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2:31

艺术教育管理学

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第1篇

教育管理学融合了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知识,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有人认为它主要是教育学提供的目的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属于教育学范畴;有人则认为它主要运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属于管理学的范畴;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管理学应该属于一门交叉学科。但笔者认为要确定一门学科的学科属性,究其根本要看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确定了研究对象,才能知道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即研究内容,才能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最为妥当。所以本文试图通过教育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三者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象

孔茨在其著作《管理学》中提出“本书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美国小詹姆斯·唐纳利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本身。宋晶、郭凤侠阐述道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袁勇志认为管理学研究管理规律、管理过程、职能及内在联系,研究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研究管理者的素质、工作内容及其群体的优化。郭朝阳表述为“管理学是以管理活动的主要矛盾与基本规律、管理现象与方法及其应用等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可见管理工作的管理规律和管理方法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学“阐明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教学艺术。日本的寸井实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把教育学称作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美国学者亨德森则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当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胡中锋概括为教育学是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是一种综合了研究对象为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说法。丁锦宏教授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定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

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研究对象即“教育管理到底研究什么”这一问题至今并也不存在一个确定性的说法,代表性的观点有“教育管理活动”说、“教育管理现象”说、“教育管理特殊矛盾”说、“教育管理问题”说、“教育管理规律”说以及“教育管理大概念”说。

活动说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属于时间教育管理学所认为的研究对象。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理所当然的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原理和教育学的基础知识研究管理的过程。现象-规律说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秉承的观点。孙绵涛、张济正等人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总结出规律。安文铸教授还把教育管理现象分成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四个方面。问题说则注重从研究问题出发,最早是由张济正教授提出的,这属于科学教育管理学的看法。“教育管理特殊矛盾”说是张济正教授在《学校管理学导论》中提出的。他写道:“学校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存在于学校现象的领域之中.是有关这一领域内约管理方面的特殊矛盾性。”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管理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即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是用来得出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关键。而大概念说的主要倡导者是杨天平教授,他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实际是教育管理本身。不管是问题、现象还是规律、问题都是教育管理本身的范畴。

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主观论;可取之处;不同

教育管理主观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并且在随后的近20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格林菲德是该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①。教育管理主观论实际上从很多理论上寻找支撑,比如康德、韦伯、新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理论,但是格林菲德在对教育管理主观论进行阐述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采用这些新的观点,并且通过这些新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论。由于教育管理主观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就是格林菲德,本文也就聚焦于格林菲德发展的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张,并且通过对笔者参与的比乐中学艺术节的案例分析从具体的点来对格林菲德的教育管理主观论进行分析,以求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教育管理主观理论,并得到教育管理主观理论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与其他理论进行的比较分析

在从微观上利用比乐中学艺术节案例对教育管理理论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应该从宏观的基础上将主观论与之前的科学论以及之后的价值论、批判论和整合论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分析,以求获得对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一种全面的认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及笔者对文献的理解,可以得出,最早的教育管理科学论认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是价值无涉和客观的,并且提出一个假设并对这个假设进行演绎的方式才是理论研究的一个最好的范式。同时只关注事实,将事实与价值相分离,并且所形成的理论主张是具有普适性的;而主观论则认为仅仅依靠提出假设,进行演绎的理论研究范式是不足以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论的,同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客观描述与主观解释,主观论更倾向于主观解释,而并非是以叙述为主,同时认为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让一种理论满足所有的人,而是体现个体行动的主观规则,具有个适性;而价值论则认为在价值与事实究竟谁重要的管理世界中,价值是最重要的,而事实和逻辑则就相对比较次要一些;前面三种教育管理理论比较激进,都是对前一种理论进行批判从而得出后一种理论的观点。到了批判论和整合论的观点,就相对复杂一些。批判论认为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道德的发展,并且要摈弃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而从经验、诠释和批判三个维度进行了解,同时要注重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重建;而整合论则更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它从之前的一种逻辑中跳出来,另辟蹊径,通过宣称系统整合,从而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

张新平教授在其《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文中则论述了这五种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趋势,即,教育管理学理论将从单一简单化体系走向多元综合模式,将从以“管”为中心的研究走向以“理”为中心的阐释,将从物化、被动、惟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向现实的互主体的人的假设,将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反思,将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②。

二、比乐中学案例中主观论的体现与分析

在小组成型的比乐中学艺术节的案例中,从学校制度,学校文化以及师生之间的主体展现来对学校组织生态的特点。因此在对比乐中学的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从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个适性,以及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三个方面来进行主观论的分析。

(一)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

在对格林非德的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对组织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不能将组织完全作为一个物体来研究,而应该认为他们是由人创造的,与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的产物。在比乐中学的组织中,学生与教师在艺术节中想要表现的意图,学生与教师在组织中价值的体现、促使他们在组织中进行自我反省和进步的习惯与信念才是构成比乐中学学校组织的重要因素。学生与教师希望通过在参加艺术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身度发掘学生潜力的平台,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更大的更自由的舞台,希望艺术节每一次的活动都能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同时在比乐中学的艺术节发展历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价值是逐渐被体现的,学生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是能够让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比乐中学的校领导,在“比优乐学、自主发展”的理念之下,从2008年新任领导班子上任开始,每一年都是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反思来不断地进行改进,每年提出更新颖更适合的活动来充实艺术节的活动。

(二)个适性:差异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理论研究的任务不在于形成几个中看不中用的简单原则,而在于发现更适合个体的主观规则。在比乐中学的艺术节活动中,更加注重的是发挥每一个学生主体的特点。比乐中学的艺术节从节目选拔,特色汇报表演,以及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都体现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节目选拔的评价表,以及评价的主体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而是对学生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采纳。同时,在学生的参加艺术节汇报表演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进行汇报的学生,还是在幕后参与组织规划的学生和老师。只有适合每一个主体的活动才是最适合的活动,比乐中学的艺术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力图表现每一个学生与教师的个性,展现他们与别人不同的一面,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不同的,在一个求同存异的环境下,不需要完全按照一个标准的方向来进行学习和生活,只有差异才是最真实的。

(三)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

在教育管理主观论的观点里,认为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较之科学的认识方式更为恰当和有效。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实际上并不用遵循太多的客观性原则,更多的是发现每件事物的风格、气质之间的不同。同时并不用去淡化对自我的认识,而是将自我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比乐中学的艺术节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观论的这一特点。比乐中学的艺术节不单单是一场艺术节,而是将艺术与生活进行结合的一个形式,将艺术与主体进行结合,体现学生的自我特点。

三、教育管理主观论的可取之处与不足

在学校的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从对学生与教师主体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一所学校对于人文特点的重视。

通过对比乐中学艺术节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教育管理主观论在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有以下可取之处:第一,格林菲德对于社会学与文化科学的观点的吸收,提高了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是研究者意识到对于科学研究的角度并非完全是客观不变的。第二,个适性观点的提出,让研究者与改革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体的角色重要性,而不仅仅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第三,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能帮助研究者将理论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从与人有关的角度来认识整个组织变革的发展。

但是教育管理主观论在发展的过程中毕竟是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的,因此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在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以及案例的分析之后得出,教育管理主观论在对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主观论将价值与事实进行直截了当的分离,容易造成对事实的重视以及对价值的忽视。第二,太过注重个体的发展,在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标准进行引导,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从而不利于组织的系统形成。

四、结语

由于笔者对于教育管理主观论的理解仅仅限于张新平教授的资料分析,很多理论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在笔者有限的分析中将认为的主观论的观点与本身所形成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分析不到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2]张新平,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3]张新平,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2]罗立新主编.建设学生组织 实现比优乐学:上海市比乐中学特色学校文化的生成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注解:

①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第3篇

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作为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建构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能使自身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出美妙的声音。那么本人认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过去常把声乐分成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如今青歌赛还推出了原生态唱法。这足以证明,声乐是一充满个性特色的专长,各种不同的嗓音条件和特点,有着各具不同的唱法。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打牢基础、发展个性”的原则,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广收博取,才能“创造出”与时俱进的高校人才。

二、重音乐技术轻音乐理论

学生对音乐技术作用的课程感兴趣,对基础理论课,如史论、音乐、美学、和声、配器等课程均不感兴趣。有些课程即使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被动学习,也不能真正深入进去。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与所学技巧并无太大的关系,不能帮他们在毕业后“谋生”,从而使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技巧练习方面。

即便是有些学生对某门音乐理论课感兴趣,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仅有纯音乐技术的提高,而没有音乐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进音乐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因此,往往造成音乐技术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失衡。这种失衡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整个音乐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美育意识需要学习并得到提高,这样才有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进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音乐教育和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增设音乐欣赏课程,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优化教学过程,提炼美育教学精华,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三、高校管理培养模式的建立

管理机制是进展保障,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谈进展是一句空话。管理机制需要人性化。所谓人性化,是说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机制也需要有约束性,所谓约束性,是说在运行中要对违反制度的现象给予明确的态度,或沟通或批评教育;机制也要有强制性,因为惰性是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所以要落实“要么履行职责,要么取消权利”。对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具有与一般管理学或一般音乐教育学不同的独特性,无论教育界还是管理界,目前几乎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管理学及音乐教育学各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等诸多不足,却没有得到更多讨论与探究。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重视既是当前教育学科由综合到细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同时又是当代教育事业进展的客观需要。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的探讨,具有战略作用,符合社会进展的客观规律。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依然有与普通教育管理学之间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因此,音乐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之间有一些共同或交叉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如何革新和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一直是音乐教育管理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高校音乐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管理论述探讨的新领域。我们坚持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尊重音乐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进展规律,其核心是以学生的进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课堂是创新教育的战场,而改革与创新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高校教师我们要努力地将“知”和“德”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思远.论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6).

[2]王道俊,郭文安.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在,2009.

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教育管理研究;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2-02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本学科研究现象中,事实与价值能否被区分?目前,学者们对于教育管理学的定位在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五种类型。本文倾向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管哪种定位,教育管理学涉及到“组织”与“人”,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对于教育管理学这种更偏重于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学科来说,事实与价值判断问题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事实与价值在哲学上作为一对范畴存在。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1]哲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展开了激烈讨论。

(一)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在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上,存在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二者区分是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事实世界,价值世界是一个虚无世界,是人们针对事实世界构想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另一种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不同于事实,事实是非价值。价值与事实尽管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事实与价值是可以区分的。本文认同价值与事实在逻辑上是相互独立和相互对立的,可以从理论上区分这一观点。

人们对于事实的把握有“三种不同的意义”:[3]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者过程;一种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的描述与判断;最后一种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的正确描述与判断。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事实主要是前两种,最后一种事实主要指真理的存在。教育管理学中谈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第一种事实的描述。对于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选题中,带有的价值因素或者教育管理者在决策中存在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这里的事实指的是第二种事实,而最后一种事实是作为真理的存在。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价值尽管亦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人的活动产物,仅仅作为与人的需要相联系。

(二)事实与价值的联系

尽管事实与价值可以区分,但是对于价值与事实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认为事实与价值是完全不相干的;另一种反对将事实与价值绝然对立,认为事实与价值之间有联系。大部分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有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教育管理学中的实证主义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研究者研究时尽力客观,提倡价值无涉,注重行为研究。尽管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上可以区分,但是实际研究中事实与价值很难真正的区分开。

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实际上是价值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等。现实社会中,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价值观”,一种在“特定文化中人们用以判断好与坏、正常与反常、恰当与不恰当、合意与不合意、美与丑等的标准”。[4]实证主义者认为事实判断是实然判断,是能够被经验证实的,而价值判断是应然判断,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这一观点对某些社会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认为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价值中立减少价值判断的影响。价值中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指研究者选定了课题以后,要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资料指引去做研究。“研究者必须严格的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5]第二种指研究者在研究时要区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不能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研究需要的是发现与描述事实,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一)教育管理学的事实与价值的两种观点

教育管理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能否区分?假如事实与价值能够区分,二者关系怎样?教育管理学各个理论学派对于事实与价值的讨论观点不一。本文阐述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

1. 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带有强烈实证主义色彩的理论运动学派的教育管理价值观。认为教育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事实为主体的科学理论,其不应该讨论价值或者是应然问题;应该具备客观性和可靠性,并且概念必须使用可操作性定义。此理论强调把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强调科学与价值无关,教育管理理论不应该讨论价值问题,应该只讨论事实部分。

2. 以格林菲尔德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理论学派的教育管理价值观。注重社会实在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创造物,必须关涉到人类的价值判断的诸领域,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价值重要性;认为组织并非是“理论运动”,是一种“人类发明”的“社会实在”;任何观察都受到先在观念的影响,故科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可言;教育管理理论必须要研究价值、观念等主观领域问题;教育管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必须以组织中的意义、权利和价值为主要议题。霍金森在吸纳格林菲尔德合理性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教育管理学中的价值问题,丰富了价值理论的研究。

(二)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简析

研究者在很多时候只会看到想要看到的东西。受自身价值影响,倾向于按照自身学习到的经验看待外界事物。实证主义者眼中的“科学”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推动研究者努力克服自身的价值判断倾向。因此,实证主义教育管理论者要求以客观的观察与调查探求事实的规律与结构。研究过程中要价值中立与保持客观,将世界看成一个有别于我们自身的物体。这也是信赖科学方法的原因所在,所谓的研究方法是对研究者所做观察的一种符合学科规范的控制。研究者严格遵守规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保证完成的研究是客观的,将研究者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主观主义理论则反对上面的观点。他们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价值重要性,认为研究者做出适合的研究恰恰因为他们具有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在面对既定的客观事实时,会做出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并赋予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妙处所在。我们每个人在观察外在世界时,都受到先在观念的影响,并对此做出基于自身价值经验的解释与说明。因此,主观主义教育管理论者认为,科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可言。

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真正做到保持客观的事实判断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主体是“人”时更是如此。教育管理研究者存在个人观念、想法以及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可能会是其一生都不会意识到的,总是或多或少的进入研究中影响研究结果。要保持实证主义者眼中的客观真的很难。但是教育管理研究按照主观主义的观点就会太主观化,缺乏一种客观标准,使得研究陷入相对主义的漩涡之中。因此,教育管理研究正如韦伯所认为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做到价值中立”,尽量让研究者本身的观念、价值等主观观念的影响降到最小,使得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够更加真实与可靠。

注释:

[1]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具体来说,康德认为事实是现象界的认识,是一种经验知识;价值认识是指先验的,是一种先验知识.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本诺克拉蒂斯著(美),黄剑波等译.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乔尔・查农(Joel Charon)(美)著.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第六版)[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 教学管理 改革创新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4(b)-0164-01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学校的生存出路。我们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具体方案的执行者,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在管理实践中探索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的教学水平过硬,教改思路创新,管理工作务实,在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产生工作的凝聚力,得到全体教师的敬佩和和支持,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发挥团队的智慧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加强学习,拓宽视野,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树立教学管理的新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管理者必须有政治修养,掌握教育管理学理论,才能把握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构建创新教育的管理模式。

1.1 探究教育管理学理论,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作为教学管理者要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史,从中摄取我国教育发展的精华,尤其是要探究我国当代教育管理学,正确把握管理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探究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使学生在学到理论、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立足于“以人为本”,面向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一线的关系,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打造适合本校具体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1.2 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艺术

由权力经验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教学管理工作者时刻要牢记自己既是管理制度的主导者,也是管理制度的践行者。以教师中的一员融入教师群体,倾听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评价,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反馈。了解教改方案的确立是否适合学校资源配置,是否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性,是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设置的科学性,评价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广泛的征求资深教师和教学骨干及优秀青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定期修订完善教学工作方案,真正使我们的决策在群众中形成,又回到群众中实施。做到群策群立,民主集中,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方案。保证学校的教学改革稳步进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2 钻研教学,积极探索,拓宽知识口径,做教学改革创新的“领头羊”

从事教学管理不仅是一名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也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研究者、组织者,探究教学改革的领路人,也是一名优秀教师。

2.1 教学管理者,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管理者只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相关学科知识丰富,教案构思新颖。充分显示出自己课堂组织艺术性,语言艺术性,动姿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共鸣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成为教学第一线的“领头羊”。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钦佩,教师的信服。在教学方面具有权威性,管理方面才有发言权。

2.2 教学管理者是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者

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内涵,教材的教法。了解教育新理论前沿,兄弟院校教改新动态。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结构,生源条件,教学改革创新进展中存在的困难,为广大教师提供切合实际的调研材料,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在全校教师中形成探究教学改革的风气,逐步形成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研体系,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师爱生,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于教学第一线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服务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教学管理服务新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中学教育的根本要求,树立以教师为本,是做好中学教育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中学教育管理必然要求和理念。科学的管理,人性化服务,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3.1 “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奠定教师队伍立校治校的根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们管理者服务的理念

教师是培养人才质量的决定者,优良学风的酿造者,学校声誉的建树者。为此,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师培途径,摄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做好本校拔尖人才的观摩教学,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要钻研管理艺术,要善于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既要维护教师的尊严,又要及时妥善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要关心教师生活,努力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带头人、生活中的挚友。增强服务意识是做好中学教学管理的根本保障。

3.2 “以学生为本”是中学教育的根本

办好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我们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使他们能在学校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学管理者,首先是一名精通业务的优秀教师,成为教学一线的“领头羊”,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钦佩。要注重政治,探究教育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成为教学改革的领路人,才能得到全体师生的支持。要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成为教学工作的好管家,才能得到全体师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班子放心,教师工作顺心,学生学得开心,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兆修.讲感情管理注入教育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5):203-204.

[2] 覃源滋.新课改理念下的普通高中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06(6).

上一篇:有机化学技巧范文 下一篇:环境设计案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