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15:33:34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1

博士生开题报告的写法

1、博士论文要有原创性知识;

2、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博士论文开题要确定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回答提出的问题。这些知识应该是多学科的知识(cross-discipinary inquiry)。方法论包括两种:理论框架和技术性、技巧方法。开题报告不能简单罗列,只要做到同类项归类。另外,文献索引要规范,譬如可以采用按照拼音的顺序排列。

论文开题是语境、语汇、逻辑和方法的统一体,开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语境,用合适的语汇,以合理的逻辑,并论证方法的合理性。开题报告是一个过程,早点开始,不断去梳理。开题之前是决策,是选择,很痛苦(如何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很费心思);开题之后要硬着头皮坚持,总会发现精彩之处(找到了之后就好好过日子,会找到属于两个人的精彩的)。 开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对开题性质的认识。开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功能是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是由博士生对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的价值性和可行性的一个辩论文本。(2)选题。选题要有挑战性,理论性和可行性(feasible)。题目是研究出来的,不是给定的。问题有problem, question和issue三类。(3)文献综述。综述是指综合评述,是对知识的梳理。综述文献不是做相关领域的文献,那些不能证明问题,而是on??,of??的文献。另外,不能对文献有偏见,也不能出现很少有人研究,没人进行研究的语句。

4、开题报告的撰写时间至少需要一年。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竞聘演讲稿 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典礼演讲稿 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德育工作总结 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请示报告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

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博士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移植研究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产品质量法制发展,相较于民事法学其他领域起步较晚,其自二十世纪初发端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产品交易频繁,致这一新兴法律领域迅速发展。而产品质量法演进,实反映近代社会运动史及经济史变化,若谓十九世纪系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则二十世纪即堪称为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峰。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及演进,始终遭受来自大企业及资本家积极阻挠或消极抗拒,致使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始终带有对抗及冲突色彩。

本研究即试图就产品质量归责原则法律移植的演进历程作为中心,根据回顾产品质量历经契约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过失责任主义及无过失责任主义等法学思潮变迁,据此重现产品质量法制百年来发展过程,试图对这一特殊而充满争议、冲突法律领域,对其演进作一个粗浅研究。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中国古代法是否有类似条文或是制度

3. 近现代的引入背景、主要修正部分

4. 进入后本土存活现状及情况

5.拟研究提纲

正文:法律为人类试图以理性建构秩序产物,是社会文化现象一部分,随着人类生活发展,法律内容也须相应改变以适应新形态纷争。而重大的社会改变是源自于法律体是外,也就是源自于社会制度里面的法律体是外,法律体是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制度,法律体是不是遗世独立的制度,法律体是无法自外于外在的影响。法律于社会变迁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观诸民事法律发展,由早期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根植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致使西欧各国于十九世纪陆续制定民法典时,就侵权行为法制归责原则,均严格奉行过失责任主义,自十八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发端,经过百年发展,生产技术革新造成产业结构重大改变,尤其是机械设备渐次取代手工制造,商品得以大量生产,使民众可很容易由市场上取得所需商品,此种生产消费模式演进,虽促进工商社会繁荣,制造商为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往往仅着重于降低成本,对产品安全性及品质则有意无意加以忽略,造成大量劣质商品充斥市面,复因一般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信赖及产品内容高度技术性,已无能力分辨其优劣,致使劣质产品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此于十九世纪末叶层出不穷。是以,产品质量(或称商品责任、商品制造人责任)概念,于十九世纪后半业即已散见于英、美法院判决中,斯时仍未形成具体法概念体是,且责任类型仍未脱传统契约关系相对性或侵权行为法过失责任主义范畴。迄至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及美法院判决已渐次就产品缺陷案例跳脱传统侵权行违法或契约法思考模式,寻求新的解决道;而德国法院也试图根据减轻原告举证责任方式,以平衡一般个人在举证上困难。

4. 进入后本土存活现状及情况

产品责任法制发展,相较于民事法学其他领域,起步虽然较晚,惟其自二十世纪初发端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而发展迅速,产品责任法制对于近代经济史及社会运动史可谓影响深远。若十九世纪系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则二十世纪即堪称为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峰,而产品责任法制发展及演进,始终遭受来自大企业积极阻挠或消极抗拒,视产品责任法为洪水猛兽,正因阻碍来自于企业,使产品责任法制发展甚为波折。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信用消费 消费心理

信用消费属于超前消费,是一种简单方便的消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先消费,后付款,商品买卖和资金借贷相结合;二是以自然人为贷款对象;三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信用消费有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多种形式。信用消费方式的出现,既能解决购买心仪物品的问题,又能在还款日期前还清借款还免息。这样的消费方式流行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信用消费的新型理财观念也在大学里被普遍接受。大学生信用消费在信用消费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衍生了“学生经济”这个新名词。

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研究至关重要。首先大学生将会是社会中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以及预期收入等)较为领先的群体;再者社会消费观念由现金消费走向信用消费,由储蓄理念走向理财理念首先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最后未来诚信机制的完善有赖于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打好基础。本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消费,对完善社会经济信用消费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信用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中提到,2013年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为945.6元,人均年消费总额更达到11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由此可见,虽然没有稳定的收入,在校大学生依然是极具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是消费主力军,因此各商家想尽办法纷纷做起大学生的生意。

1、大学生消费规模

作为在校大学生,从13届应届毕业生起,往后推均为新起的90后一代。在中国1990―1995年间出生的大学生约有3000万,占总人口的11.7%(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商报)。由此可见,新起的90后一代将会是今后的主要消费人群,而且根据其现有的消费观念以及习惯,可以推测,他们还将会是销售信用卡银行、电子产品商家的主要顾客。

2、大学生消费方式

庞大的学生群体,催生了异常的“学生经济”。有不少商圈靠学生消费群体拉动,信用卡、数码产品等有专门的学生分销渠道,瞄准学生的房屋出租、餐饮、数码产品等行业的消费标准比普通市民还要高。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群体不但没有排斥商家迎面而来的营销,反而乐于接受,因此商家对在校大学生的评价是“花钱大方,追求时髦”。大学生虽然明知商家所营销的都是高利息的业务以及商品,但是他们还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理,不惜超前消费,成为各种商品及服务的“奴隶”。而商家当然会毫不客气地与信贷公司联手,设下消费陷阱,将在校大学生手上的钱收入囊中。商家明知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却以低门槛对其进行放贷;明知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尚未形成,却刺激其购买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明知此举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还有意而为之,毫无顾忌;明知这是对在校大学生群体裸地剥削,却不惜一切,铤而走险。有专家认为,大学生虽已经成人,但是消费观却尚未成熟。消费金融公司在趋利动机下,以宽松的门槛向大学生放债,对非理性消费在客观上形成诱导。如此下去,这样低门槛、高利率的贷款,会给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大学生消费心理

在新起一代的消费观中,跟潮、多变是90后的消费特点。90后普遍认为,追求快乐和享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们认为经济不独立是束缚他们随心消费的主要因素;他们喜欢刺激、新鲜的事物,所以一旦从市面或者是网络上发现有新的产品上市,他们会很感兴趣,想要尝尝鲜;假如有除了从父母手中得到的零花钱之外的收入,比如兼职或者获得奖学金之类的奖励,他们愿意和身边的朋友们分享,或许出外吃一顿饭表示庆祝。因此,他们可能会成为“月光族”。

4、大学生信用消费方向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0后大学生的手机价格在1000―2000元的占比49%,2000―3000元的占比11%,3000以上占比6%,平均手机价格1416元,每月手机话费在35―65元间不等。

手机现今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多数大学生对手机有极大的心理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电子产品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他们注重手机的款式,注重手机的质量及功能,同时也是品牌的忠实拥护者。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学生消费者的确是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消费潜力。

调研走访中,广州各大型超市卖场层的数码产品专柜,随处可见大学生分期付款购机计划的醒目宣传栏,众多品牌产品包括苹果、三星、索尼、HTC、华硕等,类型从手机到平板到手提到台式电脑一律支持分期付款。除此之外,许多受年轻人青睐的商品,都采取分期付款、月供的形式出售,比如说电动摩托车、单反相机等上千元不等的商品,月供只需两到三百元不等。这一销售手法对于在校或者是即将踏出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都极具吸引力。他们普遍都有这样的心理:现在我们没有稳定的收入,但是可以通过省吃俭用、兼职等获得额外收入并用于供款,或者等到参加工作、有正式收入了以后再一次性把剩余款项付清即可。于是他们很乐意与商家达成协议,尽管这样的购买方式需要支付比一次性付款多一点的利息费用,但对于他们目前的收入状况而言,分期付款未尝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可以获得心爱之物,又不会拖累自身的经济情况。

实地走访中,其中一家针对大学生分期付款的价目表上显示:贷款金额分为14档,从540元、1000元到10000元不等;期数分为3档:9个月、12个月、15个月、24个月。以贷款2000元为例,选择期数12个月,月供为246元,如此算下来,年利率为47.6%;再以贷款5000元为例,选择期数12个月,月供为613元,年利率为47.12%。

以广州的幻想曲为例,在校学生需要提供的资料是银行账号、身份证和学生证。申请填写资料时,再提供一些个人资料,例如家庭电话号码等,月供方面看你首期给多少,然后剩下的再在每个月规定的日期内自己去存款或者办理自动扣款。与银行信用卡不同,这类手机分期付款的批准最快只需十几分钟,经过审核完毕,付清首付,就可以将自己看中的手机或电脑等数码产品带走。

二、大学生信用消费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信用风险问题

信用消费无疑加剧了金融风险和金融犯罪。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信用消费所制定的法律体系和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完善,信用消费环境不成熟。无论是信用高息消费还是信用诈骗,这些加剧金融业的不稳定性和财产危险的种种因素都是大学生信用消费所不能承受之重。

2、职场新人的巨额消费

根据官方的统计信息,2014年全国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28万人。14届应届毕业生夹于学校与社会间,没有取得工作收入,而实习租房、添置职业装、买电器、毕业旅行等每一件事都需要花钱,除了向父母索取外,社会、政府、学校没有更好的资助。

3、大学生信用消费观念的短板

在调研中,不少商家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描述是“花钱大方,追求时髦”。在虚荣心和攀比心态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超前消费”。在大学生月光族的背后,信用消费必然助长某种病态的消费心理,花明天的钱买今天想买却不敢买的奢侈品。长此以往,会麻痹我们对金钱、对数目、对账单的基本概念,自制力差的人更会在债坑里泥足深陷。

三、对当代大学生信用消费的建议

1、国家对大学生贷款分期付款业务风险的监管

为了倡导不攀比、不虚荣的社会风气,教育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央行在2009年就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我国法律也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利率的4倍。某些信贷公司,过分简化贷款程序,淡化诚信审核,忽悠大学生“超前消费”,赚取超过40%的疯狂高息,已经是公然违反相关法律。

由于我国正在向信用消费阶段过渡,贷款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消费金融类公司的监管,对违规者给予重罚,全面规范金融典当、担保、财务公司的贷款行为,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金融纠纷。

2、学校与政府对应届毕业生的资助

在上海“211工程”高校试点中推出针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信用启航”项目,只要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就能够从消费金融公司申请到一笔5000-10000元的信用贷款,用于从校园到职场过渡期间的花销。在还款方式和期限上,还款期限有两种:12个月和24个月。根据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在贷款期限外还设置了三个月的还款宽限期。以本科生申请的6000元贷款为例,在“宽限期”内毕业生只需缴纳0.8%的贷款月息,就不会产生账户管理费,即每个月只需要还款48元,从第4个月开始支付本金利息,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还款法。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未来收入许可的前提下,申请这一贷款用于过渡阶段支付房租、添置物件,能让其更轻松地走向职场,此种模式操作也减轻了父母的压力。

3、大学生信用消费观念的树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自觉提升理性消费观念,量力而行,拒绝奢靡。

对于经常入不敷出的信用消费超支,无论是向银行贷款或与同学亲人支借,要做好每日、每周、每月消费明细记录,找出原因,在超支方面做调节,争取每月实现收支平衡。

对于外面商家实行的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的那部分利息,要懂得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要求降低利率,维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陈鹏:消费价值观对大学生信用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4).

[2] 李泽一:论信用经济下的大学生消费――基于天津高校信用卡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3] 赵鹏飞:中国个人消费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 黄文土、黄婉丽:大学生信用卡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投资理财,2010(5).

[5] 黄晓薇:中国大学生信用卡现状分析[J].大众商务,2009(6).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3

有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比2012年多19万人,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3成,而放弃就业转而考研人数也达历年最高。中文、法律、新闻等文科专业就业率低,薪资比较低。

就业难,似乎在这个春天更加艰巨。

自197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恢复始,中国的新闻教育可谓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在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学科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这些骄人的成绩相映衬下的就业难,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其中的问题。以新闻专业为例,有以下几难:

难点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中在一线工作过的人数量较少;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偏文学化;师资结构无法实现跨专业的融合。如果老师本身就不是“复合型”的,那么他也无法教出复合型的学生。最终结果是“两张皮”。学校请一批其他专业的老师,教社会学、教经济学,但这些老师对新闻很陌生。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学了两种不同的专业,不知道如何去融合、如何去做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实践界强调“复合”强调了很多年,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

难点二:新闻专业过剩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截至2008年,全国高校已建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899个。每年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数万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已不再需要,能从事一般新闻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这样不考虑市场需求的“生产”,必然导致“产品滞销”。

难点三:课程设置的缺陷

现有的高校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另外还要完成实习和论文。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0%左右,专业课(包括专业实习)占60%左右。专业课又细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一般专业课程,课程越开越细,但是内容重复,而对做好新闻工作有帮助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却严重不足。同时,没有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让同学们在业务上得到行之有效的帮助。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后,后劲不足。

而在美国,进入新闻院系的学生在前两年都在外系选修其他课程。修完20门课程升入三年级后才正式开始学习和新闻相关的科目。近年来,北大、清华等已开始尝试在本科低年级不设专业,让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到高年级再定专业,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主修新闻传播,进行专业教育,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更具职业水准的新闻人才。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尤其是省级院校来说,课程设置依然问题重重。

难点四:存在院校歧视

不仅媒体,不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标准中频频设置“院校条款”,有些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32程”“985工程”高校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遭遇就业上的“院校歧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同时,“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绝对数量较大,客观上给用人单位“优中选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具有浓厚的“名校情结”,尤其一些政府机关和国企,“院校歧视”已经由隐性向显性转化。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则助长了这种趋势。

难点五:教育经费不足

教育经费不足限制了新闻教育的发展。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主要依靠国家划拔的教育经费来运作,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数额明显不足,有些新闻院系由于受制于资金短缺,致使好多理应开展的项目搁浅。而一些必要的新闻实验室,也无从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是否可以改变思路和教育理念,让困惑缠身的新闻教育有所突围。笔者从以下几点予以解析:

一、用市场细分理论,建立订单式培养

首先,市场细分化促使媒体转向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亟需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市场细分理论最早是经济学家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它是根据构成总体市场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习惯,将他们细分为若干相类似的消费群体,然后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相应的整套市场营销战略。受市场细分论启示,新闻媒体为摆脱同质化的竞争,开始追求“专业化”特色。如前些年电视领域的“频道专业化”讨论,就是基于此。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些媒体专业化实践的成功,为“专业化”前景提供了足够的信心。它们在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中既叫好又叫座。这类专业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感到传统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其次,媒体不堪同质化竞争,同样,新闻人才的培养也不堪同质化竞争。市场细分理论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既然不同消费者阶层和集团的需要不同,那么,投放市场的产品也应多样才能满足这不同的需求。

二、警惕研究生盲目扩招和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

今春的考研,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严考试”。但却没有因此阻挡报考者的热情,全国报考人数创下新高。某调查机构目前公布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三分之一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考研是有志于科研。而从考生的报考地和报考学校来看,大城市、名校和热门专业,是考生最热衷的。据统计,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率仅为百分之十几,而全国报名录取比例约为31%。今年报考最火的专业仍然是工商管理、法律和新闻等,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学生约有三成换了专业。

全国人大代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盲目扩大招生、部分考生对未来发展缺少规划,共同助推了考研的热潮,这种盲目性,是最需要警惕的。一方面有些大学科研机构盲目发展研究所教育,另一方面,考生在考研时没有合理规划,也没考虑研究所毕业后的就业发展,这也就促使了一些学生以“打酱油”的心态去考研,就混了一张文凭,没有提高能力和素质,导致研究生整体的贬值。

有评论称:找工作的压力永远存在,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如果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如果没有做好踏入社会的勇气和准备,即便学历再高,也无法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中国研究生整体贬值”的批评也值得高校和一些“唯学历论”的单位反思:我们的高校该怎样为社会输送人才?我们的社会又该以怎样的标准选拔人才?

三、把准入资格作为毕业的“底线”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教育消费 毕业生 就业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随着第一批普通高校扩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成为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一直认为“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偏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造成偏高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良性扩展。

毕业生就业心态现状

1、在职业身份和行业部门的选择上。毕业生在选择所向往的职业时,公司、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的职业是排在前位,而选择到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即便是工科的毕业生也相当低。以某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统计为例:选择“到公司工作”作为第一意向的毕业生比例65%、选择“到科研单位工作”作为第一意向的毕业生比例20%、选择“到企业工作”作为第一意向的毕业生比例15%。现实中,由于党政机关目前正处于减员增效、仅仅通过公务员考试接收少量应届毕业生;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也进行向企业转制的改革,接收的毕业生数量也极为有限。从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形势看,非国有单位发展迅速,很多三资企业、股份制公司、民营企业成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又一主渠道,但毕业生选择这些单位就业还仅限于大中城市,到乡镇企业和县区民营单位的几乎没有。

2、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毕业生把理想的就业单位选择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几乎无人选择县城及乡镇。即使不能在毕业派遣前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很多毕业生也要逗留在这些大城市,成为“漂流一族”。

3、“高薪”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注意到了一些技巧,不会一上来就谈工资和收入,但在签约时,高工资、高收入仍是毕业生决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当前社会上比较热的专业毕业生的薪金要求不断攀升,即便是大城市里的用人单位,如果工资低,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不会太强。

对“高期望值”心态的分析

1、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分析。教育作为一种消费,有着它特定的消费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在竞争中取胜,对于许多家长而言,教育就不光是一种消费,更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的一项调查表明:81%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60%的人表示为了孩子读书,举债也在所不惜。有的家庭的确是“倾其所有”来支付这项“消费”。“高投入”必然会有“高回报”的预期自然是很正常的。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了2000元,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但2000年的收费标准猛涨,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4000元。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02年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学年介于4200元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元至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攀升到5000元至6000元之间。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每年学费3000元就有20%左右的学生及家庭承受不了,不少家庭举债让子女上学。如果学费提高到5000元至6000元,无力承担学费的学生及家庭会大幅度增加。如果按每年1万元收费,将会使80%以上的学生及家庭难以承受。一方面是高价的学费,另一方面是迫切的教育消费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时将“高薪”作为择业的重要因素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2、从传统观念的角度分析。在教育史上高等教育都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强调大学精英的特殊性,诸如研究高深之学问,培养大师等。大学作为精英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历来都是把大学生作为“干部”来培养,所谓“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在他们父辈的教诲下,经历了从小学、中学到高中的激烈竞争,挤进大学校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人上人”的优越感正是毕业生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苛求的内在原因。

现实中,毕业生的工作需求是那些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的工作岗位,即便对于那些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不稳定的岗位有挑选余地,由于两类工作所得利益的差别大,而且,对于毕业生今后应聘前一类工作岗位没有帮助,他们也不会去做后一种选择。“宁为凤尾,勿为鸡头”的心理在择业时较为普遍。

3、从学校的角度分析。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和学校的宣传和引导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对优秀生源的竞争除了依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来吸引学生之外,广泛的宣传成为另一项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在宣传过程中报喜不报忧,甚至夸大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用少数有吸引力的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概括所有毕业生就业的情况,造成了“只要被录取,毕业后就能到好单位就业”的假象,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很重视成功教育,常常是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宣传成功之道,或是找几个创业者,谈谈自己的创业经历。但这些人的经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生存能力的指导,例如,如何在平常的岗位和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如何面对挫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以财富和名利为标志的,似乎平凡者就不是成功者,这些都会给毕业生的择业观的形成造成误导。

4、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用人单位对待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和院校毕业生的差异十分显著,所公示的招聘条件却比较含糊,一些单位有意在招聘说明中模糊专业、学历概念,以期广纳人才,使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困惑。“同是本科学历,我为什么不能找那样的单位?”的攀比心理自然就抬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

在应聘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利用高薪吸引毕业生,但在签定协议后却不履行诺言的失信行为不仅伤害了毕业生,同时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使他们在决策时过于谨慎。

5、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分析。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加之我国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范围的选择。在大城市里上的学,城乡差别的对比、地区差别的对比,使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留在都市里,即便找不到接收单位也要留下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高期望值”的危害

1、毕业生是“高期望值”的直接受害者。“投资”不能如期地取得“回报”这样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毕业生如果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待业,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会逐渐变得陈旧,另一方面在“等待中”毕业生的年龄优势也也会减弱;再有就是毕业生在待业过程中还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损失。

2、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毕业生的“高期望值”虽然与学校的教育引导有直接关系,但“高期望值”所引起的待业人数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说明学校的教育结构或教育质量出现问题。待业的原因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要?还是毕业生的“理想”得不到满足?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作为学校制定政策和调整计划的依据。学校需要花功夫去甄别。

3、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受到影响。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对国家来说,国民的人力资本可视为一种国家生产要素,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是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毕业生盲目地提高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一味地强调自己的“理想”,没有够条件的单位就不去,由此形成的“有岗位的地方无人才,有人才的地方无岗位”的现象,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会削弱教育投资对经济的贡献。

相关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形势。中国的经济,20年来基本上是持续发展的。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仍居于世界前列,并且生产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来承担。从历年的人才市场上的供求总量看,各种测算的具体统计数字虽不完全一致,但都表明总供给量并未超过总需求量。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资源配置好、使用好与如何把人才培养好、教育好同样重要。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是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前提的。如果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这种消费,势必造成对教育投资收益的过度预期。因此,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让老百姓真正消费得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转变传统观念,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教育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以往,“大学生是天之娇子”、是“人上人”的观念应当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观念中消除,要引导毕业生对社会、人生有一个客观的理解和认识,对现实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要为毕业生提供具有广泛内容的系列指导,例如市场经济方面的,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就业状况,这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有了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信息,才会有正确的决策。

3、制定有利的政策,充分实现毕业生的自我价值。随着现有的用人政策和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研究和探讨也应放在重要位置。要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上制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的政策。加快我国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扫除后顾之忧。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个性化推荐,购买决策,认知,理性行为理论

 

0引言

随着3G技术以及MEC(Mobile Electronic Commerce,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成为趋势。如何便捷、有效、低成本地帮助消费者找到最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推荐系统恰恰能帮助MEC商家实现这一目标。

但有关个性化推荐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推荐系统本身,很少关注其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MEC环境下推荐系统如何影响购买决策,它的哪些性质会影响其作用力。进一步地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基于现状的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一些建议将会被提出。

1消费者购买决策

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1]

消费者行为学中认知的观点认为,消费者是思维问题的解决者,会主动搜索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还是信息的处理者,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形成偏好并最终形成购买意向。认知观点意识到消费者不会试图获取全部相关信息,当他们认为已得到足够支持其决策的信息时,就会停止搜索努力。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基本上包括需求的认知、信息搜索和评价、购买决策和行动、购买后评价四个过程论文开题报告范例。[2]如图1所示。

2个性化推荐系统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网络购物环境使消费者对商家和商品的选择增多,也使得他们更加借助信息搜索和决策辅助工具(如个性化推荐系统)。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能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提高交叉销售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推荐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代替消费者完成繁杂的信息处理任务,使消费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决策中来。可以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两个方面,探讨推荐系统对MEC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3]

2.1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知识的认知是有限的,在其作决策之前常常不能深层次地了解商品。两阶段决策处理可以使决策复杂性降低。消费者先搜寻众多商品以得到商品的详尽信息,并选出最有希望购买的一部分商品。接着针对商品的重要属性进行更深入地比较,最后做出决策。

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通过减少消费者两阶段决策中的决策努力,影响其决策过程。而消费者的决策努力通常用决策时间和产品搜索范围来衡量。推荐系统可以依据消费者的喜好参数迅速提取出最匹配的商品,从而减少总体决策时间。推荐系统还能按消费者偏好程度将商品信息依次排列,从而缩小产品搜索范围。[4]

此外,推荐系统还会影响消费者的功能偏好、商品估价、筛选策略。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事先没有形成稳定的偏好,而是在购买决策发生的同时产生,因此往往受推荐系统所推荐信息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往往会更关注那些旁边标有更高得分或等级的产品。

2.2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应用推荐系统能增强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使其更倾向主导产品,进而减少产品转换的概率,从而提高决策质量。推荐系统的使用还能减少信息搜索的努力,减少考虑集的信息量,提高其质量,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推荐系统有助于降低消费者产品转换的概率,有助于增加其购买决策的选项,从而增强决策信心。[5]

购买决策目标实现得越多,消费者也越满意。因此可以认为,推荐系统因其对决策目标实现的帮助,影响购买决策的满意度。

根据理性行为理论,消费者的理念和评价影响其态度,进而影响其意愿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推荐系统会影响消费者的功能偏好和商品评价,进而影响对某商品的态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从而影响对该商品的购买意愿,最终影响购买选择。

综上所述,推荐系统对决策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决策质量;增强决策自信;增强决策的满意度;影响最终购买选择。

3影响推荐系统效用的因素

推荐系统的效用即推荐系统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影响力。推荐系统的因素、消费者的因素以及消费者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交互,都会影响推荐系统的效用。

3.1推荐系统的角度

①推荐系统类型的影响

一般来说,推荐技术可从信息过滤角度分成三种,分别是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以及混合推荐即内容和协同过滤的组合推荐。在购买决策中,混合式推荐更能提升用户的决策自信。

②推荐系统输入的影响

推荐系统需要接收消费者的数据输入并作为推荐的主要数据依据,具体可以分为隐式浏览输入、显式浏览输入、关键词和项目属性输入、客户购买历史四类。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显式浏览输入、关键词和项目属性输入等可控方式所推荐的信息。

③推荐系统输出的影响

推荐系统输出的主要形式有建议、预测、评分、评论。输出内容的详细程度、透明度、个性化等,输出形式方面推荐的数量和产品信息的编排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及其推荐信息的信任,并因此影响购买决策。

④推荐系统推理过程的影响

进度显示模块使信息搜索的过程更加直观,反馈时间会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使用意向,缩短消费者可感知的等待时间,改善消费者的情绪,促进推荐系统的效用。

⑤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即推荐系统所在网站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评价高低。

3.2消费者的角度

消费者对于所选产品的知识越丰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则在购买决策过程中进行越少的信息搜索,对推荐系统等决策辅助工具的感知有用性就越小,决策自信也就越小。与此相反,当消费者具备较少的产品知识和经验时,更难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更有可能去寻找他人的建议。

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也会影响推荐系统对决策质量和决策努力的影响,即当用户感知风险越大,推荐系统对提高决策质量和减少决策努力的影响力会更明显。

消费者特性对系统效用的影响如图2所示。

3.3消费者与推荐系统交互的角度

消费者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交互对推荐系统作用效果具备作用力,主要从消费者与推荐系统的相似性、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熟悉度两方面来考虑。

消费者与推荐系统的关系强度(包括熟悉程度、亲密程度、支持度和结交)决定了推荐的效果。用户与推荐系统在各产品属性权重的相似性将带来更好的决策质量,同时减少信息搜索量。

4. 个性化推荐系统应用的不足

对比上述影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应用中的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包括:①战略上不够重视,体系结构不完善,大部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都只是一个单一的工具,只能提供一种推荐模型;②功能还不够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个性化程度不够高;③易用性不高,信息杂乱无章;④对推荐结果缺乏解释,缺少有效的方法向用户解释产生推荐的原因;⑤网站本身形象不好,影响消费者认知;⑥消费者获取推荐信息的途径单一,推荐结果的形式不够灵活。

5对个性化推荐系统应用的建议

5.1提高对推荐系统的战略认知

推荐系统在MEC领域的应用既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又有助于商家实时追踪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兴趣偏好,挖掘其潜在需求,并以此不断创新产品和营销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例。[6]我们建议MEC商家提高对推荐系统的战略认知,重视它的战略意义。

5.2完善个性化推荐功能

个性化是影响认知价值最主要的因素,我们建议MEC商家实时追踪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尽最大努力推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推荐的产品在功能、外观、价格、售后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与标准。

5.3加强信息排列的合理性

推荐系统提供信息的排列会影响其作用效果。若消费者能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则会更加信任推荐系统,也更易受推荐系统影响。我们建议MEC商家对各类推荐信息做合理的编排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便于消费者获取。

5.4增进消费者的熟悉程度

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熟悉程度(包括推荐形式、信息排列、推荐原理等)能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信任,并因此间接影响推荐系统的作用效果。我们建议MEC商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有奖体验等,以提升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信任和推荐系统的影响力。

5.5擢升网站自身形象

网站的形象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认知价值和信任,并间接影响决策影响力。我们建议MEC商家提高自身网站的知名度、声誉度,改善网站的美观性、易用性。

5.6拓展产品推荐的渠道

获取推荐信息的渠道也会影响推荐系统的作用效果。我们建议MEC商家拓宽产品推荐的渠道,如提供邮件定制、短信定制、首页定制、推荐定制等多渠道服务,以方便消费者获取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王长征.消费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27.

[2]李双双,陈毅文,李江予.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模型分析.心理科学进展[J],2006,14(2):294-29.

[3]Haubl, G. & Trifts,V.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in Online Shopping Environments: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Decision Aids[J]. Marketing Science, 2000,l(19):4-21.

[4]Xiao B. & BenbasatI. E-commerce Product Recommendation Agents: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J].MIS Quarterly, 2007, 31(1):137.

[5]Vijayasarathy,L. R. & Jones, J. M. Do Internet Shopping Aids Make a Difference? An EmpiricalInvestigation[J]. Electronic Markets, 2001, 1 (11): 75.

[6]张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及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6.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6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Fumei

(Tangshan Secondary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Tangshan 063000,China)

摘要: 本文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着手,提出采用系统性的毕业设计方式对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进行结业训练考核,以求有效提高其在进入相关岗位之前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保证对口就业。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has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firstly, and given the purpose that it can use systematic graduation project approach in 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professional graduates in graduation examin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before they enter the relevant positions,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bility and ensure employment counterparts.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工程造价管理 职业能力 毕业设计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gradua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87-02

0引言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实现顺利对口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满足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结业环节作为中职教育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结业考核有效的衔接,采用有针对性的结业考核方式,模拟实际岗位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结合考核过程中增强职业体验,实现与实际工程造价工作的零距离接触,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值得我们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拟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谈一谈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结业考核采用毕业设计方式的计划、实施及考评方式。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我校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筑类职业教育中等专科院校,所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主打专业多年来为河北省各地市及京津唐地区建筑业输送了大批专业造价管理人员,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我校专业教师对本行业做了相关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各用人单位意见,总结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的从业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职业能力要求:

1.1 专业能力

1.1.1 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基础知识要求①掌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基础知识;②掌握《房屋建筑构造》基础知识;③掌握《建筑结构》结构构造、混凝土结构平法基础知识;④熟悉《建筑材料》基础知识;⑤熟悉《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基础知识;⑥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基础知识。

1.1.2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要求①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技能要求。掌握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有关定额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能结合实际工程图学会定额项目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建筑工程清单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能结合实际工程施工图学会清单工程量计算方法。②建筑工程计价专业技能。能根据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有关定额消耗量标准,并结合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计算定额项目工料单价;能根据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清单项目所综合的定额项目,并结合企业管理费率、利率标准计算清单项目综合单价;能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计价规定,并结合地区《建设工程费用定额》、政策法规及招标文件或合同要求,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及税金,最终确定整个单位工程造价。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技能。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工作中,基本上电算已经代替了手工计算,预算软件应用越来越普遍,从大量的人才招聘信息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明确要求,能熟练操作相关预算软件。因此,在扎实掌握上述建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学习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操作技能,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个人在职业和公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在造价教学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及新的政策法规随时更新出台,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授之以渔”更重于“授之以鱼”,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

1.3 公共能力公共能力是指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他人负责任的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等,社会能力是完美实现个体职业人和社会人双重角色的能力。在实际建筑工程造价工作中,编制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文件,常常是一个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就必须具有良好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协调、群体意识等方面的社会能力。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考核

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其能力包含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和公共能力,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以上综合职业能力,这三者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2.1 毕业设计实施计划

2.1.1 时间安排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及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也就是在完成所有相关的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因此,毕业设计的时间宜安排在总学期的最后一学期。

2.1.2 学时计划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计量(手工计算)、建筑工程计价(手工计算)及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三方面。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及实施的经验,教学学时集中安排约8周时间,具体程序及时间分配:①建筑工程计量(手工计算)90学时约3周时间;②建筑工程计价(手工计算)60学时约2周时间;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约90学时3周时间。

2.2 毕业设计具体实施过程

2.2.1 确定毕业设计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工程施工图,要求学生根据施工图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最后完成整个单位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作。具体项目任务的布置由教师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发放给每位学生。

2.2.2 学生合理分组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同时也更接近于实际工作过程情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分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各小组组长通常由组内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

2.2.3 项目任务实施①资料准备。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收集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及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等。②拟定施工方案。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并听取教师意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拟定合理施工方案,如土方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与支撑工程、垂直运输工程技术措施,现场施工机械使用计划等。③计算工程量。各小组内、小组间充分讨论交流,并咨询教师意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施工方案列出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并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措施项目工程量。④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各小组内、小组间充分讨论交流,并听取教师意见,根据计算出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措施项目工程量,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和税金,并汇总确定整个单位工程造价,编制说明、填写封面、装订完成整个单位工程造价文件编制工作。⑤成果提交。每位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按时向教师提交阶段成果,比如建筑工程计量阶段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计价阶段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建筑工程计价文件(其封面形式可以是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等)。

2.3 毕业设计考核评价

2.3.1 组内自评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经充分讨论交流,各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有关项目任务,再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找出差异、分析原因、相互改进。

2.3.2 组间互评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每完成一阶段任务,小组间相互检查评价、找出差异、相互改进。

2.3.3 教师评价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留意各小组任务的进展情况,并给以必要的指导,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每小组阶段成果进行及时评价,既肯定其成功方面,也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保证整个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

2.3.4 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方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应具有正面导向作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制定了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式见下表:

3结束语

经过我校的实践表明,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采用基于项目导向教学理论,模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准岗位工作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相关职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主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戴士弘主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7

人力资本投资高校毕业生考研决策

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约为151万名,应届毕业生数量680万左右,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占毕业生数量的几乎22%,这是继2010年考研热之后的又一高峰。应该说,一个国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教育对其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研究生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也要求最大化的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读研风险的加大,收益的减少,使高校毕业生必须理性进行考研的决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原因

1.毕业生个人更高的学业志向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和教育人才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而在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立志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教育行业的,而自身的性格、学习能力和科研精神也是适合研究生学习的。

2.躲避就业压力盲目选择考研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比之以前,考研变的相对容易。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真心喜欢或者适合读研,迫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得已选择读研,寄希望于读研之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选择考研的过程中,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选择什么学校容易考,什么专业容易通过,这种为躲避就业压力而盲目选择考研的高校学生,增加了其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风险

3.高校和家长的直接影响

第一,高校的影响。

高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未来高校招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另外,高校就业率的好坏也影响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因此,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其重视其毕业生就业率。而根据我国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考研人数也算在就业率中,这样,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弱的情况下,大力提倡考研,有些学校甚至设立“考研基地”,从学生大一入学,就过渡宣传就业的严峻性,考研的重要性,甚至在大四时为考研学生开“绿灯”,可以不上课、不实习,对考研学生从选学校、报专业、考研学习方法等进行专门辅导,使学生专心备战考研。在这种考研硝烟弥漫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原本不想考研的学生也会改变想法。

第二,家长的影响。

中国高校学生的读书成本主要是父母承担,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意见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的选择,考研也不例外。而父母的文化教育背景、思维方式、职业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在孩子是否读研的选择上影响重大。一般而言,如果父母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甚至举债,但当他们认定考研收益更大的情况下,在他们强烈建议下,孩子一般必然选择考研。另外,就我国南北而言,南方的商业氛围相对浓厚一些,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仕途观念更强一些,因此,在对待考研的选择上,北方父母较之南方父母,认为更重要一些,可能这也是在一些高校,比如象北京师范大学,其研究生数量中,山东、河南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的原因之一。

4.社会需求的影响

一方面,虽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理性化,学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能力化需求更加突出,但是,当求职者能力相当达的情况下,学历就成为又一重要衡量因素。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企业我国几大主要就业领域中,除部分企业外,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高学历人群的聚集领域,一些大学毕业难以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面对市场需求,必然通过考研这种曲线救国的途径进入行政、事业单位。

但以上原因是否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必然因素,我们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视角进行分析。

二、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分析读研

(一)读研的个人投资成本

读研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毕业生考验过程中和读研过程中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有形的货币支出,称为显性成本;也包括因资源用于读研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称为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还包括读研过程中承受的学习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心理成本。

1.个人显性成本

个人显性成本考研费用和读研费用。考研费用包括考研购买书籍和辅导材料的费用,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支出,报名费,参加复试的交通、食宿费用等方面。读研费用主要有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支出。据调查,按照自费读研,考研、三年读研的总费用约6万元。

2.个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读研期间必须放弃大学毕业直接从业所获得的收益、读研的时间成本。所放弃的物质收益,按照目前的工资标准,大学毕业生平均每月2000元工资计算,三年的工资收入是7.2万元。时间成本除三年时间物质收益,还包括所放弃的精神收益主要有三年工作中累积的工作经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成熟度。实践证明,对读研个人投资影响最大的不是显性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考研和读研过程是对个人内心一定的历练,特别是考研过程,从学校、专业的选择,学习方法、技巧,都不在有学校和老师一条龙式的辅导和服务,全靠自己选择,摸索,考研的心理压力某种程度看比高考更加痛苦。读研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平常论文写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上也投入更多的情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另外,读研期间对未来的就业、职业发展、工作环境都有很大的期望性,但如果未来择业不如预期好,其心理打击也更大。

(二)读研的收益分析

任何一种投资,其目的都在于收益。读研的个人收益,是指由于读研这种投资而对个体产生的增量收入。读研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

1.物质收益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微观研究者贝克尔的观点一个人的收益与其受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关系。读研由于所学知识的专业更深入和学历的提高,以我国目前的价值衡量标准,无疑会增加读研者的物质收益,具体包括:

第一,读研者未来货币收入的增加。读研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其所获得终身工资性报酬一定会增加。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工资制度中,工资的高低与学历直接挂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知识分子的待遇将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读研过程中,读研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于其职务晋升以及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比如以往的职称制度中,研究生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工作满三年可直接聘为讲师职称;而类组织中的晋升政策也向高学历者倾斜。

第三,读研者未来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读研者对于职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也更强,更能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接受工作的流动性,适应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第四,读研者较强的理财收益。个人投资理财的角度看,对个人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正确的投入和合理的消费,也属一种效益的增加。读研者能更合理的安排个人支出,更理性的进行消费,使每项支出的更具有效益性,并能根据市场动向,将自己有限的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也相当于增加了收入。

2.非货币收益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仅追求货币收益,还应包括非货币收益,即个人由于读研而产生的无法用经济加以衡量和量化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识收益和精神收益。一方面,研究生的学习氛围和要求,使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较之本科阶段会更专业化,理论深度化,必将带来更高的学识收益这还只是短期收益,从长期看,通过读研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读研者终生收益;另外,因为读研使其知识理论水平更专业化和深度化,对社会、人生、世界等的理解力会更加深透,因而其知识领域、精神世界会变的更为丰富,相对于低学历者,会追求更多的精神满足。

第二,提高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通过读研这种更高等教育,个人会更加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减少和控制一些比如、酗酒、精神分裂等一些心理不健康状况的发生;另外,通过读研未来就业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运动锻炼带来更大的好处。

第三,社会资源的丰富。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一个人的人脉线对其事业的成功有重要影响,而读研过程中,较之本科阶段,接触到的同学、老师,甚至是与社会的联系都有很大的不同,无疑会使其社会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社会,学历文凭依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通过读研,其社会地位主要较之大学毕业会有所提高,个人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另外,读研者选择的配偶也会相对比较优秀,因此可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为未来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也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第五,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读研,能使个人树立更加正确的判断标准,提高个人的政治信仰水平、法制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读研的投资风险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但未来投资者的收益不能补偿其投资成本的现象。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为了收益的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读研这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

1.择业风险

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可能读研时是很好就业的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可能未必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了,这样研究生就可能遭遇失业的风险;即使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具,因此择业风险就会增加。二是研究生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概率也因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加大,也就是说花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在未来的工作中并未用到,从研究生就业主渠道之一高校来看,现在高校招辅导员也至少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而有些专业性强的数理专业可能因其辅导员工作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既是择业风险,也是教育向下替代、或人才高消费的风险了。

2.收益风险

读研的收益风险一是绝对的收益风险,就是因为不能及时就业、或者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人才高消费使读研者未来预期的物质收益包括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都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相对的收益风险,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的收益和那些没有读研而是大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一定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的同学对比形成的风险,这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称读研可能如同“鸡肋”;三是读研的边际收益递减风险,按照经济学和教育学观点,义务教育阶段是低成本,高收益,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成本投入增多,而收益相比增加的不多,处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阶段。

3.无形风险

读研的无形风险,是指读研者及周围人群会从读研的社会评价、未来职业评价、未来收益等方面来进行无形收益评价,但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社会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社会评价无大的差别,甚至称有些高校是“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评价,对读研者来说无异是低评价,高风险;如果读研者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和高的薪酬回报,周围人群会质疑读研者读研的意义,这对读研者的心理也形成挑战,带来风险。

三、高校、家长、个人对于读研的理性分析和选择

读研是有收益的,但也是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性的,对高校、家长、个人而言,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读研有风险,建议要理性,决定要慎重。

1.高校的适度引导

高校作为思想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特点,在考研和就业等诸多两难选择中给学生最适度的引导。

2.家长的合理分析

作为家长,不能盲目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断定考研的益处,而应该理性分析孩子的个体差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左右孩子的意愿,只给最合理的建议,让已有高等教育的孩子自己决定。

3.个人能力、偏好的理性分析

对于个体而言,智商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个人的禀赋也就是最适合个体从事的学业、事业是不同的,因此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受个体差异性影响,一样的投资,投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最终的收益是由很大不同的,因此,在考研热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清醒分析,对个人定位和能力作理性分析,来决定自己是否适合读研,读研之后是否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未来收益。

因此,对待考研,高校、家长应该还原其本位,高校不能单纯为提高就业率过渡鼓励学生考研,家长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盲目强迫孩子考研,高校毕业生更应该理性权衡,结合自己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未来的职业理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因为,一旦考研决策不理性,就会使读研的风险性增加,影响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10年内地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EB/OL].新华网,2010-06-10.

[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产品策略 价格策略 促销策略 渠道策略

民办高校是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和类企业性特点。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典的颁布实施。截止2009年6月19日,我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共有334所。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我国的民办院校已经逐步走向了产品的成熟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加速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只是更多层面上只是外延式的发展,而不是内涵式的提高。民办高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各方竞争也十分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民办高校必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引入现代营销理念有效引导学校健康稳定发展。与市场紧密相连的民办高校来说实施营销战略尤为重要。

1 民办高校营销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部分民办高校的营销手段依然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方式单一粗放,过多的都是地毯轰炸式的广告战术,内容虚夸。加之高额的学费负担,教学质量,硬件基础设施差,产品没有特色,特色专业不多,部分学校定位模糊不明确,这些都已成为发展的障碍。各民办高校之间在抢夺客源方面盲目跟风效仿,似乎营销手段已无任何新意,其次民办高校竞争力最终表现还是产品的销售上,即学生的就业方面,营销不仅在于招生源更重要在于协助产出学生,推销学生就业,因此营销理念的指导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 民办高校的营销策略

2.1 产品策略

市场营销中讲的产品是整体的概念指通过交换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有形物体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服务的总和。民办高校的产品即学生,区别于普通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是特殊产品。学生缴纳学费购买教育服务,学校通过知识转移、技能培训,最终向用人单位以支付薪酬的形式来输出这种特殊的“产品”,所以无论从“产品”还是“顾客”的意义上讲,都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营销理念。要想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可靠、适销对路,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建设

长久以来,我国多数民办高校自身教师整体素质和数量均很缺乏,依赖于公办教师兼职授课的专业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净瓶严重。而时代要求民办高校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通过教师去传授知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产品,这也是民办高校品牌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以就要求民办高校根据学校教师的不同年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同时,建立有效地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发挥灵活的办学机制,聘请企业高层主管、专家学者、高级技工进行教学,传授先进知识、创新理念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所学符合市场的需求。

(2)学科建设

一般来说,公办高校定位为综合型、研究型,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设置了大量的基础学科,但这些基础学科的市场需求很低。而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规模效益,还是在生源、资金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都没有优势,因此,跟公办高校竞争,靠的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人才培养的特色,这个特色就体现在培养出的人才跟市场需要的接轨上。因为专业设置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所以民办高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紧跟市场,根据定期市场调研和就业情况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避免与公办高校趋同化。以中国陕西省民办高校为例:陕西省教育厅文件(陕教高[2009]20号),西安培华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安翻译学院的“外语+专业+技能”的教育模式也值得肯定。西安外事学院学校的特色就是涉外专业。因此,民办高校在建设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应实行差异化发展,因校制宜,选择最具本校优势的领域、项目加以重点培育,尽快形成差异化优势。切勿盲目跟风。

(3)教学方法转变

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试验和推广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创新。如: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辩论式,演讲式,观摩式、竞赛式、自学讨论式、心得交流式、成果展览式、现场教学式等等。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改变目前闭门办学的形式,利用大城市机关、企业、工厂、研究单位较多的优势,与这些用人单位签定合作办学的协议,把这些单位变成自己的第二课堂和实践锻炼的场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最活的知识和实践本领,还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4)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当前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部分学生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十分重视对其品德的教化和培训,端正他们的心态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力争赶超公办学生水平,用爱心感动他们,完善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以提高学生产品的内涵和素质。

(5)严格的管理体制

同时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应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科学化,可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经营,把教育办成产业更要办成事业,对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均应严肃中凸显活泼,制度中凸显人性化,为全体师生创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学生学习良好的氛围环境。

2.2 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最活跃最为敏感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市场需求,涉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输入输出两个环节上:

(1)收费政策

民办高校主要是自筹经费办学,所以其收费主要体现教育的服务价格。近年来公办高校不断扩招,民办高校生源日益紧张竞争激烈,收费逐年递减,现在已与公办高校相当,甚至更低,低于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这样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部分学校教育质量的低劣。因此,但前迫切需要对民办高校的收费政策进行改革。

A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收费,如中西部地区的收费应与东部发达地区收费拉开差距,吸引本地生源,保障本地生源和资金,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B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教育成本差异实行差别收费,如艺术类、广告策划,园艺环保,医学等热门专业学费可以适当拉高。普通基础专业应相对价格调低。

C建立与收费政策相匹配的奖励、补助、减免政策,设立奖学金制度,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特困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和勤工俭学制度。

(2)就业薪资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市场销售的岗位和一线技术操作的岗位,有非常鲜明的应用性 “民办高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稳”,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毕业生对薪金的期望通常更加务实,对工资要求明显比公办学生低,也就大大降低了就业难度。学校从事毕业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择业方法,辅导学生准确把握就业期望值,调整求职心理,不再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能够做到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自己的就业单位,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3 促销策略

营销理念中讲促销的核心是沟通信息,目的是引发、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民办高校抓毕业生的就业,就像企业抓产品促销一样通过促销策略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供应信息,激发用人单位的用人欲望,为毕业生走向市场树立良好形象。

(1)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中心的作用,分专业、分层次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发挥校园招聘会的效益。

(2)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

(3)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4)通过广告宣传以及公关活动,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媒体,网站,报纸,电视,猎头公司,人才网站,包括一些人才杂志来推广学生,多搞一些公关活动,促进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2.4 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由各中间环节联结而成的路径。通过渠道策略拓展毕业生推荐的各种门路,建立稳定高效的毕业生营销网络系统,对毕业生推荐按专业、按区域进行市场细分,在毕业生推荐的就业阶段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不同就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推荐,促成企业和学生的“双赢”。

(1)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不经过中间环节,毕业生直接由学校到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由此建立起长期的人才生产与销售的合作关系,对双方的长期发展都非常有利。

(2)通过和人才交流中心和中介机构签订协议,由他们提供求职、就业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就业和托管档案户口。同时,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考研;对于需要就业的同学,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对于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同学,在争取小额贷款和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于有意愿留校的优秀学生,可以择优录取给予留校工作的机会。

综上所述,纵观中国民办高校教育几十年的发展,结合借鉴国外民办教育的办学模式,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依赖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来导航,结合本校实际大展宏图。民办高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杨树兵·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3.

[2] 张庚淼 .王柏林. 郁广健 .侯海青.市场营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

上一篇:网红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主题营销方案范文