旅游特色课程的建设。此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实践形式来授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提升校园文化,全方面渗透艺术与文化气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而校园文化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可以内化个体的内涵和素养的,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中的雕塑、草木、板报等都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设计,让学生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美。同时,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两个主体,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

1.加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非常关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校教师经常深入实践学习,走到市场中、企业中、行业中去真正体会旅游的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创新思维、情感素养等艺术素养,学院也可引进兼职老师,聘请旅游行业的富有经验的员工来进行实地讲学。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综合能力特别是艺术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的考核上,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减少课内学时学分,培养学生的课余兴趣爱好,一方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增加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亲身进入企业实践或者走出去培养对旅游的鉴赏力和感悟力。从最初的“扶着走”到“放手走”,再到“让学生寻找路走”。另外,建立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三)三个结合,多样化培养艺术素养。“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遍与特色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应该在完善理论教学、增加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导游素养比拼、书画等评奖活动,引起学生对自我艺术素养的重视。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融入旅游业、融入市场、产生对行业的兴趣,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加知识面和艺术素养。

2.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追求。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院校,必须依托历史,把握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旅游业是国际化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看看异国风情,扩大视野,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关键是增加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大众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把学院打造成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特色艺术院校。

3.普遍与特色结合的文化底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存在共性和个性。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在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的不同,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民俗风情导游中,要多用对比法,使游客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民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旅游院校要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地方艺术特色相结合,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和艺术品种,将民间特色与普遍的传统想结合不仅能够突出艺术教育的地方特色,而且对于开阔艺术视野、继承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对世界和现实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塑造人的气质,塑造人的内涵,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拥有生活的艺术。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时代潮流中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片面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试论艺术素养在人才素质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大舞台,2012(5)

[2]王霞.职业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姚俊.论艺术与生活[J].安徽文学,2009(4)

[4]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凯里学院学报,2011(2)

[5]吕胜男.旅游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解构与重建[J].教育与职业,2013(8)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6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感受能力。绘画和美工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审美情趣和价值培养,活动延伸中如教室环境布置能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影响很深远,是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启蒙性开导和指引,是引导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标杆,起着导向性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为幼儿树立一个艺术修养的标牌,善于观察幼儿行为,知道幼儿各种行为的原因,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洞察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进行启蒙性引导。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人文素养;重视;艺术教育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红军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魏永利,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8篇

(一)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需求

根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最多竟然达到75门,必修课的总学时数平均高达425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3/4,在加上医学就业标准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人才流动性差等因素,使得目前医学生的学业压力激增,医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艺术素养培养在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医学生能够主动参加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艺术的憧憬和向往,其主动性和自发性可以使在学习和生活中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良好的释放。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善于与人交流,心理问题极少。

(二)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智能培养的必然需求

著名学者霍华德•加登纳认为:人的智能存在一个结构,其中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和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实践证明,上述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八种智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因此,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此外,每一部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能够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浓重的构建主义色彩,这对医学生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素养培养对高等医学教育发挥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艺术素养培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如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基础水平程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资助下,都接受过一种或多种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对于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者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

艺术教师的艺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决定了在艺术素养培育中“教什么”的问题。尤其是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同时也可以细致地解读和剖析学生在理解艺术作品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强大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方法论上激发学生接近艺术、体验艺术和享受艺术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

2.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医学专业的特点

医学院校的艺术理论素养培养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医学生,其专业背景、艺术兴趣、理解能力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如何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知识、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效地传播给他们,这对艺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的艺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医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将艺术素养的培养融入具有逻辑性、思辨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之中,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

3.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人类的多种智能结构都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而且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思想、认识、批判和评价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因此,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其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就是极为多元的。在此情况下,艺术素养教师如果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就容易出现对其所传授的艺术作品所反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意图了解不深、理解偏差的现象,甚至会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和思想立场,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艺术教师要自觉提高理论素养,加深文化底蕴,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不断丰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功能

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得以完成,因此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便承载了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平台教育部提出:以校园艺术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对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借助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通过合唱、诗歌朗诵、红色经典回顾、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艺术活动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2.艺术知识和艺术才华的展示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艺术大师和艺术团体走进校园,举办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和各类高雅艺术的专场演出,使医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更多地接受艺术精品的熏陶,从而用艺术知识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艺术表演,提升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同时锻炼舞台表演能力以提升自我展示的自信心。3.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平台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和艺术团是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如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社、书法绘画协会、摄影协会等校园艺术团体,都是由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这些学生在团体骨干的带领下,通过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艺术专业水平,同时还能够自发形成具有本社团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群体性格,并且加以传承。这对于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完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

医学院校的艺术课程是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关于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的设计,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强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原则,如果将艺术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主要涉及艺术素养培养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且每个方面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或联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艺术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2.需要性原则医学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要根据医学生固有的特点和自身需要加以设计,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主要应该面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整体思维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医学美学的审美能力加以考虑。

3.可行性原则

针对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这一情况,医学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设计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开展艺术教育的规模、进度、形式和受众必须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学生的宝贵时间加以有效的利用,使艺术教育获得理想的效果。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 艺术素养 人文精神

课题来源: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zk105).

当代科技发展洪流中,网络媒体无疑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股力量。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民人数达4.57亿,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稳居世界第一位。[1]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已经步入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从审美媒介、审美范式、审美感兴到审美品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艺术观念、艺术门类、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寻求网络技术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渗透的策略和途径,已成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发展为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新命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问世与推广,现代化的声、光、电共同演绎出与传统艺术迥异的网络艺术,强烈震撼着人类的艺术领域,成为艺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起点。2010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应用率分别为79.2%、66.5%、62.1%、42.6%。网络艺术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多元、自由与共享的价值旨归使得传统艺术遭遇技术阵痛,精英创造让位于日常涂鸦,启智转向悦目,崇高的价值建构转向恶搞娱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提出了新的命题。

网络生活中盛行恶搞和戏谑,从数年前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恶搞风潮不断,随意地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和眼镜,体现的是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审美追求,这种倾向导致传统的艺术精神与人文价值丧失殆尽。著名学者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2]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正视和努力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伦理分化道德滑坡问题,为重建人文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益突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从而不时地引发出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人文之争。网络时代技术依赖、速度崇拜、幻象沉溺等导致主体意识的丧失,造成科技对人的价值的异化。技术不同于人文,它始终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极其忠实地遵循进化论。中国的网络艺术尚不发达,技术的乐趣对于网络艺术家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家沉溺于新技术制造的种种虚拟效果,热衷于与技术博弈。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科学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科学不可能与价值分离。科学不能也不应回避人类的终极价值问题,只有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间的关系,科学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逐步转移,前喻文化转变为后喻文化。也就是说不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决定着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是关于未来理想前景的设定决定着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是向同事同学等同辈人群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老一代须向下一代学习知识创新才会不被淘汰。[3]社会文化形态的逐步转移必然要求教育模式的同步跟进。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更新速度极大提升,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多维互动,因此泛泛地传授知识和泛泛地获取知识已经不合时宜。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主题,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就无法产生独具风采的教育者以及吸引学生关注的话题,无法起到人文教化的基本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冲击,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现实敏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现实,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人类第一次运用同一个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办公、新闻、娱乐、商务、图书、出版、教学等,无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进入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目前的艺术教育课堂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必要跟进和更新,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效能与发展。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媒体发展对艺术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我们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第一,积极建立艺术教育网站,打通艺术素养教育的社会空间。在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中,微机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生已经相当普遍地接触网络。这就使建立艺术网站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有了大量网络艺术实验馆、网络美术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图书馆,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甚或参与创作“虚拟艺术品”,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与收藏的愿望。“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4]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建设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契机,调动人文教师、网络、电教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良莠不分的艺术信息,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网站,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第二,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进入人类审美领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接受,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传播的范畴内,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艺术改写或终结过去僵化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建造全新的、流动的、超文本链接的艺术景观。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如上文所述,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网络中的艺术展示、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各种艺术教育、娱乐休闲、造星选秀活动接连不断,影响越来越大。参与这一部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把网络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要善于抓住网络文化中技术与艺术、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以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三,广泛开展媒介艺术教育,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媒介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视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现代传播环境下,一个固守传统教育观念,或仅仅“立足三尺讲台”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顾问、网页制作专家、电声音乐人,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是看书,而且是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一代。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带给受众基本的影响,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合格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至少应该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思维观念、认知方式的变化,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艺术创造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因为网络艺术有着交流性、瞬时传播性、可下载性等特点,使得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为可能,网络艺术的数字化、个人盗版成为轻而易举的个人行为。这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使网络艺术作品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容易复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瞬时传播也令艺术品转瞬即逝。并且,应将媒介艺术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落到实处,比如网络文学教学。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用户规模达1.95亿,较2009年底增长19.9%,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用户规模增幅最大的一项。文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文学数字化的讲解,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认识网络。

第四,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与检测,整合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环境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度大、成本高。新的媒介环境对此状况有所改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领略世界各地美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访问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欣赏其藏品,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的模拟创作活动,可以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目前的问题是要根据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课程体系特点,系统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及其对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挑战,注重引导,加强网上教学的监控与检测。比如对学生钟爱的网络游戏。2010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04亿,使用率为66.5%。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是学生,包括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笔者在2010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一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运用席勒审美教育(游戏与自由)理论去思考网络游戏,最终该同学写了一篇较为不错的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游戏的审美分析》。以笔者之见,只要教育者开动智慧,在教学中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是可以让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nic.省略/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

[2].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212.

[3](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27.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1.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生;文化自信;人文修养;教育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艺术生的招生人数也随之增加。艺术生的招生侧重于艺术专业成绩,轻文化基础课,导致艺术生的作品重表现,缺精神文化内涵[1-2]。艺术作品虽然技法成熟,但是缺乏精神文化内涵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只剩下干涸的躯壳,没有了感染力。艺术生的创造力需要文化知识的滋养,需要人文素养的提升。高校作为艺术生培养的主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对人文素养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自信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积蓄正能量,增强内动力以贡献家庭和社会。文化自信是根本,人文素养是文化自信的内在构成,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大浪淘沙,沉者为金,汉唐以包容的胸怀、恢弘的气势与周边的民族交流互鉴,成就了汉唐盛世;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传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再到当今的改革开放,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作为艺术生,只有深刻地体会这些优秀文化,借鉴优秀文化的有利因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提高人文修养,才能让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人。

2艺术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有自身的专业属性,有别于其他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专业知识,未体现人文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缺乏人文精神方面的引导,艺术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人文精神:其一,艺术生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学生父母往往工作繁忙疏于陪伴,采用物质补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变得冷漠;其二,艺术生为人处世方面表现一定的功利性,认为艺术作品能赚到钱就是有价值的[7]。(2)艺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艺术生的精力和时间大部分都消耗在如何提高专业技巧上,很少阅读人文知识的书籍,缺乏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从而导致对自身文化认识不足,情感缺失,文化自信也相应缺失[8]。所以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容易忽略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蕴含,但是往往艺术作品的魅力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许多艺术生不能领略艺术的真谛与灵魂,不能真正领悟艺术的深层次理论和所蕴含的人文思想。(3)人文行为弱化:人文行为是将个体较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境界等内在品质外化为具体行动和实践过程,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9]。艺术生人文行为弱化主要表现为感情方面我行我素,生活方面不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缺乏团队精神,特立独行,穿各种搞怪衣服,表面浮夸;学习方面自由随性,时间观念不强,不按时上交老师要求的作业,有的学生作业甚至完全抄袭,没有自己的思想。

3艺术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策略

3.1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艺术创作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意识上要坚持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吸引力,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影响了我们的各行各业,同时也对艺术影响深刻,它加强了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艺术的发展力和感召力。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可以内化于民心,即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直达民众内心,升华我们的精神世界,净化我们的心灵。艺术家的生命就是不断地为大众创造精神食粮,而生产粮食的基本原料是艺术家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来源于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化素养的前提必须建立文化自信,只有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才能培育出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家。人文知识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金钥匙,艺术类的大学生只有充分掌握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具备人文精神,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艺术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艺术是人类活动和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生追求的灵动空间[10]。学生在创作时,可以摒弃功利的态度,用一种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的态度去塑造艺术作品,或许可以得到作品的创新。众所周知,艺术设计和艺术题材风格各异,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文化元素来达到升华,比如建筑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打破立体空间设计的局限,加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包装设计可以添加古典文化的韵味;绘画雕塑勾勒历史典故等,把这些文化知识引进到学生的专业教育环境中来,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人文艺术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提高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角度切入教学

当今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缺乏文、史、哲类人文课程,主要因为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讲解为主[11]。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传授人文知识,教学方法上采用蜜蜂“采蜜”方式,把新知识新内容扩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从各种渠道广泛汲取新知识和新内容。安排每周一次的滚动式人文教学小课堂,结合案例系统地讲解艺术作品融入文化内涵所散发的魅力。如学生可以讲解1939年徐悲鸿创作的《群马》,作品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象征着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借马的形象表达爱国人士的高尚情操,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文化内涵更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12]。滚动式的教学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展特长,塑造个性,增强心身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挖掘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文化魅力,并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使得整个艺术教育充满人文气息[13]。其次开展文化小沙龙,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主动参与学习;定期举行文化作品展活动,学生可以任何一个历史文化为背景设计一个艺术作品,然后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觉地广泛阅读,多去历史人文古迹实地考察,主动感受和体验母体文化,创作中融入当地的人文背景,丰富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3.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强化人文行为

从形态上来说,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要相关的载体。在高校培养机制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学校可以让艺术生多参与公益活动这一载体,使公益活动在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作用。首先公益活动能让艺术类的大学生发挥其长处,主动参与到人文关怀中来,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体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具体来说,高校可以让学生参与爱心文艺汇演,帮助社区绘制墙绘,去孤儿院教孩子绘画。艺术生多才多艺,学校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参加了实践活动,体会了社会人的角色,互惠互利。其次鼓励学生参加重要的节日和仪式活动,比如传统的节日、校庆、教师节等来开展相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传统的节日和仪式是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清明节和端午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古代拜师礼提倡了尊师重道。近几年,我国确定了传统节日的法定节假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高校可以利用好节日做好公益活动,设计与这些节庆日相关的文化公益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其文化的思想和内涵,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公益活动的主题,通过亲身的经历体验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可以减少学生我行我素的特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2]。

3.4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才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和决定因素。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要选择一批受过系统的人文知识熏陶的教师,定期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吸取人文知识,学校要以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根基培养教师,给教师提供进修和参加文化会议交流的机会,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从精神、文化、艺术、专业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量,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性竞争局面,让教师成为校园人文建设的主力军。其次,好的大学校园环境应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神奇灵性的空间,高校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景观建设中,走进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地上整洁干净,使人心旷神怡,到处体现文化气息,使人奋发向上,由此可见校园环境的人文建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4]。高校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可以根据其历史文脉和地域性的环境进行改造。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旧址是属于燕京大学,其后进行了改造并命名为“未名湖”,它之于北大就像西湖之于杭州,是有灵性的,仿佛凝集了北大师生们的深邃而悠远的思想。高校对校园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其实是对校园文脉的继承,对校园的功能区(如教学楼、图书馆、宿舍)进行整体改造,就如北大对其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统一改造为“一塔湖图”,“一塔湖图”是实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高度统一,“一塔湖图”哺育了无数杰出人才,见证了蔡元培、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追求自由平等的历程,书写了一段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由此可见对校园整体坏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和人文修养[15]。

4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作为艺术类大学生个体更需要树立母体文化自信,遵循人文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以文化为媒介,以艺术为载体,内修于心,外修于行。作为学校要依据艺术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滚动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塑造富含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晖.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大观,2021,(6):200.

[2]张利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思想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包装世界,2017,(6):86-87.

[3]夏琳.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4):134-135.

[4]许敏,邵龙宝.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国方案”的文化内涵浅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1):12-18.

[5]王霞.文化自信视角下研究生人文素质提升路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112-114.

[6].文化自信背景下浅析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245-247.

[7]武艳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培育路径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4):12-15.

[8]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2):110-113.

[9]宁一伟.论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9):17-19.

[10]李国新.从文化自信探讨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91-95.

[11]樊鸿涛.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38(24):99.

[12]菲利普·杰奎琳,徐佩旎.马,群马:徐悲鸿与保罗·瓦莱里,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J].美术,2020,(09):95-98.

[13]王希.如何让美术鉴赏教育散发人文气息[J].艺术品鉴,2015,(2):311-312.

[14]严黎.以“校园环境改造”为特色的课程实践探索[J].湖南包装,2021,36(2):156-158.

[15]王煦.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存在”之路[J].美育学刊,2019,10(3):104-109.

上一篇:流动性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慈善营销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