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16 15:14:28

艺术素养规划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大众需求 人文素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城市的梯级发展,影响到城市的人文素养,佐证到城市历史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规划的巨大洪流中蓬勃发展。快速的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城市规划下所形成的人文素养。

一、城市规划下的人文困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文化的有形载体。[1]在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发展,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杠杆。然而,在不同的城市规划中体现了不同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诉求,从而进一步解释形成地域性差异的构造原因。

(一)城市规划下的文化热

城市规划下的文化热,形成于城市规划构建之中。其展现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一种探索性诉求,传播开来,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思潮,这也是构造地域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城市快速发展,人文素养却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其使得城市规划产生了诸多问题。如:1.新旧的埋没。旧的风土人情在城市规划中消失,新的却从未诞生。2.混合型的借鉴。在中国设计中,借鉴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然而在无数借鉴中规划出的城市,不得不让人对其产生质疑。3.诉求与追求的平衡。每一个人对于城市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诉求愿望,而城市规划也存在一定的追求目标,两者之间的平衡就在人文素养之中。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所涉及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对于资源配置来说,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其终极准则是公平和公正。[2]其展示的文化热潮的表现,在于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城市规划下的人文诉求

对于城市规划来讲,每个人对其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诉求。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一个当事人必须最少了解到有关当事人的信息和需求,以便能够形成一致的行为,并且这种知识可以传递给其他人。[3]由个人到集体,由个人诉求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构造出一种人文的共同意识理念。

现今的城市规划,脱离了大众的诉求理念,被少数人的意愿所取代。有的开发商认为,城市人的居住环境是自己安排和制造的。这完全脱离了人民大众的共同文化诉求,更不用说这样的城市规划能够形成怎样的人文素养,形成怎样的人文理念。

(三)城市规划下的主旨理念

每个城市在规划前,都有一个主旨思想理念,打造一个怎样的城市环境,构建一个怎样的人文桥梁,形成一个怎样的城市主题,这都是城市规划前的必修课。

西安的历史古城、上海的现代都市繁华之城、厦门的夜景之城以及南昌的红色英雄之城,这一系列的城市主旨都体现了城市的特色所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长沙这个拥有独特文化的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城市规划上却摒弃应有的娱乐元素与红色战争区域。

文化的主旨是历史的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特点,展现了那时的人文素养。

二、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展现

清晨,喧闹的嘈杂声将人从睡梦中唤醒,这就是南昌人的展现,其具有南昌独特的魅力。而山西太原则反之,安逸、休闲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看到了城市规划的开阔性。这两个城市规划的对比,足可展现其文化素养。从而也进一步解释了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形象的展现

规划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定位一个城市形象。一个城市的形象不只是靠富丽堂皇的建筑来展现的,更多的是靠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来体现。因此,在城市规划下,应该从人本主义出发,结合人文需求和历史发展展现其内在的城市形象。

走在城市大街上,感受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感受城市中应有的特色风韵,这就是一个城市本该拥有的形象特点。如四川的泼辣型、上海的居家型、桂林的水灵型以及南昌的喧闹型。城市文化正是依靠这些元素展现的,同时这也是一种人文素养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的城市规划才能成就一个城市的完美形象。

七八年的南昌生活,让笔者深深了解了这个城市的特色。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不是安静,而是一种喜悦的谩骂,其展现了南昌人的另一种生活。所以说,南昌是动感之城,因为其展现了南昌人的人文素养。文化形成与城市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当人们为一个狭小的楼道而抱怨,为绿地率而争吵,为仅存的建筑空间而谩骂时,是否想到,正是这样拥挤的城市布局才形成了喧闹的“都市之音”。

环境造就性格与素养,而城市规划正是塑造环境的方式,其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人文素养与人们的审美世界。

(二)城市人的展现

城市规划强调人文关怀,从人本主义出发去研究个人需求。因此,一个城市最好的展现,就是人的展示,因为人是自然的主宰、社会的主宰与城市的执行者。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先有人,后有城市,才会有所发展。

设计规划在哲学思想上属于上层建筑群体,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们只有满足一切物质需求后,才会开始追求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只有物质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充分展现这个城市的美丽文明,才能进行城市规划。

怎样的城市养育怎样的人才,这是自古以来的话题。临川的才子之乡、温州的老板之列、山西的商旅之范等一切历史行迹,都代表着一种城市人文素养的存在。笔者曾对两个不同大学的学生文化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在商学院的学生已经无法平静地读书,存在其脑海里的只有商道;而在另一所高校却恰恰相反。这就是一种校园文化下的人文素养,但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离不开城市文化这个大熔炉的。因此,城市人是城市规划最好的展现载体。

“十里不同型,一塑亦深情。”[4]这展现了晋南、晋北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三)城市环境的展现

人与建筑的桥梁是情感,而人与城市的交流纽带是环境。对于城市规划来讲,个人文化素养体现了一种内心精神,但更多的却展现于周边的环境之中。人可创造环境,环境也可影响人文。总体来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是人文素养的一种表现产物。

保罗·索莱里于1969年提出城市生态学理论,主张将城市进行微缩化设计,使城市具有合适的高度与密度,在最小的占地面积上,容纳最大限度的人口,并认为“紧凑的设计符合进行化的复杂人类,紧凑意味着效率”。这鲜明地展现了人文素养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并反馈于人的情感世界,最后形成完美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案。

城市很好地诠释了人、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而当今我们在所处的时代中,更应以人为本,进一步挖掘内心需求,从而满足在城市规划下所付出的情感。

三、城市规划下的人文素养研究价值

城市规划有自己的学科核心,即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安排,但这种安排要研究具体人的需求,而不是从形式或僵化的“规范”和“指标”出发,只见物不见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寻求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5]一切的规划设计从人的需求开始,这也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人文素养。

(一)有助于发展城市的特色之路

研究城市规划下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今后城市的修缮工作。同时,保留这种人文素养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方式。

南昌的街头艺术虽不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但终究是一种人文特色。而地道的南昌方言也正是延伸于这种“街头斗嘴艺术”的开始,形成这种文化特征最大的原因就是城市规划。因为密集的空间让人产生了抱怨的心灵,日积月累的压缩逐渐成为一种宣泄的过程。在城市规划下,这种人文素养的发展渐渐成为了一种本地特色文化。

太原城市布局相对宽松,偌大的街道与安静的城市环境造就了人们悠闲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文素养,这也许不是这个城市的特色,但这种生活方式同样值得传承。

城市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历史与负担,更多的应是一种传承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在城市规划的背后需要处理很多人文关系,要真正了解人们的内心需求。

(二)有助于发展城市的和谐之道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其融入了各学科的知识探究与分析。单从需求角度分析,机械化的改变也很难让各个阶层的人形成一种物质需求,而只是寻找一种和谐之道的发展模式。

研究城市规划下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城市的发展和谐化。只有充分尊重个人素养在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很好地探究其需求的目的,才能并肩和谐地发展。人本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从人的意识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而意识决定人们在城市生存的动力,只有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和谐化。

(三)有助于发展城市的持久之行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都希望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论持久战》告诉我们,革命是一场持久的战争,而城市规划不亚于一场革命,更需要一种持久的发展模式。

对于城市规划,要提倡进行性的规划发展路线,一部分是人力规划,而大部分采用原来本身的物质,甚至包括后期的发展,也随自然变迁而变化。而发展城市中的人文素养是保留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手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下的人文素养,才能熟知这条规划的持久之行。

一个城市的规划,不是靠一代人来完成的,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是经过数代人的传承组合而构成的。个人的人文素养在这个大集体中展现了重要的作用,应重视城市规划下的人文素养与大众需求,才能完成一个城市的规划,才能延续传承一个城市的特色,才能发展一个城市规划的持久之行。

结语

通过研究城市规划下人文素养的作用,分析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展现,最终分析出价值意义(特色之路、和谐之道、持久之行)。充分认识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城市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让我们将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李恒.基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艺术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3).

[2]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闫晓华.十里不同型,一塑亦深情——晋南与晋北地区民间面塑艺术特征的比较分析[J].装饰,2013(3).

[5]赵民.在市场经济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5).

作者支林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2篇

通过对《“90后”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需求、用人企业需求调查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1)职业素养对大学生仅是一个概念。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有70%以上认为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清楚将来在找工作时企业最看重的是哪些职业素养。74%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时应该尽早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但不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少创新创业的素质以及能力,要增加实践的机会才能使自己更强大。2)现有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调查中,“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专业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用人企业认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对各种设计软件的熟练操作,扎实的手绘能力等基本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缺少的或不够重视的。

2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的电脑操作,是步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最低门槛。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客户要求交稿的期限一般非常短,所以要求员工要能高效地操作电脑。但根据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软件的操作基本是“会”,谈不上熟练,这就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手绘能力也是每一位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手绘图有着电脑图不能替代的作用:快捷、简洁。在与客户交流时,用手绘图比较直观,也比较方便;其次手绘的过程是一个方案的思考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往往闪光的思维就在纸与笔之间的磨擦过程中产生。但是现在许多在校学生并不重视手绘能力,认为手绘在这个电脑时代已经不是很重要了。2)职业规划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也是职业生涯明确、细化、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甚至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之前的学习生活相比,大学里无论是时间还是各种选择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自主性,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实践性课程较多,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更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自主与深入思考的能力,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至于延误了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最佳时间[1]。3)非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良好的人格品质,特别是缺少肯吃苦、讲诚信的品质。有一部分毕业生,面对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如工作环境、薪资等因素的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而是选择不断地辞职跳槽。这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具备跳槽的实力,况且每一个工作都必须经历最初的艰难阶段,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转机。所以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最初的工作不仅仅是赢得工作经验的机会,更是培养一个人意志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缺乏与人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在电脑艺术设计师助理岗位上顶岗就业,而从助理设计师升级到设计师岗位就很难了。因为这一步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设计能力,更多的是需要有独立接单、谈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勇气和智慧,还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有些专业技术很优秀的设计师助理正是缺乏这些素质与能力,转型困难,不能抓住客户的心,难以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推销出去,最终只能放弃。三是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如美学、材料学、物理学、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识修养能帮助设计师提高创作的境界,突出设计的表现力。而现在好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就缺少这方面的积累,缺少这种文化底蕴,设计的作品显得苍白无力、单薄又单调。此外文案写作能力也是艺术类学生严重缺乏的。有些学生的文案说明经常是词不达意,云里雾里。一个好的设计师有了一个好的方案,必须用好的方法把他推销出去,那么怎样对方案进行最好的阐释,使其更有说服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了。所以写好文案也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备的素养。

3强化艺术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设置职业素养的课程。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职业素养课程列入教学安排中,开设如公关礼仪、沟通技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通识类课程。在专业技能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培养任务,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室内设计为例,素描、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意创新思想、表达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但还应该系统地增加合同法规、礼仪知识、接单谈判技巧等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课程,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共同来实施职业素养教育。2)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实践性课程,所以不能采用传统“讲授”的上课形式。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市场的对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与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相对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双轨并行”项目教学模式值得推广,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应用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双轨(A、B)并行就是指A轨由来自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和设计师组成兼职教师团队,B轨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在进行一个项目设计时,先是两轨“并行”,A轨由富有行业经验的设计师设计研发真实产品,B轨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仿真和真实项目设计。在交互环节,A轨设计师和B轨教师分别从行业和教学的角度,以“讲解”、“示范”、“点评”、“问答”等方法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A轨同期完成工作任务,B轨学生有价值的设计方法对A轨设计师同样有启发作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感染到设计师的审美能力,感受设计师肯吃苦、讲诚信的良好人格,同时也能提高文案写作能力[2]。3)组建参与专业社团、工作室,多方位培养职业素养。学生对于参加社团组织是非常有积极性的,艺术类的社团吸引力更大。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社团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校外的培训师、企业家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讲座,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探讨,使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这些活动对组织者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策划协调能力,对参与者来说,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给一些平时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工作室主要是吸收一些专业比较突出或者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训练下可以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在大赛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主动为企业承担一些设计任务,真题真做,达到双赢的目的[3]。4)拓宽人才评价途径,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作品实现多赢。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考核很多是完成一项作品,而不是一份试卷,所以考核方式、评价标准有别于传统的考试、阅卷。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两部分组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一些网络平台、论坛等合作,或者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让学生把作品上传,由更多的人参与点评,根据点评来评定等级。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等,同时专业水平也会大大提高。有些好的作品甚至还会被公司看中转化为实际制作而获得收益。对于网站来说也可以增加点击量,同时也可以扩大论坛的影响力,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还可以更好地反哺学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平台成熟以后甚至可以把学生每次的作业都进行上传,逐步形成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4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学生就业好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要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人才评价方式、组建社团和工作室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专业毕业生; 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51-001

当前,在社会主义的大好环境下,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各个高校为了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招生,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是独立学院身处于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夹缝中,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显严峻,特别是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极低。因此,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加以分析和探究,从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缓解艺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承担起独立院校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任务与使命。

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艺术专业性过强,就业面窄

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考试主要包括专业课与文化课两个方面,在文化课方面的要求要比其他专业大学生的要求要低很多。因此,在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同时在校期间受专业教师的影响,他们把主要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对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人文类课程很少涉及到,致使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导致他们在面试过程中,由于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首先就给面试者留下不好印象,进而也不能够受到企业、单位面试者的亲睐。另一方面,一般艺术专业类毕业生对本专业都具有很强的期许,眼光比较高,不愿意选择那些待遇低,专业性低的行业,进而形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2.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就业能力普遍不足

近年来,许多独立院校也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促使艺术专业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并不理想,许多大学生还是对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而且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普遍存在盲点,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在就业上处于被动地位。

3.创业者居多,但成功率偏低

从近几年独立学院艺术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创业,并且国家与政府方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就更加增强了他们创业的自信心。艺术毕业生走向创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强,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来谋求生存与发展。而且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有一技之长,这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或由于经济问题,或由于竞争问题,或由于技术问题等多种原因而致使其创业前期一般比较艰难,尽管也有一小部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大部分艺术毕业生选择了放弃,使得独立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较低。

二、解决独立院校艺术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有效措施

1.独立院校要加大力度提高艺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提高独立院校艺术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缓解艺术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最根本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具体到艺术专业而言,独立院校除了要控制好生源,还要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一,学校要把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其就业形势紧密结合,着眼于社会需求,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其二,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教学团队的整体素养,发挥他们中的骨干力量,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学队伍。其三,在加强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独立院校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社会相关企业组成伙伴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要人才,而企业为学校艺术生提供实践场地,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独立院校要重视艺术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独立院校只有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艺术生,才能够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从容不迫的面对各种社会竞争与挑战。独立院校要运用校外、校内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艺术生的综合素养。许多艺术生在本专业上具有一定的造诣,但是通过对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调查显示,他们都强烈反映自身的文化知识不能够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缺乏应有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独立院校在对艺术毕业生进行校园教育期间,要平衡专业教育和人文类教育,使他们无论是在专业还是在文化课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才能够提高艺术毕业生的实力和竞争力,进而在社会上能够轻松就业。

3.独立院校要重视对艺术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独立院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行情,强化对艺术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活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与发展。首先,独立院校要培养艺术领域的职业辅导教师,使之成为学校职业规划课程的优秀带头人,为艺术生在大一阶段就接触该课程,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其次,独立学院的艺术院系要定期邀请一些有权威性的专家开展大型职业规划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次,艺术专业的相关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开展模拟面试,求职技能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最后,要对即将离开院校的艺术毕业生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为他们就业提供宝贵意见,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独立院校相比较普通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尤其是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一直是独立院校就业的发展瓶颈。因此,积极研究和探索提高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是独立院校艺术专业应该为之努力而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够促进艺术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董华明.地方普通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2,27(3):100-101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4篇

>> 提高艺术素养:高校英语教师发展路径选择 艺术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策略研究 刍议美学素养的提高与高校艺术教育实践 如何提高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 提高音乐教师艺术素养及职业素养的研究 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的探讨 英语文学作品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ICT)素养及其专业发展 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路径探索 提高教师素养势在必行 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素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路径探析 青年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英语素养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师德素养 浅论高校教师自我素养的提高 高校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策略研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实施的路径选择 开放学院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素养方面的问题及培养提高的路径 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5―4.

③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④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⑤王丽萍.从“三美”原则看吴歌英译――以《月子弯弯》为例[J].时代文学,2011(10).

⑥郭琳.浅论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⑦赵新法.现代教师素养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⑧李田.21世纪的美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2―1―23.

⑨张景艳,徐莉萍,黄雅芸,童江涛.关于非艺术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及实施研究[J].艺术研究,2006(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5篇

从近几年独立学院艺术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创业,并且国家与政府方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就更加增强了他们创业的自信心。艺术毕业生走向创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强,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来谋求生存与发展。而且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有一技之长,这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或由于经济问题,或由于竞争问题,或由于技术问题等多种原因而致使其创业前期一般比较艰难,尽管也有一小部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大部分艺术毕业生选择了放弃,使得独立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较低。

二、解决独立院校艺术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有效措施

1.独立院校要加大力度提高艺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独立院校艺术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缓解艺术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最根本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具体到艺术专业而言,独立院校除了要控制好生源,还要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一,学校要把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其就业形势紧密结合,着眼于社会需求,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其二,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教学团队的整体素养,发挥他们中的骨干力量,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学队伍。其三,在加强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独立院校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社会相关企业组成伙伴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要人才,而企业为学校艺术生提供实践场地,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独立院校要重视艺术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独立院校只有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艺术生,才能够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从容不迫的面对各种社会竞争与挑战。独立院校要运用校外、校内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艺术生的综合素养。许多艺术生在本专业上具有一定的造诣,但是通过对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调查显示,他们都强烈反映自身的文化知识不能够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缺乏应有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独立院校在对艺术毕业生进行校园教育期间,要平衡专业教育和人文类教育,使他们无论是在专业还是在文化课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才能够提高艺术毕业生的实力和竞争力,进而在社会上能够轻松就业。

3.独立院校要重视对艺术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独立院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行情,强化对艺术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活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与发展。首先,独立院校要培养艺术领域的职业辅导教师,使之成为学校职业规划课程的优秀带头人,为艺术生在大一阶段就接触该课程,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其次,独立学院的艺术院系要定期邀请一些有权威性的专家开展大型职业规划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次,艺术专业的相关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开展模拟面试,求职技能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最后,要对即将离开院校的艺术毕业生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为他们就业提供宝贵意见,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独立院校相比较普通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尤其是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一直是独立院校就业的发展瓶颈。因此,积极研究和探索提高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是独立院校艺术专业应该为之努力而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够促进艺术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6篇

一、开展实践研究,掌握中职班级管理的主要特点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中职班级管理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复合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这意味着班主任工作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使学生整体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其全面综合发展。二是开放性。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紧密联系,从企业的用人需求角度探讨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的正确途径。班主任要用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三是民主性,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四是专业性,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具有特定的内涵、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不能只凭经验和权威。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和理论积淀。

二、注重读书思考,引入中职班级管理的艺术活水

班级管理艺术是指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借助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通过示范、引导、启发、熏陶等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巧妙地促使教育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说教转向动情,由一元转向多元,最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双进入一种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但由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班级管理的学术土壤日趋贫乏,出现了认知结构功利化、思维领域世俗化、哲学思维枯萎化倾向。因此,加强开展班主任培训学习工作,倡导他们在工作中注重读书与思考,引入班级管理的艺术活水显得尤为重要。勤于“读书”是提高班级管理艺术性的源头活水。朱小蔓说过: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班主任工作的困惑和迷茫往往源于知识的褊狭,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才具备提高班级管理艺术性的能力。善于“思考”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性的阶梯。富兰克林曾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如果一个班主任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班级管理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善于思考对班级管理非常重要,它是班级管理的起点,更是艺术管理班级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活动引导,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和首要任务,也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性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志愿者行动、特色活动之中,才能创新德育模式,打造德育特色,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最终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1.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之中

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班级专业文化,它是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能够体现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作为一种特定的班级精神与专业文化氛围,体现于班级的气质、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一切生命活动之中。营造班级专业文化环境,丰富班级专业文化内涵,提升班级专业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潜移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2.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志愿者行动之中

志愿者行动是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活动方式。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组建班级、部级、校级三级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者活动,积极探索中职学校志愿者行动的新路子。在志愿者行动中,我校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奉献社会,既提升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又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崇高意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职业素养的飞速提升。

3.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融入专业特色活动之中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凸显专业优势的特色活动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我校开展有特色的专业特色活动有两个原则:一是要考虑是否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校园专业文化;二是要注意活动的实践性、特色性、连续性与一致性。为此我校积极为学生搭建技能展示平台,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技能节,激励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另外,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礼仪规范的养成和文明素养的提高,各班级均开设礼仪课程,实行班级文明示范值周制度,多次让学生参与礼仪社会实践活动。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了社会,拥有了自信,展示了美丽,奉献了社会,提升了职业素养。

四、开展分层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艺术性

针对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准,缺乏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信心等实际问题,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分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刚进校的新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制定专业学习目标;二年级注重引导他们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学习求知面试的技巧等。通过分层教育,让学生从对专业的模糊认识到对专业有了整体规划,体现班级管理工作的艺术性。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7篇

特色内涵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整体思路: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

具体规划:第一年,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教育中心。完善6个美术工作室,新建4个音乐工作室、1个机器人工作室、1个国学馆、1个外文书刊阅览室,升级改造9间通用技术教室和6间计算机教室。第二年,重点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建设1支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专业素养,开阔教育视野,提升理论水平;聘请专家开办讲座,使教师掌握理论实践化与实践理论化的方法;组织外出学访,借鉴经验为我所用。倡导高效教学,鼓励教师在本校、本区、外区、外省市观课;备课组、学科组教师结合观课体会定期研讨高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每位教师独立做1节研究课,学科组评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反思研究,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性小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科研处加强管理与指导,规范研究工作;组织专家评估,推广研究成果。开发、建设系列校本课程与教材,在课程建设中,力求明确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教材、强化课程管理、重视课程实施与评价,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实施走班制和导师制教学,培养学生技术、艺术素养,使每个学生至少具备1门技术或艺术专长,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天赋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出成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成立多种学生社团,探索技术、艺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途径;开办专家讲座,开展不同项目的主题月或主题周活动。第三年,重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总结、推出特色教育经验。创建“青少年艺术研究院”、“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由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监督,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总结“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完成相应科研课题研究,展示特色教育成果;与国内外兄弟学校建立特色联盟,共享特色高中建设成果,推动特色高中教育继续深入发展。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8篇

一、转变落后教育观念

21世纪的小学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20年前的教材变了又变,教参改了又改,教育观念转变了又转变,教学措施改进了再改进。

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后,我才猛然惊醒: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教育!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首先必须转变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要想学生素质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先行!

二、树立远大教育理想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想当领军人物的教育者,不是优秀的教育者。小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走的更远,必须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订立长久的教育目标。所以,一个真正致力于打造辉煌教育人生的小学教师,一个真正着眼于个人专业发展的小学教师,必须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为辉煌的小学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说,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准备。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先制定国家的发展规划。例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理,一个教师要想铺就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也必须制定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规划可以是三年的、五年的、甚至更多,这个根据个人目前专业发展状况而定。

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结合我的教育学识,我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1、夯实专业知识。尽管我是师范类本科毕业,但是,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对于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非常的欠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对于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学知识,现代语言学知识,我都还知之甚浅。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论知识,教育教学教法知识都还需精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都还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

2、铸就专业品质。专家指出,教师要具备博大的师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扪心自问,有时,我的“爱”,却不是那么纯粹,总是多多少少掺杂了一点个人的感彩。有人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掩藏不住的:爱、贫穷和咳嗽。同理,我的“爱“也是掩藏不住的。我喜欢听话的孩子,我欣赏有才的孩子,我疼爱乖巧的孩子,我讨厌“冥顽不化”的孩子。可是,今天才猛然惊醒:原来,我所谓的爱是多么的自私和狭隘。教师的“爱“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不是“好”孩子的专利。而正是那些“冥顽不化”的孩子,才更缺乏爱。他之所以调皮,无非是想引起教师的关注而已,他在渴望老师的“博爱”。所以,教师要想铺就专业发展道路,必须铸就高尚的专业品质,并且一以贯之,经久不止。

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的一个班,不一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专业能力差异的体现。所以,要想专业发展,必须提高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专业能力的目标就是:事半功倍!

4、注重自我反思。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过:优秀教师=教育过程+自我反思。是的,积极的自我反思是消化吸收教育精髓的最佳途径。齐鲁名师陶艳珍老师,就非常注重自我反思,坚持撰写教育随笔。每每有大型教育活动,名师送教,经验总结等,陶艳珍老师的文章总是结构严谨,文辞精妙。这样的精彩文字,是写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艺术,是积极的自我反思总结出来的。所以,我要注重自我反思,向踏实的老黄牛一样,消化、反刍,积极的自我反思。相信,反思出真知,反思促提高。

5、补充艺术特长。不好意思的说,我感觉,我似乎一点艺术天赋也没有,一个艺术细胞也没长。我不会唱歌,我不善跳舞,我不懂绘画,我不爱乐器。每有联欢节目,我总是藏在最后边。可是,小学语文专业素养的要求中,却要求教师至少有一项艺术专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浩如烟海,形如全能。我也只能如一个艺海拾贝的孩子一样,尽可能的多拣一些。但是,我知道,我拣的越多,我学的越精,我的专业发展道路越广阔,我离辉煌的教育人生越近。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学业规划

作者简介:姜舒文(1969-),女,吉林延吉人,南昌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育;姜璐(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综合性高校演艺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4-1-16),主持人:喻琴;江西省艺术科学课题“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的社会传播研究”(编号:YG2015027),主持人:喻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32-0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全国共有108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远远超出了戏剧影视文学(55所)、编辑出版学(66所)、传播学(35所)、数字媒体艺术(52所)、数字媒体技术(57所)等专业的设置[1],成为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骨干和生力军。但与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不相匹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状况却很不景气。许多学生在公开竞聘播音员、主持人时,经常铩羽而归,入选的反而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科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人[2]。残酷的竞争使得一批批怀着“播音主持梦”的学生不得不向其它职业分流,逐渐远离了广播电视领域。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在新的技术岗位上也不太受欢迎,工作得很不开心。“落选”、被“炒鱿鱼”、“下岗”所反馈的理由往往是“文化素质太差”、“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爱出风头、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眼高手低”、“动口不动手,不会写作”、“很冷酷,没有人情味”、“爱打扮得花里胡哨,个性太强”……暴露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短板和弊端。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分别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及目前媒体单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把握他们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寻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探析改革与完善学生学业规划的对策。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充满兴趣,能够较明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学生最初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都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也有一些人出于升学压力选择这个专业,但进入大学后也能够较快地适应专业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3]。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从事新闻播音、访谈类主持、综艺娱乐类主持等等。(如图1、2、3)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

根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待是一般,而对以后想要去什么单位就业,35%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近的电台,35%的学生会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其他人则是无所谓。目前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频道。频道分化的精细致使其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加竞争压力。(如图4、5、6)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

当谈到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规划时,50%的人有了解过,还有50%则不了解,了解的同学也比较盲目。为了更好的获得就业机会,40%的学生会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其中70%则是集中选择经济以及法律类专业,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好准备。(如图7、8)

综合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打算考研,40%的学生打算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还有25%的学生打算从事别的行业。而对专业类学校的学生调查,85%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主持类的行业,例如新闻播音主持、访谈类主持等等,这与专业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对这一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而对师范类的高校学生调查,90%的同学打算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7%的学生打算考研提升自己学业水平,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如图9)。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假期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则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但是很多高校都是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成型,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学校开设的更多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没有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到单位应聘虽然有一腔理论知识,可是真正到编导、采访、编辑等等实际工作却不会或者紧张干不好,当然,这也与学生本身也有很大关系[4]。

对于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训基地,2/3的学生是希望在边学习中边实践,还有1/3的学生认为实习基地再好不如去电视台亲身实践的效果好。最终我们的结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是必修的,不管是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还是定期让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如图10、11)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课题组利用假期和实习的机会对一些高校历届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录音口述、采写记录等方式对一些电视台、报社及文化传媒公司进行了调研,了解并掌握了传媒一线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及未来趋势。

(一)各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已经基本达到饱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电视台级别越高,饱和程度也越高,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竞争越激烈。省一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而饱和的程度也较高。市一级电视台的情况稍好,但工作岗位也基本饱和。而区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情况则比较乐观,工作岗位没有达到饱和,但据相关部门推测在未来的三年之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也将饱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会经历一个轮流岗位的实习,时间大约在三个月,在实习期间一般安排在总编室,负责配音,出镜记者表现好的可以做小栏目的播音主持等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经历实习期、考察期。在实习阶段电视台会根据个人的特质及才能分到不同的频道和部门。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是根据个人所接应的节目进行编辑,策划,主持人参与其中[5]。总的来说,播音主持人才在各个地方已经饱和,缺的只是创新、技术、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可以胜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工作,但是编导和节目策划的能力还需提高

编导和节目策划更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条理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做这些工作时,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条理不清晰、创意局限、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6]。并且各级电视台仍然希望招聘到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即使在人员饱和程度很高的省一级电视台也仍然需要优秀的主持人。

(三)各级电视台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或者是影响力较小的区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对学校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他们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当然,因为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播出节目内容,受众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省级电视台希望学校在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不仅培养他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他们更需要具有这些业务能力的主持人。而市一级的电视台在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像英语、心理这些都是需要的。而区一级的电视台因为影响力较小,他们则更加注重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实践能力。各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百万人群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渴望在自己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就像是一盏启明灯,始终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让你不会迷茫徘徊[7]。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理想,追求事业时,一定要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梦,让理想变为现实。根据以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了解,我们对在校学生作了相应的学业规划,并且根据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三种类型的高校学生做了不同的学业规划(详见表1,表2,表3)。

通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校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它能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素养”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即“器道合一”

二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人文”缺失或“技能”缺失的培养机制都不利于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媒体行业的共识,它理应成为纠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和老师、学生的思想误区的指导性思想。

(二)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应该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是境界的不同。也就是说,技能训练不能停留在“技”的传授及“技巧”的掌握,它应该向“道”的境界升华;文化知识的教授也不能停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及广度,而应该内化于心,成为境界提升的精神资源[8]。技能训练中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中有人文素养,技能训练体现为人处事之道,文化知识包涵为人处事之道,可见,三者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这一共识构成我们对“人文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体现在智育、情育、道育、美育的统一体之中,其根本还在于“处事”原则,“做人”境界之中。

(三)目前技能训练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比例不是很合理,应该适当{整为5:5,应从课程设置上来完善“器”与“道”的关系

大部分业界人士认识到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他们认为可以增强一些实战性的课程,尤其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十分重视。这给我们提供了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的许多启示。比如: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课程安排前后、比例的问题;课程类别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人文社科类课程重广博,技能培训课程重实战的问题;课程讲授与实战训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思考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四)综合性高校与专业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较,综合性高校学生的优势在“综合素养”

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文类课程的效果比技能训练类课程效果得到了媒体人员的认可,说明这种优势应该保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办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现行的“技能培训”课程,建立与媒体长期合作的机制,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层面。因此,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最终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事件理解、即兴评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激活综合能力,也需要创设合作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9:590.

[2]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1(11):191.

[3]姚双喜.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34.

[4]王振宇.试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对立[J].学习月刊,2010(12):126.

[5]陈京生.从职业能力需求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J].现代传播,2007(6):110.

[6]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52.

[7]焦肃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特色化课程设置探析[J].艺术教育,2011(12):77.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主客体;探析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72-01

艺术管理属于文化管理,是对艺术产业运用管理手段进行规范,促进其发展的工作。艺术管理包括艺术市场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执法与行政管理、艺术营销管理等内容,在表演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博物馆管理等艺术产业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艺术管理及主客体的概念

艺术管理是一种为文化市场所量身定做的新兴专业。艺术管理以文化产业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开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文化产业为目的,是一种为了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规范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是文学类专业的一级学科,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艺术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管理的热度也随之升温,大有发展为本科专业的趋势。但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个新兴专业来说,相关概念还不完善,学术界对艺术管理的概念、分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距离形成完备的艺术管理理论还有一段路程。

在哲学范畴内,主体是指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承受者,客体是主体所承担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对象。在管理中,主体和客体通过决策、规划、组织和控制形成相互关系,主体能够通过“决策、规划”和“组织、控制”对客体进行影响和改造。客体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后趋向于体现、反映主体的意识,并在其中制约着主体的观念和活动。

二、艺术管理的主体及职能

(一)艺术管理的主体

艺术管理的主体就是艺术管理中的管理者,即从事艺术管理的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艺术管理的主体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义,对于不同的艺术管理类型,主体是会灵活发生改变的。在艺术活动中,凡是参与艺术文化的管理的部门、机构、组织、群体、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管理的主体,并能够形成一定的主体体系,共同实施管理活动。随着文化艺术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对艺术管理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于是针对不同的艺术活动,艺术管理的主体可以是国家艺术机关如文化部、政府有关机构(如、教育局),也可以是博物馆、艺术研究院,还包括各种团体、组织,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协会等,艺术经纪公司、私人收藏馆、民间艺术市场等也是艺术管理的主体。国家层次的艺术管理主体的主要功能是调控、规划,社会各组织、协会等的主要功能就是实施,指导。

(二)艺术管理主体的素质

艺术管理的主体对艺术文化活动进行管理,这就要求艺术管理者自身对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具有良好的素养。首先,艺术管理着应具有艺术素养,文化品位高尚,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艺术管理主体应对艺术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对艺术具有深刻的认识,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其次艺术主体还应该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对艺术管理具有深刻的了解,熟练掌握管理方法,并清晰地知道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艺术管理主体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广泛而有效的人际交往圈,为所管理的艺术客体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三)艺术管理主体的职能

艺术管理主体是为艺术文化活动服务的群体,对艺术文化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管理主体首先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要合理分配资源所在单位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使资源配比得到最大效益。艺术管理主体还具有决策、规划的职能,要对艺术活动进行整体的安排、计划。在艺术活动实施中,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决策,带领整个团队发展。后期艺术活动推广中,还应担负起宣传策划、信息传播的职能。

三、艺术管理的客体

艺术管理的客体即是从事和创造艺术文化活动的人群。艺术家是最主要的艺术管理的客体,艺术机构人员也是艺术管理的客体。艺术间并不只是个体,在很多艺术作品中,艺术创作者是一个互相合作的群体,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也有一部分艺术作品由单独的艺术家完成。艺术管理的客体大多数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对艺术创作知识了解详细,并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经验。艺术管理的客体应当接受正确、科学的艺术管理,在艺术创作中积极创新,把创作欲望、创作灵感很好的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汲取灵感,使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四、结束语

艺术管理工作能够加快艺术人才培养,加快艺术事业的发展,使艺术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繁荣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亟需完善的一门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黄金锡.试论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4(01):17-18.

[2]顾东旭.创新文化艺术管理 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J].新远见,2011,39(03):26-27

上一篇:变电工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医疗保障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