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05 08:59:33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论读书》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读书妙悟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它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作为消遣、装饰和增长才干之目的,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可选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方法。最后,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式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并援引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由此,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线,教师引导归纳为辅助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的定位,我采用以下七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

1.“课文我爱读”, 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做到对文本个性化感知。

2.“交流我进步”, 学生朗读所勾画的关键句,彼此交流看法,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交流。

3.“结构我梳理”, 教师提出重点关键句,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读书的”这个问题展开探究,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4.“技巧我领会”, 采用先小组合作探究,再选派代表归纳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式。

5.“名句我来读”,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在语句旁作出批注,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集体交流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评价。通过学生自己赏析语言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提高鉴赏句子的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6.“名句我积累”,“故事我来讲”,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读书名言、读书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本文的语言美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积累。

7.“读书交流会”,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读书感悟。

通过“我喜欢的一本书”、“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感悟”等活动方式达到交流个人积累,感受读书乐趣,表达个人感悟,培养读书品质,陶冶高尚情趣的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理念的定位,我把本文的目标定为:

1.了解关于散文大家培根的文学常识,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个性化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

4.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3.练习法:在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4.评价点拨法: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及时做好的评价,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不少名人儒士都对一样东西十分痴迷,那就是书。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这样写道(用电子白板展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见书在带给人们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拓展着人们的视野,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引领着一代代读书人树大志,展宏图。

那么书为何物?又如何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培根走进他的著作《论读书》,一起去探寻读书的奥秘所在。

二、作家我简介

(一)名人我认识:学生介绍、教师投出、全班齐读

同学们,你对作家培根了解多少呢?(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用电子白板链接展示)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从文体的角度,他的随笔体散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培根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平易流畅,含意隽永,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启人深思。

(二)字词我来记:教师投映出生字、学生认读、师生纠正

三、个性阅读,整体感知

(一)课文我爱读:个性阅读、勾画语句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提示:在议论文中,哪些是关键句呢?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好,请大家自由朗读,勾画关键语句。)

(二)交流我进步:学生交流、大声朗读、说出理解

学生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感悟。

(三)结构我梳理:朗读句子、理清结构

1.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出了3个关键句子,让我们把这些关键句子齐读一读。(教师用白板展示以下三句)

(1)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2)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思考:这些句子论述了关于读书的哪些问题?

明确:(1)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言简意赅,堪称警句;(2)是论述读书的方法的,读书方法有浏览、略读、精读;(3)是论述读书的作用的,运用排比,归纳各学科的作用,连贯而富于气势。

(四)技巧我领会:合作探究、代表汇报、归纳总结

1.合作探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教师适时板书)

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对比论证: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2.小结: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与一般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全篇围绕着“读书的益处”这一中心话题阐述,此外还谈了读书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等问题。

四、朗读课文,名言批注,深化理解

1.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是一位诗人。”培根的随笔语言除了有诗歌的韵味,还有格言的深刻。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其语言的韵味和深刻。这次朗读老师也想参与,谁愿意与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课文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可以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画出来。)

2. 学生勾画语句,并作出批注性评价。

教师投示例句并指导赏析的角度

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这种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

点评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分析论证方法、赏析修辞手法,也可以涉及遣词造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以其作论点说一段话)。我们采用先自主解读,后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建议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作批注)。

3.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发言时请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所勾画的读书名言,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一)名言我积累:教师激发、学生交流、全班齐读

1.今天我们聆听了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古往今来,古之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以激励后学之士,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能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投示后,全班齐读。

(1)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3)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4)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二)故事我来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1.你还知道哪些读书的故事呢?请把它说出来激励大家成长。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读书故事。

3.教师补充交流。

(1)鲁迅嚼辣椒驱寒;(2)王亚南苦读成才;(3)囊萤映雪;(4)苏秦锥刺股;(5)孙敬头悬梁

(三)读书交流会:我的读书生活

请从下面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读书生活。

(1)向你推荐一本好书;(2)我的读书方法;(3)我的读书体会。

六、结束语

最后,我想把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转送给各位同学,希望达到师生共勉的效果。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成功境界说: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登高望远,就没有远大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实现目标的迫切愿望,就难有执著面对征程的决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千百度的苦苦寻觅,就没有瞬间的顿悟。)

这三句话一语道破人生成功之路:必经起初的迷惘、执著的追求、忽然之间的顿悟。

同学们,知识就是力量!与书为伴,其乐无限。愿同学们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徜徉,在知识的花园中摘取更多的果实,使自己的人生更为瑰丽,更辉煌!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47-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2.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感知、品味重要语句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有一句俗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说的是“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十几年的生活中,一缕缕书香伴随着我们成长,给我们许多的知识,许多的教义。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在这本书里你学到了什么?那么今天呢,我们将学习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来自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作家――培根。这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这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对读书的看法。

(设计意图: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从身边的书引入对读书的收获,对培养形式的情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二、检查预习

1 网络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库,我们应该学会主动从网络上补充我们知识的盲点。教师也在网络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展示PPT课件“作者简介”,边读边补充讲解)

培根,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伟大的作家,注有《随笔》、《新工具》等。马克思因他成就巨大而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少时才华出众,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后被聘为英国女皇特别法律顾问,他的作品被黑格尔称为“充满了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话常被引为格言。

2 解决生字词。

3 老师范读全文。

4 还有哪些语句是同学们不好理解的吗,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应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而且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师:那么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看它到底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相关的知识?

请你找出原文,告诉我们哪些话说明了“读书是有益的”。

我们已经从“读书是有益的”“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是有用的”这三个方面粗浅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其实在这篇文章当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四、精彩文段赏析

1 从“读史使人明智”,念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妨把这一小段文字当做议论文,看看它的论点、论据、论证各是什么。

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师:找出这篇短短的议论文的论点。就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为什么?因为这前面的议论,都是围绕这一小句话展开的。

师:换言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话是这个意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一样的书,人所体现的性格品质也是不一样的。前面部分的文字就是这句话的论据!

师:这里面,运用了一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说这是一种新的论证方法,但是呢,有一点倒是不新的,如果说用修辞手法的话,这里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师:那么排比的好处是什么呢?增强文章的说服、感染力和气势。那么在这段简短的文字当中。选择从史到诗,从数学到科学,从论理学到逻辑修辞学,使得文章的内容非常集中和紧凑,语言简短,就显得很精练。这一切都源于这位睿智的学者对学识的深刻的看法和明晰的认识。所以他留下的话。也许很简短,但是却有很丰富的内涵。

2 读“人之才智……皆有特药可医”。找找这一段的论点、论据、论证。

师:这段话哪个观点是最重要的?“如此头脑……皆有特药可医”。

师:换言之是什么呢?读书可以治疗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缺陷。书就像药一样,可以治疗人的愚蠢。

师:我们研究的难点在于,他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哪些是论据,又运用了哪些方法呢?读书像运动。在修辞手法上,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这样的写法对文章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容易理解。

这一段里有多少个“如”字?“一如身体百病”这个“如”是表比喻;“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如不能辨异”“如不善求同”,这些“如”字是什么意思呢?告诉我们这里将一大段一大段地运用什么?构成排比的事例。

师:这一段运用了一些比喻论证和事实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正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知道了培根先生对读书的看法:读书是有益的,读书是有方的,读书是有用的。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特点也是亮点,用好中西方文化的共同意义的传统俗语,以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师:1.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例子。(展示PPT,主要内容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许振超的启示

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在人们耳畔响起,他就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

(见《人民日报》2011年4月12日一版,具体内容略)

我们不光从这个例子看到知识改变命运,还从自己身边找到例子。我们从这些例子当中可以看到――“知识改变命运”,而命运的改变权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们既要知道知识是重要的,更要知道我们应该用积极努力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学习,这样才会有灿烂的明天。

2 请学生就这篇文章,制作一个读书卡片,从文中,选取一到两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上去。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

(设计意图: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选择,学会汲取、整合对我们有帮助的、有益的知识,来进行学习,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了,还要会整理,会积累“消化”,让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内容,自己的知识。制作读书卡,训练学生写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六、总结归纳

书,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管是前人,还是后来者,还是今天的我们,对书都有各不相同的感受。大量的文字告诉我们,作者的观点特别是“读书是有用的”这部分中,“读书可以成性格、可以弥缺陷”,不仅仅在过去是有用的,在今天也是有用的。正如中国的一句名言一样:(展示PPT)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附板书设计:

谈读书培根

读书有益:怡情 傅彩 长才

读书有方:浅尝 吞食 全读 摘要

读书有用:成性格 医缺陷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教学反思]

随笔,大都随作者的心意而写,也因此常常是思之所至,笔之所至,兴之所至,而少有拉开架势硬作的拘谨和造

作。随笔的自由,全在于话题选择的多样,入文内容的广泛,以及文笔的灵活和洒脱。社会、人生,它无可不谈,而且谈得很随意:描述、议论、抒情,多种笔墨,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又不失结构的严谨。随笔的“随意”与“严谨”的统一,是胸中无真知灼见,笔下无“运斤”之力者,所不能为。培根的随笔,可谓随笔中的经典。黑格尔曾有过这样的评述:“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做格言。”(《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关于培根》。)这一评价,当然也包括这篇《谈读书》。

因此,在备课时,经过了素读和博览阶段:素读是指面对文章静静看,静静想。思考:学生最愿意从中学到什么。我又能教给学生什么?最后做出教学设计;博览是指查阅大量资料,寻找教学资源,我希望能让学生在今天的信息爆炸年代里,除能掌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以外,更能领悟读书的深厚意蕴,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按照“理文脉-理学脉-理教脉”的思路,设计了文章的教学目标,明确全文以围绕着“读书”这个中心议题展开论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的结论。

最喜欢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方法。今天的学生将成为明天的祖国栋梁,在他们离开校园之后,他将如何读书学习呢?于是,希望在这节课内自读课上,以学法指导为主,上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课!我认为学法指导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利用文本,创造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中西方文化是如此的相象;文中我大量引用中国的俗语、警句、名人名言,使文章更贴近今天学生的生活,便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十几岁的学生能结合身边的例子。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深层含义。我知道:当作品加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文章有了新的价值!要知道,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多担心今天重负之下的学生难以理解读书的益处啊!读书笔记的训练,教会他们积累的重要。正如学生所说: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就要好好读书,不断进步,完善自我,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对课堂的二次设计,因此作为这一课的改进,我希望能够在课前推荐学生阅读培根的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而不是短短的几行作者简介,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而不是靠40分钟的语文课。真希望学生牢记冰心老人所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读书 为什么 怎么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60-01

一、为什么读书?

读书,是为了进一步地了解这个世界;读书,是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来创造更多美好的将来;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让人们有更多内涵;读书,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人就是因为有了求知欲,才能去探索更多事物。

读书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需要,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又是相辅相成的。达・芬奇曾经说过:“掌握无论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美好的东西留住。”有了知识就有了理解力、辨别力、鉴赏力、创造力等能力。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同学们现在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不知疲倦、接受能力强、好读书。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人生道路漫长,关键处只有几步。中学阶段应该说是一个关键处,应该好好把握,如果关键的时候虚度了,那就可能要虚度一辈子。

读书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俗话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任何丑陋愚昧都将与智慧一起在书中呈现给你,让你回味沉思,同悲同喜……这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理想信念,使人一心向学向善,摆脱低级庸俗大有裨益。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他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知识越丰富,相应的能力也会越强,人的性格、气质都会更好一些,对人生的追求和品位也会更高,生活的也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读书是充实人生、丰富生活、体验人生乐趣的需要。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习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革命先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起人认为:“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休谟说:“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劳动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勃然无味。”读书本身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其乐无穷,读书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享受。

二、怎么读书?

古今中外提出了许多读书方法,归纳起来,被多数人认可的,也被广大读者采用的读书方法是摘读、略读和精度三种方法。

摘读是指只读它的摘要或提要。现在正式出版的图书和杂志,在正文的前面都有一个摘要或提要。用此来说明这本书或杂志的特点、主要内容、方法,以及适合阅读该书的对象等。如果是一篇研究论文,摘要主要介绍该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结论等。读完了摘要之后,对这本书或该篇论文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只作为一般了解,读完摘要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去读更多的材料,了解更多情况。所以,建议大家在拿到一本书之后,首先读它的摘要,还有序言或前言,如果读了摘要后,感到需要进一步读这本书时,也容易抓住书中的重点和主要内容,读起来目的更明确,收效会更大。如果不需要进一步读它,也就到此为止。应养成读一本书的习惯和程序,这样做在一生中会节省下大量时间,将终生受益。

略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一遍。对于一本书或一篇论文,通过摘读之后,感到其中有些内容须进一步了解,那么就进行略读,对该书或论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读的时候不用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去读,有的部分或地方可能一目十行,看看小标题,没有兴趣就随手翻过去;对有些章节的内容有兴趣或对你的研究及工作有用处、有价值,你就读得仔细些,甚至做些摘录以备使用。也就是说把本书中你感到有用的内容,要很好地掌握它,仔细地去读它,觉得没有什么用处的地方就一翻而过,其目的也是为了节省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在我们读过的书和论文中,一般略读占的比重较大。

精读就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一个字、一句话地去读。也可以这样说,精读要求把这本书或论文的内容从书内读到书外,从书前读到书后,从有字读到无字,反复读,过去也叫“读之千遍”的读书方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读书是件有非常意义的事情。高尔基也讲:“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参考文献】

[1].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A].文集[M].人民出版社,1959.

[2]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A].休谟散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一、 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已经遇到不少问题。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进行新课改已经多年,我们高中教师对此的了解却实在是不多,初中教学的要求与以往有什么样的不同,哪些内容属于初中教学要求的,哪些是需要我们高中教师来完成的,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对我们来说,确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这个话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找一些学生谈谈话,了解初中的一些语文学习情况,同时也找了几位初中的教师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将一些情况简要整理如下:

1. 初中语文的一个特点是以本为本,课外知识涉及相对较少,平时考试包括中考比较重视课本,尤其是中考试题难度不大,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好。而高中语文是根在课本题在课外,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会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2. 初中淡化语法减轻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负担,到了高中却成了一件麻烦的事,病句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句式分析等阻力较大,很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是一头雾水。

3. 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易解易记,高中文言篇目多,篇幅相对较长,用初中的那套读读记记的办法应付不了,多数高中生对此感到头疼。

4. 初中对诗词的鉴赏分析,多强调背诵和默写,了解一下思想情感即可。到了高中,学生独立赏析一首诗词很难做好。

5. 初中重视课文学习,课外读写和训练相对较少,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没有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

6. 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容易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还有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就能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进入高中后,难度加大,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带来了开始阶段的不适应,语文成绩有落差。

那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根源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中找到答案。

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浅层的感悟升格为高中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注重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文言文阅读从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提升到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现代文阅读从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作文教学从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更高要求。

二、 对策思考

我省高中语文教学采用新教材后,更需要新课标理念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对接,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改进自己的教学,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1. 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科学设计教学梯度。

首先应该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差异,因为它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目标、内容上,初高中语文教学均存在明显差异。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语文教学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尤其是高三循环下来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教学上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设计好教学坡度,避免学生出现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等情况,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2. 熟悉初高中教材,温故而知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的课文,尤其是初三和高一的教材。熟悉初中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学生学了不少的诗词,如《沁园春?雪》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温故”也能“知新”。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多模块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关于学习的模块初中有培根的《论读书》,高中有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娱乐、修饰自己,而黑塞认为读书是为了增加修养,让精神世界更完善。显然黑塞的思想更上了一层。培根认为各种书都要读,而黑塞认为重点读经典,但要深入地读、精细地读,而且是以人的性格、本质为前提的。这两篇文章如果我们能比较起来学,就能让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领悟到读书的不同境界,这既是初高中教学的联系,也是它不同的教学任务的体现。

对初中已经出现过的篇目,如《老王》《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尝试同文异教,看似重复,但味道不同,应该是初高中衔接的一种有效的尝试。这是有趣的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1. 这一类教材入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摘 要:名著是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名著可以健全人格、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提高整体素养。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把名著阅读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然而,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名著 学生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86-02

名著是经过岁月积淀,被一代代读者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阅读名著,有利于健全中学生的人格,陶冶中学生的性情,开拓青少年的精神空间,提高青少年的语文素养。因此,《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营造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以通过营造一种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机。

例如,教师要讲清名著阅读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从主观上唤醒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

教师还可以用自身的阅读来影响学生。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能够在与学生交流中旁征博引,使自己的言谈具有文学底蕴,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在自己的言谈中使用名著。这样就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班级建设来为学生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如设置读书角,收集古今中外各类名著,供学生随时阅读;悬挂有关读书的意味深长的名言粘贴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用以激励学生时时阅读名著。

2 精讲教材名著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中的名著片断是一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金钥匙。教师可以教材作为切入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材选用了许多文学名著的精彩片段,如《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绿色蝈蝈》、《谈读书》等。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水浒传》中的“勇”、《三国演义》中的“智”、《红楼梦》中的“美”,品味出《昆虫记》的生动、《培根随笔》的聪敏。由此实现了由精彩片段到整部阅读的转变。

例如,讲解《智取生辰纲》时,教师精彩生动地讲解,引导学生赏析杨志以及晁盖等八位英雄的形象,体会杨志的小心谨慎、吴用的足智多谋、晁盖等人的团结应战。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形象只是梁山好汉中的一部分,借此激起学生了解其他好汉形象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对阅读整部《水浒传》有一种向往和期待。

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文章通过记叙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表现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理解了《水浒传》中英雄替天行道,“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传奇故事,也都非常精彩,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

另外,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3 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音乐等各种视听手段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情景,在自然的状态下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起到最有效的阅读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都有相对应的电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这些电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再去阅读原著,并指导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从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写出读后感。这样,学生得到了名著的熏陶,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播放名著评论引导学生阅读。如 “百家讲坛”就是一种名家讲名著的栏目。教师可以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读名著。当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时,将曹操说成可爱的奸雄,这样就引起学生的热议,学生各执一词,教师就可借此引导学生到《三国演义》中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效果就可想而知。

4 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演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们知道,天生的兴趣并不存在。人只有在参与某项实践活动时,由于不断受到取得预期效果的鼓舞,才可能对该项活动发生兴趣。受到的鼓舞越大,兴趣也就越浓,乃至沉浸其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或教师命题,学生对上讲台演讲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精心准备。教师可以设计名著故事五分钟演讲活动,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原著。例如,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水浒传》,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时,指导学生每天讲一则水浒故事,可自选喜欢的章节讲,要求演讲者能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别人讲过的不能重复;要求听讲者认真听讲并能做评论,指出并纠正演讲者与原著有出入处予以表扬。对于演讲者和评论者,教师尽可能给予肯定。一个阶段下来,教室里肯定会出现“水浒热”的现象,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每天的故事引发出来了。

教师可以组织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的名著交流活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活动中,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独特的感受。在评价与借鉴中,在研究与探讨中,不断完善自己,升华对名著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不仅重温了自己阅读过的作品,还在交流探讨中弥补了认识的不足,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还可以举办一系列以名著阅读为主题的阅读比赛。如手抄报比赛、戏剧表演比赛、故事接龙比赛、观后感征文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以比赛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创新。

美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林语堂也曾说过,“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博学问、广见识,养性灵”。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名著的熏陶,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

参考文献

[1] ⒊星.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策略[J].管理学刊,2008,21(2):112-113.

[2] 杨慧慈.加强文学名著阅读的原因及措施[J].河南教育,2006(4):46.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作为经典文本的代表,课文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窗口或者平台,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这个平台上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经典文本,形成个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进而内化成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反复提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对于以课文为范本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或文章中,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扩展阅读的效果、学生对此的理解、进一步的研讨与赏析活动等涉及得较少。我们将针对此话题,对其中涉及的多个问题,分期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与研读,以期进一步契合课标的精神,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真正打好基础。

此期将以“如何以现有课文为基础引发学生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兴趣,进而让学生热爱读书”为主要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教学课文及进行扩展阅读方面,教师都采取了哪些方式来引发学生对的读书兴趣。

话题;如何以现有课文为基础引发学生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兴趣,进而让学生热爱读书

【案例篇】

课题:《羚羊木雕》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关键词:内容、讨论、写作激趣法

只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本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这基础,才能带领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展阅读。现以《羚羊木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1.内容激趣。选人教材的课文,内容大多生动活泼,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但作为老师来说,必须善于激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文内容,我在课前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你是否有过送出去的礼物,又被迫要回来的经历?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如果没有,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事情?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送礼物的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接受礼物的人,你又会怎么做呢?今天要学习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将会在这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课文。

采用此法激趣,必须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尽量把问题设置得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2.讨论激趣。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对有的问题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激趣了。如阅读《羚羊木雕》学生对如下问题有困惑: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这里对奶奶的话,妈妈有明确的态度,而爸爸却没有回音。可见奶奶在家说话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据爸爸“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态度和妈妈的回应,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奶奶的意思是什么?爸爸为什么对奶奶的话不予理睬?从这里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能不少学生家里的老人也有过说话做不了主的时候,因此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格外激烈,并很快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奶奶是一个疼爱孙女的人,她不想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因为那样会伤了孩子问的和气。

可见,抓住课文中看似不起眼的问题进行讨论,也能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3.写作激趣。学完这篇课文后,不少学生有一种类似经历表达的冲动。我知道,这是他们释放内心苦恼和情感的时候了,于是设计了这样几道作文题,让学生任选一道写成作文:《礼物送出以后》《××,请尊重我的选择》《友情无价》《我真的错了吗》。没想到这次作文学生写得特别快,不少学生当堂就完成了,而且写出了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也更加关注生活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经典名著,班上掀起了一股阅读名著的热潮。

(安徽省当涂县姑溪中学汪茂吾)

课题:《蜡烛》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关键词:战争、诗词、名言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深沉的爱,尽情地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容易理解,可是本文却是以二战为背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

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就是在阅读时抓住重点信息,引导学生快速捕捉到文本的主题,因而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为了顺利解读《蜡烛》的主题,不至于让学生无从思考,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通过小组讨论,5分钟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1:我被苏联红军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年轻有朝气,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却无私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尤其是作者对红军烈士牺牲时姿态的描写,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生2: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那种大无畏和无私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在那么一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们想躲避还来不及,可是老夫人却毫不畏惧地走向了炮弹横飞的战场,还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那是老夫人45年前结婚时的喜烛。她走的那样坚定,完全不怕被炮火击中。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崇高而深厚的爱。可是老师还有一些疑问:本文是以战争为主题的一篇文章,你知道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或者名言?你还知道二战中哪些大型战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手都举起来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瞒天过海”“围魏救赵”“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战役”等。我又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同学们,这些丰富的知识,你们从哪得来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书里。”我说:“同学们,这节课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源于你们对书的热爱,希望同学们今后‘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在背景拓展环节中,学生能引出二战的那几场著名战役,此时阅读的广度就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八农场学校李丽华)

课题:《变色龙》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关键词:变、不变、讽刺手法

今年,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大赛,作为初三教师,几经筛选,我确定了《变色龙》一课。

这是一篇讽刺小说,几次讲授,我都觉得没能很好地诠释小说的主题,尤其是讽刺手法。这一次设计时我以“变”和“不变”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说的三要素_____ 、_______ 、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3.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奥楚蔑洛夫到底有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______。

5.这些变化中有两样东西反复出现,你发现了吗?一起看看吧!

6.这些变化中,你看到了奥楚蔑洛夫的什么特点?请找到具体语句。

7.在奥楚蔑洛夫身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变”,但是他的“变”却有着不变的原则,你觉得是什么呢?

8.书后名著导读中有一部也使用了这样的讽刺手法,请写出书名_____,你还能说出这部作品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情节吗?

此课中,我将学生分析时的生成,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比如对“手指头”的分析,我们共同体会奥楚蔑洛夫态度的急速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我们一起看到了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他的判定因狗的主人的身份而不断改变,当最后确定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时,奥楚蔑洛夫极尽谄媚,让我们感受到“人不如狗”!因为狗主人的身份,赫留金不仅没有得到赔偿,还被恐吓,赫留金不如那只咬人的小狗;因为狗主人的身份,奥楚蔑洛夫脸上挂满温情的笑容,极力夸赞小狗聪明、伶俐,奥楚蔑洛夫不如那只咬人的小狗!

分析时我还将讽刺具体落在了对比和夸张上。奥楚蔑络夫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的主人、对案子的处理意见,每一次变色,就形成一次对比,作者通过对比,让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交替出自同一人物之口,把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巧妙运用夸张,极尽讽刺之能事,使平淡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成为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小人的代名词。在处理小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随着狗主人地位的变化,警官或威风凛凛,或奴颜卑膝,六次审判,五次变色,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把他放在前后矛盾、丑态百出之中,反复无常,荒谬可笑。作者不动声色,不加评论,而统治阶级看家狗的丑恶面目-跃然纸上。

小说的主题自然凸显。我顺势推出拓展阅读:“你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使用了讽刺手法,可以交流一下吗?”

有学生说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还有学生说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也有学生说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有这样的人物,使用了讽刺手法。交流毕竟是短暂的,但是文学作品却是浩瀚的,可能这些人物你还不熟悉,那就读书,和这些人物做一些更亲密的接触吧!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周雪莲)

【讨论篇】

1.拓展阅读的两种形式

从拓展阅读选择的材料来看,它应该包括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鉴于此,拓展阅读,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阅读;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阅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根据学情及掌握的资源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无论何种形式的拓展阅读,都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语文能力的提高。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拓展阅读。可选择一个小切口作为阅读的生长点,如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情感点等。九年级第一学期,在深入学习胡适《我的母亲》的基础上,我引领学生开展以“理解爱”这一情感点为生长点的拓展阅读。以《我的母亲》为基本篇目,打破教材册次单元,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课文《羚羊木雕》《散步》《背影》,并拓展至课外,精选了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掌心化雪》和《一碗阳春面》,此外刘玉刚的歌曲《父亲》也被作为拓展材料引入阅读活动。有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深地理解了爱,懂得了爱。对自己内心的触动是一生的,对这类文章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师须打破教材章节,选取一篇文质优美、特点突出的课文,作为进行拓展阅读的基本篇目,在重点学习的基础上,牵连起其他相关课文及课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

(2)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阅读。教师在把握各学段训练重点的基础上,选择课外经典美文或精美时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行以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阅读,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求真求善求美的甄别眼光。以便于从良莠不齐的浩繁的材料中,选择最适合所任班级学生阅读的文章。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一组写景诗文。为进行拓展阅读,我搜集整理了十几篇文章,反复筛选,最后选定了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李丹崖《霜的馈赠》、包利民《月光之树》等文章。对于本单元课文,学生可自主选择阅读学习。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拓展阅读,我们都要规避“放羊式”,把拓展阅读的范围、内容安排给学生,然后撒手小管,这样的拓展阅读是简单、低效的。若管得太严,限得太死,学生的兴味也高不了多久。时间一长,学生的阅读必趣自然降低,有违我们进行拓展阅读的初衷。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规定的目标、范围内自由阅读,率性表达。

拓展阅读要抓住语文的根与本,品语析文,兼顾内容与形式,积累语言,丰盈思想。以此,解放学生的学与思,培养阅读必趣,注重人的发展。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柳屯镇一中李记才)

2.只选一个突破点

以往我在备课时,仔细阅读教学参考,翻阅大量的书籍,深入挖掘教材,设计许多问题,还生怕有遗漏。一课的学习,读课文就只有一遍,一节课只是问来问去,花了大量时间,分析得索然无味,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都分析没了。我要改革我的语文课堂,我的做法是:在学习课文时只选一点突破,绝不面面俱到。利用一课时来读,解决一个重点问题。第二课时第三课时选同类作品来读。只淡一点体会,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多读,以致产生兴趣、

选择课文的哪一点突破呢?当然是能表现主题的点。如学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只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学习《变色龙》《孔乙己》《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等只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学习《热爱生命》只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阅读《心声》只分析叙述方式及其作用;学习《孤独之旅》只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教学《变色龙》一课,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作用。教学步骤:一读,学习生字词;二读,画出文中细节描写,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环境细节等;三读说说这些细节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性格。学完此课,我问学生:此课的人物形象鲜明吗?这课就语言上有华丽的词语吗?那么本文是用什么方法取胜的?今灭的作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一个人物,主题要积极向上。

第二节课我给学生拓展阅读了契诃夫的《一个小职员的死》,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还让我推荐,我又推荐了《最后一片藤叶》《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等,这些当然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外读的。班里一半学生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还到图书馆去借外国名著。一段时间教学,我发现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八农场学校孟庆文)

3.诱导学生读书要讲究策略

怎样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读书上来,让学生爱上读书呢?我想,如果以教师的身份来压迫学生,逼迫他们读书,不如潜移默化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读书。在实践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故事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一本书,要先自己将书中的内容读一遍,找出书中的精彩环节。然后,仡课堂中适当的时候,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注意一次讲授的内容不要太多,如果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要留下一段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涉猎一本书中有趣的小故事,学生慢慢对这本书开始熟悉,就会有意识地去翻阅,培养起读这本书的兴趣。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时,我也像书中安利柯的老师一样,每天课前都给学生讲,个《爱的教育》中的一个小故事。讲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学生每人的课桌上都摆着一本《爱的教育》,而我每每再想讲故事时,他们都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内容,无需我再讲。当学生爱上了这本书,我讲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传阅精彩片段。让学生从听中寻找阅读的乐趣,只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一步。要真正引导学生爱读书,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品尝读书后精神领域的。教师发现一本好书,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打印下来,然后让学生传阅。注意只可打印一份,物以稀为贵,争相传阅的乐趣也是非常美妙的。传阅这份精彩的片段,仿佛给学生找到了一个阅读的兴趣点。传阅的精彩片段多了,兴趣点多了,学生的阅读就会持续下去,慢慢就会对书中的内容上瘾,开始自己独立阅读。

在引领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整个欧洲推荐的一本欧洲人必读书。这本书在欧洲人的心中具有如此重的地位,可见书中的内容一定非常精彩,看后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我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定期打印一定的精彩片段,让他们互相传阅。在他们传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开始讨论我提供的精彩片段中没有的内容,下课经常听到他们争议的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不再打印精彩片段这样一节一节地看不过瘾。

交流中咀嚼读书的乐趣。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注意寻找适当的时机跟他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寻找阅读的成功感。在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满足的需要。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和鼓励,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甜甜的赞美声。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阅读中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他的这种见解能够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他们会油然而生一种阅读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让他们更加痴迷于阅读。

交流的时候,注意循序渐进。教师可以先采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方式,师生共同读书中相同的部分,然后一起相约在课堂内交流。互相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聆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交流的时候,教师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肯定学生,表扬他们在阅读中与众不同的发现。

为学生寻找读书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我们也称其为心理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去暗示学生: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自己爱读书的故事,讲为了找一本自己爱读的书,在全班跟同学借书的故事;讲我一宿不睡,非要把一本书看完的故事。你想,有一个爱读书的老师,他的学生会不爱读书吗?有时,我也给学生讲古今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我要在学生心中种下这样一粒种子:书是个宝藏,一定要拥有这个宝藏、挖掘这个宝藏。

我还会鼓励学生去买书,去买那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古典名著。我告诉他们:书是财富,你拥有的书越多,你积淀的财富越多。我告诉他们,老师在上学时,常常会节约自己的生活费,每个周都去书店买一本书看。这些都是一些关于读书的积极心理暗示,他们会以老师为榜样,开始一步步走上爱读书的道路。

(山东省乳山市下初镇初级中学孙彦彦)

4.从热门小说中优选书目

我想学生并非不爱读书,而是在青春岁月里常常错过了最适合自己也最应阅读的书。现在的学生们爱读《小时代》《最小说》,我没有简单地表态反对,而是拿出一节课,请那些看《小时代》《最小说》最入迷的学生畅谈读后感。看着发言学生畅快淋漓、手舞足蹈的自由感,我从中听出了门道:错综迷离的语言风格符合着学生试图高深成熟的心态,神经错搭的思维符合着学生渴望自由而无力摆脱的现状,家长和老师觉得肤浅的品位正是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的程度,过于艰深和费力的深阅读让人有挫败感,读的时候不快乐,读了在考试中也用不上……学生教会了我怎样看待《最小说》,让我找到了他们喜读《最小说》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些书虽然阅读品质不如文学经典,但也并非诲淫诲盗之类,学生偶看一下也无妨,教师绝不该和学生怒目相向。因为只要学生还站在阅读的平台上,我一定会让他提升。

虽然我不反对学生看《小时代》《最小说》,但是,我反对学生只看《小时代》《最小说》之类书,被一叶障目后眼中再无其他优秀作品。我深知禁令对天性和爱好常常是无效的,因为天性和爱好常常会偷偷越过禁令的篱墙出来玩耍。因此,经过第一步的阅读现状调查和学生发言,我就在班级中实施了第二步,向学生推荐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明晓溪的《明晓溪作品集》、韩寒的《三重门》《杯中窥人》,一个月后我们组织了一次青春文学畅谈会。结果学生发言的时候,大家一致指出读了之后没啥可回味的,脑海中也没留下多深刻的人物形象。我追问大家:要想提高文学素养,学习人类的智慧,看郭某、明某的书行不行?学生大多摇了摇头。课代表举手问我:老师你认为我们该看什么书呢?给我们推荐一下吧。我说,韩某的书相对而言价值关注多些,郭某、明某的书大家都已经评论过了,我无需多言。今后如果想看书,请你写下自己看过的并且是你认为最好的书名。我当场翻看学生交上来的十几张阅读书单,大多是《唐诗三百首》《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小王子》《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少儿文学经典。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位学生都写了《西游记》,一问才知道大家都是看的电视剧,根本没看原著,其他三本名著无人通看,就这样四大名著在全班学生的阅读中集体沦陷了。问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没读过;再问《呼啸山庄》《红与黑》《战争与和平》,没读过;又问四书五经,听说过但是没看过,读不懂,各种各样的说辞都是一个结果:学生和文学经典的原著之间的距离已经远得不可想象。学生的青春岁月被考试、练习题、上网、玩手机都给挤得七扭八歪,那些阐扬理想、价值和理性的文学经典,都成了遥远的背景,似乎和学生当下的考试成绩、练习题根本没有多少关系。高尔基、巴尔扎克、莫泊桑、拉伯雷、雨果……都被浮躁蒙上了一层灰尘,像裹挟在泥石流中的金玉一样无人问津。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从《韩非子》记载的小寓言故事、《西游记》里面写景盼词作、《世说新语》中的风流轶事中摘选出语言浅近、意趣丰富的段落,印成材料,让大家玩味。由于内容不多,学生一节课可以阅读完毕,足以领会旨意,顺势请学生说出材料选段的出自何书,不少举手学生答对,提问三五个学生作答,学生回答时论据充分而有逻辑,我甚感欣慰,学生也很欢欣雀跃。随后,我又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百本名著浓缩成的一百句经典,印发给大家。但是只有名句哲言,还是没有出处,让大家用一堂课的时间猜测都是什么名著里面的话,谁说的。随后,交由课代表利用晚自习公布答案。据说,在答案公布前不少同学私下里找课代表说好话,迫不及待地想将出处写在每句话的后面,因为这些句子很有思想,语言也很优美。

学生一旦有了思想,心灵便会逐渐地排斥低俗和庸俗的书籍,新我和旧我在斗争,精神品质在阅读中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两次大讨论后,学生热衷青春的疯狂劲没了,班级中读玄幻小说、邪魔传奇和穿越小说的现象就一下子奇怪地消失了,读郭敬明、明晓溪等人作品的学生也少了许多。接下来,我的阅读实验第三步就开始了。我将《培根随笔》中的《论友谊》《论人生》等单篇文章分别掺入到时下散文随笔《中国古代我最向往的十个时期》《人生哪能只如初见》《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夜景》《锐眼锐语》等作品中,印成材料,同样不注明作者,以便让学生评选本周阅读材料中自己最喜欢、收获最大的文章。培根的《谈美》《论友谊》《论读书》只要选印,每次投票的学生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就这样,在选印六篇培根的随笔后,我隆重地推荐了《培根随笔》,讲述包括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到文学科学成就及选本译本情况。学生大多都能听懂,还听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在课后已经上网查询文章的作者。通过调查我发现购买《培根随笔》的学生占到全班的五分之一,这比知道学生多买几本练习册,还让我激动不已!学生就这样在完成了从句段到篇章的阅读转变后,又实现了从单篇文章到整本书的阅读转变。

在阅读《培根随笔》的日子里,有5名学生明确向我表示,不再害怕写作文,句子想优美就用修辞,排比、比喻、拟人使用多多益善。突然间,我发觉学生阅读培根随笔效用良多,培养了学生的文法之根和性情之根。这段时间,学生买于丹的《(论语)感悟》、安意如的《陌上花开缓缓归》《人生若只如初见》等书的人多了,还有人买来了卢梭的《瓦尔登湖》、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文学经典。这让我欣喜若狂!此刻,教学的感觉是那样的曼妙而轻盈。

陪伴学生漫步树林的时光中,我为了弥补自身为师为学的不足,每学期放假前总会进行一次网购图书千元计划。我时常邀请教坛新秀、语文组的老师相助,敲定高中语文教学必读教育学、教学论书目。我还按照类别列举了自己大学时代想读而未读的书,如哲学系列: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人,诗意地安居》、萨特《存在与虚无》、康德的“三大批判”等;文学理论系列: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朱光潜的《诗论》等;历史系列: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钱穆的《国史大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等。新华书店里中华书局出版的傅佩荣讲读系列书籍全部拿下,中华书局出版的普及本《四书五经》以及杨伯峻译注的论语、孟子、左传等书,统统买回。期待开学后,和学生一起谈论“寒假读书心得”“暑假里我读的书”。当我读完西方的五六本哲学经典时,我的语言和思维都会有欧化的痕迹;然而每次读完五六本中国先秦的文化经典后,语言和思维又开始带着文言雅化的特征。经典价值深厚,既然能吸引我畅游书海,也必会吸引我的学生谛听人类圣哲先贤的诉说。道不远人,经典也不远人,学生们走过花花草草的浅林后,必会走进文学艺术的经典森林。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熊纪涛)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精讲多练

讲,是练的基础,只有讲的明白,练才能顺利进行;练,是讲的延伸,只有通过练,讲的内容才能巩固。朱红梅老师教学时,就注意到讲应该精,尽量少占用教学时间,练要充分,使讲的知识真正消化。黛玉也是这样做的。当香菱拜她为师学习作诗时,她只讲了四句话:首先讲了诗的基本知识,接着讲要重视立意,然后讲了学习方法,最后指明了学习内容。她的话提纲挈领,有条有理,使香菱茅塞顿开。在此基础上,黛玉安排了充足的练习时间,让香菱大量阅读来领会。

循序渐进

人对知识的接受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邹平的随笔化作文就出色地运用了这个原则。魏书生老师也是这样教的,写日记哪怕只写一句,慢慢坚持下去,一句一句的增加,兴趣渐浓。而黛玉更是如此:王维的五言律——杜甫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这样安排是很有深意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来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能发人深思,读来容易入情,故以它为继;李白的诗飘逸奔放,想象奇特丰富,比较难学,故而放在最后。这样 “入境——入情——想象”的教学,由易到难 ,所以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邹平的随笔化作文就是这样的路子。

科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创作的欲望。邹平李波老师的教学就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在“写给母亲”的话题作文教学中,适时的评价,激发学生了悟生活、随笔是写作之源;多角度思维、深刻的立意是作文之法。黛玉对香菱的评价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黛玉对香菱的作品作了两次评价:第一次,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再作一首……”第二次,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这两处评价,都是先肯定成绩,接着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既能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又能使他们认识到不足,接下来该怎么做就了然于心了。这样的评价,比“不错”、“你真棒”、“说的真好”之类的应景评语,实在要具体得多。

讲究讨论

培根说“辩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黛玉在教香菱时也说正要“讲究讨论” 。我觉得,作为老师,黛玉的高明之处在于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她主要充当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很少开口说话,一说就说在学生迷惑的关键处。你看,当香菱对王维的诗洋洋洒洒作评论时,黛玉始终面含微笑,倾听着她的谈论。别小看这微笑,它本身就是肯定,是鼓励。如果黛玉听时面无表情,左顾右盼,或者不时与身边的姐妹们说说笑笑,香菱还会这样评论吗?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就缺少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老师辛辛苦苦的批语,学生几乎看也不看。能做到和学生讲究讨论,学生才会少应付,真作文。

从现实生活的教学出发,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在作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中心,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教学生面对作文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西南联大时,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用了“观世音菩萨”五字,解释说:“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其教学核心也是生活。

那么我们只要抓牢生活这一中心,科学的、人文的教导学生,终有一天学生的作文会因生活泉源丰盛而笔下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笔下的文章自然也就清新脱俗,如“清水芙蓉”。

我的再思考是:一题多做如香菱,以读促改成美文。

声情并茂朗读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古人讲究涵咏吟哦,我们就教学生做成文后,声情并茂地朗读,于语感中、情感中发现弊病,学习王安石、贾岛,反复推敲,寻找恰当的材料和用词。

字斟句酌疑读

材料充实切合题意了,思路清晰结构也合理了,感觉语言也很流畅感情很真挚:这往往是刚写完一篇作文后的自我陶醉。这时要引导学生有勇气否定自己,甚至就像老舍说的“有勇气扔掉,重新创作”。去年汶川地震后,教学生以“爱”为话题作文,有位学生在写《因为有爱》时,写道:顷刻之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人民流离失所。在作文课上,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的疑读,最终学生找出了不当点,说“流离失所”一词不能充分体现灾区人民的悲惨,而“哀鸿遍野”才更恰当。这时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莫泊桑作文就是这样做的。培养学生改好作文的信心。

多维思考品读

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角度所作出的判断,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视野开阔,能从多角度立意,并将这些不同的立意归结到一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择其一,在反复多维思考的品读后,学生的作文就极有可能从平庸走向新颖。

删繁就简略读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于作文应是写作素材,但“米陈”了就未必新鲜。很多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写老师离不开“蜡烛”,写母亲就是“关心学习”和“生病”,写爱心总围绕“希望工程”,写同学不忘“雪中送炭”等,更有创新外篇,邯郸学步的文章,使人读之生厌。引导学生删繁就简的略读,把无用之米摈弃,只留鲜活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改出自己的特色。

精益求精细读

材料要精,生活中印象深刻或感动的事例一定很多,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以一当十。写成作文后,就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那不妨往细里读,思考如何进行更具体深刻地刻画和描写,运用何种语言表达方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从而避免陈词

滥调,能鲜活新颖,多层次的表现人物特点,达到拨动读者心弦的目的。

大家名篇累读

适时的将学生习作和名家名篇放在一起,赏析,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式阅读。

以《春》为例,“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为什么不写“又嫩又绿”,为什么不让它做小草的宾语?再以《范进中举》为例,吴敬梓写胡屠户嗜钱如命时,用了怎样的描段,有什么好处?这样以名家为范,进行积累式阅读,终有一天学生的作文也有经典味了。

师生互换赏读

师生互欣赏,互质疑,能相与提高。在“黄河”话题的作文教学中,我与学生互换阅读,将我写的《寻找黄河的踪迹》印发给学生,学生们给了很好的建议,同时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学了冰心的《谈生命》,师生模拟创作,互相欣赏,然后再创作,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同样能出美文。

附学生习作:

生命就像一片辽阔的沙漠,它可以吮吸勒托女神赐予它的露珠使自己稍微滋润一下,面对将要到来的酷暑,那是无尽的骄阳啊,它默默承担着不回避,连天的黄色中没有发丝烧焦的痕迹。夜晚,寒冷主宰了它,狂风铺天盖地,它依然无语,它知道风带不走什么,明天又是一个熟悉的天地,这样往复,直到有人带来了绿和生机,还有子规鸣啼,从它身下挖出石油煤炭和地下暗河时,它知道这已不属于它自己,但它仍无语,转身含笑离去。

生命就象一块顽固的石头,它从山顶上滚落下来大概与同伴撞击过,这给了它班驳的裂痕,它大概被雨打过,身上留下了一个个小坑,它大概被火烧过,身体因煅烧而无比坚硬,它大概被风吹过,裂风把它的棱角一一抚平,它一生与这些相伴毫无怨言。直到有一天它也被撕裂洒落土里面。有人问,消失的东西去了哪儿,它会说物质化为虚无,精神化为万物。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什么是素材呢?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那么素材从何处来呢?

一是从语文教材中来。从小到大,我们学的每一本教科书都是很好的写作范本,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写的作文。所以,希望同学们重新认识课文与写作的关系。不要在阅读课上只是阅读,单纯想着老师的问题,完成老师的问题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还要想想通过学习课文如何写作的问题。对于同样的内容,我们要想想如果换成是你来写,你会怎么去写,再回过头来看作者是如何去写的。反复思考后,就会找到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是一段话,都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素材。

二是从其他教材中来。语文是基础学科,每一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我们学习的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编者精心编写的,许多教科书里都有写作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发现。如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诚信、自强等章节中所举的事例、名言都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再如,对于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只注重历史人物故事的趣味性,还要仔细想一想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这些历史人物故事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学习时,我们可以把这些素材记录下来。

三是从课外阅读中来。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每个学期都会引导同学们阅读几部名著,爱好文学的学生可能在老师为我们列举的书目之外还要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刊。我想,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令我们感兴趣的文字吧。例如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你会留意祥子眼中的冬夜;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你会被简・爱的复杂心理所感动;读培根的《培根随笔》,你会折服于作者缜密而精美的论述。这些就是我们要留意的素材,我们也可以把他们记录下来。

四是从媒体中来。生活在多媒体时代,同学们不能只沉溺于玩网络游戏、看电视剧,我们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我们学习。看关于“天津爆炸事故”的新闻,我们看到了很多英雄,也看到了国家领导人所表达的“英雄没有编外”的态度,而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看《我是歌手》节目,我们听到了许多动听的歌曲,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歌手们为了梦想执着努力的过程,这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焦点、热点,如果我们能将其充实到我们的作文中,一定会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五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作为中学生,我们写作主要还是写自己的经历、感悟和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点滴的经历、每一天的见闻,都可以成为我们所写的内容。一次流泪、一次成功、一次后悔、一次感动等等,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重要的、动情的事情记录下来,也可以用三五行字概括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待到日后写作时,翻阅一番,自会找到下笔之处。

六是从大自然中来。一篇好的文章,怎能缺少了景物描写呢?平时我们要多观察,上学的路上、打球回来的途中,可以留心观察身边的风景。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万里天空,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可以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记录下来。别小看了这些花花草草、日月星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们也是会说话的。自然中的景物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染料”,会为我们的文章增加文采。

以上提到的六个方面,都是我们写作素材的来源。那么,既然有这么多好的素材来源,我们又该怎样积累素材呢?

首先,多思考。走马观花,自然看不出花的妙处。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对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都要想一想,只有这样,才能触动自己的写作细胞,才会找到更多的素材。否则,即使素材撞到你的眼前,你也会视而不见的。

其次,准备一个素材本。同学们可以采取纸质笔录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电脑打字录入的形式。纸质的便于携带,电子的便于分类。

再次,多记录。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所感悟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就算当时素材本不在身边,也可以用一张小纸片写下来,有时间再整理到素材本上。否则,时间的推移会把瞬间的灵感挤出大脑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记录下来,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思想深处的东西。

最后,学会编制目录。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素材分门别类录入,以便于查阅。编目录的方法可参照作文书。可以按照不同属性分类,可以分为字词、句、段,也可以按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抒请、议论,还可以分为纪实(新闻焦点类)、摘抄(别人文章的精华)、写真(自己的所历所感)等。无论怎样分类,以实用为主。

同样的布匹,分给不同的裁缝,会做出不同的衣服。积累了素材,如何运用它们写出好文章呢?推荐以下三法。

旧材巧用。同学们在作文时,有时使用的一些材料是好多年前的,一届届学生都在沿用,阅卷老师看了,自然会厌倦。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不用,如果使用也应该另辟蹊径。如一提到炸碉堡的事迹,大家就会论述到爱国牺牲、勇于奉献等,这是常规写法。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在材料中突出炸碉堡时才19岁,这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论述英雄不在年高、爱国不论年龄,这样的观点使材料更新颖,更接近我们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在作文时就会更胜一筹。我们要能够从旧的材料中发现新的价值,写出别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作文。

一材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用处。对于同一则材料,同学们要从多角度思考,变方向使用,这样,同一则材料就能应用到不同的文章中去。例如上面提到的的事例,可以用在勇于牺牲、敢于担当、正确选择、生命的意义等很多的论题中,只要把握好材料的叙述侧重点就可以了。议论文是这样,记叙文也是如此,根据你所要表达的主旨,确定叙述的角度和重点,相信大家可以将相同的材料用到不同的题目中去。景物素材的积累也是如此,同一自然景物既可以烘托快乐的心情,也可以渲染悲凉的气氛,就看你描写的侧重点了。

新材早用。对于刚刚发现的素材,要及早运用,才能有好的收效。字、词、句刚刚积累的,会有些生疏,我们可以尝试选一种句式或几个词语,写几十个字的微作文。这样既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又能够把陌生的素材激活到自己的笔下,以后写大作文时就会灵活运用。对于一些新近发生的时事材料,要趁热打铁,就此成文。例如通过“天津爆炸事故”,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事件发生后我们马上就写篇文章应该不难,但如果再过一年半载去写,可能就会有无从下笔的感觉。我们要学会抓住素材的保鲜期,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9篇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范文第10篇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所忽视。其实,我们的日常行为,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细节着手。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打铁必先自身硬。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模仿开始而渐渐形成的。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老师和父母是他们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潜移默化作用最大。教师的言行时刻在影响着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表率。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刚入学,习惯还没有形成,多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纠正其写字姿势就成了开学初教师每堂课的主要内容。勤督促,多鼓励,让学生在写字前首先想到要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想要学生有一个好的写字习惯,在平时写字时就要做到姿势正确,教师板书要认真写字,字迹工整美观。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来延长学生正确写字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照着老师的样子模仿。小学生自尊心很强,自信心却很脆弱,在写字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点进步,哪怕是一个笔画,一个字,一次作业,教师都要及时抓住大力表扬。写得好的还要在全班进行展览,这样一来他们竞争意识强了,写字也认真多了,速度也就提高了。

二、抓好第一次,迈好第一步

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由于我们没有留意学生的行为,更未去有意指导,以至于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现,我们要格外留意,用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教导,以免错误产生。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方面的养成教育尤须加强。对于第一次犯错误的人和事要认真对待,不能草草了事,要让他对这次错误有一个深刻的记忆,那么下次犯的几率也会有所降低。只用教师这一双眼睛去看学生难免会有遗漏,最好的办法是调动学生的力量,让每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人可管,互相监督。无论是看纪律的、抓走廊跑步的、检查站排速度的还是教室保洁员,都要让一个人去负责。对他们汇报的结果也要高度重视,奖惩分明。

三、坚持原则,不要有例外

习惯有好有坏,习惯养成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成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集》中曾经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要求学生做到的就要“四坚”——坚持、坚决、坚定、坚硬。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它。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开学就要教育他们真诚待人、诚实守信,不乱花钱,不带钱来上学。如果出现孩子背着父母在家里的储蓄中拿的情况,教师要针对这个问题及时地对学生做说服教育,与学生达成协议,放学后主动把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承认错误。为教育全体,教师也可以在上课时利用5分钟的时间把这件事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讲给全班同学,让同学分辨是非。放学后和家长电话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最终将问题解决。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上课之前,教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前教师把本节课课堂秩序比赛标准公布:如果这节课哪个小队能认真听讲到最后,哪个队就会加上1分,每队的分数累积到5分时,相应的小队成员也会每人得到1面纪律红旗。在课堂上鼓励的话语和指名的表扬总是要贯穿整节课。对于个别学生的溜号,任课教师不要等到下课解决。不仅会当场扣掉个人的小红旗,对本小队的分数也会有影响,集体意识不能忽视。这项措施对于其他科任课同样有效。

成功的教育往往是由教会学生做对每件小事开始的,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个抽象的道理。关注学生细微之处,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受用终生。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他们所做的每件小事以及做事的细节。因此,就让我们从关注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健全人格构筑坚固的基础!

上一篇:爱情散文随笔范文 下一篇:培根随笔简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